手机人(共9篇)
手机人 篇1
笔者曾经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1由此引发我们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手机人”问题的思考。 如今我们已经迈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APP模式,赋予手机更多的功能与“使命”。 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手机,甚至离不开手机。 人们闲暇时玩手机、走路时玩手机、乘车时玩手机,走到哪儿微博就要刷到哪儿, 走到哪儿微信就要聊到哪儿,走到哪儿音乐就要听到哪儿,看到什么都要用手机拍下来。 此外, 有些人甚至时不时掏出手机看一看。 如果出门时发现手机忘在家里了,或者手机没电了,他们就会产生心神不宁之感。 玩手机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手机似乎成了人身体的一部分,没有手机,他们便寸步难行。 鉴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 现在许多人已经成为“手机人”。
一、本文研究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针对 “手机人 ”研究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是通过在网络中发放的方式、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收回634份有效问卷。 从总体来看,本次研究问卷样本基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 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大多数为本科以上, 职业分布以大中专院校学生、公司职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他们也是手机使用的主力人群。 问卷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在使用手机时的各种情况。
二、“手机人”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手机人 ”的概念并非笔者首先提出 ,但是近几年出现的“手机人”的提法,大多还停留在一种非正式的说法,多见诸新闻报道之中,而理论层面的讨论并不多。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定义“手机人”:(1)使用手机的人,包括日常的通信和上网的人。 (2)在以手机为核心的“大互联网”时代,手机全面渗透到人的生活中,影响人的行为。 人和手机密不可分。 (3)手机让人们真正进入信息智能社会, 未来人人都是“手机人”。 手机成为时代美学。[1]应当说,这个概念还有待商榷,究竟能不能将使用手机的人称为“手机人”?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看报纸的人是否就可以被称为“报人”、听广播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广播人”、看电视的人就可以被称为 “ 电视人 ”、 使用电脑的人就可以被称为 “ 网络人 ”? 显然,这个概念并不严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与手机密不可分,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对于未来人人都是“手机人”的预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但是,“手机成为时代美学”也有点令人费解。
如何定义 “手机人”? 笔者认为, 界定 “手机人”,应当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入手。 界定“手机人”, 我们可以参考我国学者提出的“电子媒介人”的概念。 夏德元在《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一书中提出,所谓电子媒介人,“是指生活于媒介化社会, 拥有各种电子媒介,具备随时发布和接收电子信息的便利,成为媒介化社会网络电子节点和信息传播主体的人”。[2]“ 手机人 ” 与这里所说的 “ 电子媒介人 ” 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 由于手机是人们最常接触的电子媒介工具,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 因此 “ 手机人 ” 的内涵应当是包含在 “ 电子媒介人 ” 之中的,但是又有着不同的外延意义。 “手机人”不能等同于使用手机的人。
笔者认为,“手机人” 是借助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 无时无刻不在下意识地倾向于利用手机满足社交、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需要的人。 “手机人”的行为、心理受到手机的深刻影响。 “手机人”生活在手机所构筑的媒介环境之中,手机成为其生活必需品。 “手机人”群体以城镇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中青年为主,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知识沟逐渐被填平,“手机人”向低龄化与高龄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快速扩散。
三、“手机人”的出现及对“手机人”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手机人”的理论溯源
众所周知, 一种恰如其分地满足人类某种欲望与本能的技术工具的发明, 往往会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当人类历史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手机媒体,几乎每一种与普通大众密切相关的媒介形式所造就的媒介环境,都对人们的认知与行为以及其他社会属性产生了多重影响。 电子媒介对受众的改变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 基于人的视角,前后相继提出了诸如“电视人”“容器人”等较为成熟的理论概念。 此外,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人”“电子媒介人” 等概念也受到理论界的关注。
日本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电视人”“容器人”的概念,认为在电视开始普及的时代,“电视人” 重感觉、轻理性,形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收看电视时观众大脑多处于放松状态,不必过多思考, 因此对电视的迷恋多是出于其不同于印刷媒介而产生的感官刺激。 电视的普及使得电子媒介第一次让人们如此迷恋。 但是电视的传播特点又有着明显的不足, 电视传播存在的互动性差、 参与性差、选择性差,使得受众只能接受电视媒体线性的节目安排,受众的自主选择性不强。 世纪之交,电脑走进千家万户, 这种依靠互联网的数字媒体让人们享受到了新的感官体验,这种互动性强、参与性强、选择性强的媒体迅速征服了千千万万的人。 “网络成瘾”似乎比“电视成瘾”来得更加凶猛,甚至曾经有论者认为网络就是“电子海洛因”“电子鸦片”。 《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显示,除传统的“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坐在沙发上迷恋电视者)之外, 都市居民中“鼠标土豆”(Mouse potato,迷恋网络者) 开始涌现。[3]
随着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人” 也开始成为一种现象登上历史舞台。 我国学者吴江文在《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一文中认为:网络人与一般使用网络的人(网民)不同,网络人是指生存于网络社会中,对网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精神交流主要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群体。[4]一般认为,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手机则被公认为“第五媒体”。 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终端, 手机媒体是目前被讨论最多的新媒体, 当前没有任何一种新媒体像手机媒体这样受到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 当手机还只有较为简单的功能时, 人们对手机的媒介依赖便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在如今的智能手机时代,“屏奴” “低头族 ”成为热门词汇 ,手机对人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可以说,继“电视人”“网络人”之后,“手机人”将成为主流人群。
(二)“手机人”的出现
在“手机人”看来,手机必不可少,就像人体的器官一样,使用手机成为一种本能。 他们享受着手机带来的各种便利。 就如空气、水、食物与人的生存必不可 少一样 ,在信息时 代 ,手机已经 成为 “手机人”的必需品,没有手机,“手机人”无所适从,寸步难行。
在手机的智能化还较低端时, 已有人对手机这种新的电子传播媒介产生了迷恋与依赖。 特别是对手机短信功能的迷恋尤为突出,“短信成瘾” 一时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 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手机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让“手机人”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族群。 手机的影响力无疑成倍增加了,人们对手机所带来的期望值也成倍增加,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笔者认为,“手机人”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出现的,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是“手机人”出现的物质基础。 “手机人”享受着手机带来的美妙生活,也面临着手机带来的迷惘与困惑,总之,他们在手机所构筑的媒介环境中无法自拔。
(三)“手机人”未来发展展望
如今, 人们身上总是携带着两种物品: 一把钥匙,一个手机。 钥匙打开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人们回到了自己的隐秘之地; 而手机则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5]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沿着这一思路,手机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工具,它成为人们各种感觉器官的延伸, 手机不仅是一个移动的网络终端, 也是一个具有多种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终端。 麦克卢汉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而如果把手机比喻成人体的某个器官, 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比喻”的成分而成为一种现实。 对于“手机人”来说,越来越人性化的手机不仅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而且手机让人的触角通过手机网络随时随地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使用手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手机人”的本能行为。
既然手机成为“人的延伸”,那么可穿戴设备的便携性相比于手机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保罗·莱文森认为技术的发展具有人性化的趋势, 未来的技术将越来越人性化, 可穿戴设备便是技术人性化的最新成果。 目前,虽然诸如谷歌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技术还不完善,价格上也缺乏竞争优势,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假以时日,这种可穿戴设备走入千家万户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 手机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步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被可穿戴设备所替代。 未来的“手机”可能再也不能被称为“手机”了,“手机”的命题可能已经作古。 在可穿戴设备普及之后, 可以植入人体的设备会不会走入千家万户呢?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技术与人的结合总是会越来越紧密, 技术进步的浪潮总是如滚滚江水不可阻挡。 如果手机不存在了,那么“手机人” 或许会随着手机的消失而结束。
四、“手机人”的特征
如前文所述, 人们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手机人” 对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已经渗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手机人” 也形成了一些特质。
(一)“手机人”对手机上网需求越来越强烈
手机最初是一种通信工具, 但是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滥觞的背景下, 能够接入移动互联网成为现今手机的标准配置。
如图一所示, 在问卷中问到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有哪些时,选择手机上网的最多,占被访问者人数的92.42%,与选择手机通话的人数基本持平,其次是手机短信,占87.12%。另外如图二所示,54.8%开通手机上网服务的人超过3年, 受访者中未开通手机上网服务的仅占0.51%。 在每月使用的流量套餐方面, 如图三所示,85%左右的受访者每月使用50M以上, 其中24.11%的受访者每月超过200M, 只有15.48% 的受访者每月使用流量少于50M。 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 时长方面 , 如图四所 示 ,1 -2小时的有37.56%,3-5小时的有近28.93%,5小时以上的受访者占15.48%,只有18.02%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少于1小时。
从问卷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手机人”对手机上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多数“手机人”已经有了很长的手机上网史, 每天花费许多时间用于手机上网,享受手机互联网提供的各项服务,甚至超过了手机通话和短信的使用频率。 在早上刚刚醒来还没起床、晚上躺在床上还没睡着的时候,许多人都会用手机上网、刷微博、聊QQ、发微信等,手机填充了许多人无聊、休息、等待的零碎时间。
(二)“手机人”的主要交流方式为移动网络社交
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在其最新著作《新新媒介》中宣称,“移动媒体会使每个地方更加有用”[6]。 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随身性等特征,使得它天生就具有了社交属性。 手机硬件系统支持不同的软件服务,使得手机成为所有人际关系的集合。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地铁站,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课堂上,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发微博、聊QQ、发微信……手机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不仅极大满足了“手机人”的社交需求,也将社交扩展到了每时每刻、随时随地。
手机促成了“手机人”新的社交方式。 微博和微信是目前最重要的两种移动网络社交方式。 特别是微信,这种只针对手机开发的应用程序,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数亿用户,超过了迄今为止所有媒体的普及速度。 以年俗为例,从短信拜年再到微博拜年、微信拜年,手机已经成了亲朋好友之间拜年的必备工具。
手机是“手机人”人际关系的纽带,手机中不仅保存着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通话记录、短信,还保存着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应用的账号、密码、 记录。 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如图五所示,如果手机丢失,有41.18%的人最担心丢失联系人信息,12.18%的人最担心重要来电。此外,28.99% 的受访者最为担心隐私信息。 可见,几乎所有的人际交往的信息都存在手机里,如果手机丢失,很多人可能会联系不上,手机成为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三)“手机人”的大众传媒信息接触度提高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99.5%的用户开通了手机上网服务。 由图六和图七可知, 在回答 “在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前 , 您是否经常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关注新闻? ”时,37.31%的受访者选择 “经常”,55.84%的受访者选择 “偶尔”, 仅有6.85%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 而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您是否经常通过手机关注新闻? ” 时,选择“经常”的受访者比例上升到55.84%,选择 “偶尔” 的受访者下降到40.61%,3.55%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关注”,比例又有所下降。 通过对比可知,在开通手机上网前后, 关注新闻资讯等信息的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对比图六和图七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开通手机上网功能后, 经常关注新闻的受访者比例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偶尔关注新闻的比例下降了15个百分点 , 不关注新闻的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
另一个更加直观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 您关注新闻的频率是否有所增加?”这一问题时,如图八所示,高达65.88%的受访者认为如此,只有17.54%的受访者不认同这一观点, 另外16.59%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2014年1月发布的 《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2013年手机网民各类手机应用使用率统计中, 手机网络新闻的使用由2012年的67.6%上升到2013年的73.3%,继续保持了第二的位置,与手机搜索的使用率相当。 由此可见,开通手机上网之后,“手机人”对新闻信息的接触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加。
五、拥抱理性:拒绝做“手机人”
科学技术是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 还是剥夺了人们更多的自由?
悲观论者如尼尔·波兹曼认为, 电子媒介让人 “娱乐至死”;人类的童年毫无秘密可言,文艺复兴构建起来的童年观念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而消逝;技术垄断时期,文化将向技术投降。 乐观主义者的代表尼尔·波兹曼的学生保罗·莱文森始终坚信, 人能够理性地使用和控制技术,在技术面前,人总是能够依靠理性正确选择和使用技术, 并能够规避或纠正技术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从而取得主导地位。[7]
一旦拥有了一部智能手机, 你的生活再也离不开它,你、我、他,我们可能都是本文所描述的“手机人”。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身边的“低头族”“屏奴” 渐渐多了起来。 特别是低龄化的青少年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到了痴迷的程度。 重庆一位初中生家长对孩子痴迷于智能手机的现象深恶痛绝,决定自掏40万元给全校学生更换为每部价值100多元的非智能手机,这些手机功能简单,仅能打电话、发短信,不能上网。[8]
如前文所述,“手机人” 是借助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随时随地、下意识地倾向于利用手机满足社交、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需要的人。 “手机人”的行为、心理受到手机的深刻影响。 “手机人 ”生活在手机所构筑的媒介环境之中 ,手机成为其生活必需品。 这样的“手机人”千千万万,越来越多。 有专家和媒体发出倡议,我们应该拒绝做“手机人”。 人的生活似乎被手机绑架了,从早到晚与手机做伴,早上醒来第一眼便是找手机,晚上睡前一定要玩一会儿手机, 无论走到哪里眼里只有那一块小小的电子屏,而全然不顾其他人。 为了上网,Wi-Fi信号又成了“手机人”的束缚,人们被圈在了有Wi-Fi信号的范围内,自我“画地为牢”。
在媒介化社会中, 新媒体技术带给了人们诸多的便利,但是自然属性始终是人的第一属性,被媒介技术所异化的人本质上是一种病态的存在。 技术终究是人的创造物,被人所控制。 新媒体技术的麻痹作用必须为人所警醒,不为物所奴役,每个人都需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摘要:手机从一种简单的人际沟通工具转变成多媒体数字终端,其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种“手机人”:他们具有对手机上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网络社交为主要交流方式、较高的大众传媒信息接触度等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接触新闻资讯的最主要渠道,成为“手机人”人际交往的纽带,甚至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手机人”的行为、心理、生活、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关键词:“手机人”,手机,移动互联网,行为
手机人 篇2
在我们沉溺于上网、用手机交流时,反而忽略了身边周围的亲人与朋友,泰国DTAC电信公司推出《Disconnect to Connect》这样一则广告,告诉我们,放下手机,珍惜身边人。
确实,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路上煲电话,车上玩游戏,地铁里看视频。亲朋好友相聚,相看无语看手机。
有人听过两位老人这样一段话。一位对另一位说:“儿女们虽说回来陪我过年了,可有什么意思啊?吃年夜饭的时候,面对的是菜肴和酒杯,吃过饭了,面对的是手机,发短信,祝福外地的人,我在身边,连看都没有认真看我一眼,做老人的有啥想法啊,就想他们花点时间面对面和我说说话。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看来,面对面,是人最基本的心灵渴望和情感诉求。可这一简单的诉求,从前根本无须提及,而今却正在被忽略。人的目光,总得有所着落,投向某个定点,现代人“面对”的对象转移了,转移到了物质,转移到了工具,每天面对的是五花八门的资讯和精彩纷呈的娱乐游戏,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漫不经心。
我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想必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那么,就不要让这股虚拟的风吹乱我们的思绪,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虚拟的世界固然精彩迷人,现实的生活却要更加缤纷多彩。看吧,大自然绚烂的风景不比网络上的图片美丽吗?家中活泼的小狗不比屏幕上的虚拟恐龙可爱吗?亲人朋友真挚的话语不比QQ上冰冷的文字温暖吗?
网络是科技时代的一把双刃剑,能够驾驭住这股网络之风,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
我们都是手机人 篇3
这么有哲学味道的话,出自两年前出版的一本名为《我手机》的小册子。“朝西”是作者之一,他的真名是张向东,2004年他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广东创办3G门户公司,致力于在当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无线互联网”的领域开发新的应用。这家面向未来的公司这些年里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一起成长,当真正的3G时代到来时,他们发现除了门户之外,还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产品和应用。
如果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推出“移动梦网”算起,那么2001年可以算作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开始。2003年之后,像UCweb、3G门户这样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公司相继成立,启动了移动互联门户时代。2003年~2005年间“内容为王”,有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用户中手机上网最常使用下载图片、铃声游戏、泡WAP社区和在线聊天等功能,35岁以上的用户中最常使用看新闻和收发邮件功能。2006年~2008年间的主题是互动娱乐,手机QQ、手机搜索、手机流媒体等……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补充,移动互联网开始占据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
2009年之后,iPhone+App的模式出现,SNS社交网络、微博以及各种手机应用层出不穷,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迅速到来,此时人们在念叨SoLoMo——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这似乎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此时有人预言 “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越PC用户!”有人说移动互联网作为继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之后的第5个技术发展周期,正跑步向前进入一个新时代。
产业的高速成长肯定让很多人为之兴奋,也激发了大家对未来的想象。“大哥大”的发明人Marty Cooper在接受CNN访谈时感慨万千:“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明大哥大时,我就知道它将风靡全球,直至人手一部,但没有想到的是竟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理想实现。手机号码重要到你一出生就拥有一个,如果你不接电话,就会死掉!”
手机真的已经重要到这种程度?!据说如今全球有超过53亿的手机在使用中,而2000年仅5亿左右。当整个人类通过小小的手机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这就不再仅仅是手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这将是整个社会演进甚至物种进化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我们对于未来更为智能人类的想象是他们被植入某种高科技芯片,或者其身体的某一部分与高性能机械装置结合,由此而产生超越常人的非凡能力。如今,一部手机在手,你不是随时随地可以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联络吗?你不是可以随时随地搜寻和查找并且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吗?正如人类学家安柏·凯斯所言:“技术正在将我们进化成一种盯着屏幕、点击按钮的新新人类,我们现在依靠‘外接大脑’(例如手机和计算机)来交流、记忆,甚至生活在第二人生。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指人类自身体能的延伸,而是心智的延伸,因此我们可以更快的旅行,用不同的方式交流。”
由此说来,我们都是手机人!欢迎来到“手机人社会”,请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交流。
手机人 篇4
一、运用手机媒介交流的优势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无线通讯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 手机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手机媒体多种功能的聚合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 实现了受众与信息同步和互动参与, 并逐渐步入媒介传播的主要行列。
手机作为交流形式的一种带有许多特性, 就其本身的技术特性而言, 有便携性、移动性、贴身性、渗透性等特点, 而拨打、接通电话的传播特性有:即时性、强迫性、聚焦性等;手机短信功能的人际传播特性则为:方便快捷、书面用语、去现场感、到达率高、选择回复、保密性强、可存储性等。因而, 手机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1.手机的传播成本比较低廉, 普通百姓都可以接受。2.手机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 这使得它可以迅速地对新闻做出反应而且可以第一时间呈现给手机用户。3.因为其贴身特性, 可以方便地把人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4.互动性是手机媒体的突出优势, 而且手机媒体吸纳和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和优势, 能够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1
手机媒体另外的优势还有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嬗变。手机媒体因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其赋予的参与和反馈功能, 为大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媒体通道, 只有当弱势群体的声音在社会中能发表出来时, 媒体才不会让大多数人失语, 中国的民主进程才更进了一步, 从这个层面上说手, 手机媒体的发展和壮大, 将带来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嬗变, 对社会进程和民主建设都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运用手机媒介交流的劣势
手机有巨大的优势和便利,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传播缺陷:1.匿名性。当亲朋好友的号码存储在手机时, 来电或收到信息时号码背后是张张熟悉的脸, 但如果有陌生号码出现, 手机的记录则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码, 无从知道对方的长相和声音。2.可转发性。经济学家称之为病毒式营销策略, 这主要是商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的用户口碑传播, 非常态形式下这种便利的危害是极大的, 甚至可能是三人成虎。3.强迫性。当有电话进入的时候, 用户可以选择不接, 但是有陌生的短信时却不得不看, 阅读后才可以确定删除否。4.私密性。越来越多的人不仅选择这种方式来做弊, 甚至通过手机传送黄色信息, 许多用户不堪其扰。2这些特性给压力大的现代人带来诸多不便, 但隐患远远不止这些。
1. 人的异化
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介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 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3G技术成熟后的手机。除传统的通信功能之外, 3G手机所能提供的网络社区、信息服务等诸多增值功能在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 甚至在未来几年内, 人们出门只要带一部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 电话、游戏机、MP3、照相机甚至钱包, 一概变得不再需要, 面对如此方便的综合服务, 人们往往沉浸于技术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之中, 却忽略了掩藏在技术背后给人的异化作用, 这里的异化一词是个哲学概念。异化问题本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中所论述的重要问题, 黑格尔认为人的异化是本来由人生产和创造的东西反而成为异己、反对人的东西, 而人的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马尔库塞谈论大众文化时常常谈到的词, 指技术理性使人们不断获得科学、发展科学, 使人们享受便利与舒适的生活, 同时又被不同的观念所利用, 诱使人们沉迷于科技的进步却忘记了科技进步背后人类生活的本质和人之为人的真实需求。马尔库塞对人的异化有更为深刻的分析。马尔库塞经过对工业社会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工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不自由, 而且还不自知, 这就是人的异化3。而在手机媒体功能不断完善的全面作用下, 我们如果仔细思考手机在我们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不难发现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第三只手”, 不仅仅是辅佐我们的双手, 而且也逐渐代替成为我们大脑的一部分发挥功能。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上网, 再加上电话和短信, 让我们处在一个干扰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就是干扰别人或被别人干扰, 我们从铁骑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 再进入到信息时代, 最后来到干扰时代。让《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担忧的是:在干扰的时代, 谁能认真地思考和创新呢?当我们的时间被电话、短信、互联网即时通讯切成无限细碎的小块儿, 我们的效率和深度思考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4。
2. 我们正在变成手机人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和人的器官手、耳朵、嘴巴结为一体, 它们共同成为人身体上的可以和外界交流的机器。而离开了人的器官, 手机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也就不再称之为手机, 只有器官和手机的并用, 才能保证整个功能的完成。手机一旦根植于人体, 或者说一旦身体披上手机的功能外壳, 人的整个潜能就猛然放大了。这或许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刻: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神话中神的能力, 能够随时随地对一个遥远的人说话, 能够随时随地听到遥远的声音, 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这在以前真是难以想象, 而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作品之一, 具有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 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相反手机一旦联系不通也意味着号码后的主人可能处在一种让人担心的特殊状态。事实上,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 他对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不屑一顾, 而一旦他使用了手机, 就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人一旦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就难以全身而退。手机与人的结合, 一方面使得身体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性、增加了能力, 另一方面, 身体确实渐渐被手机所吞没, 人们对手机有严重的依赖感, 被它折磨和打扰, 这种长时间的依赖感加重了人们自身的退化, 且不仅是身体和心理的退化。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 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我们把书写、记忆等器官功能都交给了手机。
三、对手机媒介影响下人的交流方式的反思
因为科技的保障, 现代交流变得简单而容易。现代科技突出的便利作用让人放心得可以相隔很远, 以为企图借助电话线和网线就可以维系感情, 可是潜在的弊端却最容易为人所忽视。想像的共在把我们带入海德格尔所谓的此在的“烦”中5, 人类行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相互模仿和相互传染的阶段, 个人的差别和突出之处被时尚、公共话题和流行趋势赶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治意义倒在其次) , 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 (即使不是全部) 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 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6何止是人的情感世界, 以批判闻名于世的法兰克福学派, 以精英文化的视角来批判大工业盛行下的现代传媒技术及大众文化的影响, 人变得原子化, 即人丧失个性、丧失差异变成单向度的人。
信息化让人觉得生活在飞奔, 我们的内心被一些无形而杂乱的东西塞满, 在媒介中的迷失和碎片化, 使手机人多了许多烦恼。电子传媒的一个巨大功能是人只需要控制信息就可以代替以往必须靠身体的移动才能完成的事情, 购物、就医等都可以借助媒介来实现, 这种灵肉分离的情景, 真的可以使我们摆脱沉重的肉身吗?我们不断以科技的发展来给自己找借口, 不愿意耗费体力、精神去尝试获得快感的方式, 只是一味地坐在电脑前手指如飞, 透过这些冰冷的传输线路看到马尔代夫的椰风树影, 去听鼓浪屿的浪花歌声, 身体却已然寸步不离于钢筋水泥的尴尬处境。媒体信息的狂轰滥炸让我们内心浮躁而不安静, 这是我们对媒介的依赖过度呢, 还是我们本身的好逸恶劳和害怕孤独让我们做茧自缚呢?无法想象, 将来有一天, 在媒介技术全面掌控人的时代里, 没有了人的存在, 我们现在所痴心向往的技术还有何用?人该如何救赎?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这样的严重后果, 那只能由着悲剧一步步地出现了。
批判不代表拒绝, 拒绝传媒既不必要也断然不可能。手机等媒介有其两面性, 如果因为只看到其负面影响便拒绝使用媒介的做法, 不免偏激。就让我们暂停急不可待前行的脚步, 我们需要学习更多、学会独处、学会思考、学会与孤独对抗, 更多地回到现实中, 走到真切可感的环境里, 体会生活的真味, 享受另外一番美妙的感觉。
注释
11贺子宸.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及其未来[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2靖鸣, 刘锐.手机传播学[M].新华出版社, 2008。
33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4刘戈.现在我害怕受到伤害却无处藏身。
55[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三联书店, 1987。
大人都是手机人作文 篇5
先说我妈吧,整天捧着手机,像握着什么黄金、钻石之类的宝贝,手机都发烫了她也不肯放手,直到手机没电了,她才肯撒手。可是手机充电还没充多久,她又拿起来刷微博、看微信了,有时还哈哈大笑,不知道为什么。
最疯狂的还是我爸爸,开车看手机,常常差点闯红灯;上厕所看手机,冲水都不回头看冲水键;走路看手机,也不担心撞到电线杆。找不到手机时,他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连喊:“孩子他妈,有没有看到我的手机?”等找到了手机,他又往沙发上一躺,盯着屏幕看起来。真拿他没办法!
我们都是手机人等 篇6
洗脑
“收复钓鱼岛,就靠这帮妹子了。”一段丹东阿里郎饭店员工培训的视频再一次让人惊叹于企业“洗脑文化”的强大力量。视频里的二十位女员工犹如打了鸡血,用亢奋的嗓音和夸张的肢体语言,一遍遍重复着空洞枯燥的“企业文化”。其如痴如魔的状态,令人联想到百年前口中念念有词用血肉之躯迎向枪炮的义和团。
不辨是非,不讲人情,忽略技术与产品,不问需求与体验,只凭麻木的信念和精神,似乎就可以战天斗地,无往不利。
各种近似传销大法的洗脑怪招,却成为众多企业奉为神明的“企业精神”。只是这些自封为神的企业没一个可以做大做强,反倒是回归人性与自我的海底捞成为经典。老板爱用洗脑来控制企业,但作为员工,真这么容易被洗掉自我吗?今天,你被洗脑了吗?
最美工作
挖角、加薪、跳槽、签约……年末之际,跳槽风再次来袭。每个人跳槽的原因都五花八门,除了薪资因素,巨大的工作压力也是逼迫人们在职场上流动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既轻松,又能拿高薪的工作,世界上真的有如此美差吗?
澳大利亚大堡礁守岛人、高级酒店试睡员、游乐场试玩员、巧克力试吃员……各种集游玩、享受和高薪于一体的工作,看起来的确是羡煞旁人。不过一个人独守孤岛的寂寞、每天吞下几十块巧克力的“大肚”、还有年复一年在外奔波住酒店的忙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世上并没有什么最美工作,还是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手机人 篇7
1 手机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特性
产品被人类生产发明出来,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如果产品不能配合人来使用,那么它就丧失了作为工具的意义,早晚要被淘汰。所以在进行界面设计时,界面设计师也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在人因工程学中,软件人机界面开发设计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一致性原则、提供信息反馈、合理利用空间、保持界面简洁、对用户出错的宽容性和提供帮助功能、尽量使用快捷方式、允许动作可逆性、尽量减少用户的记忆要求、快速的系统响应和低的系统成本、设计良好的联机帮助等[1]。而在手机界面设计上,手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有五大原则: 美学完整性; 一致性; 直接操作; 隐喻; 用户控制。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得到手机美团网界面应该考虑的七点人因工程学特性:1)外观表现,即手机美团网界面版式设计的合理性;2)复杂性,指手机美团网界面的规模及组织的复杂程度;3)辨别力,指用户可以很容易区分不同的控件;4)一致性,首先是指手机美团网界面用一致的方式进行,其次,一致性的手机美团网界面允许用户利用他们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应用程序的过渡;5)透明性,指手机美团网界面功能和行为对用户是明确、清楚的;6)导航性,优秀的导航设计应该提示明确,让用户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要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操作步数;7)反馈性,是指手机美团网界面能否及时,明确,信息充分的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本文将依据上述7 条手机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特性来判断手机美团网界面存在的人因工程学问题。
2 手机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学最近这些年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测法、实验法、感觉评价法、心理测试法、图式模型法,模糊数学、层次分析和决策分析及预测等工效计量方法[2]。
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具体包括访谈法、考察法和问卷法;观测法是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环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进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进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感觉评价法是运用人的主观感受对系统的质量、性质等进行评价和判定的一种方法;心理测试法以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差异理论为基础,将操作者个体在某种测验中的成绩与常模做比较;图示模型法采用图形对人-机系统进行描述,直观地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系统本质的一种方法;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决策分析及预测,决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的基本行为。决策是以问题为导向,决策主体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进行方案选择并准备方案实施的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预测分析是一种统计或数据挖掘解决方案,包含可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使用以确定未来结果的算法和技术。
由上所述,调查法,观测法,实验法,感觉评价法,图形模型法都可以应用于手机美团网界面。
本文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测试研究。实验法在判断美团网界面是否存在人因工程学问题时,需要有一种客观和定量的标准来作为参照系[5]。如下:
1)操作出错
这是指与完成典型任务正确路径不一致的操作,记为出错一次,同一典型任务中,同一出错只记一次。
2)任务完成率
这是指在所有的典型任务中,操作成功的典型任务所占的比例。
因为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80%都是来源于视觉,因此,眼动追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手机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测试的方法。利用便携式眼动仪,可将用户对手机美团网界面的使用参数进行测量和统计,同时便携式眼动仪可以记录被试进行操作的过程,方便后期的查看。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分析手机美团网界面存在的人因工程学问题,选择眼动指标时,眼动指标不应过多,其中注视点数越多,说明被试对搜索目标越不确定,搜索效率越低;总注视时间越长,表明提取信息越困难;所以可以将总注视点数和总注视时间添加到测试指标中。即:
3)总注视点数
4)总注视时间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测试,以操作出错、任务完成率、总注视点数、总注视时间为测试指标。实验进行两次,在被试完成第一次实验后,告诉被试手机美团网每个典型任务的正确操作路径,然后隔一周时间进行第二次实验。分析第二次实验和第一次实验得到的指标数据的差异,得到美团网界面存在的人因工程学问题。
3 实验
3.1 实验目的
用实验法对该美团网进行测试,同一被试隔一周时间进行两次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差异,分析美团网界面存在的人因工程学问题。
3.2 被试
8位研究生,其中男生5人,女生3人,年龄为23~28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颜色辨认正常,使用过华为手机的有1人,使用过手机美团网进行团购的被试有2人。
3.3 实验仪器和环境
分辨率为720*1280的华为手机一部;便携式眼动仪,含有一副眼动眼镜、一个辅助记录器和一些IR Marker。被试在光线良好且安静的实验室进行实验。
3.4实验设计
分析手机美团网具有的交互功能,然后根据手机美团网界面人因工程学特性,选择对应的典型任务,如表1。
3.5 操作步骤
在实验前一天,对被试进行实验培训,给被试足够的时间熟悉实验器材,第二天正式开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向被试说明要完成的美团网典型任务。
2)一切准备就绪,实验人员说开始,被试开始操作第一个典型任务,同时实验人员操作便携式眼动仪记录数据。
3)当被试完成典型任务或超出规定时间后,实验人员停止记录。重复1)-2)的试验流程,完成剩下的美团网典型任务
4)换被试,接着进行1)-3)的实验流程,直到所有的被试都完成实验。
5)测试完成后,告诉被试美团网典型任务的正确操作路径。
6)过一周时间对相同的被试再次进行1)-4)的实验流程。
3.6 数据分析
3.6.1实验数据分析
经过实验得到四个指标的数据,分别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总注视时间
用相关软件对便携式眼动仪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被试每个典型任务的总注视时间。用SPSS软件对总注视时间进行处理。运用成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置信区间取95%),比较两次实验操作时间的测试结果:
如果Sig>0.05,则差异不显著,如果Sig<0.05 表示差异显著。除了被试4,Sig全部小于0.05,说明被试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差异显著。其中被试3和被试6的差异性最大。
根据便携式眼动仪的记录分析被试的操作行为,发现两次操作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为:被试第一次进行操作时,虽然对界面不熟悉,但是被试对有的典型任务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如任务1,任务2。对有的典型任务可以根据界面的引导,最终完成,如任务6。还有一些任务,被试无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操作,也没有界面的引导,在进行尝试操作后,无法完成,如任务3,任务8。在告诉被试如何操作后,隔一周时间的第二次操作,对于大部分典型任务被试是会很容易的完成。但是其中被试4第二次操作操作任务3时并没有完成,而该被试在第一次操作时完成了本操作。其中被试在完成一些操作后,需要不断地点击返回键,才能返回首页,而没有快捷键让被试直接返回首页,从而增加了操作时间。在被试进行操作时,需要返回主界面才能看到下方的导航条,同样增加了操作时间。被试的前后两次操作时间对比说明该应用程序的界面存在着一定的人因适合性问题。
2)任务完成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1(定餐馆),6(二维码扫描店铺)的两次任务完成率都为100%。任务3(收藏美食店铺→查看收藏→删除收藏)的两次任务完成率都不为100%。任务2(定电影票),4(通过搜索栏搜索店铺),5(查看离本地3000米远的真人CS商家),7(查看周边团购地图,并点击图标查看),8(首页浏览商铺,并删除不喜欢的店铺)的第一次完成率不为100%,第二次的完成率为100%。但是任务5 和任务8 的两次完成率相差较大。任务3,任务8第一次完成率都低于或等于50%。
根据便携式眼动仪的记录分析被试操作行为,发现任务5和任务8两次完成率相差较大的原因是,对于任务5,被试忽略了界面上方的筛选条件,没有找到3000 米筛选条件的地方。对于任务8,被试只是在首页点击,或者长按不感兴趣的商铺,没有找到正确的操作路径,而且被试会不断的进行点击返回操作。“左滑可删除不感兴趣的商品”这些信息只有在左滑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对于任务3两次完成率都不足100%的原因为,被试在点击收藏按键时,按键并没有足够的反应如文字提醒等,让被试得知该商铺已经收藏。被试不停的尝试,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其中被试4在操作任务3时,虽然第一次操作完成,但是第二次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说明收藏按键不容易让被试学习。
3)操作出错
分析被试的操作出错,在第一次操作时,超过一半的被试在操作任务3,任务8时出错,由此可知,被试在操作任务3和8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第一次实验后告诉被试如何操作之后,隔一周时间后被试还是会在第二次操作中出错,说明隔一段时间后,还是会有人机界面因素影响被试的操作。分析便携式眼动仪的记录,可以得知,被试在完成任务3时,尝试点击代表收藏的图标,但是图标只是填充图标,被试并没有注意到,然后进行其他的尝试,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对于任务8同样也是,被试长按想要删除的店铺,结果并没有出现删除的图标,反而进入了店铺,接着不断尝试,有的被试在一次偶然左滑的时候店铺消失,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而更多的被试则是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发现操作的正确路径,也就没有完成任务。
4)总注视点数
对两次实验的总注视点数运用成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置信区间取95%),得出表5。由表5可知:Sig=0.001<0.05, 说明被试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总注视次数差异显著,被试第一次的注视点数,均大于第二次的注视点数。说明被试第一次操作时,有界面因素影响被试的操作。被试在学习过后,对于界面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二次操作时明确典型任务的搜索路径。
下面选取单个任务前后两次实验的总注视点进行分析,选取被试6操作典型任务8时的总注视点进行分析:
被试6的任务8第一次没有完成,可从图3得知,总注视点数比较多,而且注视路径比较分散,说明删除信息不容易被找到,第二次操作,总注视点数约是第一次操作的1/4。根据图4的注视路径可知,被试对任务的操作路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隔了一周时间之后,还是会有遗忘的现象,所以上面会有3个注视点分散的情况,绝大部分注视点集中,说明被试进行了一些操作之后,很快明白了该典型任务的操作路径。
3.6.2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美团网界面存在的人因工程学问题如下:
1)外观表现,寻找收藏控件困难。
2)一致性,在首页删除店铺时,左滑是删除,而在其他应用程序以及本应用程序中,长按要删除的商铺或信息,会出现删除的图标。
3)反馈性不好,在被试点击收藏按钮之后,并没有信息提醒被试该店铺已经收藏。
4)透明性,收藏图标功能很难从它的外形判断出来。
5)导航性,在被试进行操作时,需要返回主界面才能看到下方的导航条。当前操作处于哪个导航缺乏明确的标示。
6)复杂性,完成一个典型任务返回首页时要经过很复杂返回的操作,然而该复杂操作没有必要。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眼动追踪技术,对手机美团网的界面进行人因工程学测试,以总注视时间,任务完成率,操作出错,注视点数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得到该界面存在的人因工程学问题。设计师可以根据美团网界面存在的人机工程学问题,对界面进行修复设计。也可对其他应用程序界面进行人机工程学研究,研究是否存在人机工程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郭伏.人因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郭伏.国内外人因工程学研究的比较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6(5):118-122
[3]邓颖星.手机界面的人性化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安顺钰.基于眼动追踪的手机界面可用性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手机人 篇8
一、教学新挑战:“手机人”时代如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既是高校的自我定位, 同时也是高校的建设目标。“手机人”时代, 朝着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建设目标迈进的高校会面临的新挑战在教学管理上主要存在于教学队伍建设和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相关激励机制, 教务工作不受重视, 导致教务员队伍不稳定。教务员都是从事最基层的事务性工作, 工作繁杂、任务重, 压力大, 工作时间长, 待遇偏低, 评职称难, 而责任却很重大。若有疏忽, 出现教学事故, 将会承担很大的责任。教务员恪守职责, 努力工作, 一般都很少受到奖励, 因此在这岗位上并没有成就感。这将严重影响到教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将出现教务员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的严峻局面。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院系教学课表编排存在较为严峻的形势难题。教务员作为基层教务工作者, 既要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又要尽可能地满足教师上课时间的合理编排, 教务员在这样的严峻形势面对两难境地。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大部分都不能真正满足教务员实际工作需要, 很难满足有限教学资源的分配下实现课表的智能编排。大部分教务员都是在教务管理系统里进行手动编排课表, 这大大增大了教务员工作的压力和增多了教务员的工作量。在有限的教学资源, 很难实现每个班级每个老师课表的理想编排, 这将需要承担班级和老师的课表责任。编排得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编排得不好, 将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需要处理。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度。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尚不完善, 但已经涉及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没有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缺乏制度的执行力度, 导致教务员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出现院系提交资料的质量较差, 不能及时提交资料。提交资料, 各种资料一再修改, 不仅增加了教务员工作量, 同时也增加了教务处的工作量。
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相关的考核制度。导致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处于一种被动境地, 教务员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着教师教学管理工作, 如果教师教学工作不主动不积极, 常处于一种无所谓不着急的状态, 这将严重影响了教务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手机人”时代的到来, 对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学校的教学、师资等领域都面临提升水平的迫切考验。在硬件方面, 多媒体课室等硬件设备面临更新换代的时代压力, 教学设备也要因应新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广东
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不应仅满足于现在的多媒体教学, 要适时推出慕课、微课程等新教学方式。在软件方面, 教师的学历、学位也要相应提升, 才能适应广东特色高水平高校建设的需要。申报课题项目的团队竞争力面临继续增强的压力, 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校建设的思维与态度都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转变和提升。
“手机人”时代的到来, 对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特色也提出了明显的挑战。教学特色是学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学校自我定位、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的教学特色可以体现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学生培养模式上。在第一课堂上, “手机人”时代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令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 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在第二课堂上, 采用手机新媒体的思维, 学校应该注重手机新媒体的线上引领与线下建设相结合, 加强手机新媒体平台和实体活动平台的文化建设, 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二、教学新思路:“手机人”时代大数据思维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
“手机人”时代的到来, 不仅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同时也为高校建设提供了教学新思路。“手机人”时代下, 人人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新媒体都可以发布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 产生了大量数据。用户在通过手机新媒体贡献数据的同时, 也在利用数据的作用, 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当手机新媒体遇到大数据, 两者便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手机新媒体已经为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提供了相当便利的途径。当下更重要的是, 面对手机新媒体所带来的大数据, 在充分理解数据价值的基础上, 利用大数据为日常工作生活的行动提供依据、创造价值, 这就是大数据思维。“手机人”时代, 大数据思维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提供了教学新思路:利用大数据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领域提供依据, 创造价值。
在教学领域, 大数据时代下, 高校的教学需要更具个性化、更贴近学生生活以及更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这三个方面是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必要条件。政府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可看出教学设备应从满足当下学生的需要去考虑。要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学校也要提高教学设备的性能。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从多个方面收集学生信息, 利用学生在校使用校园卡、在线课程选择、兼职方向、网络社交等碎片化行为进行整合, 更能让学校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求。大数据下的教学方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新式的如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媒体教育模式的开展, 校园里无线网络全覆盖是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与学校相结合, 满足学生即时即兴的学习需求, 建立一种随时性的教育模式, 整个校园被移动传播文化所覆盖, 创建“智慧型”高校。学生评定方式也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而改变, 教师利用大数据思维来评价学生的方方面面, 考试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老师能更加全面的评价学生, 以及更好地引导学生。
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领域, 在构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过程中, 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只有高学历有技术基础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大数据下的“智慧高校”环境, 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教务员队伍建设, 优化教务员队伍管理:
重视教务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务员工作积极性。学校应该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方面给教务员平等的待遇。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很高, 一般教务员很难达到, 职务晋级也是机会渺茫。这样挫伤了教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务员作为学校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 不仅应具备本院系专业的相关知识, 了解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知识框架和应用前景, 及时解答教务工作中的疑问, 为教学计划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而且还应具备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知识,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教育。
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务员培训, 进一步提高教务员管理水平。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务员开展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有效地帮助了教务员提高管理水平。但是培训仅限于校内, 培训的面还较窄, 比如缺乏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和沟通。学校应该进一步拓宽教务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培训不仅提高教务员的工作水平, 也可以开阔眼界, 提高总体的综合素质。
加强沟通协调, 简化办事程序。上级管理部门往往直接下达新的教学工作, 让教务员感到增加了新的工作量, 也容易引起教务员的不理解。在下达新的教学工作时, 要将教学工作的精神传达至教务员, 加强沟通, 也利于教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通过与基层教务员的沟通, 也可以听取各学院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 简化办事程序。
鼓励教务员参加科研, 发表论文, 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务员队伍大多是年轻化、高学历。如此年轻化、高学历的管理人员排斥在科研之外, 是人才的浪费。教务员参加科研, 可以更深层次地思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教务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将管理实践提升至理论水平, 及时调整工作方法, 提高个人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上级领导部门决策时也可以多个参考。在做科研的过程中, 也可以督促教务员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 提高理论水平, 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路径:“手机人”时代特有的智慧高校
手机新媒体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提供了一种教学新路径———智慧高校。智慧高校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设备先进等硬件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上。
在硬件设备上, 完善教务系统智能化, 促进教务工作高效化。教务员大部分教务管理工作都是在高效的教务系统中完成, 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调停课、课表编排、教材征订等教务工作, 教务员工作繁冗复杂, 面对各种教学管理通知, 传达通知, 收集资料, 上交资料, 如大部分在教务系统中完成的工作能复杂中简化, 才能使教务员从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能抽离出来, 有精力能去完成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
在第一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上, 在“手机人”时代,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美国学者阿兰·科林斯提出了“即时学习” (just-in-time learning) 的理念:“就是无论何时你想学习什么内容以完成任务时, 你都可以找到你想找到的东西。”要实施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新路径, 首先要改变的是获取知识的路径。学生不再是依靠课堂来获取知识, 在WIFI全覆盖的校园中, 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即时学习。学生就像置身于一个超大公共课堂, 拥有来自全球最好的知识讲座与教学资源。除了在获取知识的途径有所拓宽,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加深了课前自学知识的理解, 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互动。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经验的分享者, 学生们在相互学习中同时能挖掘出自己的长处与兴趣。教师从传统课程上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外利用微课程、慕课等为学生打下知识基础, 在课内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知识升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会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也考验了教师的能力, 为教师的教学思维转变提供了契机。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方面, 第二课堂其实就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第二课堂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校园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最佳场合。随着“手机人”时代的到来, 线上引领与线下建设的结合, 成为当下第二课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线上引领模式是创建智慧高校的一种虚拟手段, 具体表现是通过应用“翻转课堂”等新式数字化资源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水平, 从而体现了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思路。线上引领也体现在移动图书馆的创建。图书馆资源代表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师、学生只需通过注册个人账号并设置密码, 即可登陆智慧高校的移动图书馆, 随时随地搜索各种学习资源。线下建设与线上引领相互结合, 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翻转课堂”线上教育之后, 在线下就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检验及升华。高校的移动图书馆的浏览量或者点击次数等数据, 可用来分析出当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 同时引进这些高人气有价值的实体书, 有目标地扩大校园图书馆, 满足更多的学生群体。同时可通过举行线下的读书交流会, 来实现学生间的知识交流。
“手机人”时代的到来, 为“手机新媒体+教育”增添新的内涵, 也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挑战主要存在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遭遇瓶颈, 而新机遇就是手机新媒体为高校建设提供了教学新思路———大数据思维和教学新路径———智慧高校。高校必须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 努力建设智慧高校, 才能把握“手机人”时代的机遇, 战胜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 才能构建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摘要:“手机人”时代的到来为“手机新媒体+教育”增添新的内涵, 也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挑战主要是“手机人”时代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遭遇瓶颈, 而新机遇就是手机新媒体为高校建设提供了教学新思路——大数据思维和教学新路径——智慧高校。高校必须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 努力建设智慧高校, 才能把握“手机人”时代的机遇, 构建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手机人,大数据思维,智慧高校,广东特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OL].2010-7-29, 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
开普敦人步入手机支付时代 篇9
开普敦市民卡普托尼亚·拉宁以前出门时,都会带上钥匙、钱包、手机等必备的一些东西。的确,作为都市女性,出门意味着花钱,不带钱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她最近出门时,就不用带上钱包了,因为她所在的开普敦进入了手机支付时代:不管到哪、消费什么,她都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进行支付。
卡普托尼亚说,“我用的是SnapScan客户端。我十分喜欢这个客户端。如果发现有商户在用它来收款,即使我的购买欲望不是很强烈,我也愿意购买这个商户出售的商品,并且向咖啡馆老板和市场里的其他摊贩推荐这个客户端。我喜欢身上不带现金、不带信用卡的感觉。”.
其实,卡普托尼亚所用的SnapScan只是南非众多手机支付客户端之一。除了这个客户端外,南非还有FlickPay、Zapper 和 GustPay等手机支付客户端。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卡普托尼亚就是喜欢SnapScan这个客户端,而该客户端的人气的确也非常旺盛。人们只要在手机上下载这个软件,在其上面注册,然后绑定自己的信用卡,购物时用手机扫一下“快速反应码”,就可完成支付。
SnapScan客户端的开发商之一科普斯·恩勒斯说,“这个客户端的优点在于方便人们便捷、快速支付,而且很安全。为此,我们为不同的商户,从南非最大的零售商到街头的水果摊贩进行了广泛的设计,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恩勒斯透露,SnapScan 客户端已和开普敦市政府达成协议,使收取停车费的咪表也能采用这个客户端。根据双方的协议,每个咪表都下载该客户端,然后安装一个独一无二的“快速反应玛”,车主只要用手机扫描这个“快速反应玛”,就可支付停车费。
开普敦人常用的另外一个手机支付客户端是FlickPay',使用方法为:下载和打开该客户端,然后滑动一个按钮,输入你的密码,然后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快速反应玛”。商户用手机扫描这个“快速反应玛”,就可从该手机绑定的信用卡上划走钱,达成交易。这个客户端的商务中心主任扎克·鲁萨加拉说,“我们这个客户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省去了许多程序,效率高。因此,使用这个客户端的人越来越多。”
消费者免费使用手机支付客户端
为了吸引消费者使用,SnapScan 客户端不向消费者收取任何费用,但向商户收取一笔很少的交易费,其数额要比使用信用卡而产生的手续费要少很多。该客户端开发商恩勒斯说,“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消费者手机支付的成本,使消费者在许多地方不再用现金来支付。”
同样,FlickPay客户端也供消费者免费使用。该客户端的商务中心主任鲁萨加拉说,该公司正在和商户进行磋商,争取使收取的交易费等于或低于银行收取的手续费。“我们并不想绑定银行的手续费,而是很有灵活性,相信能达成一项使双方都满意的协议。”
由于对消费者免费和对商户收费低,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SnapScan 和 FlickPay等手机支付客户端越来越受到开普敦消费者和商户的欢迎,正在南非全国范围里普及。前一个客户端的开发商恩勒斯说,每周都有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使用SnapScan客户端,而南非全国使用这个客户端的商户大约为14000个。他对使用该客户端人数增长的幅度表示满意。后一个客户端的商务中心主任鲁萨加拉说,使用 FlickPay的人数也很“可观”,但他没有透露具体数据。
南非是智能手机发展最快的非洲国家之一,全国大约一半的人口都使用智能手机。南非第一国民银行的统计显示,南非人每月的手机支付数量大约是2.3亿次。考虑到南非全国人口才5000万,如果减去老人和儿童的话,这个数量是相当多的。
南非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的趋势引起了国际著名公司的注意。美国苹果公司最近在其新推出的iPhone 6上了安装了移动支付客户端,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来实现手机支付,以满足南非消费者的需求。对此,SnapScan and FlickPay并不表示反对,认为苹果公司的参与将扩大南非零售业的规模,在整体上有助于南非手机支付行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SnapScan也在采取对策,办法之一是降低了大量申请手机支付商户的标准,以吸引更多商户使用。而在通常标准下,那些商户还没达到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标准,而没有信用卡,就无法实现手机支付。
立法规范迫在眉睫
在对手机支付表示欢迎的同时,许多消费者也有些担心,那就是其安全性问题。对此,FlickPay客户端的商务中心主任鲁萨加拉说,SnapScan 和 FlickPay两个客户端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商户来说,都是安全的,因为“快速反应玛”的有效时间只有90秒,过了就失效了。因此,大家可放心使用。
南非独立的金融技术分析师泰欧·温特认为,SnapScan 和 FlickPay两个客户端都很重视手机支付的安全问题,确保消费者的信用卡不会被商户或第三方盗刷、复制。
南非一家安全支付公司的经理拉胡尔·简恩指出,消费者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手机支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手机丢失或者被盗,而且机主在手机上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设置,那就存在风险。
目前,南非还没有有关手机支付的法律和规定。为此,相关人士正在呼吁进行立法和规范,以保证南非手机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南非人的经济生活更加便捷。
【手机人】推荐阅读:
头号手机人五年级作文09-08
手机店活动方案手机促销方案08-20
公司手机及手机卡使用规定10-14
安全知识:手机戴手机套好吗12-14
手机及手机卡使用管理规定08-14
手机游戏行业调研报告 手机游戏10-23
手机安全07-15
手机定位07-22
手机控制10-17
手机天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