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手机

2024-06-03

课堂手机(精选12篇)

课堂手机 篇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通信工具,能连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更是当今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了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聊天、玩游戏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手机带进了学习场所,在本应听课的时候玩手机。如今,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干扰了教学秩序,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氛围,还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除了重要、紧急的事情需要在上课时间用手机联系和处理之外,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使用手机是其注意力分散的表现。以下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分析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

1.教师授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运用得最为广泛,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渠道,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和教师之间鲜有沟通和互动,教师只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计划,经常忽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尤其遇到较难的知识点,当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没有任何举例和互动时,学生往往会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如果教师不注重开发新颖的教学方法,不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也疲于涉猎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那么,这门课程只会变得越来越枯燥,教师机械式地讲,学生机械式地听,或者干脆不听。从更深的层次来说,以上这些现象是教师消极的工作态度导致的,对教学提不起兴趣、责任心不强导致了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调,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反而去玩手机。

2.学生自制力差,对未来认识不清、定位不明确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是在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高中之前的学习是非常繁忙和辛苦的。而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和父母的督促,没有学习目标,感受不到就业压力,反而更加自由、无所事事了。同时,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系统的、明确的规划,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甚至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时间,晚上熬夜上网,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合理的规划,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制力差,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内容吸引,难以自拔。

3.学校监管不足,课程安排不当

学校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课堂行为方面做得不到位也是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之一。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虽然越来越普遍,但是一些学校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防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玩手机。另外,一些学校也存在着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的情况,学校的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也没有制止,学生看到后更是理直气壮地使用手机。此外,一些学校安排多个不同专业共同上一门课程,尤其是一些选修课程,课程和专业联系不紧密,学生基础薄弱、兴趣不大,课程内容相对难懂、枯燥,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上课的教室多为大教室,管理较为困难,多数学生是为了考勤成绩而去上课,在课堂上也一直玩手机。

对上课玩手机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学生上课时玩手机,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学生也越来越听不懂课程内容,由此进入恶性循环。针对以上情况,不少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加强教师培训、端正授课态度,设置手机收纳袋、让学生签名承诺“让手机远离课堂”,加强教学监督等。

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手机对课堂的干扰,但是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仍沉迷于手机网络中。事物都有两面性,也许手机在课堂上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还要细心发现其积极作用。现在学生的手机多为智能手机,而且连接着互联网,不仅能相互交流,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还能安装软件、实时浏览和操作,这对于一些实操性课程非常有用。因此,与其强行地禁止使用手机,不如让手机光明正大地进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这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对手机进课堂的设想与探索

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不再只扮演通信工具的角色,而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连接了网络的智能手机可以聊天、看新闻、下载视频、软件等。基于此,以金融专业的期货课程为例,探索手机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1.建立交流平台

教师和学生在课上、课下的交流较少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满堂灌”逐渐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不利于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还会因为距离感形成“冰冷”的师生关系。如今,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电脑,但手机上一般都安装了聊天、通信的软件。基于此,可以建立一个和学生共享的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加强和学生在课外的交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分享学习甚至求职、专升本、证书考试等有益的经验或信息,传递正能量。步入大学生活后,学生学习的压力明显减小,主动性也较差,能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如课前在交流平台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课后在交流平台里为学生答疑解惑、布置作业,分享与课程有关的知识,那么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动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下载实操软件

对于期货课程,一般教学条件较差的高职院校或非本校主体专业在教学目标中都没有提出对操盘软件的掌握要求,仅需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并没有统一购买操盘软件或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际操作课程。但是从理实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从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出发,从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借助软件来认识期货这门课程、了解期货市场的运行是必要的。因此,当没有实操课程辅助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实际操作的软件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具体地说,在手机上下载同花顺、大智慧等实时行情交易软件,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期货合约的价格、交易制度等内容时,同步在手机软件上讲解、演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能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还可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分享投资操作心得。

3.保存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

在课堂上,会出现学生记不全所有的笔记,有时甚至连重点内容都没记下来,在课下没有资源复习和巩固的情况。智能手机自带了拍照、记录音频视频等功能,通过此功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记录重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拍摄课件内容、课后练习题,录制教学音频等,节省课上时间,可以更专注地听讲,同时也方便下课查阅教学内容,整理上课笔记。

将手机引入课堂,以其积极一面参与课堂教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上课沉迷手机网络的不良习惯,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还能在期货等有实践意义课程的课堂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扎实,使教师对教学更有激情,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不同于以往反对手机进课堂的态度,本文基于手机的功能,以期货课程为例,探索手机作为辅助工具参与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手机,网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可:《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信息化研究》2011年第37卷第1期,第76-78页。

[2]何丽萍:《手机网络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4卷第2期,第65-66页。

[3]王丹、刘闲:《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内成因及规避策略》,《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6卷第11期,第162-164页。

[4]何叶:《当代高职生移动学习现状和对策——以陕西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陕西教育》2015年第3期,第73;79页。

课堂手机 篇2

一直以来,手机被个别学校和家长认定为洪水猛兽,很多老师明令禁止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使用手机。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在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面的优势初显,未来课堂教育技术中手机定会占据一席之地,手机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应该得到重视,作为教师更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手机进课堂。

APP应用,让手机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实现很多的功能,然而手机进课堂却是一件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情。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称,在全世界范围内,98%的学生都在偷偷使用手机,而90%的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焦教授推断,害怕学生使用手机的人往往是不会使用手机的人。因为一个只会用手机看电视剧、玩游戏、聊天的人,自然害怕让孩子玩手机,但是如果通过各种APP使手机成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那这个人一定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使用手机。

焦教授现场分享了他平时经常使用并可以有效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几种APP。比如Moodlytics和MoodPanda可以将手机变成情绪管理师;Time Doctor可以帮助管理时间;Sleep Better可以监测睡眠质量等等。

时代不同,教学不应只是对昨日的重复

杜威曾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从事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儿童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进入了开放的世界,任何人可以借助网络向任何人学习任何想要学习的东西。焦建利教授强调到了该重新思考学校的功能和教师角色定位的时候了,我们需要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从目前来看,我们越来越倡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越来越推崇交互式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策略。焦教授表示,我们今天之所以需要手机、社会性媒介、社会性网络,是因为它们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预测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生的身份和角色从教育消费者向教育的创造者转变。据焦教授介绍,在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中,创客教育、STEAM教育越来越流行,这些教学模式都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其实让学生参与教学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在几十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时代,我们都试图通过技术工具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用来促进课堂互动的学生应答管理系统。不管处于什么时代,技术发展到什么地步,其实教育最需要的技术产品不一定多炫酷,但一定要对教育教学最有实效。

教学APP打造手机互动课堂,so easy

因为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类教学APP的出现,课堂互动变得更加容易。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使用微信,方便快捷地与学生互动,给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焦建利教授指出,除微信外,还有许多APP可以尝试。比如微弹幕,它是一种适用于头脑风暴或课堂研讨环节的互动工具;Kahoot是挪威一家在线教育企业研发的基于游戏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用于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互动。

据焦教授介绍,更多的教学APP应用和介绍可以在类似“IPad教学资讯”这样的公众号里找到,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与学习、生活、工作相关的用于IPad课堂教学的APP资讯。我们相信在适合的教学活动中以适当的方式使用适当的软件,才能为实际教学带来帮助。

手机进课堂,宜疏不宜堵

在手机进课堂问题上,与其一味堵,不如尽力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和培养学生自治自律的工具。对此焦建利教授提出五点主张:第一、直面学生手机使用问题,不能逃避;第二、由全体学生讨论制定学生手机使用的制度和处罚办法,变为民主学习的机会;第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第四、教师要向学生示范手机的正确用法;第五、加强研究,协助学校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无手机课堂”值得点赞 篇3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作为一名学生,课堂上理应将心思集中到课堂上,集中在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上,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也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并圆满完成学业。大学课堂是学习的场所,不是玩手机的地方。

相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更加自由一些,学习氛围更加宽松一些,学习压力也相对小一些,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理由,因为归根结底,大学生依然是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不是其他。

这些年,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除了岗位需求不对口、毕业生逐年增多以及大学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许多大学生学业水平下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避免“宽进宽出”的现象继续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老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起手机,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考虑,学生理应予以理解与支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低头玩手机”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规定动作”。这种不良习惯,既影响年轻人的身体健康,又不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极易引发“手机依赖症”。对此,学校方面不能只是唉声叹气、无所作为,而应该像广西师范学院等学校那样,对于“低头族”“手机控”提出具体要求,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要做好这项工作,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老师事先要多与学生沟通,讲清课前让学生上交手机的意义,尽量让学生自愿交出手机;二是避免使用强迫手段收缴手机;三是要避免学生因想不通而上交手机模型、废旧手机“蒙混过关”。

当然,单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前交出手机只是辅助之举,校方还应不断提升教师的授课技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主动学习,自觉抵制不必要的外界干扰。

(责编 欧金昌)

学生课堂玩手机,怎么办? 篇4

一、探寻原因, 改进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出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 既有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也不能忽视教师教学因素。从教学实践来看, 遭遇上述问题后, 教师常常习惯于“怎么办”, 却甚少思考学生上课为什么会玩手机?实际上, 只有了解原因根源, 才可以探寻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降低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

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是不是“提醒”教师的重要信号呢?

教授的知识是不是太枯燥了, 学生听不懂?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大面积玩手机, 更加说明教学内容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这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无声抗议。教师要从自身入手, 检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反思, 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要想让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面, 就要认真研读学生, 了解学生身心特点,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 根据教学实际, 优化教学方法, 精心组织多样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事可做, 体验乐趣, 巩固知识, 玩手机的现象自然有所减少。

二、巧用策略, 实现双赢效果

面对学生课堂玩手机, 教者倘若一味压制性管理, 如严厉制止、将学生“请出”教室等, 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挫伤学生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 而且治标不治本, 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因此, 遇到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意外情况时, 教师应懂得随机应变, 灵活运用不同妙招, 实现“双赢”的效果。

如面对个别学生玩手机的情况, 教师可先进行非语言暗示, 减少影响范围。倘若学生还是继续玩手机, 则委婉提示, 学生也会不好意思继续玩手机了。而后调整教学方法与方式, 譬如原本讲授的内容可改成提问或者讨论形式, 把教学注意力灵活转移到课堂管理上, 给学生自学机会, 使其有事可做。

理性看待学生课堂玩手机。在不影响课堂氛围与学习的前提下, 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力。如有些学生课堂上不总是用手机玩游戏, 有时候会用手机查阅资料;拍下课件内容, 便于课后笔记整理等。所以, 在教学管理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手机服务学习, 而不是纯粹“玩”。如鼓励学生安装教学软件, 用手机进行自学。同时, 引导学生注意课堂上还是要以学习为主, 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其他学生, 课后再用手机。

三、制定规则, 强化教育管理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 在教学管理中, 若要降低或避免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 仅仅依靠教师提醒是不够的, 学校与班级还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让学生明确课堂纪律与相关要求, 端正思想态度, 课堂上不玩手机。例如, 发现学生课堂玩手机的违纪行为, 扣除相应的平时成绩或表现分;在每个班教室或德育处设置手机管理箱, 课前将学生收集放于手机管理箱静音统一保管, 课后取回, 营造良好的手机禁用氛围;没收手机时, 要注意以“暂时保管”来代替“上交”, 并让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来换取手机, 以免引发学生消极对抗情绪, 疏远师生心理距离。

其次, 为了让学生更自觉地接受, 落实到行动上, 学校与教师应该通过多样活动, 说明为什么要如此要求, 让学生明白利弊。如围绕“手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利弊”等内容, 组织全校性的讨论或者演讲活动,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学习中手机的危害性、干扰性。或者召开主题班会, 了解学生对手机的看法, 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手机的利弊, 尤其是其不良影响, 自觉远离手机危害, 学会自我约束, 相互监督,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换角度思索, 学生提出了不少建议, 形成班级规则。因为规则是学生自己提出与制定的, 他们会更自觉地执行。

总之, 在管理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时, 教师需要从教与学等角度探索问题根源, 改进与完善教学, 让学生将更多的课堂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增强学生自律能力。而不是总采取强制性管理, 虽然短期效果明显, 但学生并没有心悦诚服, 脱离监督时, 学生依旧故我, 问题未得到根本上解决。

“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篇5

亲爱的同学们:

学风是学校的气质和灵魂,学风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但目前我们课堂上,仍有不少不认真听讲的“低头族”,昔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现今“刷微博,刷微信,刷游戏,刷刷不息”,这严重影响同学们的课堂学习质量,干扰破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秩序,对学校的学风更是一种无形的践踏。作为学习的主人翁,良好的学风、文明的课堂离不开每一位同学自觉的维护,为此学生处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专注,打造“无手机”课堂。

上课时我们果断关闭手机,抵制手机刷屏的诱惑,聚精会神地听讲,专心致志地求知,尊重老师、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坚守内心对知识的崇敬,还课堂一方宁静。

二、交流,划分课堂虚拟与现实。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刷屏。”我们希望这句玩笑话不要成为课堂上教与学的现实写照。上课前我们要做好预习,上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紧跟老师教学的节奏,主动与老师互动交流。

三、响应,营造“专心”学习氛围。

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班团骨干要积极响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上课关闭手机,自觉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监督。各二级学院、各班级要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手机收纳袋、签订“无手机课堂”公约等形式,让同学们逐渐养成“无手机课堂”的自觉习惯,积极营造“专心课堂”的学习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抬起头,把心留在课堂上!

对“手机入侵”课堂可以说不 篇6

课堂上常见的动作

走进上海的某大学,发现图书馆一楼自修室里总共百来名学生,目光对着手机屏幕的有两三成。工商管理学院研一学生陈婕眼前摆着《微观经济学》等教材,而她坐下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开书,而是用手机上网。她说:“我习惯先上一会儿网,然后再学习。”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早已司空见惯。据教育部2011年对上海1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上海有73.0%的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手机上网平均时间为每天71.46分钟。其中,87.7%以娱乐放松为上网主要目的,81.0%为了获取信息,71.6%为了交流沟通,仅有49.8%为了学习科研。

在该大学服装艺术学院大一的造型艺术课上,笔者发现,靠窗的9名同学中有4人使用过手机,有的在桌面以下偷偷用,有的则毫不避讳举得较高。

来自湖南长沙的小方同学说,她还是“比较给老师面子的”,没有一上课就用手机,而是过一会儿才拿出来。她说:“一直有人在QQ、飞信上找我,我知道可能会影响听课,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天里,我大概有三四个小时在用手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分析道:“手机‘入侵’课堂是近年的事,差不多与微博的兴起同步,现在很多老师已见怪不怪了。”

阻断了学习连续性思考

对很多在校大学生来说,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陈婕说:“我自修一个小时就要用手机上一会儿网,主要是上QQ、人人网,看新闻。上课的时候也会看。我从大一就这样,有时会自责,但是控制不住自己。”

该大学教师李军平认为:“我们是‘211工程’大学,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多少还好一些。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在部分二本、高职院校,学生上课时用手机的现象更严重,几乎泛滥成灾。”

不少教师认为,手机把学生们的时间“撕裂”成碎片,阻断了他们的连续性思考,影响人格养成与学业发展,值得高度警惕。

江晓原认为,不少大学生以为上了微博就拥有了话语权。这完全是错觉。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在听你说,才形成发言权,否则跟在家对着墙说话有什么区别?大学生损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围观、转发、评论,基本是瞎起哄,徒然化作运营商的点击率,只得到虚假的满足。一天对每个人都是24小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必然就少了,非常不划算。

作为一位需要管理科学史系官方网站和个人博客的学者,江晓原却让电脑每天大部分时间不联网,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上网收发邮件、查阅资料。他说,越是在信息泛滥的时候,越是要有意抵制垃圾信息。

须进行有策略的引导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梁也是一名大学生的家长。不管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学生,他所做的更多是劝说,要他们尽量少用手机,有所节制。

“在大学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少用手机,目前基本停留在老师的课堂管理方面,即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能使用手机,除此尚没有其他更得力的举措。”李梁说。

江晓原表示,让学生少用手机、在课堂上不用手机,只能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能强制规定,否则年轻人出于逆反心理,会加倍地沉溺其中。他现在会通过发表专栏文章、为学生开设讲座等形式,告诉大学生控制使用手机的必要性,帮助他们认识新媒体的两面性,从而自觉控制手机上网的时间。

2011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蔡申瓯向一万名新生郑重建议:“不要让手机控制了你们的生活和时间。醒着的时候把手机关一两个小时,不分心地思考一些问题,专心地深入一些知识,静静地体会一下情感的波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高职英语课堂手机管理与利用 篇7

如何应对学生执着地玩手机的现象, 成了我们教研活动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一些中小学里, 因为有升学的压力, 教师们管理学生的手机可以使用非常强硬的手段,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是对于已经是成年人并且学习意愿不怎么强烈的高职学生, 中小学的办法显然无法照搬。有的高职院校采用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的办法[1], 但是实行起来比较麻烦, 费时而且要费尽口舌。如果有的学生交出一部手机, 还藏着另一部手机, 不是仍然可以继续玩吗?有的学校采用在教学区域屏蔽信号的方法。这种方法费钱而且可能导致误事。严格说来, 屏蔽信号侵犯了人们的通信自由权利。课间休息的时候是可以使用手机的, 但是如果信号被屏蔽了, 肯定有许多不便。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发现玩手机的学生会进行直接的批评教育, 但是收效甚微, 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当老师批评的言语比较刺耳的时候, 他们还会产生反感以至于与老师发生冲突。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也是在与手机“作斗争”的过程中, 总结出了一些手机管理和利用的方法。

1 严格要求, 制定规矩, 晓之以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制定一些使用手机的规范, 让学生遵照执行。例如, 上课时手机不得出现在课桌上和课桌里, 必须把手机静音并放在口袋里或者书包里, 即放在不被人看到的地方。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看到手机而被其诱惑, 忍不住玩两下。可以向学生解释, 这叫做“眼不见心不烦”。二是有效保护个人财产,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不会因忘记拿走手机而造成个人财产损失。举例说吧, 2011年10月, 笔者教过的一个学生, 刚刚走出教室又匆匆回来找手机, 已经找不到了。毕竟外语课是合班上课, 人数众多, 被谁顺手拿走了, 也无从查证。

向学生解释分场合使用手机的道理。比如在以后求职面试的过程中, 如果正在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人员谈话过程中手机响了, 肯定会对面试有负面影响。这时一定不能接听手机, 否则肯定会影响面试的成功几率。还可以跟学生讲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比如他们以后可能会遇到相亲的场合, 也最好不要使用手机, 否则可能会降低成功率, 错失牵手的机会。在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考试培训中, 本人特选了一篇讲述如何注意礼貌使用手机的短文进行重点讲解。这篇文章中最值得借鉴的一段文字如下:“When eating at a restaurant with friends, don’t place your mobile phone on the table.This conveys the message that your phone call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ose around you.”[2] (“当你与朋友一起在餐馆吃饭时, 不要把手机放在餐桌上。那样传递的信息是:你的电话比周围的人更重要。”) 在告诉学生考试规矩的时候, 着重强调学校会对手机严加管理。尤其是英语等级考试的时候, 学校会要求学生将带来的手机等通讯工具关闭并交到讲台。如果有的学生不交上来, 考试过程中手机从身上掉到了地上或者出现在考生的桌子上, 或者手机发出响声, 即视为违规, 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程中, 我校考点就有两个学生因为没有交出手机, 并且考试过程中手机发出了声音而被判定为违规。有了学校宏观上的控制, 教师们管理学生的效果就好多了。管理学生的手机一定要告诉学生, 老师是帮助他们摆脱手机的魔法控制的。手机是个好东西, 但是我们不能成为手机的奴隶。

2 规定学生上课时按座次表就坐

让学生按座次表就坐, 既便于点名, 又便于监控课堂上学生的小动作。如果发现谁玩手机, 记下其姓名, 责令其抄写或背诵指定的课文或作文。向学生解释, 这样做不是惩罚, 而是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提出的较高的学习要求。其实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 让他们达到较高的学习要求, 几乎相当于对他们的惩罚。教师对照座次表, 就能发现哪些学生是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的, 从而经常提问他们, 让他们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 可以记下其姓名, 课后找其谈话, 或者联系其辅导员甚至联系家长。

3 首次提醒, 再次警告, 不行就收到讲台

每次当上课铃声刚响不久, 都会有很多学生仍然在玩手机。此时可进行不点名提醒, 让玩手机的学生收好手机。在上课过程中, 发现有玩手机的学生, 可以用目光注视或言语提醒, 或者巡视等方式加以警告。对于完全沉溺于玩手机的学生, 则需要将其手机收缴到讲台, 或当面制止。为了防止与学生造成冲突, 教师应向学生表明这是学校的要求, 校领导可能在就教室外面检查了, 上课的教师不得不严格管理学生。并且声明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严加管理是对学生的一种爱护。

4 教师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

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不要带手机进入课堂。如果非带不可, 一定要置于静音状态, 并且不管来了电话还是短信, 都不能接听或查看。上课时候看时间, 也一定不能用手机来看, 最好佩戴手表。教师上课过程中, 万一手机响了, 应立即挂断或关机。这样, 只有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尊重教学、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貌去影响带动学生, 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3]。

5 合理利用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

在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过程中, 将教学补充材料做成电子文档或者图像, 投影到荧幕上, 建议学生用手机拍照, 便于课后对照复习。这个方法在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培训过程中使用较合适。实践证明, 95%以上的学生都很乐意用手机将英文写作内容拍下来。学生们看着手机上的图片朗读英文, 都很卖力。这样, 学生既学习了英语, 又过了把玩手机的瘾。有时候重要的板书内容, 也可以建议学生拍照, 便于课后加以整理。

建议学生在智能手机上安装有道词典或者金山词霸之类的电子词典, 还可安装背单词的软件。这样, 手机就具有辅助学习的功能。经过观察, 已经有很多爱学习的学生已经按照老师的提示, 安装了电子词典, 用来查找英语单词、辅助学习。当然, 也有部分学生上课时以查单词为名, 行玩手机之实。

合理利用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建议学生将课本上的配套mp3光盘里的文件拷贝到手机里, 课后经常听。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纠正发音, 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朗读英语的声音用手机录下来, 然后自己再听, 与之前的mp3文件上的读音相对照, 找出自己与mp3文件上发音上的差距。

总之, 对于屡禁不绝的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的现象, 只有进行强化管理与合理疏导相结合, 才能解决手机与课堂之间的冲突, 并让手机成为英语学习的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1]英起志.当学生不再自觉——关于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的教育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 2013 (12) .

[2]杨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M]//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合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10.

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篇8

(一)国外研究现状

1. 移动学习技术研究。

最早开始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于1994年开展Wire Andrew研究,这项工作使校园内师生享受到在无线通信技术支持下,可以进行移动创新学习。紧随其后,欧洲移动学习研究显得尤为活跃和广泛。欧盟委员会资助开展m-learning项目的研究,针对那些未充分就业或无技术贫困潦倒的人,开发一些让他们感到有兴趣的课程而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对平台、系统、小屏幕学习的各种设备以及协作工具等进行开发,达到先进、方便、易用的技术水平。

2. 移动学习内容研究。

斯坦福大学SLL,从语言学习入手,选取笔记本为移动学习工具,选取外语学习中单词为内容。方式是让学习者通过做小测验练习生词,学习者可以查阅单词和短语;学习者还可以与现场教师实时交流;然后把目标单词存储以便复习查询。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学习内容“碎片”、单调,学习环境多在户外,学习者受到喧闹、多方面的干扰,学习者注意力分散,因此,移动技术和内容都需要改良、改进。

3. 移动学习应用范畴研究。

欧盟开展的“MOBIL earn行动”是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2002.7-2004.12)。非欧盟的美国、以色列、瑞士和澳大利亚也加入此项研究中。涵盖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大学、中小学等领域。移动学习被描述为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兴的教学范式。为数不多的高校大规模进行移动学习技术应用,效果如何尚在分析中。

4. 移动学习方式与功能研究。

美国高校教师用短消息服务(SMS)来发送课程要求等。学生们存储自己的声音作为编号来参加手机小测验(Educause,2006)。结果表明:一些学生抱怨这些乏味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移动学习活动,“篡夺”他们喜爱的移动技术(Gezer,2004)。

Kim,Mims and Holmes(2006)检查大学生用个人数字助理(PDA)情况,发现他们大多用来存储或检索信息。Belanger(2005)考察使用数字音频播放器———苹果i Pod情况。课堂上录制的资料,而后做成RSS种子,通过电脑联网下载到i Pods上。用这种方式来“传送”学习内容,使学生进行移动学习。他们研究发现,教师创造内容,学生负责接收,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是这些移动学习的共同特征。

Pattern,Arnedillo Sanchez and Tangney(2005)对移动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提供分类框架:一是管理功能,包括发送课程表、行事历等;二是参考功能,包括电子书、电子词典等;三是交互功能,包括回答问题、问题反馈等。有些人认为这些移动学习活动没有理论支撑;有些人认为本质上的理论支撑仍是行为主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 移动学习技术开发。

我国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主要是在教育部策划下开展的。第一个移动教育项目是由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的“移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2002.1-2005.12)。课题组开发三个移动教育平台:基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网络平台、基于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平台和教育语义网络平台。

2. 移动学习载体开发。

我国主要侧重于PDA及智能手机上开展移动学习载体的开发,充分发挥音频、视频和流媒体、图片、短信、网络等作用,积极选取适合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的课程资料。

3. 移动学习的错位开发。

据互联网调研消费中心对中国手机市场研究的年度报告显示:由于研究缺乏理论支撑,从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终端设备来看[1],将移动学习看成是移动设备的附属品。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技术层面研究较多[2],针对学生开展移动学习应用研究较少[3],或较为零散。

综合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移动学习研究发展不平衡,偏理论轻实践[4],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没有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行加工创造,这样的成果很多都是无用的,我们要在借鉴的同时自己摸索研究,为广大学生服务。

二、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是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主要指导理论。加拿大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乔治·西蒙斯提出“知识流”的概念,他将网络时代的知识比喻为河流或管道里的石油。他认为,今天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和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与生态[5]。

(二)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七个模块

1. 学习系统模块:

包括课程大纲、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学习内容的进程,练习题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和测试内容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2. 便捷记忆模块:

包括课程学习内容的目录、重点内容的笔记以及随堂练习,实现突出内容条理性和重要性。

3. 实时追踪模块:

追踪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温馨提示,做到一目了然,及时检查学习情况。

4. 寻找同桌模块:

在线寻找一个志趣相投的同桌,互相学习,互相提出问题,达到互相鼓励和督促的目的,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5. 互动社区模块:

:与同学和教师互动,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强化语言的功能,实现沟通和交流。

6. 答疑服务模块:

: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为下一步学习内容扫除障碍。

7. 课堂笔记分享:

及时体验分享学习知识的乐趣,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相互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提升成就感。

三、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一)主要创新

1. 学习的自主性。

不同学生因为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传统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普遍需求,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这种方式爱莫能助。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性地安装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 学习的便捷性。

由于Smart Phone—SP体积小、易携带和无线通信能力较好等特点,学生可以摆脱过去有线传输在地理位置上的束缚,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随身”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固定时间和空间的学习含义,发挥移动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使人们不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烦恼。

(二)主要贡献

1. 理论方面。

把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应用到Smart Phone—SP移动学习模式中,能为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 实践方面。

Smart Phone—SP移动学习模式的应用以及内容的植入,使得学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泛在学习,利用琐碎时间提高英语水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可以不依赖于课堂教师的教,也就是课堂适时空间位移。不断优化移动学习教学方式,完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方式。

四、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应用方法与路径

(一)方法

1. 设计方法。

秉承“科技服务于人性”的理念,除了对移动学习平台总体规划,主要依据学生基本需求设计出客户端模块。

2. 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移动学习相关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利用网络查阅翻看国内外有关移动学习技术设计与内容选取,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移动学习技术系统和内容。

3. 访谈法。

通过对移动学习受访者的学前访谈和学后访谈,归纳研究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和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二)路径

1. 基于Smart Phone—SP的英语课堂助手的理论基础,阐述“交互结合”观点,归纳总结传统模式的弊端。结合“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探讨克服学习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综合分析国内外各个学者对教学交互的观点,为实践中遇到的交互设计阐明研究思路[6]。

2. 基于Smart Phone—SP是英语课堂“技术基础”,对移动应用类型做分类和比较,不仅要关注教育类应用程序的可行性和开发成本,还应该关注它的教育性。综合分析主流Smart Phone—SP平台,从多角度对其技术要点进行剖析。

3. 基于Smart Phone—SP系统的设计,介绍该系统基本思想和体系结构,阐述英语课堂空间拓展和位移各个模块的实现原理。

4. 基于Smart Phone—SP系统的实现,阐述英语课堂空间拓展和位移的具体实现方案。总体进行描述,具体到各功能模块实现的方法,给出英语课堂空间拓展和位移部署与测试结果。从传统教学和移动学习两个方面着手,以教学交互为着力点,结合移动技术平台提供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Smart Phone—SP在英语课程上的应用,达到最佳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就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既改变知识,也改变今天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2],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师的挑战。

摘要:<正>一、智能手机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1.移动学习技术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于1994年开展Wire Andrew研究,这项工作使校园内师生享受到在无线通信技术支持下,可以进行移动创新学习。紧随其后,欧洲移动学习研究显得尤为活跃和广泛。欧盟委员会资助开展m-learning项目的研究,针对那些未充分就业或无技术贫困潦倒的人,开发一些让他们感到

参考文献

[1]邵明博.基于智能手机的英语课堂助手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7]刘燕华.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J].中小学电教:下,2014(4).

[3]http://digi.tech.qq.com/a/20121019/010985.htm.

[4]http://www.pai-hang-bang.com/ruanjian/bang-15484399.html.

[5]http://www.xielw.cn/haozl/8evfif1s8s2x0oga.html.

课堂手机 篇9

武汉地区高校大学课堂手机“入侵”现象受关注较早。但真正引起激烈讨论的还是因为最近武汉理工大学和工学院等高校推出了“无手机课堂”“人机分离”等新举措和管理办法。武汉部分高校的探索为我国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连续几年出台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年度) ”对湖北地区青少年上网情况有所涉及, 但缺乏对武汉地区大学课堂手机上网的个别案例分析。新学期伊始, 武昌理工学院推出课堂“人机分离”管理办法, 强制规定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要将手机关机并放在讲台或课桌左方。武汉理工大学部分课堂率先推出手机收纳箱, 硬性规定上课玩手机扣除平时成绩。这些措施对全国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实现人机分离举措, 普遍反映下课后学生冲上讲台拿手机, 怨声载道, 产生一种抵触逆反心理, 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治标不治本。上述举措普遍反映没有从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深层诱因角度分析, 而是直接强硬地实现人机分离, 表面上可以解决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状, 但实际却无法阻止学生上课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课堂本身。也有些人从变革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 而没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举措。本文在大量问卷整理的基础上, 从不同成绩等级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学生对手机的看法,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二调查介绍

调查目的:旨在根据不同成绩段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上课使用手机原因和课堂手机使用态度的不同, 来分析和讨论防止课堂手机污染的举措和改善学术学风的建议。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武汉7所高校, 其中武汉大学发放250份 (收回177份) , 武汉科技大学发放250份 (收回113份) , 湖北中医药大学发放200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发放250份 (回收244份) , 武昌理工学院250份 (收回237份) , 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份 (收回191份) , 湖北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发放共250份 (回收240份) 。后在大一学生开课后针对大一学生发放300份问卷调查表, 收回278份。

三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的是大一和其他年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频率的比较。调查时间是在大一学生开课后不久, 学生处于同一起点, 所以大一学生可以视为无成绩差异者。表二是对大二大三大四中调查者成绩的分类。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发现, 在刚进入大学时, 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并不严重, 甚至不玩和偶尔玩手机同学的比例要比大二大三大四中成绩优秀者玩手机的比例还要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加深, 同时也形成了成绩分化。刚刚入校的大一学生, 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各种习惯都在此时开始养成, 因此加强学风建设, 引导他们形成想学、爱学的主体意识, 适时宣传普及手机危害, 显得尤为重要。由表2可分析, 成绩差的学生对手机依赖严重, 上课经常玩手机和每节课都玩手机的比重接近60%。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业,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对防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有很大帮助。

表3显示, 超过50%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 (这点与成绩差异无太大关系) 。由表三可分析出: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 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学内容乏味, 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学者研究发现, 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多以传统教学为主, 以课本为中心, 也有一部分老师上课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 这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大学生回归课堂, 老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课堂吸引力。老师也应注意授课内容, 不应过于简单或困难, 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分析中发现有高达76.75%的学生表示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上课玩手机 (如表4) 。在看到同学玩手机时, 超过60%的同学表示已经习以为常, 不会管。这表明学生对上课玩手机这一错误行为认识不够, 而高校应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最后一组数据 (D一起玩) 可看出:部分学生存在很大的从众心理, 并且他们自制力不强, 当看到别人玩手机时, 自己也忍不住诱惑玩起了手机, 且这在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更为普遍。

由表6结果可看出, 当发现学生玩手机后, 老师的批评或警告有很大效果。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看到老师默许其他人玩手机, 而自己自制力不够才开始玩的。如果高校老师能够上课时有意识地敦促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 且当看到有学生玩手机时给予批评和教育, 将会改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 并形成良性循环。

四讨论与对策

首先, 要减轻学生对手机的严重依赖。对手机依赖程度最轻的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但不少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一切轻松”, 丧失了奋斗和好好学习的动力或因没人管教他们学习, 因此上课不愿意认真听讲而转而玩手机。大一新生是进行学术学风建设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 学校和老师应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让他们树立起合理使用手机的观念并积极宣传上课使用手机的危害。同时, 对手机依赖最重的是成绩差的大学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不聪明, 而是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或认为现在学的知识与以后的就业不相关。老师应加强对此类学生的关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并及时劝阻他们上课使用手机。

其次, 要减少上课使用手机的影响因素。老师上课的枯燥无味、无吸引力是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最重要的原因。枯燥无味、上课无吸引力的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大学老师的评教体系在科研上而非教学方面。不少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另一部分原因是部分老师沿用了传统照本宣科和“全讲授”方式。身为老师, 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而非科研上,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抛弃传统的教书方式, 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将课本上枯燥无味的东西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并与时俱进, 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回来。老师们还可多在课堂上加入讨论环节,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另外, 采取严格的制度, 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 使学生上课不敢不听讲。

再次, “引导学生意识到虽然某些基础性或理论性课程内容枯燥无味, 看起来似乎没用, 但学下去, 不仅能锻炼自己思维, 还会对其他重要学科有促进作用, 从而改变某些学生只对有趣、实用课程感兴趣的现象”。同时, 老师还应对课堂随意使用手机的现象持禁止态度, 看到有学生上课玩手机应给予批评和警告。并在课前有意识地督促和提醒学生上课不要使用手机。老师的态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状况。

最后, 学生要摆正上课使用手机的态度。当看到周围同学玩手机时, 超过一半的同学都选择不管不顾, 表示对这一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这一方面表明多数学校对禁止课堂上使用手机没有明确规定, 也并未引导学生树立合理使用手机的价值观。对此, 一方面学校可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做管理规定, 一方面学校可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专题讲座, 讲解课堂使用手机对学习的危害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五结语

信息技术革命肇始于欧美, 欧美国家率先进入手机时代, 最先研究由此带来的问题。国外研究起步较早, 普遍采用真实课堂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式。R.Ling (1996) 较早注意到了很多人在不当场合包括课堂里使用手机的现象, R.Wei和L.Leung (1999) 较早提出教室里不应使用手机的观点, 认为手机的使用日益模糊了公共和个人行为的界限, 给相关部门带来了政策挑战。2007年纽市长Michael Bloomberg顶着家长和学生的巨大压力, 强制性地在校园使用金属探测仪搜查并没收学生的手机, 这一做法得到了上诉法院的支持, 认为此举有助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针对此项举措, 有人提出校方和教师不应强制性禁止在课堂使用手机,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应采用劝阻、疏导和奖惩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自觉控制手机的使用——教师更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兴趣回归课堂。武汉地区各类高校云集, 在武汉不同层次高校开展手机入侵课堂的有关调查, 不仅对武汉高校如何应对手机“入侵”大学课堂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且对全国高校对于如何加强课堂手机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到底应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有待更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盈泽.浅谈大一学生的学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 :181

[2]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 2009 (2) :97~101

[3]温凤鸣.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8) :1

高校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探析 篇10

1 手机依赖的状况分析

走路、上厕所都要拿着手机, 睡觉前还在刷微博、醒来第一件事摸手机、没有信号会抓狂、朋友聚会时自顾玩手机……网友创作的一则 “我想我们都得了一种病手机依赖症”系列漫画, 戳中现代人的痛点, 引起了网友尤其是大学生的共鸣。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 对手机依赖的分析如下:

1. 1 机一体。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第二生活空间, 甚至成为了大学生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资讯、联络感情、影音娱乐、投资理财……实时互动, 全都依靠手机解决。手机逐步代替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活动, 成了部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只要一部手机在手, 几天都可以不出寝室门。

1. 2 过度使用。从开机时间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全天24 小时手机处于开机状态。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 小时的比比皆是。手机随身携带, QQ聊天、刷空间、浏览微信朋友圈、发布微博消息互动……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生活习惯, 甚至部分大学生不分场合和时间, 每天有大半的时间都花费在了手机上。课上课下、白天晚上、走路、上厕所都离不开手机。

1. 3 心理依赖。随着手机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手机功能的增多,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愈加严重。80% 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 一旦遭遇手机关机、无信号、无网络等状况, 就焦急难耐, 没有安全感。睡前最后一件事和醒来的第一件事必是玩手机, 睡觉时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甚至有学生戏言, “不知道是我在用手机, 还是手机在用我”。

2 手机依赖产生的消极影响

2. 1 影响身体健康。手机上的字比较小, 有的人不论坐车还是走路, 都在看手机, 尤其是在移动的过程中看手机, 很容易导致眼睛胀痛、视力下降。另外, 长期保持低头的姿势, 会使得颈椎疲劳, 引起身体不适, 并导致一些颈椎病的发生。晚上躺在床上看手机, 电磁波的强大辐射对身体危害很大, 也会使得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长此以往, 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更夸张的是2015 年12月29 日晚, 28 岁的温州女子王某一边玩手机, 一边在河边散步, 结果因玩手机太痴迷而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再也没上来。

2. 2 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现代手机的强大社交功能, 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比如, 同学或朋友之间在手机QQ、微信、微博的虚拟世界中大家聊得热火朝天, 然而在面对面的时候又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或者在手机上与陌生人无话不说、推心置腹, 但不乐意与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交流。“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在低头玩手机。”长此以往, 会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 影响到自我的交际能力。

2. 3 课堂效率降低, 学习能力下降。学生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上课时带着手机甚至玩手机的现象时常发生。上课接打电话、发消息、聊天、玩手机、看视频等不良现象会严重听课进度和效率, 自然不能掌握到课堂上的知识点, 课下作业及考试也是依靠手机搜索答案来解决; 另外, 大量 “低头族”的存在, 使得课堂的氛围受到破坏、教师的激情受到干扰, 自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习能力也随之下降。

3 缓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策略

3. 1 大学生要注重自我管理。学生作为主体, 要对手机依赖存在的消极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手机只是一种通讯工具, 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自我管理, 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增强自律意识,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另外, 对手机的使用要把握好 “度”, 不可过长时间过多地依赖手机。应当意识到 “物极必反”的道理, 若不能有效控制手机依赖, 出现的肯定是 “被手机玩”的状态。比如手机依赖症较严重的同学, 可以尝试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玩手机, 来刷新朋友圈、整理微博等; 学会自我暗示, 每天让手机在自己的生活和课堂中 “消失”一段时间, 自我鼓励并暗示自己 “没有手机, 我的生活好充实、好健康。”

3. 2 班级和学校要进行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目前多数学校颁布了手机禁令, 但是学校和班级手机管理制度的制订与管理往往缺乏学生的声音, 缺乏民主合理的管理程序,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被规定的管理状态。事实上, 这种简单化的禁止令, 只重视约束性教育的简单粗暴方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开放的时代, 根本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学校无权禁止学生拥有手机, 但是有权管理学生, 尤其是课堂上的手机使用。同时, 学校和班级应意识到手机管理制度的制订不是管理者单方的事情, 也不是通过强制或命令可以简单实现的。民主合法的制度和程序应由师生共同商议决定, 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且在更大意义上能够有助于手机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

课堂手机 篇11

摘 要:如何将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应用到外语课堂教学上有效促进教学?这是广大高校师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探索,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词汇训练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教室内的无线网络访问这个系统,并参与其中的课堂活动。我们在一所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运用这套系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准实验研究:实验班(98人)的每次课程结束前的10-20分钟,教师请学生自愿使用这套系统进行词汇练习;而对照班(98人)不使用这套系统;除此之外,两个班的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等完全一致。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班在英语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班;一个学期之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词汇测试中的成绩差异也有了显著减少。另外,自愿参与这项实验的学生也有了增多。这项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在大学课堂上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改善其学业表现。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课堂;英语教学;希赛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01-05

一、相关研究

智能手机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功能,比如与传统普通台式机可以媲美的计算能力,基于语音和文本的即时通信功能,拍照、录像、播放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功能,上网功能等等;而在价格上则越来越低、易于接受。所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20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0.1%,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从职业上而言,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2%。从年龄上看,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大,比例为29.9%。”[1]。20岁以上的学生,绝大部分应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了。在国外,2012年Tindell & Bohlander 统计,95%的大学生每天带手机上课[2]。

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后,其实就是拥有了一台功能不菲的计算机,或者说可以取代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计算机了[3]。与早期的台式机不同,手机便于携带,可以随着学生进入课堂,也可以在课后使用。手机与笔记本、平板电脑相似,都是一种移动设备。这些移动设备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移动学习。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已经有很多研究。Wu, Wu, Chen, Kao, & Lin (2012)采用元分析的方法[4],系统分析了2003年到2010年的关于移动学习的164个研究,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关注学习效果以及系统设计,调查问卷和实验方法是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机和其它个人设备是移动学习中最主要使用的设备。

这些研究中有些介绍了如何应用手机的做法,比如教师通过手机文字短信(SMS)或者多媒体彩信(MMS)、podcast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和内容[5];学生通过手机的上网功能访问老师指定的网站和教学资源,完成作业、测试、反馈、讨论、维基等特定的课程活动[6];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手机的录音、拍照、录像等多媒体功能记录过程性内容,并上传给老师或者同伴予以评价[7]。大量研究也表明,移动设备在课堂的应用能够对课堂学习产生正面影响,比如,提高课堂参与程度[8],增强学生主动性[9]。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未涉及到智能手机在传统课堂的应用与常规考试成绩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聚焦到如何将智能手机应用到大学课堂教学上,及其对学生常规考试成绩的影响。

二、教学系统设计

希赛可系统CSIEC (Computer Simulation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一个智能的、个性化、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学习系统[10]。我们之前基于该系统的研究证明[11],来自中国四所不同类型中学的实验班学生在机房的多媒体微机上使用它学习英语,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学习,成绩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那些使用传统方法学习的对照班的学生。我们用响应性的HTML 5技术改进希赛可系统后[12],学生可以用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它,简便易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被全国多所大学所采用。参与我们研究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本科生也使用了该套教材的第四册。它包括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新的单词和短语,全书共有 348个单词和短语。针对这个教学要求,我们在希赛可系统中为每个单元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练习:填字游戏,根据发音拼写单词并选择英语和汉语词义。

第一项活动是填字游戏,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静止的填字游戏不同,每个学生所看到的填字游戏矩阵里面的单词内容是不同的,或者说是个性化的。当填写完行和列中的内容并点击按钮“Check crossword”提交后,服务器会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并反馈给用户。考虑到手机屏幕较小,我们将填字游戏的行和列的最大字符数限制在10以内,以尽量保障学生不用翻屏就能看到填字游戏的全部内容。

第二项活动是“听音写词选意”,就是根据一个单词或者词组的发音,拼写单词,选择其汉语和英语意义,这些意义解释都来自课本后的词汇汇总。课本中有些词汇只有汉语解释,没有英语解释,则题目中也只有汉语意义的选择。尽管一个单元中所要求的词汇总量是确定的,这种听语音写词选意类型的题目总量对所有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但是在做测验的时候,每个人看到的题目顺序是不同的,每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也不相同,所以这种测试也是个性化。图2是某个单元词汇“听音写词选意”活动的一个界面。其中第一个单词既有汉语意思又有英语意思的选择,第二个单词则只有汉语意思的选择。

学生做完题目并提交答案后,即刻就看到成绩和做题的详细记录。图3是某个学生做题后看到的反馈结果,它显示出该生做这个测验用了33分钟51秒,答题正确率为91.40%,并且获得一个内容为“Super star!”加5个大拇指的奖励性评价。左上角还显示每道题目的正确性:绿色为全对,橘黄色为部分正确,红色为全错。而每一道题目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确答案也都显示出来了。

三、研究设计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假设教师指导下的大学教室中的智能手机课程整合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正面影响。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设计一个大学生参与的准试验,因为通常情况下他们是允许带手机到教室的。从2014年2月到5月,北京一所大学的两个班参加了该实验。每个班都有98名一年级学生,由同一位英语教师授课,使用教材相同,都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教学内容和进度、考试内容和方法完全相同。上课教室也相同,学生手机可以通过校园无线网上网。

在前一个学期(2014年1月份)的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 50.1 和 53.2, 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0.006<0.01。经与英语任课教师商议,研究者决定让平均成绩低的班为实验班,使用希赛可系统参与实验,而成绩高的班为对照班。这样的研究设计可以验证在真实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而不是人为设置的环境下,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者说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真正影响,就像我们以前的研究所验证的那样[14]。

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调查了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以及能否上网的情况,发现90%以上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上网。所以,我们为每个学生开设了希赛可系统的账号,基本上都是每人的姓名,简便好记。对于没有手机或者不能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我们则为其免费提供一个7寸的平板电脑,使之可以借助平板电脑和无线局域网访问课程系统。

从2014年2月26日第一次上课到2014年5月28日最后一节课,实验班上课的设计是:教师先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在最后10-20分钟,让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登录希赛可系统并参与本单元相关的教学活动:填字游戏和听音填词选意。当然如果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外可以接着使用系统。教师可以把学生参与单元活动的统计结果通过教师机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

对照班学生也分配了登录希赛可系统的账号,但是不能参与单元活动;只能参与词汇前测和后测。教师要求他们平时也要加强词汇记忆和应用。词汇前测和后测是希赛可系统内的测试,内容相同,都包括50道听音写词选意题目,它们是从8个单元的题库中随机选择出来的。在2014年2月底的第一次课上,老师请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参加了前测,在5月底的最后一次课上,又请两个班的学生参加了后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强制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这些词汇前测、后测和平时的单元活动,也不将参与情况与期末考评挂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这次准实验研究。

四、实验结果

1.常规考试表现

为了比较两个班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业表现,我们收集了学生在常规英语考试中的成绩,包括实验前的考试、实验结束后的期末考试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这些考试的平均成绩,以及比较两者差异的T检验的p值都列于表1内。实验前于1月份举行的上学期期末考试可以看作前测,实验结束后的6月底初进行的期末考试可以看作后测。这些考试内容是由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

前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低2.98,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0.008<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四月份举行的期中考试中,两个班的成绩差异只有0.03,非常不显著。后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低1.18,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0.076>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应用智能手机参与交互性的课程过程,缩小了对照班在常规考试中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前测的统计显著性缩小到后测的不显著。

2.词汇测试成绩

表2列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词汇前测和后测中的平均成绩,以及两个班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以及每次测试的参与人数。前测中,实验班27个参加者平均成绩是34.4,而对照班52名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是 41.2;两者差异6.9,统计意义上不显著(p=0.110>0.05),可以认为在词汇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是相等的。后测中,实验班80名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是65.6,而对照班55名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是66.7,两个班的差异1.1,统计意义上更加不显著(p=0.791>0.05)。可见,实验班通过参与智能手机支持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缩小了与对照班词汇测试的成绩差异,并且参加人数也增加了将近2倍。

同时,因为前测和后测内容相同,同一个班的前后测成绩对比是有意义的。实验班的后测平均成绩比前测高出31.2分,而对照班的后测成绩比前测高出25.5分。

为了解学生使用系统的成效,很有必要仔细考察两个班中都参加了前测和后测的那些学生的表现。我们发现实验班的27名同学和对照班的41名同学参加了前后两次测验。表3列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词汇前测和后测中的平均成绩,以及两个班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 P。前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低了6.2,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p=0.167>0.05,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后测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的平均成绩高出2.7,无显著差异假设T检验(双尾)的概率p=0.644>0.05,统计意义上不显著。从纵向比较来看,实验班后测平均成绩比前测高出35.8,而对照班仅高出26.9。成对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班各自的后测成绩都显著高于前测成绩。

五、结论和讨论

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词汇训练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教室内的无线网络访问这个系统,并参与其中的课堂活动。我们在一所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运用这套系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准实验研究:实验班(98人)的每次课程结束前的10-20分钟,教师请学生自愿使用这套系统进行词汇练习;而对照班(98人)不使用这套系统;除此之外,两个班的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等完全一致。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班在英语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班;一个学期之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词汇测试中的成绩差异也有了显著减少。另外,自愿参与这项实验的学生也有了增多。这项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在大学课堂上合理、适当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改善其学业表现。

本研究过程收集的考试成绩数据证明了大学生在课上使用智能手机参与教学活动对以成绩为代表的学业表现的正面影响。这种正面影响的产生原因是智能手机作为客户端和希赛可系统作为服务器支持的及时反馈功能。实验班学生通过手机在课上和课外参加各种与课程词汇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并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更加熟悉词汇的发音、拼写、含义和用法。而因为词汇是英语学习四种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基石,实验班词汇成绩的显著提高促进了普通考试成绩的改善。

教学中的一种最为复杂的学术活动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沉默学生的表达声音。本研究尝试激励全体学生借助智能手机的输入功能参与课程活动,并在自己的屏幕上即可看到反馈和成绩,也能在老师的演示下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表现。从统计数据上看,实验班参加后测的学生数量明显多于参加前测的学生数量,利用智能手机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交互目的基本上达到了。与实验班学生相同,对照班学生也可以带手机等移动设备到教室内,但是不参加基于希赛可系统的单元活动,所以没有实验班学生那样的参与度,在词汇测试中的表现不如实验班,进一步导致在常规考试中的成绩改善程度也不如实验班的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tech.sina.com.cn/i/2016-01-22/doc-ifxnuvxh5088776.shtml,2016-1-22.

[2]Stockwell, G. Using mobile phones for vocabulary activit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the platform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10, 14(2): 95-110.

[3]Tindell, D. R., & Bohlander, R. W. The use and abuse of cell phones and text messaging in the classroom: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J]. College Teaching, 2012, 60(1): 1-9.

[4]Wu, W., etc. Review of Trends from Mobile Learning Studies: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59(2): 817-827.

[5]Kim, H. Effects of SMS Text Messaging on Vocabulary Learning [J]. Multimedia-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1, 14(2): 159-180.

[6]Hwang, W-Y., Chen, C-Y., & Chen, H. Facilitating EFL writ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familiar situated contexts with mobile devices [A]. Proceedings of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ual Learning [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23.

[7]姜强,赵蔚,王朋娇.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 37-42.

[8]Munoz-Organero, M., Munoz-Merino, J. P., Kloos, D. C. Sending Learning Pills to Mobile Devices in Class to Enhanc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in Network Services Configuration Cours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2012, 55(1): 83-87.

[9]Uluyol, C., Agca, K. R. Integrating Mobile Multimedia into Textbooks: 2D Barcodes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4(59): 1192-1198.

[10]贾积有,克劳斯·迈因策尔.运用自然语言人机交互技术创造英语对话语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87-91.

[11]Jia, J. etc. Effects of an intelligent web-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system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3, 29(6):556-568.

[12]Jia, J. Intelligent Web-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s [M]. PA: IGI Global, 2014.

课堂手机 篇12

一、“手机依赖”的含义

如今, 学术界仍没有确切的“手机依赖”定义, 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使用者把手机看作是人际交往互动的主要途径, 而且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感与依赖感的心理。

目前手机依赖已演变为一种关于使用手机的异常、歪曲的心理行为, 同时它也表现出对应的症状, 因此我们也称其为“手机焦虑症”或“手机综合症”, 其都会显现出严重依赖手机的心理行为, 并且有些性格较为自卑、孤僻、没有自信的人, 一般都会由手机这一媒体来降低孤独感与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 如果这种联系突然消失, 那么很容易就出现心理不适。

二、分析造成“手机依赖”现象的原因

手机、短信能够收到学生们的追捧, 是由多重原因所导致的, 不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手机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心理需要。

1、手机与短信所拥有的优势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信系统兴起,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了紧跟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网络的“第五大媒体”, 它分别具有下面几点优势:

形式多种多样, 具有强自主控制性。如今, 短信包括游戏、声音、语言、彩信、炫铃、图片等功能, 让短信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打打出来, 适应了大学生个性张扬、好奇心强的特点;价格低廉。一条短信的费用约为0.1元, 这相对于手机话费0.3元/分钟来说显得更加便宜, 并且通讯公司都在大力推动短信业务的发展, 这对于经济实力不强但又具有迫切交流的大学生, 相当具有吸引力;短信的表达形式更为含蓄、隐秘, 能够防止正面交流的尴尬, 也可以让发送者尽情发挥其智慧与想象力, 让情感交流更为自在轻松;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不管你身在何处, 都能够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2、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

能够有效缓和平时烦琐的学习压力。在大学的生活中, 虽然学习并非其唯一的任务, 不过在逐渐加大的考试、就业压力中, 他们都要适时给自己“充电”, 大学生不但要驾驭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充实自己。面对着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 大学生就需要一种合乎他们的经济能力与身份的休闲方式, 而手机则恰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满足学生强烈的交往需要, 能够有效与人交流沟通。交往就是确立起存在感与安全感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姣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富有活力与激情的群体, 大学阶段作为其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通常表现为强烈的交往需要。他们非常期待和同学、教师、社会等交往。并且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 大学生收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校园的“社会化”程度会日益增长, 那么这就为手机提供了发展的前景。手机能够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缩短了心理距离, 让“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现实, 而大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地看手机, 实际上, 是想要自己的地位在朋友中得到确认, 并尝试摒除人际交往的焦虑与不安, 让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三、解决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相关措施

1、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丰富其学习生活, 帮助学生寻找生活核心

高校可以通过强化规范手机使用并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 在学生礼堂、图书馆、教师等教学区域内粘贴较为显眼的告示, 确切规定使用手机的规定。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大监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 并及时纠正违反课堂纪律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关于手机危害等讲座, 让学生们清楚明白“手机依赖”的危害, 并且学校也要适当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重塑自信, 慢慢走出“手机依赖”, 将时间与精力放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面。

2、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及时调整教学体制

教师的知识储备可否满足学生的要求, 其教学方式与语言表达风格可否被学生所认同, 上课的方式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否遵守教学法则与美学尺度的前提下, 生动地使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 充分将教学情感发挥出来, 从而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做到以上的教学要求, 才有可能让学生对听课有兴趣, 反之, 课堂教学平淡无奇, 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手机打发上课的时间。除此之外, 还要采用分层次的教学, 帮助落后的学生重获学习的信息,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度放手让其自主学习,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

3、要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强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其走出“手机依赖”症, 让其能够合理将学习、休息、生活的时间安排妥当, 不要让手机影响他们的安排与计划;疏导大学生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不再通过手机充当直接交流的媒体。对于一些已经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同学, 辅导员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让其在离开手机的情况下, 找回以往和谐平静的生活, 帮助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缓和离开手机所带来的烦躁与焦虑, 对于一些状况较为严重的同学可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让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帮助其治疗。

四、结题

总而言之,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它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关的影响, 主要是我们怎样使用它。“手机依赖”的现象日益严重, 但我们不能单从形式上或使用一些强制性的方式去干预此现象的出现, 我们要用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积极疏导学生, 让其学会合理利用手机, 彻底摆脱“手机依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胡欣欣, 俞丽玲, 林竹, 王丽霞, 谢丹彤.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及应对[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2 (03) .

[2]鞠连友.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让手机在校园内绽放文明之花——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学生手机的另类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1) .

[3]李军花.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和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8 (05) .

[4]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9 (02) .

[5]黄才炎, 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03) .

[6]郑毅, 张小远, 刘晓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04) .

[7]杜立操, 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7) .

[8]刘思林.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

上一篇:通信路径论文下一篇:城市交通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