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共8篇)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 篇1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
一直以来,手机被个别学校和家长认定为洪水猛兽,很多老师明令禁止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使用手机。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在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面的优势初显,未来课堂教育技术中手机定会占据一席之地,手机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应该得到重视,作为教师更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手机进课堂。
APP应用,让手机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实现很多的功能,然而手机进课堂却是一件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情。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称,在全世界范围内,98%的学生都在偷偷使用手机,而90%的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焦教授推断,害怕学生使用手机的人往往是不会使用手机的人。因为一个只会用手机看电视剧、玩游戏、聊天的人,自然害怕让孩子玩手机,但是如果通过各种APP使手机成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那这个人一定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使用手机。
焦教授现场分享了他平时经常使用并可以有效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几种APP。比如Moodlytics和MoodPanda可以将手机变成情绪管理师;Time Doctor可以帮助管理时间;Sleep Better可以监测睡眠质量等等。
时代不同,教学不应只是对昨日的重复
杜威曾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从事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儿童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进入了开放的世界,任何人可以借助网络向任何人学习任何想要学习的东西。焦建利教授强调到了该重新思考学校的功能和教师角色定位的时候了,我们需要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从目前来看,我们越来越倡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越来越推崇交互式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策略。焦教授表示,我们今天之所以需要手机、社会性媒介、社会性网络,是因为它们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预测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生的身份和角色从教育消费者向教育的创造者转变。据焦教授介绍,在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中,创客教育、STEAM教育越来越流行,这些教学模式都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其实让学生参与教学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在几十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时代,我们都试图通过技术工具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用来促进课堂互动的学生应答管理系统。不管处于什么时代,技术发展到什么地步,其实教育最需要的技术产品不一定多炫酷,但一定要对教育教学最有实效。
教学APP打造手机互动课堂,so easy
因为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类教学APP的出现,课堂互动变得更加容易。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使用微信,方便快捷地与学生互动,给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焦建利教授指出,除微信外,还有许多APP可以尝试。比如微弹幕,它是一种适用于头脑风暴或课堂研讨环节的互动工具;Kahoot是挪威一家在线教育企业研发的基于游戏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用于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互动。
据焦教授介绍,更多的教学APP应用和介绍可以在类似“IPad教学资讯”这样的公众号里找到,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与学习、生活、工作相关的用于IPad课堂教学的APP资讯。我们相信在适合的教学活动中以适当的方式使用适当的软件,才能为实际教学带来帮助。
手机进课堂,宜疏不宜堵
在手机进课堂问题上,与其一味堵,不如尽力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和培养学生自治自律的工具。对此焦建利教授提出五点主张:第一、直面学生手机使用问题,不能逃避;第二、由全体学生讨论制定学生手机使用的制度和处罚办法,变为民主学习的机会;第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第四、教师要向学生示范手机的正确用法;第五、加强研究,协助学校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此文根据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刘青)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 篇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思品课创建师生互动课堂初探 篇3
一、消除心理隔阂,让学生“口动”
在农村偏远学校,仍然存在一些训斥、责骂、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久而久之,一堵厚厚的“心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面对这一僵局,我认识到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去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愿意与你交流,愿意听你的话。在教学中,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幽默的表演,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声温情的祝福都会像春风细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如在讲《播种友情》一课时,我先唱了首歌《找朋友》,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就跟我一起唱了起来,接着我面带微笑走下讲台,边唱边向学生敬礼,和学生握手。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和我握手,并不自觉地跟着唱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开始动口说出自己的好朋友,并互相握手。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不再胆怯,心与心相知相应了。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敢于动口,乐于动口了。
二、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脑动”
社会是一本大教材,可这本教材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教育学生。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内。我们可以带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心去发现每一处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这种资源中引领启发学生去感知、发现、体验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脑动”起来。八年级下册有节课内容要求学生善于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之美,学会关心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执教这节课时,正值春日,校外景色迷人,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户外教学,每到一处地方,我都会提示:描述一下眼前的景色吧!我们来个比赛,看谁描述的逼真。在学生沉浸美景之际,我又启发: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此刻的心情吧!学生抒发完毕,我最后深有感触地问:触景生情,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事物,你会联想到什么?一些人,一些事,抑或一首诗,一段传奇故事……这样的启发、提示、点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有学生说:远处连绵的山脉像一位沉睡的少女,安静从容。还有学生说:那条小河,蜿蜒曲折,静静地躺在山脚下,像儿女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在谈及他们的心情时,有学生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漫山遍野迎面而来的都是花香,让人心情舒畅,思绪飞扬……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跃动起来,燃烧起来,这样教学才有生机,课堂才能互动。这节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完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仅动了脑,而且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尝到了互动学习的快乐。
三、找到知识的“标示”,使学生“心动”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干巴巴的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让他们懂得你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是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因此要让所讲的东西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教师就必须找到这种所谓的“标示”的东西。以七年级下册《培养高雅的情趣》一课为例,这节课上,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唱几首歌,吹几分钟口琴,读几篇文章,最后再让几个学生粗浅地谈谈体会,就算找到“标示”的东西,完成教学任务,那卢梭的经就让“歪嘴和尚”念了,纯粹成了走场子、摆架子,学生的心非但没被课堂牵住,而且越走越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孩子,父辈都是农民,从小接触艺术的机会很少。因此,如果在课堂上照课本上说的,弹钢琴、唱歌、下围棋等是高雅的情趣,背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正好是学生的“弱项”,那这种“标示”就选错了。执教这节课时,我想起学生们在课余都喜欢用草编各种小动物,如蟋蟀、知了、蚱蜢等;用豆子、纸、画笔做漂亮的宫殿;用纸叠花篮、茶壶、小鸟等;用塑料纸编出各种样式的风铃。上课时,我让学生当场献艺,他们一听是自己的拿手绝活,热情很高。几个学生合作,很快就制作出各种精致、美观的工艺品,接着我让学生介绍这些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及此刻心情,由此引出高雅情趣的内涵。我又播放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千手观音》,在美轮美奂的舞蹈中,学生的艺术细胞被慢慢激活,思维的翅膀一起跟着优美的舞姿飞翔,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我知道,他们的心被打动了,等待节目结束后,我看到他们脸上又多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表情,我立刻明白过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艺术仿佛是天方夜谭。此刻,我告诉学生,艺术不是梦,只要肯培养,人人都能去追求,艺术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已悄悄种下。
四、真人真事进课堂,让学生“情动”
曾经听过我区一位教育专家的一堂讲座,在谈及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时他说:“一堂优秀的思品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德育目标的提升,最大的败笔就是道德教育目标的丢失,而要升华德育目标,提升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就必须抓住思品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
“真实的东西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最能让学生动情的”,因此课堂教育中,如能将真实感人的事物、人物引进课堂,在情感教学中必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执教《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先请五位学生的母亲与学生一同走进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描述母亲,叙说母爱;第二环节,设置活动,母子面对面真诚交流;第三环节,感恩母亲。在第一环节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不忍心去看母亲,有学生说:妈妈脸上的皱纹就像刀子扎在心里!有学生说:母亲的皮肤在曝烈的阳光下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也有的学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走到母亲身边轻轻地理了理妈妈凌乱的头发,眼里泪光闪闪。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内心已激情澎湃,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倾听母子真情告白,学生讲述母亲的爱,母亲吐露真情都进行得很顺利。教学中还有几位母亲这样说:“孩子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他难过妈难过,他高兴,妈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们家的孩子有时很任性,家里有时活多,让他帮忙,他会顶几句,说实话,那时候心里挺不好受,但转念一想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再说学习要紧,咱这辈子没文化,不能让孩子再吃这个亏!”母亲句句掏心窝子的话,让孩子热泪盈眶。学生们通过倾听妈妈心里话,真切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以及那份博大、厚重、无私的爱。这堂课是我上得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学生也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正是因为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一件件,一幕幕,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灵魂。
创建师生互动课堂的宗旨就是让学生最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当然,要实现新课改理念下师生互动的课堂,使得思想品德课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并非一日之功,今后的教学中我依然会不断去探索,去实践,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手机在互动教育中应用 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的振兴。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建设高效率的教育管理体系,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数字校园”建设中,通过与校园现有平台或资源紧密结合,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1平台系统目的:
1、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建立通过学校教育的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往、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力争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外部环境;
2、促进学校管理者与家长的互动。形成学校主动积极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同时以实际的行动,能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行动。学校管理者应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通过对“家校互动”重要性的大力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教师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寻求家庭和学校的互动,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3、促进家长、教师互动。教师与家长间的通过方便、高效互动的“家校通”平台进行充分沟通;
4、促进家长、学生互动。子女行为的改变与家长行为的调节是相互影响的,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家庭是家长、学生互动中的重要内容;建立以“互动”教育为核心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倡素质教育的潮流促使校方、家长越来越关注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配合与协调,学校本身也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形象的宣传。2 系统平台组成部分:
2.1智能话机
就是安装在到学校的公话终端,提供给学生进行电话拨打、收发短信和上报考勤数据。
智能终端主要分为有两种:宽带智能终端与窄带智能终端。
宽带智能终端:通过TCP/IP协议,把考勤数据和留言上传到互联网上一个具有固定IP的宽带接入服务器,由宽带接入平台采集数据并存入核心数据库;宽带智能终端可以外接4个考勤机,以便提供报安短信需求较高的学校进行应用。
窄带智能终端:通过FSK协议,把考勤数据和留言上传到PSTN上一个具有固定中心号码的语音接入服务器(IVR服务器),由语音接入平台采集数据并存入核心数据库。同时核心数据库把需要发送到智能话机的数据(学校通知、家长留言、商家信息)分发到各个学校的智能话上。2.2家校互动平台
包括了固网短信接入系统、核心数据库、网站IIS服务器、短信网关接口系统和语音查询系统。
2.3固网短信接入系统
收到固网短信接入平台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解码,再报存到核心数据库系统里。2.4核心数据库系统
根据做出相应的处理,把是小灵通用户的发短信发到短信网关接口系统,把非小灵通用户的数据(需要语音通知)的数据发到168语音系统,并同时根新网站IIS服务器。同时把需要发到智能话机的数据转发到固网短信接入系统。2.5 网站IIS服务器
是家校互动平台的门户网站,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相应的查询和设置功能。家长可通过网站,查询所属学生的留言和相关信息,并可对亲情号码等内容进行设置;
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发送学生成绩、学生评语和考勤报表等方便学校管理;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可登陆网站上的“交流论坛”,进入各个聊天室后,进行学习交流、生活交流、子女教育交流、情感交流等; 2.6
短信网关接口系统
对短信网关进行收发的连接。把终端上报的短信和考勤通知通过短信网关发到家长的小灵通手机上。并把家长小灵通手机发上来的短信接收后,保存到核心数据库里,再通过固网短信接入系统把短信发到对应的智能话机上。2.7
语音查询系统
家长可以拨打家校互动平台的特服号就能进入家校互动平台语音查询系统。语音系统提示菜单式的语音导航功能,用户只有按几个按键就可以听到相应的语音。系统提供了学校通告、学生考勤记录、考试成绩等功能,并可以让用户留言或收听别人给该用户的留言,达到了双方有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3 系统特点
系统采用先进的WEB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了真正的零客户端,系统更加安全,访问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系统的开发采用当前世界上先进的WEB开发语言C#和开发框架ASP.NET设计开发而成的基于B/S三层网络结构的先进系统。平台提供多功能的语音查询服务,家长只需通过电话,按照语音提示,就可查询学生的考勤、语音留言、成绩等信息。平台采用独特的设计模式,支持模块的延展、开发技术的延展以及提供中间键接口与其它系统有机整合。模块的延展表现在系统的“平台化”,即开发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将已完成的新的模块整合。
系统根据实际功能需要,分为互联网使用的网站系统和内部网使用的网管中心系统。使用双网络工作,采用独特的三层加密算法技术,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而且通过完善的权限设置来提高软件的安全性能,保证系统和数据安全。如:普通操作员登陆需密码验证,对网站操作者增加验证码验证等等。
采用基于Web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系统和最新的数据集概念,使数据和程序完全分离开来,不仅保障了数据的稳定性,同时给系统扩展和升级带来了许多方便。除了对硬件要求稳定外,系统设计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这一点。在一定限度内存消耗的时候,能够自动清除多余的内存占用;能够定期备份数据(或手动备份)及定量清除无关紧要的历史数据(或手动清除),以降低资源占用,提高效率,保证系统稳定性。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 篇5
一、基于章节内容, 创设互动环境
互动课堂强调开放的课堂环境, 为师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基于教材章节的设计, 每章均有一个可以用于开展口语讨论的主题, 所以基于主题内容创设互动环境是创建互动课堂的关键。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 创设口语模拟环境、设计口语互动的角色、设计讨论的范围和自由扩展的空间。
在Unit 2关于校园生活主题的口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 基于学生口语能力差异将他们划分成六人一小组, 并帮助每一个小组制定一个口语讨论话题, 如Team 1, 话题为“school in different countries”, 要求该组成员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对话模拟问答, 营造一个对话环境;Team 2, 话题为“What is your ideal school?”让学生结合个人主观来阐述自己理想的学校, 创造一个演讲环境;Team3, 话题为“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NO.2 Middle School?”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归纳讨论, 创造一个研讨的环境;等等。经过约25分钟的小组讨论, 最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基于章节内容创设不同的讨论主题, 营造多样的讨论氛围, 为学生的口语互动提供创新的交流环境, 从而打破传统口语课堂诵读、对话模拟等形式单调的课堂形式。利用多样的互动环境,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 加强口语交流。
二、打破传统隔阂, 创设互动关系
传统的英语口语课堂, 往往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角, 不仅要进行领读、讲解, 还要进行角色的扮演, 参与对话模拟。而部分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 逐渐成为口语课堂中的旁观者, 这就使得师生间、学生间产生不小的隔阂。而互动课堂作为一种崇尚交流的开放课堂, 倡导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融洽的交流氛围, 打破口语交流的心理障碍, 达成能力提升的目的。
例如, 在对Team 1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应扮演旁听者的角色, 观察学生讨论中词汇、语法、句式等内容出现的问题;然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扮演学生的角色, 根据“Life in a British school”的内容设计如“Did Nancy in a mixed school?”“Which subject does Nancy like best?”等问题, 与同学互动提问,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会设计问题和回答问题;最后, 鼓励小组成员根据主题内容开发更多题目, 互相交流, 编制完整对话。即是说, 利用教师的观摩、引导和学生的模仿、互动, 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可见, 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利于语言教学的开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是交流的基础, 可以为学生的口语学习提供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 从而缓解学生由于语言陌生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交流障碍。
三、优化测评体系, 创设互动评价
传统口语课堂评价多基于教师的主体作用, 评价方式以口头点评为主。由于普通初中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多为50人左右, 所以导致口语评价只能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是督促口语训练、保障口语规范、提升口语能力的重要保障, 所以要强调评价的客观、全面、高效。
基于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要提倡创设互动的评价体系。互动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承担起评价的责任, 这就拓展了传统的师生评价关系, 并探索学生间的互动评价。例如, 在本章口语课程的最后阶段, 每位同学会收到教师下发的“互动评价单”, 单子上对同学的课堂参与程度、口语内容准确及流利程度、口语基础能力 (词汇、句式) 掌握程度给出A、B、C三个等级的评价, 并设计建议栏针对评价对象提出口语提升建议。小组成员间交叉互相评价后, 教师回收评价单, 审核统计后下发给评价对象。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评价, 可以有效弥补教师评价中范围有限的不足, 同时同学间的评价更为直接。同学作为平等的个体, 互相的评价不会造成心理的落差,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信心显得格外重要。
用趣味教学让英语课堂互动起来 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趣味性;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英语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难的一个部分。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文化理解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外,更多的是为了直面高考,这是一个众所关注的教学目标。然而如何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在英语学习上顺利过渡,尤其是在升入高一时,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并能持续英语学习的兴趣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开头。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说到这儿,笔者就以个人的教学经验就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性发表一些见解。
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它大的方面就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互相配合所营造出来的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其中不乏辅佐资料以及知识的学习,小的方面具体一下,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尝试。
一、英语教学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大部分内容,例如词汇教学中,当需要就某个词举例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举较为真实的例子,也就是就学生的实际拿学生举例。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较深的认识和了解。语法教学亦然。其目的是使学生受关注并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在亲切中加深记忆。
二、英语教学的新鲜感
其来源于教师讲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而对学生来说又很新的知识。(英语教学论文www.fwsir.com)例如单词change,动词名词都有”改变,变化”之意,而其中名词还有“零钱”的意思。教师讲的时候可以讲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美国有一种机器,类似我们的提款机,这种机器下面有一个标识就是change,当你把10元钱放进去,就会出来10个1元,然后让学生去大胆的猜词义(当然教师也可以拿事物做演示),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有正确的答案,而后教师又还可以拓宽:在美国也有一些调皮捣蛋分子,他们在这个标识change之后加了四个字母Bush,说道这时,反应快的孩子会立马说出“换布什”,又如在讲到crash的动词性时,可以提到学生比较熟悉的一句中式英语:Two car pengpeng ,one car die. 然后教师问学生pengpeng是两个车怎么了,答案会有的,然后将句子改成正确的英文表述:Two car crashed, one of which broke down .这个时候就便于帮助记忆,当然这一点并不是独立存在,它须于其他几点融会贯通。但是它要求教师有较新较广的知识以及较强的观察力。
三、英语教学互动中的趣味性
1、紧扣课文的互动。教师要有较全面简洁的指令,以便激发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外研版英语必修2的第五单元“报纸与杂志”第43页,第四段提到中国是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并且杨利伟是32个国家的太空人当中的第438位。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问为什么中国是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而却有总共32个国家拥有太空人,那么学生就会容易忽视,并且课文过半学生或许会觉得稍有枯燥感。而此时在课文中场提到这个问题,恰恰可以使学生们眼前一亮,并适时增加民族自豪感,或者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此点,只要教师善于深思,就不乏与学生互相讨论之话题。
2、语法项目的互动。刚进入新的班级老师可以用句式:Little do I know about you, 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introduce yourself. 不知不觉间灌输本分倒装句式。以及If 条件状语从句虚拟,教师可以预先备好实物----一张百元小钞和一张写着one billion dollars 的白纸。预演:If I have one hundred RMB, I will go shopping. If I had one billion dollars, I would settle in north Europe.这样不需多讲,让学生直接体验虚拟语气。之后还可以再说 If I hadnt come here, I wouldnt have known you. 来体会时间差异造成的句式差异……
3、高中课堂可操作的几种学生间的互动活动(warming-up)。
第一,lets have a bet. 教师须提前准备好几道T or F 题目(ppt), 将学生分为四组,并给所有组同等的基数分,而后让每组押分,错扣对加(每一次所押分数以已有基数分封顶)。其中建议可以根据情况,涵盖名人趣事,文史……
4、练习反应的T or F,反应最快者,可以适当奖励一点小物件以激发学生。(老师说几句文化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短句,一次一句。)
第三,根据图片提示猜内容,或者是根据部分图片猜整体。这个可以预设一些词汇,算是对词汇的复习。比方说学到pour 的时候,可以提到cats and dogs----it rained cats and dogs……
5、在单元结束时,可以根据 ppt 模版编设一组全班本单元单词竞赛,就像开心辞典的模式那样,学生选择分数,而后分数背后出现相对应的词的英文解释。算是对一单元词汇的复习。
6、popular words.根据热门词汇的英文翻译,比方说,裸婚,炫富,屌丝,预设场景/ 图片,让学生去猜其中文释义。
7、在听力练习前,可以适当的选取激励人心的英文歌曲,听歌填词,作为热身运动。根据时间,可以适当地截取一段。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 篇7
关键词:递进式问题链;高三复习;电解原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如何在高三复习中,既能达到巩固基础、培养能力、加强应用、提升素养之目的,又能激发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近日举行的宁波市高三化学复习研讨会上,以高三复习课“电解原理”为例,尝试采用了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化学课堂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听课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1]。在问题的设计中,特别是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依据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勒(Keller,J. K.,1987)开发的“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来实现问题的设计和布局,包括注意、适切性、信心和满意四个方面的内容[2]。本课设计以问题链来驱动课堂的互动,为了使所设计的问题吸引并维持注意,教师运用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或更深层次的兴趣,即认知好奇心。其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这就是适切性。再次,学生面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应有一定的信心去解决。最后,如果行为的结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而这一结果又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是满意。只有设计维持注意,适切学生实际,学生有信心解决,且结果比较满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互动性,这也是笔者设计问题链驱动课堂互动的初衷。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不仅方式多样,功能也因“问”而异。递进式问题链,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一连串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对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即问题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避免学生思维“卡壳”[3]。
电化学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解原理是电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三复习中,要以教材内容为起点,结合近几年高考的相关要求,建构递进式问题,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中的互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 环节1 对电解原理的再现——经典案例的变换
问题1 观察电解饱和食盐水(图1)的装置思考,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是什么?分别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设计意图:此问是学生在学习化学1后必须具备的认知基础,从现象推知产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最基本的电解问题。而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总反应式,则是学生在学习化学2时的要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对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探究,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4]。后半问明显是考查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迁移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熟练地根据三个现象判断出其产物,并顺利写出其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
问题2 如果电解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设计意图:此问是在问题1基础上的延伸,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能否想到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是本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教师有意考查学生思维全面性的好点子,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忽略溶液中含有ClO-。
问题3 若要增加溶液中的ClO-浓度,在其他条件(电解原料、电源和电极)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装置即可达到目的,你能否设计一个装置,并画出装置图,说明其原理。
设计意图:要增加ClO-浓度,首先必须要充分接触,显然图1装置中,阳极产生的Cl2,不可能与溶液中生成的OH-有充分的接触,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装置来增大其接触呢?这就是本问设计的关键点,源于生活中消毒液发生器的联想,一些聪明的学生还是不难想到可以用图2的形式呈现,并能根据图2装置,指出阴阳极,说明产生较多ClO-的理由。
问题4 若要杜绝ClO-的产生,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虽然学生容易想到不让Cl2与OH-接触,但不少学生不明白有什么方法使之分开,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教材中,通过对图3的再认,明确阳离子交换膜的功能,为后续“海水淡化”提供知识背景,进一步了解电解反应可通过条件的改变朝着我们所需要的方向进行,渗透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加强,特别是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给他们再次领悟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最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也能学会、学通,同时也不让中上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在“炒冷饭”,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原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里从最基础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延伸到消毒液的制备,再到离子交换膜的应用,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复习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储备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就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习题时,还要从整体把握,看习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据此设计了本课的第二环节。
2 环节2 对电解原理的拓展——混合系统的分析
回归教材,对单一溶质溶液的电解分析,重在基础知识的应用是环节1的基本定位,那么环节2主要是考查多种溶质混合溶液的电解情况,并且涉及到有关定量分析,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问题1 将1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CuSO4和NaCl的混合溶液用如图4装置进行电解,写出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
设计意图:在环节1中,主要介绍了经典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案例,学生能不加思考地写出其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在多种溶质的混合系统中,要正确书写出其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并非易事,因为这关系到一个离子放电顺序的知识基础,这也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里对学生提出的发展要求。本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在多种离子共存的情况下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知识外,还要求学生能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离子放电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结果。
问题2 若将图4装置中的左边石墨电极更换为铁,写出两极反应式,并描述电解池中可能发生的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式。
设计意图:此问显然是在问题1基础上的延伸,问题1的认知要求是知道常见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但如遇到活性电极时,情况又如何?这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思维挑战。而且在活性电极参与反应的情况下,还要求学生能敏锐地观察到溶液中相关微粒的后续反应,并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反应情况用化学用语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问题3 以问题1为背景的实验装置画出电解过程中溶液pH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曲线图(不考虑电极产物的溶解)。电解一段时间后在两极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相同,计算电路中共转移多少mol电子。
设计意图:问题1、2是围绕离子(或活性电极)放电顺序为核心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并在此基础上,从另一维度(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和学科的重要思想——守恒思想,分别设计了两个有意义的问题。这不但考查学生在分析混合液电解情况的基础上,能用图示法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如图5),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一些要求,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考验。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在电解原理复习的基础上对原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升,由简单(单一组成)到复杂(混合组成),从定性(离子放电顺序)到定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实践证明,3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很快进入到积极的思考状态中,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电解原理的深度理解。
3 环节3 对电解原理的应用——综合能力的提升
通过环节2,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混合物电解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陌生的情境,学生能否应对?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入电解原理的应用环节:
问题1 人工肾脏可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原理如图6,写出阳极室和阴极室中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设计意图:环节2中的混合系统(CuSO4和NaCl溶液),学生非常熟悉,但此问考查学生的“NaCl-尿素的混合组成”却是一个陌生情境,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否顺利应对?学生只要知道尿素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电离,问题就非常简单,说是“混合”实则“单一”,学生只要具备前面的电极产物能否发生后续反应的认知基础,并能仔细阅读图中的提示,问题可以轻松解答。“陌生中考熟悉,熟悉中考创新”是当前高考命题的走向。
问题2 图6中质子交换膜的功能是什么?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设计意图:本问题的设计源于环节1的问题4中的“离子交换膜”的功能迁移,学生如果知道“离子交换膜”的功能就能推出“质子交换膜”的功能,并了解两种膜的区别,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问题,复习时希望能引起学生关注。
问题3 利用本节课复习,请设计一个海水淡化装置。如果有人设计了图7装置来进行海水淡化,你认为其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问题设计是基于前面各环节的综合考虑,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问题。通过此问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很难有学生能创造出如图7的实验装置。
本环节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透彻的理解,形成有序的思维认识,将概念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内化才能自如运用知识。
好的问题,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问题,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因此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恰当的、合理的问题系统相当重要。本节课从经典的案例开始,让学生从电解原理的再认、电解原理的拓展和电解原理的应用等角度,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全面梳理知识。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活跃的状态。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太细、太具体而导致系统的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否则既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5];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John B. Best.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6.
[2]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2.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54.
[4]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 篇8
㈠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1.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科学性,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序列。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提问应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如在学习相交线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 经历探究相交线所成角的类型、对顶角的性质的学习过程, 可以设计下列问题串,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关系怎样?试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将几对角进行分类”。这几个问题难度逐渐提高,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一步一步达到了问题的解决, 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 能力培养是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形成的, 没有脱离知识的单纯的能力, 而能力的形成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 涉及事实性知识、有着明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 指向教师的预设的标准答案, 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强化。如果学习与探究仅仅停留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水平上, 那么学生运用的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封闭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基础, 而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 一般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句, 往往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扩展思维, 进行知识建构。为此, 我们有必要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他们经历一番探索才能回答的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离不开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开放性问题探讨中, 学生被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 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置于问题情境中, 学生变得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例如, 关于统计, 我们可以设计成封闭性问题也可以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什么?调查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哪几种?”就是典型的封闭性问题, 答案指向教师预设的结果。而“怎样的统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
再如, 关于二次函数, 设计开放问题, “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 甲:对称轴是x=4;乙:与x轴有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 且以这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方案, 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更深入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研讨, 解决问题, 培养了探究精神, 提高了数学能力。
⒊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进行个别提问、集体问答甚至自问自答, 也可以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研讨, 归纳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各种提问方式要结合运用, 对有确定答案且答案简短的问题应尽量采用向全班提问的方式;若需提问题答案较长或无确定答案 (如分析问题则要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答案太长的问题一般不宜选作课堂提问的问题, 可以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也适合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㈡课堂提问时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 可以在引入时, 也可在新授时, 还可在小结时。
复习引入时的提问, 可以借复习旧知识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建立“支架”,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新授课时的提问, 可以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 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课堂提问还是检查教学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结时的提问, 可以借学生之口对本节课的要点作强化和使知识系统化。在小结环节, 很多时候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归纳知识:通过本节学习, 我知道了___?我学会了___?我困惑的是___?
个别提问的对象要根据提问的性质与难度而定, 复习提问一般应选择学习成绩中、下的同学, 解决问题式的提问要选择思维活跃, 头脑灵活的同学。课堂提问一般要先提出问题后进行个别提问, 而不应先是叫起一个同学再出问题。
个别提问原则上不要集中在一部分同学身上,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应使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公开亮相。同时, 这样做的结果也是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因为学生都不愿在人前“露怯”, 学生都有荣誉感, 都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得好一些。而要想在课堂上少出错, 就必须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思维。在课堂上还常有学生不注意耐心听别人发言, 所以, 在一位学生发言后, 可以叫另一位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或概括别人的发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提问语言的明确性, 提问问题的启发性、量力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㈢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分析和处理
向全班提问后, 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对此问题掌握的程度, 一般在学生回答较好的情况下教师也要复述一遍, 这并不是唠叨, 而是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答案。若只有少数同学回答, 则教师有必要对答案加上些解释了。
在个别提问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往往不很完善, 甚至于一言不发, 教师怎样处置是能否达到提问目的的重要一环。我们提问学生, 若学生不会答, 一般不应马上说“坐下”, 也不应该马上去叫另一位同学回答, 更不应该讽刺挖苦, 否则有害无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提示, 提示的语言应具有诱导性、启发性, 还可以把此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小问题提出连环问题, 这样做便于学生顺利的回答提问。
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 可以组织大家集体评价, 对有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完善再提出连环问题或者举出反例, 这就要求教师有雄厚的本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需要教师有认真的精神。如:一位教师提问学生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说有“平行”和“相交”, 教师不是简单地说“不对”, 而是拿起两支铅笔, 先摆出“平行”位置, 又摆出“相交”位置, 接着又摆出了一种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位置, 问学生:“这种位置关系叫什么呢?”, 学生很快回想起来说“异面”。这位教师让该生坐下后又说, 他回答不完全的原因是空间观念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提醒同学们考虑问题要从空间出发, 不要局限在平面内, 教师这样处理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平铺直叙。
对学生的回答应进行积极的评价, 既不能讽刺挖苦, 也不能随便给学生派发什么“××专家”之类的廉价的高帽。应真诚的发现学生回答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给以肯定, 给以鼓励。
【用手机创建互动课堂】推荐阅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宣传手机短信07-15
手机用英文怎么表达?10-15
课堂手机06-03
论手机与课堂作文范文09-27
教你三分钟用手机拍出效果一流的照片08-26
让手机远离课堂演讲稿05-24
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07-19
用flash创建形状补间动画06-15
创建智慧课堂06-13
高效课堂创建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