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2024-07-19

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共8篇)

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篇1

“无手机”课堂倡议书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学风是学校的气质和灵魂,学风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但目前我们课堂上,仍有不少不认真听讲的“低头族”,昔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现今“刷微博,刷微信,刷游戏,刷刷不息”,这严重影响同学们的课堂学习质量,干扰破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秩序,对学校的学风更是一种无形的践踏。作为学习的主人翁,良好的学风、文明的课堂离不开每一位同学自觉的维护,为此学生处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专注,打造“无手机”课堂。

上课时我们果断关闭手机,抵制手机刷屏的诱惑,聚精会神地听讲,专心致志地求知,尊重老师、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坚守内心对知识的崇敬,还课堂一方宁静。

二、交流,划分课堂虚拟与现实。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刷屏。”我们希望这句玩笑话不要成为课堂上教与学的现实写照。上课前我们要做好预习,上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紧跟老师教学的节奏,主动与老师互动交流。

三、响应,营造“专心”学习氛围。

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班团骨干要积极响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上课关闭手机,自觉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监督。各二级学院、各班级要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手机收纳袋、签订“无手机课堂”公约等形式,让同学们逐渐养成“无手机课堂”的自觉习惯,积极营造“专心课堂”的学习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抬起头,把心留在课堂上!

山西工商学院学生处

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篇2

武汉地区高校大学课堂手机“入侵”现象受关注较早。但真正引起激烈讨论的还是因为最近武汉理工大学和工学院等高校推出了“无手机课堂”“人机分离”等新举措和管理办法。武汉部分高校的探索为我国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连续几年出台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年度) ”对湖北地区青少年上网情况有所涉及, 但缺乏对武汉地区大学课堂手机上网的个别案例分析。新学期伊始, 武昌理工学院推出课堂“人机分离”管理办法, 强制规定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要将手机关机并放在讲台或课桌左方。武汉理工大学部分课堂率先推出手机收纳箱, 硬性规定上课玩手机扣除平时成绩。这些措施对全国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实现人机分离举措, 普遍反映下课后学生冲上讲台拿手机, 怨声载道, 产生一种抵触逆反心理, 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治标不治本。上述举措普遍反映没有从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深层诱因角度分析, 而是直接强硬地实现人机分离, 表面上可以解决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状, 但实际却无法阻止学生上课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课堂本身。也有些人从变革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 而没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举措。本文在大量问卷整理的基础上, 从不同成绩等级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学生对手机的看法,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二调查介绍

调查目的:旨在根据不同成绩段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上课使用手机原因和课堂手机使用态度的不同, 来分析和讨论防止课堂手机污染的举措和改善学术学风的建议。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武汉7所高校, 其中武汉大学发放250份 (收回177份) , 武汉科技大学发放250份 (收回113份) , 湖北中医药大学发放200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发放250份 (回收244份) , 武昌理工学院250份 (收回237份) , 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份 (收回191份) , 湖北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发放共250份 (回收240份) 。后在大一学生开课后针对大一学生发放300份问卷调查表, 收回278份。

三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的是大一和其他年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频率的比较。调查时间是在大一学生开课后不久, 学生处于同一起点, 所以大一学生可以视为无成绩差异者。表二是对大二大三大四中调查者成绩的分类。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发现, 在刚进入大学时, 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并不严重, 甚至不玩和偶尔玩手机同学的比例要比大二大三大四中成绩优秀者玩手机的比例还要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加深, 同时也形成了成绩分化。刚刚入校的大一学生, 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各种习惯都在此时开始养成, 因此加强学风建设, 引导他们形成想学、爱学的主体意识, 适时宣传普及手机危害, 显得尤为重要。由表2可分析, 成绩差的学生对手机依赖严重, 上课经常玩手机和每节课都玩手机的比重接近60%。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业,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对防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有很大帮助。

表3显示, 超过50%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 (这点与成绩差异无太大关系) 。由表三可分析出: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 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学内容乏味, 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学者研究发现, 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多以传统教学为主, 以课本为中心, 也有一部分老师上课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 这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大学生回归课堂, 老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课堂吸引力。老师也应注意授课内容, 不应过于简单或困难, 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分析中发现有高达76.75%的学生表示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上课玩手机 (如表4) 。在看到同学玩手机时, 超过60%的同学表示已经习以为常, 不会管。这表明学生对上课玩手机这一错误行为认识不够, 而高校应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最后一组数据 (D一起玩) 可看出:部分学生存在很大的从众心理, 并且他们自制力不强, 当看到别人玩手机时, 自己也忍不住诱惑玩起了手机, 且这在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更为普遍。

由表6结果可看出, 当发现学生玩手机后, 老师的批评或警告有很大效果。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看到老师默许其他人玩手机, 而自己自制力不够才开始玩的。如果高校老师能够上课时有意识地敦促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 且当看到有学生玩手机时给予批评和教育, 将会改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 并形成良性循环。

四讨论与对策

首先, 要减轻学生对手机的严重依赖。对手机依赖程度最轻的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但不少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一切轻松”, 丧失了奋斗和好好学习的动力或因没人管教他们学习, 因此上课不愿意认真听讲而转而玩手机。大一新生是进行学术学风建设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 学校和老师应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让他们树立起合理使用手机的观念并积极宣传上课使用手机的危害。同时, 对手机依赖最重的是成绩差的大学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不聪明, 而是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或认为现在学的知识与以后的就业不相关。老师应加强对此类学生的关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并及时劝阻他们上课使用手机。

其次, 要减少上课使用手机的影响因素。老师上课的枯燥无味、无吸引力是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最重要的原因。枯燥无味、上课无吸引力的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大学老师的评教体系在科研上而非教学方面。不少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另一部分原因是部分老师沿用了传统照本宣科和“全讲授”方式。身为老师, 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而非科研上,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抛弃传统的教书方式, 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将课本上枯燥无味的东西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并与时俱进, 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回来。老师们还可多在课堂上加入讨论环节,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另外, 采取严格的制度, 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 使学生上课不敢不听讲。

再次, “引导学生意识到虽然某些基础性或理论性课程内容枯燥无味, 看起来似乎没用, 但学下去, 不仅能锻炼自己思维, 还会对其他重要学科有促进作用, 从而改变某些学生只对有趣、实用课程感兴趣的现象”。同时, 老师还应对课堂随意使用手机的现象持禁止态度, 看到有学生上课玩手机应给予批评和警告。并在课前有意识地督促和提醒学生上课不要使用手机。老师的态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状况。

最后, 学生要摆正上课使用手机的态度。当看到周围同学玩手机时, 超过一半的同学都选择不管不顾, 表示对这一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这一方面表明多数学校对禁止课堂上使用手机没有明确规定, 也并未引导学生树立合理使用手机的价值观。对此, 一方面学校可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做管理规定, 一方面学校可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专题讲座, 讲解课堂使用手机对学习的危害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五结语

信息技术革命肇始于欧美, 欧美国家率先进入手机时代, 最先研究由此带来的问题。国外研究起步较早, 普遍采用真实课堂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式。R.Ling (1996) 较早注意到了很多人在不当场合包括课堂里使用手机的现象, R.Wei和L.Leung (1999) 较早提出教室里不应使用手机的观点, 认为手机的使用日益模糊了公共和个人行为的界限, 给相关部门带来了政策挑战。2007年纽市长Michael Bloomberg顶着家长和学生的巨大压力, 强制性地在校园使用金属探测仪搜查并没收学生的手机, 这一做法得到了上诉法院的支持, 认为此举有助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针对此项举措, 有人提出校方和教师不应强制性禁止在课堂使用手机,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应采用劝阻、疏导和奖惩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自觉控制手机的使用——教师更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兴趣回归课堂。武汉地区各类高校云集, 在武汉不同层次高校开展手机入侵课堂的有关调查, 不仅对武汉高校如何应对手机“入侵”大学课堂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且对全国高校对于如何加强课堂手机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到底应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有待更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盈泽.浅谈大一学生的学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 :181

[2]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 2009 (2) :97~101

[3]温凤鸣.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8) :1

无手机课堂等 篇3

我时常在想,要是老师能把自己的课程用软件系统做一个APP出来该有多好,上课能互动,下课能继续学习,多棒啊!

王昵双

不知有多少小伙伴有这样的经历:原本打算过一天“无机生活”,转念一想“万一有人联系我呢”,于是心安理得地又揣上手机,在课堂上顺手掏出……是真的“手机依赖症”晚期,还是依赖手机建立存在感?国内外重大新闻,远近各种趣事……当小伙伴的人人、微博、朋友圈不断刷新着动态,有时你会觉得自己不及时点赞简直跟不上这个时代!不过,“流放”了手机也算是继信号屏蔽器之后学校放出的又一撒手锏,我还是赶紧掏出手机给发布该消息的官微点个赞吧……

葛瑶瑶

“刷手机”成瘾也许并不是单纯因为老师讲的内容无趣,而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这种习惯。在这点上我自己也深受影响,总想要戒掉对手机的依赖,却屡战屡败。苏大试点“无手机课堂”,比“自由限制”带来的消极意义,要重要多了。管不住自己刷手机的手,本来就是一种自制力的缺失。就算是上了大学,大家也都不是完人,承认自己自制力的缺失也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吧?

冯歆然

死亡课程

在美国校园,专门讨论死亡的生命课程广受欢迎。老师带着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和公墓等地,引导学生对死亡进行思考。(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虽然我一直很胆小,但听到“死亡课程”也突然觉得好有兴趣,大概是因为“死亡”这个话题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美国的“死亡课程”,在我看来,就是将一个禁忌的话题以一个仿佛平常事物的方式完全开放给学生。它至少能够启迪人们以一种平常心来认识死亡。与其将它作为禁忌遮盖起来,不如让大学生能够直接地去了解这里的基本知识,毕竟死亡是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的事情。生老病死,哪一样不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既然“生”能够得到尊重和了解,为何“死”却不可以呢?

不再禁忌,就不再有压抑,也就不再有压抑下的扭曲心理。死亡作为生命中不可缺席的一场仪式,对它一无所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这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尚未进入社会的他们,在纯净的校园中,在青春的年纪里,怎么会想到死亡呢?但一旦面临这种死亡的威胁,或是自身的,或是身边人的,都可能会大乱阵脚。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大学也应该开设这样的课程,也许就能使我们在面临这种悲伤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单纯的冷静认识与维持正常心理的能力。

冯歆然

在死亡面前,我们更容易想出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戴卓

老美爱逆着来。风靡一时的哈佛公开课“正义”,教授就爱讲一些类似食人这样反面的例子,把“恶”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深入肌骨。

葛瑶瑶

老师自设奖学金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青年教师陶超拿出自己的班导师津贴设立一项特殊奖学金,鼓励那些能消灭挂科、挂科门数大幅减少或平均成绩显著提高的同学。有了这项班级奖学金,2014年1月的大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全班85分以上的人数,从大一第二学期的1人增加至10人,而70分以下的人数从4人减少到1人。挂科的人数更是大为减少。(长沙晚报)

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学生会真的在这种奖励制度下取得进步呢?我看了更多的具体报道,发现其实老师给的奖学金也只有600元左右,整个班级也就三四个同学能够获得这笔钱。我认为,这样一笔钱可能在很多学生看来并不算多的,毕竟现在大学生的家境也都较为良好,一个月能有1000元以上稳定的生活费基本不是问题。如果说,有几个家境困难的同学为了这笔奖学金而努力拼搏,可能性倒是有的。但是全班范围内的进步,应该并不仅仅是因为钱。

我认为,老师的出发点与老师的鼓励才是真正激发同学们进步的原因。这位老师说,他知道班级里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曾经都是高中时候数一数二的,但是一进大学,由于松散的心态,可能一次不小心挂科了,就失去了信心,之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对于这种现象感到很痛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自己的成绩有所重视,并且切实地提高自身,所以才萌生了私人奖学金的念头。

这种对于学生负责的态度,真正心疼学生的感受,同学们大概是感受到了,也逐渐懂得了成绩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才真的开始努力,因此有所进步。

冯歆然

晨跑免费吃早餐

近日,郑州大学的操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先后有3000多名大学生早早起床到操场上跑步,有人感慨,“像开运动会一样,好久没看到有这么多人来跑步了。”原来,这是郑州大学出的一个新招:早上起床到操场上跑两圈,就可以领到3元早餐券,目的是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勤锻炼。

其他学校也有类似举措。扬州大学也曾开展“起床签到送早餐”活动,学生连续早起签到40天以上,可以免费领取10张5元早餐券。吉林大学曾成立“床协”,排在起床排行榜前100名的同学,可以在学校食堂免费领取豆浆。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会推出“早起争霸赛”,同学们5点醒后,可在微信里签到。一个赛季结束后,前5名可获得奖品。南京财经大学的“起床协会”,定期邀请“学霸”提供“叫早服务”。(大河报)

晚睡晚起几乎是现在大学生无法摆脱的习惯,早起的同学渐渐变成了稀有动物。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的确因为熬夜与缺乏锻炼而变得差了许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可笑,为了一张早餐券?至于吗?但我认为,更多的同学也许是为了改掉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吧。毕竟,大学食堂的早餐是非常便宜的,可能1~3元就能解决,一张早餐券也没有那么重要。借助这样的外界动力,克服自身的坏习惯,实为一个不错的方法。很多学校类似的做法其实原理也是一样的。

冯歆然

责任编辑:张婷 漫画:沈非非

手机不是课堂的“罪人”。课堂不能依靠外在强制力,如果课程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手机也会有课外书、好基友、瞌睡、发呆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杜偲偲

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篇4

为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呼吁广大同学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听课效率。本学期,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再次组织开展了“无Phone课堂”上课关闭手机倡议活动。活动以调查问卷,手机游戏的危害宣传,现场承诺等形式进行。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大家纷纷在现场签名,承诺上课不玩手机,争当创造优秀课堂环境的“排头兵”。

活动中,在正式上课之前,都会由学习委员宣读“无Phone课堂”倡议书,倡议同学们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上课学习环境,保持对授课老师的尊重,保证课堂上老师授课和同学听课的质量。此次活动是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采取的有力措施,也是学院加强学风建设措施之一,受到了学院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响应。

这次活动只是他们迈出的一小步,他们承诺,后面将会开展更多的此类活动,力争将课堂变成“老师传授知识的圣殿,学生健康学习的乐园”。

“无Phone课堂”

----倡议书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手机俨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聊QQ、打电话、看网页、玩游戏,手机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我们的闲暇时间。据调查显示:今年年中,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高达10亿规模,其中青少年手机用户更是占据很大比例。

尽管手机有如此多的优势但是也不足以掩盖它带给我们的困扰。手机辐射问题已经广为人知,近期“手机病”也开始横行,其主要表现为持续局部注意力、手机强迫症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顽疾,随时随地铃声大作的手机给很多人带来了干扰,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明显。先前研究显示,这种干扰可能会降低人的创造力和记忆力。种种危害提醒我们应该防微杜渐,谨慎使用手机。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刚刚步入理想中的象牙塔,本应该延续高中时期的良好学习

习惯。但不知从何时起,昔日只闻“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大学校园,现在几乎只闻“短信彩铃声”。上课手机关机,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课时将手机关闭,这既是对听课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对授课老师最起码的尊重。课堂上响起的手机铃声不但会引起尴尬,还会导致其他同学注意力分散甚至会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更是对自己学业的不负责任。即使调成震动也会打断自己的注意力,影响上课效果。这简直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们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自控能力不强,不能正确的使用手机,在学习与娱乐中并没有找到切合自己的平衡点,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财力。虽然大学中没有明确规定上课时请关闭手机,但是我们有责任自觉遵守。

课堂无手机承诺书 篇5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现代服务管理系面向全系学生发出了倡议,倡议大家“从‘课堂无手机’做起,上课认真听讲,端正学习态度。为了让大家清楚明白的认识到上课玩手机的危害,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树立远大志向,促进学风建设,让良好的学风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请同学们做到:

一、不携带手机或与学习无关的电子产品等工具进入课堂。

二、如果携带手机进入教室,上课前主动将手机关机或者静音并放到教室指定收纳袋内;

三、在课堂上严禁拿出手机,更不能用手机在课堂上聊天、玩游戏、听歌、看电视剧、看网页、看时间等。未按要求上交并违规使用手机,经劝阻无效的,教师有权停止其上课,按旷课处理,情节严重的将采取暂扣代管理办法:

1、第一次发现课堂违规使用的,手机由系学工办暂扣代管三天,并通知家长,期满后学生本人到系学工办办理手续返还;

2、第二次发现课堂违规使用的,手机由系学工办暂扣代管七天,通知家长,期满后由家长到系学工办办理手续返还;

3、第三次发现课堂违规使用的,手机由系学工办暂扣代管至本学期结束,通知家长,期满后由家长到到系学工办办理手续返还。

以上行为均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遵章守纪”部分扣10分,并取消年底所有个人评奖评优资格。

让“课堂无手机成为一种习惯!”

(温馨提示:课堂无手机目的是为了大家把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请大家有序存放,保证个人财产安全,如在过程中手机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课堂拒绝手机倡议书 篇6

如今的大学校园,同学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给同学们大学生活带来了方便、增添了乐趣,同时,也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目前,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短信聊天、玩QQ、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甚至接听电话等现象愈演愈烈。“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昔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如今是“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在看手机。”诸如此类语句不仅仅是戏谑之词,多少大学生可以对号入座,多少人沉迷手机以至于“玩物丧志”,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扪心自问。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同学们课堂的学习质量,破坏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同学们,我们不能做“口号的强人、行动的矮子”,既然学习是我们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就是我们大学生必须首先正视的问题。在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共同开展“无手机课堂,拒做低头族”活动:

一、上课时间,不带手机。从今天起,做一个尊重知识、尊敬师长的人。

二、学习场所,关掉手机。从今天起,做一个专心学习、严于律己的人。

三、集体活动,慎玩手机。从今天起,做一个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的人。

四、课余时间,少用手机。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实践的人。

五、勤俭节约,拒绝攀比。从今天起,只在学习上竞争,不在手机上攀比。

六、党员团员,率先垂范。从今天起,党员团员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

高校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篇7

关键词:手机网络化,高校思政课,注意力,教学方式

当前, 随着高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结缘, 手机成为继纸质、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众多大学生抑制不住地、随时随地地、随心所欲地在课堂摆弄手机, 无线上网, 由此形成了一种手机文化。在手机文化的强力侵袭下, 搞好思政课堂的教学殊为不易。据统计, 沈阳市某一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使用手机率达到96.6%, 在河南省某一高校也出现了相似的结果。那么,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减少手机文化的影响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认识手机文化下的课堂教学困境

(1) 手机控下的手机文化。“控”一般是指对某种事物有特殊偏执的喜好。“手机控”即指对手机的使用具有超强的嗜好, 手不离机, 要随时随地看到、摸到, 并通过手机获取信息, 沟通交流, 娱乐身心的行为方式。最初的“手机控”还只是玩单机游戏或随时用于接打电话。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手机网络化的发展, 则强化了“手机控”这一现象。高校学生通过手机获取各种信息、联系朋友、发微博、读小说, 进行各种网络文学的创作等, 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转载别人的看法, 寻求他人的关注并关注他人。于是有人就创造了“手机文化”一词, 认为手机文化就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体, 以短信、彩信、彩铃、手机电影、手机文学、手机广告等为主要内容的寓娱乐性、时效性、文学性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形态。而笔者认为, 手机文化就是借助手机这一载体、并通过无线网络进行创作、传递、欣赏、转发、评论的多用途的文化, 它还处在一个变化发展中。

手机控下的手机文化就像横扫所有课堂教学的“害虫”, 照单全收。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其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2) 手机文化对思政课堂教学挑战的实质。要想化解手机文化对课堂教学形成的挑战, 就必须分析这种挑战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其实质就是手机文化与课堂教学在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上的争夺。心理学上认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 即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反应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另一个特征是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综合而言, 指向性表现在对出现的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 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由此可知, 手机控下的学生是对手机文化的注意超过了讲台上教师的授课, 使学生在外界的多个刺激中认为手机文化更适合自己在课堂的需求而选择了手机, 忽视了其他的存在, 进而对于教师授课、学生聊天无任何兴趣。

心理学上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产生情感, 进而不会对其有兴趣。由此可知, 手机文化对学生的兴趣远大于课堂教学,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完全适合学生的需求。造成学生对说教性质的思政课教育产生反感, 进而失去兴趣。

二、争夺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措施

认识到这种挑战的实质是对学生注意力和兴趣饿的争夺,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 备课要认真、充分、精心准备。如何做好备课相关资料甚多, 这里不再叙述。只是要强调万变不离其宗, 精心备课是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核心要素, 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无论过去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聊天, 还是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打游戏, 只要备课成功, 授课精彩, 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一半。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表明, 不是学生喜欢睡觉、聊天、玩手机, 更多的是教师的授课无味且无趣, 使大部分学生只能另寻有兴趣的事情。 (注:这部分学生里面不包括那些混毕业证的学生, 他们的认识就是无论老师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口吐莲花也无关自身, 仍自行其是。)

要知道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集中授课这个平台展示教师的学识、风范、讲课艺术, 向学生传导正能量, 以此赢取学生的注意力, 当教师把精心准备的课程用心的讲授出来, 学生就会发自心底的佩服教师的学识、授课技巧、人格魅力, 结果自然会认真听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特色和个性, 不可能千人一面, 所以在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优势, 把课讲出彩。

(2) 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偶尔有一些提问式教学方法。今天, 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 比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在面对手机文化的挑战, 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尽如人意。其实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经多次指明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 那就是由教师主体转为以学生主体。

如果仍是教师一言堂的讲授, 且不出彩, 那么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不会转移到课堂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参与到很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上。课堂玩手机的困境自然就化解了。

当前的思政课堂教学面临的很大问题是班级的学生容量太大, 不好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内容, 只能尽最大限度地去做一些能让多数人参与的活动。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过什么是爱国主义的辩论, 以专业划分正反双方, 同一专业的学生都是辩手, 与另一专业的学生进行辩论, 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在思考辩题、想论据、找论点,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即便那些玩手机的人也忍不住参与到对辩中。

(3) 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 即以班级为单位, 教师进行课堂讲授, 基本按教材内容讲授, 学生坐教室里听课、做笔记, 考试时候背诵一下内容要点, 学生一般都能顺利通过。虽说这种教学方式有其优势, 即可以集中高效的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便于管理和考核。不过, 其弊端也很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 其班级容量都在百人以上, 授课讲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 特别是手机文化盛行的今天, 造成实际教学成效有限。

那么对于课堂教学中手机控的现象, 部分教师采取加强课堂管理的方式进行。因为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给予玩手机的学生提醒、警告或制止。有的同学答道:“上课使用手机现象无法避免, 老师也无需对此严格控制, 但作为老师也不能视而不见啊。”有的学生说:“适当地控制是有必要的。”可见学生对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还是希望教师能加强管理的。

但是笔者认为, 手机及其手机文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单靠强制性的管理是治标不治本, 甚至会让学生心生怨恨。因此, 堵不如疏,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引导学生对手机这一工具的利用。比如在双方辩论时, 就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相关的资料;在一些举例论证上, 可以搜寻相关的资料。

总之, 面对手机文化的挑战, 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莹, 沈阳, 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 2010 (33) .

无手机日策划书 篇8

主办单位:南十、十二瑶光党员工作室

目录

一、活动名称„„„„„„„„„„„„„„„„„„„„„„3

二、活动主题„„„„„„„„„„„„„„„„„„„„„„3

三、活动对象„„„„„„„„„„„„„„„„„„„„„„3

四、活动时间„„„„„„„„„„„„„„„„„„„„„„3

五、活动地点„„„„„„„„„„„„„„„„„„„„„„3

六、活动内容与具体流程„„„„„„„„„„„„„„„„„4

七、活动要求„„„„„„„„„„„„„„„„„„„„„„5

八、活动分工„„„„„„„„„„„„„„„„„„„„„„5

九、活动预算„„„„„„„„„„„„„„„„„„„„„„5

十、奖项设置„„„„„„„„„„„„„„„„„„„„„„6

十一、附录一:漫画、征文参赛报名表„„„„„„„„„„„7

十二、附录二:三行情书参赛报名表„„„„„„„„„„„„8

一、活动名称

回到90年代——上海大学“无手机日”

二、活动主题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处不充斥着手机身影,大街上、地铁里、商场里、图书馆„„人们对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用他与人联系沟通,也需要通过这个小小地移动终端,上网,阅读,时时刻刻了解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手机的产生是好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副作用,我们渐渐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感,不管什么时候,哪怕是在上课时,睡觉前,手机也是握在手中,这样有些人上课没法集中注意力,睡眠时间也因为要玩手机而减少,大家之间的联系也慢慢从面谈演变为了冷冰冰的文字交流,书信这种最容易表达感情的东西也因为费时间被我们丢到一边。所以我们举办一天无手机日的活动,倡议大家在这一天可以尝试不用或者少用手机,体验一下没有手机辐射,可以利用手写的文字或者面对面沟通所带来的更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活动对象

全体上海大学在校师生

四、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25日—2012年1月10日

五、活动地点

其余时间机动,1月10日:下沉式广场

六、活动内容与具体流程

1、公益广告、海报及传单宣传

12月25日到12月31日:我们将利用各班班会时间抽出几分钟时间播放我们自己拍摄制作的“无手机日”的公益活动宣传,希望大家能了解无手机日的意义及好处。

12月25日到12月31日:在食堂门口张贴活动海报,发放传单,与公益广告一起起到宣传作用。

2、漫画、征文比赛

12月25日到12月31日:与公益广告展播同时进行的还有此次活动的漫画、征文比赛。希望同学们通过漫画、文字的形式为无手机日进行广告宣传,漫画大小为A4大小,文字控制在20字以内(主要是一个宣传标语),一经被我们采用,将会有礼物送出。

3、联合签名活动

1月10日在下沉式广场,会有联合签名活动,和我们一起倡议“无手机日”,届时会有一面签名墙,同学们可以一起签名。

4、三行情书现场比赛

1月10日签名现场会有三行情书比赛,届时准备各种各样好看的明信片,让大家体验一下没有手机也可能与亲朋沟通,大家可以选择现场邮递,也可以留下在参加比赛,参赛作品我们会在签名墙旁边以展板展出,可以供大家现场投票,只要参与比赛的同学都将小礼物获得(我们自制的便签),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更有精美礼品获得。明信片是免费提供的(一个人限寄两张)由工作人员为大家

统一邮寄。

七、活动要求

此次活动规模较大,我们将与各个专业学院党支部、学生会一起进行宣传,争取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1月10日的活动中去,需要支部内部积极配合的同时与各个专业学院的党支部、学生会同时协商好,进行适当的宣传,一起为十号的活动能顺利举行打下坚实基础。

八、活动分工

宣传组:负责公益广告,传单,海报的制作及发放,同时设计签名墙

外联组:负责向企业寻求赞助同时和专业学院进行沟通完成活动。策划组:策划并具体实施这次活动,负责漫画征文的评审,同时统计三行情书的比赛结果

后勤组:负责购置比赛奖品等活动所用必需品。

九、活动预算

明信片购置200元

海报及传单制作100元

签名墙制作 300元

奖品购置1000元

十、奖项设置

漫画、征文比赛

一等奖:各一名 二等奖:各两名 三等奖:各三名

上一篇:汇海人读后感下一篇:思乡打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