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课堂

2024-10-22

高校舞蹈课堂(共12篇)

高校舞蹈课堂 篇1

即兴舞蹈是舞蹈编导编舞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下编导有很多不同的灵感, 怎样适时的抓住这些灵感, 并准确的记录想表达的情感成为舞蹈编导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即兴舞蹈的出现点亮了编导们心中的那盏烛光。目前, 各大艺术院校都出现了“舞蹈编导”专业, 所以“即兴舞蹈”也成为各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兴舞蹈”的训练也成为我们高校教师需要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即兴舞蹈”的概念

“即兴”在词典中的概念是:对眼前情景所感触而临时发生兴致。即兴舞蹈是培养舞者综合表演素质和创作技巧以及对舞蹈基本元素加以快速整合能力的过程, 它要求舞者在接受信号刺激 (音乐、画面、节奏、空间、语言提示、能量控制、舞蹈元素限定等) 的同时开始身体运动, 并根据提示信号发展指定的动机, 将身体动作连贯下去, 即兴舞蹈是在没有事先准备和排练状态下的创作活动。

二、“即兴舞蹈”的训练方法

即兴舞蹈是一种由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弦效果刺激而起的舞蹈表演, 舞蹈结构和构思完全在表演的流动中完成。对于学生而言“即兴舞蹈”是陌生的, 面对这个陌生的舞动方式他们往往是不知所措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即兴能力。

1、音乐是打开舞者心灵窗户的钥匙。

音乐形象可深化舞蹈形象, 一个成功的舞蹈离不开深刻而动听的音乐, 舞者必须有旋律感, 音乐的旋律、节奏均是体现舞蹈形象的感情色彩的, 也是舞者掌握舞蹈动作的符号, 舞者必须牢记舞蹈音乐的各种旋律和节奏, 应多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 感受不同音乐的魅力, 加强音乐听觉能力。根据曲风和内涵配以不同的表现。其实曲风方面的问题很好理解, 我们让学生去听一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就可以知道, 各不相同, 各有各的风格, 有的欢快有的粗放、有的优美有的绵长。当他们熟悉了这些曲风与风格之后, 在舞蹈的表现上就很自然能做到协调与准确。

2、准确的把握节奏是训练的关键部分。

舞蹈是伴随着节奏而存在的, 舞蹈节奏表现在舞蹈形象中, 而舞蹈形象又必须在舞蹈节奏中表现出来。即兴时要学会通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捕捉到与舞蹈形象相吻合的动机, 善于重复运用动机, 发展动机, 从而创造出舞蹈形象, 避免因缺乏形象性导致的纯技术和无意义的动作组合。

3、用心舞蹈是训练的重中之重。

如果舞者不用心, 即兴就显得平淡乏味, 更谈不上塑造形象。在训练时, 老师应充分与学生沟通, 用不同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燃起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用心投入, 以情带舞, 以舞传情。让音乐自然的流淌进他们的身体, 然后转化成为一种自然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这样的舞蹈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 能给人以极大的美学震撼。

三、“即兴舞蹈”训练与舞蹈创编的联系

1、即兴舞蹈可以帮助编导丰富舞蹈语言

即兴舞蹈与舞蹈创编联系在一起可以发挥它巨大的作用。编导们往往为舞蹈语言的贫乏而苦恼, 寻找丰富的舞蹈语言就成为舞蹈编导的一大难题。即兴舞的训练, 关键在于舞蹈动作的开发。当舞者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很好的把握了音乐的风格和节奏, 那么在一定的环境下舞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编导所给予的情境里, 结合触动人心灵的音乐, 让内心的情感随着身体的舞动流淌出来, 继而可以得到很多与舞蹈主题紧密联系的舞蹈动作。在这些动作中不乏很多新颖漂亮的舞蹈动作, 编导用心的把它们整合, 很快便可以形成一个紧扣舞蹈主题的优美舞段。

2、即兴舞蹈有助于增强编导的创作信心

很多同学往往容易误认为离开了老师的传授就不会动作, 即便动起来也不自信, 怕不好看让人笑话, 因此难以投入。多数学生刚开始学习舞蹈编导时, 由于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 总是套用过去接触过的一些动作, 经常出现把几个动作随便“拼凑”起来的情况。随着舞蹈语汇的增加以及老师们不断的鼓励, 学生才开始渐渐相信自己, 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维、创作, 逐步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即兴舞蹈对于舞蹈动作的开发, 在舞蹈创编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舞蹈语言的丰富, 编导也越来越能熟练的整合舞蹈动作, 随后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结语

随着各高校增开“舞蹈编导“专业, 舞蹈编导这个职业也会越来越普及。但是短短几年的学习是很难深刻领悟到舞蹈创编的真谛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舞蹈编导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磨练, 慢慢学会感悟生活, 并捕捉生活中可以进行创作的题材。但是, 无论何时, 即兴舞蹈在舞蹈创编中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即兴舞蹈的训练在舞蹈编导教学中作用也是不能小视的。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3月。

[2]章民新:《在“即兴舞”课堂上》, 《舞蹈》, 2003, (5) :33。

高校舞蹈课堂 篇2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我国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要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舞蹈理论方面在不断的创新,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事实上,过分强调技术难度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舞蹈的审美标准逐渐回归到艺术本身的特质中来,开始注重舞蹈的美感和思想性,也开始注重舞蹈的表现力。

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一)艺术表现力是衡量舞蹈演员质量的重要指标

公众在评判一个舞蹈演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不是看其是不是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要看这个舞蹈演员是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以前苏联著名舞蹈艺术家巴普洛娃为例,她所塑造的白天鹅这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至今受到很多人的模仿和追捧,主要的原因就是巴普洛娃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给观众很深的震撼,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演员的舞蹈动作就像文字一样,一篇好的文字要透露出精神,不能随意的堆砌。舞蹈动作是舞蹈的语言,不能简单的把动作当做肢体在空间的简单的摆设和舞动,这样只能称作是肢体运动,而不能称作是语言,舞蹈动作要成为语言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表达性,这就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二)艺术表现力是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一项主要的指标就是有没有传达出精神内涵。一个同样的作品让不同的舞蹈演员来演绎,就可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好的舞蹈演员能够发挥出舞蹈作品的内在精神,否则舞蹈作品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编织的层面之上。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就需要具备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所以,跳舞者的根本动作和反应速度以及相应的协调性是衡量舞蹈水平的重要前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舞感,就要有扎实的舞蹈方面的基础,全身的动作都要高度的敏感,还要有很强的协调性。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要重点注意改善髋关节、踝关节、胸椎关节和肩带的柔韧性,因为这些部位柔韧度的高低关系着表演动作是否到位,身体能否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动作是否显得自然大方,也决定了舞蹈者是不是具有良好的表现力。除此之外,舞蹈表演作为一个演绎类的实践项目,对于动作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很高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把握好大脑神经的协调机能,加上自身的平衡机能,还有本体感受能力,训练的时候能够清晰的感知身体各环节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有一定的运动节奏,包括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运动感知觉能力,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要注意舞蹈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赋予动作强烈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艺术表现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他们进行自主师学习,结合教师的指导能形成一个连续整体。比如,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模仿他们所理解的民族民间舞蹈,让他们说出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率,找出他们所认为的舞蹈节奏。积极估计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些舞蹈的感觉,让他们用学过的舞蹈知识进行舞蹈的改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动率,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而教师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结合,三人一组甚至自己独立的进行舞蹈的编排工作,把自己的意识与创作在音乐的律动和舞蹈的律动中变现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提问和猜测,发挥想象力,按照不同的线索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事实上,舞蹈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一门肢体训练加上情感表现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情感的发挥,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辅助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舞蹈的感染力,恰当的增添学生的情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肢体的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保持舞蹈学习的激情,从不同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是进行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针对舞蹈学生上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找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点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三)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想象力是进行舞蹈创造的重要能力之一,要提高表演者的想象能力,才能更好的激发表演者的表演激情,强化其艺术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着舞蹈教学模式的变化,对舞蹈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舞蹈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完成从肢体训练向内心情感感悟的升华,这条教学创新之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原型就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都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产生的,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再现生活。在开展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看到牵牛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滴滴答答的军号,看到淅淅沥沥的春雨,就能联想到即将破土而出的小嫩芽等等。通过这些的联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作品中的形象跟自己的情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演绎的舞蹈更具有表现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新时期舞蹈教学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会他们认真看待自身的情感世界。特别是90后进入校门之后,面对颇多争议,要正确看待这些充满朝气的艺术人才。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用优美的旋律来消除学生的拘束心理,让他们变得平静,减少大起大落的心理负面情绪。这是舞蹈教学对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除舞蹈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音乐鉴赏,古典哲学,社会学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来增加对舞蹈这门学科的认识。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评价能力,把舞蹈与其他人文学科结合转化为自身的综合感受能力,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其他学科,比如美学,哲学,社会学等。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好的作品,帮助他们分析作品,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结论

高校舞蹈课堂 篇3

关键词 舞蹈史 教学

舞蹈史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的发展概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论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

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授课。好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指导性作用。在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思想,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舞蹈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从本源上理解舞蹈动作的意义,为舞蹈实践课的学习添砖加瓦。

二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把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些什么,感到茫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必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扩散知识面,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的使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且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与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结合

在舞蹈史论的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舞蹈专用词语,比如“舞蹈特性”“舞蹈结构”“舞蹈语言”等等,如果学生没学过舞蹈艺术概论,或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则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清楚。

(二)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相结合

舞蹈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有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等等,不管什么实践课,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舞蹈动作和舞蹈风格。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格及特点。

(三)与代表性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听综合的艺术,舞蹈史论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赏析代表性舞蹈作品或片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某时期舞蹈的特点,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气氛。 与赏析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视频就可以了,应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作品给大家赏析,这个作品是根据那一时期那种舞蹈创作的,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及特色,其代表性动作是什么,舞蹈作品的队形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在赏析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典型舞蹈动作姿态,即兴创作几个八拍的小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时期舞蹈特点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舞蹈编创意识,这就使舞蹈史论课的知识传授有意无意地与舞蹈编导课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

三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构建的。围绕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复习—进新课-提出问题—讨论—总结”。由于舞蹈是论课中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量较大,在进新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总结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某一时期舞蹈的特点。

四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史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部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所有内容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某本教材,而应考虑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最多的交给学生所需要的舞蹈史论知识,并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着重要的关系,舞蹈是论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取出其中的重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讲授给学生,且不能够仅仅将备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为授课内容服务,使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备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总之,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的教学目的。

高校舞蹈课堂 篇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艺术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培养和塑造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拓展一片广阔的新天地。笔者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 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需要

当今, 时代的发展, 信息的便捷, 使中国这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断受世界多元文化所侵袭, 所替代, 有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就被我们的下一代遗忘在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之中。唯有一些少数民族交通比较闭塞,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才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于那些半封闭半开放的少数民族村落, 其民族服饰、生活、舞蹈等, 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同化”现象。意识到这种现象的紧迫性, 解决的最直接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 这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现实下所迫切的需要。

二、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

传统的民族艺术的传承多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 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员大多数是老艺人, 其普遍的特点就是年龄大。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这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如何保留下来?这也引起了众多舞蹈艺术界学者的思考。值得庆兴的是, 目前逐渐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保护, 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 使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员有一定的保障, 并得以了重视, 同时也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打一针强心针。但是仅仅保护是不够的, 要让大家不要遗忘这门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 传承才是重中之重的一件事。这就迫不及待地需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它, 熟悉它, 进而走进它。这是中国数前年传统民族文化延续的需要;作为一名炎黄子孙, 能够骄傲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进入中国素质教育课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课堂的思考

(一) 课程的设置

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 要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欣赏课程, 以公选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普及教育。

在教学目标上, 要放开视野, 拓宽思维, 将单纯舞蹈形态的传授, 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强调综合性、审美性、概括性、真实性、生动性, 真实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和舞蹈形态之精髓, 让学生深刻地体味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 更深层次地进行中国民族文化背景的拓展。

(二) 教学内容的设置

对教学内容上的选择,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民间舞蹈文化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文化的内涵, 达到使学生更好地做到身心合一, 内外融合地理解和表现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征。

1、舞蹈艺术素养与知识理论的融合

舞蹈艺术素养指的是舞蹈音乐的节奏、动作、体态、动律等方面的舞蹈技能技巧, 以及舞蹈的伴奏乐器等。如维吾尔民族舞蹈的基本节奏为“咚.哒依咚哒∣咚咚哒哒∣咚.哒依咚哒∣咚咚哒0”, 其舞蹈动作要与之相结合, 用挺拔、高傲的体态, 结合第二小节最后半拍抬脚的动律,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形态。

知识理论是指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 (包括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知识) 。不同民族根据自己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 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与舞蹈, 很多民族多以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 表达民族特有的情结, 通过民族服饰、民族节庆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风格上差异。

在教学的组织上, 将舞蹈艺术素养与知识理论相融合, 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态及文化, 深刻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 在保持民族舞蹈原有风格的基础上, 强调民族文化淡化的危机, 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从而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

2、现代教学技术与舞蹈服装道具的融合

收集传统民族文化的图片, 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成课件, 并通过欣赏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和各民族的节庆活动的场景, 形象地展示各民族的风俗风貌, 并结合舞蹈服装和道具, 形成呼应, 充分满足学生接近自然和探密的心理特征,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进入探索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引入研究性学习。与此同时, 进而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打下坚实的基奠。

3、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诸多艺术形式的来源,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其舞蹈与音乐常表现出各民族人民独特的风格, 可以通过其舞蹈音乐或歌曲的模唱来感受舞蹈动作中特殊民族韵味。在教学中, 特别要强调的是保持民族舞蹈及音乐原有风格, 深刻体现民族精神。

四、总结

中国各地区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部分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民族民间舞蹈, 同时也是对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一种延续, 同时也鉴证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

摘要: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有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它还生动地展现出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历史变迁等种种轨迹,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 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篇5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标识,我国教育界将体育舞蹈引入高校的时间不长,相应地造成了体育舞蹈教师的稀缺。我国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大学较少,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地进行体育舞蹈训练。

(二)未得到应用的重视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大学体育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设备的投入上也就大大折扣。体育舞蹈需要练习形体基本功,最好是在室内进行,且场地要大,地面要光滑,以减小阻力,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场地内需要装有镜子和投影屏,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对照镜子进行动作的自我纠正,快速地掌握体育舞蹈动作。而目前来说,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显然,体育舞蹈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三)科学理论研究匮乏

体育舞蹈是一门涵盖了许多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而体育舞蹈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制约了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另外,高校体育舞蹈教材严重匮乏,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订购体育舞蹈类教材,其教学全部靠教师口授。适应于高校普及类体育舞蹈教材的匮乏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

体育舞蹈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既要使舞蹈动作和谐规范,又要具有表现力和观赏性。而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在大多数学校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员年龄在18~24岁左右,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且身体协调性和柔软性较差,可塑性不强。因此,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目的,具有针对性地利用适当的方法教授合理的内容。

(一)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传授学生6个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包括时间、空间、姿态、力度、流畅性、节奏。而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参与其中的热情,不会因为教学内容枯燥而乏味,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难度大难以完成而自暴自弃。合理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基础功底给予充分考虑,在安排内容上适当加入基本功训练,比如柔韧性训练和形体训练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只有在体育舞蹈教学之出,对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完成以后较大难度的训练,并使体育舞蹈具有规范性和观赏性,学生在以后的舞蹈学习和舞蹈创造中才会少走弯路,顺利通向成功的殿堂。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解基本步法和小套路的内容,让学生着重掌握基本动作,特别是6大元素动作,不要偏重于舞蹈动作的花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由基本动作元素所组成的小套路。最后让学生感受小套路中的动作与节奏的可变性和创新性,启发学生创造一些变形动作。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趋势。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知识,而不应当认为体育舞蹈仅仅需要实践。实践始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实践就不知道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不仅会体育舞蹈,而且要懂得欣赏体育舞蹈运动,在达到美育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舞蹈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体育舞蹈基本理论讲解与舞蹈实践相结合,两点不可偏废,光有理论不行,就像无鱼之水,这样高校体育舞蹈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仅有实践也不行,就像无水之鱼,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也就得不到发展。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个关键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从单一动作开始练习,然后才练习组合动作,切实做到循序渐进。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讲解—示范—练习—提示”有机地融为一体。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可先利用电脑、投影等技术,在欣赏体育舞蹈之美的同时于头脑中形成对体育舞蹈的直观感受,产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浓厚兴趣。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也可利用摄影等技术将自己的练习内容保留下来,通过反复的观看与对比,找出自己在在上次练习中哪些做的不到位,有哪些错误之处,并且加以改进,使得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舞蹈课余活动或者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各种体育舞蹈课余活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发的锻炼,达到终生锻炼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可以分为拉丁和摩登2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可分为5个小类,共10种舞步。体育舞蹈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较早,1984年开始传入中国,现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门,深受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一)激发创新性思维

体育舞蹈起源于民间,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运用肢体语言以及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立特色的各类舞蹈动作。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对舞蹈韵味的理解创造出具有创意的舞蹈造型,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引发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二)塑造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舞蹈是能够体现美的一种艺术,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所展示的美感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还能够扩展智慧。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以其自身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舞蹈运动是自国外引进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它结合了体育和舞蹈的优点,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的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因此体育舞蹈不仅能够展现舞蹈之美,同时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当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变成自发锻炼的动力,体育舞蹈不仅能够丰富业余生活,更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舞伴之间、团体成员之间会有大量相互协作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保证舞蹈动作的规范协调。学生在舞蹈开放与优美融洽的环境氛围下,自我精神意识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对于自闭人群具有很好的自愈效果。体育舞蹈能够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因此,体育舞蹈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诠释高校舞蹈社团品质 篇6

[关键词]舞蹈教育 思维 情感 意志 道德品质

前言

艺术实践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艺术类社团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人作为广东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受邀担任澳门校际舞蹈大赛,珠海、广州、深圳青少儿艺术花会原创舞蹈大赛评委;参与组织中山、珠海、海口文化馆舞蹈教学观摩研讨;探究舞蹈素质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成为社会人的必要品质可能起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利于自身成长诠释舞蹈教学以及舞蹈社团对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的传承作粗浅探讨,谨作抛砖引玉,以引起同行共鸣,共同推动高校业余舞蹈艺术的发展。

一、律动 —— 舞蹈观念的更新

舞蹈艺术发展到20世纪,在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律动本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感觉。2 0世纪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洛兹提出了在听音乐的同时应该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将体态律动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不断促进听觉、思维、情感的协调,而非仅限于快速热身。

(一)律动人文内涵的创新----人文性、综合性及神秘性

千百年来,舞蹈世代反映着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意志或愿望,蕴含着哲学、文学、音乐等人类文明的结晶。东汉文学家傅毅在他的《舞赋》中提出“与诗迁化,明诗表旨”的舞蹈观,主张舞蹈的姿、容、形、态要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诗的“意境”是舞蹈的宗旨。可见,文学促进了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不断丰富发展,使舞蹈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反之,舞蹈艺术也影响着文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热爱及尊重。独特的宗教文化又散发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性,为舞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美感。

(二)促进积极的思维品质---律动作用于舞蹈训练意义上的更新

作为舞蹈艺术的灵魂,律动是区分不同舞种和艺术风格的核心标志。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舞蹈形态,都包含着本民族特定的时代精神、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而舞蹈身体律动的愉悦性有利于避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的说教与枯燥。美国音乐家苏珊·凡戴克曾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舞蹈时手舞足蹈,身心并用,以不同的文化视角挖掘想象力。高校生在社团训练中兼收并用舞蹈中的民族舞、当代舞等历史性舞蹈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律动,能轻易地在律动中掌握肢体的平衡,模仿及协调。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律动来感知有特征的节奏、旋律、和声、肢体等要素;认识舞蹈音乐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曲式结构等,以此理解舞蹈相关的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内涵。通过这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在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建立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舞蹈创编的情感特性和意志品质美

(一)舞蹈的情感特性及教学体现

汉代《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诗说明,舞蹈是直抒情感的艺术,是人的内在情感冲动所引发出的人体动作的外化。初学者只注重动作上的相似,却忽略了神似,表现显得古板毫无生机,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知识技能的训练与趣味性便能处于和谐统一。因此,舞蹈的情感特性美是通过教学手段来传递的。“身动”必先“情动”。例如:舞蹈《雀之灵》,舞蹈家杨丽萍凭着对孔雀的观察,对孔雀的深厚情感,在模仿其肢体、步态的同时,转化成舞蹈语汇,定位了孔雀舞的美感和意境,并融入傣家人神秘含蓄的民俗情感,使得肢体诠释活灵活现

(二)舞蹈教学塑造情感及意志品质的途径及方法

虽然高校生已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意志掌控能力,但仍缺乏“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意志情操,而高校舞蹈教育正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最好途径。

1. 舞蹈审美内涵启迪道德情操

古希腊柏拉图将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将审美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例如,舞蹈《殇》,以其“情笃而不淫,含奇气之淑祥”的高尚品性作为创作伏笔,将人类奸险、善良的双重人格用舞蹈语汇露骨刻画,揭露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宰,不断膨胀的私欲纵横,肆意破坏环境,猎杀动物,揭露如“鹤”这样的动物界的生灵,命运已是岌岌可危,却只能在人类的肆掠中挣扎求生的现状。舞蹈主题将“鹤”赋予其心怀高情远至之人格化演绎。

本人在参与此次比赛舞蹈题材及台本审核探讨中,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在融入作品情感内涵中通过有血有肉的正、反面舞蹈角色形象来认识客观世界,在自身精神状态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

2. 创编排演过程锤炼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磨砺。那么,如何利用舞蹈这一特殊艺术属性,在教学中进行意志锤炼呢?舞蹈创作、编排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选材、构思、雏形到修改整理,每一步都是步履维艰。在高校非专业舞蹈团体训练中,若长期采用教师编导,学生模仿,容易扼杀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与自我创造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技巧排演和创编,共同进行二度创作,非常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引导及鼓励,能逐渐形成勇于缔造高难度肢体技巧,大胆挖掘身体机能的潜力,更锤炼了锲而不舍、勤勤恳恳的精神。采取末位淘汰的综合角逐,更使学生学会了务实求真,悦纳自我;明白机会来之不易,不因残酷挫折而放弃,不畏难畏苦,不怨天尤人。

三、舞蹈教育作用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成效

舞蹈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以其独特的情感特性、审美内涵、意志品质,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庖代的积极浸染。

(一)因材施教、各尽其责

教师在团队熔炼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仅能发挥所长,还能实现德育转化。对待行为盲从、行事轻率、个性顽劣的个例,教师在舞蹈角色分配中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参与舞蹈技巧搭配,使其感到受重视,帮助其认清所承担角色位置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使其学会理智行事;而对待自卑敏感,寡言少语,性情孤僻,但不乏兼备柔美协调的身段及舞蹈天赋的学生,教师让其领头示范,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其建立自信、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足够的耐心与爱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转换有意识地渗透舞者的心理过程,因材施教、各尽其责、将舞蹈训练渗透德育,育人效果良好。

(二)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俗话说:“善始容易,善终难”。舞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人体韧带机能拉伸的过程决定了舞蹈基训不可一蹴而就。除了身体支出的疾苦和艰辛,还需要持之以恒的顽强心志。舞蹈社团以群舞形式开展排演活动,过程中不断坚持和积累,使人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及时复习整理的习惯。其次,舞蹈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无论是外部形貌、姿态、气质,还是内在涵养,无不相互浸染,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相对统一而高雅的审美层次,

(三)以舞启志、以舞宣德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舞蹈作品将社会鼓励的、宣扬的正能量,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进行加工,以鲜活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而将相反的负面形象通过直观而抽象的舞蹈语汇展现,让舞者和观众产生意识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舞蹈社团利用“兴趣”为导向的特殊属性优势,在训练中多角度开拓审美视野,在作品所表现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中体验风骨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内涵,促成高雅有益的审美情趣,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更突出强调发挥学生思维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特质;深刻影响着当代高校生日后为人处世的原则态度,使之成为利于自身成长成为社会人的必要品质。最后,舞蹈社团作为文化艺术类社团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以独特的视角及艺术魅力展示当代高校学生的文艺修养和精神风貌,还承载着将校园文化推向公益事业、社会的希望及责任。

结语

舞蹈起源于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为了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各高校都在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并将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随着社会对人才的个性发展、综合素养要求的全面提升,高校生迫切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舞蹈教学活动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促进形成个性全面的人格素养。舞蹈身体律动的愉悦性有利于避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的说教与枯燥,舞蹈教育正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及教育理念为素质教育拓宽视野,因此,正确认识舞蹈教学对高校综合型人才素质教育的作用,以舞蹈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意义,这也正是高校素质教育所期待的。发挥舞蹈艺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高等院校及社会业余舞蹈艺术实践和兴趣发展输送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忻.音乐教育中的舞蹈律动[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2]崔惠林.浅谈舞蹈创作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J ].大舞台,2010年07期;

[3]周振甫.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诗经译注(修订本)[ I ].中华书局,2010;

[4]老聃,庄周.老子·庄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篇7

一、强化对舞蹈艺术的认识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舞蹈动作的组织,在每一个动作中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每一个舞蹈作品中都具有经典之处,舞蹈的魅力不在于对舞蹈技巧的掌握,而在于舞蹈者通过动作表达出的形象及感情,使观众能够与舞蹈表演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形象化将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是舞蹈艺术最高层次的呈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舞蹈艺术进行了解,除了练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以外,也要能够领会舞蹈中蕴含的艺术表现,通过舞蹈动作与表情、情感的结合,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二、注重对舞蹈理论的学习

在高校对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舞蹈教师将舞蹈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加以教导,忽略了对舞蹈理论的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舞蹈动作、舞蹈技巧的练习,只是按照示范进行模仿,不能够真正把握舞蹈中具有的内涵,这样的教学使舞蹈学习者只具备舞蹈表演的能力,而不具备舞蹈艺术呈现的能力。因此,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舞蹈理论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舞蹈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技巧与理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呈现舞蹈文化、舞蹈艺术、舞蹈精神,在高超的舞蹈技能表现过程中加入艺术修养,进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注重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基本功是呈现舞蹈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基本功上有着层次不齐的水平,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身体的柔软程度、反应能力都是表现舞蹈的主要内容。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一项长期枯燥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具备基本功的基础上利用身体部位对舞蹈进行演绎,进而呈现舞蹈表现力。

四、注重舞蹈节奏感的培养

舞蹈的演绎离不开音乐,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存在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节奏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注重音乐节奏,通过音乐规律提高学生感悟。在对学生进行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进行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节奏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在加强舞蹈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节奏感与表现力。

五、注重对艺术修养的培养

舞蹈作为一种以动作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中有着诸多不同的形式与种类,舞蹈的发生演变也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因此,舞蹈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艺术修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学生无法将舞蹈文化与舞蹈技术融合起来进行表演。

六、注重舞蹈与生活的结合

舞蹈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内容的升华,生活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舞蹈表现的主要方面,舞蹈中的动作内容是对生活样态、生活情感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情感了解表现到动作中,通过全身心的方式了解舞蹈内容,将生活与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表演,进而达到舞蹈艺术表演的最高水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与生活结合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了解生活、感知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生活实践加以教学。

舞蹈艺术作为一门通过动作表现感情的艺术门类,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表现力缺失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极为重要。教师要在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认识、注重理论学习、注重基本功练习、注重节奏感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修养的培养,并要注重舞蹈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舞蹈表现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中舞蹈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本文以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为探究主旨,通过强化认识、注重理论学习、注重基本功、注重节奏感培养、注重艺术修养、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六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舞蹈训练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舞蹈训练,舞蹈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胡慧.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车鸣.高校舞蹈训练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5(4).

[3]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

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篇8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往往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 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 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当前舞蹈教学的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舞蹈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 转变师生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 师生之间友好地进行交流合作, 且这种交流合作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教师走下了代表权威的讲台, 由领导者、组织者转变为了指导者与引导者, 与学生成为了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了新的课堂格局, 有利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舞蹈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 更愿意进行舞蹈学习。

二、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高校舞蹈教师, 我们不仅要进行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成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所以, 对高校舞蹈教师要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培训, 鼓励和支持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学观摩, 为教师提供登台表演和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 不断拓展其知识面, 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训练技能, 使其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三、主抓训练和乐感,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1. 强化学生的肢体训练和律动训练。

具备标准的舞蹈动作是强化舞蹈表演的前提, 试问若没有好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力, 又怎么能取得好的表演效果呢?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 特别是肢体训练和律动训练。在肢体训练中, 我们尤其要注重脚背的绷直, 延伸下肢的感觉, 帮助学生练就一个气宇轩昂的直立姿势, 要在动作训练过程中, 保持一种挺拔、舒展的姿势, 与此同时, 还应进行根据节奏的快慢、强弱、肢体在空间不同方面和高度形成的各种不同速度、幅度、力度、流畅度组成的律动训练, 如轻滑、雀跃、顿促、雄壮的各类舞步, 富有变幻的、优美多姿的手臂动作以及挺拔、灵巧、有力的腿部动作等, 使学生在这些仰俯屈伸、起伏跌宕, 刚柔相济、舒疾交融的律动中, 掌握人体多种表现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表现功底。

2. 培养乐感。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 舞者通常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用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去感染、触动观众的心灵, 与观众产生心理共鸣。这里音乐就起到了帮助舞者理解舞蹈作品、渲染舞蹈氛围的作用。如果舞者没有乐感, 不能很好地理解伴奏音乐内涵的情感, 不能做到音乐为舞蹈服务, 仅用标准的动作来进行舞蹈表演, 就会降低舞蹈表演效果, 而这种苍白无力的动作, 也就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轻缓、急切等不同的节奏, 赋予舞蹈动作以情感, 更好地表现舞蹈, 让舞蹈艺术富有生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舞蹈教学手段也应该趋于现代化,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促进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如, 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 或者播放录像来介绍各地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使学生对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有更详细的了解, 从而在学习和表演时能够赋予舞蹈本身应有的灵魂和生命, 真正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全面认识和掌握。另外,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现代化设备, 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舞蹈作品, 分析舞蹈动作和技术要点, 进而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和技能。在舞蹈实习课上, 一般学生表演的怎么样都是由教师来进行点评, 而学生自己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和表情。如果将摄像设备应用到课堂上, 学生就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并及时进行改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改革专业管理模式, 优化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舞蹈整体素质

1. 改革专业管理模式。

针对理论课程线形排课、实践性课程集中训练的特点, 教学执行计划打破常规的排课方式, 实行在保证完成计划学时的前提下教学日历动态执行的方法。同时, 教学管理“严”字当头, 实行上课和“看课”并举, 严格遵守并执行教学纪律。通过严格管理和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整体素质。

2. 改革考核方式。

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整体素质。改革后应该把理论和实践作为同等重要的来进行考核, 因此, 理论和实践、平时成绩和临场发挥都将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从而真正体现出考试的作用。

六、重视实践教学, 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

实践是舞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必须贯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加强舞蹈编导训练, 增加剧目排练等科目, 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的具体举措有很多, 如“模拟教学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 仿照真实情境, 创设人为情境, 把教室模拟成“剧场”, 把讲台模拟为“舞台”, 让学生扮演成各种舞蹈人物或舞蹈形象 (动物、植物、器物等) , 其他学生扮演成“观众”, 进行“模拟演出”。可以独舞、双人舞或群舞, “舞蹈演员”与“观众”可以定期互相转换。实际上, 这种“模拟教学”就是真正的实践教学的一次准备、一次“预演”或“彩排”。

此外, 还可组织学生观摩各类舞蹈演出, 参加各种舞蹈表演的实践活动, 如各种舞会、及各级各类舞蹈比赛活动。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 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 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 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 (04) .

高校舞蹈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对策

高校舞蹈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意义重大。了解当前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准确把握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 推动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创新发展, 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一) 教学模式单一、过时, 学生缺乏兴趣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各方面的改进, 但是由于舞蹈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彻底和根本上的改观, 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舞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缺乏趣味性, 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舞蹈教学手段也始终笼罩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 缺乏新意, 致使学生感觉舞蹈课很难熬, 一些学生不但对于自己专业的知识学习没有兴趣, 甚至会对舞蹈课产生厌倦心理。而且传统的舞蹈教学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感觉自己是教师和课堂的附属品, 始终感受不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性, 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低。

(二) 重技能轻理论, 师资匮乏

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从舞蹈中专学校、艺校、艺术类职业学校毕业的, 也有少部分是普通中学舞蹈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文化基础薄弱, 在多年的舞蹈训练中养成一种共识, 对舞蹈专业技能的训练非常重视, 而对舞蹈理论课的学习却表现出轻视的态度。而且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这些学生在多年的舞蹈训练过程中已经把对文化课的学习放在了舞蹈技能训练之后, 即使在进入高校后, 这些学生依然对舞蹈理论学习和考试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此外, 有些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师资匮乏, 舞蹈专业教师的缺少和硬件设施的不完备, 直接导致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难以顺利实现, 这种不科学的教学导致舞蹈专业的学生很难达到达到应有的水平,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 课程体系不规范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欠规范, 要么粗枝大叶, 要么过精过细, 导致学生要么一知半解, 要么吃不透, 消化不良。而且, 近年来, 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 很多高校的舞蹈专业是新开设的, 由于开设时间短, 不能建立适应本院校发展水平的完善的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导致舞蹈教学秩序不规范, 或者不重视舞蹈理论, 或者是舞蹈理论课直接由舞蹈技能课教师、音乐教师、艺术方面的理论教师担任。而且这些学校的舞蹈专业也一般是照搬其他高校同专业的教学方式, 或者直接沿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 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简单的播放DVD影像资料, 致使学生被动接受舞蹈理论知识, 完全展现不出舞蹈课应有的开放性特点和作用, 严重影响高校舞蹈教学质量。

二、高校舞蹈教学对策

(一)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兴趣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应当是灵活多样的,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能重视舞蹈理论的学习, 能够实现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然而, 舞蹈这种表演艺术中的很多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 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是很难达到实效的。如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内涵, 舞蹈教师通过语言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舞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的同时, 加深对舞蹈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舞蹈教师也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推行交互式教学法,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还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训练, 既要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 也要重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性, 以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 完善硬件设施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提升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 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来感染和启发学生, 实现学生舞蹈能力的有效提高。舞蹈教师要改进和创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要用现代舞蹈教学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舞蹈学习进行全面的包装。舞蹈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 切忌用传统的观念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创造力, 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调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硬件设施也要逐步完善,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科学教学, 才能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舞蹈素养。

(三) 规范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开设种类过多过细会让学生感觉无从选择, 所以舞蹈专业的课程应以此专业课程为主, 将舞蹈专业课程规范后设为学生的必修课,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 同时, 教师也要结合艺术素质教育目标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一些刚开设不久的高等院校舞蹈专业, 其课程体系的规范和完善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舞蹈专业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校, 学生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的, 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舞蹈能力。

(四) 加强乐感的培养, 提高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动作只有在音乐的衬托之下, 才能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音乐的风格指导、引导和控制着动作的风格;音乐的强弱变化为动作的力度与起伏创造了内在条件, 能够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 唤起观者强烈的心声共鸣。而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无不是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及歌词内容来体现的。所以, 舞蹈专业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 要多花点心思去搜集不同的音乐, 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和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细致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变化和情感变化, 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绪, 做出正确的舞蹈动作, 从而以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强弱变化, 表现出舞蹈的激情与自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 把抽象的音乐变成活生生的思维, 从而创造出优美、生动的舞蹈形象, 充分地用身体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让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舞蹈的视觉形象合二为一, 提高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3) .

[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4) .

[3]刘青弋.对应新世纪.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定位与建构[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1) .

[4]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1) .

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篇10

民族舞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与其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相适应。在表演风格上各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民族民间舞具有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组合, 在给学生分析、讲授及观看著名的民族民间舞蹈录像后, 再让学生进行训练, 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这样, 就可以为学习民族民间舞打下坚实基础。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组合中应注意:一是选择我国影响力较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组合;二是选择独具特色的、学生容易掌握的组合,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三是分析学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通过训练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组合都有其不同的实用性与训练性。如著名维吾尔族舞蹈家阿依吐拉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 像雕塑似的, 弯下去很软, 起来时却韧性十足, 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与变化。常见的下肢动作有垫步、一步一抬身点颤、自由步等, 上肢动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横手、扶胸式等。在训练中, 要求学生把握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 要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还要把在国外的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与维吾尔族的舞蹈相结合, 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 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这样, 训练出来的学生所表演的舞蹈是丰富多彩的。

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展舞蹈教育担负着两大职责:一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专门人才;一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感, 提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特别是高欣赏美、在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上, 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艺术是人体的造型艺术, 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而舞蹈课堂教学是实施舞蹈美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材在改革, 考试制度在改革,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以往旧的知识层面和教法上, 显然要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应该强烈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 走改革创新的路子。为此, 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舞蹈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深厚的舞蹈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是舞蹈教师“言传身教”, 舞蹈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来教学生学习舞蹈, 学生则通过模仿舞蹈教师来学习舞蹈动作, 这种“单一”的舞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 在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组合之后的舞蹈教学中,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高校舞蹈教育应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采取举措加快舞蹈教育信息化, 改变原来沉闷而没有生机的课堂气氛, 使舞蹈教学丰富多彩, 舞蹈教学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有些优秀的舞蹈教师也难以一人教授和诠释的大型舞蹈作品, 可以通过多媒体得以诠释, 如:现代大型舞剧《卡门》不仅极富戏剧性地描写了剧中人物的命运, 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不羁的性格和火热的民族风情, 还采用西班牙舞蹈激情四溢的特点, 完美地将古典艺术与现代浪漫舞蹈融为一体。用弗拉门戈特有的语言与舞者的身体讲述着爱情的主题。歌舞者与吉他手在舞台上相互映衬, 达到了与观众息息相通的境界。男子的舞蹈强劲有力, 节奏清晰;女子的舞蹈婀娜多姿、极富诱惑。歌声、拍手声、踢踏舞步声、响板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热烈的场面!舞剧人物卡门的形象, 用弗拉门戈舞蹈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西班牙弗拉门戈舞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为学生重现经典。西班牙大型舞剧《卡门》通过多媒体完整的再现, 使舞蹈家们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充满激情的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学、音乐、电影与舞蹈融为一体, 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在课堂上不运用多媒体是无法演绎的。

高校舞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整合, 可以使大型的、高层次的舞蹈演出及经典的舞蹈作品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准确地理解了舞蹈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以及掌握了原来课堂上无法捕捉的舞蹈慢动作, 既省时, 又省力, 真可谓事半功倍。

四、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

1. 教师要全面示范, 全面把动作做出来, 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 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

这样做, 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 同时, 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 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2. 第二个过程要使动作逐步简化, 有时可以用手比划。

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 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 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很简化的示范时, 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舞蹈教师在施行口传身授教学法的“身授时”, 一方面要坚持舞蹈进修课, 坚持练功, 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 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 理论和文化修养。

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以深化专业建设和完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抓手, 探索建立“表演—编导—理论—设计—传播”的实践化教学体系,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同时也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养成。高校应从各个方面深化教学改革, 充分形成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更要将文化建设落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 高校舞蹈教育课程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待于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地探索。高校舞蹈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国军.舞蹈教学中的创新[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2].历向荣.关于高校舞蹈教学革新的探讨[J];大家;2011年15期.

[3].张丽华.舞蹈教学方法探讨《才智》.2011年16期.

[4].李曼;舞蹈教学方法探究《艺术百家》2011年第S2期

[5].陈铭舞蹈教学方法浅谈《湖南教育 (教育综合) 》2007年11期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育舞蹈;高校;现状

一、体育舞蹈教学场地设施的现状

训练场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体育舞蹈项目独特的特点,它要求女士穿高跟舞鞋进行练习,这就要求场地需为平整、光滑的木质地板。但受各校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规范的体育舞蹈场地比较有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多为室内排球馆、篮球馆、体操馆等,不能安装相应的设备,比如镜子、把杆等。有些只是在教学楼或行政楼内的大理石地面进行教学,甚至在室外的水泥地或田径场进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除场地之外,教学设施也十分重要。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设施不是很完善,目前仅部分重点高校教学设施配备较为完善,而其他众多高校的教学设施还处于低端水平,学校现有的场地仅仅只能够满足体育舞蹈课程的最低需求,专业的体育舞蹈场地比较少。部分高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导致体育舞蹈课程无法开展。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也由于无规范的体育场地授课,致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差,因此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体育舞蹈水平的合理发展。同时,体育舞蹈是一项具有审美功能的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舞蹈中展现美,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配备必要的辅助学习设施。从调查的大部分高校来看,教学场地均不设置把杆、镜子、垫子等必需设备,即使有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很难达到教学所需,因此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广义的教材是指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由于课程内容和教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体育舞蹈教材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近80%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并没有规范合理的通用教材,只是引用专业院校的体育舞蹈教材或者自己学校教师编写的临时教材。教学中经常将社交舞的教学内容归属到体育舞蹈中,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混乱。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发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该科学编著一本更充分体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特点的统一教材,以适应广大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也为高校规范统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体育舞蹈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的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体育舞蹈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比如有集体教学、分组教学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合理选择。据调查,集体教学形式一般用在教学初始阶段,其优点在于节约人力和场地,加快教学进度,并有助于规范和统一动作。采用集体教学形式,应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要根据其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指导和纠正,并提出不同要求。其次是分组教学,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常在比赛,游戏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简单,又迅速。当然分组教学还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其中同质分组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异质分组可以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随着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研究得更加深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推陈出新。

四、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据体育舞蹈自身风格特点,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领带法”

在元素动作及套路的学习中教师应采用领带法,即教师背面示范、侧面示范或镜面示范领带学生做动作。教师在领做动作时,对某些动作细节要逐步讲解,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体会正确动作,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其技巧,并熟练地完成某个动作。此方法适合某一小节或某一段动作的学习。

2.“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解释概念、叙述事实、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单纯“讲授法”多被简单理解为“教师讲、学生听”,因此常被引起质疑和误解。

3.“示范法”

是教师以某具体动作为范例,做完整或分解示范,以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动作的结构、形象和要领方法。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示范法,能较快地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动作概念。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它一般和讲授法相结合互补不足,两者的结合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4.“比赛法”

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法。其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富于竞争性质,使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学会积极上进。

5.“讨论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的某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或辩论以获得知识或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讨论法时需要注意:讨论要有目的和明确的主题;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为宜;注意对讨论结果的归纳和小结。

6.“电化教学方法”

是指师生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是在教学形式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再现、模拟性。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并可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学生感知提要的现象,或通过模拟,向学生传递代替性经验,揭示抽象的原理,以实现教学的高效率。②多样性。由于各种新的认识工具不断出现,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不同,这就使电化教学方法非常丰富灵活。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指导,也可由学生自己通过教学机器学习。③随机性。可使各种程度的学生,不受统一的时空限制,随机学习,能较彻底地实现因材施教。

7.“启发诱导法”

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用脑,善于思索,勤于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业不良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所致。运用启发诱导法应注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差生观;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应教给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其自己去探索、发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高校专业体育舞蹈教师较少,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并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使得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应该提倡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而使教学目标向科学均衡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对整个技术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翠玲.体育舞蹈俱乐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2]彭春梅,叶文平.对体育舞蹈训练内容体系和训练方法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吴辉.宁夏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改革途径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41).

[4]张丽蓉.中国竞技体育舞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高校舞蹈课堂 篇12

一、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受传统舞蹈教育的影响, 一些舞蹈教师认为舞蹈是一种技巧、技术教学, 学生只要接受和模仿舞蹈技能就行, 有没有舞蹈理论知识并不会影响舞蹈表演, 使得很多学生不注重舞蹈理论知识学习, 过分看重舞蹈表演。其实, 每一部舞蹈作品, 尤其是经典作品, 都是特定时代和历史的反映, 即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时代的影子, 都有着特定的含义与情感。我们只有深入的分析作品背后的因素, 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创作的情思, 舞蹈表演属于二度创作, 要用舞蹈技术和技巧表达出这种内涵和情感, 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艺术不像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一样随意的表现, 要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对自己体验的各种情感深加工, 充分挖掘其审美价值, 表现出具有审美价值、给人启迪的情感。因此, 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了解关于它们的生活习性后, 就应该延伸到与民族意识有关的东西上来, 如张继刚创作的藏族题材的舞蹈中, 腿部动作多而灵活, 这是因为他西藏的生活习性, 是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设计的舞蹈动作, 只有在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 才能自然地表现出舞蹈表现力, 给人以美感。

二、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作品、舞蹈形象都是来自生活的, 舞蹈创作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 激发创作热情, 用艺术的手段加工、整合这些素材, 用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形式予以体现, 其实, 创作舞蹈作品、塑造舞蹈形象都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有表现力。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学院派色彩太浓, 学生为了表演而表演, 忽视了舞蹈表演的实质, 也就是说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脱离了生活, 舞蹈表演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真实, 不会给人带来假而空的感觉。

三、加强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对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 基本功就是从事舞蹈艺术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身体的力量、软开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等, 这是舞蹈表现力的基础, 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提高舞蹈表现力。学生要表演好舞蹈, 就要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没有过硬的基本功, 舞蹈动作就会出现僵硬、呆板, 难以深刻的表现出舞蹈的情感与内涵, 更不用说舞蹈表现力了。因此, 教师应注重舞蹈基本功训练,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 训练中注重基本功, 通过扎实的舞蹈技巧, 更好的表现作品, 自然提升舞蹈表现力。

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舞蹈表演不是机械的动作展示,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与情感, 表演者只要展示出这些情感, 就要全面提高素养。首先是思想道德方面。舞者对祖国与民族具有深切的热爱之情, 才能在理解舞蹈角色时拥有独特的感受力、表现力, 如军人战争题材的舞蹈作品, 如果表演者不理解解放军战士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的爱, 如何谈与作品的融合。其次文化理论知识。舞蹈艺术不是孤立的, 是和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拿音乐来说, 舞蹈与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舞蹈诞生之日起就有诗、乐、舞三位一体说。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 从基本舞蹈动作的训练到完整的表现作品, 自始至终都有音乐相伴, 可以说音乐是一个舞蹈作品的灵魂, 有了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 能把握好音乐的风格、节奏, 对一个舞蹈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在舞蹈训练中, 音乐不再起单纯的伴奏作用, 而是能引导舞者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 再通过自身的舞蹈表现出来, 进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因此, 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首先是乐理学, 主要包含音高、银色、和弦等, 这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其次是视唱练耳, 面对一段绚丽素材, 学生能大致哼唱下来, 初步感受音乐, 训练时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再次音乐鉴赏, 对舞蹈作品中的音乐, 能进行独立的分析, 总结出音乐的特点, 然后再放到舞蹈作品中, 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

五、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想象力

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掌握一些舞蹈技巧、技术, 而是要引领学生挖掘舞蹈内涵,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将舞蹈动作与人体的律动、情感相对应, 每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出舞蹈的情感, 这种情感除了舞者对生活体验外, 还加入了想象力, 将自己融入到舞蹈氛围中, 从而表现好舞蹈。如学生没有去过藏区, 却要表现藏族的舞蹈;学生没有当过兵, 却要表现有关军营的舞蹈, 这种情况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辅助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舞蹈背景、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 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舞蹈作品中的人物, 置身于舞蹈场景中, 使表现出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特殊的情感, 从而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1 (5)

上一篇:粪污治理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