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2024-10-22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精选9篇)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篇1

古典舞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从这一点就已经说明了古典舞在舞蹈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因此古典舞教学已经成为了舞蹈高校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舞蹈学院的代表性学校, 它就一直在探索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希望通过改革能够完善古典舞教学的体系。其实古典舞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的, 早在几十年前它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只是还没有被大众所认知。中国的古典舞它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它是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的软实力一种体现。它弘扬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它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风采, 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该得到真正的重视。

一、高校古典舞教学概况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中国舞蹈院校的“龙头老大”, 它是在1980年开始设立了古典舞教学, 从那个时候古典舞的教学进程才是真正的被打开, 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有它才在古典舞教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且用实际的行动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着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学者、专家的不断努力下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古典舞的中等教育转向了高等教育, 那个时期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古典舞教师, 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在这个“老大”的带领下, 越来越多的舞蹈学院也相继的设立了古典舞的课程, 现在的古典舞已经成为了高校舞蹈专业中的重中之重。古典舞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表达形式在传达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德, 它有着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使命。

二、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 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 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 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 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 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三、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 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 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 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 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 师资队伍雄厚, 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学生专业素质较强, 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在衡量古典舞成果上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上, 这两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标。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中, 只有永不停歇的进行创新才是时代的真理所在。高校的古典舞教学就是依靠着高校雄厚的资金, 不断的创新, 才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不少吸引人注意的古典舞创作剧目, 它们在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在不停地开发着编导老师的编排能力, 也在不停地训练学生形象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体现和时代不同风貌上都有很好的提升, 它们都在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添砖加瓦, 为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和完善模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 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 在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下, 去寻求探索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底蕴, 去寻找古代舞真正的精髓, 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下的来传统, 经过艺术的雕琢然后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虽然从上面的古典教舞学模式可以体现出:现在我国的古典舞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全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古典舞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 他们依旧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为教材, 没有适合于自身的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二) 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路径

虽然现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 但是针对于不同时代下, 不同的高校, 各自又有不同的差异和不同文化, 所以这几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都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 古典舞蹈也会不断地层出不穷, 所以各自高校首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的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山东的舞蹈学院就有很好的发展资源,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 儒家美学就可以融入古典舞中。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的是“礼乐之道”, 让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让儒家思想融入到古典舞中, 让“谦恭揖让, 授受启呈”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得到发扬, 形成特殊色彩的古典舞风格。

四、结语

本文从古典舞蹈的概况介绍开始, 说明了古典舞在舞蹈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古典舞对我们生活和民族的历史作用方面说民明了构建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古典舞现在存在的统一教学模式说明古典舞的发展需要靠创作和创新来进一步实践。要想构建和完善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结合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可以根据自身的所处地域和历史文化特点还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等为参考依据, 进一步发展和构建高校古典舞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展.论山东高校的中国古典舞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叶晓丽.汉唐古典舞与敦煌舞蹈教学体系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 2012.02.

[3]王艳威.关于瑜伽舞蹈教学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探讨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12.

[4]范晶晶.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创作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篇2

初试:

(1)中国古典舞剧目表演(不化妆、不穿服装、自选剧目片段2-3分钟、自备音乐)

(2)个人技术技巧展示

终试:

(1)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测试(穿紧身服、尼龙袜、不化妆)

① 身体基本素质能力

② 跳、转、翻技术技巧规定动作展示

③ 个人特殊技术技巧(只做一项)

(2)中国古典舞表演能力测试(命题表演)

(3)中国古典舞剧目表演(可化妆、穿服装、自选剧目片段2-3分钟、自备音乐)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篇3

一、戏曲舞蹈的起源与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

戏曲在十二世纪的南宋时代正式形成,它本身是一个艺术的综合体,包括有文学、诗歌、音乐、美术、舞蹈等成分。它也是在多种传统民族艺术的土壤里形成的,因此也充分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

(一)“线的艺术”

中国的当代美学家,把中国民族传统的造型艺术、表现艺术的美学特征归结为“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 。中国戏曲舞蹈正体现了“线的艺术”的特点。人们把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圆与曲” 。“圆”——形圆线圆,势势求圆。它的运动规律也归结为“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曲”——曲线。戏曲讲究“两轴三面”——颈为小轴,腰为大轴;头部、上身、下身的角度在三个不同的面上。因此造成体态的基本特征为曲线,或拧倾、或仰俯、或交叉、或旋扭。无论是盖叫天的动势的“拧麻花”,或是女性体态的“三道弯”,无不充分体现曲线美的特点。

(二)形神

从形似中求神似,更重视神似。在民族传统艺术中,无论绘画、文学、诗歌等等,无不强调神、神韵。所谓“神”就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现。盖叫天说:“神是一个人的灵魂,这种情主要是从一个人眼睛中表现出来的。”所谓“天凭日月,人凭眼”“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大无神,庙里泥人”“神不到,戏不妙”“要能传神,才是活人。”在戏曲中用“亮相”来表现人物的神采,可以说是戏曲表演的独特风格。

(三)虚实

戏曲本身的表演形式就是虚拟化的,以虚代实,以鞭代马,以浆代船。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船下船,下雨,刮风……无不通过虚拟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如:戏剧《三岔口》,在明亮的灯光下,来表现黑夜伸手不见五指的摸寻和厮杀。用虚拟的表现形式,给演员以更大的创造自由,给观众以更大的想像空间,从而具有更强的真实感。

(四)写实与写意

戏曲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和舞台上的“时空自由”的表演特征,形成自己完美的写意的表演艺术体系。戏曲中的一戳一站,一招一式,一坐一行,一颦一笑,完全突破了生活动作与表情的自然形态,通过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舞蹈艺术化的写意手法来加以表现。以“抖须”表现生气,以“甩发”表现着急。连斗争胜利者的“下场花” 也完全是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得胜者的得意和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戏曲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的美学特征。这是戏曲的核心和灵魂,根本和精髓。

二、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古典舞,是指中国古典舞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原则,按照舞蹈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体系。而并非汉唐、敦煌、昆舞等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古典舞创建之初,面临的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的局面,当时为了解决舞蹈演员的训练问题,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有采用芭蕾舞进行训练的,有在现代舞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还有一种就是根据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在根据戏曲进行训练时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在以芭蕾为基训的同时,由当时的学院院长欧阳予倩请来京剧名师刘玉芳和南昆的名宿划船浩,练习戏曲中的《起霸》《趟马》等,学习戏曲片段,《霸王别姬》中的双剑、《游园惊梦》中的一些片段等等。第二种是朝鲜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女士,认为戏曲里有非常丰富的舞蹈,力主从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中提炼出一套舞蹈教材来,可以说崔承喜女士是第一位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整理戏曲舞蹈的先行者。第三种是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也认为,中国有十分丰富的优秀的舞蹈民族传统,中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代是宫廷舞蹈的鼎盛时期,但自唐之后,经历五代十国战乱,作为独立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衰落下来。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戏曲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大量舞蹈融入了戏曲之中,成为了戏曲舞蹈的一部分。所以他在1959年《一得余抄》中提出:咱们能不能把戏曲中的中国古典舞独立出来?自此,由叶宁为组长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也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舞的整理工作。由此确立了舞蹈训练可以从戏曲当中吸取、吸收经验,不能硬搬,下功夫探求舞蹈技法的规律,把舞蹈从戏曲的唱念做打中尽量抽离,形成自己的古典舞形式,逐渐形成舞蹈的训练方法。自此,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舞,逐步成形、发展壮大,而戏曲舞蹈至今在我们的课堂和作品中的影响,也清晰可见。

(一)课堂的影响

1.身韵(身段)

“文革”之后,经过“36次会”的认真思考,学习戏曲传统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着眼于动作、技巧那些外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进入到深层去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一众前辈对戏曲身段进行了改造,出现了身韵课。身韵从不同的“行当” ,表现不同感情的千变万化的手的动作和姿势中,提炼了常用的“手的八个基本位置” :“单山膀” “双山膀” “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 “山膀按掌”“冲掌”“ 提襟”等,以及“晃手”“云手”“小五花”“大刀花”等手臂的运用动作。“脚的基本位置”:“正步”“丁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弓箭步”。步法:“圆场”“花梆步”“错步”等。归纳出了“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的规律。

在戏曲的训练中,都强调腰的重要性——“腰是主宰”,“腰是总枢纽”。李正一老师从丰富的腰部动作中,分解出最基本、最典型、最具训练性的六种元素即:“提沉”“含仰”“旁提”“移”“拧”的基本元素来配合身体各部分的训练。

2.技术技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中间部分四大主干教材之一的翻身类技术技巧是极具民族特性的,它是中国古典舞独一无二的一个技术。其来源就是戏曲舞蹈。翻身是指在双脚交叉撵转或平衡交替重心的状态下,以腰为轴,身体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它是民族特点十分浓郁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技术技巧动作群。无论是舒卷自如的探海翻身,还是蛟龙出海般的大蟒翻身,还是盘旋仰俯的踏步翻身,都贯穿了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拧倾仰俯的身体形态特征,掌握了翻身,其实就是掌握了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的审美特征。除此之外,根据戏曲演变过来的技术技巧动作还有很多,旋转的各种舞姿转,斜探海转、螺丝转等等;跳跃类技术包括紫金冠跳、大射燕跳等等都是从戏曲当中提炼而来,虽然到了今天有些发展和变化,但究其根本是从戏曲当中而来的。由此可见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十分巨大。

3.袖和剑

服饰、道具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更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结晶。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应该发扬民族特色,给过往时代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生命。所以,在戏曲的众多的道具舞蹈中,中国古典舞选择了“一武一文,一刚一柔”的剑和水袖来进行借鉴和整理,通过训练达到“以身带剑(袖),以剑(袖)练身”的目的。

3.1剑

“剑”的最大特点是身法性很强。由于剑具有攻防意识和技击的本色,自然形成进退起伏,吞吐闪展,灵活多变的身法和刚柔缓急的节奏韵律,以及宛如游龙、大步流星的奔泻流动的气势。“剑”有时沉稳有力,力拔千钧;有时急如闪电,如流星追月,以以身法带剑法——“发力在腰,用力在捎” ,腰成为剑的发力之根。以腰发力,力流“行于肩、跟于臂、聚于腕” ,穿过剑身,力达剑尖,使硬剑变为软剑,使无生命之剑变为有神经感觉之剑,从而使剑成为手臂的延伸,人体线条的延长。北京舞蹈学校张强老师在武术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出了剑的教材。

3.2 袖

袖舞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很有特色的一种中国舞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长袖,(日本有宽袖,朝鲜是彩袖),而且很早就有“长袖善舞”(《韩非子》)之说。其实,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在戏曲中,水袖一直处于辅助戏剧表演的从属地位,作为独立的袖舞早已不复存在,当时的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看中了这份艺术瑰宝,在第一届本科教育系筹建过程中的“36次会”上,立即确定袖舞为女性身韵训练的深化内容。

(二)作品的影响

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影响之深,从作品来看是最为直观的。从第一届全国单双三舞蹈比赛中的《醉剑》,到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丽人行》,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的《春闺梦》,到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青衣》,再到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红玉丹心》,最后到最近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百花争妍》,无论是男子、女子、单人舞、群舞,各大舞蹈赛事中,定有戏曲舞蹈的身影,且部部作品都较为经典,广为流传。《春闺梦》中伶俐乖巧的小花旦情窦初开,《红玉丹心》中的武旦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百花争妍》中的袖技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引起社会一阵好评,更是受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邀请走向更大的舞台。近年来,中国古典舞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戏曲形象的趋势愈演愈烈,几乎各类赛事都会出现此类作品,由此可见戏曲舞蹈于中国古典舞影响之深远。

三、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性及其成因

中国古典舞之所以形成突出而特别的风格特征,是因为由动态、韵律、节奏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1.由“拧倾圆曲”四种形态构成四个主要的形态特征,其中又以“圆”为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2.“圆”和“游”的运动路线与动作形态。“圆”指动作形态,而“游”指动态运动路线。在动态的形成过程中讲究“游”,在“游”的动态路线中讲究“圆”,可以说“圆”构成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的基本特征,“游”则突出地反应了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中国艺术的“线的艺术”的特征。3.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征:节奏比较类型化的“弹性节奏”。4.极则复反法对比规律,包括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对比、对立的相互运动,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浑然一体。5.对“气”的把控。以气御动,不仅仅是在舞动过程中劲力层次的把控、节奏的掌握,也在生命和道德的层次上做到文如其人,舞亦如其人。

对比戏曲舞蹈的风格特征不难发现,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两者之间有非常多的相似点,如对“圆”“线的艺术”的追求,对“形神劲律”的把控,对“虚实”的巧妙运用,这些构成了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共同的审美特征和风格特性。究其根本,中国古典舞与戏曲同属传统艺术,戏曲由诗歌舞蹈等多种样式构成,中国古典舞又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二者必然存在一定共通之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通过对戏曲传统的继承学习,“取其神移其形,得其劲变其形”,最终达到为中国古典舞自身所用的舞蹈化的目的。

四、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生发的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义

在戏曲的传统中,有较大的一部分属于体现民族美学特征、民族艺术规律的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段。戏曲舞蹈也不例外。要形成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的艺术体系,就要分析历史的变化给艺术带来的影响,从中选取优秀的、富有朝气的艺术传统加以发挥,通过艺术也向世界宣传我们民族好的传统、好的精神。因而,对于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就有必要加以选择、改造,赋予它们以新的气韵、新的品格。学习戏曲的目的不只是关注它的动作,而是加强了对它本质和核心的认识,从而找到了戏曲化程式走向舞蹈化本体的中介——从民族美学的高度,把这些放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去考虑和分析民族舞蹈的美学原理、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规律。我想这也是古典舞所需要的现代精神。中国古典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其丰富多变的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强的表现能力,昭示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所在。舞蹈工作者们从最初的对戏曲舞蹈的照本宣科,到后来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到现在的求新求变,钻研创新。中国古典舞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途。虽然过程中有荆棘、有坎坷、有苦痛、有迷惘,但中国古典舞仍旧用它那坚忍不拔的意志冲出重围,迈向坦途。这正是中国古典舞带来最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特征研究 篇4

一、历史题材居多,民族风格浓郁

选材是舞蹈创作的第一步,不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 都非常重视题材选择。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古典舞的题材也大都来源于生活。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坚信舞蹈的意义是给观赏者带来视觉美感,使观赏者获得愉悦的视觉享受, 因此,许多古典舞在选材方面都非常关注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创作者也是极尽所能地在舞蹈中揉入更多的可舞性元素;其次,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政治和经济,都会给古典舞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都会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创造出许多经典的古典舞蹈,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舞蹈也成为了历史。因此,我国古典舞蹈中有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如《秦王点兵》、《胡笳十八拍》、《绍君出塞》、《木兰归》等,这些以人物形象塑造、精神信仰传达为主的古典舞蹈,都带有一个显著特色,即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其宣传的思想也被绝大多数的国人所接受, 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便在舞蹈艺术日益繁盛的今天,许多创作者和舞者还乐于对这一创作手法进行模仿和创新。

二、在形态和神韵上以圆、和为美

传统文化是孕育、滋养我国古典舞蹈的土壤,这就注定了中国传统舞蹈在神韵和形态上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影响,这一点,在中国舞蹈形态和内涵上体现得极为明显。中国古典舞蹈在动作上强调“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在形态上主张以“圆”为核心。以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我国古典舞蹈第一套规范动作为例,它对八个手位、身韵的要求是:不论如何旋转、伸展,都要以“平圆、立圆、 八字圆”三圆运动路线为轨迹。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蹈就是一个以圆为基点来画圆的艺术。从运动轨迹来看,我国古典舞蹈非常看重舞蹈的动作曲线美,无论是拧、 倾、仰、俯、翻等动作,在动作路线、轨迹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动作衔接方法必须是圆与圆的派生,必须突出动作的曲线之美和流动性。在神韵上,受“中庸”、“和为贵” 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典舞蹈推崇的是“中和之美”,即以“和”为艺术手法的基点,通过动作的分开来表示对立,利用动作调和来表示融合,这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宗旨,也是中国古典舞蹈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三、刚柔并济,动静皆有章可循

中国古典舞蹈在力量上强调刚柔并济,它要求舞蹈演员在动作劲度上能做到“动若脱兔,静若处子”。但从运动节奏来看,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节奏显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四式音乐节奏不大一样。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美、力量美。在舞蹈表达形式上,许多中国古典舞蹈都要求在节奏快速之时兼顾动作的力度和劲头,在节奏舒缓之时确保动作如涧间溪水一样婉转流畅。中国古典舞蹈这一刚柔并济的特点,使得创作者在舞蹈动作编创时不得不认真考虑动作之间的衔接、融合与排斥等问题。一般而言,古典舞蹈刚柔并济的特点是通过寸劲、反衬劲、神劲来体现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才更具含蓄的艺术美。

四、节奏富有弹性,表现力强

与现代舞蹈、西洋舞蹈相比,中国古典舞蹈在节奏上的特点非常鲜明,如西洋舞蹈的节奏感一般是呈脉动式前进的,且节奏强弱幅度相同。中国古典舞蹈很少有像西洋音乐、 舞蹈那样的强弱相同的、有规律的节奏,它的节奏更富有弹性,它可能节奏不一,强度也不尽相同。进一步来说,中国古典音乐的节奏具有弹性较大、点线结合的特点,如有的舞蹈节奏慢打紧做,有的紧打慢做,有的舞蹈动作节奏紧张, 有的则吞吐缓慢,这才有了中国古典舞蹈特有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结合不同的节奏和速度,舞者可以做出带有不同情感、 性格的动作,如翻身、弹跳等。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加上急缓、快慢、刚柔对比强烈的音乐和辅助动作,大大增强了古典音乐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源于它独到的艺术韵味和艺术特点,源于它对传统文化理念吸收、继承和创新。在今后的发展中,舞蹈工作者也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和古典舞蹈艺术研究,注意吸收中国美学、传统文化营养,以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魅力的舞蹈作品。

摘要:我国古典舞蹈是中国民族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在传统舞蹈基础之上,集武术、戏曲艺术精粹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从古典舞蹈的概念入手,就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大家对古典舞蹈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篇5

关键词:元素,呼吸,舞蹈教学,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 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 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 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 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 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 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 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 创立了“身韵”, 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 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 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例如, 身韵课的“元素”、“呼吸”以及素质训练在舞蹈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 身韵课“元素”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舞蹈, 身韵的出现, 终于使古典舞找到了立身之本, 身韵突破了戏曲程式动作的限制, 提炼出了“元素”化的动作, 一切从元素出发, 从韵律入手, “云肩转腰”、“青龙探爪”、“燕子穿林”等动作千变万化离不开身韵中的“元素”即“提、沉、冲、靠、含、腆、移”, 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 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元素”有要素的意思。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元素”有类似之处, 但却各自有本质上的区别, 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与差异, 便能使其在新的组合排列中获得新的意义。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七种元素相互融合发展就可以产生“化合”作用。如:“提沉”作为区别人体自然呼吸具有严格规范的艺术呼吸的训练, 它在元素中是最基础的练习。“移”是左右平势, “含腆”是前后动势, “冲靠”是斜前与斜后的动势, 这些元素之间也同样是即对立又相互融合统一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动律元素不但可以为千变万化的“圆”做好准备, 形成路线元素“平围、立圆、八字圆”, 而且可以由此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古典舞舞姿及舞动。把此元素与彼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将一扫过去动作拼凑相加的盲目做法, 使中国古典舞的语言性逐渐明朗和独立起来。“元素”是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 身韵课“呼吸”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呼吸, 才有了生命的存在, 而身

韵中的呼吸运用的好坏, 直接影响舞者对作品的表现。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 从呼吸中找本源, 呼吸是人体动作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 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 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身韵中的基本元素和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 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 就已经结合了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 再配合以不同的音乐节奏以及身体方位的不同变化, 便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到呼吸与身体的关系, 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 赋予动作以生命力, 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是古典舞身韵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元素训练, 它更加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舞蹈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 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 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与这些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学生逐渐对呼吸与身体的关系有了体验和认识, 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 赋予动作以生命力, 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身韵把动作动态与内涵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使身韵元素自身也达到了训练性、审美性和适用性的统一。由此可见, 身韵“呼吸”的运用在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素质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 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 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 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 对于训练学生来说, 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 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度, 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 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 控制到最高度, 并保持很长时间 (两个八拍) 。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 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 这可称为技法训练。这种训练在舞蹈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身韵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节奏的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 以及点线处理、舞蹈动势的渲染和表演者内在修养等诸方面。如果说古典舞基训是一种训练手段, 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尺度。“如果把动作比作肌体, 那么韵律就好比血液。血液停止流动, 肌体将会僵死。”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说明了动作与韵律的血肉关系, 可以想象, 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 那么动作、舞姿、组合一定会使人感到僵化而没有味道。所以, 如果我们抓住了古典舞的韵律, 便是找到了发展古典舞的根和源。从这个意义上讲, 身韵不仅仅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 从中还可以发展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身韵而身韵, 它的目的是要将身韵溶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节奏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 以及点线处理, 舞蹈动势的渲染和表演者内在修养等诸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 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 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 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既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素质,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舞蹈素质能力。在教学中, 应该注意学生由于素质能力较弱而带来的训练问题, 同时自觉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与舞蹈教学密切配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促进, 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舞蹈综合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1]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2]李冉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J].职业圈, 2007, (12) .[2]李冉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J].职业圈, 2007, (12) .

关于中国现代古典舞蹈的未来发展 篇6

一、中国古典舞蹈概述

(一) 中国古典舞的涵义

对于何为中国古典舞, 需要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 “古典”一词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经典”, 其应该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发展成的一种动态艺术风格或者结构。“古典”一词体现了所言事物内部的一种规范性、严谨性、传统性、典雅性, 以及代表性;从“中国古典舞”一词或者这一说法中, 我们应该看到其至少要有四层涵义:第一, “中国”的;第二, “古典”的;第三, “舞蹈”的;第四, “时代”的。“中国”代表了它的民族特性及审美倾向, “古典”阐释了它的艺术风格, “舞蹈”说明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 “时代”指的是它的形成或者发展时间阶段。概括而言之, 就是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性及审美倾向的、具有明显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风格的、在历史上形成并在现代得以继续发展的舞蹈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 保持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风格与气派。

(二) 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意识

中国古典舞蹈所具有或者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识, 其真正形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之中, 其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我国当代舞蹈先驱吴晓邦先生在他的著作《舞论续集》中就说中国古典舞的概念、精神及意识是与中国古代作家与民共忧患的精神内涵相一致的, 他也将中国古典舞蹈的所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称为古典精神或者古典意识;中国古典舞蹈所体现出来的古典精神、古典意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作一种“中国传统”被传承下来的, 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本质。这里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精神、意识的“中国传统”,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狭义的“中国传统”是指与舞蹈创作者有关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意识, 其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内容及所要表现的精神;广义的“中国传统”, 则是指庞大中华民族群体所共有的各种生活习俗及其背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古典舞”背后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 即中国古典舞蹈的精神与意识。

二、中国古典舞蹈在现代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源于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 不断的发展、完善于各个历史朝代之间,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民间艺人都对中国古典舞蹈发展作出了贡献;临近现代中国古典舞迎来了大完善、大发展的时机, 实现了从形成到成熟再到完善的转变。

(一) 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发展进步

进20世纪中期, 中国古典舞蹈实现了发展的“两大步”;第一步, 就是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舞蹈艺术学校筹建、老一辈舞蹈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中国古典舞教材研究与编写工作, 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古典舞蹈教学的水平, 加速了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第二步, 就是依据现代人审美意识的变化, 对中国古舞蹈的设计、表演程序等进行了积极的改造, 将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内容、形式剔除掉, 并赋予中国古典舞蹈新的时代美感, 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现代古典舞。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蹈发展是与老一辈舞蹈家的贡献分不开的。

(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复兴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对《丝路花雨》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蹈再次激起了社会对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关注, 《丝路花雨》以中国敦煌壁画、泥塑中的古典舞为再创作素材、内容, 开创了中国古典舞以静态文物、文献资料进行创作, 旨在复活中国古典舞的先河, 也在国内唤起了一阵汉唐之风;接着仿古典乐舞的出现, 又再一次将中国古典舞蹈发展推向辉煌, 其中以《仿唐乐舞》为代表, 把失传了几百上千年的古典乐舞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成功且全部复活, 并以更加完整、丰富, 更加多姿多彩的舞蹈形态展现给世人。

三、中国现代古典舞蹈的发展措施与建议

中国古典舞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在面对强大异域文化冲击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土, 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融合外来优秀文化, 力求在新的道路上再创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辉煌。

(一) 丰富中国古典舞创作素材

创作素材是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舞创作素材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 进一步丰富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素材是实现中国古典舞蹈未来健全、健康发展的基础。丰富与整合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素材料是必要的, 在中华民族悠久与广漠的文化土地上, 有着丰富的中国古典舞蹈创作素材, 抱着传承、谨慎的探索精神, 进一步挖掘古典舞蹈创作素材, 为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传承及学科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整体体现, 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其也深深的影响与指导着我中华民族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命体验, 也同样指导着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为实现在中国古典舞蹈未来的健全发展, 必须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舞蹈学科的构建, 更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及开放式的思维接纳新元素, 通过反复整合, 最终为我所用。

(三) 舞蹈创作继承与创新并重

要想实现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健全、健康发展, 就必须大胆的进行开拓创新, 在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中国古典舞蹈已有精华的基础上, 寻求一条属于中国古典舞蹈自己的发展道路。首先, 要将中国古典舞蹈创作与时代接轨, 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促进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演变;其次, 以现当代为立足点, 尝试将中国古典舞蹈构建成一门独立学科, 在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支持下, 再续中国古典舞蹈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侯丽娟, 吕畅.浅析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J].音乐时空, 2016 (02) .

[2]丁健勇.探究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 2010.

[3]赵新慧.中国古典舞的特质及其理念[J].戏剧之家, 2015 (02) .

古典舞蹈基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篇7

关键词:古典舞蹈,基训,体系,戏曲,芭蕾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从戏曲中剥离出来,以芭蕾为催化剂而形成的民族舞蹈训练形式。它在结构与功能的表现形式上还不够成熟,在艺术内涵上也不够丰富,由于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导致忽略了民族舞蹈所需的特殊能力以及属于古典舞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表演训练,缺少民族审美特点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研究一套更符合中国民族舞蹈发挥其优势的古典舞基训。

1 舞蹈基训简介与现状

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形态的外部表现,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都是以严谨的、细腻的舞蹈组合加上矫健的技巧动作,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

纵观中国舞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及文化流变的相对复杂性,现在存在的“中国古典舞”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复兴与再造。该舞形成基于三方面: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粹;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西方舞蹈体系。

古典舞蹈训练的第一个问题是:身体训练。所谓身体训练,是指发掘舞蹈演员基体活动能力(即身体素质)的训练。首先是力量,力量是完成动作的基础;柔韧性是高质量完成较难动作的保证,是使舞蹈动作具有高度技术性与技艺性的前提;灵敏是人体平衡、协调、灵活、反映的特殊机能集中的表现。只有长期不断的进行训练,方能行之有效,是对意志和毅力的考验。

基训(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舞蹈的基础课程,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表演技巧,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训练课,基训是围绕着剧目表演的需要而进行的。中国现有的基训体系是:芭蕾加古典(芭蕾基训和古典基训),虽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舞蹈演员,但是表演种类千变万化、风格迥异,因此,这套基训体系存在着很多弊端。

2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原则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必须是建立在民族舞蹈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戏曲舞蹈的继承就是必然之举。但是,这种继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守其形式与内容。而是着重针对专业舞蹈训练的需求,适度的提炼其基本功、毯子功、身段中的部分内容。并从训练目的出发,统一动作的规格与要求,创造性的建立新型的古典舞训练形式。初步借鉴芭蕾教材,但是必须在为我所用的前提之下,借鉴的内容需要根据培养中国古典舞表演人才的具体训练需要,有选择的吸收其针对身体各部位高度解放,提高科学、系统的训练模式。另外,采用音乐伴奏训练可以将古典舞动作从戏曲的程式化套路中剥离出来,加强古典舞“纯舞化”动作因素与音乐的互动关系。

3 古典舞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创建的终极目的就是要“结合舞蹈教学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研究与整理,并培养出新中国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学以致用”是集训课程训练内容与结构组织整合的关键。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最大特征是融合,借鉴了传统戏曲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芭蕾舞训练体系模式。

因为中国的戏曲是在古代歌舞形式已经相当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逐渐演变成一种歌、舞、剧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戏曲舞蹈中,不仅继承了中国舞蹈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历代优秀艺人的不断整理、加工和创造下,已经提炼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台舞蹈艺术了。无论在技巧、韵律、风格上都是非常鲜明集中的典型的。同时,由于没有和舞台实践隔断过,所以舞蹈动作是具体的、形象的、丰富的。另外,戏曲艺术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套有经验有成效的训练体系。所以,继承古典舞应该从戏曲舞蹈开始。

继承了戏曲传统中这样一部分基本功、技巧与身段的动作仅仅是古典舞训练的基本问题,基本训练应该还有考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必要的、丰富的舞蹈语汇和技巧的训练,还有身体训练的范围和内容,这些,需要借鉴芭蕾训练体系的先进经验。芭蕾舞数百年的历史,有其自己培养专业演员的科学方法,在长期不断完善课堂训练的结构框架及内容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使它在身体的外型、素质、能力的训练上具有先进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在腿部与脚部的训练上有着极强的优越性和科学性。中国古典舞身体训练的目的和芭蕾是相同的,那就是如何最有效的使舞蹈演员掌握各种舞姿、控制、旋转、跳跃等能力。因此,借鉴西方芭蕾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学习它训练方法上的先进经验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然,在继承传统戏曲舞蹈形态风格特征、民族艺术规律与借鉴西方芭蕾舞体系结构模式、科学训练方法的同时,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训练教材的形成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落实民族主体的突出地位,多元素吸收为我所用的原则。其中包括确认武术对创建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重要地位,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吸收,对现存的中国古代舞蹈形象资料与文字资料的研究,对现代舞人体运动自然法则的借鉴,吸收体操、杂技以及其他形体运动训练中有益的内容和经验,融合成既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又拥有符合当代大众审美要求的科学训练系统,达到历史性和科学性系统的统一。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篇8

表面上来看, 舞与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艺术领域。但是, 实际上, 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的话, 我们会发现, 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就一直相互伴随着进入到现代社会。因此, 它完全符合各种艺术相互借鉴并相互吸收的平衡发展定律。这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一条正确的艺术发展规律。事实上, 舞与诗早在艺术发展的原始阶段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者相互融合, 浑然一体, 在情感表达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并进而丰富了各自的表现手法与艺术内涵。因此, 舞与诗之间有着太多类似的地方, 人们通过舞蹈来传达的就是某种诗韵和诗意, 而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是描述舞蹈的优秀作品, 从而给舞蹈进一步发展与艺术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源泉。

因此, 我们说舞蹈与古典诗词历来就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它们具有内在的历史渊源,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互相渗透, 互相借鉴, 互相融合, 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艺术门类。后来, 它们又融合到一起, 彼此之间又进一步扩展了各自的艺术内涵与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说, 舞蹈是用来表达人类动作与姿态的, 而诗词则是用来表达人类情感世界与认知能力的。二者之间的关系难分难解。正如东汉大文学家傅毅在《舞赋》中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歌以咏言, 舞以尽意”。它们二者是在诗、乐、舞三者统一的基础上相对隔离开来的, 此后又相互融通, 浑然一体, 各自又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 我们可以把舞与诗的关系界定为:“诗赋予舞内涵, 舞赋予诗形象”。

2、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

既然舞蹈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历史渊源很深厚, 关系又很紧密, 很多舞蹈作品中都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因而, 舞蹈与诗词之间本身就是有着鲜明艺术特征的艺术门类。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具有某种美学特征。

2.1 文化性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且普遍的, 它表现出诗舞相融的文化性, 属于一种“尽善尽美”文化特性。这种文化特性是孔子提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其文化特性将通过舞蹈形式更好的展现出来。这里的“美”是形式, “善”是内容, 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只有本身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诗词才具有这种艺术的文化内涵。因此, 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具有诗性的一个民族, 那么, 中国文化就是一种诗性文化, 不同的诗词形式逐渐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 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诗的国度”。那么, 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看它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也正是这种特性, 使得舞蹈与古典诗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古典诗词在舞蹈中具有文化的美学意蕴, 这是因为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无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 都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深远的传统观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 中国古典诗词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 我们可以说, 舞蹈与古典诗词有着共同的文化母体, 它们很容易发生某种关联, 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文化传承, 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传递结果。那么, 我们通过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文化特性, 可以更好的体味到舞蹈艺术的文化精髓。比如说, 在汉风舞蹈诗《大风歌》中,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意义很好地通过舞蹈形态展现出来了。

2.2 审美性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审美认知都是属于一种心理现象, 具有主观意志力。那么, 这种心理的审美活动必须有一定的体验过程和形式表现。因此,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体验中, 情景交融是一种较高的审美境界, 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范畴, 从而创造出一种超越现象之外的现象出来。那么,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审美性就是通过创作者对于现实中情感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进而体现出人们思想情感的活动。我们的舞蹈并不是单纯依靠技术来展现的, 更是需要通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学形象和结构内容来展现出舞蹈中的审美意蕴。比如说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中, 创作者就巧妙地借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的审美理论, 使得舞蹈的艺术审美力大大被激发出来, 描述了一种美好的人间情感, 创作出了一种情景交融、自然清新的诗意。舞者也运用了古典舞的语汇和动作, 使得该部舞蹈作品的审美情感层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达到了“情感共鸣”这一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 这个时候的舞与诗已经达到了诗舞相通的审美性, 舞者只有很好的了解了舞蹈作品中的古典诗词审美意境, 才可以把舞蹈作品中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充分地展现出来, 让观众能够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因而,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展现, 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组合, 而是存在与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渗透, 其中特有的审美内蕴, 已经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渗入到舞蹈作品的核心环节中去了, 从而让舞蹈成为了人体美以及人体精神情感的表现载体, 让中国古典诗词通过“物化于心”的内容来展现出舞蹈的审美特性。

2.3 纯粹性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出一种诗舞共求的纯粹性。具体来说,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是需要最为自然的展现出来, 这里的自然就是指创作者应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要不受各种功名利禄的影响与制约, 完全在精神境界方面达到超脱的状态。这样的艺术创作往往具有一种纯粹性, 能够更好的展现创作者的自然情感。因此, 在王维的诗里,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然之美。比如说在他的《竹里馆》和《鸟鸣涧》中, 都表达了人孤独的一面, 但是, 这种孤独并不是客观造成的, 而是主观有意为之的, 是一种脱离世俗的孤独, 然而, 他又以自然为伴, 诗里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孤独, 而是在自我的境界里体味着纯粹的自然和真实, 这样的艺术氛围也正是舞蹈艺术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说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沈培艺所创作的一台舞剧《梦里落花》, 其经历了十年的创作时期,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 这何等浪费, 而如果从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纯粹性来说, 这又是非常的美好, 她是创作者抵制住了功利社会的各种诱惑和影响, 静下心来进行的一种创作, 这是对自己艺术心灵的本性呼唤, 因此, 当有主持人在问及她的创作目的时, 她很开心地回答说, 这个舞剧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 自己对于生命感悟的抒发之作, 是内心情感的积累与长期能量积聚以后的集中释放。从她的回答里,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运用, 仅仅是创作者自我的追求, 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

2.4 悲情性

中国古典诗词根据传统美学的理论, 有着三个不同的审美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物我独立的感性认识阶段, 物我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存在关系。第二个层次就是物我相互渗透, 但是, 仍然存在一定的界限。第三个层次就是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这个时候的主客体之间似乎都不存在了, 而是仅仅被一种愉悦感所笼罩。那么, 中国古典诗词如何让舞蹈作品体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呢?一般来说, 中国古典诗词是通过一种人间的悲情性比如说疑问、幽怨、遗恨等来体现出舞蹈艺术的“物我两忘”境界, 比如说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 表达了某种人间悲情, 类似的人间悲情常常被应用到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去, 比如说在舞剧《唐婉》中, 创作者就巧妙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和独特风韵, 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和前妻唐婉那超越凡俗的凄美爱情为题材, 表达了人间爱情的凄美。尤其是其中的陆游急疾书毕, 泣不成声, 其前妻唐婉触景生情, 凄艳异常, 就在那一瞬间,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物我两忘”的悲情性立即释放出来了, 观众获得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力, 它透露着创作者对于人命运的深层考量, 充满了悲伤的情调, 从而赋予了这部舞剧丰富的美学特性, 让观众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2.5 哲理性

中国古典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或词人的烦恼与悲伤之情, 同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又赋予了这些创作者一些人生哲理。事实上, 我们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古国, 古人就已经有了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 比如说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达了一种基于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内心情感, 这是古人在面对庞然大物宇宙的时候, 苦叹人生的短暂, 寄托了古代文人内心里的苦闷与烦躁。因而,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表达诗人或词人的个人情感以外, 还反映了对于客观世界的哲学思考。那么, 中国古典诗词运用到舞蹈作品中去, 常常是通过对舞蹈形象的塑造来预示一种人生境界, 尤其是通过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到舞蹈作品中去, 让自然之物与舞蹈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其本质上就是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的认可。比如说在舞蹈《爱莲说》中, 其主题来源就是来自于宋代思想家周敦颐的散文诗《爱莲说》, 通过对荷花形象与品质的描述, 反映了高洁人格与洒脱的情怀。舞蹈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诗词内容进行舞蹈动作的展现, 而是把其中描述的荷花形态与气质, 通过拟人手法来展现出传统女性的美, 让观众体会到中国传统女性具有与荷花一样洁身自好的品质, 其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心物一如”的哲学境界, 反映出了舞蹈创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角度。应该来说,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运用, 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本身, 是生活中精髓的集中体现, 通过在舞蹈中的融合体现出完善和创新的目的,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能够增强观众的艺术体验。

3、结论

总而言之, 中国古典诗词与舞蹈艺术是有着天然联系的两个艺术门类, 它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到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 最终达到了共同发展与提升。应该来说, 舞与诗之间是一种完美的“联姻”, 舞蹈创作者将古典诗词运用到舞蹈作品中去, 能够大大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性、审美性、纯粹性、悲情性以及哲理性, 从而营造出一种舞中韵诗, 诗中显舞的绝妙艺术效果, 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种种关系, 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并为舞蹈艺术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文化积淀与形式根据。因此,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运用是有重大美学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金秋.“凭情负”勇于创新:浅谈舞蹈诗创作现状及未来之走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4) :24

[2]梁戈逻.花自飘零水自流:梦里落花赋[J].舞蹈, 2010 (7) :30

[3]刘少辉.论汉唐古典舞的古典文化传承与现代精神诉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 (4) :61

[4]吕俊华.艺术与癫狂[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9:212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 篇9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缺少“古典”文化特性

所谓“古典舞”,顾名思义,“古典”是舞蹈的最大特点和本质体现,是舞蹈艺术文化的最大魅力,也是中国古典舞不同于其他舞蹈、独树一帜的个性。但是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开始更多注重新、快的生活方式,对“古典”文化关注越来越少,这一大环境导致了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古典”特性教学的缺失。教师不能很好的传承“古典”文化,学生普遍只注重对肢体动作规范和形式的掌握,对古典舞中蕴含的“古典”文化因素却不能深刻理解,成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极为常见的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古典舞的表现形似而神散,缺少灵动的舞蹈“灵魂”。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现在古典舞教学中,通用的还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即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材占据主要角色,教师则只是按照教学要求教授教材里的内容。这就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延展性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目前,社会发展对古典舞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按照教材内容表演舞蹈,还要在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创作新的古典舞蹈。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及时改进。

(三)教学理念尚需改变

目前的古典舞教学,通常为针对通过考核而进行,比较注重教学结果,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是相违背的,与古典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能够被复制,更重要的是在其特点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最终达到发展和进步。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我们的思维将会逐渐萎缩,文化将停滞不前,所以,必须要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才能更好的完成古典舞的传承发展。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开展策略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任何一种舞蹈,基本功都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尤其对于古典舞,对肢体动作的要求更高,所以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训练打好基础。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时,不仅要加强对肢体动作等技巧的练习,还要注重对古典舞身段、韵味等肢体感觉的锻炼。例如可以侧重腰部、腹部等肢体部位的训练,并与古典舞的舞蹈风格相结合,使动作和内在韵味融为一体,达到一举一动神形具备的训练效果。

(二)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

要及时改善陈旧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要明确教学要求。要明确学习古典舞的目的,不是为了能通过考试,或者能够表演古典舞中的经典舞段,而是为了熟练掌握古典舞的精髓所在,能够在古典舞特点基础上创作新的舞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还要深刻的了解古典舞蕴含的文化,将之完美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创作新的古典舞舞段。其次,在教学中还要改变教师手把手教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由“填充式教学”变为“引导教学”,适当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把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展现在舞蹈中,使古典舞文化更加精彩纷呈。

(三)增加教学内容中的艺术内涵

舞蹈是一门十分有内涵的艺术,尤其是中国古典舞,舞者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和底蕴才能通过形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所以,拥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也是作为专业舞者的要求之一。但是在古典舞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对专业舞蹈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熟知专业知识,对古典文化所蕴含的意境却不够了解,从而无法表现出舞蹈应有的风采,更妄论创造传承。所以,一定要增加古典舞教学中文化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从内而外全方位接受艺术的熏陶和培养,最终成为出色的专业舞者,为古典舞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三、结语

总之,中国古典舞教学,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节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摈弃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之处,与时俱进的展开多元化训练,从基本功、想象力、创造力及文化底蕴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专业舞者,最终实现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和发扬。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艺术文化史上的灿烂文化之一,它是历代舞者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多次整理、变化、丰富、创作而形成的一种舞蹈。它的形成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特点,凝聚着各阶段舞者的艺术心血和情感寄托,它的产生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加强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建设对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意义深远。

上一篇:扭亏公司下一篇:顾客知识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