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诈骗(共5篇)
手机诈骗 篇1
来电显示可以任意改“熟人来电”也要提防
案例回放:
张先生与供货方相约第二天验货并付款, 他告诉弟弟待他验货确认后再将货款近4万元付给对方。第二天, 弟弟手机响了, 手机号码显示是其哥哥张先生的号码, 但通话的人称张先生正在验货, 让弟弟把近4万元存入指定账户。弟弟见是哥哥的手机号码, 也没有多怀疑就将钱汇入对方指定的账户。其实哥哥根本没有见到货, 手机也在自己身上, 没给弟弟打过电话。
作案手法分析:
不少不法分子利用手机改号软件, 克隆了受骗人亲友的手机号码实施诈骗活动。通过这种软件, 拨打者竟能把主叫号码显示成其设定的任何号码。
温馨提示:
不宜简单地以来电号码判断对方身份,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对接到的可疑号码回拨以确认真伪, 防止被骗。
骗子掌握机主信息“猜猜我是谁”诈骗钱财
案例回放:
北京市民刘某接到一个从广东打来的电话, 对方一下子说出了刘某的名字, 而且语气好像很熟的样子说:“我是你的老朋友啊, 你猜我是谁?”, 刘某猜可能是广东的朋友郑某, 结果对方就答应了。对方称自己过几天来北京找他见个面。几天后, 刘某再次接到这个人的电话, 对方称来京路上被车撞伤, 等钱救命。刘某一听, 很快分两次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中打入了5.9万元。后遇其他朋友才得知, 郑某近期一直在广东, 从未来过北京。
作案手法分析:
此类“猜猜我是谁”的陌生电话十有八九是个“套”。受害人自然会联想起某位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 随后脱口而出:“哦, 你是××吗?”这时, 对方则顺水推舟, 使受害人认为他就是自己的那位朋友便没了防备。加上对方因为来探望自己导致“事故”, 因此接到对方的求助电话时, 一般都会很“义气”地给予帮助, 而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受到了损失。
温馨提示:
应对此类电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别猜”。即使对方真的报上某位“熟人”的名字, 当对方提出“借钱”时, 也应该多留个心眼, 通过打电话到熟人家或单位等方式查证, 以免上当受骗。
春节期间短信陷阱不断陌生号码请勿回复
案例回放:
“春节快乐!这两天你电话一直不通, 还在家里吗?”大年初一一大早市民刘先生收到了这样一条拜年短信。没想到回复过去后, 刘先生马上收到了一条短信:“恭喜您已开通××服务, 月使用费30元。”刘先生气愤地说:“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我一般都不回, 但过年这两天收到的绝大部分都是客户的短信, 一时放松了警惕。”
作案手法剖析:
骗子利用短信群发器群发此类短信, 一旦回复到他们所设置好的平台上, 将会以“回复即开通”方式开通某项业务。
温馨提示:
春节后各大通信公司都接到了不少关于“短信陷阱”的投诉, 如果您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套近乎短信或响两下就挂断的电话, 不要随便回复。
手机诈骗 篇2
一、诈骗类型
手机号码中奖
“恭喜您的手机号码获得××集团抽奖活动的二等奖,奖金××万。请拨打13×××××××××与×小姐联系。”一旦拨通短信中的电话号码,就会被靠知需交纳各种税费才可得资金。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骗人短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往往都是陷阱。
银行卡信息诈骗
这是前段时间比较流行,多人被骗,且数额相对巨大的行骗招术。诈骗的招术是:以几大发卡银行、银联或新出现的“银行联合管理局”的名义发送短信,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谎称持卡人的卡被盗用或复制,说他可以帮你设置一安全账户(其实就是诈骗者的个人账户),将钱暂时转到里面。在你去ATM柜台机转账时,发现账户余额所剩无几。
谎称“退还汽车购置税”或“房屋购置税 ”等等
谎称“退还汽车购置税”,是今年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的一种新形式事主接到×小姐电话,称国家金融财政中心有政策要退还其汽车购置税,让事主告知银行卡号及卡内存款。后事主按照×小姐的要求利用银行柜员机操作,被骗现金。
冒充固定电话行骗
犯罪嫌疑人冒充固定电话行骗。实际上,大部分留的是本市及外地的虚拟号码,该号码一旦拨通,将自然转移到嫌疑人未登记个人资料的手机上。犯罪分子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固定电话容易骗取事主信任,另一方面,该虚拟号码与其使用的手机均不用注册个人资料,可以逃避公安机关打击。
冒充公安部门发布“恐吓短信”
“你的银行卡涉嫌套现、洗黑钱,请速与我处联系,否则将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发短信者特别留下了咨询电话。犯罪嫌疑人利用持卡人对银行卡知识的欠缺,通过恐吓的形式骗取持卡人的资金。
温柔短信陷阱骗取信息费
“我是××,自从上次见过你后,一直忘不了你,能给个机会认识一下吗……”接到这样的短信时,一旦回复就被订制高额的信息服务费。
……
二、防范措施
要想避免掉进形形色色手机短信息的欺诈陷阱,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谨防上当受骗。
首先,消费者要端正自己的观念,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上当受骗”,不要轻信天上掉下的″馅饼″,不要因好奇而与对方联系,让对方有机可乘。
其次,防止个人信息外泄。个人信息外泄,特别是个人手机号码外泄是导致种种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三,如有疑惑确需查询的,应拨打银行卡背面的客服热线确认;如果银行卡确有问题要通过柜台办理相关手续,绝不要在ATM自动柜员机自行操作。
别让手机诈骗短信蒙住您的双眼 篇3
一条手机短信就能骗走几十万元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短信诈骗”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近日,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中国银监会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手机违法短信治理工作,从源头上狠狠打击利用短信从事诈骗,传播违法信息等的犯罪活动。
一、诈骗内容、形式多样
1.犯罪分子通常先通过某种途径了解到某人手机、家中电话或其朋友的电话,然后向对方手机不断打骚扰电话(即反复不停地拨打,但接通后却不说话),这样对方的一般反应是关掉手机。或者犯罪分子来电谎称:“你好,移动公司现在将对您的手机线路进行检测,请您暂时关闭手机3小时。”此时,诈骗分子会马上给对方家中或其朋友打电话,谎称其赌博被扣或出车祸等,需要将钱马上汇到指定账户,对方的亲属或朋友因无法和当事人取得联系,往往会轻信犯罪分子的谎言,将钱汇出。
2.由于不少银行在信用卡消费后都有附带的“短信确认”功能,这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尊敬的客户,您好!您刚才持××银行信用卡,消费×××元,如有差错,请回电查询”,如接到此类短信的用户果真因“我明明没消费说我消费了”而回电查询,对方就往往假借“您的账户很可能已经被别人盗用”的名义骗取用户的个人银行资料或者诱骗用户把钱财转移到一个“安全账户”里,而这“安全账户”其实就是骗子的“私人账户”,转账的钱自然是有去无回。
3.犯罪分子利用有些人的贪利心理设计“巨奖陷阱”。短信写道:“我是××省公证处公证员××,恭喜你的号码在××抽奖活动中(消费购物)中奖了,奖品是小轿车一辆,价值8.8万元,请您带着本人身份证和750元手续费去××处领奖。”或者是“请您把手续费个人所得税汇到××账户”。如您真的相信中奖,将钱汇过去,就中了骗子的圈套。
4.很多用户还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手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号码,可电话刚一接通就被挂断,回打过去,电话另一端就响起了“您好,这里是××公司”的录音电话声,随后就给用户造成了高额话费损失。或者是短信中写道:“您的朋友13×××××××××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您拨打9××××收听。”同样,回电话听歌极有可能会支付高额话费。
5.“××,我现在在外出差,手机马上没钱了,麻烦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和密码。”这种短信往往表明该机已被盗,现持机人用盗得的手机发送短信给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骗取对方话费。
6.“我是××公司的工程师,现在将对您的手机进行检查,请按#90或90#。”若您按指示进行按键,SIM卡卡号很可能被骗取,行骗者可利用该卡肆无忌惮地打电话。
7.收到开头为0941或0951的未接来电,千万不要回拨,如您回拨就会支付话费500元。这是一种利用0941,0951加值型付费电话骗取话费的欺骗行为。
目前,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警方打击,诈骗方式已经从利用手机短信发展到使用国家电话、互联网、邮政明信片等其他通信工具实施诈骗,而且手法不断翻新。
8.冒充税务人员进行诈骗。犯罪分子首先买一个当地手机号,给一些企业负责人打电话,称现在进行清税工作,发现贵公司有某年度的退税,在多数情况下,公司负责人并不记得交过什么税,于是让财会人员去联系。犯罪分子这时会告诉对方,为了便民,只需告知银行卡号就可以,并“指导”财会人员操作。结果是企业不仅没有得到“退税款”,而且原来卡里的钱也被转到对方账号上去了。目前在北京又出现谎称退还汽车购置税诈人转账骗人钱财的现象。
9.利用邮政明信片,冒充执法部门进行诈骗。诈骗分子获取到机动车驾驶员信息后,假冒交警部门投递明信片,通知车主是在某处违章,要求将罚款存入指定账户,这个账户其实就是诈骗分子的私人账户。
面对如此众多的利用手机短信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在此,警方提醒人们,在收到这类短信后,要识别诈骗分子的诈骗伎俩,千万别与对方联系,以免上当。同时,警方还介绍了几个比较实用的甄别方法,一旦您今后再收到类似短信,在无法判断其真伪的情况下,您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一是每个手机号都有其固定的段号,通过段号就可以区分该手机是外地手机还是本市手机。一般市民可以上网通过搜索网站搜索,按照其要求输入手机号,有的只要求输手机前7位号,网上会显示该手机是何处的,再对照短信上的内容,如短信内容表示其是上海某公司搞活动等等,而查询下来手机却是外地的,那这个短信很明显是骗人的。
二是由于一些犯罪分子已经知道以往留的手机号可能被戳穿,为了增加其欺骗性,目前就有些人开设了8位数的固定电话,其实该电话号在电话局根本就没有登记过,只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自行注册开通的一个虚拟电话,也就是说,你以为是打给北京的电话,其实可能犯罪分子是在福建。所以说,市民朋友们如果在手机短信中发现陌生人发来的短信,同时留的是固定电话,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千万不要以为有固定电话就信以为真,其实这也是个圈套。
三是短信诈骗无一例外都是要求被害人把钱打入其银行指定账号内,所以读者朋友们在接到这类短信后,不妨在汇钱前先问问银行工作人员,让其帮忙查询一下,该账号属于哪个地方,如果短信上说是广州某公司,但账号却是其他地方的,那短信骗局就不攻自破了。
目前人民银行已向各商业银行和相关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开通自动取款机(ATM)跨行转账业务的商业银行对每日转账的金额和次数进行限制,统一使用各商业银行客户服务电话向持卡人提供短信服务,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侦查工作。
根据短信违法犯罪特征,公安部等部门提出了“五不要”。第一,不要轻信虚假信息,要用头脑来甄别。当不能辨别短信的真假时,要在第一时间先拨打银行的查询电话。注意:不要先拨打短信中所留的电话!第二,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的诱惑。第三,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以防受骗。打陌生人的电话会一步一步走进“连环陷阱”。不法分子多人结伙分别饰演不同角色,有时甚至一人就饰演多个身份,利用来电转移功能将多个电话接到一个电话上,通过反复通话,尽可能多地掌握被害人的个人资料、资金情况,伺机实施诈骗。第四,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第五,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的账户。
中奖诈骗型手机短信的法制困惑 篇4
近期时间, 各式各样的诈骗短信在手机用户中盛传, 欺诈、勒索钱财, 使一些消费者陷入其中。掌握一定识别这种传播诈骗的方法, 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新媒体传播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一) 中奖诈骗型短信内容
发展至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上网功能的兴起, 中奖短信在原始文本的基础上, 新增了联系电话、链接网址等信息, 让整个诈骗短信看似更正式严肃, 用户在短时间内打电话或上网确认信息之后, 更加信以为真, 殊不知这些全为诈骗方一手操作。
例如笔者曾经收到的此条飞信 (1) 发来的短信:
“非常6+1:恭喜您!您的fetion号码已被抽取为《非常6+1》栏目组举办的‘李咏砸金蛋’活动中幸运二等奖, 您将获得丰厚奖金:78000元奖金及三星公司赞助的Q40笔记本电脑一部, 请收到此消息凭着您的验证码登录活动唯一指定官方网站www.cctv3-pp.cn签收。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本次活动客服电话咨询075-9295-9587。”
“山寨”文化的流行, 中奖诈骗短信也接着这一股春风, 假托百姓平时非常熟知的、权威性高的事物作为平台, 发布虚假中奖信息。并且近些年电台、电视台、网站中很多栏目都纷纷推出自己的互动平台, 不乏一些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抽奖之类的活动, 中奖诈骗短信混杂在这个充满真实中奖信息的媒体环境中, 大行其道、胡作非为, 诈骗动机更能得逞。
(二) 中奖诈骗型短信的传播方式
前些年, 大量的短信群发软件应运而生。有些软件甚至能“地毯式”地对手机用户进行搜索并自动发送短信。这些软件的成本非常低, 为不法分子大量散播垃圾短信创造了条件。近两年, 中国移动推出飞信业务之后, 电脑和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 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电脑群发短信, 并且目前尚处免费阶段, 更为不法分子提供机会。
手机传播违法诈骗短信时, 作案人多为团伙, 内部分工严密, 买手机、群发短信、购置银行卡、管理账户等都有不同的人, 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大量的手机号发送违法信息, 发送数量很大, 难免有人上当。一旦诈骗到财产, 即立即更换手机号码和银行账户, 使其行动具有很强隐蔽性。
二、诈骗短信的治理困惑
(一) 短信接收者的心理屈服与知识缺失
中奖诈骗短信很容易识别。一般短信中都打着某公司营业额达标、某企业举办大型活动等旗号, 而这些公司根本不存在。看似高端的短信, 是假借某个消费者没有参与过的节目或活动, 利用抽奖的形式告知中奖信息。无一例外, 每一条中奖短信中有会表明超高的中奖金额或价格不菲的数码产品等。尽管旁观这些中奖信息看起来很虚假, 消费者收到短信时不定会尝试一下。
这正是利用人们贪利心理设计的“巨奖陷阱”。每个消费者都有侥幸心理, 认为某一天大运降临。同时短信中又提供查询号码和网站, 消费者考虑到通过这两个途径查询也不是很麻烦, 就开始有尝试心理。贪利心理之外, 很多消费者身陷骗局还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在各地的《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中都有规定“有奖销售的抽奖或与商品促销有关的其他形式的评奖、抽奖, 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二) 个人信息严重泄露而缺少相关法律保障
消费者本身可能在以前填写不同种类申请表、注册表、填写客户资料等情况下透露过个人信息, 而后被相关部门转手出卖。如今, 出卖客户个人信息现象也变得日益严重, 缺少相关法律对个人信息依法保护。
被出卖的用户即使屡受短信或电话骚扰, 依然投诉无门,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以什么名目被短信公司存在了哪个文件夹里, 更无从追索是谁泄露了自己的信息, 举报无门, 也是信息泄露而得不到保护的重要原因。
(三) 手机短信息传播监管的难点
首先, 手机短信传播者具有身份隐藏性, 然而, 用户数量和信息都太过庞大。随着短信发送方式从传统的点对点, 发展为从电脑终端发送向手机接收, 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手机号码办理很方便, 群发平台也较易建立, 诈骗者可以随时更换信息源的号码和工作地点, 就如同在浩瀚的短信海洋中时隐时现, 变动性极强, 很难被监控, 就算有相关法律管理, 丢弃原有号码和工作地点后他们随时可以隐身, 难以被发现。
其次, 短信群发的方式越来越容易掌握, 不少企业也通过此种方式发布合法信息达到高效告知效果。然而, 如果非法短信也通过这些平台发送, 且这些平台正处于开发使用期, 缺少经验就很难管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推出的一款专门针对企业使用的短信群发软件“企业通”, 信息在电脑上编辑而通过电信无线网络发送到目标用户的手机, 且此种软件可为企业建立独立的控制平台, 方便快捷 (2) 。
此外, 我国无线通讯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 缺少相关高科技控制设备和软件。对于垃圾信息问题, 可以通过开发技术空无产品、采用反垃圾过滤器解决。高新技术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手机传播中的不良信息屏蔽在用户所能获取的范围之外, 但就算有此种设备, 也不能大量推广使用。
最后, 政策法规想对滞后, 手机传播的飞速发展与相关政策管理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管理机构对于手机这个全新的媒体暂时还缺乏管理经验, 管理手段和方法更新的速度往往慢于新问题产生的速度 (3) 。不法分子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用很简单的手段获得大量非法收入, 而缺少必要的法律做铺垫性管理, 也是手机短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手机短信发展十余年间, 违法乱纪短信层出不穷。手机正成为新兴的第五媒体, 分析此类短信特点以及当前的治理困惑对于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
关键词:手机短信,诈骗,原因
参考文献
[2]《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舒咏平陈少华鲍立泉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一版, 第224页。
手机诈骗 篇5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省部分地市高校相继发生多起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银行卡诈骗师生财物的案件,使一些师生和家长蒙受较大经济损失;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假借某些知名企业在互联网上以招聘为名,设局将其骗入传销组织。针对此情况,现将不法分子施骗的有关手段、特征及注意事项通报大家,请提高防骗意识,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
一、利用手机短信诈骗的常见手段
1、称事主在某地用银行卡消费或透支XX元,要求拨打某地电话,并根据对方提示进行银行卡的安全操作。--冒充公安机关和银行信用卡部门诱导事主进行的安全操作,实为将事主银行卡内的资金转移到他人帐户。
2、“您的朋友13XXXXXXXXX为您点播了一首XX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您拨打9XXXX收听” --回电话听歌可能会造成你的高额话费。
3、屡次听到铃声,一接电话又挂断。按照号码回拨,对方的录音提示:“欢迎致电香港六合彩…香港中心为广大彩民爱好者提供信息,透露特码。联系电话13XXXXXXXXX” --以非法“六合彩”招揽客人,而回电话既可能损失话费又容易上当受骗。
4、“XX,我现在在外出差,手机马上快没钱了,麻烦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和密码。”--该机已被盗,现持机人用盗得的手机发送短信给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骗取对方话费。
5、“您好,移动通信公司现在将对您的手机进行线路检测,请您暂时关闭手机三个小时”--因某种原因泄漏了家庭电话号码,行骗者可能在你关机的时候以“你因交通事故或重病等急需交钱手术,要求你家人汇款”等事由诈骗你的家人或朋友。
6、“我是XX公司的工程师,现在将对你的手机进行检查,为配合检查,请按#90或90#。”--若按指示按键,SIM卡卡号可能被骗取,行骗者利用该卡肆无忌惮地拨打电话。
7、收到开头为0941或0951的未接来电,一回拨即收费500元。--利用0941、0951加值型的付费电话让你帮其付费。
8、“我是XX省公证处公证员XX,恭喜你的号码在XX抽奖活动中中奖了,奖品是小轿车一部,价值XX万元,请你带着本人身份证和XX元手续费去XX处领奖或邮寄手续费到XX处” --利用人们贪财心理设计陷阱,实为骗取手续费或税费等。
二、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的特征
1、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作案人以团伙居多,团伙内部分工严密,各负其责。有的购买手机、手机号,有的开设银行帐号,有的专门负责发短信,还有的负责从ATM机上提款,得手后立即隐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数量巨大。越来越多的作案者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一次发出成千上万个信息,总有人会上当。具有快捷性、破坏性,危害很大。
3、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活动多使用异地手机号码,而且发送短信、开设银行帐户、取款这几个环节通常不在一地实施,而在多地实施,区域分布相当广泛,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
4、一些异地手机与本地的一号通号码捆绑起来,容易令人误以为是室内固定电话。因为接收者一看是本地的电话,放松了警惕,外地的有距离感,本地的有信任感,从而为违法犯罪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具有不易识别性。
5、手机违法短信的内容越来越具有诱惑力,使人无法抗拒。更有甚者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冒充金融部门,利用群众的信任进行诈骗,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三、防止银行卡诈骗的注意事项
1、不论ATM机上的公告或通知是否加盖公章,只要是要求转到指定帐户,该公告或通知一定存在问题,切忌上当受骗。如果ATM机出现故障,银行除张贴通告以外,还会将机器关闭,暂停使用。
2、管好银行卡和密码,忘记密码或记错密码,不要急于再输入第三次,等想好后再重新操作。
3、银行卡到期后及时换卡,银行卡挂失后又找到,应及时解挂。
4、如果机器无故吞卡或取款成功机器未吐钱,应及时与管理者进行联系,并仔细察看插卡口处有无异常,如有胶水或胶布。
5、不要随意丢弃取款凭条。
6、不要轻易将个人银行卡密码泄露给他人。输入密码时,应尽量避免被别人偷看,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更不要听信花言巧语,将卡借与他人使用。
7、取款时先查询余额,了解资金情况。
8、如有问题请直接向管理单位咨询,拨打统一的5位数客服热线,尽量谢绝陌生人的帮助。对于银行卡使用中不清楚的事项最好不要向陌生人咨询,应当仔细阅读操作说明和使用方法,每一步按要求进行,不明白如何操作或出现问题时向发卡行进行咨询。
9、在ATM机取款或POS机刷卡消费过程中,自己的银行卡不要离开视线,如果受到外界干扰时要先把银行卡退出后再顾其他。遇到银行卡被吞时,要在机器前耐心等待5分钟以上,认为确实吞卡后再离开,并向银行有关部门求助。
四、非法传销组织的诈骗新法
春节过后,06届大学毕业生再次踏上求职征程,一些不法分子瞄准那些求职心切,又缺乏相应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利用其在人才网站上投递的求职申请资料与学生联系,并假借知名企业在网络上招聘员工之名,将学生骗入非法传销组织。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认真了解招工企业的背景,以免受骗上当。
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