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诈骗案件

2024-10-23

新型诈骗案件(通用7篇)

新型诈骗案件 篇1

当前,各类诈骗案件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不断升级,部分客户受犯罪分子“洗脑”,到银行柜台或自助设备“心甘情愿”地转账给犯罪分子。诈骗案件一旦得逞,一方面给客户造成资金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的不正确宣传,媒体、网络的不正确解读,极易给农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预防诈骗案件,关键在预防、重点在宣传、着力点在于柜台人员的成功防范。结合当前通报的各类诈骗案件,笔者提出了预防诈骗案件的具体措施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

各类诈骗案件虽然五花八门,但也有一定的共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部分客户梦想一夜暴富,采取“天上掉馅饼”方式进行诈骗,同时利用亲情关系、贪小便宜等心理实施诈骗活动。

(一)诈骗方式

1.巨额中奖诈骗。

这类诈骗普遍的特点是给客户发送巨额中奖信息,步步为营,诱使客户一次次心甘情愿将资金汇往对方指定账户,然后用网银方式将资金迅速转走,给客户造成巨额损失。

2.投资理财诈骗。

这类诈骗的主要特点是给客户介绍股票、理财产品,吹嘘高回报率,诱骗客户将资金转出,此类诈骗主要通过电话进行鼓动、诱骗,客户多通过网银等方式完成操作,一旦诈骗成功,对客户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巨大。

3.补助奖励诈骗。

主要特点是冒充残联、民政、慈善机构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名义,发送或邮寄相关补助、奖励、退税等信息、信函,然后诱骗客户通过柜台、ATM机提供自身银行卡卡号或密码,然后将客户资金盗走。

4.冒充客服诈骗。

主要特点是冒充银行客服人员,银监部门监管人员、公安等执法部门人员提示客户账户资金有风险,采取骗取客户银行卡卡号、密码或直接诱导客户将资金直接转向其指定账户实施诈骗,此类诈骗易发在ATM机上。

5.亲人遇事诈骗。

主要特点是利用亲情,编造各种理由,利用同学、老师、同事等身份,骗取客户将资金转至其指定账户。此类案件也频频见诸报端,是诈骗案件的多发形式。

(二)诈骗途径

1.电信诈骗。

这是诈骗案件最主要的手段和途径,涵盖了各种诈骗方式,也是我们需重点防范和防范难度最大的领域。

2.网购诈骗。

主要以伪造的网站以及交易不成功,需再次确认以及进行红利返还等方式骗取客户操作密码,然后迅速将客户资金转走。

3.微信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微信实施诈骗主要有六大手段:一是利用代购诈骗;二是二维码诈骗;三是盗号诈骗;四是伪装身份诈骗;五是点赞诈骗;六是山寨公众号诈骗。

二、诈骗案件的防范要点

(一)宣传是职责、是义务

针对目前发生在银行的各类诈骗行为,作为银行,做好宣传是职责,也是金融机构保护客户资金安全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做好网点宣传是预防诈骗案件的主阵地,在宣传上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LED屏宣传。不定期宣传防诈骗知识,并采取多种方式留存影像资料,这些在发生客户纠纷时能够很好地起到举证作用;二是“小贴士”宣传。各网点公告栏将预防诈骗宣传形成制度化,结合不同时期诈骗案件的特点,对客户进行温馨提示;三是柜台宣传。主要是低柜业务人员、大堂经理采取各种形式,结合不同客户特点做好宣传。

(二)识别是前提,是重点

诈骗案件虽然五花八门,但表现在客户层面也有规律可循。在营业过程中,一旦发现以下异常情况,大堂经理、柜员都要高度警觉,并将相关情况立即汇报给网点主任。一是边打电话边转账;二是不认识转账对象;三是情绪焦虑;四是老年客户转账。如确认有电信诈骗的嫌疑,柜员要先劝说客户不要上当受骗,如客户执意转账,可选择报警等渠道进行解决。

(三)制度是基础,是保障

坚持保安安全巡查制度。保安要坚持营业期间每小时巡查一次自助机具,维护和规范营业大厅营业秩序,并疏导客户在“一米线”之外等候,从制度层面做好诈骗案件的预防工作。对由于文化程度等原因无法正常办理业务的客户,由大堂经理指导完成。特别要关注自助机具前的“热心人”、“好心人”以及故意推搡前面办理业务客户的人员。

(四)柜台是前沿,是关键

柜台是诈骗案件防范前沿和关键,重点应突出事前、事中两个环节。

1.严格开户环节管理。

开户环节是有效防范柜面欺诈风险的关键环节之一,为防止该环节欺诈类案件发生,各营业网点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办理业务前柜员应认真审核客户提交的身份证件。二是开户时必须按客户要求选择支控方式,当客户选择密码为支控方式时,要提示客户密码泄露风险,并提醒客户在留存信息时一定要留存本人使用的电话或手机号码。当客户选择证件为支控方式时,要提醒客户办理业务时必须本人办理,且必须提供开户时使用的有效证件,方可办理。三是对于代理开户的情况,尽可能进行电话核实,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记录核实信息内容,比如电话核实的时间、所拨打的电话号码、被核实人姓名,及核实结果等,为日后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2.做好客户提醒劝阻工作。

严格执行转账汇款“四必问一告知”制度,积极宣传相关案例,特别是首次交易就进行大额转账、主动要求开办补办网银以及开通有安全风险业务的客户加强风险告知,主动提醒劝阻。

3.了解柜台诈骗表现形式。

对柜台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以下现象必须予以重点防范。一是存款人异地开户、大额资金快进快出;二是一笔业务由几名人员陪同办理;三是异常交易往往在固定柜台,由固定柜员办理;四是要求账户不开通短信提醒。一旦发生符合上述特点的交易,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筛查是否存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堵。

4.认真做好客户宣传解释。

在诈骗案件中,由于客户被“洗脑”,柜台人员往往成了“出气筒”,受到各种责难或谩骂,甚至于投诉。所以,一定要头脑清醒,要忍受一时之气,对无法劝解的交网点负责人处置,确有必要的向公安机关报警,寻求警方帮助。

总之,防诈骗工作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按照总行“把好三个环节,做到六个关注”,即把好开户环节、资金划转环节和结算产品使用环节,做到关注异常账户、关注异常交易、关注异常人员、关注熟人业务、关注印章管理和关注客户信息保密的要求,切实提高全员的诈骗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诈骗案件。

网络诈骗案件侦破初探 篇2

(一) 侵害对象面广, 社会危害大

相对于传统的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诈骗, 它更多表现出的是面对整个网民群体或者特定网民群体的诈骗。网络诈骗受害人的不特定性, 加上网络诈骗的犯罪形式多样, 网络传播涉及地域广泛, 使得诈骗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的网民上当受骗。行骗人一般采取遍地撒网重点培养的方式, 只要少数人上钩就达目的。受害人上钩后, 行骗人便设连环套, 层层诈骗, 社会危害极大。

(二) 异地行骗

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的特性, 行骗人往往选择异地“鱼儿”行骗, 受害人上钩后一般不会直接到异地去找行骗人。即使到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办理异地的案件周期也较长。这就是行骗人选择异地行骗的缘故。

(三) 作案手段隐蔽, 手法翻新快

嫌疑人借助网络, 通过电脑、通信设备、网银转账等手段实施作案, 整个过程不与受害人直接接触, 带有极强的隐蔽性, 以至于受害人钱财被骗后, 对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等情况基本一无所知。另外, 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常常会紧跟社会热点, 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 骗术翻新快, 让人防不胜防。如常见的冒充QQ好友诈骗、网银U盾升级诈骗、钓鱼网站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上订购机票诈骗等。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方式

(一) 以低廉的价格引诱

行骗人一般自己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或是通过比较知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布虚假的商品销售信息, 以所谓的“超低价”“走私货”“免税货”“违禁品”等名义出售各种产品, 使一些人因低价的诱惑或好奇心态而上当受骗, 同时以“减少手续费”“支付时间长”“交易快捷”等借口尽量劝说受害人不要通过“支付宝”等方式支付, 直接将现金存入其指定账号。

(二) 吸纳会员, 骗取注册费

行骗人在一些普通的网站上搞一些六合彩赌博网站或淫秽色情网站的链接, 引诱网民点击进入, 交纳一定的注册费 (通常以手机号码进行注册, 一旦注册成功即被扣掉手机费10—60元) , 让其成为会员。好奇的网民交钱后往往均不能成为会员, 从而上当受骗;或让其成为普通会员后, 进一步引诱受害者继续交费成为VIP会员。

(三) 发布中奖信息

行骗人在一些游戏的网站上向玩家发送“中奖”信息, 让玩家汇邮费、税费等, 这往往使一些爱贪小便宜或有好奇心态的玩家上当受骗。

三、网络诈骗案件侦破难的主要原因

(一) 反侦查意识强

近年来, 由于网络诈骗涉案嫌疑人打击处理难, 很多嫌疑人到案后因涉案证据不足、犯罪事实认定难等各种原因, 往往办理取保候审或者只处理主犯, 刑事处罚成本与犯罪收益相差较大。这些嫌疑人回到社会后, 鉴于网络诈骗低成本、高回报的巨大诱惑, 又会重操旧业。且因有被公安机关抓获过的经历, 使得他们的反侦查意识不断提高, 作案经验愈加成熟专业老道。例如, 有的团伙为逃避公安机关技术手段的追捕, 往往频繁变动或者隐藏作案地点, 甚至躲避到地形复杂、便于藏匿的农村或山区, 不利于网侦、技侦技术设备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团伙选择在不同的宾馆入住作案, 或者频繁更换出租房屋, 得手后迅速转移以逃避追踪抓捕;有的团伙往往购买外省银行卡、上网卡、手机卡后异地使用, 或者使用代理IP地址, 用于增加公安机关侦查难度等。犯罪团伙反侦查技能的不断提高, 给公安机关侦查办案带来了空前挑战。

(二) 电子证据采集固定难

电子证据的采集和固定是网络诈骗犯罪侦破的核心, 但当前公安机关大多面临证据采集固定难的状况:一是由于电子证据无形、易破坏、取证难、时效性等特点, 使得电子证据的采集固定需要专业人员才能胜任, 有时因为时间拖延, 往往造成证据灭失而错过战机。加之近年来网络诈骗团伙的反侦查意识不断增强, 有的每诈骗成功一次就会迅速清理电脑上的相关证据和作案用电子设备。二是基层一线的办案民警对涉网案件的侦办经验尚显不足, 接报网络诈骗案件时不知该收集哪些涉网要素, 往往也不会提醒受害人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尤其是电子证据, 这也会造成证据灭失, 给后续侦查取证带来困难。三是网络诈骗的时空特点, 造成诈骗范围广, 被害人在地理上分散, 给公安机关追查取证带来困难。四是由于网络诈骗团伙化分工化的特点, 公安机关在侦查和抓捕时稍有不慎, 就会惊动嫌疑人, 甚至可能造成重要犯罪证据销毁丢失的不利局面。

(三) 受害人发现指证难, 报案率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网络诈骗犯罪属于远程非接触式犯罪, 被害人均为网民, 在互联网上多使用虚假姓名和住址, 即便通过嫌疑人电脑找到被害人信息或者嫌疑人主动供认被害人信息, 有时仍无法确切查明被害人的真实身份, 导致公安机关无法找到被害人进行调查取证。二是涉案赃款多通过汇款或转账方式, 或者有专人负责替嫌疑人取款。因此, 被害人与嫌疑人也不会直接见面, 所以就无法直接指证嫌疑人。三是有的受害人在知道自己被骗后, 因受骗金额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有的涉嫌违规行为担心被追究责任, 或者为了保全颜面等缘故, 往往不去报案或不及时报案, 这给及时固定电子证据、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加强案件串并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 一些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会主动供述多起诈骗犯罪事实, 但因其供述的犯罪事实无法找到受害人而导致不能认定, 这也从另一方面造成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放纵。

四、提升网络诈骗案件侦破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

在网络诈骗犯罪中, 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侵害与被侵害、主动与被动的静态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影响、彼此作用的动态互动关系, 也就是“被害者造就犯罪”。在很多情况下,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和升级往往是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应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 减少互动行为的发生。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网络诈骗防范相关知识、曝光典型案例、揭露网络诈骗常见手段方法, 提高广大群众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二) 建立健全打击网络诈骗犯罪长效机制

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 如何有效建立健全办案相关机制, 全面提升打击效能, 是公安机关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 要确保办案专项经费。其次, 要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办案机制。以网综平台深度应用为依托, 对涉案银行账号等线索严密监控、深度跟踪, 强化案件信息研判分析和关联串并, 提高办案效率。再次, 要建立健全多警种联动作战机制。拓宽沟通渠道, 刑侦、网侦、技侦、派出所多警种联动、多警种合成作战机制建立完善, 搭建涉网案件侦办交流平台, 提升打击处理的效能。

(三)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为提高打击效能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充分发挥刑侦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 加强对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力度, 把传统侦破方法和现代科技侦破等方式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加强网侦专业队伍建设。网络技术侦查作为查找、发现、收集网络违法犯罪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优化技术设备配置, 提高专业人员的学习能力、技术设备运用能力、网络案件侦破能力, 专业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秩序, 专业查处侦办网络违法犯罪, 全力净化网络环境, 实现文明上网, 规范上网, 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基层派出所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基层建设, 努力夯实管理网络、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基础。网络违法犯罪具有区域不特定性的特点, 并呈高发趋势, 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工作量日益增大, 单独依靠刑侦、网安等专业部门和警种难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此时, 派出所的基础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它能更好地缓解工作量大的压力, 扩大打击范围, 增强防范措施, 并加强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整体联动性, 做到专业队伍与基层单位能动配合, 反应快速, 有效提高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宗亮.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4) .

[2]严定友.试析网络诈骗及其规制[J].信息网络安全, 2007 (5) .

[3]于志刚.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4]冯前进.浅议网络诈骗犯罪的遏制对策[J].信息网络安全, 2008 (4) .

[5][美]Eoghan Casey.数字证据与计算机犯罪[M].陈圣琳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与内控建设 篇3

关键词:网上银行,网络诈骗,商业银行,内控建设

1网络诈骗新手段

1.1木马病毒防不胜防。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某证券网站上提供的多款证券交易软件的安装程序中捆绑了木马程序。用户在该证券网下载这些安装程序后,运行的同时就会下载网银木马,并且威胁某银行网上银行用户的账号密码安全。在遭受了木马程序的入侵以后,被感染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很有可能已经被泄露,所以用户应当在清除木马程序的同时,对个人的资料作适当的修改,以确保安全[2]。这些信息包括登录网络的用户名、密码、邮箱密码、QQ密码等。

1.2套取网银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在报纸上刊登“无需抵押、银行贷款”的小广告,并留下了手机号码。受骗客户拨打手机号码向不法分子就无需抵押的银行贷款进行咨询时,不法分子要求客户到银行网点开立一个零余额账户并签约网上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签约信息、密码等,受骗客户按照不法分子要求开立了账户,进行了网上银行签约,并将签约信息、密码等信息提供给不法分子。不法分子在得到这些签约信息后,立即登录网上银行下载客户证书。之后不法分子要求客户再开立一个账户,并存入一定贷款金额的保证金,不法分子将进行验资,验资合格后进行放款。不法分子还提醒客户要保存该账户密码,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以赢得客户信任,同时要求受骗客户将此账户签约网上银行。此时,受骗客户以为资金应该是安全的,但在受骗客户将存有保证金的账户签约网上银行后,不法分子立即通过网上银行将该账户的资金转走[3]。

1.3短信引诱。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称客户在异地消费,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并留下电话号码。受骗客户拨打电话咨询时,不法分子称已经查询到客户在异地消费,受骗客户当即否认,不法分子称可能是银行卡被盗用,要求客户报案,并留下“报案电话”。受骗客户拨打“报案电话”,如实交代资金被盗情况,由于受骗客户认为是公安机关的报案电话,一般放松警惕,将身份证件、账号,甚至密码等信息如实告知,不法分子在“报案电话”中称,公安机关已经受理了类似案件,相当重视此类案件,已经和“银联中心”紧密合作,目前案件进展顺利,“银联中心”已经建立了报警系统,一旦“犯罪分子”再次盗用银行卡作案,可立即实施抓捕,并要求客户拨打“银联中心”电话,设置报警系统。受骗客户再次拨打“银联中心”电话,“银联中心”称可为客户建立报警系统,需要客户到银行网点签约网上银行,并要求客户不要将此事透露给任何人,不法分子在得到这些签约信息后,立即登录网上银行下载客户证书,将该客户资金转出[4]。

2防范网络诈骗案件的内控建设

2.1加强网络内控建设。我国现行的网络方面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与其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针对网络诈骗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属于空白。我们应当吸收国外互联网及信息安全方面立法的先进经验,补充我国现有的网络立法当中去。再有,针对网络诈骗中电子证据取证问题,是否可以委托调查公司或公证机关进行调查取证都需要我们通过网络立法等来明确解决[5]。

2.2加强银行内外监控力度。第一是加强横向的内部控制。严格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管理部门与应用部门的职责。商业银行应当明确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各岗位之间不得相互兼任。第二是加强常规内部监控。对银行使用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设备标准严格把关,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完备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密码管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接入建立适当的授权程序,并对接入后的操作进行安全控制[6]。

2.3提高全民自身防范意识。防范网络诈骗最有效的途径还是从提高全民防范意识,不轻信谎言,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谨慎投资。特别是对方提出见面等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要轻信陌生人,以防上当受骗和遭到侵害。同时,发现网上诈骗分子,应及时报警,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网络环境。

3结束语

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正确、合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使它更好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服务。而对于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的行为,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管理作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同时,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重视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都会极其有利于预防和制止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单新国,段凯.网络金融诈骗的法律防范与国际合作——以网上银行为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4,141-142.

[2]郝文江.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2007,11,177-178.

[3]杨美梅.网上银行,如何防欺诈[J].金融法苑.2008,5,58-59.

[4]丽英,博爱.揭开网上银行诈骗的黑色面纱[J].金融大观.2009,7,30-31.

[5]郭磊.网上银行业务诈骗案例及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4,15-16

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路径问题研究 篇4

一、电信诈骗案件在侦查中遇到的问题

(一) 证据的收集、固定困难

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存在一定的难题, 电信网络犯罪没有具体的犯罪现场, 不能通过现场勘查获取有价值的证据, 即使在诈骗行为会留下电子证据, 但是嫌疑人常常使用虚假的IP地址, 或者运行的服务器不在大陆。电信诈骗案件是通过网络完成的, 往往受害人与嫌疑人并未有接触的机会, 就不能描述其的人身特点, 这也是因为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 待发现时已经被骗, 整个过程因为受害人的恐惧或者投机心理而处于隐蔽状态, 无法获得证人证言。所以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如果受害人报案不及时就会使重要的证据难以提取、固定, 使侦查工作陷入被动。

(二) 跨国引渡机制存在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颁布施行, 为中国国内有关机关处理中外之间的引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方面依据。根据统计与我国建立引渡条约的国家只有25个, 也就是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与中国建立引渡条约。嫌疑人在获得巨额诈骗资金之后会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财产, 比如, 利用各种投资形式转移财产、假借进口资源转移、通过地下钱庄洗钱等方式。嫌疑人再利用各种机会逃亡国外, 而这些国家就是与中国没有签订引渡条约的国家, 这就给引渡嫌疑人带来了巨大困难, 虽然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各种证证据已经收集, 唯独不能将犯罪分子绳于法。因为没有一度条约, 他国也没有义务将其送往中国, 中国也不能在违反国际公约的情况下强行将嫌疑人带回国内, 所以引渡机制障碍的存在是侦查僵局的原因之一。

(三) 侦查协作机制的缺陷

刑事案件原则上应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犯罪地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犯罪,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犯罪结果发生地。”被告人居住地, 包括被告人的户籍所在地、居所地。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一般也主要有犯罪结果地的侦查机关来管辖, “属地管辖”原则是我国“约定俗成”的处理刑事案件的规则。从公安机关的双从领导体制来看, 一方面要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 另一方面也受同级人民政府和党委的领导, 并不是像海关那样从上至下垂直领导, 侦查工作往往受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影响, 所以, 有些案件没有上级公安机关的协调很难一帆风顺, 而各个地区的机关之间的在破案上的协作力度是很松散的, 能办的事情不办或为了谋得个人利益久拖不办。特别是在每年有办案指标的情况下, 出现交叉管辖的案件是争着办或都不办, 导致九龙治水最后无人过问。所以跨地区公安机关之间的协作力度不强, 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侦查路径

结合电信诈骗是传统诈骗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诈骗犯罪形式, 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 此类案件的作案人通常不需要与受害人见面, 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假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的本质没有改。 (1)

第一, 信息渠道侦查路径。电信诈骗案件中行为人借助一定的设备终端向受害人传递信息, 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促使受害人在将信将疑的心理驱动下处分自己的财产。因为任何犯罪都是在其罪过心理支配和控制下实施的, 行为的实施必然在现实空间或者虚拟空间流线痕迹。 (2) 侦查人员对其痕迹的分析就能确定嫌疑人。一般而言, 行为人主要是通过对向受害人拨打的号码反向查询到诈骗电话来源。现实中行为人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话来逃避侦查机关的追踪, 即使这样也会留下蛛丝马迹。网络电话的使用原理是行为人借用移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电话平台向受害人传达呼叫指令, 从而建立从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联系。因此, 针对电信诈骗案件特殊的信息发送方式, 就可以利用信息持续、不中断的特点去倒行为人。顺序为:从拨打号码———电信局———运营商———网络电话平台承租商———租用人———使用人———犯罪团伙。具体方法有, 通过承租商查询行为人所留的身份证明和联系方式、住址信息。查询其网银、支付宝账号等信息, 通过信息比对, 核实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通过行为人上网痕迹锁定嫌疑人的IP地址, 确定嫌疑人所在的位置。 (3)

第二, 资金流侦查路径。获得受害人的资金是行为人的终极目的, 在作案前, 行为人会在银行利用虚假身份开立多个账户, 以备转移资金所用。在受害人转账阶段, 银行会有当日最高转账金额的限度, 所以行为人会将骗到手的资金进行多次、分批进行转账, 直到全部资金到达安全账户。另外诈骗团伙会将骗到手的资金通过地下钱庄运营进行洗白。所以, 可以根据电信诈骗资金转频繁的特点, 查询行为人转账方式和转账记录以最终确定涉案资金的流向和用途, 并时时监控。最后再通过银行监控系统获取取款人员的体貌特征。再用技术侦查的手段查出取款嫌疑人的真实身份。从而以一带多, 逐步掌握行为人参加的犯罪集团的组织结构特征和作案规律, 适时采取必要手段将其一网打尽。

总之, 电信诈骗案件作为新兴类型犯罪, 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其主要通过追踪信息和涉案资金流控制两条侦查路径来获得突破。在具体的办案过程中会牵扯到公安机关、电信部门、银行部门、工商部门等等多个部门, 这就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各司其职, 协同作战, 力求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摘要:近年来, 我们在分享工业信息化迅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比如说, 电脑、手机已经不再是奢侈品, 同时由于这种便利也给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沃土。电信网络犯罪频发只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处理方案。因为电信诈骗犯罪来势凶猛、并有愈演愈烈, 发案势头迅猛之势, 群众损失巨大、犯罪时空跨度大、作案手段翻新快、犯罪危害大, 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的最为突出犯罪问题之一。

关键词:电信诈骗,侦查困难,侦查路径

参考文献

[1]胡向阳, 刘祥伟, 彭魏.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10 (05) .

[2]张明楷.犯罪论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10.

新型诈骗案件 篇5

关键词:信用卡,非法套现,犯罪主体

随着经济形势的紧张, 各企业融资渠道的减少, 加之我国对金融业的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实践中关于银行卡的犯罪频发, 为了充分实现刑法的保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对于与信用卡有关的刑事法律问题进行新的分析是有必要的。

一、单位利用自然人“非法套现”问题

根据司法解释, “非法套现”的定义为“违反国家规定, 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 (POS机) 等方法, 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非法套现”在往常的案例中, 主要损害的是发卡行的利益。这是因为, 在以往, “非法套现”一般是个人行为, 其信用额度有限, 涉及的金额不大, 所以往往达不到刑事追诉的标准。因此, 持卡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 即使确实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也只会有信用记录上的不良记录, 不会受到刑事追诉, 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单位“非法套现”与上述一般“非法套现”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办卡时决定银行授信额度的收入证明不同。信用卡的信用额度, 在办卡时是银行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收入证明确定的。在个人行为中, 因为收入证明符合其真实收入情况, 其信用额度不会太高, 一般不可能超过其还款能力。但如前所述由单位进行此类活动, 由于单位可以出具虚构的收入证明, 同时又不需伪造印章文件导致违反刑法, 因此, 根据银行的授信机制, 其信用额度会非常高。远远超过申请人的实际收入和还款能力。其二, 使用目的不同。在一般的“非法套现”行为中, 行为人一般出于个人获利的目的, 往往不会长期、连续使用同一张信用卡, 使用的程度也不会经常达到信用卡的上限。但由于单位使用信用卡套现的目的是获得流动资金, 自然使用起来是越多越好, 这样一来, 持卡人的信用卡会长期处于信用额度完全透支的情况下。

结合以上两点, 信用卡持卡人所在单位一旦发生资金短缺, 无法偿还透支金额, 持卡人很容易就达到司法解释中“恶意透支, 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加之这些信用卡申请时的收入证明系单位为了提高授信额度而虚报高收入, 会大大超过持卡人的实际收入, 又被单位完全透支, 以持卡人的还款能力根本无法偿还。持卡人极易因此受到刑事追诉, 承担刑事责任。

并且, 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 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主体只能为自然人, 但在笔者所述情况下, 虽然使用信用卡进行非法套现的行为主体是单位, 但由于信用卡的持卡人是单位员工, 并且根据银行信用卡管理的普遍标准, 即查证时的透支人签名与持卡人一致或对于有密码的信用卡来说, 无论是密码和签名共存还是仅有密码, 若在使用时输入了正确的密码, 即视为持卡人使用, 这两点就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认定是员工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虽然实际行为人是单位, 但因单位不是本罪主体, 只能解释为单位是根据员工的授权这样做的, 只是履行行为的工具, 刑事责任仍须由员工承担。

二、信用卡诈骗罪立法和司法上的完善

我国有关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在逐步完善的同时, 信用卡的市场也在不断发展, 新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出现, 立法和司法也必须随着这些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 应当允许单位成为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体。

我国《刑法》规定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但在《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凡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帐户的单位, 应当凭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开户许可证申领单位卡。”由此可见, 单位是可以向金融机构申领信用卡成为持卡主体的。同时, 如本文所述, 企业使用员工信用卡的情况也在增多, 单位进行信用卡诈骗的可能性也在不断上升。

(二) 应对利用虚假交易, 套取银行资金后拒不归还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该类行为发生在单位犯罪当中。对于该类行为, 在现有刑法的规定下, 在司法中, 只能按照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犯罪加重处罚;该类行为的危害性远甚于普通的信用卡诈骗罪, 在立法上应当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 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作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三) 对于单位利用或者迫使员工统一办理信用卡, 然后由单位集中统一使用的情况应当予以规制。

尤其是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资金, 虚报员工收入, 以办理高额度的个人信用卡, 然后将这些信用卡的额度统一由单位使用, 以获得银行资金。在此种情况下, 如前文所述, 实际卡的控制权在单位手中, 但身份资料上是员工个人, 因此一旦单位无法及时清偿所用的透支金额, 员工将会面临高额的债务以及刑事追诉的风险。对于这一情况, 如果员工受到追诉, 不就是无辜者受到了不应有的惩罚吗?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规定的缺陷, 以及将来该罪名在立法和司法上的改进方法, 探讨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值得充分关注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的法律漏洞, 以期为将来的司法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黄京平.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 .孙军工.金融诈骗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新型诈骗案件 篇6

(1) 信用证的定义。

信用证 (Letter of Credit , L/C) 是指由银行 (开证行) 依照 (申请人) 的要求和指示或自己主动, 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 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 (受益人) 或其指定方进行付款的书面文件。即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2) 信用证的特点。

第一, 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 (self-sufficient instrument) 。信用证不依附于买卖合同, 银行在审单时强调的是信用证与基础贸易相分离的书面形式上的认证。第二, 信用证方式是纯单据业务 (pure documentary transaction) 。信用证是凭单付款, 不以货物为准。只要单据相符, 开证行就应无条件付款。第三, 开证银行负首要付款责任 (primary liabilities for payment)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 它是银行的一种担保文件, 开证银行对支付有首要付款的责任。

2 信用证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1) 犯罪数额巨大。

1985年的温州钢材诈骗案金额为230万美元。1993年衡水农行备用信用证诈骗案金额高达100亿美元, 1995年狂到极点的蔗糖诈骗案每笔金额都在400万美元以上。1993年9月有一笔备用信用证诈骗案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 (未遂)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诈骗分子组织一次成功的诈骗不容易, 金额大才值得冒风险行骗, 一旦得手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2) 运作程序复杂。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几乎所有的信用证诈骗案都同正常的国际贸易运作程序和国际结算支付程序相去甚远, 表现出业务操作上的烦琐性和复杂性。

如前所述, 信用证运作程序十分复杂, 这样复杂的运作程序可以诱使买方逐渐增加对卖方的信任度, 一步步地接近卖方设置好的陷阱。

(3) 合同中交易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价格。

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烟草诈骗案, 同印度卖方所签合同中的香烟价格比当时国际市场价格低20~30美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蔗糖诈骗, 卖方发盘中的报价比当时国际市场的蔗糖价格低20~50美元。较低的价格是诱使买方签约上当的诱饵, 使买方在“感觉良好”的心态下慢慢地丧失了警惕性和防范能力, 对利润的期待代替了对交易文件的理性分析, 许多国内的公司就是这样陷入了骗局。

(4) 交易条件中总有“优惠”条件非常吸引人。

例如衡水案中, 美国亚联集团总裁梅直方在熟人的引见下来到农行衡水支行申请开证引资时, 提出的优惠条件是: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只用于证明有关资金引入中国”, 农行衡水支行对引进的资金“不还本、不付息、不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又如, 在蔗糖诈骗案中, “卖方”提出的价格条件通常是CIF WASP (世界任何安全港口成本加运费加保险价) 或CFR ASWP (世界任何安全港口成本加运费价) 。做过国际贸易的人都知道, 蔗糖是一种垄断性极强的商品, 买方和卖方通常都比较固定, 真正的蔗糖出口商不可能在进入签约阶段时还允许他的蔗糖漂流到“世界任何安全港口”, 除了以宽松优惠我方条件作诱饵行骗外, 实在别无他意。

3 信用证诈骗犯罪的基本手段

(1) 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附随的单据文件。

所谓伪造的信用证是指行为人采取描绘、复制、印刷、影印等方法仿照信用证的格式、内容制造假信用证的行为或以其编造、冒用的银行名义开出的假信用证。虽然当今伪造工艺越来越逼真, 但假信用证大多存在瑕疵, 常见的缺陷有电开信用证无密押, 电信号码短缺, 开证行与通知行无代理关系, 开证行、收单行并不存在等。

(2) 使用作废的信用证。

所谓作废的信用证主要是指使用过期的、无效的或可撤销的信用证。信用证的有效期是信用证生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它包括开证日、装船日、提示日、交单付款日、承兑日、议付日等有效日期的规定, 这些日期直接关系到信用证的交易生效和失效时间以及信用证本身是否有效。信用证诈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了骗取资金, 利用国内一些企业缺乏对信用证知识的了解, 又不向开证行核实, 常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货物或以此作抵押申请贷款或让受害方凭此去银行开立真实的信用证。

(3) 骗取信用证。

骗取信用证是指行为人用编造虚假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等方法, 使银行基于错误认识而为其开立信用证的行为。其实质是用骗取的信用证再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有的以吸引外资为目的, 提出一些非常优惠的条件, 骗取国内企业的信任, 为其开立信用证;有的提供虚假文件和产权证明, 骗取开户银行为其提供银行信用和担保, 开立信用证, 行为人再以开立的信用证作抵押骗取贷款。

(4) 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

此种作案手段主要是指利用“软条款”进行诈骗, 即在开立信用证时故意制造一些隐蔽性或危险性的条款, 这些条款实际上赋予了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单方面解除其保证付款责任的主动权, 从而使信用证随时因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的单方行为而失效。实践中常见的隐蔽性条款有以下几种类型:信用证开出后暂不生效, 须待进口许可签发后通知生效或待货物经开证人确认后再通知生效;信用证规定船公司、船名、装船日期、起运港、验货人等须待开证人通知或以修改书形式通知受益人;信用证规定货物的品质证书须由开证人出具, 或须由开证行核实或与开证行存档的签样相符, 尔后故意挑剔, 致受益人于被动地位。

4 信用证诈骗犯罪的侦查方法

4.1 组织精干力量, 依法立案审查

信用证诈骗案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案情复杂、后果严重, 必须组织精干的办案力量, 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 认真核查案件线索, 抓紧立案侦查。侦查人员受理案件后, 首先应仔细分析报案材料的真实性, 发现矛盾, 寻找漏洞;然后审查信用证及其附随单据的性质和内容, 鉴别信用证和相关单据的真假, 寻找贸易合同、信用证条款及附随单据上的欺骗性内容;最后做必要的调查后, 确定信用证诈骗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 犯罪嫌疑人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4.2 灵活运用谋略, 捕获犯罪嫌疑人

(1) 查控守候。

对于仍在国内活动的犯罪分子, 通过公开或秘密的侦查手段, 发现其行踪, 然后在其可能出现的车站、码头等地守候伏击, 伺机抓捕。

(2) 设法诱捕。

对于尚未察觉而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侦查的境外犯罪嫌疑人, 可由受害方出面借口商议信用证及其贸易事项, 将犯罪嫌疑人诱至境内再行抓捕。

(3) 跨国缉捕。

对于证据确凿充分、居住地确切的犯罪嫌疑人, 可以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与有关国家、地区警方联系, 出国缉捕并引渡回国。

4.3 采取各种侦查措施与手段, 收集犯罪证据

(1) 缉捕犯罪嫌疑人, 并及时讯问。由于信用证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有过接触, 在协商、洽谈中必然留有双方联系地址、电话、公司名称、账号等信息资料, 侦查人员可以根据这些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 并迅速组织讯问, 取得行为人伪造、变造信用证或使用作废信用证的过程以及骗取信用证的方法和如何利用“软条款”设置圈套等方面的供词, 查清行为人预谋策划的过程、涉案信用证的具体运作程序、获利数额、赃款赃物的去向以及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的数额、同案犯情况。

(2) 询问受害人。由于受害人在信用证贸易过程中与行为人有过接触, 掌握一定的信息资料, 通过询问可以查清签订贸易合同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及参与人, 然后再顺线追查, 收集相关证据。

(3) 调查与信用证运作相关的部门, 收集并扣押书证。在信用证的运作过程中, 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 主要有银行、海关、保险公司、轮船公司等, 它们在处理各自的业务时, 往往会留存相应的凭证、资料, 这些凭证、资料对于公安机关而言, 是一种重要的证据, 为此, 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必须花大量的精力进行调查。

(4) 对侦查机关收集到的所有虚假信用证、单据文件, 聘请权威部门、权威人士做出书面鉴定。

5 信用证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

(1) 严格信用证条款内容。

买卖双方在订立买卖合同时, 应合理选择信用证种类, 规定合理适当的有效期等。开证申请人向银行申请开证时, 应当根据合同条款恰当地填写开证申请书, 其内容务必准确、完整。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书的要求, 明确地订立信用证条款, 做到条款明确, 不含糊其辞。此外, 买方可利用附随单据来预防、减少信用证诈骗, 如要求卖方提供可信度极高的劳合社检验证明等。

(2) 银行严格审单。

根据UCP500第15条规定, 银行对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虚假性或法律效力, 以及对单据所载的或附加的一般或特殊条件, 概不负责。信用证是单证交易, 只要卖方提交的单据表面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规定, 银行即应支付货款。但若银行审单不严, 存有疏漏, 未发现单证表面上的不符点, 以致使不应发放的款项被诈骗者拿走, 则银行应承担赔偿责任。

(3) 加强相应部门合作, 建立打击防范信用证犯罪的协作机制。

浅析新型配载诈骗犯罪 篇7

2008年6月以来,我大队先后接到多位汽车运输司机的报警称:在太运停车场佳顺物流公司内,被以送货为名诈骗信息费数千元,并被以言语恐吓等手段被迫离开该停车场物流公司。

我大队接报后,立即组织警力开展秘密侦查和走访调查,并通过蹲点守候和伏击,于7月8日下午一举抓获该诈骗团伙的李军平等七名成员。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李某(男,32岁)、姜某(男,20岁)、李某某(男,24岁)、周某(男,30岁)、余某(男,28岁)、白某(男,24岁)、刘某(男,32岁)等河南籍同伙交代了自今年6月份以来,经事先预谋和策划分工,有组织地多次由李某某、白某等冒充所谓“业务员”在周边各停车场以运输普通货物为诱饵物色返程运输货车,并将货车车主骗至山北地区312国道太运停车场的佳顺物流公司内,签订无货物名称的虚假合同后让货车车主先缴纳介绍费后,再由周某等人以托运的货物为走私烟等违禁品或超重货物为借口,迫使车主提出放弃运输后并索回介绍费时,周某等则采用言语威胁等手法拒不归还骗取钱物,并逼迫车主赶快离开无锡,同时还声称不许报案。现李某某等人已交代先后采用同手法实施诈骗犯罪70余次,涉案价值10万余元。

这类物流配载新型诈骗犯罪有如下特点:

一是诈骗手法欺骗性强,使人防不胜防。犯罪分子以需要运输为名,将返程运输货车司机骗至停车场与之签订业务合作合同,抓住返程驾驶员急于招揽生意回城的机会, 以高额的运费诱骗运输者上当受骗,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以麻痹客户的警觉心理,待运输者将货物装车后,便以货物是违禁品不能运输为由, 进而实施敲诈。

二是受害人员多是异地驾驶员,案发后查证的难度很大。民警在调查取证时发现当时只有1/10的受骗司机报案,很多都已带着惧怕的心理离开无锡,而这些受骗上当的货车司机路过无锡时已有一种恐慌的心理,对无锡的配货生意已不敢洽谈,防止再次上当甚至被敲诈勒索和挨揍,总是认为无锡的配货市场不安宁不安全,当办案民警通知受骗上当的货车司机来所报案制作笔录时,还怀疑是否为该诈骗团伙在进行试探或报复,后在证实我办案民警身份后才敢到大队来报案。

三是作案地点均选择在城郊结合部的停车场;从作案人员来看多是异地人员结伙作案,且分工明确,组织有序。本次作案团伙人员均为河南固县人,在无锡都没有固定的工作,平时就在社会上不务正业,行骗时,伪造运输合同,骗取钱财、恐吓受害者一条龙作业,并且他们在迫使车主提出放弃运输后并索回介绍费时,周某等人则采用言语威胁等手法拒不归还骗取钱物,并逼迫车主赶快离开无锡,同时还声称不许报案。

新型物流配载诈骗案件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打防结合。从事物流配载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应该提高警惕、严加防范。一旦被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一是政府宣传部门要做好货运司机的宣传提醒工作。政府宣传部门要深入货运市场,停车场等做好宣传,提醒广大驾驶员司机面对委托人高额的运费时要保持理性。找正规的物流公司进行运输业务,要签订完整的运输合同,另外,在签合同前要查验物流公司及委托运输人员的有关信息,以及运输物资的有效单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

二是公安机关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公安经侦部门要加强与工商等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强化配载市场的监督管理,对物流公司、货运站等实行登记,对其从业人员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其人员组成及人员图像信息等分别建立档案,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要加强物流公司资质的审核,增强审查把关力度,为社会公众提供物流公司相关信息的查询服务,以便于货运司机及时甄别真假。同时联合派出所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结伙作案的新型配载诈骗活动,力争破获一起,带出一串,打掉一伙,用打击破案去营造高压氛围,避免发生因团伙诈骗带来不稳定事端,确保配载市场秩序平稳。

三是加大巡防力度。强化重点区域的巡逻管控,进一步提高人员复杂,治安较差的配载市场,停车场附近的见警率,注意发现可疑人员,力争抓获现行。同时在市场中竖立治安警示牌,及时提醒广大的司机朋友。还要充分发挥停车场保安在群防群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及时向民警反映情况。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物流业不断蓬勃发展。物流配载诈骗犯罪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近段时间我区接连发生物流配载诈骗案件, 且手法新颖, 犯罪分子很容易得手, 本文从犯罪的手法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及打防对策, 提出以下观点:一是政府宣传部门要做好货运司机的宣传提醒工作;二是公安机关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加大巡防力度。

关键词:新型,诈骗,犯罪

参考文献

[1]、刘小林.《贷款诈骗罪若干问题探讨》, 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1期;

[2]、汪天蓉:《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 载《理论观察》2006年第1期;

[3]、郭丛生, 刘隆斐.《兄弟网上设局诈骗内幕》, 载《检察风云》2006年第11期;

[4]、郝文江:《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与防范对策》, 载《中国公共安全·综合》2007年第11期;

上一篇:农机售后服务问题下一篇:w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