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隐私(共7篇)
手机隐私 篇1
一、智能手机的普及
截至2015年年初, 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71%, 仅位于韩国之后。预计智能手机将延续高增长的势头, 2016年的出货量将达到9.8亿部。继QQ之后, 微信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彼此联络、加强协作的工具, 微信拥有传统社交软件所不具备的通讯录好友功能和强大的qq好友转移的群众基础, 当各行各业的人发现普通的“NOKIA”非智能手机已不能满足群体聊天、分享生活的日常需要时, 他们不得不付出一些学习成本或是金钱, 去学习、去迎接这个潮流, 这是个愿意不断学习迎接潮流的人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变化地太快, 相关的法律规范还没出台, 使得越来越多智能手机、自媒体的用户成为电商发展“精确推送”的温床, 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成为了社会大众应该掌握的社会意识。
二、何谓“隐私权”
(一) 传统隐私权
隐私权是一种自然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及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同时不被他人非法知悉、侵扰、利用、收集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美国的著名学者布兰代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中, 第一次使用了“隐私权”这样一个概念, 文中就社会上公民隐私权相关的内容方面提出了大胆的创设。随着司法实践对涉及隐私权案例越来越多的适用, 隐私权这一概念得到英美法系的阐述。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 美国率先将隐私权写入法律之中。直至今日, 隐私权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肯定和适用。
(二) 因新媒体而生的隐私权
在学界对于新兴的隐私权应如何界定众说纷纭, 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隐私权的具体权利有隐私隐瞒权、隐私维护权、隐私利用权、隐私支配权。新媒体时代下的隐私权同传统隐私权在本质和目的上来说是一致的, 都是自然人享有的与共利公益无关的对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只是其权利的保护重心上略有不同, 以及在这三方面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1. 个人信息, 主要是指能够方便他人进行识别的信息。
身体缺陷、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的情况、工资标准等都属于个人信息, 而在智能手机的互联网时代下, 相比于传统的隐私权内容, 新媒体所涵盖的隐私权则更为广泛, 如微信的帐号、人人网账号、个人私有的域名、ip地址等等。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显而易见, 可以通过直接辨认而得到的信息, 比如个人的性别, 在网络环境之中就有可能成为用户所想要保护的隐私。因为虚拟的网络给予人与人之间更广泛和更陌生的交流空间, 人们甚至可以在网络中扮演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截然相反的角色。总的来说, 在手机为主要媒介的互联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在传统观念中不被纳入隐私权范围的信息, 成为了我们想要保护的隐私权的内容。
2. 私人活动, 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以信息交换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活动的开展。
私人生活的内容本来就非常广泛, 在传统社会模式中主要表现为探访亲友、市场交易和消费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的日常活动, 这一活动的内容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种拓展可以让用户足不出户就接受到大量的信息与他人发生协作, 主要包括使用手机上网、使用各种新闻类应用、生活类应用和社交类应用。
3. 个人领域, 主要是指个人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不被外人非法侵入和知悉的领域, 在这样的个人领域内, 权力主体享有从事不被法律禁止的任何事, 同时也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控制。在传统社会一般是指抽屉、钱包、个人居所、工作室、保险柜等,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则有云端服务器、数据中心、硬盘、qq空间、人人网个人首页, 可以说个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个人享有和控制的无形空间。不具有物理上空间的属性, 而是作为一种储存在某种介质上, 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加以利用的无形空间。
三、生活中的侵犯隐私权现象
家庭住址、消费信息、财产状况等可以成为隐私权的内容, 在这个时代, 最了解你的未必会是你的父母或是亲密的爱人, 而是你的手机。例如iphone推出的“健康”这个app, 笔者通过测试发现, 即使你关闭了GPS定位的开关, 这个app还是会记录使用者的行走步数、跑步距离和已爬楼层, 并且制作出一张图表汇总这些信息, 这些信息固然可以让使用者对自己的运动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但是有许多应用会要求获得此类数据, 笔者在iphone的设置中仔细寻找竟然没有找到可以关闭“健康”这个功能的按钮, 并且“健康”这个app属于系统自带的程序, 无法删除, 也就意味着苹果公司一直是在强制收集用户的此类数据, 容易造成很大的隐患, 使用者购置一台新iphone时需要进行“激活”的操作, 用户会被要求签订一个使用合同, 一般的用户很难尽数了解其中条款的规定, 而androd系统更为开放, 在安装程序的权限上更难监控, 以至于成为各种隐私权泄露、电话号码被“贩卖”的重灾区。大部分用户都只看到智能手机的便利, 隐私权的保护成为了公众的一个“盲区”。
还有一个侵犯隐私权的值得讨论的就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就是指通过人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数据层层地挖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真实信息。任何人都有或大或小污点, “人肉搜索”就是把你的污点放大, 是一种曝光的一种手段。而网络作为现代特有的大众媒介, 手机作为人们上网的万能工具, 使得个人的信息无所遁形, 论坛、微博、空间的存在也给那些所谓想要维持着“正义”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从而促进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发展。正因为“人肉搜索”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其合法性是存在质疑的, 网民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诉求和目标, 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个人一时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而已。尽管目前大多数热门的“人肉搜搜”的时间都是深扒出社会上的丑恶的现象, 但是这样一种非法获取他人隐私的手段是否会被滥用呢?人的出行住店的数据、人携带身份证的流动数据、在需要实名认证的网站上登录所留下的数据, 都可能会泄露给某些有着非法目的的人, “人肉搜索”鲜有发生, 但是我们生活中, 手机号码被一层层地贩卖, 数不尽的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 其实这都是我们的手机号码这一隐私被侵害的表现。
四、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一) 处理旧智能手机时, 许多人往往是简单的恢复出场设置, 格式化sd卡就卖掉。
殊不知旧手机里的信息和图片等文件, 即使被删除后, 照样还可以被恢复, 因为手机恢复数据和电脑硬盘恢复数据的性质一样, 即使把内容从回收站彻底清空了, 也只是给你留下了一个已清空、容量已空的“假象”, 冠希哥的艳照门给网民一个前车之鉴, 所以更应该引起广大用户的注意。可以使用某些安全软件的彻底擦出功能对数据进行彻底的擦出, 或者在格式化手机和sd卡之后储存大型的无关紧要的视频或文件, 使手机和sd卡真正储满, 然后再进行一遍格式化, 这样一来即使有不法份子企图恢复数据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二) 如果你经常收到各种推销、电商以及诈骗电话或短信, 那代表你的手机号码已经被不法分子“贩卖”了无数次了。
比如商界人士、律师和医生等职业往往手机不离身,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收到的每一个电话都是“正经事儿”。这时你可以安装一个第三方的拨号app, 这种拨号app能识别骚扰电话, 对于来电或短信, 可以进行标记, 当足够多的用户标记其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广告”等类型时, 这款app将帮你自动拒接。在大数据的时代, 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处理社会垃圾信息的方法。
(三) 要学会利用正规平台去下载手机软件。
用户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该到正规的应用市场下载, ios系统的手机主要是在appstore下载, 而androd手机用户要避免在来路不明的论坛中下载, 同时也不要要求过多本不需要的权限的软件, 用户自身也要有良好的上网习惯, 不要浏览不良网站, 这样就可以减少垃圾流氓软件的安装, 从而减少隐私权泄露的风险。
(四) 最重要的是用户自己要培养这种保护隐私
权的意识和良好的手机上网习惯, 例如iphone用户, 在安装和使用程序的过程中要留意应用要求的权限, 比如一个游戏app要求你的位置、通讯录权限, 这时就要多加留意。如果你是个androd用户, 用户可以安装一个手机管家, 在权限设置这一个功能栏好好设置一下各个程序的权限, “使用相机”、“通讯录”、“读取相片”等权限是用户应该注意的重中之重。在用微信浏览某些外链的时候, 谨防钓鱼网站, 需要输入个人信息时要仔细核对网站。
五、结语
在智能手机的“互联网+”的时代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除了国家机关的立法规定之外, 普通用户并非无能为力, 只要增强手机信息安全保障意识, 掌握智能手机的安全防护的知识, 就能减少甚至杜绝个人信息的外泄, 对于有特殊职业的人群, 懂得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中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欧阳鹏善.新媒体时代下隐私权及其保护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13.
[2]何钰娟.互联网应用软件搜集用户信息侵犯用户隐私权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手机隐私 篇2
石市七中郝梅静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很多,学习了,很有收获,为此我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导入方式可以多种,要贴切,简洁地切入课题。开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第二、要依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做相关教学内容的问卷调查,教学中弱化学生已了解的具体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预设问题,课堂的时效性就好。可见,学情研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才能把握住学生认识层次、情感脉搏,从而能准确地给教学难点、重点进行定位,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要选择恰当材料,关于生活、身边、时政的,不是我们的课不能吸引学生,当我们不再照本宣科,当我们的课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当我们的课涉及他们的困惑,老师想一带而过,学生都不同意,他们要辩出正谬,理出头绪,问出所以然。这样的课,学生的反应当然热烈,思考更有深度。
手机隐私防泄新招 篇3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不可预防的疑难杂症。我们这里就找到了一个小软件——卡巴斯基手机安全软件,可以帮大家解决手机隐私的问题。只要预先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了这个安全软件,并设置好相应的控制密码,在遗失手机后,即可轻松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隔空加锁
当你发现手机丢失时,请立即用其他手机向自己原来的手机发送模式为“Block:密码”的短信,遗失手机上的通讯录、短信、电子邮件等个人隐私就会全部被屏蔽,其他人将无法使用该手机。这样既能够阻止他人提取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也能阻止电话、彩信随意发出,避免你因手机丢失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杜绝了隐私外泄的风险。
远程清除
如果你还不放心手机中存储的重要隐私,还可以通过发送模式为“Clean:密码”的短信到遗失的手机上,从而快速删除所有的通讯录、收件箱以及个人文件。有效保护个人信息被用作其他途径。
SIM卡监控再为信息安全加道锁
你可能会担心,当手机被窃后,原手机中的SIM卡一般会被拔出抛弃 为此,你还可以使用SIM卡监控功能。用户可以在安装卡巴斯基手机安全软件之后,设置另外一个SIM卡手机号备用一旦丢失的手机被换上新的SIM卡,卡巴斯基手机安全软件将自动用该手机向备用SIM卡号发送这部手机正在使川的号码。
机主就可以再次通过卡巴斯基手机安全软件找到遗失的手机,还可以用备用SIM卡号发送短信远程锁定或删除原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从而彻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手机隐私 篇4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众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普及。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用户可以享受各种方便、快捷、丰富的多媒体无线业务。然而,根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2012年2月手机病毒报告显示,以Android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平台,病毒数在迅速增加,感染用户数飞速增长。仅2月份,便截获3 787个病毒,其中隐私获取类就占24%[1]。目前解决方案主要有手机终端杀毒软件、隐私审计平台以及访问权限申请警告机制[2]。
由于手机终端自身资源的限制,以病毒库为依据的手机杀毒软件将会耗费很大的资源。为手机软件商店中的程序提供初审功能的审计平台,由于细节的不公开(Apple)或完全公开(Android),并不能保证对隐私泄露程序的检测,更不能对依托论坛传播的软件进行审计,而访问权限申请机制则依赖于用户的专业知识[2]。
1 系统模型概述
针对当前手机隐私泄露检测方案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网络侧检测手机用户是否存在隐私泄露的方案。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实现主动检测。
1.1 隐私信息定义
手机用户隐私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用户相关及终端相关两类。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讯录、短消息、通话记录、银行卡信息、邮件等。终端相关的隐私信息主要是MSISDN(手机号码)、IMEI/ESN(电子序号,即手机唯一标识)、IMSI(全球移动用户识别码,即用户唯一标识)、基站位置信息、地理位置信息(GPS)等。
1.2 系统模型
根据设计,系统将被部署在移动运营商的核心网中,直接对用户的网络数据进行安全检测,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模块、隐私泄露检测模块、系统数据库。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移动运营商核心网Gn接口数据的采集。Gn接口数据包含两种类型:信令面数据GTP-C以及用户面数据GTP-U。根据PDP上下文的创建请求、应答及更新信令,可以获得与终端相关的隐私信息。根据Gn接口用户面的数据,可以获得用户所有的上网数据信息。
隐私泄露检测模块负责隐私的泄露检测与预警。从
数据采集模块获取到用户信令面的数据和数据面的数据。根据预先配置的特征库,分析用户URL请求或下载的软件信息,判断是否为危险事件以实现预警。通过分析用户数据面所有的上行数据,判断是否为隐私泄露事件。
系统数据库负责存储用户的数据信息以及特征库配置信息。
2 系统设计
系统功能分为两块:危险检测,即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检测,对危险行为进行预警;泄露检测,即检测用户的上传数据是否含有隐私信息。
2.1 危险检测
手机用户隐私遭到泄露,大多是由于用户下载并安装了一些未经授权或未明确提示用户而侵犯用户隐私的恶意软件。本系统专门针对侵犯用户隐私一类的恶意软件。
危险检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检测恶意手机软件下载URL链接,提取用户的HTTP请求URL,根据预先配置的恶意软件URL链接库进行模式匹配[3],如果命中则将此行为定义为危险行为,协同运营商网关阻止此条链接。二是检测用户下载的应用软件,由于应用软件的下载途径很多,恶意软件URL链接库不可能完全覆盖,于是预先对已知的恶意软件利用MD5进行签名,同时对是否恶意进行标识,在获得完整的软件包后计算相应的MD5签名,对比配置信息。如若命中恶意标识,则将此次下载URL链接添加到恶意软件下载URL链接库并提示用户。若未命中任何标识,保存此软件交由人工检测确定其是否恶意。
危险检测以公共模式匹配库作为基础,所以其针对所有的授权用户。
2.2 泄露检测
当用户行为非软件下载时,需检测用户的上行数据,确定是否为隐私泄露行为。由于每个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同,同时上传的隐私信息可能经过加密处理,所以其处理流程较危险,检测复杂。泄露检测分为两大类:已知恶意软件泄露检测和未知恶意软件泄露检测。对于用户的上行数据,优先进行已知恶意软件泄露事件检测,未命中的情况下进行未知恶意软件泄露事件监测。
已知恶意软件泄露检测是指依据预先配置的恶意软件网络流特征字,对用户的上行数据进行模式匹配,根据匹配结果判断是否为隐私泄露行为。其中,恶意软件网络流特征字是指通过研究已定性的恶意软件上行数据流特征,从中提取出可以唯一确定软件身份的字符集标识。此过程可以识别出绝大部分的已知恶意软件流,特别是加密流。
从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2012年2月手机病毒报告可以看出,恶意软件数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所以恶意软件特征库不可能达到完全覆盖,需要随时更新。在不完善的情况下,当已知恶意软件检测失败时,须进一步执行未知恶意软件泄露检测,确定用户数据中是否含有未经授权的隐私信息。
根据用户隐私信息的定义,未知恶意软件泄露检测又可以分为两类:终端相关检测和用户相关检测。终端相关的隐私信息可以通过用户信令面数据PDP上下文获取到。当用户上线或更新PDP上下文时,提取或更新用户的终端相关隐私信息。以此为依据,检测用户上行数据中是否存在隐私泄露。其中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包含两类:GPS经纬度及基站信息。一般恶意软件优先通过GPS获取精确经纬度,其次利用手机的基站信息通过谷歌提供的开放接口转化为粗略的经纬度。根据此特点,依据用户所在基站编号提取经纬度,降低其精度后对用户数据进行单模匹配,确定是否存在地理位置信息泄露。
对于用户相关隐私信息而言,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只能通过目标信息主动提取加以判断。大多数情况下,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具有固定的结构,恶意软件上传时一般直接上传隐私信息固定结构列表。针对此特点,本系统中采用正则表达式[4]提取手机号码、银行卡号、邮箱等信息,根据命中的数量同时结合信息相关格式特征字(通讯录、通话记录、邮件等)判断隐私信息类别。
由于核心网数据量很大,考虑将大型正规服务应用的IP或者HOST加入白名单,在数据采集阶段直接将其过滤从而降低系统的负担,提高检测效率。
2.3 系统实现
操作系统选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用Oracle作为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使用C语言。根据上述系统的功能要求,系统实现如图2所示。
1) 系统启动时,装载所有预先配置的模式匹配库,待后续进行多模匹配。
2) 高速数据采集[5],实现用户信令面信息及用户面数据的提取。
3) 危险检测,如图3所示。
4) 泄露检测,如图4所示。
3 实验
根据方案设计,相对于传统的用户侧隐私泄露检测方案,本系统将部署在移动运营商核心网中运行,其中系统的输入数据为SGSN和GGSN之间的GTP-C/GTP-U。由于系统部署环境的特殊性,难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相关测试实验,只能通过搭建虚拟的移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
3.1 平台搭建
从系统数据源的角度分析,移动网络平台有两个关键的特征:1) 上行数据来自移动终端;2)移动核心网SGSN和GGSN之间的Gn接口采用GTP协议,用户数据使用GTP协议进行封装。虚拟网络平台只有实现这两项关键特征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网络虚拟平台,才能为系统提供有效的目标数据源。
由于移动终端种类繁多,本实验选择当前比较普及的智能安卓手机作为移动用户终端。使用安卓模拟器Android SDK and AVD Manager在Windows XP上创建Android版本为 2.3.1、API Level为9、CPU为ARM的Android虚拟机。借助固网能够进行正常的软件下载、安装并运行。接下来需要解决Android虚拟机网络数据的获取和封装。根据3GPP GTP协议规范,GTP消息有V0(R97/98版本)、V1(R99版本)以及其他版本[6],本实验使用GTP V1版本消息类型。按照GTP V1版本信令消息结构构建信令消息数据包,同时按照GTP V1版本用户面消息结构,借助微软提供的WinPcap驱动获取网卡原始数据包,区分上下行后对其进行GTP用户面数据封装。然后将构建的信令包和用户面数据包发往系统指定套接口,完成虚拟平台的搭建。
3.2 初始化特征数据
本系统涉及到的特征数据有:恶意软件下载URL链接库、恶意软件MD5签名库、安全软件MD5签名库、用户相关隐私数据库。为了保证系统具有预警功能,必须提前配置特征数据,具体配置字段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用户相关隐私数据库在用户上网时段中临时获取。根据《蚕豆网不推荐的Android应用》系列文章,实验中选取20例恶意软件及其URL下载链接,用于危险测试和泄漏测试,其中恶意软件窃取项覆盖本系统检测的范围。安全软件选取5例大型社交网站官方版客户端。
3.3 实验结果
完成实验平台的搭建以及特征数据的初始化之后,开始进行联机测试,检测系统与虚拟机运行于不同的PC机上。危险测试和泄漏测试如表3和表4所示。
实验证明,在网络侧可以比较好地执行隐私泄露预警和泄漏检测工作。虽然系统可以较好地工作,但从实验数据不难看出系统存在误报、漏报等问题。由于短信、通讯录及通话记录同时涉及到大量手机号码,在面对未知的上行泄漏流时,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误报或漏报。对于未知的泄漏加密流,暂时还无法达到检测目的。
4 结语
本文相对传统的用户侧隐私泄露检测方式,提出了一种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侧检测隐私泄露和预警的方案。实验证明系统能比较好地工作,如果结合移动运营商的相关网关设备,则可以避免用户的隐私遭到泄漏。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实现预警功能,系统对特征数据库的依赖性较高,特别是恶意软件加密流特征字。进一步研究,可以利用当前手机安全厂商提供的安全软件设计出一套并行多路恶意软件检测系统,配合人工处理以达到丰富特征数据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2012年2月手机病毒报告[EB/OL].[2012-05-30].http://msm.qq-.com/scan/news/secure_news_detail.jsp?id=84&from=index.
[2]M-Security Team.基于数据流染色的云隐私泄露监测解决方案[EB/OL].[2012-05-30].http://contest.trendmicro.com.cn/workshow/7/平步青云-手机隐私解决方案(M-Secu-rity).pdf.
[3]朱娇娇,叶猛.多模式匹配及其改进算法在协议识别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2,36(7):61-62.
[4]胡军伟.正则表达式在Web信息抽取中的应用[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1,26(6):87-89.
[5]张辉.高速网络实时取证数据流重组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隐私和隐私权》说课稿 篇5
武安六中 郭慧英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隐私和隐私权》,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我对本课课题进行分析。一 说教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隐私和隐私权》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隐私权受保护》中第一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肖像权,名誉权和姓名权等人格尊严方面的知识,了解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某些方面的规定,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通过本框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下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课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与能力目标要求
A 知识目标: ㈠ 学生掌握隐私的涵义,隐私权的内容。
㈡ 能够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㈢ 能够自主地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B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隐私权是人格尊严权利的一部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能够自觉地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涵义,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重要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主要有三: ⑴ 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有许多人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错误地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⑵ 针对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事实: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老师私拆学生信件,父母偷看子女信件、日记的现象,尽管出于善意,但却严重地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习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⑶ 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 说教法 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发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情景式教学 : 对于如何依法维护隐私权,我主要采取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然后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三 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我认为: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喜欢学,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隐私和隐私权”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归纳出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在澄清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 “报社侵权案,拆信**”等,我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做有何意义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 说教学程序
⒈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老师手里拿着一封信说,这是一封写给我们班某位同学的信,请问我可以拆开看吗?如果我偷偷地看了,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导入:人人享有隐私权。
⒉ 新课讲授:在新课讲授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情景,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式。
A 什么是隐私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对P36页的材料进行阅读,对小红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初步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其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 “隐私”两个字做一个解释,学生回答:“隐”是隐藏,不为人所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的意思。“私”是与公相对立的,是个人之事。对此,我还举了两个例子:一,甲在偷东西,被乙发现,乙报警,甲被抓获。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二,甲父母离婚,乙知道后大肆宣扬,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私的含义。
再次:在讲解“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通过学生的讨论,辩析,得出隐私的正确含义与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理解隐私的内涵。
B 对于保护隐私的重要意义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和体验过的事例,谈谈如果这些行为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这些行为有何好处,引出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讨论式和情景式两种教学方式。
① 通过“报社侵权案”引出隐私权的的含义。
②通过分析“派出所非法搜查案例”,了解合法搜查的条件,说明隐私权首先是指个人生活的安宁权,即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③ 通过对老师拆看学生信件,父母拆看子女信件,领导检查下属信件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④ 教师设置材料“银行,邮局一米线的设定”有何作用?对你有何启发?引出隐私权还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⒊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梳理一遍,谈谈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⒋板书: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板书时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隐私和隐私权
一 隐私,隐:隐藏,不为人所知。二 隐私权:含义 什么是隐私?隐私,丑事吗? 2 隐私的内容: 3 保护隐私的意义?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题实施阶段
说 课 记 录
手机用户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篇6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想象不到,一直备受尊敬的苹果公司,居然在操作系统里有预谋地留了“后门”,使之可以偷窥用户的个人信息。这种不顾一切地收集用户信息的做法,也让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增加了一层尴尬的解读。
自从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类就像产生垃圾一样大量产生数据和信息。这在十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每个人就像是分散的个体,收集和掌握一个人的信息需要花费很高成本,而且必须靠专人去收集,甚至采用人盯人的办法。在那种环境下,中国拥有最多数据的部门是统计局。统计系统分布在各级政府,通过调查队,低效而费力地收集着物价、GDP等各种数据,然后再汇总计算,得到统计结果。
时至今日,互联网带来了巨变。统计局是政府里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部门,一下子从信息富裕者变成了信息贫困户。无论调查员多么卖力,也不可能和高速运转的服务器比拼,哪怕小小一家电商一天记录的数据量,也超过了统计局成千上百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的工作量。以价格统计为例,电商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所有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然后精确地生成统计表格。
互联网造就了浩瀚的数据海洋。如果说过去是政府主要负责保存和使用数据,如今IT产业链上每一个企业都可以采集数据,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信息和数据的非法获取和滥用。
在安卓智能手机里的一些工具软件或者小游戏,安装时就会霸道地要求获得访问通讯录的权利。这种要求让消费者无可奈何。在安装成功之后,短短几小时内,一些软件就会把用户的通讯录全部上传。我们的通讯录里早已没有秘密。近期,红米NOTE手机被爆自动将用户手机短信和照片传到大陆服务器上,哪怕关闭“云同步”功能也无济于事,显示硬件厂商也加入到攫取用户数据的队伍中来。
除此之外,互联网巨头BAT也不能免俗,百度锲而不舍地记录着用户搜索过的信息,如果你遇到什么事都喜欢问“度娘”,那么“度娘”可以比家人更了解你。常用百度地图,“度娘”就知道你的居住地点和生活规律;每次生病用百度科普过,她就知道你的疾病史;甚至,你的爱好、口味都可以通过搜索史完整掌握。至于阿里巴巴和腾讯,也非等闲之辈。在一些新闻页面里,广告展示的商品就是昨天在淘宝搜过的商品。或许,很多人并不希望别人看到这些,但这就是记录用户数据后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毫无知觉地裸奔。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值钱,个人的隐私也越来越少,《大数据时代》的作者也十分无奈。显然,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应该被严格限制和管理,但法律的滞后性难以遏制互联网企业的冲动。全国人大2012年底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泄露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也已写入刑法。但是,法律关注的重点是公民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大量贩卖,而对搜索、购物记录等其他数据并未留意。工信部出台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强调,信息服务提供商不得泄露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等,违者最高处于3万元罚款。说实话,这样的处罚力度,实在难以起到震慑效果。
苹果“后门”事件,让一些政府部门警惕,开始要求公务员少用或不用苹果手机。这可以视为苹果受到的惩罚。然而,离开苹果的用户们不得不迁徙到安卓系统,那里或许是更不安全的地方。实际上,在一个绝大多数企业都收集个人信息的商业环境里,没有谁好谁坏,只有谁比谁更坏。问题是,用户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又能去哪里寻找安全呢?
手机偷拍是否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篇7
编辑同志:
不久前我和朋友一块儿吃饭,席间一位张姓男士拿出自己带拍摄功能的手机,说要给大家欣赏一个美妙的东西,好奇的我们看到手机屏幕显示的竟是20多张女姓裸照。原来,张先生将自己的手机让在一浴池当服务员的女友带进更衣室,偷拍了女浴客的照片,他还说想把照片卖给黄色网站大赚一笔。请问:手机偷拍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读者 宋城
宋城读者:
你提出来的问题很有普遍性,尽管手机拍照侵害公民隐私权的事件屡屡发生,但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和界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隐私权概念。隐私权又称个人秘密权、生活秘密权,它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利,主要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知悉的秘密、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个人领域,包括个人私生活中的事实、日记、信件、照片、录音、录像、财产状况等。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隐私支配权4项权利。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自愿直接暴露在公共场合的部分都不算隐私。
虽然我国没有专门法律规定隐私权,但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宪法》第40条规定:“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所以,你提出的如何判断被拍照者隐私是否被侵害的问题,应区分情况来看:1.如果拍照者只是将从公共场所拍得的照片作为资料收集或自己欣赏,这既不违法也不侵权;2.如果拍照者用拍得的照片谋取了合法或非法商业利益,侵犯的是被拍照者的肖像权;3.如果拍照者恶意散布、诋毁被拍照者的名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第140条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4.如果用手机偷拍他人照片,但没有加以传播,他的拍摄行为就如同他的注视行为一样,没有侵犯对方的肖像权,也没有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此外,如果某人是在公共场所里被拍照,本质上同“被人看在眼睛里”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拍照行为没有对他人构成干扰,就不属于偷拍,不涉及被拍照者的隐私权,就不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5.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于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为了打假曝光、新闻调查等正当行为而偷拍也是合法的,也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只有当拍照者出于不正当目的,突破被拍照者受法律保护的部分,拍了别人不愿被拍、不愿公开的照片,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因此,你上面所说的张某的行为已对他人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民法第120条规定,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公民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如果利用手机拍照造成严重后果的刑事案件,刑法第284条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遇到类似问题,只要举报,拍照者将会受到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