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政策

2024-05-28

隐私权政策(精选6篇)

隐私权政策 篇1

0 引言

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方式完全不同,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一方面,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商家掌握和非法利用。另一方面,消费者网上购物无法亲自体验和挑选产品,消费者对购买商品不满意时,存在退货问题,并且网上购物通常可以跨越国界,消费者的权益易受到侵犯,因此,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权益是一个难题和新的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禁止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商业活动,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1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

1914年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授权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作为负责执行各项反托拉斯法律的行政机构。其职责范围包括:搜集和编纂情报资料、对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进行调查、对不正当的商业活动发布命令阻止不公平竞争。FTC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市场行为具有竞争性,且繁荣、高效地发展,不受不合理的约束。FTC也通过消除不合理的和欺骗性的条例或规章来确保和促进市场运营的顺畅。

一般而言,FTC的工作主要是阻止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危害的行为。当国会、行政机构或其他的独立机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商议政策需要时,FTC会提供相关资料。联邦贸易委员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来自消费者的信件、商人或国会的要求,或者关于消费者和经济问题的文章都可能使联邦贸易委员会采取行动。这种调查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非公开的。但一般来说,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是非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司和调查本身。

2 商业机构隐私保护于1999年纳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范围

美国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发表《有效保护隐私权的自律规范》(Elements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ion for Protection of Privacy)草案讨论报告,认为在电子商务兴起之际,贸然制定隐私保护法律规范行业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行为,将会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商业机构如果能够制定完善的保护个人信息的隐私政策,将可使消费者加强对商业机构的信任,反而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经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调研发现,1999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向国会的报告中提出,由于许多商业机构(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未注意到网络侵害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建议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敦促商业机构注重消费者隐私保护,并将之纳入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督。此外,提议商业机构开发相关应用程序使消费者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负有教育消费者意识到网络对隐私的侵害问题的义务。联邦贸易委员会在此报告中的主要目的仍是推动商业机构自负其责,实施行业自律,以便为电子商务的成长赢得空间。

3 FTC在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的作为

在过去的40多年,贸易委员会为保障消费者隐私权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消费者隐私权。

3.1 近三年来FTC在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里程碑式的工作

3.2 处理了多起侵犯消费者隐私的案例

3.2.1 谷歌跟踪用户上网行为

2012年初,有用户发现谷歌利用技术手段,绕开苹果浏览器(Safari)的隐私设置,跟踪用户的网络行为。随后,FTC对谷歌侵权一事展开了调查。FTC称,谷歌让数百万苹果浏览器用户误以为,只要不修改Safari的隐私设置,谷歌就无法跟踪他们的在线活动。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用户在苹果浏览器的设置中选择阻止网站对自己的追踪,谷歌仍可以追踪用户行为,包括浏览历史、账户密码等。业内专家表示,为了更好地追踪用户的网页浏览活动,谷歌通过私自绕过苹果浏览器的安全设置,偷偷植入了用户数据包(Cookie)。用户数据包是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能够记录用户的行为。为了保护隐私,可以设置不允许网站放置用户数据包,但谷歌利用苹果浏览器的漏洞,在代码中加入一串非标准格式的字符,导致浏览器误以为网站不支持隐私保护的标准格式,于是允许谷歌向用户植入用户数据包,从而就可以跟踪用户上网行为。

2012年8月9日,FTC宣布,谷歌同意接受2250万美元罚款和解苹果Safari用户广告Cookies跟踪案。FTC认为,Google在Safari用户电脑上安装广告跟踪Cookies,违反了隐私保护规定。

3.2.2 Facebook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用户个人隐私

FTC于2011年对社交平台隐私权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Facebook的时候,提出七大控诉理由,包括当Facebook过渡转型时,事前未经用户同意便擅自公开他们的相关信息,在用户删除自己的相关照片和视频后,Facebook仍保留相关数据等。最终FTC与Facebook达成协议,要求Facebook必须向广大用户作出公开声明,并把“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公开其隐私”的规定纳入Facebook的隐私权管理条例中。在接下来20年里,Facebook所设置的隐私权管理条例也必须接受独立第三方两年一次的审核。一旦违反规定,Facebook将面临高达16万美元的民事罚款,为每一个违例行为买单。

3.3 推动出台隐私保护相关法律

在FTC等机构的推动下,针对儿童信息、医疗档案、金融数据等敏感领域,美国国会采取了分散立法形式保护个人隐私。

3.3.1 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

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目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999年10月20日公布法令,要求网站想要从13岁以下儿童自身收集个人信息,必需有从儿童家长处获得的书面同意证明。这个法令最后并入1998年通过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1998)。2012年8月联邦贸易委员会更新了《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新保护法规定应用开发者和网站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才可以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照片、视频和地理位置信息。

3.3.2 消费者隐私权法案

2012年2月23日美国政府提出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为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设定了7项原则,包括网络用户有权控制哪些个人数据可以被收集和使用、企业必须负责任地使用用户信息等,并要求相关利益方商讨制定这一法案的具体执行措施,该法案旨在赋予美国人在个人信息上更大控制权。这项新措施是政府一项更大规模的旨在改善网络隐私的努力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已经督促国会通过这项联邦法案作为支持。报告称,美国商务部将召集网络公司、网络用户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机构,依据法案商定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的具体执行措施。企业可以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这些规则。一旦企业承诺遵守,其行为将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督。

4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4.1 对消费者隐私保护进行立法

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益的保护,FTC就该问题制定了四项“公平信息准则”,要求网站搜集个人信息时要发出通知;允许用户选择信息并自由使用信息;允许用户查看有关自己的信息并检查其真实性;要求网站采取安全措施保护未经授权的信息。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EFF)与Commerce.net共同发起成立了以倡导网上隐私为主旨的非盈利性机构Truste,对符合不同自律标准的网站颁发认证证书。但行业自律远远不够,互联网个人信息被盗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通过Truste认证的互联网络巨型企业的网站都被指控有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使Truste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者的信息隐私维权意识较为淡薄,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无法实现消费者隐私保护,我国可以参考美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促进消费者对信息处理的参与度,并且明确电子商务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设置合理的实施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消费者信息保护的内容。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

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4.2 提高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

消费者自身要不断增强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意识到对自己的信用、医疗、财产等信息进行保密。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广泛宣传隐私保护的必要性,使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防范措施。

4.3 加强行业自律并建立企业问责制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指导企业开展行业自律。建立企业问责制度,推动企业自律。对企业违反消费者隐私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参考文献

[1]Elements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ion for Protection ofPrivacy January 1998.

[2]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1914.

[3]Protecting Consumer Privacy in an Era of Rapid Changere-commendations for businesses and policymakers FTC reportmarch 2012.

[4]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1998.

[5]Consumer Privacy ActFebruary 2012.

莫把隐私当作隐私权 篇2

(2013·威海)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装上“法律盾牌”。该决定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 ( B )

A.智力成果权 B.隐私权 C.财产权 D.消费权

该题的答案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可仔细想想这道题还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法律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的隐私还是公民的隐私权?该题把隐私和隐私权当作一个概念,妥当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3年5月第1版)关于隐私部分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这部分内容涉及两个概念,即隐私和隐私权,弄清楚这两个概念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何为隐私?我们看一下教材的阐释:“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①何谓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②

我们再看一下相关法学著作对于隐私与隐私权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为人知的事情。”“隐私权,是指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情事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③

从上述解释不难看出,隐私是公民的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而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对自己隐私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内容包括不经本人允许不得泄露、宣扬他人的隐私,不经本人允许不得进入、打扰他人的私人生活领域等。

与此类似的还有名誉和名誉权、肖像和肖像权等。名誉是社会公众对特定的人的道德品质、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公民就其自身特性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法学理论上,隐私是隐私权的客体。再回到开篇那道中招试题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显然属于公民的“隐私”,而不能说成是属于公民的“隐私权”。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网络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我国公民的隐私意识日益觉醒,公民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案例不断增加。但遗憾的是我国迄今为止并未在民事法律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具体人格权利。仅有的是在200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第一次提到了公民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对隐私权的保护更多地散见于我国的司法解释中。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但这些司法解释都将隐私归于名誉的范畴之内加以保护,其实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

我们期盼国家加快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进程,尽早使其成为公民名正言顺的一项权利。据悉,尚在起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将会有明确的规定与保护。

在此,笔者也建议在中招试卷研制过程中,当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时,试题研制人员要系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把握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试题的科学性,增强表述的严谨性,使之经得起推敲,做到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毕竟,中考试题不仅是“公共产品”,更应是严肃的“学术产品”。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lO月第1版),第46页。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48页。

浅析实名制微博客之隐私政策 篇3

2011年12月国内发生的“CSDN用户数据泄露案”,高达600多万个注册邮箱账号、密码甚至身份证件号码遭到曝光和外泄,让人们看到了协调两者冲突的迫切性。互联网本身无法有效保护公民隐私权,其规范发展依赖于道德自律与行政监管相统一、严格而细致的行业自律行为等的开展。隐私政策作为微博客网站自律的主要标志,在目前我国缺乏相关具体法律条款的情形下,其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全球十大实名制微博客网站的隐私政策进行了实证考察,全面分析隐私政策的特点,找出我国在制定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期为国内微博客隐私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1 中外实名制微博客隐私政策对比分析

根据腾讯公司提供的《全球十大微博客产品评测》报告结果,本文在保证微博客实名制的前提下,结合用户体验、规模及开放性等方面对样本进行了适度的修正,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0家微博客网站。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微博客中选取的Twitter、Plurk,尽管未实行实名制但隐私机制成熟,85%以上用户仍主动选择使用实名;门户网站类代表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其用户数量均过亿;专业网站类包括房地产类搜房微博、财经类和讯微博、手机用户类移动微博以及国内第一家饭否微博。通过对10家微博客的逐个注册,现将隐私政策对比情况列表如下:

(1)隐私政策概况对比

隐私政策不仅是网络监管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微博客网站保护用户隐私的必然结果。大多数微博客网站提及隐私保护是“基本政策”、“一直坚持”等,可见对微博主的隐私保护已经达成共识。然而,相关表述却呈现出混杂的局面,服务协议、相关条款等名称无法吸引注册者进行阅读并了解用户的隐私权。搜狐微博将隐私政策列举在《搜狐网络服务使用协议》中,且无相关具体陈述。饭否微博在首页及注册页均未出现隐私政策。

(2)信息内容对比

Twitter、腾讯、移动微博等明确指出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IP地址、电子邮箱等资料,同时告知搜集的其他信息包括操作状态、用户习惯以及其他公开信息。除去搜狐、饭否微博无具体隐私政策表述外,其他微博客仅提出保护用户个人资料。普通网络用户在未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大多不了解个人资料包涵内容,不利于隐私政策告知作用的发挥。

(3)信息的搜集与修改对比

Twitter、Plurk、移动微博等帮助用户了解网站通过cookie搜集用户资料,解释了Cookie是保存在你的电脑硬盘中的一份小数据文件。如Twitter指出“我们使用Cookie技术收集额外的网站使用数据以及改善我们的服务”,告知用户可以通过修改浏览器阻止信息的搜集。只有Twitter、Plurk在隐私政策中指出用户可以随时修改并合理使用个人信息。Twitter在提供操作步骤的情况下,“为你提供了工具来访问或修改你提供给我们的并与你的账号相关联的个人信息。你也可永久删除你的Twitter账号”。国内网站目前大多不提供账号删除等服务,对个人信息的修改也未提及。

(4)信息的使用对比

新浪、腾讯、搜房微博等均提示用户在许可的情况下,网站可以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特别是网易微博在隐私政策中采取列举的方式表述第三方。大多数网站均提及除外责任,对包括用户授权、相关法律要求披露、司法机关等给予法定程序等除外情况予以列举。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网站的除外责任声明在民事诉讼纠纷审理中并不成立。

(5)隐私问题处理对比

只有Twitter、新浪、Plurk在隐私政策中提出关于内容更新等问题,会采取管理员通知等形式告知用户,对隐私政策有疑问的地方提供了联系方式。以Twitter为例,隐私政策中提出“我们将通过@Twitter账号更新或与你的账号关联的邮箱通知你”、“有关于此隐私政策的想法或问题?请告诉我们”,对微博客用户的隐私权予以全面确认和保护。

2 微博客实名制下隐私政策的完善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国内微博客因为起步晚等客观原因,在隐私政策制定上存在较多不足。特别是,网易、饭否等作为国内主要微博客,对于用户的隐私权保护缺乏相关制度,未能履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Twitter作为全球用户量最多、关注度最高的微博客,在隐私政策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对隐私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监管实现对网络用户隐私权的严格保护,具体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行业自律协会的监管

法律体系总是要落后于社会实践的。一味指望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好调节网络行为,网络将永远无法得到发展。尽管目前针对网络上的民事法律关系调整,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规定了侵权责任主体的相关问题,但在网络侵权的具体问题如不同传播媒介上,仍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鉴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内容审查等方面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大多数国家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章、开展公众教育等方式,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以美国著名的TRUSTe自律协会为例,其为3500多家网站提供认证,包括雅虎、微软、苹果等,提供包括网站的声誉管理,隐私政策制定、供应商评价和消费者隐私的争议解决等的专业服务。通过不断更新的协会公约实现对会员行为的监督,同时要求会员网站将协会标志设置在明显位置,便于消费者第一时间了解隐私权是否受到保护。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02年发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对我国互联网行业具有重要规范性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以及微博客的迅猛发展,协会应当及时更新公约内容,发布专门针对微博客的具体规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和谐发展。

2.2 微博客隐私政策的规范

通过对中外主要实名制微博客的对比,我们发现国内在隐私政策制定方面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隐私政策名称的混乱,让网络用户无法了解政策内容,在具体规定方面缺少相关内容。鉴于此,微博客隐私政策应当至少包括“隐私”字样,放置在注册页面的显著位置。可以在微博客首页列举相关规定的链接。在内容方面,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的内容:

采取列举的方式,指出本网站搜集的个人隐私包括个人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IP地址、电子邮箱、职业等具体内容,其他信息包括操作状态、用户习惯、位置信息、微博内容、超链接以及其他公开信息。

(2)信息的搜集:

用通俗语言告知用户“cookie”技术,采用此技术目的是为了更好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更改浏览器设置,控制该技术的使用。网站对搜集的用户信息采取保密技术,防止个人隐私的泄露。

(3)信息的修改。

用户永久享有对个人信息(身份证件号码除外)修改和合理使用的权利,对完善过程中出现的用户隐私问题,网站不负有责任。用户可以随时删除个人虚拟账户,网站可以提供操作方法。

(4)信息的共享。

网站可以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对数据库内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在征求用户授权后,与第三方进行有限的合作,同时保证第三方对用户隐私的保护措施。

(5)除外责任。

网站保护用户隐私不被泄露,但下列情况除外:用户或用户监护人授权披露的;有关法律要求披露的;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基于法定程序要求提供的;为维护网站合法权益而向用户提起诉讼或者仲裁时;应用户监护人合法要求而提供用户个人身份信息时。

(6)特别提示。

网站可以在未事先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对隐私政策进行更新,保证在修改后通过邮件、私信等内容告知微博客用户。对于隐私政策存在争议或疑问的用户,可以通过链接与服务人员联系。

现代法治的精神,在于对权利的合理确认和充分保障。合格规范的隐私政策不仅对网络环境中的隐私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使人们无需为防止对他们隐私的侵权而建立隐私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格权。

2.3 隐私政策的执行

隐私政策的制定是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只有通过对政策的执行才能保证用户权益得到真正保护。微博客网站可以考虑设置首席隐私官,专门负责处理与用户隐私权相关事宜。随着美国关于隐私的条例和法令出台,目前包括facebook等100多个美国网站均已设置,“首席隐私官的职责就是保证网络这个以信任为基石的交流平台的公正”,有利于对用户隐私的直接负责。

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实名制下的海量网络信息冲击,更显示出不断完善微博客隐私政策的迫切性。通过对国外隐私政策的借鉴,在行业协会的监管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自身职责,保证隐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长远发展。

3 总结

伴随着现代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人格权,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中的名誉权、隐私权等的合法保护。作为保护网络用户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隐私政策已经成为微博客健康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对网络实名制下用户隐私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断言,随着我国法律体制的不断健全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必然会得到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法律制度的充分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

[3]杨斌.浅析微博实名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

[5]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

[7]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Warren and Brandies.The Right to Privacy,Harv.L.Rev.1890.

[9]Alan F.Westin.Privacy And Freedom.1967.

隐私权的人性基础 篇4

网络时代真是一个无隐私的时代!“隐私死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艳照门、兽兽门、群交门、手表门……门门夺命。在舆论监督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平衡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源于人之天性,对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如果缺乏隐私权的保障,私生活与公共生活合而为一,将造成公共政治与个人隐私的混同,从而导致公、私两方面都不健全的后果。从个人扩及到社会,隐私权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自我意识。隐私是自我意识确立的基点,形成自我认同的第一步。保守秘密是极为重要的心理行为,一个人怀有秘密,常是与其自我感觉即自我确认行为密切相关的;这样秘密的自我,就成为非他本人不能感知的自我感觉,也只有自我感觉,才成为自我的体验根源。没有隐私,则丧失自我,人成为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个性人格。“人格(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其最初的语义为戏剧中的假面具。“面具”的隐喻表明人格是个人展示给社会观众的潜意识的和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带着自己的面具。没有面具的人会被挑剔的强光灼伤,被迫暴露真实的自我。

心理健康。将一个人暴露在众人目光之下,是会迫使该人顺从社会的期望,这会窒碍和压抑个人发展,情况严重更会令人患上精神病。英国荣格委员会报告认为,政治控制对社会成员个人隐私的监视或限制,其结果必然是由于紧张所致的精神疾病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降。隐私权构筑的私密空间可以容许个人暂时逃避人际关系的压力和社会礼仪的束缚,对个人心理健康而言发挥着“安乐窝”、“安全阀”和“疗养院”等功能。

人际交往。隐私权不仅对于个人而言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建立亲密关系也是必需的保护伞。隐私为一切爱、信赖、友情等关系发展所必要,它是人与人之间发展正常关系的基础。电影《手机》是一个关于隐私的隐喻,手机等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空前拉近,然而个人的隐私空间也被挤压到极限。

个人自治。隐私权作为私生活领域的保障,有助于个人对其自身事务的自决,并独立地承担责任。据英国政治哲学家密尔所说:“除非人们依照他们自己的希望和要求,依照他们自己选择的方式去生活,否则,文明则停滞衰亡,真理也不会彰现,因为自由的观念市场消失了。”

幸福生活。隐私权保障人们追求自己私生活的自由和幸福,把握人生,创造生活,使之以体面的、有尊严的、符合本性的方式生活。赵汀阳先生指出:“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種可能生活。尽可能实现各种可能生活就是人的目的论的行动原则,就是目的论意义上的道德原则,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探索真理。没有不同观点的交流与对话,没有质疑与批评,就没有真理的发现。而隐私权能够有效地保护多元的甚至“异端”的思想,使之不被扼杀在摇篮里。许多思想和立场如果没有以隐私的形式获得这些东西的孕育、成长,就会带着早产危险来到这个世界。

参与公共生活。一方面,隐私权对政治国家和公共领域予以限制。就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而言,本身就意味着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从而确保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另一方面,隐私权有助于促进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建构多元的、合理的公共领域。隐私权是民主政治的条件,不仅因为其有助人民行使自主权,而且因为它增加了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自由度:人们只有把他们的投票、他们讨论政治的内容,及他们的人际关系保密,才能充分行使他们的自由。

浅谈隐私权 篇5

一、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受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字面含义上看, “隐”就是在某个领域不公开, 不愿被他人所知晓, “私”是指与私人相关, 而与公共利益没有关系。因此, 我们可以将隐私定义为个人私生活中不愿被他人所知晓的秘密。相对于隐私而言, 隐私权的界定就要较为复杂。佟柔先生认为: “隐私权, 也可称作私生活的秘密权, 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 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1]王利明教授认为: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 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2]本文将引用张新宝教授对隐私权所下的定义,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个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披露的权利。[3]

二、隐私权的法律特征

隐私权作为具体人格权的一种, 相比较于其他人格权, 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 一) 主体方面

能够作为隐私权主体的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的主体不包括法人, 法人的隐私是通过商业秘密予以保护的。

( 二) 内容方面

隐私权以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秘密作为其基本内容。私人生活安宁, 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不被他人打扰、妨碍自己正常生活的一种权利, 此种权利又被称为“独处权”。[4]每一个自然人,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 都享有不被他人打扰, 安静享受生活的权利, 这是我们能够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具而言之, 私人生活安宁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禁止对他人正常生活的侵扰。人生活于社会之中, 既需要与他人进行社交, 同时也需要保障私人生活的安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侵扰他人正常生活, 妨碍他人私生活安宁的行为主要有: 非法对他人进行跟踪尾随, 非法窥探观察他人的行踪, 进行电话骚扰等。第二, 排除非法侵入他人私人空间的行为。在当今社会, 住宅不仅仅是个人的财产, 同时也是个人的私密空间。多年前发生的那起民警进入居民家中搜查黄碟的案件, 实际上就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害。私人生活秘密, 是指个人生活中不愿被他人所知悉的秘密, 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个人日记、照相簿、个人的情感经历、病史、生活习惯、财产状况等等, 这些隐私除非征得本人同意, 否则不得对外非法披露。

( 三) 保护范围

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并不是绝对的, 要受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制。在保障公众隐私权的同时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隐私权是以保护个人独处不受干扰、秘密不受侵害为目的, 而知情权则是要保障公众能够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 因此,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就有必要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予以限制, 比如作为公众人物的政府官员, 他们的财产状况便不属于个人隐私。当然, 公众人物所拥有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 仍应当受到隐私权的保护。

三、隐私权的价值

康德曾经说过, 人只能作为目的, 不能被当做工具对待。将隐私权作为法律上的权利进行保护, 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隐私权的价值在于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使其免受非法侵害。自由的真正意义在于即使是自己最信赖和亲密的人也不能强迫自己与其分享属于自己的思想、判断和喜好。一个人只有能够对自己的事务享有最终的决定权, 才不用听命于他人, 才能保持其独立的地位。隐私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目的就是要保护私人的空间, 维护个人的尊严, 使得个人领域有所保留, 并不受外界干预。

作为隐私权的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享有维护权, 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他人侵犯, 如禁止他人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收集和非法传播, 禁止他人闯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并且在自己的隐私权受到非法侵害时, 权利人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 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享有隐瞒权, 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他人知悉, 当个人隐私不涉及公共利益时, 他人便无权干涉; 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享有利用权, 权利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隐私加以利用, 如将个人日记进行公开出版, 但对于个人隐私的利用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 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享有处分权, 权利主体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隐私加以处分, 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知悉个人的隐私, 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对个人的隐私进行合理的支配。

参考文献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 (第1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杨立新.侵权法论 (第1版)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3]冯菊萍.隐私权探讨[J].法学, 1998 (11) :11-13.

隐私权保护研究现状 篇6

国外理论中有“信息说”、“接触说”、和“综合说”等。信息说认为隐私权所保护的是个人信息。接触说认为隐私权是指个人有权控制他人对其接触的一种状况。综合说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领域的一种控制状态,包括决定是否允许他人对其进行亲密的接触(包括个人信息的接触)的决定和他对自己私人事物的决定。在隐私法领域,美国有最为成熟的理论水平,美国承认隐私是一种正式的法律权利的文化学术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也是在19世纪末起源于美国的。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山姆利.沃伦(Samuel Warren)和路易斯.布伦迪斯(Louis Brandeis)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这被公认为是对隐私权的真正确立与发端。文章认为“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和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隐私权”。尽管这种提法在现在看来并不完善,但在当时对人们开始认识和重视隐私权却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如今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隐私权理论体系,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在美国,隐私权是指任何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毫不相干的权利”。目前,美国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完备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最主要的法律有1967年的《信息自由法》、1973年的《犯罪控制法案》、1974年的《隐私权法》和《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1976年的《税收修正法案》和《公平信用报告法》、1978年的《财务隐私权法》以及1986年的《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另外美国各州还制定了保护各州公民的法律,如纽约州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加利福尼亚州的《隐私与有线电视法》,还有伊利诺斯州的《通讯客户隐私权法》,等等。其中1974年制定的《隐私权法》实是一部全面保护个人隐私权的专门立法。该法就不同的数据用户对属于隐私权范围内的个人数据的收集、保存及取用都作了较为相近的规定。依照该法,联邦政府在收集有关资料时,凡对个人有害或不利的资料必须向有关的个人直接收集。在取得资料的过程中,应向被收集者表明其收集资料所依据的权利、收集资料的性质、资料的用途以及不提供资料的法律后果等。任何联邦机构只能收集与其本身职责有关的,或者与现有法律所赋予的任务有关的资料。各机构所保存的数据记录必须做到“精确、相关、完整和公平”。未经和资料有关的本人同意,不得任意公开资料。允许公民查对和更正与本人有关的资料。

据统计,目前已有近二十个国家制定了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如,瑞典在1973年制定了《数据库法》规定建立瑞典数据监督局,未经该局批准,任何人不得非法拥有他人的个人数据,并对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利用、保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西德于1976年制定了《联邦数据保护法》,规定了何种数据得以储存、处理和传送。并规定,在储存、传递、修改和删除个人资料时,禁止对这些资料加以滥用;数据需经本人同意和法律上的授权方可处理;个人可以请求获取数据库中关于本人的资料,除非这对数据库的功能有所妨害;个人有权查询、更正本人的有关资料;个人有权清楚有关自己的某些资料。法国于1978年通过了《数据处理、档案与自由法案》,规定收集和处理、使用个人数据,不得损害数据主体的人格和身份以及私生活。规定数据库必须公布其搜集资料的授权、目的和种类等。1984年英国制定了《数据保护法》,规定不允许以欺骗手段从数据主体那里取得信息,取得个人信息必须征得有关个人的同意;只有为特定的和合法的目的,才能持有个人数据;使用或透露个人数据不得与持有数据的目的相冲突;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止个人数据未经许可而被扩散、更改、透露或销毁;对于用户遗失、毁坏有关数据,或者未经许可而透露有关数据的,数据主体有权请求赔偿。《加拿大人权法案》中规定,政府每年须公布数据库的名称、资料内容和使用情况,个人有权查询并更正本人资料中不正确的部分。日本也于1990年实施了《关于保护行政机构与电子计算机处理有关的个人数据法律》。

2 我国当代学者对于隐私保护的研究

面对着日益增加的隐私权的纠纷,学界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梁彗星和廖新仲合著的文章《隐私权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一文中,认为要对隐私权加以保护,首先要对隐私权的本质有个清楚的认识,并对于隐私权的本质及其构成做了如下的分析。隐私之所以能够成为隐私,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指隐私的内容从根本上属于特定个人单方面即可作为的事务、单方面即可操纵的信息或单方面即可控制的领域。至于这些隐私内容是否与公共利益有关,并不妨碍其成为隐私。主观方面的因素是指特定个人对这些隐私内容秘而不宣,不希望社会或他人知晓的心态和愿望。凡是自然人不愿公开的个人事务、个人信息或个人领域,均属于隐私。隐私的本质属性为:

2.1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

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隐私感是自然人进入人类社会后的第一个表现,它应当产生于人类劳动之前,即在原始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就已产生了类似的意识和感觉。其中,羞耻感及其派生的隐私感是最先表征出来的本能。隐私感是人类羞耻感的表现,它使人从主观意志和客观行为两方面都告别了动物界。无论是相对个人性的隐私,如身体的隐蔽部位,还是明显社会性的隐私,如汇款希望工程、婚外性关系,均是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即可作为,无须公众或不特定多数人、少数人的协助或配合。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

2.2隐私是客观事实

无论隐私内容如何,是否违反道德或法律,也无论社会舆论或国家法律对隐私内容做出怎样的评价,隐私的内容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人是否承认或如何评价为转移。

在左志平与孙文庆著的《试论我国隐私权保护的不足与完善》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应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现有立法,包括刑法、行政法均有隐私权的内容,但作为根本法和基本法的宪法和民法未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的人格权,使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削弱,如非法侵入住宅,刑法予以惩罚,但民事部分,特别是侵害隐私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刑事法律不仅不予保护,就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而言,虽然规定了保护,但是刑法与民法的规定相互冲突,法院没有办法解决,受害人还是不能获得救济。这势必令人深思的是,做为私权的一项重要人格权,在权利被侵害时不能获得救济,是对法律的践踏和对法律的不信任。为此,为了充分保护隐私权,使权利受到侵害时,如果有法律规定的救济措施,受害人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应当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加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行为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先行一步,但是仍没有明确,只是对名誉权的解释范围进行扩大,把隐私权作为一项内容。

与此同时,要规范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知情权是一项公权,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其中知政权包括对国家官员出生、家庭、履历、操作、业绩等个人信息的知悉,国为公众选举他们授予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谋求公共利益,就有必要对他们的品行、才干、价值观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官员有义务公开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社会知情权包括对涉及公众人物的各种信息和社会新闻事件的知悉。公众人物,他们已从社会公众那里获得的较常人更容易得到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牺牲部分隐私权益,是对这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交换。这里涉及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问题,公众人物也有人称之为公众形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的社会成员,如歌星、影星、科学家、文学家、国家官员等。公众人物隐私权包括阳光隐私权和有限隐私权。阳光隐私权是对公民产生有益或有害联系的个人隐私部分。有限隐私权是指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不形成对公民有益或有害联系的部分。阳光隐私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部分,是公众人物为得到回报而自愿放弃的部分,主要是为能够得到社会尊重,实现抱负,有成就感,获得物质待遇等。

在刘余所著的《如何加强和完善我过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一文中,作者从立法层面上阐述了自己对加强隐私权保护的一些看法,其主要通过四个层面的立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分别是宪法,民事立法,刑事立法,行政立法这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宪法立法建议。鉴于加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在宪法中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予以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非法刺探、宣扬、披露、公开公民的隐私。”如果有了根本大法对隐私权保护的这一原则性规定,势必引起广大公民对隐私权的重视,促使其自觉地尊重他人隐私,维护自身隐私,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法的隐私权立法提供了根本依据。在宪法中规定隐私权,在世界很多国家已有体现,对此,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如《土耳其宪法》第二十条规定:“每个人都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秘密不受侵犯。”《荷兰宪法》第十条规定:“每个人都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但须遵守议会法令的限制。”

(2)民事立法建议。从性质上说,隐私权为人格权利、民事权利。因而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应着重体现于民事立法当中。

首先,在《民法通则》或未来的民法典将隐私权独立于名誉权,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人格权在立法中予以体现。

其次,针对目前我国隐私权受到普遍侵犯的具体领域,制定相对应的专门化隐私权保护法,特别加强对这部分隐私权的保护力度。如对网络隐私、青少年隐私、公众人物隐私、弱势群体隐私等予以专门立法。对此,国外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借鉴。如1973年瑞典《数据库法》、美国联邦《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电子通讯保护法》、《电话消费者保护法案》、《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雇员测谎仪保护法》等。

(3)刑事立法建议。作为最为严厉的法律,只有在刑法中规定侵犯隐私权等相关罪名,才能为维护公民的隐私权提供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且目前我国只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二百五十三条中规定了对公民私人信件的隐私保护,可见刑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建议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权罪”,并尽可能详尽地规定诸如第二百五十二条、二百五十三条等法条所规定的具体罪名和刑事责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认为该罪名的成立须以达到“情节严重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为要件,立法机关在将来的立法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这个“度”,毕竟,对隐私权保护的重心还是应该在于民法。不过也应该看到,将隐私权保护纳入刑法领域,也是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向。

(4)行政立法建议。对行政立法,美国立法有丰富的范例可供借鉴,如《驾驶员隐私保护法》、《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财务隐私法》等。另外,应充分借助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优势从行政法领域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在对待隐私权保护的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项人格权。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

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同国外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虽然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隐私权的范畴,但没有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即使《民法通则》,也没有直接提出隐私权的条文。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时,根据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急迫需要,采纳学者主张,采用变通方法,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1993年8月7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由此可见,在立法及司法方面,是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围进行类推保护的。

3 结语

纵观全文,围绕隐私权的保护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社会政治与公共利益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比较时,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且公共利益涉及社会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利益标准。二是权利协调原则;当权利冲突时,双方可以选择牺牲最小利益,当必须牺牲隐私权来行使知情权时,应当将隐私权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即缩小披露、公开范围,当知情权是财产利益时,应当以维护隐私的人身权来对抗知情权。三是人格尊严原则。当隐私涉及到人格尊严时,隐私时,或有疾病等,知情权要让位于隐私权,否则,将损害当事人终身的利益。因此根据三项原则,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以求得能最大程度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新生事物的蓬勃出现, 今年来有隐私权纠纷日益增多的趋势。隐私权纠纷增多的原因还在于许多人, 尤其是一些新闻媒体对公民的隐私和隐私权以及其法律保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甚至错误的认为我国法律对个人隐私权完全没有明确保护, 以至于侵犯可他人的隐私权还不知违反了法律.因此, 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 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 加大力度, 无比使公民对隐私权等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利有基本了解, 从而加强对自身权利的保护.。

上一篇:有效控制方法下一篇:DCS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