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私权(通用8篇)
高校隐私权 篇1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课
件集体备课课时教案学科政治年级八年级课题隐私和隐私权课型新授课第11课时主备教师辅备教师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隐私,维护隐私权,以提高我们整个社会的法制文明程度,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充分利用案例和讨论来完成本部分的知识学习。教学准备课下准备相应案例,多媒体。过
程
设
计议课修改导入新课:根据引言导入。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板书)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
、隐私的含义(板书)
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教师依据教材46页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划书)。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隐私不是丑事(板书)
活动:小小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要求:
(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
3、保护隐私的意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
、隐私权的含义(板书)
活动:报社侵权案
目的:通过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对书中的问题(增加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
2、隐私权的内容(板书)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教师导入案例),提问: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权。(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私人生活安宁权
这是隐私权的一种,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如公民可以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查、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教师板书:个人信息保密权
我们在分析一个常见的案例。
活动:拆信的案例
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有权对自己的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保密受法律保护。
要求:学生阅读(P49)材料,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1)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2)假如老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3)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并结合“相关连接”的内容归纳讲解。略。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实例引入。本部分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明确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辩论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以便于采取及时的相应措施。通过学生的讨论来明确含义。可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列举来完成。针对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怎样保护隐私的问题。
课后作业必做《初中生生活》1——2题。选作《初中生生活》3——4题。教学设计说明
1、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隐私知多少”2.情景故事二:隐私就是丑事吗?——正确认识隐私3.情景故事三:对照影片,联系现实——保护隐私的必要性4.情景故事四:600明星电话暴光
——
了解隐私权的内涵5.情景故事五:“要不要开门”——隐私权所包涵的具体内容6.课堂辩论:是爱?是侵权?——两难情景中正确对待并选择,用合适的方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7.课后延伸
调查探索——联系实践,提升能力教学反思学习“隐私受保护”,还应积极开展辩论活动。就父母老师私拆偷看子女学生的日记信件、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等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在辩论中明白和掌握尊重、维护隐私及隐私权的重要性和方法。还应多搜集相关的实例来加以认证,分析。
课
件
高校隐私权 篇2
一、当前高校档案开放利用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开放和利用的现状可以看到, 我国的高等学校在档案的开放利用方面和西方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这种巨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档案的开放程度不够, 不能够将那些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保护起来, 将那些能够供个人使用的内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人们的查阅。从这样的一种现状来看, 我国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亟待进一步加快开放的步伐, 让人们亲身感受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公开化, 在此基础上, 得到高校档案信息查询所带来的便利性。从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开放的层次上来看,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这种完善主要表现在需要不断地增加档案开放的层次, 将那些更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能够公开出来, 让高等学校成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进行资料查询和档案查询的首要渠道。换言之, 我们不仅仅需要对于日常的档案信息进行公开, 而且还需要公开那些能够具有相对大的影响力的档案信息。
高校档案是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其中有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产生的学生和教师的档案记录, 同时还有学生的学籍材料, 这里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学生的学籍卡、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成绩报告册、学生所获得的奖励情况以及违纪学生接受处理的文件、学生的毕业登记表等内容。另外在教务的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内容就是涉及学生的学位论文的情况,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文字性的材料, 这些材料都构成了学生极其隐私的内容。同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过程中还涉及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档案信息, 这些档案信息不仅记录了教师进入到工作岗位上的日常教学的信息资源, 而且还涉及了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内容, 如一些相对较为突出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日常的档案管理现状来看, 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一些已经公开的信息, 还没能够较为广泛的进行日常教学的档案管理的公开, 只是把一些相对比较显而易见的公开档案对公众进行了开放和查询。另外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还不能将档案管理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从而对日常的档案信息管理实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给那些需要档案管理的人员提供更加清晰和明了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和使用。这些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升档案信息管理和公开的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从目前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保护的现状来看, 可以发现目前的高校档案信息开放利用过程中, 高校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入学档案、学籍档案、人事档案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高等学校和这些档案的所有人来说, 都是相对隐私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旦落入到不法分子的手中, 将会对高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求学的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1]67。
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已有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对于已有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隐私保护, 这样的话才能够做到不断地提升和促进档案信息管理的有效性的实施。对于现存的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对于档案信息管理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此外, 高校还需要对于现在的档案信息在保证必要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隐私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日常的档案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化、更加实用化。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来看, 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这种改进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料在对外公布的过程中, 应该将那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给予一定的保护, 让这些信息在档案管理系统中不能够查阅得到, 这样不仅仅可以保护了档案所有人的隐私, 而且还能够让公众掌握住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内容, 这样的话对于高等学校和查询档案的人来说, 都是一个积极的提升的过程[2]56。其次, 高等学校还没有能够形成一整套能够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制度, 有些学生的档案信息在很多地方可以随时查询到。这样的话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将会使这些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从而没有办法加强对这些人的档案信息的隐私性保护[3]9。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所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高等学校档案信息的开放与档案信息管理的使用两者的协调发展[4]62。
三、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平衡
隐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范畴。高等学校在从事教学、科研和党政等活动中之所以形成个人隐私档案是为了利用。我们不能因为档案利用而忽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也不能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而忽视档案的利用, 为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着手, 将那些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登记和数字化的储存,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开放信息与保护隐私之间的有效利用。做到该公布的公布、该保护的保护, 从源头上来治理日常的档案管理信息的使用,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科学化起来, 促进档案管理过程建设的准确性。
其次, 对于高校档案管理者来说, 应该坚守岗位职责, 在保护好隐私所有人的个人信息档案的过程中, 不断地完善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促进高校档案信息的开放与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度, 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责任追究制度, 才能够使得日常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之间建立有效联系, 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最后, 需要建立起个人隐私档案的查阅和利用记录制度, 从这个角度上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档案查询者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从而让他们在使用这些信息的时候, 能够做到更加的严谨、自觉。提供档案时要依法审查档案利用者的证件和相关材料, 判定其是否是合法的利用者。利用个人档案时, 对必须遵守的规定要作出详细的要求, 任何查阅个人隐私档案的人都必须有完整的记录。对于档案查询者进行有效的记录, 也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档案信息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平衡, 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天真.浅论高校档案馆 (室) 的职能[J].琼州大学学报, 1998 (4) .
[2]徐欣.高校档案工作现状与走向[J].兰台世界, 2005 (5) .
[3]曾淑珍.浅谈高校档案馆的安全工作[J].兰台世界, 2006 (24) .
浅析高校学生宿舍隐私权的保护 篇3
关键词:高校宿舍;隐私权;权利保护
近日位于西部边陲的宁夏某高校突然引进大量摄像头,加强校园管理,特别是针对学生宿舍周围和宿舍内部的管理,加强管控,一时引起不少学生的新奇和担忧。他们担忧的是这样的设备监控什么才是界限?会侵犯到我们的隐私吗?会不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一连串的疑惑加之近几年部分高校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门”以及因在教室接吻被录像而状告校方侵犯其隐私权等事件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隐私权概念及其和高校学生宿舍隐私权的关系
(一)隐私在生活中的含义
隐私是指涉及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切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隐私,顾名思义,隐蔽、不公开的私事。在汉语中,“隐”字的主要含义是隐避、隐藏,《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引申为不公开之意。“私”字的主要含义是个人的、自己的,秘密、不公开。在英语中,隐私一词是“privacy”,相比汉语含义,英语中的“隐私”更注重客观性的隐私。
在美国享有权威地位的《韦氏大辞典》认为隐私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指独立于其他公司或其他人的性质或状态;二是没有监视或观察的批准;三被解释为隐居或者私密环境。隐私权在联合国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被定义为: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任何人的名誉和荣誉不得被无端攻击。人人都有权利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其所拥有的这种权利,以免受到类似这种干涉或攻击。①
(二)隐私权的法律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隐私权的解释主要有: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规定:“隐私权是民事侵权行为法和美国宪法上的一个法律概念。在侵权法中,隐私权是一种不受这种行为对精神损害造成损害的权利,这些行为会使当事人的私生活像不特定大众曝光从而使其精神层面处于高压状态。”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②”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没有对隐私权做出明确而特别的规定,但作为最高司法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釋中则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相应的变通规定。其明确规定:侵害他人隐私,造成名誉权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也即是说关于隐私权的规定纳入到了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可见,我国在法律上也同样注重对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的客体是有关该主体的任何信息不得被非法公开公布的行为或信息。同时隐私权行使的限制在于,隐私独立于公众利益、独立于公共道德,且任何与前者相关联的事情都不能够成为隐私权保护的内容,所以隐私权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关于隐私权的范围,著名法谚曾经有云 “ 隐私止于屋门之前”。
(三)高校宿舍学生隐私权
截至去年上半年,我国共有2198所普通高等院校,③在校学生规模达到三千多万人。他们正处于成长最好的时光,然而他们也是亟需法律保护的特殊群体。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学生宿舍是学生除教室和图书馆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涉及学生隐私最密集的地方。
下面阐述高校学生隐私权的行使界限问题。在权利主体上,高等学校学生是高校宿舍隐私权的主体,其主要是按照国家规定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住宿学生。
住所是公民可以满足个人睡眠休息需求并可以排除他人侵扰,给公民个人带来安全感的处所。在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任何机关单位、团体个人,在未经法律允许或者住户本人同意的话不得擅自随意进入、搜查甚或查封公民住宅;同时,若确有必要针对公民的住宅、物品等进行搜查或者查证时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定程序,确保公民私人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在法律层面上,高等学校学生宿舍是学生最重要的休息场所,属于我国宪法保护的住所范围。高校宿舍隐私权是公民隐私权的一部分,后者是前者的上位概念。
二、高校宿舍管理中涉及学生隐私权方面的问题及其保护
(一)高校宿舍管理中涉及学生隐私权方面的问题
总结来看,目前学生宿舍的管理上大部分高校实行半市场化,即承租给学校后勤集团管理,多了市场参与少了行政色彩,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问题,如学生的安全问题,隐私遭到侵犯问题等等。具体在侵犯隐私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情形:摄像头监控过于深入住宿楼内部,影响到了正常的洗漱和换衣空间;不尊重学生意见,擅自强行在学生不在时检查宿舍;高等学校宿舍管理人员擅自偷看学生的日记或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储存于电脑内的私人信息);宿舍设计以及公共卫生间设计存在问题,影响学生自尊心,侵犯学生隐私权等等。
(二)对我国目前高校学生宿舍隐私权的保护的建议
结合以上对隐私权和高校宿舍隐私权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加强管理,注重对高校宿舍群体的隐私权保护。
1、高校学生宿舍隐私权保护应当坚持的原则
在保护高校宿舍学生群体的隐私权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注重私权优先于公权。这也是我国逐步在学习和借鉴的西方更加尊重人权,私权神圣的体现。其次是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在保护学生隐私权的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对其保护,而使学校的管理处处处于被动地位,而应该在综合考量、合理限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保护学生隐私权。这一点类似于由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部分学者提出的利益衡量理论。
2、保护高校宿舍隐私权所应当采取的措施
首先,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其身正,不令而从。只有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自尊、自爱、自强,同时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同时妥善保管好自己财务,做好更衣洗漱时注意观察周围等小细节,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隐私不受侵犯。其次,高校管理者需要改进之处。高校管理者设计和管理集体宿舍时应该更多考虑学生隐私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同时在采购安装高清摄像头、检查宿舍等方面更多地听取学生意见,摄像设备的数据存储由专人负责并实行问责制,在必要时可以召开全楼、全院乃至全校大会,讨论相关问题,做到公私权利并重。最后,立法层面的保护。鉴于国家在宪法和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条文中粗略规定了隐私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所以在解决高校宿舍学生隐私问题上,可以考虑制定相应地方性法规,这样更有助于考虑到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法律。在法律规定的内容层面,建议更多采用列举式,尽量剔除太多抽象概念,把保护学生宿舍隐私落实到具体条文中去。(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8.
[2] 李秀芬: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范围[J].当代法学,2004(4)。
[3] 郭明瑞:权利冲突的研究现状、基本类型及处理原则[J],法学论坛2006(01)
注解:
① 参见《世界人权宜言》,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fg/R12001102913820.html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
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中第一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通过对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人格尊严权中的几项具体内容,如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了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方面的某些规定,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为何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下一框《尊重和保护隐私权》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关于隐私想了解的内容很多,鉴于时间关系,我把《隐私和隐私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即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和具体内容;第二课时详细说明隐私和隐私权的重要性,同时探究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和隐私权。【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个人隐私经常受到侵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看子女和学生的日记、翻学生的抽屉和书包等。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处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因此,学习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另外,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等原因,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我们不希望别人披露自己的隐私,同时我们也要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尊重他人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隐私。所以,无论从学生的认知实际还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来看,本框题内容的学习都是必要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和增强隐私意识,自觉维护自己的隐私,并养成尊重他人的隐私的习惯,增强人格独立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知识与能力: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知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表现及维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从身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
2、教学难点:隐私的界定。
【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小组竞赛法。
2、学法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交流、情境体验。
【教学资源与手段】
1、教学资源:自制的法律扑克牌、教材、教师用书、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我问你答”激起学生兴趣
活动要求:老师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你提问,你可以选择如实回答也可以拒绝回答。
具体问题:你什么时候生日?你有多重?你爸妈收入多少?你家住在哪里?具体门牌号是多少?你有QQ号吗?号码和密码是多少?你平时写日记吗?日记大都写些什么内容?你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
活动目的:老师通过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情况下快速进入课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进行选择性回答,这样可以体现隐私含义的“隐”的理解,即你愿不愿意公开;常见的几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中让学生理解隐私涉及的内容和范围;
活动预设:
1、对于同一个问题,肯定有的学生选择如实回答也有学生选择拒绝回答,老师可以追问选择拒绝回答的同学拒绝的原因,这样方便老师后面对隐私含义的定义。
2、对于不同问题,如果同一个学生有的如实回答有的拒绝回答,老师可以引导什么样的问题你拒绝回答,这样方便老师概括出隐私涉及的内容和范围。
3、老师可能要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考虑选择一个同学全部回答完问题还是选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不同的问题,如果叫道的学生选择了如实回答,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你如实回答,关键是期待学生表示出他愿意让别人知道,也就是对于“隐”的理解。
二、活动探究,推进新课
第一环节:对比分析、合作探究。
首先,全班学生按小组对比分析小郁的烦心事一,同样是问“家庭关系和电话号码”为什么同学问和老师问大家给的结果却不一样?这个问题需要小组成员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参与讨论,适时进行指导,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要释疑解惑。
其次,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涉及隐私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书包、家庭收入在什么情况下不是隐私,每组推选一位代表课堂发言,汇报本组探究成果,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隐私的含义,从不同情境的理解隐私的“私”。
第二环节:梳理知识、强化理解。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讨论、探究的成果,教师结合课件,梳理知识,解疑导拨,让学生明确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等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下一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同时涉及了“随堂考”这样一个当堂检测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情况。
第三环节:以案说法、活学活用。
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请你出牌”的活动。活动要求:
1、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副法律知识牌,组长分给小组成员不同的知识牌;
2、老师出示案例,请你根据老师出示的案例及问题出牌,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既快又好。请最先准备好的小组把牌号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以案例“‘小郁’的烦心事”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帮助小郁消除烦恼,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多媒体显示:“小郁”的烦心事
(二)提问:你会怎样帮助她消除烦恼呢? 学生通过出牌,在黑板上写出本组出的牌号,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小郁”的烦心事
(三)提问:小郁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处理呢? 学生出牌回答,教师归纳。
多媒体显示:“小郁”的烦心事
(四)学生活动----是爱还是伤害?说明父母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学生出牌回答,教师总结。
三、回归生活、总结新课
让学生自己设计情境对话,具体要求如下。
人物:2人 关系:可以是朋友、同学、陌生人(任选其一)
情境:可以是初次见面,也可以是久别重逢(任选其一)要求:自创一场对话,每人三句台词,但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该活动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加深刻的理解隐私和隐私权,明白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隐私和隐私权,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和隐私权,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和隐私权。
四、真诚沟通、结束新课
(利用温馨提示字样显示:)保护我们隐私、维护人格尊严、实现心灵的自由是我们的权利;关爱他人的内心幸福,尊重他人隐私和尊严,是我们的义务。如果我们能做到彼此尊重各自的隐私,我们的生活一定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
五、板书设计、系统掌握
一、隐 私
二、隐私权
1、隐私的具体内容
1、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2、隐私的含义
2、隐私权的含义 【教学反思】
网络隐私权概述 篇5
一、隐私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隐私权的概念
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信息自由权。
(二)隐私权的特征
1、隐私权的本质。必须纯粹是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私事”。任何公共的、群体的或与之有
关的事情都不能成为某个人的隐私。
2、隐私权的范围。即它必须严格限定在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的私有领域这个有限范围之内。
3、隐私权的独享性。即它必须是权力所有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或干涉的私事。
我国在很多行政法规中也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作出了规定。例如:
1996年,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也从通信自由和秘密的角度涉及个人资料的保护这一问题进行了规定,其第7条明确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互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1998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也提及了隐私保护: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可以考虑)。
四、网络隐私的侵权方式
1、Cookies文件的滥用
2、监视软件的滥用
3、滥用识别机制
4、黑客攻击行为
5、随意出售个人信息
6、第三方泄露或共享
五、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和主体权利内容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二)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1、个人登录的身份、健康状况
2、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
3、邮箱地址
4、网络活动踪迹
(三)具体来说,网络隐私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权
2、网络个人信息收集的选择权
3、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控制权
4、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请求权
5、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利用限制权
(三)收集网络个人信息资料声明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
1、收集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目的的声明
2、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共享或再利用的声明
3、查阅、修正及更新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声明
4、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保护措施及隐私权保护政策链接的声明
四、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查阅
1、查阅权不得抛弃也不得以特定的约定加以限制
2、查阅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要求
五、网络个人数据的控制与使用
(一)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修正、更新与请求删除
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所有人或合法提供者,通过合理的途径访问该个人资料或向有关机关查阅后,针对错误之处可以申请修改、补充或删除,以保证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准确、完整。
英国1984《数据保护法》规定,“对包括在个人数据中的信息,所获取和对个人数据的处理应当是公正的、合法的”。
1、行使资料控制权要求的提出
2、对行使控制权要求的处理
(二)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使用行为规范
1、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内部使用、反馈使用(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对某特定相对人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
时使用该相对人所提供的其自身的个人数据)以及外部使用
2、按使用层次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混合使用
(三)网络个人信息资料使用中的安全要求及相应的保密措施
(四)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保留期限
六、网络隐私权权利人的权利限制和数据用户的免责
英国1984年《数据保护法》规定了全部无条件豁免的几种情况:
1、因保卫国家安全的目的而予以豁免的个人数据。
2、法律要求数据用户公布的个人数据。
3、个人拥有,“且涉及到他个人、家庭、或者家庭事务的数据、或者是拥有只用于娱乐目的的个人数据”。
《数据保护法》还规定了有条件豁免的三种情况:
1、仅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目的而拥有的数据。
2、由法人团体成员组成的团体所拥有的数据。
3、只是为了将物品或信息向数据主体传输而拥有的数据,其内容只是他们的名字和地址或是对于传输而
言必要的细节(例如:电信地址)。
对于上述数据,没有数据主体的同意或者法律没有特别规定解除对透露的限制,这些数据不能予以透露,在豁免的情况下,不能为了其他目的使用数据。
英国《数据保护法》还规定了对数据用户“不透露”条款豁免的几种情况,例如:
1、为了国家安全的理由,需要透露数据。
2、法律或者法院的命令所要求的,或者为了获得法律咨询意见或者在法院诉讼上,如用户是诉讼参与人
或者是个人时要求的透露。
3、对数据主体或者他的代理人进行的透露,或者在数据主体或者其代理人的申请下,或者在数据主体或
者其代理人同意下的透露。
4、为了防止对任何人的健康的伤害或者损害,在紧急状况下要求的透露。
高校隐私权 篇6
本框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的第一框内容。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理解,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习。它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课是简略介绍公民的几种人格尊严权,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尊严权中的`另一种权利——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探究,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确定依据:
从认识上讲,长久以来,由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所以正确认识隐私很有必要;从实际上讲,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个别家长和教师为了解学生,经常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虽然这些行为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所以,学习有关隐私权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隐私权。
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
1、理论引导。通过展示有关的法律知识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论上对隐私和隐私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情感体验。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感性的认识到保护隐私和隐私权的必要性。
3、合作交流。通过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澄清对隐私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隐私意识。
四、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对隐私权缺乏足够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误导了学生的理解,不敢理直气壮地去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也有些学生把一切生活上、学习中的事情都看成是隐私,拒绝与家长的交流。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以及对在家庭、学校中的侵犯隐私现象,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所以主要采用讨论法。
2、问题教学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设计了相关问题,问题间一环扣一环,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景教学法: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一段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在社会中,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侵犯隐私的新现象。
4、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5、案例教学法:再现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在冲突中明辨是非,增强隐私意识。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探索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体验学习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法律的兴趣,更有助于情感的理解与升华。
3、参与学习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维权,学会做人。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分为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歌曲导入;第二环节,畅所欲言;第三环节,今日说法;第四环节,实话实说;第五环节,明辨是非;第六环节,法律导航;第七环节,模拟立法。
1、歌曲导入
播放儿童影视剧《小龙人》的主题曲,同时多媒体显示歌词。歌曲欣赏完,教师提问:
师:1)小龙人有什么秘密?2)小龙人为什么要隐藏这些秘密?
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你有秘密说明你长大了。(拿出准备好的一封信)听班主任说,我们班最近有个同学信件特别多,上课老是精神恍惚,成绩直线下降,我想通过这封信了解一下原因,我可以拆开这封信吗?
设计目的:以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导入,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歌曲结束后,拿出学生的一封信,简单设问,“我想拆开这封信了解这个学生学习退步的原因,可以吗”?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人人有隐私。
2、畅所欲言
1)、“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生活中,你有哪些方面的秘密不愿别人知道?为什么不愿别人知道?
(小组先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出个人隐私的含义[个人隐私:是指不愿为人所知、不愿公开的与公共利益、群众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设计目的:这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但同时也是模糊的问题,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并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隐私及其内容,澄清对隐私的模糊认识。
3、今日说法
师: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高科技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给人们正常社会生活带来烦恼。
播放视频:《尴尬摄像头》
师:1)、设想一下,在浴室被偷拍后,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
3)、你如何评价在浴室安装摄像头的行为?
(小组先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生:回答,略
设计目的:通过对这个视频分析,让学生了解保护隐私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在信息社会,人们渴望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明白侵犯别人隐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最后得出隐私权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4、实话实说
过渡:刚才我们分析了社会中侵犯隐私的现象,下面我们把眼光投放到家庭、学校中,看看家庭学校中对隐私的关注程度。
师:1)、在家庭、学校里,存在哪些侵犯你个人隐私的现象?
2)、你怎样看待家长、老师侵犯你隐私的行为?
3)、你认为家长、老师的这种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
4)、你偶尔或者无意间有侵犯过别人的隐私?结果如何?
生:回答,略(在这个环节,自然而然解决导入提出的问题:能否拆学生的信件)。
教师归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这是从道德角度来讲的。从法律角度,这也是一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那么,是不是只要是公民的个人隐私都受法律的保护呢?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师生对话法、问题教学法。从上一环节的典型案例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给学生提供实话实说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其明白保护自己隐私、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并通过简单设问,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补充对隐私权的全面理解。
5、明辨是非
展示一些情境,让学生辨别哪些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并简要说明理由。
1)、某影视明星的年收入和婚恋情况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刊登在某晚报上。
2)、某地公安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
3)、小王在存款的时候,发现银行安装摄像头拍摄了全部过程。
4)、个别学校为更好的管理学生,在学校操场、出入口安装了监视器。
5)、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习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6)、公安机关在破案过程中,利用获取了犯罪嫌疑人李某贩毒的确切证据。
(小组先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合作交流法、讨论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辨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如果个人私事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法律保护,以此加深对隐私权的全面理解。
6、法律导航
师:我国有哪些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生:列举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
师:我国在许多法律领域都涉及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但是,刚才大家从这些法律依据中听到“隐私权”这个名词吗?
生:没有
师:对,我国目前的法律中还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权明确提出来,所以隐私权还是没有专门独立的立法(过渡到下个环节)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链接和已有的法律知识了解保护隐私的相关规定。学生列举很多条法律依据后,教师设问(听到或看到隐私权三个字了吗?),学生疑惑并思考着,教师将我国法律目前情况一笔带过。这部分内容教材上没有具体指出,但是“源于教材,还要超越教材”,学生对其自身不懂得但一点即可明白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增加了这一设问,同时,这样也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
7、模拟立法
让学生小组合作,模拟制定有关隐私保护的法律条文,每小组制定一到两条,并记录下来派代表发言。
提供一条法律条文供学生参考:参考:美国芝加哥市规定,在公共浴池和淋浴间,未征得当事人允许,禁止对其进行拍照。对违反规定的人处以5至500美元的罚款。
学生展示自己制定的条文,略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每个小组将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一节课中的动口、动脑、动眼,到最后的动手,综合利用多个身体机能,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知识。
高校隐私权 篇7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 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 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因此, 隐私有三种形态:一是个人信息, 为无形的隐私;二是个人私事, 为动态的隐私;三是个人领域, 为有形的隐私。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是公民的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尊严、权利、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人格权法新论》一书中指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就目前国内外学者的通说, 隐私权有以下四项权利:
1.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 不为人所知的权利。
2.隐私利用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权积极利用, 以满足自己精神, 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
3.隐私维护权。是指隐私权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权所享有的维护其不可侵犯性, 在受到非法侵犯时可以寻求公力与私力救济。
4.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界定
高校行政管理权是基于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对等的行政法律关系而言的。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高校掌握着学籍管理、授予学位、依法奖惩等权力, 实际行使教育执法的职权。在该意义上, 高校具有教育执法主体的资格, 与大学生形成公法上的行政管理关系, 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往往进行统一的行动, 以达到维护内部秩序、调节内部成员关系的预期目的。高校管理权首先凸显的是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规范模式。然而, 高校学生作为一名公民, 无可争议地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权利, 隐私权就是其中之一。[2]
高校学生隐私权即高校学生在就读期间所享有的私人生活不被他人知晓、干预和侵犯的权利。它具备一般隐私权的特征, 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害。高校学生的隐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 都是对隐私或私生活不同角度的描述。从静态来看, 个人私生活表现为一定的空间的存在, 这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从动态来看, 个人私生活表现为个人的一举一动和各种事务;而个人信息则是个人私生活在外界的表象, 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因此, “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及私人空间组成了个人私生活的完整内容, 个人私生活完全处于隐私状态, 也就意味着个人空间的安宁、个人活动的隐秘以及个人信息的隔离, 而对于这种隐私状态的控制即是隐私利益的满足, 也就构成了隐私权的内容和目的”。[3]
高校学生隐私权是一种消极权利, 而高校学生管理权是一种积极的权利。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权力是权利实现的基本保障。高校管理权是学生隐私权得以实现的有效保障, 其依法行使的价值在于保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 权力或权利的行使应受到一定的制约, 否则, 权力有时会侵犯权利;权利有时也会被滥用。所以, 隐私权并不是“绝对”的权利, 它受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重限制。高校学生在享有隐私权的同时, 也负有忍让高校合理管理的义务, 故高校学生的隐私权受到了较大限制, 如为保证其他学生的安全, 学生的健康状况不能作为隐私权的客体;与学校公共管理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校内社会活动、集体宿舍内的公益活动, 不属于隐私权的范围, 等等。[4]
作为管理者的高校也必须依法行使其管理权。作为一种准行政权, 高校管理权具有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广泛性等特点, 易出现滥用管理权的现象。因此, 高校的管理权也需要置于学生、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况且, 在市场经济下, 大学生交纳高额学费, 有偿接受教育, 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管理关系, 双方还形成了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 这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这种背景下, 当学生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自己的隐私权时, 就可以提起诉讼, 让司法审查介入高校管理, 从而有力地限制高校管理权的行使。[4]
三、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虽然高校学生享有隐私权, 但由于其所处空间的特殊性, 其行使隐私权要受到高校行政管理权和高校知情权的约束和限制。
1.高校行政管理权对学生隐私权行使的限制。如前所述, 高校管理权首先凸显的是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规范模式。高校运用公权力进行统一行动的管理模式必然与私权利赋予个体公民所享有的私人生活空间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就是私权利的行使受到限制, 表现在高校学生隐私权方面, 就是高校学生隐私权的客体范围变窄。
2.高校知情权对学生隐私权的限制。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 是人们享有的最大限度地知悉、获取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学校知情权是学校了解、知悉学生个人信息的权利。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 它只有在了解受教育者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实施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到高校接受教育, 实际上已经默示同意学校及与之有联系的教师对其个人隐私可以进行合理的察知。例如:入学体检, 其身体秘密由学校特定管理部门和人员获知。[2]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学生私人信息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冲突。
学生一入学就要办理档案、学籍, 这些都掌握在学校手中, 学生的私人信息对学校来说是透明的。未经学生同意, 学校公布学生考试情况、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病患资料;公布贫困学生身份、籍贯、家庭住址, 等等。这些都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高校应该重视这些私人信息的维护、保密工作, 不合理地利用、泄露私人信息应承担责任。如去年七月的“卡门事件”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校财务处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 利用学生身份证号等个人资料为11000余名学生集体办理了“中国工商银行牡丹运动圆梦学生卡”。万余名学生对自己拥有该信用卡一无所知。事件曝光后, 被网友称为“西电卡门事件”。然而, 这只是目前我国大学生隐私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由于缺乏专门法律的规范, 大学生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情况不容忽视;公众期待隐私权在立法上明确作为一种法律权利予以确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二) 学生私人事务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冲突。
笔者认为, 除非涉及法律、纪律、教学等公共秩序, 学校原则上不应对学生的私人事务进行干预。但许多高校为整肃校园环境, 加强学生管理, 往往会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的私人事务纳入管理中加以限制, 从而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例如, 一些高校以整肃校园环境为名, 派人对在校园内牵手、拥抱、接吻的男女学生进行跟踪或拍照等。
(三) 学生私人空间 (包括其人身) 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冲突。
目前, 比较常见的侵权行为有:一些高校以检查卫生或以维护学生宿舍安全为名, 随意地进入学生宿舍;一些高校在行使管理职权过程中不尊重大学生人格并侵害其人身等。
四、高校管理中侵害学生隐私权的原因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各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如下因素造成的。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高校管理权的来源主要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除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外, 几乎所有的教育法规都较少涉及对学生权利的表述和规范, 大都是关于学生义务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的罗列, 普遍有着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 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同时, 高校管理中出现的不少新现象和新问题, 又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调整, 从而出现法律真空。
(二) 高校学生维权意识淡薄。
(三) 管理理念落后, 法律意识淡薄。
高校管理者普遍缺乏法律意识, 对学生权利的尊重程度远远不够。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 学校与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学校的管束。
五、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冲突的调整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增强管理法律意识。
高校治理者应更新教育理念, 在管理过程中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对待, 平等交流、双向互动, 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时, 克服习惯思维的影响, 切实提高依法行使教育管理权的法律意识;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基本权利, “知法”才能真正“守法”, 才能主动依法治理, 切实保障大学生基本权利从“应然”到“实然”。[5]
(二)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隐私权容易受到损害, 除了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因素以外, 大学生自身的权益意识淡薄, 自我维权能力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 我们不仅要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 要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大学生权益自我保护组织, 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我维权的能力, 还加强道德教育, 发挥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合力作用, 把学生当成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通过“德治”的方法,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意识, 在公共领域能自觉限制自己的隐私行为, 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校园风尚。[2]
(三) 完善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
在中国, 立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 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实践证明, 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 是不完备、不周密的。笔者认为, 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 以民法典为重点, 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1. 修改宪法时应当增加保障公民隐私权的条款, 确认隐私权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 使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权在宪法文本中争得一席之地, 以体现立法者以人为本的精神。[6]
2. 完善民事立法。笔者认为, 应在民法领域构建较为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 并以此制度落实宪法的有关原则性规定, 统领其他法律法规中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具体规定。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 将隐私权明确地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 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 (2) 在条件成熟时考虑制定专门的《隐私权法》。
3. 加强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力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的刑法都规定了侵犯隐私权罪, 而且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立法倾向。只有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罪”, 才能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提供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7]
4. 建议制定《学生权益保护法》。为保护特殊群体合法的权益, 我国分别出台了一些特别法,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规范。因此, 针对另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学生, 我国还应制定一部《学生权益保护法》, 以明确规定其所应享有的私有权利, 而隐私权应为其中应有之义, 以便为完善学生隐私权保护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摘要:本文对隐私、隐私权的含义, 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界定及冲突, 高校管理中侵害学生隐私权的原因, 以及对冲突的调整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隐私权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M], 1994.
[2]余军.大学生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研究[J].高教视野, 2008, 1.
[3]于小艳.高校学生隐私权与学生管理的冲突及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 2007, 6.
[4]任海伦.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及对策[J].理论学习, 2007, 11.
[5]潘成林, 李红润.潘建屯.论高校学生的隐私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8.
[6]张夏薇.论学生隐私权之保护[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8.
莫把隐私当作隐私权 篇8
(2013·威海)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装上“法律盾牌”。该决定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 ( B )
A.智力成果权 B.隐私权 C.财产权 D.消费权
该题的答案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可仔细想想这道题还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法律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的隐私还是公民的隐私权?该题把隐私和隐私权当作一个概念,妥当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3年5月第1版)关于隐私部分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这部分内容涉及两个概念,即隐私和隐私权,弄清楚这两个概念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何为隐私?我们看一下教材的阐释:“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①何谓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②
我们再看一下相关法学著作对于隐私与隐私权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为人知的事情。”“隐私权,是指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情事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③
从上述解释不难看出,隐私是公民的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而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对自己隐私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内容包括不经本人允许不得泄露、宣扬他人的隐私,不经本人允许不得进入、打扰他人的私人生活领域等。
与此类似的还有名誉和名誉权、肖像和肖像权等。名誉是社会公众对特定的人的道德品质、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公民就其自身特性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法学理论上,隐私是隐私权的客体。再回到开篇那道中招试题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显然属于公民的“隐私”,而不能说成是属于公民的“隐私权”。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网络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我国公民的隐私意识日益觉醒,公民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案例不断增加。但遗憾的是我国迄今为止并未在民事法律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具体人格权利。仅有的是在200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第一次提到了公民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对隐私权的保护更多地散见于我国的司法解释中。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但这些司法解释都将隐私归于名誉的范畴之内加以保护,其实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
我们期盼国家加快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进程,尽早使其成为公民名正言顺的一项权利。据悉,尚在起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将会有明确的规定与保护。
在此,笔者也建议在中招试卷研制过程中,当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时,试题研制人员要系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把握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试题的科学性,增强表述的严谨性,使之经得起推敲,做到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毕竟,中考试题不仅是“公共产品”,更应是严肃的“学术产品”。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lO月第1版),第46页。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