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隐私

2024-05-30

金融隐私(通用6篇)

金融隐私 篇1

一般而言, 隐私权是指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或公开、个人生活不被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利。基于隐私权, 个人有权保持其生活的安宁, 保护个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 同时能够自由决定个人生活和个人信息的状况和范围, 并能够对其进行利用。隐私权体现了人生活自主的价值目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伴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 个人的金融信息往往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进行传输, 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平台进行, 如何保护个人的金融隐私不被泄露或避免不当使用, 成为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金融隐私权的一般内涵

所谓金融隐私权, 一般是指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支配、控制与其信用状况有关一切信息的权利。金融隐私权的权利主体, 即金融信息的所有人, 是参与银行信贷、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活动的金融消费者;金融隐私权所保护的客体包括金融消费者支配、控制与其信用状况有关一切信息, 具体而言就是在上述金融活动中形成的个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信用记录和交易信息等金融隐私。金融隐私权内在地包含两项重要权能, 即权利人自主控制其信息的积极权能和禁止他人任意公开金融信息的消极权能。根据积极权能, 权利人可直接控制、支配个人的金融信息, 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公开、在什么范围、以何种方法公开自己的个人金融信息。金融隐私权的消极权能包括非经权利人明确同意, 金融机构不得向其他第三方主体披露其金融信息, 当权利人的金融隐私权受到侵犯时, 有权向司法机关寻求救济、获得损失补偿的权利。金融隐私权是传统的隐私权在金融领域内的延伸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 由于金融机构处于优势地位, 金融消费者个体和金融机构之间力量悬殊, 个人金融信息存在这被任意泄露、窃取或不当使用的风险, 隐私权被侵害的案例层出不穷, 而金融机构在这些金融隐私侵权案件中承担程度不一的责任。加强金融隐私权的保护符合金融监管的目标要求, 是金融监管的应有之义。在现代金融监管领域, 除了按照审慎监管原则, 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之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监管目标就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的监管, 防止和减少金融消费这受到欺诈和其他不公平待遇。从这个层面说, 保护金融隐私权是金融监管的必然要求。

二、国外关于金融隐私权的保护制度

构建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 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现有的立法经验。笔者仅摘取美国和日本在金融隐私权领域的保护制度进行初步研究。

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在理论上提出隐私权概念和在立法实践中开展隐私权立法的国家。但是,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美国法院并未重视对金融隐私权的保护。直到1961年在Peter v.Idaho First National Bank一案中, 才正式确立银行与客户资料的保密义务。该案判决书指出, 银行是客户的代理人, 基于银行与客户缔结的契约关系所包含的默示条款, 未经客户本人同意银行不得向第三人泄露客户帐户的相关信息。若银行违反该项义务, 客户可主张银行违反契约默示条款, 要求银行赔偿损失。1982年在Djowharzadeh v.City Nat.Bank and Trust Co of Norman一案中, 判决进一步指出, 基于银行在间接金融市场的独占地位, 银行应对客户信息负有保密的责任。在司法实践之外, 美国联邦法律和各州立法也对金融隐私权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在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制定了《隐私权法》、《银行保密法》、《金融隐私权法》等, 形成了以专门立法的形式保护金融隐私权的体例。1970年, 美国颁布《银行保密法》 (Bank Secrecy Act) , 确立了银行为客户保密的基本原则, 但是同时规定财政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向金融机构索取与客户相关的金融交易信息。1974年颁布的《隐私权法》 (The Privacy Act) 是隐私权保护方面的专门立法, 该法案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金融隐私权”的概念, 但是规定了联邦政府在收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权限。在此基础上,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隐私权法》 (Right to Financial Privacy Act of 1978) , 根据这一法案, 政府有义务证明其获取金融信息的正当性, 限制了《银行保密法》赋予的联邦政府获取银行客户资料的权力。1999年, 在金融混业经营盛行的大背景下, 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The Financi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 , 该法第五章第A节 (Subtitle A of Title V) 明文规定金融机构有尊重客户隐私的法定义务, 这一义务甚至涵盖客户的非公开个人信息。

2. 日本。

与美国对于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模式不同, 日本围绕“个人情报”这一概念开展金融信息的保护。1987年, 日本全国银行个人信用情报中心、日本情报中心及信用情报中心共同设立日本个人金融信用情报网, 其宗旨在于收集、交换和提供银行业、消费金融业、信用情报收集业所保有的个人信用情报, 并防止超贷及多重债务问题。2003年, 日本先后通过《个人情报保护法》和《行政部门个人情报保护法》。根据这些法律, 日本金融厅先后制定了《金融领域个人情报保护方针》、《金融领域个人情报保护方针之安全管理措施十五指南》等行政规范, 作为上述法案适用过程中的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个人金融情报的收集和使用。这些基于“个人情报”的保护法令, 重点在于限制个人金融情报的使用目的、范围, 明确使用个人金融情报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 日本金融行业通过修订自律规范逐步完善内部规则, 形成了金融领域内保护客户个人情报的完善法律体系。

三、构建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基本思路

在我国, “金融隐私”这一概念并未纳入法律框架,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用“秘密”、“信息”等说法取代“金融隐私”的概念, 更遑论明确提出“金融隐私权”这一法律范畴。长期以来, 我国立法体例中并未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提出, 而是将其置于名誉权的保护围之下。直到2009年我国通过《侵权责任法》, 这才第一次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但是对于由隐私权概念延伸发展出的金融隐私权, 在立法上尚属空白。在构建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制度过程中, 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金融隐私权保护模式的选择。

从本文介绍的国外关于对金融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来看, 金融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专门的金融隐私权立法对金融隐私进行保护, 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一是通过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综合保护的模式实现对金融隐私权的保护, 日本的法律制度即在此例。两者相较可以看出, 美国模式是在对案例的归纳总结基础之上形成的法律制度, 由于美国不是统一的成文法国家, 因此美国对于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性规范散见于各项法案, 虽有清晰的发展脉络, 但如果就此移植入我国的法律体系, 必然因缺乏系统性而水土不服。日本模式将金融隐私权的保护作为个体信息或数据保护的一部分, 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角度, 通过对个体信息的维护和合理利用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隐私利益。日本的立法沿革与我国有相似之处, 日本模式符合金融隐私保护的长远发展,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对金融隐私权法律制度模式的选择方面, 我们应借鉴日本相对成熟的法律规范, 将金融隐私权纳入个体信息保护的一部分, 移植入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

2. 以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为中心构建金融隐私权保护制度。

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 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隐私也属于个体信用信息的一部分。但是, 金融隐私权的内在价值要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却背道而驰。金融隐私权重在强调个人私权利的保护, 强调金融隐私的安全;而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 从社会公益出发, 要进行个体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信用数据库的建设, 对个人信用数据进行必要的公开和利用, 强调金融安全与金融秩序。这就必然和金融隐私权发生冲突。这个问题实质是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博弈问题。笔者认为, 在这一冲突中, 应本着权利本位的价值导向, 以保护个体的金融隐私权作为第一目标, 在不侵害个体金融隐私权的前提之下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个体金融隐私作为信用信息被收集、利用和公开应该以法律的明文授权为限, 必须符合正当性原则, 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以避免侵害个体金融隐私权。

摘要: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金融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拓展。在信息时代, 个体金融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输与共享, 极易发生信息的泄露或不当使用, 从而出现金融领域的侵权案件。本文试从金融隐私权的概念研究出发, 以金融消费者权利为中心, 探讨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金融隐私权,信用信息,权利保护

参考文献

[1]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用开放的博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黄毅, 杜要忠, 译.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3]李福隆.“金融危机事件下之金融隐私权与银行监管”[J].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评论, 2011, 3.

[4]谈李荣.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5]潘建珊:“欧美金融隐私保护法律制度比较”[J].法学论坛, 2007, (9) .

[6]吴凤琴.“欧美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比较探析”[J].经济与法制, 2011, (6) .

[7]张乐俊.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12.

[8]张璇.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 2012.

金融隐私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含义和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能力目标:具有辨别隐私与非隐私的能力;能自主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情感目标:通过日常生活中涉及隐私和隐私权的小事,学会树立人格独立的观念和保护隐私权,培养隐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

难点:能够准确辨别现实生活中涉及隐私和隐私权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3、问题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及相关法律书籍,制作课件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及资料。

五、教具运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红和朋友QQ聊天诉说的烦恼引入,妈妈想要小红的QQ密码,看她的聊天记录。妈妈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小红的隐私,引入课题《隐私与隐私权》。

(二)讲授新课:

1、人人有隐私

(1)隐私的含义:隐私就是指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2)隐私的内容:

私人信息: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家庭关系、财产状况、年龄、储蓄密码

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 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小组讨论)隐私是丑事吗?

A.从隐私的内涵来看“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是错误的。隐私简言之就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收入等。

B.丑事一般指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它们涉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不属于个人私事。C.所以,隐私不是丑事(3)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A.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B.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大,人们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

C.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需要。

继续看小红的故事,朋友肖肖告诉了同学关于她的小秘密。肖肖是否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2、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的含义: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维护公民隐私权的作用:

A.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B.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3)隐私权的内容:

A.私人生活安宁权: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律程序非法搜查。

B.个人信息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C.通信内容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继续小红的故事:心情糟透了的小红忽然想给从未见面的网友“乐天派”发E-mail诉说自己的苦恼,不料“乐天派”也遇到烦心事了。

“乐天派”:我也很苦恼,昨天晚上我们街道的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就对我们小区进行了全面搜查,我们小区都觉得很反感。

——侵犯了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宁权 知识链接:教材P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我国法律对搜查权的行使做了规定:P49 继续小红的烦恼:

正是这些事的困扰,第一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小红整天魂不守舍,引起妈妈的怀疑。恰好一天有一位男生打来电话找小红,妈妈担心她是不是和某位男生早恋,于是拿起客厅的电话偷听„„小红一气之下跑出家门,来到一家网吧,可更倒霉的是她发现网站将她的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等信息公布在论坛上.她郁闷极了„ 想一想: 妈妈和网站的做法合法吗?谈谈你的观点。妈妈的做法不合法,公民享有通信内容保密权。网站的做法是违法的,因为公民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案例分析:

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未经其本人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假如老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的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老师不是法定监护人或者其他监护人,看未满10周岁学生的信件是不合法的。

家长拆看未满10周岁孩子的信件是合法的,因为未满10周岁的子女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以家长作为监护人可以代拆,但是应保护未满10周岁儿童的隐私权。结论:

未成年人也有隐私和隐私权。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予以特殊保护。(4)不得滥用隐私权

A、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B、不能为了保护隐私而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

七、教学反思:

金融隐私 篇3

关键词:金融隐私权 银行 责任

近几年来,客户个人信息被披露的事件屡屡发生使得银行与客户冲突愈演愈烈。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隐私权在现代社会已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权益,但银行仗着自己的强势地位剥夺客戶金融隐私权的事件屡有发生。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护责任。

一、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的职责

(一)银行的权利

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有向银行客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权利。银行为了避免贷款骗局还有核对交易客户信息,担保信息的权利。还要同相关监管部门如工商部门,税收部门进行信息的核对,了解贷款的去向。银行可以根据交易客户提供的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查询该客户的交易情况以及有无偷税漏税,欠款情况。同时银行在国家反洗钱活动中有必要向公安机关提供相应信息,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

(二)银行的义务

对客户的金融隐私进行保护是银行的一项基本义务,但这项义务不会在银行和客户的合同中体现出来。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交易关系存在一种默示性,虽然银行会与客户签订合同,但正因为合同中存在的默示性使得很多条款都不会再合同中出现。金融隐私保护权既是一项默示条款,不管合同中有没有明确规定银行对客户进行隐私保护的义务,银行都必须承担保护客户金融隐私的权利。银行在未经过当人事统一的情况下不得将其信息公开,除非是法律要求或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二、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一)金融隐私权现行立法的不完善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制度使得中国的金融行业较国外而言起步比较晚。中国因缺乏传统的文化要素在历史上对金融隐私权的保护也无处可查。在古代时期,人们生活在传统的封建制度下,财产被剥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财产毫无保障,更不用提精神层面的隐私权保护了。在过去的立法中,封建统治者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利,树立自己的天子地位。而没有尽到保护公民财产的义务,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对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宪法还不够完善。

(二)银行的强势地位以及客户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为不损害自身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借助业务来与客户签订各种合同,将客户的信息收集在自己的数据库中以避免银行风险。银行通常仗着专业的人员与技术不断减少客户的利益条款而增加自身的免责条款。在银行业务中有着垄断的优势,对自身应尽的责任没有明确处理,使得客户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当前银行法也相当不健全,当事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只能听候银行差遣。

三、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护责任的思考

(一)明确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义务的范围

笔者认为在保护客户金融隐私权方面的问题,银行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为了进一步完善银行金融隐私权保护的条款,首先应该明确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义务的范围。让银行了解自己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密性有着法定义务。其次应明确规定银行对客户进行金融保护的义务职责。在客户金融隐私权中最重要的三点就是:客户银行交易的信息,客户账户的信息,以及客户在银行所有业务操作的相关信息。在对银行责任的设定上不能过于宽松,应明规定其义务。

(二)明确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义务免除的具体情形

目前我国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义务免除的具体情形没有其他相关机构的限定,仅仅只限制于法律的规定。而此种立法模式还不够完善,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护工作还做得不到位。法律中的明文条款也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我国有关金融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能保证客户的金融隐私不被外露,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模式完善我国立法模式的不足与漏洞。只有在法律的规定下并经过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将客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公开。不能处于个人利益的需要而将客户的信息进行披露。在基于公共利益,征信需要而不得进行信息交流的情况下可以经过客户许可将其信息进行公开。为了保护客户的金融隐私权,使银行通过合理手段获得其信息,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信息公开以及银行取得信息方式的管理。通过法律手段来为维护银行客户的权利。

(三)明确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义务与信息披露义务的处理规则

银行最基本的义务就是想监管部门披露自己所公开的银行客户信息,这种监管方式也是对银行客户金融隐私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相关法规应该完善银行对融隐私权保护义务与信息披露义务这两项义务。实际上,这两项义务的平衡标准并不能解决客户在银行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两项义务在一定意义上地位也不是平等的。其中,必须要有一项义务优于另一项义务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银行所承担这两项义务来看,保密义务是银行最基本的一项义务,其注重的是对银行客户信息的保护。信息披露义务则是以银行的利益为出发点,无疑当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银行首先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所以,本着认为相关法规应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优先的原则。

四、结束语

为规范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保护的权利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隐私权保护法规。这也是提高人们信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应该明确规范银行应当承担的责任,明确征信管理部门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使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10月

[2]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1)

金融隐私 篇4

网络时代可以说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深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 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 很多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金融领域。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关个人信息窃取的案件, 对于人民群众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 加强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是网络背景下促进金融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金融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对其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二、网络背景喜爱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实际需求

( 一) 网络背景对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冲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网络数据时代早已经到来。网络与金融领域进行全面融合, 全面的创建了3A的服务模式。3A服务模式具体指的是客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安全的、稳定的开展金融服务。不用在受到金融结构业务办理时间的限制, 为人们金融活动开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网络金融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如今受到社会密切关注的就是余额宝。余额宝是一种第三方支付平台, 以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以及流通的货币为基础。这种金融服务模式的本质就是客户应用手中的先进购买基金, 投资金额不在有门槛限制, 而且还能实现随时取现。这种金融业务模式诞生后, 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为了可以应对这种金融模式造成的巨大冲击, 我国银行也在积极的推出相类似的金融服务业务, 打破了以往金融服务时间的限制, 用户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都可以进行操作。随后百度钱包、微信理财等众多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金融产品, 通过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网络销售平台等进行宣传。虽然, 这些金融服务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因为客户门槛非常的低, 客户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得到良好保障, 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和财产隐私被不法份子窃取。当不良侵权事件发生后, 多方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屡见不见, 导致消费者布置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 二) 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保护权呈现的特点

1. 技术风险对金融信息安全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以往传统类型的金融业务中, 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客户到金融机构单独的设置账户, 不同的金融业务需要办理不同的账户, 而且金融业务开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开展更多的是现金交易,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与之相比较, 资金结算业务信息承担的风险较大。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很多人员为了获得不法利益, 生产各种类型的木马软件、二维码病毒等, 导致众多消费者的金融信息被窃取。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较快, 混合经营业务逐渐增多, 众多的交易信息都需要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传输, 众多的金融信息在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流动, 不法人员很有可能通过网络途径对金融信息进行删除、篡改等金融风险。无论是金融产品的推出、客户信息的采集、传输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从中可以看出网络形式的金融业务比较容易受到攻击, 客户的金融信息承担风险较大。

2. 交易者举证越来越为困难

网络金融业务主要是以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的, 客户对于信息的掌控程度较差。调查所显示, 网络金融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 客户点击合同进行交易, 交易信息最终以电子记录的方式进行保存, 以往传统金融业务中盖章办理的形式被取替。需要明确的是电子版的通知或者其它告示性的文件, 保存具有一定的难度性, 而且很难对交易对象进行核实。如果金融机构恶意应用客户的金融信息, 与客户发生不良纠纷后, 很难评判金融信息的应用是否违背了客户的意愿, 使得客户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当金融机构收到黑客攻击后, 导致大量客户的私人信息被窃取, 多方对责任进行推卸。客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在不良问题出现后不能找到有效的交易记录, 导致客户举证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众多,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就是立法缺乏系统性。金融机构对于客户金融信息保密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 但是在相关的法律中体现的概念过于笼统化和抽象化。因为立法缺乏系统性, 所以对于一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金融业务, 从而很难应对。其次就是在不良事故发生后, 落实的救济手段缺乏保护性。因为金融机构和客户并没有处于平等的地位, 客户的金融信息被泄露、窃取, 导致金融财产被不法人员窃取, 客户总是很难找寻有效的救济途径。而且仅为网络具有的特殊性, 客户很难提供有效的证据。虽然我国法律中也有关于金融信息泄露的处罚方式, 但是在威慑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网络环境下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完善措施

( 一) 加强网络金融监管

对于现阶段不断推新的网络金融产品, 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过于金融产品的推出过于自由, 很多并没有经过我国相关部门审核的金融产品就投入到市场中。而且网络金融市场跟风现象严重, 一款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后, 相类似的产品就会逐渐推出。对于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权承担的风险, 需要在于预防。所以我国政府部门需要不断的加强监管力度, 并且设置单独的监管部门, 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于网络平台推出的金融产品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 只有经过我国政府部门的审核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推行, 同时要求金融机构承担起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的责任。审核程序需要简单化、全面化, 审核的重点需要放在对于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方面。

( 二) 明确金融机构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金融机构对客户的金融信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 需要主动的告知客户信息采集的主要目的, 以及对客户信息的实际应用。因为混合经营业务逐渐增多, 客户的信息会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流通。为了避免客户金融信息才传递过程中, 作为二手资料在业务完成后继续传递, 需要应用法律进行规范。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云数据库, 并且加强数据库的保密处理, 保障客户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对于网络技术风险应用法律进行控制, 为了提升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现阶段对通过客户的二次确认。法律上对于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需要进行明确性的规定, 避免不良事故出现后, 金融机构推卸责任的情况存在。

( 三) 建设选择加入和选择退出模式

我国法律中对于选择加入和选择退出还没有明确性的规定, 所以我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并且落实综合性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具体指的就是只要客户选择了退出某一金融机构, 该金融机构就不可以在对客户的金融信息进行应用。但是如果客户并没有选择退出, 客户的金融信息就可以进行流通。这样的模式可以便于客户掌握自身的金融信息动向, 同时, 还能有效的缩减金融领域的运行成本。客户可以选择自己的金融信息在哪些金融机构进行流通, 这样也能够便于金融机构金融信息管理成效的提升, 使得客户对于金融信息的知情权得到有效的保障。

五、结语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同时, 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的加强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应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人民的金融财产安全。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研究力度, 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 使得的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越来越为健全和完善, 为促进我国金融领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凤琴.欧美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比较探析[J].经济与法制, 2011 (6) :77-78.

[2]李福隆.金融危机事件下之金融隐私权与银行监管[J].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评论, 20113 (2) :124-125.

《隐私和隐私权》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它包括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及内容两个模块的知识。本课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格尊严权及其他权利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学习,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性地认识隐私和隐私权,学会尊重他人隐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隐私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尤其对隐私权缺乏一定了解。此外,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事实也普遍存在。因此,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归纳、集体讨论、案例分析,正确辨别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隐私内涵和隐私权的内涵及其内容,能够依法保护隐私权。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及内容。

难点: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学生特点,本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阅读讨论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入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古希腊普罗塔尔曾说:“人的大脑不是一只装满水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会严格遵循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课程开始之前设置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假如别人偷看了你的私人日记或公开了你的小秘密,这时候,你该怎么做?”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导,入情入景地带领学生进入新课《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二)新课教学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的形式来讲解新课。

活动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案例、图片,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谈谈他们对隐私的理解。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并带领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隐私的含义(板书),即公民不愿为人所知,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它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等。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落到实处。

活动二:根据幻灯片中“我们还有隐私吗?”的漫画和隐私调查数据,我会全班按6人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如果隐私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隐私的好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我会进行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小组分析讨论之后,请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板书: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板书),并适时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隐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活动三:引导学生对课本四个案例进行材料阅读、讨论分析。

通过对“明星隐私曝光”案例讨论引出隐私权的含义。

通过对“住宅非法搜查”案例讨论引出公民的住宅权不受侵犯。

通过对“小红不愿透露个人信息”案例讨论引出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

通过对“老师拆开或父母拆开信件”案例讨论引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这样可以把抽象的内容融合在案例中分析获取新知识,使理论性知识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提升

再次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由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行为是尊重隐私权?并说明其原因。这样既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馈,又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回顾和提升。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带领学生结合板书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会立足学以致用的理念,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分析:“当父母的关爱与自己的隐私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们该怎么办?”这样开放式的作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体会思想品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金融隐私 篇6

晓苏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风格和文体意识的作家。多年来他一直执着从事短篇小说创作, 以一贯的底层关怀热情、介入当下乡土的人情世故、世态风情, 创作了一批有着经典意义的乡村小说, 成为继方方等之后又一位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曾获《长江文艺》小说奖、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屈原文艺奖。本文要谈论的是其小说集《我们的隐私》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这部小说集共收录晓苏近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共十八篇。小说以油菜坡为背景书写当下乡村生存世相, 透析中国乡土经验, 挖掘乡村小说审美意蕴。

油菜坡, 是鄂西北一个小山村的地名, 这个乡村地理偏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这里村民也往往显得笨拙、单纯和朴实。当然, 油菜坡也正受到其他异地文明的浸染, 在现代化进程的裹挟下踟蹰前行。同时油菜坡也是作者想象的家园, 是作者诗意的栖息之所。晓苏以油菜花作为村名, 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小说的基本色调, 普通, 油菜坡是乡村的中国的一个缩影。流动着微香和色彩的油菜花地也浸润着小说诗意的氛围。正如作者所言“油菜坡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特征, 用它来作为小说的空间环境, 这个空间环境便也有了双重意味, 它既是一种物质空间, 也是一个精神空间。”

晓苏以一种平实明快的语调, 冷静地叙述着油菜坡喜怒哀乐与世事变迁。作者将所有的情感流动隐藏在故事情节的自发发展之中, 强调小说的可读性。在简洁、自然、流畅的故事叙述中隐藏着作者的情感空白。在这种“纯粹”的写作中, 作者站在人性的立场去观察生活, 理解生活, 宽容而温暖的叙述乡村内在的情感裂变。油菜坡这一象征性的地域物象, 已经衍化为底层农村的缩影, 具体而微的书写着乡土中国的世纪变迁。油菜坡最为新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 这里看不到传统农村全景式的家族体验, 也没有剑拔弩张的阶级斗争、更看不到激烈、暴露的身体冲突。原子化的油菜坡让我们领略到的是实际转型期, 个人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情感的却是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心的煎熬、激荡和焦灼。由于对乡村底层的细致的观察、对乡村情感温暖的抚慰, 晓苏的乡村小说不流于问题的展示、也不急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是更多的将笔墨集中于个体情感温暖的书写, 书写社会结构整体变迁威胁到生命个体生存时, 个体如何应对?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与个体的命运冲突时, 个体的真实情感和欲望如何?情感残缺状态下的个体又是怎样艰难生存?破败凋敝、无序芜杂的情景中乡村伦理、乡村情感如何重建?这样使得晓苏的小说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精神气度和文化意蕴。

像其他的中国传统乡村一样, 最初的油菜坡民风淳厚、长幼有序, 虽然物质条件有限, 大家彼此依偎相互取暖, 充满了彼此依偎和相互寒暄的温情:《姓孔的老头》那个执拗地认为“人情、人情, 只有人情到堂了, 情才会到堂”、“世上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的老头孔庆西。他一大早, 忍耐着病痛, 郑重其事地带着妻子祥云地去参加远房表妹王香六十岁的生日, 但是结果却发现, 王香一个人单独住在搭屋里, 儿媳在她生日前一天和她分家了, 儿子儿媳都没到场给自己的母亲祝寿, 儿子只托人带来了一百块钱的寿礼。他恼怒而固执地让王香把钱退还给自己的儿子, 企图以此唤起儿子的愧疚之情。可最终适得其反, 这一有悖于传统文化意味的举动不但没能唤起王香儿子的忏悔之情, 反而被认为是善解人意之举。更令其痛心疾首是, 王香已在对钱的渴求中失却了对亲情的信任与依赖, 最后竟然要孔庆西还上那一百块钱。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作者给孔庆西安排了一个小学教师的身份, 也就是一位在传统乡村具有一定话语权乡村士绅, 在现代乡村担当启蒙重任的乡村知识分子。然而, 油菜坡的小学废弃了, 教室空荡荡的, 桌椅上布满了蜘蛛丝, 黑板也长着白霉, 人们对他的称谓也从孔老师变成了姓孔的老头, 自己也不被油菜坡年轻的后生如双飞所尊重。传统的伦理文化已破败、现代的启蒙任务也没有完成, 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油菜坡的一味坚守已然失去了最初的含义, 在欲望的乡村显得不合时宜, 最后只能伤心、失落地离去。与此主题一脉相承的是《柳幺》, 小说主人公换为一名离开油菜坡到城里教书的老华。快要退休的老华坚持每年以自己的年终奖金为家乡人免费送年货, 以期见见父老乡亲和重温儿时的记忆与乡情, 然而其饱含温情煞费苦心的善举却遭到村民的诽谤和不解, 甚至恶意的利用———善款被村民个人私吞。不论是孔庆西, 还是老华, 都崇尚传统乡村文化。两位老人, 都俨然把维护感情、追寻感情作为了人生重要的生命仪式。前者参加亲人的生日要盛装准备, 无视自身疾病而依然前往;后者为买年货, 不遗余力地亲力亲为, 无视自身身体与疲惫。二者都在自身的行为中, 努力追寻着那份遗失的乡情与亲情, 试图还原记忆中的原始场景———一个充满了淳厚、质朴情感的油菜坡。而两位老人的感伤预示着传统乡村文化在现实面前的尴尬处境和破败的命运。

如果说《姓孔的老头》、《柳幺》里呈现的是油菜坡的过去, 是作者对油菜坡美好记忆和诗意的想象。那么《留在家里的男人》、《桃花桥》、《钟点房》、《姑嫂树》, 则显现的是正处在变化中的油菜坡。与过去相比, 油菜坡在与时代变化合拍的同时, 人的情感也在发生急遽的变化。从老人追寻的人与人之间的乡里乡亲、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转变到了个人自身内部的情感需要。比如《留在家里的男人》里的光泰, 由于妻子外出打工, 独自留在家里承担一切家务, 照顾老人和小孩, 并独自忍受着净胜上的孤独和生理上的煎熬。周而复始的烦琐的生活将失去情感和身体滋润的男人打磨得更加木讷、粗糙。不畏生活艰辛的光泰由于妻子情感的残缺使其陷入生理和内心的煎熬与痛楚。在一次为岳父庆生的晚上, 与岳父同睡一床, 因为梦境的驱使, 误把岳父当做妻子, 爬上了岳父的身体, 从此光泰生活的焦虑又多了一层伦理上的煎熬。生命的焦渴和冲动反衬出现实生活的艰辛, 生命的呼喊在和谐大地上显得更加的激荡和凄凉。

其他的如《姑嫂树》等小说都是将油菜坡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中, 聚焦底层农民精神上的沙漠化现象, 重视底层的生存质量的问题。显然作者超越了乡村表层问题的揭示, 将笔触探及乡村底层精神内核, 从而凸现出了晓苏小说的特殊意义。

正如晓苏所言“我们应该把笔伸到人物的精神领域中去, 伸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伸到他们的情感末梢, 去触摸他们内在心里最温柔的部分、最脆弱的部分、最潮湿的部分、去捕捉他们情感中最敏感的东西、最神秘的东西、最疼痛的东西。”《我们的隐私》中的系列小说试图探悉当下乡村生存本相, 特别是将笔触探及以前乡村小说所遮蔽的“隐私”部分:乡村传统伦理的失序、温厚乡村道德的暗淡, 欲望的出场, 隐秘的性爱诉求转向了暴露、开放, 本能欲望的自我表述得到应有的宽容和尊重。

《陪读》里“我”在散发身体魅惑的同时, 也在肆意释放着身体的欲望。“我”和余老师的对答, 实则是双方有意在促使各自走向暧昧。在暧昧中有意无意的忘记各自的社会责任, 达到欲望宣泄的目的。不论是《等冯欠欠离婚》里的冯欠欠辜负了等待他五年的杨耕田, 并且利用杨耕田扫除障碍, 利用杨耕田的感情和财富来为自己做嫁衣裳。《风流老婆》中的冯春娘因为和县农业局的席局长睡了一晚, 而风靡全村, 成为最风流的女人。她可以无视丈夫的存在, 而公然与他者在油菜地里野合。他丈夫的存在, 只是她生活的附属品, 点缀品的价值都没有。她跟随自身情感的起伏随意摆弄着自己的丈夫。《光棍们的太阳》中的黄娘这个村子里光棍们的大众情人, 像太阳一样照耀和温暖着所有的光棍。她的话语和感情能够瞬间改变光棍们的言行。她能把每一个光棍都驯服得服服帖帖的。她俨然成为了大家拥簇的群众领袖。这些女性往往利用男性的善良、或者将性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无视女性的伦理规约, 抢占情感的制高点, 掌握情爱的主动权。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无意对这些女性做刻薄的批评, 只是在叙事中对处于底层的男性村民寄托了自己深深的同情。除了精神的钳制、贫穷的困扰, 这些地位低下的农奴还多了一层性欲的奴役。这些隐私的话题被作者置于阳光低下, 让人们能更加形象的审视底层农民的生活形态。对于无意于历史进步的平民,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活着。因此才会有基于基本感情满足的相互慰藉与扶持, 以至在爱与伦理之外达成谅解。在相互背叛之后, 依然有基于现实残酷背后的大度与温情。《我们的隐私》里“我”长年外出打工, 妻子在家偷人, 自己在外与人姘居, 回家相聚后, 依然是一个健全的家庭。尽管情感已支离破碎, 但依然生活依旧, 丈夫还要在孩子面前为妻子的行为掩饰。但是这种对隐私的保护包含了多少苍凉的人生境况, 又回应了多少无奈的现实人生。

在粗糙的生活面前, 底层农民“最温柔的部分、最脆弱的部分、最潮湿的部分”伤痕累累。这种生活体验的获得需要多少“隐私”的掩饰呀,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晓苏聚焦了当下农民的生存质量问题, 探索乡村小说创作新的路径, 达到了新的高度。

摘要:晓苏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风格和文体意识的作家。多年来他一直执着从事短篇小说创作, 以一贯的底层关怀热情、介入当下乡土的人情世故、世态风情, 创作了一批有着经典意义的乡村小说。本文谈论的是其小说集《我们的隐私》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这部小说集共收录晓苏近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共十八篇。小说以油菜坡为背景书写当下乡村生存世相, 透析中国乡土经验, 挖掘乡村小说审美意蕴。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下一篇: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