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改革

2024-06-03

训练改革(精选12篇)

训练改革 篇1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同时在这个阶段很多的社会矛盾也显现出来, 比如火灾的发生几率不断的增加。2008年, 我国先后发生了冰雪凝冻灾害、胶济铁路特大交通事故、“5·12”汶川大地震, 新疆、广东、浙江等地还发生了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此时的消防部队身为专业的灭火救援组织, 其出警的速度越来越快, 作战的客体也更加的复杂, 而且难度也在增加, 对于装备等的规定也越来越严苛。

1 目前消防战讯活动面对的问题分析

1.1 组织队伍建设工作面对体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当前未形成良好的队伍培养以及任免体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 在这种背景下, 官兵的三观出现了非常大的改变, 很多官兵不愿再接受战训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工作的压力非常大, 而且任务量非常大, 个体的成长缺少专门的机制做后盾。然而组织不愿放手那些素养较高的官兵, 但是又不能够处理好他们的发展问题。因而生成了强者多劳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严重的打消了官兵的活动热情。因此消防部队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 还要落实专门的培养和任用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上文中提到的不利现象处理好。其次, 部队没有形成职业化。该项工作牵扯的学科知识很多, 仅仅的从灭火的层次上来看, 就规定工作者要了解物理化学之类的知识。不过由于建制等方面的原因, 战训职位的工作者不固定, 而且培养时间不长, 无法形成专门的组织, 进而使得指挥能力较低, 处理重大问题的经验较少。在当前时代救援工作不是只靠着勇猛的精神就可以完成的, 新的时代赋予了工作新的特点, 在此时要求工作者必须熟练业务, 而且要具备非常完备的作战经验。

1.2 警力欠缺, 综合素养不高

首先是当前的编制存在问题, 任务量重, 人员不足的问题非常明显。从消防官兵总数来说, 一线中队战斗员人数不能满足四辆执勤车的最低配备需求, 往往不能同时应对两起较大的灭火救援任务。其次是综合素养不高。通过分析最近的一些火灾我们发现目前的火情非常复杂, 因此必须有专门的指挥人员来指挥工作才可以将火情控制好。指挥者必须要懂得燃烧学知识, 还要对医药化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前兵源的总体素养不是很高, 一些官兵对于新装置和技术等的理解力较低, 完全靠硬记, 此时就导致了灭火工作无法灵活的开展, 严重的时候还会引发许多经济损失。最后, 理论知识不充足。当前的情况是很多消防人员过分的重视技能的提升, 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因此在实战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不了解设备的特性等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不了解物质的特性, 在选择灭火材料的时候发生失误进而加剧灾情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时候因为不了解人的身体特性, 使得救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1.3 消防装备建设不适应灭火救援任务的要求

首先是装备建设较之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速率和救援工作的实际需求要落后。最近几年, 各个区域都开始增加消防装置方面的投资, 不过其在财政的总支出中占据的比例还是很小, 当前的器材配备还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不能和当前的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一致。其次是结构不合理, 没有做好管控工作。在当前时期, 很多全新的工艺以及材料等都被使用, 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目前有的装置已经无法处理日益复杂的火情局面。急需配备一批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装置。当前的特勤装置通常配备给特勤队, 而且其总数不多, 大多数的队伍都没有这些设备。同时, 因为管理人的素养较低, 而且人员不固定, 导致这些设备得不到良好的维护。

2 完善战训工作的方法

2.1 强化体制建设工作, 着力打造出一批优秀的组织队伍

第一要落实制度, 保证战训人员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氛围, 明文论述战训人员在提升中的比例, 相关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战训人才库, 对于那些素养较高的人才如果不任用的话, 要向上级组织讲述缘由, 让那些喜欢战训活动, 真正有能力的同志有用武之处, 通过制度的创建, 着力打造出一个人人都争先抢占战训职位的局势。除此之外, 还要大力的提升此类群体的待遇水准。

2.2 强化、优化装备配备

在当前时期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此时的消防器材的投入也在增加, 怎样配备并且管理好这些器材就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点工作, 具体来讲可以按照如下的要点来开展工作。第一要认真贯彻有关的装备配置规定, 及时向相关机构反馈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积极的做好协调工作, 把装备建设费用纳入国家预算体系中, 带动其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是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消防装备器材的建设力度,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发动社会各界投资消防器材装备建设;三是优化消防装备配置结构, 要立足辖区灭火救援的需要, 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论证, 按照质量可靠、数量适当、技术先进、结构精良、配套合理的基本思路, 做好装备的采购工作, 确保售后服务到位, 配备技术含量高的装置, 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对目前的装备进行优化组合, 切实的发挥出装备的优点, 提升总体的战斗水准。

2.3 建立以消防为主的政府应急救援体系

要积极推动政府领导下的以公安消防部队为骨干, 公安、安监、卫生、民政、气象、地震、环保、供水、供电、供气、城建等部门和其他救援力量参加的消防应急救援联运机制建设。从体制、机制、制度入手, 综合政府、单位、群众和专门机构等各方面力量, 融合社会资源, 以消防部门为应急指挥平台, 建立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完善不同灾害等级的预案库, 把具有救援能力的单位纳入救援体系中, 明确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主次从属关系、支持关系以及主要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法, 建立灭火救援响应机制, 形成有效的联合行动。当灾害出现的时候, 依托应急指挥中心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根据各救援力量的专业优势、装备优势和技术优势, 进行科学的现场控制和明确的处置分工, 缩短启动时间, 把握致胜先机, 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当地政府要组织有关应急救援部门联合演练, 对参与处置的机构和部门配备必要的装备, 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消防部队内部要完善灭火救援指挥体系, 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提高灭火应急救援战斗编成水平, 强化三级组网功能, 从指挥部到基层作战单位实现警令畅通、动作迅速, 充分发挥消防力量的最大潜能, 保障灭火救援作战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吴兰冲.新形势下培育消防特勤队伍战斗力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S1) :88-91.

[2]陈兴发.建立高效统一、反应迅速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7, 26 (S2) :1-3.

[3]代如田, 刘朝文, 和丽秋, 等.消防部队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7, 26 (3) :308-311.

训练改革 篇2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建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 年间将大约2 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使他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分析改革的性质。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概括,注意总结要全面。第(2)问,材料中“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的信息表明了阿里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性质也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第(3)问,从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说明对阿里改革的认识。

答案:(1)措施:鼓励对外贸易;派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等。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强大的帝国,富国强兵。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3)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其政治改革未能适应近代化要求,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再现阿里改革的内容。第(2)问,概括两则材料,认识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军事方面,结合所学回答措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独立”、“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回答改革前后的目的。

答案:(1)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军事;依照西方教育制度,改革埃及落后的教育体制。

(2)核心:军事改革。

措施:①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②创办埃及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新型军官;③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式军队;④大力发展海军。目的:改革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后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甚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

(3)材料二认为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源对阿里的认识;第(2)问,可从材料中获取答案;第(3)问,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即阿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观点。

答案:(1)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

(2)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3)原因: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制度)。看法: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阿里的改革确实使埃及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再加上对外战争激化了矛盾,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解析:第(1)问,要注意关键词“工业国”“富强起来”,改革的动机比较明显。第(2)问,注意全面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不要漏掉消极方面。

英语口译实务训练课程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口译实务 课程改革 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84-01

口译指的是在“现场”通过口头的方式叙述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准确的表述出来。教学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传授口译的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另一种是帮助掌握口译技巧。要想成为合格的口译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要素:第一,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记忆力;第二,超强的理解力、思维要敏捷和超强的表达能力;第三,在口译时要做到三个步骤,那就是准、顺、快,在面对现场时要能够应付自如,但又不喧宾夺主;第四,有较强的素养,不利用翻译的特殊身份为己谋利。在高校的教学当中,由于口译开设的课时很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口译知识,根本达不到开设口译教学的目的。英语口译实务训练课程将重点放在实务训练上,主要为学生按照实用专题提供大量的实用英语口译材料,比如会展、旅游、能源与环保、文化交流等专题,营造口译现场气氛,创造接近真实口译现场的小环境,通过密集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译实践水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口译实战经验,最终达到提高口译水平和能力之目的。

自英语口译课程开设以来,在教学的很多方面虽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经验,授课教师们也在不断尝试将新的内容引进课堂,增加课上的信息量,但经过几轮授课后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如下。

1 缺少完整、适用的实训手册

开设该课以来,该课程主要是授课教师自行选择相关材料作为课堂训练和讲评的内容。一直没有形成完整实用的实训手册。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就缺乏教学经验,导致所选材料也受到很多限制。而且,在确定授课内容时没有将行业实际需求、学生的潜在就业意向及区域经济特点考虑进来。

2 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专长

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实训课程,英语口译无论是在个体操练还是训练内容上都应该有较强专业性。如果在教师之间只是仅仅限于共同备课,分享其教学资料,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那么怎能发挥出教师的个人专长呢?

3 模拟实验室的使用不够充分

以往英语口译实训课主要以操练为主,通常是教师读材料,学生进行口头翻译,没有将多媒体、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对于高度仿真的实验室的利用更是微乎其微,因而造成操练实效性较差,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4 职业实训缺乏职业人的参与

授课教师本身的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缺少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的直接参与教学,学生无法获取第一手的业内信息,学习积极性受阻。

5 教学案例的材料积累不足,不成体系

教学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积累不足,不成体系。教学材料比较零散,并且没有作为教学材料存档,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档案,不利于课程建设。

综上,英语口译实务训练课程的授课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现笔者尝试通过教学模块化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1)引进模块化教学的理念。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它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

(2)编写完整、适用的实训手册。

把开课以来教师搜集的各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实训材料加以梳理,按照模块编辑形成完整、实用的实训手册。

(3)建设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课程组教师的个人特长。

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集体上课,由团队负责人整体设计统筹,按照教师特长分配模块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能力,充分利用教师的个人资源。

(4)合理利用模拟实验室。

“现场气氛”的营造可以为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课堂训练中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现举例如下:

①模拟大会翻译。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组学生分别就座于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充当发言人和译员。教师则充当听众。在每场模拟表演结束后,师生就翻译的“信、达、雅”以及台风等对“译员”提出改进意见,但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学生在互评中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

②模拟展会。

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每组都有展会工作人员和译员若干,还有若干同学充当展会参观者。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检查由学生准备好的相关的问答材料。模拟现场开始后,展会工作人员发布消息,并解答客人提问,译员担当他们之间的语言桥梁。通过多次角色互换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另外,教师可尝试将团队合作、班级比赛、模拟翻译工作室等形式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广泛参与。

(5)邀请职业人参与实训环节。

面对教师本身的行业经验不足这一问题提,可邀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职业人参与模块培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业内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的职业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高。

(6)积累教学案例及相关材料,建立教学资料库。

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梳理和积累,使之成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和相关软件的功能,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料库,使口译材料主题丰富,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拟参考国外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模式和经验,提出适合我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在学习口译的实际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译能力,这也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Gile D.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林郁如.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公安消防部队训练改革的探讨 篇4

1.1 训练改革在一些单位和领导同志中, 还

没有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思想上还没有对训练改革高度重视起来, 说的多, 做的少。脱不开老套套、老框框, 训练中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1.2 从支队到基层大、中队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军事业务干部文化素质偏低。

1.3 训练改革, 改什么、怎样改?

一些单位和领导在对训练改革的指导上还没有一个清楚思路, 对基层开展训练改革缺乏指导力度和资金的投入。

1.4 训练改革在一些单位还没有形成氛围, “科技练兵”的口号还没有叫响。

1.5 在一些单位普遍存在一种“等、靠”思想,

上面怎么说, 下面就怎么办, 上传下达, 轻视智力开发、创新性思维等无形劳力, 满足于应付眼前一般性工作, 忽视文化素质培养的长远效益, 战训干部综合素质停留在传统水平上。

1.6 训练层次低。

每年大量新兵引进部队, 新老同训, 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就低不就高, 年复一年, 训练层次上不去。

1.7 有的基层中队人数偏少, 受场地、器材车辆装备的限制, 也影响训练改革工作的开展。

1.8 部分基层中队官兵对训练改革经验不

足, 缺乏紧迫感, 以为训练改革是上级的事, 与己无关。也有的认为基层具体事务多,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没有时间研究训练改革, 把训练改革当成额外负担, 缺乏创新意识。

1.9 训练改革工作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是不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特勤器材和车辆器材装备, 有些高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成了摆设。二是现有灭火手段不能保证现代火灾的扑救, 特别是一些特殊火灾, 得不到成功的扑救, 使一些火灾“着完、扑了”, 给国家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2 搞好训练改革的几点看法

训练改革是训练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 它不是在原有训练内容上的修修补补, 而是从根本上把训练转到科技练兵, 向科技要战斗力上来, 是从训练指导思想到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全方位改革, 因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搞好训练改革必须进一步摆正军事业务训练的中心位置。

一是各级主官抓训练的精力要集中,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经常深入训练第一线了解训练情况, 亲自参与训练改革, 不能因工作头绪多而忽视了抓“中心工作”。二是各级机关要围绕“中心工作”形成合力, 不能违背部队工作的基本规律, 片面地把非中心工作强调、提高到不适当的位置。三是要切实把军事业务训练的落实情况, 作为评价一个单位, 一届班子、一名领导成绩的重要标准。四是加强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训练积极性, 在部队上下形成一个人人讲训练、抓训练、比训练的氛围, 把训练改革变成广大官兵的自觉性。五是发挥好各级领导的表率作用, 努力做到领导干部为部属做表率, 机关为部队做表率, 干部为战士做表率, 党员为群众做表率, 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带着一级练, 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教育官兵投入到训练改革中去。

2.2 训练改革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进一步改革部队的训练, 真正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这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也是军事业务训练改革总的目标, 是训练改革的基本依据。如果训练依然沿袭旧的训练方式、方法, 必然偏离新时期军队的总目标, 从而也就偏离了训练改革的总目标。根据现代火灾的特点, 火灾的需要, 明确在训练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应是训练改革中的一个原则。因此要想使训练改革取得成效, 就要针对训练与实际灭火中的差距, 来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达到训练改革的目的。

2.3 训练内容的改革。

在当前, 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设置训练课目。二是要加强单个官兵的智能、技能、体能的一体化训练, 突出解决官兵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三是加强协同作战, 综合训练的能力。突出解决实战能力不够和训练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四是积极推进训练基地化, 有条件的支队都应建立训练基地, 最大限度地模拟火灾现场。五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起网上课堂和网上训练场, 进行逼真的计算机模拟训练。

2.4 深化训练改革, 走科技兴训之路。

当前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上级下达的年度训练计划和创新精神的关系。年度训练计划是阶段性的, 而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 应允许广大官兵在训练中的创新和改革。二是训练改革和业务技能关系, 防止一提训练改革就把官兵应掌握的如着装、水带连接等消防业务技能去掉, 改革要深化, 基本功也应当熟练掌握。三是领导机关的训练改革与部队的训练改革的关系, 领导机关的训练改革的好坏与基层中队的训练改革应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把机关与中队的训练改革联系起来。四是训练改革与装备的关系。

2.5 训练改革要充分发动群众, 把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一是要针对青年官兵好胜心、自尊心、荣誉感强的特点, 围绕训练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大力宣扬训练改革中的先进典型, 努力营造浓厚的训练改革氛围。二是要和官兵的切身利益挂钩。把开展训练改革的好孬, 作为衡量单位工作、评价部队的重要方面, 在部队中营造一个训练改革有功, 当训练尖子光荣的浓厚气氛。在战士入党、考学、转志愿兵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训练尖子和训练改革的骨干。对训练改革积极有创新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三是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训练改革奖励基金, 对那些贡献大、成绩突出的同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2.6 搞好训练改革要加强高科技知识的学习。

应注意高科技技术在训练改革中的运用, 发挥有科技专长、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的优势, 就训练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攻关研究, 这样既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人才, 又深化了训练改革。

2.7 要加强对业务干部的培养。

训练改革的核心是人的素质问题, 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搞好训练改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的人才观, 培养集知识、技术和谋略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群体。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者自身对高科技的学习, 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组织训练者不管是领导同志还是机关的参谋、干事、部门首长, 必须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 研究掌握高技术条件下灭火和训练的规律, 具备新时期指导和组织训练的能力, 否则就很难将本单位训练改革工作搞好。二是要搞好在职干部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老化越来越快, 更新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要注重战训干部和灭火指挥员的后续教育, 在强调自学的同时, 上级部门应通过讲座、函授、短期培训、举办学习班等形式, 使一线官兵不断开阔视野, 提高灭火技术水平。如举办指挥员研讨班、中队干部灭火培训班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在基层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 使广大官兵在一线实践中得到锻炼, 增长才干。四是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近年来, 防火部门从地方引进了大批学生, 改变了监督队伍的知识结构, 适应了工作的开展, 战训部门和基层中队、特勤队伍也应引进与灭火专业相近的专业技术人才, 经过短期培训后担任灭火指挥员和参谋工作, 使灭火战训队伍的整体知识适应灭火和训练改革工作的需要。五是健全人才保留机制。积极为战训干部和基层中队干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 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 鼓励人才上进, 人才冒尖, 确实把那些钻研业务, 技术水平拔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训练工作岗位上来。六是建立持证上岗或考试制度。要象防火干部那样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 不能担任战训和灭火指挥工作, 予以淘汰。

摘要:近年来, 消防部队训练改革认真按照上级指示精神, 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也应看到, 在训练改革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 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训练改革问题, 对于进一步做好消防部队的执勤灭火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消防部队,训练改革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英语写作训练 篇5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要求与英文写作训练

陕西眉县中学孔垂乾

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交际功能,达意功能和成文功能。而交际的途径主要有二: 一是口头表达,二是书面表达。语言交际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又是学习语言的手段。因此无论哪一种语言的教和学都应当把写作技能训练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写作技能的特殊地位无论在传统考试还是在现代考试它所占的比重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方式通常以短文介绍、要点提纲、单幅图、多幅图、图表等方式出现。体裁以记叙文、应用文为主,词数在100—120词左右。它主要考查以下四种能力:

1.观察能力:要求观察情景内容,分析提炼理顺要点,概括考题所要求表达的全部内容。

2.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英语基础知识,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准确的谴词造句,正确使用连接词和过渡句,连词成文,行文流畅,表达完整。

3.想象能力:要求考生认真的思考,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科学的组合信息,使行文自然,符合逻辑。

4.书写能力:要求考生书写规范整齐,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要求字迹端正清晰,尽最大可能避免单词拼写错误。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书面表达对学生知识的考查是成系统的,那么教师在时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高一英语写作能力训练的可行性

由于受阶段性教学和基础知识的制约。如:高一所学的知识不全面,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写作训练的范围,所以文章体裁上以日记、通知、书信、E-MAIL、看图说话、编写对话为主。在语法方面高一将不断接触定语丛句、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到装、各种强调句型等。从初中到高中教学重点上看,初中以完成句子为主,高一是从完成句子到单句翻译的转换阶段,并初步进入段落、语篇、小短文训练时期,是一个过渡过程。这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对高一以后的学习训练和提高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面对高考要求的一个起步。因此,进行初步的写作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语言知识和主要内容

书面表达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所包含的基础语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1、结构知识:可进一步分解为语法知识、词法、句法等等,多以词和句型为主。

2、篇章知识: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修辞结构。如:like和as的比喻用法,and和but 在上下句和段落之间的连接。

3、词语知识:可以理解为词汇知识、语义特点、引申、内涵

以及词汇的构词法等。

4、功能性知识:可以理解为审题、构思、谋篇、成文等。写作不只是简单的把所需要的词汇、短语、句子连接在一起,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仅靠理解个别关键词语和上下文的大意是不

够的,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

三、高一英语写作训练的过程和方法

高一英语学习的主旨是把词的拼写——语义——语境——引申——内涵——外延,词组——习语——句型等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每周2~3次单句翻译每次5~8句本单元课文中所学的重点

短语和句型的例句等的汉语译文,让学生返回到英语。

2、每周2~3次单句改错每次5~10句文章中抽出的重点句子和

短语的例子。

3、每周背诵一篇小短文,可以是课文中好的段落或一篇相关

连的小短文。

4、每两周写一篇相关内容的小短文(80词左右),用上翻译题

和改错题中的优秀句子,可依据背诵的段落或小短文的结构来完成。

5、每2~3周上一次写作课,课堂上限时完成命题作文,作文

内容可选择在近期写作训练或相关课文的内容,然后集体刨析,集体批改,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

6、每学期进行3~4次学生习作自改,互改。要求学生相互修

改作文中的词法、语法、文法错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7、每学期进行2~3次作文面批,个别指导作文以求有所突破。

8、每次作文应按照高考要求适当放宽给学生打分,对于书写

整齐的加分3~5,否则扣除3~5分以正写字规范。

9、抽出学生作文中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式、句型给其他同学

范例,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运用。

四、高一英语写作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文写作并不是一蹴而蹴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教师应该注重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组词造句或翻译练习应使用最常见、常用的短句,切忌用长、难句。从最简单的开始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限时训练的原则:

规定写作时间发卷,限时交卷促使学生快速接受、理解并表达信息,提高实际运用和应试能力。一般限时在30分钟左右。

3、范例引路原则:

学生在短文写作训练前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各种文体的范文。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便条、书信、通知的格式等,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写作完成后应给出相应的范文,要求学生背诵。这样也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4、详查细纠法原则:

根据学生书面表达常出的错误:如:人称、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习惯表达和单词拼写等,在写作时应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查纠错:

1、查句式看句子成分是否完整、语序是否正确。

2、查动词看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看主谓是否一致、非

谓语动词形式是否准确。

3、查习语、查搭配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查看其他单词拼写、连词、副词等的使用。

五、期望达到的目标

1、熟悉各种文体,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2、培养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和谋篇行文的能力。

训练改革 篇6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爱上了电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教师要有目的地结合教材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巩固教学,在实验中融入电子基础理论。学生自己是很难概括出这些基础理论的,对于隐含在实验电路中的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其他知识点教师也要及时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解与点拨。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手中的电路板反复实验,随时拿出教材进行参照,并且在改进、维修、调试电路中逐步消化各知识点。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分析电路和分析原理,才能真正地在课堂上学到电工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通过这些系统性的制作,是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子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这样才能够达到用较少的上课时间(总课时数不变,技能课大幅度增加,理论课大幅度减少),教会学生那些原本枯燥的基础理论,又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了相关技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会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收到应得的教育效果。

训练改革 篇7

1.1、训练模式较为落后

这种训练模式只是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并没有切合实际进行融会贯通,不适应现代社会足球比赛的要求。这种训练模式之下产生的训练方法由于在足球训练改革之前产生的,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滞后性,不利于提高训练的效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足球射门训练课中,必备的一项环节就是绕杆射门:在罚球区前每隔两米设立杆子,学生持球绕杆后完成射门。这种训练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训练的热情,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且在实际的足球比赛中,进攻队员不可能轻而易举的绕开对方的方式队员进行射门,训练中采用静态杆子的办法显然不符合实际比赛的需要。

1.2、训练活动中忽视对基本功的训练,且训练难度较大

由于大学生足球运动员都不是专业运动员,从小缺乏必要的专业培养,因此在传球、运球或者接球、射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训练过程中如果忽视对这些因素的培养,那么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受伤,不利于足球水平的提高。例如某大学在进行足球训练活动时,由于没做好基础性的训练工作就进行带球练习,导致一名学生在带球过程中由于重心不稳而摔倒,造成面部擦伤。足球射门训练强度或内容主要以专业运动员为主,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实际的训练方案,导致大部分学生训练后期出现乏力、抽筋等现象,不利于训练课的顺利开展。

1.3、足球训练过于呆板,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自由发挥

目前的射门训练活动着重强调学生的破门率,忽视了学生在球场上的主动性,有的老师坚决否定学生训练时出现头球或“倒挂金钩”的现象,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遏制了学生的训练热情。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训练时一定要在罚球区进行射门,这显然增大了射门的难度;有的老师安排固定的进攻模式进行训练,不能根据球场上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导致机会的丢失,学生训练积极性下降。例如某些老师只重视进攻而忽略防守,导致其学生进攻条件非常出众,但是防守意识差,一旦进攻时被断球,禁区内的防守队员不能及时的进行防守,造成失分现象。

2、对足球射门训练方法的改革创新

2.1、改革训练模式,创新训练方法

训练时应该在借鉴传统训练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特征制定全新的训练模式,保障训练活动能够顺利的发挥作用。在进行训练活动时,可以采用疲劳射门法或突破练习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球带球能力。在疲劳射门法中,老师首先要求传球队员踢出球时,射门队员控球并进行射门之后立即返回原位置,这样通过疲劳训练法,挖掘学生的足球潜力,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在进行突破练习时,一名学生带球往前冲时,必须带球闪过另一名学生才能完成射门动作,这样通过反复的联系,提高学生闪人的技术。

2.2、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

训练活动必须遵照学生的正常实际情况进行,避免训练难度过大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损害。训练时要加大对带球、传球、或射门等基本技术的重视程度,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之上能力的提升。同时训练方案也应该合理,老师经过实地的考察之后做出最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案,保证一定的训练强度,但是也要避免强度过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某学校在足球训练活动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活动主要进行体能训练或简单的带球、传球等活动,确保提高学生的体能,并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进而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其他技术。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足球训练中要注意学生主动性的自由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训练活动中学生出现头球破门或冲顶等技术时,老师应该鼓励表扬学生,并给大家简单介绍各项技术的要领,让学生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足球水平,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足球训练的热情。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适时了解比赛情况,及时做出战术调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在赛场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比赛第二的价值观。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足球射门训练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日常的训练工作,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在射门训练中,改变过去的训练模式,创新训练方法,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案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些措施,有效的弥补传统训练模式的漏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进而为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耀华.高校足球射门教学实验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语文造句训练的教学改革探讨 篇8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词义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 没有对词义的理解, 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首先重视词义教学, 把词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 把使用范围交代明白, 否则, 造句就会出现毛病和闹出笑话。如有个学生用“宽广”造句:“爸爸的脸很宽广。”这就是对词义理解不深造成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帮助他们理解词义时要多采取直观的方法,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指导用“星罗棋布”造句时, 可以指导学生回忆所学的课文,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联想夜晚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中的棋子的分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词语所反映的内容展现出来。语言具有模糊性, 有些词语很难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词典上的解释有时比理解词语还难, 许多情况下不能用词解词,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让学生多听多看, 许多词语听多了、见多了, 他们就能凭着语感来理解它、运用它。有些词语的搭配纯属习惯, 也只有多听多看才会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变换句式的内容, 用学生刚学过的、特别是用来造句的词语进行示范,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词语的意思, 体会它的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例如, 学生学了“爱护”一词后, 教师就可有意识地多用“爱护”一词说话:“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我们要爱护和帮助幼儿班的同学。”“爱护公物是光荣的。”“我们要像园丁那样爱护校园的花儿。”这样,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就不难造出各种句式的句子。

二、为造句创设条件

要有效指导学生造句,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首先弄清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词语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然后自己试着造句,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词的难易和学生实际设计训练形式和步骤。

1. 提供词语能够表达的素材, 创设能够表达的意境

有些学生不会造句, 不是对词语不理解, 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表达的客观事物, 对事物缺乏具体感受。在指导学生造句时, 教师就要采取诱导的形式。如用“新鲜”造句时, 可设计如下造句题:

(1) 妈妈今天买的______很新鲜。

(2) 教师今天讲了一个非常新鲜的_____。

(3) 太阳刚刚升起, 我们在田野里呼吸着新鲜的____。

(4) 到了____, 我们处处都感到新鲜。

这种填空造句的形式体现了训练的循序渐进, 减少了造句的难度, 具有想象的空间。所以,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造出的句子也丰富多彩。

2.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造句质量

低年级学生造句最大的缺点是千人一面, 缺乏生动形象。如学生刚开始用“劳动”造句时大都是这样的:“某某同学很爱劳动。”从语法角度讲句子没有问题, 但从能力方面看就有缺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宽的视野来看劳动, 并启发学生:“大家说, 热爱劳动是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呀?”“我们为什么要劳动呢?”“平时, 是谁常常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呢?”于是, 学生就造出了“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劳动创造了财富”“教师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等优美的句子。同是用词造句, 有的学生做得好, 有的学生还有困难, 这是由于学生的基础、智力、生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帮一把。如有个学生用“劳动”造句说:星期天我帮妈妈打扫卫生, 妈妈夸我。显然他知道“劳动”的意思, 但没用上, 于是教师补充说:“妈妈夸你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这样,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就能使学生的造句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 造句训练和其他语文基本功训练一样, 需要长期坚持。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不能满足于学生对词语简单的运用, 要在整个过程中有的放矢, 大胆改革, 坚持不懈地稳步前进, 这样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重读写, 轻听说”的不良现状, 使学生在听说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造句训练关系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文章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词义、为造句创设条件两方面研究, 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改革,造句,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程莉.注重策略, 让小学语文自学之花绽放[J].内蒙古教育, 2016 (02) .

[3]颜廷安.走出小学语文预习的误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4) .

关于我国篮球训练体制改革的研究 篇9

关键词:篮球,运动,改革,训练体制

1 篮球训练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 “大国”不仅指的是土地广阔、人口众多, 更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较为有实力, 有潜力的, 这一点不仅是体现在经济上更是侧重在改革制度上。自1986年国家颁布体育体制改革, 放权搞活的政策下达以来, 篮球的规模已有一定的成效。协会实体化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改革的好处, 而开展更多的CBA和WCBA赛事更让篮球人们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这不仅为俱乐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 更是能够促进我国对于自己国家——中国的热爱和民族强大的信心与民族凝结力的凝聚。吸引更多的人热爱体育, 热爱篮球, 这对于我国的篮球事业也好, 对于全民的健身也好, 都是极其有利和有效的。

于民, 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因为资金或是相应体制的不完善, 不合理, 许多城市已经取消了相关的篮球赛事, 甚至没有相应的球队。这对于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 中美篮球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

2.1 管理方面

经过观察和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我国体育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还是有很大弊端的。首先, 现下的俱乐部仍是采用与企业合资或是企业独资的经营体制, 企业与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责任分配好, 导致俱乐部的球队运行和管理上出现混乱, 责任不清晰, 奖惩制度不明朗和防范机制不全面等等弊端。因为俱乐部和企业结合, 这就导致企业的企业法人是最大的掌权人, 可是大多数的企业法人是不了解甚至是不懂篮球的, 他们或许会制定一些错误的决定干扰正常的球队训练进度。其次, 我国篮球人的篮球意识差, 这无疑也是俱乐部的文化氛围不强的缘故, 这会造成我国某些篮球人在赛事将要来临的时候对赛事不负责任, 甚至出现对职业不负责任的现象。

对比美国的篮球管理制度,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很强的文化氛围, 这或许不仅是因为篮球是在美国被发明的。首先从管理上来说, NBA现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组织之一, 还有美国职业篮球协会, 负责下线各个俱乐部的正常运营并且是由29个俱乐部老板负责一切重大赛事。因此它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不会对上层的命令产生反抗或是冲突。美国的董事会机制保证了篮球人的根本福利, 并且决定是否接纳新的球队, 决定球队的分布和数量, 并且控制门票和决定赛事投标等等事项。在策划事物上有董事会, 在决定权上有总裁, 而运动和培训上则是总教练和教练的事情。所以分工明确, 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同时球员只属于他们的投资者, 无关当地的体育部门, 真正做到了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统一。

2.2 后备人才培养方面

中国篮球在人才的选拔方面, 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专门有体校来供给人才, 并形成三级训练网式的有序的培养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培养机制有很大的弊端, 因为这种机制会让体育人或者说是篮球人轻视或者忽略文化课, 他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了培训上, 并主要侧重体育竞赛的选拔, 进入下一个层次的恶性循环, 这会导致体育人或者说是篮球人在退休或者在退役后得不到很好的再就业, 人才空空地流失到国外, 这都是很不好的现象。

然而美国主要侧重的篮球培养时期是在中学, 他们的小学时期是没有任何相关的训练机制的, 中学时期的篮球赛事和球队的组建可以构建出孩子内心中对于运动的渴望, 他们不会有任何文化课的缺失, 并且可以在退役以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2.3 教练选拔方面

中国的教练选拔方面有些良莠不齐, 大多数都是运动员退役之后接替为教练, 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套培训经验但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成为符合培训多元化、复杂的体育篮球人的合格的、有能力的教练。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状, 其实关于教练, 我国现状仍是属于缺少相关的培育和检查机制的。

美国只有规定的具体的60所大学的本科生或者其他大学的研究生才有资格担当教练, 必须通过全国教练委员会的考核并且成绩通过, 获得相关的证书才可以上岗。美国教练的实习工作和考核都经过严格把关, 他们可能是大明星, 又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等的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 在这种严格的培训中, 才可以保证NBA的高水平和高能力。这是与我国大大不同的。

3 我国篮球训练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篮球训练是有倾向并且专业式的培养机制, 这就忽略了体育人或者说是篮球人的其他素养。

同时我国的篮球运动员培养仍是沿用原有的体制, 运动员来自青年队、省市校队, 这是一种原有的体制培养, 运动员被发现得早, 并且很早就脱离了文化课, 这对于他们的退役和再就业是很不利的, 甚至只能在退役后从事一些较为低能力水平和报酬的辛苦体力劳动, 他们大多身上带伤, 并且年纪已经不再年轻, 这个现状对他们来说是很残酷并且悲凉的。

4 关于我国篮球训练体制改革的研究

4.1 完善篮球发展环境

关于发展篮球或者说是体育训练体制的环境, 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家的体育训练机制, 一是民间的体育体制。在国家的大型竞赛俱乐部里可以展开有利于文化氛围的体育竞技活动, 开设奖惩和竞争制度并且设立大型奖品来调动篮球运动员的积极性, 同时我认为不应该鼓励体校取缔或者是轻视文化课,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深层次的动力, 没有文化国家无法发展, 无法进步, 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不应该过多地将目光放在如何获得更多的金牌、奖牌, 而是该看我们怎样培育出一个热爱运动、热爱篮球的民族, 一个健康的民族。并且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对于体育事业采取大刀破斧的改革政策, 投入资金来发展二三线城市的体育基础实施, 从而实现对于国家体育能力的改革的目标。

对于民间的体育机制, 则是可以鼓励人们多多进行体育锻炼, 降低俱乐部或是建设房的费用或是开展选美竞赛, 多多鼓励人们喜爱热爱体育和篮球, 从而更好地完善体育环境。

4.2 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人才是一个事业最基本的脉搏和血液, 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让人们群众喜爱体育, 喜爱篮球, 才可以将篮球事业培养得更好, 更完善和健全。对此, 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效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 从根本上来提高体育人的能力, 无论是后备体育人或是赛场上的篮球运动员。在此问题上, 国家应该重新改革对体育人的选拔机制, 做到开明公正合理, 无论是在选拔上还是在运用上, 真正地做到让大家接触体育, 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合理的机会, 无论是多多开展体育赛事或是开设建设房或是建设设施,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府的重视。

4.3 加强人才选拔

在加大体育赛事的鼓励程度和政府投入资金培养全民体育能力的同时, 人才的渠道和资源就可以被大大地改善了, 笔者认为在此时应该严格地参照欧美国家对体育人进行严格地考察, 不应该泛泛地选择, 并且在人才选择的同时, 也要对他们的文化进行相应考察, 无论是文化意识或是对文化的渴求, 做到真正地对篮球事业的负责, 对自己事业的负责。只有这样, 才会更好地发展和维护我国的体育篮球事业。

参考文献

[1]唐定裕.我国篮球训练体制改革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1) :158-159.

[2]阎军, 王晓春, 吴敏, 等.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37-39.

训练改革 篇10

关键词:装配技术,改革模式,实践课程

装配技术工程训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实践性课程,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管理类、语言类、工艺美术类学生的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对机械制造业的深刻理解,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发展工程训练课程。其中在装配技术课目中,学校打破以往常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引进各种创新赛事,将学生在日常课程所学的知识用比赛的方式进行实战演练。自2011年,参加了全国“无碳小车”创新大赛、中南六省机械创新大赛以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诸多赛事。通过这些赛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的认识,熟练掌握零件的加工方法以及装配技术。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实践性积累。

1改革思路的探究

随着高等院校工程训练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装配技术内容也不再只局限于机械装配技术的工艺了。在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能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尽快将自己的身份转换成工程技术人员。这些要求就成了我们探索对装配技术工程训练改革的重心。为了高效、全面深化改革,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以教学管理模式与生产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中按照生产要求规范学生。学生在课堂里深深感受到生产制造的规范系统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以及生产职业能力。

与生产需求相结合,以及专业课程要求。我校装配技术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探究以建立学生生产安全管理、规范高效、高质量的意识为目的。积极培养具备良好生产安全管理、规范化责任能力以及高质量要求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

2教学改革方式与内容

2.1建立安全意识

在正常生产当中,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安全是人身与财产免受危害的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一切生产制造都是以牺牲人的生命或财产为代价的。因此,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制造的头等大事。在生产车间以及建设场所,安全规范守则以及安全警示应张贴在最醒目的地方,是告诫我们生产加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课堂里,安全教育就成了我们改革的首要内容。我们要为学生建立起安全意识,让安全成为学生学习的规范守则以及行为习惯。让学生都明白一切以安全为首位。尽最大可能降低学生在生产中的事故概率。

本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安全教育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全面性的规范,力求让学生保障自己在训练中安全的情况下明白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安全规范。

(1)从学生的着装抓起。学生从进入中心开始,严格按照生产模式,一律要求着统一迷彩服饰。因为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属于国家级示范中心。不但承接本校的工程训练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其他高校的工程训练任务。根据各个高校的迷彩服饰的不同,工程训练中心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容许各个高校学生着自己学校的迷彩服饰。学生从进入中心训练起,不容许穿拖鞋、不容许戴手套、长头发者一律要求戴帽子。

(2)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学习安全知识。由专门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以理论课程形式指导教授相关的安全知识。在该课程中,通过视频播放为学生展现社会化生产过程。同时,着重讲述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各起生产事故,让血的教训铭记在学生的心目中。并且告知学生,生产并非儿戏,安全生产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3)在工程训练课堂中。将安全警示标语张贴在课室最醒目的地方,警示标语包括注意安全、当心机械伤人、当心触电等。提示学生进入训练课室后,一定要时刻记住安全教育。使学生时刻牢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工程训练中心根据社会生产条例制定出装配钳工安全操作规程,并将其悬挂在训练课室的四面。

2.2培养规范装配观念

机械装配是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实现机械零件或部件的连接,把机械零件或部件组合成机器。机械装配是机器制造和修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机械修理,由于提供装配的零件有利于机械制造时的情况,更使得装配工作具有特殊性。装配工作对机器的效能、修理的工期、工作的劳力和成本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仅仅了解机械装配的基本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具备规范化的装配观念。本校工程训练中心根据生产要求,对装配技术训练作了探索性改革。具体通过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装配理念。

2.2.1工具规范化使用

在装配中,能否规范正确的使用工具,直接影响到最终机器设备的运动精度。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工具,本校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以及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以及制作出相应零件的使用工具。包括螺纹连接装拆工具、滚动轴承装拆工具、销联接装拆工具等基本连接方式的工具,其中含有辅助敲击工具。在训练课室里,指导教师将详细介绍并示范各个工具的使用场合以及使用方法,在教材里也会规范每个工具的使用要求。通过多方面的讲解,使学生具备一名生产人员所应该有的规范化工具使用意识。

2.2.2规范化的操作方式

一台完整部件或者设备的精度,不仅包括零件的加工精度,而且包含装配钳工的装配精度。较差的装配精度直接影响设备的精度。如何让学生具备这项能力,是教学指导人员所要考虑的。工程训练中心从自身指导人员做起。自身要与时俱进,经常深入生产线了解装配技术,从自身做到规范化操作,实时掌握现行装配技术。制定出学生装配操作步骤,将其张贴在操作工位旁,以便学生能正确按照步骤操作。

2.3层次化教学改革探索

机械装配是机械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装配对生产效率与产品的总成本存在直接影响。随着电气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装配已经不再是先前传统的纯机械装配。其他电气零部件也慢慢涵盖于装配当中。如何让学生学习不与社会生产相脱节,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对层次化教学的探究,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采用层次化的区分。例如,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在装配训练进行侧重性训练。

根据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在保证机械类学生规范化操作的同时,增添训练内容。主要是两个方向的试点改革:一方面是加强装配技术训练强度。包括添加车床溜板箱及进给箱、床头箱的装配内容。这种训练模式是通过实际部件的装配过程,让学生从中完全掌握各种零部件的装配过程。这种模式的训练具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这种模式缺少电气部分、装配时间较长较烦琐、不易控制学生操作时间;而通过机电相结合的装配模式进行训练,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机电相结合的典型设备摩托车进行装拆训练。摩托车是机械与电气紧密结合的典型设备,本校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尝试编制该项训练,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对学生层次化教学改革的尝试。首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装配方式。增强了学生操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装配技术规范化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比赛演练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其次,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活动对社会生产有了新的认识,也认可了训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不足之处,如学生的积极性过高,影响到指导教师的规范化教学。导致学生装拆时间的拖延,从而影响到课时进展。

3结束语

电子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11

【摘 要】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特点,对传统的电子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电子工程训练 改革 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78-02

电子工程训练是工科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型的工程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它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以及具有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电子工程训练课程是对选定的产品进行安装焊接调试,学生机械式地进行实验,对产品的原理、设计无法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限制在教师预先安排好的轨道上运行,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创新精神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难以形成工程设计的整体概念,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当代理念也背道而驰。本文针对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电子工程训练实习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现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于2000年7月成立了二级基础实验教学单位—— 教学实践部,其中,电子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承担学校工科专业学生的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和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制作指导。

2015年,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增设了“电子工程训练”这门课程,专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专业的大三学生而开设,实训时间为10天,主要内容为完成一部收音机的焊接、装配与调试,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集成块等)的识别、作用及质量检验;了解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包括SMT工艺和手工焊接工艺;了解收音机的接收原理;了解电子产品整机的装配过程及掌握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来进行收音机的检测和调试。通过此次实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了解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然而,这门课的实习内容原来只是针对信息与通信学院和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大一学生设计的,其实习时间只有5天,把它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显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的特殊性和个人水平的高低,没有跟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没有把学生的专长发挥出来,相应地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对于大三的学生用10天去完成这些内容,时间上显然有点多,对能力突出一点的学生做到后面更感觉无事可做。因此,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个人水平,对现有的电子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电子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改变目前内容过于单一、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局面,并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

(一)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可以保留原来装配收音机的实习内容,不管是从教学经验上,还是从实验环境和测量设备来说,多年的实习项目毕竟还是有很多优势,而且也能让学生掌握焊接技术,学会识别基本的元器件及测量方法,了解一个电子产品的装配及调试过程,达到电子实习的基本要求。只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再侧重详细讲解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而是简单地介绍其接收过程及调试方法,留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综合设计性的项目。其次,增设电路设计环节,每人完成所设计的电路板的制作。可以搭建一个通用的硬件平台,如通过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一个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基本电路(包含按键、LED及LCD1602液晶显示),然后手工制作自己设计的电路板,最后进行测试。自己设计的电路板制作出来,学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后,结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编程的特长,将软硬件结合起来,学生可在自己制件的硬件电路板上编写软件程序实现不同的功能,完成一个电子产品从开发、设计到生产调试的流程。

综上所述,10天的电子工程训练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天进行手工焊接练习和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测量;第二天进行手工贴片元件的焊接并调试一个小电路;第三天进行收音机的SMT焊接及通孔元件的安装;第四天收音机的调试;第五至七天完成电路设计;第八天制作电路板并组装;第九至十天编程并下载到电路板上软硬件联合调试,验收。

(二)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设定不同的授课方法,有综合性知识的讲课方法、项目引导型的概述性教学方法和项目执行中的跟踪辅助教学方法。收音机和电路设计基本要求等基础知识统一讲解,设计环节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如设计基于单片机电路实现不同功能,在设计过程和最后的软硬件调试时现场教学,实时指导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在硬件电路上除了能够实现基本功能外,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多种功能。

(三)完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方面,探索新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客观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操作全过程进行评价,改变传统的侧重于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首先,必须有基本的实习素养,即实习过程的表现,占总成绩的20%,包括考勤、实习态度、实验工具与仪器的整理、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等;其次,最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占60%,包括手工焊接质量考核、电路设计图及相关问题考核和收音机效果考核;最后,实验数据及实习报告,占20%,能完整地记录实验数据及有条理地撰写实习报告也是必备的一项技能。改革后电子工程训练的考核以实习过程的表现、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为依据综合评定成绩,总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三、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解决了电子工程训练现存的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第一,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擅长编写程序,让学生发挥所长,将学生编写的程序在自己制作的电路板上运行起来,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第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知识统一讲解,设计内容可现场讨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知识。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搭建了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编写程序实现什么样的功能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可通过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书籍、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对存在的问题思考分析,设计出功能不一的电子产品。在设计环节,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创新,而这也是电子工程训练这门课的最终目的。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经过3个批次的实训表明,针对电子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可行而有效的。通过10天的实训,学生不仅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巍,黄雄华,刘达见.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35)

[2]吕汝金,魏德强,廖维奇.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训练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3)

[3]赵逸云,刘世熙,杨亚滨,等.学生实验课成绩评定标准化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5)

【基金项目】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中心专项项目(ZJW11053、ZJW11056);2015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JGB201529)

【作者简介】廖秋丽(1984— ),女,广西来宾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助教,硕士。

训练改革 篇12

耐久跑教法改革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讲述生理学知识, 教会学生自测脉搏的方法, 使学生有对自身情况的科学测量的兴趣, 而产生逐步投入到长跑学习中的愿望。每次课前, 要求学生自测出晨脉, 运动前脉搏, 剧烈练习即停时的脉搏和剧烈练习后休息十分钟的脉搏数字。每次测量时间为10秒钟, 告诉学生一般情况正常值的晨脉搏60次左右/分;运动前70——80次左右/分;剧烈练习即刻停时180次以上/分;休息十分钟后恢复到120次以下/分 (甚至更低) , 要求学生要有自己脉搏情况的记录, 结合自己的情况, 掌握运动量。并且从她们期末书面考试中, 反映了在实际运动中能逐步懂得经常从事耐久跑锻炼, 超量恢复使心脏功能得到提高, 增加脉搏的血液输出量, 加大肺的吸氧量等一系列生理学知识。“生命在于运动”, 在组织学生观看主题体育科教片时, 学生非常有兴趣,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 对待耐久跑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 为能完成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 讲述生理学知识, 攻克耐久跑的难点——极点问题。初练耐久跑, 人体必然产生不适的身体感觉, 喘不上气, 两腿迈不开步, 动作不协调等, 人感觉十分难受, 不想再跑。停下来休息, 就可以得到缓解——学生们开始经常这样处理。如何能坚持上好长跑课?对于极点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三个作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1)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在运动中的体会, 通过室内课的讲解与书面考试, 使学生认识到初练长跑时的种种不适感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叫做“极点”, 弄清概念。

(2) 书面回答“极点”产生的原因, 学生们基本上都能答出“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而引起的缺氧, 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通过自己的实践, 坚持长期训练, 就能改变‘极点’在运动中出现的时间, 就能减轻‘极点’产生时不适感觉的程度。”明白了道理, 学生的自觉性加强了, 练习时的兴趣提高了, 坚定了克服困难的决心。

(3) 教会学生在长跑中正确对待“极点”出现时的三步骤方法:a.在运动中头脑清醒, 当“极点”出现时, 明确知道自己在长跑中出现了“极点”。b.思想坚定, 有决心坚持跑完全程, 不要站下停止运动, 不要变跑为走。c.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 着重调整呼吸, 加大吸氧量, 可以调整动作节奏, 改变速度等。

第三, 练习耐久跑, 首先着重教会学生掌握耐久跑的正确呼吸方法:即半张嘴, 口鼻共用式的呼吸, 要有节奏——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方法。在教师示范讲解后, 先原地集体模仿练习 (也可原地跑步) 。在实际运动中, 强调节奏不要乱, 防止无效呼吸, 强调将气呼出吐净是呼吸的关键。实践证明, 掌握耐久跑的正确呼吸方法, 是学好这一项目的关键。

第四, “精讲多练”是一个学习中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 这四个字对体育教学来说, 就更为重要。从前三点看, 体育教学也应精讲必要的理论知识, 但更重要的就是“多练”, 掌握动作, 经过泛化、分化和动力定型三阶段的过程, 就是要身体多实践的过程。

学校每周安排了三节体育课, 冬季天冷了, 学校课间操时间改为集体编队长跑, 课外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练习和进行单项的长跑比赛。总之, 就是尽最大可能性来增加学生们练习的机会, 这也是提高耐久跑成绩的重要措施之一。

多练还应体现科学的练 (达到练习目的) , 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多下工夫, 要认真钻研教材, 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安排走跑交替、定时跑、变速跑、重复跑、越野跑、全程跑以及800米计时测验等, 通过不同的练习手段和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第五, 重塑耐久跑练习结束时学生的整理活动, 从心理放松、内脏器官放松和肌肉放松三方面考虑, 首先着重呼吸系统的调整, 教给学生“吹树叶法”, 操场旁边的秋季, 地面落下很多柳树叶国槐树叶和银杏树叶, 抓几片落叶在手心, 距嘴一尺左右的距离, 用力一口气将树叶吹落, 然后再拾几片再吹掉, 反复多次, 对剧烈运动后不会调整呼吸的学生尽快恢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运动后的整理放松对学生学习耐久跑的心理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同时学生学习耐久跑的心理及放松都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初中的年龄段是人生第二性征发育的青春时期, 因此我们在耐久跑的教学中, 应进行改进, 采用“晓之以理”的做法, 并注重情感理性的教学尝试。学习耐久跑, “晓之以理”的理表现三方面的内容:

A.首先着重从体育的科学知识入手, 讲授运动技术动作的重点与难点, 耐久跑的正确呼吸方法, 各种练习手段从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的正确方法, 学生们掌握了方法,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得到了提高。

B.讲述体育运动心理学、生理学体育卫生等科学知识, 是技术动作学习的必要基础。

C.通过耐久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她们在运动中, 体会到人与自然的抗争, 与自我的抗争, 培养她们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和积极竞争的意识。

上一篇:手机隐私下一篇:计划性护理流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