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为

2024-08-11

手机行为(精选12篇)

手机行为 篇1

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疾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过度的使用手机, 已经在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造成了损伤, 这种心理疾病已经普遍存在于社会心理现象中。在大学生这个社会范围较大的群体中, 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手机依赖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机的更新换代特别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快速的充斥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也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越来越普遍的一个原因所在。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手机依赖这样的状态下, 那么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1、交往行为理论概述

在西方社会中, 工具理性向来盛行, 针对这一现象, 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叫做交往行为理论, 希望这一理论的提出, 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标准或者是基础来描述、批判现代的社会结构。一直以来, 交往都是人们不能避免的基本任务, 并且是一个哲学范畴的课题。这种工具理性的现状必须被打破, 才能改变现状, 成就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将社会行为定义为四种类型:

( 1) 目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 2) 调节规范行为, 这种行为是社会的集体成员依据共同的价值观而采取的一致的行为;

( 3) 戏剧行为, 这种行为指的是在公众的面前人们表现自己的看法、态度等行为;

( 4) 交往行为, 这种行为指的是人们应用语言或者是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互动。

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 哈贝马斯创造了交往行为理论学说, 将这个社会定义为二元社会结构模式。一方面, 哈贝马斯认为, 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关系中; 另一方面, 人们还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一个物质再生产的社会关系中。实际上, 人类的生存还是偏向于物质依赖, 但是, 现在这种过度工具理论性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式微。

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和交往行为理论的关系

手机作为一种科学技术的产物, 以它独有的便利条件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各个角落, 手机作为一种交往工具, 可以快速的达到人们的交往目的, 体现了非常直接的目的性。大学生利用了手机这种便利性, 通过对手机的应用, 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沟通。手机这种沟通的便利性, 造就了手机成为大学生交往的合理选择模式。但是这种便利对着其发展的过度性, 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弊端, 那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已经出现了手机依赖的行为。

那么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呢? 我们分析, 求, 但是在这种需求的满足之余, 却没有一种规范来调节这一行为, 并且这种交往模式使得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隐秘性, 这种性质在某种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大学生越来越喜欢这种可以在交往中自己虚拟角色的交往形式, 最终还发展成了在课堂上也有大部分的学生情不自禁的玩手机, 这种形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一种集体共识。

哈贝马斯认为大学生的这种手机依赖行为, 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无限扩张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这一理论, 并希望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准则,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道德实践的理性化, 这一理论的出现, 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社会压制, 最终达到交往的行为自由, 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发展。

3、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克服作用

大学生的这种手机依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现象, 并且和大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以, 要克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 我们必须慎重的对待这一工具理性, 依照交往行为理论做出合理的措施。

3. 1 慎重的对待工具理性

不可否认, 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式交往工具, 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交往的种种需求, 但是, 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 也提醒了我们一定要慎重的对待理性工具, 在享受着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的同时, 也要注意克服这种理性工具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明确一点, 在交往的过程中, 语言一直都是一种公正、真诚的交往工具, 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不去克服理性工具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

3. 2 创造手机交往的理想情境

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手机交往的过程中, 通过人们的想象, 会出现一种理想的交往情境, 这种理想的交往情境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还是理性工具应用泛滥的结果。要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就要建立交往理性的条件, 通过加重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联系, 来弱化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

3. 3 将大学生手机交往的理性空间建设同制定的规则统一起来

要有效的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行为, 还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工具理性的观念, 以此来消解手机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既然手机依赖是一种心理现象, 那么仅仅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 是很难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 所以, 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规则, 才能真正的消解掉手机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4、总结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智能网络化丰富, 智能手机与网络入侵了大学生的整个思想及生活, 当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行为也越来越严重。为此, 本文将哈贝马斯行为理论作为理论依据, 对大学的手机依赖行为进行阐述, 大学生手机依赖是由于大学生交往的理性缺失, 换句话说, 就是大学生过度的使用手机造成大学生正常交往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 在交往的过程中, 大学生要合理的对待交往工具, 发展理性的交往模式, 克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行为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交往行为理论

参考文献

[1]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黄海, 余莉, 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 (04) :36-38, 41

[3]洪艳萍, 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04) :153-154

[4]郑毅, 张小远, 刘晓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 (04:130-131

[5]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 (04) :93-95

[6]赵婧, 葛秀春, 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011 (01) :22-23

[7]王小运, 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1) :46-49, 69

手机行为 篇2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安徽工业大学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状况,我们特意策划了这份针对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并仅用于此调查研究。这需要耽误你一些时间,你的意见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非常感谢你的帮助和配合。

问卷填答方式:请在答案旁边的□内答“√”表示回答。

一、手机购买行为

你在购买手机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要性如何评价?(评分标准: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

品牌 5□4□3□2□1□娱乐 5□4□3□2□价格 5□4□3□2□1□ 手感 5□4□3□2□服务 5□4□3□2□1□ 摄像头 5□4□3□2□质量 5□4□3□2□1□ 通信效果 5□4□3□2□上网速度 5□4□3□2□1□ 菜单设置 5□4□3□2□外形设计 5□4□3□2□1□ 屏幕的大小 5□4□3□2□现场促销活动 5□4□3□2□1□ 电池待机时间 5□4□3□2□

二、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心理

1、你是否喜欢玩手机?A、是 □B、否 □

2、你购买手机的目的是?(可多选)

A、通讯需要 □B、学习□C、上网 □D、娱乐 □

3、你购买手机首选的市场是哪里?

A、手机厂商品牌专卖店 □B、大卖场 □C、手机连锁店 □

D、网上或电话订购 □E、商家在学校促销时 □

4、你购买手机的依据是什么?

A、流行时尚 □B、广告诱发 □C、廉价实用 □

5、你购买手机的主要心理?

A、即兴 □B、选择性 □C、有明确的目的 □

6、你选择手机的品牌标准是?

A、世界品牌 □B、国内品牌 □C、一般品牌 □

7、你选择手机的价格标准?

A、800元以下 □B、800~1500元 □C、1500~2000元 □D、2000元以上 □

8、你更换手机的原因是?

A、手机损坏或丢失 □B、手机款式落后 □C、功能不满足需要 □

D、手机外观不时尚 □E、其他 □

三、答卷者个人资料

1、你的性别?A、男 □B、女 □

2、你的年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

3、你的家庭住址?A、城镇 □B、农村 □

4、你的家庭月收入?

A、2000元以下 □B、2000~3000元 □

手机购物平台的用户行为特征研究 篇3

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不仅仅是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基本通讯终端,而是成为融合通讯、购物、影音、游戏等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与人们的亲密度甚至已超越电脑,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购物平台上,物品种类丰富新颖,可以快速的货比多家,从而确定最后的消费品,这种买卖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家的青睐,甚至有学者预测这一消费方式在将来会替代传统的消费方式。但是数以万计的商品如何快速,高效的推荐给需要的用户,本文中将研究用户在手机购物平台中的行为特征,为后续优化移动终端设备推荐购物系统优化提供基础。

调查目的与对象

本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对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从而系统的了解了用户使用手机进行购物的习惯、偏好等行为特征,剖析了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购物消费的合理性。

调查对象为有手机的移动终端设备购物经验的消费者,没有移动终端设备购物经验的消费者但愿意尝试的消费者和既没有经验且无意愿尝试的消费者。

为了能得到较为集中的答案,方便进一步的分析,问卷主要采用单选和多选的封闭式设题方式,从用户的基本信息,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有过购物经历,购物的目的与兴趣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移动终端购物的使用情况。

调查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地反映消费者的手机购物状况,本次问卷投放总量为150份,其中网络投放100份,考虑到网络渠道的年龄局限性,增设50份纸质问卷作为补充。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其中网络94份,纸质43份,回收有效问卷率达到91.3%,可以进行进步的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消费者对于手机购物消费的态度相对积极,但是年龄、心理和个人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

1.用户特征分析

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72人,女性65人。从年龄分布来看,21-35岁和36-50岁两个年龄段人数最多,约为73%,其中选择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人数比例达到83.9%,其中5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基本都有网络购物经历。从手机使用的频率来看,选择经常和频繁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7.6%,选择使用手机购物的人数较多,比例达到了65.7%,购物人群中按月计购物频率在3-6次的人数比例达到了42.86%,绝大多数人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方便,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价格便宜和可供选择的品种多。分析可知:50岁以上年龄的手机用户对手机购物认识粗浅,受自身视力减弱不能准确清晰观看手机屏幕的生理因素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弱的因素影响,对手机购物存在比较强里的排斥心理。50岁以下的消费者比较能接受手机购物行为。

2.用户网购的行为特征

(1)商品类型特征

用户手机购物的物品喜好分析只适用于进行手机购物的消费者群体。目前用户的消费行为趋向于对个性化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从调查问题“您经常在手机上买的东西”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服装类是男女共同的最大兴趣类目,鞋类和零食类比例基本持平。此外,生活用品类女性较男性比例更大,化妆品类基本属于女性兴趣商品类目。

(2)手机购物网站的偏好

为了进步了解手机购物的现状,本调查设置了“您经常购物的平台”的问题。以选择人数来作为判断依据,94.2%的人选择了淘宝,48.5%选择了京东,其他少部分人选择其他,例如:1号店,唯品会等。通过多方调研证明,淘宝网站和京东的信誉较好,购买程序相对简单。

3.用户对网上购物的态度及心理特征分析

(1)尝试心理

此次调查中发现,40-50岁的用户往往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进行手机购物或者准备进行手机购物,在他们的思想中,手机网络购物不如传统的商场购物方式安全有保障,但是受家庭子女的影响,他们会选择定的商品进行尝试。他们愿意尝试手机购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产品的价格便宜和网购的方便性。无论是传统的消费方式还是手机购物,商品的价格始终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主要因素。现在由于为了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网络销售上往往有一些折扣活动,从而相同的产品在手机购物上就享有一些价格上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2)减小风险及方便心理

在手机购物这个新兴购物方式而言,20~40岁年龄阶段的消费者表现出了一定的谨慎性和原则性。这类消费人群在手机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出现问题时,会选择积极地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式,这就表明这类消费者群体的维权意识比较强烈。方便快捷也是这类人群的手机购物的另个因素,传统的购买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到实体店铺进行选购,支付,带商品回家,而手机购物可以在手机上挑选好需要的商品,通过网上支付实现交易,当天或者几天之内送货上门,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总结

手机行为 篇4

根据之前的理论研究与用户的调研, 得出了一下手机产品的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

2 手机产品的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文, 设定手机产品的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手机观感、手机性能和网络情况。

(1) 手机观感

手机观感有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分别是显示舒适度、手感舒适度和操作舒适度。例如有些人可能偏向大屏幕的手机, 这样可以少翻页;有些人可能不喜欢不锈钢材质的, 因为到冬天的时候拿着手机会比较冷。

(2) 手机性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 有些人希望手机的待机手机长一些, 这样可以持续在线阅读, 不至于经常充电, 所以在手机性能方面对于在线阅读行为也是有影响的, 比如手机信号接收能力以及接收灵敏度等。

(3) 网络情况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 手机大部分都支持3G业务, 以及无线Wifi功能, 只要有信号存在, 手机可以开通无线来接收信号进行即时阅读, 所以对于手机的上网速度的快慢会影响用户手机在线阅读的行为。

3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理论、研究, 手机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在此模型中, 手机在线阅读行为受手机观感、手机性能和网络情况影响, 其中手机观感包括现实舒适度、手感舒适度以及操作舒适度, 阅读平台的差异性, 包括阅读平台的性能, 阅读平台的版面设计以及对附加功能丰富度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手机在线阅读行为。

4 研究问题假设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上文提出的研究模型, 本文将从手机在线阅读行为、手机在线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来研究, 具体做出如下的研究及假设, 以帮助分析的顺利进行。

(1) 手机在线阅读用户行为基本特征分析

本研究在问卷的调查阶段, 首先要分析清楚手机在线阅读用户行为及特征实际情况。它主要包括使用手机在线阅读的男女数量和比例, 年龄、学历及职业的分布情况, 是否使用手机在线阅读等基本特征。手机在线阅读行为主要两方面进行衡量:阅读持续时间和阅读频率。

(1) 个人特征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是否有显著差异

进行手机在线阅读的用户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性别、年龄、学历等, 假设不同特征的个人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 手机产品的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

用户进行手机在线阅读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机观感、手机性能、网络情况, 被调查者对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

(4) 手机在线阅读频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假设手机在线阅读影响因素对手机在线阅读频率的具体影响程度不同。

(5) 手机阅读平台的差异性对研究四的结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手机阅读平台的差异性包括阅读平台的性能、阅读平台的版面设计以及附加功能的丰富度三个方面, 假设这三方面对研究四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且大小不一。

5 问卷设计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进行过手机在线阅读的用户 (主要为较年轻的一代) , 主要调查他们的手机在线阅读行为, 主要通过在线阅读的频率以及在线阅读时间来表示, 以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5.1 问卷的具体设计思路

(1) 问卷结构:在问卷设计时, 根据本文档研究内容, 将问卷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即男性与女性在进行手机在线阅读时是否存在差异。

第二部分, 被调查者手机使用的基本资料, 本块内容我要挖掘的主要是被调查者进行手机在线阅读的频率以及每次阅读持续的时间, 这样可以将手机在线行为量化以方便后面的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手机产品的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 不同的被调查用户在进行手机在线阅读时对手机硬件方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四部分, 阅读平台的差异性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 不同的被调查用户在进行手机在线阅读时对手机阅读平台方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2) 问项形式:笔者将在问卷第一、第二部分罗列相关的选项 (选项内容要与个体实际情况的客观表达) 。第三、第四部分与被试的客观感知有关, 第三部分采用李克特5分值量表, 以便反映对每个陈述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 以此测定被调查者的态度。

5.2 问项设计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分析, 结合用户调研结果, 设计问卷的问项, 以科学的检验修正研究假设。个人特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是否使用过手机在线阅读五项内容。其余部分看表3。

6 小结

根据以上的最终模型, 我们可以看到:显示舒适度和手机性能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显示舒适度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是正向的影响关系, 而手机性能对手机在线阅读行为是负向的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1-2012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2.6.

[2]刘澜.网络阅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 (2) :9-11.

[3]吴志攀.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 (1) :2-5.

大学生手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篇5

摘要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消费对象也在时刻发生着转移,大学生作为整个消费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再是只会呆在“象牙塔”里读书的传统形象,而是正在更多地融入社会。对手机消费的追求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影响大学生手机购买行为主要包括品牌、价格、质量、功能等,本文通过对以上4个方面对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数理统计结果,从以上四个方面提出企业针对大学生这个市场适宜采用的营销对策。

关键词: 品牌;质量;价格;消费者;功能;营销策略

正文:

一、手机消费群体及消费心理分析

(一)手机及手机消费特点

1、手机

手机从诞生至今,它逐步从东部走向西部,从城市走向山村,从成人走向少年、老人,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联系沟通,商务交流等等社交群体活动都少不了它。

2、手机消费特点:

(1)种类繁多,时尚个性化的款式,完备的功能,多层次的价格,多选择的品牌,能够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

(2)更新速度快:各个品牌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手机产品

(3)对于大学生来讲,手机属于大宗商品,购买手机会经历较长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4)手机消费存在模仿和攀比行为

(二)消费群体分析

1、群体:大学生

2、群体特点:

没有经济收入,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影响大,群居性、集中性购买勇于尝试,易于接受新事物,渴求、需要更多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对家庭购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3、群体消费心理特征:

追求新颖,显示时尚

注重品牌,崇尚名牌

突出个性,张扬自我感情丰富,易于冲动

扩大需求,讲求质量

(三)消费心理过程分析

首先,大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有了购买手机的欲望进而根据财力转为需求。例如:

社交需要:与人交往、联系沟通的需要。

尊重需要:“人有我亦应有”的从众心理。

求知需求:手机上网、电子书等功能提供

享受需求:手机多功能(照相、上网、MP3、视频播放等)引发的然后,顾客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收集信息,他会注意各种与手机有关的信息。顾客收集信息的途径:

个人来源: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同事、熟人

商业来源:来自广告、推销员、包装等

公共来源:来自大众传播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

经验来源:以往购买、使用后获得的经验

(四)手机满意度的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学生消费者的消费活力被激发出来,大大强化了他们对新、奇、美的追求。而家庭收入的增加,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消费的信心。根据调查可以发现51.7%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对现在拥有的手机的满

意度为一般,甚至有13.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因此,在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品牌对大学生消费者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高等学历、思想求新、观念先进的特殊群体,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擅长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于其他阶层的消费群体而言,大学生消费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品牌代表高质量,代表了较高的价格,代表使用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当今媒体无孔不入的广告舆论的长期影响下,大学生在实际购物中更多地关注品牌,选择所谓的“名牌”产品,通过对时尚商品的追求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目前国产品牌在学生市场中似乎认可度不是很高,而外资品牌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却备受追捧。学生使用手机的品牌比较复杂,使用诺基亚的人数最多,其他的如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联想、三星等的拥有率也较高。在众多手机品牌中诺基亚所占的比例为40%,而且它的款式比较简单,在市场上能够购买到不同的诺基亚型号的外壳,款式新颖容易购买外在装饰品。位居第二的是索爱,这款手机有直板、翻盖等多种款式,深得大家的喜爱;而其它的品牌如联想、三星、摩托罗拉等共占46.7%。

三、手机价格对大学生消费者的影响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买手机的钱 80.2% 的由 “ 家庭提供 ”,12% 的是 “ 节省生活费 ”,6.7% 是 “ 勤工俭学 ”,1.1% 是 “ 奖学金 ”。普遍手头可供消费的金额不高,大多数学生手机族所能承受的手机价格1000-1500元之间,占55%;手机价格在1000元以下与1500-2000元的各占20%;少数的手机价格在2000元以上,占5%。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是中低档的手机。因此,校园学生群体购买手机还是以低端机为主。目前影响学生购买手机的首要因素还是价格,从一些针对消费者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这种消费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学生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学生市场份额明显比整体市场份额偏高的品牌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联想、三星等,这几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机冲击市场。

四、手机质量对大学生消费者的影响

产品的质量可以说是产品的核心。而手机最重要的是功能保证性、性能稳定性、安全性、耐用性、可维修性、销售服务几个方面。研究发现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性能稳定性,其次是耐用性。性能稳定如信号灵敏等是手机的基本质量内涵,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最基本的质量。这给企业带来的启示是不管是技术研发还是新产品开发,要把保证手机的一些基本质量放在第一位。耐用也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的一个表现。对大学生而言,受经济的限制,频繁的手机更换不现实,因此手机的耐用性显得重要。

据可靠数据显示:40.1%的大学生消费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23.3%的人认为手机的功能齐全是关键。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齐全的手机。也有少部分的被调查者表示受到了各种商业广告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

五、手机功能对大学生消费者的影响

大学生除了关心手机的基本功能以外,也越来越多的注重手机带有的一些附加功能,使用是否方便。大学生首选的附加功能是手机的摄像功能。这种功能让大学生不需要花更多的钱去买数字摄像机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数字摄像机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色彩。电子词典为学习带来很多的帮助,本身增加了手机的价值。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MP3和MP4自然也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手机有了MP3或MP4的功能,就不需再花钱消费这类产品,对学生经济来源有限的情况,可以节省支出。而上网、发邮件、看电视等对商业人士更重要。

数据表明,功能越强大的手机越受到大学生这一类特殊消费者群体的亲睐,像现在的安卓、苹果等系列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及,除了它们的品牌和质量因素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它们多样、智能化的功能。

六、结论与建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多数大学生对手机有极大的心理需求,他们注重手机的款式,注重手机的质量及功能,而且他们也是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学生消费者比较喜新厌旧,一旦有推出功能更完善的手机他们就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手机产生不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学生消费者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它的活力不仅在于它现有的容量,而且也在于企业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在大学生市场所建立的客户忠诚将会随着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而得到更大的回报。我们的调查表明,76%的大学生表示将要在毕业后更换他们的现有手机,第一原因是因为太旧、落伍。因此对企业来说,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建立品牌忠诚,应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

就此,我们提出几条营销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继续推行中低档手机路线,专为学生消费者开发、设计,功能不是很全,但具备一些学生消费群体比较喜欢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在款式、造型及颜色等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手机,这对抓住学生消费者无疑是很好的办法。

第二,对手机销售商来说,在销售地点选择上,主要将手机放在离学校较近的手机大卖场和自己的品牌专卖店上销售;在促销上,选择赠送学生喜欢的礼物的方式;在定价上,则选择中低档价格。

第三,对品牌的广告代理商来说,强调品牌的情感因素而淡化品牌的功能区别因素,请那些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明星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赋予手机充满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品牌特征。

第四,在广告宣传渠道上,要力争做到范围广,传播面全。特别要重视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学生里,上网己开始普及化了,这一宣传渠道绝不容忽视。

第五,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努力研发出越来越好的手机,而且在对于大学生消费者这块做出对应的调整。例如提高手机的像素和分辨率,提高音质等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东进:我国手机消费者购买意向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消费者为例[J].消费经济,2004,(4):29~31

[2]陈学军:消费者心理特征对新产品购买的影响作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3,(264):62~63

[3]符国群、冬学英:品牌、价格和原场地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3,(6)79~84

[4]胡东帆:崔炯钟:商品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97

[5]迈克尔·所罗门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M].第六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中国青年研究》2002.5

[7]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8]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机器社会心理特点。《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林 青:顾客满意向顾客忠诚转换因素探讨.商业研究,第5期,2006

手机行为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行为管理;智能手机

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前进,网络的承载物也越来越小型、越来越智能化,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凸显网络信息化的新科技产物,尤其是近年来,3G、4G网络的来临,高速快捷成为新媒体以及各大运营商追捧的核心。大学生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掌握与应用也早已游刃有余,在大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这一关键阶段,智能手机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篇就这一影响进行全面的利弊分析,以探讨积极的措施以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偏离人生的正轨。

1.智能手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管理的优势

1.1获取信息快捷

手机在互通往来方面的便捷性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新时代的智能手机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信息,依据高科技的发展手段,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宽泛并且快捷,与同步新闻等信息传播的同时,网友们的反馈也是以秒来计算,用当下流行网络语言来说被称作“秒回”。在如此方面快捷的平台上,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在与时俱进,通过应用智能手机来发挥管理者的最大优势。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方面都属于管理者的管理范围,通过操作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知识,教学资料,同时由于收发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智能手机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及时关心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心理动态,对其进行辅导,也为学校准确发布紧急突发事件等提供了新的渠道。

1.2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互相发送幽默搞笑的信息,分享心情、趣事,获取关注及反馈,用来释放在校期间的种种压力,打发闲散时光,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跟学生们互动,在节假日可以互相发送动态的图片,分享祝福和鼓励,这样非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感情、增加信任和理解,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工作。

1.3另一种节约

由于信息量的广泛,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纸质资料,图书、报纸等,另外这些阅读材料也有自己的滞后性,虽然也是及时报,但跟网络传播的速度比起来还略逊一筹,加上智能手机是一种不分时间地点的通讯工具,人们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快餐模式的阅读,虽然没有像纸质书籍报纸那样的收藏价值,但在这个信息量如潮涌般的时代,手机阅读为节约用纸也做了很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仪器授课速度远大于翻课本的速度,学生们运用手机的照相视频功能去采集教学文稿,等等。所以说,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从事思想教育工作也是这一贡献的重要力量。

2.移动互联网应用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管理的劣势

2.1信息量虽大,质量值得探讨

手机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具有隐私性,这样以来就给高校教育者开展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手机诈骗、骚扰信息层出不穷,还有一些不良信息,对广大学生群体,尤其是自制力较差、抵制诱惑能力较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弱缺乏警惕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造成负面的心理作用甚至心理恐慌,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信息,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造成不稳定因素。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大众传媒的综合体,这些信息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恶性发展,极为不利。

2.2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以前学生上课都是书本不离身,而现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几乎很少能用到课本,教师的教学节奏也非常快,尤其是好几個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先不说教学质量是否会存在问题,教学秩序就很值得探讨,学生中有发短信的,接电话的,另外就是浏览网页和玩手机游戏的,这样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他人的听课质量,实质上是一种隐形的逃课形式。而在生活方面,大家都深知手机辐射对人的危害,智能手机对眼睛的辐射以及危害也是有先例的,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学生群体而言,长时间使用手机产生各类眼疾发病的隐患,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2.3特殊人群的特殊行为

学生本身就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在这类人群中,由于家庭背景条件的差异,贫富差距也比较明显,有人追新潮用高端的智能手机,有人用低端的直板手机,这样以来是否拥有一部品牌智能手机反而成了个人贫富贵贱的象征。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学生群体的虚荣心也逐渐膨胀,攀比心理严重,每个人都不愿意丢了“范儿”,由此产生羡慕或嫉妒心理,甚至演变成一些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会危及到他人的利益及安全,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严惩,这类事件在当今的高校中并不少见。

2.4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说人们通过网络、电脑和手机构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然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数字时代,手机不离手几乎是每个手机使用者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意识,当手机不在身边时就会产生不安,急躁,这就是当今社会普遍的一种症候:手机依赖症。尤其是智能手机使用者,对于年轻人来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大部分光阴都被朋友圈、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占据,肆无忌惮的浪费时间,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专家呼吁“年轻人千万不要被这些软件绑架”,否则人们在一事无成是会悔过虚度光阴,那时也已经于事无补。

3.基于对智能手机的利弊分析而推进的策略

3.1严格制度,组织建立无网络信号的课堂

nlc202309012350

学生群体在课堂上因为使用智能手机而造成的隐形逃课,我们无法做到没收其手机,但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这类情况,就像国家大型考试一样,屏蔽教学区的网络信号,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绑架”。另外,在学校的管理职能方面,把移动互联网纳入其中,在学习生活方面,严格规定移动互联网的适用范围,包括对课堂秩序的要求、学生生活中的规范等等。

3.2合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做好“学校发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思想工作管理者可以做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比如微信服务号,微博主页等,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发布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生活知识、学习技巧、或者为人处世的道理、典故,这些都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同时老师个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账号,与学生群体互动,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时间里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温暖学生的心。学校也应该在学生没课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人文讲座,以来能够增长其见识与见解,再者也能让学生不浪费自己闲下来的时间,提高他们对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3.3充实高校管理队伍,以身作则

这个要从高校管理者自身出发,根据现在的人才引进计划,每一个高校管理者也都是各大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高效管理队伍也呈现出年轻化,优势是这些“新鲜的血液”工作积极性很高,学习能力强,干劲十足,也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一个群体,在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办公的时候能够紧抓时代脚步,在分析这把“双刃剑”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时更具有说服力。不足之处就是年轻人在管理学生时还存在明显的经验不足、甚至角色还没完全转换过来,现在高校的大学生普遍自有率很高,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就应该加强对自身队伍的一个培养,不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力争把整个高校的综合水平提到最高。

参考文献:

[1] 刘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策研究2013,15(2)

[2] 杨锐,浅谈3G技术在移动学习(M-Learning)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4):583-584

[3] 熊明珠,智能手机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综述[J]。技术应用,

[4] 韓永强,刘莉莉,王宏,智能手机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J].2012,10(8)

[5] 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3):43-45

作者简介:王雅蓉,女,(1987-),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手机行为 篇7

(一) 破坏课堂学习气氛

学生通过手机来满足自己的学习、娱乐和社交需求是无可厚非的, 但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 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以后, 其主要的精力就会投入到移动手机的使用中去, 从而削弱其学习动力和效果。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沉迷于玩手机, 不仅会影响老师教学的思路, 还会打消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过于依赖手机会严重扰乱课堂的学习氛围, 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 影响学生学业发展

虽然通过手机可以搜集学习资料、浏览新闻事件、联络家人朋友, 大大地方便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 但是如果他们随时随地的使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 过度地依赖手机上网就属于不正常的范围了。目前, 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从而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 这就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尤其是在夜间使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会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发展。

(三)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限制学生过度使用手机, 而在学生宿舍实施了限时断网断电的措施, 但效果不甚明显。学生在宿舍里可以通过手机玩游戏至凌晨, 有时甚至会通宵。另外, 部分同学过度依赖手机导致自己从心理上自我封闭, 不愿意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长此以往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 影响学生价值观念

目前来看,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手机的贵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同学们的攀比心理, 这也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外, 手机上网的便利性显著地增加了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频率, 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复杂, 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判断能力有限, 从而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误入歧途。

二、手机依赖行为的现状分析

在本次研究项目中, 共计发放问卷400份, 实地回收387份。其中, 有效问卷370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92.5%。

(一) 高职学生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

数据显示, 有39.73%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5小时, 有34.32%的同学每天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 有21.08%的同学每天花费的时间是1-3小时, 仅有4.86%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同学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非常多, 从而说明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强。

(二) 手机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 有46.76%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没用手机就会感觉到不舒服, 而44.05%的同学则认为手机是学习生活的必需品,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同学觉得手机在学习生活中属于不太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 手机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三) 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

数据表明, 有43.51%的同学认为手机的使用总是在影响他们的学习, 还有36.76%的同学认为使用手机会经常影响他们的学习, 有12.97%的同学认为偶尔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同学认为手机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会影响自己以及周围同学的听课效果, 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

根据调查数据, 30.06%的同学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无聊, 有26.79%的同学表示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有19.63%的同学表示自己是手机控, 仅有18%的同学在上课时使用手机是查阅资料。因此可知, 解决学生的手机依赖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也应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 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用途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 有37.76%的同学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联系朋友, 还有32.17%同学是用于娱乐打发时间, 还有15.03%的同学是通过手机去谈恋爱, 还有10.96%的同学是基于学校的社团工作需要。

(三) 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高职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信息需求 (26.32%) 、社交需求 (21.04%) 、从众心理影响 (19.05%) 以及不良情绪的发泄 (13.33%) 等方面。在移动互联时代, 学生喜欢采取简单快捷的方式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手机已经从单一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包含娱乐、通讯和学习等多项功能的综合工具。

四、手机依赖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 学校层面

1. 制定相应的校规校纪来控制同学们过度使用手机, 必要时也可采取技术手段加以制止。

2. 创建欢快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座谈会、讲座等形式, 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 让同学们了解手机依赖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3.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心理咨询体系,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控制。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逐步解决“手机依赖症”, 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

4. 教师应该认真备课, 努力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 打破枯燥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专心听讲。

(二) 社会层面

1. 政府职能部门需要为校园市场的手机使用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 以限制手机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 运营商应该主动转变校园营销方式, 不要一味的廉价促销智能手机、话费套餐和上网流量。例如运营商规定的闲时上网时间正好对应学生的休息时间, 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 学生层面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来鞭策自己, 合理规划自己的课外时间, 加强自我约束, 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 改正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在生活中, 大学生应当有意识的减少手机使用率, 当面临手机游戏、网络视频等诱惑时, 应该反复告诫和提醒自己要远离, 从而杜绝手机沉迷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 由于大学课程相对较少, 空余时间较富足, 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大学生涯进行规划, 注意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 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当面对诱惑、压力和不良情绪时, 大学生还要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坚决抵制诱惑, 让压力和不良情绪通过丰富课余生活及健康的休闲方式得到释放。

(四) 家庭层面

家庭应密切与学校和教师进行合作, 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树立“过度依赖手机会影响学习”的正确观念, 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习惯, 及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与学校和社会一起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当前, “手机依赖”现象是高职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高职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 虽然可以利用手机记录电子笔记、查阅教学内容, 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但由于高职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在课堂上无法有效地抵制手机娱乐的诱惑, 从而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操作, 因此给高职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本次研究阐述了高职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弊端, 分析了导致该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手机依赖,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芳.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及应对[J].黑河学刊, 2014, (01) .

手机上网用户行为分析与研究 篇8

1 手机上网用户行为

手机上网用户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手机用户在浏览或使用网络资源时所形成的一般规律。手机上网用户的行为可以使用某些特定属性的量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手机上网用户行为就是为了寻找其中的规律。课题组以某高校的200名老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184份,有效问卷180份,数据统计分析见图1所示。

从图1看出,聊天(QQ、微信等)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90.45%;影音的比例居于第二位,占54.09%;而玩游戏、学习、购物、其他分别占46.59%、45%、43.64%、28.41%。这个比例图预示着目前我们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还是以娱乐为主,我们以不同的方面来着重分析手机上网用户行为的差异。

(1)手机上网用户自身因素的分析

手机上网用户的年龄与行为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年龄的差异会导致行为的不同,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心智成熟度、用户的需求和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所做出的行为自然会迥然不同。行为是指大脑接收外界的信息,接受思想的支配、掌握后,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调查发现上网用户的年龄主要是在20-29岁,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是他们发现快乐、发泄消极情绪的地方。用户行为的差异除了用户自身的角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旁边人的影响。

(2)手机上网用户偏好软件的分析

兴趣会引导人的行为,而每个人感兴趣的地方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行为当然也会随着自己的喜好不一样。在网络上,你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他人对你的印象,不用害怕别人对你的评价,更不用因为自己的身份等各方面影响你的交友。手机上网用户偏好软件如图2所示。

从图2分析可知,玩“微信”的人数最多,占38%。其次是“淘宝”25%,然后是“百科全书”、“春雨医生”、“唯品会”分别占16%、12&、9%。因此,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领域、有自己不同的需求,这些不同的想法就会造成每个人使用手机的用途不一样。

(3)手机用户文化水平及其功能分析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这个人的职业,会决定他工作中所处的位置,更会在他的生活中体现出差异。调查发现:在手机上网用户的人群中,本科生比例为74.34%;研究生为15.04%,专科为7.96%,而高中及以下的人为2.65%。本科学历的人对网络操作比较熟悉,主要利用手机来交朋结友。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面,主要是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查询资料。专科和高中以下的人大多数大多专注于娱乐。

(4)手机功能的扩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手机支付用户的增长率达到了38.9%,同时,手机团购、购物、手机预定旅行的也在大幅度的增长,达25.5%、42%、65.5%,但是,手机功能的推广工作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比如,可运用手机的定位系统查找丢失的手机。

2 手机上网行为差异的因素分析

2.1 个体自身因素

任何的行为都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外部行为,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人自身的不同也影响着行为的不一样,这主要分为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和信息素质。三方面共同作用,引导着手机上网行为。每个人领悟能力、信息素质的不同,每个人的上网行为也会不同。年龄的不同导致需求的不同,同样,年龄的不同会导致克制力的不同,未成年人一旦发现某个好玩的东西或许会不遗余力的去体验它。文化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看待事物利弊有偏差。所以,我们要倡导文明上网,合理利用时间,才会将手机变成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工具。

2.2 用户需求因素

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大量的使用、喜欢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必须是符合大家的需求。而手机上网的用途不同更是直接导致了用户行为的不一样。从某一个角度看,手机用户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安全性。如,打110报警求助。第二,微观的协调。如,分配人员、安排活动的有关事项。第三,高标准的协调,利用手机这个平台来展现用户的独特风格与标榜自己的身份地位。需求是用户使用资源的第一准则,正是因为手机上网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在持续的增长。

2.3 区域差异因素

不同地区的流量套餐价格是不一样的,使用不同的手机型号、品牌也是不一样的。手机流量费的价格同样影响着用户使用行为特征。从网上的讯息可知,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的不同是主要的成因。例如,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大,流量比内陆的要便宜得多,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寻找措施来解决因为资费问题而减少的客户。

3 手机上网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的上网行为总结手机上网行为的利与弊。

3.1 手机上网行为的有利之处

(1)搭建了快捷联系的平台

手机上的即时通信软件(如QQ、微信、人人网)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的平台、方便的方式、完善了交往的渠道。手机上网即时通信的及时性、碎片化、随时在线的特征,使他深受好评。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能与家人、朋友联系,即时软件的资费比较低,也能节约钱。

(2)提供了获取信息的环境

由于手机的小巧性,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今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查询所遇到的各类困难、寻找各方面专家解决难题等。手机上网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让我们的知识面显著提高。

3.2 手机上网行为的不利之处

(1)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首先,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手机上的话就等于是在浪费时间。对学业为重的学生来说,更可能会荒废了学业,容易有网瘾。其次,网络上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良信息,对这些不良诱惑没有克制力的话会导致身心不健康。最后,长期的手机上网会对眼睛、腰椎、颈椎造成很大的伤害,尤其是辐射的危害很大,还可能会引起脱发等后果。

(2)阻碍了人们的思考

手机虽然成为我们学习的工具,单很多人对手机产生了依赖的思想,遇到问题就用手机百度,这影响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3)虚拟性强,容易发生刑事案件

手机上的聊天功能也存在着隐患,虚拟的世界容易交友不慎,法制频道已经播放了不少因为见网友而发生刑事案件的事例。在网络上,可以虚构自己的身份,这就给了犯罪分子机会,欺骗一些无知、善良的网民,既骗钱又骗色。

4 手机上网行为的对策

4.1 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态度

过度使用手机上网会影响正常生活,我们要加强疏导,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上网态度。尤其是对一些沉溺于手机的人,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人们传达正能量,列举出手机上网的负面影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态度。对于那些过于沉迷虚拟网络世界的人,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为他们安排心理医生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4.2 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

针对网上发生的犯罪事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明白不管是什么行为,我们都要有个标准,这样才能避免走上偏轨。社会上存在利用手机上网进行诈骗、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相关的部门就要引起重视,从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角度,杜绝不健康图片,严格惩罚违反规定的人员。

手机上网行为的分析与研究是改进网络运行质量的有效方法,这为运营商、网络企业、消费者都提供了决策的方向、依据。本文从手机上网用户年龄、文化水平以及偏爱软件等几个方面分析得出导致上网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手机上网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随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本次研究主要是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对提出的问题深度思考,积极面对手机上网有关问题,以便优化网络。作为对传统的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补充和增强,手机上网领域的潜力是无限的。运营商在推广自己的业务,企业在创新自己的品牌时,有必要对用户的群体进行分类,发掘用户的特点,把握未来行业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姜艳晖.手机上网用户行为分析[J].现代营销,2011(5).

[2]吕诚.手机上网用户行为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丁青,蔡文杰,吉翔.高校学生上网行为分析研究及舆情监控对策[J].计算机时代,2013(8).

[4]刘素娜.论规避大学生手机上网消极影响的途径与方法[J].学校管理研究,2010.

[5]崔亚晶,崔晓玲.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与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

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研究进展 篇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 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方便, 尤其在青少年中使用率极高。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 还是承担着社交、获取信息、购物等功能的重要载体。但是, 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影响, 造成使用者产生手机依赖。2013年《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发现有51.5%的人表示自己时不时会打开手机查看, 34.4%的人出门没带手机就会烦躁。今天, “低头族”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不论在何种场合时间, 似乎都会不由自主的玩起手机。而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 心理发展由幼稚向成熟过渡。他们强烈追求成熟和新奇, 缺乏理性思维, 认知、思想和社会经验比较幼稚, 抵抗父母却又渴望建立朋友关系。这样的特点使青少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有害影响。这样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 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目前, 学术界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定义。国外的研究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较早, 比较系统, 强调研究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偏离常态。国内的不少研究也对手机依赖进行了解释, 有学者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 具有助长成瘾的诱导和强化特征 (王方莉, 2013) 。屠斌斌、章俊龙等 (2010) 将手机成瘾定义为重复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着迷状态, 心理和行为变得具有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 具体表现包括手机关系成瘾、娱乐成瘾和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认为, 这种行为与心理学上的成瘾概念在某些方面相符合, 是一种强迫式行为。

3.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

国内外不少学者都编制了手机依赖的量表。最早编制手机使用问题量表的是Bianchi和Phillips (2005) 。韩国的Park以DSM-IV为基础, 编制了《手机问题使用量表》 (MPPUS) , 包括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无意识使用、减少使用、时间花费、用其他活动代替和继续使用这7个维度。Billieux等人认为前面的量表不够全面, 编制了《手机问题实用问卷》 (PMPUQ) , 该问卷包含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依赖症状4个维度。国内的研究者们也对手机依赖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编制, 编制了包括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4个维度的《手机依赖量表》 (MPDI) 。熊婕等人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出发进行了量表编制。针对手机依赖中的社交媒体依赖问题, 重庆大学的吴祖宏 (2014) 在重庆地区进行调研, 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这些问卷都有较高的信效度, 但是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常模问题等。

4.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成因

目前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认为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 (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等) 、个体因素 (人格、社会适应等) 、媒体因素 (媒体功能等) 。

4.1 环境因素

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 各式各样的手机不仅频频出现在电视上、广告中, 而且也出现在大街小巷、身边人的手中, 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郭少卿等人 (2014) 对河北省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这可能和孩子的生活环境因素有关。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家长示范和干预。有研究者证实, 溺爱型和放任型的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显著高于民主型和专制型。青少年开始追求从父母保护中独立出来, 建立与同龄人的人际关系。在这个阶段, 青少年群体体现出一种强大的同一性和吸引力。看着群体中别人都有手机, 自己也想要。手机成为了青少年的共同话题, 并且对他们的关系起交流促进作用。

4.2 个体因素

郭少卿 (2014) 和黄海 (2013) 的研究先后都显示在人格方面, 性格高外倾性和神经质的大学生对手机更易产生依赖。黄海的研究还发现依赖组的学生在宜人性与严谨性上的得分更低。具体而言, 外倾性高的个体更倾向于接触新事物, 而智能手机的层出不穷的新意满足青少年求新的需求。高神经质的个体具有易情绪化、焦虑、依赖性高的特点, 宜人性低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抱有敌意。这样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问题, 而手机可以实现他们社交和排解忧虑的需求。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对手机依赖也有影响。低自尊水平的人的戒断症状和渴求性更高, 因此在手机使用中也会更会因为减少手机使用而感到心烦气躁 (宋亮, 2014) 。

4.3 作用机制

现有的研究较少研究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 更多的聚焦于影响因素。现在的智能手机是具有多功能的百宝箱, 可以实现使用者的手机社交需求、娱乐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需求。王小辉 (2011) 以75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社交支持、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还受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徐晓丹 (2014) 对手机成瘾的机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 发现自我控制和消极情绪有关。可能是在先前失败的自我控制事件后体验到消极情绪, 这种消极情绪可能减少了个体完成后面任务的动机。龙坚毅, 王坤忠 (2011) 构建了以手机上网行为态度、手机上网主观规范为间接因素, 手机上网沉迷意向为直接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5.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包括心理影响、行为影响和身体健康影响。首先体现在情绪和认知方面, 国内外众多研究 (Reid DJ, Reid F, 2007;陶舒曼, 伍晓艳等, 2014) 都报道手机依赖与抑郁得分显著正相关, 手机依赖程度越高, 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越高。且出现诸如焦虑、低自尊等消极情绪和认知的可能性越大。手机依赖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依赖于手机进行社交, 并且更容易社交回避化。这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发展。

手机依赖致使学生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率下降。温凤鸣 (2014) 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与刘素娜 (2013) 的调查都显示了超过90%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 其中娱乐功能占主要部分。手机依赖与网络成瘾有着共同之处, 并且现在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相当程度上与网络成瘾交叉。有研究对中学生网瘾少年进行自我效能感的调查, 发现网瘾男初中生与在校男生相比,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相对要低 (刘彩谊等, 2014) 。手机过度使用还可能造成青少年学习能力下降。依靠手机获取大量信息, 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识, 是导致学生的学习碎片化、浅薄化的原因。

手机依赖对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手机使用时间过长或者姿势不正确, 都会影响眼部健康, 导致眼部疲劳、视力下降、眼睛红肿干涩, 甚至患上干眼症、结膜炎等疾病。低头的姿势对脊椎也有伤害。

6.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对策

手机行为 篇10

手机使用确实使人们的联系更紧密,但由于手机使用的场合问题却又带来了另一些安全问题,如驾驶时使用手机,就在安全问题上埋下了巨大隐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2009年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每年由于驾驶中使用手机通话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到了所有事故的6%,约636 000起,导致330 000人受伤,12 000重伤,2 600人死亡。

国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手机使用对驾驶影响的研究,比较知名的是Redelmeier&Tibshiran[1]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手机使用与驾驶事故的研究,该研究在手机与驾驶安全课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将传统流行病学研究的案例交叉方法应用到手机影响对驾驶安全的研究,并最终得到了驾驶时使用手机会是正常驾驶发生车祸风险的4倍的结论。随后更多的关于手机与驾驶安全的研究在国外兴起,同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研究手段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扩展,包括驾驶模拟[2,3,4,5,6,7]、道路实测[8,9]以及整合分析(meta)等[10]。研究深度从驾驶时使用手机与车祸事故的关系[1,10,11,12,13,14,15,16]扩展到驾驶时使用手机带来车祸事故的真正原因的探讨[2,4,5,6,7,8,9]。

随着手机与安全驾驶研究越来越广泛,成果也不断为公众所认同。目前,已有包括中国、美国各州、日本、欧洲以及其他各国在内的近70个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禁止驾驶时手持方式使用手机的相关法律和规范。同时,日本以及在美国包括华盛顿特区在内的20个州级行政单位都还对免提方式使用手机也在司法上作出了禁止约束。

有了法律的约束,同时人们也确实认识到了驾驶使用手机存在的安全隐患,但驾驶时使用手机仍然是道路上随处可见的事情。如何从根源上改善此问题,要求研究者去展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 手机使用的原因

关于人们在驾驶时使用手机原因的调查研究有很多,驾驶环境(例如行驶道路的类型)对人们驾驶时使用手机的意愿的影响不大,同时有研究发现当人们分心使用手机时会低估当前驾驶任务的难度。

确切的说,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在驾驶时使用手机更多的是因为个人因素而不是因为驾驶环境。Schlehofer,等[10]从个体差异相关心理因素出发来解释为什么在驾驶使用手机,指出有3方面原因:驾驶员高估自己的驾驶能力以致能克服使用手机带来的分心;使用手机时普遍会带来对驾驶操控的错觉(illusions of control);使用手机是一种习惯的驾驶认知风格。

1.1 认为有能力应付

尽管大多数人认识到驾驶时打手机的危险,但仍有少数人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可以保证安全。人们一般如果在个人能力和技能方面比较突出,会下意识的把这种观念引入到他们的驾驶能力上。研究表明70%~90%的驾驶员认为较其他司机而言自己技术更好、驾驶更安全。而且,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驾驶时打手机所引起分心的程度有多大,特别是对于女性驾驶员尤为明显。因此,人们因为这种认为自己应付打手机带来分心的观念,使他们觉得这样驾驶并不危险,也就频繁的在驾驶时使用手机。

1.2 操控错觉

来自一家公认的机构研究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认为他们自己能很好的操控周围的环境。操控错觉,或者说高估自己不会出差错,能有助于人们减少压力和焦躁。操控错觉可能是引起人们频繁在驾驶时使用手机的另一个原因。而这种控制错觉是广泛存在的,例如实验时、赌博决策时、股票投资时以及在驾驶时。例如Horswill、McKenna[17]发现如果让某人自己来驾驶那么他会认为比起他当乘客更能避免事故。即他认为他能比别人操作的更好。

即使是意识到驾驶时打手机会引起分心的人也会因为控制错觉而相信他们能控制这种分心,以致不认为他们会出事故。如果是这样话,我可以认为那些倾向于操控错觉的人更容易频繁的在驾驶时使用手机。

1.3 驾驶认知倾向

最后,驾驶时打手机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方式。因此,对那些分秒必争的人来说驾驶时打手机就是个很自然的倾向。个人喜欢控制的事件到何种程度与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有关,包括成就,压力和应对策略,健康行为,以及赌博行为。就驾驶行为而言,Hammond、Horswill[18]的研究表明,控制欲较强的司机比那些控制欲较低的司机更有可能做出危险的驾驶行为。此外,多任务是与A型人格模式相关联的一种高控制方式。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容易做出危险驾驶行为,包括驾车时使用手机。同样,Lerner、Boyd[19]发现自认为驾驶时是多任务执行者,与更愿意在驾驶时使用手机并且认为这样的行为风险较小有关。

驾车时使用手机这个省时的优点,会对那些控制认知人格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可以认为,控制认知人格(定义为习惯性的多任务执行者并且有很强的控制欲)将会更加频繁地在驾车时使用手机。

2 手机使用与事故的关系

在分析手机使用与事故之间关系问题时,Dean Sugano[20]整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前人在手机与驾驶安全领域分析的数据和资料运用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来找出问题或所关切的变量之间的明确关系模式,最终一系列结论,指出不能确定驾驶时使用手机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的结论[26]。同时,他还指出虽然使用手机不是发生事故的原因,但是驾驶时使用手机会引起驾驶分心,确实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但对于增加风险几率的程度,根据前人的研究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这主要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

对于手持式与免提式使用手机在风险增加上的不同,Dean Sugano也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前人的结果,他得到免提式使用并不比手持式使用事故风险更小。

具体其他结论参考表1。

3 手机与驾驶分心

3.1 2种打手机方式

在研究驾驶时打手机问题上,一般会将手机手持和免提2种方式分开。美国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974 000人在白天的任意时段开车时手持手机通话。免提方式较手持式优点是显然的,在通话式驾驶员可以不用手持来接电话以致妨碍驾驶操作,即将操作所带来的分心可以减少或消除。但是,实际上很多的研究表明,单纯的分析这2种方式所带来危害性的不同是得不到肯定结论的,即免提方式在造成事故风险提高方面并不比手持少。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认知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使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的活动的不同的地方去[20]。在驾驶过程中拨打手机必然会造成认知资源耗费和脑力负荷的增加,这必然使得驾驶人对交通环境信息的处理能力下降,进而会影响到驾驶行为及安全性。因此,为深入研究手机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众多学者从手机对驾驶员造成分心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3.2 手机对驾驶员造成分心

对应于2种手机使用方式,也可以将手机使用对驾驶员的分心分为有2种:手持手机的操作分心(包括查询、拨号、发短信);手机交谈时对驾驶员脑力的分心(手持和免提方式都会影响)。

以色列BarIlan大学的Rosenbloom Tova[21]研究在手机通话对驾驶人的车头间距保持以及车速分布的变化特性时,提出开车时使用手机并不会影响一般的例行驾驶行为,但对于在判断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时则会有影响,这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于交通状况的认识与判断能力的影响,其危险性远大于操作手机时驾驶行为所受到的影响。其理由是:第一,在多数的车祸中,车祸发生当时的判断因素比车辆控制行为重要得多,因为统计数字表明,驾驶分心是车祸发生的最普遍原因;第二,电话时影响驾驶行为的因素可以改用自动拨号、语音拨号或在交通量较低时才拨电话的方法来改善。因此,在开车时用手机讲话才是研究手机对驾驶分心影响的核心问题。

E.Michael[22]在其分析报告指出,车辆驾驶者在开车时用手机讲话,其分心的程度与通话内容有相当大的关系。一般的社交性聊天和平常与车内乘客谈话一样区别不大,但较重要的商务性或决策性谈话,则会使驾驶者分心到谈话内容上,进而造成驾驶疏忽而肇事。

美国AAA交通安全基金会曾对使用手机的汽车驾驶者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寻找开车使用手机的驾驶者对于车外状况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各年龄层的驾驶人之间的影响差异。

研究人员对一群被调查的手机使用者做了一些反应性的试验,然后将结果和一般驾驶者的试验反应结果做比较,来看两组人的差异性。这些驾驶者的反应性试验包括固定性的道路环境,如交叉路口或路边标识,亦有动态性的道路状况,如有人突然从路旁驶入车道,或小孩突然闯入车道等状况。研究人员将受测试的驾驶者分别置于下列五种状态来观察受测人的驾驶行为与反应。这五种状态分别为心无旁骛状态、拨电话号码、社交性聊天、重要性谈话(包括解决问题或做重要决定)、调收音机电台。

该测试的最终结果表明,在后4种分心情况下驾驶,对于各种状况的反应时间均比心无旁骛状态下明显增长,对状况没有做出反应动作的人数比例亦较心无旁骛下的比例高。而在4种分心状态下所受的影响又以重要性谈话为最明显,拨电话和社交性聊天受影响最小,收音机选台则居中。

Dean Sugano的分析报告[23]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前人关于手机分心的研究。得到了类似于上述AAA报告中谈话内容对于分心的影响较大的结论,但在分析具体谈话内容应用脑力等级程度的研究上没有具体分析。在驾驶时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能力上的影响分析上,Dean Sugano在总结前人的结论基础上认为是可以肯定的。并进一步指出,手机使用会在驾驶员操作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敏捷程度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为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敏捷程度降低。

在研究方法上他总结在分析研究上一般采取的是驾驶模拟和道路实测的方法,相对道路实测,驾驶模拟的研究方法在目前使用更为广泛,国外已有多家研究机构,如美国犹他大学的应用心理研究实验室,佛罗里达大学的国家老年驾驶员研究实验中心,中佛罗里达大学的先进交通系统仿真试验中心以及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的交通事故研究中心等,使用驾驶模拟器进行驾驶员行为相关研究。

具体关于手机对驾驶分心的实验参见表2。

4 分心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驾驶时使用手机造成分心具体有在行为上有哪些影响,国外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Cooper等采用用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手机使用对驾驶行为的影响[25],对不同状态下的手机使用对象进行测试,定性得出其驾驶行为(跟驰和换车道)的差异。但其主要调查对象局限于高校学生,可能会造成样本达标性较差的问题;并且基于调查的方法,相对于定量分析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来自瑞典国家道路与交通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驾驶员在使用手机时(含交谈和收发信息),刹车反应时间长于平时;同时伴随以较大的横向偏移[26]。但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小样本容量以及被测试者均为具备良好驾驶能力的熟练驾驶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驾驶时由于手机使用而带来的其它影响。Klauer[27]等在研究自然驾驶(naturalistic driving)试验中发现,相对于支持语音输入的手机,使用手机键盘键入号码或者地址时,驾驶员对车辆的横向控制,包括车道位置变化及产生车道偏离的次数明显增加,且该影响程度大小与换车道场景本身没有特定的内在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Dean Sugano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对前人研究手机分心对行为的影响做了总结,还针对是影响问题的实际情况做了说明,指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延长了,制动距离就会延长,如果制动距离是大于车头间距,可能发生碰撞[4];制动反应时间增加会使驾驶做避险操作的时间减少,发生车祸的几率会增加[3];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同时与前车距离增大。目光凝聚在前面,眼球运动减少,注意力分工下降,会引起交通流的混乱,在拥挤道路或者快速路上会变得很危险[9]。

国内对于手机分心的有一些研究,李平凡等[28]在研究手机分心对脑力占用时,选取心率变化的曲线作为研究指标,分析了不同场景对话内容下驾驶员的心率、行为的变化,同时还引入驾驶员自主评价作为参考,指出驾驶时使用手机脑力负荷增加,认知资源下降,驾驶员在获取外界信息和对外界反应能力上明显降低,为安全驾驶带来隐患。同济大学的刘畅等[29]在基于驾驶可靠性上就手机使用对行驶速度、踏板数值、转向速度、熄火次数的影响做了研究。

总结国内外关于手机分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发现手机分心造成的实际危害是很具体的,但就上述研究中只是就整个手机使用引起分心进行分心,对于使用手机产生分心的核心影响(交谈内容的影响)没有做细化分层次的分析,即对不同难易程度的谈话内容在行为上的具体影响区别,所研究的没有深入展开,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人对于对话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标准不一样,即随着个人能力的不同,同样对话内容可能所占脑力影响不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探讨一种比较通用的对内容难易评判方法或指标来进行此项研究。

5 总结

总结国内外手机对驾驶影响的研究,可以很清楚看到一个研究发展的轨迹,即从开始意识到驾驶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风险,到认识到带来风险的原因是有于由于驾驶分心,再到研究分心具体带来哪些问题,再在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最后对于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方法的一个过程。比较明确的有如下结论:

1)人们驾驶使用手机与个人因素、倾向有关,且常常带有根据自己能力打手机不会发生危险的侥幸心态;

2)驾驶时使用手机带来事故风险增加,但使用手机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使用手机造成的是分心;

3)手机造成分心的主要方式由于交谈对脑力的占用,且一般交谈内容对脑力的占用并不大,核心主要是带有决策性或者较复杂的内容对脑力占用较大,增加危险;

4)使用手机驾驶分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降低驾驶速度、延长反应时间、目光凝聚缩窄视线范围,以及其它的一些驾驶行为变化。

这些结论的意义是重大的,对于今后在手机与安全驾驶的研究上是有很大启发的。但在不同谈话内容造成分心引起行为变化的方面,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驾驶使用手机这一问题方面仍是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的。

在研究辨别不同人对手机引起分心的影响判别上,可以先应用类似心理等级评估的分类方法将不同能力的人进行分类,按不同应付能力等级来研究不同人在驾驶时使用手机带来影响。

手机行为 篇11

38岁的沈某,原是杭州一家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沈某利用职务之便在公司的手机“销量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中植入自己书写的恶意程序,并使用该恶意程序对用户手机通过静默卸载的方式恶意卸载了UC浏览器、百度浏览器等手机应用程序,以静默安装的直接方式推广欧鹏浏览器、百度应用盒子、朋游等应用程序,从中收取推广费。通过上述方式造成了A公司劳务、协助取证以及客户流失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人民币约计9万元,非法获利共约人民币130万元。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沈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向一审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沈某辩称,其在公司的手机“销量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中植入自己书写的程序,通过该程序对手机用户进行静默卸载、静默下载安装的操作,并收取推广费人民币约130万元,但其收取推广费与卸载UC浏览器等手机应用程序没有关系。被告人沈某的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沈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一是鉴定结论不能证明被告人发出的静默卸载指令与涉案手机的UC浏览器被卸载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存在因果关系也应当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二是被告人的“静默安装”行为得到用户同意,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被告人发出指令并造成手机被静默安装软件的事实,且被告人获得的130万元推广费不足以认定为其违法所得。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人沈某“静默安装”,即未经用户许可,操控用户的手机下载应用程序及具体数量,也不能证明被告人沈某推广欧鹏浏览器等应用程序所获取的130万元为“静默安装”方式获得的违法所得。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因此,应当判决被告人沈某无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沈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应当成立。而且,被告人沈某同时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根据想象竞合犯理论,应当从一重处罚。

第三种观点认为,被告人沈某利用担任公司技术部主管的职务之便,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在公司的“手机销量管理系统”软件中植入自己编写的恶意程序,并利用此恶意程序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给付的财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合法客户的利益,也有损其公司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应当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认为,案件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定罪处刑。被告人沈某的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且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同时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属想象竞合犯,可按我国刑法想象竞合犯理论定罪处罚。而且,为了更好地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维护手机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应当按照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

(一)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依法定罪处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手机购物、手机支付、手机阅读、视频应用、移动办公等,正成为人们生活与相关工作的主要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针对移动智能终端的犯罪,如恶意吸费、盗取手机信息、静默卸载、静默安装等行为频发不断,既严重危及个人信息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也危及国家网络安全。

被告人沈某利用担任公司技术部主管的工作便利,擅自在手机智能终端中预先植入破坏性程序,对手机智能移动终端采取了长期的非法控制,并非法实施“静默卸载”和“静默安装”手机应用程序,导致大量客户无法正常使用手机应用程序,同时导致手机应用程序所有权人遭受重大损失,并从中非法获利130万元推广费。被告人沈某已经构成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并且属于后果特别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对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应当依法定罪处罚。而且,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不予以定罪,将不利于有效贯彻第13条的规定和维持刑法的保障机能,甚至涉嫌放纵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不利于向社会公众宣示严惩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和破坏手机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行为的国家政策与司法态度。

(二)移动智能终端应扩张解释为计算机信息系统

在司法实践中,能否将“(手机)移动智能终端”认定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较多争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本解释所称‘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是指具备自动处理数据功能的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因其具备自动处理数据的功能,应属于计算机的范畴。同时,根据《国务院计算机安全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规定,“计算机”概念包括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因此,基于保护的目的,应对“计算机”作扩张解释。计算机本质在于智能,应包括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网络空间属于公众秩序的一种,计算机作为一个载体提供了一个入口,如只将计算机提供的网络入口认定为网络公共空间,而将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排除在外,则会造成刑罚上的漏洞。如果将“移动智能终端”与“计算机”割裂开来,也将会导致很多犯罪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规制。

(三)被告人沈某的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被告人沈某利用负责管理公司的手机“销量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职务便利,在手机“销量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中非法擅自植入自己编写的恶意破坏性程序,实现了对用户智能终端的远程非法控制,从而大量实施了静默卸载和静默安装推广手机应用软件的行为,并从中非法获得推广费130万元。

根据《刑法》第286条的规定,在本案中,只要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权利人的同意或授权,擅自向手机移动智能终端预先非法植入破坏性程序,则应当认定为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恶意添加行为;而且,沈某通过预先植入自己编写的恶意程序已经形成了长期的非法远程控制,客观上也造成了手机移动智能终端不能正常运行,应当属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安全的危害行为。只要达到了“后果严重”的条件,应当按照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处罚。

被告人沈某在通过植入恶意的破坏性程序并对用户智能终端实现了非法控制的前提下,还擅自实施静默卸载和静默安装,静默卸载与静默安装之间形成了对应的因果关系,静默卸载是获得推广费的第一步,静默安装是取得推广费的第二步,二者都以事前非法植入的破坏性程序为前提。因此,被告人沈某收取的130万元推广费应当认定为“违法所得”。根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属于“后果严重”;“数额达到前款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属于“后果特别严重”。在本案中,被告人沈某的违法所得高达130万元,属于“后果特别严重”。

(四)本案已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本案有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书证、现场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等定案证据证实:被告人沈某实施了故意制作并传播恶意程序,利用恶意程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了删除、修改、增加、干扰等破坏性行为,已达到“后果特别严重”程度。所有证据已形成完整证据链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首先,主张“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人沈某‘静默安装”、“也不能证明被告人沈某推广欧朋浏览器等应用程序所获得的130万元为以‘静默安装方式获得的违法所得”显然不妥。现有证据恰能证明被告人沈某实施了“静默安装”,130万元是非法所得。沈某供述编自己写了能够“静默卸载”“静默安装”的恶意程序,并在手机出厂前将此程序偷偷植入用户手机;在沈某的电脑上检出了此恶意程序;在用户手机上也检出了此恶意程序;沈某正是利用此程序推广欧朋浏览器等软件获利130万元。这几组证据足以证明沈某实施了“静默安装”行为。

其次,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静默安装”方式获得的“报酬”才能认定是沈某的非法所得,通过“通知栏提醒、对话框提醒”方式获得的报酬不能认定为非法所得。在130万元中,由于“静默安装”与“通知栏提醒、对话框提醒”分别对应的所得难以证明,因此,无法证明沈某非法所得达到司法解释要求的5000元起刑点。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解。其实,沈某所获得的130万元均应认定为非法所得,理由为:(1)沈某利用担任公司主管的职务之便,偷偷在手机出厂前植入恶意程序,然后利用此恶意程序帮助推广他人软件,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这种行为是典型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根据《刑法》163条的规定,其所得报酬(贿赂款)须全部认定为“非法所得”。(2)沈某推广欧朋浏览器等应用软件是通过“静默卸载”、“静默下载”、“静默安装”、“通知栏提醒”、“对话框提醒”等方法实现的,但是,不管用何种方法,其前提都是利用自己预先植入用户手机中的恶意程序进行操作。根据我国《刑法》286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未经用户同意在用户手机中植入恶意程序,并利用此程序实施删除、修改、增加、干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切行为均是犯罪行为,因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利益须全部认定为非法所得。沈某利用预先植入的恶意程序操作而获得的所有收入均是非法所得。(3)根据本案的证据,对于130万元的所得,完全没有必要区分“静默安装”、“静默卸载”、“通知栏提醒、对话框提醒”等方式分别对应的非法所得,只要推广方法利用了预先植入的恶意程序,均应认定为违法所得。

(五)被告人沈某同时应当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被告人沈某利欲熏心,利用担任公司技术部主管的职务之便,在未经公司同意的情况下,非法收受他人130万元的财产,以此作为擅自在公司的手机“销量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中植入自己编写的破坏性程序并实施恶意静默卸载和静默安装用户手机应用软件的交易对价。被告人沈某明知这是违法行为,却先后多次实施恶意的静默安装和静默卸载行为。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合法权益以及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10年《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0条的规定,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被告人沈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高达130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应当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手机行为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在平凉市中职生中进行, 随机抽取平凉农业学校、平凉信息工程学校、平凉工专、平凉师范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 (共600名) 作为研究对象。这4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 其中两所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两所是省重点学校, 能够较好地代表本地区的总体状况。由于三年级学生多在外实习或准备对口升学考试, 所以抽样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展开, 具体见表1。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随机访谈法。参考“李克特量表”自制调查问卷, 当场发放填写, 当场回收。发放问卷600份, 有效收回5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9.33%。

1.3 数据处理

将调查数据输入Excel 2003软件, 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及分析

2.1 中职生手机上网情况 (见表2)

2.1.1 手机上网率较高

中职生手机拥有率达到99.33%, 几乎人手一机, 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89.93%。其余10.07%的学生不用手机上网或因经济负担, 或因手机不具备上网功能。中职生对手机上网兴趣如此浓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普遍是寄宿制生活, 宿舍内不配备电脑, 学校机房管理相对较严, 他们无法找到电脑满足上网愿望, 所以选择手机作为替代品。且手机上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费用低廉, 有49.00%的学生表示每月10元的流量费比较便宜, 不会构成负担;而到网吧上网3小时就得支付6元。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 有37.08%的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 64.09%的学生每天多次手机上网, 由此可见, 手机上网已成为中职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2.1.2 手机上网目的是娱乐

在对手机上网活动内容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选择QQ聊天的人数最多, 占89.26%, 其次是玩游戏、看小说, 分别占80.54%和61.58%;选择上网查学习资料的只有20人, 占3.36%。这说明中职生主要使用的是手机上网的娱乐功能。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中, 男生占47.00%, 女生占53.00%, 比例相当;在上网意向上, 男生多以玩游戏、听音乐等活动为主, 女生多以QQ聊天、看小说等活动为主, 虽存在着较大差别, 但都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2.1.3 对手机上网造成的影响认识不明确

在访谈中, 许多喜好手机上网的学生表示手机上网不会影响学习生活, 只有39.00%的学生认为上网会影响学习。但在我们的观察中, 大部分经常手机上网的学生的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调查发现, 有37.08%的学生每天会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 甚至会通宵上网,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不能克制自己, 不能合理安排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2.1.4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调查数据显示, 中职生已离不开手机上网, 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有16.95%的学生表示如果一天不用手机上网会感到非常不适应, 有61.91%的学生会感到有点不适应;有43.12%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 如果教师不制止, 便不收起手机。部分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 下网时烦躁不安, 无法专心做其他事, 手机流量费也逐渐增加。

2.2 手机上网对中职生的影响

2.2.1 有利影响

(1) 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互联网信息含量大, 互换性强, 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获得需要的有用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加强对外交流。访谈中, 有53.50%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上网可以认识新朋友。而通过网络交友已成为继通过同学、老乡关系拓展人际交往之后的另一主要方式。

(3) 随时随地获得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尽管学习这一功能,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作用, 认为在网络上可以轻松地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值得提出的是,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困难”。可见, 他们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合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 互联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2]。

2.2.2 负面影响

(1) 影响身体健康。手机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电磁辐射, 这些辐射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视力产生影响。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律紊乱、消化不良、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这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身体健康。

(2) 影响心理健康。中职生长时间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就会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而与现实社会疏远, 对外界、他人冷漠, 缺乏生活的热情, 形成封闭人格。由于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心理落差加大, 常常处于激烈的心理冲突之中, 会导致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3) 影响学业成绩。37.08%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在3小时以上, 而要实现如此长时间的上网只能利用上课、休息时间, 这必然会打乱学习计划, 分散注意力, 进而导致成绩下滑。调查显示, 58.71%的学生认为手机上网会对自己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4.64%的学生曾因手机上网逃课、旷课;14.21%的学生曾使用手机作弊, 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

(4) 影响行为修养。调查显示, 15.27%的学生每月手机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上, 34.06%的学生认为1 000元以上的手机配置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面对手机上网费用的日益增长, 有些学生欺骗父母, 用掉学费、生活费, 借款, 甚至偷窃、抢劫, 走上犯罪道路。

3 原因分析

3.1 自身因素

(1) 逃避。中职生大多是中考失败者, 学业状况的不理想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烦恼之中, 同时他们对未来仍然怀有美好的愿望, 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压力, 使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中职生无法面对。而手机上网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内心苦闷, 逃避现实的机会。通过网络游戏的晋级得分、在虚拟社区扮演重要角色、与陌生人聊天发泄心中郁闷等方式, 可轻松获得别人认同, 实现人生梦想, 产生成就感, 心理得到满足。

(2) 好奇。中职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阶段, 求知欲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特别是大部分中职生来自相对落后封闭的农村, 对网络世界非常陌生, 而新鲜的资讯、刺激的文章、逼真的游戏, 无不诱惑着他们, 使他们沉溺其中, 难以自拔。

(3) 孤独。中职生大多十五六岁, 初次远离父母亲人, 处于“心理断奶期”, 寄宿制生活和陌生的环境, 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他们无所适从, 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他们渴望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渴望得到同学的关注, 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 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内心感到压抑、孤独, 只有通过上网和网友聊天, 发泄心中的郁闷。

(4) 盲从。“大家都在用手机上网, 我也想试试”的从众心理使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 甚至有些学生还以在课堂上上网为荣, 加以炫耀。

3.2 外部因素

3.2.1 社会因素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家庭和社会总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 这使得中职生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中, 得不到外界的认可, 导致不健康心理和不健全人格的形成。中职生从家庭、学校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成就感、尊重和自信, 就转向了网络世界。

此外,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手机拥有率逐步提高, 功能不断提升;运营商为了拓展业务, 不断优惠手机使用费用及上网费用;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手机网络游戏的开发和网上聊天室的诱惑, 都为中职生沉溺网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3.2.2 学校因素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压力轻, 且缺少父母的监督;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某些课程设置过于陈旧, 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管理, 甚至放纵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

4 建议

4.1 学生方面

认识到学习是首要任务, 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工作技能, 很难立足社会。虽然网络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但过分沉迷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所以要学会处理二者的关系, 视个人情况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不要因上网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学会控制上网时间, 增强上网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根据学习要求和生活规律安排上网时间, 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上网, 减少无目的的随意浏览, 不做或少做无关的事, 约束自己的行为。

4.2 教师方面

一是正确引导、端正学生手机上网的态度。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手机上网的利弊, 明确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手机上网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手机上网的自控能力和自律的习惯。在上网意向上, 使学生不再沉溺于搜索古今奇闻、名人轶事, 或是陷于游戏、聊天不能自拔, 影响课堂教学。二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有听课的欲望;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 会让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力差的学生用手机上网来打发时间。三是制定课堂规则, 加强课堂管理。教师要对学生使用手机情况作出严格规定, 对课堂中出现的违规现象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制止,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学习中[3]。

4.3 学校方面

网络本身并无对错, 但要避免其负面影响。学校要担负起相关责任。一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开展有趣的校园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熏陶、约束和调节功能,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满足学生的娱乐和休闲需求。二是要大力倡导和加强社团和班级文化建设,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谐健康的社团和班级文化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为学生培养特长、施展才能提供机会, 从而化解学生的孤僻、自卑等不良心理倾向, 帮助“网络型心理障碍”学生走出阴影。三是要注重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认识网络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缓解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使其恢复心理平衡, 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徐彦.对部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实证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报, 2011, 3 (2) :52-56.

[2]黄明, 闫淑楠.浅谈手机上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14) :51.

上一篇:食用菌工厂化下一篇: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