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2024-08-14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通用14篇)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字,观察同类的字;

2、练习补充句子;

3、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常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一些现在比古代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或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写字,描一描。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前”字,练习书空。(注意“前”字的笔顺笔画。)

3、观察“前”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描一描。

4、学生练习写“前”字。

二、看一看。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有口字旁的字,学生先读。观察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4、学生分小组自己学习第二组字,自己找规律,填空。

5、学生在全班交流。

三、照样子说一说。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读例句,说说谁怎么样?

3、指导完成补充句子,再读一读句子。

4、分小组将自己补充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己读短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正音。

5、全班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展示。

二、表演《想飞的乌龟》。

1、复习课文,读一读;

2、分小组表演;

3、在全班表演,学生评价。

三、说一说。

1、读一读书上的例句,说说讲了什么?

2、古时候,人们有什么想法没有实现,而现在却实现了?将来,我们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4、在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四、老师总结,完成作业。

[语文天地十四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2

备课时, 精心设计好板书, 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 以及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全面考虑。“微型教案”讲究少而精, 即内容简练精确。在此, 我想谈谈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整齐美观

传统板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示范性———教师为学生做示范, 因此, 板书的字体要一笔一画, 整齐美观, 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 切忌“龙飞凤舞”、“随心所欲”。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老师的字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时候都是“生字如师”。当然, 除了书写要工整外, 板书整体的布局也要整洁、美观、大方, 有时还需要用点线连接, 才能更确切地表现课文的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

如设计《珍贵的教科书》一文的板书:

这样把有内在联系的几个关键词作为点, 按照事情与情感一定的发展顺序用线条连起来, 既美观,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多变

板书设计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和深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吸取、参考他人的板书精华, 再进行自我创新设计, 打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情的高质量板书。当然, 板书设计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不能千篇一律, 板书是因人而设, 因教而书, 因文而变的, 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 设计出多样性的具有直观形象的板书。

板书的展示过程应灵活多变, 要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展示,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地修改、补充、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不能把预先设计的板书内容作为标准答案, 千方百计把学生往圈套里引, 这样就违背了板书设计的初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更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必由之路。让板书设计成为处理教材的缩影, 反映思想内容的精髓。

三、严密组合

板书的好坏, 直接反映教师分析、运用、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 因此, 板书出来的每个点、每个字、每个词、每条线、每幅画都要周密考虑安排其位置和形式, 要克服随意性, 要做到板书的内容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这样设计板书:

黑板左边呈现昔日的“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 右边概括“毁灭”的过程是如此的残忍 , 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人产生由爱到痛再到恨的情感。

因此, 吃透教材的“三点” (即重点、难点和特点) 和“三路” (即文路、教路和学路 ) 是关键 , 只有如此严密组合 , 方可竭力追求板书之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务实利学

形成的板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记录和记忆, 要让学生从板书里获取知识信息, 要为以后的复习巩固知识服务。语文学科对积累与运用的要求高, 在使用板书时, 对知识点要不折不扣地点明, 但也要简洁明了。

五、合作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思想。板书艺术也应提倡师生共同创造成果, 就是要求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上讲台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又可拓展学生思路, 开启学生心智, 使师生共享板书艺术带来的成功乐趣, 达到师生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的境界。备课时, 应坚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让板书在动态中生成, 学生在合作中发展。

六、画龙点睛

板书设计要富有概括性, 有画龙点睛之妙。在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板书的空白艺术, 遵循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在板书设计中留有余地, 巧妙设计板书空白, 使学生在协调有趣的教学中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有所得, 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教学跌宕多姿, 妙趣横生, 课堂显现出和谐的美感, 最终与老师一道将板书填充完整。

论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7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现在的教学活动总是会经常性的出现偏差,由于考核制度的压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情况将教学活动设计认为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强制规定、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然而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太强,忽略了素质教育,没有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而只是单纯的追求教学任务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设计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盛行,就会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一改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活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加入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嫁接,提高教学效率。

一、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策划。现在的教学过程却少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仅仅是将理论运用于另一理论的解释或承接,这种教学最终只会导致书呆子的形成,而教学设计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旨是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各方面都取得最佳的效益,这更是协调了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矛盾。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设计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1.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作为国学内容,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语文,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向是让学生学会识字,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这一系列课标要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语文的实践性在众多学科中是最强的,因为学生的谈吐举止无一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内容。在综合性方面,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同于数学培养专门的数学思维,因为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为了解决数学创新题,而语文思维,是为了众多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所以,语文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意义。

2.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趣味教学和以情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方式并未贯彻创新探究的环节,教师一味选择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匆匆忙忙的记,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脑中却没有多少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完成了教学任务,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教师的后续任务就是检查,这无疑是给学生重压,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会太好。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一种师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处于形成思维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只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便可轻易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是要与学生做朋友,一改教师高高在上的等级教学,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其次,将机械授课改造为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学活动。

3.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语文学习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逐步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所以,要将教育水平也提高到全球化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扩大教学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一般都是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未涉及太多与现在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搜寻教学资源方面的时候,小学生能接受的课程内容高度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

二、教案设计要全面体现课程内容

教案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犹如学生的预习工作,教案的设计是把握整节课堂的关键,是控制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按计划进行的关键。

第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小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能力,再通过后面的学习训练,具备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含义。第二,就是要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在阅读时通常都会有这样的陋习:用手指着去读课文,一个字一个字的蹦着读,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改正的,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能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年级再高一点就需要有感情的去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阶段,语文要求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都不多,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养成边读边去发现修辞和表达方式的好习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将课堂所需的记录资料都准备好,有关课文的内容也要提前整理好,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举例来说,五年级的课文《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文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老人与海鸥的相处默契,他们之间相依相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相处的和谐美好,这是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教案中一定要体现出来。后半部分通过描写老人的去世,海鸥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进行追忆和哀悼。这时教师可以拓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这篇课文拓展出人类要爱护自然的观点,让学生自主讨论人类破坏自然地行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讲完基础知识之后,提炼出课文的难点,这篇文章的难点就在于文章是通过写话练习来升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全文贯穿的感情线是整篇文章的亮点,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

这篇文章是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分析课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将重点词句标注出来,通过字、词、句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那么真实生动的表达出来,进而拓展到学生的写作方面,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入情入境,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2、能根据汉语拼音正确书写词语,巩固汉语拼音。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悲纸使劲

方法:(1)先说一说这几个字的结构。

(2)讨论: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二、拼一拼,写出词语。

Shíjiān

()()()()()

方法:(1)先读音节,读准确(自读、小组读)。

(2)把正确的词语写在书上。

三、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

一去永远不回头千斤万斤买不到。

(时间)

方法:(1)先自读内容,读通顺,指名读。

(2)猜一猜。

四、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方法:(1)提问:一分钟有多长?感知时间概念。

(2)小组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3)亲自实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巩固练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评读

3、思考:小闹钟找到朋友了吗?谁是它的朋友?

二、学习生字:

1、认读字音:卡片出示

2、识记字型

用学过的识字方法选择生字,进行识记

重点指导:纸使劲

纸:左右结构,右下没点

使:左右结构,右边一不要丢

劲:左右结构,左上不能写成又

3、扩词练习

4、书写生字

三、课堂总结:结合写字,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小闹钟

naò zhong zhǐ zaǒ xí shǐ jìn chuáng

闹 钟 纸 早习使 劲 床

教学回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小河流过我门前

一、读一读。

小河流过我门前,小河摇头不答应,

我请小河玩一玩,急急忙忙去发电。

小河摇头不答应,小河不肯玩一玩,

急急忙忙去浇田。小河不肯站一站,

小河流过我门前, 一分一秒也不停,

我请小河站一站,日日夜夜奔向前。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诗歌,同桌讨论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互读、评议,推选朗读优秀学生,在班级竞赛。

3、评选朗读能手。

4、集体朗读。

二、讨论: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3、积累谚语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条条江河向东流去,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会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到老年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这段话,同桌讨论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互读、评议,推选朗读优秀学生,在班级竞赛。

3、评选朗读能手。

4、集体朗读。

二、讨论:这段话告诉我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读一读,背一背。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完成语文天地第一至三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语文天地内容(板书:语文天地)

二、练习第一题:学写字。

1、指导写字

出示投影:奶、候、常

(1)指名认读。(学困生)

这几个字应该怎么写?指名书空。(中等生)

(2)老师在田字格小黑板上书写这个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这几个字最后一笔分别是什么?(优等生)

(3)想一想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组交流)

小结: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三、练习第二题:给下面的音节补上声母。

1、复习声母

b、p、m、f、d、t、n、l、g、k、h、j、q、x、z、c、s、zh、ch、sh、r、y、w

2、认读下列字出示投影

办法高兴喂牛野果事情

(1)学生自读生字

(2)自己练习给生字补上声母。

(3)小组交流。(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

3、全班交流。

4、指名学生拼读生字(中等生回答)

5、全班集体朗读。

四、练习第三题: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卡片,让学生回忆这些偏旁。(全班进行)

2、以“ィ”为例,进行教学。

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流,我们学过的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让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3、你能试着给写出带有其他偏旁的字吗?(全班进行)

4、补充练习:

教师说一个偏旁,学生说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让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提出没有学过的字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并给予表扬与鼓励。

五、作业

你还学过或认识哪些偏旁,你知道哪些字带有这样的偏旁吗?把它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四、五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二、三题。

二、练习第四题: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词语投影

时候伙伴打扰

事情重要抚摸

2、读课文《我长大了一岁》、《马莎长大了》。(中等生、学困生)

3、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看看它们用在哪里。(全班进行)

4、学生自己找词语。

5、你能不能也像课文那样,自己再说一句话用上这个词语吗?(小组交流,指名发言)

(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对精彩的语句大力表扬。)

6、你能不能把自己说的这个句子记录下来。

五、练习第五题: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朗读学生说出的话,你认为从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互相讨论一下。(小组交流)

3、指名朗读。(优等生)

4、反复朗读。(全班进行)

5、你认为会做哪些事情说明你长大了?你们长大了吗?所以你会自己做哪些事情了呢?(中等生、优等生)

六、作业:

必作题: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节日》。

选作题:你能不能把自己认为《我们长大了》应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第六、七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你一定和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好东西,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吗?当你喜欢时是不是也回家向爸爸妈妈要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出示投影一只漂亮的手表。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想要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中等生回答)

2、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中的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指名学生朗读文章。(优等生回答)

4、学生自己朗读文章,并说一说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

7、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全班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意识不到或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8、能够考虑到爸爸、妈妈的难处或他们工作的辛苦,这也是长大了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长大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喜好,更能够考虑到别人的难处,处处替别人着想。

三、练习第八题:读一读。

1、说一说哪天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

2、我们节日这天,我们都做些什么?

3、指名读一读《我们的节日》。

4、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5、齐读。

四、练习第八题:自查。

1、看书,指名读自检的要求。(中等生)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我们已经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了,下面你们自己把前几个单元看一看,你觉得自己在: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能够的几朵小红花。如果这几个方面你做的都很好,请你奖给自己六朵小红花。

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案 篇6

积累运用六(习作)

写信对象:外地亲人、远方小伙伴。

写信内容:介绍自己最近学习、健康、毕业考试等情况;暑期打算;升入初中后的想法……

写信标准:要写具体、真实;注意格式;写完后认真修改,用稿纸抄写工整。

写好信封寄出去,亦可发电子邮件。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作文,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

学习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要写的作文内容是什么?

二、学生继续作文。

三、教师巡视,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7

语文组8名教师中, 有宜昌名师、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师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黄莉萍副校长, 市级学科带头人张萍老师, 省优秀语文教师、市中考命题组成员蒋元梅老师;有教导处副主任、获得优质课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的陈靓老师;有长期在一线默默奉献、教学绩效显著的李治老师;有教学教研的多面手屈曼老师;有严而不厉、威而不怒的丁亚兰老师;还有《三峡风》文学社团指导老师詹草。教书育人, 7位女老师各有所长, 有的善于用情感充沛的朗诵将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 有的擅长用生花的妙笔与学生交流沟通, 有的凭借一手漂亮的书法引发学生对祖国文字文学的热爱之情……作为语文组唯一的男士, 李治老师则以他治学的严谨和谈吐的优势在学生中拥有无数的粉丝。于是, 十中语文组出现了“六花竞艳, 一叶争辉”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研教改:兼容并蓄终宽阔

教育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之根本, 而教研教改则是撬动教育质量之轮的杠杆。在教研组长屈曼的带领下, 组内名师、骨干充分发挥典范和指导作用, 全组上下齐心钻教研, 促教学, 积极投身于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中, 一方面内强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对“高效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除了严格落实“备教批辅”各个环节, 语文组每学期的“达标课”和“专家督导”促使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强化了课堂教学研究。“达标课”由同组教师互相之间听课, 关注评课过程。目的在于发现每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便于拿来为己所用;另一方面, 更侧重于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便于作为案例研究, 促进教师个体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充分发挥名师的桥梁作用, 将课改专家请进来, 定时督导、听课, 并充分利用好校内的骨干教师资源, 及时指导, 起到专家、骨干的引领作用。

上“达标课”、“专家督导”只是第一步, 关键是发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 磨课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所谓“磨课”, 即就某一课, 针对教师个体存在的某一问题反复锤炼。通过磨课, 加强了教师个体反思, 提高了专业技能。有时, 为了帮助年青教师快速提高, 全组教师还会跟踪听课, 反复打磨。执着艰难的蜕变终于换来化茧为蝶的美丽, 语文组的每位老师个个都成了教学育人的行家里手, 人人都承担过市级公开课, 人人都曾在市区级的论文、讲课竞赛中获奖, 黄校长更是始终站在教研教改的最前沿, 多次被邀到省内外上课、讲学。

为了提升自我, 语文组的老师们还经常走出去, 将别人的优点学回来, 远至洋思中学, 近则周边的兄弟学校, 都留下了十中语文组老师奔波学习的身影。在黄校长的带领下, 凡外出学习的语文老师回校都要上“汇报课”, 还要做“专题汇报讲座”, 以确保不断地为学校的语文教研教改引进“活水”。

针对初中生最怕的“文言文”和“写作文”, 语文组将此立为校本教研的课题, 并以课题为载体, 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和作用, 进行合作研究。老师们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和总结, 整理成文。课题的提出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前提, 这样就形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反思、讨论、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 语文组的每位老师不仅在无形中提高了业务水平, 而且还形成了具有十中特色的文言文和作文教学模式。

当然,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也并不拘泥于模式、不流于形式, 而是根据班级特点多研究现象, 多解决问题, 把教师“教的课堂”变成学生“学的课堂”, 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张扬个性的场所。近年来, 语文组还根据本校学生实际, 大胆尝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通过“课堂超市”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教得有效”, 力求改革阵痛后也能“考得满意”。

十中语文组的教研教改之旅如同一股潺潺奔流的清泉, 在不断的吸纳、改进、融合之后渐行渐远, 也渐行渐宽。

学科活动:众花渐欲迷人眼

十中进城务工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87.4%, 大多孩子家庭学习环境不好, 只有20%的学生家里有少量藏书, 家里拥有电脑的只有5%, 很多孩子学习习惯差, 基础薄弱。有部分学生家里甚至连一份报纸都没有, 更不用说图书。另外, 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 家里根本谈不上语文学习环境。面对这样的现状, 十中语文组的老师们没有埋怨指责, 也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 除了抓好课堂教学, 还通过在全校、年级组或班级内举办各种学科活动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基。

制定阅读计划, 全校围绕阅读开展学科活动, 拓宽学生阅读面。为了促使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 每个新学期伊始, 三个年级组的老师就会根据本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 制定与之相配合的阅读清单, 再结合每周的阅读课, 制订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 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 老师们还注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多样化阅读形式, 让孩子们的阅读不仅停留于眼, 更要述之于笔, 还有留之于心。如以年级组或班级为单位举办课外阅读座谈会、指导学生设计实用而精美的读书卡片。为了帮助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文学常识的积淀、巩固, 语文组还会组织全校进行经典诗文背诵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等。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 分年级开展学科竞赛。七年级组要求学生临摹字帖,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坚持定期举行书法比赛和展览, 在学生中形成了练字的热潮。学生通过练字不仅逐渐掌握了正确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技巧, 也提高了审美意识, 并且促进了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八年级组开展朗诵比赛, 既能训练胆量, 又能训练口才。通过举办小型的朗诵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能力, 还可以发现具有演讲天赋的苗子加以培养。九年级组开展辩论、写作比赛, 锻炼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

创办文学社团, 培养学生写作特长。在教学任务极重的情况下, 语文组还组建了校园文学社“三峡风”, 吸纳了一批有写作热情的学生。于是, 老师们为组织社员采风、举办文学社论坛、征集稿件、编排社刊又忙了个不亦乐乎。但是, 看到同学们手拿《三峡风》社刊面露欣喜时, 全体语文教师又感到无比满足。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 让孩子们全面提升了听说读写能力, 他们从中发现并获得无限乐趣和成就感, 不再害怕语文学习。同学们参加的各项作文竞赛也是捷报频传;全校的语文成绩在主要学科中, 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教书育人:春雨润物细无声

8名语文老师, 除了教学副校长、教导处副主任、教研组长外, 其余5位老师均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他们不仅为提高全校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人文素养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在照顾学生的生活学习、引导行规养成方面也是无微不至。

多措并举, 营造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针对孩子们家庭文化氛围缺失、学生阅读书籍偏少的现状, 语文组全体教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 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 将收集的资料用口述或用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耳濡目染, 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还为学生们创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在班级筹建图书角, 定期为学生借阅书籍;充分利用校内电子屏, 每天普及文学文化常识;利用中午读报时间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唐之韵》《百家讲坛》等富有文化底蕴的专题片, 这些举措,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天地, 让他们在校内能时时、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文学经典成为滋润学生心灵的鸡汤。

小学语文课导入十法 篇8

一、直奔主题式

这是一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也是一些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这种导入的好处是简洁、明快,学生一目了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教学内容。如教学《说勤奋》一课时,我就直接揭题,让学生谈谈对“勤奋”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学生各抒己见,待他们说完后,我以一句“读完课文,你会对勤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便把学生带进文本。直奔主题式的导入虽然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是,过多使用这种方式,难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述故事式

孩子爱听故事,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喜好,那些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会使他们如痴如醉,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如教学《李广射虎》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在西汉时有这样一位将军,他一生四十多年驰骋于抗击匈奴的战场,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是一位威震敌胆的英雄。一次,他领兵攻打匈奴,由于寡不敌众,受伤被俘,但他心里却一直在盘算脱身之计。正在这时,他发现近旁有一个骑着好马的匈奴将军,便猛地腾空而起,跃上敌将的马,夺了他的箭,策马飞奔,一路上连连射杀追敌,终于赶上自己的队伍。为此,匈奴都很敬畏他,送给他一个‘飞将军’的头衔。这位神勇无比的将领就是李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课文《李广射虎》又是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读完你就知道了。”

三、介绍背景式

有些课文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可谓一无所知,他们脑海中的表象是空白的,这就需要教师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古诗教学中,我也常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如教学《元日》(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时,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深层含义;教学《江雪》(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时,让学生知道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就借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白文中的老翁正是诗人孤傲、清高形象的化身。

四、质疑探究式

有的课题比较新颖,令学生耳目一新,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教师可利用课题让学生质疑探究,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如看到《“番茄太阳”》,学生脑海中一定出现了无数个小问号,就让他们畅所欲言吧!“‘番茄太阳’是用番茄做的太阳吗?” “‘番茄太阳’上为什么要加引号呢?”“为什么要以‘番茄太阳’为题?” “‘番茄太阳’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如教学《石头书》(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时,在揭题后,学生都疑惑不解地望着我,看得出,他们肯定感到很好奇:“石头书和我们通常看的书有什么不一样呢?” “石头书是用石头做的书吗?” “石头书上面会写些什么呢?”一个个问题从他们的脑中汩汩流出,显然,题目已经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了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五、新旧联系式

我在教学古诗时常用这种方式,而这种联系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的,如教学《江南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写春天的诗,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很多。还有一种是纵向的,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或熟知的李白的诗。由于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学生对他比较了解,有的学生一口气就背了三首,待他们背完后,我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总之,无论是纵向延伸还是横向拓展,都要使新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这不仅仅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忆仓库进行有规律地盘点和梳理,更能使他们对新课充满强烈的期待,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六、设置悬念式

这是一种引发学生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运用此法可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去阅读本文的冲动。如教学《菩萨兵》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对“菩萨”的理解,紧接着便提出:“菩萨兵和菩萨有什么共通之处?为什么称这些兵为菩萨兵呢?”又如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问: “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又是谁?小老师教给大作家什么,使她有资格充当大作家的老师呢?”

七、媒体渲染式

乌申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媒体渲染式的导入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它常常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1.音乐导入。学生爱听音乐,美妙的音乐往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某种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这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比如教学《燕子》时,课始我播放了歌曲《小燕子》,这首歌清新活泼、曲调明丽,而且大部分学生小时候都听过,所以都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和了起来,小燕子机灵、可爱、美丽的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

2.图像导入。一幅幅生动优美、栩栩如生的图画往往能紧紧抓住孩子的眼球,这既是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教学《拉萨的天空》时,我用投影出示了拉萨天空的图片。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不时发出阵阵的惊叹声。他们没有想到拉萨的天空会如此湛蓝、透亮,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此时,拉萨的天空那独特而又神奇的景象已深深地嵌进了学生的脑海里,令学生神往。除了现成的图片展示,教师也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引起学生的关注。

3.动画导入。动画是集图画、声音于一体的媒体,它结合了上述两种导入法的优点,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九色鹿》时,我播放了有关九色鹿的动画,先是九色鹿在水草肥美、景色秀丽的恒河岸边和它的朋友们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的情景,接着是它帮助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们找到出路的情景,然后它来到恒河边,突然听见一阵急迫凄惨的呼救声从河里传来……动画放到这儿停止了。学生仍意犹未尽,九色鹿的美丽和善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九色鹿》。”我在这儿故意埋下伏笔,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走进文本,试图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个一清二楚。

八、猜谜激趣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猜谜则是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对于这种趣味性的智力大挑战是颇感兴趣的。所以,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新课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石榴》时,我给学生出了个谜语:“黄皮包着红珍珠,颗颗珍珠有骨头,不能穿来不能戴,甜滋滋来酸溜溜。”学生很聪明,一下子就想到了石榴,而且对石榴的一些特点,如外形、味道等也有所认识,这加快了文本学习的节奏。

九、联系生活式

联系生活式就是教师联系实际生活,以拉家常的方式和学生交谈。这种方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轻松,没有拘束,他们会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先出示了古诗《游子吟》的前两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接着问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母爱!”学生大声答道。“母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长大,毫无怨言,且不图丝毫的回报。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去报答母亲对你的爱呢?”“报答母亲的方式还有很多,《第一次抱母亲》中的主人公又是用怎样的方式去报答母亲的呢?”通过谈话,我把生活与文本有效地结为一体,让文本学习生活化。

十、类比迁移式

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成为一个体系。“类比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题相同。“主题”即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特殊的葬礼》中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沙漠中的绿洲》中恶劣的自然环境激起了阿联酋人民要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的强烈愿望。是啊,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是人类,动物们也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小云雀就一直有着这样一个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云雀的心愿》去看一看吧!”通过主题的迁移,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获得了启迪。

2.题材相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大致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这几种类型。教学时可把题材相同的课文归结在一起进行迁移。在教学《九寨沟》时,我这样导入:“昨天,老师带大家去山东《泉城》观赏了美丽而又神奇的泉水,那动人的画卷至今还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今天我们再一起到大熊猫的宝地四川去,那儿有一个地方令许多游客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那就是九寨沟。让我们去感受另一番别样的风味。”

语文课导入方法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导入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之门,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文本,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5)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2)纵情,文中是“放纵情感”,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3)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以便,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把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所恩所加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被

三、找成语,学典故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从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语文七上教案12《论语十二章》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导入新课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在华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论语》,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接受一次儒家文化精髓的熏陶。文本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则的内涵。本文共十二则: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态度及做人要有修养。第二则:讲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三则: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阶段。

第四则:讲学习方法,说明“新知”来自“旧知”,体会、发现是关键。第五则:强调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交代学习方法。

第六则: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赞扬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典型。

第七则:讲在学习上要有谦虚的态度。第八则: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第九则: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十则: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则: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则: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二、研讨释疑 置?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探究文意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 1

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2.“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这一则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3.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具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奋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中还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在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怎样理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5.颜回“不改其乐”中蕴含着什么道理?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字斟句酌 名句品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品味】这句话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做老师。因为他能够把领悟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别人,别人自然地就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了。可见,做老师的条件中,知新更为重要。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品味】这句话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使我们领悟到:“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 2

偏废。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本课的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道德修养。如:谆谆教诲,滋润心田。(2)口语化强,耐人寻味。此文采用了对话或摘言的形式,谈学习的方法、态度、(3)《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十二则中,九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二则和第十二则记录孔子弟子的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本文的写作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方面的借鉴?

本文几乎每一则都是格言,大多数还是警句,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深入体会,增加语言积累,提升文化底蕴,加强思想修养,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请写出几个。◆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不要再追究。”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六、总结文本 感悟导行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美德更是亟待发扬。今天,我们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今后,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让我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优秀的儒家文化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秉承先贤思想的精华,让传统美德蔚然成风,迎来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附板书设计:

学习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布置作业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11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语文素养,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从小学中段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演讲。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老师讲课尽量别超过20分钟。留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时间。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我抓学生习惯基本就这么抓。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12

一流的学校建筑应该满足教育对空间的要求, 使教育对空间的要求在建筑中得到贴切的体现, 这种体现达到了一种境界, 反过来可以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随着现代教育朝着开放、互动, 强调个性化的方面发展, 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越来越体现出它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

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共同生活成为今日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师对教学空间进行灵活设计。如从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等多种学习活动为本位角度考虑, 不仅需要配备以多功能为目标, 自由度很高的空间, 同时, 还要从各种活动与场地的利用方法方面, 提供亲自动手的学习空间, 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必须能够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出学习要求。所以, 实施开放教育必须以开放空间为首要条件, 必须使学校教学空间多元, 又充满活力。

昆十中北市校区规划中, 尽可能地考虑了四大空间要素:

1) 园——融合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生态名人园 (见图1) 。

生态名人园由建筑带环抱, 与三区均有较好的联系, 在生态名人园的环境设计上引入文化要素, 通过各种设计及手法展现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 结合水面、草坪、铺地布置纪念学校历史上杰出人才事迹的铭石, 同时园林命名为“源水园”, 寓意“饮水思源”。校园文化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

2) 场——标志性入口礼仪广场 (见图2) 。

入口礼仪广场由学校主体建筑——中心楼、教学楼、实验楼围合而成。梯形广场空间加强了视线的纵深感, 广场一侧的钟楼则加强了广场的向心力, 成为广场的视线焦点。

通过广场正对面的中心楼底层架空视线通廊, 可以看见学校的中心绿化园林——生态名人园。绿化景观的渗透和流通使入口广场更加生动。

3) 院——三个亲切宜人的院落空间。

通过建筑的围合, 经过精心的环境设计, 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院落空间。铺地、草坪、树木的有机结合使院落空间尺度宜人, 亲切活泼。

4) 廊——增加校园活力、提供交流空间。

整个校园采用整体式、一体化建筑布局, 在建筑与环境边缘过渡空间安排步行休闲街道, 形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过渡与融合, 提供观景、怡情、交流共享空间。

学校建筑是教学的空间, 是知识展示的空间, 是信息传递的空间, 是情感交流的空间, 即要满足教育对空间的要求。学校的建筑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而且要适合当前新课程标准, 新教育理念下, 对教学空间灵活、自由与多元设计的要求。学校的建筑设计, 要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孩子们愉悦快乐的学习、交流与生活场所, 一个得到“高情感”满足的场所, 而不是令人厌恶的场所。昆十中校区规划立足于盘龙区的优势教育资源, 以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与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硬件建设一流、科研管理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高品质校园学习场所。

摘要:详细介绍了昆明市第十中学北市校区规划设计, 探讨了教育对空间的要求, 指出该校园规划从一体化、整体式出发, 对空间要素园、场、院、廊进行了谋篇布局, 以完善空间设计, 打造一流的学校建筑。

论语十二则教案设计 篇13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语文天地十》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子曰”式: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2)问答式: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3)谈话式: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4)议事式: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四、疏通课文 重点字词

就:靠近,接近。此处可译为“到……去”(金就砺则利)诲女: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是知也:知同智,智慧。衣轻裘:阮元校勘记:「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涉雍也篇衣轻裘,而误衍轻字。」 盍:兼词,“何不” 伐:夸耀施:表白 安、信、怀:使动用法。

知者乐水:知通智;乐,yào,喜爱。饭疏食:饭,名作动。

饮水:饮,名作动,喝。水与汤相对,冷水。

五、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老师出示译文,让学生对照。

六、熟读至背诵。

七、阅读课外补充的其它章节。

第二课时

课前预备:诵读课文

一、导入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论语》十则来读一读孔子,看能否读出孔子思想里哪怕是一点点的智慧。

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要用心阅读,而且我觉得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开他寻那扇智慧之门,所以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品读的要求。

二、品读要求:

1、分组品读,注重交流与合作。

2、“品”之前最好要读一读。

3、品读应从文本出发,最好联系生活实际。

品读完了之后,要对你们自己的感受有一句结论,或是人生哲理或是劝诫之语,4、语言要简洁。

5、读完后,每组选一个同学为代表,先背诵,再把你们品读的结果告诉大家。

6、注意时间和效率(5-8分钟)

三、学生自由发言 附老师对每一则的理解:

第一则: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晚年勤奋读书的。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感悟: “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四、深入探讨孔子的仁

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学生阅读第九则)

师:“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孔子的仁?(引导提示)出示孔子对“仁”的阐述: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师问:孔子仁的实质是什么? “爱人”,关爱他人;“泛爱众”,广泛地去爱众人。这个“泛”,就是由己及人。后来孟子总结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是推及父母、家人,然后是亲戚,然后是乡里,然后是祖国,然后是天下。

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是这样说的: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假若有一个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实行仁的方法。

结: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所以说“爱众人、爱人类”这就是孔子的最大智慧,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就是他的力量。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五、(学生自主发言)孔子之后哪些这样的仁者?

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周恩来:“生为国家,死为人民的耿耿忠心

4、飞人博尔特:奥运夺金后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5万美元。这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爱。

5、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艾滋病患者一般人不敢接触,可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他们的无助和冰冷。

6、感动中国2005人物“丛飞”。他把无私的爱给了失学儿童。

7、感动中国2006人物林秀贞,她是一位农妇,但是她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六、结语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上一篇:培训模板下一篇:消防邀请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