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2024-09-16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共15篇)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1

北京市海淀区北航附小 续军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短文练习。

2、进行用形声字组词和词语搭配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照样子写一写。

校 郊 较 胶

教学过程:

1、出示第一排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请同学们练习说一说下面的3排字。

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用这些字组词。

二、连一连。

凉爽的 家

遮雨的 手

明亮的 光

温暖的 风

整齐的 伞

教学过程:

1、出示这些词语,请同学们小声音地读一读。

2、在书上连线,微型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

3、集体讨论。

三、读一读:塘鹅妈妈。

教学过程:

1、自由读这一篇短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解决不认识的字。

(2)分角色练习朗读短文。

3、齐读短文,思考:为什么塘鹅妈妈开始不笑,后来却笑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练习:夸夸我们的妈妈。

2、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夸夸我们的妈妈。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1)在小组内夸夸自己的妈妈。

(2)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3、集体交流,听的同学做评委,及时评价。

二、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读一读,这些小朋友在三八节时都为妈妈做了什么?

2、讨论:三八节快到了,我想为妈妈做点什么。

3、把自己要为妈妈做的事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4、把自己的作品在班里交流。

>《语文天地二》教学设计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2

一.拟小标题, 激活思维

在整体感知了解梗概的基础上, 请为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如:借—丢—赔—识) 。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 既要分析概括故事情节, 又要讲究推敲语言的简明精当, 这样就一下子把他们由被动的阅读活动推到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实现了课堂进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设疑探究, 达成目标

借东西丢东西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 我们偏要在习见无疑处设置出似乎蛮不讲理出乎意料但却又令人耳目一新若有所悟的问题来:

(1) 马蒂尔德为什么要借项链?

(2) 马蒂尔德为什么会丢项链?

(3) 一借一丢表现了马蒂尔德怎样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一步设疑探究, 就会大体把握这篇小说表达的基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爱慕虚荣、追求奢华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这样就可以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拓展迁移, 积累启发

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后, 还需要画龙点睛:

1、马蒂尔德仅仅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人吗?

想一想, 十年艰辛能够说明马蒂尔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归还项链时的笑容又能够说明马蒂尔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个设计, 可以导引学生尝试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爱慕虚荣追求奢华仅仅表现在马蒂尔德一人身上吗?

简要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上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表现, 简要介绍包法利夫人的悲剧, 说明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崇尚虚荣奢华的风气, 简要归纳:马蒂尔德是虚荣奢华泥塘中自我拯救的一个人, 而包法利夫人则是被虚荣奢华的社会风气毁灭的一类人中的一个代表。一个有思想的人不可以与世俗随波逐流。

3、马蒂尔德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导引:我们的父母在家则省吃俭用, 外出打工则饱尝艰难困苦, 而我们却在吃喝穿戴花用上摆阔气耍派头相互攀比, 这种行为的思想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做?

《项链》教学设计共三步, 完成了第一步, 就为学习这篇小说奠定了基础;完成了第二步, 就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只有进入了第三步, 课堂进程才可以实现第二次飞跃, 学习才可以上升到应该有的高度, 这篇小说本来具备的教育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当然, 如果说第一步是自然动作, 第二步是规定动作, 那么第三步就是自选动作, 需要因材施教, 必须把握控制好难易、深浅、详略的度。但我想, 这一步既使浅尝辄止, 学生也会感到新奇不已、回味无穷的

《渡汉江》设计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一.铺垫:结合我们的见闻叙述:衣锦还乡的人都有怎样的排场?怎样的心情?

二.体察:作者因罪遭贬, 几十年与家人不通音讯, 几十年后终得归来, 那该有多么欣喜。但实际上他只感受到满心的害怕, 以至于不敢向乡亲问讯家中的情况。那么我们设想一下:他怕什么呢?他担心家中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滋味?

三.拓展延伸:有一首歌曲也表达还乡的情感, 那就是费翔《故乡的云》。我们听一听这首歌, 读一读下面这首歌词, 比较一下《渡汉江》和《故乡的云》在离乡原因、经历和回乡情感上的区别。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学设计 篇3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整个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由于孩子年龄小,经历少,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课件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找到了吗?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并标记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集体读,小组比赛读,个人展示读,老师在认为课文已经读好的基础上检查自然段的标记情况,并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自己说话,答案接近即可。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 哩 圈 纹 碰返”。

先认,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与组间的识字比赛。

3,说说自己识字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等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四、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巩固字词。(1)认读字卡 (2)看老师的口形说字 (3)同桌指认

二、精读:(一)1: 听录音,注意那些欢快,奇怪,亲切的句子地语气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好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 3:激励学生小组合作读书 4: 思考:(1)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2)妈妈是怎么做实验的?(3)从妈妈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引导填空: 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 ),(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的( )回来。

(抓住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填练习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四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4)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4)男女生比赛读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5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

1、听音乐谈感受。

2、结合生活实际说“看“。

二、主题学习

1、同桌搭档:

①给出第一幅图,瞬间看,记录下看到什么,同桌交流说。指名说。

②再次出示图,观察后,同桌交换意见。

③指名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两次看到的一样吗?

2、小组合作:

①出示第二幅图,仍然是记录下第一眼看到的,小组里交换意见。

②再次出示图,给出足够时间看,小组内统一意见。

③推荐一名组员汇报看到的结果。

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⑤指名说是怎样发现的?怎么看的?

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

看 仔细、反复、多角度 说 看到的、想到的

3、比赛看说:

(1)给出第三幅图,先:初看说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然后细看 仔细看看到了……

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想到……

从……看到……再看到……看出……想到……

(2)比赛规则: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先举手、讲得大声、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

单设:慧眼奖,巧嘴奖

三、拓展:善于发现的乐趣。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仔细观察的乐趣。师现场创设观察的情境,激起观察和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语文园地二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以《讲名人故事》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是第二组课文学习的延续。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并在了解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其优秀的品质。

2.习作: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3.我的发现:使学生知道引用人物所说的话时,所说的话与陈述性成分在句子中的三种相对的位置关系。4.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记诵本组课文中的名人的名言,启迪学生做人道理。(2)我会填:通过组词来强化形近字的音形义和同音字的形义区分。5.成语故事: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把握“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要内容,明白有志之士奋发努力的道理。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名人的故事。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几节课学习了与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有关的故事,从中也给了我们一些启迪,那么,还有哪位同学收集到了与他们有关的其他故事呢? 教学过程:

1.学生推荐自己收集的材料,教师选择一位学生做示范交流,使学生深入领会交流规则与交际过程,如何清楚地向别人讲述名人故事,如何提问、如何做答。2.学生小组(4人小组)交流名人故事以及给他地启迪。

3.教师引导学生把名人分类,如: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革命家„„,让学生继续在小组内交流,推选讲得最好的作代表,全班交流。4.教师总结。☆提出要求:

【1】小组交流时尽量把音量放低,别影响别的小组交流。

【2】组长安排每个同学都要开口说话,再选出说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进行班里交流。

注意事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故事提出问题、见解或补充说明,要特别注意学生交际习惯的提示与引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的启发。同一个故事给不同的学生的启发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要给予肯定。

第二课时习作

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忆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以及一件曾经发生在他(她)身上的事情。可以与他们交流一下,使事情了解得更加具体。

导入:上一节课大家都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找到的名人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好多东西,那么,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有我们熟悉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我们就分小组来交流一下我们熟悉的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吧!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寻找一位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是同学、朋友、老师、家长、邻居„„,让学生回忆发生在他(她)身上的事情。2.让学生思考: ①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3.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达到启发、补充的目的)4.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5.利用前面所学的课文指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对话来反映人物心理,通过事情来体现人物性格或者品质。☆提出写作要求:

【1】你刚才是怎么样说的,就怎么样写,注意先把你要说的话想好了才动笔写,注意一笔一画把字写清楚,写端正。

【2】要定一个题目:可以是“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有心思的同学可以定更有趣的题目。【3】写完后自己读几遍,看看有没有漏字漏词,有没有在停顿处忘记写标点符号。

【4】自己检查完后读给同学听,可以随意选择同学,听听他有什么意见,再修改。

6.学生写作,教师巡堂指导。

第三课时 评讲作文

导入:我们在前面写了一片关于人物的作文,大家觉得自己写得好不好呢?谁可以来说说你写完作文时的感受?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谈谈自己写完作文后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作文好还是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2.教师点评一下班里的作文,然后欣赏佳作。讲评,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学习。3.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1篇。

①投影展示习作。②评议: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4.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誊写1遍。

第四课时 语文知识的积累

一、我的发现:

教师提问:看到我们的课文P31“我的发现”,你发现的什么呢? 1.教师投影课本中“我的发现”的三句话,让学生思考作答。2.学生作答,教师指导。

3.明确“引用人物的话,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引导学生记诵本组课文中的名人的名言,启发学生做人道理。

(2)我会填:通过组词来强化形近字的音形义和同音字的形义区分。*让学生分辨两个生字,并组词。说说两个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上有什么不同。

三、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把握“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祖逖为什么在夜里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它在思考什么?

提示:他在考虑“怎样才能为国家效力?”,说明他胸怀国家,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

2.祖逖“闻鸡起舞”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祖逖“闻鸡起舞”,无论寒暑,不管风雨,这说明具有奋发努力、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

3.祖逖为什么在后来能当上将军,打了不少胜仗,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呢?

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篇7

关键词:识字教学,积极性,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小学二年级的识字任务较一年级更加繁重, 学生翻开课本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实现必要的字词积累, 教师应该在日常识字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教学方法,为识字教学增添动力。 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多学字、乐学字、活用字,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识字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强化识字本领。 以下是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初识生字,带着生字去识字

识字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生字,我们并不提倡教师“ 填鸭式”地灌输字形、字音,而应该让学生自主预习,自觉探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生字, 然后带着生字的学习任务开展接下来的识字学习。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在自觉求证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提示,让学生试着回忆以前的学习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做,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认识这些生字。 同时,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依靠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大胆联想,自主解决生字的难题。 在初识生字过程结束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出正确的读音,带领学生进行字词的学习。 问题激励学字方法带动下的识字学习,会比直接教授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巧设识字游戏,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二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还相对较差, 对于枯燥的识字学习过程会产生厌烦心理,在课堂上设置多样化的识字游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识字。 学生喜欢游戏,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那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在游戏中添加识字教学的任务,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发现识字的乐趣。

寓教于乐的游戏形式有很多,将游戏引入课堂,将会给识字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猜字谜:教师通过展示相应的字谜, 让学生猜出谜底,得出正确答案,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这就能调动班级整体的识字积极性。 教师还应该在游戏结束之后,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鼓励学生多识字。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识字情境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为广大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同样在识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动画、视频的展示,在图画、声音、色彩的多重冲击下,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轻松识字。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领略汉字构造的奥秘,通过图画— 象形字—汉字的形象转化,轻松识字,简化思维过程,加深识字记忆,在形象的认知过程中牢牢掌握识字技巧,并运用到今后的生字学习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便了教师的识字教学过程,不仅给教师减轻了负担,而且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优化了识字课堂教学。

四、广泛实践,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有知识。 除了课堂识字学习之外, 教师可以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外识字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日常生活中用发现的眼睛去学习汉字,扎实识字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识字任务,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广告牌上、 商场里、超市中、公共设施等等诸多场所建筑上,都有汉字的影子, 学生在发现生字之后以多种形式记录下来, 回到家中自觉查阅字典,记录字音字形,再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比比谁认识的汉字多, 推举出识字小明星,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自主识字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自主探索加深学生的识字记忆,扩充学生的词汇阅读量,这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有帮助的。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8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二)过程方法

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三)情感态度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平分秋色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一些天鹅图片。(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破冰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二)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请你先自己读一读,谁先来读。学生读,出示语段一:“……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大家都找到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感悟冰层的厚,老天鹅的义无返顾,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 顽强 意志坚强 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 希望……

(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 )

5.提升品读

(1)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感到后悔,自责,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整群天鹅。(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想像画面,读出画面

(1)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情景,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又听到了什么呢?

(2)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吗?并读出所看到的画面。

(3)听劳动号子,说听了劳动号子的感受。

2.感悟齐心、欢快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鹅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2)天鹅们齐的是什么心啊?

(3)同学们,天鹅们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是感到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的啊,为什么这里却说干得是欢快的呢?

3.提升品读

那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到这破冰的队伍中去,和天鹅们一起去破冰,好吗?引读“这位顽强的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第一组同学一起来读,

第二组天鹅紧接上,

三四组天鹅一起读,

大伙儿一起来破冰,

师生配合读出韵律来。

4.提升感悟

(1)归纳板书: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多么可爱的天鹅,他们(指板书:勇敢、顽强……并补充板书。)

(2)同学们是什么让天鹅们如此的勇敢,如此顽强(再指板书)?引出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3)那你觉得这里仅仅是一只老天鹅和一群天鹅这样简单的组合吗?

5.小小的冰窟窿在天鹅们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变成了什么呢?引读下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读的层次,提升感悟的深度,使学生沉浸在齐心欢快的破冰场景,感受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 老人

饥饿 同情怜悯

勇敢 后悔自责

顽强 惭愧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篇9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关于桥的课件。

2、学生搜集桥的图片。

3、学生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这几天大家都忙坏了,又是搜集桥的图片,有是画桥,那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今天这节课是与什么有关的啦?

生:桥。

师:好,那我们就给这节课起个名字叫:桥。(老师板书:桥)老师也搜集了不少桥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呢?

生:想。

2、播放有关桥的课件。

(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师:刚才你们都看到哪些桥呀?

生:木桥,竹桥,石桥……

师:是呀,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桥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先同桌练说,再指名说;引导学生先说喜欢的桥的名称,再说喜欢的原因)

(引: a、她是怎么把这座桥说得好的?b、她说的好这座桥有什么秘密呢?c、她又是为什么说的这么好,引起了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呢? d、她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3、小结过渡:小朋友你们精彩的发言让黄老师了解了你喜欢的桥,随着科学的发展,桥也不断在变化,同学们你们充满想象力的小脑袋瓜里,想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未来)请你们把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高高举起吧!

二、语言训练,传授方法

1、指名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师生、生生模拟对话。

师:某某同学,你设计的桥是什么桥呀?

生:我设计的桥,名字叫“避难桥”只有我们小朋友才看的见,每次爸爸妈妈打我的时候,我就躲进去吃零食,打电子游戏、睡觉。

(下面的同学对他的设计提问)

生:它有什么特点呀?(或什么用途呀?)

生:我给你提一个建议,可以把它设计的更美观一些!

(再找几个同学说说,然后小组交流)

⑴ 我设计的桥,名字叫“动画城桥“,如果你想见动画世界里的明星,就来我们的动画城吧,它会让你一夜之间美梦成真,与你的偶像零距离接触,你瞧,这是蜡笔小新、哈里波特。

⑵ 我设计的桥,名字叫“美食桥”,桥身是用巧克力做的,桥栏杆是冰淇淋,其它部分都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哇,香死我了!

⑶ u f o 桥,我在上面安放一个高科技装置,瞧,就在这座桥的底部,每当发大水的时候这座桥就会向飞碟一样飞起来。

2、引导学生归纳交际的基本方法:先介绍桥的名称,再说桥的特点或用途。

3、在小组内评出“最佳设计者”。

师:好,各位,下面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隆重的,惊心动魄的奥斯卡桥梁颁奖典礼,下面所有的孩子都荣幸地获得本届奥斯卡桥梁比赛的入场券,在这样的盛会上,我们可以颁什么奖呢?谁来提一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ai ei ui教学反思胖乎乎的小手(第二课时)《平平搭积木》练习人教版一年级《日月明》教案《阳光》教学设计1《汉语拼音·复习一》教学建议《7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⑴ 你得意思是说给他平一个美观奖;

⑵ 你想的太特殊了,黄老师备课的时候都没想到这一点,黄老师把它记下来。

⑶ 你和黄老师想到了一块,对于这些表现突出者我们一定要设一个特殊奖项,“小小桥梁的设计师”是不是也能代表你们心中的想法?

三、再创情境,扩展训练

1、师:在黄冈市长江河面上,不久还可能会建起鄂黄长江二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推荐给市长伯伯呢?以小组为单位,把评选出来的“未来的桥”图样讨论以下,该怎么样向市长伯伯介绍,才能让他采用你们的设计方案。

2、各小组汇报,交流。

3、小组间交流。

⑴ 每组选一个向市长伯伯(一生扮演),介绍本组的“未来的桥”设计方案,介绍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⑵ 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

4、颁奖仪式。

四、回顾历史,升华感情

1、总结这节课,老师给学生寄予希望。

2、欣赏黄冈各地的桥(多媒体演示桥的图片并配乐以及书法“桥”字)让学生在音乐中即感受历史,有能欣赏书法。

五、课后延伸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篇10

红枣是我家乡最普通的一种果树,我非常喜欢它。

每逢三月,细雨如丝,各种花草、树木都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却有一个落后者——红枣树。它全身长满了一层厚厚的黑褐色树皮,上面有着横七竖八的伤痕,好像已干枯多年了似的。它只是默默地准备发芽。到了四月半,它才开始长出一片片绿叶,不久长出像米粒般的小花朵,那就是枣花,它并不娇艳,但是很惹人喜爱。我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摸摸它那粗糙的身躯。

一到夏天,红枣树张开那一片片绿色的叶子,掩护着一串串小枣。到了秋天,枣树挂着一串串果实,好像成千上万的小红灯笼,多美的枣树啊!到了收获的时候,它把自己的果实全部奉献给人们。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中的课文,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吸引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12

本文主要就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中关于文本语言品味的问题谈谈具体做法。

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的语言教学, 绝不是小学生识字和造句说话的教学, 它更多的是关于炼字、炼句以及字词句与语境的巧妙构成与联系的教学, 教学的向度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字词语句与文本语境的联系方面, 从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词语运用能力等。

纵观我国历代经典作品, 文中的关键字词往往都是作者精心打磨的, 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 阅读教学要根据文本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字斟句酌, 挖掘关键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凸显文字蕴含的鲜活的生命内涵和意义。

清人金圣叹说 :“吾最恨人家子弟, 凡遇读书, 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 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 都作事迹过去, 何况《水浒传》。”在这里, 金圣叹主张“子弟”读书时要“理会文字”, 这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

在人生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理会语言文字呢?

一、教学生联系语境咬文嚼字

所谓咬文嚼字, 就是对文本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 进行仔细推敲琢磨, 反复品味其妙处。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全身心与文本接触, 联系语境“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咏”, 充分发掘文本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含义, 深入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以此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

例如, 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对词中“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的“击”、“翔”要仔细品味,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用“击”、“翔”两个字, 而不用“飞”和“游”? 这不仅是“飞”和“游”太过普通和一般化, 主要是它不能很好地表现词的意境, 不能像“击”字一样表现雄鹰直击长空, 直冲云霄的气势, 不能像“翔”字一样表现鱼在清澈的江水“飞”一般畅游的状态, 这“飞”和“游”与整首词“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和谐一致, 也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斗争精神与豪情壮志。学习杜甫的《蜀相》时, 对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对“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句中“点缀”、“羞涩”、“浮”以及这些美妙的比喻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均应引导学生细心品味, “潜心会文”、“虚心涵泳”。

不要以为这样的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小儿科”, 是技巧技术性的事情, 其实真正的好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体。读者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必须通过揣摩语言文字的独特用心来完成 ;在教学中若时时对学生加以训练, 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鉴赏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应有之义, 因为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 始终与思想认识相辅相成, 相互表里。

二、教学生联系作者思路品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中学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文字、词语、语句等在文本中意义的品味与运用, 因此, 语言文字教学要弄清语言的本质。

语言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 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因此, 语言文字的教学一定要与作者的思路思维相联系来教学, 不可孤立进行。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教学, 将语言文字和词语放在文本中, 放在作者的思维与思路里, 引导学生加以探究, 并将语言文字设计为合适的教学内容, 达成语文课语言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 对文本中“活人代替了古董, 也可以算是一种进步了”中的“进步”, “我不想对‘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就太不‘摩登’了”中的“摩登”等一些词语的运用, 要有意引导学生推敲其含义与用法, 而这就必须结合鲁迅本文的思维特点和全文的思路来思考, 否则学生就意会不到这种反语和讽刺运用的独具匠心和妙处。联系全文思路看, 国民政府一味实行“送去主义”, 如今乃至送“梅兰芳博士”, 这里的“进步”不就是更愈演愈烈, 更加无知, 更加无耻之极了吗? 再联系鲁迅本文的语言风格看, “进步”、“摩登”两词运用, 将一些奉行“送去主义”的所谓“时髦”人士, 进行了反讽, 而且还是语言幽默灵动, 耐人寻味。在这里, 只有由文本的语言层面深入到文本的意蕴层面, 才能够感受到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在言语内容上传达出的独特意味。

对一般学生来说,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 最大的困难并不是遇到那些不认识的字词, 而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 其实并没有真懂或者并没有在意。

例如, 学习陆游的《书愤》一诗时, 对“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空”与“谁堪”, 如教师不加引导, 不少学生很可能就会一带而过。其实, 这里的“空”字, 表现了陆游自我感觉白白是边防上的万里长城, 倾力报国, 却被奸人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而致壮志未酬、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这里的“谁堪”联系《出师表》用典明志, 与诸葛亮坚持北伐相比, 愿追慕先贤的业绩, 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渴望效仿诸葛亮, 施展抱负的胸怀。在此, 语文教师联系全诗思路的点拨和启发引导, 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很多学生会难得其妙。

三、教学生感受其声, 品味其形

汉语言文字不仅有声音和谐悦耳的特点, 还有形式整齐的美感。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其声音之美, 语言形式之美, 从而体会其文本的意境之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对语言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感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研究。他对先秦经传、诸子及唐宋名家的古近体诗、宋词元曲, 直至当代人的新体诗, 旁及六朝骈体、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了抽样调查分析, 得出这样的结论 :诗歌讲究声律是为了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他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 开门见山地提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 因为它们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他还认为, 这些音乐美不但旧体诗词有, 新的格律诗也应该具有, 不但诗歌有, 散文也要求节奏分明, 声调和谐悦耳。王力先生的研究启发我们, 语言文字的教学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1. 引导学生感受其声。感受其声之美, 就要教会学生朗读。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而又愉快的事情, 应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其实, 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 能反映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 也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而好的朗读, 也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但是, 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学生对经典文本读来毫无趣味, 与念经无异, 这势必造成对语言文字的漠然。

对语文教学来说, 我们应随时都要有朗读意识, 要突出“读字当头, 感受其声”的理念。在实践中, 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 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通过引导点拨, 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提高朗读的质量。

2. 引导学生品味其形。品味其形, 就是要找合适的语段或精美的篇章让学生仔细品味。

语言文字之美, 大致有如下几点 :整齐的美, 如语言的对偶和排比 ;抑扬的美, 如语音的抑扬顿挫 ;回环的美, 如语言形式的重复和再现。教学时对于这样的段落, 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中学语文的古典诗词的朗读自不必说, 现代诗歌也不必特别强调, 自然要十分重视朗读。单就小说散文来看, 朗读也不可少。例如, 学习鲁迅小说《祝福》对开头段的朗读就十分必要。低沉的声调, 会将学生带入大年三十过年的氛围和沉闷的环境里, 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种特殊的氛围, 通过朗读, 直达学生心里, 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文字声音的独特魅力。

再如, 中学课文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较多, 他的散文语言优美, 声音和谐, 指导学生朗读, 可以感受现代汉语言之美与创造意境之美。

请看以下语段:

这平铺着, 厚积着的绿, 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地摆弄着,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地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她又不杂些儿法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 ;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 好么? (选自朱自清《绿》)

这段文字, 有整齐的美, 类似对偶的整句 ;有设问的修辞美, 抒情意味极浓, 对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有绝妙的比喻美, 尤其博喻手法的运用, 把对绿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比较之美, 突出了这里的绿的无与伦比之美。整段文字整句、散句结合, 错落有致, 显现出汉语言文字的超凡魅力。

四、教学生品味语言在篇章方面的反复呼应

有些文本的语句和文字在篇章结构上, 作者会特意在语言上加以强调和呼应, 这常常体现在篇章上的语义内容的前后呼应方面。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层面的这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品味、体会其在意蕴层面上传达出的深层内涵。

例如, 鲁迅小说《药》一文, 有七次穿插描写了小栓的咳嗽, 在吃“药”之前出现两次 :“一阵咳嗽”, “一通咳嗽”;在吃“药”之后出现五次 :“又是一阵咳嗽”, “咳着睡了”,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两手按了胸口, 不住的咳嗽”, “拼命咳嗽”。

这样的反复描写, 有何用意? 教师自然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经过品味, 学生会明白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吃药前的咳嗽描写, 是为了说明老栓早起的原因 ;吃药后的五次咳嗽, 暗示小栓吃了康大叔“包好”的药之后, 病情不但未减轻, 反而加重的情况, 而这一“咳嗽”的反复出现, 形成了细节的照应, 有力地嘲讽了康大叔那番表功炫耀的话, 虚假骗人和唯利是图的本性。

再如, 《小桔灯》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 其篇章上的照应, 教者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 第2小节写到 :“……我的朋友……临时有事出去……, ”而后面第11小节就写有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第3小节写到 :“ (我) 虽拿起一张报纸来看……”, 后面第5小节写有 :“ (我) 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前面第9小节写到 :“她……说 :‘不久, 我爸爸一定会回来了,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后面第13小节写有 :“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这篇文章讲究语句相互照应, 文章结构严谨, 情节发展天衣无缝, 故事的来龙去脉清晰鲜明。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之美,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细心与耐心 ;而注重语言品味, 注意文章的细节的品味, 会形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品味语言是人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它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人生智能的基础, 不可忽视。

摘要:品味经典文本语言, 可提高学生语言敏感、美感与词语应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生命内涵与意义, 人生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咬文嚼字、联系文本思路品味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 并使学生学会感受其声, 品味其形, 品味文本的反复呼应之妙。

关键词:人生语文,教学艺术,语言,品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陈继英.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下学生阅读趣味的引导[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 (5) .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情感阅读的文字,美丽的词汇的积累2,掌握句子的重点阅读,理解和理解的text.nn 3,体验老师和学生在雪和北京的渴望爱。nn教学focusnn 1,流利,情感阅读的文字,积累的美丽的单词和短语。nn 2,体验雪和北京的渴望的爱的老师和学生。nnDiff难教学1,抓住的焦点句子阅读,理解和理解text.nn教程processnnfirst,介绍新课程nn1,孩子们,你今天特别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会给你一些礼物,你愿意吗?(Ppt显示雪图片,让学生欣赏)nn2,你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去看看今天的雪。(黑板主题12,看雪,暗示自由基的词和雨字的第一个写作,阅读主题)nnSecond,联合研究nn1,文本有一些好话,我们去认识他们。(屏幕显示字,名字读,然后读)nn2,我们看看最后两个字,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吗?(屏幕转两个字红色,学生说结构,并为他们的组词。)nn3,(ppt显示字段字符网格,显示等)老师在黑板上写这两个字,让学生在书字段字符网格写这两个字。(特别是四个反文字激进的词)nn4,我们刚刚学会了这个词,谁能前面为大家指的是台湾到底是哪里?谁能介绍这个地方?nn5,那么我们来看看你知道台湾和老师都知道吗?(Ppt显示台湾图片和信息)你找到北方的天气和天气不同啊?nn6,yeah!这是冬天是温暖的地方,所以谁会在屏幕上读两个句子?(在中国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在中国的台湾省,没有看到雪,这两句话被比较,学习确切的词语。因为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孩子怎么看雪?谁会读的?(老师收书台湾孩子看起来是假雪)nn8,对于雪,台湾孩子有一系列问题吗?阅读文章从三到八自然段,孩子们说,画一条水平线.nn9,谁可以按照你读下来的顺序阅读这些词?nn10,再次读自己的句子下来,试试 阅读自己的tonenn11,孩子怎么问?老师怎么回答?(教师和学生合作阅读本段)nn12,孩子是怎么问的?您注意到提示吗?你能读出惊喜的意义吗?nn13,孩子们还问什么?老师怎么回答?老师有问题,北京到天津半小时,北京到台湾要4个多小时,北京远?为什么老师不太远?nn14,老师看到真正的雪?你想读给大家吗?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知道什么?谁可以帮助?(理解银和雪毯子)学会积累一类字眼,如雪球,把它们拉下来。大声朗读,阅读快乐来。(老师黑板北京老师玩真正的雪)nn15,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怎么回答?了解战斗。你为什么期待?我们和台湾是一个家庭,我们期待着它的回归,让我们深情地读这两句话。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14

潘玉萍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现代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有关雷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下天常常下什么雨?(雷阵雨)雷阵雨就是雷雨。(出示课题)

板书:

15、雷雨

1、雷雨天有什么特点呢?(雷雨时间不长,但天气变化很大。)

2、雷雨时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边看边听,熟悉课文全文内容。(课件)

三、自渎全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让学生观察雷雨前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软件图①展示)

2、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观察到的景象。

如(满天乌云、天色昏暗、天气闷热。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说明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3、句式比较:(软件)

乌云压下来。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具体说明数量,颜色。)

解:满天的:本课指空中乌云多。

黑沉沉:本课指乌云很厚、云很低、天色很暗。

板书:乌云压下来刮大风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强调)

(说明雨前天气不是一般闷热,而是十分闷热。)

板书:叶不动蝉不叫

(过度: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蜘蛛逃走了。

(3)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解:垂:原指东西的一头向下,如垂柳。本课指蜘蛛逃走时吊在细丝上的样子。

板书:枝乱摆蜘蛛逃

4、小结:(看板书)这三个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雷雨前天色昏暗,没有一丝风,听不见蝉鸣,突然又狂风大作,蜘蛛逃走,电闪雷鸣的景象。这是雷雨要来的主要特征。

板书:电闪雷鸣

5、指导朗读1-3自然段。

6、练习:1(略)

(二)用以上方法学习4-6自然段。

1、读课文4-6自然段,从哪些词中看出雨下得非常大?(软件)哗、哗、哗(突出了雨声大,很密,挡住视线所以看不清窗外的景物。)

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

2、课文连用两个渐渐地,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打雷下雨时间较长,雷声雨声都是由大变小的。)

解:渐渐:一点一点,慢慢地。

板书:渐渐小了

3、小结:雷雨中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

(雨势很猛,雷雨是慢慢变小的。)

4、有感情读4-6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7、8自然段。

1、引导看图,雨停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软件)

2、什么原因是天亮起来了?

(乌云散了,所以光线好了,感觉到天亮起来了。)

板书:天亮了

3、过渡:大雨过后,空气怎样?句式比较。(软件0

清新得空气迎面吹来。

(4)清新得空气迎面扑来。

解:清新:本课指空气清洁而新鲜。

扑比吹力量大,速度快。(动作演示)

板书:空气清新

4、课文里哪两句话与前文有联系?

蝉叫了,蜘蛛有坐灾网上。

(雷雨前蝉一声也不叫,蜘蛛从网上垂下与雷雨后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有什么联系?)

5、从哪些地方还描写了雨后的景象。

(雨停后的太阳,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叫了。)

挂:吊起,悬在高处。本课指彩虹出现在天空,好像是挂着的样子。

板书:雨停了蜘蛛青蛙

(四)总结全文。(复述板书全文)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记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五)反馈知识。

1、选择正确的词语移动在括号里。

黑沉沉一动满天的一声

(1)()乌云,()压下来。

(2)树上的叶子()也不动,蝉()也不叫。

2、想一想,用哪个词最恰当,将选种的用鼠标按一下。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盖、压、落)下来。

(2)打开窗户,清新得空气迎面(吹、打、扑)来。

(3)一条彩虹(挂、停、飘)在天空。

(4)蜘蛛又(爬、停、坐)在网上了。

3、造句。

(1)渐渐地„„

(2)挂„„

4、说说雷雨前和雷雨后有哪些地方不同,再填表。

雷雨前 雷雨后

天空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蝉 蝉又叫起来

《语文天地二》教学方案设计 篇15

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课期待用“简单”的目标、内容、方法、路径、手段去实现学生“复杂”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简单”中成全“复杂”,在简约中成全高效。我校近年来深入研究的语文“生本”课堂,就能够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一、目标适宜: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教育的最高追求或终极目标是为了形成人或成就人。课堂教学当然地指向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这是“生本”课堂的要义与旨归。语文教学如果真正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设计,那么它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语言素养———“听、说、读、写”四项本领的提升就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着自身特定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有着自身独特的学习需求和承受能力,因此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不可太高、太难、太多、太杂。“生本”语文课堂从目标开始就规约教学,为学生“代言”,重点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宁少勿多。一节课毕竟只有40分钟,刨去学生注意力不够、不能集中的那一些时间,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切忌贪大求全、虚张声势。“生本”课堂赞同“一课一得”的观点,教师要逼着自己去做减法,逼着自己去筛选目标,力求使每一课的目标简化精练、浓缩聚焦。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扎得下去,呈现出富有实效的课堂。在密切联系第三学段课程目标、悉心研读教材之后,我为《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下称“《落花生》教学”)设立了这样的目标:

1.抄写、品读课文关键语段,领悟花生品格,明白做人道理。

2.研读关键段落,掌握“借物喻人(理)”的描写方法。

3.学习用一段话写身边的事物,表达从中领悟的道理。

细细审读,其实就是读懂“关键语段”,研习“描写方法”,就是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我领着学生 一起聚焦 两个问题———为什么写?怎么写?这就使目标变得更清晰、简约,学生看得见,够得着,他们甚至可以在学习中自我检测,自我评价。

二是宁缺毋滥。语文“生本”课堂要求写进目标的每一项内容都指向学生的发展,都真正属于“语文”,侧重“语用”;目标与目标之间应该密切联系、自成体系,从而为高效推进“这一节”课的学习形成科学的逻辑起点和教学指引 。如果“教”的思考不成熟,“学”的指向不明确,这样的目标宁可不要,否则南辕北辙,耗时费力,最终会伤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质量。在《落花生》教学中,我抛弃了其他“创造性”的目标,选择上述三个方面,首先因为它们姓“语”,是在“耕自己的地”;其次,目标之间相互照应,相互借力,层层递进,好落实,好推进。

让目标是“语文”的、清晰的、简约的、可操作的,让教好教,让学好学,这是“生本”语文课堂目标制定的基本追求。

二、内容精当:紧扣目标,紧抓教材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个观点在教育界已成共识。“生本”语文主张选择精当的教学内容,不弯弯绕绕,不别出心裁,不臃肿,不急躁,为达到目标贡献力量。60年前,郭绳武先生在 《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的几个问题》 一文中指出:“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无数的规律,在教学上,绝不能一下子全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逐步地适当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郭先生的话放在现在的语境中依然合适,“教什么”固然重要,但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年段目标,逐步地适当地去选择,去落实。王荣生先生也说,我们的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能够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能够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最终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那么它就是“好课”。实践中,“生本”语文追求不偏离轨道、不故弄玄虚的“好课”,它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照目标、对照教材做取舍、做提炼、做预设的过程。

1.据目标而定,不枝不蔓。

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是因为教学内容受语文教学目标的制约和指引,是因为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具体到“这一节”课来说,我们在选择教什么的时候,绝不能游离于之前定下的课时目标而随心所欲、胡乱发挥,致目标与内容“两张皮”,致教学变成“无头苍蝇”,不仅效果不保,更会让教学变得复杂难控,徒增烦恼。目标既然已经定好,就要成为教学依循的方向和路径,就要以此去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落花生》教学的内容是完全依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比如,整节课教师之所以花了几番功夫研读第十自然段,亦即父亲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的那段话,是因为目标一“领悟花生品格,明白做人道理”需要读懂它,目标二“掌握‘借物喻人(理)’的描写方法”需要研究它,目标三“用一段话写身边的事物”需要模仿它。

2.据教材而定,省心省力。

“生本”语文主张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发掘、筛选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学不会偏离主航道,也省去了挖空心思找内容的麻烦和焦虑,使教学变得清晰、易控、省心、省力。为此,我们需要修炼一种功夫,就是要能够分得清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语文教材中已经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只要依据课文进行教学就可以了,无须另行选择,另起炉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知识、技能、方法等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它们是教学的主要方面,需要我们拨云 见日 ,结合教材 的实际情况,从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认真选择,狠抓落实。

《落花生》的教学内容不是“空降”的,也不是绞尽脑汁创造的,而是在认真研究了教材之后,紧紧抓住教材编写的课后题寻找、确立的。如教材最后编写了“小练笔”,虽然老师们都知道这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容易被忽视或处理失当。在“生本”课堂里,这应该是当堂落实的教学内容。于是我便借助第十自然段“借物喻人(理)”的写法这个现成的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发现写法,用心练笔,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效果绝不是课外自己写写可以比的。

三、过程简约:以学为主,以教导学

一节好的课,或者说一节好的“家常课”应该是目标简明、结构简单、方法朴实、教师省力、学生卖力的课。我们通常概念中的“家常课”多指向教学过程的“家常”,往往是对课堂不炫技、不花哨、简单、朴实的一种认同。“生本”语文的课堂就是这样,它强调以学为本,学教结合,以学促教,以教导学,追求过程的简约朴实,特别主张在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自学。

语文学习为什么可以是自主、自学的?这关乎汉语文学习的本质。汉语文的学习过程,基本遵循的是“听说读写悟,语感为文悟,无悟则无文,语文贵文悟”的规律和主张。“语感文悟论”告诉我们,感悟既是汉语文学习规律的内化过程,也是汉语文应用规律的外化体现。汉语文学习主张的“博学”“审问”指向有所感,“慎思”“明辨”“笃行”指向有所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可以说,学语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无师自通,语文有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是靠自己学到的。因此,“生本”语文课堂当然应该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无论是认字写字、阅读理解,还是口语表达、练笔习作,都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安排学生潜心自学,以使学生能够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通过言语实践,获取新知,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认、写、读、说等方面的意义。这种弥足珍贵的自我建构不是教师的“讲”和小伙伴的“帮”能够代替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立足现场,保持倾听的姿态,了解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组织、帮助、点拨和引领。

《落花生》 的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感悟“花生品格”的过程中,我安排了阅读“资料袋”捕捉信息,让学生自己抄写、批注第十自然段并和小伙伴交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学几句含义深刻的话,以及补充阅读《许地山》等教学环节,所有环节都是学生在自己学、自己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激励导引,他们学得有滋有味,效果自不待言。

四、结构明晰:制约随意,制造可能

教学结构,是和教学效率紧密相关的一个因素。优化的教学结构将有效制约课堂的随意性,为高效教学制造机会和可能。我们在推进“生本”语文课堂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四步七环节”教学框架。图示如下:

第一步,亦即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前文已经对目标进行了阐述,这里想强调的一点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也应该知晓目标甚至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从而明确学习方向,强化学习动机。《落花生》教学一开始就带领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学习“为什么写”“怎么写”就是这个意图。

第二步是自主学习,其中有三个环节:引导自学、独立学习、小组合作。

“引导自学”不只是心理动机的激发,还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学任务,为他们指引自学的方法和路径。“独立学习”是那种挪到教师“教”之前的“学”,是“先学”,是进行自主建构的听、说、读、写实践。“小组合作”一定是在独立学习之后的合作,不仅可以缓解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个孩子的尴尬,更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使辅导者在辅导中获得“教”的体验和方法,进而促进学,使被辅导者获得“教”的“一对一”甚至“几对一”的关注,学习质量自会得以保证,同时也必将因为这样的关注和成功的体验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当然,也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必须有“小组合作”,要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合作的必要性。《落花生》教学在品读课文关键段落和语句的时候三个环节都有,其他教学内容则没有安排“小组合作”。

第三步为分享表达,同时也是第五环节。

经过前面的自学、合作,为学生创造一次分享表达的机会,不仅仅是汇报答案,更是指向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分享表达,可以面向小组,也可以面向全班。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在课堂上形成“交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分享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或是困惑,以此来历练胆量,借助“知识”促进“能力”。在《落花生》中,我先后安排了多次分享表达,对学会、会学意义深远。

第四步是检测达标,主要有“当堂检测”和“测后导学”两个环节。

教学“是否到了那里”需要评价、检测。“生本”课堂坚持当堂检测,反对将检测放到课后,变成家庭作业,否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会影响学习效果。在当堂检测的基础上了解学的情况,精讲释疑,适度点拨,进行测后导学,会让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比如,在《落花生》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练笔并汇报交流,就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借物喻人(理)”,而我和学生的互动及生生之间的评价,就是“测后导学”的具体落实。

上一篇:对干部进行诫勉谈话下一篇:零售店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