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2024-09-19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共12篇)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篇1

心理教育既是对“人”的全面培育, 又是“熏陶”的教育, 更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利用好教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寓心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1. 通过介绍作家作品, 联系学生实际, 树立榜样, 进行心理教育

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 这些名家的人格多为后世景仰, 不少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之为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介绍作者时, 可针对学生实际, 有重点地介绍健全的人格对这些作家成长的推动作用。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奋发创作, 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 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遭受病魔却坚忍不拔, 这些作品正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教材。曹雪芹10年寒窗, 写就《红楼梦》;司马迁忍辱18载, 著《史记》;司马光苦熬19春秋, 编《资治通鉴》, 这些作者潜心创作的经历, 更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 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绝佳典型。

2. 通过发挥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审美陶冶功能。在教学中, 要通过体会作者的语言、形象、感情, 指导学生欣赏作品, 在体味作品“美”的同时, 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达到培养健康心理的目的。如教《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 重点要放在咀嚼文章未尾的那段激动人心的名言———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段话, 字字句句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思想光辉, 很值得学生细细咀嚼, 在品味这名言警句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些中学生总觉得读书、学习很没意思, 因而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的答案一定会多种多样, 教师就可以归纳渗透:人应该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人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 才不至于因一时的不顺心而苦闷彷惶。雨果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英格利希也说过:“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因为学习不如意或一点小事不顺心而心烦意乱、裹足不前的同学, 该知道症结所在了。

二、寓心理教育于写作训练中

学生流露在周记与作文中的心理问题, 如家庭不和的烦恼、考试的焦虑、与同学的紧张关系等, 我都会用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批语, 及时抚平伤痛、澄清是非, 并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 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联袂而行, 只要我们正确对待, 前途一定会是光明的!在作文训练时, 我也会有意识地找一些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材料作话题。我给学生出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所经历的一次困难》, 第二篇是《挫折教育了我》, 第三篇是《记一次成功》, 第四篇是《我懂得了……》。第一篇作文中, 同学们倾诉了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困难;在第二篇作文中, 他们生动地记叙生活、学习中所汲取的教训;第三篇作文则字里行间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信;第四篇作文中他们懂得了母爱、师情, 懂得了耕耘与收获、失败与成功, 更懂得了作为一个莘莘学子, 面对时代的挑战, 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这样连续几周, 每周一篇的课堂系列作文内在联系紧密, “困难———挫折———成功”, 一环紧扣一环,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远的人类精神世界, 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 热爱自由, 追求真理, 追求正义, 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 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所以, 我充分借助课外阅读,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 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 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 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

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压强”理论认为, 人的心理天然地存在着一个“完型压强”, 即“当人们要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形状时, 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 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使人的大脑紧张的活动, 以填补‘缺陷’, 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积累型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遇到作品表面上的“空白”而实际上意蕴深厚的现象。教师要善于以“空白”作为学生展开想象的起点, 引发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 诱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有缺陷的形, 通过学生能动的艺术再创造去加以填补, 从而调动学生创造思维, 进行自主性的创造性阅读, 使学生从较低的思维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思维水平, 从不完美的形到比较完美的“心”。如在教古诗词时, 让学生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谈谈喜欢哪几句名句, 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说喜欢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理由是春雨悄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知时而降, 是那么懂事有心, 遂人心愿。这时, 老师就可以点拨渗透:春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湿润应时而生, 我们就这么喜爱它, 那么春雨给我们什么启发呢?与人相处时, 怎样才能受人喜爱呢?如果你周围人遇到困难时, 你及时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给他和风细雨似的安慰、鼓励, 使他走出困境, 你周围人一定会像喜欢春雨似的喜欢你。可见与周围人相处时, 要学习春雨及时地帮助人, 让你的诚心诚意化解周围人心中的阴影, 让周围人在不知不觉中悦纳你。就这样, 在学习《春夜喜雨》时, 很自然地渗透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健康心理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能让学生享受到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的喜悦。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与关注,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使学生的精神更丰富, 心灵更充实, 目光更敏锐。唯其如此, 我们的素质教育才有着广阔的前景, 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开原市职教中心)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篇2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各门学科中最复杂、可塑性最强的 一门学科。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 工具性学科,它既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知识、技能、智力等),又要完成它作为工具 性学科的任务,即育人性。对后者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就决定 了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决定了语文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因此也 是最容易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家的学科。 ?

“显然,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不行,只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不行”。有这些知识 和能力,如果用在不正当的地方,甚至比没有文化更可怕。?①“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师, 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 利 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 ,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②。 ?

育人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始终以人为本。语文教学只是育人的手段,目的是培养健全、健 康的人。健全、健康的人如何培养呢? ?

一、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容易接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来自各个 方面,甚至比教师还多。市场经济大潮时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灵魂,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也在 变,它的多元化有时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住心灵的这片净土不受 冲刷,如何用一种长远的、带有发展性的思想代替那些眼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 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想 斗争自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自己,即我们平时说的自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魏书生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他把学生分 成“新我”和“旧我”,新我代表着乐观的、自信的、积极的、进取的、健康的、发展的、勤奋的一面,而旧我代表着悲观的、自卑的、落后的、退缩的、病态的、停止的、懒惰的一 面。人在生活道路上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旧我”“新我”斗争的结果,因此每个人在生 活中都在塑造不同的自我。“如果每个人都善于发现自己脑子里埋藏着‘美好的、聪明的细 胞’,并努力把它挖掘出来,用美战胜丑,用聪明战胜愚昧,用新我战胜旧我,那么谁都可 以成为优秀的人才,不然,古人为什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③当有学生打架、不爱 学习、想松口气时,魏老师不是批评,而是当面和学生分析这是他大脑的斗争过程,是真善 美和假恶丑之争,即使做了不该做的事时,自己大脑中同样存在着真善美的东西,只不过自 己没有把它扶植得更强大,使假恶丑的东西占了上风。学生通过这些心灵的对话,慢慢地会 把镜头对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与“心理的对话”(写心理病历)等来剖析“旧我” ,形成强大的“新我”,从而开始了自我教育(www.xfhttp.com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篇3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情感、感悟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作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中学阶段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评价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绝大多数中学生由于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缺乏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定位过低或定位过高的现象,如因为一两次的考试成绩差而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或对自己的长相、容貌过分要求自卑、自弃,或由于偶尔的成功而自高、自傲、看不起别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此阶段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等互动,利用多种形式,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陶冶美好的性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点。当前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意识淡薄,理想观念淡化,人际关系疏远,人文价值缺乏等现象都引起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这就需要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课——语文课上去熏陶,去感染学生。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近几年新课改中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更是力求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通过挖掘语文课文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哲理性,可以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陶冶美好情操的目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高尚人格,对陶冶美好的性情,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巨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奉献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小桔灯》中“小姑娘”的勇敢、镇定等。通过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课本素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实现有效的情感调控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充分利用语文作品的人文性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水平,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有效调控。首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创设一种使学生易受到感染的情境和氛围。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看图描述、情境诱导等多种手法感染学生,使学生融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感情氛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其次,要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协调学生的心理机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最后,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讲真话,抒真情,既可以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态,帮助学生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和自我调节。

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创设宽松自由的语文教学情境和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创设无拘无束、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消除学生高度紧张心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基础工具课的优势,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引发学生由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让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在对文章的理解中,除了了解一些共同的结论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某些带有共同性的结论或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写作训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写作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充分利用写作课的主观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有对自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需要保持良好的情感调控以及富有创造性思维。这其中,中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生茁壮成长离不开中学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牵手。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情溢课堂愉悦心境

心理学家贝额和科温的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能给大脑带来明晰状态, 适合于认知加工。”课堂上, 师生的交流, 不仅有知识的交流, 而且有感情的交流。语文教师如果能设法调动种种教学手段, 以情感人, 以诚感人, 情溢课堂, 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能量, 获得愉悦的内心体验, 这内心体验, 包括求知欲的满足, 自我能力的实现和审美过程的享受。陈鸿明教师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饱含感情引导学生, 读出韵味, 读出情感, 读进意境, 读出人生, 有师生激情朗诵, 有教师动情高歌, 有学生翩翩起舞。这样的教学, 师生共赏, 歌舞引于外, 情动于内, 使学生知其好, 更知其所以好,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涵泳美文调适心态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将一些美文推荐给学生, 挖掘其人文意义, 让学生获得感悟。赏析《平和》, 让学生明白保持平和的心境的价值;赏析《死亡日记》, 让学生明白生命之可贵, 生命的价值;鉴赏《生命的意义》, 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 锐意进取;鉴赏《美腿与丑腿》, 告诉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的意义。总之, 通过品味美文, 可以调适良好的心态。

注重激励体验成功

中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功感, 就能够为自己点滴进步而高兴, 成功感越多, 心理越健康。每个中学生都有长处, 教师要善于及时加以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喜欢自己, 肯定自己, 从而增强自信, 具有良好的心境。对于学生的作文, 教师充分发现其亮点, 一个好的题目, 一个好的句子, 一个精彩的语段, 一个好的构思, 教师都用积极的语言加以肯定, 让学生朗读优秀片断或全文, 并推荐好的作品到报刊发表, 当学生看见自己的文章被发表了, 那该是怎样的鼓舞啊, 其激励效果可想而知。讲析课文时, 一个好的问题, 独到的见解, 教师都及时鼓励。这样, 学生就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充满自信, 乐观面对生活。

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有个别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 对别人的言行举止十分敏感, 不愿见人, 回避与别人接触, 见人紧张, 怕在他人面前说话, 怕与别人的目光接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开展多种活动, 让学生大胆突破, 超越自我。 (1) 开诗歌朗诵会, 可以让学生坦然地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教学诗歌单元后, 可以指导学生写诗歌, 明确告诉学生在诗歌朗诵会上每个同学都朗诵自己写的诗歌。 (2) 分角色朗读, 表演课本剧等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学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 可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有位教师教学《雷雨》, 将全班分为6组, 每组都表演《雷雨》第二幕第二场, 这样, 全班人人上场, 交际差的同学改变较大, 突破交际局限, 进步快, 在活动中, 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篇5

一、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在完成语文教学的同时,通过现有教学设施,加强心理教育,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

2、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和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一来不要板着面孔,二来不要只是枯燥的说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于语文课文的内容,针对当前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适时进行点拨,在学生看来这是无意的,并且会自然地接受这些教育。长此以往,一定会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3、结合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心理教育。

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闹僵了、成绩下降了、班级干部受到同学的批评或辱骂、被同学或老师错怪了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用健康的心理、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难以接受的事实。

4、持之以恒,逐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有时候治好了这种心理疾病,又产生了那种心理疾病,与此同时,所学的语文知识也不断增加,也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就会使学生的心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而健康成长。通过语文教学来教育学生的心理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语文心理教育却显得更为突出与迫切。虽然,中学开设了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也有许多相关的教材,然而,这些都难以满足当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应该加强语文心理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也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健康心理下变得更完美。

5、以人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个性,承载着我我数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极富文化内涵,极具人文精神,所以,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的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学生的人格。

第一,将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大量的人格因素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中学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格教育资源。

第二,注重作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主动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格。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比较精彩感人,这些文章的作者、文章的主人公都具有美丽的人格。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抓住此机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第三,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美好的人格发展。

7、重视教学反馈,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

一般情况下,捕捉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的最佳手段就是教学反馈,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教学反馈,来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悲观心理,从而通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与人生,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定势。

二、中学语文心理教育教法的改革措施

1、设定目标,培养心理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核心与灵魂,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定向作用,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偏向于传授知识,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多元体系,包括认知、智能以及情意这三个领域。所以,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突破“知识中心论”的约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并适当地渗透心理教育,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因素。

另外,教学目标比较多,并不一定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堂中。语文心理教育不要“一刀切”,尽量关注各个层次学生发展需要,找到学生间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分层次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一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涵盖了心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加强心理教育。

2、创设情境,营造心理教育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确保有效教学的进行。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民主与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主动的学习行为,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教育学的研究也认为,在自由与轻松的心态下,有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想像,形成创造性思维。可以说,创设宽松的情景,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是语文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心理教育高效率的诀窍就在于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例如,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他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坚持的是民主,课堂讨论问题时发扬的是民主,甚至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也会同学生在一起商量。正是他的民主作风,使得教师的意愿逐渐地变化成学生自身的意愿,增添了课堂的活力与生机,不仅培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以及高度自觉性,也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心理教育的进行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并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也就是将学生视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及所盼,对于他们追求的人格独立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也就是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理解学生、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和尊重学生,培养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信心。例如,在课堂上,如果被提问的学生不能回答出这一问题,那么,教师应该首先想到其原因是学生内化某一部分知识点,并耐心地重新解释。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让他们去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感,维护并尊重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当享有的自尊。

3、加强互动,把握心理教育规律。

语文心理教育是教和学相互统一的过程,然而,当前在语文心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并不全面,有些教师认为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实际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不一定在学,就算是在学,那么,也有可能是低效的、被动的、无效的学。所有有效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的主体内化,所以,在语文心理教育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并且充分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与同伴进行交往,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而在中学语文心理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要求那些课堂发言较少,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发言,不断增加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次数。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分享目标,学会处理竞争、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互动、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注重创新,变革心理教育方法。

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知道教师的期望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尊的`健康心理,而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发展他们的潜能。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在积极的评价中,期待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对学生都抱成功的期望。这些教师相信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他们教授的内容,同时,他们也具有让全体学生学会的能力。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成功是由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长处,对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也必须给予鼓励,这样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认为“我能行”,我也认为“我能行”,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由此可见,积极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身的期望,不仅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教师还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提升教学质量,相反不正确的评价会适得其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某学生很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教师就会鼓励他:很好,太棒了,你真厉害……而后这名学生便美滋滋坐下,这一节课都是在飘飘然中度过的。其中,教师的确是用了激励性评价,然而却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表现出帮助。事实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思考,如“用什么方法”、“用这种方法的好处”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坐下后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并清楚自己的答案好与不好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塑造需要每一学科、每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肇钦.让文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水乳交融——我教外国文学的尝试和思考[J].今日科苑,(13).

[2]蓝海正.实施愉快教学改善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心理[J].教育探索,2009(05).

[3]许春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05).

[4]蒋芸,田小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听“同题异构”课后的思考[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01).

[5]高琦.有效倾听——提高课堂效率的必备条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5).

[6]倪学梅.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略论如何让语文教学恢复本真[J].中国教师,2010(16).

[7]郭韶敏.从魏书生心理教育特色看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育[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5).

[8]严晓燕.师者,就是一片天空——“五彩天空”给我语文教学的启示[J].小学教学参考,2010(28).

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 篇6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的科技、审美、劳动、文化等方面的符号化的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不同的学生特点出发,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方法。一是导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以课本为依据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导读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获得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然后由此及彼,从课内练习到深层次的课外练习,互为补充渗透。如在学习应用文时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编成填空题、问答题,课上引导学生完成;接着引导学生用已知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例,在分析中明确不同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及常见毛病,然后,展示深层次训练题,引导学生作拓展性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去写作修改应用文的能力。二是电教媒体审美教学法。即运用知识化的电教媒体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趋势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浑然一体的优势,生动而充分地展现内容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文结构美、朗读音韵美,使事物的形、声、色、情、景、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沉浸在“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三是自学研讨法。这种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质疑,教师重点答疑。这种课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思想。多种课型交替运用,灵活变换,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的快乐感,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与探求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常常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且要多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目前以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为主的现象,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假象法、悬念法、一题多解法、创造性复述法、观察假象法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孔乙己》一课中有这么一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名学生认为在同一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矛盾的,认为鲁迅先生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孔乙己前后的境况一步步深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确了鲁迅先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深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其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创设质疑情境还要重视想象力的训练。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借助语文材料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智慧

职业技术教育讲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创造。它是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创新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学生自身的创新活动,把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以及所取得的创新收获经常地向广大学生展示传播,这既是对学生思维及创新收获的一种肯定与评价,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通过导向作用,对学生中那些不唯书本、不唯名人、不唯定论的创新精神及时肯定,给予赞扬,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求的某些理论新解、创新思维和创新做法,要加以推广,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达到发挥学生智慧的目的。创新教育要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发展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就没有生命力。

据悉,某学校有位老师曾出一道题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变成水”,只有一位学生回答是“变成春天”。回答“变成水”的,老师都判为正确,而回答“变成春天”的,老师却判为错误。对此,许多教育家认为,回答“雪变成水”不足为奇,而回答“变成春天”则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对新奇思维不及时加以鼓励,无异于扼杀学生正在萌芽的创造力。这正是我国传统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直注重整齐划一同化训练的结果,缺乏个性化教育。结果,各具风采、洋溢旺盛生命力的学生,往往像泥土放在同一模具制成的坯一样,被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人”,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则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同化教育为异化教育,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因学行教,因材施导,借此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创造潜能。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南,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运用艺术化的方法,实施创新教育,积极引导,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①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③薛焕玉、贾晓波、康万栋:《谁执牛耳?——未来世界的教育》,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單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篇7

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作为语文老师, 育人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一直以来, 语文课中就渗透着育人的环节———情感教育、爱国教育、美的教育等等, 但今天, 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 要为职业服务, 要与学生的将来联系, 单纯的智育、德育显然不够用了, 那么在此基础上, 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目前, 美国比较通用的教育模式, 是“六维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六维度”指躯体、社交、智力、职业、情绪、精神六个方面。

躯体维度旨在增进心血管的耐性、弹性和力量的训练, 同时, 鼓励进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 扩大对食物和营养知识的了解。社会维度旨在强化为生活所处的社区里的人群和物质环境的共同利益作贡献, 它强调个体与他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 同时也包括追求家庭的和谐统一。智力维度旨在促进创造性、活跃的智力活动。职业维度旨在为将来能获得个人满足和生活富裕的工作做准备。情绪维度强调对自己情感的意识和接受, 让人们意识并能接近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有效的处理情绪问题, 认识到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 从而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工作。精神维度涉及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教育, 个体思考和整合自己的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信念和他人的信念, 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目标体系。

纵观美国的“六维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它全方位地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教育。从身体到思想, 从知识到能力, 使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 更注重对一个全面的、健康的人的塑造。那么,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六维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将这六个维度的内容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1 躯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青年期交接的时期, 身体日趋成熟, 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逐渐达到最佳状态,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现在乃至将来都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学生体育方面的锻炼, 在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的指导下, 同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远离烟、酒、毒品等对青少年身体有损害的东西。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它首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上网习惯也很重要。将这些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 利用课堂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老师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 也就是首先自己有比较健康的生活习惯, 以身作则, 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2 社交

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 使其能很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同时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 甚至包括与自己父母。传统的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 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慢慢培养, 甚至进入社会就自然形成的。事实证明, 社交困难的孩子不但无法和他人和谐相处, 而且也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 只有教会他们与人相处, 互相依存, 掌握一定得社交技巧, 才能使其在将来很快地适应社会。

教学过程中, 除了将上述思想贯穿其中以外, 可以利用语文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以社交为中心内容的语文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社交的准则, 体验与人交往的感受, 从而得到启发, 并将其转化为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3 智力

培养创造性活跃的智力活动。对于课堂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与学, 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改变旧有的模式里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掌握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使被动变为主动, 使施教者变为引导者, 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真正实现“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的状态, 使课堂更有效率, 更合理。

要做到这些,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 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问题, 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探索, 主动寻找答案。因为问题设计针对性强, 而且分不同层次, 所以学生能针对自己的问题,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像以前, 只是像老师的秘书一样记下所讲的内容, 不能及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4 职业

作为职业学校, 本来就倾向于专业的学习, 也不同程度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使学生从心理上, 从自身条件上做好准备。此外, 应该把就业指导的面加宽, 不应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从应聘的技巧, 所具备的能力等多方面加以指导, 还应该指导学生对将来的就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对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避免“高不成, 低不就”及盲目就业的情况出现。及时传达给学生有关就业方面、用人方面的信息, 使学生对就业能有更充分的准备。

语文教学中语言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利用语言训练的语文活动, 模拟一些职场中常见的问题, 或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马上面临的问题, 既训练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又能使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 对于将面临的问题有所了解, 使得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不会那么手足无措。

5 情绪

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现在变得尤为重要。青少年处于身体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 情绪稳定性差, 他们容易动感情, 也重感情。情绪高亢时, 充满热情和激情, 活泼愉快, 富有朝气;情绪低落时, 意志消沉, 愁眉不展, 消极悲观。青少年本身的情绪特征决定了他们容易出现情绪健康方面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 更不用说去接受他人的情绪。现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曾有调查表明, 在接受调查的218名学生中, 有71.1%的学生存在抑郁症状。而由于焦虑、恐惧等导致的一些极端行为, 更是造成很多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这些都将以前教育中忽视的心理问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来。教育已不能是单纯的教书了, 而育人的范畴也不仅是以前大家所了解的, 教育的内容扩大了, 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作好老师, 同时也要作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每一名老师在学校学习时都学过教育心理学, 但这些却远远不够。知识需要更新, 我们面对的学生也一直在变化, 所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要更新。要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并给与必要的指导, 及早发现问题, 及早解决。

6 精神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信念及价值目标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身上来自家庭、社会, 尤其是媒体的各种不当教育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学一直是思想工作的又一块阵地, 作品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爱国情怀是我们一直在宣扬的, 学生对此也很熟悉。也许是太熟悉了, 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甚至觉得这种感情已经过时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将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 最主要的是要能理解学生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中的感情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 更贴近学生, 那么学生就能将书里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从而对于“说教”也更能接受, 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旧的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教育要求更人性化, 更具体到每一个人, 要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新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新的教育的保证, 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的提出将开辟新的教育领域, 使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12.

[2]秦训刚, 将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8

一.语文教学审美实施美育的三个基本任务

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 它用不同的体裁, 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事物, 鞭挞与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 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而且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青年学生正处在情感萌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语文作品中的美育因素, 同时, 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感知生动、丰富的现实美。美感能力的培养应发展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等种种能力。没有一定有比较能力, 就不可能正确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 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有唤起美感的作用, 但它要通过想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 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 其中的美, 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 但通过想象, 就能“如临其境”, 这就能感受到美了。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的鉴赏是对美的属性的鉴别和评价, 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和丑, 还要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观点的培养。

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 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通过语文教学, 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 学生能够提高美感能力, 加深对美的认识的程度,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不仅能很好的欣赏文学作品, 而且能明辨其它文艺作品的美丑, 如法国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3、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 创造美的阶段即是化知识为能力教养语文素质的过程。创造美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上。学生在接受了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后, 就能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要求和表达美、歌颂美的愿望。当学生在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观察以后, 在掌握了一定的遣语造句能力和写作方法以后, 在对美能够作出较正确的鉴赏和评价以后, 就能用自己的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的河山, 描绘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 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同时也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写作训练, 不仅能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美育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志趣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影响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因此, 语文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美的鉴赏能力、美的表达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师, 就应该发挥语文学科充满美性的特点, 集中而有效地进行以美育人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关注四个实施点

1、语文教学“听”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听”的美学意义在于学生是主动地听, 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学生必须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 了解对方的意思。教师讲课时, 学生应该专心致志地听, 不能随意插嘴喧哗, 左顾右盼, 漫不经心, 否则“听”就失去了“美”的存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要有尊重对方的态度, 这样才能使师生双边关系朝“美”的方向发展。学生无论眼神、神态、姿势都要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美:使师生之间, 教学之间, 在传授接受知识的同时, 造成一种人格、情操、情绪的交流共鸣, 使“听”成了“认真地听”。同样,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也应该如此。比如, 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 应该是面对微笑带有鼓励性的神态去听, 要使学生明白:只要我参与学习, 老师就不会生气。总地说来, 就是师生相互间的“听”应是默契和谐共振的美, “听”过后应是有美的感受。

2、语文教学“说”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说”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因而也是充满美感的, 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两个方面。

一是师生间的说话。教师的上课, 有很多要说的, 因此, 教师要营造一个好的美的交流氛围, 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 越听越有味。教师不能用粗鲁的话来刺激学生, 一旦一节课出现了这样的话, 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说话就是要使双方之间的情感相互共鸣, 使双方都觉得, 你说的话是美的, 我的也应该是美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有美丑之分,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表现, 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语言。对正在成长的学生, 教师应通过净化他们的语言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是对课文的诵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让学生明白, 课文朗读得流利有感情, 这就是美。对课文中的人和物加以爱和憎, 这就是美。文学作品中那些真善美的情感和思想, 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起到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作用。“因读悟文”, “因读悟美”, 去美读, 去感知教材和获得作品美感。让学生多读优秀作品, 在提高他们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 还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 就能够提高他们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语文教学“读”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 花木山川的美, 城市的美, 道德品质的美, 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 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的确如此, 学生精读课文《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等篇章, 就可以神游名山川, 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奇, 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精读《寒风吹彻》、《一个人的村庄》等篇章, 就可以从中领悟生活哲理与美的辩证关系, 懂得“美是生活”的观念, 懂得“创造性生活是美的基础”这个道理;学生精读《品质》、《老王》等篇章, 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情操美……总之学生精读课文, 就可以发现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哲理美等等美的存在。同时, 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向名作家们学习审美、立美的能力, 向名作家们学习观察思考、取材熔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等写作技巧, 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美”来。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各种形式的美并加以分析感受, 要看到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使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4、语文教学“写”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写”的美育实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及训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美的教育, 使学生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要学生的视觉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放飞到现实生活, 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一个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又对生活富有挚情的人, 才能写出精妙的文章来。作文要从美学的角度, 去立意和析理, 要认识到作文的美, 就是真实, 就是和谐, 就是人的愉快、人的和美……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去作文, 需要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 使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创造出美的文章来。

另一方面就是书法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去诵读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墨宝文字, 感知书法的用笔美、结体美、墨韵美等等, 体会书法家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情感心志。通过欣赏, 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人格、情操、心灵就能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9

一、言语赏识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相信自己,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赏识中学会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而教育孩子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永远坚信孩子行。在“行”的教育理念里,典型的教学语言是: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

我在教学《夕阳真美》这一课时,其中有一片段是让学生画出连绵起伏的西山。这下子可热闹起来了,连平时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想要上台露一手。我特意叫了两位平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上来画。一位学生画得非常漂亮,画出了西山在夕阳的余辉下的壮丽景色;另一位学生虽然画得也很漂亮,但他却把连绵起伏的西山画成了挺拔峻峭的西山,这样就不符合课文的意思了。他一声不吭,知道自己画错了,但我没有立刻将他的“作品”否定掉,而让全体为他鼓起了掌,并鼓励他说:“你画的西山真特别,还给他穿上了一件五彩的外衣,这座峻峭的西山老师非常喜欢,你能再画一幅连绵起伏的不同风格的西山吗?”他一听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还当众表扬了他,又树立起了自信心,画出了一幅漂亮的图画。课后,我又及时地找他谈心,告诉他:“今天你的表现可真棒,如果你能多举手,多发言,多相信自己一点,老师相信你会更棒的!”他用力地点了一下头,从那以后,他上课非常认真,也能积极地发言了,在他的笑容中我发现了一份自信。

二、动作赏识

赏识教育要面向全体,尤其是对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关爱和尊重,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当然,赏识一定要发自内心,让被赏识者和周围的同学都感到他确实值得赏识。否则,赏识就容易被学生误解为讽刺,产生负面影响。典型的赏识教育动作是:竖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我在教学的时候,一直要求自己要“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这样和学生的接触就会更直接、更亲近一点,学生也会乐于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三、评改赏识

教师应该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不要打击学生的自尊,不要扼杀他们的自信。当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根据这一原理,我在为学生评改作业的时候,就总是用赏识的目光去评改。

(一)符号赏识。

我用的赏识符号是画圆圈。如发现了学生造的佳句、写的精彩句段,便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备受激励,感到:“我的作业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以后一定要更加认真。”

(二)评语赏识。

这是比符号赏识更为有效的方法。我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但字迹清楚端正,我便会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你的字真漂亮!老师相信你一定愿意把作业完成得同样漂亮!”这样,即充分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缺点,让学生在赏识中轻松快乐地接受教育。

(三)竞赛赏识。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当开展学习竞赛通过比较而助长学习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我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胜争强心理,如“争当小老师”、“我的字真棒”、“拼读词语摘苹果”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小竞赛,并把获奖的名单和优秀作品公布在荣誉栏和优秀作业栏里,这对每一个学生都起到了激励作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赏识,对学生最具诱惑力。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10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必要的情感素质和能力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是教师对职业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产生强烈持久的教学激情的基础。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魂, 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 和谐施教、全面发展的师观, 知行统一、教书育人的师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大纲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才能把握教材要点, 体会其中的内涵, 发掘其蕴涵的情感, 才能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才能写好教案和教学设计。第三, 语文教师要把握中专生的心理特征。中专生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极为明显, 如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 甚至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 甚至悲观, 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只有把握中专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进行情感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们认为, 语文实践主要是言语实践。从本质上说, 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表达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 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那么, 在语文课堂中, 如何使学生奏响言语实践与语文体验的主旋律呢?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文本对话。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 要重视学习者独特的理解、感悟, 这是他的生命活动、精神追求。2.表情朗读。要真正读懂文本, 其关键性的方法在于朗读, 有表情地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来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3.在情境中体验。与教材相应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激发学生的动机, 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4.小组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 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课外阅读活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践

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及人文素养, 无疑意义重大。它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实践和反思。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就中华古典文学而言, 它深厚丰富的底蕴, 文学家、思想家们的人格魅力、不朽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一座“情感富矿”。这种“能源”的辐射和熏陶, 让他们受益无穷。当然,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尝试着通过结合教学实际的“情感教育”, 完成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目标要求, 从长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 真正意义上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1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达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12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如何呢?人们大都认为, 语言上的问题自然要通过语言学习来解决, 于是所有的课文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练习都围绕着语言学习而进行。更有一些教师习惯于对课文进行机械的语言分析, 他们可以非常熟练地指出课文的结构属于什么形式, 转眼间会把段落划分直至词句意境分析得一清二楚。至于其语言形式与作者思想有何联系, 它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何帮助和启发, 却往往被忽视。于是就出现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分得清句子的含义, 却写不通完整的一句话, 他们可以分析出课文的段落提纲, 却写不出文路畅通的作文。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他们缺少与课文所体现的情感的共鸣, 缺少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成功与喜悦。由于精神的贫瘠, 他们只能去搬取别人的语言来堆砌自己的作文, 由于缺少使用语言工具的乐趣而把写作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应付。因此人文教育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中并未有意体现出来。

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 要求教师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 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 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悉心观察的品质、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那么学生的心理品质及情感都将受到触动。语文教材中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 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的良好人文教育素材, 难道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来感染教育学生吗?那种不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联系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教学, 难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透视作者的思想, 也难以通过思想的发掘去更深更细地品味语言, 更难以谈到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形成一种个性品质。

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这里的“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 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 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机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有赖于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同,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情感。为此,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

上一篇:创意农业发展下一篇:夏玉米地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