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语文教学

2024-10-12

绘画与语文教学(共12篇)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从而形成能力,是每个教师努力从事的目的。然而,由于有些课文作者写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教师讲解费力较多,而学生收获并不大,往往事倍功半。根据这一教学现象,为提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我采用了以画代讲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文教学、古文教学、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意境及个人的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下面就此浅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和探索欲望

情绪能刺激想象,乐观的情绪会引发出希望和向上的想象。课堂上除了用亲切的教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亲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外,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成功与喜悦感。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的要义,不但是让学生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广,尤其在于教会学生在知道别人的东西的同时,有能力和有机会悟出自己的东西。这种“悟”的过程,离不开想象,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结论的交锋。但或许正是这个过程,最终才能让学生学会创造,成就他们的天才。由于学生生活与知识阅历的程度不同,思维个性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想象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可能存在的,我们都应该用心灵、智慧和行动培育孩子们刚出土的想象嫩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一个学生总是说爸爸背上背的是爷爷,因为他们一家在晚饭后常去散步,在走累了,当他们走到崎岖的道路时,爸爸总是背着爷爷走,这情景是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想象出来的,我并没有批评他歪曲课文内容,而是当堂表扬他。有的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课文有关或无关的想象,或者会提出一些与课文有一些关系的问题。其实,那时候学生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文进行独特的形象。这时教师切莫挫伤了他的想象积极性,而应婉转地引导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如果一旦挫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以后他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减弱。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想方设法保护好学生的想象。

二、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多形式地引导想象

1. 现代文教学启发作画,培养想象。

现代文教学中,有些课文文意明白,语言通俗易懂,而意境深妙。教师不厌其烦地絮絮讲来,学生也许会左耳进右耳出,效果并不见好,而且会有灌注式、教师包办的嫌疑,且不利于学生会思维能力和想象、理解力的培养。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并不急于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画,以画代讲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理解姐弟俩共遮一个斗笠这组镜头时,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启发学生根据文中所写意境进行作画。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拿出纸笔认真作起画来,有的快笔画作,画成漫画,通过几组简单流动的线条,勾勒出姐弟和小山羊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的工笔描绘,把姐弟俩的面目神情画得专注而投入,在学生们的笔底下各种各样的姐弟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从而对文章意境理解得更为确切。

2. 教学古文,引导作画,培养想象。

在古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较注重对重点字、词、句、段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文意。由于学生对古文知识掌握较少,对历史的典章、世俗、传闻等了解不多,要透彻地理解古文意韵和具体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只是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还是像掉进云雾中,毫无头绪。我摒弃了那种学生不懂,教师一味多讲、灌输的毛病,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唤起学生再创作的欲望,点燃他们心中的表现之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本之意,进行创造想象。如教学《乐羊子之妻》时,文中根本没有对羊子和妻子的外貌表情作一字一词的描绘,只是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妻子对羊子道德修行目标的期望。根据这一特点我便抓住契机进行点拨:“你认为羊子的外貌是怎样的?妻子劝说丈夫时神情又是怎样的?你能画下来吗?”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来,纷纷表示“能”。于是我便让学生拿出纸笔,进行作画。顿时课堂里鸦雀无声,连平时不怎么爱听课的学生也投入地画起画儿来。一会儿,在他们笔下便出现了长衣宽袖的羊子,衣着简朴但神情严肃的妻子的形象。有的画出羊子端坐在堂屋中央,画前跪着表情严肃的妻子,手里还拿着亮光闪闪的刀。于是教师便加以深化点拨:“你为什么会把羊子画成长衣宽袖,妻子却表情严肃?”生答:“因为古装电影中读书的男子都是长衣宽袖的,妻子表情严肃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的,妻子劝说丈夫比喻恰当,说理透彻,表情一定会很严肃。”运用旧知识,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完全符合心理学角度的想象力的培养,可见教学达到培养想象力的目的。

3. 古诗词教学,引导作画,培养想象。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文化艺术的精品。许多选入课文的古诗词写得是那么精妙绝伦,言简意赅,字词已尽而意韵犹存,读起来韵味无穷,荡气回肠。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哪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与教师欲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诗词这一目的背道而驰。我在教学古诗词时,一方面抓好重点字词的串讲,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大意,指导学生多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读得多了,对其深意就自然会理解透彻。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韵细致、具体、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许多事物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我便启发学生:“你想象中的主人家是怎样的?作者在主人家受到怎样的接待?会说什么?你能画下来吗?”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纷纷投入画画。在他们的笔下,一座茅屋中,宽阔的窗户正对着庭院,作者正与主人在屋中举杯畅饮。近处,一条清澈的小溪环屋而流,溪边碧绿的树木随风摆动,远处青山连绵起伏。画外有音:“来来来,吃菜喝酒,明年重阳节再来喝菊花酒。”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生动丰富,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是多么深刻具体。又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时,我只是对诗歌的体裁,写作背景作了一般性介绍。而对诗歌的意韵和情境并未作过多的讲解,我要求学生先将诗歌读熟,甚至背下来。然后要求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描绘下来。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一幅幅作品确实让我激动不已。在学生的笔下有《西北瑞雪图》、《雪中饮宴图》、《瑞雪歌舞图》以及《雪中欢送图》。他们这种对课文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不言自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准确而深刻,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以画代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的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个性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任意地进行充分发挥,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通过绘画再现课文内容,其实是一种内化和理解的过程,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体会得更加深刻具体,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想象力。

经验源自于发现和探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倘若我们能有意识地思考、探索、发现、实践,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就会走得更好更远。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培智学校《绘画与美工》 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在老师指导和激励下,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制作成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阳光三、四班共有学生16人。他们在逐渐适应学校生活,从无拘无束到能够跟随教师指令上课,大部分学生对绘画与手工充满兴趣,学习态度较好,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以及智力程度和能力的差异,对绘画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有5人,绘画技能一般的有5个,绘画能力较差的有6人(连基本的线条都难以独立画出)。鉴于这种情况,要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本学期,将针对两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绘画与手工学习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教材分析

由于本学期绘画与手工没有固定教材,本人根据课标要求,搜集了一些适合两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从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需求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补偿他们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2、学习认识6种颜色(黑、白、红、黄、蓝、绿),学会均匀涂色,将图画填色完整。

3、认识并学习画点、线、横线、竖线、曲线和各种基本图形,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学习欣赏美术作品,尝试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

5、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热爱生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去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独立完成工作的信心和毅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遵照课标要求,遵循美术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制作教具)。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工的作用。

3、根据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每名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

4、课余时间,补充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听课、看录像课、浏览教案等方式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

《时装绘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篇3

时装绘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始,时装的出现已过去百多年的历史,严格意义上的时装画伴随着时装这个概念至此也经历了绘画技法上的越发丰富性与绘画风格上的多样化。结合服装设计对时装画的真正需求,笔者总结出在时装绘画教学中现如今存在的一些误区。

1、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差异化

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差异,时装画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的是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对服装款式结构及其款式结构与人体关系的理解,而该课程设置在第学期,没有太多的学时量来给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大量进行绘画练习,因为导致课程结束后仍有大多数学生无法熟练掌握时装画的绘制技法。

2、忽视服装平面结构图的教学

服装平面结构图又称为服装款式图,它是服装从打板、裁剪到缝制过程的重要指导依据,因而设计者要严谨而准确地绘出服装的正、背面的外部轮廓、内部结构及服装零部件,并注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3、缺乏电脑软件绘画教学

“IT时代已经来临”形象地描绘出当今时代的气息。在电子化的时代,各种软件的创意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服装行业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设计过程里,设计师需要大量的手绘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构思,但电子化时代,服装品牌在中国已形成定的规模,发展态势也很好,大量的款式需求和丰富的款式变化,使得服装行业在款式的设计表现与资料存档的方便快捷性考虑时,电脑软件制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电脑时装画课堂教学,打破了只有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才能画出优秀时装画的格局,手绘能力一般但计算机绘图软件掌握的熟练,同样能绘制出优秀美观的时装画。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时装绘画》课程势必面临改革的探索,为拟解决以上的传统时装绘画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而进行教学改革。《时装绘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时装绘画》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不断优化知识内容和结构,化解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补充新的绘画技法,努力使教学过程流畅、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清晰。采用手绘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取长补短,这样既锻炼了手绘技法,同时又借鉴于计算机网络中的庞大素材库,创造出一个适合于启发思维、灵活激动的学习氛围,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如下:

2.1加强实践教学

为使课程教学更能符合本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服装行业的需求,因此对本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积极改革,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切实的绘画技法能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绘画练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为了使学生在绘画技法中获得取长补短的成果,本人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增加了计算机软件绘画内容的学习。计算机软件的便捷性和素材的丰富性都便于画面的造型简单准确与画面艺术感染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绘画技法的效率和质量。主要的计算机绘图软件有Phofoshop Coreldraw等。

2.2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时装绘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要求,仔细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复杂程度,实施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时装画与基础绘画的不同,除了要掌握的绘画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服装的款式结构极其比例关系,了解时装画更多的是构思的一种表达。了解了服装款式的特点,以及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再将服装与人体的关系采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就能在绘画时做到概念的具体化,从而更容易掌握时装画的绘制精髓。

关于《时装绘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融入进传统的教学内容

如今的时装画绘制,不仅可以时手绘手段,同样可以采用电脑软件操作绘制,网络资源的充沛,以及信息量的巨大,再加上绘图软件各种工具的强大,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绘制出画面艺术表现力强、结构比例准确的作品。另外,素材资源的丰富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乐意绘制时装画,并能迅速掌握绘制技法,使教学成果更有成效。

3.2引导学生参加时装绘画比赛或参加服装设计比赛,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在整个时装绘画教学过程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学生的积极性对专业学习的帮助性有多巨大,启发学生自主参与一些赛事,在此过程中师生起讨论绘画技法与服装的款式设计等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摄取精神,且参与的过程也会使学生大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及对时装画的认知。

3.3课后练习强化绘画技法

课后练习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绘画技法的重要手段,考虑到《时装绘画》课程要求熟练掌握时装画技法而课时却相对较少的特点,课后一般会留有练习作业,每一份作业都是针对某种技法的巩固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绘画技法,而且能够加深对《时装绘画》课程的理解。

结论

论绘画创新与教学的方向 篇4

关键词:中国绘画,继承与创新,新形式,新技法,新意境,风格独特,耳目一新

目前, 社会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 绘画创作与教学也同其他行业一样, 要融进新语言、新风格、新形势、新构思和新创意。要合得上时代的节拍, 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够得上时代的高度。要适应人们在新时代欣赏绘画艺术审美的心理, 要培养出一批有超前意识的艺术人才, 要为民族悠久的美术宝库增添新的亮丽。

一、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新

展开古今历册, 浏览绘画篇章。我国的美术大师们经过历代承传, 千锤百炼, 在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花鸟鱼虫画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不断创造发明出各种艺术技巧与方法, 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皴、擦、点、染等运笔用墨形式。 (运笔有:中锋、侧锋、順锋、顿挫等;用墨有:浓墨、淡墨、干墨、破墨等) 著名的十八描法与批麻皴、斧劈皴、折代皴等, 都是古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绘画人物, 花鸟大多依照古人的高古游丝描与铁线描的相互结合发展而成。古人创造的斧劈皴、披麻皴、雨点皴、拖泥带水皴等都为今人掺杂利用, 画出的景物、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更真实生动, 更有深的意境。要想学好绘画, 我们首先要重视学好最基础的素描色彩, 最传统的线条与皴擦, 把老祖宗们的绘画技法要精心研究, 反复临摹, 在研究与临摹的同时融进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加创新。用新形势、新构图、新技法、新材料绘画出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的美术作品。用这全新的艺术作品再展现于学生面前, 言传身教, 激励起学生们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逐步画出意境特色。不仅继承发扬光大了民族的优良传统, 再增加进现代的素描五个色调, 推陈出新, 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绘画艺术精品。

二、创新的绘画作品要让大众读懂和理解

目前的绘画艺术, 也同其他行业一样, 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变革。有些画家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不择手段地专门研究一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稀奇古怪、邪恶丑陋的所谓创新作品。他们认为越是故弄玄虚, 别人看不懂的东西, 就越说明自己的水平超前。他们误入歧途, 进入病态的抽象, 显现出“前卫”和“顶尖”。辩证认识绘画艺术创新的深广内涵, 是我们追求的永远课题。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把握潮流, 看清方向。在理论上, 思维上, 手法上, 作品上把中国的绘画创作推进新高潮。同时, 我们要在思想上明确创新的严肃性, 艰难性与延续性。进一步明确继承和发扬传统创新的科学连接, 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新芽, 开新花。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任的画家, 应该选择正确的绘画创新之路, 上承我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术之精华, 面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之实际, 努力创新, 与时俱进。把美术作品的构图布局、言情立意、笔墨 (色彩) 技法等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健康向上, 有歌颂故园优美之情感, 有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之意义。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更要让大众看懂, 让大众喜欢, 要让艺术的魅力鼓舞人的情绪, 走进人的心理, 唤起共鸣, 这才是一个画家在美术作品上创新成功之处。作为美术教师, 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责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找准既定的目标, 坚持光大民族文化艺术的宗旨, 不乱方向, 面对各种思潮和流派, 不怀疑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继承老祖宗不畏艰难困苦, 永远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走到艺术发展的正路上, 把中国绘画的创新推向前进。

三、要正确认识绘画创新与价值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商品都在经济价值和利益上体现出来。绘画作品是一件艺术品, 同时也是一件商品, 它具有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双重性。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价格同时也受到作品意境高低、作品年代的远近, 作者声誉的影响, 如果作者声誉大, 年代久远, 艺术价值就很高。例如:吴道子、周仿、顾宏中等大师的作品, 留传世上似凤毛麟角, 无比珍贵。然而就近代的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 其作品比古人更加创意, 笔墨技法更淋漓尽致地散发着创新韵味与时代的气息。其代表作品也是金钱难以买到的无价之宝。现在的我们面对商品社会, 更要迎合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欣赏观念以艺术创新为佳, 以真、善、美、特、奇、雅为标准。对于那些意境高深, 极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经济收藏价值的绘画艺术珍品, 就需要我们认真借鉴, 冷静观赏, 仔细分析, 揭开表皮, 发掘内涵。学习其笔墨技法独到之处, 领会其绘画情境深刻意义。我们作为一个教书育人老师和有高度责任心的绘画工作者, 无论所处任何时代, 都应以人格品德为首要, 用一颗平静、真诚、善良、慈悲正觉的心去作画, 去创作、去教学, 我们必须要言传身教, 因材施教, 全力以赴, 尽职尽责, 提高绘画作品的艺术水平, 意境价值和所教学生的思想品德优良程度。就像我平时经常向学生们说的口头禅那样;参世态炎凉, 画人间春色, 立身天和地, 不思失与得。

四、重绘画创新, 更重培养青年人

随着我国加入WTO, 经济体制要与国际全面接轨, 美术界也应如此, 我们的艺术也需要走出国门, 被外人接受, 融入世界的艺术潮流中。但是多少年来, 这种文化的交融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现象, 我国的艺术作品在外影响甚小, 而外来的思潮、理念、表现手法对我们到是冲击很大。我们要从理论、观念、技术上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艺术之精华, 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不能完全抛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技法, 实行国画全盘西化。我们承认西方文化艺术有广阔市场、庞大群体、画家如云、佳作似海、名人辈出, 达芬奇、凡高、毕加索等灿烂群星, 超人精作, 无不显示着西方文化魅力, 但是我们历代老祖宗的技艺之精深、技巧之纯青, 确实是智慧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意境与造型统一地天成;色彩与环境巧妙地交融;生动与定格神圣的永存。我们要时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决不能丢弃民族的优良传统完全西化, 让他们知道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担子很重, 要真正让中国画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画, 把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美术流派、作品特点引入我国, 让绘画创作也与国际艺术接轨, 这是时代的必然, 形势的要求, 我们的绘画艺术家不能无动于衷, 漠然处之, 反感抵制, 要以热情而积极的心态去解决绘画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中国绘画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绘画, 把世界的优秀绘画艺术引入我们中国的绘画创新里面, 博采众长, 虚心学习, 促进自身发展。开拓青年人的眼界和创作思路, 协助和辅导他们创新出彩, 把中国画、中国艺术推向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物画技法[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中国山水画技法[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5

摘要: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素质和能力,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存在了一些问题,也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对策。关键词:限制;个性化;想象;技能 正文

《幼儿园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就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而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素质和能力,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只注重给幼儿绘画的技巧技能,缺少让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缺少幼儿的个性表达。同时在教师指导幼儿美术活动时,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加完美,总是在不经意间,从自己的审美出发,为孩子的作品添一点,改一点,过多的常规限制了幼儿表现的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分析与思考。

(一)、因注重技巧而忽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例:小班小朋友晨晨,画画动作很快,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画完。从他的作画中发现,他的涂色技能已基本掌握。但是,每张画的颜色都会涂到边缘线的外面。因此,在活动中,我总要在他的身边提醒他:可以先沿着边缘线图几圈,涂的时候动作要慢一点。同时,我几乎随时都要强调幼儿涂色要均匀,不要涂到线的外面去;要顺着一个方向涂”。

事实上,作为一个成功的美术活动,除了让幼儿得到技能技巧方面的提高,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幼儿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审美。《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二)、侧重模仿现实,忽略幼儿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达。

例:在美术活动《彩虹》的讲解过程中,我利用范画让幼儿观察和了解彩虹的颜色、形状以及颜色的排列次序,希望通过范画让幼儿的作品更加优秀。在作画中,我发现涵涵画了两条大小不一的彩虹。我就很好奇的问她:在天上,老师只看到一条彩虹,你怎么画了两条呢? 涵涵闪着天真的眼睛说:老师,一条彩虹挂在天上,她会不开心的。我给她找了一个好朋友呢。

这样的事在我们的身上是时有发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忘记了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强调好的同时,也应该想想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还是教师范画的复制?在艺术活动中,应该明白《纲要》中的表述“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由此可见,艺术领域是一个个性化极强的领域,在幼儿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不要一味的追求幼儿画了一幅多么象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三)、材料单一,为幼儿提供的美术环境创造不够到位。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在幼儿园中,幼儿美术活动的形式,可利用的材料比较单一。上美术活动,除了画就是印。同时,幼儿作画的工具比较单一:油画棒(大部分时间使用)、水彩笔、颜料(较少使用)《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带领幼儿收集,并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教玩具、活动器械、手工艺品等来丰富幼儿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二、思考及对策

针对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示范讲解到底要不要?该如何掌握好示范讲解的分寸?什么是范画?范画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现对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应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在美术教学指导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中,除了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内容外,应引导幼儿去体会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创造美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教师应围绕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如何造型用色和安排画面以及运用工具方面,使幼儿体会这种艺术创作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更可以引导幼儿提问,来训练幼儿的感受,逐步养成敏锐的辩析力,去判断什么是美,美在哪里?要让幼儿不但对自己的美术作品看的同样重要,并让他们充满自信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

2、通过多形式的开展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美术教学方式都比较单调,无外乎:出示范画→引导观察→教师讲解示范→幼儿作画→展示讲评,这样的教学环节即缺乏趣味性又很难融入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最多让孩子们用语言表达一下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而情景教学法引入美术教学活动后,改变了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步骤,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选择性的大胆设计故事情境、加以科学情境、创设音乐情境、引入社会情境,使孩子们愉快地在不同题材的美术活动中发展了语言表达、科学认知、音乐感受、社会经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3、重视幼儿作画中的指导,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A、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B、提问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在生活经验支持下的提问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所以教师要熟悉上课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例如:小班的美术活动《开着汽车去旅行》中,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的车轮胎在刚才开动时留下了几条痕迹?”结果全班哑然,老师束手无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老师的提问有效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上都有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更加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而不理解老师说的“痕迹”。虽然老师是让孩子去玩了轮子滚画,不同的车子留下了不同的痕迹,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去观察这一些,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也不可能去观察到这一点。如果换成这样的提问:“小朋友,如果你的车子开到悬崖边上,就要掉下去了,你会怎么办呢?”孩子纷纷回答“调头,倒车”整个活动气氛就被这个一个问题调动了起来,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孩子们对这样的提问感到得心应手,他们的思维活跃了,画面也就丰富多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提问。

C、提问要拓展幼儿想像空间

例如:《绳子抽画》活动中,老师用绳粘颜料,在纸上随意抽出一个形,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圈象什么”“我觉得象火山喷发”“我觉得像有人在跳舞。”“我觉得象两个山洞”“我觉得像龙卷风” “„„”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这里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它让幼儿对此进行大胆地想象。接着,老师又问:“那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抽出来的画变得不一样呢?” “可以把绳子摆成不同的样子”“可以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让绳子抽出来的方向不一样”“绳子上的颜料多用一点。”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

通过设计开放性提问,并进行启发,幼儿会在其它的绘画活动中也学着举一反三地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画面。而这种“艺术创作”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我们美术活动需要培养的。

三、结束语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6

摘要:当今高校绘画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与过去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之处,比起学历及毕业院校,如今的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践操作经验及能力,以及其知识更新的具体程度,这让许多绘画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时遭遇了诸多尴尬,由此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1]。想要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有更为乐观的就业前景,就需要绘画专业在高校教育中实现从学习型向应用型转型。本文结合本人近两年教学经验,从高校的绘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如何推动绘画专业在高校教育中转型。

关键词:绘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停进步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高校的绘画专业毕业大学生在社会中越来越难找工作。目前用人单位在人事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及工作经验的趋势,且这趋势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2]。在校招面试中,企业总是会问绘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是对该趋势的应该重要应证。因此,如何推动绘画专业高校教育从学习型转型为应用型,已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重点任务了。

一、高校绘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

多年以来,我国绘画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基本上都保持不变,通过陈旧的教育资源来给学生灌输落后的教育内容。例如,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绘画专业教育,所依循的仍旧是美术型教育的固有模式,通过美术教育的落后方式进行绘画教育在我国是绘画教育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一些高校绘画教育也没有让企业介入其中,忽视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学生由此获得的的知识和企业现实中需求的相关专业技能产生了很严重的脱节现象,甚至用人单位不认可学生的能力,认为其设计能力弱,缺乏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绘画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强大的实际动笔绘画的能力以及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落后的教学内容会严重阻碍该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难以培养绘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目前,绘画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常常会以学科的主要内容为中心,按照其知识的逻辑体系来进行教学安排,侧重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培养。虽然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学习阶段内要进行一段实习,但是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越来越多,一已渐渐超过了企业所能接受实习的能力范围,学校对于学生实习的状况无法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跟踪指导以及认真进行考核等,因此绘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十分欠缺。

(三)扩招带了的某些学校教育质量下降

因为扩招,绘画专业面临着许许多多复杂的变化,而学校管理教学的模式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3]。常常一个教师同时教导的学生人数,大大地超过了按其教学能力最多所能进行教学的数量,从而让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大打折扣,导致高校绘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及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真正需求。

二、培养绘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

(一)转换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进步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促进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过去重知识而轻实践的落后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让绘画专业和课程设置能够有效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企事业单位具体需求,学生在经过系列的培养后能成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突出地培养学生对日新月异的岗位变化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及技能的适应;第二,要突出培养地学生作为绘画工作者所应该有的职业素质及道德的相关养成教育。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找到自身所学和现实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适时地调整学生就业的相关取向,引导他们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从而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绘画相关的行业需要的技术及基本技能等,提高其实践经验及能力,在那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较好的学校中,技能好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的学生更容易在社会竞争中实现就业。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好的那些学校,其生源质量比起其他学校也能更好地得到保障。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该要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然后从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研发等方面进行入手,从而培养出能真正符合企业所需要的实干型人才,这就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精髓及意义所在。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实际环境氛围的熏陶,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巩固其基础,提高学生对市场发展的预见能力,提高其良好的实践心理素质[4]。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给学生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都具有非常良好的的作用,这是学生将来走上绘画相关工作岗位后所应该具备的一些素养。

(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及综合素养

此外,根据近两年进行课程传授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尤其需要加强其创新思维,拓展自身思路,开阔自身视野,并在学习中能够着眼于社会实践。如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高校进行质量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及转型的一项关键举措。而人文艺术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目标也应该由过去的学习型及研究型转向应用型转变,从而适应社会对于绘画专业技能人才的真正需求。同时,教学培养目标的转变也必须引起其教育方式变革,建设实训中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是一座让学生由知识学习型转型为社会需求型人才的重要桥梁。

三、结语

人文艺术学院是鼓励并支持学生可以从学习型转变为应用型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绘画专业训练,还能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傍身,从而满足在当下市场化社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效芬.影响大学生就业要素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3,03(05):25-26.

[2]张建平.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J].教育探索.2013,04(07):63-64.

[3]张琳琳,张桂春.论教育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功能有限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10):50-51.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7

在纷繁多变的艺术浪潮中,基础教什么?如何教?或许是教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诚然,作为基础教学,离不开学科基本常识、规律、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而在当代艺术多元和复杂专业结构的大背景下,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广泛知识的涉猎又是基础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鉴于这两点,当代美术基础教学应四位一体:掌握规律、培养技能、开阔视野、发展观念。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都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方向,就是首先使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人文视野,然后进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艺术学科也不例外。教学过程中,笔者倡导“图式”介入教学——在常规写生训练的同时介入对大量经典或优秀绘画作品的学习(分析、比较、借鉴、实践)。众所周知,教育离不开传承,美术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实际上大多是通过对已有绘画图式的学习实现的。伟大的文艺复兴所出现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归根到底也是对古希腊罗马经典艺术图式普遍关注的结果。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指出:“图式是艺术家施展魔法的媒介,没有这种媒介,没有一个能够加以和娇正的图式,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每个艺术家首先都必须有所知道并构成一个图式,然后加以调整,使之顺应描绘的需要。”2可见图式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其实,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也是通过对已有图式的教学实现的,但它主要以教师个人经验图式和单一的“写实”造型要求作为教学的支撑点。显然,过于狭隘的教学范式与当代艺术的自由和广泛的专业结构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可预见的影响主要在学生思维广度与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层面。在“图式”介入的教学中,通过优秀绘画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把思维推向更广的空间,并能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下面就教学中要侧重的两个方面进行简略探讨:

一、着重改变偏重技术传授倾向的教学,以研究造型规律为主,在掌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培养技能。综合性能力培养是当代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特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绘画基础,又要重视思维能力基础。大量经典和优秀图式的学习,是掌握规律和发展思维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经典作品的作用,充分挖掘图式中潜在的造型规律与遮蔽的丰富语义。在教学中要注意:第一,为了使焦点集中到共性规律的把握上,应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画面的抽象构成形式(如黑白色块的平面构成、形状对色彩的分割所形成的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实际上,在平面造型中,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3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逐渐引导学生摆脱单纯的“模拟”而侧重于艺术自身规律的掌握;第二,美术教学也要系统化与知识化。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知识性让步于技术性,不易于知识系统化的实施,“图式”介入为教学条理化提供了可能性。如色彩静物写生课可按“画面的黑白灰组织”“色块的归纳与限色”“色调的组织”“色彩的平面协调性”等几个知识模块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借助图式学习以掌握造型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规律运用的写生实践。经过这样的整合,既保持了绘画写生课程的独立性,又明确地把造型基本知识转归到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有助于学生的掌握。

二、注重艺术思想与艺术时代性意识的培养,强调技术的差异性让位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和个体创造性。艺术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这也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在。绘画作为传达媒介的一种图式形式,图像的表述和视觉的体认其实就是对现实的一个“看”法或认识。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反对阐述》一书中写道:“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比另一个艺术作品更有兴味,并不取决于该作品的风格选择是否让我们注意到了更多东西,而是取决于这种注意的强度、可信度以及是否机智,不管其焦距如何狭窄。”4一幅吸引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视觉力度——视觉在接受图像信息时所感受到的审美强度,而非纯粹的技术层面,所以艺术思想与艺术传达方式对作品的成败起关键的作用。同时,艺术观念也是作品从“模拟”走向写“我”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重视观念层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艺术理念中进行深化和系统研究,并藉此进入文化思考的领域。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图式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知不同图式的观念差异,引导学生从常态发现非常,从看似乏味的形象中发现并表达出“意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绘画心理场。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8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中, 俄罗斯美术教育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艺术思想, 绘画技法, 创作风格还是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这么说中国油画的创作以及教学无处不见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子。

俄罗斯绘画艺术的特点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 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俄罗斯绘画艺术是欧洲美术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俄罗斯美术在其发展进程中, 彻底而全面的融合本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作品, 俄罗斯绘画艺术强调社会关系, 关注穷苦人民的生活, 揭露社会阴暗面, 赞扬歌颂劳动人民, 穷苦人民, 并塑造出众多农民、工人、以及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光荣形象, 这也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

俄罗斯现实主义时期的俄罗斯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素描基本功的训练, 在素描基本功的训练中又特别重视基本形的把握, 深入的程度, 光影与交界线的扑捉, 他们认为这些才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切艺术创作都要从现实主义出发, 着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让学生无论在写生时候还是创作时候, 都重视起构图与解剖。俄罗斯美术学院的本科教学学生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 前三年来解决素描问题, 解决造型能力, 第四年进行油画写生, 最后一年完成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课程在俄罗斯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十分受重视, 学生要在速写本上反复修改并完成小稿, 最后把小稿完整的画在油画布上, 一般一幅小稿就是一幅完整的素描作品, 用五年级一整年时间来完成毕业创作, 俄罗斯的美术学院每年假期都会安排学生去工厂、市场或农村进行写生, 完成素描小稿, 这些素描小稿的完成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作品, 素描小稿这一教学目的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作品中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与此同时, 俄罗斯的美术学院每学期都将安排众多的文学、艺术赏析课程, 国情与美术史课程, 这些课程的安排制定, 可以使学生对艺术有一定的理解, 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从而使现实主义艺术服务于社会大众。

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与俄罗斯美术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俄美术教育的这些关联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俄罗斯巡回画派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恰巧符合了当时中国文化思想斗争的需要, 自然的挪为己用, 为发展中国的现实主义风格奠定基础。其二是俄罗斯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以及油画创作, 美术教学体系的成立与发展产生的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并为我国美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俄罗斯“巡回画派”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的影响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开始时间是一八六三年, 当时是有一部分悟性极高的美术学院学生, 他们对传统学院派的教学产生不满, 不满足于只画神话与宗教题材的绘画, 自动退出了当时的美术学院, 有组织, 有目的的走到一起, 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并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画家协会, 1870年由莫斯科画家米亚索耶道夫、彼罗夫发起成立, 并得到圣彼得堡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等人的响应, 成立全俄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巡回画派的画家们提出艺术作品要尊重社会现实, 主张艺术必须有思想性, 绘画作品要变成武器, 改变人民的社会现实生活。画家们的作品揭露并讽刺这当时俄国的统治阶级的腐朽, 进一步的展现出工人、农民的贫困生活, 画家们还创作出了一批为了新生活而战斗的革命者、思想者形象。

20世纪30年代初, 伴随着欧洲文化思潮的传入, 中国赴海外留学回国的学者对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发展的思考也异常活跃。在油画创作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学习西方 (主要是法国) 油画家的创作经验、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国画家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学习俄罗斯绘画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鲁迅,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改造需要在民众中注入革命的力量, 这需要的是现实的大众的美术。当时的苏联政府正在极力维护并推进现实主义绘画, 当时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家对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绘画感到敬仰, 众多美术教育家极力推广现实主义绘画。徐悲鸿留法归来, 同样肯定绘画本身应该去反映现实民众生活, 反映社会精神。我们要向苏联学习, 学习苏联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 把现实主义绘画搬到中国来, 我们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艺术要贴近生活, 反映民众的苦难生活, 用艺术作品武装自己, 改变社会, 走向社会主义, 徐悲鸿对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鲁迅和徐悲鸿为现实主义绘画引入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俄罗斯绘画艺术与新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体系的形成

俄罗斯绘画艺术对新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体系的直接影响在1955年2月19日马克西莫为期两年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 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安排的指导工作。

马克西莫夫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式对中国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

1. 马克西莫夫是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体系影响的画家, 其

艺术思想很符合中国领导人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的艺术观, 和中国当时社会体系的需要, 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状态。

契斯恰科夫的艺术思想是现实主义, 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十分严谨, 在油画创作和教学中强调素描关系, 一切物体都要有高光、反光、投影, 这些都是一幅好的作品中应该具备的条件, 马克西莫夫带着契斯恰科夫的观点与教学方法来到中国, 把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对他的影响同样传给了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中, 契式的艺术思想和教学理念, 快速的被我国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认可, 并给予极力推广。

2. 现实主义大师马克西莫夫帮助中国的美术学院制定教学大

纲, 油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慢慢逐步的走向正轨, 这便是象征着我国美术教育教学的一个新的开始。俄罗斯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发展, 促使我国美术教育, 教学得到了更高更快的发展。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9

一、涂鸦——从画画到写话

有研究表明, 孩子们最初表达思想的本能就是画符号。在他们成长早期, 涂鸦就是儿童的一种本能需要, 他们上小学之前, 经常会在墙壁、桌子、窗户上随处涂鸦。涂鸦是儿童表现思想的方式, 更是儿童创造欲望的表现。而儿童作文教育, 要从激发孩子的本能开始。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 要“了解儿童, 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 用画画来激发兴趣, 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 用涂鸦来激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是儿童写作教育的第一步。

笔者在教学时告诉孩子, “写作”就像涂鸦画画, 你想怎么画都可以, 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表达。笔者作文教学时, 经常在板书旁围绕教学内容勾画上几笔画作为示范, 激发孩子的兴趣, 然后再布置“绘画日记”“涂鸦作文”的作业给孩子们做, 让孩子作文时先画再写, 画出想写的内容, 然后再写作文。实践证明, 效果不错。比如有的孩子写自己考试没考好, 很伤心, 先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张卷子和几滴眼泪, 然后用文字写下自己伤心的感受。有的同学描写风, 先涂鸦刮风时花、草、树、人的不同姿态, 然后用文字把刮风时花、草、树、人不同的姿态写下来, 写得详细生动。笔者还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关注小花、小草在刮风时的形态, 还要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记住让自己记忆深刻的大事小事。

实践证明, 从孩子本能出发的“绘画日记”“涂鸦作文”等写作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引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而且激活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孩子尽情地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 抒发纯真自然的情感, 并有利于儿童养成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习惯。

二、临摹——像摹画那样模仿作文语言

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因此儿童学习作文的初期,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具体做法是:以学画画需要临摹为比喻, 启发学生像热爱画画那样去摘抄名篇佳作中的美词佳句, 积累语言的素养。

在小学中低年级进行作文教学时, 笔者告诉孩子, 初学画画时要临摹, 初学作文时也一样, 要模仿别人的写作。笔者布置学生去课外阅读, 摘抄好词佳句, 持之以恒, 定期检查。中高年级以后, 笔者还让学生尝试写读后感、心得体会。这样长期阅读积累, 学生就能把读到、摘抄到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

此外, 还应提倡学生像临摹画画那样, 用文字语言去阐释图片的内涵,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字刻画能力。笔者开展了一次“照片作文”训练, 我先请学生选一张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照片交上来, 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让大家去观看评论。然后, 布置大家为自己的照片写“说明词”, 或者写与照片相关的有具体情节的作文。最后, 把每个孩子对自己照片的说明词贴出来展示, 看看谁的说明词更好地“临摹”了照片的内涵, 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从效果来看, 对学生作文进行“临摹”训练是颇具实效的。

三、写生——像绘画那样描绘生活

在临摹的训练取得实效的基础上, 笔者进一步将教学由描摹照片引向对事物进行“写生”的训练。写生, 就是将生活中的所见直接用画笔画下来。这是画画的基本功, 是描绘生活内容的最基本状态。同理, 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都可以

是我们笔下的写生对象, 既可成风景, 又可以写进文章。古有画家云:搜尽奇峰打草稿。作文就是用语言描述生活的过程。笔者就利用了“写生”的原理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成效斐然。

比如苏婧怡同学的《绿豆观察记》一文中的片段:“今天刮起了台风, 可一点也不影响小豆子的生长。它们的根也越来越长, 深深地插入了土中, 在豆瓣头上的裂缝中长出了两片小绿叶, 就像螃蟹的小爪子。我还发现它们白白胖胖的身体变成了紫色。”

再如林文欣同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文中的片段:“为了提防老师, 我们派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去‘南天门’侦查, 于是我们就拉开了联欢的序幕。一架纸飞机正中班委, 班上闹得更欢了。欢呼声盖过了班长的怒吼声, 我们更加肆无忌惮地玩起来。‘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千里眼’大声叫嚷着, 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各就各位, 赶紧闭上嘴巴收拾东西, 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走进来的老师居然笑眯眯地瞄着垃圾桶里的纸飞机, 淡淡地说:‘今天的作业就写一篇作文《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老师扬长而去, 大家叫苦连天!咦, 怎么有中计的感觉?”

像这样的习作, 皆来自孩子们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的“写生”——写生活。

四、构思——像构图布局那样预想作文的结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有伟大的思想才会有伟大的作品, 传神的画作, 一定是有预先构思的作品。恩格斯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聪明的医生高明。”作文与绘画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动笔习作前一定要有选材布局的意识, 要构想行文的脉络。事实上, 要求学生先涂鸦画画, 再写作文, 就是让孩子学习先构思, 后写作。

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美术课画画的时候, 是先想好再画呢, 还是没想好就乱画?”孩子们的回答是前者。是的, 先想好画什么, 想好画在纸上的哪个位置, 画多大, 先画哪一部分, 再画哪一部分。这些道理中高年级的孩子基本都懂。然后引入作文构思与画画构思同理的说法。告诉学生, 在作文之前, 对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在动笔习作前一定要像画画一样先想好再动笔写。要想好根据描写对象和表达需要选择用什么事实材料———选材布局;想好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行文脉络, 然后才动笔写。

五、点睛——像印象派那样突出典型

印象派绘画不追求画面的完整性, 而是追求突出亮点。印象派绘画看似随意用色、图像离奇, 却能准确抓住所表述对象的典型特征, 突出亮点, 进行“画龙点睛”。同理, 写作也要善于突出典型事例, 进行画龙点睛。当然这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倘若前面的“涂鸦”“临摹”“写生”“构思”等方面都得到训练, 那像印象派那样的点睛升华的写作技能也能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时展示了齐白石的画虾的图, 让学生观察, 提问:“齐白石画虾, 并不是详细的刻画, 而是用很少的几笔就画出给人以传神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让学生领会, 然后解释:“齐白石用很少的几笔就画出了虾的最典型的特点, 可见高超的画技, 就是画出典型特点。同理写作也一样要抓住典型事例的特点。”如果是写人, 就着重写他的独特样貌;写事, 就着重写这件事与众不同的地方;写景, 就突出景色最具特色的地方,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中, 笔者常对学生说, 有句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 一个人究竟能不能干, 不能只说, 要举出能让大家信服的事例来, 这样的事实就叫“典型事例”。我常让学生比较同一题材的几种写法, 谈谈怎样的写法给了你最深的印象, 为什么?让孩子们明白, 典型事例中, 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写好“印象派”作文, 就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种种典型“细节”, 一个鲜活的“生活细节”可顶得上千言万语。

总之, 让我们尝试着在绘画与习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降低思维的坡度, 让儿童的习作与绘画同构共生, 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语) , 让孩子的作文与画画平滑接轨, 悄无声息地成为儿童作文的一部分。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10

一、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绘画元素的价值

追溯中国画的历史,要从早在新石器时期说起,在岩石与彩陶上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古代的绘画历程,汉朝时期便出现了“中国画”的词汇,当时的人将自己的国家视为居天地之中者,因此国家被称为中国,“中国画”就是指中国的绘画。针对于绘画元素来说,具体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研究,广义的绘画元素主要是由技术方法、审美追求、文化背景以及作者个性倾向等构成的;而狭义绘画元素是包含绘画形式美、语言美以及两者结合的美。而本文所研究的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代表的是拥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所体现出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墨色、图形、线条以及文化属性的符号。

首先,服装设计中渗入一些中国绘画元素,不但可以扩大民族服装的受众感,还能够使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加彰显出中国文化特色。当前,社会在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审美追求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背景下,中国绘画艺术被视为一种文化特色,中国的一块瑰宝,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光,通过此方面,可以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其次,在服装设计中渗入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可以提升服装的美感和质感,让大众更加青睐于这些服装,吸引着广大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不但可以吸引大量的消费者目光,更加能够满足他们的审美和需求。服装是文化的又一种突出方式,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消费者在受众某个服装设计的同时,也会被那种文化特色所感染,不知不觉被吸引,从中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服装的审美品味。

二、中国绘画元素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艺术具有一定的意境和特色,恰巧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相适应,如果将这些意境渗入到服装设计中来,那么服装设计将会更加的就有层次感和意境感。针对于我国传统服装设计来说,主要就是采用实线构成外在框架为主,这种外在形象看上去过于规矩,失去了一些随性的特点,进而层次感没有那么突出。在服装设计中如果应用中国绘画元素,那么将会利用虚线和实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框架,这样将会大大提升服装的整体层次感。与此同时,在服装设计的色彩模块中渗入一些绘画元素,将会使得绘画色彩更加突出,服装整体的美感得到全面的提升,也会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色彩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可以带给服装更多的特色和魅力。另外,将中国绘画元素深入到服装设计中来,可以提升服装设计的意境,使得服装设计的特色更加的突出,服装的整体美感和质感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还能够通过此意境提升审美特征和理念,充分彰显出传统和新时尚艺术的结合优势。

三、中国绘画元素融入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服装设计而言,若要将中国绘画元素深入的融合到其中,就必须要注意整个应用和设计手法,将中国绘画的特色进行充分的展示,使得现代服装设计根据中国绘画色彩和魅力,中国绘画所具有的特征包括:绘画符号和变异应用等。

首先,将绘画图像和形象以某种特色展现出来,并突出中国绘画的风格,然后,借此内容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应用方法。中国画具有应用方法的特点所在,也更加能够突出图像和形象,大部分设计师都会将花鸟原色应用到服装设计中来,突出表达象征意义,例如,牡丹代表富贵和吉祥,仙鹤代表长寿健康等。

其次,变异应用法是现代服装设计中直接应用中国绘画技法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把握住中国画绘画技法的根本。将服装看成是一张纸,然后在纸上添加图像色彩,将整张纸变得更加富有色彩意向感。中国绘画色彩在此方法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些变动,不但突出了惆怅的意味,也突出了激情的色彩,使得整个图像以色彩为基础,以情感为疏通,最终形成了具有浓厚色彩印象的图像。服装设计充分结合绘画元素,不但可以增加色彩的浓郁气息,还能够借此增加面料的质感,提高服装的整体美感和档次。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在国内社会多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的类型也日益丰富。将中国画元素融入服装创意的意义在于使服装避免了因大规模制造而带来的设计单调、缺少个性和俗气的局面,可以缓解当下多少有些“技能主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接受服装教育过程中,设计思维获得全新的震撼,激发更强的设计激情。在未来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对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在促进服装设计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燕.中国画元素与服装的巧妙结合[J].纺织服装周报,2014(01).

[2]陈正俊.艺术设计思维学研究与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2010(05).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沈宗骞画论     当代绘画教学     创作

清代绘画理论集前代之大成,数量、篇幅与系统性都胜过前代。书画家沈宗骞(1736—1820)离群索居,以书画遍游吴越,致力于复古,功力深厚,雅负盛名,著有《芥舟学画编》(成于1781年)四卷,痛斥文人画和宫廷绘画都日渐衰微而俗学日益风行的现象,详细地论述了绘画之正法,寻源溯流,旨在为画道指南。中国现当代绘画,经历西风东渐之后,在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方面形成了由于仿效苏联艺术教育模式,出现了过于倾向于现实主义再现的种种弊端,致使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受到忽视。“惟能学则咸归于正,不学则日流于偏”,如何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与碰撞中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当代艺术教育者及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读史使人明智,读沈氏之《芥舟学画编》,使人由迷而悟,若东方之欲曙。

一、立超绝人格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文学与绘画是艺术的不同形式,二者相融通,雄伟的人格对作家如此重要,画家亦如此。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同样强调人格在艺术创作上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显现出他(她)的人格特点。画格高下亦如人品,如何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与品格,是每个习艺者面临的问题。沈氏在卷二“山水”篇“立格”中有言:“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镜,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具此四格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首先要求习艺者清心以体验艺术之道,不似一些画者有意揣摩相关展览评委的喜好而蓄意迎合,导致题材与形式的过度相似、千人一面的非正常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俗虑过多,致使本末倒置,忘却艺术创作的本质。以至于英国学者Julian Stallabrass在其著作《当代艺术》中如此评价中国的当代艺术:

“在参观了2002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后,……这个展览的油画部分展出了大量让人印象深刻、描绘中国当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的创作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技法上往往显示出高超的造诣……一些作品……(在我眼里)似乎是庸俗得不可求药——《凡心已炽》不是一个你能期望在伦敦或纽约出现且毫无讽刺意味的标题。由于缺乏应有的西方参照对象(实际上有很多这样的对象,但包括印象主义在内,都是较为陈旧的风格)和非功利的追求,他们全都带有某种宣传功能,这样的作品与西方作品迥然不同,因而难以在全球化的藝术系统中脱颖而出。”

因此,善读书以明画理与画道,通晓中西古今的艺术发展史,应是美术教师与艺术创作者必备的常识,如此方能明确当下个人所处的时空位置,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性艺术指导或实践。否则便是重复艺术史上某个阶段的覆辙,失去艺术创作的意义,也丧失了与国际艺术界对话的可能。诚然,画论、美学、哲学以及相关文化的研读也是构成个人艺术品格必备的养料,如此培养与体验艺术的精神,使绘画艺术的教学与实践由表象的描摹升华至精神的表达,提高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创造清新雅逸的绘画作品,从而使艺术悦己亦悦人。至于“却早誉以几远道”,谈及的是那些艺术创作者过早涉足沽名钓誉之事,其作品与隐忍数年而厚积薄发之士所造相比则多了些媚俗,少了些风雅。四是“亲风雅以正体裁”。何为风雅?沈氏在卷二“山水”篇中就“避俗”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

雅之大略亦有五:古淡天真,不着一点色相者,高雅也;布局有法,行笔有本,变化之至,而不离乎矩矱者,典雅也;平原疏木,远岫寒沙,隐隐遥岑,盈盈秋水,笔墨无多,愈玩之而愈无穷者,隽雅也;神恬气静,令人顿消躁妄之气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长,而自成一种风度,且不失名贵卷轴之气者,大雅也。

沈氏之风雅可以理解为,艺术表现上发扬古人的诗性表达,重墨轻色,行笔线条多变又能整体有序而不凌乱,构图别致,蕴含诗性意味,强调于绘画中表达精神,使观者能消除躁妄之气。另外,重视博采众长的同时亦强调个人的创造性,从诸多方面进行艺术的修习与实践,培养个人超绝之品格。

二、习自古人

沈氏在《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中讨论“摹古”时有言:“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主张向古人学习,注重体验前辈艺术的精神意象,如此进行个人艺术的修习。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山水训”篇中就摹古亦作精辟论述: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通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通情。余以谓大人通士不拘于一家者此也。

沈宗骞与郭熙对于学习先辈的方法持相同的论调,反对蹈袭一家之技艺,而主张博采众长,兼收并揽,然后通达而自成一家,自出精意。尤其注重创新的清代画家石涛也倡导“借古以开今”,同时又强调自我的创造精神,主张变通,“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当代学者应深入掌握古今中外之艺学,方能变通于古今中外之法理,表达自我内心的感受与情愫,纵使借用某家之笔法与构想,亦是为我所用,描写天地万物而陶咏自我。

然而,我国众多艺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以写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当今中国画坛多以写实再现的创作模式,历届画展中作品的题材与艺术形式都过度相似,当然这也包括其他各种原因所致。而袭自苏联的现实主义的招生、教学、评价模式,导致许多习艺者倾力于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末期再现手法的练习,这应是构成中国画坛现状的主要因素。现今艺术教学与创作中由于过于倾向客观的再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法则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沉积于历史长河,这真是莫大的遗憾;而对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所创造的表现手法亦未驻足。长此以往,株守一法而规摹之,必生习气,甚至于对艺术产生厌倦之意(许多业内人士已怠于艺术创新实践,流于程式化艺术创作当中,以至于国内美术大展时业内人士都缺乏观看热情)。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只有研习东西方各大家之长,才能将自己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中,发展自我,成就英才。近现代出现了一批融中西文化于一体、扬中国艺术精神、于国际艺术之林中脱颖而出的华人艺术家,如林风眠、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徐冰等等,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巧妙结合西方现当代艺术表现语言及形式,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艺术谱写了重要的篇章。正如沈氏所言:“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彀[ 入彀:与古法相合],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愧,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博采中西方大家之众长,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与个性特质的艺术作品。

三、避俗就雅

沈氏认为,画与诗皆为士人陶写性情之事,雅者能陶冶人的情操,画俗则如诗之恶,是应去除。如何避俗,沈氏如是说:

“……夫画俗约有五,曰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其人既不喜临摹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者,谓之格俗。纯用水墨渲染,但见片白片黑,无从寻其笔墨之趣者,谓之韵俗。格局无异于人,而笔意窒滞,墨气昏暗,谓之气俗。狃于俗师指授,不识古人用笔之道,或燥笔如弸,或呆笔如刷,本自平庸无奇,而故欲出奇以骇俗,或妄生圭角,故作狂态者,谓之笔俗。非古名贤事迹及风雅名目,而专取谀颂繁华,与一切不入诗料之事者,谓之图俗。能去此五俗,而后可几于雅矣。”

如何在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宣扬中国优良的艺术传统,避俗而就雅,是当前艺术界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在艺术教学方面,艺术教师应当把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而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传授个人的技艺,致使学生的绘画题材、艺术语言过度趋于同一。笔者曾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著者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艺术研究院教授与视觉艺术家,在教程中,他们首先根据绘画语言的分类——形、线、色彩与空间将教程分为四册,然后再根据语言呈现的风格类型组织单元教学,先阐释语言的艺术特性,再列举运用此种语言的代表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激励学生学习大师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开展不同题材内容的创作,并注重不同材料的尝试,非常浅显地引导习艺者理解艺术,从而尝试艺术的表达与创造。笔者在艺术教学中曾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兴趣,教学效果良好。其次,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如果在绘画中仅是刻板地描摹客观物象或描画照片,满足于这种客观性的记叙,这与艺术的创新特质是相悖的。正如黑格尔所言:“纯然外在的客观性不能揭示内容的完满实体性,艺术家就不应致力于此。”或是承袭一家之艺,或外在简单地拼凑艺术形式及题材内容,或粗糙地凸显怪诞的独创性,都易于“格俗”与“气俗”。美学家黑格尔同样主张艺术家应完全掌握艺术表达的客观规律,他(她)才能在所表现对象里同时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主体性,从而创作出独创性的艺术作品。习艺者应多读书参名理,汲取古今中外大师的精华,内化为个人的艺术特质,方能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从而使自我与作品温文尔雅,表达丰富的精神及文化意涵,通过心灵的活动,把自在自为的情感或精神品性从内在世界中揭发出来,使它真实地外化为形象,运用内在的生性灌注作品,从而产生真正的艺术美。

总之,沈氏的画论对中国当代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资鉴作用,据此去改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学校及社会文化机构都应共同努力、各司其职。首先,教师作为艺术教育的主导者,应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尽可能引导学生向古人先辈及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学习,使学生通达而自出精意。其次,社会及学校的博物馆、展览馆及美术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应增加藏品或展品质量与数量,并加强管理,为习艺者与大师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激励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其三,习艺者应当虚静读书并潜心研习画理与画道,提高品格,去俗就雅。唯有如此,中国画界才能清新怡人,使观者如沐春风,复兴中国悠久而独特的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清〕沈宗騫.芥舟学画编[M].潘耀昌编著.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清代卷(下).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72,89-90,94,100.

[2] 〔德〕歌德.论文学艺术[M].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65.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66-368,372.

[4]〔英〕Julian Stallabrass.当代艺术,王端庆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99-200.

[5]〔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自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633.

[6] 〔清〕石涛.石涛画语录,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绘画与语文教学 篇12

本调查报告是针对课题《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人物动态造型儿童化处理研究》的前情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现阶段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人物画造型方法及绘画教学情况, 掌握人物动态造型中的成人化、教学模式中的模仿画问题是否存在, 从而有目的的解决问题, 找到人物动态造型“儿童化”的处理方法。

二、调研过程

时间: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

参与人员:本次课题组全体成员

地点:西安市内各公办幼儿园

调研方法:实际下园听课、问卷调查、座谈。

(一) 实际下园听课:

下园听课主要集中在西安城中某幼儿园、西安某大学附属幼儿园、西安某保育院这三所西安市内公办幼儿园内, 选择以人物画为主的美术课程, 学生年龄段在中班和大班。听课的主要方法是:记录听课笔记、拍摄上课过程的照片及师生作品照片。

1.西安城中某幼儿园:

《画妈妈》中班画头像, 用线条画人物, 激发对妈妈的情感

上课过程:

(1) 引导:提问:妈妈长什么样?头发、眼睛、嘴巴等

(2) 示范:1.折纸定中点2.弧形的脸3.头发和五官4.身体

(3) 小朋友自己画

2.西安某大学附属幼儿园:

《好朋友》中班

上课过程:

(1) 弹琴唱歌曲好朋友

(2) 互相观察和形容好朋友的样子

(3) 请一个小朋友当模特, 老师示范

(4) 小朋友自己画

(5) 展示

《组合画运动》大班

上课过程:

(1) 提问:喜欢什么运动?

(2) 请小朋友表演自己喜欢的运动

(2) 老师来画, 小朋友来猜画的是什么运动

(4) 示范画

(5) 小朋友选择两种喜欢的运动画在纸上

(6) 将画好的图形剪下来贴在花园里

3.西安某保育院:

《海洋馆》中班

上课过程:

(1) 找中点

(2) 从一个人物逐一示范画, 小朋友临摹

(3) 示范丰富海洋馆背景:海龟、鱼、珊瑚、水草、石头等;小朋友自由画

《快乐的户外游戏》大班

上课过程:

(1) 每个小朋友取一张范图, 形容范图中是什么活动, 什么姿势

(2) 取出一张范图示范画, 小朋友临摹

(3) 空白处添加滑梯、花草、房子等背景

(二) 问卷

1.问卷的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教学模式示范画及示范方法

(2) 对幼儿作品的要求

(3) 教学中运用的造型方式及参考资料

(4) 幼儿园美术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方式

(5) 所在园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

(6) 教师作品

2.问卷调查样本抽取方法:

西安市内听课幼儿园及研究实验基地幼儿园内中班及大班美术教师随机调查

(三) 座谈:

课题组成员与听课幼儿园领导及上课教师座谈, 内容集中在此次听课的效果, 提出各种意见。探讨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及实际的意义。

三、调研结果

(一) 听课:

1.教学步骤:示范多少及示范方法的区别

目前幼儿园美术教学模式中的示范画是否成功, 是否应该示范及应该如何示范。此次听课的所有班级上课过程中都有示范。区别在于示范的多或者少, 示范是按照步骤一步步带领孩子画, 还是大致示范, 让孩子自由画。

2.典型示范画特点:临摹还是观察

从这次听课的课程中来看, 示范之前, 引导孩子观察的老师还是不少。中班有观察面部五官的, 大班有观察动作动态的。但仍有老师按照自己的范画, 逐步用简笔画的方法示范完整张画面, 没有任何与实物的对照观察。这样的情况下, 孩子完成的只是临摹画, 没有任何主动性。

3.师生作品对比:孩子画出来的是什么?

从课堂上完成的学生作品来看, 按步骤示范, 要求孩子临摹画的课堂上大多数与老师的示范

画极为相似 (见图 (1) ) 。但也有一些孩子能画出与老师不同的绘画作品 (见图 (2) ) 。而示范较少, 较多观察引导的课堂上, 会出现每个孩子画出的都不一样, 与老师的示范画也相差很大。孩子是否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画出的作品与老师作品相同还是不同?

学生作品:

(二) 问卷 (数据)

1.示范画的部分中, 示范与不示范的比例达到持平, 示范步骤中大部分问卷显示会按照步骤和顺序进行示范会带领幼儿跟着老师的步骤逐步完成画面。 (见图 (3) )

2.对幼儿作品的要求是鼓励幼儿自己创造, 人物形象也不作过分的要求, 画出人的基本形态特征就行。但在涂色方面, 要求幼儿一笔一笔涂整齐, 尽量不能留空隙的问卷高出其他放松涂的选项。

3.目前幼儿园美术教师的造型方式和参考资料仍然以简笔画为主。 (见图 (4) )

4.幼儿园进行教师美术技能考核是以命题画为主。

5.美术课以绘画为主, 其它DIY手工制作及美术游戏很少开展。 (见图 (5) )

绘画课上人物画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出示画好的简笔画范画, 让孩子观察, 然后引导孩子按照步骤完成。

6.教师作品以简笔画为主

四、总结:现状分析及问题

从听课的直观印象来看, 特别在大班的美术教学中问题较为突出。由于涉及到人物动态动作, 教师很难画的丰富富于想象力。而中班人物面部的课程中, 由于较为直接, 便于观察, 示范的较为生动。孩子画的也很有特点。

随着幼儿教育逐渐被人们重视, 新的想法在幼儿园其它课程中一再被提及:如早教、蒙氏教育等。使幼儿美术也得以恢复原有的出发点: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让孩子自由的观察, 自由的表达。这一点, 逐渐深入到幼儿园美术教师的意识中。从问卷上来看, 对幼儿作品的要求并不是十分严苛。大多数教师意识到幼儿的创造性, 但教学方式方法上没有对应的跟进。幼儿园美术教师的自身技能仍然以简笔画主, 导致上课内容以简笔画居多。

座谈中, 我们也发现, 意识到示范模仿画的问题之后, 大家乐于接受新的观点, 也很同意目前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如何突破固有的老方法, 舍弃之后, 该用什么教学方法来上美术课, 是大家主要的困惑。因此摸索出一套区别呆板的简笔画造型、适合孩子的人物动态教学方法, 用到实际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 是有待于此次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 (美) Eric Jensen著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

[2].《视觉思维》. (美) Rudolf Arnheim著.腾守尧译

[3].《艺术与视知觉》. (美) Rudolf Arnheim著.腾守尧译.

上一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下一篇:价值工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