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心理

2024-10-03

绘画与心理(通用11篇)

绘画与心理 篇1

儿童绘画与心理

本文Tag标签:美术教育

九儿画的房子,很好。我在这幅画中看到的不是他的想象力,而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灯光,好像在努力地驱赶着黑暗,这黑暗也许是孩子心中的,可能会很顽固,否则他不会画这么多灯,并把光芒画得如同针刺一般,在此,也能看出孩子内心的力量,要把黑暗刺破。我又看了第二幅作品,感觉九儿在这样的年龄(从画面看应该是7、8岁了),需要给他能表达力量的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了,或者是象泥塑之类的能让他感觉自己力量结果的表现方式,他会越来越自信,感觉真有力量冲破一切障碍。否则,只是一幅好看但没有九儿性格张力的绘画。

孩子在成长着,他需要见证自己的很多能力来产生信心,去突破不期而遇的“黑暗”,美术创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什么说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还有许多的“能力”,我认为,这些力不仅是“能力”,还是“力量”。孩子是弱小的,他们需要力量的支持。

在2003年,我做过一个通过绘画来进行“危机干预”的活动,就是用绘画来化解来自心理的各种障碍,甚至危机。起因是当我面对长沙福利院孩子麻木而呆滞的目光时,我感受到的他们来自内心的无法与世界沟通的壁垒。在调动起他们对笔和纸的兴趣后,孩子们开始绘画,投入得如同在和画交谈,当作品一张张出来后,我看到的是孩子内心的有力释放,当我理解她们的画,共同展开想象来说时,他们的眼睛亮了,最后是有的孩子急切地要和我说,有的在远处害羞地看着我笑,我知道,绘画把心中壁垒击破了。

绘画有时和人类的行为联系起来,成为某种文化,如“巫文化”,你和九儿在家把 怪兽冲掉的方法,就好象是一种可爱的“巫术”,但它确实是有效的,当一个画面浓缩了孩子心中的意向,画就是这个意向的“真身”,把它除掉,也许就能从心中连根拔起。我从孩子第一幅画中,发现了他对黑暗的恐惧,如果让他用明亮而灿烂的色彩来表现,可能会逐渐让他遗忘黑暗。请给他准备几种色彩:黄、红、白、绿等纯而亮的颜色,最好是丙稀颜料,广告色也行,大张的水粉或水彩纸,大号、中号水粉笔,你和他一起大肆地画,如果开始他不喜欢,你要用语言来引导:如果太阳象这么红,该多好啊!等等。让他多画,把心中的想象完全用色彩表达透彻,注意:直接画,不要用黑笔勾边。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请用铅笔勾边。

绘画与心理 篇2

一、绘画心理特征

美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在教学当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 或者简单地以像或不像去评价学生的画作。绘画可以使学生更为心灵手巧, 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学生在小学阶段体现出的绘画心理特征比较明显, 就其特征而言, 本文以下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绘画是一种游戏

相对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主要的几门学科, 美术是一门比较轻松的课程, 教师往往在介绍完基本的绘画知识后, 学生可以自主绘画, 非常自由。因此, 学生在绘画时会有一种游戏的心理, 例如在学到关于色彩方面的内容时, 学生可以使用水彩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认识不同的颜色之后, 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中事物的认识, 画出不同的事物, 涂上相应的颜色。又或者, 学生想要把某一物体画下来, 头脑中自然形成该物体的形象, 再利用不同的线条相连组合。学生绘画时的心情愉悦和开心, 所以当学生把自己的画作拿给教师和同学看并获得表扬和赞扬的时候, 甚至会产生送给其他人的想法的时候, 学生实际上就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快乐。

(二) 绘画是一种求知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 而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与触动, 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心理。例如, 如何画太阳、画车子、画花朵等,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都会教学生如何去画, 怎样画会更好看。学生学完之后, 自己依据相关的基础知识作画时充满了兴趣, 并且带着一种求知的心理:这幅画应该怎样画才能还原出自己脑海中的形象,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而当教师教会学生一种绘画的方法, 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 则逐渐会期待教师教授另一种绘画的技巧, 并逐渐形成一个循环,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绘画的求知欲的体现。

二、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的融合

想要收获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绘画心理, 引导他们对美术绘画产生兴趣, 并且使学生学会绘画的技巧。

(一) 以游戏的形式为导入, 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同学们, 这节美术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你们手里有铅笔吗?

学生:有。

教师:如果有, 就把铅笔拿出来, 没有的同学可以向同桌或其他同学借一下。好, 你们现在猜一下, 老师让你们拿铅笔出来干什么呢?

学生:画画。

教师:对, 是画画。但是, 今天我们不需要用笔画画, 我们用别的方式画画。 (学生非常疑惑) 好, 你们有卷笔刀吗?你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画画, 而是削笔。削笔的时候尽量不要让铅笔的笔屑断掉, 要向削苹果皮那样, 连成比较长的线 (学生心理带着疑惑, 削起铅笔) 。

教师:好, 削得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画画了。把上节课让你们带的胶水或者双面胶拿出来, 你们用铅笔的笔屑作一幅画。你们可以用笔屑随便画出图案, 画出花朵、太阳、动物、植物都可以。你们的作品都可以拿上来展示, 我们比一比谁的画最好看。

学生在用笔屑作画的过程中, 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笔屑组成不同的形状, 用胶水粘在白纸上逐渐组成了具体的画。例如, 一些花朵, 学生还在花朵的下面画了花盆。又如, 一头狮子卧在一片草原上, 在上空还有一个硕大的太阳。即是说, 学生的画各种各样, 生动活泼, 有的贴画还有了立体感, 栩栩如生。

下课前五分钟, 教师把学生的画收集到讲台上, 一个一个翻看, 并给出及时的评价。教师评价翻看的过程, 学生的心里是激动的, 是雀跃的。

(二) 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融合的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实例当中, 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心理中的游戏心理和求知心理。首先, 教师以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当中, 教师设置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而在实际作画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画什么, 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同时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此外, 根据两节课的内容, 教师将铅笔屑贴画和绘画两者相衔接, 让学生对画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这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极大的帮助, 学生的绘画心理也得以体现。最终, 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融合的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都达到了。

三、结语

在小学阶段, 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和学校要加以重视。而要实现美术教育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绘画心理入手, 充分利用学生绘画心理的特征进行美术教育。当二者相融合,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适当的引导, 学生对美术对绘画则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连.浅谈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中绘画成人化[J].智富时代, 2015 (05) :360.

[2]刘琳.浅谈儿童绘画心理对提高小学生美术教学有效性作用[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3 (07) :44-45.

绘画与心理 篇3

【关键词】幼儿;绘画心理特点;年龄阶段;教学策略

一、前言

研究者曾在少年宫的一个美术兴趣班中担任美术教师,这个机会使研究者可以接触到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幼儿园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观摩有经验老师的教学,研究者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发现以往只是一味的要求幼儿画好画像,反而忽视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情感需要,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心理特点,只有把握幼儿的绘画心理特点,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以下就是研究者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案例的分析及策略。

二、幼儿绘画阶段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小班初期绘画活动:“小鱼吐泡泡”

年龄段:3-4岁

所处绘画阶段:涂鸦期

研究者以游戏的口吻请小朋友画“小鱼吐泡泡”,并在纸上画出一些彩色圆圈表示泡泡,有的幼儿拿着笔在纸上慢慢挪动,高兴地体验着横七竖八的线条,而有的幼儿在纸上随心所欲地涂抹全然没有圈样的泡泡,还有些幼儿学研究者的样子拿出许多彩色的笔,但却把笔帽都拿下来,笔和笔帽摊一桌子,摆弄起来。

分析:

1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目的性较弱,技能不完善.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大都在3-4岁左右,绘画的目的性不强,绘画技能不完善,尚处在涂鸦期,所谓涂鸦是幼儿的一种本能表现,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协调发展的产物,这一行为在小班幼年龄段出现的尤为密集。

2 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较弱,协调能力较差

案例中的幼儿,他们“高兴的体验着横七竖八的线条”主要是体验重复动作的节奏和快乐。不论涂鸦图画的出现是否有意,一旦出现,幼儿就会因此而感到骄傲。

案例二:中班想象画“我设计的未来飞机”

年龄段:4-5岁

所处绘画阶段:象征期

研究者组织了一次中班想象画活动,内容是“我设计的未来飞机”。研究者想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幼儿能大胆的想象未来飞机的样子并能够进行细致的表现。二是幼儿乐于与他人分享作品感受创造的快乐。

分析:

1 中班幼儿逐渐产生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体现在绘画内容的喜好上

中班幼儿大约4-5岁,有了初步的手眼协调的能力,能将简单的图形与事物联系起来,绘画水平进入了象征期。教师在设计绘画活动时就要更加注意得到幼儿的特点和个体差异了。

2 中班幼儿开始产生个人喜好,以个人兴趣为主。

案例中的两个幼儿行为的产生还源于对研究者布置的命题不感兴趣,兴趣就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3 中班幼儿常以无意想象为主,易受情绪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研究者发现目标中设置的“细致表现未来飞机的样子”在此年龄段的幼儿是无法达到,也不太符合幼儿的特点。

案例三:大班绘画活动后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

年龄5-6岁

所处绘画阶段:图式期

绘画活动之后研究者让幼儿之间进行同伴作品的交流,全全(男生5岁半)拿着自己的画开心的走到小雨(女生6岁)的身边,问“你猜我画的是什么”,“是大鸟!”“不对”“是飞机”“不对再猜”小雨又说道:“那是飞船”,刚才还开心的全全听后立刻就不开心了,说了一句“又不对”就拿着画走了。

分析:

1 大班幼儿绘画目的性增强,具有一定逻辑性

5-6岁的大班幼儿,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完善,绘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绘画形象也日趋完整,绘画水平也进入了图式期

2 大班幼儿有意想象为主,注重物体的形象性

5、6岁的幼儿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发展。活动之前已经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整个行动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

三、对幼儿绘画阶段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只有采取符合幼儿绘画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才能充分的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就是研究者根据案例所分析出的各个阶段幼儿绘画的教学策略。

(一)涂鸦期幼儿绘画教学策略:

1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对于处于涂鸦期的小班幼儿,特别是杂乱线和单一线的发展水平阶段。作为老师要了解和尊重幼儿成长的规律,无须建议任何题材内容,只要让幼儿自由的绘画,但多多的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2 满足幼儿表达愿望,打下正式绘画基础

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涂鸦,并了解他们涂鸦内容,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允许幼儿边说边画,满足各种形式的表达愿望。

3提供幼儿适当材料,增加多样绘画形式

研究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为涂鸦期幼儿准备的绘画材料也很有讲究。不仅要让幼儿抓握方便,容易操作,使用流畅,而且还要满足他们对操作材料的需要。

(二)象征期幼儿绘画教学策略

1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绘画内容

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要尽量的考虑到全体幼儿的兴趣以及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比如说以上的”飞机”可以换成“研究者设计的未来房子”。

2幼儿交流确立主题,教师采取个别指导

在想象画主题的确立上,教师可以在幼儿动手绘画之前通过谈话讨论鼓励幼儿自己确立,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大胆的画,此时幼儿的思维往往会更加的活跃。

3给予幼儿宽松环境,采取个性化手段保护

对于自尊心强的幼儿教师要格外的重视,不要忽视他们也不要过多的给予关注,要给他们宽松的创作环境,尊重他们的隐私。当这类幼儿遇到问题时,尽量要闭开集体进行个别交流,采取个性化的手段保护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图式期幼儿绘画教学策略

1增加绘画教学情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作为教师,不论是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活动还是进行自然景物,大师名画的欣赏活动,都要鼓励幼儿的想象和表达。比如看到远处一座座群山要鼓励幼儿“它们都象什么啊”同时还要增加增加一定的情节的比例,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和环境。

2采取适当评价方式,幼儿体会创新乐趣

作为老师要把握住活动后对幼儿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单纯的像或不像的评价标准,多给予给幼儿讲述自己作品的机会,转移幼儿对具体形象的关注。在孩子天真童趣的世界里,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是大风或乌云,月亮可能是红色的,太阳也可能是黑色的,只要孩子能给自己的作品一个解释,哪怕幼稚可笑也没什么,只要孩子能在绘画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这个活动就是成功的。

综上所述,幼儿的绘画心理特点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和想象,作为老师应该尊循幼儿从涂鸦期到象征期再到图式期的规律,教师只有把握幼儿的绘画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很好地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幼儿通过绘画过程感到放松,使他们的情感和压力得到宣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水平,要把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原则在指导幼儿绘画活动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潘庆戎 白丽辉主编《幼儿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孔起英 主编 《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

[3]皮连生 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3版

[4]刘金花 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2版

[5](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北京: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版

[6]牛艳丽《从幼儿绘画过程看幼儿的学习方式》[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9(5)

绘画涂鸦可了解孩子的心理 篇4

火宝宝:下笔很重,喜欢用一些很强烈的颜色,例如黑色和深红色。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易怒型,其代表元素是火,代表颜色是红色。他们通常体力充沛,热情四射,做事情很有激情,极具领导才能,但没有什么耐性。

家医建议:

教养对策―适当得体的夸奖与称赞。

表扬方式―温和的态度会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鼓励性的语言会让他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意见,并且重新唤起他的自信心。

惩罚原则―孩子出现错误的举动时,家长应先要询问他犯错误的理由,倾听他自己的想法,感情沟通之后再温和冷静地进行教育。有的孩子还会积极想办法弥补损失。

酷宝宝:下笔很轻很轻,不喜欢把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一般就一到两种颜色。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冷静型。喜欢独来独往,自己和自己玩。他们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情绪稳定,性格和平,谦让,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争东西。在社交上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家医建议:

教养对策―要带孩子逐渐扩展交往的范围,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可让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一道回家,一块玩耍,逐步培养起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的精神,从而获得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表扬方式―在夸奖孩子时,首先要告诉他鼓励他的原因,然后再予以奖励,切忌过分与盲目的夸奖。你不妨在夸奖他时伸手去抱他,或者用自己的脸颊贴在他的脸上,这些亲近的动作最容易稳定孩子的情绪。

惩罚原则―责备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无论你如何严厉地批评和责备,只要是以诚意和关爱为前提,他都会很好地接受,坦率地道歉。

乐宝宝:一般下笔都比较重,喜欢用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开朗型,是乐天派。他们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在用脚指头走路,很轻盈也很活泼。性格开朗,健康,知道关怀他人,并且很招人爱。但比较浮躁,不太稳重。

家医建议:

教养对策―孩子有时言行过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太多的独创性,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这时家长应提醒他多与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协调好人际关系,引导他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表扬方式―绝不可以用不适当的“报酬奖励”方式来表扬他,以免养成他事事过于精打细算、索要报酬的习惯。另外对待孩子的任性与固执,只靠说教是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可着重培养他谦虚的学习态度。针对他模仿力强的特点,为他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

惩罚原则―在责备孩子之前,首先要肯定与表扬他的长处与优点,然后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不对的地方,话不必太多,只要他明白就行。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建设方案 篇5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能力目标

通过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优秀美术作品,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比较系统和比较扎实的绘画与工艺的造型能力。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加强职业美术教育以适应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为将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打下专业基础。

2、课程知识目标

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学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基础知识认识,基础素描学习和色彩基础知识认识与学习;特别注意学习简单色彩绘画能力、幼儿简笔画、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等;力求能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和更好的教育幼儿。

二、课程建设原则

本课程整体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儿童为主体的“有效课程”

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设计课程、完成课程,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客观判断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适度。教学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吻合。

2、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

在对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之前,首先是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现代幼教行业的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实际状况。然后对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进而确定本课程主要为哪些职业岗位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职业能力,从而确定课程的主要能力目标和能力模块,确保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并切实可行。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在对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分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在确定总体能力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10个能力模块,根据能力目标的需求确定相应的课程知识目标。

3.以能力模块为核心的原则

在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力模块,本课程分为10个教学模块。这种教学能力模块结构的设计突出了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思想。这种模块结构思路有利于学生对幼教的认识有一个整体认识。

4.以项目驱动为原则

本课程整体设计突出了中职教育的特点,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与形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的通过实施一个个项目来实现的。在本课程整体设计中,为了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以项目驱动为原则,设计了贯穿全课程的训练项目,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子项目,而每个项目的完成则是通过众多的训练素材展开训练实现,整个课程的教学都是以项目来驱动的,让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同时,在课程考核中,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实时考察,以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判。

5.知识理论以“必需、够用、会用”为度

在本课程整体设计中,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本位,知识目标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以“必需、够用、会用”为度。

三、课程建设思路

(一)找准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

1、培养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幼儿师范生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幼师教学大纲确立了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四方面内容互动的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幼儿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并用艺术魅力感染幼儿的心灵,用奇思妙想的创作手法开发幼儿的心智,从而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由此也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会画几幅画,做几样手工,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它强调美术文化的学习,情感教育体验,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2、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条件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园开展的大部分教学活动、环境布置、玩教具制作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因此,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改变过去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降低美术专业标准的难度和深度,达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即可,让教学更靠近职业,靠近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具有幼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经过优化调整分为十个模块,66学时的教学,分布在第一学期34学时,第二学期32学时。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挂钩,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如第一学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基础,第二学期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美术形式,学习新材料和技法,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游戏活动奠定基础。通过一年的艺术熏陶来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

1、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

现今的职业学校一般每周只有两节绘画课,要想使学生具备较好的素描造型能力,不要说学习一年,即使学习两年,也很难与专业美术学院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所以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复杂的明暗关系,以线塑形,加强线描写生,儿童玩具、各种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描绘的对象。其次,应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加强装饰色彩,减弱写生色彩教学。漂亮的包装袋、色彩搭配和谐的时装、精美的图册、时尚的装饰品,都是学生学习、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第三,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渗人卡通画的临摹和设计,如可爱的米老鼠、滑稽的唐老鸭。这种练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用各种卡通形象创编绘制童话故事,如三只小猪、龟免赛跑等,这有助于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巩固和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

2、将体现个性化设计创意的绘画教学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教师应深入幼儿园调查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需要开设一些设计课,如《POP艺术字体设计》《幼儿园宣传版面设计》《幼儿园整体VI设计》《幼儿园舞台美术》《自然物、废旧物在幼儿园环创中的运用》等课程,并将课程的实践操作与幼儿园具体需求联系起来,如为幼儿园设计园标、园旗、园服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制作,并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定向提供给所需的幼儿园。这不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

3、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支废弃的牙刷能做什么?河边捡来的一块鹅卵石又可以做什么?如何让这些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手工课教学中,除保持传统工艺纸工、泥工项目外,还需因地选择石头、木块、饮料瓶、包装袋、废旧纸箱、一次性餐盘等生活中的自然物、废旧物作为创作的材料。目前,介绍手工新材质新技法的书籍可谓品种繁多,我们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传统的手工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4、开拓视野,鉴赏多彩的艺术风格,为指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形式种类繁多,层出不穷。通过本课程,可以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体会线描画的黑白韵律、油画棒画的艳丽饱满、水彩画的透明清澈、水粉画的亮丽、油画的厚实饱满、版画的奇妙肌理、中国画的笔墨情韵。熟悉这些绘画材料和形式,可以帮助师生提高美术鉴赏力,引领幼儿步人艺术的殿堂,并指导他们用各种材料和媒介去表达和探索。而瓜子、粮食、纸片、吸管等经过粘贴、剪折同样也能绘制成一张张生动的画。因此,教学中要扩大师生的美术视野,加强对儿童蜡棒画、儿童水笔画、儿童线描画、儿童版画、儿童水墨画、综合材料粘贴画等一些贴近幼儿的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力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变。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幼儿园教师的美术教学指引了航向,教师应能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画画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做中玩、做中学的乐趣,为此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幼师学校应不断创新自己的美术教学,迅速适应这些儿童美术教育的新理念。

(三)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内外活动,扩展美术内涵,强化实践环节 面对绘画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学生用必修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四种形式来开展教学。兴趣小组是教师为一部分美术特长生拔高美术技能而专门组织的,他们通常有专项的活动时间,可以分为国画、水彩、油画、儿童插画等兴趣小组。这种兴趣小组能够打破年级界限,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美术社团是学生群体组织,以老带新的原则开展,有编织社团、POP手绘海报社团、生活美劳创意社团等。这四种教学形式交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同时,还可以建立儿童美术实训室,利用专业的设施设备、丰富的绘画材料和多彩的生活元素开展艺术实践课程,甚至可以每周邀请幼儿来体验儿童美术创意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篇6

反思一:

1、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活动

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尽量做到面广、有趣,尽量让学生通过手工课接触到各种常见的工艺品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2、通过一学期手工制作课的学习,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性。因为手工制作趣味性较强,剪出的作品很精美,并且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很多,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个性特征,孩子们在玩中学到知识与制作技能,使小学生的心情变得轻松而又愉快,在宽松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一学期手工制作课的学习,使小学生的双手与大脑的思考得协调起来。

手工制作需要动手,手一动,就会引起大脑的积极思考,如手工制作的剪纸艺术,小学生先欣赏漂亮的剪纸,再自己动手剪一剪。动手剪时,他们就要思考:如何折叠,如何画出合理漂亮的图案,怎样才能剪好,贴好。一件作品的完成,使他们的小手变得更灵巧,脑的思考变得更敏捷。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反思二:

1、通过一学期手工制作课的学习,培养了小学生的毅力和耐力。现在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他们的耐力和毅力都很差,依赖性较强。在手工制作课上,他们过的是群体生活,同龄人在一块,常常使小学生变得争强好胜,加上老师、家长正确的指导和鼓励,一些难做的手工,他们靠着争强好胜的信念,也能独立完成。这样,长此以往就使小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加强了

2、低起点,高发挥,提高学习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还在摸索着,在选活动时,尽量控制好作品的难易程度,做到:低起点,高发挥,既照顾到一般层面的学生学习的水平,又尽量照顾到那些掌握新技能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水平。

3、收集学生作品,提高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把好的作品收集起来,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做有心人,这样,不但收集到了好的素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家长参与,效果良好

每次活动家长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家长们在活动后都深有感触地说,社团活动构筑了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互动的平台,家校携手,沟通交流,共同为孩子营造快乐成长的家园。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反思三: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看着我们班的孩子这个学期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回顾这一学期的兴趣小组活动,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本学期我们兴趣组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在每节课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表现美的行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孩子们喜欢这种活动方式。

我们课堂活动的内容是儿童简笔画的创作,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这部分学生在练习临摹后,进行了命题创作练习;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反思四:

一部分学生是喜爱美术的学生,他们没有基础,多练习一些简单的内容或者和前一部分学生画同样的内容,但要求较低,这部分学生经过练习,绘画的简单技巧能够了解,作品效果时好时坏,但学生劲头很高。由于一节课的时间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绘画愿望,有的学生不能当堂画完,还剩一点,但他们都能自觉回家完成后再交上来。

我觉得我们组的活动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与培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使其形成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觉得在每次活动中都很开心,都有收获。这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兴趣小组的活动,才能真正溶入绘画的兴趣中去,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总体来说,在这个学期的简笔画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创作的时间是很快乐的,每一个学生都很积极努力,在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反思五: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简笔画小组的成员能掌握简笔画的基本要领,能用简单的线条组合成一个完整事物图形,在活动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水平。现将本学期简笔画小组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加强本小组成员对简笔画的认识。通过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作品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简笔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简笔画是通过绘画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儿童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并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直观而形象、鲜明而生动的简单绘画形式。它作为一门艺术,不但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而且能使儿童小养成爱科学、爱艺术、爱学习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儿童用灵巧的小手描绘面画,开发大脑,启发智慧,掀开幼稚而天真的童心。我通过讲课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简笔画的要领,知道了画简笔画的基本顺序,掌握了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整体后局部的描画方法。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反思六:

简笔画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图画不一样,简笔画使用尽可能少的笔划线条,塑造简洁、生动、易懂的形象。上个学期的活动中,主要通过示范讲解,并让学生动手绘作,在活动中了解简笔画的构成。本学期选取了更多的图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简笔画。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画画的基本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他们特别的喜欢。他们总喜欢在课余时间拿出水彩笔在本子上涂鸦。简笔画的学习就是奠定基础的。

在情景化的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根据学生易将美感与情绪体验相联系;喜爱鲜明艳丽而不注意色彩协调的美感以及直接以动作、语言与表情这些直观的行为去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等特点,可以把游戏活动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以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因为有了情景的导入,每个学生都画得很投入、很认真,使呆板的课堂演变成尽情发挥的地方,让孩子能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营造环境激发创作热情。学生的美术创作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所感受的事物用其特有的天真表现出来。如画圆的东西,可以在教室里放上各种圆形的物品,让学生一边找一边来画,由于美术活动气氛宽松,形式灵活,使孩子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绘画与泥塑社团教学反思

反思七:

超轻粘土是一种综合创作的艺术,集艺术性、趣味性、创作性为一体,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感性的感知、观察、欣赏,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通过不同颜色的彩泥的组合、塑造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不同力度的捏揉制作、小心翼翼的黏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孩子的耐心。

在软泥塑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让孩子在简单的制作中,逐渐学会超轻粘土的8种制作手法:球形法、水滴法、空心法、长条法、柱形法、压片法、垒叠法、挑拨法外,我还插入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制作大比拼,我是小装扮家,小老师来教学,从而激发孩子对软泥塑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发挥孩子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当课堂的主人。

绘画与心理 篇7

我国高校从90年代开始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 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 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课后却极容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 这是因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发展非常重视,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寄予厚望。但是,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 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目标比较空泛、学习评价滞后、教学方法刻板, 所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从他律转变为自律, 使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 深刻领悟、建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和体系, 不仅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 而且应用于团体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领域。国外不少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 绘画心理干预可以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1]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健康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 又是负责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 还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个体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习和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大学生掌握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知识, 学会进行自我意识分析, 正确认识自我, 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本研究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人际互动, 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班共121人为被试, 其中男生66人, 女生55人。

2.2 研究工具

选择《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为被试自尊水平的测试工具。该量表是一个简短易行的自尊评定手段, 或者说是社交自尊评定中最好的一个工具[3]。量表分为A、B卷, 前测用A卷, 后侧用B卷。

2.3 研究程序

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 前测用A卷, 后测用B卷。在前测和后测之间让被试参加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 每隔一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 一共4次。绘画主题分别为自画像、房树人、宿舍关系和色彩涂鸦等。

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般有以下步骤: (1) 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 要求学生当场进行相关的绘画体验; (3) 说明绘画体验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并举例子讲解相关绘画体验的分析线索, 如人物的大小、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强弱等; (4) 给出一定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小组体验分享。每次班会时间为两小时。

3. 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0.0对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得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前班级得分均值为34.36, 干预后为37.98, 干预后比干预前分数提高3.62 (t=-5.54, p<0.001) , 差异显著。也就是说, 经过4次绘画分析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 被试的自尊水平得分有显著提高, 见下表。

注:***p<0.001

4. 讨论

近年来绘画开始被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企业培训等领域, 被当做一种住院精神病患的精神康复辅助治疗方法、促进团队建设的企业培训途径等。绘画分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分析方法, 既可以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又可以应用于正常群体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性质的心灵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分析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1) 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 (2) 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 深入地揭示主题, 激发人们的潜意识; (3) 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 (4) 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 (5) 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4]绘画分析的这些优势, 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 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同时通过有指导、有主题的课堂讨论, 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为4周左右, 时间较短,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和发展因素的干扰。但是因为绘画分析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 加上时间和人员的关系, 在干预时缺乏对照组, 所以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教师在运用绘画分析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时, 必须说明绘画分析线索只是一个参考, 不是绝对标准, 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消极暗示。对有心灵创伤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分享时要注意保护, 不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 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分析的有关原则和绘画团体培训技术, 从而能使课程发挥积极而不是破坏的作用。[1]

5. 结语

绘画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教育技术,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将它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7, 29:22.

[2]黄雪薇.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81.

[3]汪向东, 王希林,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999年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25.

儿童绘画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基础 篇8

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说明,儿童形象思维的表达及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顺序应是这样的:一岁半自发地无意识地乱画;两岁有自己喜爱的颜色;两岁半能画圆圈,并具有想象的初始内容,集中精力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三岁能说出大小、上下,有了描述性绘画意识和最初的想象活动,并有了时间观念;三岁半能对自己用笔画出的圈圈、道道及痕迹命名,说出意思,如,这是“妈妈喂孩子”,这是“宝宝睡觉觉”等,识别颜色的正确率是70%;四岁开始知道前后,神经系统内意志得到发展,有很好的控制、调节行为的能力,知道想法和信念影响着行为;四岁半知道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观点与美术教学实践表明:儿童学习绘画的最早年龄应是3.5岁~4岁。

有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及表现,观察、注意不够,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目的,单从表面现象上就下结论是好还是不好。或者以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来评价孩子,造成了对孩子的误解,使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比如,两个孩子同时画一个苹果,很有可能一个孩子画得很大,另一个画得很小,家长不能简单地批评或埋怨画得小的孩子。画画得不大,可能有较为复杂或更深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画得画大与小,跟孩子的胆量及个性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家里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随便,孩子画起画来就大胆、画也大气、随意;相反,孩子在家里被管得太严,束缚太多,规矩太多,画画时就会束手束脚,小心翼翼,怕画错了被批评。画得东西小、线条窝憋、楞角多、不流畅、画面支离破碎是孩子的心理在起作用,不是教师和家长告诉孩子要画大就能画大的。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肯定:胆小了,就画不大,这是心理的原因。实践还发现: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我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和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再如,在画画的孩子中间,有的小朋友爱咬手指头和笔帽,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不讲卫生。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现象是由孩子在吃奶时奶不足造成的,咬手指头是一种“奶不足”的心理补偿现象。我在班里对二十多位有此习惯的小朋友的家长作了详细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教孩子画画也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孩子的“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讲述涂鸦作品告诉成人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讲故事的情境依然存在问题,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还不能对绘画任务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讲故事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儿童的词汇量有限。我们还需要知道,儿童涂鸦绘画的内容会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很大变化,讲述随即也发生变化。儿童开始绘画时说“这是我妈妈”,很快又会说是别的东西。事实上,第二天儿童还会重新命名这幅作品,说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名称;第三天,儿童同样还会对涂鸦作品做出新的解释。想教育孩子就得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把儿童心理学纳入儿童美术课程是一个比较新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在儿童各个年龄的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原本已比较清楚地反应了孩子生理、心理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只是我们以前还没认识到“心理”所起的作用。以前教师考虑比较多的是怎样教,而没考虑学生会怎样学。懂得儿童心理学就会了解孩子学画的心理活动,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也会眼光更敏锐,看问题更清楚,辅导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孙小红.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绘画心理[J].老区建设,2009(8).

拼贴与绘画结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具有很强的表现性与应用性。此课注重绘画与材料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会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由的拼贴以及相互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尝试使用撕、剪、拼、贴等方法,利用不同材料创作有趣的作品;学习用各种材料传达某种信息,表达不同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贴和绘画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丰富艺术创作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材料的丰富,感受艺术语言的丰富,进而感受世界的丰富。增强环保意识,享受创造的乐趣。教学重点:

合理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表现方法,做出有创意的拼贴造型作品。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想象,生动有趣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趣的画,同学们想看看吗?(想)

出示三幅范作:表现同一内容的三张画《创意人物》

师:谁能说说这三张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表现的?(生:用彩纸拼贴,有用彩笔直接画的,还有用了拼贴和绘画结合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今天欣赏的作品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内容,但运用的方法不一,一个是拼贴,一个是绘画,还有一幅是既有拼贴又有绘画。这节美术课我们就运用拼贴与绘画的方法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

出示课题:《拼贴与绘画》——有趣的画

二、新授:

师:拼贴与绘画结合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艺术表现方法。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欣赏几组富有创意的作品!

1、欣赏几组富有创意的作品

师:注意观察画面上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材料?(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回答,师进而小结)

2、欣赏艺术家的作品 ①毕加索《藤椅上的静物》

②马克斯 恩斯特《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 师总结:这些作品最难的就是艺术家的创想,他们的创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不断追求。

3、启发交流创想:(小组讨论)

师:欣赏大师的作品,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下面请大家看看你手中的材料,你想利用它们完成一幅怎样的拼贴与绘画结合的作品?(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的创想)

4、范作展示:

①《变形人物》用废旧报纸采用撕纸方法拼贴,黄蓝色绘画背景,设计独特生动,富有创意。

②《七彩树》用多种材料拼贴组合出花朵(如:瓶盖、皱纹纸搓条、废布片、海报、纽扣等)画出树干、枝、叶。

③《花儿朵朵》利用纸杯拼贴出花的形状,用不同颜色丰富花朵的色彩。

师小结:同学们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大胆创想,这样才能感受创想带来的乐趣。

5、提出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利用材料进行拼摆、组合,在用绘画的形式完成一幅精彩作品。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单独创作。

三、学生伴随音乐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鼓励有创意的作品,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四、作品展示: 把每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小组成员介绍本组作品。评选出色彩鲜艳的鲜花奖,创意独特的金点子奖,制作精良的巧手奖。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变废为美,美化生活”。不要让有用的东西成为垃圾,破坏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同学们我们应更多地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大声齐读最后一句话)

辽海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拼贴与绘画结合》

绘画与手工教学计划2017.9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培智学校《绘画与美工》 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在老师指导和激励下,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制作成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阳光三、四班共有学生16人。他们在逐渐适应学校生活,从无拘无束到能够跟随教师指令上课,大部分学生对绘画与手工充满兴趣,学习态度较好,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以及智力程度和能力的差异,对绘画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有5人,绘画技能一般的有5个,绘画能力较差的有6人(连基本的线条都难以独立画出)。鉴于这种情况,要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本学期,将针对两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绘画与手工学习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教材分析

由于本学期绘画与手工没有固定教材,本人根据课标要求,搜集了一些适合两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从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需求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补偿他们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2、学习认识6种颜色(黑、白、红、黄、蓝、绿),学会均匀涂色,将图画填色完整。

3、认识并学习画点、线、横线、竖线、曲线和各种基本图形,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学习欣赏美术作品,尝试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

5、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热爱生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去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独立完成工作的信心和毅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遵照课标要求,遵循美术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制作教具)。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工的作用。

3、根据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每名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

4、课余时间,补充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听课、看录像课、浏览教案等方式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

绘画与心理 篇11

关键词 绘画治疗;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作用

分类号 B84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化,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已逐渐成为监狱教育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技术多沿用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缺乏具有针对性、普遍适用性和行之有效的心理矫治技术。

绘画本质上是对心理、人格、情感、文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外化符号表征的过程,而绘画治疗正是运用绘画的符号表征功能,了解那些无法言表的心理世界,进而通过外化、宣泄和认知等过程进行身心治疗(Kramer,Bryan,& Frith,2001)。绘画治疗具有易操作、易被接受的特点,并在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上都有其独到的效果(Buck,1948;Conn,1991;Gould,2002;Larew,1997;Rabin,1987;Strazisar,1994),这为国内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绘画治疗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有效性,进而丰富国内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方法。

1 绘画治疗

目前,学术界对绘画治疗的定义还未达成统一,再加之我国绘画治疗研究起步较晚,相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沿用西方国家的几种定义。

英国绘画艺术治疗协会(British Art Therapy Association,BATA)将绘画艺术治疗界定为“在治疗师的陪伴下,让来访者运用绘画材料进行自我表达和投射的过程。治疗师的目的在于促进来访者在一个安全的、受保护的、自由的、有动力的环境下,运用绘画材料唤醒自愈的力量,达到其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美国绘画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 Art Therapy Association,AATA)对绘画艺术治疗的界定为“经历疾病、心理创伤或面临生存挑战以及寻求自我成长的个体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绘画创作及对创作过程的思考,个体对自我与周围他人的认识有所增加,对各种症状、压力和创伤经历有所应对,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的过程”。

加拿大绘画艺术治疗协会(Canadi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CATA)对绘画艺术治疗的界定为“通过非言语的方式来实现内心情绪表达和心理康复的治疗模式,它能够使来访者突破重重阻碍,用简单的绘画材料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

综合以上定义,我们认为绘画治疗包括如下三个必要条件:首先,让来访者通过绘画创作这种非言语的呈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其次,通过来访者创作的绘画作品的中介作用来促进其与治疗师的交流;再次,通过绘画治疗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进而达到减少其心理困惑之目的。

绘画治疗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被压抑在潜意识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此外,绘画和治疗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澄清并激发人格整合的内在动力,能够有效促进来访者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心理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用绘画的方法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其效果是巨大而又独特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

2 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

国内学者认为,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offenders)是指专业心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与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绘画治疗来准确掌握服刑人员心理特点,帮助其正确认识和看待心理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方式及行为模式,消除心理问题,促进其适应监狱环境,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实现改造目标的活动(章恩友,2010)。

美国当代法律心理学家罗伯特·威克斯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从治疗理论上讲,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既包括精神分析,也包括行为主义的方法。从治疗活动上讲,其实施过程既可以由专业人员操作,也可以由受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员在监督下操作。从治疗形式上讲,治疗过程可以是一对一进行,也可以放在团体情境中进行。”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在其整个劳动改造过程中,对提高他们的改造质量和健康心态的塑造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中,主要运用团体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等以会谈式治疗为主的方法(张少丽,董继承,2011),在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上述矫治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文化水平低下、情绪不稳的服刑人员来说,这些方法不易接受(熊淑萍,2013),也不能很好地消除服刑人员的心理防御和抵触情绪。所以,探索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更切实可行、简便易操作的矫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3 绘画治疗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应用的优势

绘画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受服刑人员文化程度的限制,是一种以含蓄的、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内心体验的疗法,它弥补了服刑人员由于文化程度不同造成的部分人员不善于表达或者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真实心理感受的缺憾。

与访谈式心理治疗相比,绘画治疗是一种非言语的意象象征治疗方法,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防御和阻抗的影响,很容易让服刑人员消除抵触情绪,表达出更丰富的心理内容体验,弥补了访谈式心理治疗的不足(Bagby,Parker,& Taylor,1994)。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能不断探索、观察真实的自我,并不断地改善不良的心理特征,这也使得绘画治疗所收集的信息较之于通过言语表达收获的信息更加全面、详细、真实和有价值。

nlc202309021445

4 绘画治疗对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作用分析

监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小社会”,监狱环境比较狭小,生活单调,服刑人员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且易互相影响。服刑人员所具有的灰暗的人生经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负面的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他们改正自身错误的信念,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放弃未来和希望,进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出现消极抑郁甚至自残、自杀等情况,这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改造都是非常不利的(Grubbs,1995)。因此,找到一种适合监狱特殊环境,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消除服刑人员的心理防御和抵触情绪,能帮助其建立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绘画治疗是一种感受环境、接近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能够使服刑人员在充分地放松心理的同时,在治疗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有用的认知行为。采用绘画治疗,能够让治疗师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性方法,与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深度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剖析并解除深层次困扰他们的心理根源,进而调动个体的自愈能力,促进其自性的发展和恢复心理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绘画治疗为服刑人员提供了展现内心世界的新方法

人类进行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大多数是依靠视觉的,因此通过直观的绘画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而绘画治疗恰恰是通过绘画作品来呈现和表达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的。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服刑人员可运用绘画进行随意的表达和思考,并通过绘画的内容与治疗师沟通,绘画成为其表现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此外,人类有很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性质的,创伤在通过语言进行描述之前就已经以图像的形式被储存在到大脑中了。记忆也具有前语言性或禁锢性,人们的创伤经历往往会由于被压抑而无法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提取,进而导致难以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而绘画治疗是以非言语的绘画创作为主的,服刑人员可以尽情地通过绘画创作这种含蓄的、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那些由于被压抑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历、情感或内心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些服刑人员不善于言语表达的缺憾,也可避免言语表达过程中的额外修饰或歪曲(袁苑,陈美芬,2013),这使得绘画所收集的信息较之于通过言语表达收获的信息更加全面、真实和有价值,能为治疗师提供有关服刑人员心理的更加真实的信息,为进一步的访谈和心理疏导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4.2 绘画本身就是表达性的、符号性的和价值中立的

在进行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不对来访者的绘画作品作出任何解释,只是观看其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专注倾听来访者对绘画内容的解释,也不会给出任何道德性、批判性的评价,这使得绘画具有了表达性、符号性和价值中立的特征,这些特征为服刑人员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心理空间,有效降低服刑人员的心理防御和抵触情绪,降低阻抗(袁苑,陈美芬,2013),最大限度地使服刑人员获得安全感、受尊重感和受保护感,这种自由和受保护的心理空间是他们在日常的改造和监狱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也正是这种感受很容易让服刑人员敞开心扉,释放内心的压抑和苦恼,进而促使其进入更深层的潜意识层面,将其深深压抑于潜意识中的动机、情绪、价值观念等心理内容和不良的情绪情感不断外化到绘画作品中,变成具象化的、可视的绘画作品,让服刑人员通过作品来直观面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再是一味地逃避和不断压抑。

借助绘画,服刑人员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情愿、顺畅、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表达和呈现自己的真实心理状态,这种相对自由的表达不会出现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顾忌(刘中华,2008),所以更容易使服刑人员把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和潜藏的忧虑投射出来,即服刑人员内心深处那些不被社会或他人接受的、矛盾的情感、思想和冲动等。如果能被个体以绘画创作的方式所呈现,进而被觉察和接受的话,这些破坏性的、负性的力量就可能通过绘画创作得以升华(马建文,张未东,2009;张雯,2009),进而转为建设性的力量,配合以治疗师的正确引导,进一步促进其进行人格的整合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塑造,实现心理机制的良性循环。

4.3 绘画治疗为服刑人员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创造自我的平台

作为服刑人员,跨进监狱大门的同时也开始背负来自各方面的指责、谩骂等负性社会评价,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选择默认这种社会评价,否定自己、自暴自弃并且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使其不断远离自己的意识。而绘画最大限度地将远离意识的内容具象化,它是一个非言语的过程,通过绘画,人们可以把自己压抑的、无法表达的内容视觉化、具体化,变成能看得见的绘画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此外,绘画治疗除了心理治疗过程外还包括一个创造过程。创造过程在治疗中同样重要,服刑人员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为其提供了一种清晰地看待自己当前所面临问题的新视角,让他们有机会跳出自己固有的错误思维,从一个新的、积极的、健康的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重拾信心和动力。

5 结论

综上可知,绘画治疗所具有的非言语、非评判、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操作等特点,促使其与监狱服刑人员的特殊情况相吻合,这使得其具有其他心理咨询与治疗手段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它在实施过程中的无压性、自由行、自主性、保护性,有助于消除服刑人员的心理防御和抵抗,并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服刑人员的真实心理。最后,绘画治疗的非批判性、高可接受性以及易操作等特点,为绘画治疗在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的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绘画治疗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而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水平就更加有限,仍有许多尝试性工作需要开展。希望通过监狱民警心理咨询师的努力,扩大和丰富绘画治疗的应用领域,使之能在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和监狱的狱政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nlc202309021445

参考文献

刘中华.(2008).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1(1),135—140.

马建文,张未东.(2009). 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 法治论坛,1,157—169.

熊淑萍.(2013). 探析罪犯心理矫治工作. 法制博览,08,37-39.

袁苑,陈美芬.(2013). 统合型房树人测验(SHTP)及研究现状. 科教导刊,25,212—213.

章恩友.(2010). 罪犯心理矫治.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张少丽,董继承.(2011). 罪犯心理矫治的研究进展. 精神医学杂志,24(6),478—480.

张雯.(2009). 试谈自闭症儿童多因素调查分析及绘画艺术治疗干预. 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医科大学.

Bagby,R. M.,Parker,J. D. A.,& Taylor,U. J.(1994). 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item selection 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38(1),23—32.

Buck,J. N.(1948). The H‐T‐P techniqu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oring manu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4(4),317—317.

Conn,S. E.(1991). Art therapy as a psychiatric counseling mod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hospitalized bulimic. Doctoral dissertation,Ursuline College.

Gould,G. D. O. P.(2002). 绘画评估与治疗. 台北:心理出版社.

Grubbs,G. A.(199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nd play process of sexually abused and nonclinical children. The Arts of Psychotherapy,22(5),429—446.

Kramer,S.,Bryan,K.,& Frith,C. D.(2001). Mental illness and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36(S1),132—137.

Larew,H. C.(1997). Group art therapy use to increase socializations kills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Ursuline University.

Rabin,M.(1987). Phenomenal and no-phenomenal body image task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Strazisar,K. C. A.(1994).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vs group art therapy for a student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octoral dissertation,Ursuline University.

上一篇:顾漫经典唯美语录下一篇: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