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2024-07-13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精选10篇)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篇1

摘要:舞台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中心思想是在绘画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 一个是基本功的训练, 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完成创作;一个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不断地绘画学习中,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从纷扰的世界中发现美的东西, 并且能把那种美充分地体现出来。绘画的基础课程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 至于手绘能力还是电脑绘制的能力那只是个人的表现手段而已。

关键词:舞美设计,绘画基础,电脑绘图,舞美设计图

绘画基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是很多学生忽视或者不理解它在以后舞美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

确实, 在舞台中真正运用绘画手段来表现的部分越来越少, 更多的运用了电脑辅助设计及电脑喷绘, 它们逐步替代了以往的手绘设计和手绘布景, 或者更多注重了新材料的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越来越趋向于高科技, 高效率。也怪不得学生们会“偷懒耍滑”, 不愿意在绘画基础上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工夫去钻研, 毕竟电脑上可以精确地绘制出景、道具与舞台之间的比例关系, 绘制出一个可以在任何角度观察的完整三维空间, 能迅速改变所有的颜色来观察舞台环境与戏中情境是否和谐或者说是否“入境”。短短几小时之内所做的工作可能是以往手绘工作一天或者几天的工作量, 不得不感叹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甚至那段“电脑横行”的时间我也这么认为, 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取代原来的传统设计及制作手段。

一、手工绘图与电脑绘图都不能离开绘画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现代科技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段, 并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 制作方便了, 但是舞台缺少个性了, 现成的图片拼凑, 没有了以往由于设计及绘画风格的不同给人造成不同的视觉艺术享受。自然了, 精准了, 但缺少生命的痕迹了, “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法则有点后退了, 舞台越做越“自然”了。比如, 一棵树, 大部分在电脑中处理的同学会是直接“取法自然”, 一张大树的图片完事, 而手绘的同学会把树多了些取舍, 有的地方画的很密实, 有的地方处理成空白, 虚实相间, 有的同学把形处理的很卡通, 有的同学把树的枝干处理得遒劲有力, 有的同学用水墨的手法处理等, 这些不同得处理手法增加了艺术趣味性, 不会让人觉得平淡。

记得前段时间在中国戏曲学院召开的舞台美术专业设计基础教学专题研讨会中, 有位教授说, 舞台美术专业中绘画功底是很重要的, 不学的话对于这个专业来说将会是一个缺口。只有绘画基本功打好了设计图才会做好。现在科学进步了, 有很多方式可以代替手绘, 但是大多数人是因为画得不好才去用电脑的。对于这位教授的话, 我个人认为前面讲的非常有道理, “……大多数人是因为画得不好才去用电脑的。”但是对于这句话不能苟同, 觉得用词有些偏颇, 毕竟电脑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工具, 已经逐渐形成一门学科, 电脑绘画也为绘画增加了一个画种, 日渐成熟的电脑画派以后会不会也说, “……大多数人是因为用不好电脑才去手绘的。”这就有点像当年评判印象派和抽象派画家一样, “画不好古典才去搞印象”, “画不好具象的才去搞抽象”, 个人认为这样的观点还是有点保守。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章抗美教授的观点就比较中肯, 教学的一些变动要稳健开拓不能过于激进。

要把握好这既不保守又不过于激进, 其实是在给我们提出一个需要攻克的课题。基础绘画在舞美教学里究竟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也正是需要我们去探讨的事情。

那么, 首先我觉得要解决这个课题就应该找到我们舞美绘画基础的目的, 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个人觉得应该是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才是围绕着舞美设计绘画基础的中心思想, 至于电脑还是手绘, 那是同一个层面上并列的问题, 并没有前后, 上下之分, 那只是个人不同的表现手段而已。

所有手段都不是绝对好的。眼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类似的, 绘图精致, 颜色丰富但搭配不协调的电脑设计图, 还有绘制粗糙, 用笔无序, 凌乱, 层次不明确等由于绘画基础功底薄弱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手绘舞台设计图。更可怕的是他们并不能感觉出问题所在。

所以, 只要绘画基础薄弱, 电脑绘图也好手绘也好, 都不会画出好的舞台设计图。

二、舞美各专业需要不同的绘画基础

绘画现在虽然并不能更多的在台上直接体现, 但是它留给你的却是一种审美的方式, 有这种审美方式加上个人的绘画基本功或者个人的表现手段, 让你能够更好的表现你所要表现的东西, 这才是舞美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所起到的作用。可是又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来增强审美能力呢?当然, 这就需要教师做出一个比较贴切可行的教学计划, 来正确的引导学生。

众所周知, 每个专业的基础课程总是和这个专业息息相关的, 有些设计院校已经删除掉了绘画基础课程, 那么可以这样认为, 绘画对于有些设计专业而言已经没有继续深入下去的必要了, 明白道理, 取其精髓即可。但是对于舞美专业而言, 不仅要取其精髓, 而且还要继续深入, 升华。

在舞美设计的大专业中包含了舞台设计, 灯光设计, 服装设计, 化妆设计等细分的专业, 对它们的绘画课程要求自然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专业而定基础, 基础要变得灵活, 贴近专业, 更深入本体, 就人像人体而言, 灯光专业是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的, 而对于服装, 化妆则必须去深入研究人体结构, 五官特征, 面部肌肉及肤色变化等。

所以, 每个专业在绘画基础上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舞台设计侧重于空间结构, 更多的探讨景或道具在舞台上的空间位置, 形状, 层次, 架构形式等, 那么在绘画教学中强调两点, 一, 让学生多做空间绘画练习, 大空间 (室外大风景练习) , 小空间 (室内小场景) 的练习, 二, 多做造型练习, 物体造型的加减法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处理能力, 和造型的把握能力。在速写练习阶段, 学生对于风景、场景总是事无巨细地描绘每一个能看得见的物体, 最终得到的是一团密密麻麻的线, 没有远近, 主次, 虚实之分, 没有透视, 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区分。训练一个阶段逐渐掌握了这些处理技巧之后, 在色彩风景、场景训练中明显增强了这方面的意识, 较初画时有了较大的改善, 逐步能够自由处理主次, 虚实及物体间的关联等问题, 这也正是舞台设计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物体造型的加减法练习中, 开始时, 让学生用最习惯的写实手法对物体进行写生, 之后, 在物体上增加元素, 使物体更加装饰或者华丽;删减元素, 让物体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这些都必须在人们仍能够准确认出已经被加减过元素的物体本体的前提之下, 这种训练用以挖掘学生对物体的本质把握能力。

灯光设计侧重于色彩, 绚烂的灯光, 需要的是对色彩的把握能力, 因此学生必须对颜色要有更多得认识, 从理论上的认识到实践上的认识, 掌握光谱的基础知识, 在平时的基础绘画训练中就更多的作颜色搭配练习, 服装侧重于色彩构成, 化妆侧重于人物结构。

有了这些在基础绘画中得到的对审美的认识, 那么在体现舞美中的设计图中, 就不再在乎是手绘还是电脑了。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篇2

【关键词】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1设计专业中绘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设计专业的升温与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基础课在设计教学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绘画基础和设计基础教学的关系,强调设计绘画基础教学的目的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美术教育中的绘画基础课教学绝大部分是坚持机械地照搬现实的原则的,很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的创作与创新,与设计专业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已设不合拍。

在设计教学中往往将绘画基础课作为设计专业的附属课程,其重要性自然要大打折扣。实际上,设计中的绘画基础课教学是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课教学基础上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认识和了解对象的形体、色彩、结构等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将组成对象本身的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转换成设计语言和元素进行创新的排练和组合,新城区别与原有对象的新的视觉形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2传统绘画与设计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以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在培养方式上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结构素描练习中的理性分析作图,表现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等;其次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除了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还应提倡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学生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他们能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静物的自由组合练习到想象默写及意象创作。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我想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适合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如今,年轻人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这样的课程练习对于学设计的学生也许会更受欢迎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研究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是,不可过于看重结果,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由于我们教师审美口味的不同,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没有很好的评价标准,片面性的评价可能会挫伤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观察与沟通,把握好学生的个性特征,虽然每个学生的特性不同,但我们的每个学生却都是有可培养性的。

3结语

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传统绘画基础和设计的绘画基础的关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正确把握设计基础教学的客观原则,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浅谈 篇3

一、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绘画基础课程的态度

近几年来,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非常迅猛。随着办学市场化进程, 不同学校占领不同的市场份额, 也表现出不同的专业教学态度;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表现出不同的专业需求,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专业基础内容。

有的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 迎合社会需求, 发展热门专业, 片面追求市场效应。认为学生会“做”设计就行, 教学成果都体现在广告、包装、环艺、动画等专业表现上,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就能做设计。而基础教学是个软指标, 短期难以看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而放弃绘画基础教学、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较为突出。

也有不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沿用原来的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而忽略从绘画基础课到设计专业课的延伸, 致使有人认为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专业联系不大, 学习绘画基础课缺乏明确的目标, 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对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视觉审美的敏感度、手绘能力等缺乏培养, 而艺术眼光的高度有限。

还有一种折中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引入“设计基础课”的概念。比如“设计素描”或“创意素描”“设计色彩”或“创意色彩”等, 以此取代绘画性的素描与色彩课程, 认为绘画基础课是为纯艺术专业服务, 而艺术设计的基础就是此类“设计基础课”。

二、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 传授坚实的广泛的人文知识是必然的教学选择,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把握力是艺术设计学科的根本性追求。第二, 对形、色驾驭能力的培养, 提高视觉感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第三, 计算机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扩展了表现领域, 是便利的设计工具, 计算机运用是一项重要的操作技能, 但不能因其重要而取代其他的基础训练。“手绘”是设计师的基本能力, 强调手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设计师手绘能力缺失, 就不能迅速地手绘设计意图, 不能形象地鲜活地、形色兼备地描绘事物。

艺术设计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处理命题, 完成一项艺术设计是系统的工程, 设计中必须处理好一些基本的构成因素, 须多方运筹帷幄方能成功, 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学识修养和能力储备。我们可以看到, 设计师的素养是由绘画基础、设计基础、艺术素养构成的。无论从事任何一门艺术设计, 都必须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物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物体的表现能力。而要获得这三方面能力的途径, 绘画基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这就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后,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需求也就清楚了。如果我们认同教学有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之分法, 那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 除考虑专业应用课程自身具有的人文属性外, 还应谨慎地设置绘画基础课程, 强化基础教学。

三、绘画基础课程的培养特点

绘画基础课训练是从具象绘画入手, 培养造型能力, 对自然空间、结构、质感、色彩、运动等造型因素的掌握和表现,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感知、塑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然的基本元素和生成规律, 并从中发现抽象元素和规律, 从而向图形设计自然过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造型意识, 训练眼手脑的协调性, 了解空间规律, 强化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增强对形和空间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对视觉艺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 使其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为设计理念视觉化打好基础, 这对要从事设计领域工作应具备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特点, 其功能体现在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其价值是经过精神与情感的熏陶来体现的, 其造型特点表现在艺术语言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主张, 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性。绘画基础训练注重感性认识, 强调外在的形体构造关系和内在的精神面貌的体现, 强调观察与表现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感觉与理解的关系等。而设计基础课程除了研究绘画基础的基本内容如:透视、形体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 更为强调的是理性、物质、功能、逻辑等特点, 在对学生艺术内涵的培养上并不能完全取代绘画基础课程。而且设计基础课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 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

四、艺术设计专业应开设一定的绘画基础课程

绘画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技巧, 强化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要获得良好的设计能力, 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设计观念的建立, 一是设计技能的培养。但是技术好教, 艺术不好教。建立设计观念, 就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的目的, 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 绘画基础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就会沦为“技能至上”的职业培训, 所以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力、想像力显得尤为重要。

1. 绘画基础课程能促进艺术感觉的培养

观察和理解有互通性, 称为“感知”, 通常笼统的说成“感觉”。为了强调视觉的感性特征, 所以这里应该用“感觉”。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需要艺术感觉, 这种感觉的培养不仅是“纯艺术”专业教育的核心, 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

感觉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直觉训练的层面上。感觉是第一性的, 但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的感觉它”“任何‘形’, 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 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P3页) 。有再良好的天赋, 也要有后天的严格训练, 绘画基础课程培养感知能力与理性认识, 也就是把感觉到的东西放在理性上思考, 这就是“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感觉是感知的前提;感知到的东西用心体会就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感受;长期的多层面的感受, 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在特定的情景下再感觉到, 猛然顿悟, 这就叫感悟;常常感悟, 再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是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艺术设计的过程也是如此。因此, 如果说艺术感觉的培养是艺术专业教育的核

浅谈舞蹈教学的实践和分析

杨丽 (江西省吉水县文化馆江西吉水县331600)

舞蹈是广大群众自我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舞蹈也是我们群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景观。我是一名文化馆的舞蹈专业老师, 接触到的是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舞蹈学员。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 并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和追求美的东西。在这些年的群众舞蹈教学中, 我深深地感到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和其它学科一样, 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 需求来决定。当教学方法和接受群体相适应时, 学员就能较快地、正确地掌握老师所教授的东西, 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在这里我将从学习舞蹈的年龄段来谈一谈我的教学实践和分析, 按年龄可分成四个阶段:一、幼儿时期;二、少儿时期;三、青年时期;四、中老年时期。

一、幼儿时期

喜欢歌舞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在舞蹈中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因此, 舞蹈对幼儿的开发和审美的熏陶, 有着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但因为幼儿年龄小, 智力处于最初期, 骨骼软、易变形、易疲劳。根据这些特点, 在选音乐方面, 要求曲调要简单, 流畅, 节奏鲜明。舞蹈动作方面, 动作不宜多、难、要简明、形象、直观性强, 富有儿童情趣和故事性。还可在适当变换位置的同时进行多次反复, 这样既有新鲜感又简单活泼。在教动作时还应尽量讲清楚动作要领, 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让幼儿不会因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 也不会因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来感化幼儿。让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 身临其境, 在游戏中教, 在游戏中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让他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又爱上了舞蹈, 相信这对他们以后的舞蹈培养是受益匪浅的。

二、少儿时期

舞蹈对少儿的智力发展、谐调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具有课堂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良好的少儿舞蹈教育, 能让孩子们得到身心、情感的熏陶, 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少儿比幼儿的条件要强很多。他们的智力发育在不断成熟, 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授的东西。生理上的发展也是迅速的, 个子明显高出很多, 但骨骼还是较软, 肌肉纤细, 也易疲劳。根据这些特点就要选择节奏鲜明, 旋律生动, 富有少儿时代气息, 反映少儿内心世界的音乐。在教学动作方面, 示范要求准确到位, 并要讲清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特别注意要让少儿把学的每个动作熟悉后再教下一个动作, 因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训练好学生的功底, 才能让我们顺利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语速方面要慢, 语言要精, 尽量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事

心, 那么对于绘画基础课程就是艺术感觉培养的具体方式。

2. 绘画基础课程能促进审美观的形成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决定艺术价值取向, 形成一定的审美观, 直接影响具体的艺术表现。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世界观、观念、抱负、需要、动机、态度、知、情、意、行, 以及气质、个性性格特征等。开设绘画基础课程, 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在绘画过程中, 通过对构图、造型、色彩、空间、体积、肌理、材质等造型元素的思考应用, 通过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达, 完成视觉形象的塑造, 有的认真、有的潇洒、有的理智、有的激情、有的柔美、有的神圣、有的厚重、有的灵巧、有的重视线、有的重视色、有的重视构成、有的重视结构、有的轻松、有的古拙、有的活泼、有的高雅脱俗等等。这样的审美经验经过长期修炼, 形成“修养”, 渗透到设计过程的方方面面, 就会形成系统、完善的审美观。审美观越是成熟的设计师越是艺术个性十足。

物去启发学生。只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才能调动起少儿全身器官, 并能在提高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少儿的记忆力。通过舞蹈教育, 使其形体、举止方面, 得到良好的规范, 相信对其未来的艺术发展有着很好的奠基作用。

三、青年时期

那么在现代紧张而忙碌的高压社会中, 青年人学习舞蹈则是为了释放紧张的压力, 培养良好的形体气质。使他们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能用更好地精神面貌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青年时期, 人的智力已经基本成熟, 身体素质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 精力充沛。这个年龄, 在音乐方面也有着最多, 最广泛的选择。音乐的多样和复杂性, 他们都能接受。但由于很多青年人只是单纯的爱好, 并没有真正接触过正规舞蹈, 建议开课前先上形体和软开课, 打下一些好的基础再教, 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进入教动作时可以用专业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学, 尽量要求每个动作都要求摆到位。在熟悉舞蹈动作后, 还必须让他们了解舞蹈的来历、特性、风格等, 这样他们就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舞出自己的风格, 那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最有味道的舞蹈了!

四、中老年时期

对中老年人来说, 舞蹈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 坚持学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减慢身体骨骼的衰老, 还能美化形体、陶冶情操、修炼气质。舞蹈以它的艺术美, 影响着中老年人的感情世界, 促进他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 生活经历丰富, 理解能力很强, 但记忆力慢慢下降, 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由于这些特点, 在音乐方面就不能选择节奏太快, 律动太强的音乐。最好是优美的、喜庆的、有民族特色等中老年人喜欢的音乐。在教学前一定要注意让他们热身运动开了, 再进行教学,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为中老年人的阅历丰富, 教学时我们必需注重他们对舞蹈的理解, 让他们熟悉舞蹈的基本动律, 了解舞蹈的风土人情, 根据他们的优势去开展教学。教动作时要语速缓慢, 语言准确, 动作到位, 做到有耐心。中老年人学舞蹈的热情非常高涨, 特别能吃苦, 一旦熟悉后, 他们将是最能感受和享受舞蹈乐趣的人。

以上是这些年来我对舞蹈教学的实践和分析。因为年龄长幼稚的关系, 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舞蹈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做到知己知彼, 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舞蹈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从而变得充满享受和乐趣。在这里祝愿我们舞蹈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发扬光大, 我们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开设一定量的绘画基础课程, 毕竟艺术修养对设计师的培养来说是其根本, 来不得半点随心所欲或掉以轻心。说绘画基础课程只为“纯艺术”专业服务, 设计基础课程才是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 下定论过早。当然,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 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 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 更有利于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当代绘画与插图设计关系的思考 篇4

关键词:绘画;插图设计;多样性;交融

0 引言

我们发现,插图设计与架上绘画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其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也日益趋同起来。以至于我们很难将当代绘画和插图设计完全区分。设计形式源于艺术,而前沿设计又往往反作用于艺术。对此探析现代插图设计与当代架上绘画的时代特性、各自的创作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交融状态,有助于当代艺术创作与插图设计的视觉语言创新,为二维艺术创作找到新的方向。

1 当代绘画

在当代绘画中,艺术家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他们将对自然的如实描摹转变成用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经过思维的取舍和个人审美的需要,将客观的自然变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二自然。这种第二自然的表达更多地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使得绘画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而非表象的模仿。

当代绘画不仅仅从时间上划分,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绘画艺术,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更加强调创新性与独特性。当代绘画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追求精神世界的表现。作者用敏锐的视角观察世界,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内在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思想内涵透过画面得以展现。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背景下,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们获得了丰厚的视觉享受。各种艺术形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人们所认识和感知。科技的发展,通讯的发达,缩短了人们对新兴艺术语言和形式构成的熟悉过程,这就使中西方的当代绘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求新求异,不断打破传统的审美模式。

2 插图设计

插图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一大门类,它介于艺术与设计之间,作为文字的注解或是图解而存在。插图也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要的从属性。插图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条件,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辅助者,这就是插图的含义。

2.1 插图设计创作手法多样化

插图设计主要分为书籍类插图、商业插图和特殊性插图。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插图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为插图设计提供了创作源泉。水彩、水墨、铅笔淡彩、钢笔素描、喷涂、色粉、蜡笔、摄影、拼贴以及电脑的应用使插图设计的表现形式不再单一,插图设计已经不再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的“手绘”概念,而是向着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2.2 插图设计艺术语言个性化

插图设计处于艺术和设计之间。插图设计从未被真正看作艺术的分支,也没有被完全允许作为独立的设计学科存在。没有学科的限制,也就没有特定媒介的限制,插画家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尝试各种媒介。因此,当代的插图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努力创新,其形式语言又受到当代艺术的感染,逐渐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更多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但人类的情感也是由一个个独立个体组成提炼出来的情感综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就是情感的普遍含义。作为一名插图设计师就应该具有很好的洞察力,体验不同的情感带来的想象画面,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留住这样一种流动的情感。

情感,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现代插图设计不仅仅满足于主题的表现,更多的是将创作者的个人情感有机地融入插图设计中,使插图既具备了设计的实用性,又具备了绘画的个体性。

3 绘画与插图设计的渗透与交融

当代艺术创作中,架上绘画、当代摄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藝术、数码艺术等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在众多的艺术手段中,插图作为介于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特殊形式而存在,现代插图设计与当代绘画无论在内在情感的表述上还是在外在形式的传达上,都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

3.1 绘画与插图设计形式的共性

当代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画面从忠于现实进深的处理方式逐渐走向更为平面的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当代绘画似乎正在向插图的描绘形式靠拢。当代绘画中,画面更加注重物象轮廓边缘的加强。而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在插图设计中也时常出现。

同时,当代绘画的画面还从一点透视变为多点透视,焦点透视逐渐被散点透视所取代。当代绘画还融入了设计中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平面设计的形式法则不断地被当代绘画所引用,不仅如此,当代绘画中人物造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卡通、动漫等形象。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艺术展中,人们有时会分不清摆在面前的艺术作品到底是绘画还是插图。然而不管是插图或是绘画,我们说艺术语言的交融、表现形式的共通也许正是今天我们所要面对的。

当代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网络、通讯、快餐文化使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传播成为易事。插图设计的艺术语言往往来源于绘画艺术,而插图在经过提炼与加工后,具备了设计感更强的形式语言。因此,插图设计又能够反作用于架上绘画,为当代绘画的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觉形式。

3.2 绘画与插图设计情感的交融

中国绘画要在21世纪有新的发展,不但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绘画传统,而且要批判、舍弃传统中的保守和陈旧的成分。真正的创新不是离奇怪异的,更不是颓唐流俗的。当今画坛的最大难题,既不在于发扬晋唐宋元的正规画传统或是明清写意画传统,也不在于如何适应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文化背景,而是如何走出传统绝对主义、写实主义空间观的怪圈,切切实实地追寻艺术空间本有的精神深度和人文意境。

当代绘画与现代插图设计都是当代社会中精神领域的产物。其核心都是通过反映当代人类生存生活过程中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使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情感得以展现和表达。插图与绘画同样作为一种表述载体而存在,只不过绘画艺术更为直接地表达艺术家本人的思想情感。而插图设计则是通过对文字内容的解读,进行二次创作,其作品中蕴含了文字作者与插图设计师共通的精神内涵。虽然插图设计与当代绘画创作过程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二者都包涵了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反映。

插图设计也早已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说明、再现和图解,而是成为经过设计师二次创作的艺术形式。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理解文字所要传达的必要信息和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画感受到文字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情感境界。精神世界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大概也只有通过艺术图画得以表达了。

4 结论

科技的发达,网络与通讯的发展,使各种最新的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现代插图设计与当代绘画在视觉语言上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插图设计的表现形式来源于绘画,在创作中融入了设计构成元素的插图又反作用于当代绘画。本文探析了二者思想内涵和视觉语言两方面的共同特征,为现代插图设计与当代绘画的更好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冰玲.何谓插图[J].大众文艺,2008.

[2] 劳伦斯·齐格恩(英).插画设计基础教程(第1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顾易怡.解析插图设计中的情感表现[J].上海工艺美术,2009.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篇5

一、有基础才有设计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其设计创造的过程就是“实用与美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一名成功的设计师,他的任何设计都要通过草图或效果图的视觉形态展现出来,而视觉形态的优与劣取决于个人的造型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可以说,没有好的造型基础,就难有好的设计。我国不少顶级的画家就是一流的设计师,黄永玉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画品高超,设计也是超一流,早年设计的“猴票”今天依然是邮票收藏家难得一求的上品,而“酒鬼”酒的包装更成为包装设计界的典范。当今家喻户晓的韩美林,在动物水墨画方面造诣极高,可谓是中国画坛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师,他设计的申奥标志、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更是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堪称为艺术设计的经典。享誉国际画坛的陈逸飞,其绘画功底之扎实,艺术修养之深湛,至今仍令画界叹服,他涉及的设计领域更加宽广,其代表性的服装设计更是众口皆碑。

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绘画基本功,他们深知绘画基础与艺术设计之间关系密切,不仅绘画基础课教师注重造型训练,专业设计课教师也强调造型素养和审美修养,电脑设计教师同样也很看重造型能力,将之视为电脑设计表现的基础。设计系现有教师五十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20人,绘画功底和审美素养均有较高水平。

二、将基础融入设计

既然绘画基础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如此紧密,绘画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应占一个什么样的比重便成为问题的关键。这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能解决的一个难题,出现了众说纷纭的现象。一些学校的绘画基础课教师片面强调造型训练,不少学校继续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色彩教学中进行纯绘画练习,专业课教师则大喊专业课时太少。是培养画家还是培养设计师,这个矛盾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已存在了很长时间,追溯其根源,还是在于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近年特别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按照设计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方案。近几年设计系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皮具设计专业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将传统的课程体系改变为“项目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基本上是老三块,即基本理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部分。针对目前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广州商业都市的特点,突出了商业设计的地方特色,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商业广告设计项目课程模块”、“商业包装设计项目课程模块”、“商业形象与Ⅵ设计项目课程模块”、“商业环境设计项目课程模块”等模块,又将传统的素描、色彩、速写等绘画基础课整合为“创意素描与快速表现”、“色彩与设计表现”、“方案草图训练”等课程,同时将之有机融入到广告、包装、形象设计等专业课程中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是根据室内设计的行业要求,将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为“小户型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大户型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公装项目设计课程模块”、“景观项目设计课程项目模块”等四大项目模块。

2、变纯绘画训练为设计表现训练

传统的绘画训练主要是针对绘画艺术创作而设计的,训练时间长,方法严谨,强调绘画语言的表现。然而面对艺术设计各专业的绘画训练则是为了加强设计表现而进行的,因此艺术设计基础的绘画训练课程应为设计表现服务。目前,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的绘画基础课已采用了“专业性”、“草图性”、“小幅性”、“快速性”、“多量性”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所谓的专业性,就是绘画基础训练紧密围绕专业设计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以静物、石膏、人物、风景等表现对象为主的基础绘画训练内容。如室内设计专业,即基本上改以沙发、茶几、橱柜、床、卫浴、厨具等为训练内容。表现形式则采取多样化,既有造型结构与空间的训练,又有为设计服务的平面图形训练工具材料也强调应用性训练,加强钢笔、针管笔、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的训练。草图性训练更是针对艺术设计的行业实际需要,重点训练学生设计构思与创意方案的表现,突出出图的快速性训练和方案的表达性训练。小幅性训练则以小幅画面练习为主,改变传统的8开、4开、2开的大幅画面训练方法,充分利用小幅画面的练习优势,促使学生去强调表现对象的整体性、结构性、快速性和多量性,而淡化传统的质感刻划及过分追求绘画的艺术表现。

三、从基础改革到模式创新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篇6

关键词:绘画训练,重要性,训练方法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 艺术设计似乎与绘画失去了关联, 只需要研究版式编排、字体形态就可以构成艺术设计的基础, 电脑也几乎变成唯一的艺术设计表现手段, 相应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绘画训练也逐步从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中被删减掉。

绘画与设计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没有异议的观点仅仅是素描、色彩作为绘画基础对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对具体的某一画种的学习, 则大多持否定的态度。而本文论及的绘画训练正是特指对一些重要画种的学习, 笔者认为正是经过这样的绘画训练, 才有助于设计者更准确、快捷地传达设计意图, 更快速地提升学习者的艺术素养, 对学习者而言绘画技能也是就业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绘画训练对表达设计意图和提高学习者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每一个大的画种, 像国画、油画、版画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 拥有其所指代的文化特征。比如, 水墨写意的文人味, 水彩的轻快透明感, 木刻版画的古拙, 油画的凝重……, 人们在审美中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同感, 这也是设计意图表达和设计风格体现的有利条件。

有助于设计者表达设计意图每一种绘画都拥有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与技法体系, 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时, 才能将其称做一个画种。这种绘画在形式上留给大众一种整体印象, 而这种印象会指代相应的文化特征, 当设计者需要唤起人们某一方面的情感联想时, 使用相对应的画种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服装设计中, 工笔花鸟图案的使用, 必定配合的是传统、典雅的风格;而蜡笔画涂鸦的表现, 无疑会为服饰增加轻松与俏皮的味道。我们在体会具体设计的设计意图时, 要懂得中国画是从哪些方面促进设计者表达设计意图的。例如图1和图2, 这是一套餐饮集团的VI (Visual Identity) 即视觉识别标志。图1是这套VI手提袋中的图案, 主体是泼墨大写意手法表现荷叶与游动在其间的三只组成环形的红鱼, 浓墨与中国红的经典色彩搭配, 配上说明文字。图2是标志, 给人的整体观感颇似印章, 用毛笔画出的一红一黑两笔, 色彩巧妙地构成一个环形边框。因为使用毛笔皴擦形成“飞白”, 有着印章中“破边”的效果, 中间是篆书体的公司名称。印章和标志本就有一定的相通性, 但印章的使用更具有中国传统人文气息, 再加上其标志的图形构成与太极图有较强的相似性, 更呼应了印章的感觉。这套VI的图形传递给人以浓郁的中国风情, 对餐饮集团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宗旨的表达是比较到位的。比就饮食论饮食的直白, 传递了更多的信息内容, 体现着一种不确定的、耐人寻味的因素, 含蓄而有品位。我们可以由这套VI体会到借用一些绘画表现形式, 确实有利于表达设计意图。泼墨写意画、太极图以及印章的观感带来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气息, 也能看出设计者对中国画表现形式的了解, 对大写意、小写意以及工笔等技法方向的审美体悟。

有利于学习者个人修养的提高日本著名设计家佐野宽说:“只有从艺术家到设计家, 没有从设计家到艺术家。”这话虽然绝对, 却也不无道理, 像国际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画家韩美林就是如此。这种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原因, 设计艺术本是绘画艺术的分支, 是艺术形式美与生产工艺的结合, 因此, 艺术规律的相似性、审美意识的趋同性等都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共通的美, 在绘画中体现得更纯粹、更直观。可以说设计者手绘表现水平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代表着设计者专业水平的高低。艺术修养高的设计师也的确手绘功底好。手绘效果图在与消费者沟通时也比较方便。设计师如果只在电脑上见过油画效果、水彩效果的模拟, 只知道某个按钮就是代表一种效果, 怎么可能表现出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呢?这与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市场是难以适应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绘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绘画形式时有所不同, 设计专业的学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体会它的外在形式带来的综合观感;二是要了解它所指代的文化特征;三是要了解其材料工具和基本绘画技巧。这当然也是由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的, 学习绘画是作为设计的基础和素材, 而不是像绘画专业的学生要深入研究。

绘画训练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有利条件

绘画训练课对学生而言, 练就的不仅是良好的设计基础, 更可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能力, 为将来就业增加一个有利条件。

有的学生认为, 设计靠的是电脑, 所以, 学手绘无用。广告是市场需求的反应, 笔者想在这里通过几个广告事例来说明问题:

“特之特是国内最早从事手绘鞋制作及批发的专业型企业, 在手绘鞋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手绘花朵图案的白色沙发, 风格简约, 气质浪漫……”;

“开拓手绘教学完全是以目前社会对设计师手绘表达能力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的, 在为众多设计师提供补救手绘能力的学习机会的同时, 立志带动国内手绘力量的提高和发展……”。

前两个广告是关于日常生活的, 当大家不再满足于大工业生产的商品的时候, 手绘带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与个性魅力重新回到人们的需求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开始追求一些有个人情绪、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后一个广告是针对设计师的, 可以想见, 只有当设计师的手绘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并且凸显出来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 为设计师“补课”的广告才会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 市场不但有手绘的需求, 而且会是一个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学院教育和设计实践过程中, 必须强化对手绘设计的学习和实践, 对初学者进行正确的设计观念教育。

在设计教学中如何进行绘画技巧的训练

如上所述, 绘画训练课在设计基础中的确相当重要。绘画既是美术基础, 又是设计的表现方式。绘画训练经过演变和转化而形成各种风格的手绘表现技法, 会直接影响到手绘表现能力的高低。作为教师, 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绘画课的训练呢?

课程的整合绘画训练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手绘水平。笔者认为, 在常规的基础课中, 首先应该整合艺术欣赏和色彩这条线的课程, 包括艺术欣赏和设计色彩、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等课程。这一系列课程都是属于基础课由应用色彩来表现的, 在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可以与各种绘画手段挂钩。将课程整合后, 按照不同的画种来分段教学, 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这四个大的画种, 并以此作为知识点, 在每一个阶段中, 强调其中某一个画种的学习。

新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每一个画种的较短时间内, 还要讲授色彩、构成、图案等专业知识, 教师不可能在绘画上讲授得很深入, 因此, 必须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增强课程的有效性。“欣赏+示范+临摹+效果应用”就是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方式。视觉艺术依靠的就是欣赏, 因此, 欣赏是普遍而有效的教学形式, 学生不仅能很轻易地区分开如版画、国画、油画等各大画种, 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 学生还能感知和区分画种内的不同风格, 如写意、工笔、石板、铜版以及更多的特技效果。在这样的欣赏课中,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各种风格也会存留在记忆中以备使用。示范是学生快速获得绘画技巧的手段, 教师的示范相对于感觉遥远的欣赏资料而言要直观得多。关键在于教师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如案例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而又不容易用语言表述的, 或一些少见的特殊技巧, 当然也要控制好示范时间, 不能太长。临摹就是让学生动手表现的实践。实际上, 经过了动手临摹步骤的学习, 才能说学生是真正了解和熟悉了一个画种。从课时有限制的角度考虑, 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临摹一些典型局部和小幅作品。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学习, 当学生看到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作品中的某一种绘画风格时, 很容易引起共鸣和跃跃欲试的创造感, 这时候,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临摹一些手绘设计作品, 甚至可放手让学生去创作了。布置设计作品, 要求利用某一画种的特点, 较为充分地展示这一画种风格, 并由学生去深入了解并自主完成。总之, 在设计教学中, 笔者认为绘画训练课是相当重要的。这涉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使学生掌握绘画技能, 给予学生将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教学中, 笔者特别提倡学生通过手绘完成设计稿, 通过数码相机输入电脑后再加以处理, 完成对两者的互补结合。

参考文献

[1]徐立伟.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手绘的认识[J].中国设计之窗, 2006, (10) .

[2]曹永智.设计速写[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篇7

现今在我国有许多设置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 对于众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们来说, 绘画基础课是在他们的高校教育阶段至关重要的一环, 众所周知, 绘画基础课是所有造型艺术学科的基础课程, 其中包括纯造型艺术、艺术设计、环艺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等各种相关的造型艺术专业。

但是现今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使得绘画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在我国许多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 绘画的基础课程大致分为素描、色彩和速写等这几大类的训练为主, 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大都是从以前的纯造型艺术专业课程中沿习出来的, 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有的较缺乏针对性。其次, 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国家或省级统一的专业课程考试升入大学的, 所以在升入大学之前的专业教育中, 为了“应试”而训练的成分占了其中很大的比重, 许多学生在升入高校之后的绘画基础课训练中仍然摆脱不掉“应试”教育的影子, 而这种现状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限, 能力的提升空间受限, 模式化的思维在其脑中根深蒂固, 这些客观因素使得现阶段一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无法实现针对性的培养, 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降, 使其不能适应社会以及市场的严格要求。

所以, 在现在的高校教育绘画基础课的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摆脱之前学习中的弊病, 适应大学中的学习模式, 建立全新的创新思维, 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成为了现在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问题。在这里结合我在高校教授绘画基础课的实践以及理论知识提出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科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内容:

一、在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中加入艺术作品赏析等绘画欣赏课、理论课的内容

在国内、外的各个艺术类高校中, 学习纯造型艺术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被设置为必修课艺术理论课程, 这其中包括有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艺术作品赏析的理论课程。在我国一般早期 (中国90年代参加艺术高考的学生) 学习艺术的学生理论知识较好, 因为在早期, 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教育才能达到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基础要求, 其中也包括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现阶段由于制度的改革, 使得一些机构钻了其中的漏洞成立了许多不同名目的快速培训机构, 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走“艺考”的这条路是走捷径, 经过半年甚至是三个月左右的应试的、程式化的培训去参加考试就可以考取一所高校就读, 认为这样比纯粹的文、理科高考要容易一些。但其实没有一定高度的基础是较难适应艺术高校中的专业课程的, 就更不要说在高中阶段应该具有的理论性知识了。现今有艺术专业高校中, 尤其是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的高校中在造型基础课中并没有独立的设置艺术赏析等理论课程。所以, 对于本就没有理论基础的艺术类学生就更加加大了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 对于其之后的提高更是阻力加大。审美水平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也是, 审美意识是需要长时间的后天培养的, 而高校的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艺术作品赏析以及理论课程对于建立学生成熟的审美意识, 快速地提高其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增加的课程就有如: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

二、对于传统素描、色彩、速写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

素描, 暨朴素的描写, 是人类最早表现艺术的形式之一。在十七世纪的荷兰, 荷兰美术学院将素描设置为造型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就是说早在十七世纪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必修课的地位就奠定了起来。而速写训练是从素描中分离出的, 速写就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运用线条等手法快速的描绘人或物。而色彩训练更是绘画基础科中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这三种训练内容, 在绘画基础科中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一直延续至今, 在发展的过程中, 这三种训练内容在教学中也被细分为了多个内容。在现在的高校教学中, 这些教学内容大都还是在延续之前的内容, 对于基础相对于薄弱的学生培养起个性化的创新意识是较困难的, 所以, 在教学中要加入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并且能让学生迅速提高的课程。

教学中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体而言, 就是将绘画的实践课程变成一个充满发现的“再创造”过程, 并不只是对于客观事物进行被动的描摹, 更多的是发现性的充满自己思想、个性的“重构”。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各种自然物体进行感知、理解、思考、联想的训练, 打破对于客观事物的传统限制, 并对于其形态、色彩、质感等进行重组重现, 促使学生研究自然物体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方法、规律, 并抛弃旧的模式化思维, 激发全新的创造性思维。

在我几年的高校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开设了几门内容和形式较为创新的绘画基础课程, 如命题创意素描、小幅的短期的局部写实素描、快速组合人物速写、色彩重组、拼接等课程, 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到相应的兴趣点, 对于学生提升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三、在课程中加入艺术实践交流环节

在各个艺术专业的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现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每天的教学内容大多都在校园内进行, 这对于其学习意识的扩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 所以要在期间穿插时间安排学生走出校园, 进行一些参观、考察等内容为主的教学, 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更多的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意识。

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带领他们参观各种画展、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在参观现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性教学, 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艺术活动的内涵和规律, 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真正的艺术实践课程应该是创新的、丰富的、多视角的。这种教师和学生近距离的实践交流, 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习模式为主动。更加可以让学生开拓自己的眼界, 增加自己的美学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 篇8

第一种方法:通过“临摹辅导法”, 探讨学生学业广度的评价方法。目前水彩教学效果, 往往老师是什么风格, 学生就画成什么样子, 学生上完水彩课后对水彩的认识较为单一, 因而, 技法的学习也相应受到局限, 最终结果并未能真正学习到水彩知识。于是, 我设想运用“临摹辅导法”, 并运用到水彩教学的实践当中, 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选择性临摹, 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面貌, 例如有干画法, 有湿画法, 有干湿结合法, 有北派的面貌, 有南派的风格, 有不同师承的风格, 有不同院派的风格等等, 可谓万紫千红、百家争鸣。临摹法主要有两种, 临摹书本里的作品和临摹原作。两种方法中临摹原作的学习方法最佳, 大多数是到画展的展厅进行现场对临, 色彩不会像多数画册那样因拍照、印刷、翻印而走样, 而是直接通过学画者的眼睛去直接感受画家的色彩修养, 同时, 作品的细节、笔触、肌理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通过现场临摹原作最能把画家的技法及其色彩表现手法吃透。如黄铁山真正理解水彩画是在1962年去上海参观英国水彩三百年展, 借此机会他每天早上7:30到晚上9:00闭馆期间, 在展馆里临摹大师的原作, 通过临摹, 使他对水彩画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大师的成长之路中, 可见, 临摹原作的学习作用是很大的。临摹所导致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多种, 由于水彩属于外来画种, 一般来讲, 临摹国外大师的水彩原作效果会更理想一些, 例如黄铁山下苦功夫临摹英国水彩画杰作, 并从透纳、科特曼、康斯坦布尔和波宁顿等大师的笔触中体味与追寻其微妙技法和独特匠心, 并最终运用到自己的水彩风景写生作品之中, 形成了自己的水彩面貌。还有的水彩画家在临摹国内的水彩大师作品过程中, 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曾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 选择自己喜欢的水彩作品来临摹, 主要从水彩刊物及画册中的作品选择临, 画幅大小不限, 且让学生专心自如地探讨水彩语言及技法。最后大家所呈现的学习面貌很不一样, 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使学生对不同的水彩风格及艺术追求没有成见, 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意识, 有利于艺术个性及创造力的培养。但单单临摹, 或在一段时间内忘记或会显得枯燥乏味, 如果在临摹之后, 结合背临、写生, 加上教师的及时辅导, 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方法:通过“视频、示范法”, 探讨学生学业深度的评价方法。目前现实问题是, 大多数从高考进校的美术学生以画水粉为主, 对水彩不熟悉不会画, 开始时区分不了水彩与水粉的差异, 而有些学生虽然了解一些水彩知识, 并且也画过, 但局限于学画画时原有对水彩的认识, 局限了学生学业的发展, 因此, 如何认识水彩, 成为水彩课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而我设想利用“视频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即通过在网上下载国内外名家的作画过程的相关视频,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不同画家的技法, 了解不同表现方法的特点及优势,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而不至于受水彩知识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知名画家作画视频的欣赏拓宽水彩的视野, 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 这样每个学生所呈现的面貌, 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以便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但要注意, 光看视频学生可能感受不深, 最好边放边临摹, 通过动手实践感受, 就能加深技法印象, 巩固表现, 同时, 再通过默写, 牢固技法表现, 进而运用到写生当中。再者, 最好结合老师做示范, 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教师又能边示范边传授水彩技法, 学生一目了然, 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种方法:通过“探索写生法”, 探讨学生学业创造力的评价方法。目前大多数水彩写生课程, 按步照搬, 以教师范画为主展开课堂教学, 学生跟着学, 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导致学生学习麻木思维停顿。就此, 我设想“探索写生法”, 不预设固定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老师先不要急于在上课前突出自己的画风, 而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观察及作画习惯去画画, 画完后教师及时集中点评,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 以增强学生作画的信心, 再接着进行写生训练, 学生不断尝试初步的不成熟的艺术探索, 让每一个学生从外界喧哗中收回来, 专注自身所观所感及所运用的手法与朦胧的表现意识, 进而调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气馁时, 老师可示范作画, 边画边讲解, 使学生从中思考自身的努力方向, 以致使学生对老师既尊重, 又不盲从, 既向老师学习, 又不忘自我意识。这样, 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青出于蓝, 胜于蓝”, 而不至于只懂得尾随于老师而没有新意。另外, 静物摆设不一定求多求大求难, 根据基础课程要求, 而不是专业学习及创作要求, 开始时只要完成简单的水果蔬菜的绘制, 再适当的加一些陶罐便可, 同样, 作品大小不限, 不必一味求大, 也不一定按照习惯的画幅大小来作画, 可以16开甚至更小的画幅进行学习写生练习, 画面构图可采取多样形式, 如方构图、圆构图等形式, 这样可使学生没有成见的、不拘一格地进行表现, 专心探讨水彩语言及技法, 而不急于求成、不好大喜功, 并在写生过程中拥有独立的观察力及表现力。同时, 老师在作范画时, 不一定画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方法, 这样, 不至于把自己成熟的技法与风格固化于学生的意识当中, 应该具有探索精神, 勇于尝试自己不为熟悉的技法表现, 甚至尝试新的探索, 体现不断追求的艺术精神, 进而以这种精神感染学生, 同时, 教师这种不成熟的探索与画面效果, 虽然不一定得到学生一时的青睐, 却使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去追求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 不以一己之法代替学生众人之法, 不以表面的学习效果代替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效果。长远来说, 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与绘画专业基础课程学业的良好完成。

在新的探索中, 中国传统绘画对学生水彩艺术素质的培养也同样十分重要, 这也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一方面,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写意的表达, 许多作品往往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而目前水彩画直接写生的相对较少, 使得许多水彩作品不够生动, 不加处理的照抄现实, 时间长了以后, 学生就会养成不动脑筋, 外出写生只带相机, 不带画具, 画画时不懂得主观表达现实景物, 往往变得被动作画, 这样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要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作画方式而非某一画风,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彩艺术素养。

如何对学生水彩等基础绘画课程进行评价, 笔者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发现,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定, 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首先, 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观察去表现, 不要看到别人画得好而失去信心, 更不要自己觉得画得不太好而灰心, 坚持画自己的画, 走自己的路, 只要自己尽力了, 学习成绩也一样有保证, 进而,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学知识, 走正路, 不弄虚作假, 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这是学生学业评价关于学风建设的核心部分。

以上是大学水彩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但关于示范及如何引导学生专业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风等经验可推广整个绘画基础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以致有利于其他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此论文是吉首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大学美术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 (项目号2011JSUJGB21)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专项资助项目《中国传统绘画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研究》 (项目号XJK011BCG003) 研究成果之一。

浅论绘画与平面设计关系探究 篇9

关键词:绘画 平面设计 关系

我们可以说绘画是设计的基础,设计起源于绘画。调查发现,我国较早时候对装潢设计进行学习或者是现代对设计课程学习时,首先必修的就是绘画课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面设计是在绘画的基础上对形式美进行特殊的理解创作,但在此之前它必须要对绘画的造型技能和审美意识有深刻的了解。由于学生对这两门艺术不理解,本文针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了一些探讨。

1 绘画与平面设计的联系

绘画是一种个人意识的体现,画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出个人风格和个性,靠不断的重复或者模仿出来的绘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积极创新才能体现出绘画的意义。纵观绘画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出,无论是我国的绘画艺术者还是国外杰出的绘画大师,他们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是比较极端的。我们从一幅画中就能看出这幅作品出自哪位巨匠之手,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作品有带有自己独特的典型符号,这对画家来说意义非凡。画家创作作品往往都是跟着自己的灵感或者意境而来,不会考虑出来的作品是否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现代派的画家。因此画家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多都是根据形式法则的理解表达出来的形式美,每一个伟大的画家都代表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美的符号,其作品都传达着极端的个性化。

平面设计中的设计,用英文表达是“design”,它把各行各业的设计都包括在内。平面设计是通过一些视觉元素以及文字图形等把作者想要表达的设想和计划传达给大众知道,它是众多有目的的策划形式中的一种,评价平面设计的好坏,是看它是否向社会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能够用自己的作品感染别人,这是绘画者们创作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

平面设计的发展史从艺术方面来讲首先开始于原始宗教记录自己的活动或者是人们记录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我国古时候的宗教中,祖先们根据传说创造了各种符号形象,这些符号的产生方便了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编排、布局等,这就是今天的平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们也就把对图形的描绘渐渐地发展成了今天的绘画艺术。在今天,绘画已经成为一种高端大气的艺术,是上层社会的一种精神追求,但是由于平面设计的发展没有什么进步,因此所有的设计工作都落在了绘画画师的身上,再由手工艺者完成接下来的制作工序,这就形成了平面设计最传统的设计模式。虽然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表现出一种纯艺术的美,但是它更加考验了画师们的绘画水平和手工艺者们的制作技艺,与此同时这种设计模式是由丰厚的经济实力和艺术修养作支撑的。在我国的有些学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一些艺术学科来专门教平面设计,但它并不是要把平面设计和绘画完全脱离开来,使它们没有关系。从学校开设的平面设计的课程来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对字体、摄影、图形等方面的设计,设计过程可以靠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操作,但最后还是要印刷打印出来,设计出来的作品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向他人表达画家或者设计者对艺术、对生活的想法,这些都通过作品中的图形文字传达出来。不管是平面设计还是绘画,都需要进行思维创新,画师们把美的形式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再用自己特有的审美个性表达出来,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表达的是画师自己的主观意志,更容易创造出新的形式美。

2 绘画与平面设计的差别

2.1绘画与平面设计的最大差别是对商品的依附性

平面设计是通过一些视觉元素以及文字图形等把作者想要表达的设想和计划传达给大众知道,它是众多有目的的策划形式中的一种。设计应用在商品上时,必须能够使商品在市场上体现出它的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设计的好坏对商品在客户眼中的满意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设计的新颖才能吸引客户的注意,才能使商品赢得客户的信任,这也是设计的最终价值体现。如果一个设计对商品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因为它的独特吸引了大量的客户,实现了促销的目的,说明这个设计的价值经过了市场的考验,充分实现了它的价值。

在实际的商品设计中,设计师往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进行设计,这是因为客户对于市场的了解和把握都比设计师更准确,所以设计师在有些方面必须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要揣摩客户的心理并且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设计商品才能使设计方案通过。也有一些情况,设计者经过呕心沥血对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相当满意,但是就是因为客户否定的评价而使设计方案付诸东流,这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归根究底,设计师对商品的设计价值是靠客户的最终评价来实现的。

市场对设计的要求和控制也能体现出设计对商品的依附性,因此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直接决定了设计行业的走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商品在市场中供过于求,于是产生了经济危机,商品被大量的囤积,卖不出去,商家们对于商品的设计也就不再那么注重,因此,设计行业处于低迷期。第二、当商品在市场中供不应求时,厂家在乎的只是产品的数量,就更不会去注意产品的设计了。总的来说,想要在经济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去实现商品设计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2.2绘画能够体现创新和个性

画家创作作品往往都是跟着自己的灵感或者意境而来,不会考虑出来的作品是否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现代派的画家。一般来说,画家绘画出来得作品都传达着画家自己的个性和意识,这种个性往往都是极端的,它代表着整个作品的生命力,画家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多都是根据形式法则的理解表达出来的形式美,每一个伟大的画家都代表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美的符号。我们也可以说,绘画作品传达着一个伟大画家的灵魂,他们通过作品把自己对于生命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理解表现出来,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释放。

对绘画艺术的创新是现代绘画的一种个性化体现。随着科技、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绘画艺术也在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时代的特征,具体怎样表现是所有前卫的绘画大师们都在思考的问题。为了给这个绘画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的时代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许多艺术家们把不同种类的艺术相结合,或者是把艺术和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加个性的艺术形式,例如,在展览馆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一幅画一半是仿真的绘画形式,另一半是用活人的躯体,两者拼接起来,亦真亦假,让观众真假难辨。还有一种吸引观众的形式是用电脑播放绘画作品。这样独特的形式不仅为低迷的绘画界注入了一股生命力,还体现了艺术家们自己的个性。这对于设计者来是做不到的。

2.3绘画和平面设计在实现方式上有差异

因为设计和绘画在功能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就工艺制作的实现方式而言,它们也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绘画不仅是一门艺术,它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有专业的技术。绘画作为设计的一种,商品依附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机器大生产与脑力劳动创造相结合的过程是它的实现方式。绘画在技术方面所含有的技巧、材料等一切加工手段是实现并完成绘画的再创造这种思维的基础。绘画是人的手工劳动成果,体现了人的个性,所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称它为不能重复存在的手工艺品。但设计的实现方式与绘画不同,它可以凭借迅速发展的科技实现,例如电脑作图,充分显示了机器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对于绘画与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学者都已经论述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结合了前辈们的观点,对于绘画和平面设计间的关系做出了一些分析。首先阐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随后指出了它们间的差异,为学生对绘画和平面设计的理解提供了一些依据,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艺术,表达艺术,创造艺术。

浅析绘画与设计的异同 篇10

关键词:绘画,设计,历史,差异性,相似

近百年来, 绘画和设计在世人眼中一直维持着错综复杂、无法言明的关系。大多数设计界人士认为设计的发展史是建立在绘画艺术的繁荣基石之上, 设计师们借助绘画的形式在草图上记录、呈现、修改、拼凑、完善他们脑中涌现的灵感碎片[1]。很多视觉设计师声称绘画是其汲取设计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如以正负图形和错视空间闻名世界的日本海报大师福田繁雄受到了埃舍尔错视艺术的影响, 德国的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则从超现实画派的著作中汲取养分[2]。另一部分设计史研究者则认为自史前人类有意识的摔打碎石制造工具时, 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怀揣目的创造新事物改变世界的设计行为, 进而创造了原始艺术[3], 因此人类的设计行为早于绘画等艺术活动。

究竟设计是起源于感性主导的艺术, 还是萌发自理性至上的科学创造?是偏向艺术性还是科学性, 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至今设计理论界仍纵说纷纭, 没有确切答案。要想解开绘画和设计纠葛混沌的死结, 笔者认为需要先明确二者的定义和定位, 再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 进而找出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历史背景下的绘画与设计

1.1 绘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艺术的英文单词“Art”起源于古拉丁语“Ars”, 起初用于描述木工、铁工等专门的技能。中世纪的西方, 艺术等同于技艺。那时画家、艺术家、设计师统称为手工艺匠人。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 记载着其设计灵感的手稿至今仍受到世人膜拜。16世纪初,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 意大利和德国出现了将商品集合成目录印刷成册, 供客户挑选的类似于设计师的工作。17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首次提出了美学学科, 同时西方架上绘画的兴盛使得艺术开始以纯化形式与手工艺区分开[4]。

西方绘画艺术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五光十色的浩瀚艺术海洋, 涌现出了多种绘画流派, 掀起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潮流, 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印象派、新造型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5]。

我国考古发现的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陶绘、岩画, 以及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 充分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标志着我国特有民族风格的传统画派的形成。一千多年前唐代画家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字画同源”, 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 它早于中世纪欧洲美学理论数百年。由于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禁锢了绘画理论的发展, 直至近代才由蔡元培等人从日本留学回国, 引入了“美术”及“艺术”一词。至此, 我国在艺术领域方面才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 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由此可见, 绘画从属于艺术范畴, 是通过技巧和媒介表达作者的灵感或将作者的审美体验可视化的过程[6]。

1.2 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上海同济大学知名教授林家阳先生说:“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个性, 而不仅仅是美学概念的突破[7]。”绘画与设计同属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 但与绘画艺术不同的是, 设计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设计的英文“design”, 源于拉丁语“designara”, 最初用来形容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英文“design”的部分词意与汉语中“设计”的词意有些类似, 都有设想、设置、构筑、策划等含义。18世纪“design”被《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定义为“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 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随着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进程, “design”一词被广泛运用, 设计被定义为人类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性活动, 以及整个创造过程和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8]。近年, 设计被扩展为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行为, 解决现有问题, 满足人类金字塔型需求, 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学科[9]。

2 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差异

绘画与设计同为人类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 常常趣味相投、相互影响。绘画和设计归属于两个自成系统的邻近专业, 二者在定位和表现形式、创作过程、评判标准以及销售方式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皆存在着本质差异。

2.1 绘画与设计在定位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绘画与设计有着本质的差异, 表现在:绘画是用来看的, 欣赏性占主导;而设计是拿来用的, 功能性大于欣赏性。由此, 绘画与设计在定位和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区别。

绘画与设计对中西方而言, 拥有各自的传统风格和形式。中国用水墨传神的手法勾勒人物、泼洒山水、描绘花鸟;西方则用碳条和铅笔迅速记录物体形体, 用颜料堆叠出风景、人物的光影和色彩。中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受限于时间和环境因素,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绘画在笔法、线条、色彩、形体、明暗等造型特征上皆有所不同。比如,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派从绿山水转变为写意山水, 从“神形并重”转变为“重神轻形”。再如, 西方的印象派和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比印象派更重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将未经修饰的笔触变成点状的小笔触, 让色点在画面上规律的叠加或排列替代具体的线条和色块, 从而形成了符合色彩分割和光色混合原理的“点彩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科技的高速发展将设计的边界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辽阔境地。设计向不同学科领域地延伸, 逐渐打破了艺术设计界因研究对象过度细分而越发局限的视野, 形成了一门涉及社会学、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美学、艺术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因此, 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呈现多功能性。例如, 为穿戴设计——从服装配件设计转变为可穿戴型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为传递信息设计——从图文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出了针对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为居住而进行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已初步形成智能家电一体化的无线智能控制的环境设计等[10]。

2.2 绘画与设计在创作过程中的差异

人类创作新事物的过程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即酝酿阶段、开始阶段、中期阶段和完成阶段。绘画和设计在酝酿阶段以及开始阶段有些神似, 但到了中期和完成阶段则形态各异, 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从酝酿到完成的四个阶段中, 画家和设计师为了寻求创作灵感, 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此时绘画与设计的区别在于设计有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法, 其中包括明确的调查步鄹和调研方法 (问卷法、观察法、采访法) 等;然后设计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进行调研以获得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或得出不同的参考数值, 再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理性的比对、筛选和修改, 最后再调研、再反馈、再修改如此循环, 直至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当今绘画界几乎没有形成固定性的准备模式和调查方法。在创作之前, 只有极少数画家会进行调研, 大多数画家则是凭借自身的喜好和习惯随意地搜寻灵感, 如有的作者选择旅游, 有的听音乐, 有的逛展览, 还有的看小说或借助电影、动画等活动, 为创作做热身。

2.3 绘画与设计在评判标准上的差异

评价绘画作品需要遵守三原则:即统一性、强烈性、复杂性。首先, 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和谐统一;其次, 绘画作品应具备能瞬间唤起鉴赏者情感共鸣的视觉冲击力;再次, 绘画作品需要体现作者运用了透视原理、色彩原理、构图原理、空间原理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回顾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 设计显示出与绘画不同的标准属性:即实用性、物质性和经济性。例如, 与绘画联系最紧密的平面设计, 是从手绘的宣传画、商品包装盒的面画演变发展而来的。

2.4 绘画与设计在销售方式和价值体现上的差异

除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外, 绘画与设计在销售方式和价值体现上也显著不同。绘画常以举办画展的方式展览并销售, 多数通过画廊代理销售, 也有少部分被博物馆、企业或私人通过向画家直接订购的形式购买珍藏。由于绘画的完成周期完全依赖于画家的创作时间和绘画技巧的熟练程度, 很多知名画家的画作在拍卖会上的拍价屡创新高, 因此难以估计作品的确切价值, 故只被少数人收藏欣赏。而设计得益于工业机械化的大规模加工工艺地普及, 产品的价格会随着大批量地生产而降低, 并可在较短时间内销售到世界各地。几乎每个人一出门或者一点鼠标就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商店或者自己手机的购物网站上, 轻松购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

3 绘画与设计的相似性

绘画与设计的组成部分都源于艺术, 设计属于实用艺术, 绘画属于美学艺术, 均属于人类创造的智慧产物。设计与绘画在传达作者的审美经验、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准、美化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绘画与设计的相似性来自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共性——创意。创意和灵感是设计的核心, 也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画家从设计作品中得到启发, 设计师也常从绘画作品中吸收养分。绘画可以提供设计的灵感, 所以现今高校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绘画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手绘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互为邻里的绘画与设计在历史中有各自的起源和发展, 存在诸多差异, 但也不乏相似和关联之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传承, 才能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 打造出时代所需的设计与绘画的顶尖人才, 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美) 帕什 (Pash) (著) , 罗雅萱 (译) .灵感的法则:40位国际著名设计师独家创意秘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 (英) 保罗?克拉克, (英) 朱利安?弗里曼 (著) , 周绚隆 (译) .速成读本:设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3]赵洪江.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李砚祖, 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和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现代艺术》编辑部.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个流派[M].北京:现代艺术杂志社, 2002.

[6] (美) 帕特里克?弗兰克 (著) , 陈蕾、俞钰 (译) .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7]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8]崔海源, 方文素.设计进化说:图说艺术设计的光和影[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9] (美) 维克多·马格林 (著) , 柳沙, 张朵朵 (译) .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家庭养老文化下一篇:中国地域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