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

2024-10-03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精选4篇)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 篇1

创新是一切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尤其是传统而又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 就更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而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 又是整个戏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当然, 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 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具体来讲, 可以分解以下三大层面来研究与解读。

一、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意义

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艺术, 都以创新为生命。我国当代美学家彭吉象先生在其所著的《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样, 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 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离开了创新, 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 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他精神生产来, 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 造, 没有创新, 就没有艺术。”

其次, 创新已成为当下全球各国家、各领域的一个大主题。我国也把创新作为整个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并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早在200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再次, 传统的民族戏曲更需要创新。众所周知,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我国的各种传统的民族戏曲, 受到许多新潮艺术的冲击,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危机。有人甚至把戏曲视为“夕阳艺术”。戏曲要振兴, 就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 才能不断发展, 不断繁荣。可以说, 创新是关乎到戏曲艺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最后, 戏曲舞美设计也需要创新。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戏曲舞美承担着通过多种造型艺术手段造就剧中环境和人物的外部形象, 渲染舞台气氛的重任。因此, 舞美设计创新度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整个戏曲艺术创新的优劣成败。

由此可见,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重要意义, 是不容小觑的。

二、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内涵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为重要者, 有以下三点:

一是设计理念的创新。设计理念即设计思想、设计观念。设计理念的创新决定着设计行动的创新, 因为思想既来源于实践, 反转过来又指导实践。戏曲舞美设计理念的创新, 主要又表现在指导思想上从以往简单被动地为戏曲表演服务的框架下走向积极主动地创造性上来。许多新的戏曲舞美设计, 就在深化剧目主题思想、塑造戏曲人物形象、创造剧目艺术风格上花大气力、动大脑筋、做大文章、获大效果。例如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 旧北京城的歪邪的城墙、城门的布景设计, 就象征着旧社会的必将和行将倒塌的主题思想, 其创新性之高之美, 令人刮目相看, 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二是设计思维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上面, 所谓“创造性思维”, 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 不拘于既有的结论,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在创造性思维中, 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都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又包括跳跃式思维, 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等。

三是设计手段的创新。设计手段的创新是实现整个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可靠保证和重要路径。其中主要包括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 例如电脑三维动画设计手段、投影设计手段、电子音响设计手段、电脑灯与激光灯设计手段等等。

三、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体现

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 具体体现在戏曲舞台美术的各个艺术环节之中,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布景设计的创新。现在主要运用电脑、三维动画与电视投影等布景, 营造逼真、动感的新的美学意蕴, 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道具设计的创新。主要运用新的材料和新的造型, 创造全新的道具。例如观众手持的鼓掌器与荧光棒等, 增强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三是服装设计的创新。主要运用新面料、新颖式, 创造新潮的舞台服装, 增强时尚感。

四是化妆设计的创新。主要运用新的化妆方法, 增强时代感。

五是灯光设计的创新, 主要运用电脑灯、激光灯等手段, 营造变幻莫测的舞台效果。

六是音响效果设计的创新。主要运用电子调音台、录音播放、话筒等设备, 设计出全新的音响效果。

必须指出:“这六大元素的创新, 是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转引自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8.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 篇2



1.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要求。



2.了解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及其要求。



3.把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能力方面



1.引入事例分析基本原理和观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分析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辩证的革命批判断精神



难点



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设计



意图



1.导入新课



破题:引出创新意识,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变化发展较快的事例。



引出本课中的主要事例:手机的发展。



2.突破难点1: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以有线电话——大哥大——2G手机——3G手机的发展为情景,设计两问:



前一问意在得出“增添”了什么,即克服了什么?后一问意在得出“保留”了什么?从中引出辩证否定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电话发展的事例,分析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实质与地位。



后一种电话与前一种电话相比有什么优点?





后一种电话是不是对前一种电话的全盘否定?





3.突出重点1:树立创新意识的



从电话技术的发展中得出:我们必须要创新,要转变观念。请同学例举观念更新、不断创新的事例。



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正面与反面的创新的事例,说明要创新就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明确创新一项艰巨的事,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突破重点点、难点2: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以有线电话——大哥大——2G手机——三G手机的发展为情景,设计三问:




3G手机是不是手机发展的最高境界?



明确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G手机不是手机发展的最高境界,你心目中的理想是什么样的?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结合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手机分析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如果你是手机生产商或手机技术的研发者,消费者的这些想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5.知识小结




点明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的关系。



6、情感升华,结束新课



畅想未来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的“三个统一” 篇3

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戏曲,这种创新应当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展为原则,所以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那么,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三个统一”,即戏曲化与现代化的统一、写意化与写实化的统一、情境化与情感化的统一。下面就此分别进行论述,以求为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戏曲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三个统一”的第一个统一,是戏曲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所谓“戏曲化”,指的是舞美设计要遵循中国戏曲所特有的美学原则、美学精神、美学特征。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最为显著的区别是,中国戏曲“以一求多”,西方戏剧则“以多见一”,例如中国戏曲的“一行多用”、“一式多用”、“一曲多用”,决定了戏曲舞美设计的“一景多用”、“一服多用”。例如传统戏曲舞美设计中的“一桌二椅”,作为戏曲大道具,就有多种功能,“根据桌椅的不同程式的摆法,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椅放于桌前以示大厅、前厅或客堂等;椅放于桌后则以示内室、书房等。桌子和椅子的搭配,还可表示山坡、城楼、船只、卧床等。”[1](P162)由此可见,戏曲舞美设计的“戏曲化”,就是简约化、程式化、符号化。

所谓“现代化”,指的是戏曲舞美设计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例如电脑三维设计、投影技术、激光灯、电脑灯、电子音响设备等)进行设计、制作、呈现。从而使整个戏曲舞美凸显出时代特色与现代感,这是创新的核心。

而要做到戏曲化与现代化的统一,则必须使二者水乳交融,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1+1 > 2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二者的简单拼凑。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主演的京剧《柳荫记》的舞美设计,一方面以“一桌一椅”显示不同室内的不同环境,彰显出“戏曲化”特色;另一方面在室外的布景设计上,又采用现代化的投影手段,凸显出“现代化”特色。而这一内一外,优势互补,做到了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二、写意化与写实化的统一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三个统一”的第二个统一,是写意化与写实化的统一。

所谓“写意化”,源于中国绘画,原指以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后来广泛运用到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念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2](P653)戏曲舞美设计的写意化,主要通过虚拟、夸张、象征、装饰、图案等艺术手段来体现。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云片代云、以车旗代车等等。

所谓“写实化”,则指的是与实际生活形态十分相同或相似的舞美设计,这在西方戏剧与中国话剧中最为常见。

而要做到写意化与写实化的统一,戏曲舞美设计必须动大脑筋、花大气力、作大文章。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场的舞美设计,就将写实化的林海雪原中深山密林的布景与写意化的杨子荣的以鞭代马有机统一起来,令人赞赏。

三、情境化与情感化的统一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三个统一”的第三个统一,是情境化与情感化的统一。

所谓“情境化”,指的是戏曲舞美设计通过各种造型艺术手段营造剧中环境和人物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所谓“情感化”,则指的是戏曲舞美设计要通过外在的形式美表现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创造出戏曲的整体意境。

当然,戏曲舞美设计要做到情境化与情感化的统一,则更非易事,更需要精心创意、精细策划、精美体现。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京剧《骆驼祥子》的舞美设计,天幕上歪斜的北京旧城墙、城门的投影布景,在充分显示旧北京的典型环境、破败气氛的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盼望旧社会快些倒塌、新社会快些到来的思想感情。

摘要: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戏曲艺术与戏曲舞美设计皆如此。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戏曲,这种创新应当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所以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本文以戏曲化与现代化的统一、写意化与写实化的统一、情境化与情感化的统一这“三个统一”为主要内容,对戏曲舞美设计创新这个重要艺术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篇4

蔡毅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戏曲。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

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史,指的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子,指的是老子、孟子那些;集,指的是汉乐府、小说。以前主要是通过口头传颂,文字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文字、语言、舞蹈呈现与传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字,现在还在传颂,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戏曲,正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戏曲是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唱、道白和动作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宁宁说。

在早些年,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当时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的戏班子来固定排一些戏,表演给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自己也唱。于是,从早期临时的民俗戏剧表演到之后有固定场所的演出,久而久之各地就形成了固定的戏班子为当地农民演出。单纯靠口口相传非常难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地方戏。这是传统文化中早期戏曲的呈现、传播与生存。自元明清以来,传统诗乐舞一体的乐舞形态又进一步变化,演绎成为戏曲形式。明清时人们认为,戏曲是“古歌舞之变”,明代人认为周代《韶》《武》之乐是传播圣人事迹的一本戏曲。

谈及传统文化中的戏曲,首先会想到京剧,想到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与昆曲。但在当下,提及京剧与昆曲的现状,会发现当年梅兰芳先生最爱的昆曲的传播力度远不及他的京剧。

提到现状就不得不提到京剧与昆曲的起源。

京剧非常年轻,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中期(乾隆末,嘉庆初)四大徽班入京,得到了当年清政府的支持。当时,宫里纷纷学唱,形成了一股热潮。最早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诸班陆续进入北京,徽戏也就在北京扎下了根。“四大徽班”进京后,又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逐渐发展成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地方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晋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多方面的影响。昆曲唱腔柔美,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但曲高和寡的“百戏之祖”——昆曲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痛追年少乐,不许俗人知。”唐寅的诗句,恰恰了表达昆曲的态度。到了20世纪中叶,这个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濒临了最大的困境。1956年,由政府出资组织编排了昆曲《十五贯》。起初主要是演给官员看,随着演出的进行,慢慢唤起一部分人对昆曲的注意,周恩来讲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就是指《十五贯》这出戏,若是当年没有这出戏,昆曲命运难测。众多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大多是从昆曲开始学起的,他们在昆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梅兰芳先生也是如此。在梅兰芳先生那个年代里,京剧以其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以及更直观的感染力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听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多于昆曲的原因。

传统戏曲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同样需要思想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繁荣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当下,不断有古典戏剧融入当代新元素,笔者为此登门拜访了著名媒体人,海航集团艺术总监、海航新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杨浪。当谈到在古典戏剧中融入现代元素是否逐渐成为戏剧流行的新趋势时,杨浪说:“戏剧一直在创新,古典戏曲也是如此。”

梅兰芳先生就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30年代梅先生赴美国演出,就作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改变,他表演的“圆盘舞”让当时的美国人十分惊奇。梅先生在戏台中央放置了一个电机带动的转动的大圆盘,自己则站在转动的圆盘上逆向跳舞,这是80多年前的美国前所未有的演出,在座的观众无不被梅兰芳先生的优美唱腔、柔美身段以及大胆创新所吸引。

中国的戏曲一路走来,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在新的文化中继承优秀的部分,并且予以弘扬。在古典戏剧中融入新的元素是有“度”的,这个“度”便是不能改变传统戏剧的“魂”。“我与一些国家大剧院的老艺术家谈过,其中有林兆华导演,大家一致认为,戏可以改,但是不能失了传统戏曲的原貌,唱腔不能变,身段不能变,这也正是京戏的‘魂’。京剧回到老的传统戏这一套传统不能变的,传承瑰宝。甭管苏白、京白、韵白,因为语言是当中反映生活的语言。”杨浪说。所以,现在的戏曲中也渐渐有网络语言的植入。

目前传统的戏曲主要集中在国有院团演出,比较熟悉的像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等,老的艺术家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酷爱戏曲的戏迷票友们的注意力。通过在这些剧院与正乙祠戏楼看戏,对比可以看出,往往这些国有剧院的观众都是年龄偏大,年轻人占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年轻人则喜爱有年轻人特色的东西,正乙祠戏楼的戏恰恰就是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做了适合当下观众欣赏的改变,推出了新观念京剧。新观念京剧恰是相对传统京剧而存在的概念,是根据京剧自身的艺术特点,运用全新表现手法诠

释京剧本质形态的艺术形式,旨在使古老的国粹艺术在当今时代能得到更多的审美认同和情感交托。“我敢说,虽然正乙祠戏楼中没有名‘角’,但是排出的戏受到了咱们票友以及更多年轻人的认可。也算是用咱们自己的方式将梅先生的京剧、昆曲带给了更多观众。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抓住了当下的流行趋势,适应了更多观众的需求。”杨浪说。

戏曲文化的现状

“2012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中戏剧类观众仅为57.9万人,其中京剧类观众40.6万人,地方戏类观众17.3万人,仅占2012年全市11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观众总人数1100万人的5.26%。可见现代人新的审美体系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戏曲类观众少,与剧场限制因素有关。同时,戏曲与相声、二人转等演出形式不同,观众数量有限。现在观众大多被好奇心吸引,演员中不乏“一脱成名”者,这当然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从来就是一腔一调讲究“把式”。“越是受众少,越是曲高和寡,越是要做精,越是要做细,越要做尖端。”杨浪说。

正乙祠戏楼是300多年的老戏楼,不过才200多个座位。梅兰芳大剧院不过才2000多个座位,长安大戏院也是2000多个座位,北大的剧场也只有2000多个座位,国家大剧院把所有的场子的座位加起来不过才6000多个。中国传统的戏曲,限于场地要求,没法像电影那样通过院线在同一时期场场放映,咱们的戏曲,都是通过每位艺术家、每个“角”亲身演绎出来,而亲身到现场欣赏的,不得不受到剧场的座位限制。

2013年我们迎来了新一届两会、新的国家领导人,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方针,政府报告中和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中不断提到文化“走出去”如何走、艺术应百花齐放、高雅艺术如何走进百姓等议题。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更需要有新发展、培养新观众。可能大家会觉得现在在年轻人中间不流行了,年轻人不喜欢戏曲。但毕竟中华民族的戏曲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东西,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喜欢、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现代人精神压力较大,年轻人往往欣赏重金属的节奏性强的音乐,所以大多数年轻人追流行音乐去了,这个没有错,流行音乐我也喜欢,接受一个多元的文化要比单一的只接受一种文化要好。”杨浪说,“但是,咱们的国粹,咱们的戏曲始终会有人喜欢,会有人传承。现在在地方,都有自己的戏曲学校,近几年都升为戏曲学院了,专门教授地方戏,都是些老艺术家,自己唱不动了,到高校里去教学生了。他们的学生,渐渐地活跃在舞台上,继续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说,观众比例少,并不奇怪,接下来戏曲类观众依然会少。但是,咱们的文化,咱们的传统,始终都在被传承着。当然,这与咱们的国策有关系,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文化强国成为了一项重要国策,传统文化更加得到了弘扬,成为了文化软实力。

传统戏曲有了新观众

看过梅兰芳大剧院的昆曲《西厢记》、正乙祠戏楼的京剧《梅兰芳华》和《凤戏游龙》,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传统京剧、昆曲与新观念京剧、昆曲受众并不一样。而当代的新观众更加倾向于新观念戏剧。杨浪说:“正乙祠里一定要原汁原味的重现梅大师传统的唱腔、身段、服饰。”

梅葆玖先生非常喜欢正乙祠戏楼里的戏,当然不仅是因为正乙祠戏楼是当年梅兰芳先生驻场演出的地方,而且是个300多年的老戏园子,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有学者称它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确纯木质的正乙祠戏楼适合古香古色的演出。“你提到的《凤戏游龙》,《梅兰芳华》,这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新观念京剧。《梅兰芳华》正是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当年梅兰芳大师的经典选段,一招一式都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的样子,中间加入了‘念白’贯穿所有剧情;《凤戏游龙》则是将传统京剧《梅妃》和《游龙戏凤》结合在一起,通过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的重新设置,讲述了一对唐朝的抱憾恋人在明朝重新相会的续缘故事,颇有‘穿越’的意思。”(杨浪)

梅葆玖先生来到正乙祠戏楼,第一眼就说:“这就是我父亲的(京剧演出舞台上缎面绣花的那个大帘子)”。其实正乙祠戏楼正是将梅兰芳先生最喜爱的戏服、场景一比一地重现出来。演员们穿着梅先生当年的戏服,唱着梅先生当年的曲子,再加上戏曲开场前那段无声的短片,声光电结合,既秉承了传统的服饰、唱腔、舞蹈、身段,又融入了的现代元素,从而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以及外国人来欣赏京剧、昆曲,能让初次接触到京剧昆曲的人很快接受梅兰芳先生的戏。杨浪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正乙祠戏楼做昆曲版的《梅兰芳华》,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咱们中国传统的昆曲。”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将文化传承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识与重视。从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与昆曲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创新中传承与弘扬。“文化强国”的内涵正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旨在塑造良好的民族和国家形象,形成强劲的文化创造力、吸引力、渗透力与影响力。

上一篇:政治生活的有效教学下一篇:SIFT特征匹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