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创新之思考

2024-08-06

戏曲的创新之思考(精选5篇)

戏曲的创新之思考 篇1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 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性之上, 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应试教育;重理论轻视实际;教学形式手段陈旧等问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 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 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从根本上实现质的转变。加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需要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对大学英语教学不够重视。许多高校没有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大学英语的课时。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必要投入, 甚至少计算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大学英语教师只能压缩教学内容, 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深入展开, 一些教改活动也因时间有限或减少或取消,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安排大学英语课堂时均为大班上课, 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 上课的效果不佳。

2.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一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 有些大学英语教师把大学英语简单地视为知识的传递、传授和传播, 任课教师为教学而教学, 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只求学生记住所讲的内容。有的只停留在教育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上, 却很少考虑学生在“想什么”、“想干什么”。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排斥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压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大学英语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大学英语教学手段落后。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 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三是大学英语考评手段落后。当前, 大学英语考试还没有摆脱传统考试的方法, 一次考试论现象普遍存在,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 考试方式单一, 基本就是以闭卷笔试为主。

3.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是为了增加知识, 有点的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对今后的成才有帮助, 有点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是为考研打基础。还有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得学分, 在这种功利心的支配下,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通常是临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一些理论、概念, 往往也能考试过关。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还没有落到实处。

4.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学生感觉兴趣一般, 较小或很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还不能完全吸引住大学生, 还没有使大学英语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二、增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一) 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转变观念, 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当今社会, 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 参与的积极性高, 遇事愿意独立思考。要使学生掌握过硬的英语知识, 发挥好大学英语的价值,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关注和养成学生的个性化人格品质,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实现学生自觉地追求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个人价值, 满足其自我实现、张扬个性的内在需要。

(二)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注意深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深入到大学生中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在想什么, 疑虑什么和需要什么, 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使教与学有机统一。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了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和需要, 了解大学生对待大学英语的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和接受态度, 使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三) 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在外语的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首先, 要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引导学生形成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 因为没有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就没有学生的真正的发展和创造, 就无法顺利地进行教学改革, 也就无法实现任何质的转变。其次, 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再次, 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精神, 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最后, 要通过各种手段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大学英语教学从实现质的转变,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突破教材的框架, 补充教学内容, 进行动态的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度注意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现实状况的结合, 把大学英语融入社会和学生的现实思想中去, 使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的统一起来。

2. 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是充分调动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是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 主要有:

一是专题式教学。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可以不必受具体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限制, 更方便突出大学英语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感, 关照学生关注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并可随着时代的变化, 大学英语的发展而随时增减, 形成有整体性的、可增减、可变化的开放型教学内容体系。二是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身优点。第一,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 具有真实性;同时它又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 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 更能反映实际, 也更具有说服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三是启发参与式教学。启发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可能性方案, 养成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新、求知欲, 以及对问题主动、独立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既要“学会”, 又要“会学”。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启发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 学生试讲法。就是选择教材中某一章节,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备课写讲稿, 然后安排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十几分钟的讲课, 并组织学生评议,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生试讲情况进行归纳。其二, 演讲法。由教师出题目或者学生自己选择题目, 要求学生就某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进行讲演。通过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起到了不课堂教育引向课外的效果。其三, 辩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所学的知识, 针对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3. 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选用实践教学形式,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组织第二课堂。利用学生业余活动, 开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有意义的活动。如,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成立“英语学习协会”等社团。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假期社会调查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 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 使学生亲自投身社会活动中,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积极性。

4. 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 以选聘配备为基础, 以培养培训为抓手,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 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杨蓉青.创设教学情景促进思维发展[J].宁德师专学报, 2005, (1) .

[2]傅道春.教育学——情景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5]赵国强.听说教学真实性原则应用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之思考 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的现实意义

所谓银行业务创新, 就是指以传统银行存、贷、汇等业务为依托, 不断开发出新的业务品种、新的金融工具, 从而使银行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 对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是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是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等。

二、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应遵循的指导原则

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指导原则和策略方面作新的探讨。我们认为, 开展业务创新要遵循四个指导原则:

1. 利润最大化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主体, 追求盈利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 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突出利润指标, 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目标责任制, 上级行对下级行每年签订目标利润, 实行以效益论待遇, 以效益论政绩。

2. 以人为本原则

在商业银行管理中, 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把各项经营指标全部分解到人头, 使人人有指标, 人人有压力;二是把银行确定的各项经营指标与职工的个人利益和政绩密切挂钩, 用利益机制去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发挥;三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通过团队精神, 来凝聚职工,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进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3. 坚持成本管理原则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要获得利润最大化, 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为此, 要坚持成本管理原则。对每一个营业网点的设计, 每一项业务领域的进展, 每一种金融产品的开发, 每一个客户的选择都要进行量本利分析, 测算盈亏平衡点, 要研究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办法, 在做好成本预测、计划, 与先进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 制定可能实现的目标成本, 以此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4. 坚持内部激励原则面对激烈的银行间同业竞争, 商业银行必须打破传统分配体制, 把市场激励机制引入银行内部管理

要通过内部激励让每个员工都直接感受市场经济的压力, 从而关心市场,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如在分配制度上, 要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 进一步拉开银行间和员工间的收入差距,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按人才机制实行年薪制对优秀管理人才给予高薪, 设立重奖制度。

三、决定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策略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金融业务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应率先转变观念, 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 尽快采取有利于金融业务创新、增强各级银行部门竞争活力的政策措施。一是应建立总行级和省分行级业务创新中心, 完善机构配置和人员配备, 集中一批高素质人员专司研究市场职责, 加强对市场调研,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大力拓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网上购物结算以及基金托管、保险代理等新型业务品种。为应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积极开拓外汇调剂、外汇买卖、利率汇率保值、远期结售汇等业务品种类型。

2. 完善营销体系, 加大金融业务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

针对我国当前金融业务创新过程中自主创新项目少的实际, 要创建特色鲜明本土“金融品牌”形象, 并迅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市场营销体系, 着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作为总行要充分发挥一级法人的优势, 建立起以总行为龙头、省分行为主体、市县行为前沿的产品营销体系, 加大营销力度。

3. 重视人才培育, 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务创新的支持保证体系

金融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加入WT0后, 对中国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失问题。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 中国对外资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都会逐渐加大,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来中国投资。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提高竞争力, 将会遵循人才本地化原则, 将会不遗余力地抢夺中国各企业的优秀人才。当前, 在商业银行界谁拥有了人才, 谁便会占据了金融开发和创新的制高点, 从而获得了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持续资源, 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 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 在人员招聘、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 要一改变过去那种论资排辈和唯关系论的旧习惯, 切实建立起“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 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人使用方面能够“引得进、培养留得住”。

毫无疑问, 国有商业银行成功的业务创新与其拥有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用人制度以及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 通过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中国加入WTO后, 国有商业银行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在走向国际化和面对大量外资银行进人的情况下,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 加快金融创新, 迅速提高国有银行核心竞争力, 已是势在必行。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和我国加入WTO, 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国内外金融行业双重竞争压力, 要想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就必须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本文主要就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的意义、指导原则及相关策略取向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国有银行,业务创新,策略取向

参考文献

[1]杨胜刚.国际金融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数日益剧增, 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入互联网, 成为其中的“弄潮儿”。研究“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和采取何种教育对策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 这个崭新的课题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正确认识互联网, 有效发挥其平台作用, 可以抑制网络的负面效应, 有效为高校学生工作服务。

一、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

1. 网络时代必须直面学生的变化。

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 因特网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最具有活力的且开放度最高的第四媒体。它具有传统文化所不具有的四个特点:内容跨文化、传播跨地域、监管跨国界和交往跨身份。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1)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新途径。

网络信息的极度丰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方法发生很大变化, 不再依赖辅导员的传授, 而是更多地从网络上获取。这对知识的更新、知识面的拓展、知识量的增加、知识深度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

(2) 迷恋网络游戏, 荒废学业。

网络游戏较为生动、刺激, 同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很容易令人入迷, 特别容易使很多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迷恋于其中, 荒废学业。而且网络游戏往往以“游戏”为挡箭牌, 将道德置之一旁, 以纯刺激为目的, 倡导“战争”、“胜者为王”, 没有“正义”, 使学生出现好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 无谓地消耗宝贵的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荒废学业[3]。说到底, 这一切都不是网络的功劳或过错, 它只不过是一个媒介、一个工具, 用好了可以造福人类, 用不好则贻害无穷。关键是看谁来用它、怎样用。

综上所述, 网络带来了教育的空间, 交流的效率和多样性, 虽然有些弊端, 但是如果能有效运用这一平台, 把它作为一种教育途径, 那么它在教育工作中就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 党组织要通过建立网上党组织、党员家园, 学生团体设置学生活动网站, 设立网上学生工作秘书、班主任、学生导师信箱等, 开展电脑使用技能培训和比赛活动等, 丰富网络正面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树立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等, 利用QQ等即时交流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发挥通知和沟通的作用, 保证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 改变观念、变革队伍, 以崭新的管理模式教育和服务学生。

网络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覆盖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大学的净土日益为色彩流连的世界现实所占领。思想道德工作已不再是一种简易的浇水灌肥的工作[5]。面对再也不可能以“道德灌输完全式”进入社会的大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受到极大挑战, 但网络也以其开放性和先进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1) 学生工作队伍必须改变观念, 掌握网络, 有效开展网上教育管理工作。

有的老师现在还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 观念明显落后。很多老师的知识更新慢, 往往学生在网络上看到的理论都没听说过, 更不要说对其进行评述了。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 甚至课堂产生质疑、厌学。当网络以高科技的形式作为时代进步的标志出现, 学生以全身心精力投入时, 教师必须以更宽容的心态接纳网络, 融入网络, 借用网络发展教育工作。

(2) 网络教育的方式和有效性是促使高校开展网络学生工作的真正原因。

首先, 学生管理系统的建成初步实现了学生资料的有效掌握和控制, 实行了学生资料输入的日常化和更新快, 促使了学生资料使用的快捷和便利, 体现了管理的保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 利用网上论坛在网上不定期地进行“时事论坛”、“网上团员团日活动”、“心理咨询”等, 以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辅导, 利用网络接触学生的内心,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解决学生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 及时矫正学生中的不良倾向;最后, 开设学生团体的网站, 以活泼的形式宣示校园文化, 倡导校园文明, 给学生做好及时的引导。实践证明, 正确认识网络, 合理有效利用网络, 对学生工作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 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多方位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网络只是一种媒介, 任何东西只有适当、适度地使用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传统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队伍只有熟练掌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才能将学生送入网络, 才能将学生吸引出网络。完全网络化生活是不健康的, 至少对人体的机能存在不利的因素。要借助网络技术, 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较多地面对现实世界, 接受现实的人际关系, 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但不能依赖网络。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教育队伍对学生传统活动的开展、操作有相当的熟练度, 并能有所创新地加以发展, 让学生在网上、网下都有体现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将学生当朋友, 告诉他:“青菜有什么营养, 什么食品有毒”, 引导学生自行“进食”, 如不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 自以为能替学生做主, 只会引起学生反感, 事倍功半[6]。教师必须抓住时代的特点, 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建立校园信息传播系统, 并保持系统的客观性和导向性, 让学生从系统中客观了解信息, 不让网上信息“过纯”, 做到正反信息都有, 引导学生参与批判、自主选择, 不要简单地下结论。同时, 系统主流信息必须保持积极向上, 不让信息垃圾到处泛滥, 对网上消极负面的信息要及时处理、主动出击, 进行批驳和主流信息的传播。

具体引导做法: (1) 校园网、BBS的站长、版主、网管由学生干部中责任心强, 有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担任, 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2) 尝试网络教育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和“两课”课堂; (3) 开展“清理网上垃圾, 网络畅响主旋律”活动, 要求学生自发、自觉、自律, 争做文明网民, 提倡网德, 并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 要求网络成为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二课堂, 建设和谐网络校园的新阵地。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政治化的思想、观点、方法去关心、分析国内外大事, 反映和倡导积极的大学生活, 同时允许不同的声音, 但必须是建设性的意见。网络让辅导员不再高高在上, 师生间是平等的, 辅导员不仅要说, 还必须学会“听”, 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二、网络开展学生工作的新途径

1. 通过网络空间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成长。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博客、QQ、校内网等都为网民提供了发挥个性的网络空间, 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倡导者和追捧者, 不但将这个空间看作是发挥个性的阵地, 更把它当成自己心灵的家园,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装扮这个空间。在这里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图片、偶像、文章, 还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悟、现实的看法、感情的烦恼、内心的忧虑等, 同时也通过这个空间结交朋友, 接受别人的关注。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空间, 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成长。

(1) 通过学生网络空间的页面了解学生的个性。

网络空间的页面装扮是最直接反映一个人个性的地方。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网络页面, 分析其版面设计的风格, 仔细欣赏其代表性的图片, 用心聆听其背景音乐, 认真研读其个性宣言, 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2) 通过学生的网络日志关注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是一个既希望隐私得到保护, 又希望不断地被关注的群体。他们常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 期待获得别人的关注。所以, 我们通过阅读他们的日志便可以了解他们某段时间的主要经历和内心感受, 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 通过访问者的留言和评论可以间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通过访问者数量间接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等。此外, 教师可以谨慎地以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的方式参与到他们的空间中, 通过发表委婉、温和的评论与他们进行互动和沟通, 从而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及时的关怀与关注。

2. 通过关注网络群组了解群组思想动态。

群组交流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多对多网络交流方式。目前, 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群组类型有班级群组、老乡群组、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创建的群组等。这些群组中的成员往往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 因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常常具有固定的倾向。此外, 由于他们长期在这个共同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与互动, 相互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具有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而这种凝聚力又同时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因此,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网络群组的思想动态, 在充分取得群组成员的信任和接纳的基础上, 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思路, 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干预和引导, 避免群组消极作用的发生。

3. 以开放的姿态创建自己的网络阵地。

既然网络已经是当前大学生不能缺少的交流平台, 那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 让它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 并最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

辅导员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 首先要根据网络的发展现状, 充分了解学生采用的主流网络平台, 结合不同工作的需要, 创建形式多样的网络阵地[8]。比如, 创建学生干部群组,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与交流;创建自己的校内网空间, 实现与学生的信息共享、站内交流、发送谈话邀请;创建自己的博客, 与学生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增进相互了解;开通自己的邮箱, 听取学生各方面的意见和心声;申请自己的QQ, 让它成为能即时与学生谈心的渠道等。

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 学生个人拥有计算机, 经常流连于网络, 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对人类的利和弊一直是同存在, 只是在于人类如何去利用。那么建立一支高素质、贴近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和实际需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和抵抗诱惑能力, 趋势避害, 便是引导学生用好网络的关键。引路人不识路, 队伍就必然失去方向, 乃至溃散。网络时代本身就是弘扬实效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的时代, 高校必须花精力, 不惜突破常规, 大胆创新, 建设强有力的学生思想教育队伍。创新是必然的, 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静.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高校德育的变革[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0, (2) :24-27.

[2]员智凯, 张怡.国际互联网发展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999, (10) :38-41.

[3]林晓梅, 陆永平.网络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 2000, (4) :77-80.

[4]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 1998, (11) :34-37.

[5]鲍丙刚.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6.

[7]李凤阁, 赵井, 文柴辉.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角色探析[J].科技信息, 2007.14:32-42.

[8]谢苏燕, 严建新, 罗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J].实践探索, 2007, S:52-55.

戏曲的创新之思考 篇4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吸引力,高技能人才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关键。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科研型、设计型人才, 更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型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提起创新,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学术科研型、设计型的顶尖人才, 而往往忽略了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 合格的技术员、技术工人极为匮乏, 这种教育结构上的失衡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各类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实施的主体, 是先进科技学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 他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中国制造”要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端发展, 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人才资源中的一块“短板”。

另一方面高素质技能人才和生产结合最紧密, 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性能提升过程中, 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福特、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丰田这些世界名牌汽车生产厂家家喻户晓, 它们生产的汽车及产品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发明创新和技术专利中, 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 “研发型蓝领”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生力军。

我国在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时, 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初步建立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已逐步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基础。但职业教育仍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存在社会吸引力不强, 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 (见下表) 。

(二) 现行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1. 体系不完善导致吸引力不足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辅, 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业教育, 使得职业教育“先天性”的吸引力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精英教育, 大学毕业生普遍比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待遇高, 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较低, 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没有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这就导致社会成员普遍愿意接受高层次的精英教育, 制约了受教育者自发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于体系的不健全和招生制度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倾斜, 造成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大。

2. 教育设置层次偏低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设置很低, 高等职业教育也仅仅是普通高校入门级别的一种设置, 使技能型人才没有接受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 妨碍其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相矛盾, 而且削弱了有志于从事技术和技能型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 也阻碍了希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进步, 使职业教育变成了一条“死胡同”, 从体系上限制了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从低端向高端的流动。

3. 体系不健全影响教育质量

生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都是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从近年来招生情况看,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分数一般在300-400分之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考成绩平均在200分以下,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表现,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 素质不高, 纪律性差, 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待遇低于普通教育, 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愿长久在职业学校任教, 导致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同时, 由于职业教育因实践技能课的比例大, 本来需要更多教师,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职业院校的教师人数比普通高校或普通中学的教师少了将近一倍。同时不难发现,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主体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从原普通教育岗位上转移过来的教师, 另一部分是从理工类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教师。第一类教师多数存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明显不足的问题, 第二类教师则缺少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两类人员普遍和生产一线、市场结合不紧密,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小, 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无法有机地结合, 影响了教育质量。

4. 经费投入不足使职业教育发展受阻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也慢于整个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速度。1997-2006年, 教育经费投入从2 532亿元上升到9 815亿元, 每年平均保持在16.2%的增长速度, 但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每年投入以25.1%的速度增长, 但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却大幅度地下降。财政拨款只保证了人头经费中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绩效工资和由于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外聘教师工资都要通过学费收入来解决,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出现了“学费收入为主, 政府投入为辅”的情况, 学校不得不采取扩大招生规模来弥补发展经费的不足, 而规模的片面扩大, 相应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跟不上, 进一步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不高, 吸引力不大等问题的恶化。

三、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借鉴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久不衰的动力之源,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以欧洲的德国、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亚洲的韩国最具有代表性。

(一)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其教育体系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适龄儿童6岁进入小学, 完成四年义务教育后第一次分流,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可以从普通学校进入职业学校。小学毕业后进入一般中学学习5年后毕业, 如想就业, 仍需要接受3-4年职业教育。学生在技术性中学学习6年后毕业, 可有多种渠道进入职业学校, 接受为期2-4年的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职前培训, 之后便可成为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中层职员, 也可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家长的意愿, 选择通过两年左右的文化学习, 到更高一级的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深造, 完成第二次分流。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为基础, 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 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 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 与基础教育之间, 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形成网络 (见图1) 。

(二) 韩国职业教育体系

韩国以“培养具有先导未来能力的韩国人”为职业教育目标, 被亚洲银行称为政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韩国职业教育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两个层次。高中教育可分为普通高中 (人文高中) 、职业高中 (实业高中、职业专门学校) , 在初中毕业生中, 升入这两类学校的比例一般各占50%。职业高中以讲授专业实践技能知识为主, 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目的。在高中阶段, 普通高中的学生85%选择升学, 职业高中学生75%选择升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就业, 一部分升入大学。职业教育类大学有职业学院和工学院, 学生来自于各类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高中毕业后就业几年的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后学习专业技术的人员,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见图2) 。

四、构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模型的思考

根据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析, 不难看出,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 缺少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内部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衔接不畅, 投入力度不足, 是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吸引力不够的主要原因。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思考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满足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因此, 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兼顾学历教育的同时, 要克服“唯学历论”思想的束缚, 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 满足人成长阶段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需要。

(二) 满足创新型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能型人才岗位需求逐步向具有理论深度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其知识能力结构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职业岗位要求他们增加理论知识, 提高智力与技能水平, 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求的基础操作技能需求正在下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要向上延伸, 设置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 同时也可以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的诉求。

(三) 加强各类教育衔接, 建立起人才培养互通的“立交桥”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出现的吸引力不够、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的不足,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互通不畅。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很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 同时也要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衔接和互通。一方面, 在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根据自己的选择, 按照1∶1的比例接受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教育, 实现第一次分流。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可以转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两年制中等职业教育, 50%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升入大专接受职业教育, 50%的学生就业;高中毕业生中30%升入大学学习, 50%接受专科段职业教育, 剩余学生接受两年制中等职业教育, 实现第二次分流。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阶段教育, 使得接受大专职业教育的学生中有50%可以升入本科段职业教育或者理工类大学, 完成后续学业, 构建起教育互通的“立交桥”, 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 (见图3) 。

(四)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发挥政府办学的主体功能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目前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以学费收入为主, 以财政投入为辅, 而要提高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现场操作技能、技术水平, 学校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扩大实训场地和增加设备, 提高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质量, 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办学条件的改善作为支撑。因此,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才能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元.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技能型人才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10) .

[2]黄日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10.

[3]明航.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3 (3) .

[4]袁红哲.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之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

戏曲现代戏艺术的点滴之思 篇5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戏曲艺术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翻天改革, 时至今日, 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毋庸置疑, 以《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一批为豫剧现代戏优秀代表剧目和创作者们正在尽快摆脱旧的思想羁绊, 不定期的接受本体旧质向新质转变和变异, 提高艺术品位, 努力步入到新世纪审美戏剧的宏观系列当中;步入到崭新21世纪后已趋于成熟。其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巧妙地解决了运用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与之间的矛盾。

二.积累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统一的戏曲现代戏优秀剧目, 成功的汇集了经验, 保留了经典剧目。

三.戏曲现代戏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 有了广泛、深厚的观众基础, 好的现代戏能上演几百场、上千场, 甚至几千场以上, 河南尤甚, 《朝阳沟》上演至今足有3000场以上, 豫剧现代戏《倔公公偏遇犟媳妇》《倒霉大叔的婚事》《村官李天成》就已超过千场。因此, 这些已经表明我们的戏曲现代戏已经成熟。但是, 成熟是相对的, 是阶段性的。所谓成熟是指艺术创作和审美品格上的成熟, 而受众审美标准则受时代、文化、思想、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换句话说, 戏曲现代戏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反映当代生活。就是戏曲现代戏必须紧紧地跟随当代生活的高速发展而发展。从这一点说, 戏曲现代戏就是永远处于不停顿的发展变化——不管是思想内容, 或者是艺术形式——当中。因此, 他只能是阶段性的成熟与完整。或许, 这阶段性的成熟与完整, 恰恰是戏曲现代戏的生命所在——生活只要不停顿, 戏曲现代戏就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因此, 阶段性的成熟并不能说戏曲现代戏已经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相反, 存在的问题不少, 需要继续解决的矛盾也更多。譬如, 思想和形式的问题;反映生活的面不够广泛, 反映生活的内容不够深刻;上十年的表演状态还能否准确表现当下社会、民众的精神风貌, 等等这些问题是戏曲现代戏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的、深入的重复的解决的问题。

戏曲现代戏要创新、要发展, 应重视现代性和民族性。我们创作现代戏, 就必须紧紧把握现代性的特征。把握时代特征就需要我们重视当下, 必须从生活出发, 要熟悉生活, 认识生活。现在有的戏缺乏生活, 追求华丽、徒具形式, 并不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颤。杨兰春说:“生活生活再生活”, 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艺术创作的圭臬之理, 没有生活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的戏曲艺术作品, 只有深刻认识了生活, 才能在零乱的、琐碎的生活里, 发现它内在的本质、潜藏的哲理、蕴含的诗意, 进而才能创作出上乘之作。没有生活的艺术创作会流于形式化、概念化、复制化, 必将导致对生活和时代的歪曲, 非常可怕。因此慎思,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于戏曲现代戏是否应该坚持?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使得戏曲现代戏迈入春光大道, 一路高歌、昂首阔步,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戏曲现代戏作品, 这些作品与时俱进、与民同心, 紧扣时代脉搏, 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事业与婚姻、新旧观念等问题) 有了独特的思索和见解。如京剧《药王庙传奇》、花鼓戏《六斤县长》, 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剧《儿大不由爹》, 豫剧《倔公公偏遇将媳妇》, 川剧《山杠爷》, 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这些作品都用生动鲜活的形象的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大的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嬗变, 以及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情操的不断修缮和提高。而今, 我们有很多现代戏把当下最先进的声光电等高科技设备都用上, 你却赶不到一点新意呢?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和表现形式的现代化才是双善之举, 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虚实相生、形神兼备、高点散视、时空自由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观念在戏曲艺术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需要进一步认识戏曲艺术的规律, 尊重戏曲艺术形式的民族性特点。简言之, 我们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化”是个根本性问题。

我个人不反对大制作!相反, 我认为中国戏曲尤其戏曲现代戏更需要有这种融探索性、先锋性于一体的全新舞台美术样式, 这要论题材而定。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它需要戏曲现代戏人以开放、自信的胸襟大胆的容纳、融化, 它极有可能会给戏曲现代戏注入新的元素;会给予创作者全新、深度的撞击, 使其有新的创造;会给予戏曲现代戏发展新的可能。但是, 我想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 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生命所在。这种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 无论如何是不能伤害的。因此, 不管你改革什么, 不管你从那里及取改革的的营养, 不管这种营养怎么好, 都得让我消化了、吸收了, 都得为我服务, 不管你改革的幅度有多大, 都不能消失我的基本审美特征, 而只能强壮我得审美特征。特别是地方戏, 如果是掉了地方特征, 包括语言, 那, 这个地方戏就被你改死了。这是极大的失败!这种种改革, 不需要。因此, 有了大制作, “戏曲艺术的本体性特征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了?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就可以不遵从了?诸此, 尤需慎思……

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要遵从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热爱生活, 深入生活, 从现代生活出发, 充分发挥戏曲的写意性表演的虚拟性, 舞台的空灵性, 使戏曲现代戏在表现现实生活的时候, 显得更美、更具艺术性, 是我们广大戏曲现代戏工作者, 在当前, 在今后, 一直都要永远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日本商品混凝土下一篇:城镇燃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