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与手工(共10篇)
幼儿绘画与手工 篇1
美工区工具材料和表现技能探索
1、幼儿“绘画”活动材料、工具及表现技能参考
第一种、线条画 A、黑白装饰画(作品展示)
(1)工具:铅笔、签字笔、黑色水彩笔等。
(2)材料:各种白色纸张、彩色纸张、彩色卡纸。
(3)表现技法:A.在选择的纸张上大胆用线条构图,构图较丰富后,再用笔装饰个别的黑色块,如楼房的阳台、窗子;大树的个别树叶等。
B.用笔可选择不同粗细的组合构图。
C.线条的长短、曲直变化要多,而且有疏密对比。
B、彩色装饰画(作品展示)
(1)工具:彩色水笔、蜡笔、彩色铅笔、各种黑色笔。(2)材料:各色纸张、白纸、卡纸。
(3)表现技法:色彩运用可从对比色、相近同类色、冷暖对比等选择(参考黑白装饰画说明)。
第二种、色彩画(幼儿画册展示)A、蜡笔画
(1)工具:蜡笔、彩笔、水粉笔。
(2)材料:各色纸张、白纸、水粉或水粉颜料、墨汁。
(3)表现技法:A.蜡笔画:直接用蜡笔涂色块构图或先用蜡笔构图再涂色。
B.蜡彩画:先用蜡笔构图,然后用水彩或水粉颜料涂色,一般使用平涂法。
C.蜡墨画:先用铅笔或签字笔构图,然后用蜡笔上较浅、稀疏的颜色,最后用墨汁装饰,装饰时颜色内部用浅墨,外轮廓用浓墨。
B、彩笔画
(1)工具:各色水彩笔。(2)材料:各色纸张。
(3)表现技能:以线条为主,用线条构图或再用水彩笔涂色块。
C、颜料画
(1)工具:水粉笔、毛笔、棉签。
(2)材料:各色水彩颜料、水粉颜料、广告色、各种纸张。
(3)表现技能:A.用笔:先用铅笔(毛笔)构图再涂色,一般用平涂法。
B.直接用颜料作画:一张纸上倒几种较稀的颜料,然后把纸对折、或拍或推,感觉画面丰满时打开,则成一幅色彩画。
第三种、国画
工具、材料:毛笔,一般选择羊毫、狼毫之类,要有大小粗细不同;墨砚一般用小碟,墨汁、笔洗一般为小桶;国画颜料。表现技法:国画要求技法性强,在幼儿园一般表现为简单水墨画,墨色一般分浅、较浅、浓几层就可以,也可组合国画色彩。
第四种、其他种类 A、滚珠画
(1)工具、材料:玻璃或铁珠若干,先在颜料盒中粘上颜料(颜料较稀),盘子、纸张、镊子。
表现技法:在盘子中放好纸张,用镊子夹取珠子放在纸上,无规则晃动盘子,则珠子上的颜料自动按运行轨迹画出线条。可几个珠子一同放或不同颜色珠子按秩序放。
B、毛线抽染
(1)工具、材料:白纸、颜料、粗细不同毛线。表现技法:先把毛线在颜料中浸泡染上颜料,取出毛线放在白纸上把白纸折上或覆盖上另一张白纸,轻轻抽出毛线,则纸上印染出毛线的颜色成画,抽拉出轨迹形成立体效果。
第五种、版画(实际操作演示____在大班美术教学计划部分)版画形式较多,制作复杂,在幼儿园中较适合的有吹塑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漏印版画等。
C、电脑画(作品展示)
2、幼儿美术“手工”活动材料、工具及表现技能参考
第一种、平面构成部分 A、剪纸:包括剪纸、撕纸、烧烙等。(实际操作演示____在中班美术教学计划部分)
(4)工具:剪刀(剪刀选用钝角的)、香。
(5)材料:蜡光纸、色纸、旧挂历、废报纸、铅画纸、皮纸和牛皮纸等。表现技法:A.剪纸:可采用平面剪、对折剪、多次剪等手法创作同的图案。
B.撕纸:可选用皮纸、牛皮纸等有毛边的纸张。
C.烧纸:可选用厚一些的纸(如卡纸、图画纸等),用点燃的香烧、烙成型。
B、染纸:包括染纸、剪染组合、染画组合、染布、蜡染等手法。(4)工具:剪刀、盛水的器皿(杯、盆)。(5)材料:宣纸、毛边纸、皮纸、颜料(水彩、水粉、墨水)、白布、蜡。(6)表现技法:A.染纸:可沾染、滴染、折叠染等。
B.剪染组合:先剪形或染后干时剪形。
C.染画组合:可先染后画,也可先画后染。
D.布染、蜡染:可参考民间蜡染手法,简化行事。
C、粘贴:包括点状材料粘贴、线状材料粘贴、面状材料粘贴、组合粘贴。(幼儿画册展示____”我们的身体”主题画册)
(1)工具:胶水、剪刀、乳胶、颜料、线、笔、刀、纸张、垫板。
(2)材料:A.点状材料:沙子、谷物颗粒、泥丸、纸片、瓶盖、钮扣、各种珠子、鱼鳞、瓜子壳、石子等。
B.线状材料:硬纸条、金属线、缝衣线及毛线、草、小棍(如火柴棒、冰棍条)、彩色纸条、干枝条、牙签、卫生筷、绳子、动物的毛等。
C.面状材料:布碎、旧挂历、彩色卡纸、刨花、糖纸、橡皮泥、玻璃卡、即时贴、吹塑纸、植绒纸、金纸、树叶、花瓣、羽毛、旧画、海鲜壳等。(3)表现技法:A.点状材料:可运用串联、粘接、镶嵌(拼贴)、排列、垒积等方法加工,可造成线型、面型、体型、综合型。
B.线状材料:通过盘绕、编织、排列、拼接、垒积、插接等制作技法加工,可造线型、面型、体型、综合型。
C.面状材料:通过折叠、切折、卷曲、插接、层面排列垒积、缝等制作技法加工,可造线型、面型、体型、综合型。
D.也可以用各种材料相组合成综合型。
D、刺绣(少用一些):包括刺绣、线绣、挑绣等方式。工具:绣花针(可自制)、缝衣针、缝纫机针、框架(可用铁线或木条自制)、金属网。
(2)材料:绣花线、色线、细毛线、布等。
(3)表现技法:可刺绣、线绣、挑绣、十字绣、也可多种组合。
E、壁挂
(1)工具:针、线、剪刀、绳子、木条。
材料:毛线、布碎、麻袋布、小饰物、包装绳、旧衣服、旧鞋、帽、羽毛、毛皮、胶管、旧水彩笔筒、植绒纸、吹塑纸、草。
表现技法:可综合各种材料加工成型,也可单一材料成型,还可用编织、缝制、连结、粘贴等加工方法。
第二种、立体构成部分 A、纸:包括折纸、纸雕、头饰、折手绢等方面。
(4)工具:剪刀、胶水、垫板、钉书器及钉、包装绳。(5)材料:各类有色或无色纸张、手绢或方形布块。
(3)表现技法:A.折纸:可用软质纸折叠,可单一成型也可组合成型。
B.纸雕:可用硬质纸折叠、切折、卷曲、插接、垒积、粘贴成型。
C.纸彩:可用皱纹纸剪贴、粘连成型(如拉花)。
D.折手绢为传统游戏,变化多样。
B、泥工:包括泥工、雕塑。(相片)(4)工具:刀、木片(冰棍棒、牙签)、剪刀、垫板、卫生筷等。(5)材料:橡皮泥、红泥、面粉(成团)、泡沫块、纸桨、萝卜、马铃薯
等蔬果。
表现技能:A.橡皮泥、红泥(自然粘土)、面粉团、纸桨可通过拉、捏、推、粘、塑、压、挖、接、搓等方法加工成型。
B.泡沫块可以通过塑、挖、烧、切、接等方法加工成圆雕或浮雕型。
C.蔬果可切、挖、接等方法加工成型。
C、编织:包括插编、散编。(操作演示)
(4)工具:剪刀、胶水、刀、尺、针线、引渡针。
(5)材料:绳、毛线、纸条、布条、包装绳、底纸(较硬)、各类废旧物。表现技能:A.散编:可把绳或毛线、纸条、布条按愿望编织成型,也可组合其它废旧物通过串接、连结、编织成丰富的造型。
B.插编:多用纸条,先在底纸上切出均等条纹,再串插纸条编织愿望中的形态。
D、布艺(立体)
(1)工具:剪刀、刀、针线、乳胶、钉书器及钉。
材料:布碎、毛线、羽毛、毛皮、瓶、罐、纸巾筒、小饰物、绳子、小木棍(如卫生筷)、竹片等。
表现技能:可组合布碎及其它多种材料做人偶、布玩具、可利用罐、瓶、纸巾筒等外形特点造各种形态,点缀上小饰物,使造型更美观。
E、实物借形:包括借助实物外形、借助实物色彩、质地等。(相片)
工具:笔、剪刀、刀、垫板、胶水、乳胶、双面胶、针线、回形针、钉书器及钉、细砂纸、棉签、镊子等。
材料:生活中的各类废旧物品,清洁消毒干净后再利用。如旧挂历、糖纸、包装纸、绳子、枝条(冰棍棒、卫生筷)等;各种果实及果核、石头、瓶及瓶盖(酒瓶、易拉罐、矿泉水瓶、果冻杯等);一次性纸杯、纸碟等;塑料瓶(药瓶、钙奶瓶)、各类包装盒(纸质的、金属质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草、谷物;动物的角、钳子、毛骨、海鲜壳;废旧水彩笔筒、旧图书、胶管、纸巾筒、钮扣、胶卷及小装饰物、各种蛋壳。表现技能:实物借形可有丰富变化,巧妙组合就会给无生命的东西以丰富的精神,各种材料可根据立意、构图而灵活取用,但不要过于复杂,以生动有趣、朴实真切为主,如插花、纸盒造型、酒瓶造型等。
幼儿绘画与手工 篇2
作为一位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终身使命和毕生追求的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教育教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他在教育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得来的教育经验是无人能比。更让我惊讶的是, 他在使图画进入学生课堂, 使图画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上也是如此的具有开创性, 教育大家的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读了他的《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这篇文章后, 我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对孩子们有了更深层更实在的了解。其实, 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有画图的智力, 都可以成为画家, 但是, 要让他心里的所思所想成为美丽的丹青, 就要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 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联系, 教给他们描绘世界美好事物的能力并大力的进行开发。苏霍姆林斯基“他根据自己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经验, 他看到了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像力的手段之一, 他就坚定地相信, 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也确实是这样, 儿童朋友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之中, 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会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和想像来描绘他们看到东西, 绘画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他需要高超的想像力和勤劳的巧手, 其实这种想像力和勤劳的巧手每个健康而健全的孩子都有, 我们可以通过图画语言, 来让我们的儿童去加深对所见事物的认知并发现自身能力、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于世界的蒙胧的审美观点。
图画能够发现并启迪儿童自身的审美情趣, 能够把儿童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的感知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儿童天真烂漫的认识之花的绽放, 这是未来之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画树木、花草、动物、昆虫、鸟类。不管图画的结构是多么简单, 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的”这些个人特征, 就代表了儿童自身的审美, 这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最初的理解与表达“有一次我们画长着三叶草的田野, 有些孩子力求把整个开满鲜花的田野、云彩、蔚蓝的天空、歌唱的云雀都统统画进去。在另外一些孩子的画里, 我看到画的是一株开花的三叶草和落在花瓣上一只蜜蜂。而另外一个女孩子, 整个画面上画的就是一只蜜蜂的翅膀、三叶草盛开的花朵的一片花瓣和太阳……”每个孩子的画里的内容并不一样, 说明孩子们自身的审美力不一样, 他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情景, 我们的儿童, 我们面临的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的画我们身边的事物, 比如艳丽的朝霞, 如血的残阳, 南飞的大雁——他们用他们的童心、童眼来描绘那些令他们激动、让他们赞叹和使他们惊奇的东西, 把这些事物描绘下来“来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也正是这些儿童们喜欢表现的事物在激发着儿童形象思维的觉醒和成长。我想, 我们美术教育教学的目的, 不正是要让形象思维的大门洞开吗?
前一段时间, 台湾的小朋友们在对大熊猫毫无知晓、素未谋面的情况下, 用他们的童心和想像的翅膀, 描绘了许多神态各异的大熊猫形象, 这些事件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启迪儿童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也是我们对儿童进行图画教学的根本之所在。这也不得不使我想到人类最初的启蒙时代, 在无文字时代, 人类的祖先就是图画来传情达意, 进行了解沟通, 后来随着我们人类思维的进化, 在图画的基础之上产生了文字, 以至孕育了我们今天无比发达的现代文明, 图画语言的功用大。
今天仍是昨天的继续, 图画仍是我们思维纵横驰骋的天堂,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有其图画的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用图画来点缀教学,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历史课上, 我一边讲述, 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古代人的服饰、劳动工具、武器等。例如, 讲到斯巴达克斯起义时, 我就在黑板上画出设在山顶上的军营, 这种在讲课过程中画下来的图画, 比起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看看这样的教学方法, 是不是比起我们单纯的文字教学要好得多呢?图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起点, 是我们逻辑思维的一根红线, 苏霍姆林斯基在低年级的数学课上, 把应用题都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 以加深和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他还认为离开了绘画, 历史课, 文学课, 自然课, 地理课就很难上, 我想, 这些独到的教育教学的感受, 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图画有助于教育教学认识的一种升华, 一种理性认知方式的独解, 也是思维语言的一种回归。
摘要:图画能够发现并启迪儿童自身的审美情趣, 能够把儿童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的感知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儿童天真烂漫的认识之花的绽放, 这是未来之花。在无文字时代, 人类的祖先就是图画来传情达意, 进行了解沟通, 后来随着我们人类思维的进化, 在图画的基础之上产生了文字, 以至孕育了我们今天无比发达的现代文明, 图画语言的功用大。
幼儿绘画与手工 篇3
一、在大自然中收集幼儿手工制作材料
在农村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你就会发现山林间的树叶、毛竹、野果,田野里的瓜果蔬菜、稻草麦秆,沙滩上的沙子、石头……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制作材料。这些天然材料以它们独特的优势遥遥领先于市场上的手工制作材料,主要表现在:1.采集方便:在农村,一年四季的瓜果蔬菜、植物种子长年不断,竹、木、花、草、石、泥不用花钱,随手可得。如:秋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孩子去野外拾落叶,捡稻穗,采野果可谓其乐无穷。2.加工方便:以上这些材料不仅采集方便,加工起来也十分便利。如萝卜、藕、菱、薯类、瓜类,它们肉质鲜嫩,便于雕刻造型;麦秆、草茎呈条形状,又加上柔韧性好,是编织的理想素材;树叶、干花经过处理平整,便于粘贴;石头、蛋壳类绘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就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
二、走进自然积累表象,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天然课堂,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更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作热情。因此我们经常带领孩子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感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有用价值,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表现的欲望。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我们带孩子们去田野采野花,放风筝,挖一挖小草的根在哪里。夏天,我们到河边去观察挖掘鲜嫩的莲藕、形态各异的河蚌;秋天来临,我们又带领孩子去树林拾落叶,果园摘果子,野外拾稻穗,挖芋艿;冬天,我们带孩子们堆雪人……同时在玩耍、寻觅的过程中,我们总适时机地引导孩子们想一想:“你找到的物体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东西?”孩子们会欣喜万分地各抒己见:“老师,这块石头像小甲虫。”“老师,我找到了一根树枝”“老师,你看一把扇子”、“老师,一顶帽子”……此时,置身于自然界的孩子们思如涌泉,他们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往往会令成人预料未及,赞叹不已。可见,在无拘无束、自由广阔的大自然里,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力是何等超群!何等奔放!这种情景效果在课堂上是无法比拟的,同时也为手工制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制作,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在农村,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形态各异的贝壳,品种繁多的植物根、茎、叶、果实都是幼儿园开展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的好材料。这些自然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据此,我们启发幼儿从多角度思考手工制作的造型,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美工活动。
1.巧妙利用自然形态塑造形象
农村的自然物品种繁多,相应地,其形状也五花八门,如洋葱是圆的,萝卜是长长的,莲藕是一节一节的,麦秆是空心的……因此,在美工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主要特征进行广泛的联想,认真的琢磨,精心的制作。如在“蔬果联欢会”的活动中,幼儿找来茄子,由于茄子表面光滑,弯曲自然,其形状犹如海狮,可根据其特点稍加修饰,再在头上安装一只小橘子,做成了惟妙惟肖的“海狮顶球”。在《奇妙的石头画》中,虽然幼儿的画笔还很稚嫩,但在他们大胆涂色的过程中,我们能明确感到幼儿成功的喜悦,有的说画的是蛋,有的说是机器人,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汽车……在活动中,幼儿面对自然材料积极地与之互动,积极地发挥想象创造力,用它们灵巧的小手做出了富有童趣的作品。
2.挖掘手工材料的多用性
我们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挖掘同种材料在不同年龄层次中的使用价值。如小班幼儿可用稻草撕、剪薯条;中班幼儿可用稻草编织辫子,玩“揪尾巴”的游戏;大班幼儿则用它扎稻草人,编草帽等。除此之外,各种材料的组合使用也是手工制作的亮点,如生姜搭成珊瑚,南瓜雕成小鱼,再加上几根小草,就成了一个“海底世界”。
四、浓郁的文化背景是手工制作的题材
我们结合特有的文化背景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比如结合杨柳村的“九十九间半”,在开展的“美丽杨柳”手工活动中,让孩子们用纸盒、泥土、石头等材料制作杨柳村,让孩子们感受那个时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鸭乡我自豪”活动是源自湖熟鸭文化设计出蛋壳拼贴、坚果壳粘贴、彩泥塑形等,通过一双双小手制做出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可爱小鸭子,创意无限。“菊花溢样开”活动是结合我们当地菊花园来开展的活动,让孩子们用彩纸、橘子皮、饮料瓶、超轻黏土等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制作各种各样的菊花,让菊花展来到了幼儿园。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发现孩子们不仅从活动中技能得到发展,审美得到提高,而且大大增加了对家乡的认识,对家乡是满满的自豪感。
五、发挥农村家长资源优势
也许有人认为: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没什么本事,可当你有心走近他们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中间不乏能人。如有的是剪纸能手,有的是编织高手,有的是雕刻能匠,为此,我们经常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手工活动中来。如东东的奶奶来园传授了用麦秆编烟斗、编扇子的绝活;阳阳的爸爸是雕花匠,专程赶来用洋花萝卜雕琢了孩子们钟爱的十二生肖;佳佳的妈妈则巧妙运用蔬果的形色组合、镶嵌,做出了色泽艳丽的蔬果拼盘,令孩子们垂涎欲滴……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亲子美工趣味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自由搭配,创意构建,塑造不同的形象,从而使家长逐渐认识到乡土资源的魅力所在,从中树立神圣的教育责任感,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美术手工、绘画作品展评总结 篇4
总
结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全校师生的校园生活,构建和谐校园,达到艺术和谐与人际和谐的统一,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手工制作、绘画的兴趣,特组织本次书画展。展评活动得到各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2014年6月4日正式起动并顺利开展,在书画展即将结束之际,特将书画展的实施情况向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做如下汇报总结。
一、画展的目的:
1、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表现形式。美术手工制作、绘画作为一个艺术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侧面反映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展评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减少精神上的压力,陶冶情操。
2、建立全体师生的交流平台
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找到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展评活动为广大的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一些好的手工制作、绘画方法和技巧得到推广,增强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为他们今后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二、作品内容
书画作品内容健康向上,具时代性、现实性,能反映鲜活的校园生活。
三、作品形式及要求
(1)手工制作:手工作品可用卡纸、纸箱、泥巴、饮料瓶盖、一次性口杯、筷子等(材料不限),用剪撕、粘贴、捏等均可,题材丰富多样。
(2)美术作品:画种不限,可用素描、水彩、国画、儿童画、等。画幅:A3或A4纸大小。
四、评奖原则
1、画展评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根据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评出一、二、三等奖。3,提倡学生的自主创新型的作品。
五、书画展效果
书画展的顺利展出,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主要分析如下:
1、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构建美丽和谐校园增添了素材,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展现,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到了一些好的动手制作和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对良好的个性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
3、得到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好评。
4、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倍增。
六、展评反思
书画展虽然得到了师生的好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便改进:
1、作品的评奖办法,是否可以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这样既增加了透明度以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
2、评奖的年级可以再细分一下,不同的年级学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附:评奖结果
作品展览评奖结果
手工制作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美术作品
第一名:马秀花(五年级)第二名: 第三名:
果园中学美术兴趣小组
幼儿绘画与手工 篇5
大赛活动方案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了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节日里感受到生活在祖国怀抱中的温暖与幸福,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校少先大队决定以国庆六十周年为契机,开展现场绘画及手工制作比赛。
一、总指挥: 张 华 夏 伟
二、副总指挥: 牛光玉 吴景祥
三、活动策划:少先大队
四、艺术指导:翟晓辉 方劲松
五、赛场秩序:学生处
六、主题:我和祖国共成长
七、比赛时间:2009年5月27日下午5点10分—6点10分
八、比赛地点:教学楼前
九、参赛人数:60-100人(由美术教师初选)
十、纸张规格:四尺对开(学校提供)
十一、绘画材料(自备):油画棒、水彩笔(只限一二年级用)
水粉、水墨、刮画、彩铅。
十二、手工制作材料(自备):彩泥、折纸、剪纸、剪贴
十三、桌椅提供:一三班 一四班
十四、赛场布置:六一班
市三十二中少先大队
幼儿园绘画活动感受与体验 篇6
1.1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感知特点
一是直觉性。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对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即前运算阶段,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幼儿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
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事物的整体继而认识整体多包含的内容。因而,幼儿是以抽象图的方式来表现物体,用一些抽象的“线迹”涵盖某一物体的粗略结构。
三是同一性。幼儿认为任何事物与自己一样有感受存在,因此他们的世界,点、线、面可以表现一切事物以及情感。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
1.2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特点
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以美术的形式表述对象,继而产生审美体验。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美术作为一种释放情绪和表达疑问的有力和积极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3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审美创造潜力
儿童的绘画是表情达意、反映客观现实的有效工具。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儿童的时空观念等逐渐发展起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他的语言也丰富起来了,他的思维能力包括一切的高级神经活动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因此,绘画的发展也是紧随着这些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2幼儿绘画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欠缺、大脑以及语言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原因,决定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感知以直接体验为主,幼儿主要通过体验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而不是主要通过学习间接知识了解世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幼儿是在触摸世界,而不是学习世界。体验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和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归纳己有的关于幼儿体验价值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注重幼儿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康情感和人格;有助于培养幼儿主体意识、学习自主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3幼儿绘画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幼儿绘画教育,因受苏联教学论的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几十年来,幼儿绘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模仿化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绘画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模仿和再现形象的特征。教师是绘画活动的中心,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教师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 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 结果幼儿作品千篇 一律, 表现出显著的共性。许多幼儿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画娃娃大都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画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 规定的色彩, 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使幼儿成了复印机。没有“自我”和“感觉”。违背了美术教育开发思维、拓展想象力的学科优势和学习目的。
3.2程式化的美术内容
在模仿化的教学模式下,应运而生的是大量的用于模仿的图像素材,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绘画范例,简笔画练习册、色彩平涂绘本等等,使儿童的美术创作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而是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此种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的做法,从表面上看,可以快速提高孩子的美术表现能力。但是,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
3.3功利化的绘画教学目的
依据幼儿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可知,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很难表述出符合成人意识形态中绘画作品“好”的样式。为了显示教学成果,教师认为只要孩子能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普遍将幼儿绘画教育目标技艺化。
4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学策略研究
儿童时期充满着好奇和幻想,绘画是幼儿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幼儿愿意用绘画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事物。通过自己的画,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创造的自信,把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幼儿绘画活动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很有益处,当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他的大脑和手都受到了锻炼,发展了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画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它不是绘画的初级阶段,不能要求他们服从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因此,对于幼儿绘画活动教育教学的研究要有策略。
4.1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是幼儿画画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的艺术表现是与其直接感知的环境有关的,如果没有充分的感知和体验,简单的示范和临摹,一味的技能训练,不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和表现欲望,幼儿的作品是缺乏感情和创造性的。幼儿只有亲自观察事物,才能对他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所以,感知和体验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灵魂。如教师准备引导幼儿画狮子,可以事先请家长和幼儿去动物园看看狮子,甚至和“温顺”的狮子合影,然后听教师讲狮王的故事,欣赏狮子可爱的图片,猜测想象大狮子和小狮子的对话,模仿狮子的姿态。经过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创作出的是表情、姿态各不相同的狮子,讲述的是自己心中不同的故事。
4.2多途径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途径一:在主题课程中体验
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追随着幼儿兴趣的发展而进行,它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例如,我们在大班实施的《跨海大桥通了》《红红火火中国年》《运动会》等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将在课程中获得的体验,通过美术的形式进行展现,不仅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表现力,同时也彰显了主题课程的脉络。因此,将幼儿美术中的体验与主题课程结合起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措施。
途径二:在大自然中随时随地体验
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吸引着幼儿的好奇心。例如,在春天来临的季节里,我们带着孩子倘佯在春日暖暖的阳光中,引领他们去观察嫩绿的树芽、绒毛般的小草、柔软的柳枝、娇艳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从图片欣赏到走进大自然,教师让幼儿的体验不局限于眼睛的欣赏,而是各种感官的感受,使孩子获得了关于春天的整体认知,为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表现积累下了丰富的素材。
4.3运用绘画表达体验感知的过程结果
感知觉是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自发的认识事物及其有关属性的过程,是让幼儿通过最基本的看、听、摸、闻等来认识外部世界,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
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不是让孩子掌握一些美术技能,而是通过美术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幼儿美术教育首先是一种以美术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综上所述, 只有尊重幼儿的主体精神,从幼儿的情趣和需要出发, 最终又回归于幼儿的发展,这样的美术活动才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
“感受” 与 “体验” 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灵魂, 无论是“感官的感受”还是 “情感的体验”,都是在通过语言、 科学、 社会、 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中实现的。幼儿的美术表现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上的,只有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感性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幼儿自我伸张的领域才愈广泛。
参考文献
[1][美]伊莱恩・皮尔科汉, 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M].尹少淳.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师大出版社.
幼儿绘画与手工 篇7
一、改变手工制作活动的思路
当前,传统手工制作的制作思路相对简单,未能深入涉及科学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思路,探索物体的具体性能,进而引导幼儿发现这种性能的原理或者原因,开展科学设计,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充分融合。例如,在不倒翁的制作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对不倒翁的外观进行详尽的观察,在对其外形特征具有一定的认知后,进而探究它不倒的具体原因。教师要鼓励幼儿扩宽思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验证,如果不能找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幼儿就做不出真正的不倒翁。在不倒翁具体制作中,教师还要适当加入一些探索环节,例如,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固定重物放置的位置和方法,并且不断对设计进行科学调整,进而在制作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
二、挖掘手工制作中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将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有机结合
任何物体的造型都是对现实客体的综合以及分析,其中涉及明暗分布、空间配置以及物体结构等规律和特点。例如,制作不倒翁,幼儿就需要弄清复合体结构的相关知识,并且分析其各部分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以及比例等。既有对不倒翁形态的综合与分析,使其造型优美;同时还要对不倒翁的科学规律进行综合与分析,使其具备不倒翁的特性。在制作中完成对物体的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可以实现幼儿的推理、感知、理智以及知觉的完美结合。
(二)科学设计和探究手工制作的过程
对幼儿手工制作过程进行设计和探究,主要包括设计制作的目的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科学分组,开展作品评价、反思、总结以及交流,其中,幼儿的自评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评价是帮助幼儿反思制作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幼儿可以回顾自己的手工制作全过程,综合考虑资源以及技能的有效利用。虽然幼儿受到年龄限制,尚不具备主动反思的能力,但是教师要给予幼儿科学的指导,帮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交流和反思,进而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加强对手工制作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三)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制作
如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画草图是重要环节,幼儿将脑中的思路画在纸上,实现思维的客观化以及外在化转变,让制作变得更具有操作性。草图绘制就是幼儿自身想法的体现,通过草图幼儿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草图可以为不倒翁的制作提供提示线索和背景因素,充分表达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手工制作中,教师要对幼儿科学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制作,并且引导幼儿以草图的形式将自己的设计与构思展示给小组成员,组内开展讨论,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三、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条件
教师要深度挖掘手工制作的现实价值,真正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师要耐心、积极地引导幼儿,提供给幼儿更大的探索空间,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设计,不能用统一的规范要求以及限制幼儿。
(一)合理选择制作素材
例如,传统的“纸工老虎”,幼儿只需要按照规定好的虚线以及实线进行剪裁和对折就好,这种手工活动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制作素材。例如“建造房屋”,需要幼儿自己收集各种资料,进而画出草图、开展小组合作,分别扮演粉刷匠、水泥工、木工、水电工以及设计师等角色,考虑如何设计门窗、房顶的结构以及如何开展制作等多方面内容。
(二)充分挖掘素材功能
幼儿园课程通常划分为健康、语言、艺术、社会以及科学等几个领域,教师在组织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中,要注重各个领域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幼儿教育的根本意义。例如,在不倒翁制作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制作素材的教育功能,实现幼儿经验以及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制作过程变为幼儿建构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创造的美和探究规律的乐趣。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融合,可以培养幼儿创造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探究意识以及发现能力。科学与艺术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实现两者的统一与融合,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导策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手工制作
参考文献
[1]于开莲.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幼儿手工制作活动双重价值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9).
浅析幼儿游戏与绘画的艺术融合 篇8
游戏绘画幼儿兴趣融合幼儿园的小朋友非常喜爱游戏活动,爱游戏也是他们的天性之一。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幼儿的身体可以得到锻炼,心智可以得到锤炼,技能可以得到提高,游戏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融入适当的游戏活动。
绘画,也是幼儿园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活动,但限于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在绘画时往往是机械地模仿学习,注重临摹训练。通过和老师的画作进行对比,他们得出自己的画和老师的画像不像,如果像就是好画,如果不像就是不好的画。结果越画越不像,久而久之,其绘画的兴趣就会渐渐降低,甚至害怕绘画、讨厌绘画。
游戏和绘画都是小朋友喜爱的活动,如何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实际出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大地促进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教材的选择上,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突出游戏性的教学内容
由于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学校,其身份角色刚刚转变,受其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与常识,但他们往往对家庭中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我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绘画活动教材的选择上,多选一些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
例如,从幼儿非常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出发,我选择“小熊玩皮球”,“小兔子吃青草”,“小狗捉蝴蝶”,“小蜗牛搬家”等题材。从幼儿熟悉的人物特点出发,我选择“我和爷爷一起买菜”,“我帮奶奶梳头”,“我和妈妈拍拍手”,“我和爸爸玩拆拳(即石头、剪子、布)”等题材。
教材的选择还应突出游戏性,例如幼儿不太喜欢临摹画,因为它死板,没有创造力,只能照画画画。但幼儿却喜欢运用多种颜色进行绘画,于是,我从幼儿这一特点出发,选择有趣的涂色题材,像幼儿小班学生,我选择让他们运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来涂抹交通信号灯。并且在涂抹过程中让他们分别说出这三种颜色各表示什么意思。由于交通信号灯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他们都能很快地画出来,并基本上能說出信号灯表示的意思,即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能迅速画出来,并能说出信号灯寓意的小朋友十分的自豪,这种游戏活动,消除了平时绘画的单调性、枯燥感,提高了幼儿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二、绘画活动带有游戏性
幼儿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双边的活动,在教学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创设带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环境,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因此,在绘画活动时可以设置带有游戏性的活动进行绘画,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即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
1.绘画材料要丰富多样,并且有趣味性
绘画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中。绘画材料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易使幼儿学习的兴奋度高一些,活泼、生动、有趣就成了绘画课堂的种种音符,在绘画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也容易提高很多。这样的材料选择,既有利于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也有利于幼儿绘画的成功,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例如,在进行喷画教学时,我自制教学用具,把各种水粉装入不同的小喷壶中,然后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粉喷壶进行喷画,幼儿忙的不亦悦乎,轻轻一喷,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瞬间就呈现在在他们的面前,幼儿看到自己的杰作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而我看到教学的成功则感到十分欣慰。可见,绘画材料的选择也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2.创设让幼儿自主参与绘画的情境
既然幼儿对绘画那么感兴趣,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造幼儿主动参与绘画的教学环境,真正使绘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分部。例如,教室里,课堂上,画室等等,可以放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球体、玩具,当然也不能缺少最基本的绘画工具。为此,我专门向园里申请,为我们班的幼儿设置了一块学生黑板,让他们在这块特殊的黑板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并可以把自己认为得意的美术作品张贴上去,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主绘画的快乐。
三、游戏中融入绘画活动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善于模仿,凡是新奇的东西,都想探个究竟。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在游戏中引入绘画活动,使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有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以游戏的方式导入绘画教学
大部分幼儿喜欢玩积木拼图游戏,用不同的积木可以拼出形状各异的图案,如果在绘画时,运用拼图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幼儿在游戏玩耍中既可以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又可以提高绘画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大班画中国地图时,我把学生分成2个组,让他们拿着不同省份的积木进行中国地图的拼图游戏,看哪一组拼的又对又快。这样的拼图游戏导课,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心理,赋予幼儿适当的游戏角色,幼儿非常乐于参与这类游戏活动,能为随后的中国地图绘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
游戏、绘画都是幼儿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载体,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以娱乐、玩耍等游戏方式,使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中,进行绘画教学。这种玩中做、做中玩的方式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智力、陶冶品德、提高技能。
幼儿往往把绘画等同于游戏,所以,一旦绘画起来,就十分认真、大胆、细心。例如,在练习洗笔的方法时,我设置了“大熊猫形态”的游戏,让一部分学生说出大熊猫的各种形态,让另外一份学生做出大熊猫的各种形态。像走路的姿态,游泳的形状,睡觉的样子,吃竹子的模样等不一而足,学生边玩边做边练习洗笔,寓教于乐,学中玩,玩中学,一举两得。在游戏中融入绘画,学生既玩得兴奋,也学得高兴,也一一化解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教师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游戏与绘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完全可以使游戏和绘画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一种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立.关于小班游戏材料的提供.学前教育,1995,(Z2).
[2]史春梅.在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绘画能力的教学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1,(11).
[3]常文化.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幼儿绘画与手工 篇9
如何处理好幼儿绘画教学中培养绘画技能与发挥创造性的关系?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提高儿童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真谛,技能技巧的掌握则是儿童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如果离开了技能学习,儿童的情感和体验就不可能得到充分表现,艺术表达方式会受到一定限制,那更谈不上独特的创造。当前,不少教师认为教儿童学习美术技能就是阻碍创造,把技能学习与创造力培养放在一个对立位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与要求”中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同时,“指导要点”中也提到:“艺术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育改革到今天,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已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来表现创造内容,而过于注重绘画技能的学习又会限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如何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层面上已尘嚣日上。
分析当前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形式,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克隆式的绘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幼儿依赖性强,习惯于“依样画瓢”,模仿成人示范动作,久而久之,自我表现及思维受到压抑,失去绘画主动性和创造愿望。
第二,完全按幼儿意愿自主作画、不加要求随意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幼儿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技能,在绘画过程中得不到及时帮助,容易丧失兴趣。
第三,许多人把幼儿参加绘画活动当作是接受美术专业技术培训,强调以传授技法为主,遵循“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作画—教师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幼儿对于绘画,仅仅停留在“学老师范画”这一基础上,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应该如何教幼儿绘画?第四,在活动评价方面,教师主要以“像不像”、“好不好”等空洞的语言评价孩子作品,以绘画技巧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且评价以老师说了算,根本不关注作画的主体——幼儿。这一形式的评价活动引发我们这样的思考:评价环节应该如何组织?
以上问题的思考,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绘画教学与幼儿绘画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能力的问题,那么,如何建构一个能促进幼儿绘画技能和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绘画教学体系,怎样通过绘画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题
这里所说的“宽松环境”,包括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良好的民主关系,和教师为幼儿营造的轻松的教学情境、学习环境。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自由、平等、民主才是创新之芽萌发的温床。创设良好的师幼氛围,教师要打破幼儿“跟着跑”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满一颗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幼儿园像我家”的感觉。使幼儿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缺点和不足,都有困难和错误。教师要像爱迪生母亲宽容爱迪生那样宽容幼儿,理解幼儿,给幼儿提供改正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还要创设民主氛围,让幼儿真正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活动度较大,顾忌少,可以充分联想、交流和表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性品质。
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创设创造性学习环境。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创造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
学习的环境还要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单调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倾向于集中的氛围,也难以使幼儿产生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如在陈列柜里摆放各种可供欣赏的工艺品,以及幼儿的优秀绘画、手工制品,墙壁上挂有各种名画、摄影,还有许多可供给幼儿随时操作的工具和材料。
二、提高幼儿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意识,即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具体说就是使他们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和萌芽,有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执着,凡事能问一个为什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破除他们在事物认识上的功能固着和思考惰性,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创立意识。加强幼儿的创新意识,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贯穿在每次活动的始终,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发现,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幼儿创新欲望和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增加了一些幼儿能理解的名作欣赏,如《天国神鸟》、《照镜子的女人》、《大碗岛的星期天》、《向日葵》等。这些作品色彩鲜明,表现手法各异,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活动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感,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这时,再画,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幼儿的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创新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凡是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每种设想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对有创意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有效增强创新意识。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决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它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幼儿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行探索,从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感性经验,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使幼儿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与创造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幼儿能想、能说、能做的,就要放手让幼儿去想、去说、去做,要尽可能地为幼儿主动探索创造情境和机会。围绕目标,进行探索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撕纸活动中,我采取“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在不给幼儿任何暗示和指导的前提下,让幼儿围绕问题自己探索方法。在教师出示撕纸作品,幼儿发现都用旧挂历撕出来的。那怎样才能撕出图形呢?幼儿自主探索得出: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向上拉撕或两只手捏住纸一点点向后退着撕,这两种撕纸方法都是正确的。在探索撕纸中间的小圆洞时,有的先用手指或铅笔戳个洞,再把手伸进去撕,虽然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对幼儿来说,这也是一种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自己运用已知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在探索中学习,幼儿可以“异想天开”,大胆猜想。可以在探索中试验,寻找最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的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式思维形式。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面上流畅地产生出多种同类型方案。如教师以画一画、赛一赛的形式,让幼儿快速地把“T”“人”等几根线条添成一幅幅画,要求幼儿要快速,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愈快表示愈流畅。幼儿的积极性极高,争先恐后,气氛活跃,添画各不相同,这样的活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性。美国心理学家称: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类型方案。它以灵活性作为基础,在活动中,我十分注意设计和运用“发散点”为幼儿的思维发散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通过“一题多思”、“一题多说”、“一题多画”、“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幼儿敢于大胆求异,敢于举一反三,勇于联想……如一次绘画课,我画了一个图形,启发幼儿联想,结果幼儿想出的结果连我都感到吃惊,有的说是家里的吊灯,有的说是花园里的花,有的说是老师手里的铃鼓……幼儿各抒已见,在赞赏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且非常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添画,从而体会创造的无穷乐趣。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性。独创性是建立在流畅性、变通性基础上的。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鼓励表现于别人不同的想法、画法,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大胆“妄想”,对幼儿的每一点创新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鼓励幼儿标新立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要使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就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幼儿提出质疑,允许幼儿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尽管幼儿的想法有些离奇,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要多看其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肯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这将会大大激发全体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标新立异的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绘画 “我的爸爸” 活动中,幼儿纷纷给“爸爸的脸”涂上“肤色”,我却发现有一幼儿把“爸爸的脸”上涂得蓝一块、青一块。我就小声问为什么?这个幼儿说:“爸爸生气时,脸就变青。高兴时脸就会变红,爸爸的脸是许多种颜色的。”虽然幼儿没有表达的十分清楚,我还是明白了:人的面部表情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在班中大大表扬了他,其他幼儿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唤起了幼儿在绘画中敢于用色,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创新方法,善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挖掘活动中的创新因素,抓住创新契机,活动中多采取一些发散式提问,如“还有什么想法?”“还有哪些可能性?”不把幼儿的思维限制在“一条线”上,而要努力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摸索“多条线”,为幼儿标新立异,提供有利的条件。
幼儿手工剪纸雪花 篇10
工具
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刀、笔
方法
首先准备好剪纸材料,一张正方形的纸,一把剪刀,一支笔,如图所示。
首先按六瓣花的折剪方法折叠,把正方形的纸对角折两次,如图所示。
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三等份,然后一边向上折,一边向后折,如图所示。
画上雪花的形状,如图所示。
剪去外部轮廓,如图所示。
打开,漂亮的雪花就剪好了,如图所示。
用这种折叠方法,还可以创造出好多漂亮的雪花,下面有三种不同的雪花图案,如图所示。
剪去外部轮廓,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