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2024-09-04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精选11篇)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篇1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手的动作不够协调,还停留在涂鸦末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产生想画点什么的意愿,可画出的东西总是不像,表现不出他们内心希望的东西来。在绘画作业时,总有些幼儿乱涂乱画,有的还说“我画不来”,表现出对绘画缺乏兴趣,甚至有一些幼儿因为画的不像,达不到预期绘画效果而产生胆怯、自卑心理。为了克服幼儿对绘画的胆怯心理,树立幼儿对绘画的自信心,我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幼儿技能发展。

首先激发幼儿绘画兴趣,诱发幼儿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美术活动的重要动力,小班幼儿作为绘画教学的初始对象,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影响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速度。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对一切都很陌生,辩别方位的能力很差,手眼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象,只会增加幼儿紧张情绪,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而应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绘画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呢?

一是画自己喜欢的。对于小班初期的幼儿,不要急于教他们画些什么,这样容易使幼儿失去画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诱发,爱护,培养,提高幼儿的这种兴趣。同时要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材料,还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让幼儿兴致勃勃的自由涂画,从中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是随时表扬幼儿“不错,画的真有趣”。这种话来肯定幼儿的创作成果,让幼儿知道他们的作品是被接受和尊重的。在这样的鼓励下,幼儿会体验到成功感,并对绘画充满信心。

三是和幼儿一起来“游戏 ”。对他们来说,绘画是表现,宣泄自己情绪感的一种游戏。这个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小肌肉群还不够发达,注意及兴趣也很容易转移,若试图灌输绘画知识和技能,不仅会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且易使幼儿画出同一模式的概念画来。

小二班

2008年8月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篇2

一、顺应, 尊重幼儿对区域和游戏伙伴的选择

小班初期, 幼儿基本是平行游戏行为, 游戏中同伴间的交往不多, 并且很难在同一个区域持续地游戏。因此, 教师应针对这一现状, 采用顺应的策略。如果幼儿专注游戏, 即便没有交往沟通, 教师也不应急着催促、拔高, 应该适度允许幼儿换区域游戏。

二、满足, 尊重幼儿操作和摆弄游戏材料的需要

角色游戏的初期, 幼儿热衷于重复摆弄玩具或游戏材料, 重复模仿成人的一些简单动作,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点, 满足他们摆弄材料和简单模仿的需求。

1.提供大量相同和相似的材料。在开设新的角色区域时, 教师可以将该区的相同材料先分成若干份。如在“小医院”放置3个~4个药箱和3份~4份扮演医生的材料, 让更多幼儿有机会扮演医生。也可以将热门区域多开设几个, 如同时开设2个~3个“理发店”, 充分满足幼儿都想扮演理发师摆弄理发用品的需要。待幼儿兴趣转移后, 再合并成一个大的“理发店”。

2.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 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 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应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 就可以适时投放沐浴用品。

3.从材料入手引导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乐于摆弄材料的特点, 从介绍材料、提供材料入手丰富游戏内容。如小医院开张之初, 幼儿“医生”与“病人”不分, 总是“医生”做“病人”的事, “病人”做“医生”的事。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幼儿分清角色, 而是向幼儿介绍不同材料的用途:听诊器是干什么的, 如何使用镊子等。等幼儿对材料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探索后, 再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材料是医生用的, 哪些材料是护士用的, 并介绍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说些什么。最后, 引导幼儿认识医生的角色行为和病人的角色行为。

三、等待, 等待幼儿生活和游戏经验的积累

角色游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幼儿生活经验的制约, 这也是小班幼儿最爱玩和最会玩“娃娃家”的原因。考虑到各游戏区之间会因幼儿生活经验的多寡而表现得冷热不均,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特点与水平, 逐步建立各游戏区。最初, 应多开设几个“娃娃家”, 一段时间后, 可以酌情撤掉一个, 增开幼儿常去的“小饭店”。如果本班幼儿最近生病的比较多, 医院里的人、事、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就可以适时开设“小医院”。那些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游戏, 如“小银行”, 就应该暂缓尝试。

四、支持, 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并尝试扮演

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关键要素。小班初期的幼儿常常缺乏角色意识, 如分不清自己是医生还是病人, 明明是客人却去做服务员的事。因此, 教师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扮演角色入手。

1.每个区设立角色牌, 让幼儿知道各个区有哪些角色。游戏时, 幼儿自选角色牌并悬挂在身上, 以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认知。

2.在游戏小结时, 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内容。教师可以这样问幼儿:“你做妈妈时, 都做了哪些事? ”“你当小医生, 是怎么看病的呢? ”这样的讨论, 能帮助幼儿明确和丰富相关角色行为, 丰富幼儿扮演角色的相关经验。

如何指导小班幼儿学绘画 篇3

【关键词】指导;幼儿;绘画

《纲要》中指出“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的幼儿,通过绘画却能让他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幼儿园小朋友都喜欢游戏,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的绘画过程看作是游戏的过程。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运用游戏化的语言,让幼儿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我园在尝试开展市级课题《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工教育园本化的实践研究》的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谈谈如何指导小班幼儿学绘画的几点体验。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及感兴趣的题材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小班幼儿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产生绘画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设计“青蛙妈妈和宝宝”、“小白兔吃青草”、“小猫吃面条”、“山羊公公的胡子”、还可以食物或其他的事物,如“好吃的汤圆”、“冰糖葫芦”、“五颜六色的泡泡” “彩色的汽球”等绘画内容。在“五颜六色的泡泡”绘画活动中,我先带幼儿在室外玩吹泡泡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大小变化及在阳光下的颜色,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泡泡的产生及变化,再结束游戏。以“泡泡这么好玩,可是一会儿就不见,如果我们把它画下来该多好啊!”来激发幼儿对画泡泡的兴趣,由于有了画前的游戏,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运用游戏化的语言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粘贴画活动“房子”的开始部分,我给幼儿讲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不幸小兔的家被洪水冲倒了,现在小兔无家可归,好可怜呀!怎么办呢?”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小兔的关心与同情,纷纷表示要为小兔盖一座新房子。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可以用一个正方形和用一个三角形或半圆形来组合,粘贴在画面上,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图形纸开始为小兔盖房子,一会儿一座座五颜六色的房子盖好了,然后请小朋友在新房子四周画一些绿绿的小草,小兔住进新家可高兴了,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这样小朋友的作画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另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常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画了。因此在绘画过程中需要运用游戏化语言进行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例如:在画动物园“老虎的笼子”活动中,我们班林平源小朋友画一半,就不画了,坐在一边玩笔,我就说:“笼子没有画完,还有一个大洞老虎会钻出来,伤害其他小动物呢?林平源小朋友请你帮帮忙,赶快把笼子画好,不让老虎出来,好吗?”林平源小朋友听了,高兴地说:“好的!”说完,马上拿起水彩笔画了起来。我赶紧说:“小动物们谢谢你了。”林平源小朋友高兴地说:“不用谢。”说完继续认真地画起来。有了教师游戏化语言的提示与鼓励,让幼儿感觉绘画是在游戏,从而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选择多样性的绘画材料

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如,教师为幼儿提供美工区材料时,除了常见的纸张、画笔、彩泥、废旧材料外,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了一些新颖独特的材料,如:为幼儿提供毛线进行拖画活动及让幼儿进行粘贴画;提供吸管让幼儿进行吹画;提供各种形状的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棉签、各色颜料让幼儿进行点画、涂色等。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让幼儿觉得绘画就是在“玩”游戏,同时让幼儿感受绘画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评价作品,鼓励为主

在评价作品时老师不能以像不像,好看不好看来评价,一下子挫伤幼儿的自信心,要以鼓励为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孩子互相欣赏、交流。这样他们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的好,谁的画构图完整,谁的画新鲜有趣。教师应对幼儿的评价作出评价,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在评价中,要尽量为幼儿创造表达的机会,让每位幼儿都参与评价,学会评价。

总之,幼儿将绘画活动当作是一种游戏,幼儿绘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远胜于教给幼儿绘画的技巧。让我们用美术的语言引导幼儿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小班幼儿绘画入门 篇4

第二阶段 练习简单绘画技能,进一步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思想容易分散,教师在传授技能时要注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以游戏的口吻、形式练习,使他们玩中有画、画中又玩,并注意由易到难。如:练习画线条,可以叫幼儿添画下雨天的雨,先让幼儿观察下雨,引导他们看密密的雨点好像一条条线,然后书空练习,再到纸上画,边画边讲“雨点落到伞上、落到地上、落到小树上”;也可以叫幼儿添画篱笆,先让幼儿欣赏一种小动物,启发幼儿在草地上筑篱笆,别让小动物跑走,让幼儿悬空握笔边唱边画:“画横线、画横线,横线画得平又平;画竖线、画竖线,竖线画得直又直。”练习多次,然后用笔在纸上添画篱笆。又如:练习画圆,可以叫幼儿画一袋小圆糖,先让幼儿观察糖是圆圆的小小的,然后请幼儿尝一尝,尝完之后让幼儿书空练习,最后教师请幼儿在剪好的“糖袋”上画小圆糖。2.同类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如:这一阶段全部练习画线条,变换形式进行,可组织画下雨天的雨、面条、小蜡笔、梳子、电线、小草、游泳棒、鞋带等。这样幼儿所学技能得到及时地巩固,为以后的主题画打下基础。3.教会幼儿正确的作画姿势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对刚学画画的孩子,教师除了在技能上作指导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画画姿势,这不但为了使他们能够握笔自然,能画好画,还有利于保护视力,为日后入小学学写字打好基础。正确的姿势为:肩平、背直、头正、两脚平放,小腿与大腿成直角,身体稍向前倾,眼睛离桌面保持18—20厘米,胸部离桌子有拳头空隙。画画时,左手按在纸上,右手握笔。(小班幼儿由于身高原因,允许站起来画。)第三阶段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运用已学会的简单技能,进行主题画。

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提出绘画主题以后,怎样使孩子完成命题画呢?人脑中可以产生对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从已经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特殊思维方式才能形成。小班又注意力容易转移,观察不仔细,他们只对表面的、活动的、局部的某些物体感兴趣。他们的知识贫乏,所以为小班幼儿选择观察的范围要小,尽可能让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并指导幼儿用笔画下这些形象。如:组织幼儿画“小蝌蚪”,教师可以在自然角饲养一些小蝌蚪,让幼儿平时经常去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姿态,然后再画。

小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篇5

在20多年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幼儿绘画教学的活动中,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画的好的孩子,他们喜欢画画,爱画画,画的越来越好,一种是画的不好的孩子,他们讨厌画画,怕绘画,怕画的不好,不画而更画不好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能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的绘画规律,把孩子的绘画过程看做是游戏的过程,情况就大相庭径了。我在组织小班绘画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往往凭自己的兴趣自由行动,兴趣与注意力都不稳定,他们对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物体易产生兴趣,但观察不仔细,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外界干扰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如何让小班幼儿在绘画中有兴趣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

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在学习画小草时,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在学习画圆圈时,可以设计“小熊吹泡泡”;在学习画波浪纹时,可以设计“会游泳的小鸭”等绘画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宝宝”、“水果娃娃”等等。

二、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有趣。

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支配能力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玻璃球让幼儿滚画,提供纸巾染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在吹画活动“节日的礼花”中,幼儿只需在纸上蘸一滴颜料,对着吸管用力吹颜料,纸上便会盛开一朵朵美丽的礼花。又如,在滚珠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玻璃球,幼儿用玻璃球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在白纸上滚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一幅幅神奇的画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要继续滚画,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

三、让幼儿在玩中学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所以,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们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的尽情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时,老师带领幼儿边游戏边画:“有一天,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高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北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孩子们被老师带入气球宝宝的世界,很自然的对画气球宝宝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最后画出来的气球宝宝也各不相同。其次,老师还组织孩子们玩的模仿游戏,如:在学习画螺旋纹是,首先让幼儿做律动,在音乐中体验绕线团的手臂环绕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线团”。总之,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孩子们眼中充满美。

幼儿园小班绘画活动:好吃的西瓜 篇6

活动二漂亮的蜗牛活动目标学习螺旋线的画法。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说谜语《蜗牛》,请幼儿猜,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2.创设情境:帮花丛中的小蚂蚁找朋友。3.教师讲解螺旋线的画法。(1)教师出示蜗牛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蜗牛,说说蜗牛长得什么样。(2)请幼儿说说用线条绘画蜗牛的方法。并和教师一起创编绘画儿歌。(3)教师讲解螺旋线的画法,和幼儿一起尝试绘画蜗牛,并说儿歌:小蚂蚁,找朋友,爬呀爬,爬了一圈又一圈,找到好朋友,谁呀?小蜗牛。教师指导幼儿将“小蚂蚁”从一点一圈一圈地向外爬,最后找到小蜗牛。告诉幼儿这样的线叫螺旋线。4.幼儿绘画蜗牛,教师巡视指导。5.幼儿作品展示。

活动三可爱的小虫子活动目标学习折线的画法,并尝试运用折线给小虫子添画脚。活动过程1.教师谈话导入:春天来了,都有什么变化呀?(幼儿自由说一说春天的变化)刚才有个小朋友说他看到了许多小虫子,你们能说说小虫子长得什么样吗?鼓励每个幼儿都勇敢地跟大家说一说。2.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小虫子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上的小虫子长得什么样,重点让幼儿说一说小虫子的脚长得像什么。(2)创设情境:有一些淘气的小虫子不听妈妈的话,到处乱跑,结果它们的脚全都陷在泥地了,让我们一起帮它们把脚拔出来好吗?怎么拔呢,就用我们的水彩笔给它们画上小脚吧。3.教师讲解绘画的方法。(1)请小朋友说一说“想怎么画”的想法。(2)教师介绍折线的画法,和幼儿一起探索画折线的方法,并创编儿歌:小虫子,真淘气,小脚陷在泥地里,小鸭子,来帮忙,一只一只拔出来(小虫子的脚就像一只只小鸭子)。告诉幼儿这样的线叫折线。4.幼儿尝试绘画,教师巡视指导。5.幼儿作品展示。绘画折线的儿歌是幼儿在前两次编儿歌的基础上自己创编的,教师只是加以整理。在绘画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 篇7

关键词:小班;绘画;能力

小班幼儿年龄小,绘画的目的不明确,不懂如何绘画、涂色,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因此,小班幼儿的美术教学难度较大。在小班的绘画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语言艺术激发绘画兴趣

富于童趣的语言容易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幼儿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在绘画活动的准备和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世界充满情趣的“点”,与幼儿产生共鸣,传递惊喜与激情。如,在教画兔子时,我给幼儿讲小兔的故事:“兔妈妈生了只小兔,大家给小兔起了许多名字,有的叫长耳朵,有的叫红眼睛,有的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征通过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来,给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调动了幼儿作画的兴趣。

二、利用情境教学发展创造力

在活动指导时,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各种手段进行引导。例如,在画草莓时,我利用儿歌简单概括特点(瓜子脸、长头发、加个柄\长麻点)帮助幼儿掌握草莓的画法。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动机,常常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生活经验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善于观察,体验生活,丰富感知。如,在活动《车子叭叭叭》中,带领幼儿画汽车前,我组织幼儿各自带一辆玩具汽车,布置成主题展示区,在游戏活动时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引导幼儿把自己看到的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杨泰小朋友对画画一向都没什么兴趣,绘画能力不强,但在这次活动中他的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活动中他并没有按老师的示范画小汽车,而是画了一辆警车,还画得十分逼真呢!一问才知道原来他画的是自己的玩具警车。从中可以看出由于画的内容都是幼儿亲身经历的,此刻他们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体会到了创作的成功和喜悦。

三、肢体语言提高感性经验

肢体语言是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对已有感性经验的利用和再造,起到了升华感性经验的作用。

1.肢体模仿

幼儿用肢体模仿事物,能够加深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幼儿的绘画表现。如,在画“我”时,请幼儿站在镜子前自己看一看自己,再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绘画时,由于小班幼儿能力不足,还不能到逼真的程度,但却画得十分形象,让我们一看就知道孩子们想表达的心情。

2.书空练习

书空练习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难点突破的有效方法。我和幼儿一边说事物的主要特征,一边挥舞手臂进行书空绘画,这为幼儿大胆绘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总之,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生命之初自然迸发出来的一种想法,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最终都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画画,画他们想画的画,使他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绘画语言更加感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5.

[2]梁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3.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篇8

参加组别:幼儿园

研究类型:综合研究

学科分类:美术

摘要:小班幼儿刚入园,在美术绘画技巧方面犹如一张白纸,经过老师的引导才逐渐了解到相关的内容。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一幅活的作品,这需要我们小班教师成为“神笔马良”。小班幼儿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绘画活动注重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的培养,逐步引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首先让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经验,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要给孩子一点独立创作的空间,在那里有孩子们的梦想,有孩子们的人生。关键词:观察、兴趣、想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绘画是幼儿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小班幼儿刚入园,在美术绘画技巧方面犹如一张白纸,经过老师的引导才逐渐了解到相关的内容。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一幅活的作品,这需要我们小班教师成为“神笔马良”。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奇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因此,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才能吸引幼儿积极投入参与到活动中。小班上学期,幼儿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绘画活动注重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的培养,逐步引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如,开学第一课以欣赏大班哥哥姐姐作品,激发鼓励幼儿更多绘画欲望,而这些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个幼儿的目光,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绘画的一种渴望和憧憬。

二、引导观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3~4岁幼儿在绘画活动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体指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具体指喜欢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所谓观察,不是让幼儿看看就了事,而要在幼儿观察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事物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支持幼儿收集生活和自然中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们一起欣赏,哪怕只是一粒石子,一朵花。

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非常强,环境的变化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幼儿生活周围的环境和新鲜事物,是幼儿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是他们进行绘画活动的主要源泉。教师要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尽情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让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感性认识,积累了绘画素料。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先让幼儿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经验,而后再引导他们大胆地去表现、去创作,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会更有特点、更好看。如,在“多彩的秋天”绘画活动中,我就带幼儿到户外去看草坪,参观花圃,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树木的形状与色彩,把握秋天的特征,让自然的美净化幼儿的心灵,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并鼓励他们随心所欲地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画出来,使幼儿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绘画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充分想象

目前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一般都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教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模仿比较好的还可以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以丰富画面。幼儿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画面大同小异,缺乏想象的空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我们在绘画活动中,引导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比如在画树时,先引导幼儿想象这棵树像什么形,再运用所认识的基本形来表现。组图画时,让幼儿自己根据生活来组合,不给示范图。比如,在“各种各样的车”绘画活动中,有幼儿在面包车上添画一个三角形的屋顶,当看到这一幕我们千万别发火,要支持幼儿的设计。后来,我问该幼儿:“你为什么在车身上加个三角形?”幼儿告诉我加个屋顶就不会淋到雨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想象世界是多么丰富有趣的。

四、科学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小班幼儿已经开始产生画点什么的意愿,可画出的东西总是不象,如果我们否定幼儿“四不像”的作品,长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影响他们对美术的热爱。有一次,有个幼儿将树叶涂成了红色。我问:“春天的树叶明明是绿色。你为什么画成棕褐色呢?”孩子回答:“这棵还没长出新树叶。”这时我们是批评幼儿的树叶颜色不对还是肯定幼儿呢?如果让幼儿把棕褐色的树叶改成了绿色树叶。从表面上看来,教师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其结果只能是养成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就错过了一次鼓励学生创造性表现的机会。对于幼儿这种不符合常理的大胆幻想,我并不应该予以否定、扼杀。又如在画人物活动中,有的小朋友画出的女生头像,特别显眼的是长长的头发好象在风中跳舞,他把女孩的特征极大的夸张了,使人觉得生动有趣,充满稚趣。所以我们在评价时应主要看画面有无童趣,幼儿表达了何种情感,有没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等等,进行科学、合 理的评价。

综上所述,让我们携手在画布上留住孩子们的梦想,在那里有孩子们人生。

参考文献:

指导幼儿绘画的几点体会 篇9

一、提供多种形式的刺激,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使幼儿感到好奇和亲切,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用美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去表现、创造生活中的美。如在教幼儿画泡泡时,我请他们一起吹泡泡,并一起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等,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泡泡还会飞到哪里呢?”“家里、窗户上”“飞到天上了。”他们饶有兴趣地在自己的纸上画满了泡泡,还涂上了各种漂亮的颜色,在想像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教幼儿画蜗牛时,我特意从朋友那里拿来两只蜗牛让孩子观察。孩子们发现蜗牛有两个长触角,还有两个短的触角,背上的壳是一圈一圈的。于是引起了一场观察热,他们对周围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而绘画中的动物也越来越丰富。他们热衷于用自己的画笔去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没有被迫的模仿,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水到渠成。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

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事物,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和机会,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我们中班的孩子在画人物时,我让他们从妈妈开始画,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妈妈给孩子留的印象是最深的。孩子们为了把妈妈画得漂亮一些,他们仔细观察了妈妈的样子,为妈妈选择了他们认为最美丽的服饰。通过这样真实的体验,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人物的画法,还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孩子们最爱看的是动画片,而各种动画人物也是孩子们的最爱。于是我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大胆表现,于是各种动画人物在孩子们的笔下栩栩如生。孩子们也熟练地掌握了人物的画法技巧,虽然水平各异,但没有丝毫的模仿痕迹,作品各不相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展示,使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从而发散他们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

三、根据幼儿特点启发幼儿自主学习。

每个幼儿的能力各有差别,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辅垫导向的辅助作用。同时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我发现孩子虽然都渴望成功,但在绘画时,只要发现自己有一笔画错,就换地方画,要不就是坐着发呆或是赶紧把纸翻过来画,不敢让别人看。对这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鼓励和赞赏会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想象绘画、创作。

我们班的郭研伶小朋友非常聪明,性格开朗,但在绘画时常常不按要求,总以自己所想去做。她画得花和小鸟都非常好,常常被我挂出去展览。因此在她的每幅画中都有花和小鸟。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小鸟一个人在天上好孤独,谁会去找它玩呢?”启发她画出蜻蜒、蝴蝶等小动物,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正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我在评价时先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对每一幅作品都有具体评价,如:“你的画让我闻到了花香、你的颜色用的真漂亮、你今天画得真快。”总之,富于弹性的评价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更保护了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篇10

一、以“绘画语言”激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绘画内容主要以单一线条、简单图形和块面涂色为主。怎样使简单内容的活动变得鲜活而灵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常看到一些很喜欢画画的幼儿,在作画时会不自觉地“自言自语”,甚至“手舞足蹈”,如果我们多为幼儿创设“绘画语言”,或许能对激发孩子绘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儿歌语言明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绘画内容常常蕴含着全新的方法。于是,我让他们通过“语言”来强化“方法”的感悟、运用和记忆。如在绘画“小鱼”时,每画一条小鱼,引导他们边画边说:“上面一弯,下面一弯,分出脑袋,装上尾巴。”幼儿边说边画,各种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小鱼跃然纸上,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绘画活动的情趣感。

2.节奏语言控线形。小班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活动能力刚刚开始萌芽,在绘画活动中他们常常会出现“线不达意”的困惑。比如画一个圆,常常不是封不上口,就是过了头。若在画“圆”时,配上“圆/圆/圆,手牵手”的绘画语言,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再如,在“下雨啦”的绘画活动中,画长短不同的直线时,孩子一边唱着:“滴嗒/滴嗒/下小雨了。”“哗—啦—哗—啦—下大雨啦!”两种不同节奏的语言,就可以帮助幼儿较好地控制手部动作,成功地控制线条的长短。

3.欣赏语言助信心。涂色是小班幼儿的一项主要绘画内容,它除了发展幼儿的涂色能力外,还能较好地锻炼幼儿的腕部力量和手部各小肌肉的协调能力。涂色活动动作或上下,或左右,或螺旋形,还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感而失去持久性。这时让孩子一边涂,一边说着:“上下上下涂呀涂,红红绿绿真漂亮”“左右左右涂呀涂,红红的苹果香又甜”等欣赏性语言,就会让幼儿增强画好画的信心和耐心。

4.情境语言增乐趣。很多单线条练习,如“小篱笆”“小梳子”等,幼儿很容易半途而废或马虎了事。这时配上一些情境性的语言,活动马上变得丰富而鲜活起来。如在直线练习“做篱笆”中,设计这样的情境语言:“长长的、直直的,长长的、密密的,大灰狼,进不来。”富有游戏性的情境语言使绘画活动趣味盎然。

二、借“艺术展示”添趣

培养小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良好态度远比画像了一个具体的东西更有意义,结合环境的布置,让幼儿的作品进行充分的展示,不失为满足幼儿内心需要的好办法。

1.巧妙拼接。常规的、以幼儿园单个作品陈列的作品展示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家长在技能上的比较和攀比,而挫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如把他们的作品用拼接的方法巧妙地组合起来,不仅能保护所有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能让作品的展示精彩纷呈。我主要采用三种拼接方式:一是“实物拼贴法”,如把幼儿的涂色作品苹果沿着轮廓线剪下来,拼贴组合成一棵棵各不相同的苹果树,就组合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果树林;二是“图案组合法”,如把有趣的脸谱图围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大脸谱,就能欣赏到远近左右各不相同的奇特效果;三是“原图连接法”,如把小篱笆连接起来围在小房子的周围,拼成一个长长的大篱笆,会使画面形成一种立体的视觉冲击,震撼小作者的心灵。

2.巧设背景。好的背景能使主题锦上添花。把幼儿的作品布置在适宜的、美丽的背景中,能让这些作品在背景的衬托下流淌出美的旋律,给幼儿带来更多美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在线描画《美丽的热带鱼》活动之后,老师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配有色彩斑斓、灵动各异的鱼泡泡、水草背景的版面上,并将幼儿的作品艺术地摆放,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二鱼戏珠,有的花纹美丽,有的线条流畅,当他们猛然间看到自己的作品版面时,不禁惊呼:“哇,好美呀!”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亮了,表现美的能力自然强了。

3.巧分层次。在展出幼儿作品时,对不同内容的作品,进行巧妙地分层分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避免幼儿因“货比货”而产生差距感和自卑感。可以按“颜色深浅”分层,比如在利用实物拼贴法布置幼儿作品的时候,把颜色深浅不同的苹果分别布置在不同的苹果树上,同一棵苹果树上,也按由中心向四周渐变的顺序,这样减小对比,使不同的作品展现不同的魅力;可以按“形状大小”分层,在用衔接法布置“小篱笆”时,根据近大远小连接成一个大篱笆,遵循了由近及远的美学原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使画面和谐、美观;还可以按“姿态异同”分层,如小鸡、小鸭等小动物作品,可以根据其姿态特点灵活布置,使画面产生一种情景性效果。

三、用“作品配音”护趣

三岁左右的幼儿刚刚开始尝试用图形表现经验,表现动机和信心十分脆弱,对成人的反应尤其敏感。在这个阶段,来自家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向家长介绍孩子作品时,对于不同的孩子应该采用不同的“配音”方法。

1.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孩子的作品多用“自我解说”

每个孩子学习的初衷都是向上的、向好的,学画画也不例外。有些孩子由于动作发展、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其作品质量不高,但他们也有良好的愿望,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愿望,避免因攀比心理造成对孩子埋怨和责怪而挫伤孩子的进取心。我就把幼儿的这种愿望写在作品解说里,如:“我给太阳宝宝穿一件彩色的衣服,先用蓝颜色涂,再拿橙色涂,呀,不好,太阳宝宝成小花脸了,原来彩色衣服不是这样做出来的。老师告诉我,做彩色衣服的方法呀,很多,我一定要找到它的秘密,做出很多漂亮的彩色衣服。”这样一解说,家长就能了解到孩子不是胡闹才画出了这样“脏乱”的作品。很多看似“糟糕”的作品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的一个个稚拙但美丽的创新动机,只要老师用心观察,读懂孩子的这些创新举措,就能拨开迷雾,让美丽重现。

2.对于学习力中等孩子的作品多用“过程实录”

一个班孩子的能力往往呈橄榄形,对于占据重要比例的中等孩子,人们称之为“灰色儿童”。这些灰色儿童的家长既没有“劣等”作品家长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也没有“优秀”作品家长的那种“子贵母(父)荣”的激动,他们大多数对画展比较漠然,或者为了应付孩子而走马观花地看一圈,或者跟着孩子来到自己的作品前敷衍一句“嗯,好的”了事。这样平淡甚至冷漠的表现,常常似一个隐形杀手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孩子的绘画兴趣,阻碍了孩子绘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用心观察这些孩子绘画的过程,给予他们适宜的帮助,并把这一过程记录在孩子的作品旁边,可以改变家长的冷漠态度,共同帮助孩子突破“灰色”这个瓶颈,登上新的台阶。“开始给太阳宝宝穿衣服啰,我要用最快的速度给太阳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呀,怎么这么乱呀,还有好多边角没涂到,怎么办呢?这时,老师走过来,一边扶着我的手和我一起涂,一边告诉我边上要顺着轮廓线的方向涂,这样颜色就不会跑到外面去了,看上去也很光滑、很漂亮。试一下,这办法真灵。看!我的太阳宝宝是不是变漂亮了!”这段实录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通过孩子进步后的喜悦,来感染家长,让他们对孩子的进步充满希望和期待!

3.对于优秀孩子的作品,多用“教师寄语”

有些家长片面理解赏识教育,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甚至来不及仔细看上孩子的作品一眼,就会迫不及待地竖起大姆指:“太棒了!”赏识教育的精髓绝非是简单的“你真棒”三个字,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它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言语和实践去诠释它。因此,给孩子的作品“配音”时,在挖掘、肯定“闪光点”的同时,用“寄语”的形式客观地指出不足,以此来启示家长,让他们克服评价孩子时只顾肯定、不问不足的弊端。例如:“你的太阳宝宝涂色有力、均匀,颜色鲜艳,真漂亮!如果把边上涂满,那就更好了,下次努力哦!”有些孩子的作品的确非常优秀,甚至无可挑剔。但需要引导家长在充分表扬的同时,更多的予以激励,因为空洞的表扬会使孩子乐不思进,唯有加上“激励”这种营养素,才能唤醒孩子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于是,我就给孩子的作品加上这样的配音:“你的太阳宝宝颜色密密的、深深的,真精神! 相信你以后会用不同的办法把太阳宝宝打扮得更漂亮,更可爱!……你的小手也会越来越灵巧。”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篇11

绘画是非言语交流和问题图形表征的一种形式。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边缘幼儿绘画指导方法的研究。以下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说明。

案例一

我在本班曾经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其中有两幅比较“离谱”的作品。

莹莹(化名)的绘画作品显得特别的简单。据平常观察,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这次她却只画了三个圆圈(代表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并且整张画面只用了一种颜色覆盖。我先向其他老师了解了莹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的父母比较重男轻女,莹莹从小只由奶奶照顾。父母感情长期不合。莹莹从来没有体验过家庭温暖,她对妈妈的感到很疏远,感情很复杂。因此,我明白她在画画时,看起来只是粗心敷衍地完成作品。我可以想象,她其实多想逃避这个主题的绘画。在她心里,妈妈的形象十分模糊。或许,当班上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时,莹莹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另一幅“离谱”的作品是小泽(化名)的。大家都能按主题画自己的妈妈,他却坚持画了自己的爸爸。从平时的观察看,每天接送小泽的都是他的爸爸,他和爸爸的感情也更深。小泽的妈妈脾气比较暴躁,孩子一犯错就会打孩子,平时她的工作很忙,也很少照顾小泽。小泽对妈妈带着讨厌的情绪。小泽坚持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和妈妈存在矛盾。

其实,我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初衷是引导幼儿能关爱自己的妈妈,一般孩子都和妈妈比较亲密,但我忽视了幼儿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幼儿不按要求作画的行为,并不是有意挑战教师的权威,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幼儿不喜欢画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按老师的要求作画,束缚了他们的创作。第二次绘画活动时我选择了相对开放的主题“我的一家”。幼儿在创作这个主题时,选择的余地变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自己喜爱的家庭成员。

案例二

在我担任大班班主任期间,我在大一班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研究做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利用几次主题绘画课,我做了一些对比和初步探索。文文(化名)是一名社会交往能力很差的幼儿。她从来不会主动融入到集体中,更不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平常总喜欢一个人做着自己的事。但我发现,她经常会有意识地注意在附近玩耍的同伴,有时还模仿他们的动作。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第一次的主题绘画课上把她安排在了性格都比较内向的一组。这一组在绘画过程中都比较安静,所画出的作品内容差别比较大。在第二次的绘画活动中,我把文文安排在了性格都十分外向的一组。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这一组的孩子显得比较吵闹。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经常用语言交流,甚至比划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文文仍然显得很安静。但是,我发现这一组的作品都有一些共性。文文虽然没有主动参与幼儿间的交流,但是,无形中她一直接收着其他幼儿传来的讯息,然后把这些讯息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知道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除了使用普遍的指导方法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而且从这两个案例中发现,在一般指导方法的基础上,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还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情境教学,激发创作

蒙台梭利主张:“在新环境发挥其魅力时,即为建设性活动提供动机的时候,所有的能力就会联合起来,偏差就会消失。一个独特的儿童——‘新儿童’就会产生。” [1]幼儿会把绘画活动当做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幼儿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想象力才能充分显现。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幼儿需要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环境。边缘幼儿在社会性上处于不良状态,他们更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幼儿绘画时总是边画边说或比动作。皮亚杰提出过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他们绘画时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产生了一种开心而放松的感觉。这就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从而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相互之间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来激发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边缘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他们耐心亲切的引导。这样教师可以逐渐地从情感上和边缘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使他们缓解心里的紧张气氛,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边缘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给边缘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加了勇气,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学会以境激情,让边缘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胆表现,获取灵感,发挥创意。

2.调和生态,获取灵感

在幼儿的实际交往活动中,交往的质量要比交往的数量更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配合,能为边缘幼儿地位的改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时的态度转变、关注程度、说话语气等等,都会对边缘幼儿产生影响。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应无条件地积极认同这名幼儿,防止忽视幼儿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幼儿适宜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赏。教师的关注可以营造一种班级氛围,引导全体幼儿关心和帮助平时受到忽略的边缘幼儿。调整边缘幼儿在班级中的座位,让边缘幼儿获得更多融入同伴群体的机会。在进行绘画活动时,教师还可通过将边缘幼儿安排在能力较强的同伴中间,通过同伴的照顾和引领,获得创作经验。

3.开放主题,自由绘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注特殊幼儿的需要,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什么是特殊幼儿?不仅指那些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而且还包括在情感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因此,我们在组织绘画创作活动时也必须顾及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对绘画主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倡导自由绘画。

在案例一中,幼儿园在第二次时把绘画主题换成了开放式的,让幼儿在绘画创作中选择的余地变大,同时也不会限制边缘幼儿的绘画创作的素材,束缚他们的创作空间。在案例二中教师倡导自由绘画,幼儿通过交流不断抒发灵感,为边缘幼儿提供了各种绘画灵感。首先教师在设计绘画主题前,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其次,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仍然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整体情况,倡导和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最后,绘画活动进行中,教师要从细节做起,随时关边缘注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纲要》中又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边缘幼儿的发展。通过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的研究,达到因教施材,促进他们绘画创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人不经意间可能会错过许多发现和了解儿童的机会。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绘画表现或许反映了儿童对于某个事件或现象的理解,有些相同的绘画主题可能会重复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用相互联系的、纵向分析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儿童的绘画表现,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次简单的玩耍或乱涂乱画,就会多拥有一种观察了解儿童的途径,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当然本文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的研究还比较浅显,而且未能得以实际验证,定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深刻研究和改进。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肯用“心”观察,用“意”创造,用“情”耕耘,在以后的工作上加强实践,多给予边缘幼儿一份关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已有的理论实践上一定会有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奋斗幸福观体会下一篇:禁毒知识演讲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