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绘画之共性

2024-06-07

音乐与绘画之共性(精选6篇)

音乐与绘画之共性 篇1

从远古的巫术礼仪开始, 艺术就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下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想象艺术为主要艺术门类的艺术体系。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欣赏过程, 但对我们进行艺术感受和审美感知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魅力的听觉艺术——音乐艺术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音乐, 是最心灵化的艺术。音乐通过由乐音组织而成的旋律, 可以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世界的复杂变化。

提起音乐, 我们不得不从音乐最本初的性质谈起, 即音乐是什么?它的本质和作用又是什么?对此几千年来有着众说纷纭的见解与论说。“如果仅仅从物理学角度来说, 音乐不过是以音响为基本素材构成的艺术。但从生理心理学角度, 音乐则是通过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 从而影响人的直觉、感觉, 甚至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音乐足以成为人类情感自我抒发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 也是人类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以上定义仅仅是从音乐的物理学角度来解释, 而艺术作为人类艺术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门类, 不能仅仅只从物理学角度来表达和定义, 我们还要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探寻, 音乐从其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归纳, 音乐是人类本性的表现, 是人类最本真精神的表达, 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是当它不与歌词或者文本、标题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结合而完全独立时, 此时音乐不再具有歌词或文本赋予的强烈的昭示感, 转而它变成了最抽象和不可捉摸的。此时摆脱歌词和文本束缚的音乐是在表达着什么, 听者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和感悟。这就是音乐物理本性的一种特点, 音响本身不具备如文字、图像等其他艺术的确定性和具体性。音乐的感受可以以激情冲撞每个人的胸怀, 但是无法用定义来描述。音乐所涤荡的情感是多方面的, 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整体的全面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莫测的。故音乐作为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情感世界的艺术形式, 是最奇妙和充满魅力的听觉艺术。

二、视觉的召唤——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 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 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 凭借线条和画面来表达一个瞬间, 一个层面, 一个具体或瞬间的场景。主要从视觉艺术上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并通过视觉关照对绘画艺术进行欣赏。它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出了造型性和直观性。绘画艺术是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在平面里塑造形象, 以直观的视觉感官来感受的艺术形式, 并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理念。绘画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 是视觉艺术门类的艺术代表。

三、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异同

1、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同功之妙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视听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归结于艺术门类的范畴之内, 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却有着相同艺术特点和艺术功效。

首先,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音乐艺术家通过音符、音乐的表达来传达自我情感, 绘画艺术家则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我感受。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关照和欣赏, 从而产生了审美感知和艺术理解, 欣赏者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和传达。所以, 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 无论是视觉艺术的绘画还是听觉艺术的音乐, 都是艺术家自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借助其作品达到和欣赏者传达和交流感情的目的。

其次, 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达到鼓舞人心和宣泄情绪的艺术功效。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激昂的音乐符号给人激荡的情感体验, 最后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许多表现现实社会和真实情感的作品, 在静态中表达了动态生活的永恒。虽然表达形式不同, 但作为艺术启迪心灵, 激发感情的作用是相同的。

艺术家凭借不同类型的艺术媒介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使最终创作的作品具有了感召的力量。在艺术品长存的过程中, 艺术品被不同的欣赏者欣赏, 从而产生新的涤荡情感的力量, 这些力量或鼓舞人心, 或交流情感, 此时艺术品成为了一把有力的武器, 起着宣泄情感和涤荡人心的艺术功效。

2、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相异之处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在艺术门类的分化之中, 虽然具有相似的艺术作用, 但艺术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 艺术表达媒介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 通过其物理的音响载体、音乐符号传达情感, 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听觉艺术。绘画艺术是借助线条、色彩等组成确定性的视觉画面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次, 欣赏方式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主要通过具有音乐的耳朵来对音乐进行欣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则是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的辨析与理解对绘画进行体验和感悟艺术家所传达的思想和境界。

第三,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带给受众的情感冲击不同。视觉艺术具有确定性的视觉冲击, 给人以直观的艺术感受。如果不借助歌词等文本, 单纯地从音乐声响来欣赏,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那流淌的音乐带给欣赏者瞬间的艺术冲击力, 有时候会超越静默的视觉欣赏。这种不确定的冲击力, 涤荡起的审美感受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虽具有鲜明的不同但在艺术欣赏中常常被联觉运用, 在审美艺术范畴之内, 往往具有不可分割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效应。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艺术的门类纷繁林立, 在我们探索艺术的世界时, 时刻把握艺术门类的特点, 进行有的放矢的艺术欣赏, 对于我们遨游艺术海洋有着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艺术效果。

摘要: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作为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 两种艺术门类形式不同、表现不同, 在保存着各自艺术特点的同时, 又有着相辅相成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入手, 分析两种艺术门类的分有, 从中窥探视听艺术的相同和相异, 并在艺术欣赏和艺术体验中感悟其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艺术门类,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艺术欣赏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音乐与绘画之共性 篇2

一、《自由引导人民》与雨果作品的共性

德拉克洛瓦在浪漫主义绘画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在1830年7月那场全民性的起义中深受感染, 有了民主和自由的重新认识。这幅画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怀有一种浪漫主义倾向。他在绘画中塑造了一个颇具寓意的形象—克拉拉·莱辛。这个高举三色旗的姑娘被升华成民主共和的象征。人物造型比较希腊化, 古典质朴, 健康而美丽, 似神非神, 坚定有力, 赤着脚, 左手拿枪, 右手高举三色旗, 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横尸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 带人进入一个激烈的战斗场景。德拉克洛瓦创作意图比较接近法国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政治立场, 这是一场自由民主最高象征的升华之战。在高举着的三色旗带领下法兰西人民把正义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正义的斗争和人类渴望自由民主精神被推向了顶峰。同处在大革命背景下的法国伟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 在小说中认为, “人是可以通过人道主义的教化从邪恶走向善良的。人性是善良的、伟大的, 是可以战胜世界上的一切邪恶的。”在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 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 人性是纯洁善良的, 将一同走向幸福, 但是要经过苦难的历程。同样激昂奔放的人物形象将进步的革命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这点上雨果和德拉克洛瓦具有共性。也使相同政治取向的两部伟大的作品都被赋予了永久的生命力。

二、《希阿岛的屠杀》与拜伦作品的共性

另一幅绘画作品《希阿岛的屠杀》, 取材于1822年土耳其纵兵屠杀希腊希阿岛平民, 镇压希腊独立解放斗争的事件。柯罗看后摇摇头说:“这哪是《希阿岛的屠杀》, 不, 简直是绘画的屠杀!”这是柯罗对德拉克洛瓦在艺术成就上给予的极高评价。与他热爱自由独立这个理想一样, 同时期的诗人拜伦也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这场希腊摆脱土耳其统治而进行的独立斗争中。如他诗歌《希腊战歌》中怒吼的那样“起来, 希腊的儿男!光荣的时刻已到来!要效法我们的祖先, 不枉作英豪的后代……醒来吧, 斯巴达!今天你怎能睡梦沉沉?同你的老伙伴雅典, 联合成无敌的大军!同波斯军队鏖战, 让祖国得保自由。”在这场超越民族的反抗斗争中, 在宣扬博爱, 平等, 自由的精神上拜伦与德拉克洛瓦有共性。也赋予浪漫主义绘画与诗歌以同样的艺术特征和旺盛生命力。

三、《但丁之舟》与但丁作品的共性

也许只有想象可以使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当人的内心积存着感情, 不能从现实事物中得到满足时只有艺术家和诗人才能赋予这感情以形式和生命。《但丁之舟》是德拉克洛瓦对但丁作品《神曲》的重新注解, 在诗人惊慌不已, 进退维谷, 危急关头, 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突然出现, 救但丁脱离险境, 并带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作为“善良”与“人智”代表的维吉尔与邪恶的魔鬼形成了善与恶的对比。画中但丁的惊恐, 魔鬼们的撕打, 沉郁的天空, 汹涌的波涛, 远处的火光所形成的紧张、恐怖的气氛加强了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德拉克洛瓦正是想通过对善与恶的表现使人们明白罪恶的可怕与可憎, 激励人们养成主动自省的道德判断力。但丁诗歌《神曲》中有很多人文主义的精神, 比如, 肯定人, 肯定人性, 探索诗人自身、意大利民族, 乃至人类的未来命运。以理性规范行为, 实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 与最高真理合一, 才能获得光明的前途。在这点上德拉克洛瓦借助但丁的故事表露无遗。《神曲》在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而德拉克洛瓦也将澎湃的激情与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结合, 将对现实的评判与对“天国”诚挚的信仰相结合, 展示出画家惊人的想象力, 把表现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 具有和但丁一样的精神追求。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艺思潮能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紧密结合。不论对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的弘扬, 还是对自由、民主的博爱精神的追求或是在闪耀人性智慧光芒的命运探索上浪漫主义美术与文学都有诸多共性。德拉克洛瓦仿佛他自己所绘的画中一样, 是一面高举着的热烈激昂的浪漫主义旗帜, 与浪漫主义文学家同样伟大。纵观20世纪, 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 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在绘画流派中如印象派艺术家雷诺瓦、莫奈、塞尚、高更、梵高, 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和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等都受到德拉克洛瓦很大影响。可以说浪漫主义运动是西方近代历史上又一次的“文艺复兴”。

参考文献

[1].施莱格尔著, 李伯杰译《浪漫派风格》华夏出版社, 2005.

[2].张中义卢永茂主编, 《外国文学简史》河南美术出版社, 1987年版

[3].德拉克洛瓦著.《外国名家作品选粹》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

[4].德拉克洛瓦著.《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

[5].姜岳斌著.《伦理的诗学——但丁诗学思想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版.

音乐与绘画之共性 篇3

关键词:个性,共性,音乐表演

在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 表演家的艺术个性是其二度创造成熟的标志, 也是音乐表演艺术优劣的标准之一。音乐表演艺术之所以被称为二度创作, 它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它, 才使作品成为活生生的音乐存在, 也才得使同一作品呈现出神采各异的美。同时, 作为第二度创造, 音乐表演的基本性质也决定了它必须兼顾真实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 要力求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真实性、创造性, 也就是音乐表演中的共性与个性。

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个性, 是二度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各种因素的有机复合体, 诸如:艺术技巧、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世界观、音乐才能等等。当这些因素在表演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发生作用的时候, 它们就形成了音乐表演主体所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 表现在他们的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过程中。虽然这种能力产生和形态形成的规律性在任何音乐表演艺术家那里都是基本相同的, 但就这种能力在每个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中的具体实现来说, 又带有各种不同的特点。这种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表现, 使一个音乐表演艺术家同其他表演艺术家相区别的特殊性, 就是该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个性。

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共性”是指:他们都具有对音乐美的灵敏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 都掌握相当程度的演奏方法, 往往对作品真实的反映, 追求音乐表演的真实性, 规律性。他们必须是掌握音乐艺术表演规律的人。

音乐表演艺术家寻找与创造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和音调内涵所显示出来的美的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另一方面是音乐表演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表现方法。前是寻找, 后是创造。二者结合为思维能力和与操作能力的统一体。这种创造性必然是符合规律的共性的范畴之内的创造, 离开规律也就是离开共性的与众不同, 虽然是个性的东西, 但失去了共性也就失去了范围, 成为一个任意的个性。即是说, 个性是在共性范畴之内的个性, 共性是在个性基础的共性。因而无范畴限制的个性并不等于正确性, 无个性的正确性也不等于创造性。表演者的共性和个性关系是互为前提和互为条件的。

音乐表演艺术的本质是第二度创造, 顾名思义, 也就是在第一度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赋予了音乐作品鲜活的生命, 这就是表演的艺术。音乐表演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它更加表现出音乐的美感, 深入到观众的心中。在音乐表演艺术中, 个性与共性如何共存, 取决于演奏家对作品的判断。正是因为在音乐表演中个性与共性共存, 才使得音乐家可以在音乐表演创造中忠实原作进行表演创造, 使音乐作品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家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可以说, 因为有了共性与个性, 才使得音乐表演更具有艺术性。

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也说过:“指挥家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 而且是赋予总谱以生命的人”。音乐表演艺术家与作曲家的直接交流方式就是通过乐谱交流。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即使写得多么详尽, 用了多少表情术语, 也无法记录音乐内部的律动和变化, 更无法记录蕴涵在音乐作品中的种种情感和思绪。由此可见, 音乐表演中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发挥是多么的举足轻重。个性是音乐表演创造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表明表演者有着清晰的自我意识, 不仅对音乐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 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 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当然, 在最大限度发挥个性的同时, 也要忠实音乐原作。因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 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 在体裁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也都有各自的规定性。充分了解作曲家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 切实把握音乐作品形式与内涵的规定性, 是进行第二度创作的基础, 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可以说, 真实性与创造性, 是客观与主观的协调与统一。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 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制约和压抑。个性与共性两者之间需要微妙的平衡, 如果演奏者的个性占了上风, 那么则会被看做没有遵照作曲家原来的风格, 是属于过分执着于自我。但若是演奏者本人的意图太少, 又会被看成是平淡无奇、缺乏个性的演奏了。所以说, 个性与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在表演过程中, 它们是要双方兼顾的并且要融合在一起, 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

但是, 要达到与作曲家完全一致的思想感情是不可能的, 只能尽量去接近作曲家的原意。所以, 研究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现象还原、本质还原也变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怎样看待音乐作品的背景, 怎样看待作曲家的构思, 在这一点上, 个性与共性就显示出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使得审美对象也就是音乐作品的地位变得更加的重要。

因为要忠实原作, 所以还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形式的分析、内涵的感受和风格的把握。分析是对一部艺术作品的一种理性上的冲击, 是必不可少的。音乐分析, 使演奏家通过音乐基本理论, 例如管弦乐法、旋律学和声学、作品分析的学习, 来认识和掌握音乐内在的结构规律和表现方式。音乐表演者为求得到作品的正确解释, 重视了更多的细节方面, 如表情术语和力度记号等等, 对作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行细致分析。同时, 演奏者还会深入作品, 发掘内涵。演奏者赋予作品生命, 自然要了解作品的一切。比如历史环境, 作曲家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特征等等。音乐表现出的情感, 都经过了演奏者细细揣摩, 如此一来使演奏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能最大限度的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音乐表演中个性与共性的存在,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音乐表演并不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 它不仅忠实地传达和再现音乐家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这样, 它就对音乐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仅要有可以完满表演和再现音乐表演的技能, 还要有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体验的能力, 做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解释, 丰富其内涵。而对于演奏者来说, 拥有对作曲家的历史时代、音乐风格和创作构思的了解, 获得对相关音乐作品所处时代和风格的基本概念, 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音乐分析, 将会更大的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水平。

个性与共性, 也规范了发展表演艺术个性的合理前提。演奏家们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载体, 除了遵循作曲家的一度创作之外, 也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审美心理。这与时代发展相关, 应该尊重当今听众的心理。但是, “盲目从众”或“盲目反众”都是不可取的。演奏者, 听众和作曲家三方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交流。演奏者作为音乐表演的直接执行者, 成为了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沟通的媒介, 他们担负起培养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音乐审美水品的使命。在满足听众审美需求的同时, 也要不断丰富和扩大音乐表演曲目, 拓宽听众的音乐审美领域。

音乐与绘画之共性 篇4

一、个性中的“性格”

我试图从人的性格这一层面展开阐述个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与作用, 心理学对“个性”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性 (personality) 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系统是由性格 (character) 、气质 (temperament) 和能力 (ability) 三个子系统构成的。2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对象主要是人及其生活, 他写道:“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3艺术由人创造, 它又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每一个人都有性格, 性格不一样所表现的个性也就不相同, 相似性格的人之间表现的个性也存在差异。艺术家的作品与自身的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音乐的领域来说, 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 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 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而属同一时期的贝多芬的音乐则充满了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精神, 象征着力量、意志和气势。他的音乐之所以至今让人震撼, 正是发自贝多芬内心的声音找到了通向人类心灵的路。因此, 艺术家彰显的个性, 受他内在的性格影响。大提琴家卡扎斯谈到:“每一个演奏艺术家都应当在触及作曲家心灵的状态中去寻求自己的有个性的风格。”4有的人喜欢探求新鲜事物, 对一切新颖的乐曲都有好奇心, 都有强烈的兴趣。然后通过自己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演奏作品时时都能给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创造。作为一位演奏者, 在平时的练习中也会有所感悟, 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喜爱表现自己内心的演奏者, 那么他表现出来的音乐就会有所保留, 表现地不那么外放, 相对比较含蓄。也有性格内敛但表现力十足的例子, 但这并不那么常见。当你将自己演奏的曲子录音做成音像, 你也会从一首乐曲中“听到”演奏者的性格。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也是作曲家、演奏家表达情感的艺术, 无论这首乐曲是哀怨的、悲情的, 还是热情、活跃的, 听者、欣赏者都希望感受到的是演奏家完全释放出来的情感, 毫无保留地演奏激情。并且,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特的性格, 当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也会流露出他的性格特点, 这便有了自己演奏的风格。

二、创造性与灵感

我们在谈论音乐表演的个性与共性这个问题上, 往往会接触“创造性”这个词语, 音乐表演也具有创造性, 音乐表演家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 他们演奏的乐谱、音符大致相同, 而个人演奏后留给观众的听觉感知, 情感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即便与听众个人的听觉感受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这种创造性更多的是由演奏者个人创造出来的, 它包括演奏者们在演奏时即兴的发挥, 对乐曲中某些音符的装饰, 也包括演奏者们在演奏前对乐曲不同的理解与诠释, 使得“个性”从中迸发出来。浪漫主义美学最根本的一点是对主体创造性的强调, 高扬的主体性的核心其实是个性, 让个体的创造力自由无拘无束地发挥, 让欣赏者强烈地感受到个性创造的魅力, 鲜明、独特的个性品格的表现力。音乐表演者也将个性的创造, 即认为在舞台上即兴的创造发挥是对表演内容的创新, 曾听位演奏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舞台上, 尽情的发挥自我, 按照自己当时的想象和感触来演奏乐曲, 很有可能演奏的和平时练习的乐曲理解不一样, 其中的即兴发挥就是你个性的展示, 这就是一种创新。创造性离不开灵感, 大自然赋予人类“灵感”, “灵感”造就人类的创造, 无论是在艺术的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灵感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张前与王次炤编著的《音乐美学基础》中给灵感做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即它是作曲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创造性心理行为。5灵感之所以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是因为灵感能使人体对新异的经验更加开放, 能更好地将自己与外部的环境联系起来, 使个体的感知和认识更加明晰, 也能使个体焕发出巨大的活力。6因此, 灵感能促进个体超越思想和行为的限制, 从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水平。演奏者在表演时要赋予激情, 达到忘我状态, 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乐曲中去, 这也是出发灵感的心理条件, 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 只有当“艺术家完全被沉思所占有的时候, 才可能有灵感。”此外, 我们在平时练习演奏时, 还要学习多发现新鲜事物, 对客观事物保持新鲜感觉, 在潜意识中去激发我们的灵感, 发挥我们的个性。

三、审美观念的共性与整体性

以情动人, 大多数善于探寻作品内涵美和深层价值的演奏家, 往往是将技巧运用于情感之中, 通过表演使听者的耳朵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真实内容和真挚的感情。实际上, 这样的审美追求是演奏家的一种体验传达, 在自身与观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之有同感、有同悟。这样的审美观念在音乐表演领域, 是演奏家们所具备的共性。

其次, 音乐演奏家在感知作品时会十分细致地、认真地研究乐谱。钢琴家霍夫曼指出:“一首乐曲的正确演绎, 来源于正确的理解, 而这又得完全依靠细致的正确视谱。”7演奏家对乐谱的认识和对乐曲基本内容的解读, 一般情况下, 都是相同的。能够正确地去理解作曲家创作的目的与意义, 对乐谱的解读在音乐表演中占据着很大的重要性。当演奏家能够从头至尾完整地将乐谱上的音符演奏完时, 他们所注重的就是作品的整体性。演奏家在演奏乐谱的基础上追求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综合感受, 使得乐曲像小溪流水一样, 顺势向下, 或许在演奏中会遇到中间个别几个音符弹错, 也可视为溪水中的石子儿, 注重乐曲发展的大线条是主要的。卡拉扬也谈到:“把乐谱的事先忘掉, 从生动的音流 (音响流动) 中窥视出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来。”8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再创造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充分地加入自身的审美观念, 使得作曲家未能意识到的美的因素体现出来, 个性与个性的碰撞, 个性与共性的交融, 让作品演奏的更具光彩与魅力。

音乐表演中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交融, 二者缺一不可。表演者在演奏时要注意将共性与个性把握好, 让流动的音符不仅可以表现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而且能够在作品的演奏中不断地注入优秀的新颖的思想与观点, 体现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与体验, 使表演艺术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摘要:本文试图在文献的基础上对个性与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 从人的性格、创造性和灵感这三个方面研究音乐表演中的个性, 从演奏家的审美观念和对表演的整体性两方面来解释音乐表演中存在的共性。

关键词:性格,创造性,灵感,审美观念,整体性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 《音乐美学通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5月第4次印刷.

[2]杨易禾,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3]高拂晓,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音乐与绘画的“不同”与“互通” 篇5

音乐与绘画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一个是视觉艺术,另一个则是听觉艺术。因此,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最初,人们对它的定义是:音乐是一种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并且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事实上,从一开始,音乐就是一种极其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初期,它便是最原始又最基本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触动自然而然而产生的一种表达人的思想和内心感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它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它无法像绘画那样直接再现眼前景物或脑中形象,也不能像陶艺、建筑或雕塑创造立体和三维空间。与绘画相比,音乐在表达上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虽然它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也没有直观的造型性和明确的语义性,但由于音乐可以抒发感情和情绪,因此,它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表达个人的观点、事物的意义或抽象的思维,所以它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音乐还是表演的艺术,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或乐器的演奏把作品的内容和寓意传达给听众,让人们在悠扬的乐曲或歌声中体会其美的价值。相比之下,绘画表达的东西非常直观。因为,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也就是说,绘画是一种视觉意象,它需要有直观或表面的东西作为其支撑面,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通过视感官,绘画能够呈现为一种静态的和空间的形式。因此,它又常常被视为空间艺术,这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另外,绘画和艺术表达形式不尽相同。美术是以点线、形状、色彩、色调等构成视觉形象,音乐则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构成抽象的听觉形象。然而,画中的音乐毕竟不是音乐,正像音乐中的图像不是图像一样,那只是靠了中介物产生的一种境外之音和音外之境的联想。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二、绘画和音乐的相似性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绘画和音乐艺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同属形象思维的范畴。绘画和音乐之所以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因为人的各个感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人说,一个感官是另一个感官的分支器官,所以或多或少可以相互代替、相互利用。音乐与绘画虽然是两种风格、两种表达形式迥异的艺术形态,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融通性。这种融通性主要表现为:听声显形,耳目互为。耳中感觉色彩,眼里望出乐声。康定斯基在其《论述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这样描述:“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在音乐里,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更深的蓝色是雷鸣般的双管巴斯……”由于音乐常常靠音响、以象征和模拟的手法将人们生活中的形象展示出来,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借助绘画的形象性、可观性,再通过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乐由心生”,通过音乐,人们不但可以表达各自的感情,还可以在其多元的声调、高低的节奏、不同的旋律中将自己内心世界里的种种情感抒发出来。音乐通过旋律在时间的行进中表现感情,美术运用线条的走向塑造形象。绘画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色彩的明暗深浅、图像的对比或夸张来体现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形象,并在线条、色彩、色块、版面布局上将人们情感世界中的种种元素融入其中。

音乐和绘画都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前者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后者以静态的、直观的方式表达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两者都是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和审美情趣上的相似性。

三、绘画与音乐的融通性

艺术在其诞生的初期,其艺术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艺术本身的演变和发展,艺术也渐渐开始分化,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特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美术、音乐、文学等。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是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而且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钱钟书《通感》)。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各个器官能够不分界限地打通使用,因此,相异且相通、异质而同构,这就是绘画的气韵与音乐的音响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有一种元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绘画和音乐中想象的和派生的感觉。有形的与无形的,有声的与无声的,实感的与虚幻的相容与相通,使得绘画与音乐相得益彰。美术与音乐尽管所属艺术门类不同,但它们却受到相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我们常常能从优秀的美术作品的线条与结构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也能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音响中感受到美术的色彩。虽然,音乐通过旋律表现感情,美术运用线条塑造形象,但绘画中的线条类似于音乐中的旋律,而音乐中的音色则好比绘画中的色彩。正是这看似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成了许多艺术家将音乐与绘画联系在一起的基础。另外,音乐也把绘画艺术中的多种因素给吸引过来了,如形象元素。因而,音乐也不再是单一的听觉艺术,而逐渐演变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假定性的虚拟形象艺术。绘画借鉴了音乐中长于直接打动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因素,延长了绘画作品审美过程的时间,使绘画艺术作品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具有幻觉的时间假定性和抒情性的艺术。浙江省著名青年画家陈子胄先生作品中常用的“流痕”画法仿佛是音乐中的乐谱,这种特殊技法的运用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动感。除了线条和色彩上存在通感之外,音乐与绘画之间的通感也反映在节奏上。音乐的节奏给人的感受非常直白,易于分辨,但这种节奏在绘画中很难被一眼看出,因为,它在绘画中的表达常常十分隐晦。无论是画面的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的色彩、线条或触笔的变化都无不让人联想到画家用笔时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挥洒自如的韵律与气势,仿佛音乐里时而优雅舒缓,时而铿锵有力的节奏。

四、结语

事实上,绘画和音乐都是艺术中形式不同的文化载体,“美术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无论是在艺术流派、表达形式还是创作手法以及审美体验上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许多多看似不同却又共通的地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融通画面。美术家和音乐家有必要对这种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它们的互通效应去找寻创作灵感,激发创作思维,努力突破人们原有的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创作手法,深化艺术思维,提升艺术境界,让自己的作品更具艺术魅力,更加丰富多彩,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情趣和更大的艺术享受。

摘要:在一般人眼里,绘画与音乐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然而,在艺术家眼里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在艺术流派、创作手法还是审美体验上,它们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或想通之处。它们不但是人们表现情感或传达信息的最佳载体而且也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十分亲密的互通关系。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相同、相异又相通的微妙关系,指出,美术家和音乐家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它们的互通效应去激发自己创作思维,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多元、更具艺术魅力,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绘画,音乐,艺术形式,互通

参考文献

[1]刘春跃.略论绘画与音乐的关系[J].当代艺术.《艺术当代》杂志社,2015.

[2][俄]瓦·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李慧.音乐与美术的关系[J]大舞台.大众文艺出版社,2016,

[4]闫岩.音乐与绘画[J].学理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2009.

音乐与绘画之共性 篇6

总之, 艺术的源泉是相同的, 音乐与绘画是相通的, 在音乐中绘制图画, 在绘画中享受音乐。特别是艺术在浪漫主义之后, 强调科学精神之后, 很自然地转向了纯粹的主观内心世界, 这与音乐精神息息相同。节奏和音响已经充分进入艺术批评领域之中, 绘画的音乐性也随之日益突出。

摘要:美术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图画。艺术的源泉是相同的, 因而, 不同艺术之间是具有相通性的。绘画者都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画笔表现出来, 音乐创作者也是如此, 二者就像一母同宗的兄弟, 其根源都是从作者的某个心灵的悸动生发开来的。

上一篇:背景差分下一篇:铸造金属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