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2024-06-19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共7篇)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篇1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除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高度的富足与便利, 还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传统的固有模式。文化的多元化格局越来越与网络世界融为一体;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 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 其传播与消费方式已更多地依赖于网络, 其艺术审美越来越带有一种技术复制的意味。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制造出“虚拟现实时空”, 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原初的自然关系被网络数字技术制作所割裂开, 从而导致艺术创作从个性风格的表达向单纯的数字复制品转变。

网络模糊了“真实”与“虚假”, 威胁着艺术想象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别。那么, 何谓网络音乐文化, 目前很难给它作出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 网络音乐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来传播的在线音乐。某种意义上, 网络音乐已经使当代与未来的音乐创作者从根本上排除了音乐在唱片传播和其他形式传播中对音乐商品载体的依赖。但是网络音乐的商业属性是显而易见的。

网络音乐结束了过去音乐艺术审美的有限空间, 构建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美学意境;它常使人们觉得音乐家和音乐只“活”在网上, 只有被网民在线浏览或参与, 它才存在, 才生机勃勃、魅力无限, 否则它什么都不是, 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的网络音乐世界里, 虚拟乐队的出现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音乐文化现象, 据有关资料载, 世界第一支网络虚拟乐队是崛起于世界的Gorillaz, 其幕后总舵手是Blur (布勒合唱团) , 主唱Damon Albarn、鼓手Russel等。乐队由4位虚拟艺人组成,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并且会不断生成新的刺激, 依靠纯粹的音乐和个人性格魅力而成为人们新的音乐偶像。Gorillaz充满未来感的动画形象, 以及主唱2D散漫、慵懒的嗓音, 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歌迷的注意力。这4名虚拟的艺人只生活在虚拟空间的2D+3D世界里, 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年龄、国籍、肤色、性格, 乃至个人成长史、不良嗜好、医疗记录、犯罪案底和教育背景等。另据报道:“2001年9月26日, 欧洲音乐盛会“2001MTV欧洲音乐大奖”入围名单中, Gorillaz以6项提名而成为大赢家。在Gorillaz网站WWW.Gorillaz.com, 你不但可以欣赏到Gorillaz制作精致的电脑动画音乐录影, 还可以玩到最酷的Gorillaz游戏。”

网络音乐文化的另一突出现象就是虚拟歌星偶像的出现, 据有关报道, 日本于1995年研发出一个网络虚拟偶像歌星伊达杏子 (Kyoko Date) 。她拥有自己的星座、嗜好、三围与血型, 上过杂志封面, 并灌制过激光唱片《爱之交流》, 许多崇拜者甚至在世界各地为她设立了网上歌迷俱乐部。而被称为“中国第一位虚拟偶像”的青娜是京、沪、粤近百名业界精英耗资近300万元人民币, 动用200台电脑, 历经3个月的辛勤工作, 打造出来的数码电影短片中的人物。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眸子、精致姣好的面容以及合乎黄金分割比例的匀称身材;她显示出一种清纯而略带倔强的气质;一身白色纱衣载歌载舞的她是那么的飘逸、柔媚、脱俗;China是她名字的谐音, 她汇集并展现了东方美女的各种优点。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展映之后, 她的星路历程还通过其他载体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提升, 如在电视文娱频道及电台播映和播放她的影片及电影音乐;开通青娜个人网站;出版电影音乐和青娜唱的歌曲唱片专辑、出版“青娜写真集”;开展“寻找生活中的青娜”活动等。

这种虚拟现实中的网络音乐传播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情境, 即在线交互式、人机对话式的虚拟审美。此审美情境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音乐艺术依托于自身音响本身和内容表述而产生的特有的审美意蕴和意境,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本体意义。有学者称之为“活性审美”。这也许是后现代主义审美的一种延续。一份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目前全世界人数超亿的庞大网民群落上网时最常使用的八大热门服务, 其中就包括有在线音乐与在线影视。

上网者可以不必顾及自己的公众形象, 去掉艺术涵养的伪装, 去掉自己社会角色的“面具”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 在网上实现自己平日里实现不了的愿望, 在网络音乐文化的“活性审美”情境下尽情地发泄与述说。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网络音乐对未来人们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的利弊影响如何?英国一家研究机构曾表示, 随着互联网音乐下载以及MP3音乐播放器产品的热销, 如今的人们在音乐鉴赏力方面的能力有所衰退。人们现在通过网络会轻而易举得到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源, 却在欣赏水平和对音乐的感知方面, 不注意精心磨练。据有关资料,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心理学家曾调查了346名在线音乐用户, 在两周内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在线音乐的泛滥, 如今的音乐越来越多的被视为一种“常规商品”而不是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专家说, 如今的孩子们是佩带着i Pod长大的一代, 他们往往不能体会到音乐真正的精髓。并说:“在19世纪的时候, 音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人与人交流的手段, 它蕴涵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专家表示, 然而在最近20年, 音乐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各种各样的音乐类型冲击着人们的耳朵, 用户毫无选择的接受音乐, 而艺术品也就沦落到了商品的地位。自然而然, 音乐所能激起的共鸣和感动也就不如从前了。”

音乐社会学者曾遂今教授也说:“在网络音乐复制的条件下, 传统唱片所运载的音乐的至尊性、收藏性和珍品性似乎已经没有了。一首又一首的mp3音乐, 已变成音乐网民们手中的玩意儿。他们可以随意地删除, 随意地更新, 随意地点击, 随意地下载。因为这些廉价的音乐自来水总是很容易喝到的, 不管你是邓丽君音乐也好, 奚秀兰音乐也好, 柴可夫斯基音乐也好, 莫扎特音乐也好, 在当代网络媒介的统治下, 对它们的获取已经易如反掌, 信手拈来。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 就是很好的证明”。

的确, 网络使我们可以随意下载古典的、现代的、流行的民间的, 甚至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它们添加、编辑、复制和嫁接。你可以不会弹琴不识五线谱, 只要懂得某种电脑音乐软件的使用, 创作又有何难?这话现在说来并不夸张, 也许“人人都是作曲家”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网络音乐文化传播造成的版权问题不断凸显出来, 尤其是它使音乐的原创性受到严重打击, 这是摆在我们的当今音乐文化建设面前的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造成上述现象的其中一个内在原因可能是, 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平等性、兼容性, 以及由此造成的现实与虚拟视听界阈的混淆, 使网络音乐文化偏离了原有音乐艺术的高尚性和神圣性, 产生了非中心化、非英雄化和渎神圣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 网络音乐文化是大众“快餐文化”。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篇2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网络音乐行业发展联盟的成立大会,我谨代表文化部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网络音乐是音乐与网络传播渠道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业态,自其产生以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形成了区别于传统音乐行业的商业模式及传播模式。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在过去的几年来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网络音乐相关企业351家,总体市场规模达到23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14.4%。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在座各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网络音乐市场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第一、网络音乐行业作为新的文化业态,在商业模式上未有重大突破。网络音乐虽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灵活的传播模式与较大的影响力,但受限于传统音乐运营机制的影响,网络音乐本身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我网络音乐的内容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应加强沟通,以网络音乐行业整体的繁荣和发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网络音乐市场侵权盗版问题突出,经营环境有待规范。部分网络音乐格调不高,原创音乐由于盗版的影响,作品缺乏,人才短缺。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为优秀的音乐提供公平、开放的平台,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第三、网络音乐市场结构尚不平衡。在网络音乐的两大构成中,无线音乐市场占据了较大部分,而在线音乐市场份额较小,如何改变在线音乐市场的现状,形成企业愿意、用户认可的全新网络音乐运营模式,还亟待大家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文化部作为网络音乐行业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网络音乐的管理和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下一步,文化部将继续加强对非法网络音乐网站的清理,进一步规范网络音乐市场,维护网络音乐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依法经营的网络音乐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政策环境。

今天前来参会的包括了通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音乐公司,既有内容提供方,又有发行渠道方。来自网络音乐产业各方的代表聚在一起,成立这么个联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反映了大家对于进一步搞好网络音乐行业的共同决心。我想大家对联盟都抱有期待,我也真心祝愿联盟在音乐产业的发展与自律方面大有作为,当好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与纽带。

最后,我希望网络音乐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能够以国家有关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精神为指导,本着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文化为基础、网络为平台整合音乐资源,开创多赢的格局,传承和创新优良文化,不断推动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六月八日

(中国文化市场网)

文化部清理违规网络音乐产品等 篇3

本报讯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网络音乐市场秩序,文化部办公厅日前发出关于清理第三批违规网络音乐产品的通告。通告要求,2011年9月15日前,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行业网站、娱乐网站以及企业或个人网站,迅速开展自查自纠,一经发现自身网站提供有名单所列及的未经内容审查或备案的网络音乐产品,应当立即删除。

通告称,经初步核查,本通告附件所列100首网络音乐产品,均未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报文化部进行内容审查或备案。部分网络音乐网站擅自提供附件所列网络音乐产品的播放、试听、使用和下载等服务,扰乱网络音乐市场秩序,危害国家文化安全,必须依法予以清理整治。

(艾琴)

我国云服务标准有望落地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谢渡婴在日前结束的2011中国IT服务年会上称,工信部将加快信息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制订并应用推广技术服务ITSS,尽快完成信息系统咨询设计以及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服务质量平均等质量标准。

分析人士认为,国内云服务标准的有望落地,将引领IT服务市场的洗牌,在IT服务国家标准这个标杆的指引下,厂商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技术与服务水平。

三大运营商申请物联网专用号段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上海分公司IT/通讯行业咨询总监曾韬近日透露:中移动已经向工信部申请物联网专用号段,其号码数量达到一亿个。将全网产品特定号段交给省公司统一制作卡数据,该卡只开通GPRS、短信、彩信、语音功能,暂不开通国际漫游功能,不允许与外网互通。全网统一资费标准。

据悉,数月前中国联通和电信已经向工信部提交了物联网专用号段的申请。

国内最大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

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日前正式在天津空港经济区上线运营,并对外向用户提供服务。

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定位于专业的云服务提供商,通过云计算的方式,采用虚拟化技术,为政府、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目前,中国联通研究院、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中国电信天津分公司、建设银行天津分行、东软集团等企业已成为该中心首批用户。

小灵通年底清网仍存压力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篇4

关键词:网络音乐传播,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音乐学者开始关注音乐学中的新的学科方向。其中, 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文化中音乐传播现象的多层面思考。其中包括了对音乐传播的一般性介绍以及音乐传播在具体的音乐行为中的表现形式, 如音乐剧、音乐记谱中的音乐传播价值、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歌唱活动的传播形式、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传播等。而在我国,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 音乐的技术传播出现了一个更新的领域。这就是互联网 (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 开始为音乐传播服务。这种音乐传播方式, 是音乐技术传播领域中的新的创造和新的起点, 给当代和未来人类的音乐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和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音乐传播的定义

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 (包括新闻、知识、音乐等信息) 传播活动。网络音乐传播是继口语传播、乐谱传播和电子音乐传播之后的第四种音乐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而网络音乐传播就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 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音乐文化传播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二、网络音乐传播的特性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具有拥有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动、跨文化等六大特征, 而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网络音乐传播也从网络传播的特征中引申出自身独有的五大特性。第一, 实时性:过往的音乐期刊、唱片、广播电视等音乐传播媒体, 大部分得通过访问、印刷、录制、派送等工序才能实现其传播目的, 这使得传播时间大大延迟。网络音乐传播的出现,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实时性, 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布的音乐资讯。第二, 反复性:在网络音乐传播世界里, 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自己喜爱的任何格式 (音频、视频、flash等格式) 的音乐文件进行下载和收藏, 并对其进行反复的欣赏、观看。这就是网络的音乐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在传统舞台表演、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活动中根本不能达到的反复传播和接收音乐信息的可能性。第三, 主动性:对于音乐接受者来说, 网络音乐传播已给他们带来了最大的主动性。主动地选择音乐, 主动地试听、下载并将音乐复制到其它载体 (如MP3随身听等) 。尽管有的下载要收费, 但音乐网民依然有主动选择是否接受这种收费的权利。第四, 交流性: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接受相互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艺术性或技术性交流。终端传播链上的反馈信息可以迅速地回到传播源。这种交流以多种方式的反馈链接 (如聊天、帖子、电子邮件) 来实现。音乐传播者与音乐受传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 是人类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在数字化时代的一项别出心裁的回归。第五, 自由行:创作者能自由而充分地在互联网络上展示他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创造行为, 是属于一种网络上公诸于众的作品发表行为。这对于音乐在音乐商品载体 (唱片、录音录像带、广播电视和某些演出活动) 的依赖和受其束缚性来说, 是一种根本的、彻底的解放。

三、网络音乐传播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音乐传播是继口语传播、乐谱传播和电子音乐传播之后的第四种音乐传播方式。它彻底地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为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实现了音乐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式的交互化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化。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向学生上传、发送有关的教学内容材料, 学生可在网络上进行对应的下载、接收材料, 并通过对该材料的学习或在该材料的指导下利用其它的媒体及参考资料进行学习, 教师和学生之间亦可采用在线视频教学, 以实现双方不同空间的同步学习。传统的面试不再是音乐教学的唯一途径, 网络教学的出现, 使得音乐教学也开始互动起来, 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多半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 网络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点, 学生们可以在课后通过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等方式直接与老师在网上交流,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吸收教师所授的内容, 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思维特点。让学习者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跨时间、空间和地域等优势, 从而使得音乐教育得以在空前广阔的范围内发展, 也因此推动了音乐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继而出现了网络图书馆、电子音乐图书和网络电子期刊等跟音乐教学相关联的网络资源产物。一是避免了时间的限制。现实的图书馆绝大部份是采用人工管理方式, 一般有开放时间规定, 这样给有需要的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而网络图书馆不但没有时间的限制, 更是节约了很多往返图书馆的时间。二是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学者们很多时候会因自己的理论研究情况, 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 但是现实的图书馆很难做到信息资源的全面性。但网络图书馆可以避免这一点, 因为网络图书馆有海量的信息资源, 不管你所需的资料有多远, 也能足不出户检索和获取需要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子音乐图书和网络电子期刊也因而面世, 电子音乐图书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和显示电子图书的专用硬件的阅读设备, 而网络电子期刊则是反映有关理论科研成果的网络期刊。网络图书馆、电子音乐图书和网络电子期刊的出现, 不仅有利于图书馆藏书更为全面, 也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借阅所造成的破损和摆放时间长久导致书籍的褪色, 而且更是在音乐教学方面赢得了便利。

四、网络音乐传播在音乐表演中的影响和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 承载着音乐的二度创造性, 唯有通过表演才能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但是, 作曲家与音乐表演者之间往往会因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差异而造成音乐作品真正的魅力无法完整的展现给欣赏者。而网络音乐传播方式的诞生与发展无疑令音乐表演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不仅使得作曲家与表演者之间的二度创造性差异逐渐减少, 且对音乐表演的影响和作用也是触处可见。第一, 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融合:在于过往的传统音乐创作与演译历程里, 通常都是利用分工合作制来实现音乐创作、表演、指挥等工作。这样一来作曲家和表演者之间就形成了作品思想的差异性。而网络音乐传播方式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消减了音乐创作者与音乐表演者中间环节的差异性。音乐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通过电脑音乐软件制作出各种和声、配器等;更是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电子装置合成人声而成的虚拟歌唱演员来对所创作的歌曲进行演唱。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音乐创作者不必再束缚于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即可直接将其音乐创作成果上传于网络当中供大众欣赏。真正做到创作与表演的融合。第二, 观看表演的便捷化:在电视传播媒体出后现, 人们开始可以在家中的电视上观看演出的现场直播, 然而,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贴合人性化的需求, 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观看特定时间演出的现场直播, 也可随时随地重复观看其演出内容, 不必因为来不及看直播而错过了精彩的内容, 大大减少了因时间、地点、交通等不便因素的影响。

五、网络音乐传播对音乐观念的影响和作用

具有实时性、反复性、主动性、交流性和自由性的网络音乐传播, 为当代人的音乐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网络音乐传播的新形势已导致当代人的音乐观念起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音乐创作观的变化, 音乐制作者只要把完整的创作演译成品放上互联网, 那么该音乐作品的社会传播与社会交流活动就已开始进行。创作者和音乐受众之间也可就作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感观和艺术交流, 让社会的音乐创作水平无形中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是一种创作思想的解放、思维方式的解放、创作行为的解放和音乐传播的解放。其次是音乐审美观的变化, 音乐审美观的变化在于体现出人们对音乐创作成果、音乐语言的新追求、新适应和新感觉。网络音乐传播的出现使得创作者得到空前的解放, 从而也让人们对音乐这种探索和追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得到了强化。过去的封闭式创作思维格局被彻底打破, 全新音乐语言也会因应不同的社会音乐需求而随之诞生。最后是音乐价值观的变化, 音乐作品从进入网络“管道”那一刻起就已经变成了“自来水”。网民们可以在歌曲网站上对歌曲随意进行试听、下载、复制、删除, 却花费极少的金钱甚至是免费进行这一切活动。网络音乐传播的“自来水效应”正无情地冲刷着当代年轻人的心, 人的音乐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大众的审美精神价值也消解了。

结语

虽然网络数字化的时代给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生活等音乐传播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 我们并不能低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网络音乐传播的背后, 不仅使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融为一体, 而且也令音乐分工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使得欣赏者感受音乐的真正魅力被淡化, 和网络音乐传播对音乐价值观造成的不良影响等。一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用来代替旧的东西, 而是用来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 我们在面对新科技的浪潮的同时, 应当更合理地利用络这一传播媒体工具, 将音乐传播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人类审美理想的时代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 (上) ——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

[2]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修子建.新媒体时代的音乐状况[J].中国音乐学2009.3.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篇5

关键词:网络音乐创作;文化背景;特征;人文价值;发展走向

【分类号】J619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音乐文化逐渐萌发了兴起的势头,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网络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网络音乐让更多的音乐人也可以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音乐创作的约束,这无疑使得音乐创作和之前相比更加多元化。可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让网络音乐创作越发灵活且作品质量越来越好;除此之外,因为人们如今的需求和从前相比,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这无疑有助于网络音乐的发展,可是同时也导致了网络音乐创作从风格上和品位上大不相同。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流行确实为音乐艺术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与帮助,可是同时也确实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挑战。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网络音乐的现状,对网络音乐的特点认真分析,总结出网络音乐创作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网络音乐创作工作未来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音乐创作工作加以引导并提供一些助力,帮助网络音乐创作可以更好地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

眼下,我国恰好处在市场经济茁壮成长的时期,在我国经济体制逐渐转型的过程当中,政治、文化这几个领域也正处在逐步转型的过程之中。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之下的文化转型的核心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即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几种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之中,相互包容以及互相冲突,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文化的多元。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其实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且被人们所共同认同的诸多体系的集合。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之中会逐渐创造出文化。而音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音乐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文化几乎都会有与之对应的音乐。处于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人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所以他们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其活动的成果就一定带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音乐其实就是处于一个文化下的人们生命活动的体现。

二、网络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

(一)现代性:网络音乐创作的科技与现代观念的融合

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网络音乐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这可以帮助人们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音乐创作,而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被种种因素所束缚。比如MiDi数字音乐操作系统的广泛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对于音乐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抑或是需要对音乐进行后期编辑、内容改动或者是进行收录都可以十分便捷的完成。不仅如此,使用传统方法操作起来较为复杂的工作,现在可以更加轻松且更好地将其解决,比如添加一定程度的音染,通过后期制作来平衡或者改动某一个声部的量,这无疑为创作者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以及想象空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音乐这种崭新的创作方式带给了人们海量的音乐资源,使专业音乐制作人和业余创作人之间的界定变的模糊起来,不仅如此,网络音乐在传播途径上的多样化与高效性也是传统音乐创作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二)生活性:网络音乐创作的价值表征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生活中无数感情的凝结,可以表现出某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基调;音乐可以用来讲述人生,可以表達某一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思想。所以,贴近生活毫无疑问是网络音乐创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其具体的外在体现就是要尽可能地平民化,即歌曲的主题要更加切合生活,歌词的编写也要有世俗化的审美蕴含其中。

三、网络音乐创作的发展走向

(一)尊重生活:网络音乐创作的本真价值

网络音乐得以在民间流行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平民化的层次上,贴近普通公民的生活现状,因此得到了普通群众以及音乐爱好者的好评。可是,网络音乐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较为“三俗”的作品,这就直接导致一些爱好者对其有了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音乐只是一种用来对人们的感官造成刺激性效果的产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网络音乐的创作应当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更加尊重实际。

(二)责任感:网络音乐创作的社会价值

在一部分创作者的眼中,网络音乐是一种被网络技术垄断的产物,更有人将其进一步的商业化,这就导致目前的网络音乐作品良莠不齐:一是有一部分网络音乐过于低俗,甚至会对青少年产生一些不良的引导;二是部分网络音乐作品版权无人管理,肆意在网上流传,这对整个市场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除此以外,网络音乐应当正确引导人们,因此培养网络音乐创作人的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原创性:网络音乐创作的发展性价值

文化部文化市场在数年前多发布的文件之中明确指出:网络音乐版权监管不严是一个重大问题,最近几年原创音乐界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优秀的创作人更加是凤毛麟角。其实,我国的音乐节优秀人才以及作品可谓不胜枚举,可是这些人才和作品却被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不为人们所知。而导致这一情况的,其实正是原创音乐的版权问题,长久以来音乐创作者对于维权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这无疑导致了音乐市场乱象丛生且侵权问题极为严重,而且也会让真正优秀的作品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除此以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日益趋近感性生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下降,这对原创音乐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在最近几年,原创网络音乐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 杜永茂.浅谈新时代下的网络音乐创作[J].大众文艺,2014,(16):138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篇6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网络音乐,音乐发展

一、概况

(一) 网络音乐的概念

广义上的网络流行音乐可以泛指一切出现在互联网, 或者依靠互联网进行传播和扩散的流行音乐。[1]从现实的狭义的概念理解, 网络音乐大多是相对“草根”的音乐爱好者的作品, 同样其受众也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题材和形式更为大众化, 受众对其接受程度高。

(二) 网络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时间差不多只有20年, 但是在这短短的发展历程中却经历了很多, 从无到有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大致上可以将这2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起步发展期、成熟期、出现问题的缓慢期。

萌芽期是指中国音乐刚开始借助网络发展的五六年时间。此期间电脑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在中国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 为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基础。

起步发展期, 网络音乐的出现对中国流行音乐而言开启了新时代, 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意义, 瞬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使用网络的方式视听音乐, 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用网络的形式展示音乐, 多种类性、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充斥在网络世界。网络音乐在题材和内容上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 又大多是免费的视听, 因此对传统的唱片、磁带的音乐方式的发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成熟期的起步和发展期的时间同样很短, 基本上就是两三年的时间。中国网络音乐发展到这个阶段, 创作和传播方式的自由性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 网络音乐市场缺少监管的弊端逐渐地显现出来。

近几年, 中国网络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鼎盛时期的光环逐渐减弱, 发展中的问题开始影响了网络音乐的发展。

二、中国网络音乐在不断融合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一) 创新性音乐创作难以维持

在网络音乐发展之初, 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相对公平和开放的空间, 这样促使很多音乐爱好者开始尝试着进行音乐创作, 涌现出一大批“草根音乐人”和“草根音乐作品”。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音乐创作人在进行创作时的创新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音乐作品数量激增, 在经济利益和急于出名的心理下, 中国网络歌曲出现了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 网络音乐创作人的创新和激情难以维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也开始质疑网络音乐人和这类新形式音乐的存在意义和生命力。

(二) 音乐版权问题纠纷不断

在网络音乐形式自由和市场缺少监管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网络音乐开始出现版权纠纷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天里》的版权官司。这种现象在网络歌曲中有很多, 中国网络歌手偏向抄袭、翻唱“口水歌”居多, 相对而言, 版权意识也淡薄, 结果无可避免地牵扯出版权纠纷、作品涉及抄袭等问题。[2]盲目模仿、强大的经济效益都是造成版权纠纷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缺少针对这个新型市场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制度。自由化的发展对音乐艺术的创作而言具有积极的效果, 但是对存在经济利益的市场关系中, 这种自由化的发展方式却毫无约束性。

网络音乐从出现到今日, 一直处于一种免费试听的状态。在发展的初期, 这种免费试听能够迅速地扩散音乐作品, 增加受众, 同时对传统唱片业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维护创作者、唱片公司等传统音乐界相关人员的知识版权, 除了坚持打击盗版唱片外, 将更多的目光集中于网络音乐试听收费制度。如今对网络音乐试听是否收费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中国网络音乐的影响

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新的形式, 同时文化赋予科技形式更多的内涵, 丰富其种类。因此, 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是一种互助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 带给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

(一) 方便快捷的视听体验具有即时化和互动化

即时性是网络音乐的重要特性, 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发布、传播和推广方面。[3]即时化是网络音乐相较于传统唱片发行方式而言比较重要和显著的特征, 借助网络作为音乐推广的平台, 让音乐的推广更加便捷, 音乐信息和音乐受众之间的距离被缩短, 推广和宣传变得更加容易, 成本也更低。对音乐爱好者而言, 网络音乐的出现, 不仅是改变和增加了音乐种类和形式, 更重要的是增加和改变了试听体验的形式和渠道。网络音乐形式从出现发展到现在都是以免费试听的形式存在, 音乐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低成本地进行音乐的视听、下载, 省去了购买传统唱片的花销。同时还能够在网络音乐论坛中自由地评论新的音乐作品,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形式直接和音乐创作人交流, 增强了试听者的互动体验。

(二) 为创作者提供展示音乐的平台

在传统的发行音乐的方式中, 由于发行成本的限制和对预期经济效益的要求, 唱片制作方和发行方对音乐创作人、演唱者和音乐类型都有严苛的限定, 音乐展示方式的狭窄性和被选择性造成音乐人展示音乐作品的机会很少。网络音乐形式的出现, 赋予网络媒体更多的自由化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即使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出于兴趣而创作的音乐作品, 也能够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上供人试听和评论。这种低成本、不以发行销售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方式和行为, 能够为广大音乐创作人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三) 传播限制逐渐减少为音乐创造了广泛的传播范围

传统的音乐推广方式从早期的老唱片和磁带到CD、DVD, 无论是音频形式还是视频形式, 在传播途径上都受到了一定的成本、途径的约束。当电脑逐渐在中国社会普及成为普通家庭的常见物品后, 网络覆盖率愈发呈现出高密度和高质量的特点, 这为宣传各类信息和咨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音乐脱离了实物化的唱片模式, 转换为虚拟化的文件形式存在于网络媒介中, 通过电脑、手机终端等多元化的多媒体方式, 使网络音乐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具有传统音乐唱片发行模式无法企及的高度, 网络音乐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并不是成倍的增长, 而是瞬间以百倍的方式增长, 无论是传播推广的时间还是范围和效果都有很强的优势。中国音乐在这种网络传播方式下得到了良好而快速的发展。

(四) 音乐形式在文化科技融合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主体, 网络音乐的主题和形式都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网络渠道为音乐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很多“草根”音乐创作人根据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很多朴实化、贴近平凡生活的音乐, 在词句上更加直白, 在编曲上更加朗朗上口, 在内容上更易引起现实中同类人的共鸣。例如, 反映“北漂族”“打工族”的歌曲, 还有反映家庭亲情的音乐等。中国的流行音乐不再局限于“男女的感情生活”, 更多地反映了时代中的真实生活, 体现了小人物的情感、困惑、伤感和奋斗历程, 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精彩生活。这种变化对中国音乐界来说, 算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巨大的变革来源于网络技术以及这种渠道提供给音乐传播和推广的空间和机会。

四、结语

中国网络音乐在20年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对中国音乐界而言是一种跨时代的革命, 在创作音乐积极性、音乐种类、音乐题材、推广方式、视听体验感等多方面都有体现。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将音乐的质量、数量和受众提高和扩大了很多倍。借助网络音乐的力量, 很多带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草根音乐创作人”和“草根音乐”一度成为社会的主流, 其体现小人物生活和精神层面的音乐所引发的话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网络音乐带给音乐受众的是便捷的视听体验、低成本的视听消费、广泛的选择性。由于网络音乐的自由性和免费性, 传统唱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缺少监管的网络音乐市场, 音乐的质量和创新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中国网络音乐在未来的发展和传统唱片行业之间的竞争将影响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莹.对于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现状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12 (02) :106-108.

[2]邱敏.中国网络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年文学家, 2012 (11) :113.

文化部治理网络音乐 篇7

一、新媒体的内涵、传播特点以及传播方式

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 一个在新的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新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 新媒体, 利用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新媒体可以在同时间内满足需求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 做到了信息的个性化、短时间和大需求, 而需求者则对获得的信息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2) 新媒体, 利用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无论是信息上点对点的单个传播, 点对面的传播或是面对点的集体传播新媒体都可以做到及时、绿色、环保、高效。

3、新媒体传播方式

首先是手机媒体。手机传媒作为新媒体重要传播方式, 开创了媒体新时代。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也不再是新闻, 而是切切实实的出现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其次是IPTV, 即交互网络电视, 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 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再次是数字电视,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是新媒体传播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第四是移动电视,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发展迅速, 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快、移动性强的特点, 在除去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 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最后是博客, 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移动、触摸、数字是新媒体的三个最具代表性表现方式。

二、网络春晚推出的背后

1、网络春晚与央视春晚的区别

网络春晚与央视春晚无论在传播角度、晚会内容、观众定位、传播渠道、互动参与方式上都互为不同。

(1) 从传播角度上看, 网络春晚与央视春晚“要求不同, 传播角度不同, 节目不同”。网络春晚以观众互动、音乐原创、节目原创、语言诙谐幽默为特点;而央视春晚要求则以晚会正统为先, 气氛上要热烈隆重、主题上要和谐统一、气势上则要大气磅礴。也就是说, 一个是娱乐性的“普天同庆”, 一个是带有政治性的“普天同庆”。

(2) 从晚会内容上看, 网络春晚则在晚会内容上大打草根、原创、亲情牌。以贴近群众生活, 以拉近民众距离的各种热点话题、新闻人物为晚会编排内容, 也就是观众爱看什么就演什么。央视春晚盘点一年大事要闻、给予新年希望与祝愿, 讴歌时代精神, 上下晚会内容要求一致。前者是物化的“精神盛宴”, 一个是大同化的“精神盛宴”。

(3) 从观众定位上看, 网络春晚收看年龄层次目前是以年轻观众为主, 央视春晚将观众定位为全球华人同胞。

(4) 从传播渠道上看, 央视春晚一直以来都是以电视收看为主。而网络春晚则是采用了新媒体传播, “三频合一”除电视收看外还可以通过登录新浪网、手机电视在线观看。

(5) 从观众互动参与上看, 近几年的央视春晚是以短信投票选出“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以及最喜爱的演员”为主要的观众参与互动方式。网络春晚整台晚会就是一个民众参与的大型互动晚会, 从前期节目网友投票选出、演员、主持人的产生, 就是网络春晚的重头戏。观众参与互动上与央视春晚相比较, 在规模上和方式上有着较大差异。

2、网络春晚背后的新媒体

新媒体作为网络春晚媒体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看作是网络春晚的亮点之一。这一切都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正在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在网络充斥的当今社会下, 新媒体又怎么可能不影响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途径。

三、新媒体对音乐文化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当代音乐文化也在其影响下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延续千年的文化传承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传承方式的改革去糙留精的不断发展而来。我们的文化经历了“口头文化传承——书本文化传承”的转变, 而今我们的社会正向着科技数字化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 我们技术虽然仿佛是跟上了世界的潮流, 但是思维与观念仍是旧有的模式, 只得其流于表象的浮华而不得其闪光的精髓。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如今数字化的时代给我们在获取资讯上带来的好处, 那我们是否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文化传承的方式又一次发生了变革, 那是继“口头文化传承——书本文化传承”后的“数字化传承”。

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在仅仅只是纸质书本而更多是电子化、数字化资源。在这样的大环境变动下思考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们是否也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音乐教育的方式始终是以口传为主, 由书本纪录内容, 而今天我们可以以新媒体为“口”为“手”为“脑”更为方便快捷且自主的进行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纪录和沿袭发展。其原因同上述网络春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互动”, 这个“动”是“动则变, 变则通”的“动”。如何动?我的理解是运用新媒体。

1、以新媒体为“口”

我们的教学观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口传心授是最传统同时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播音乐的方法。在引入新媒体之后, 传播渠道的悄然改变也将带动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 我们以新媒体为“口”, 在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选择下, 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即使不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一对一的口头传唱, 我们依然可以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选择你觉得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对比。有声音图像的解说相比较一次单一的课程而言, 我们获得知识也将更多。

2、以新媒体为“手”

过去我们常用书本纪录的方式纪录着文化的发展, 如今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成为辅助文化传承的重要助力。以新媒体为“手”, 纪录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表现之一是将前沿研究的音乐动向及成果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提供社会热点作为教学课程参考;表现其二是将自身已有的资源与人共享、与人交流, 在短时间内获取多重渠道的信息, 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表现其三是推动建立行之有效、方便快捷的音乐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系统添砖加瓦。此“手”为引入、纪录和推动音乐文化教育的桥梁。

3、以新媒体为“脑”

通过以新媒体为“口”为“手”最终发展为以新媒体为“脑”, 开发和创建音乐文化教育网站与理论研究是首要一步, 填补网络音乐文化教育公共资源稀缺空白, 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音乐教育网站培养音乐理论研究人才。“术业有专攻”, 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网站需要有对音乐、音乐史、视觉文化和艺术教育有相当专业素养的人来创设和管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音乐文化教育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至此以新媒体为“口、手、脑”的推动音乐文化教育的助力才算真正形成。

四、得益于新媒体的音乐文化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文化教育之区别

1、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正如上文所说, 得意于新媒体音乐教育有如此多的优点, 那是否我们就该摒弃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方式转而采用新媒体音乐教育方式呢?

其实不然, 且不说新媒体音乐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尚未形成体系的教育模式, 单就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方式而言, 是前人通过漫长的教学实践一点点累积经验所形成的,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到目前依旧是不可被替代的重要音乐教育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文化教育的优点就在于:音乐教育的对象是面对面的、直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依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为其量身制定的个性化教学, 对于单个个体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个体的强大不足以代表整个教学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面对面的、直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具备独立教学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模仿对象的单一性、获取资源的片面性以及信息资源的不完整性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文化教育是存在着弊端的。

以原生态民歌传承为例, 侗族大歌和蒙古族呼麦在传承过程中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过去, 受限于文化的地域性、记谱法的不完全以及一些人为原因在音乐文化传承中文化的缺失乃至某些技艺的失传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也包括“颂”这种古老的礼乐表演形式的失传。文化的缺失或失传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口传心授”面对面的、直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有关。如果前人采用“口传”或文字记谱标记音高, 在加上文化特点、风俗习惯赋予了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一个特殊的地位——只能在某些场合、某个节庆、某些特定对象的参与下才能表演。那么长久以往, 如果前辈的记忆出现不准确或后人的理解有偏差就足以让一些技巧或歌曲的传承面临危机。

如今我们的教学虽然较之早前有了更为系统的教学体系, 但是对于体系的完善、体系的试用性、实用性上还需要做出努力不断完善。如何既保证传统意义上音乐教育不可替代的直观教学方法又能发展多面教学的综合优势——答案是要得益于新媒体。

2、得益于新媒体的音乐文化教育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

如何得益于新媒体, 端看我们如何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在发挥作用。正如前文所提到的, 以新媒体为“口、手、脑”。

仍然以原生态民歌传承中的侗族大歌和蒙古族呼麦演唱技巧为例, 面对传承过程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受限于文化的地域性、记谱法的不完全以及一些人为原因造成的音乐文化缺失乃至某些技艺的失传现象, 如果我们运用新媒体技术来辅助我们完成音乐的传承, 那么无论再怎么古老的表演形式我们都可以以最鲜活、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留给后人观摩学习。歌, 我们可以现场录制后即时整理、编辑、纪录、保存, 使用新媒体无论是手机录制还是电脑录制, 在短时间内都可以快速的保存在制定的数据库中, 之后无论是研究者要对蒙古族呼麦唱法翻译成谱或是进行二次艺术加工创作, 都会有最原始直观的音响来源, 并且资源共享也会使得这些资源的保存发展更加安全可靠;谱, 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编辑, 侗族大歌中每个声部的曲谱也将会在最短时间整理成册。

如此看来, 我们的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吸取外来技术以达到对自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新媒体对于音乐教育而言, 其实就是一种技术上的支持。而这样的支持, 将会就其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的影响程度, 来定义它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独立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之外的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就今时今日而言新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走向科技化、现代化、电子化的教育技术资源。

参考文献

[1]佑王镁.新媒体视阈中游戏素养的概念建构与框架研究[J].中国信息界, 2010, (10) .

[2]高皓亮, 靳赫.2010年央视春晚与网络春晚的比较[J].新闻世界, 2010-11-9.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 2004.

上一篇:指导看图下一篇:人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