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2篇)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篇1
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和网络交往的日益普遍化, 网络文化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强势地位。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 正逐步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精神风貌, 展示出其作为新生事物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效性, 就必须要重视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熟悉网络运行规律, 在实践中注重掌握网络文化领导权。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 抵制低俗现象。”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网络文化引领工作。
一、增强网络意识, 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网络能力
网络技术的广泛深入的应用,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 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灾难。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 网络已演变成脱离现实的“拟像”, 即是一种没有本体的虚拟存在。这种用数字化的符号、影像替代“真实生活”的过程, 使得现实世界的真实与网络世界的虚拟合二为一, 不可分辨。数字技术制造了一种普遍的“拟像”的幻境, 这种虚拟状态往往是“超现实”的, 即比现实本身更像现实。
网络的“超现实”性常导致部分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 从而导致其社会性缺失。这是伴随网络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异化”现象, 网络“异化”常表现出以下三种状况:首先是弱化主体的自主性, 高校学生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倘若过度依赖网络而无法自制, 产生离开网络后常常会出现无法独立思考等自主性弱化现象;其次是抑制主体的创造性, 大学生思维敏捷, 想象力创造力丰富, 喜爱运用新颖的方式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效用, 一旦沉溺网络会导致其能动思维被压抑, 从而在懒惰、失智中泯灭创造力;最后是弱化主体的道德意识, 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交往局面, 网络的弱规范性使他们的线上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 从而会产生道德失范行为。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熟悉网络生态和网络运行规律, 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性。不仅要了解网络, 而且还要会应用网络, 善于依托网络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为网络语言, 以平等的身份加强理解、沟通, 有针对性地开展契合他们特点、层次和心理需求的活动, 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教化, 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内容及运行过程都会受其影响。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不能单单只是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 而还需要高校党委、行政各部门联动, 创造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让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在优良的育人环境中。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网络正能量
近年来, 网络“正能量”不断涌现。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 “正能量”其原意为“以真空能量为零, 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 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其《正能量》一书中, 将“正能量”的内涵延伸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网络中将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 贴上“正能量”标签。“正能量”三个字, 像“给力”“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一样,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象征符号, 表达着人们内心对正义的力量、对美好未来、积极人生的强烈渴望和期盼。它的广泛流行反映了人们在矛盾错综复杂、价值多元化时代内心的普遍诉求, 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的。因此, 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 如何引导高校学生追求阳光正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及怎样正确看待当前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 就显然成了高校教育者,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最为迫切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不仅要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抵制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的侵袭, 抵制不健康、低俗、庸俗的网络内容, 还要注重加强正面引导, 引领网络舆论积极健康传播, 让大学生在文明网络生态中学习生活, 塑造完善的人格。“先入为主”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介入网络媒体, 对社会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要真诚、及时地回应, 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 引导学生了解真相, 正确认识事实真相, 让传言、谣言没有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主流的、正面的舆论不能主动地对舆论热点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正确引导, 高校学生就会在网络舆论场中迷失方向。
其次, 要大力挖掘先进典型, 发挥高校学生身边榜样、身边先进事迹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先进典型,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 典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 树立先进典型就必须要突出典型的时代性, 要能顺应时代潮流, 充分反映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 才能对学生的精神、思想、行为产生触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中涌现出的“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女孩”等一个个“最美”的感人故事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优秀践行, 更传递出道德的“正能量”, 促使人们不断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将这些先进典型的精神注入到日常的育人过程中, 而且还要注重不断培育新典型, 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学习理论知识、科研创新, 引导到争先创优、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潮流上来。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鼓舞人, 引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此外, 高校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还要充分考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强化互动, 积极营造参与式氛围, 增强活动的凝聚力。注重网络创新, 加强理论研究, 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丰富的网络实践。同时, 还要注重技术创新, 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不断开发更多的富有教育意义又受到广大大学生喜欢的文化产品,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学习中得到心灵的体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虚实和谐”氛围
马克思主义从起源到归属, 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一种和谐状态。马克思曾将现实世界的和谐解释为“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而当人类步入网络时代, 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 还要面对虚拟世界。网络虚拟世界作为人的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将人类推向新的发展水平、更高的发展境界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 当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却是一种冲突的状态, 既表现为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侵蚀, 也表现为现实世界对于虚拟世界的控制。从无序到有序、从冲突到和谐, 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同时也应该是虚拟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虚拟与现实之间也必将走向和谐相处的道路。虚拟的网络空间需要现实世界的正确引导, 现实社会也离不开网络空间的正态传播。“虚实和谐”是人类生活方式新的路径探索与价值追求, 它将有助于我们从目前的虚实冲突的状态走出。
现实世界的文化发展对于“虚实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管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 它们的发展要处于健康的、正常的状态, 就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网络不是空中楼阁, 也不是乌托邦, 网络社会与虚拟生存也决非脱离现实的体验, 网络只是反映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为了促进“虚实和谐”, 我们必须要加强现实世界中文化建设, 因为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源头和基础。然而, “虚拟和谐”不仅是作为数字化社会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所有网民“虚拟享用”的理想环境, 也是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一个理想发展水平。那么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讲,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促使校园内“虚实和谐”的必然之路。
从学校产生开始, 校园文化就以整合各种优秀文化的面貌出现、延续和发展, 从而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校园培养人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需要, 所以校园文化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 而是会受各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当前, 网络文化发展迅猛。在良莠兼备、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中既有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形成的有利因素, 也有不利于学生正常成长的危害因素, 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文化不断裂变, 传统文化意识受到挑战, 而新的观念和舆论正在形成的局面下, 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对此加以折射与反映。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不是消极的, 而应是积极的。校园文化为适应学校教育和学生的需要, 对网络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 对网络文化的精华则必须发扬。校园文化对网络文化的选择和传递, 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的转变, 也有力地促进网络文化自身的健康发展。学校传授的知识, 严谨治学的态度, 优秀的科研成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都会对网络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2][美]理查德·怀斯曼, 李磊译.正能量.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3]宋元林等.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2009.
[4]刘成荫.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青少年网络沉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9.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篇2
5、如何理解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说来,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为学校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所构成。校园文化建设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创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环境与氛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本校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而当今的大学生,作为时代的赶潮者,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业余生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在随之产生的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多样化、复杂化的人文环境中,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备受影响,这就给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已是目前摆在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如今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我国上网人数已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而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与网络打交道,互联网几乎成了大学生全部业余生活的“主旋律”。
所谓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进行专业学习、信息传递、网络交往、娱乐购物等所有网上活动。它包括健康网络行为和不健康网络行为,我们试图在理清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概念、弄清其现状、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大力提倡“健康网络行为”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成为彼此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
1、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其更好的学习
如今学生们已不再单纯地死读书,而是走进网络捕获大量课堂上和课本里没有的东西,点击各类网站,看新闻,查阅或下载有用资料,通过自学等方式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知识层面,增加了信息摄取量,又开拓了视野,放宽了眼界,同时也增进了自身对事物及其社会的认识,在思想意識上成熟了许多。
2、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通过互联网络学生们可以塑造理想自我。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交流和互动,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原因,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如愿以偿,而在网络虚拟世界可以实现这个梦想,因为在网络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其他人的真实身份,就会使一些有幻想的学生在这里有双重的人格,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但这只不过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假设罢了。
二、关注重视“不良网络行为”
大学生利用网络除了获得信息、了解时事、增进学业、扩大交往等正当有益的活动外,还可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些网络失范行为甚至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身发展。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下载、传播有害信息(色情、迷信、消极,暴力甚至反动等),交往不当,滥用网络技术传播信息垃圾和制造计算机病毒以破坏他人信息系统,非法侵入、攻击或破解密码,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伤害或扰乱社会秩序,窃取他人商业机密等,这些行为使不少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遗憾终生。所以,大学生既可以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同时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产生以上这些不良网络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也较弱。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现在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期,虽然成人感增强但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且自我控制和约束力也较差,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很多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网络世界,对于眼前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具有诱惑力的信息,不知该如何选择,一时之间辨别不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网络垃圾的传播就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从而影响了身心的健康。
(2)大学生的自主、自律能力较差。
大学宽裕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大学的业余生活时间比以前充裕了,当个人的职业生涯还没有规划好时,闲暇的时间里无事可做,于是导致上网泡吧,交友冲浪,进入网络游戏,使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既虚度了时间又荒废了学业。
(3)大学生个性鲜明,抗挫折能力弱。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溺爱,个性较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有时在遇到一些困难或是感情上的问题时,很容易灰心和否定自己,特别希望能将自己的苦恼倾诉给他人,但同时又不愿意将这些与身边的同学分享,于是就到网络中寻找知已,满足自己交流的内心需求。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不真实性,这样可以完全隐蔽真相与他人交心,谈论各种话题,不必为自己的言词负责或是感到难为情,虽然自己从中体会到了快感,但日子久了,对网络的依赖性造成了与同学的疏远,不利与彼此之间的相处。
2、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不扎实
(1)高校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
很多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健全,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力量薄弱,不能及时的对有害信息进行排除,这样学生上网时就会被这些网络垃圾所感染,深受其害。如果学生进行了网络失范行为,又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会促使更为严重的像破译密码盗窃商业机密、制造病毒破坏电脑系统等行为的发生,最终使学生误入歧途,遗憾终生。
(2)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思想教育工作不扎实。
当大学生们深受互联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毒害时,由于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教师不能正确的管理与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一味地鼓励或制止学生上网,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的不良行为遏止在萌芽里,这样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更为严重的行为发生,甚至导致学生犯罪。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学合理的利用互联网络来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为了制止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更好地让网络为我所用,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首要的问题就是抢先占领高校这块网络文化的阵地,加强重点建设,增强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使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切实从中收到成效。
1、抓好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育手段网络化
首先从硬件和技术上搞好校园网络建设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上网空间与条件的前提与保障。现在很多学生都到校外网吧去上网,主要是因为校园网络供不应求、网速慢或限制多等方面原因,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区域都能做到一网通,同时也能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现实的相对应的校园网络里沟通与交流,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教育与引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避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害,使他们的思想受得较全面的教化。其次要做好网络设施的管理,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使用,使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和空间。
2、建立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网站,扩大教育覆盖面
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库,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它,宣传它,占领它。这就要求在网站的栏目和内容的选择上力求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建立一些与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等有关的网站,正面引导学生,运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各种方式,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又维护了网站内容的健康有序。
3、抓好校园网络法制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
用文明的网络伦理规范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法律观念。我们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让他们知道哪些是正当的网络行为,哪些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会正确的运用基本的网络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利,提高其辨别能力和防护抵御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4、建立校园网络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网络咨询机构来完成。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通过互联网络,向来访学生介绍心理知识、答疑解惑、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对网络性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原因,及如何预防与治疗有一定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和升华,而且还可以消除网络社会中的消极信息和糟粕。我们要维护好校园网络,杜绝大学生的不健康网络行为,倡导多种方式的健康网络行为。同时还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得到健康向上的信息资源,力争营造一个具有时代精神、良好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
[2]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
[3]马倩,网络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4]米建军等,充分利用网络 加强高校我思想政治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 篇4
1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思路
1.1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目前, 关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 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 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操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和规范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培养校园网络行为主体特别是学生健康向上、积极理性的网络行为, 以主流文化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 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2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
基于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的理解,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建设思路。
(1) 以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为建设目标, 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科学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战略, 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齐抓共管, 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校园网络文化。
(2) 以具有时代性的大学生为管理重点, 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统一。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学生和教职工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 同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者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其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同时, 要切实发挥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教职员工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者和管理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之中, 构建健康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
(3) 以积极管理和有效管理为建设宗旨, 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中正面传播和主动引导相结合。要积极宣传和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因势利导, 用客观事实说明问题, 用真诚态度感化他人, 充分注意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教育性、艺术性, 从而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德的目的。
2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2.1 强化大学网络传播内容的监控
2.1.1 行政管理机构的监控
行政管理机构的监控, 主要是在宏观层面的监控, 一切信息技术的发展, 都不能妨碍人类自身的健康、基本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稳定。行政管理机构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面, 限制其消极面, 完善或重新制定有关管理法规和道德条例, 采取有效措施, 以维护社会的利益和人的尊严。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及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和指示, 来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内容进行监控, 界定哪些传播活动是非法的, 对网络传播进行宏观的规范、引导和管理。国家的宏观监控集中体现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颁布的几部法规、规章中, 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规章颁布后, 给网络的信息传播立下了“规矩”, 对于杜绝互联网上的假新闻、侵权新闻、色情新闻, 规范网站和网民的行为等都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2.1.2 网络传播机构的监控
首先, 网络传播机构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媒体组织, 起着重要的监控管理作用。每一个网站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例如在网络新闻的发展方向上, 新浪就以新闻的多和新见长, 而网易就以新闻的深度报道见长。这些网站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就是一种监控管理行为。
同时, 网络传播机构在空间角度上, 可以体现出监控意图。网络信息所处的版面位置、空间大小、字体、字号、色彩、图片等都通过专业的人员进行安排, 都可以从中解读出传播机构的“潜台词”。另外, 网络传播机构在时间角度上, 克服了广播电视新闻“不易保留”的弱点, 网络信息保留时间的长短即体现了其编辑监控管理的意图。甚至于网络传播机构是否使用某条信息, 都是其一种意图的表态、监控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信息传播机构的信息传播观念, 监控行为始终贯穿于信息传播活动中。
2.1.3 个体网络传播者的监控
这里所指的个体网络传播者, 既包括专门的网络传播者, 也包括网络中的一般用户。对于前者, 从其自身职业角度出发, 应该帮助用户在众多的信息中挑选、梳理和理解事实, 起到监控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专门的网络传播者, 为了争取时间尽可能地吸引人的注意, 很少认真、负责地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而网络中的一般用户, 虽然不是从事专门的信息传播工作, 但网络的开放自由性赋予其有传播信息的能力。事实上, 一个真正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用户, 在进行网络传播行为的过程中, 必然会对传播起到监控的作用。这种监控的责任, 受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社会道德的约束力等的影响。
2.2 强化网络传播主体的自律
网络社会所产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对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不仅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律的需要, 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具体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高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
在大学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必须使大学生了解和把握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了解什么是善和恶, 了解什么是自由和权利, 这样他们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网络伦理道德和传统的社会道德一样, 是人类理性的表现。目前, 在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中, 就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如美国杜克大学。在我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时, 要以政治教育为主线,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遵守网络社会的原则, 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做一名有道德的网络行为者。
(2) 培养大学生网络礼仪
就现状而言,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问候礼仪, 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 问候和称呼对方时应遵守的规则。语言礼仪, 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 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的情感。交往方式礼仪, 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 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从人的直接交往, 到电话交往, 再到网络交往, 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 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3) 培养大学生遵守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互联网的发展, 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
但是, 网络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前提就是肯定了网络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必须具有道德意识, 遵守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名大学生, 在进行网络行为时, 更是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2.3 促进校园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导
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 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 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如何加强主流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导作用, 起到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 这是当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
首先,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形成校园正确的舆论导向, 思想道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环境,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 加强网络德育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政治过硬、懂得网络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在网上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 引导学生, 共同学习, 解答学生疑惑, 发布正确信息,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重点规划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德育网站以及舆论信息发布平台,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占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 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89-192.
[2]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5) :89-90.
[3]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7) :56-6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篇5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校园文化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观”、“发展观”和“和谐观”。
一、体现校园文化的人文观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高校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赋予师生全新的面貌和理念,用道德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用理性来战胜情绪的冲突,用文化来引导正确的思想,关注师生的真实需要,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师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才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就目前而言,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师生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以
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就是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帜下乐享其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取决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敢于冒尖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多个方面。这诸多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努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人际交往指的是校园内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表现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承认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做出的成绩,构建高校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系统,让“人才”了解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学校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从而激发教职工自发的、长久的奉献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学生在爱中成长,具有美好的品格和心灵,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事物,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平和、有助于与对方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学生的激昂情绪得到缓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更加理性。高校校园只有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心情舒畅、行动便利、生活安逸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才是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本”。
充分调动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体制,以形成学校的精神凝聚力。
二、体现校园文化的发展观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大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高校的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育人,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如果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那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是发展方式问题。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协作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种共生和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其主要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同发展。显然,只有在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协同系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能够持之以恒地对师生的发展起作用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求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
三、体现校园文化的和谐观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定,既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我党的全新理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的和谐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促进业务能力、塑造高尚师德、提高教学质量、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日益完备的物质文化设施,对于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进一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也是开发前者、促进后者的途径。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唱响和谐
主旋律。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构建和谐校园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应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07-2班聂永生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了高校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如何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加强,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堂。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存在滞后问题
当前,部分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主要的内容包括网页的设计、专题的设置、信息的交互以及思想的引导等。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的满意度较低。很多高校的网络文化平台上设计呆板、内容枯燥、功能单一,一般情况下仅由于发布一些学校官方的新闻,具有非常浓厚的说教色彩。部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影响网络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部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育人功能不强
校园网络主要的功能是教学育人,而其余的娱乐等都是辅助的功能。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所进行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消遣活动,学生除了在校园网络中进行选课、成绩查询及下载资料之外,其他情况下很少使用校园网络。部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育人功能导致学生出现校园网络使用不当的情况,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校园网络监管机制不完善
当前,部分大学的校园网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工作机制并不完善,而且职责也不明确。在大学的效益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虽然网络中心、宣传部、学生处都有参与,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各个参与方的职责并不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专职队伍,工作评价机制也并不完善。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导致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保障。
二、强化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一)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
高校应该在总体的建设规划中包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在实现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促进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进步。高校相关领导要提高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认识,形成重视与善用校园网络的新局面。在进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其视为具有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实现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从而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要明确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高校网络中心主要的职责与分工为对校园网络与平台进行建设与维护,确保校园网络能够确保安全、平稳;高校宣传部与工作部等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为对网站文化、引导等工作,确保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校保卫部的职责与分工为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确保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
(二)实现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专业化
第一,要在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中体现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能够明确。第二,实现激励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评估、表彰等工作促进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发展与进步,并将个人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表现与考核、业绩、职称等方面挂钩。第三,实现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投入的加大,一方面要实现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四,注重专职人员的待遇问题与发展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在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维持工作的热情。此外,高校应该重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与主流思想引导工作的強化
通过对学生、网站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实现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全方位的了解与研究,从而实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要对学校网站中的栏目进行完善,实现网络服务的综合化,克服校园网络存在的各种功能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实现网络服务功能建设的加强,对教师与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覆盖,实现网络服务系统的全面化与系统化。
(四)实现大学校园网络信息技术防范与行政监管力度的强化
实现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强校园网络BBS的管理,对各种有害信息进行及时的发现与删除;加大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财力投入,实现各种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对校园网络形势实现有效的管理;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快速处理机制,加快各种有害信息、恶意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实现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对网络中存在的舆论进行有效的指导,形成职责明确的工作队伍。
总结: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网络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实现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要求是时代的选择。高校应该通过自身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晓丽. 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125-128.
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篇7
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则是在大学特定区域产生的校园文化,它包括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及其在物质意识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会重要意义[2]。但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网络文化已逐步成为师生消费的文化主体,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为了继续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通过校园网站、校内论坛、网上社区等载体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塑校园的归属感。在此种情况下,校园文化特有的文化内容与网络文化的创新载体相互融合,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其高质量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深化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1 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1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展现
校园网络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校园文化现实,具有校园文化的实际内涵,但又带有网络的虚拟性,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展现。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要依附于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才能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3],而且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所展现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日常校园生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园网络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现状以及校园文化未来规划蓝图的模拟。
1.2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文化对校园的不断渗透,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弱化,学生自主教育与参与教育通过网络日益得到加强[3]。学生消费的文化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文化,仅仅把校园文化搬上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校园网络文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的模拟,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或选择性的报道,而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既有校园文化的客观现实,又有网络文化的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资源共享性,不仅可以破除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时空局限,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其交互性和虚拟性,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交流少的不足,有利于活跃参与氛围,使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更强[4]。
1.3 校园网络文化是新时期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高校更是如此。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新时期师生关系转变的影响,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逐渐淡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正常的师生互动行为也越来越少,师生关系淡漠。而校园文化建设又由于缺少教师的参与,内容缺乏先进文化理念和丰富内涵,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传统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校园文化内容匮乏,归属感缺失,学生心理危机频频出现等都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种情况下,通过校园网络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强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重塑校园文化归属感,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好。
2 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我们就“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题对广东省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对个别院校派发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93份,占总数的96.5%。通过分析、汇总,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领导认识不到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普遍只认识到校园网络作为学校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没能站在弘扬校园文化的高度深入思考将校园网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具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认识,在人力、物力上投入不足。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办学业务,或忙于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或忙于筹集资金大建特建实训场所,无暇顾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致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残缺,应用维护经费难以到位。
2.2 校园网站建设功能模块不完善,文化建设栏目少
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100%的高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门户网站,并建有不少信息化平台,但在校园门户网站开设校园文化、校内论坛、学生社区、电子资源共享平台等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栏目的学校只有39所,占院校总数的60.9%。而在这39所院校中,相关栏目内容丰富的院校只有16所,仅占院校总数的25%。大部分院校的门户网站及信息平台除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和教学资源管理外,就是校园信息的报道,极少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弘扬校园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2.3 师生参与缺位,校园网站内容缺乏内涵,吸引力不足
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经常访问校园网站的师生用户仅占在校师生的4.7%,而只是偶尔访问的师生则高达76.8%,校园网站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缺少内涵。由于校园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其建设缺乏经验可鉴,一直以来不温不火,内容乏善可陈。而职业院校对教师技能和企业经验的要求又迫使教师忙于参加技能培训或下企业,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大大减弱。教师参与的缺位,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内涵与凝聚力,从而导致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高。另外,大部分学校未注重学校自身历史渊源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挖掘[5],仅仅根据行政指令开展一系列例行的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内涵,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往往又来源于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力明显不足。
2.4 校园网络沟通渠道少,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我们经过统计发现,在调查的64所院校中,开设校园论坛、网上社区等交互平台的院校只有14所,仅仅占院校总数的21.9%,即便开设了互动平台的院校,对学生的过激言论也往往是重堵不重疏,方法欠妥。一些高校管理者对校园论坛、网上社区等互动平台的性质、作用、运行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往往因噎绝食,抑制校内交互平台的发展,甚至完全堵绝校内互动沟通的渠道,使校园网络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6],严重打击了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 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在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指导下,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体现自身的职业特色,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经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领导认识,更新建设理念,合理配置经费投入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同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包括校园网络硬件环境的建设,但硬件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避免过度建设和资源浪费。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发现,凡谈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强调网络硬件环境的完善,却极少谈及应该如何合理配置经费投入的问题。而从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高校领导往往也只重视网络硬件环境的完善,对具体文化建设缺乏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费几乎全部投入到硬件环境的完善上去,而投入到具体文化建设的极少。然而,由于网络硬件本身固有的损耗,对其投入无疑是一种消费型投入,若一味追求硬件环境的先进、完善,却没有加强现有环境设施的使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将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因此,必须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更新建设理念,既要抓硬件环境建设,又要抓具体文化建设,从经费上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有平台可用,又有丰富的内容投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2 提高师生参与意识,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力
为了体现学校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整体价值取向,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师生共建,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并把行政办公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逐步移到校园网络,把网上的虚拟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融入到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去,逐步培养师生的参与意识。只有使师生置身其中,才能让其切身感受到点滴的进步,从而增强其责任感。
此外,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促进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生成[7]。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开设网上社区互动栏目,搭建视频娱乐平台等形式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逐步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3.3 深度挖掘特色与内涵,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
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办学精神,在文化内容建设上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突显“职业”特色。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目标定位,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建设模式或公众网上社区的套路,着力于自身历史渊源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挖掘,创建反映自身特色和内涵的栏目,增强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切感。
一些学校常抱怨毕业生对学校越来越没有感情,其实这得归咎于商业功利主义运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关怀导致的归属情感缺失。要想重现昔日师生的深厚情谊,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校园网络媒体搭建校友文化平台,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丰富人文关怀,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暂时的文化现象往往因为经不起时代的冲刷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那些具有深厚内涵、饱含本校师生归属情感的特色文化才能在师生中得以传承。因此,必须注重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内涵的提炼,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文化魅力吸引学生,从而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
3.4 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活跃校园网络互动氛围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如果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严肃性,缺乏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厢情愿的困境,而增加其活泼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则更显成效。另外,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更有利于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又年轻气盛,容易偏听偏信,助长不良舆论的散播,学校加强舆论监管无可厚非,但若采取消极的办法生硬地堵、删,而不是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则适得其反。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其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一旦自觉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8],就会选择微博、社会论坛等途径发泄,使矛盾扩大化,不利于舆论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创新教育形式,灵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开设时事论坛、名家大讲坛等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师生互动,使校园网络舆论得到及时疏导。
3.5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成熟的制度文化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从机制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网络使用制度、信息安全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等的制订、完善和落实。另外,必须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那是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活力的基石。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其成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信息敏锐性,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发现文化建设的兴奋点,懂得更新文化建设理念,创新文化建设形式,促进文化精品的生成。一般来说,这支队伍由政治辅导员、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专家领导等人员组成,既可以监督引导舆论,又可以释疑解惑、辨析商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深层次、高品位发展。
4 小结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校园文化的沉淀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同样,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层次和文化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为指引,建设师生喜闻乐见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其伴随院校的发展,不断凝聚精华,逐渐深厚自身的内涵。此外,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管是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具体文化内容建设,都需要制订一个周全的规划,以保证其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
摘要:随着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校园文化与网络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校园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新时期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分析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高专
参考文献
[1]周运来.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2,5-6.
[2]广东省教育厅.2011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公布[EB/OL].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35/2011-10/125468.html/2011-10-18.
[3]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150.
[4]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4-135.
[5]张松平,蒋小丰.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2)下:228.
[6]林曦.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北京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65.
[7]袁纪玮.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75,78.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篇8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 校园网络文化比传统校园文化更具优势, 更有利于学生成才。
(1) 网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世界蕴藏了大量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覆盖面广, 而且包括东西方多元的理念, 并且可以跨越时空限制, 快捷传输, 这更有利于学生的汲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时事、风土人情、人文艺术等, 这将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2) 网络更新了学生的思维。网络文化的特点使其可以充分整合声、画、影等多种多媒体, 具有形象性。这可以使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更易理解的形象思维, 并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文化的另一特点是交互性, 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进行交流, 随时随地去听取和吸收他人的观点, 从而使得思维更具开放性。
(3) 网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当代学生在功课之余, 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各种信息, 真正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 他们可以在网上学习、聊天、购物、娱乐等, 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 网络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网络时代可以感觉更为安全, 这种隐藏在网络一隅, 不暴露自己身份的交流方式使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现实社会所要顾忌的恰好在网络世界就可以得到释放, 学生不再迫于压力去选择, 而是会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他们摆脱限制, 甚至对传统权威质疑和反驳。
校园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 网络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文化中现实与虚拟共存, 这也使得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容易产生是非混淆。许多学生利用网络, 随意编造自己的身份, 在隐藏自己的同时去欺骗他人, 这种欺骗在虚拟网络中反复上演, 就会造成了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近乎随心所欲的欺骗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诚信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很容易造成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上的扭曲。
(2) 网络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学生的课业量很重, 大部分学生都是晚上才有时间上网, 这就使得学生要牺牲一部分休息时间来上网;学生在上网的时候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 缺少运动, 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网络世界的巨大诱惑, 学生更愿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快乐, 把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和烦恼, 诉之于网络去找寻安慰, 长此以往, 学生就更容易封闭自己, 更少与人交流, 只在网络中寻求完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也会使他们变得更为自私冷漠, 心理上受到更大的伤害。
(3) 网络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网络交流方式在今天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人与人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 每一个上网者可以和完全陌生的人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 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始、中断和停止, 这就使得交流者具有巨大的优越感:既可以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伤害, 这种在网络中自身价值的极大化感受和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 使得一些人有严重的网络依赖, 造成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障碍。长期下去, 学生会产生孤独、苦闷、压抑、消沉等情绪, 使得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1) 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在今天,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这项工程中来。现代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使得校园网络系统已经初步建成, 客观上可以从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让主旋律教育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 把我们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资源放在网络上, 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绽放出新的光彩, 吸引学生的眼球, 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当然, 相关立法部门也应加快网上立法, 为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供保障。
(2) 增强学生的网络免疫力。五花八门的海量信息存在于网络世界, 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往往难以监控和过滤, 这就要求学生本身具有网络免疫力, 增强辨别能力, 增强抗干扰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以及网络自律, 这一切的实现都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只有综合素质的提高, 才能使学生面对大量花样繁多信息的时候, 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遵守符合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 并在道德准则下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与活动。教育以及相关部门也要适时地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健康现象进行抨击和谴责, 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络文化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单元, 而是要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相协调。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扩大眼界, 增长见识, 加深理解, 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 而且具有人文素质, 具有修养和内涵,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急功近利, 不自私自利, 真正做到有理想、有抱负, 不浮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也可以把上网成瘾的学生吸引过来, 让他们在参与中重新找回自我, 使他们既能走进网络, 又能走出网络, 从而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确保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文化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促进学生早日成才。
培育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篇9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 但它先后被表彰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质量特色创建先进单位、许昌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许昌市管理规范化学校、许昌市素质教育示范校等, 并受到省教育厅的奖励。因为在这座校园里, 全体教师秉承着“育人为本, 质量为魂, 科研先导, 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追求卓越, 实施精细管理
精细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优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校一直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 力求做到周道、精致、精细入微、精雕细刻。
踏进校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大楼上金光闪闪的“心育桃李, 爱满校园”八个大字, 它浓缩了学校的办学精神。放眼望去, 但见杨柳依依, 翠竹摇曳, 你会感受到移步易景, 魅力无限。漫步校园, 绿草盈盈, 花果飘香, 书声琅琅, 欢声笑语;教学区、文化区、娱乐区、生活区, 错落有致, 井井有条。校园里, 一条条别致的花卉长廊洋溢着春天的生机, 花卉园、时蔬园、桃李园、稼禾园更是别具特色。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中, 师生共树文明之风, 共享自信与成功。
然而, 精品学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不断修正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打造精品, 追求卓越才是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力求把握每一个发展的机遇, 校庆、现代化达标、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等活动都成为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时机, 我们不断改善校园环境, 不断实施精细管理, 不断打造校园亮点。
宁心静气, 传承三国文化
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我们的校园是一座飘逸着浓郁书香的校园, 是一座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溢满校园”是学校努力付诸实践的行为。流连于它的书香浓浓和绿意浓浓, 你会动容于它的文化:随处可见的师生书画作品, 深刻隽永的名家名言, 还有那浸润在师生行为中浓浓的文化味儿,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地方。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 了解古都莲城, 学校建造了“三国文化长廊”, 全方位展示许昌的历史与现状。走进三国文化长廊, 三国战役、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历代咏叹三国诗词、建安文学等各种与三国有关的内容依次展现在眼前, 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出浓郁的校园文化。古诗配画, 形象生动;诗词作品, 精彩纷呈;活动图片, 真实自然。这不仅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欣赏、诵读,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三国文化的陶冶和影响。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许昌实验小学的一所分校, 我们始终秉承这所全国名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细节上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 使校园文化环境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格调上融为一体。我们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人文素养教育“会说话的墙”;我们努力让教育真正贴近生活, 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心中流连忘返的花园式、温馨型的幸福乐园。
基于易班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篇10
一、易班概述
1. 易班的定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在此前提下, 2007年由中共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 并作为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易班 (E—Class) 首先在上海的高校中开展试点并重点推广。易班的主要使用对象为高校师生, 它是一个集BBS、SNS、博客、微博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的网络虚拟社区。因为其高度结合了大学生校园文化和生活, 故而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和喜爱。
2. 易班的特点。
易班作为一个多功能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 和其他一些社交网站相比,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易班最明显的特点在于, 它以班级为纽带积聚师生, 为班级同学交流和班级事务的处理提供了一个精细的平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有不少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或者BBS, 供学生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但是这种形势的网络文化建设阵地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把握比较困难, 加上对于班级事务的处理模块也没有涉及, 因此统一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而易班作为教育部主导的一个实名制网络互动社区, 以班级为管理单位, 既为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信誉、有安全保障的平台, 又为网络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信息来源, 便于管理者根据网络发展形势主动应对。
3. 易班的使用现状。
易班是最先在上海高校分三批开始推广应用的。第一批试点工作采用校、院、级三级推广模式, 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采取的是全校试点模式, 东华大学采用部分学院试点,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则是分年级试点;第二批是以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易班推广, 其中上海建桥学院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切入点, 而上海杉达学院的切入点则是学生的党建工作, 开创了以班级为管理单位的新管理模式;第三批开始扩大试点范围, 并深入挖掘各高校易班工作开展的特色以及经验。
西华大学是易班进行推广的第一所沪外高校。自2012年4月该校启动易班以来, 学生和教师的注册人数已超过35000人, 学院和各社团注册数量达到57个, 易班班级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成为师生获取校园信息、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 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校园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在校园的普及和发展形成的, 是融合了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一个新概念。首先从校园文化来说, 广义上是指高等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而狭义的校园文化, 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反映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而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 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形成的一种文化, 并同时兼有技术和社会文化双重内涵。当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 就形成了大学校园里一种崭新的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只有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才能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2.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
主流的校园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在校园网不断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延伸的今天, 越来越体现出了网络在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校园网络文化中主流文化的传播, 就会被反动的、低级的、腐朽的东西所占领。因此, 要积极抢占网络阵地, 不断拓展校园主流文化传播的空间,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3. 校园网络文化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主的教育方式外, 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同时也为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更为快速和便捷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加入一些图像、视频等资料, 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另外, 校园网络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虚拟化, 它有别于传统校园文化在空间上的局限性, 拥有难以想象的超大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工具,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实践, 进行创造。
4. 校园网络文化是各方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极大地加强了高校内外信息的沟通。对外, 校园网络是连接社会和学校的重要界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向外界进行学校全方位的形象展示。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外界也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到高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招生就业等情况, 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与此同进, 也可以通过校园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大家的意见和需求, 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内学校各部门和院系之间,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互相吸取值得借鉴的经验, 共享优质资源, 达到学科建设、模式创新的最优化。再则,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达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目的。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选择精品课程进行学习, 并通过点击名师来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和思想上的交流。
三、利用易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1. 加强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注重队伍建设。
以易班为载体的校园网络是新形势下大学校园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要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学工部、团委、网管中心等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同时, 建立一支由复合型人才组成的易班建设队伍。这支队伍中应包括网络技术人员、思政人员、心理专家, 同时既要有学校领导, 又要有普通教师, 还要有学生代表。而同时领导的高度重视能从组织上保障易班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普通教师的参与着重于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 丰富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 并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在易班上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网上活动;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则是易班建设中的有力后勤保障, 从网络技术、思想政治等方面支持着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 是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发展、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
2. 丰富易班内容, 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校园网络文化应强调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应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学生的点击率。易班承担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任, 因此, 要在丰富易班内容上下功夫, 真正做到把学生吸引进易班, 把学生留在易班。易班作为一个以高校学生为主的综合性网络平台, 除了日常新闻外、还要增加大量高校学生关心的、喜闻乐见的信息。易班是联合了多个高校的社交网站, 一些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或者是社团不仅可以影响自己学校的同学, 更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将自己展示给更多的学生。同时, 应积极促进学校教务系统、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和易班进行对接, 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另外, 除了应用易班进行班级事务处理外, 还可以在易班上建立学生党支部、名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为单位的管理新形式,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增加网络上的互动内容,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3. 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引导。
能否对网络舆论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规范, 以进一步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克服其消极作用,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亦是衡量各级政府媒体应对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也同样重要。易班的注册要求实名制, 学生必须通过登记真实姓名、学号等信息方可注册进入易班。通过实名注册的方式, 发贴者的情况可以被迅速查到,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出现过于偏激的言论, 防止错误思想和其他不良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误导。同时, 根据现实需要, 结合易班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需要, 制定相关的网上管制法规, 包括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审查制度和监管等, 并对大学生进行长期、定期、系统的网络法规教育,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1-01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2.53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校大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程度,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
1什么是校园网络文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姿多彩、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化。近年来,这种崭新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校园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以虚拟的方式来展现的校园文化。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空间界限,各种信息共享互通,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各地文化交融碰撞,形成别具一格的网络文化。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获得发展自身文化创造能力,展现和发掘自身文化潜力的新平台,纾解种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生上网发表意见一般用网名而非真实姓名,这给他们享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自由,同时,也为一些不负责任的学生在网上随意发表意见和上传内容提供了可能。可见,校园网络文化也包含着复杂的风险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高校乃至政府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2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职大学生正处在由学生过渡至职业人的重要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复杂状态。
2.1积极影响
2.1.1拓宽了高职学生的交流空间
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高职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一种渴望交往而内心闭锁、渴望获得真情而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理,虚拟的网上交往给他们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其虚拟性、安全性和广泛性迎合了他们的需要。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高职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1.2改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全方位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手段和渠道,通过网络可以查找所需的各种资料,可以共享个人学习心得,还可以自如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等等。
2.1.3即时信息传播反应快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通信方式和观念产生重大转变。目前,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主要方式有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E-mail等,据问卷调查统计98%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学校的各类紧急通知能够快速传播至所有学生当中。
2.2消极影响
1)高职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极易导致高职学生沉迷网络,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他们有可能同时拥有“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等多重身份,而这些身份之间有可能产生冲突,一旦自我认知不能及时地调整就会导致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甚至导致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
2)网络上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易导致学生染上“网络成瘾症”。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高职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网络上各种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对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尤其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会无节制地沉浸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对网络产生依赖,极不愿意甚至无法离开计算机,染上“网络成瘾症”,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有自残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等。
2.2.3网络传播的各种舆论混淆视听,易导致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现实中常常有人或者组织刻意委托人员进行针对性发言和引导,网上快速传播的各种民间舆论混淆视听,对主流舆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冲击;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色情淫秽、赌博、欺诈、盗版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给高校乃至社会管理带来许多问题;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3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路
综上所述,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当前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和手段的滞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
3.1必须壮大我们的主流舆论,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既要注重加强监控管理,要建设好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的传播,更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以教育引导为重点,重在引导、重在教育、重在发展,只有教育引导,才能更好地发展;既注重发展人才新素质,又要注重拓展文化软实力,把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更好的科学策划和整体推进。
3.2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
提高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大量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在网上蔓延,与我们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很大关系。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注重在校园网络文化主客体关系上转变思路,不断创新,要从各个学校发展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出发,总结和凝练出反映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校园网络文化,注重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形成独有的校园网络文化。
3.3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样式,促进 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这种创新,一方面体现为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样式的发展与融合,另一方面体现为传统文化形态的现代转型。
3.4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建立专门体制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遏制有害和不良的文化信息在网上传播,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设立了网管中心,主要负责网络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服务工作,基本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应机构,应建立统一的领导工作体系,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网络宣传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统筹指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规范发展。
3.5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
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层次,不仅要发展校园网络消费文化,更要注重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校园网络文化,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深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
要鼓励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与创造,多创造一些新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精品,成为网络文化的生产者与创造者,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引领和推进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大学文化,丰富大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充实大学文化的内涵,使大学文化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向社会乃至世界传播,进而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效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2]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茶点大家“叹”[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7.
[3]刘之平.网络镜鉴时代[J].中国青年,2009,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篇12
一、新媒体的特征
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就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或者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共同主宰着当今社会的媒介环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科技含量更高,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具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交互性和便捷性。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双向传递,使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互动的交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时空束缚被打破。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实现信息的获取、网上购物、网上交流与自动化办公。但是新媒体的这种优势,容易让人们产生依赖性和应用习惯,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健康生活。
(二)开放性和共享性。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巨大网络体系。新媒体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以及传输快捷的特点,还具有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以及形式丰富的特点。新媒体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开放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任何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使用技能,便可以利用新媒体来自由地获取和传播信息,并进行实时的交流与讨论。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其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导致各种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大量产生。
(三)虚拟性和娱乐性。新媒体传播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互整合,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认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以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在拟态社会中进行交流与交往,不再存在现实生活中地位高低、身份贵贱、性别年龄的沟通障碍。这种虚拟性与未知性,不同程度地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理,使人们能够毫无顾忌地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实现了人与人交流的平等性和无阻碍性,但另一方面也会为一些不法份子或具有不良企图的人提供便利,从而滋生各种欺骗、欺诈行为。另外,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媒体信息的发布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话语权心理需求,也为各种怨气和愤怒找到了发泄的渠道。但是过分地沉溺,有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使新媒体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风港,甚至让人们产生扭曲的心理。
二、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网络文化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新媒体技术的基础是数字化网络通讯技术,因此,它具有巨大的知识储备量和信息量,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掘、汇聚与散播更加充分。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包罗万象,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新媒体不仅可以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信息,也可以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平台。
(二)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更加广泛。由于新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便利性,不同程度消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高校师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微博、微信、QQ等交流工具来发表自身的意见,并寻求思想上的共鸣。这就为很多欠缺社交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交流途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与共识。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生的文化生活更具活力。
(三)网络文化更新速度更加快速。网络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一样,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在不断更新着师生们的知识体系和传统认识。高校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的辅助下,也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快速的更新与改进。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校园文化是高校的一种无形资产,它推动着高校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继续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如何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让学生明确应该追求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信息的质量却无法得到全面保证。部分不良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正在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陷于迷惘。新媒体虚拟世界的出现,让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都脱离了现实,一些学生开始刻意逃避现实,长期下去不仅荒废了学业,也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能力。
(二)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不断地渗透。互联网不受地域与空间的限制,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都可以在网络中并存。这就容易让一些与我们对立的文化与势力渗透进来,使网络成为他们宣传与争夺思想政治受众的平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媒体技术发展较早、更新也较快。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霸权地位和战略意图,往往会利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一些人权、宗教、民族等问题上,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影响和干扰,对我国政府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诋毁,使我国高校的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冲击,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大学生在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时,容易忽略道德的规范和诚信的约束。导致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真诚性逐步丧失,进而影响到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很多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陶醉于虚拟世界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无法接受任何打击,甚至产生紧张孤僻、厌倦学习等心理问题,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对策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在信息传递、更新与交互方面更加便捷,不受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宗教信仰都能够传递到高校大学生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与道德信仰。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一些落后的、腐朽的、偏激的思想与文化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人生目标。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全面考虑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趋势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弘扬校园文化主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性的主要平台。而且网络也成为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与锻炼一批高水平、高素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使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主导权得到发挥,也使校园网络文化能够良性健康地发展。高校还需要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不断强化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与组织领导。正确认识新媒体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利与弊,正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才能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逐步步入正轨。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趋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吸引和组织大学生,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时代风采,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品位和品牌形象。高校可以利用专题教育活动、网络文化宣传活动,以及相关的竞赛等活动形式,来落实网络文化的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高校网络文化特有的教育价值得以发挥。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中,充满着各种诱惑,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正确认知能力。高校应该营造出良好的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的行为修养、媒介素养进行不断教育与培养。高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课程,使大学生对媒体的认知得到不断强化,同时也使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得到提升。另外,高校还应该不断强化进行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适当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网络管理法规,并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从各个环节督促大学生做先进网络文化的传播者。
(四)构建具有时代风貌的校园网络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没有空间限制。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文化建设与教育方面的事后处理方式,在文化建设与问题处理上,再采取躲避与遮掩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仅无法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更多猜测和不满,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在做好引导工作的同时,做好对一些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正确筛选工作,最终让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具有时代风貌,又积极健康,彰显中国特色。
五、结论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12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08-26
电大网络校园文化论文07-27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论文08-08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08-18
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06-03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06-11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论文05-20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论文07-11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