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8篇)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校园信息化建设报告
为了加快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有效整合学校多方面力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及组织协调,深入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申请整合我校网络资源,建立合理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1.2.学生认为我校网站内容单一,信息量太少,不利于我校的宣传。教师认为我校网络资源匮乏,相比其他高校电子书、论文、期刊等资源我校为零,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需要网络的联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计划利用寒假时间积极探索我校信息化建设。
其一:开辟自己的网络空间,其中包含,电子图书馆、档案馆、学报、财务综合查询系统、教务查询系统、站内资源下载。满足学生电子刊物的阅读、课件的下载、个人选课信息等的查询。
其二:积极与教育网联系,申请加入中国教育网,尽快利用万方、维普、同方等数字资源,引入大量论文,让我校教师在教科研发挥各自特长,将网络成为教师进修学习的平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老师与学生的迫切需求,以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我们急需采购教学管理系统软件、配备我们自己的网络服务器。
备注:
1.中易银泰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2.“高校协同工作管理平台”,陕西梦龙科技有限公司。
调查中发现(北京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校使用良好,建议使用。
3.“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杭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校园网,信息技术
当前, 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 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对什么是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经验不足, 很多部门都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恰当和正确理解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的内涵以及对信息化环境的科学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 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种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 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革。它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对信息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信息化是一种技术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网络文化并不等于信息化。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信息化成为综合一体的为大众所用的信息存贮、组织、传递和加工的工具, 它既是工具性环境, 又是环境化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中环境一般是指学习环境。学者对学习环境的理解没有统一的定论, 其中最典型的是“场所论”和“学习活动说”。学习环境应该包括物质条件, 但决不仅仅只是物质条件, 还应该包括非物质条件, 相比之下后一种条件要比前一种条件更为重要。“学习活动说”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情况”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某一时刻的状态, “条件”是学习活动继续进行的保证, 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这种理解具有合理性, 也比较全面。
信息技术教育中所指的信息化环境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硬件资源的操作、软件资源的使用,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内部意义建构。信息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环境是动态的, 该环境不再是与外部社会大环境相隔离的封闭环境, 而是一个推倒校园围墙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它应该能使学习者在个人、家庭、社会、职业等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认识信息化环境的全貌, 而不应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当前社会的信息环境中, 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部分, 还包括所有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信息环境内容, 如:图书馆、社会实践、传统电教教材、一般教材与参考读物、甚至包括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人。现代信息化环境必然是由所有信息技术工具积累而成, 孤立地看待数字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全部, 必然不能实现其贴近现实的最根本的普遍意义。
2 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环境范围很广, 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环境, 所以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侧重放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信息化环境建设需要在信息化氛围中进行, 一个健康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
校园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包括对原有信息设施的改造、数字化信息设施与传统信息设施的整合、实现校园信息条件的建设与重构等。校园网作为一种在实际教学应用的局域网, 其建设和发展有特定的含义。首先, 校园网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的, 是一种学习工具。它不但是学生间的交流工具, 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其次, 校园网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 如:提供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备课,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支持教师再学习活动等。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图书馆等的建设和管理,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信息化软件资源是指多媒体教材或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处理, 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 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当前教育软件资源的内容不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做好软件资源建设, 就应该以开放、共享、发展为原则, 鼓励多样化和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 积极引导推荐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统一, 积极建设出适应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使用时间、地区等多种形式软件资源。
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 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信息化活动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氛围, 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良好的信息文化人文环境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传输者,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信息化资源应用过程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地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 是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做到的标准。学生具有主体地位, 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教育教学信息的顺利流通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 教师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教育教学方式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指标。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 学校应该从多方面要求教师全面适应这种崭新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形式。首先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次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教师能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再次, 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 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最后要求教师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并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真实性原则、认知工具的丰富性原则、个别化与协作式结合的原则以及知识获取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意义是使学生在适当的认知年龄接受适当的教育, 使其具备驾御信息化资源的基本能力。正确恰当理解信息化、信息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有利于当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节约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2.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一、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视觉效果,还要尽量避免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照搬照套,应该多一些出自师生的作品。
2.传承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学会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3.方针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扣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要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做到有思想,有内容。
4.教育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形成核心精神,传递正能量,为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5.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有光鲜的外表,更应该追求深层次的内涵——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应该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
6.持续性: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整合资源,拓展资源。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品行教育(主题有:文明礼貌教育、做人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安全教育(主题有:饮食交通、防火防电、防山体滑坡、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有: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强者、正确面对失败等);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有:做诚信的人、有责任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老师、名人激励我成长)等。
2.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教育,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难得的机会。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正能量的感染。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个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升华自己的灵魂,升旗仪式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3.充分展示活动成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设施,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成立红领巾广播站,除了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班级之星、校园之星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栏目。如新闻播报,了解校内外、国内外重大新闻,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家事、国家事、天下事;生活万花筒,让学生学会了很多生活的小常识;故事天地让学生从寓言故事、名人成长经历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成功人士必备的一些特质等。利用宣传栏大力宣传“教育教学”成果,营造你追我赶的教学竞赛和学习竞赛氛围,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让黑板报成为学校的宣传窗口,有力地配合学校工作,提高教育实效。
4.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只有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才能让学校生机勃勃。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如“法制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国防教育”、书画比赛、艺术节、欢乐课间、快乐星期五、田径运动会、游园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5.开展校园之星、班级之星评比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但可以树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还能挖掘学生无穷无尽的潜力。班级之星和校园之星的评比,不但能树立正面典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起到标杆立意的作用,还能营造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6.认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力展示“国学经典文化”,浓厚读书氛围,熟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认真创建独具特色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温馨和谐。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创建和谐教育、温馨校园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制定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全体师生有章可循,自觉遵守,让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处处是教育之地。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的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风、学风、校训、办学愿景、核心精神等,既要让师生看得见,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形成浓厚的学风、端正的教风、良好的校风。最终实现全校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学习力、有感召力、有决策力、有创造力的团队,有这样的团队做支撑,学校的各项工作必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创建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优质校园,能熏陶人、影响人、塑造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为我们美丽的校园更有灵气和内涵。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4
1. 百年浙大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目前,浙大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千人、硕士生近1万1千人;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名,正教授1000余名。拥有国家专业目录所设11个大门类的学科,108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2个,1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
(图片1-4)
2.浙江大学的教育信息化
世纪之交,浙大提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争创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全球信息化浪潮,为浙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校合并之前,学校提出“四校合并,网络先行”,投入数千万,启动包括下列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联结各校区的高速宽带城域校园网络系统;
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应用,建设数字化浙大校园;
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手段,探索网上培养学生的新途径;
目前,浙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一个渗透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化浙大正在形成。信息化技术有力推进了浙大的现代化。
3.信息化基础设施—浙大校园网络
浙江大学现有的城域规模的校园网络覆盖了原有五个校区及新建紫金港校区共6个校区以及所有的学生宿舍:
主干环网:48芯单模光纤,环长54公里主干交换机:双环自愈式ATM(622M)+ 星形拓扑千兆以太网 各校区网络:单模/多模混合光纤,总长150公里 校区网络构成:树形骨干网 + 单位局域网单位局域网:21个学院级的局域网 + 4个学生区宿舍网+ 1个教工宿舍网 出口信道:中国教科网2.5G/1000M(2004.11月下旬完成升级)运行规模:联网计算机3.6万多台;每日Email 4-5万封
注册上网用户2万;平均日流量30-40TB;
用户服务器(网站)近120个。
(图片5)
4.浙大校园网络中心(1)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中心是一个校级直属机构,其职能是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校园网络,为全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承担有关网络技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在“985一期工程”中,校网中心完成了联接五校区城域主干网系统,建立各校区高速宽带骨干网,建立校网网络中心服务器群系统,典型的校网应用试点建设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全面推进网络应用。
团结进取的人才队伍
校网中心主任是朱淼良教授,现有教授(博导)2名,副教授、高工11名,形成一支高层次、多技术领域的网络人才队伍;从布线工程、路由交换、运行管理到各种层次的应用开发,均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目前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和各种挑战性的网络应用要求,全中心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刻苦专研,现有攻读在职博士、硕士生5人,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水平一流的学科基地
校网中心通过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相关专业合作,在新一代因特网、网络多媒体、网络安全、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很快地成为全校网络技术的培训中心与学科建设基地,短短的几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重大攻关项目11项,经费300多万。
(图片6-8)
浙大校园网络中心向全校师生提供下列各种网络服务:
Internet网络服务:域名解析(DNS)、电子邮件(Email)、文件存取(FTP)、用户接入(固
定IP、动态IP代理)、WWW浏览、个人通讯系统
网络安全监管:身份认证、内外防火墙、流量计费、病毒警告、“垃圾”邮件过滤 数据中心(IDC):全校共享性的数据资源
应用服务:服务器农场(Servers Farm)
3 多媒体中心:VI系统
5.浙大校园网络中心(2)
校园网络中心还承担了中国教科网浙江省主节点的接入、运行和维护工作,配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建设,为浙江地区的网络建设和信息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地区网络信息建设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省节点拓扑如下:
(图片9)
6.数字化校园工程
目标:
电子校务(e-Administration):信息发布、公务咨询、申请报批、联合审批、注册登记 网上教学(e-Learning):教务管理、网络课件服务器,实时授课 网上科研:电子文献系统,网上学科交叉中心,多媒体学术讲座中心,网上技术市场 校园生活:教育主题网站,电子新闻,BBS,一卡通,创新园地,网络电视,多媒体影
院。
数字化校园实施策略:
1.统一规范、统一框架
2.需求牵引、积极导引
3.基础共建、资源共享
7.数据中心—共享数据中心(包括教师、学生及仪器设备等资源)
结构特点:校、院系、个体三级模式,三级层层覆盖;各级均有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同时享用各自的数据资源
个体级:提供、更新、维护个体的数据,成为个体数据库;数据资源。
院系级:集成、监管院系范围个体数据库,成为院系级数据库;
校级:集成各个院系数据库,成为全校性的数据库,提供校方管理决策支持。
数据辞典
全校性数字化对象的统一结构规范,是数据中心的基石;
按照对象内容范围,采用库、部、目、条的树状结构。
8.多媒体中心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一个亮点。浙江大学校网中心根据学校的需求,集成开发了融合会议电视(VC: Video Conferencing)、网络电视(IPTV)及视频点播(VOD)三位一体的V3I系统。各种多媒体资源可以在网上进行交互、广播及点播,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基础性工具。应用系统有:
VOD系统:提供近千套网络点播节目,内容包括教学、科普、娱乐网上会议系统:华家池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玉泉校区全国视频会议中心 网上视频广播 网上直播广播频道CCTV、„„
9.网上教学与远程教学教务管理平台
浙江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开发了教学资源网;网站设置了“网上课堂”、“教学素材库”、“学术动态”、“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管理”等栏目;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将资源、平台、工具和服务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管理到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学习的平台。完成后台强大的教务管理系统,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学校自1999年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建了250多间网络化多媒体教室,自行研制多媒体教室群控管理系统,为开展校区间网上课堂教学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10.数字图书馆建设
浙江大学图书馆采用国际先进的集成管理系统Horizon。引进52类200多个数据库,包含了10多万种电子图书、8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10余万篇学位论文以及一批事实数据库。检索查新、虚拟咨询、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定题服务、个性化服务、用户培训等网络化服务内容迅速发展,每天访问图书馆网站的用户已超过6000人次。目前,图书馆具有使用权的数字信息资源总量处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前列,已接近国际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水平。
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牵头承担“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项目,是“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首次利用引进外资方式进行“211工程”建设的项目,并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将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框架。该项目将建立100万册电子图书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1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
浙江大学于2002年与上海卫星通信公司合作,利用“星空学堂”卫星多媒体远程教育综合平台,开展卫星远程教育。“星空学堂”采用DirectPC Enterprise Edition System(DirectPC/EE)的卫星系统,是一个基于TCP/IP的高性能的卫星宽带系统。
远程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多方面、多模式的网络教育活动,先后与国家考试中心、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等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网上培训、考试工作以及干部队伍终身教学机制的探索;此外,远程教育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多所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开拓远程教育新领域。
远程教育学院凭借浙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建立了多种网络教育体系,包括求是网上学园、天地融合一体化平台、远程教育教务管理平台、星空学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了远程教育的覆盖优势,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
2002年2月开通的“浙江大学求是网上学园”是浙江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和建立终身学习环境的网上平台,是浙江大学为国家和社会通过网络化环境培养大众化、复合型各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场所。
12、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1)——基于服务网格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框架
为了保证全校数字化校园能够有效体现全校各部门的网上资源共享及整合各种网上服务能力。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核心构架,它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各类服务系统必须开放它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计算(服务)能力资源。后者以提供构件的形式(中间件)构成Web服务站。通过浙大服务黄页(UDDI)向全校公布服务内容。2. 各个单位需要使用网络资源,可通过黄页查询(WASL)并且采用SOAP协议向相应WEB服务站调用所属构件形成自己的服务系统。
服务网络采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联网原则,用WEB Service协议(UDDI,WASL,SOAP)把所有的网络数据资源和服务计算资源通过网格协议集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充分达到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加速和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13.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2)——网络的信息安全
为了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受国家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委托,学校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校园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特别是在校园网络入侵防御技术、视频信息检测技术、多媒体移动通信/互联网信息监测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成功的研究探索。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校园网入侵防卫系统,可为学校的主要服务器抵挡恶意扫描,进行入侵报警及跟踪。
网络视频流的“故事板”系统,可将几十分钟VCD节目的主要情节一览无余浓缩在一块故事板上,并标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并且标志问题镜头。
网络与移动通讯的多媒体短消息图片的截获系统。
14.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3)——网上虚拟实验技术研究
网上实验一直是网上教学的薄弱环节。多年来浙江大学在国家863、十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利用虚拟现实、真实感知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先后开发了基于VRML的虚拟化学实验及真实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验;其中后者已经进入实用化试验阶段。
15.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4)——下一代互联网
校网中心完成纯IPV6试验网的运行平台的初步建设,构建浙江大学IPV6试验网,建立隧道连接,为IPV6网的研究做基础准备。积极承担cernet2杭州主节点建设。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中心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5
实 施 方 案
为认真贯彻《关于印发淄博市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淄政发 „2010‟66号)、《关于切实做好全市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淄政办发„2013‟2号)和淄博市公安局、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校园安保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活动的通知》(淄公发 „2013‟38号)精神,深入推动2013年“护校安园”行动向纵深发展,学校研究决定开展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以下简称“三化”)建设活动,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组织开展校园“三化”建设活动,实现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标准化、保安执勤规范化和管控预警信息化的目标,不断完善校园内外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提升涉校案(事)件防控能力,严防发生涉校侵害学生、儿童人身安全等恶性案件和涉校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切实增强校园师生的安全感,维护校园长期安全稳定。
二、工作任务
(一)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标准化
1、人防建设标准
(1)在校园大门内设立专门的警卫室,名称为“大张庄镇松崮小学安保室”。
(2)配备专(兼)职男性保卫干部3名,专职保安人员2名。
(4)成立专门保卫科,配备专职男性保卫干部和专职保安人员。
2、物防建设标准(1)校园设施建设 1)实行封闭式管理。
2)外围墙体高度不得低于2米,并根据实际安装铁丝圈网等防攀爬设施。
3)实验室、重要仓库等要害部位安装防盗门、窗等防护设施。
(2)防卫器械配备
至少配备以下防卫器械:钢叉2副、催泪喷雾器4罐、防割手套2副、防刺背心2件、对讲机1对,按保安员数量配备警笛、橡胶保安棍。
3、技防建设标准
(1)校园围墙安装周界报警系统,并与校园监控室联网。(2)安装全覆盖的视频监控探头,设置监控室;视频监控信息存储时间不少于30日。
(3)校园实验室、财务室、重要仓库、等要害部位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并与校园监控室联网。
(4)安装1个或多个高音警报器,设置固定或者遥控报警按钮的紧急报警系统,并与公安机关联网。
(二)保安执勤规范化
1、落实保安人员持证上岗和“六配带”制度。认真按照关于保安人员培训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培训、考核,确保保安人员取得从业证,持证上岗。逐步调换年龄偏大、身体状况差的保安人员,不准聘用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从事安保工作。要配齐安保器材,保安人员上岗执勤要实行配带“警棍、警笛、防割手套、防刺背心、催泪喷射器、紧急报警按钮 ”等器械的“六配带”制度。
2、建立门卫身份证件登记制度。严格来客来访管理,对进
入校园人员进行有效身份证件登记和现场识别。强化出入人员管理。
3、实行会客引领制度。建立保安咨询、来客登记、会客人员接送的会客引领制度。具体流程是:外来人员在校门外接受保安询问→保安联系学校会客人员到校门口→学校会客人员引领来访人员进校→填写外来人员进校登记→会客结束后学校会客人员送来访人员至校门口→填写来访人员离校登记。
4、完善保安人员岗位职责。建立与保安人员值班、执勤、守护、巡逻、处置突发事件等职能有关的岗位职责,确保安保人员在岗尽职。
5、建立值班巡查制度。认真做好交接班、电视监控、巡查等值班记录,严格交接班程序,切实加强节假日、夜晚值班保卫工作。规范保安执勤着装和配带要求,做到着装严整、举止端庄,认真盘查进出校园的人员和物品,强化校园周界和院内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处置不安全因素,遇有突发事件迅速报告和报警,切实保障校园的财产和师生的人身安全。
6、强化校园“护学岗”建设,建立家长群众志愿护校制度。加大对校园周边特别是上放学等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力度,对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盘查;对正在实施危害师生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果断控制处置。要学习、借鉴、创新校园上放学看护模式,在校园值班领导带岗、班主任护送、保安员守护的基础上,探讨建立由家长、退休职工、治保队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参与的义务巡护模式,不断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三)管控预警信息化
1、建立校园保安机构网络示意图。建立包含分管领导、责任人、保安人员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的校园安保网
络机构示意图,并实行动态管理,以便于进一步明确职责,形成上下贯通的校园安保工作体系。
2、建立校园视频巡查工作机制。高度重视校园视频实时监控平台建设工作,按照公安机关制定的建设标准,逐步建立覆盖全辖区校园的视频实时监控平台,并实现与公安机关联网。做好上放学时段网上巡查和随机抽查,及时调度、动态掌握校园安防情况,进一步提高校园安保智能化管理水平。
3、建立校园报警联网快速反应处置系统。设置紧急报警按钮,并实现与公安机关联网。出现紧急报警,要快速反应,迅速锁定报警校园,通过监控平台调取视频监控,查明情况,并通知辖区派出所或就近巡逻警力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4、建立校园安全宣传预警演练制度。建立安全防范宣传制度,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宣传栏、通知板等宣传告知方式,及时对校园安全情况进行宣传,做好应对工作,并认真搞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预防各类事故和案件的发生。
5、健全完善重点危险人员管控制度。要熟知派出所摸排出的重点危险人物。对精神病人在校园周边及各类公共场所轻微滋事、扰乱秩序的,迅速报警,紧急处置,严防发生恶性案件。
三、保障措施
(一)夯实“三防” 标准化建设
1、按标准补充专、兼职保卫干部,配足专职保安人员,并分别将保卫干部、专职保安(外聘内配)有关信息公布上墙。
2、加大经费投入,按照“三化”标准,将“物防”按要求原配备不足及损坏部分补充齐备,按保安员数量新增警笛。
3、尽快联系县公安局保安公司进一步维修周界报警系统;在校园院墙上安装铁丝网、铁蒺藜、玻璃碴等防攀爬设施。
(二)加强保安执勤规范化管理
严格落实保安人员持证上岗和“六佩带”制度;要建立门
卫身份证登记制度,在“外来人员出入校门登记”中加上“身份证登记”一栏;要普遍实行“保安咨询、来客登记、会客人员接送”的会客引领制度,严格按照:“外来人员在校门外接受保安询问→保安联系学校会客人员到校门口→学校会客人员引领来访人员进校→填写外来人员进校登记→会客结束后学校会客人员送来访人员至校门口→填写来访人员离校登记” 的具体流程认真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保安人员岗位职责,继续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强化校园周界和院内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处置不安全因素,遇有突发事件迅速报告和报警。要强化校园“护学岗”建设,建立家长群众志愿护校制度,在校园值班领导带岗、班主任护送、保安员守护的基础上,探讨建立由家长、退休职工、协管员、治保队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参与的义务巡护模式。
(三)提高管控预警信息化水平
按照管控预警信息化要求建立校园保安机构网络示意图;建立校园视频巡查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全校的视频适时监控平台,并实现与公安机关联网,进一步建立校园视频巡查工作机制;已配备智能报警系统的学校要进一步与公安机关联网,落实校园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危险人员管控制度。
(四)加强协作配合
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公安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检查;充分挖潜,科学整合人防、物防、技防等资源,达到防范工作的有机统一。
校园安保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实 施 方 案
利用开源软件建设信息化校园 篇6
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已经提了很多年, 但是信息化并非买几台PC或者服务器、搭建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实现的, 硬件本身不能直接为我们提供任何服务, 还需要相应的软件才能实现我们期望的功能。那么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软件呢?我强烈推荐大家考虑开源和自由软件!
●●什么是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
对于习惯使用微软产品的用户而言, 刚进入自由软件世界, 会遇到许多陌生的名词,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GNU和GPL。GNU的含义是GNU's Not Unix。GNU计划的目标是创建一套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最初由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领袖、GNU计划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的创立者理查德·斯托曼 (Richard Stallman) 编写。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 是所有GNU软件都必须遵循的一种软件授权协议。这是一份在禁止其他人添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授权所有权利给任何人的协议条款, 也就是“反版权” (或称Copyleft)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其中的free既有免费的意思, 也有自由的意思, 但翻译为自由则更恰当一些。
自由软件是指用户可以自由运行、拷贝、研究、改进的软件。更准确地说, 自由软件中的自由是包涵以下三种层次的自由:
1.研究程序运行机制, 并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修改它的自由。
2.重新分发拷贝, 以使其他人能够共享软件的自由。
3.改进程序, 为使他人受益而散发它的自由。
由此可见, 自由软件与我们熟悉的以微软软件产品为代表的商业软件起码有两点截然不同, 或者说自由软件有两大特征:一是可以免费使用;二是公布软件的源代码, 用户可以自己修改、发行。自由软件和商业软件可以说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在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之间, 还有许多性质介于两者之间的软件, 或者说还有许多对用户在运行、拷贝、研究、改进自己的软件上有自己独特要求——我们常称之为许可证的计算机软件。在我国加入WTO, 国家越来越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 我们使用任何一个计算机软件之前, 都应该认真阅读并遵守该软件的许可证制度, 不要侵犯知识产权。
显然, 自由软件本身没有利润收入, 这就导致许多人对自由软件的性能是否有保障存在疑问。这其实是不用担心的, 自由软件先进的开发机制保证了其性能的优越性。大量权威机构的各种测试和大量使用自由软件的事实可以证明:自由软件是可靠稳定的、功能强大的, 它与以微软产品为代表的商业软件在性能上各有千秋。更具体地说, 对于软件的使用者, 自由软件意味着以下四种自由:
1.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运行软件的自由。
2.研究软件是如何工作, 以使软件适应你的需求的自由, 这一自由的前提是获得程序源代码。
3.为了帮助你认识的人而分发软件的自由。
4.为了使公众受益, 修订软件并发布你的修订结果的自由, 这一自由的前提是获得程序源代码。
如果软件的使用者拥有以上这些自由, 该软件就是自由软件。对这样的软件, 你可以自由地拷贝、发送给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无论你是做了修改或是维持原样, 是免费或是酌收一点发送费。这种自由意味着你无须请求许可, 或者为许可支付费用。
●●为什么需要使用开源软件建设信息化校园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应该在中国的教育 (无论是在中国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还是在中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 使用自由软件而不是商业软件。我的理由是:
1.自由软件优越的性能可以为中国的教育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持。
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教师对于自由软件充满着误解和怀疑, 认为免费提供的软件不可能具备商业软件的性能, 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这种错误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两点, 一是受片面宣传的影响, 二是受陈旧的技术事实和陈旧的技术观点的影响。其实, 现在的自由软件 (虽然在其背后不一定有商业化的支持, 而都是由志愿者自由开发, 并免费供他人使用以及再开发) 的性能在总体上完全不输于商业软件。
尤其是对教育系统而言, 自由软件可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切需要。比如说, 一个学校建立校园网, 最主要是建立自己的网站。当前大多数学校都使用微软的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IIS服务器, 价格昂贵。但是使用自由软件Linux+Apache的话, 不仅不用一分钱, 而且降低了服务器配置, 还可以在硬件上大大节约经费。至于性能, 权威机构早就有数据指出:世界上的网站有70%是架构在Apache上, 这足以说明一切了。
束缚自由软件在中国教育的运用决不是自由软件本身的性能, 而是我们教师的认识范围和认识水平。
2.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尊重知识产权。
当前我国无论是在教育的信息化还是信息技术教育中, 使用的计算机软件都是商业软件。具体包括:
(1) 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几乎全部是微软的Windows系列。
(2) 校园网络、城域教育网络等基本上使用全套的微软产品, 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系列、数据库SQL Server和ACCESS系列、电子邮件服务器Exchange Server、代理服务器ISA等。
(3) 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的办公软件几乎全部是微软的Ms Office, 少数是金山、Office等类似产品。
(4) 时下非常流行的课件制作以Authorware和Power Point为主。
(5)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中要使用的软件, 如图形图像软件Photoshop等。
以中国的经济状况而言, 一个中学或是小学要将以上计算机软件配置齐全, 所需要的经费可以说是难以承受的, 不单是中国, 即便富裕如美国、德国、挪威等国的学校, 一般也买不起这么多的计算机软件。
而现实就是:中国的中小学都在使用上述商业软件的盗版软件, 或者一些学校是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参差使用。这些行为既违背国家的相关法律, 也违背道德。但如果使用自由软件, 那么不用花费一分钱, 就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教育经费 (毕竟很多学校还是花大价钱购买了正版软件, 而且完全不存在侵犯版权的问题) 。
3.自由软件更适合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 尤其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创新精神。
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创新精神如何才能培养出来?我想创新能力不是在学校中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 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容许、理解、支持的创新环境。学校教育中只有构建这样一种氛围, 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被开发出来。
就信息技术教育而言, 我认为自由软件正是构建一个鼓励创新环境的最好选择。因为自由软件开放自己的源代码, 为使用者深刻理解技术提供了可能, 也为使用者成为开发者提供了便利, 事实上自由软件是鼓励用户在自己作品基础上的继续开发的。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相反, 我们目前基于微软产品的信息技术教育, 似乎只想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微软产品的使用者。诚然, 微软的产品就面对用户而言, 软件产品的人性化和傻瓜化做得非常出色, 但越是傻瓜化的产品越会扼杀智力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能力发展。在一个代码封闭、软件领域大肆进行垄断竞争的软件产品环境下, 我们很难相信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除了在培养创新能力之外, 如培养合作能力、深入研究的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 自由软件都比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把自己软件的代码作为商业机密的商业软件合适得多。
4.自由软件内在的开放精神更符合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
知识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 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开放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Paul Lengrand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是人类追求教育完美的一种理想。开放可以给教育扩展无限的空间, 可以集成无限的资源, 可以提供无限的发展机遇。
但在我们的现行信息技术教育之中, 我们完全采用微软的产品。尽管微软是一个伟大的、成功的商业公司, 但他的软件产品都是封闭源码, 不对外开放的, 在市场竞争中常采用垄断行为, 它的产品完全是以市场为上帝、以利润为目标, 这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自由软件则是完全开放的, 不仅开放软件的使用权, 而且开放并且是鼓励使用者研究自己的源码从而进行后续的开发。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软件作品可以全人类共享, 全人类参与开发, 这和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42-03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于校园信息化,即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实现从教学环境、教育资源到教学科研活动全部信息化,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门户网站、应用系统集成、数据库集中等方式满足学校老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用户的访问和应用。
传统的校园信息化是以“学校网络中心”或“校园网”建设为核心,寻求从本单位或教育系统的范围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是“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然而,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会造成“重硬件设施、轻软件应用”的局面,不利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引进社会资金、实行校企合作,无疑是推动校园信息化进程、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012年6月,我校与中国电信湛江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双方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的原则,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电信公司作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将为学校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学校作为整体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的层次明显提升
传统的校企合作,基本在某些专业与对口企业之间进行。例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嘉联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冠名班级、委托培养方式联合办学;或者是学校与企业的某些部门进行合作,如我校与广东广垦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学生有一半学时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然而,这次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却是学校的所有部门与整个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校园信息化工作。
校园的信息化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如图1),其目的在于促进校园管理智能化、教务资源共享化、校园服务现代化,教务处、德育部、行政办、保卫科、学生宿舍等每个部门都必须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工作当中;合作协议中电信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校园网站建设、互联网光纤提速、数字化办公、校园翼机通、网络安全、教学资源管理等,这是需要企业从上到下都积极参与、各部门(包括市场部、网络发展部、技术部、客户服务部等)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与整个企业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温度势必增高,亮度势必加大,发展态势势必越来越好。
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校企合作的效益有所增大
根据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协议,湛江电信将向农工商学校的学生(以新生为主)免费或低价提供3G手机。这部手机不仅可以用于低价优质的通讯活动,还可以在校园内消费、借阅图书、查询个人学业信息,这就是“校园翼机通”,如图2。
“校园翼机通”是将传统一卡通RFID射频卡与CDMA手机UIM卡合二为一,为校园量身开发的全新支付产品。学生通过电信手机既可以享受优质的通话和信息服务,又可以直接刷手机实现内部食堂或超市消费、门禁识别、考勤、教学资源管理等后勤工作服务,还可以在外部电信商家联盟消费。翼机通集商务消费、考勤、门禁、水控、图书管理、机房管理、银行转账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对学生而言,翼机通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低价、优质、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服务;对学校而言,翼机通降低了收费管理成本,提高了考勤管理工作效率,增强了门禁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建设“平安校园”;对企业而言,翼机通使其获得大量优质客户群——学生,为企业培养了手机消费群体,打开了话费收入和网络“流量”收入的市场空间。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
三、由人才培养转向校务管理,校企合作的渠道明显拓宽
谈及校企合作,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的,校企合作便是实现教育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从其目前所拥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数量来看,已经存在着众多的形式。在种类上,可以归纳为9个模式,在名称上,分为“学年分段式、阶梯分段式、半工半读式、弹性安排式、订单培养式、教学工厂式、厂内基地式、行业主导式和职教集团式等。”显然,传统的校企合作就是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
而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不涉及培养企业所需的网络通信人才问题,尽管合作协议里规定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但其合作的主要内容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于学校的管理事务,包括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校产管理、学生管理、一卡通管理等。校企合作的内容由人才培养转向校务管理,合作的渠道明显拓宽。
四、企业合作热情高涨,校企合作的局面由“冷”变“热”
“校企合作虽然喊了很多年,也开办了很多年,但却难以深入开展”,“现在,职业学校校长与企业谈合作时,面对的常常是企业的冷淡。由于校企双方没有最佳的利益结合点,企业没有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内驱力,校企深度合作困难重重”。
所谓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内驱力”,就是企业的利益驱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任何投资都要讲求回报,而企业在投资职业教育时,不但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而且培养的人才未必长期属于自己,因而对校企的合作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要想向纵深发展,校企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校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能。
这次农工商学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是采取市场机制运作的,一切遵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合作中,拥有320多亩地、8000多名学生的学校,获得了资金、技术,并开始向数字化校园大阔步迈进;湛江电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大量优质客户群体,开辟了市场、增加了业务。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学校不再“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也同样充满热情、充满信心的投入到合作项目当中。为了更好地推进合作,湛江电信特意为农工商学校量身打造了数字化校园发展前景,如图3。
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局限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课堂教学、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合作,而应当将其扩展到广义的范畴。广义的校企合作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消费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校企合作是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我校与湛江电信的合作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柯裕伟.国家示范校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4).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8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足见校园文化对师生的重要影响。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1 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的正面影响:①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基础。最显著的就是教学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先进的教学设施、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随时随地的教学辅导等,都为校园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新的方式,也大大增强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基础;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技术变为大众技术, 伴随着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使用程度的提高,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 更成为日后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 ③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接受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同时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凌乱、陈旧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已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发挥出了它的特点。
(2)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①缺少有效的监督。由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因此也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道德水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个人主义膨胀的局面;②不良信息的泛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技术已经使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散布各种信息,再加上学生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往往缺乏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鉴别的能力,因此那些不良信息会对他们形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误导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而走上歧途;③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人格形成。尽管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但在这个超越时空的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具有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面对现实世界会觉得无所适从等网络依赖行为,从而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④影响学生的学业。网络的世界很精彩, 部分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世界而难以自拔,如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没日没夜地对垒游戏,不看书、不做作业,因此使其学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校园中的各项设施得以更新换代的同时,也使校园的文化建设走进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当人们在感受其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它所独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去中心性、边缘性等后现代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极大地冲击和影响。
2 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柄“双刃剑”,这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回避不了。如何利用校园网来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学校中不少师生员工缺乏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必要学习,往往凭直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__化,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业余时间多搞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得多少,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发展大局。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则认为只要校园网能正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传递就万事大吉。这种认识,很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便可有可
无的境地。
(2)目标不明。由于认识上把校园文化看成是虚构的产物,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足轻重,因此往往是建设目标不明,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纲要,更谈不上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都是漫无方向地进行,或干脆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学校所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 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关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网的规划时,只考虑如何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方便和快捷,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让校园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服务。
(3)方法简单。在校园网建设上,对于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或是给个很简单的回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好的建议都会石沉大海。而对于在校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上流传的思潮, 学校方面则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是指责的言论,很可能会被学校方面加以删除或者禁言。于是在校园网上,除了一些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校园新闻以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可以进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页面。结果是校园网往往成为学校方面的管理工具,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其他功能和作用,至少是没有把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网的建设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共同促进。而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服务、增强透明度、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目标。校园网的规划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学校应对环境迅速变化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变革,塑造符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提高科技信息含量, 充分利用校园网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又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2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引进和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要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需要校园中所有的师生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分析研究,才能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理论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讨论、学习、交流的园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在信息传递、理论学习、知识共享中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校园风气,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技术平台的功能日益强大。所以,把信息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催化剂。
3.3 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 学校也能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3.3.1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校园并不是真空地带,必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还有不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上、校园内的某些现象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地辩论,相信“邪不压正”,同时要通过校园网技术平台,不断宣传校园内外发生的先进事例,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守信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熏陶和锻炼,为将来在工作中挑大梁做好准备。
3.3.2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校园信息化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校园信息化建设计划书08-13
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10-24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07-05
校园信息门户05-14
校园信息提示06-06
校园信息平台09-07
校园信息推送系统06-02
校园地理信息06-20
校园植物信息系统08-29
校园地理信息系统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