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地理信息

2024-06-20

校园地理信息(精选11篇)

校园地理信息 篇1

摘要:针对建立在二维平面地图和影像地图基础上的传统数字校园信息不够丰富, 交互性不足的现状,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Web平台上的校园地理信息服务。首先将用于交互的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Arc Server发布, 通过Web Services进行访问, 并在Web端将需要的数据添加至校园底图, 通过3D数据引擎技术将校园建筑立体呈现。利用GIS与Web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三维数字化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Web Service,Arc Server,3DGIS,数字校园

引言

近几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与推进, 三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热点和焦点, 高校相继提出了建立三维数字化校园的构想。[1]利用GIS和网络技术, 建立Web GIS的校园地理信息自主服务平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基本上是建立在二维平面地图的基础上,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现在的需求, 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对外宣传、校园导航等方面。[2]然而, 建立在Web平台上的三维数字校园比传统的二维平面数字校园更直观形象, 更逼近校园的实景, 还具有智能化的POI查询定位功能和管理后台标注功能, 是三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革命性突破。因此, 文章提出了建立Web GIS的校园地理信息自主服务平台, 克服传统数字校园的不足, 更有效的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1.1 系统内容框架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Web平台上建立的数字校园, 提供了包括地图基本操作、导航、漫游、二三维查询、制定应急解决方案等功能。如图1所示。

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来存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数据访问层通过Arc GIS Server服务器发布的地图服务实现空间数据的访问, 通过Web Service进行非空间数据的访问。数据库总体设计图如图2所示。

2 关键技术

2.1 Web Service

Web Service是基于网络的、标准协议规范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 具有跨平台、低耦合、开放性的特点, 可使用开放的XML标准来描述、发布、协调和配置Web应用程序, 可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Web Service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4]:

2.1.1 Web Service组件

Web Service组件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代理商和服务请求者。

2.1.2 Web Service操作

Web Service操作包括提供者向代理发布/不发布服务, 服务请求者向服务代理执行发现服务, 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绑定服务。

2.1.3 UDDI———通用发现、描述和整合

2.1.4 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

WSDL是一种XML语法, 用来描述一个Web Service能够实现什么功能、服务的位置在哪里、如何调用服务等。

2.2 Arc GIS Server

Arc GIS Server是美国ESRI公司提供的Arc GIS系列产品之一, 主要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企业级GIS应用平台。Arc GIS Server的核心组件是Arc Object, 简单讲, 它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Arc Object组件集。

Arc GIS Server是一个分布式系统的系统, 可以部署到不同的机器上进行负载均衡管理[5]。Arc GIS Server包括GIS服务器、Web服务器、Web浏览器和桌面应用程序四部分组成。

2.2.1 GIS服务器:宿主和运行服务器对象, 包括一个服务器对象管理器 (SOM) 和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对象容器 (SOC) 。

2.2.2 Web服务器:用于装载Web应用和服务。

2.2.3 Web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器终端连接到Web应用。

2.2.4桌面应用程序:通过HTTP协议连接Web服务器中的Web服务, 或者通过局域网连接到GIS服务器。

3 系统实现

3.1 校园导航

校园导航主要是为新生等对校园道路不熟悉的人群设计的, 用于校园点对点的路径查询, 可以便捷进行校园的导航。

3.2 校园查询

校园查询模块主要包括综合查询、模块查询和公交查询。综合查询即可对校园内的关键地名、建筑、标志等进行查询和定位;模块查询是针对校园模块进行分类查询, 如查询教学楼;公交查询是针对校园公交线路的公交站点和发车时间进行查询, 并提示最近的站点。

3.3 应急分析

应急分析主要是应用于校园发生紧急事故, 进行事故引导与提示。在设计应急分析时, 考虑到道路的畅通性, 可以将道路阻断, 提醒用户避开阻断道路, 选择合适的避难路径。

3.4 三维虚拟校园

建立三维校园模型, 虚拟校园三维场景, 实现了校园情景的立体呈现。通过校园三维模块, 可以进行缩放、旋转、漫游等基本操作, 可以对特定对象进行查找与定位, 进行图层基本管理。

3.5 其他

除了以上核心功能以外, 系统还设计了交流论坛、网络分享、基本地图操作、图层管理及地图类型的功能, 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选择、使用校园信息自主化平台。

4 总结和展望

数字化校园进入高校, 建立更加智能的高校服务系统势在必行。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致力于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 满足学校师生日常工作、学习需求。文章介绍了基于Web平台的校园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仅对数字校园进行了初步的建设, 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后续研究与学习:

(1) 进一步细化服务内容, 允许师生查询教室安排、课程安排等。

(2) 对三维模型进行改进, 设计更精美、更真实的立体模型。室内三维设计是三维校园的提升和发展, 今后可以重点研究。

(3) Web服务与移动服务相结合, 创建移动平台上的地理信息服务, 实现校园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秀兰.基于GIS的三维虚拟校园的设计与实现[D].安徽理工大学, 2012.

[2]葛跃, 赵爱, 刘震东, 等.基于Google Sketch Up和Arc GIS的3维校园可视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 36 (11) :64-67.

[3]刘佩贤.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和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8) :97-99.

[4]孙玮, 焦明, 刘勇等.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数字校园系统设计与实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 (2) :308-311.

[5]吴功和, 丛明日.基于Arc GIS Server的分布式GIS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6, 23 (1) :52-55.

校园地理信息 篇2

回顾学校近年来的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与现代教育理念、必要的学校硬件建设、相关配套的软件、教师信息化素养等直接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校园信息化准备

信息化建立的关键是确立信息化地位,建立各种保障机制,由领导重视到组织落实到经费保障再到健全管理制度。近年来,我校领导均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对学校发展产生的巨大效应和推动力,并将这项工作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还要保障信息化软件的投入,学校用于购置相关软件、信息化教师培训、相关信息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经费逐年递增。

在现代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信息化教学的逐步呈现为其主要特征。这一过程中,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与魅力。虽然教学过程中还不能普遍使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但是局部的信息化教学以全新的手段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校园信息化打下了基础。

1.开设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相关竞赛参与和培训

我校从2002年开始在全县第一批建立起电脑室;随后在学生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展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并组织学生参加合肥市讯飞杯信息技术赛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方法。

2.开展局部信息化教学

一线教师开始把信息化教学(局部的)作为一种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在这一时期,电教室的建设与管理是重点,教师们在这里主要进行研讨课活动,并且积累、推广了大量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同时,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在网站建设、电子备课方面也取得进展。通过与因特网的互联,学校获取外界信息、加强信息交流的能力大大提高。

3.逐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学校教务处在学期之初就在学校的教研计划中安排好本学期的培训工作,对各科教师分教研组进行轮训,由专业的电脑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级培训,从基础知识入手,再到课件制作、各种媒体的加工处理等。他们在研讨课中让其他教师“眼见为实”,大力倡导以电脑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带头将学校融入信息社会之中,形成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4.加大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学校尽管财力有限,仍然竭尽全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校信息化主要硬件配置如下:

(1)校园网。十兆光纤接入,配备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齐全,实现全校联网,并接入互联网。

(2)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现有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保证学生一人一机的上机要求,配齐交换机、空调等,为学生在网络教室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媒体教室及多功能会议室。学校现在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两个多功能会议室,配备投影仪、电脑、视频展示台、音响、网络等。

(4)移动多媒体。所有的班级安装了电子屏幕,并给每个教研组配备了一台移动多媒体,做到多媒体随时可以进入班级进行教学和展示。

(5)办公室。职能办公室做到一室一机,实现校园联网,并接入宽带。

(6)电子备课室。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一个,全天候向教师开放,供教师查阅资料、电子备课等。

另外,学校建立了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它也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信息化的实施

校园网的建成是信息化工程进入发展时期的标志。除了校园网,学校内的广播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等也一应俱全,形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系统工程。对学校而言,这项系统工程逐步改变了传统校园的含义,大大增强了校园的开放性。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教育本位;树立全局观念,将信息化作为改革的目标,把改革作为信息化的动力。

1.教学信息化

校园信息化首先是教学信息化,校园(下转第21页)(上接第15页)网的第一功能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阶段的重、难点都是教学信息化应用策略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学校可以借鉴推普工作的做法,要有相关制度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必须用”。其次,加强研究,解决“怎样用”。“农远工程”建设以来,我们在结合农远资源的应该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探讨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特别是研究学的方法,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避免把多媒体平台变成教师的替身,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应用方面,我校教师陶照在首届安徽省农远应用新星大赛获得一等奖,为全校教师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作出了表率。

2.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安排专人对农远资源进行接收和整理,并注意收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并将资源予以共享。针对实际工作也进行了分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所有课程的教学教案或电子教案、试题设计、教学方法等,分章分节地开发出来便于教师检索、下载。然后,通过专业管理员的培训指引,教师要能够在数秒钟的时间内检索、下载到所需信息资源。

3.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的关键还是管理。一是对系统和设备的管理,二是管理信息化。前者的目标是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包括关键功能室、安全、故障、效率、网线、以及IP地址等的管理。如果渠道不畅通,整个系统就会变成聋子的耳朵。安排专业人员组成得力的机构,按特殊岗位进行分工。学校领导积极参加培训,进一步了解校园网的功能与作用,制定、落实相关可行的制度。信息化过程中,我校整个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如通知的发布、文明班评比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等。我们始终坚持管理与应用结合,应用与评价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信息化步伐。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校园信息化一定将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校园将更加开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将通过网络实现统一,我校定将成为本地区名副其实的信息化特色初中,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e]

校园地理信息 篇3

“数字高校”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构建全面的, 以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与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数字校园是信息化大环境下建设新型校园的要求, “数字校园”通过整合和共享各类信息资源, 有效地扩展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功能, 实现科研、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以沈阳农业大学校园为例, 以ESRI公司的Map Objects及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平台, Access数据库作为后台支持, 探讨了“数字校园”的构建, 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沈阳农业大学校园地理信息系统。

1 系统需求分析及系统构建目标

1.1 系统需求分析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是校园建设中新的信息源, 构建“数字校园”的目的就是将所有与校园有关的信息都进行定位, 并与空间数据库联系起来, 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查询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构建信息化大趋势下新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加速实现学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数字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树立学校品牌, 扩大学校影响的良好方式。

1.2 系统模型

在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中, 用户可以通过浏览整体校园图进入各建筑物, 然后查看每个建筑物中楼层的信息, 之后进一步了解楼层中每个房间的相关数据;在获取每个房间属性数据的同时, 用户可以在系统的帮助下跳转至相关部门的管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本系统基于Visual Basic 6.0开发环境, 通过Map组件控制和编辑空间数据, 并通过ADO (Active X Data Objects) 与Access数据库相连, 用SQL语句访问表中的数据, 并管理房产属性数据, 在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之间通过两者对应的关键字建立关联。

1.3 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系统目标和系统需求, 本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平台, 除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功能外, 还必须对现有校园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 因此, 本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提供多种系统接口支持, 用于和现有校内其他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 为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 本系统通过建立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对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属性数据管理系统之间则通过关键字建立连接.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2.4 系统功能设计

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校园部门查看模块、信息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 (包括创建, 更新和删除功能) 、报表打印模块, 帮助模块。这些模块基本上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

3 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3.1 开发环境

本系统的开发是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上完成, 学校各管理部门普遍运行的是Windows XP/2000操作系统, 因此本系统可以完全运行,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ESRI公司的Map Objects开发组件, 为便于使用和节约成本,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安装、维护都比较简单的Microsoft Access.为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采用对Access数据库和Map Objects控件支持非常完备的Visual Basic 6.0可视化开发环境。

3.2 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界面

系统运行主界面如图2所示, 由于篇幅所限只给出系统运行的主界面。

结束语: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数字校园”的体系构架, .基于GIS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 能解决常规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Map Objects控件与可视化编程环境的结合具有很强的扩展性, 可制定出有特定功能的系统, 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应首先确定分类管理模块和功能模块, 然后逐一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 同时还应考虑各个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交互, 实现系统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冯晓刚, 王相东.基于MapInfo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J].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63-64.

[2]王栋.Visual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薛伟.MapObjects地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校园信息化研究 篇4

对大多数的中小学来说,实现“校校通”的硬性规定期限是5-10年时间。自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奋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教育部这一规定,足以说明国家实施信息化教学普及的高度重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令人不可忽视和小觑,特别是对于肩负着祖国未来,走在时代前沿的教育行业而言。各学校以及IT业的众多厂商对这一通知表现出的强烈兴趣和关注很快付诸于实践,教育行业信息化工程迅速启动起来,一时间“校校通”市场成为IT寒冬里众厂商争抢的香饽饽。“校校通”工程的具体实施体现为“物理通”、“资源通”、“教学通”等不同层面,而“物理通”则是“校校通”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石,核心内容就是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我国目前的“校校通”建设更多的还处在“物理通”这一阶段。但对于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而言,“校校通”已经深入到“资源通”和“教学通”等阶段。多媒体教室的兴起就是资源统一利用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表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缺乏对枯燥课堂教学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希望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各中小学积极准备或是已经开展应用网络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多媒体教学网络是通过在校园内实施综合布线,形成内部多媒体宽带数字网络并连接每个教室,内部宽带网络通过专线与国际互联网连接,最终形成到达每个教室的信息高速公路。课堂上可以随时双向互动进行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网页浏览等教学内容,也可以在整个学校开展电视会议、广播授课、实物演示等教学。这样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又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使教学别开生面。然而,多媒体教室仍存在着相应的弊端。首先,相对于传统的教室,多媒体教室的配备要求较高,造价相对昂贵,因此普通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还很少,一般只作为公开课或者特殊用途,常规的教学根本无法使用。而如今的教学却要求多媒体教学能作为常规的教学模式存在于整个教学当中。另外,多媒体教室的操作较专业复杂,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这又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施普及的难度。因此,目前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主要集中在两大要求上:一是将多媒体应用轻松搬进每个班级;二是使多媒体教学过程更加简单易操作。这就是继“校校通”之后出现的更深化应用“班班通”。“班班通”的出台意味着老师在普通教室中就可移动鼠标,让网络教学成为“家常便饭”。“班班通”的实现让多媒体教学不再是计算机教室的专利,而是步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然而这对老师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一个新课题。能否有一个脱离计算机复杂操作而又能享受网上共同资源的全新“班班通”解决方案呢?视易“班班通”抓住了这一市场契机,着眼于许多学校对多媒体教学的期盼,从他们对多媒体设备的价格及对整个操作简单化的消费特征切入,基于电视的视易“班班通”解决方案为多媒体教学开辟出一条简单易行的“班班通”捷径。实达网络公司推出基于Ip宽带网络服务平台的多媒体教育机顶盒应用系统解决方案。这就是利用实达网络公司先进的eVideo多媒体教育机顶盒,作为教室应用端设备,并联合其它合作伙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服务,提供一套完整的eVideo多媒体教育机顶盒应用系统。对内是完整的教学系统,提供内部多媒体数据共享;对外通过宽带接口与外界Internet相连,实现信息广泛的摄取和交流,使师生在校园教室内获得实时便捷的信息服务。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授课显著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目前,实达网络的视易班班通已经成功应用于仰恩大学的信息教学改革当中。以电视为基础教学设备的视易“班班通”具有即时性和双向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概念解释、模型构造、动态演示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该方案立足于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必需的资源支撑平台,且极大的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节省了校方的投资成本,为“校校通”的深化应用开辟出新的指引方向。

数字校园基础信息规范化研究 篇5

关键词:信息标准 信息编码 范化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68-02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学校各部门迫切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如何统一、科学、规范地分类和描述信息,使信息能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制订,目的在于满足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有新的拓展。

图1所示是高校信息标准中的一种模式结构图。按学校的特点可分为多个信息标准集。信息标准集下分信息子集(如学生管理信息标准集下分基本子集和奖惩子集),信息子集下分信息类,信息类是相关信息项的集合(如基本子集中的学籍类)。信息标准集中最基本描述的是信息项(数据字段)的属性(字段名,类型,宽度等)。这里对信息项名称和增加“关键信息项”等的说明,为数据关联提供必要条件,这对使用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标准集的层次如图2所示。由图2中可以看出,这里增加了应用规范和用户角色表。

二、基础信息编码

信息编码是为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设计合理的编码系统是关系信息管理系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信息编码的设计原则是在逻辑上要达到使用者的要求,又要适合于处理的需要;结构易于理解和掌握;要有广泛的适用性,易于扩充。

1.信息编码设计原则

(1)唯一性:即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一个代码。

a.有的编码对象可能有多个不同描述(例如校内单位,可有单位号、单位全称、单位简称、英文全称、英文缩写等),可以按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分类编码,但在一个分类编码中,每一个对象只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唯一标识一个编码对象。例如,单位号基础信息的编码是描述对象基本属性的唯一标识;学号是在校学生的唯一标识,一个学生只有一个学号。

b.单位数字编码的唯一标识,一个单位只有一个单位号。

(2)合理性:代码结构要与分类体系相适应。

(3)可扩充性:须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以便以后不断扩充。

基础信息编码设计要考虑到长远使用,应能满足几十年以致上百年使用。在各类基础信息编码中要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保证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而进行扩充和调整,但不打乱原有的体系和合理的顺序。

(4)简单性:结构应尽量简单,代码长度尽量短一些。

(5)适用性:要尽可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有助于记忆,便于填写。

(6)规范性:在一个代码标准中,代码的类型机构及编码格式必须统一。

(7)稳定性

基础信息编码要反映对象最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学号一般只包含学生入学年份和类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几年时间里学号保持不变。如果学号中包含专业或院系等信息,则会因为学生转专业或转院系这些正常的变动而更改学号,造成信息管理上的不延续。

2.代码表

代码表是规范信息项的填写内容,为应用系统便于数据录入和查询统计而设计的。

代码制订原则:

第一,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代码;

第二,首先制订好学校管理的重点代码,如院所号、教工号、学号、课程号、专业号等;

第三,统一制订其它方面的通用代码表。

(1)人员编码

我校原有的人员编码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学号为10位数字码。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编码不能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学号就不得不增加拉丁字母来扩充使用,凸显出编码的不规范,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便于管理,不出现由于学生的学籍变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学号重复、年级专业混乱的现象,我校重新制定了新的学号,学生在校期间学号不再变动,即学号中不再反映学生所在的专业、系别等详细信息。

新的学号统一为10位编码,其格式为:NNNNLLSSSS

其中NNNN——4位进校年号,学生为入学年份(可避免百年虫、千年虫);

LL——2位类别码(容量100,00-99均可分配)

SSSS——顺序号(容量9999,0001-9999),对现有人员按照入学年份、类别从0001开始重新编号。

学号中类别码的分配:

a.本专科生学号

01:本科生,如2005010100

02:专接本学生,2005020100

03:专科生,如 200503010004:其他

b.研究生学号

□硕士研究生

11:硕士研究生12:教育硕士

13:同等学力硕士生

14:其他(如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

□博士研究生21~24(略)

c.境外来华学生学号

31:境外来华学历教育学生学号

32:境外来华非学历教育学生学号

33:其他

d.成人教育学院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学员学号

41:本科 42:专科

(2)单位编码

1)单位编码的结构

单位编码结构包括:单位号(数字编码)、单位简称(中文)、单位全称(中文),3个字段都是表述一个单位的方式,在各种业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a.单位号(数字编码)是反映校内单位相互关联的一种传统描述方式。

b.单位全称(中文)用于正式的业务称谓,如信息系统中各种正式报表。

c.单位简称(中文)用于校内日常的非正式称谓,在信息系统中用于非正式报表。使用方便。

2)单位数字编码——单位号

单位号共4位,格式为 YYXX,其中YY表示大类码,XX为院所、部处码的后两位。

a.大类编码中YY按如下分配:

01-党群机构,02-行政机构,03-直属单位,04-文科各学院,05-理科各学院,06-教辅单位,07-无职级单位,08-附属单位,09-教学部,10-业务单位,20-其他

b.XX是院所、部处在大类码之后的两位顺序编码

举例1:数信学院单位号:0501,前两位是表示直属学校的院所,后两位是其在直属学院的序号。

举例2:教务处编号为:0203,第1、2位:02——行政职能部门大类码,第3、4位:03——教务处序号。

单位号是按单位性质分类,再按层次编码,反映了学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地规范了校内众多单位的编号,便于分类查询、统计。

三、结束语

如果把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分别比喻为高速公路、汽车、货物的话,那么基础信息标准则是汽车的轮子,只有给汽车安装好的轮子,汽车才能装满货物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我校于2006年6月开始实施10位学号、新的教工号及新单位编码,其它基础信息编码也将继续修订完善,从而使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在科学、规范的平台上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分类与编码国家标准汇编(通用与基础标准卷)[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

[2]沈锡臣,陈怀楚.关于修订校内统一编号的建议.2002(11)

校园地理信息 篇6

1 Web GIS概述

Web GIS通俗的讲就是出现在Web上的GIS系统, 是运用现代技术, 将互联网技术和WWW技术结合, 用于扩展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网络技术。采用现代化的Web GIS技术, 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地区的空间数据和电子地图等, 同时也能通过互联网去查询其他地区的空间数据, 满足个人的某些需求。基于Web 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用于空间数据的检索与分析。

2 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Web 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网络实现对校园地理信息的查询、浏览、定位以及控制等功能。另外,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控制和数据分析, 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帮助。基于Web 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以整个校园为对象建立大比例尺数字地图, 通过空间数据处理将其放置在互联网上。此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字地图, 将学校的所有建筑物和道路等标记在图上, 比如宿舍、实验室等, 为管理人员的管理提供更多手段。

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是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环节, 它的建设完成能够与其它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无缝对接, 使学校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升学校的现代化水平, 增强办学实力, 改善和提升学校外部形象。

3 关键技术简介

基于Web 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主要由Internet技术、GIS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其中关键技术有数据产生技术、基于Silverlight的GIS应用程序接口设计以及Arc GIS Server的配置。

⑴数据产生技术包括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矢量化以及数据的入库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 是指将非数字化形式的各种信息通过某种方法数字化, 并经过编辑处理, 变为系统可以存储管理和分析的形式。

空间数据的来源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地图:各种类型的地图是GIS最主要的数据源, 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我国大多数的GIS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

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象是GIS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通过遥感影象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 航天遥感影象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 这些都为GI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统计数据:国民经济的各种统计数据常常也是GIS的数据源。如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等等。

实测数据:各种实测数据特别是一些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常常是GIS的一个很准确和很现势的资料。

将通过上述方法获取的源数据, 通过专业软件 (如:Auto CAD) 的加工, 可以将数据转化为GIS可以接受的数据格式。

⑵基于Silverlight的Web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逻辑上设计为三层架构, 即地理信息表示层、应用服务器层和地理数据库服务器层。

地理信息表示层是该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 是各种多媒体地理信息的表达平台, 实现MVC中的View模块。该层由XAML描述交互操作的功能界面, 仅用于显示地理信息和接收用户操作信息, 并不实现任何业务逻辑和数据库操作。基于Silverlight的Web GIS使用安装了Silverlight插件的浏览器加载表示层, 利用XAML (e Xtensible Application Markup Language) 实现了用户界面 (UI) 和后台代码 (Code Behind) 的分离, 并实现了应用程序的跨浏览器、跨平台。

应用服务器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实现该系统的所有业务逻辑功能, 具体实现MVC中的Model和Controller。该层主要关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 通过接收地理信息表示层的用户交互信息, 实时调用业务逻辑组件和数据库引擎组件连接地理数据库服务器层, 完成地理信息的检索、查询及发布等功能。

地理数据库服务器层主要完成多源、多尺度数字地图、数字正射影像、专题信息等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该层由地图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组成, 通过文件和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如SQL Server) 进行一体化存储和管理, 并提供数据备份、数据存档、数据服务、数据安全等机制。

⑶Arc GIS Server的配置。Arc GIS Server将地理数据以服务的形式发布, 供上层应用访问。服务的发布如果配置不正确将导致上层应用无法读取地理信息数据。

Arc GIS Server根据平台语言划分为.Net和Java两个版本, 由于Silverlight是基于.Net平台的组件, 所以需要安装.Net版本Arc GIS Server。安装过程中需要新建SOM用户作为安全访问控制用户, 使用此用户可以登录Arc GIS Server Manager和REST服务管理器。

4 系统实现

⑴本文采用Internet技术、GIS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具体实现, 其中使用到数据产生技术、基于Silverlight的GIS应用程序接口设计以及Arc GIS Server的配置等几项关键技术。首先确定组件式开发方法和OO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是实现该系统的基本方法;其次, 安排人员对校园的具体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 最后由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矢量化, 做好输入系统的最好准备;再次, 确定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上采用Sql2000数据库;最后, 数据产生技术、基于Silverlight的GIS应用程序接口设计以及Arc GIS Server的配置等, 结合使用, 实现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实现, 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能够看到校园内全部的地理信息, 并且实现实时查询功能。

⑵具体技术路线的实施可以根据该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来分析。该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基本操作模块, 地名查询模块, 道路分析模块, 2D、3D地图模块。

具体实现技术路线: (1) 由信息采集人员到校园采集地理信息数据, 并且将采集的基本数据利用CAD绘图软件绘制成为最基础电子地图, 然后技术人才利用数据导入技术将CAD格式地图数据导入到MAPGIS系统中, 并且根据系统要求, 修改数据属性。利用修改过属性的数据实现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连接, 关键字为数据属性。利用Sql2000数据库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 (2) 使用矢量工具文件对校园地图的航空影像进行检查, 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矫正。 (3) 进过以上两步, Web GIS系统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 接下来就要开始其实现过程。利用Internet技术、GIS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实现Web GIS系统。 (4) 将设计好的Web GIS系统进行布置并且放到Windows系统中, 最终采用IIS进行发布。通过以上四步, 就将基于Web 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全部实现, 此时通过互联网就能实现对校园地理信息的访问、查询和控制等。

⑶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具体功能模块, 我们对该系统的模块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1) 基本操作模块。这是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模块, 主要实现用户在查看地图时的一些基本操作, 比如拖动、放大、缩小、测距、漫游以及计算面积等功能。 (2) 地名查询模块。校园地名查询功能主要是方便用户对校园地点的定位和了解。用户如果对电子地图的某个地点不熟悉, 通过鼠标左键单击就能看到屏幕上出现该地点的具体名称和基本功能。如果用户想知道某一特点地点的位置, 只要在查询窗口输入该地点名称, 电子地图就会自动定位, 并显示具体位置。 (3) 道路分析。根据用户查询的地点, 现实客户现在所在地点到查询地点的最短路径。 (4) 2D地图, 3D地图。不同纬度的地图设计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查询, 通过二维和三维的转换,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 更加具有实用性。

5 结语

基于Web GIS的校园地理系统是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 方便了对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利用, 同时该系统也是数字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本文采用Internet技术、GI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对Web GIS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对其中数据产生技术、基于Silverlight的GIS应用程序接口设计以及Arc GIS Server的配置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希望能够对以后各学校进行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 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尤其是数字化地球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技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各国数字化技术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带来的小型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多, 校园数字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本文将基于WebGIS技术对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进行详细全面的研究, 加快我国校园数字化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WebGIS,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吕宁.基于WebGIS的网络地图服务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 2006.

[2]贺圆圆, 张颖.WebGIS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

校园地理信息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促进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的教育也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有了新的内涵。

美国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已经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估方式、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重构作为以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可见, 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改革调整阶段, 信息技术也不再只是工具, 而从基础建设阶段发发展到适应变革阶段。例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EAL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各教学资源的彼此合作和互动,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 把网络教学系统、桌上型实验设施、3D情境再现、动态仿真实验设施、学习实时反馈系统等融合于教学之中。2009年美国加州开始普及中小学电子课本;2007年英国互动电子白板在中、小学中就有98%和100%普及率;韩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要建设以教育网络工程、高校网络学习为中心、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 并计划于2015年在全国中小学淘汰纸质课本, 全面使用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学习终端。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困难, 面临很大挑战。目前,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尚未实现, 宽带尚未普及, 资源与应用初具规模, 但质量、数量均显不足。

鉴于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中体现了技术的作用, 以技术驱动改革, 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在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确立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标。

2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非常集中的地域, 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团队、先进的实验设备, 这些优质的资源都决定了未来的教育还是以校园为中心和重心。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 结合信息及通信技术, 从集成化、物联化、智能化出发,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 实现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建立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的评价体系, 这正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就需要把校园里的资源数字化变为优质的、更容易共享的教育资源, 如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个体的培养过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 把这些内容通过合理的数字化收集,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下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标。同时, 还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 提高学校自身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提高学校影响力, 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这种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以数据化的教育内容为核心, 通过视频、网络、环境感知、认知等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实现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 提供网络化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就是智慧校园。

3 智慧校园更能代表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同时具备技术方面特征和教育层面特征。从技术上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从教育层面看, 教育信息化具有多媒体的教材、资源的更大区域的共享、教学和学习更加个性化、学习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智慧校园就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 融合教学和管理上的软件和硬件, 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通过物联技术与3G网络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方面领域的信息资源联通, 采用“一卡通”的形式, 实现学生的报到、学籍管理、考试考评、购物等智能化应用;使用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数据挖掘、监控技术等, 对校园中的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处理, 结合校园物联网系统实现校内考勤、门禁、互动等功能的感知, 提高校园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公效率;结合无线、有线、移动网络, 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互相联系起来, 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通过管理平台使学生、学校和家长三方之间信息互动, 借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学习平台也可以随时记录学生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这样的智慧校园, 已经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学内容、管理方面、资源共享方面的要求,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实时统计与分析、集成管理、互动式体验等多方面的要求。

4 智慧校园迎来了其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我国教育化发展来看, 2001年我国开始贯彻信息化战略,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 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 这些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具体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方面, 校园内的物联设备的日益完善, 校园局域网建设已经比较完备, 无线网络覆盖增加, 一卡通等系统广泛应用, 这些为智慧校园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二是资源整合方面, 教学、科研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投入很多, 各院校的自己的资源库已经基本建立, 只需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深层次挖掘, 就可以为智慧校园提供很好的教学信息资源;三是服务应用方面, 电子教室、短信平台、消息中心、WEB网站等服务已较为普遍, 这些信息服务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最后, 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智慧大学的战略要求, 一部分学校出现了多校区、超大规模学校的出现, 对这些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方面的管理也要求尽快建立智慧校园。

5 结束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符合和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 直接面向师生, 打造以“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为特征, 以“开放、共享”为手段, 以“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校园”, 促进教育的改革和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洁, 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122-125.

[2]黄荣怀, 胡永斌, 杨俊锋, 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2012, 18 (2) , 22-27.

[3]黄荣怀, 张进宝, 胡永斌, 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4) , 12-17.

[4]聂风华, 钟晓流, 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 (7) , 5-8.

校园地理信息 篇8

1“数字校园”成功经验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教育行业将发生重大变革。在国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将对推动本土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各个学校在数字图书馆、虚拟专网、远程教学网、校园计算机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网上办公平台等校园信息化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 获得了很多经验, 比如数字校园离不开硬件投入, 数字校园离不开资源共享, 数字校园离不开家长支持等等。

1.1 数字校园离不开硬件投入

数字校园离不了信息化投入, 需要配备高速光纤宽带, 整个校园实现wifi全覆盖, 实现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区、实验区和各个活动操场的无缝衔接, 公共区域监控无死角, 数字校园的建设离不了移动通讯公司的支持, 应该将学校教育网络和公共基础网络互联互通, 真正实现全部硬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在设置互联网防火墙的前提下, 将校园网络速度优于全社会平均网上, 可以让师生用上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利用数字校园学习和生活。

1.2 数字校园离不开资源共享

数字校园的硬件足够好, 如果资源支持力度不足,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校园的实施, 因此, 数字校园更应该引入数字教育资源,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 龙源数据库引入到数字校园当中去, 还应该鼓励建立更多中小学专业教育资源网站, 中央电化教育馆应该大力推进慕课项目, 各个重点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应该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数字校园平台, 实现真正数字校园的互联互通, 让整个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的全过程呈现到特定的服务平台上来。

1.3 数字校园离不开家长支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够向分离应该, 实现顺畅的沟通, 数字校园应该打开对接渠道, 和家庭的互联网实现双向的沟通, 开发手机智能APP和家长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通过微信、手机短信、支付宝、QQ、飞信等其他互联网软件, 已经实现了部分数字校园的功能, 当然, 这些远远不足以满足家长和学校日益满足的信息量需求, 应该建立规范统一的数字校园平台, 多媒体, 多终端的互联互通, 身份识别, 智能分享。还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 开设家长学校, 培训家长使用数字校园平台, 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等形式。

2 教育信息化呼唤智慧校园

教育信息化是探索未来学校新型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 各个学校面向未来, 以个性化服务为理念, 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 更加有效地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 建设更加开放、舒适的教育教学环境, 实现师生持续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比如, 智慧校园方便校园生活, 智慧校园需要制定一定标准,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 移动通讯公司进入数字校园。

2.1 智慧校园方便校园生活

在“智慧校园”方面, 也已经有了许多与教育行业贴合紧密的新发明。“校园一卡通”能够用于图书借阅、餐饮收费、门禁考勤管理、会议签到、访客管理、巡更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自助洗衣等, 对持卡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和控制。还有“校园卫士”系统, 能提供视频考勤、体温测量、教学观摩系统、访客系统等等服务。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 刷卡后系统还能发送一分钟长的视频给家长。要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 引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智慧校园社团管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 对中小学学校的社团课程进行“选课报名、上课考勤、课堂评价、期末评价课堂风采”等过程管理, 实现教师手机APP、家长手机APP、学校PC的互动功能。智慧校园社团管理平台满足了学校对于社团课程的管理需求, 节约了许多管理上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不仅能够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 同时也能让学校在第一时间了解各个社团的情况。

2.2 智慧校园需要制定一定标准

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的新形态。该标准从基础支撑环境、数字化应用成效、数字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等4个维度, 指导中小学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其中, 对基于教育城域专网的应用、电子学生证、远程教育、信息化主管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特色, 数字班牌、校园公共开放区域公用终端、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创客实验室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对区域信息化建设、应用、投入方向等具有引导性作用。

2.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

目前已有设备厂商将VR技术应用到项目展示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等领域的想象空间巨大。比如, 北京乐知行推出的“数字校园V6”, 将在教育领域提供口语评测、全学科阅卷、停课不停学、新中高考全栈解决方案等产品。

2.4 移动通讯公司进入数字校园

中国移动和部分学校签约合作为纽带, 通过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深化双方4G通信服务、党建系统、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建设等领域全面战略合作。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优势, 推动“互联网+”和“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以大连接大数据助力学生教育模式、干部培训形式的创新发展, 不断提升全省学校系统信息化水平。双方此次战略合作的开展, 是围绕建设网络强国, 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行动。

3 结语

教育呼唤信息化, 数字校园必将向智慧校园发展。教育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因为教育始终培养着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因此, 迫切的需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 整个智慧校园的变革, 将会让整个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应用实现大的变革, 当然智慧校园也会反作用于整个社会互联网发展, 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未来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互联网政务, 互联网商务都必将朝着智慧化发展, 真正实现智慧社会。当然这一些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应该正确的推动教育信息化, 实现真正的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

摘要: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如火如荼, 各地“数字校园”进行实践和建设, 很多学校开始升级成“智慧校园”。文章主要介绍了各地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经验, 针对性提出建设“智慧校园”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胡钦太, 郑凯, 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 :35-39.

[2]王磊, 闫政.智慧校园是校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5) :224+226.

[3]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9) :8-92+99.

[4]智慧校园中的教学变革: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2015中国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 行业新年论坛邀请函[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10) :4.

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校园网,信息技术

当前, 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 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对什么是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经验不足, 很多部门都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恰当和正确理解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的内涵以及对信息化环境的科学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 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种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 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革。它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对信息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信息化是一种技术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网络文化并不等于信息化。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信息化成为综合一体的为大众所用的信息存贮、组织、传递和加工的工具, 它既是工具性环境, 又是环境化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中环境一般是指学习环境。学者对学习环境的理解没有统一的定论, 其中最典型的是“场所论”和“学习活动说”。学习环境应该包括物质条件, 但决不仅仅只是物质条件, 还应该包括非物质条件, 相比之下后一种条件要比前一种条件更为重要。“学习活动说”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情况”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某一时刻的状态, “条件”是学习活动继续进行的保证, 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这种理解具有合理性, 也比较全面。

信息技术教育中所指的信息化环境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硬件资源的操作、软件资源的使用,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内部意义建构。信息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环境是动态的, 该环境不再是与外部社会大环境相隔离的封闭环境, 而是一个推倒校园围墙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它应该能使学习者在个人、家庭、社会、职业等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认识信息化环境的全貌, 而不应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当前社会的信息环境中, 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部分, 还包括所有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信息环境内容, 如:图书馆、社会实践、传统电教教材、一般教材与参考读物、甚至包括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人。现代信息化环境必然是由所有信息技术工具积累而成, 孤立地看待数字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全部, 必然不能实现其贴近现实的最根本的普遍意义。

2 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环境范围很广, 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环境, 所以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侧重放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信息化环境建设需要在信息化氛围中进行, 一个健康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

校园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包括对原有信息设施的改造、数字化信息设施与传统信息设施的整合、实现校园信息条件的建设与重构等。校园网作为一种在实际教学应用的局域网, 其建设和发展有特定的含义。首先, 校园网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的, 是一种学习工具。它不但是学生间的交流工具, 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其次, 校园网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 如:提供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备课,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支持教师再学习活动等。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图书馆等的建设和管理,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信息化软件资源是指多媒体教材或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处理, 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 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当前教育软件资源的内容不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做好软件资源建设, 就应该以开放、共享、发展为原则, 鼓励多样化和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 积极引导推荐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统一, 积极建设出适应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使用时间、地区等多种形式软件资源。

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 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信息化活动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氛围, 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良好的信息文化人文环境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传输者,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信息化资源应用过程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地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 是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做到的标准。学生具有主体地位, 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教育教学信息的顺利流通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 教师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教育教学方式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指标。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 学校应该从多方面要求教师全面适应这种崭新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形式。首先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次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教师能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再次, 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 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最后要求教师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并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真实性原则、认知工具的丰富性原则、个别化与协作式结合的原则以及知识获取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意义是使学生在适当的认知年龄接受适当的教育, 使其具备驾御信息化资源的基本能力。正确恰当理解信息化、信息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有利于当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节约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2.

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校园社团;校园网络

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上,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显现的就体现在科技水平上的差异,而科技则掌握在人才手中,因此,未来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机遇和挑战、希望与风险并存,各国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无不重视对教育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而进入信息时代的现代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应用和普及。建设现代化数字教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样,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校园社团也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园的应用情况

早在1990 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了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拉开了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序幕。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20世纪90 年代,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初等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则相对还要迟一些。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改革。我国“数字校园”就是在这一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提出的。

从国内外初等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来看,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校园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中小学已完成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或开发了一批应用管理系统,如财务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考试管理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教学方面也已经广泛的应用,另外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已经开始探索和应用。下面主要就教学和社团活动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等教育学校教学和社团活动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很多高科技的器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也是建立在这些高科技器材上的。在目前我国的学校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一般是指运用电子器材和电子技术开展的,如被广泛应用到的幻灯片、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和电影放映机等等,这些电子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教师通过这些电子设备来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性的声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在笔者就简单概述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方式。

1.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本世纪的最大成就之一,网络的出现以及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信息,并在相关的网站上开展讨论等等,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论自由,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借此平台在线与教师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近期,网上课堂也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课堂教学是很有限的,但网络资源却是无限的,网上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远距离教学,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这不仅延长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弥补他们在校期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模式

谈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当其冲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介绍。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超媒体教学。首先来简要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用计算机设备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进行资料展示、情景模拟、提出问题、评定答案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手段了,是用多媒体把相关的影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集体呈现给学生,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超媒体教学包含的内容则更加饱满,不仅包含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浏览检索的工具,从而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展。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当然这种教学手段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毕竟多媒体只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

(二)在社团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如何在社团活动中正确选择适宜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选择中、利用中慢慢培养起必要的信息学科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促使了学生社团的飞跃发展。这说明一个处在当代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透明化、现代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社团,如果要有所作为,要在中学素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独特功能,应学会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山顶风光虽美,没有云梯,怎能攀越”?

在我国很多中学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学生社团,但真正有作为、有影响的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其中缺少必要的电子设备支持和高层次信息技术支撑是关键,很多中学学生是社团连基本的电化教室、录播教室和网络教室都没有,指导教师也很少能主动地帮助学生社团去争取、申请,甚至有的指导教师自身就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习惯沿用传统的活动方式,言传身教式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这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渴求新事物、新方式的求知意愿,制约着学生社团的深层、高水平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社团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更是一个学校打造优质育人平台的重要载体。优质的社团建设是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实现社团的优质建设,信息技术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和设备保障,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打造社团校本课程、科技研究、文学艺术、社会实践等不同的社团建设主题,形成优异的建设成果。研究者所在校的社团,多年来不仅没有干扰广大师生正常的学业学习,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三、追寻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更优化的路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展,但是问题依然是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针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教师的语言表述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学生的理解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即能真实客观地再现知识原貌,还可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弥补语言表述原有的局限,运用更加直观的教学用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再有,就是针对社团建设的问题。首先应当实施网络教室集中管理制。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开放网络教室,在使用网络教室时要有指导老师在帮管理、指导,出现学生从事与本社团活动不相干的利用时及时制止;其次如实行退团制。对于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社团活动中出现违规的社团和个人要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于多次违规者要制定管理办法,严重予以解散或清退;对于因参加社团活动而造成成绩明显下滑的成员,也要予以劝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统计手段,对每个成员实施跟踪,了解其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玲:论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年3期。

校园网信息安全浅析 篇11

1 校园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校园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分为操作系统漏洞、恶意攻击、病毒攻击和保密意识淡薄等几个方面, 下面对其进行相应的阐述。

1) 操作系统存在漏洞。校园网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操作系统存在漏洞。因为作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Windows XP系统、Windows 7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 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系统安全漏洞, 因此给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Windows XP系统, 由于它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再加上受自身安全漏洞、IIS漏洞和其它因素等影响, 从而使它成为最不安全的操作系统, 进而给校园网信息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 恶意攻击。恶意攻击这也是构成校园网安全威胁的一个主要原因。恶意攻击主要分为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两类。学校作为计算机使用者最为集中的地方, 学生中不乏一些计算机高手,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校园网信息网络受到的攻击中, 来自于内部用户的攻击的比例达到了70%, 这充分说明了和外部攻击相比, 校园网信息网络的内部用户具有绝对的优势,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校园网除了受到来自于校园网内部攻击之外, 还经常受到来自于校园网外部的黑客攻击。外部黑客攻击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黑客程序, 针对校园网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的系统漏洞, 通过远程控制, 来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种行为。

3) 病毒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我们可知,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 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各种病毒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有序运行。计算机病毒不仅会破坏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文件和软件, 而且也会破坏网络资源, 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从而给学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巨大的威胁。

4) 保密意识淡薄。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校园网信息网络受到的攻击中, 来自于内部用户的攻击的比例达到了70%, 这充分说明了和外部攻击相比, 校园网信息网络的内部用户具有绝对的优势,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其中, 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又是造成校园网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因素。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很容易造成校园网系统资源和重要信息的泄漏或篡改。除此之外, 校园网管理员为了简单方便, 通常采用默认账户登录, 甚至登录时不设置登录密码, 这些情况的存在, 都给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从而给攻击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保密意识, 更好的保证校园网信息的安全。

2 保障校园网信息安全技术

常用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与防火墙系统、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与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隔离技术等。

1) 防火墙技术与防火墙系统。防火墙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 它通过把内部网和公众网进行隔离, 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进行检查来确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允许,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从而保证了信息网络安全。

2) 防病毒技术。防病毒技术可以直观地分为病毒预防技术、病毒检测技术及病毒清除技术这三类。

所谓病毒预防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传染和破坏, 它实质上是一种动态判定技术。工作原理: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是首先根据相关规则对病毒进行分类处理, 然后根据相关规则在程序运作中出现的便认定为计算机病毒。

病毒检测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判定出特定计算机病毒的一种技术。它分为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关键字、特征程序段内容、病毒特征及传染方式和文件长度的变化, 在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的病毒检测技术。另一种是不针对具体病毒程序的自身校验技术。

病毒清除技术是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计算机病毒传染程序的一种逆过程。目前, 清除病毒大都是在某种病毒出现后, 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而研制出来的具有相应解毒功能的软件。该软件具有滞后性、被动性和局限性等特点。

3) 安全隔离技术。校园网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主要来源于TCP/IP协议中的物理层、协议层和应用层。安全隔离技术通过把有害攻击隔离在可信任网络之外和保证可信网络内部信息的安全, 进而来完成不同网络之间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共享。

2 校园网信息安全防治策略

2.1 防火墙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在校园网信息网络中, 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外部网 (如Internet) 分开的一种隔离技术。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 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 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防火墙主要由服务访问规则、包过滤、验证工具和应用网关这几部分组成。防火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2.2 防病毒技术

防病毒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杀毒这三种技术。当前学校网络中的计算机, 广泛采用的基于单机的杀毒软件, 仅能仅本机进行病毒查杀, 在网络的广泛使用状况下无法保障安全, 应当推广采用基于网络的查杀工具, 定时对全网进行病毒查杀。

2.3 安全隔离技术

安全隔离技术通过把有害攻击隔离在可信任网络之外和保证可信网络内部信息的安全, 进而来完成不同网络之间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共享。安全隔离技术主要由学校内网中的计算机中心通过外围接口进行相关控制来完成隔离。

3 结束语

校园网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网络信息安全设计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我们不仅要加强技术的投入, 而且也要加强相关管理工作, 双管齐下, 为校园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校园网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该文分析了校园网信息安全面临的安全威胁, 然后了保障校园网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 最后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防范, 该文对构建校园网信息安全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校园网,信息安全,防火墙,安全隔离

参考文献

[1]刘庆瑜.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浅谈[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2]纪楠楠.浅析校园网络安全[J].商业经济, 2007 (9) .

[3]袁爱琴.校园网络安全的防范[J].西北职教, 2006 (4) .

[4]徐立君.校园网络安全与防范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3) .

上一篇:课程教育途径下一篇:注塑模具的分类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