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的方法

2024-10-04

阅读名著的方法(通用12篇)

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而实际上对课外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 却十分不容乐观。在学校范围内而言, 设置了每周一至两节的阅读课, 常常因为学校阅读条件有限、阅读时间短、占用阅读时间推进别的课程等各种原因而形同虚设。就学生层面而言, 即使把阅读课认真贯彻下去, 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时间内也只能对其看的某些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 可以说是浅尝辄止。特别是受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 学生所读名著内容, 只重故事情节, 不重思想内容。学生阅读层次的低下, 阅读能力的减弱都使名著阅读大打折扣。

因此, 我们只有从微处入手, 用精细的方法指导, 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有兴趣看名著, 有欲望去求知, 有耐心去感悟。

一、与作者亲近

“文如其人”。一本好的课外读物, 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能够给予你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而它的作者定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师长, 用他敏锐的视角和人生向读者诠释着对社会、对生命的看法。

因此, 阅读名著先从了解作者开始。读他的生平, 读他的文风, 读他的思想。常言道:“爱屋及乌。”学生真的对这位作者感兴趣, 特别是一些作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吸引着他们的探奇心理, 那自然会接受他的作品。从而用欣赏的眼光, 用好求的虔诚去品味经典。

同时, 学生在读前了解了作者, 了解了写作的背景, 无疑对他理解这部作品的风格, 对他探索这部作品的思想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指导作用。

要了解作者, 可以从多个途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读序言。有的序言是自序, 讲述自己创作的经历、想法等。而有的是名家的评点, 对作品的价值、作品的风格等等的评价, 诸如此类的序言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真的有如“林黛玉未见贾宝玉其人, 已先闻其声”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设。

二、与人物牵手

阅读名著, 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 即读情节, 目的是大体读通文本, 理清行文的思路。而细读, 则可以通过读人物, 读细节, 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反映出的内涵。鼓励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 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文章大体的同时, 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观名著、品人物, 则感悟灵动于脑际。名著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只是作者创设出来的, 但他们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感受, 缘于对生活的感悟, 因而他们又是具体可感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能感同身受, 苦人物之所苦, 乐人物之所乐, 就能从作品人物的角度看待问题, 去感受作者把那些人物的命运安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良苦用心了。

那如何去深入把握人物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我们可以用有情文去感染熏陶万千情感充溢的学子。以情动人, 通过有情感地读文, 达到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学生不但不觉厌烦, 反而与作家心心相印, 从此热爱文学, 迸发出昂扬向上的生活动力。这不能不说是至情言语的功效。

古人也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圈点法、用记卡片、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 去写下读人物时的感受, 理清人物间的关系, 对于深入了解人物, 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分析表现人物的方法都是相当有益的。

三、与同学交流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模式是新课堂乃至教育理念的主流。一个人的聪明是聪明, 而多个人汇集起的聪明就是智慧了。

阅读名著, 读的不仅是一个人看待人物, 看待作品的感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在课堂以及课后鼓励学生在读后之余, 互相多交流心得。通过合作交流, 交流出的是不同人看作品的体悟。肤浅的可以在交流中升华, 角度可以在合作中多样化。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 不断深入地挖掘名著的人文内涵,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 做到“读有所得”, 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收获。

四、与名著交友

著名作家杨绛曾经把名著比作一位敞开心扉的老友, 你随时就可以直接推门进去拜访, 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汲取智慧。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 我们读名著的态度:如果你能用真诚的态度去阅读各类书籍, 广泛地读, 精要地读, 读出感情, 读出思想, 从中定会受益匪浅。

读书需要博览。“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多读文学名著, 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 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 形成言语能力, 积累语文的素养, 提高语文素质。

读书务求精。现在的阅读刊物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要求读初中阶段必读经典书籍,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让学生通过名著了解历史, 深入思想。同时更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 如《老人与海》《热爱生命》等, 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阅读知识面的同时, 更能让学生了解生活, 探讨未来。另外, 推荐名家名篇的美文时文, 更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 感受美的生活。史铁生、毕淑敏、张晓风等作家, 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对社会现象的剖析, 对我们的学生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同时, 教师可以适时地引进一些对比阅读的书物。读《西游记》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聊斋志异》相比较, 读《格列佛游记》时就可以把它与《鲁滨逊漂流记》比较阅读, 读它们的艺术成就, 读它们的思想感情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 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 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 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

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语文学科的广阔就在于它的文学魅力, 语文世界的多彩就在于它的博采众长。在阅读中感受美, 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于漪.《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语文教学谈艺录》.

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2

1你喜欢读书吗?2名著与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漫画书相比你喜欢哪一类?谈一谈原因3你读过那些名著?4每周花多少时间读课外书籍?写读书笔记吗?

打开一片天:文学名著的意义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文学名著又是绝大多数人思想的摇篮,是绝大多数人迈动双脚的动力。文学名著具有不朽的本质,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华丽雄伟的建筑也会逐渐颓毁坍塌,唯有名著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而与世长存,千百年来仍然新颖如故,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藉。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书称得上名著,我们高年级的小学生如何在紧张得学习之余,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怎样去阅读名著呢?今天老师主要从这三方面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名著?千百年来,新书源源不断地问世,属于“名著”的书目亦与日俱增。真正的名著相对说来是“凤毛麟角”。自从世界上有了文化,就有人列出最佳书目。古代亚历山大城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就曾列过此类书单。不同时代对书目的挑选会有所不同,但各个时代所选的最佳书录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何谓“名著”?标志是什么?

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和《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地说要少得多。有人作过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2.“名著”通俗易撞,不卖弄学问。3.“名著”,永不过时。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你决不会感到扫兴。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格列佛游记》、《鲁滨逊飘流记》和《奥德赛》。儿童可以饶有趣味地阅读,但未能领会其中能为成年人所欣赏的全部妙处和含义。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美人鱼》 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名著”含有其他书籍所没有的东西,不论你是否赞同书中的观点,它们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老师。6.“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文化科学的结晶,是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文学是生活的缩影,一个兴旺发达的民族,总会产生民族的史诗。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产生了光照千古的文化艺术名著。一部《论语》,充满了哲理,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全唐诗》,是诗歌王国的珍宝。《红楼梦》等四部古典小说名著,刊于世界文学名著艺术之廊而毫无逊色。《阿Q正传》等现代文学名著也走向世界,阿Q和葛朗台、安娜、卡利尼娜、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一样,成为活在世界人民心里的一个个艺术形象。

文学名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你想了解春秋时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可以到诸子百家中去寻找答案。你想了解唐宋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甚至风俗民情,可以欣赏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走进“大观园”,你会听到封建时代的末世悲歌,走进那些少男少女的内心世界。读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春秋》,你会明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文学名著有别于历史典籍,它是形象的历史,它比历史教科书更具体,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文学名著是民族的骄傲,创作名著的作家更是民族的骄子。英国人谈到莎士比亚,法国人提到巴尔扎克,俄国人提到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希金,总是流露出自豪的感情。几年前,我国有位作家访问韩国,当他谈到韩国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时,接待他的韩国作家说了一句:“你们有鲁迅”,言谈之中,流露出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也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由衷的赞美。

走进名著,就是走进一座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走进名著,你还会受到思想的熏陶,懂得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处世为人。不读名著,往往会导致思想的贫乏,知识的浅薄,甚至会影响到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开启一扇窗: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虽然影视作品并不能完全替代书本阅读,但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影视活动课上,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以方法指导名著阅读

1、“精读”与“略读”并举。

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应该也进行适当的略读。略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大家要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著阅读

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

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给你一把钥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阅读篇目

制定有阶梯性培养目标的阅读计划:

第一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1、主题:感悟如何养成良好的品德,感悟如何去做人,感悟如何成长。

2、篇目:A、必读的书目 :《爱的教育》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童年》《昆虫记》《鲁宾逊漂流记》《花季•雨季》《哈里•波特》

B、推荐书目(人物传记):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李大钊传略》《毛泽东》

《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总设计师邓小平》《鲁迅》

《钱学森在美国》《邓稼先》

第二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1、主题:体会文学人物精神境界,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篇目:A、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名人传》、《海底两万里》、《西游记》

B、推荐篇目:《红岩》、《傅雷家书》、《牛氓》、《契诃夫小说集》、《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第三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1、主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体会人生的意义。

2、篇目:A、必读篇目:《水浒(传)》、《威尼斯商人》《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

推荐篇目:《老人与海》、《史记》、《战国策》、《唐诗三百首》等一些古代诗文。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

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大家可用如下方法将它读透、读懂。具体做法如下。一选定一部名著用一年时间做深入阅读和欣赏。通过对一部名著的精读,举一反三,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名著的能力。例如《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语言较浅白,情节曲折丰富,引人入胜,人物较少,情节较集中,思想内容不太过深奥,较其他三部名著更适合学生阅读欣赏。二资料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部《水浒传》,用普通版的,不用少儿版或别的改编版的。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比较好的笔记本,便于长期使用。三学习方式及时间安排。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读书笔记为主,课余时间阅读。

四、指导方法。依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欣赏后运用的次序指导。

1.点评精彩语句语段,第一、二两个月以此法为主。可以问老师或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例如楔子部分,可摘录下列语句或段落进行点评。

(1)太尉听说,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不志诚?”

评:洪信反问一句,表面上强调他志诚,实际上突出他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2)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捆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着肩气喘。

评:描写洪信心理,深刻揭露朝中官员的奢靡生活,以及他们的无能。生动表现了洪信的得意丑态。

(3)洪大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评:从牙齿打抖,心跳加速,浑身麻木,两腿无力,口里叫苦,多角度生动突出了洪信惊恐万状的可笑之态,富有讽刺意味。

(4)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馉雏儿大小。

评:在写洪信惊恐,从身上吓起鸡皮疙瘩之大来表现,用夸张手法突出。不与前文重复。

(5)大尉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土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庇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评:“指着道众说道”,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洪信的飞扬跋扈。

洪信只因为好奇心没得到满足,就随口罗织罪名,且都是重罪,表现了他的居心阴险,任意妄为的丑恶嘴脸。

(6)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大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大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享道:“不可掘动!”大尉那里肯听?

评:两句“太尉哪里肯听”,反复说,突出洪信不听劝阻,横行霸道。

(7)惊得洪大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上。奔到廊下。

评:着重从神态动作表现洪信的惊慌,写法丰富多样。

洪信一下神气活现,一下惊恐万状,对比鲜明,生动写出了洪信的外强中干的特点,富有讽刺意味。

(8)再说洪太尉在途中吩咐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

评:洪信身为朝廷重臣,闯下大祸,不敢承担责任,欺瞒皇上,自私狡猾。

(9)那条大蛇径抢到盘舵石边,朝着洪大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大尉脸上。

评:此段写出大蛇的可怕之极,让人不寒而栗。

(10)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

评:“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生动写出黑气的威力之猛,暗示妖魔之强。

精彩的语句应是对表现人物的特点有重要作用的句子,能写出人物的真实心理状态的句子,能生动突出事物特征的句子。点评的方法就是写出所选语句的表达作用,句式也稍作规范。而且大家完整读完全回之后,对主要人物特点初步把握之后再做点评。

2.评析精彩章回。第三、四个月以此为主。训练整体阅读欣赏能力。主要从情节安排,人物特点,技法运用等方面做欣赏。

例如评析武松打虎一章,可以这样欣赏:

情节的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武松离开酒店,酒家相劝,武松不听,一折;酒家再劝,武松不听,一折;酒家劝武松看榜文,武松反说酒家欲谋财害命,又一折。

武松上岗,见树上告示,不信,一折;到山神庙见到印信榜文,想回酒店,一折,怕酒家耻笑,上岗,又一折。

大虫扑、掀、剪武松,武松闪过,一折;大虫再攻,武松棒劈,哨棒打在树上断成两截,一折;大虫再攻,武松按住老虎,拳打老虎,又一折。

武松担心还有老虎,路上果真遇到两只老虎,又一折。

此段写打虎,曲曲折折写来,一张一弛间,不由读者不为武松担心,不由读者不被勾住往下读。如果改成武送离店上了景阳岗,遇到一只大老虎,一棒把老虎劈死。没有一点波澜,比较一下效果。

景物的恰当点染。

此章写景不多,“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恹恹得相傍下山”,“回头看这日色时,见见的坠下去了’”,两处景物描写,写出了一种恐怖气氛,暗示有大事发生。

线索的清晰可见,有机贯穿。哨棒在整个事件中被反复提及,就是作为线索来连贯全文的。

人物心理的生动刻画。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此处写武松有意回酒店,又怕耻笑,想了一回,决心上山,非常真切的写出了武松的心理,更有真实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能突出武松的神威。如果不写内心的矛盾,就会显得不近人情。

侧面烘托。

大虫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大虫攻击的威猛无比,猎人对武松是人是鬼的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武松的神威。

按照此法,要求学生评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汴京城杨志卖刀,吴用智取生辰纲,林冲水寨大火拼,武松醉打蒋门神,劫法场石秀跳楼等精彩回目。

类似情节的比较阅读和欣赏。《水浒传》主要情节喝酒吃肉,比武打斗,黑店遇险,迎击官军,攻州打县,计赚好汉上山等,此类情节多次出现,极容易写得单调雷同,通过比较阅读和欣赏,进一步体会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3.评析人物形象。第五、六个月以此法为主。

把分散于作品各处的同一人物的情节集中起来,深入思考,对人物形象进行完整的评析,全面把握人物的特征。

这几个主要人物必须作专项评析: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李逵,花荣,柴进,燕青,高俅。

以《水浒》之最为题写一组笔记,评析主要人物。如最可敬之人,最精细之人,最智慧之人,最儒雅之人,最奸邪之人,最勇武之人,最粗鲁之人,最野蛮之人等等。

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更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如宋江与晁盖,宋江与柴进,鲁智深与武松与李逵,花荣与燕青,卢俊义与林冲等。

4.评析小说的思想内容。第七、八个月以此为主。

从文本实际出发,探究其思想内涵,不人云亦云。大家思考下列问题写读书笔记。

梁山108将都是好汉吗?

梁山的所作所为都正确吗?

梁山108将都是官府逼上山的吗?

梁山头领动不动就打架杀人,有道理吗?

潘金莲一定得死吗?武大郎为何不给她自由?

《水浒》对待女性的态度如何?

梁山受招安利弊谈。

梁山的事业有前途吗?

梁山好汉的那些精神值得学习发扬?

梁山好汉的人格分裂: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梁山头领排位,我最不服的几个人。等等。

5.评析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缺憾。第九、十个月以此为主,指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书中有多少精彩的细节描写。

情节的环环相扣艺术。

烘云托月的艺术。

巧妙的绰号。

酒与《水浒》

宋江的银子

吴用的计谋真的聪明吗?

魔法有助于作品吗?

108将个个有特色吗?

人物表现的前后矛盾。等等。激发学生质疑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

6.仿写,续写,改写。最后两个月可用此法。

阅读欣赏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水浒传》可学可用的地方很多。如:仿《水浒》情节一张一弛,扣人心弦之法写作文,连写三次,强化构思情节的能力。

仿《水浒》烘云托月手法,学习环境烘托,次要人物烘托,英雄互赞式烘托等手法,写一组文章,学会烘托手法的运用。

续写,补写。《水浒》故事有许多处空白,加以续写,补写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仿写能力的提高。如少年(武松、李逵、鲁达、宋江等等。)

改写,借用《水浒》故事或人物,联系现实写作文。

如:新编武松打虎,武氏食品集团创业记,梁山运动会,超级男声梁山版,面对面王志专访某某某,李逵上网,宋江美容,智深减肥,梁山选举重排位等等。

三、开发阅读资源,创设阅读氛围

1.课文为引子,以读促读。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写读书笔记,以写促读。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养成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的习惯。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

3.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以诵促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利用班会进行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大家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篇3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使名著阅读的教学真正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影视引导,课内激趣

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当电视台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时,那段时间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便与之相关。受这些现象启发,三年来我尝试给七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每周星期五最后一节活动课把这些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对作品的陌生感消除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他们往往利用周末时间阅读原著,在课余饭后,这些文学原著也成了他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

二、活动推进,课外放手

在班上开设读书卡漂流活动。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每周让一位班干设计一个读书卡,要求读过该书的每个同学,就算只读过其中一个章节,也要在读书卡上留下“痕迹”,可以写对人物的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等等,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每周五的读书活动课,看影视前由老教师作精当点评,学生用课外的阅读丰富了自己,教师用课内的点评提升了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浓厚氛围,推进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一次名著读写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鉴赏的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地推

动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方法优化,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好书确实是要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是这个道理。

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情节,看完故事算完事的弊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都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导他们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名著的思想意境,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利用“辨”将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辨证地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地思辨。可以在课余有意无意地引发争论,如诸葛亮筑坛借东风是不是故弄玄虚?《红楼梦》中,宿命下贾宝玉的反抗有没有意义?按《水浒传》的思想,是不是只有杀人放火才能算是好汉所为?在适当的时机再作点拨,这样会让他们对名著有更深的理解,能有效地避免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读,还要写,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使读写结合。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要求学生自觉养成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可勾画圈点,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读《三国演义》:“为什么诸葛亮要六出祁山?”“张飞在长板桥喝退曹军可不可信?”等等,下次重读时很可能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可写批注写感受,读到精彩的词语或句子时有表达冲动就即刻记下,也许这不拘一格记下的寥寥数语就是真知灼见。也可摘抄成卡片,积少成多,根据喜好,分类保存。

倡导名著阅读,还须讲究方法 篇4

如今读书之风不盛,甚至低迷。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有过调查,发现国民读书读得较多的还是小学生,但到了初二,就几乎是个转折,之后便一路下滑。高中生几乎都是应考,除了教材教辅,就很少读课外书;高中三年完整地读过几本书的是少数。大学生读书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即使读书,也是为了考试或者求职,读的是很实用的书和网络作品。

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辅,基本上不读书,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未能真正进入教学的视野。我们老是抱怨语文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很多人可能将之归咎于考试,认为是中考高考和各种考试制约了语文教学,所以学生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制约,但总也还会有些空间,可以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成绩也不会太差。因此,我们不能把一切负面的东西都归咎于应试教育。让学生多读书,同时又应对考试、考得好,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其中,倡导经典读书风气,是值得广泛推荐的。

二、倡导名著阅读,讲究方法是关键

倡导名著阅读,需要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以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多种阅读技能。

(一)语文教学中对读书方法引导不够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课堂教学精讲过多

以往的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对文章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抠得很细,课文阅读如同手术解剖。老这样,学生会腻味。课改之后想改一改,又增加了一些课堂讨论。改革后的课堂虽然很热闹,但学生的读书兴趣还是没有培养起来,阅读能力和口味也不见得提高。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一般分精读与略读两类。精读课旨在通过课文例子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然后在略读课中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开展自主性的泛读。可是很多教师担心考试,生怕有什么遗漏,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如此一来,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而且精读课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久而久之,孩子们本有的些许兴趣也可能被扼杀了。

2. 阅读方法指导不足

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学生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最近笔者给高中语文教师上课时指出,泛读很重要,要教会学生浏览和快读,这是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最有用的。高中生在2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就是一种浏览泛读的能力,这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学生只会精读,就会缺少这种能力。

长远来看,泛读浏览能力是学生将来最需要的。语文课堂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教育的缺憾。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培养,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

(二)阅读方法指导要多样、具体

在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方面,除了精读外,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阅读方法都是有用的,教师对之都要给以具体的方法指导。其中,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非常重要。这种“连滚带爬”的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若有教师指导一下,甚至在教学中有所涉及,就事半功倍了。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扩大了,阅读兴趣也培养起来了。

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规定读的书之外的那些课外书,是学生自己有兴趣选择读的书。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是不让学生读“闲书”的,怕耽误考试。家长和教师越是不让孩子们读“闲书”,就越打压其阅读兴趣,结果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提高,考试也不见得考得好。

检讨一下,我们有些关于读书的传统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某些情况下,如强调读写结合时,可以这样要求,但这不应当作为读所有书都必须遵循的戒律,凡是读书全都要求“动笔墨”也不切实际。还有,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都要指向写作,作家的意图、手法、篇章,处处都是导向练习写作,这也未免太累了。因此,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读书观念,教师要有所甄别。

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5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 作者:朱雪雯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93文章录入:zhuxuewen ]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朱雪雯*

(苏州市苏州新区第一中学215011)

[摘要] 分析目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和成因,探索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以引导初中生课外名著的阅读,推动和促进名著阅读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规定,并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初中生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中国教师资源网曾经公布过对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增加知识、调节精神、学会处世等的作用。但从阅读数量和阅读类型来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课外书的不到半数,竟有8%的学生一学期未看过一本书。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通俗的读物,如卡通漫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而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关心甚少,读过新大纲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推荐篇目的人数很少,在被调查的103位学生中,读过《西游记》的只有30人,读过《水浒》的有20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14人,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和《童年》的分别为3人和2人;看过《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和《格列佛游记》的各有1人;《繁星·春水》及《名人传》竟无1人读过。还有26%的学生从未看过一本文学名著。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远远未达到新大纲规定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此贫乏,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由于许多经典名著难读、篇幅长、节奏缓慢,中学生读起来相当费劲,投入的时间又长,不符合中学生的口味。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外没有时间进行阅读。再加上家长、教师的急功近利,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教师认为,课本要好好读,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家长反对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还和电视、游戏及时尚读物的冲击有关。《灌篮高手》《哈利波特》等电视节目的相继问世,不少学生一回到家,点击的是网络游戏,拿起的是时尚读物,从而放松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彻底改变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阅读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分析

1、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全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学期我还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也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观看第一讲之后,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对于论语,我一直认为它是高不可及的,必须得仰望它。而经过于丹教授的解读之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论语,顿时感受到它是这样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今天尽管我只读了其中的几则,但它所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让我收获的人生启示却是深远的。”还有一位同学,由于他本身古典文学功底较好,观看百家讲坛之后,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每天在自己的博客上记载自己阅读论语的感受或产生的疑问。如:《春读论语——择佳婿,勿计后》《春读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等。开设影视活动课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尝到了争论的甜头,在学校里逐步形成阅读课外名著的良好风气。

2、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个学期初,根据学校开列的书目,我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的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举办校园阅读节。为推动全校同学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我们学校定期于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阅读节”,让学生用阅读丰润自己,用阅读提升自己。在阅读节期间,我们开展精彩纷呈的名著阅读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交流平台。以展、赛、评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试行古诗词考级制。新生进校之后,就向所有同学明确初中三年经典名著阅读的量,其中包括古诗词名篇150首。全校学生人手一本古诗词诵读卡,记录每一位同学朗读、背诵的情况,定期进行抽查、考试、定

级、发证。达到80篇为一级,100篇为二级,120篇为三级。学校推行古诗词考级制后,学生读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朗读于口中,烂熟于心中,他们在学校里背,在家里也背,漫步于林荫校园,陶醉于古诗文的氛围中。通过这项活动,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提高了他们古诗文鉴赏的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开展读写大赛活动。结合名著阅读开展读写大赛,也是推动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为考查学生读写的综合素质,倡导经典阅读,引导体验生活,同时也为参加省、市级读写大赛选拔人才,学校每年要举办与经典名著阅读的内容有关的“读写大赛”。在学校公布的必读名著范围之内命题,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以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比赛。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考查。学生必须读完全部名著才能完成试题。习作部分重在阅读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比赛也分两个阶段:初赛为开卷,以班级为单位,在开展诵背、读书等活动基础上进行。每班选拔出五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为闭卷,两个年级集中起来现场竞答。由学校抽教师统一阅卷,选出两名同学参加区级比赛。随着每年一次的读写大赛的不断开展,学生对名著阅读也越来越重视。

3、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初一新生开学时,我们在新生入学须知上列出初中阶段的必读书目,并且每年的五月份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适量的名著内容考核。《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中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亲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在全国各地日益流行。因此我感到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丰硕的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和校园橱窗等阵地,让学生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包括读书笔记、读后感、好词佳句摘抄等展示,以及读写大赛、古诗词考级、名著阅读大比拼评比结果的展示。这样既有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终结性评价,才能扎扎实实地激励和推进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开展。

4、以方法指导优化经典阅读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毕竟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有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能感受的阅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

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既要有重读,又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有针对地灵活读。对小说,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阅读诗歌,要注重诵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引导他们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什么保尔与冬尼娅分手?”“保尔的学校里为什么一年级和高年级关于地球存在年数产生不同?”等等,作上记号留做课堂讨论时用。二是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三是不拘一格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四是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告诉学生有批判地辨证读。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启示

1、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推动,阅读名著已经成为我们学生的一种习惯。图书馆、阅览室成了同学们每周必到的场所,课余时间、节假日都能看到孩子静心阅读的身影,孙悟空、汤姆索亚等中外名著中的人物也曾一度成了初中生平时最热衷的话题。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给他们的生活背景描上厚重的文化底色。

2、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名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名著中投入了自己深沉炽热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出初中生内在的激情,增强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

受力。

3、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名著阅读本身其实也是对初中生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啃读大部头名著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自己的专注力。特别是阅读一些比较难懂的经典著作,更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变得沉静稳重。因为名著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事情,因此阅读名著对训练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大有裨益。

4、丰富了学生表达的词汇

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6

毋庸置疑,名著名篇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其不朽的品质充溢着超越时空的蓬勃而又旺盛的生命活力。司马迁、李白、苏轼、曹雪芹、安徒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海明威……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制,状写了一页页传承久远的人类开拓和奋进的文明史。高尔基说过,当书本给他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的时候,每一本书似乎都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不可思议的崭新世界。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丰碑,每一篇名作都是一座高峰,它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们心仪的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理想的建构者、精神的引领者和品质的塑造者。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名著名篇的引领,学生的成长少不了名著名篇的相伴,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名著名篇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知识营养,它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思想和知识、技能和素养、视野和思维天地中的瑰宝和财富。因此,将名著名篇阅读纳入加试范围无论是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属于一种历史的期待和必然。

登高望远,我们庆幸名著名篇阅读以考试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和强调;见微知著,我们企望名著名篇阅读,能以科学的方式引起考生的关注并对他们进行引领。为了切实加强名著名篇阅读工作的指导作用,科学地推进名著名篇阅读工作的开展,迅速、有序、高效地构建名著名篇阅读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明确考试要求和范围,把握阅读要点和形式

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考试说明“加试内容”的一大亮点就是新增了“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并明确能力层级为B,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2008年首批列入考试范围的名著名篇共有10部,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

在新的《考试说明》所提供的“典型题示例”中有关“名著名篇阅读”的样题共有3道:

1.具体说说《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林黛玉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2.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举出一二个细节说明。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巴金创作的《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知识分子内心的激荡,歌颂了觉新、觉民、觉慧、瑞珏、鸣凤、梅小姐等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斗争。

B.曹禺的《雷雨》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社会中旧家庭的罪恶和悲剧。

C.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的顽强和坚忍,塑造了20世纪文学长廊中著名的“硬汉”形象。

D.《三国演义》中,关羽能够在袁绍帐下飞马而出,温酒斩华雄,斩露头角,主要出于刘备的力荐。

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著名独白,它表现了哈姆雷特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思想搏斗。

分析这3道样题,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有关考查标准,包括考查点的信息和考查形式两个方面。

第1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考查形式是问答;题型是简答。

第2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考查形式是举例说明;题型是简答。

第3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主题、时代和社会背景、艺术手法、典型形象、重点或精彩段落或语句、文学地位、影响和价值;考查形式是比较甄别;题型是多项选择。

二、分析样题信息和标准,确立阅读方法和策略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名著名篇阅读题要做到正确解答非认真分析样题不可,因为样题是最好的范例。分析样题,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隐含的解题信息和标准。

“典型题示例”中的第1题是一道简答题,这是一道不看《红楼梦》很难完成的题目。只有看过才会知道:宝玉挨打后,宝钗的语言是“心疼”;动作是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神态是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是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而黛玉的语言是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动作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是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美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典型题示例”中的第2题也是一道简答题,这是一道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才能完成的题目。前一问强调了要在读中思考,后一问则强调了要在思考中读。老葛朗台作为一个典型的守财奴,他性格特征的两个方面一是“吝啬”一是“专制”,其中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则是“占有金子的执著狂”。而要用细节说明这种性格特征,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例证。

例证一:当葛朗台看见梳妆匣时,“瞪着金子的眼光”是写他的眼神,属于细节描写。一个“瞪”字活画出他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狂的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当时的葛朗台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贯注在了那宝贝匣子上。这段中还有对老头动作的细节描写:“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用老虎扑食的动作来形容他抢梳妆匣的情景,特别是一“纵”一“扑”,对于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头子来说,更显出他为了抢到金匣子而不顾一切的丑态,人物形象真是写活了。在太太晕过去后,为讨好太太,他一方面千好万好地叫,一方面到密室“拿了一把路易摔在床上”,看来是要给欧也妮,但又“把钱拈着玩”,当听到母女说“只需要”他的感情时,便立即“把金路易装到口袋里”,这一系列细节描写把葛朗台爱财如命、吝啬而又虚伪的性格全刻画了出来。

例证二:哄骗女儿放弃遗产一段中,作者着意刻画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神态与细节。文书签定前,他“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在女儿签字时,“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签字后“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这些动态细节十分逼真地刻画出他开始提心吊胆,怕失掉财产;继而怕不签字,紧张得心缩成一团;而后拍板成交,吊着的心又如悬空的石头着了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欣喜若狂。这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狡诈与虚伪。

例证三:弥留阶段“他把身上的被子一起拉紧,裹紧”,生怕“给人家偷了”、“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能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他“惊慌得厉害”,要欧也妮“看住金子”。当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时,“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脸上“露出”“笑意”。这些细节描写把葛朗台的“守财奴”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例证四:最后当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的“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他看到了什么?“目不转睛地瞧”什么?不是法器,而是法器的银饰。他激动得连“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特别是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时,他不去吻基督的圣像,而是去“抓”那十字架。显然,在他眼前的不是十字架,而是十字架上的金子!葛朗台就在这一“抓”中送了命。这段描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也是整个小说中用夸张手法渲染细节的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贪得无厌的“占有金子的执著狂”至死不变的本性。

样题分析的目的不在于确定这几道样题的答案,而在于要通过样题的解剖来确定我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从方法运用上看,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浏览与精读相结合、原著和评析相结合、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自主和交流相结合、摘录和练习相结合。

从操作策略上看,要突出强化五个“到位”:阅读的到位(有确定的阅读时间、地点、书本和活动)、审题的到位(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和修饰、限制语)、联想的到位(唤醒记忆的储备并准确落到实处)、表达的到位(规范、完整、贴切、精当地作简要回答)、练习的到位(切实做到以读促练、以练代读)。

从规范效益上看,要重视建立五个“模型”,即观点明确类模型、理据统一类模型、分条陈述类模型、比较甄别类模型和双向推理类模型。这里仍以提供的样题为例作说明。先说观点明确类模型,题目问“老葛朗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切忌游离于性格之外泛泛而谈,应旗帜鲜明地直接指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说理据统一类模型,题目要求“举出一二个细节说明”,不要只作单一的列举,应先指出某一情节为细节描写,接着紧扣该细节说明细在何处,并讲明这里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或效果,最后再水到渠成地点出所体现的性格特征。分条陈述类模型,题目问“薛宝钗、林黛玉各有什么样的反应”,切忌不分条理混为一谈,应条分缕析一一回答,从人物上说,应先谈薛宝钗的反应再谈林黛玉的反应,从反应所涉及的内涵上说,应先谈语言或动作,然后谈心理或神态。比较甄别类模型,题目说“歌颂了觉新、觉民、觉慧、瑞珏、鸣凤、梅小姐等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斗争”,众多人物归为一类,不能忽视混入阵营的另类分子,应作比较和甄别,分清界限和类型。最后说双向推理类模型,题目是多项选择题,五个选项肢,要完全知晓每个选项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并非易事,况且解题时间也有限,因此可以运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的方式来排除和确认,如果不能直接认定哪两个选项不正确,那么只要能从正面认定关于曹禺的《雷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表述是正确的,就可以推断关于巴金的《家》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三、编制训练教程和读本,保障阅读优化和高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10部“名著名篇”的“阅读”复习设计以下的编辑体例:

(一)作家简介(包括生平和重要事迹、代表作和相关评价、创作特色或贡献、文学地位或影响);

(二)创作背景及动机;

(三)内容梗概;

(四)主题及思想性;

(五)形象分析;

(六)艺术特色或艺术成就;

(七)重点或精彩语段欣赏。

编写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集素材,要包括传统教材、选修模块、文学史及网上有关信息;

(二)如遇不同说法,要重视传统、主流论断;

(三)要查阅原著,做到言必有据,引文准确;

(四)引用别人的表述,要合理增删修改,不能原样照搬;否则要注明出处。

需要说明的是:设计这样的教程和读本体例并非只是针对高考,而是从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着眼的,意图也并非急功近利,而是寄希望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不断增强生存竞争力。因此,从根本上说,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质量和效益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素质教育的工程。

总之,探索新课程和新高考背景下的名著名篇阅读训练教程的编制,宗旨是为了从一线需要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即:①正确定位,解决阅读认识的方向性问题;②细致梳理,解决阅读系统的完整性问题;③明晰思路,解决阅读过程的推进性问题;④找准抓手,解决阅读目标的保障性问题;⑤强化自主,解决阅读增效的创新性问题。在这五个方面,科学定位是统率,系统梳理是基础,拓展路径是条件,把握抓手是保证,坚持自主是动力,五者缺一不可,其中的核心元素是自主。而真正让自主落到了实处,我们就有理由期待赢得名著名篇阅读的最大效应。

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7

自新一轮课改开始, 初中语文教材内就增设了一项内容:名著推荐阅读,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 以弘扬主流文化, 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 促进批判性思考, 获得审美体验, 培养人文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之相应, 语文试卷中也开始出现了各种与名著阅读相关考查题。对于这一变革, 语文教师曾为之叫好, 认为现行语文终于开始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阅读经典名著, 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一两年下来, 我们期盼的名著阅读却没有沿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发展, 而是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

1. 学生:不读名著, 照考名著阅读题。

请看以下名著考查题:

例1:读完名著《西游记》, 同学们一致认为, 完成西天取经的任务, 他们师徒四人缺了谁都不成。请仿照对唐僧和沙和尚的评价, 将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评价补充完整。

唐僧, 虽然软弱无能手无缚鸡之力, 但他品行端正有坚定的信念;

孙悟空, 虽然______, 但他______;

猪八戒, 虽然_______, 但他_______;

沙和尚, 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 但他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

例2:学完《歌词三首》, 老师布置作业“推荐一则你喜欢的歌词”, 一学生推荐了根据某部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 请结合歌词回答问题:

歌词: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 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又出发……

(1) 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

(2) 歌词使你想起了作品中的哪些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他的性格。

例3:《水浒传》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吴用智取生辰纲”等。请模仿这两个例子, 另外写一个水浒中的人物及与他有关的故事。

以上名著阅读考查题选自常州市近年来各年级期中或期末质量检测卷, 由以上题目不难看出, 其考查内容仅仅涉及名著的作者、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基本情节、主题思想等粗框架的东西, 而这些内容即使不读名著, 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和掌握。

2. 教师:整理归纳, 为不读名著者支招。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而是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 而在以闭卷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应付自如。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如笔者把《水浒传》备考要点整理如下:

作者施耐庵,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阅读感受: (1)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2) 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3) 语言上, 小说采用古白话, 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 (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 (行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不足:滥杀无辜) 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

类似以上的“名著导读”, 足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要想改变师生“伪”阅读的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1. 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

“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能带动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2. 阅读效果的检测。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涉及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 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3. 阅读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的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尚未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 因此我们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4. 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

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真正阅读名著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摘要:阅读经典名著, 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名著阅读曾一度进入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 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变革, 唤醒了名著回归真正阅读。

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8

那么, 如何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变负担为享受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因“材”施教设疑激趣

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著的内容节选, 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 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我从杨志和林冲打斗开始, 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 又从杨志误杀泼皮牛二, 讲到戴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 更给学生们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将何去何从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 便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学《格列佛游记》, 我从《宫廷游戏》和《语言的妙用》这两个精彩的片断入手, 引导学生品读。学生了解到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飞岛国的教授们所谓的改进本国语言, 原来就是简化言辞、以物示意, 认为这样改革的好处是对身体健康有益, 对更加简练地表达思想也有好处。另外, 它还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 因为各国的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 所以对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学生读到这一定会感觉到这些情节荒诞可笑、想象奇特。教者再追问: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游历的几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国家的人和事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学生受书本中精彩片断的感染, 加之有这些问题的追问, 便会产生迫不及待想阅读原著的欲望。

二、因“剧”制宜开渠引流

现在, 许多改编自经典名著的电视剧都相继热播, 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 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 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 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学校中所学, 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的确, 要了解名著, 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 比起一部厚厚的原著, 来得更轻松、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 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 但看了相关的电视剧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一些不喜欢读名著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学生, 看了名著电视剧以后, 也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

有人会说, 学生看电视的效果比不上看原著。这话不假。问题是, 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原著, 如果再不看电视, 不是更糟糕吗?这些学生能从电视中了解名著, 不是也很好吗?而对于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 看电视剧就更能激发他们读名著的愿望。特别是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文学名著, 本来学生的阅读障碍就是原著中有很多人名难认难记, 但看过电视后就能大大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三、因“势”利导广种“博”收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 名著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也相等。其实, 只要留心,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名著的影子。比如一些民间俗语“智不智看三国, 勇不勇看水浒”、“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等, 都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 经常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名著的各种信息, 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去滋润名著的田园。

另外, 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动漫、连环画中也有很多是对名著的戏说。什么《大话三国》《大话西游》《大话红楼》, 什么《水浒外传》《后西游记》, 什么《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等等, 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但这些作品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究其原因, 无非是作品轻松调侃的笔调, 幽默有趣的情节, 令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 捧腹大笑, 烦恼尽消。大多数学生把这些作品当成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但我认为, 如果引导得当, 就可以把这种作品变作学生阅读名著的钥匙。因为我不反对学生读这些Q版名著, 许多学生就带到学校来看, 有疑难之处, 还来问我。后来他们越读越有趣, 借着这种好奇心就读了很多名著。

研究性阅读,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篇9

虽然在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尝试了一些方法来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如影视阅读、以演促读等,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去了解名著内容和人物,不过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思维广度、思维深度上还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影响了文学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 名著阅读的深层次意义绝不仅仅是知识性记忆,它更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家园,这正是名著阅读的真正效果所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思考以名著阅读的挑战性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名著阅读的探究性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名著阅读的思辨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研究性名著阅读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读书论坛展示——主题阅读,成就兴趣,减轻负担

文学名著多是鸿篇巨著,不是短时间内能读完的,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都加大了学生阅读名著的负担。教师如果要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难度,就要让学生告别“漫无目的”的阅读状态,去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

有目的地去“读”,有方向地去“读”,不仅是获取名著中的内容知识,还要去领略名著的魅力,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提升。文学名著蕴含着人生哲学,怎能让学生轻易“读”过?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谈感受,从书中找依据,大有写一篇“小论文”的架势。

我们班的读书论坛就是这样展开的,例如,让学生结合所读过的名著谈谈“成长”是什么。起初,面对 “成长”这一主题,学生都很迷茫,不知要说些什么。 于是,我们利用小组的力量,小组组员畅所欲言,先谈谈自己认为的成长是什么,然后再试着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并深入到各个组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待小组讨论交流有所得后,教师再让小组选出各自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成员帮助代表构思并组织语言, 其他小组提意见,回家完成书面稿。教师给予各个组代表面对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帮助制作课件。

各个小组分别有了自己的论坛内容,例如,“成长是离童年渐行渐远———读《城南旧事》有感”“成长不外乎一‘勤’字———读《傅雷家书》有感”“成长是坚强的力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成长是看我72变——读《西游记》有感”等。让人惊叹的是, 十二三岁的学生有如此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流于形式的名著阅读,真是教师辜负了学生,学生的潜力真是值得挖掘的宝藏!

最后正式开展读书论坛,评奖。每个上台的学生都有收获,不仅让他们自己和组员有了群策群力展示阅读的舞台,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这才是推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真正动力所在。

二、名著导读课——以小见大,思绪飞扬,提高效果

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少不了“名著导读课”。但是名著导读到底“导”什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思考。名著导读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考试知识的认知,它还肩负着文化熏陶、精神滋养、人格塑造等更深层次的重任。就这个角度而言,名著导读课并不简单,语文教师似乎无从下手,但我们不要忘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名著导读课也可以选择名著中的一个文化 “点”,开动学生横扫群书的动力。

以《城南旧事》为例,我选择了《城南旧事》中的一个点——“离别”,主要环节如下。

1.七嘴八舌。

请具体说说《城南旧事》中分别写到了哪些“离别”。

2.心灵捕手。

乡愁、离别、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文学中的离别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被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称为“万古送别之祖”,到了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大部分都是写离别的,但文学中的这一主题真正繁盛的时期是在唐宋时期,我们对这很熟悉, 也背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到元明清时期,随着散曲、戏剧、小说的出现,离别的场面也出现在这时期的作品中。离别的基调多是哀怨、愁苦的,但也有豁达、坚强的。你认为《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属于哪种? 请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师引领。

秀珍与妞儿的离去,让小英子初尝伤心的味道; 小偷的离去,让小英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伤心;蓝姨娘的离去,让小英子面对了心中不得不承认的不安; 宋妈的离去,更是把伤感波及到家里的每一个人;爸爸的离去,让小英子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这些离别把小说的悲伤一步步推向高潮,但是,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小英子的逐渐成长,学会坚强,以及她独有的快乐,就像那冬天里的阳光一样,虽然寒冷,但是让人暖暖的。同学们,你们其实也在面对着许多的离别,与童年的离别,与母校的离别,与轻松的学习生活的离别,甚至与亲朋好友的离别,与至亲之人的离别……送给你们曹文轩的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超出了读一本书的范围,思维不限于情节的欣赏,更关注作品中一些独特的细节的描写,例如,冬阳的几次出现,小英子的悲剧推动作用,惠安馆中的几次情节铺垫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品味《城南旧事》的“离别”后,我把学生从书中引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在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性名著导读课中,教师选点至关重要。前文中提到切入点应是文化“点”, 如《城南旧事》中的“离别”,而不是纠结于内容的点, 如,秀珍、妞儿怎么被火车轧死的之类的。又如,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西游记》时,选择从“三”在古典文学中的意味入手,引导学生品味 “三”在文学创作上的效果,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除了阅读名著,还要查找很多间接性的资料,这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读书报告梳理——比较阅读,高屋建瓴,提高能力

天津市教研室研究员赵福楼说过,学生的阅读是需要展示和激励的。除了前文提到的读书论坛,读书报告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在班级的墙报中开辟一块天地,定期更换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读书报告,这会促使班集体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读书报告不必长篇大论,但一定要夺人眼球,引发思考, 产生共鸣。同样,读书报告选“点”也很重要,比较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书籍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对内容和形式都相近的作品,不妨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获得新的思维视角,以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例如,在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就有学生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作比较,用两本书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一些描写,带领学生感受这两部书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些学生就燃起了读《呼兰河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城南旧事》的认知。又如, 在中学必读的十二部名著中,游记就有几部,在学习 《格列佛游记》时完全可以把它与《鲁宾孙漂流记》来进行比较,会在社会背景、选材布局、语言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比较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练就课内阅读时习得的阅读方法,例如,可抓散文的某一主题,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可走入画面,感受散文的 “情感一条线,语言成画面”;阅读小说,则主要抓住其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学生可以在名著阅读的比较中渐渐去揣摩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区别,也可甄别不同体裁、相同内容的效果等,从而逐渐形成对书本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学生宝贵的阅读能力。

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10

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指导, 激发阅读兴趣。

一.活用影视资源因势利导

荧屏上热播的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可以搭起学生与名著之间沟通的桥梁, 使学生乐于走进名著。我们应承认一部电视剧或电影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确实胜过一部厚厚的名著, 它可以使学生轻松快捷的了解名著。许多学生说自己是在看过电视剧后才对原作产生兴趣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可以在和学生交流时提出电视剧与原作的一些有出入的地方与学生进行探讨, 评价改编的成败得失。学生往往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 进而产生对名著一探究竟的想法。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 学生的一些阅读障碍 (如难记难认的地名人名) 也被顺利扫除了。影视资源和名著阅读两者相得益彰, 会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名著的阅读, 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巧用课内资源设问激趣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课文是名著的节选。这些课文可以当作是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 使用得当就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惊喜。

教学《荒岛余生》一课, 我这样设计问题:鲁宾逊在荒岛生活的28年中都做了哪些令常人想象不到的事情?他始终是一个人在荒岛上吗?他最后是怎样回到自己的故乡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对原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迫不及待的找到小说想要破解谜团。

教学《在烈士墓前》一课, 我这样设计:你怎么看待保尔自杀的举动?他在烈士墓前的反思和他的经历有怎样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 争论的面红耳赤。在这个时候, 我先不对他们的回答作出评价, 而是布置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拓展性的作业, 学生们完成的很积极, 这部名著也为他们所熟悉了。

由于教学中注意贴近原著, 将课内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机结合, 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 对名著也不再抱着“神秘感”了。

三.善用生活素材开拓视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俗语:“少不看水浒, 老不看三国”,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应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名著的各种信息, 让生活的活水滋润名著阅读的田园。

另外,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着对名著的戏说, 什么《水煮三国》、《水浒歪传》……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虽然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但这些作品仍然吸引了大批中学生, 把它作为消除紧张情绪的法宝。如果引导得当, 我们可以让这类作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 学生也会在遇到疑难时找老师了解原著的真面目。靠着这种好奇心, 学生会自觉阅读更多的名著。

点燃名著阅读的“火种” 篇11

一、按专题阅读名著

文能养人,教材里有柳宗元的西山、苏轼的赤壁、毛泽东的橘子洲头、朱自清的荷塘、戴望舒的雨巷、史铁生的地坛,但以上的远不是语文的全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情感、风尚、趣味远比以上的丰厚得多。名著总能把各个时期的时光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他们是人类心灵历史最为真实的记录,他们的血脉来源于过去,归属于现代。表达人世的沧桑、冷漠,官场的凄凉甚至残酷,表达对农耕文明、纯朴乡情的钝化甚至消失的怅惘之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鞭挞,成为一代代有积极追求的作家的集体共识。他们用天下第一等真情,作出了天下第一等好文。可以将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归类阅读。如:

(一)以“故乡”为人文话题的作品

老舍笔下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北平,韩少功笔下的有“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天明”的故乡,“故乡”时时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可以搜集同类作品,如:

1.《呼兰河传》(萧红) 2.《水是故乡甜》(琦君)

3.《大淖记事》(汪曾祺) 4.《乡魂》(冯骥才)

5.《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6.《宣纸上的故乡》(陶方宣)

7.《春回故乡》(郝洪喜) 8.《回望故乡》(王炳熹)

以上的都为顶尖的作家,从他们的全集中筛选出相同主题的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有辨别地阅读他们的冰山一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操作性的。当然,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相同话题的名家名篇,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辅以必要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从更高的意义上来构建学生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提高了学生的品位,完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2]同时更要提倡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同类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外在之美、人物形象精神之美、语言修辞之美及音韵之美、作品的意境之美及思想之美、甚至是作家的人格之美及哲思之美。如:一个中国作家或诗人,乡村经验尤为重要,乡村经验是一个中国诗人应该站立的地方。(王炳熹)又如:在冷雨中,在月光下,故乡就像一部收藏了几代的水墨长卷,破败朽烂的老屋,空寂僻静的古村,残破荒凉的祠堂,空无一人的老街,像石刻的徽雕一样凝重,又像纸扎的灵屋一样虚幻。(陶方宣)

(二)以“秋天”为人文话题的作品:

琦君有诗: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自从《诗经·月出》一出,月亮就成了怀人的母题,传唱至今。就是四季之一的“秋”,在名家笔下也尽显秋姿、秋意、秋味、秋声、秋韵、秋情甚至秋的魂魄。不仅写得摇曳生姿,还有许多哲学的思考、生命的探索。教材中有《秋声赋》、《故都的秋》等经典名作,下列作品也是以“秋”为载体的经典之作:

1.《秋》(丰子恺) 2.《秋天》(何其芳)

3.《秋韵》(宗璞) 4.《秋天》(屠格涅夫)

5.《皓月》(魏尔伦) 6.《秋》(纪德)

7.《人生之秋》(米·努埃曼)8.《秋天,秋天》(张晓风)

还有其他的专题阅读,如回归自然、民族情怀、世态百相、人文关爱、珍惜生命。

二、在语文活动中阅读名著

教材的一篇篇课文,竟然激不起学生阅读的渴望。教师不讲,学生还有点儿阅读的兴趣;教师一讲,学生反而没有了阅读的快感。这是因为学生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会接触两位作者:一位是课文的原创作者(作家),另一位则是课文的二次创作者(老师),而后者的水平远不及前者的,却往往在课堂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见识决定了他们对文学名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次创作作者(老师)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塞给学生,效果只能事倍功半。汉字听写是最传统,也是最让人放弃的认识汉字的手段,而汉字听写大赛却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除了央视这一媒体的推动作用外,众多现代元素的加入也是重要的原因。生动活泼的形式确实是提高名著阅读实效的有效手段。正如《空城计》天下皆知,但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各有千秋,观众不会由于喜欢一家而放弃另一家,是因为四大须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空城计”。

(一)教师指导完成名著阅读

别林斯基说:“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学生文化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决定了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由教师筛选名著节选内容是必要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完成以下三个任务,可以起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2.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3.这样表达情感的作用是什么?[3]

上述三个问题分别涉及文本内容、文本形式及文学鉴赏,与现行的许多高考题不谋而合。这在无形中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避免学生只阅读不鉴赏的问题。在阅读中不仅拿得一份趣,也夺得一份情甚至筛得一份理。教师要做好规范解读的工作,《红楼梦》只能是《红楼梦》,哈姆莱特只能是哈姆莱特,做到既是创造性解读,又是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二)学生自主完成名著阅读:每一学期初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做好摘录(作品的作者事迹、主要内容特色、精彩章节)反馈表,畅谈阅读收获,开展名著征文比赛。学生阅读的光芒就会萌芽,文学思考就会出发,对名著中体察入微、刻画入微、精思入微之处就会有超出老师预期的收获,这也将成为学生读书时代的幸福记忆,终生受用。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不可推脱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有素,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此言得之。大家之作,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大,各有会心,在会心的阅读中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姿态。

(三)名著朗读比赛

有人说:汉字书写的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是情,汉字朗读的声音都是义。陈继儒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读书声囊括了世间的一切声响,千万别忽视名著的朗读,作家的欣慰、赞许、幽默、悲伤、批判、谴责、怅惘尽在其中。要像央视汉字听写大赛一样注入现代元素,朗读比赛也是名著阅读的优美姿态。为朗诵比赛而进行的筛选、辨别等准备工作本身也是领悟名著智慧的过程。教师可以规定文本的范围,譬如《古文观止》、《红楼梦》诗词、泰戈尔诗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学生在朗诵准备过程中会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

(四)名家书法欣赏比赛,名著节选书法比赛

书法本身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欣赏苏轼、王羲之、颜真卿的墨迹,学生自己创作名著节选书法作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本身也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阵阵花香的过程,是享受书法艺术的过程,也是体会书法情趣的过程,是“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的过程,更是一个用品质说话的过程。

(五)其他语文活动

1.课前三分钟以名著为话题的演讲(如我来介绍《 》);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种表现手法;

2.每周至少两节自主名著阅读课;

3.指定名著阅读范围,用其中的一句话作为标题或口头进行作文。

三、用教材辐射阅读名著

(一)用作品的独具匠心处激发名著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是众多版本教材的保留篇目,尽管这一回是《红楼梦》全书的序幕,初步介绍了全书的主要人物,是全书的纲,是解读全书的钥匙,但这些重要作用还很难激发学生读《红楼梦》全书的兴趣,而教材节选部分的三姊妹更是全篇的次要人物。对此,可以结合《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贾氏四姊妹及其贴身丫鬟(元春--抱琴,迎春--司棋,探春--侍书,惜春--入画)名字的含义巧藏玄机。曹雪芹对她们抱着“原应叹惜”的态度。丫鬟的名字暗示各自主人的命运。抱琴(暴寝),是暴死之义,司棋(死奇)是死得奇怪之义,侍书(适殊)是出嫁到远方之义,入画(入化),是出家为尼之义。全书中还有霍启(祸起)、冯渊(逢冤)、詹光(沾光)、詹会(沾惠)、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焦大(骄傲自大)、乌进孝(无进孝)、吴贵(乌龟)、卜世仁(不是人)等等,[4]再加上贾(假)宝玉、甄(真)宝玉、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以上一大摞名字就会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热潮,也是有效的名著导读之策。

再如课文中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在教材节选部分中是概念性的介绍,在林黛玉面前热辣辣的表演也很难理解她的蛇蝎心肠,而原著中有关“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弄小巧用借剑杀人”等章节则有蛇蝎心肠的精彩表演。“毒设相思局”中的三招(让贾瑞受一夜侵肌裂骨之冻、交一百两银子并受一净桶骨拉拉的尿粪、受风月宝鉴刺激最终没了气)直叫人领会什么叫“毒”。而贾瑞第一次“摸入荣府”、第二次“溜进荣府”等词语更是准确贴切,让人琢磨回味。以上这些章节一定会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学生对王熙凤也就有了一个直观立体的印象。

(二)按教材编者意图进行名著阅读

人教版每册必修教材都安排了两部“名著导读”(中外各一部),五册必修教材即有中国名著:《论语》、《家》、《红楼梦》、《谈美书简》、《三国演义》,外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堂吉诃德》。其实这也是一个科学的阅读序列,里面有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巨大语言仓库。其他省份用其他版本教材的老师也可以分学期留足时间让学生做必要的课内阅读。作业多、效果不佳、经典难读难懂,这些绝不能成为忽视名著阅读的理由。李镇西老师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定量地指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5]按人教版编者意图进行名著阅读,读整本的名著,学生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也许会有新的突破,文学熏陶毕竟也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四、立足高考选材视眼,引导阅读名著

作家有个性所长,学生须自主阅读。作家往往历尽沧桑,经历人生的大悲喜、社会的大变局。他们的文字表现出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厚重大爱情怀。酸涩苦涩的人生后现出鲜活的精神、澄澈的境界、盎然的色彩,积极向上的情怀。文字血脉流畅、笔墨气象万千。名著阅读本身是一项攀登精神高地、分享人生体验的活动。实行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朱光潜、钱钟书、钱理群的文艺性随笔,丰子恺、王蒙、铁凝、宗璞、张晓风、贾平凹、周国平、张炜、韩少功、张洁、史铁生、池莉、张抗抗、迟子建的散文,汪曾祺、梁晓声、王安忆、陈忠实、路遥的小说纷纷入选为高考阅读文本,其中宗璞、张炜各有三篇以上的作品入选,他们的作品语言表现力出色,视野开阔,具有极强的现实生命力。不少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文联主席、省市作协主席甚至全国作协主席,他们的作品情感浓郁、思想深刻、风格不一、题材广泛,悲壮、缠绵、欢乐、悲伤不一而足,大地、海洋、江河、星空皆可入文。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三年中分批有计划地阅读,接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6]以读促考、以考带读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作家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楷模、处世的典范。高中生的文字嗅觉、听觉、触觉、味觉水平处在上升阶段,理应接受名著的人格陶冶和性格复制。在享受卓绝的语言文字大餐的过程中充满敬畏、远离喧嚣、淡泊名利、孜孜不倦、不停地思索,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热爱生活、珍惜人生、人格健全的新时期的主人,让名著阅读成为自己青春岁月里的独家记忆。语文老师应该是名著阅读的发掘者、探索者、引领者、坚守者。在名著阅读中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注释:

[1]赵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顾之川.人教课标教材名著导读与语文读本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0,(9)/A:7.

[3]方顺荣.中学语文教学评课的现状和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39.

[4]郭跃红.势能在读和写的落差中形成[J].现代语文,2014,(35):138.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王经军.探究渐入佳境,热区持续高温[J].语文教学通讯,2010,(5)/A:55.

开展名著阅读的教学探索 篇12

对高年级小学生来说, 阅读经典名著, 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水平。据此, 本文试着就在高年级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名著阅读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一点探索。

一.阅读名著对高年级小学生的价值

名著给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 不单是文学知识的积累、文学修养的丰富, 更是烙印浓郁的文化底蕴, 完善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人格, 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载体。

文学经典名著因其所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豪情等等, 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 学生在阅读这些名著时, 自然会开启内心世界, 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

阅读名著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老舍说:多读, 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

这些大师的话, 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尤其是读名著在提高我们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高年级小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实践

1. 以身作则, 榜样示范。

要让学生爱读名著, 教师首先自己要读名著, 要和学生“同行、同乐、同心”。榜样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 自己也必须博览群书, 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 为学生树立榜样。如要求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教师首先就应该对此了如指掌, 为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条件, 关注差异。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 结合具体情景, 加强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导, 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名著的交流。

教师要减少书面练习, 增加阅读作业, 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在早上到校后, 午自修、课间、休息日等时间个别自主阅读;要求学生在假期进行阅读名著的活动, 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时间。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他们各有各的爱好, 各有各的需要, 如果强求一致, 必然形成学生的应付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喜欢神话传说, 就让他们读一读《西游记》、《封神榜》等;有的学生喜爱童话, 就建议他们看一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男生大都喜欢科幻小说、历史故事、名人佚事类, 女生大都偏爱文学故事类, 都应该区别对待, 体现“因材施读”的原则。

3. 指导读法, 交流体会

文学巨匠茅盾是这样读名著的:第一遍是快读;第二遍是慢读;第三遍是细读、精读。我们的小学生读名著, 往往是停留在茅盾先生说的第一遍基础上, 即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 往往一下子难以进行像第二三遍读书那样的深层次的钻研。那怎么办?没关系。可让学生把看过的名著暂时放一放, 等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第二轮的阅读。这时, 往往随着对名著的阅读次数的增加, 随着学生知识、阅历、能力、眼界等的发展提高, 他们对名著的理解、感受程度也会随之增强。

作文就是要把自己所读的各篇文章中的笔法取出来, 写成文章。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 练笔是绝不能少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必须坚持只要读书就写读书笔记, 笔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摘抄型、归纳型、感想型、评价型、创造型。

书读得多了, 获得语言的积累, 情感的沉淀, 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上一篇:历史与现实对接下一篇:几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