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名著阅读

2024-12-01

引导名著阅读(共11篇)

引导名著阅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 (7~9年级) 关于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明确而具体地指定了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 涵养品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呢?笔者想谈点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名著

1. 班级设立名著图书专柜。

作为文一个语文教师, 一直以来, 笔者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不断开掘图书资源, 提高使用效益。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 图书角的藏书量会超过300本, 人均七八本。不过对学生们捐集上来的图书进行分析, 发现, 这些图书主要是一些卡通书、作文书等快餐式的大众通俗读物, 名著少得可怜。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 学生阅读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设立一个经典名著图书专柜。这个专柜的图书管理方式是私有公用, 专柜对班上学生拥有的名著进行造册登记, 图书仍由个人管理, 面向全班同学开借。这种方法好处有三:一是名著管理方便, 损毁率极低;二是专柜虽无书 (书都在学生手上) , 但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记录,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三是让学生感染学生, 形成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氛围。

2.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课外阅读的时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 不能急功近利, 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 应少布置课外作业, 多读书 (笔者近三年来, 几乎没布置过书面课外作业) 。与学生交谈发现,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想读名著, 原因一方面是怕影响学习, 另一方面他们的课业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课间看一看消遣类的书, 仅是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这些名著, 除了引导得当外, 关键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一方面要和其他科任老师多沟通, 尽量少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另一方面, 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 大力宣传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让他们支持子女进行课外阅读。

二、大力营造阅读名著的读书氛围

1. 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 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新编的语文教材, 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语文版,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中学生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 可进行引导点拨, 导向课外。笔者统计了一下, 七至九年级《语文》 (语文版) 节选名著篇目的有《美猴王》 (七年级上册) 、《空城计》 (七年级上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八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 (八年级上册) ;此外, 对一些重要的作家比如老舍、鲁迅、冰心、罗曼·罗兰、高尔基等的作品也有所涉猎, 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 上好名著欣赏课、导读课, 刺激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版) 一共安排了四个名著引读栏目, 七八年级每学期各安排一个专题, 对“课标”指定的必读经典名著进行导读和推介, 教师应重视这四个专题的引读, 并辅以名著欣赏课,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3. 大力开展以名著为主题的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 以活动促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笔者觉得一定要把班上所有同学的阅读活动开展并丰富起来。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 可能要花去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时间, 但这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活动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起来。而一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一发而不可收, 收到奇好的效果。比如,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搞了一个《三国演义》歇后语比赛, 同学们的阅读兴奋点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在引导学生读《水浒》时, 我搞了个水浒人物绰号比赛, 学生阅读《水浒》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总之, 名著的阅读是主题性的文化阅读, 应通过有效的活动, 突出阅读主题, 让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

4. 制定阅读激励制度, 让阅读名著具有挑战性。

现在的初中生的阅读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初中生别说读名著, 就是普通的课外读物, 都读得很少, 这与我们现阶段社会转型期, 人们过多追求功利、过多追求浮躁的物质生活状态有关。在学校里, 阅读不是一种主流动的学习方式, 替代它的是应试和做题。因此, 名著的阅读, 应作为一种挑战行为, 重视激励措施的落实。笔者每个学期, 都会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阅读分组, 互相挑战, 每期分阶段进行阅读评比、颁奖 (奖品多是书) 。名著阅读除了让学生互相挑战外, 也鼓励个体的自我挑战。有一个典型的个案是这样的, 2007年, 笔者任教班有个学生王某, 基本没有阅读习惯, 笔者和他约法三章, 每读五回目《三国演义》送一张老师自制的读书卡片, 读完一部《三国演义》奖励一部《水浒》, ……在老师的激励下, 到2009年春季, 这位同学已读了近十部经典名著。笔者的心得是:集体的阅读氛围, 会感染个人, 个别的阅读指导, 也会带动全体。

总之,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笔者奉行的是行动主义, 有了目标, 就去做, 做了就务求收到最佳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最大的心得是:只要教师改变语文教育观念, 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并形成一个专门的阅读名著组织管理体系, 长期坚持下去, 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期望有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生活的重构, 通过推进阅读来撬动初中的教育改革, 这会成为现实吗?

引导名著阅读 篇2

[摘要]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引导,特别是情感个性化引导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中的不可缺失的部分。在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中,能弥补在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所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有机的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教育,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情感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观情感的共鸣自我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在新版的《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引导,特别是情感个性化引导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中的不可缺失的部分。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个性化引导?

㈠选择适当的阅读切合点,设置语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

从阅读的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推荐的经典读物都有排斥的心理。阅读此类读物需要耐心、精力,与学生浮躁的个性、追求时尚的心理相去甚远。结合学生的阅读特点与心理,我精心从名著阅读中选择精彩的片段设置语境,以师生互动的鉴赏形式展开课外阅读课,并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融入特定语境中,使学生已有的文化心理与语境特有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从模糊的情绪感染走向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获得真挚深沉的情感领悟。例如小说《药》的结尾在华、夏两家母亲上坟时有一段环境描写,描写的中心是一只“乌鸦”。“两人站在枯草丛中,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枝树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凄凉、荒芜而又压抑的气氛,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种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已往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乌鸦是恐怖、神秘、不祥的象征,此处乌鸦与坟场景色相一致,营造了一种悲怆、死寂而又压抑的氛围。

引导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与自我对话沟通,以一个恰当的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同时意识到阅读与自我的紧密关系,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科学阅读观。

㈡触摸阅读的情感触发点,在作品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基于人生的阅历、生活的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往往是肤浅和机械的,很难理会其中的蕴意。因此,我在阅读初始先引导学生触摸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并利用这个触发点扣动学生的心弦,在作品中体验情感的共鸣。如作品前两章对祥子买新车时的激动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他“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他把车拉到僻静地方,仔细端详,“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这段描写细腻传神,它准确地传达出祥子这样一位纯朴老实的年青人对车的异常喜爱以及买到车后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使读者可以看到祥子曾经是怎样一个对理想有着强烈渴望与追求的人。祥子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多挣些钱,不肯失去一次生意,于是开始和别人抢着拉车。这时,原本善良的祥子内心是相当矛盾的:“……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决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这些笔墨,极生动地写出了一位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善良时的痛苦与矛盾的心境。它使学生既看到了祥子原本纯朴、善良的本性,又看到了他在黑暗的重压下,是怎样一点点开始滑向蜕变的。

㈢搭建心灵交汇的桥梁,移情入文,角色转换,实现学生的自我内化。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因此搭建心灵交汇的桥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情感凝聚物--意象中去,进行角色体验,并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诠释。如《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三十年后的第一次相遇。虽然是鲁侍萍偶然进入周公馆,但从她进入这间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的房子时,她的灵魂其实是陷入了一个新与旧交织的命运的怪圈之中了。这正如她所自语的:“哦,天哪,我觉得我像是在做梦。”命运把她牵入了“寻梦”由不自觉到故意,且时时在诱导提醒周朴园。这当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旧雨衣、这间房子、窗户。这三样是当年与今天周朴园与鲁侍萍生命中的的.重要的一笔。在周心目中旧雨衣上面有梅侍萍的气息,鲁侍萍在后面两人有提到。同样这间当年梅侍萍生周萍时住过的房子,这梅侍萍夏天分娩喜欢关闭着的窗户同样有这种气息,“这间房子”可以说曾经是生命与灵魂的栖居地,也是埋葬他们青春美好的坟墓。正因为这种气息,使他心中三十年来一直有一种暖暖的情愫在。三十年来,周朴园保留了他与侍萍共同生活时侍萍喜爱的家俱,家俱上侍萍的相片一放就是几十年而未曾撤换过!这里周朴园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痴情钟情的男性,还是冷酷、无情、虚伪的冷血动物、伪君子,他后面的忏悔是不是发自内心,其对侍萍的情感是不是真情实意的,学生在这里可以体会并诠释。这一角色的转换表面上看是阅读主体对文本局部细节的把握,实际上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唤起后,便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他们的心田,与作品形成共鸣点。在这个共鸣点上,学生敞开内心的情感被作品吸引、感染与鼓舞,主动进行自我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融合,从而实现自我的情感内化,达到自我完善。

学生情感的发展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中,能弥补在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所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有机的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教育,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情感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陈必隐:《阅读心理学》1992年9月版

2《语文课程标准》

3王增奎、张晓然:《阅读策略与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3

一、讲清阅读名著的意义

1. 丰富知识。名著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们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心血的凝聚,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更是几千年世界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艺术瑰宝。名著带给我们的是没有终结的思考,只有思考中不断的豁然开朗,并且这些启迪能让我们受用一生。学生们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对这些艺术瑰宝有个全面了解,受到这几千年来沉淀的智慧洗礼,拓宽自己的见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广阔的思维,加深对事物的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 巩固学习成果。名著在课内安排的篇章较少,远远无法满足新课标所达到的阅读量,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去不断接触各式各样的课外读物,做好阅读练习,这些读物中,名著至少每学期要读三四部,这样才能巩固课堂上的名著阅读训练。

3.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上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加强名著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通过大量的名著阅读,可以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名著阅读可以有效熟悉文字的应用和语言的规律,良好的把握各种手法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俗话说:“把名家的作品模仿到极致之后产生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作品”。阅读名著让自己的文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时,就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来的绝对会是一篇用词准确,手法运用恰到好处的优秀作品。通过名著阅读的不断增加,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名著给我们的启迪都是传递那些真、善、美的东西,比如炽热深沉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至死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对这些名著的阅读,能使心灵受到感染,激发内心的情感世界,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品味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名著阅读除了可以传授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做法

1. 创造阅读环境。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课堂上能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加强阅读训练。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只有学生都处在一个阅读的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建设,让学生都能在图书馆方便的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名著;接着就是开辟一片专供阅读的场所,让学生能聚集在一起,在同样的环境下阅读。

2.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成长期,他们的思想才刚刚开始成形,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在名著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性,一般都喜欢故事性较强的名著,这种效果对名著阅读的益处就较少。所以,教师就应该找到对策,让学生的阅读尽量完善。据研究,学生处于感性时期,影音对他们的吸引力特别大,如果把那些拍成电影的名著拿出来给他们先进行观赏,那在后面的名著學习中,他们的兴趣就会增加了。

3. 传授阅读方法,加强实践演练。阅读一定要掌握方法、掌握阅读节奏,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先对阅读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名著的一些关联信息,如名著的作者、文章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主要故事线索、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熟悉文章内容。其次,教师对文章要先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把握好感情语气,并把重要的感情部分、语气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那些地方的阅读技巧,教授给学生。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考核,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并对阅读的质量进行分组评比,阅读质量差的可以进行惩罚,罚摘抄阅读文章因为摘抄可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也是增强阅读实践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名著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能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所以学生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语文教师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更创新更能提升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增强名著阅读能力,让他们的成才之路,走的更稳、更容易、更健康。

谈名著阅读与教师的引导 篇4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也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 除了学好书本知识, 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国家教育部门为此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 也是体现语文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要使学生学好语文, 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 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斯迪芬·德·克拉森在《作文:研究, 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曾提出, “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 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与古人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不谋而合。

什么是名著呢?斯蒂夫·爱伦说:“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 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在一趟名著之旅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美的风景。看《红楼梦》, 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百态, 世态炎凉。看《繁星·春水》, 我们可以体悟母亲到底有多伟大……犹记得, 前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 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的精神, 坚定不移的信念, 顽强坚忍的意志等完善的人格操守, 成为那个火红的年代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大家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中, 名著却遭遇尴尬, 现如今的中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控制, 由于中学生课业负担较沉重, 或是兴趣等原因, 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名著的阅读。事实上,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对于青少年而言, 大量阅读文学名著, 是行之有效的阅读行为。读经典名著,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 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 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 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 凭着一份诚挚与兴趣、和着慢慢升华的知识与感悟, 与学生一起欣赏文学, 而后领略与完善人生。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呢?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前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 讲得越生动, 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 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讲古诗词时, 从屈原、陶渊明讲到李白、杜甫、白居易, 从苏轼、陆游、辛弃疾讲到文天祥、岳飞……现实主义的深沉执著, 浪漫主义的奇思壮采, 大江东去的豪迈雄浑, 小桥流水的优美婉约, 必将带给学生无尽的美感, 激发他们去阅读, 去感受。

二、从和学生靠近入手

说到名著, 一些中学生就会头疼, 在他们看来, “名著”就是那些厚得像砖头一样, 一拿起来满手都是灰尘的搁置很久的东西;他们喜欢韩寒、郭敬明, 有时代气息, 符合中学生心理需求, 像快餐。的确, 读名著花费时间太多, 有的学生愿意读名著, 但时间被课程、作业挤得满满的, 因此, 可以引导学生适当选择名著中的一部分来阅读。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 在每一次单元作文时, 都会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 “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童年》等, “动物”单元推荐《昆虫记》《自然史》等, 这样, 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 然后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给同学们听, 在相互的介绍中获得知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促使学生读有所得, 打扎实文学基础, 我布置学生每读一部名著都必须做好读书摘记。如名著中的优美词语、对联、古诗词等适当摘抄下来以作积累, 以防忘记, 还可以为将来写作积累词汇等, 如读《水浒传》, 我提醒学生摘抄71回中的“英雄座次表”, 并督促他们适当记忆, 所以我教的学生对“水浒”的108将中的主要人物的绰号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我还告诉他们, 其实目录也可摘抄, 因为我国古典名著中, 特别是章回体小说的目录是关于各章节事件的高度概括, 摘抄下来可以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同时目录 (标题) 清楚了, 再来看正文就能提纲挈领, 阅读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速度的提高节省了阅读的时间, 且一扫了因阅读时间过长而厌烦的情绪。

四、活用影视资源开渠引流

现在许多经典名著的电视剧相继热播, 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 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 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 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中所学的, 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的确, 要了解名著, 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 比起一部厚厚的名著, 来得更轻松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 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 但看了那些电视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那些不喜欢读名著, 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同学, 看了一些名著电视剧以后, 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人物和故事。

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普通中学的学生也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里, 去接受真善美的感情熏陶。教师只要认真指导、宣传, 用不着担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清华一位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 但是我喜欢读名著。通过名著中交错的历史长河的纵横比较, 领略历史的深远和世事的反复。有时还能从沧海桑田中看人生变幻, 在社会发展中看索取与奉献, 从而培养品质、塑造信念。不是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吗?”。读一本好书, 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就是在和一位文学大师对话。

如何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 篇5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典故联系法;

语文课文教学中会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讲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正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好机会。我在讲《驿路梨花》一课的背景时,讲到了课文标题的出处——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原诗有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我不但把有关寒食节的来历和介子推的故事渲染一番,还趁机把历史内容丰富的《东周列国志》推荐给了学生。

三、巧设谜团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下去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设题助读法:

近来各地的中招考试,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著的填空题,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我就设计了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找出原来是军官后被逼造反的将领;为帮助学生熟悉《西游记》的情节,就让学生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五、分段承包法:

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即将参加中招考试的初三学生,更是勉为其难。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时候,我就把全书分为“林冲和鲁智深的故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李逵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等几部分,每个学生读一部分,然后利用每天的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轮流介绍故事情节,不但使全班都熟悉了原著,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方式方法

语文学科的考试改革已悄然来临。从过去的注重课内转向了重视课外,从注重知识转向了重视能力,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与立体化,从考查知识的识记转向了考查在语境中的理解……如此多的变化告诉我们语文学习重在日常的点滴积累。

同时,如此多的转向告诉我们学好语文,语文书绝不是我们的唯一。如此,扩大课外阅读便显得十分迫切。以名著阅读的考查为例,现在的考查无外乎包括由浅入深三个层次:一是考查对作品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如文学常识和重要人物姓名等。二是考查作品内容的理解,对重点事件、重点人物,或人物某一性格与哪些情节相关联。三是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特點)的赏析。除了第一个最简单的层次以外,如果不读书,有些涉及细节的题目是肯定不会做的。这也是教师提供的一些复习材料不能解决的。既然让学生真正的读才是根本,那如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升对所读书目内容的理解呢?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的教师们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开设名著阅读的导读和赏析课,举办活动和竞赛,以阅读课为引子,让学生真正把名著读起来。

首先,引一引,让名著读起来。各年级根据本年级所读书目的类型与学情特点,安排了相应的阅读课课程。比如,七年级配合《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的阅读,设计了诗歌朗诵与赏析的相关内容,录制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讲解他们读的寓言故事。配合《草房子》的阅读,王娇阳老师设计了人物形象的赏析指导课。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娇阳老师从人物形象涵盖的内容人手,概括了分析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通过故事情节、正侧面描写或关键抒情议论句分析人物性格。并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锻炼能力。如此,学生在阅读《草房子》时,便有了武器,既能使小读者们更接近心中喜欢的那个人物,也有了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八年级则在学生阅读了《红岩》的基础上,安排了《红岩》的阅读课。魏伟老师从《红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引入对《红岩》一书的来历、故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回忆《红岩》中的人物,并让学生将这些人物按照地下党、特务和叛徒分成三类,张贴到白板上;接着,魏老师从提问这些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的共产党们被关押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进入对狱中环境特点信息的提取;然后再追问江姐在这样的监狱环境中受到的残酷刑罚,她为什么能够那样勇敢面对、又是那样从容赴死呢?由此上升到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可谓是水到渠成。上完《红岩》阅读课后,那些没有读完的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起来,并且和老师讨论书中的情节。

九年级学生升学任务重,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原著了。语文组的教师们则采取了教师“讲”故事析人物或看视频掌握情节,辅之以经典试题的演练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名著内容和主要人物。

其次,演一演,再现经典,加深理解。如果说开设名著阅读课是为了激发学生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人阅读状态,语文组组织的“再现经典”课本剧展演则是为了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阅读,并且能够经过自己的揣摩把握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文学阅读的魅力,但每个人读出的必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李尔王或其他。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编剧时必须尊重原著,合理改编,可以适当加入当下流行的词汇或语句,但不能背离原著的内容及主题方向。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完成,任课老师充当的只是帮助与支持的角色。比如七年级的《三打白骨精》、《晏子使楚》、《四世同堂》,八年级表演的《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真假美猴王》和《骆驼祥子》等,表演栩栩如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恰到好处。尤其是《骆驼祥子》中的饰演虎妞的学生给我们再现了漂亮的不一样的虎妞形象,但语言与态势表演活灵活现。从剧本准备到角色表演,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经典,把握人物性格,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最后,赛一赛,让阅读有识、有趣。八年级“语林大赛”第三季的活动,以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以名著阅读为主,用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比赛围绕“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展开。听,你来比划我来猜,猜一猜书中的人物;说,讲一个书中的故事情节;读:读一读书中的人物对话或旁白等,为视频配音;写,本学期必读书目的知识竞赛。名著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需要坚持。通过比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竞赛与激励相结合,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更深入地将名著的阅读进行到底。

引导名著阅读 篇7

一、培养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 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 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 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古今中外的名著, 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 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 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 ,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 》等 ,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 加之篇幅较长, 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 ,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 ,知其梗概 ,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2.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语言,从而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 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读完后把自己真情实感记录下来等等。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读名著 篇8

一.“逼”导法

向学生推荐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须读或应该读的中外名著, 强调读名著的种种好处, 并硬性规定每人每两周必须读1本名著, 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每两周一检查, 一评比。并讲清学期末开展读名著交流活动, 每人都要发言。这样一来学生争先恐后掀起了读名著热。

二.实“教”法

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原因是不会读书, 所以我常常采用多种办法教他们读书。最常用的是四种:

1. 品味性的精读法。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要求学生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就像人吃东西那样, 经过细嚼慢咽, 然后再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 甚至熟读成诵。

2. 圈点式的阅读法。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3. 作点评的阅读法。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其谴词造句的精妙, 也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还可以指正原文的不到之处等。文字不须太多, 能表达自己看法即可。

4. 整理笔记的阅读法。

一是摘录笔记,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二是写心得体会, 也就是读后感, 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课外阅读的笔记不统一格式, 让学生自主确定读书笔记的项目。一是书的内容本身具不确定性, 二是学生个体有差异性, 对读物的感受有差异,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避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使笔记流于形式。

三.“诱”导法

遇到有逆反心理的同学, 还得尝试“诱惑”法吸引他们去读书。我常用的方法有两招:

1.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赏析活动。先由老师带头读或说一段,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鉴赏, 最后老师总结归纳。比如, 先欣赏《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繁笔描写, 再诱惑学生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中的简笔描写, 使学生对名著作者产生崇拜心理, 接着读下去也就成了可能。

2.在对课本进行拓展延伸的时候, 有意的在课堂上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名著内容或精彩片段, 在学生听得入神时突然打住, 说是时间关系暂时不说了, 下次分解, 若你们着急, 先抽时间读一下过过眼瘾。也许有些学生兴趣大发, 课后立马找此书读之。

四.“夸”引法

这是大家常常忽视的一个环节, 但恰恰又很重要。无论学生读书有没有进步, 或进步与否, 老师都要学会夸, 而且要夸得热情, 夸得诚恳, 要让学生心里热乎乎的, 甚至热血沸腾。他的心都热了, 还用担心他们不拼命去读书么?这就是大拇指教学的甜味。

总之, 开卷必有益。对学生读名著问题, 我的原则是, 无论“逼”“教”, 还是“诱”“夸”, 只要能见奇效就成。

摘要:当今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这事说说容易, 真要落实下去, 就难了。尤其对农村学生难度就更大了, 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

引导名著阅读 篇9

那么, 如何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变负担为享受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因“材”施教设疑激趣

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著的内容节选, 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 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我从杨志和林冲打斗开始, 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 又从杨志误杀泼皮牛二, 讲到戴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 更给学生们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将何去何从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 便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学《格列佛游记》, 我从《宫廷游戏》和《语言的妙用》这两个精彩的片断入手, 引导学生品读。学生了解到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飞岛国的教授们所谓的改进本国语言, 原来就是简化言辞、以物示意, 认为这样改革的好处是对身体健康有益, 对更加简练地表达思想也有好处。另外, 它还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 因为各国的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 所以对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学生读到这一定会感觉到这些情节荒诞可笑、想象奇特。教者再追问: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游历的几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国家的人和事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学生受书本中精彩片断的感染, 加之有这些问题的追问, 便会产生迫不及待想阅读原著的欲望。

二、因“剧”制宜开渠引流

现在, 许多改编自经典名著的电视剧都相继热播, 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 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 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 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学校中所学, 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的确, 要了解名著, 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 比起一部厚厚的原著, 来得更轻松、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 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 但看了相关的电视剧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一些不喜欢读名著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学生, 看了名著电视剧以后, 也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

有人会说, 学生看电视的效果比不上看原著。这话不假。问题是, 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原著, 如果再不看电视, 不是更糟糕吗?这些学生能从电视中了解名著, 不是也很好吗?而对于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 看电视剧就更能激发他们读名著的愿望。特别是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文学名著, 本来学生的阅读障碍就是原著中有很多人名难认难记, 但看过电视后就能大大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三、因“势”利导广种“博”收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 名著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也相等。其实, 只要留心,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名著的影子。比如一些民间俗语“智不智看三国, 勇不勇看水浒”、“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等, 都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 经常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名著的各种信息, 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去滋润名著的田园。

另外, 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动漫、连环画中也有很多是对名著的戏说。什么《大话三国》《大话西游》《大话红楼》, 什么《水浒外传》《后西游记》, 什么《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等等, 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但这些作品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究其原因, 无非是作品轻松调侃的笔调, 幽默有趣的情节, 令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 捧腹大笑, 烦恼尽消。大多数学生把这些作品当成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但我认为, 如果引导得当, 就可以把这种作品变作学生阅读名著的钥匙。因为我不反对学生读这些Q版名著, 许多学生就带到学校来看, 有疑难之处, 还来问我。后来他们越读越有趣, 借着这种好奇心就读了很多名著。

引导名著阅读 篇10

一、分值偏低, 无震慑力

江苏13个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分值满分都是150分。而其中名著阅读考题分值最大的仅占5分, 并且也只有苏州市和泰州市两家;最少的徐州市是0分, 一道题目也未考;扬州市、南通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均为4分;南京市、无锡市、镇江市、宿迁市都是3分;常州市只有2分。从分值上来看, 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对功利性较强的师生来讲, 毫无震慑力, 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离, 出现了轻视名著阅读教学的现象。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读书日”上说:“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年轻人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此可见, 阅读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理应义不容辞, 做推广阅读的排头兵;作为教育领导和制定考纲的教育专家, 理应大胆地提高名著阅读考题的分值, 放大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效应, 从源头上唤起师生的阅读意识, 调动起师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形式单一, 无创新性

2009年江苏各市名著阅读考题, 在形式上虽然力求改革, 追求创新, 但还是略显单调, 亮点不多, 对所有老师和考生来讲, 缺乏新意, 缺乏导向作用, 许多考题都是意料之中的题目。这就给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线教师有规律可循, 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在日常教学中仅仅盯着中考试卷的几种题型, 大搞题海战术, 进行反复训练, 忽略了名著阅读的完整性, 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2009年江苏各市名著阅读考题设计较为新颖、有一定创意的只有南通和扬州两市。

例1.南通市试题

请你对以下名著中任意一部的作者说几句话, 谈谈作品某一方面的内容对自己心灵成长所起的作用。 (要求:有作者称谓, 语言得体, 不超过60个字)

《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道题的设计综合性比较强, 将名著阅读与口语训练结合了起来, 并且重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感悟, 关注了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原著, 杜绝了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

例2.扬州市试题

(扬州市是将名著阅读与现代文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了。它的现代文阅读题目是《生命的品格》)

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 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仿照示例为第 (4) 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 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 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考查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 还考查了学生的仿句能力,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感悟名著的能力要求较高。

但再看看其他市的名著阅读考题, 形式就略显陈旧了。其中形式出现最多的是填空题, 共有苏州、无锡、镇江、泰州、盐城五市, 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是简述题, 南京市、常州市是选择题。这些形式毫无创意可言, 尤其是填空题和选择题, 学生不看名著, 只要对名著有一点基本的常识性了解, 或者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设计几道题目强化训练一下, 足以应付。

例.常州市试题

选出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 母亲死得早, 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 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 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 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 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到后来, 保尔完全瘫痪, 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 从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 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 (当时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艰难写成的, 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试问, 这样的考题, 学生不看名著是不是也可以蒙出来?这样的形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吗?

三、内容浅显, 无必要性

归纳2009年江苏13市的名著阅读题, 总共只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故事片段、主要人物及性格 (宿迁、盐城、连云港、常州、南京、苏州、泰州、无锡) ; (2) 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宿迁) ; (3) 能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 (淮安、南通、扬州) 。再细看内容, 分析难度, 笔者以为有些考题实在没有考查的必要。归纳一下, 有以下两大缺陷:

(一) 深度不够

例1.泰州市试题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几句话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该作品的主人公是

例2.连云港市试题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一个故事。

例3.淮安市试题

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为例, 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获得的感悟 (60字以内) 。

[备选故事] (1) 三打白骨精 (2)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以上这三道题目, 毫无深度可言, 学生不看原著, 闭着眼睛也会答。如果长期考查这样的题目, 对于比较“功利”的学生来讲, 还有看原著的必要吗?不如节省时间去多做几道数理化题目实用。

(二) 纠缠细节

例.镇江市试题

10月8日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 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 他回答说:

“您读读《牛虻》, 就明白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 选文中“两个姑娘”, 其中一个指的是_________ (填人名) , 另一个指的是塔季亚娜。

(2) 在保尔·柯察金看来, 小说《牛虻》能让他不呻吟的原因是什么?

(3) 正是这种“不呻吟”的精神支撑着保尔, 使他在身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 仍然创作出一部中篇小说《》, 这让保尔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引导阅读, 提升人文素养, 应是文学名著阅读的目的。但是, 如果考题设计一味地像上面这道题一样, 追求细节的考查, 那就使名著阅读进入了死胡同, 因为一部浩瀚伟大的作品, 其情节不下万千, 难道学生必须像背诵课文一样事无巨细地将之全记下来?难道阅读名著的目的就在于此吗?这岂不怪哉!

四、取材面窄, 无导向性

解读2009年江苏13市名著阅读题, 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 近85%的题目考查的是语文课本中的节选 (宿迁、连云港、常州、苏州、泰州、无锡、淮安、南通、扬州) , 这就给不看名著, 只关注节选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走捷径的可能。

例1.宿迁市试题

中外名著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学校读书节将举行“名著人物阅读交流”活动, 某班同学推荐了以下几个人物, 请根据你的理解, 选择一个人物, 完成题目。

汤姆·索亚贝多芬鲁智深关羽

选择人物:____________

简介事迹:__________

评点精神品质:

例2.苏州市试题

《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以上这些题目均出自课本节选, 老师平时已经是强化又强化, 学生只要加强记忆即可, 无需花过多的时间去阅读原著, 这样的考题就失去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引导名著阅读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名著教学的意义也是比较深刻的。能够在名著的学习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价值观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也有着积极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作用及教学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作用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从中能够受到有益的启发。还有是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往语文教学主要是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学生的知识学习面比较狭窄。而通过名著阅读教学,就能将学生的思想进行开拓,在知识面方面也能得到有效扩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再有是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在思想情感上能得到升华,促使其文学修养能不断的得到提升。

2.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名著阅读教学有着诸多的优越之处。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还有一一些地方有待完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呈现,这一问题也要充分重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功利性的阅读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为了考试进行阅读的情况,名著阅读教学也流于表面化,不能发挥真正的阅读教学效果。

再者是消遣式的阅读现象比较突出,阅读动机要能满足学生的内部状态需求。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确实是不理想,学生将名著阅读作为是消遣,对其中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技巧等,都没有充分重视,名著阅读的随意性比较大。这就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究其原因,造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的出现,还要从多方面分析。从名著自身来说,经典名著的思想性比较高,有着深厚的文学积淀,在语言上和人们实际的语言表达也有着差距,造成学生认为难读等问题。而在应试考试制度影响下,让学生感觉名著阅读只是为了考试,没有趣味性。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要能将课堂熏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有效激发。老师要能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指导,对名著阅读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发挥课堂的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名著阅读的良好环境,将学生名著阅读意识加以积极培养等。

例如:对《西游记》名著阅读过程中,我们对西游记这本书了解不少内容,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小组辩论,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然后正方进行辩解,这样通过辩论的方式也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通过任务进行驱动,督促学生对名著阅读,不然学生就很容易有懒散的状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任务,通过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在阅读的内容上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名著,或者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所读过的名著,同学间共同阅读,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探讨。

名著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几种阅读的方法,这样能将阅读的效率得到提升。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也比较有利,老师可在学生阅读前,对阅读的内容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其中的意思传达最后进行回答,说出自己的理解。在问题设置上要注意,问题要是开放性的,方便学生自由的发挥,将其自己的所想所感结合阅读的内容进行阐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要能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选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次主要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作用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教学的策略,希望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艳.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87)

[2]董艳芳.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雪莲.2015(29)

作者简介:

上一篇:会徽设计下一篇:辅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