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名著阅读

2024-11-06

初二名著阅读(精选9篇)

初二名著阅读 篇1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作者:吴承恩(明代)

2.内答: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3.推荐理由(或阅读感受):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形象鲜明、栩栩如生;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张。

4.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

猪八戒: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2、《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凡尔纳被公认为是“”。

3、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国人。

5、阿龙纳斯的仆人叫,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鱼叉手之王”指的是。

6、鲸鱼用《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

7、潜艇的主人是

8、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做的。

9、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有 鹦鹉螺号的造价是万法郎。

10、请举例说出海底的三种植物。

11、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现代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12、《海底两万里》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 船长、自然科学家、仆人、捕鲸手,“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13、《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和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14、《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15、《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简答

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3次。

(1)(2)

2、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从出发,经过、、、,进入、。

3、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4、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1、《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2、(诺第留斯)(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3、(尼摩船长)(反抗压迫)(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

4、(儒勒•凡尔纳),(法)

5、(康塞尔)(《海底的秘密》),(尼德•兰)。

6、(肺)(鹦鹉螺号)。

7、(尼摩船长),(四)(法、德、英、拉丁)。

8(大叶藻)(贝壳类的足丝)(鲸的触须)(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9、(12000)册,(200)

10、(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石花菜、鹅掌菜)

11、“机器时代” 西方和日本 科幻

12、尼莫、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法拉格特,13、鲨鱼 儒艮

14、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

15、“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简答

1、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3(略)

4、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5、示例: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 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

《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

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

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 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 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 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 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 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 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阅读笔记

在我未读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以为贝多芬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没想到他是这么的不幸,是啊,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原来,名人也并不像我想象之中的那样美好,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世人传颂的名人吧!他们要战胜这么

艰险的困难究竟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毅力啊!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使我很佩服。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用感人肺腑的文字,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精神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他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快乐,好似他

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名言:‘用痛苦换来的快乐。’

《名人传》【相关练习】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6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答:

7、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和()的角度,改造社会。

8、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9、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10、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1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

12、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13、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

14、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5、《贝多芬传》还附有:()。

16、“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7、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18、“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19、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20、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是自传体作品。

1、(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

3、(《约翰、克里斯朵夫》)

4、(《第九交响曲》

5、(《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答: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7、(精神)和(道德)

8、(《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9、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10、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11、(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12、(“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13、(《大为》)。

14、(《胜利者》)

15、(医嘱、书信集、和思想集)。

16、(托尔斯泰)

17(米开朗琪罗)

18、(贝多芬)

19、(《第五交响曲》)

20(老子)。(《狂人日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一、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作家,191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对音乐十分喜爱,这对以后的罗兰热爱音乐、崇敬贝多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三、故事梗概及其人物性格特点:

(一)《贝多芬传》

1、主要人物:贝多芬

2、故事梗概

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1.62米),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3、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贝多芬: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而且准确,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反映出他思想的丰富。他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遭受失败,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煎熬,同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写出了一系列辉煌的作品,后来他又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道德标准。任何时候的绝不向命运屈服,任何事情不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身体健康带来的痛苦,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他竭力为善,爱自由胜于一切。追求真理。

4、作者评价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将这样一个人的传记放在他立意要写的《名人传》的首位。

(二)《米开朗基罗传》

1、主要人物:米开朗基

2、故事梗概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

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3、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米开朗琪罗:内心丰富,思想唯美,在艺术上的创造无与伦比,对于自己的喜爱的艺术工作,他又逐渐有计划,有独到的想法,以无穷的经历永远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对于爱情,他纯洁,他虔诚。但是同时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软弱无力,心底胆怯,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只能挣扎而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奋斗,他只知道夜以继日的工作,别的什么都不想,他对于自己的懦弱也感到羞耻,他厌恶自己,却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过于节俭、固执、内心忧郁、孤独、多疑,猜疑他的敌人、朋友以及所有人。危险来临的时候,他的第一举动就是逃避,但经过磨难后,他反而强制他的肉体去忍受危险,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

(三)《托尔斯泰传》:

1、主要人物:托尔斯泰

2、故事梗概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3、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相貌丑陋,只是他自己都感到伤心欲绝,但他绝对真诚可靠,勇于尽责,胸中燃烧着热情之火和爱国之心。他想法独特、大胆,精力充沛,永不放弃艺术,从没有中断自己的艺术创作。但是他有时对自己贵族的出身的无聊的骄傲和自大,会本能的反对大家所承认的一切判断。对于一般的潮流感到厌恶,对于人群表现出猜疑,对于人类理性暗藏着轻蔑,他永不相信真诚。但是他伟大,因为他博爱,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同情群众,从不以斗争的态度对付他的含有挑战性的对手

初二名著阅读 篇2

自新一轮课改开始, 初中语文教材内就增设了一项内容:名著推荐阅读,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 以弘扬主流文化, 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 促进批判性思考, 获得审美体验, 培养人文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之相应, 语文试卷中也开始出现了各种与名著阅读相关考查题。对于这一变革, 语文教师曾为之叫好, 认为现行语文终于开始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阅读经典名著, 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一两年下来, 我们期盼的名著阅读却没有沿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发展, 而是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

1. 学生:不读名著, 照考名著阅读题。

请看以下名著考查题:

例1:读完名著《西游记》, 同学们一致认为, 完成西天取经的任务, 他们师徒四人缺了谁都不成。请仿照对唐僧和沙和尚的评价, 将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评价补充完整。

唐僧, 虽然软弱无能手无缚鸡之力, 但他品行端正有坚定的信念;

孙悟空, 虽然______, 但他______;

猪八戒, 虽然_______, 但他_______;

沙和尚, 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 但他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

例2:学完《歌词三首》, 老师布置作业“推荐一则你喜欢的歌词”, 一学生推荐了根据某部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 请结合歌词回答问题:

歌词: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 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又出发……

(1) 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

(2) 歌词使你想起了作品中的哪些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他的性格。

例3:《水浒传》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吴用智取生辰纲”等。请模仿这两个例子, 另外写一个水浒中的人物及与他有关的故事。

以上名著阅读考查题选自常州市近年来各年级期中或期末质量检测卷, 由以上题目不难看出, 其考查内容仅仅涉及名著的作者、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基本情节、主题思想等粗框架的东西, 而这些内容即使不读名著, 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和掌握。

2. 教师:整理归纳, 为不读名著者支招。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而是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 而在以闭卷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应付自如。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如笔者把《水浒传》备考要点整理如下:

作者施耐庵,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阅读感受: (1)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2) 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3) 语言上, 小说采用古白话, 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 (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 (行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不足:滥杀无辜) 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

类似以上的“名著导读”, 足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要想改变师生“伪”阅读的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1. 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

“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能带动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2. 阅读效果的检测。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涉及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 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3. 阅读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的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尚未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 因此我们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4. 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

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真正阅读名著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摘要:阅读经典名著, 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名著阅读曾一度进入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 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变革, 唤醒了名著回归真正阅读。

让名著阅读走进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27-01文学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其对于人类精神的建构、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熏陶都是一般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名著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念和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人类、自然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怀。当然,名著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引以为傲的宝贵精神财富。仔细阅读,深刻理解,定可开拓视野丰富人生。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所以文学名著阅读一直就被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文学名著阅读现状

2008年江苏高考增设名著考查内容,愈加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老师的责任即在有限的课时里,凭着自己的诚挚与热情、知识与感悟,与学生一起欣赏文学理解文学,而后领略书中蕴含的哲理与完善我们的人生。

但是名著阅读及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高中生课业繁重,压力很大。很多高中生特别是理科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外基本上很少读书,更不用说静下心来阅读欣赏体悟名著了。在忽略文学名著阅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都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一项调查显示,46.72%的初中生和 35.4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 55.6%,消遣类占 44.3%。”

这种大范围的平庸化阅读活动,不能给学生带来社会和人生的严肃深刻的思考,反而会钝化学生表达的锋芒,使学生失去富有个性的、精确而多样化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要重塑严肃文学的正统地位,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健康的阅读环境,就应让经典名著占领阅读阵地。高考试卷设置名著阅读试题,其意图之一就在于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拨乱反正,促使学生回归名著本身,引导学生多读名著,读好名著,读经典名著,从而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二、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名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名著阅读,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2.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课堂中曾不止一次地跟学生说过,读名著不仅可以养性怡情,还可以给你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我们平时学的课文固然也是佳作,但是大多篇幅短小,不如名著读得酣畅淋漓。而且课本中的事例众人皆知,你再引用不免和别人重复,把这些东西放在作文中也很难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名著阅读则可以给你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

3. 阅读名著可以丰富人生经验。高中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但是也缺乏人生经验。而读名著则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我们可以在名著里面的人物身上看到时代的缩影,看到岁月的积淀,看到历史的轮回,看到人类的进步,看到世界的发展。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这些完善的人格操守已成为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心中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三、让名著走进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运用新型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教师可以针对从学生热衷的影视、音像文化入手。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家族从兴盛到衰亡的浩大过程。但是电视剧只呈现了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凡改编的电视剧十之八九不如书来得精彩。我在书本中讲到《林黛玉进贾府》那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文本,找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通过视频来强化刺激他们的感官形象。课后我布置学生完成《红楼梦》1-10回的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的过程下来,我发现学生真的有兴趣并且是很急切地去读书,读过之后他们知道为何林黛玉离开自己家来到贾府,来到贾府后她的谨言慎行以及和贾宝玉的爱情萌芽等。时间长了之后,有的学生课后跟我讨论《红楼梦》里面的诗词,人物,故事情节等。我发现这些学生真的是爱上了读名著,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名著的大潮当中。这一点我十分欣慰,只要我们适时的引导,学生还是爱读书的。

2.利用课外活动吸引学生阅读名著。我在班级里还会开展“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的活动,给众人树立读书的榜样。也能使被表扬的学生有成功感。还会开展“新书推介”、“与你分享”等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这一活动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而读书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独到见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在书籍中去探索。

3.举办与名著阅读相关的活动课。有时候作文练习时,学生的作文令我眼前一亮。如“我眼中的林黛玉”、“我与曹孟德的对话”“项羽,我想对你说”这时候我就会专门拿出一节课,举办与名著人物对话的活动课,让学生走进名著书中的人物。与前人进行交流,可以贯通华夏千年,通晓世界发展史。

4.以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课堂上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一些与名著有关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更加敬佩老师,感叹教师的学识渊博。让名著阅读走进阅读教学中,老师点拨为辅,学生主动阅读为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收,获了知识,更是丰富了人生经验,开拓了视野。

读名著小说读书笔记初二 篇4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每一个秋天的收获。成功者,秋天最幸福的人。收获成功的喜悦,是秋天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本书为我们敞开成长金秋的大门:美好的人生,需要有农夫一样的耕耘和付出。

这本书的其中一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热爱生命》。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我们的生命,虽然说生命的长度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只要去做好每一天,去享受人生的每一天的乐趣,生命的内容会更加的丰富,更加的有色彩!对呀!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啊,如果我们不去享受它的乐趣,只把它当成痛苦的话,岂不是特别可惜?正如作家三毛所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

我曾看过一则小故事: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不惧挫折,如是这样,我们的生命岂不是更加的有色彩?

走进名著中的人物初二作文 篇5

关羽,想必大家并不必陌生吧,他作为罗贯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是人们热烈颂赞的对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就《三国演义》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唯有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只有关羽,写出了他的英雄之魄。关羽在他的一生中,策马扬鞭,驰骋疆场,忠心辅佐刘备完成大业,了了他一世的心愿,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人生壮歌。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温酒斩华雄”表现出他出类拔萃的气概,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一次被毒箭射伤左臂,每到阴雨,骨别疼痛,一名医师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医师,开始刮骨,血流到盘,但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神态自若。

在关羽身上,忠义不可分。“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中,关羽被迫归曹,曹操又十分仰赖关羽,便笼络他。“小宴三日,大宴五日”“近日赠赤兔,明天赠锦袍”对关羽无微不至,但关羽却拒绝了曹操,继续踏上寻找刘备之路。

初二名著阅读 篇6

你想辨别善恶吗,有人告诉你,在海外某个国度,人们不用走路,都踩着云朵随意飘行。只是云彩的颜色各异,善人的脚下是彩云,恶人的脚下是黑云。云彩的颜色与身份和财富无关,但是可以随着人心的善恶而改变。

你想公平交易吗,你想结交君子吗,有人告诉你有一个君子国,在那里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那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

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的美好心愿,有些事我们想都不敢想,然而《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却大胆地在书中阐述了他的设想,不仅让我们脑洞大开,也使得读者收获了很多知识。

李汝珍是清代的有理想、却很落魄的穷秀才,平生喜欢钻研,博学多才,《镜花缘》是他的代表作,与红楼梦相似,书中描写了很多神仙和梦境,虽然艺术价值远非红楼梦可比,却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书中最出彩的是一位落魄书生唐敖的海外见闻,由此引发一系列故事。武则天时代的唐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最后一次虽然高中了探花,却被言官举报他与叛贼徐敬业和骆宾王勾结,最后不得不心灰意冷,发誓不再进入仕途。

之后他与经常在海外做生意的大舅子一起出海散心,于是他们看见了很多千奇百怪的趣闻轶事,最后唐敖一心想成仙,武则天也江山易位,但其中很多波澜曲折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很多人盼望着公平与和谐的太平世界,在古代老子曾经描述了他心中美好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国外有乌托邦的思想:没有剥削压迫和贫富差距;国内也有桃花源的境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 篇7

一、激发初中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著作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影视作品有着很大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截取一部分的小视频进行播放吸引学生兴趣。其次我们要能够将课内文章和课外名著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讲授出师表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链接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可以播放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或者是给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刘备的礼贤下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再次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这本名著的阅读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金陵十二衩的图片和对每个人的评价弄成图片进行播放,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再让学生深入阅读,这样带着一个问题去阅读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或者歇后语的方式来激发大家的兴趣。我们知道好多名著都有很多歇后语,比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通过学生对这些歇后语的好奇,学生就会询问徐庶是谁,他为什么进曹营等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歇后语去寻找其背后的故事,从而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起来。

二、教会初中学生阅读方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教会初中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心读书而不是走马观花,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的品读的时候,学生可能觉得林黛玉太矫情,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心去读,体会当时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是林黛玉性格本身。但是她的妒忌,她的猜忌以及处处小心是由于她寄人篱下的状况所形成的,我们要全面地阅读,让学生全面地阅读书中每一个人物,既看到人物的优点又要看到人物的缺点。其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要给学生明确重点和非重点,初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轻重,让学生分清著作的主次。如我们在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重点文章,我国古代名著众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教师在这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同时还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枯燥。再次我们在进行阅读引导的时候还要教会学生们做阅读摘记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好的句子,好的诗句,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记本进行摘抄,这样就能够把名著中的好词佳句记忆的更深刻,例如我们在红楼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像黛玉的葬花词有些部分是写得非常好的,比如质本洁来还洁去,比如一掊净土掩风流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阅读名著,还能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平

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们并不能一直跟随着学生,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才真正算是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完成了任务。在提升阅读水平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先掌握名著本身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的简介等等,要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著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其次要能够整体地感知文章内容,要对文章大体进行阅读,这样我们就能够简单地了解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一些人物的特点。再次就是要细细品味仔细阅读,对一些经典的句子进行重点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就是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进行阅读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地阅读名著作品,在大量的阅读之下自己的阅读水平也会提高。

初二名著阅读 篇8

【关键词】名著阅读 精读 略读 速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并提出了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任务。名著篇幅长、阅读量大,作为学生阅读引导者的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一、精读

精读就是要静下心来认真细读文本,以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佳词妙句,弄清词语含义,理解文本内容,理清写作线索,理解作者主旨。精读时可结合做圈点、批注。

莫蒂默·阿德勒认为,一般书籍只要读一遍就能洞悉无遗,但名著却让人钻研不尽,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每一部名著都是作者精心酿造的美酒,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名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深邃的人文精神,唯有精读才能领悟其魅力,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吸纳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阅读名著不仅是了解故事情节,更要感受其魅力,思考其内涵,领会其现实意义等。名著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体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读到他对国民弱点、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如《呐喊》《彷徨》无不体现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阿Q正传》中作者借助阿Q思考国民的弱性;在《药》中我们可以看到愚昧的华老栓,看到鲁迅试图寻找拯救国民的良方;在《伤逝》中可看到出走的娜拉,并追问出走以后怎么办……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思考贵族阶级和俄国的前途,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表达对农奴制改革的理想。托尔斯泰是著名的心理刻画大师,只有认真阅读他的作品,不轻易放过一处细节描写,才能领略到他无与伦比的写作艺术。

指导学生精读,重在帮助学生鉴赏、体会名著中的重要细节,细读其中的精彩片段。其一,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关注人物语言及语气的变化,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反应等内容。如精读《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回答“些须认得几个字。”比较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只因先前贾母说过众姐妹只认识几个字,不作睁眼瞎罢了。黛玉从贾母话中揣摩出贾府是不欣赏女子才情的。因而当宝玉问话时,只说自己认得几个字。从前后两次的问答中,能深深体会黛玉刚进贾府时小心谨慎的性格、寄人篱下的伤感。再如宝玉挨打的片段,也可通过黛玉和宝钗不同的反应来分析两人的性格差异等。

其二,可通过体会标点符号及修辞的运用等来引导精读。如《祝福》中关于四叔的描述用了基本一致但标点符号不同的三句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第一句话表达了四叔对卫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家劫走祥林嫂的愤怒,却又觉得他们的行为符合封建礼法;第二句话表示对卫老婆子出尔反尔行为的生气;第三句话的潜台词是还能找到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吗。通过精读这一细节,我们能体悟到四叔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其三,还可适当地做圈点和批注。这样既能醒目地标出作品的重点,又能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如在阅读《欧也妮·葛朗台》时,可圈出表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强烈欲望及贪婪性格的词句,或有艺术特色的句子:“瞪”“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等词句。这样既能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言,品味奇妙的构思,感受名著的魅力,又能借鉴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略读

略读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阅读方法。略读不是粗略地读,更不是忽略地读,而是要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写作技法。略读时要有所取舍,关注作品中的关键段和重点句,不要逐句逐词地读。略读的目的在于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当名著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丰富,思维会越来越开阔,阅读鉴赏、写作和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名著篇幅长,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人物关系复杂,况且很多名著还需反复阅读才能理解,所以学生的阅读量很大,而高中生的学业繁重,心理压力很大,业余时间很少,所以大多情况下还是以略读为主。

指导学生略读,可引导学生先看目录和序文,再看正文,以便在阅读前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看目录,能大致了解名著的情节及主要人物,看序文能大致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及表达的情感等。如巴金的《家》,正文前有一篇本人写的《激流三部曲》的总序。读该序文可知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爱恨悲喜的情感交织。阅读中就可围绕这些进行有重点的阅读。

对于正文的略读,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以把握作品的主旨。如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引导学生思考圣地亚哥在返航中一次次地与鲨鱼搏斗,蕴含了老人什么样的精神?又如阅读鲁迅的《药》可思考“药”指什么,人血馒头真能治病吗?真正的良药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略读,很容易理解因群众的冷漠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的主题。

三、速读

速读即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率的阅读方法。与略读不同的是速读强调阅读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这就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加快阅读速度与理解阅读材料并不矛盾,就像我们阅读一个字并不需要看清其笔画一样,对于词句的理解只要几个主要的字词映入大脑,大脑就能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语义。所以只要注意力集中,快速阅读并不会影响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江苏省考试说明》列出24部名著书目。在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速读的方法非常必要。首先,要强调默读而不是朗读,默读有利于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其次,要注意不要反复浏览,即使遇到不理解的,也要等整篇或某一章节读完后再回过来读,避免眼睛不断来回转动;再次,要聚精会神地抓住关键词阅读,稍微的精力分散都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实践证明,运用速读,每天只要坚持15~20分钟就能读完《红楼梦》三章回的内容,40多天就能读完整部《红楼梦》或《三国演义》。《边城》《呐喊》《老人与海》等则只需几天就能读完。

名著阅读需要反复多次,第一遍可慢慢读,多次阅读时就可采用速读,既能加深印象,又能节省时间。此外,速读法也适用于阅读报刊杂志,这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如能每天坚持定时定量阅读,就很容易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既能阅读大量读物,又不耽误考试升学,学生在忙而不乱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名著阅读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精读、略读、速读各有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不但能彻底改变学生功利性地去读名著压缩版的现象,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莫蒂默·阿德勒. 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 叶圣陶、朱自清. 略读指导举隅[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

走进名著 阅读经典 篇9

【内容摘要】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可名著的阅读现状却使我们担忧,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淡化,沉迷网络小说和游戏……我认为教师应当正确地“导”,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辅读活动等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名著阅读的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书籍,累积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和想象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名著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

然而现在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方面的表现却很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迷网络小说和游戏。随着互联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学生沉迷网络小说和游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或许它可以打发时间,但是它更会麻痹人的思想,侵蚀人的心灵,使人逐渐消沉。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消极,应付学习,应付考试,应付做事,所有的斗志都被消磨了。

2、学生的“读”没有得到时间的保证。学生课程多,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导致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上明显存在走马观花的情况,甚至个别学生直到小学高年级阶段都还没有接触过名著。

3、另外还有几个问题:(1)阅读习惯几乎没有;(2)手头资料缺乏;(3)缺少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规划导致缺少坚持;(4)评价机制缺失,导致缺乏阅读的动力;(5)受应试教育和时尚的影响,对文学名著缺乏阅读兴趣。

现将自己这几年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对中外经典名著教学的思考整理成文,期许与大家交流探讨。

1、在态度方面引导学生。一般除个别对文学名著十分爱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如饥似渴地阅读名著外,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教师首先要学生端正态度,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一要静心,唯有静才能潜心攻读;二要有恒心,在阅读中,浮躁和懒散往往导致阅读半途而废。老师可以结合名著的时代背景,向同学们加以介绍,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导读的效果。

2、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浏览、泛读、略读、精读、品读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以。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有的书则需咀嚼消化。知识性读物可泛读和略读;文质兼美佳作可品读和精读;新闻评论可只作一般了解,宜浏览。

3、开展丰富的阅读辅助活动。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阅读的辅助活动,如写读后感、辩论会、经典诵读赛、戏剧表演、出板报等,还可以开展名著阅读阶段性交流总结评比活动,以评价促阅读。

4、帮助学生选择读书的内容。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学生心灵的书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小面对零乱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

5、教学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在名著的阅读中,如果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那对名著的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地领悟名著的内涵,更不能让名著对自己有所启发和感悟。阅读时应要求学生做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要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因时间而异。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6、给学生专门的阅读时间。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自由阅读。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

有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有目的的读,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培训授课儿童护理员生活照料下一篇:采购结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