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研究(精选7篇)
名著阅读研究 篇1
农村名著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缘起
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板块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革新的一大亮点,各级教育部门也紧锣密鼓地响应着,进行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难以开展,只是停留在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阶段。平时教学时无评价手段和方式。很多老教师也不曾想过或做过此类课题研究,来改变这种现状。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他们对于本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拓展,都认为大量的阅读不仅不会耽误自身学业,而认为是他们学好母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都积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母语教学中,课程标准对相关的“名著阅读”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表述。
1、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订,所以美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是一些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文件,往往也带有“标准”的性质。据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在1984年的时候,请了400多位专家参与,并列出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一些文学名著书目,共有30多项,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惠特曼的《草叶集》,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更使人感到吃惊的是,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及《圣经》。
美国的母语教育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大视野,这对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2.新加坡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是久负盛名的,在1993年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定学生阅读哪些书,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这些书,每隔一两周老师会利用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重点,给予指导。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书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学段或学年学生读若干本。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一般无法指导讨论。但是学生会有一份阅读记录卡,可供老师随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还可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
这些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所列的作家作品,无不以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为主,并注意吸收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精华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价值自然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接触、熏陶和传承,也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看国外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他们都非常重视名著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更高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情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并且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 力背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美国小说家 1954 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道出了阅读的美妙“阅读名著,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解释它。”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是一个典籍大国,阅读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经验也有着丰厚的遗产。从孔子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经过历代教育家的努力,一直沿袭到现在。读书人很注重读成本的书册,如四书、五经,以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我们教育中优良的读书传统。
从五四运动开始推行国语运动,使阅读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课程和目标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对名著阅读的建议和要求出现在教学大纲中。
在 1922 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拟)中,把国语课程分为三大段落,每段落均对略读提出了要求:第一段落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第二段落读《镜花缘》、《爱罗先柯童话集》、《唐宋八大文选》等,第三段落读《国策》、《史记》、《域外小说集》等。并附说明“参阅的书籍,仍以兴趣为主,学术等文次之。因为少年期的学生,正在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之入胜”。
1929 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阅读之略读上建议“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和欣赏”,并在毕业最低限度上设置了“会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名著一词,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1956 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为了便于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大纲后面附有每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其中以文学名著居多,并把这些书目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要求“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宜少于四本”,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拟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计划”,“规定一定的课时供教师进行课外阅读谈话之用”,建议把这些课时分散使用。在具体指导方面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报告、讨论会、朗诵会等方式”,“还可以指导学生写笔记、摘记、读后感等”,并“可以同青年团、少年先锋队或班会的活动结合起来”,“除了一般指导,还应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学期终了时候,应该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的结束谈话,并向学生介绍假期读物„„”关注之强烈,建议之具体,此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包括现在的新课标中再也见不到了。
1963 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需要„„逐渐增长。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
1980 年《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仅提到“从长篇作品中节选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书或部分章节”。
1986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外阅读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并未对名著阅读提出任何要求。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设备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要重 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著阅读”在百年语文教育史上,在教育家的教学理念中,不乏理性的关注和成功的探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在对语文的目标定位中就明确表明“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从前的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他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建议“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还就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了宝贵意见,如“小说与戏剧,先由教员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至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读看。讲堂上止有讨论,不用讲解”。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他认为经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故希望青年们能直接去接触和诵读这些经典。
叶圣陶赞同朱自清的观点,他认为“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并指出“课外
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他们两人广闻博识,编写了《略读指导举隅》,对名著的阅读进行了总体剖析和选例示范相结合的指导。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校长进行了一场影响颇大的“名著阅读”探索实验,采用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自编教材的安排具体为: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初一下学期读《水浒传》,初二上学期读《镜花缘》、《老残游记》,初三上学期读《红楼梦》,初三下学期读《三国演义》。
著名教师李镇西在班上开展名著阅读,不仅仅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而是设立专门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让名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我们会发现,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文学名著阅读已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四、研究内容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本研究是想全面了解我校师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并进行深刻的分析。因此,该研究将对我校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展开调查。
本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当今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因此本研究将对农村与城市的初中与高中学生展开调查。鉴于研究力量有限及多方面考虑,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的初二与高二学生,调查其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与数据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课外阅读基本现状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及方面:(1)阅读态度与读物来源;(2)阅读时间与数量;(3)阅读动机与阅读媒介;(4)阅读类型与阅读收获;(5)课标所列书目的阅读情况。
2.课外阅读影响因素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方面;(2)老师与家长态度;(3)阅读计划;(4)阅读障碍。
通过调查,找出农村与城市初高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促进课外阅读 的健康发展。
名著阅读研究 篇2
虽然在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尝试了一些方法来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如影视阅读、以演促读等,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去了解名著内容和人物,不过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思维广度、思维深度上还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影响了文学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 名著阅读的深层次意义绝不仅仅是知识性记忆,它更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家园,这正是名著阅读的真正效果所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思考以名著阅读的挑战性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名著阅读的探究性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名著阅读的思辨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研究性名著阅读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读书论坛展示——主题阅读,成就兴趣,减轻负担
文学名著多是鸿篇巨著,不是短时间内能读完的,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都加大了学生阅读名著的负担。教师如果要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难度,就要让学生告别“漫无目的”的阅读状态,去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
有目的地去“读”,有方向地去“读”,不仅是获取名著中的内容知识,还要去领略名著的魅力,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提升。文学名著蕴含着人生哲学,怎能让学生轻易“读”过?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谈感受,从书中找依据,大有写一篇“小论文”的架势。
我们班的读书论坛就是这样展开的,例如,让学生结合所读过的名著谈谈“成长”是什么。起初,面对 “成长”这一主题,学生都很迷茫,不知要说些什么。 于是,我们利用小组的力量,小组组员畅所欲言,先谈谈自己认为的成长是什么,然后再试着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并深入到各个组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待小组讨论交流有所得后,教师再让小组选出各自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成员帮助代表构思并组织语言, 其他小组提意见,回家完成书面稿。教师给予各个组代表面对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帮助制作课件。
各个小组分别有了自己的论坛内容,例如,“成长是离童年渐行渐远———读《城南旧事》有感”“成长不外乎一‘勤’字———读《傅雷家书》有感”“成长是坚强的力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成长是看我72变——读《西游记》有感”等。让人惊叹的是, 十二三岁的学生有如此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流于形式的名著阅读,真是教师辜负了学生,学生的潜力真是值得挖掘的宝藏!
最后正式开展读书论坛,评奖。每个上台的学生都有收获,不仅让他们自己和组员有了群策群力展示阅读的舞台,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这才是推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真正动力所在。
二、名著导读课——以小见大,思绪飞扬,提高效果
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少不了“名著导读课”。但是名著导读到底“导”什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思考。名著导读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考试知识的认知,它还肩负着文化熏陶、精神滋养、人格塑造等更深层次的重任。就这个角度而言,名著导读课并不简单,语文教师似乎无从下手,但我们不要忘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名著导读课也可以选择名著中的一个文化 “点”,开动学生横扫群书的动力。
以《城南旧事》为例,我选择了《城南旧事》中的一个点——“离别”,主要环节如下。
1.七嘴八舌。
请具体说说《城南旧事》中分别写到了哪些“离别”。
2.心灵捕手。
乡愁、离别、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文学中的离别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被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称为“万古送别之祖”,到了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大部分都是写离别的,但文学中的这一主题真正繁盛的时期是在唐宋时期,我们对这很熟悉, 也背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到元明清时期,随着散曲、戏剧、小说的出现,离别的场面也出现在这时期的作品中。离别的基调多是哀怨、愁苦的,但也有豁达、坚强的。你认为《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属于哪种? 请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师引领。
秀珍与妞儿的离去,让小英子初尝伤心的味道; 小偷的离去,让小英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伤心;蓝姨娘的离去,让小英子面对了心中不得不承认的不安; 宋妈的离去,更是把伤感波及到家里的每一个人;爸爸的离去,让小英子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这些离别把小说的悲伤一步步推向高潮,但是,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小英子的逐渐成长,学会坚强,以及她独有的快乐,就像那冬天里的阳光一样,虽然寒冷,但是让人暖暖的。同学们,你们其实也在面对着许多的离别,与童年的离别,与母校的离别,与轻松的学习生活的离别,甚至与亲朋好友的离别,与至亲之人的离别……送给你们曹文轩的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超出了读一本书的范围,思维不限于情节的欣赏,更关注作品中一些独特的细节的描写,例如,冬阳的几次出现,小英子的悲剧推动作用,惠安馆中的几次情节铺垫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品味《城南旧事》的“离别”后,我把学生从书中引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在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性名著导读课中,教师选点至关重要。前文中提到切入点应是文化“点”, 如《城南旧事》中的“离别”,而不是纠结于内容的点, 如,秀珍、妞儿怎么被火车轧死的之类的。又如,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西游记》时,选择从“三”在古典文学中的意味入手,引导学生品味 “三”在文学创作上的效果,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除了阅读名著,还要查找很多间接性的资料,这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读书报告梳理——比较阅读,高屋建瓴,提高能力
天津市教研室研究员赵福楼说过,学生的阅读是需要展示和激励的。除了前文提到的读书论坛,读书报告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在班级的墙报中开辟一块天地,定期更换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读书报告,这会促使班集体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读书报告不必长篇大论,但一定要夺人眼球,引发思考, 产生共鸣。同样,读书报告选“点”也很重要,比较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书籍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对内容和形式都相近的作品,不妨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获得新的思维视角,以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例如,在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就有学生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作比较,用两本书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一些描写,带领学生感受这两部书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些学生就燃起了读《呼兰河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城南旧事》的认知。又如, 在中学必读的十二部名著中,游记就有几部,在学习 《格列佛游记》时完全可以把它与《鲁宾孙漂流记》来进行比较,会在社会背景、选材布局、语言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比较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练就课内阅读时习得的阅读方法,例如,可抓散文的某一主题,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可走入画面,感受散文的 “情感一条线,语言成画面”;阅读小说,则主要抓住其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学生可以在名著阅读的比较中渐渐去揣摩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区别,也可甄别不同体裁、相同内容的效果等,从而逐渐形成对书本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学生宝贵的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量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三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 4万词以上;四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中学生能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显然,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靠教科书是远远不能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因此, 教师必须设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
二、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语言专家对课外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材料、学习本身,对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研究。
F.M.Hafiz和Iudor(1989)在英国,设立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由巴基斯坦儿童组成的泛读班,使用英语分级读本。旨在调查为乐趣而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否能提高被试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技能。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语言行为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写作技能上。在教学上,该研究证实了使用分级读本的泛读价值。
Mquilla (1997)和Day £Bamford(1998)的研究指出了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建议通过适时地增加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钟敏,2007)。这样不仅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吴玉玲(2008)将简易读物与高中英语课程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佳娣(2008)对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作了可行性分析,建议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素慧(2010)在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上发表文章《刍议初中英语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认为教材选择要做到内外并举,循序渐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难度适中,趣味相投的原则。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更有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意义
《标准(2011年版)》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其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地道流畅生动,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故事的情节,品味经典语言,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潜移默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四、研究的目标
本项研究主要在于探索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对初中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实践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打破了教师单一研究课本的传统,积极鼓励教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收集。同时,此项研究使英语经典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化、系统化。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经典名著阅读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经典名著分级读物。并采取具体行动方案促进名著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撰写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可分为摘要式(summarytape book report)和简评式(brief-comment book report)。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作摘要式读书报告,即把原著中精美的语言、精辟的论点摘抄下来,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需要任何发挥。能力稍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简评式读书报告,即可将原著情节或论述要点进行复述,也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通过读书报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大大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语用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名著阅读
利用电影、网络视频等媒介进行文字与影像的补充与促进。如学生在读《爱丽斯之梦游仙境》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电影。选择影视作品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名著讲究文字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视觉化。将文字与意象相结合,是积极的文本再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对名著的内容及其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定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指导课
(1)读书交流
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心得体会。倡导生生同读,师生同读。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交流阅读的作品。将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可以根据问题生成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供大家畅所欲言。
(2)多种形式展示阅读
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自己确定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阅读。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手抄报展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助于这部分同学深度剖析作品片段, 又有助于其他同学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内容。
4.多元化评价
为督促学生自觉地并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首先,由学生小组内认真阅读读书报告,根据语言的连贯、文章概述的简明扼要、语言的正确、书写的美观等方面,由组内成员共同评定出不同的等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有待改善)。各小组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可以在班级英语角展示。
其次,制定阅读自我评价表。
为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使其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制订阅读自我评价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阅读质量。
英语名著阅读自我评价表
学生姓名____时间____ 阅读作品____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
每个班级设置英语角展板,分为评价栏、推荐栏、展示栏、阅读之星四个栏目。在评价栏里公布本期阅读评价表,在推荐栏展示学生推荐段落欣赏或作品赏析等,在展示栏展示被评为A等的读书报告、优秀手抄报等,综合各方面,评选出本期阅读之星,贴上照片并配以阅读之星寄语。以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最后,利用好名著作品后评价手册。
为丰富评价形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阅读检测,设计一些易做的理解题。如:单选题,排序题,回答问题等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选词填空,单词释义等考查作品中设计的课标词汇;选用合适的短语完成故事概要,加深学生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或主题分析,鼓励学生深层次理解。
结语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开阔人生事业,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情冶性,提高人生的境界。经典名著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丰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原则,同时也是一种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行走在经典名著阅读之路上,有芬芳,有荆棘,但我们坚信:有我们的坚持,必有我们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A].《外语名家论要》.主编.张后尘.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张爱珍.《农村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1
[4]钟敏.《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
【作者简介】
高媛媛(1982.02- )江苏如东人,一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如东县学科带头人;如东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市县公开课;2014年参加南通市中考命题工作。
名著阅读研究 篇4
南海一中 曹红娟
一、选题意义
(一)时代呼唤英语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当今各种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中国已经逐步与世界接轨,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习外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且掌握一门国际通用的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弊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机械老套、简单划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和容器,从而导致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精神受到很大程度的束缚和限制。知识教学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过分强调语法结构的掌握和强化训练;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阅读和写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学校里学的是“哑巴英语”,他们只懂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地应付考试,不晓得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变通、迁移。尽管这有些危言耸听,但绝对是“有过之而不及”。这样的教学现状与时代的需求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对英语教学明确地提出了几点要求: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讲授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风格。英语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学的评价侧重点也应该发生改变,应该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网络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网络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发生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冲击。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推进,校园网与Internet的接轨,网络教学成为现实。网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广泛。
网络在教学中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提供海量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实现远程协商讨论、实现信息高效而快速的查询与利用、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这些优势为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曙光和生机。网络集文字阅读、有声阅读、图片阅读为一体,提供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科技,尝试与国外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三)语言运用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语言运用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提出对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较大,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领域。作文类型也逐渐多元化,涉及图表作文、论说文、应用文(包括书信、通知、申请表等)和文章改编等形式。而且,每年高考的英语试题中,阅读和写作的分值都很大。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近年来,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阅读材料日益丰富,富有现代气息的时文阅读得到了重视,但对名著阅读却有所忽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编排中,几乎每一册都至少有一篇以文学为题材的阅读,如Book A 的《项链》(Necklace),Book 2A《百万英镑》的节选 At the Shop,Book2 B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Book3A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英语名著阅读教材的涉及到了英语国家许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所注重的一个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语言优美、引人向上,对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这也是人性化教育所注重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欲以英语名著为教学专题,结合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技能的培养,努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中英语教学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法和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二、研究目标
(一)研究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二)设计一套专门用于英语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设计与开发“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是: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其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再次,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所以,学习者据此展开的协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有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写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指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操作性:教学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面向广大的第一线学科教师,要被广大学科教师所掌握并在教学中操作应用。
3、指导性:教学设计又是一门指导性很强的理论,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
四、研究内容
(一)探索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操作流程
1、情境的创设(包括情境的类型、创设情境需要考虑问题)
2、任务的设计(包括任务的类型、任务的设计原则)
3、学生活动的设计(包括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的设计)
4、教师活动的设计(包括指导、监控和管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5、学习评价的设计(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
(二)建立一套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1、“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的框架设计和系统开发
2、“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的教学应用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评价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的总目标(含三次循环)研究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操作流程
2、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
3、行动研究的行动者: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高二级教师曹红娟
4、行动研究的对象: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5、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2003年9—10月 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一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Students’ Book , Book 1B Necklace 《项链》(2课时)
课外内容:Necklace 原文阅读与欣赏(2课时)
第一轮教学资源:“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计划:
1、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情境和任务的类型
2、分析网络的优势,结合文献研究分析,针对英语教学的实际环境,分别选择一种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进行设计
3、分别设计Necklace《项链》和“Necklace 原文阅读与欣赏”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4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情境和任务的类型,以及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2、教师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如何提取学习任务
反思:
1、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是否适合与本次专题教学,是否与本次专题教学已经具备的环境相符,有哪些地方存在差异,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2、对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
3、能否改进所选择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或者是自行提出一种新的情境类型和任务类型(2)2003年10—11月 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二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Students’ Book, Book 2A
Millionaire 《百万英镑》(2课
时)
课外内容:Millionaire 原文阅读和马克•吐温的作品选读(2课时)
第二轮教学资源:“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计划:
1、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种类、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2、针对本次专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一种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进行设计
3、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专题的实际情况,分析和总结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4、分别设计Millionaire《百万英镑》和“Millionaire 原文阅读和马克•吐温的作品选读”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4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所选择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2、教师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反思:
1、所选择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是否适合与本次专题教学,是否与本次专题教学已经具备的环境相符,有哪些地方存在差异,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2、对所选择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
3、能否改进所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或者是自行提出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方式
4、教师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改进(3)2003年11—12月 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三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学习评价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三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Students’ Book , Book 2B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2课时)
课外内容:A Tales of Two Cities原文阅读、电影欣赏和狄更斯作品选
读(2课时)
第三轮教学资源:“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 计划:
1、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学习评价的类型、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2、针对本次专题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学习评价的类型进行设计
3、分别设计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和“A Tales of Two Cities原文阅读、电影欣赏和狄更斯作品选读”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4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名著篇”英语专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学习评价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所选择的学习评价类型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步骤
2、学习评价的内容、主体和方式 反思:
1、所选择的学习评价类型是否适合与本次专题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2、对所选择的学习评价类型的设计是否科学
3、评价的方式是否正确,评价的内容和量表设计是否科学
六、创新点
(一)探索了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操作流程,从而丰富了网络教学的设计方法
(二)建立了一套具有一定推广性的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2节
(二)优秀论文:《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设计研究》(共1篇)
走进名著 阅读经典 篇5
【内容摘要】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可名著的阅读现状却使我们担忧,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淡化,沉迷网络小说和游戏……我认为教师应当正确地“导”,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辅读活动等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名著阅读的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书籍,累积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和想象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名著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
然而现在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方面的表现却很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迷网络小说和游戏。随着互联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学生沉迷网络小说和游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或许它可以打发时间,但是它更会麻痹人的思想,侵蚀人的心灵,使人逐渐消沉。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消极,应付学习,应付考试,应付做事,所有的斗志都被消磨了。
2、学生的“读”没有得到时间的保证。学生课程多,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导致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上明显存在走马观花的情况,甚至个别学生直到小学高年级阶段都还没有接触过名著。
3、另外还有几个问题:(1)阅读习惯几乎没有;(2)手头资料缺乏;(3)缺少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规划导致缺少坚持;(4)评价机制缺失,导致缺乏阅读的动力;(5)受应试教育和时尚的影响,对文学名著缺乏阅读兴趣。
现将自己这几年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对中外经典名著教学的思考整理成文,期许与大家交流探讨。
1、在态度方面引导学生。一般除个别对文学名著十分爱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如饥似渴地阅读名著外,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教师首先要学生端正态度,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一要静心,唯有静才能潜心攻读;二要有恒心,在阅读中,浮躁和懒散往往导致阅读半途而废。老师可以结合名著的时代背景,向同学们加以介绍,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导读的效果。
2、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浏览、泛读、略读、精读、品读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以。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有的书则需咀嚼消化。知识性读物可泛读和略读;文质兼美佳作可品读和精读;新闻评论可只作一般了解,宜浏览。
3、开展丰富的阅读辅助活动。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阅读的辅助活动,如写读后感、辩论会、经典诵读赛、戏剧表演、出板报等,还可以开展名著阅读阶段性交流总结评比活动,以评价促阅读。
4、帮助学生选择读书的内容。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学生心灵的书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小面对零乱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
5、教学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在名著的阅读中,如果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那对名著的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地领悟名著的内涵,更不能让名著对自己有所启发和感悟。阅读时应要求学生做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要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因时间而异。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6、给学生专门的阅读时间。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自由阅读。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
有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有目的的读,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名著阅读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名著阅读,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 是一种思想和信息的输出, 只有输入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有东西可表达。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应给予充分重视,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同时, 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学习写作的基本技法, 写出情理兼备的作文。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 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 叙事不具体, 故事没有波澜, 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 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 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 尤其是一些小说, 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 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 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 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 然后, 从写作的角度, 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 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 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 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 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 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 就会具体起来, 就会丰满起来。又如, 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 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 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 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 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 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 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 通过倒叙的手法, 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 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 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 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 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 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 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 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 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 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 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 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 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 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 《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 表达自己的感受, 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 描绘画面, 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 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 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 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 又如, 《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学会散文的写作, 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 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 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 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 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 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 来开头和结尾, 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 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 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 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 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 如何写得有理有据, 让人认可, 叫人信服, 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 说理不够透彻, 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 学会建构文章, 做到说理充分有力,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 阅读古代论说散文, 学习名家立说树言。比如, 苏洵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不少都是表达个人观点, 说理充分有力, 代表性散文《六国论》, 阅读时, 苏洵开头开门见山提出的自己鲜明的观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种一破一立的方式值得学生借鉴, 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 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中间论证通过比喻论证、引证、对比论证, 生动形象而又充分有力。阅读荀子的《劝学》, 让学生借鉴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析为何要学, 论述如何去学。学生写作议论文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 并借鉴比喻说理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 更好地充实自己的文章。
总之, 著名思想家朱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句告诉世人如何才能够让心如此澄清, 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活水。也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有更新思想, 才能不至于落后腐朽, 唯有多读书。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将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丰富学生情感、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借鉴方法和技巧, 全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宗斌.高中作文教学模式浅析[J].吉林教育, 2014 (16)
高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有效性研究 篇7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本校是一所郊区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父母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留守孩子居多。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少的问题。笔者在进行此项课题研究之前曾在高二两个班做过一项“课外阅读”的调查。两个班共128人,在“高二以前读过几本名著”的问题上,选择“3本以下”的同学占74%;在“你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吗?”的问题上,85%的同学“没读过”,10%的同学“只读过一本”。这些数据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不得不令人深思。
笔者曾经查阅本校近几年高考语文单科成绩,并且与湛江市区的几所同等中学的成绩做了一些横向的对比,发现我校在语文单科平均分上处于偏低水平,特别是作文。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坡头区一中高二(9)(19)(20)(21)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260人。
2.研究方法
调查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组织访谈的方法,掌握课题研究前后学生阅读名著的篇目和数量。
探究交流法:生生、师生间互相探究和交流,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逐一解决,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状况。
对比实验法:通过研究对象实验前后与高二平行班的语文成绩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三、研究的过程
1.每学期安排2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课外名著。
2.每月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学生用周记或日记记录每个阶段的读书心得。
3.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
4.收集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书香伴我行》。
四、研究成果分析
1.名著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情操。同学们读这些作品,对真善美、假恶丑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书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很多同学在读书笔记里记录下他们心灵感悟的点点滴滴:
“我喜欢那些富有感情,使人心灵饱满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现在所拥有的和我必须要珍惜的。每读过一遍,都能让心灵上多出一片净土。”
“在书中,我看到了李白潇洒豪迈的诗情才气,看到了屈原飘飘若仙的气度,看到了李清照虚怀若谷的儒雅风度,看到了辛弃疾放声‘千古江山,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我的灵魂受到了启迪,我的生命因此更加丰实。”
课题研究开展这一年来,学生日常交流的语言变得更文明了,对待老师和同学更加地有礼貌了,分析问题变得理性多了,他们将这些的转变归结于读书。阅读名著,无疑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次升华。
2.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从前同学们只会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现在“高老头”“桑迪亚哥”“奥斯特洛夫斯基”等都是他们作文的“常客”;以前写作文总是口语连篇,如今作文则“出口成章”,大部分同学都能引用诗词或者名人名言,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仅如此,我们在语文试卷的其他版块同样也看到可喜的变化。高二期末考试,参加研究的四个班级语文成绩全年级排名前四。全年级语文平均分83.74,而参加课题研究的四个班级平均分均在92分以上,高二(9)班的平均分更是达到了97.2!2015年高考,我校的语文成绩平均分为98.8分,而参加研究的四个班平均分达到106.4分。
3.名著导读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的有效性——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名著阅读课题研究的实施,使读书蔚然成风。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此种情形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者”,继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相应变化。
学生在请求老师推荐读物的同时,他们也向老师推荐读物,例如很多同学都在读的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也有同学向老师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书笔者在大学时候就读过,但为了能和同学们更好的交流,笔者还是重读了一遍经典。因为只有指导老师的理解深刻了,才能引导同学们理解地更加透彻。
五、反思
本次“名著阅读”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本人反思和改进:
1.学生阅读名著的类型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小说为主,其他文体涉猎较少。通过个别访谈,笔者得知,学生重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这样的选择导致的结果可以在作文中略见一二,表现出来就是逻辑不强,说理不够透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指导学生加强哲理性名著的阅读。
2.如何平衡学生的读书进度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和习惯差异很大,学生们在同一段时间内读书的内容不一,读书的进度不一,读书的量不一,对开展读书交流和研究进程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此,课题组的做法有:1.鼓励班级分小组合作探究,3—5人为一组,在同一时间段读同一本名著,小组内先进行探讨交流;2.鼓励学生读书交流活动时踊跃发言,争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