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共14篇)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话红楼,由盛至衰。《红楼梦》这本书是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作者曹雪芹通过对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的叙述,折射出封建大家庭中成员们的由乐而悲的曲折过程。
盛时,贾府荣华富贵令人无比向往。不论招待远客的宴席,还是丫鬟婆子的穿着打扮。那都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当初,海棠社成员共同作诗,众多有才的女子与偏爱诗词歌赋的宝玉一起吟诗作赋,尽情挥发他们的才华。他们写的诗都蕴含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后来,大家又同进家宴,一起吃螃蟹,一起喝酒,乐哉!只可惜好景不长,那些读来着实让人佩服和惊叹的诗词与海棠社的辉煌和快乐是那么的短暂,紧接着一个一个的厄运便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贾元春嫁到宫中成了贵妃娘娘,享尽了荣华富贵,却可惜死的过早。从此以后,贾府变得衰败了。贾政、贾赦的家产被查,贾氏府邸被封。府中的女子家人一个个离去,贾府也渐渐冷清了。黛玉病死,宝玉、宝钗成婚。宝玉再次发起狂风病来,最终出家。贾母、凤姐病死,迎春嫁至孙绍祖,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活活折磨死了。探春远嫁,惜春当了尼姑。最终,宝钗、湘云守了寡。
可惜,可怜。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无辜之人也会被受牵连。终究逃不出的厄运,叹贾府如此悲惨的命运与结局。这是一场悲剧,悲伤凄惨的爱情,悲惨的命运。贾府终为充满了忧郁感与悲悯的存在。
让我们一起品红楼,读盛衰。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的焦点在二十世纪开始转向对作者曹雪芹本人的生平家世。尽管曹雪芹留下来的资料除却《红楼梦》, 以及仅存八分之一的佚著《废艺斋集稿》之外一无所有, 尽管对其生平的考证过程极为艰辛, 但多亏了诸多学者如胡适、周汝昌等等的辛勤工作, 我们仍然能够从种种蛛丝马迹中看到宗教意识对于其《红楼梦》创作主旨的影响。
曹雪芹晚年居住于郊外, 虽然当时的郊区并非我们常常想象的风景如画, 但在他所留下的各种同友人的诗句中我们能够知道, 曹雪芹著书十年中常常拜访位于郊区的寺庙, 相信在潜移默化中这些作者常常拜访的宗教场所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些基础素材。
世人对曹雪芹其人多有评价, 或从多个方面分析他的多种性格特点, 但是所谓“素性放达, 又有魏晋遗风”确是常常为人们称道, 他的那种适意放达, 不假修饰, 率性而为的作风也常常被人认为是与宗教对他的影响分不开的。体现在其作品中, 那种宗教的色彩不是被动的, 也不是在隐藏在作品中的, 相反是主动的, 通过作者主体的创作视角来展现的, 其笔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贾宝玉那种不求经济仕途, 杂学旁收, 率性自我的形象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宗教意识的表达上, 整个作品几乎是以宗教为根源为母体的。首先, 作品中太虚幻境和真实人间的双重构架, 使得整个故事本身现实和神话难分难解。在现实的人间发生的一切故事却似乎总在梦境般的神话中有所体现, 这为整个故事笼罩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
其次, 一个“甄”世界和“贾”世界的构架在小说开篇之初就已经渗透了, 两个相似的主线的发展, 正像是宝玉在梦中见的那样每一个大观园中的人物总有一个相对的影子, 那么到底何处是真何处是假的, 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奇妙构思正是宗教意识的体现。
二、《红楼梦》中宗教意识的具象化
宗教意识在整部小说中不仅仅体现在那些背景的构架和主旨的表达上, 《红楼梦》作为清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一面也为我们细细的描述了许多当时的宗教事宜, 例如秦氏之丧和清虚观打醮等具体活动中, 在整部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旨表达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秦氏之丧这一节中 (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 正是贾府权势浩大的顶峰时期, 作者不惜笔墨的将这场丧失的规模排场、人情往来、官场应酬描写的细致入微, 整个场面可谓是风生水起, 风光无限, 这也是使得读者体会到整个贾府的繁荣, 也为了与后文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跨越时间的家族式的兴衰最能够让人产生思考, 也最能够体现出宗教思维中色空、因果等意象。
另外《红楼梦》中人物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浓厚, 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完整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小说的描述人物来看, 如果从广义上来说, 几乎每个人物上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色彩, 这里着重分析几个继承了作者宗教意识的人物。第一类人物是小说中真正的道僧, 正是因为这部小说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因此小说中道僧的形象也较多, 例如小说中各种道士和僧人形象, 以及一些特殊的幻境中的形象。其中幻境中的那些仙子形象更是成为了作者宗教意识和精神的寄托, 例如警幻仙姑几乎集中了多种传统宗教化身, 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主宰者, 对情节的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类是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式的人物。这些人物被作者倾注了太多的宗教情怀和寄托, 例如贾宝玉最终的解脱, 林黛玉的真性情, 迎春的清静无为等等, 他们身上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们在亦真亦幻的大观园中生活本身也体现出了小说的宗教精神。
三、《红楼梦》中宗教意识的美学价值
宗教情怀和意识无孔不入的渗透到整部小说之中, 这种宗教的情怀不是作者强加的, 却似乎是在作品本身中流露出来的, 那种亦真亦幻、轮回宿命之感给整部小说抹上了一层独特的宗教美感。在笔者看来, 红楼梦中的宗教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回归本质的执着。不论是作品中的贾宝玉对于封建社会经济权贵的敬而远之还是现实中曹雪芹安贫乐道, 潜心著书, 都体现对真我和本质的一种回归, 这也正是宗教精神中“无为”的体现。其次, 体现在作品引人向真的教化中。教化或者说启示是每部作品中必然会表达或流露出来的, 但在红楼梦中这种教化并非是强求的“因果循环”,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敢于表达出“真我”的人物的赞赏, 不论是顿悟出家的甄士隐和柳湘莲, 还是在大观园中“饿了吃, 困了睡”的贾宝玉, 作者在潜移默化中赞赏的正是真性情的难能可贵。再次, 体现在作品描述的那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中。宗教元素的加入使得小说本身描写的“甄贾”世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人们沉沦在现实缔造的幻梦中, 但在那一片片白茫茫的大地上, 又让人领悟到或许那些置身仙境的幻梦才是真实, 宗教精神让小说描述的意象获得了一种朦胧的诗意。
四、结语
正如本文开始分析的, 《红楼梦》在多个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甚至在创作主旨上就是以宗教意识为底色的, 这源自于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情怀, 但是作品本身却不同于其他带有宗教意识的著作, 它的自然流露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将古老的宗教智慧和文学艺术高度的融合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美学价值, 提升的整部作品的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高存.“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论探春的性格特点[J].名作欣赏, 2011 (05) .
[2]李根亮.关于明清小说中死亡描写的宗教解读[J].菏泽学院学报, 2011 (01) .
[3]傅翀.谈《红楼梦》中对“窥听”书写的特点与意义[J].红楼梦学刊, 2011 (01) .
[4]陈琳.《红楼梦》“看官”英译与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西渐[J].红楼梦学刊, 2011 (01) .
[5]李鸿渊.近十五年来《红楼梦》之女性主义批评综述[J].红楼梦学刊, 2011 (01) .
读红楼名著,学艺术技巧 篇3
一、经纬交织的结构艺术
一部《红楼梦》,全书共有一百二十回,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然而我们读来却并不感到凌乱,原因就是作者巧妙运用了经纬交织的网格状设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能使人物左右逢源,使故事有因有果。具体来说,整部作品经线为社会悲剧。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回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以贾府为例,前5回是概说,也就是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六回至第五十五回是全盛时期,第六十六回至第一百零四回由盛而衰,走下坡路,第一百零五回至第一百二十回彻底衰落。这条主线同时穿插宝黛爱情悲剧,共同支撑起整部作品的骨架。而故事中众多的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各有故事,与经线编织,形成了整部作品的纬线,经纬交织,便构成网格状的叙事结构。有了这种结构,竖看,作品讲述的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兴衰史,横看,则是人物的生活史,横竖交织,构成一篇庞大而不凌乱的叙事体系。
二、画笔写人的人物塑造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幅千姿百态、色彩绚烂的人物长轴。曹雪芹擅长丹青,熟谙画论,因而作品中刻画人物,自然也会深得现实主义绘画之妙。例如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她不仅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而且在她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不幸。作者便抓住她的柔弱、纯美来构筑画意。但作者又故意不去写她的美,而是借他人之言,来写她的美。先是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读者在头脑中就完全是一幅画,一幅“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形象便会产生。
脂砚斋曾评曹雪芹能“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人物,他之所以能把一个个人物写得逼真活跳,就在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写出其声、其态、其神、其貌、其情、其性,这样写出的人物才会有立体感,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一部《红楼梦》,讲述的是封建家族的兴衰史,事件庞杂,人物众多。据有人统计,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732个,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仆人、村女、村妪、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这么多的事件和人物,作者调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最突出的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这也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即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其次是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黛玉与晴雯,宝钗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第三是将人物安插在大场面、大事件、大冲突中,表现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政、贾宝玉、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以及那些婆子们的不同言语、神态,便能窥见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第四是巧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是大都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而林黛玉则是“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表现出的是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当然,《红楼梦》艺术手法还有很多,这里仅作举例,以帮助同学们来揣摩探究。
四、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它的语言特色。小说语言精粹,简洁文雅,精练准确,字字皆玉,在语言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品最擅长写人物的对话,通过生动的语言叙写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个性。例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宝玉生气后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就写出了贾宝玉说话毫无遮拦,似傻如狂的个性。二是注重炼字造句,推陈出新,趣味盎然。例如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见平儿进来,“众人忙都站起来了”,刘姥姥“忙跳下地来”,这里跳字非常传神,写出姥姥坐得太深不免椅高腿短所致。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的“吃茄鲞”,凤姐笑道:“……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一个“跑”字一个“哄”字用得十分生动,也能显示出作者用字的精妙。三是善于对俗谚改造,让语言生动,生出无穷趣味。例如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前,与姑爷狗儿的一段对话,“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这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俗语,“拉硬屎”是俗语,“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则是对俗语的改造。这些语言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脱下,略动一动,宝玉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下来了。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阔的僵痕高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摘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节选的部分主要通过何种方法塑造人物,袭人、宝钗和黛玉、表现了她们怎样的形象特征?
3.同样是看到宝玉挨打,袭人、宝钗和黛玉各有怎样的表现?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宝玉挨打,众人看望。
2.袭人:动作、语言描写,刻画出袭人的谨慎小心、心直口快、心地善良的个性。
宝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她举止娴雅、含而不露、心善矫情的个性。
黛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她自尊自爱、多愁善感、含蓄深沉的个性。
读名著红楼梦有感 篇4
从第二回开始,在冷子兴的口中得知了贾家那庞大的亲系关系。然后再从林黛玉初到贾家时,四处拜见各位亲戚时更了解到贾家庞大,而且连再贾家里面去拜见亲戚也能用上轿,随行的丫鬟嬷嬷都是管教有方,可知贾家在金陵更是举足轻重,是一户大富大贵的人家。
然后继续读下去,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林黛玉初到贾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不禁地联想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700字》。像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她关心黛玉由悲转喜幻变的态度与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一下子让人插不上嘴一样,大概这就是她的特色。我跟许多未细读《红楼梦》得人一样,脑海中最觉得重要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了。如今作者仅用一小段落就把王熙凤“辣妹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活灵活现。再说,林黛玉尚未正式与两位舅舅见面以及尚未一露面的人物必定是成就这部名著地位不朽的关键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根线索,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就是儒家学派的话,那么其余得人物必定是“百家”了,每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个性都有着给人深刻的印象。即便他们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整部《红楼梦》就会显得单保虽然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读起来还真会容易混淆,但是亦只有这错中复杂的关系才更引人入胜。
以前还未曾看过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十分经典。至于内容,当然也就是一知半解。这周要看的章节里正好有“黛玉葬花”,于是这次就简单写写拜读之后对27回的感想。27回精彩的地方,是将宝钗和黛玉这两的心情和遭遇人对比着写——一个戏蝶,一个葬花:一个欢乐,一个悲泣,对比起来就有互相衬托对比之感。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张贺
写在前面
今天在整理社团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第二届会长写的文章,当时是向中原工学院校团委主办的电子刊物“绮湖文梦”的“红楼文苑”专栏投的稿,采纳与否现在已经不能知晓,唯有这篇文章以word文档的方式穿越近10年的时光,展现在我的眼前,后续整理过程中将会陆续发出历届社长大大的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所有图片均截取自87版《红楼梦》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
题记
《红楼梦》堪称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内涵,使中国古典文学达到了最高峰。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是自律的、哲学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宇宙的,也是文学的。作为我校红楼会一名会员,我凭借着自己数年对《红楼梦》的潜心阅读,借学校《书香致远—中原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读书节作品选》出书之际,特写下这篇《红楼梦》读书心得,鉴于篇幅有限,仅作几方面新的见解,以飨读者。
一
关于《红楼梦》的书名
“红楼梦”三字其实并非《红楼梦》一书的原名,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样,《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实之所以称为《石头记》,那是因为书中所叙之事乃假托为一石头所记,并且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而且他原为大荒山无稽崖边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顽石,皆因种种记事都与这块顽石有关,所以才名曰《石头记》。
另外,历史上还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着它各自的含义。例如“石头记”一名就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而改名为“情僧录”,后来曹雪芹又将“风月宝鉴”改名为“金陵十二钗”等等。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为什么最终要以“红楼梦”三字作为书名呢?其历史原因是因为后来程、高等版本的出现。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红楼梦”三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实“红楼”二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红”做“女儿”讲,“红楼”即指“女儿的闺房”;二是“红楼”即“朱楼、朱门”之意,寓言“富贵之家”.事实上结合《红楼梦》一书,我们不难发现,“红楼”这两方面的意思是都有的。那么,“梦”该作何解释呢?所谓“梦者,幻也”.意指“不真实”.结合“红楼”二字,我们便可推断出“人生如一梦”的意思。的确,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便是这样一位钟鸣鼎食之家的纨绔弟子,过着梦幻一样的生活,最终却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在我看来,尽管曹雪芹将“风月宝鉴”更名为“金陵十二钗”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其含义却远不如“红楼梦”三字更值得斟酌与推敲。
二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善恶之论
就我这几年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而言,我其实是不赞同一些读者极端地去喜欢或讨厌某一位故事人物的。至少对《红楼梦》这部书而言不应该这样,《红楼梦》是一部真实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发自内心的,是无褒贬色彩的,他就是如实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不灌入自己个人的偏激的感情。
例如,我喜欢林黛玉各方面却不喜欢她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却不是这样,她以其大度善解人意赢得了众人的欢心。不过也有人说薛宝钗城府太深,又阿谀奉承。其实这种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如果真如所说的那样,那么,宝玉还不免“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这也未免太“下作”了吧,所以说人物形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其实,我是比较喜欢宝钗的,从人品上看,宝钗应该是个端庄、美丽、博学自重的女性,只不过她的思想完全是封建的正统思想,但她待人处事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法的,在那时看来是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产生的观点也随之不同而已。
另一大极具争议的人物便是贾府“掌柜的”琏二奶奶王熙凤了。王熙凤本是王夫人娘家侄女,嫁给贾家大老爷贾赦做儿媳妇,贾琏之妻。王熙凤从小一身男儿身打扮,做事干练,性格泼辣。
她在贾府的生活和权力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概括再贴切不过:“谁知自娶他(指贾琏)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她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况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由此我们得知,王熙凤在贾府中起着“总管”的作用。既然为“总管”,就难免“管”出一些非议来,从而王熙凤在众人眼中成了一位“地道”的尖酸刻薄的泼妇。
不过从第五十五回她与平儿的对话中却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二是家里出去得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恐怕就要赔尽了。”这些话其实足以看出王熙凤的眼光和见解,同时也不免让人产生恻隐之心。
三
有关“黛玉之死和宝钗完婚”
众所周知,《红楼梦》全稿已不存在,现流行《红楼梦》版本中普遍认为是由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而在续作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续作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不及前八十回,甚至有许多故事情节是有违作者原意的。
而我新近发现,在第九十八回写道:“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结亲的这个时辰”,这个看似十分戏剧性的一幕确实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还能增加人物身世的凄惨。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又会觉得这是很荒唐的。
首先,这一情节是与小说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严重不相符的;其次,退一步说,以贾家的地位来说,他们也绝不会让宝玉偷偷完婚,尽管一方面只是为了去邪冲喜,但贵妃病逝并没明令不能娶亲。再说,宝玉真正喜欢的是黛玉,与其说让宝玉娶宝钗,还不如娶黛玉病好的更快。只要病好了,还在乎什么金玉之说吗?
后记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1不是它们忘记了曾经的约定,而是成年的蜻蜓再也回不到童年它们居住的水塘。
透过《红楼梦》几张薄薄的纸,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只蜻蜓飞了出来,它们回头望望那个叫童年的水塘,却仍要扑闪着翅膀飞向充满无奈的世界。
他们相约在大观园中的时候只有七、八岁,那时的他们,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在玩玩闹闹中度过了少得可怜的童年。
但命运早已决定人的一生,而时间正是有别于刀砍斧削的力量,它不动声色,改写你相信,坚持与拥有的一切。流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将你散尽的千金再还与你,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不能回到生命里。
面对着千疮百孔的生活,每个人都不得不长大,不得不成熟,不得不应对,只是人人应对方法不同罢了。
黛玉开始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可凄苦的身世让她日渐憔悴,过去的甜蜜增添了现在的痛苦,开始伤春悲秋,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不让他人靠近的同时,只向宝玉敞开心门。注定了她一生还泪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
宝钗开始保持“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谨慎,不许感情轻易吐露,也锁住自己的心,不许旁人轻易窥探。在掩住门扉的小小世界里承受着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一大家人的责任。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摘掉面具的她才能发出一声顺应时势的叹息,然后蹲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暗暗舔着自己早已伤痕累累的心。
宝玉开始流连在莺歌燕舞的大观园里,逃避着终将面对的现实。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回首再看,有的蜻蜓早已折翅;有的蜻蜓换上新装;有的蜻蜓在低空盘旋;有的蜻蜓尽情飞翔。但无论如何也要向前,无论何时也要坚强。因为没有一条路让他们回到从前。
红楼梦中的孩子们终究是长大了,尽管他们提前经历了人间百态,提前阅览了悲欢离合。我想这种过早的长大必定会过早结果过早夭折,但等梦醒花落,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与童年买单呢?又有谁为世上残酷的现实赎罪呢?
相较红楼梦中的孩子们,我们是不是该庆幸呢?但愿他们的悲剧不再在21世纪的今天重演。在此我真心希望那一幕永远存于红楼一梦当中。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2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明白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可是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并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可是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终,最终,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终明白了真相,悲痛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明白他去了哪里,后人只明白,原先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十分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主角,并且最终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终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终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3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本《红楼梦》。心里却难过到了极点,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红楼女儿悲惨的下场,令我感叹到叹息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之变更让我沉思许久!
想当初,宁荣二府繁华至极,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极尽奢华,正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里画的还美”,可最后呢?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场,而曾经居住这里面那些美好的人物,也是死的死,走的走,一片凄凉。
他们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是因为过度追求金钱与权势;是因为妄想不劳而获;是因为那吃人的封建礼制。若不是这些,大观园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
想一想那些可爱的女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温柔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傲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
每一个都那么的冰雪聪明,例如:“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黛玉的情景,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就像宝玉说的“这些女儿都是谁做的”,可到头来,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这其中的辛酸和悲哀,有谁能懂得,有谁能理解?
而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但到后来,她们一个个离他而去……
我已经不再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了,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写满了人间悲欢离合、社会百态。都说《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仍旧让我感叹,让我不忍,让我深思!
读《红楼梦》有感 篇7
《红楼梦》里黛玉所作诗词众多,最清晰预示她的命运的,大约有三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与《桃花行》。
当黛玉葬花之时,是与宝玉怄气。她到怡红院来寻宝玉,偏巧看见宝钗进去,暗自心中疑了一层,前去叫门,偏偏晴雯和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来,黛玉痴立门外,隔墙听见宝玉和宝钗在院内笑语,益发伤了情。《葬花吟》便是次日她在避人处的伤心吟。时当春末夏初,大观园春光深浓,花草繁盛,人亦兴致勃勃。就连黛玉和宝玉之间闹了误会,也没什么大不了,哄一哄,笑一笑,说清楚便过去了。依旧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世上的事就怕说不清楚。到有一日他们之间隔了千山万水,百口莫辩的时候,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也是相对怅然。
《秋窗风雨夕》写于秋分之后,风雨之夕。黛玉痰疾发作。这日黛玉喝了两口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近黄昏时,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玉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成《秋窗风雨夕》一首。那一夜,他冒雨来看她,多少情意尽在眼底,这时还是将来有望的。
黛玉写到《桃花行》时,时值孟春。时日轮回,岁月已薄。虽然众人依旧要起诗社,明眼人都知道是强弩之末,不复往昔盛况。诗情也越来越淡薄,咏的是桃花、柳絮等随风不能自主之物。
这三首诗时间上暗自演进,基本格调一致,都是悲切的底子。顾花自怜,风起残红零落。她是人花相看,寂寞开无主。
奈何前世冤孽,心结难纾。她此来不为别的,就是为偿他前世之恩。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以一生眼泪还之。可他有了凡人躯体,就有了凡人之思,凡尘的牵绊。他虽知弱水三千,非她不饮,一腔爱意亦只能徘徊于心,欲言又止。
看似无情却有情的人,对红尘仍眷恋奢望,所以必须经历过放手,偿还后才如愿。任由欲念附着人生,衍生情孽,如光透过琉璃,生出五彩斑斓的幻觉来。人既留恋良辰美景,亦必须承受难得的永恒之痛。镜花水月虽美,曲终仍是悲叹。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里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写得感情丰富、纯洁无瑕,超过了一般人的感情描写,长长的人物描写让我一点也不感到厌倦,好像被一种魔力所吸引,不能自拔。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她天资聪慧、博学浏览,跟林黛玉比起来,虽然林黛玉也很聪明,但她没有薛宝钗宽厚、大度。林黛玉一生气就会使“小性子”,还经常讥笑、戒备薛宝钗,但薛宝钗一点也不在乎,在林黛玉生病的时候,还带药给她,表现的很有教养。薛宝钗的优秀品质,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
《红楼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好诗,每一首诗都非常动听,非常有吸引力:
无天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干年。此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红楼梦》讲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林黛玉本是天上的仙草,而贾宝玉是天上浇灌她的使者,为了报答贾宝玉的灌溉之恩,于是林黛玉跟随贾宝玉也投胎人间。贾宝玉一出生,口中就含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玉”,但从小就喜欢女孩的东西,说话也非常奇怪,这时林黛玉来了,他们一见面,就觉得非常面熟,玩得非常开心。林黛玉聪明伶俐、非常乖巧,可就是心眼太小,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贾宝玉闹矛盾、使性子,让大家都很不开心。
有一次,薛宝钗过生日,因为她非常有才华又宽宏大量,贾母非常喜欢她。于是,薛宝钗的生日会就比林黛玉的要热闹、要好,林黛玉就很不高兴,薛宝钗呢,一点也不在乎,选戏的时候照样体贴地选了贾母喜欢的戏,这让贾母更加喜欢她。
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在一起,又看了《西厢记》,他们非常希望能像书中人物那样,可以天天在一起看书、写诗。随着他们渐渐长大,贾宝玉该结婚了,由于贾母非常喜欢薛宝钗,就想让贾宝玉和她结婚,可又怕贾宝玉不同意,左右为难。王熙凤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让薛宝钗假扮林黛玉做新娘,嫁给贾宝玉,正欢天喜地的贾宝玉一看,不是林妹妹,于是就大哭起来。林黛玉听说贾宝玉结婚了,可新娘不是自己,伤心欲绝,吐血身亡了。贾母也从那天起,一病不起,最后也死去了。不久,家也被抄了,整个家就此灭亡了。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你写一个大家族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了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晴零,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齿伶俐,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但是她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在家,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里面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王熙凤的狡猾奸诈,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
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偏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我又读了一本着名的书,它就是——《红楼梦》。看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故事呢?
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着。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计算机“读”出《红楼梦》作者 篇10
咬文嚼字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闪耀着作家自己的独特光彩,曹雪芹在遣词造句上更是独具匠心。俗话说:“刻画人物难,最难是眼睛。”历来的俗套小说,在描写人物的眼睛上,总不外乎“眼送秋波”一类套语,《红楼梦》则不然。作者形容宝玉的眼睛是:“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且似笑,即瞋视而有情。”寥寥数语,把宝玉的眼睛写活了。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字汇,或按人物、或按环境、或按物件、或按情节分门别类,编成二进制的数码,储存在电子计算机里,那么,倘使要验证某种修辞是否属于曹雪芹的笔法,也只要将词编成二进制的数码,输入电子计算机里。电子计算机就会像一位严谨的考证家那样,在大量存储的《红楼梦》字汇信息中,去一字一句地查实它们的相关程度,然后作出“是”或“非”的判断。这里的所谓相关程度,是指对特定对象描写时,遣词造句的内在一致性。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在贾府“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里,对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笑”:对宝玉“含情” “微嗔”的笑,对袭人“淡淡” “讥讽”的笑,对周瑞家“轻蔑” “冷嘲”的笑,对紫鹃“凄然” “温存”的笑……这些用字,同黛玉那种多愁善感、孤傲不屈的性格完全一致。这在统计学上叫做“正相关”。反之,如果用“横眉冷对” “呲牙咧嘴”等一类词,去描写林黛玉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笑,那就同林黛玉的性格格格不入,这就不符合曹雪芹的遣词造句。在统计学上,这叫做“负相关”。
《红楼梦》的前80回和后40回是否系同一个作者所写,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是高鹗续作。陈炳藻按章回顺序将《红楼梦》分成三组:A组为《红楼梦》1~40回,B组为《红楼梦》41~80回,C组为《红楼梦》81~120回。为了验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他还选了一部与《红楼梦》笔法迥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儿女英雄传》作为D组。从各组随意选取八万字,并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虚词等五类,每个词编成数码后,用穿孔机打在计算机卡片上;然后,输入一台电子计算机内,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比较和统计。结果,A组和B组用字的正相关达92%,这说明《红楼梦》前80回曹雪芹的用字和谐统一;《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用字的正相关达80%,这就是说,前80回与后40回的用字基本一致;而《红楼梦》前80回与《儿女英雄传》用字的正相关只有32%。因此,陈炳藻认为《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均出自曹雪芹一人手筆。
析梦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前前后后大约写了32个梦。那么,电子计算机是否也可以用来分析这些梦境的相关程度呢?也就是说各梦之间是否有内在的一致性?这对于考证《红楼梦》一书是出自一人手笔,还是出自几人手笔,十分有用。
用电子计算机来析梦,要比“字汇统计法”复杂得多。我们知道,任何机器都可以拆成一个个零部件,同样,文学描写也可以拆成小段,甚至句、词、字等单元。然后,将每个字编成一定的数码,由几组数码编成一个小组(数字小模块),它相当于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再由众多的数字小模块组合成某一类别的大模块,以此类推,梦境就数字模块化了。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但指出这一家族的势必崩溃和死0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势必崩溃和死亡。《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一样的身世运势,不一样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愿“注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伙庭中的宠儿,但运势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作者充分运用了国内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所有出色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生活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目前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所有,都是作者凭着国内出色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一直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方面的卓越收获,不只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遭到很多国家学者的看重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备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这是怎样哀伤的诗句,这是怎样的伤春的情思,这是怎样多愁的女子!人人都说她清冷孤傲,拥有目空一切的勇气,对任何人都是居高临下的感觉。我却觉得她那孤傲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热情而善良的心。一个为花赋词,为花伤感,乃至落泪的女子,谁能说她不善良。一个热心起诗社的女子,谁能说她不热情。
或许她的人生注定像她的泪珠一样不圆满,夹杂着些许苦涩。她的眼泪只为她爱的人而流,她的生命是纯粹的,纯粹到只剩下爱情。有人说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我却说拥有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在那样一个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黑暗社会,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的人生,更别提像林黛玉一样的孤女奢望能拥有自己的爱情了。可是林黛玉却敢于拥有,所以她是幸福的,即使到头来她不曾实现自己的爱情。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她焚稿断痴心,她后悔了吗?不,没有!她恨自己生在这样的社会,恨自己病如西子。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初读《红楼梦》
当我捧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红楼梦》时,你可以想象我有多么激动!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忽然有些看不下去了,书里讲的东西我觉十分无味。这时,我忽然想起“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这句话。如果我停止看《红楼梦》,不久吧珍宝抛弃了吗?再说了,《红楼梦》是经典名著,不同于一般的故事书。想到这,我也就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
读到最后,我读出了林黛玉的小肚鸡肠,王熙凤的狠毒狡诈……
再读《红楼梦》
我再次打开《红楼梦》时,少了第一次的热情,有的只是悲哀。
荣国府真是阴差阳错。当宝玉娶宝钗时,应该是喜气洋洋,欢天喜地,但在潇湘馆却是哭声一片。原来就在宝玉娶宝钗这个时刻,黛玉气绝。宝玉坚持了自己的最爱,但婚姻伴侣却不得不遵从父母的心愿。可怜宝玉最爱的人儿一生只落个“一缕香魂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读到这点,我不禁泪流满面,既哭宝玉的无情,也哭林黛玉的悲惨身世。
又读《红楼梦》
再拿起书,我上了上次的悲哀,有的只是愉悦。
引起我愉悦的是什么呢?就是《红楼梦》中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蒋玉菡、宝玉、薛蟠、云儿等对令。大家都说得漂亮、文雅、流畅。到呆霸王薛蟠时,开始推推搡搡,最后看看他的嘴里蹦出了什么词: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里花烛朝庸起。
未了唱“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哈哈!哈哈!你笑不笑?
呆霸王薛蟠是个十足的地痞流氓。平常我们都会用贬义词来堆砌他。可高明的曹雪芹却不这样,他巧妙用薛蟠的言行来表现他的十恶不赦。
202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202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它可以说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
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让我们明白了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毒害,亦是社会止步不前的根源。《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202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202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在这一周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含笑的悲剧。这部影片不仅放映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坠落;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不但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宝玉是衔玉而生,因何林妹妹从小一起长大,又有着同样的思想,不为名利所惑。最难忘的就是他和妹妹一起看西厢记时……
读了这本书我很喜欢这里面的故事,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202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使人百看不厌。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生活,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礼数,文化发展,以及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层面。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推荐阅读: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小学生12-20
读四大名著点评读后心得06-15
读红楼梦名著观后感400字精选作文05-20
小升初四大名著常考内容-红楼梦(附答案)11-25
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09-05
四大名著高一学生读后感10-11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后感08-17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07-30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0-21
202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