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2024-10-21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身为小女子一枚,最喜爱的名著当然是红楼,因为里面的许多细节性的描写和敏感心态大部分是从一个女子的心态出发的。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

爸爸送了一本《红楼梦》给我,他还告诉我这是世界名著,希望我能好好读一读。可是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稀里糊涂得,看得我思绪都乱了,我去问爸爸,这本书我怎么不太看得懂呢?可是爸爸却不肯教我,爸爸只是对我说:“俗话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要因为某些地方不明白就不读这本书,也许等你读完后,就会想明白。”

我将信将疑的去看了。真的,真的很有意思!当我看到宝玉生病了,就觉得很伤心,当我看到宝玉和黛玉玩的很开心,我就很开心,这样我的心一会开心一会伤心,一会想让宝玉这样做,一会想叫黛玉别伤心,就这样,我在忽喜忽悲中看完了正本书。

我去找爸爸,告诉她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很有意思。爸爸说现在你可以去弄明白这本书了。爸爸看我还是稀里糊涂地。就给我解释起这本书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特别是读到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心相恋,本来终于可以拜堂成亲了,却被家长安排与薛宝钗结婚,贾宝玉最终出家当和尚,家门破落。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爸爸又对我说:“贾宝玉本来是块石头,后来神仙点化让他投胎到贾府变成人。而林黛玉则是宝玉的眼泪化成的。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后来我有问妈妈,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他们是近亲能结婚吗?妈妈说:“可以呀,古人都喜欢亲上加亲。”啊!终于弄懂了两处,看来弄懂一本书还真不容易。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关键词:红楼梦,语篇研究,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除涉及了语言符号的转换外还涉及文本外的诸多因素。因此, 翻译工作者不仅必须具有本族语和外语的功底, 并且要有较广的知识面, 既要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 作家的创作个性, 还要分析和比较作品的语言所隐示的不同的民族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界定有两种———广义和狭义。广义认为翻译是一个系统论, 涉及到作者、原著、原语文化与译者、译著、译语文化、读者之间的交互互动 , 共同构成翻译过程中诸要素, 由于译者是这个互动活动中的一元, 其他诸要素都是构成译者身份并被译者所对象化。狭义认为, 翻译中的主体应该指译者, 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本文则倾向于广义的定论, 认为一个译本的产生是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 作者与译者, 原语结构与译入语结构的有机结合产物。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小说之一, 《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将其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英译本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中国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 (YangHsien-yi and Gladys Yang) 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英译本特征鲜明, 各有千秋。译者在其译本中都充分展现了自身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下面将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从语言与语篇的信息结构, 衔接手段及总体策略方面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信息结构

篇章最重要的功能是信息功能, 因而对篇章信息结构的剖析十分重要, 绝大多数篇章是由句子构成, 所以, 句子信息结构是研究篇章信息结构的重要对象。主位——述位的结构就是句子的信息结构, 是作者思维方式的体现。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 (subject-matter prominent or topic prominent) , 而英语则是主语显著语言 (subject prominent) 。

在红楼梦第三回, 黛玉进贾府, 有这样的句子:

“你妹妹远路才来, 身子又弱, 也才劝住她, 快别再提了”。杨版和霍版对于此句话的翻译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语言结构。

“So don't reopen that subject.” (Yang Xianyi)

“So let's have no more of this.” (David Hawkes)

在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杨宪益的译句更接近, 或者说更相似于中文的结构, 很明显是选择了主题显著的语言结构;而霍克斯的版本则与英文的词序, 句子结构保持了一致性。通过添加 "Let's" 这个主语结构, 完全展现了不同于汉语的英文的主语显著的特点。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归化处理, 霍克斯的译文对于英语读者而言可读性更强, 理解力更透, 然而同时也保持了原作的文体风格。

二、衔接手段

篇章的衔接方式有指称衔接, 结构衔接, 词汇衔接和语音衔接四种, 而红楼梦属于古典现实主义小说, 结构衔接在译文的使用中尤为突出。这种衔接方式我们可以从第三回中曹雪芹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以及两个译者由于不通的语言结构, 即汉语隐形, 英语显性的特点不同的处理技巧。曹雪芹对于这段的描写采用了多个四字格以及六字, 七字格的词句, 也就是对偶的结构衔接。比如“彩绣辉煌”, “神妃仙子”, “身量苗条” , “体格风骚”, 还有对偶句“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种表达方式准确的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并且贴切了汉语传统的表达方式。针对这种特殊的文体特征, 杨宪益和霍斯克的译文则崇结构方面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She had the almond-shaped eyes of a phoenix, slantingeyebrows as long and drooping as willow leaves. Her figure wasslender and her manner vivacious, the springtime charm of herpowdered face gave no hint of her latent formidability, . and beforeher crimson lips parted, her laughter rang out. (Yang)

She had, moreover

eyes like a painted phoenix,

eyebrows like willow-leaves,

a slender form,

seductive grace;

the ever-smiling summer face

of hidden thunders showed no trace;

the ever-bubbling laughter started

almost before the lips were parted. [2] (Hawks)

很明显, 针对这种文体特点, 杨宪益选择了使用一些华丽, 文学性强的形容词, 比如“resplendent”, 以及“vivacious”和“formidability”。还有平行结构, 像排比的修辞手法, 比如“Her figure was slender and her manner vivacious”。这样的衔接方式一定程度上将原文这种叙述者的口吻展示给了西方读者。但是笔者认为, 霍克斯的处理方式更好, 由于其采用了对偶句, 译文结构更趋于平衡, 表现出更明显的对比意味。三组对偶结构的语言极佳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甚至比原文的结构更为出彩。杨宪益更忠实于原作的丰姿, 文化意象, 选择了直译的方式。而霍克斯处于归化的考虑, 译文则更服务于西方读者。

三、总体与策略研究

根据翻译理论家彼德·纽马克 (Peter Newmark , 1916——) 的理论, 翻译大略分为传达型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和语义型 (semantic translation) 两大类:传达型翻译较重视信息能否顺利传递给读者偏语义型翻译比较重视原文的语意内容 [3]。从以上分析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David Hawkes的不同的倾向。其中, David Hawkes的译本明显传达型翻译比较多,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 译者将原文的信息进行了调整。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更多地采取了语义型翻译。在小说第三回中称谓语, 姓名, 字号的不同译文, 比如袭人的Xiren和Aroma, 紫莺的Ziying和Nightingale均可看出杨氏夫妇更忠实原文, 而霍克斯则采用了意译。两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而这种不通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作用 --- 译者如何处理自己与原文作者, 原文文化, 原文语言结构的关系, 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考虑程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相对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红楼梦》译本, 霍克斯通过对《红楼梦》的翻译充分发挥了其作为译者的译者主体性, 完成了从“它是”到“我是”的自我张扬。相比之下,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则实践了从“它是”到“我是”的译者主体性有限的抑制。这也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语境, 导致其对文本的选择处于客体位置发挥了译者客体的精神主体性作用。对《红楼梦》译本的翻译研究虽然只是个案研究, 但我们可以在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汲取丰富的灵感。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 可以帮助我们将今后的翻译研究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而让我们在对比语言学、美学、对比文化学等方面有所发现, 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译者主体性作用, 从而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Hawkes, David.1982.The Story of the Stone.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

“不读《红楼梦》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样来看《红楼梦》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今天,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筹备一心一意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从此一病不起直至过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他举止大方,乐观向上,才华横溢,看重友情,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的好朋友过世,他大哭不止,直到埋葬。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她是个悲观主义者。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我感觉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且会成为一种肥料,让植物茁壮成长。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我们的身世,不禁暗然落泪。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运势好多了,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但她体弱多病致使心胸狭窄,说话有的刁钻,惹得下人更不是非常喜欢她。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须珍惜了周围的所有,别想一些烦人琐事,她也可以生活得非常不错。可见一个人要掌握满足。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黛玉从家庭财产和权势都没办法和宝钗相提并论,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我要学习她的才华,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没办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厚道的袭人,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形象,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鲜明,让我收获颇丰。我要取长补短,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我读《红楼梦》,开始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只是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它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带着这样的私心,买了本盗版《红楼梦》。这样才有了与红楼的第一段缘分。

看过很多评价,看过很多见解,依然是疑惑的,依然是迷茫的。到底黛宝之间有没有爱情,到底钗宝之间是幸福,还是悲剧。似曾相识,好如缘分天定,终究突破不了时代束缚,冲破不了世俗观念的执着。金陵十二钗,世人之命,似是早有注定。前世因今生果。

青梅竹马的玩伴,日久生情的良伴,一心为主的袭人,宝玉都不懂人情世故,却早早被人看顾,因享尽宠爱,他拥有无数的特权。江南流水人家的剔透,初进贾府的谨慎,似曾相识的偶然,青梅竹马的相伴,外祖母的百般疼爱,除了身体羸弱的牵制,黛玉会拥有幸福的结局。

都是黛玉是个冷性子的人,都说黛玉看不到生活的乐观,何不说黛玉看的通透,看的明白。黛玉葬花,借花喻人,生活就是如此,怎样的时代你的心里话可以向几人诉说,寄人篱下,祖母疼爱才是,没有家庭的依仗黛玉的生活只能依赖贾母。苍老岁月,终究贾母没能永久守护黛宝之间的两情相悦。

痴傻的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泪尽而死,湘云抵不过岁月的残酷,宝玉最后离家远去,晴雯香消玉殒,袭人嫁作他人妇。生活无常,生活万变,昔日再美,终究生活是向未来努力的。

书中写不进的人生百意,说不清的情短义长。《红楼梦》中画出金陵里的世俗与众,更多理解,留待后人观赏。我们如同沧海一粒,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找寻自己的归属,为希望抬头,为明天迈步。

平波如镜的水面不是海,一览无余的生活不是人生。诸多不确定我们不能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决定生活是否给随自己的安排。这就是生活啊。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曾在历史书上看到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一句话:“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每个人均有其合理的个人价值存在,不能以是否满足圣人的标准为取舍标准。然而明清的臣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圣人和皇权的奴隶。所以,宝玉抗拒儒家教条,远离男性的功利世界,他不像贾雨村虚伪贪婪,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他不像贾政愚人愚己一味地愚忠,他也不愿做贾元春这种顶着美名却为皇家殉葬的牺牲品,他更不愿意在最美好的年华,天天学读八股,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变成无灵魂血肉的僵尸。他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以此反抗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明清皇朝对于思想和人性的禁锢。

理想的家国,都应该是人性的乐园,都应该像宝玉守护的大观园一样充满自由和美丽。贾宝玉不慕功名,不想参与这场吃人的盛宴,而尽量把聪明美丽的人儿从封建权力的碾压中解救出来,他没有成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国与家都需要更多像宝玉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的精神和五四运动遥相呼应。

所以,我愿意做宝玉,但我却不安于永远待在大观园里,念及园外的苦难,我希望自己能像《家》里的觉慧一样,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自由与尊严,打碎“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思想枷锁,创建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更加人性的社会大观园而奋斗。然而,因为绝望而循世出家为僧,这样的宝玉,我不喜欢,我不要茫茫大地的肃杀世界,更不要做这脆弱的宝玉,我要这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一般。”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马上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的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容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看上去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来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如何,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

我最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是10岁,但是我当时没有认真看只不过是大概地看了几章。不过我现在12岁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想看《红楼梦》了。看了曹雪芹的生平以后,我发现他对这本书倾注了无数年的心血。

《红楼梦》里每个人物刻画的都不同,比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不通世务的贾宝玉、泼辣的王熙凤、圆滑的薛宝钗、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心地善良的李纨……这些人说也说不完,可见曹雪芹先生是多么的厉害让人物特点都不会重样。《红楼梦》其实主要讲大观园里这些小姐们的日常生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了以后林黛玉投奔了贾府。

贾府又分荣国府和宁国府,反正都是亲戚一有什么宴会两个府的小姐、太太、姨娘、丫鬟们也都互相往来,贾琏还娶了宁国府贾珍的妻子尤氏的母亲改嫁以后的妹妹尤二姐呢。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其实是和贾府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但是刘姥姥的家境贫寒,她自然要去荣国府碰碰运气。

看看那些人认不认她做亲戚,好的是给她些钱,坏的也顶多把她赶出去。这样的赌一把也亏不了多少。我最喜欢的人是李纨,因为她心地善良。赵姨娘是人人讨厌的人,连自己亲生女儿都诅咒。但是当她在铁槛寺中邪的时候,贾政没管她,王夫人没管她,薛宝钗心善,让周姨娘伺候一下她,这个时候,李纨站出来照顾她,虽然李纨自己也很讨厌她,但是这也体现出了李纨心地善良,心胸宽广。

我也很可怜她因为李纨的丈夫贾珠去世了,李纨就成了寡妇,只有一个儿子贾兰。薛宝钗在这本书里也是一个大好人,她把受欺负的香菱(甄英莲,甄家大小姐,小时候和家人走散了被卖给薛蟠作妾)带到了诗社。她又去看望生病的林黛玉。

我以前看见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就以为薛宝钗是个大坏蛋。其实薛宝钗是个善良的人,心机多却从来不害人,这样的女孩比较实用,我要是作者,就会给薛宝钗一个好的结局,因为她本身的性格和家庭决定了一定是这个结局。

这就是真实的古代小姐生活。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

大华在一篇里指出:“一百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还在原地打圈圈。”草民有同感。记得西方圣哲有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在真理和老师发生矛盾时选择真理。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三种态度,一是打倒老师追随真理,二是反对真理继承老师的错误,三是既不认为老师错,也不认为真理对,交给时间老人去裁判。《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循环,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有了网络之后,《红楼梦》研究的垄断才被打破,与垄断者持异议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人认为它是写女人,为女人的命运而呐喊的书。书中集中了各种典型的女性,展现他们的才智,展现他们的情感,展现他们自由平等的梦想。具体一点说,贾宝玉和一群女人隐喻的是皇帝与宫娥彩女“七十二嫔妃”。因此又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后宫的,是写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书。中国文学史上是仅此一部吧。外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呢?单就这一点说,《红楼梦》当然是名著。何况它还是文学著作的极品。

有人说《红楼梦》不好翻译成外文,仅这书名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我想,若把书名变成“红墙院内女人的梦”,能不能翻译?

中国从秦至清二千多年,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是受苦受难最沉重的群体。即使是后宫嫔妃,衣食不愁,而那种牢狱似的精神生活也是度日如年啦。男人事业上的失败要女人承担罪名。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参政,女人与小人难养等等。《红楼梦》反其道,举出十二又十二个女人回应这些怪论。

《红楼梦》全本写了一系列大事:秦可卿大出殡,元妃省亲,查抄大观园驱逐晴雯,探春治家,刘老老两进荣国府,鸳鸯拒嫁,尤三姐殉情,最后的压轴戏是宝玉宝钗联姻。这些事像一串念珠穿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自由在哪?平等在哪?穿这一串珠子的“线”可以说是贾宝玉。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国内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国内古时候封建恶权势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后将会走向灭亡的势必运势。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征。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因为从小被祖母与妈妈过分娇纵而导致每天与女生们玩乐,不考虑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但也是由于如此,他的爸爸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非常惧怕他的爸爸。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后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爸爸妈妈之命、媒妁之言的运势。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常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非常能干,蒙住了不少单纯人的双眼,她人缘非常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只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大家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运势。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计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所有,可能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所有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运势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爸爸妈妈。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隐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愿,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这样。”暗示了她从来没把黛玉当成是自己家里人,虽然表面上和大家都非常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了解大家之间并不仅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9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小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同,“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该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亦不被自己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该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0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寒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里,宝玉挨打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又怕黛玉跟着担心,于是派晴雯送了两条半新的帕子过去,黛玉收到帕子后,明白了宝玉的用心良苦大受感动,当即动情写

下了题帕三绝,其一正是——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出了黛玉心里藏了多年的秘密,道出了黛玉一生还泪的本质使命,更道出了从古至今无数如这般才子佳人的共同心声。

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从这次“题帕”事件后,黛玉和宝玉之间也再没像先前那样吵架怄气。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耳鬓厮磨,虽然是郎情妾意,却从来没有真正表过心迹,这也是黛玉第一次直面自己这份早已深种心底的爱情。当爱情已不知不觉地深种心底,面对“金玉良缘”之说,情郎也无力改变长辈的安排,而自己却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敏感多愁如颦儿又怎能不暗洒闲抛泪空垂?美丽的爱情才刚刚发芽就注定要破灭,这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于是,林妹妹带着她无限的忧愁终于泪尽人亡,留下一个宝玉也终于实了他的愿出家做和尚去了,只永远地留给世间一个落寞背影,一段填补不了的遗憾。

不禁想起唐婉和陆游,那对把臂同游情深意重的可怜夫妻。他们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拜堂成亲结为夫妻,相约要携手白头到老。可是变化来得那么突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的欢乐和誓言统统成了往事,而一场夫妻留下的却只是一纸休书,一对钗头凤留下的也只是“错错错”“莫莫莫”的无声叹息。离开后,固然思念,固然不舍,却不能不擦干眼泪放下过去重新开始,只因为,他们还要生活。后来,他又娶了,她又嫁了,可他们的爱情被千古传诵万人瞻仰。

面对失败的感情,我们有权利悲伤,我们也可以选择放下重新开始。

人生哪得不伤悲,或喜或悲,却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2

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3

大家认为四大名著中哪个最好看?有人觉得《水浒传》比较好看,有人觉得《三国演义》比较精彩。可我觉得《红楼梦》最为贴近现实。

《红楼梦》中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以及各种人物的命运。我觉得四大家族的衰落主要是因为他们安于享乐、奢侈浪费导致的。

在荣国府里,那些公子小姐天天吃喝玩乐,喝酒吟诗,而且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奢侈。每个主人都有许多个丫鬟和小厮伺候:他们有的负责伺候主人,有的煮水泡茶,有的在外头站岗,有的看管主人的物品,有的干粗活等等。主子们吃的米饭都是上等的米,就连沏茶也要用澄清的雨水。平时贾府中的主子们吃饭的时候,都要摆一大桌宴席,鱼肉,羊肉,牛肉,猪肉,鹿肉应有尽有。然而他们只吃一点,其他的全部都浪费了。后来贾家因为太过奢侈,入不敷出,再加上贾家有人犯错,导致朝廷抄家。贾家一下子破败了。树倒猕猴散,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相继去世,后来宝玉也出家了。荣国府这座“大厦”就这么彻底地倒塌了。

安于享乐、奢侈浪费,不仅会毁灭一个家族,同样也会毁灭掉一个国家甚至个人。比如大唐王朝,本来是强盛富贵的,可是后来唐玄宗吃喝玩乐,不理国事,于是整个大唐帝国毁于安史之乱,最后灭亡。许多朝代的灭亡也莫不如此。要是我们青少年在该努力的年华安于享乐,不思进取奢侈浪费,同样也会毁了我们的自己,最后也会落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十年磨一剑,曹雪芹先生花了十年时间写出了《红楼梦》,它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所以我们要多读《红楼梦》,多反思自己。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4

名著《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用心写出来的巨著,你要用心去体会才行。再次捧读名著《红楼梦》的时候,心中满是欣喜,虽然贾宝玉与林黛玉最后阴阳两隔,人鬼殊途,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但我从未完整地看过名著《红楼梦》,所以这次怎么的也得看完整本书。

名著《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我在想以曹雪芹这样的纨绔子弟为什么在家族没落之后不进取一点,谋个差事,养活自己,而倾尽毕生所有的心血来“铸造”这本难得一见的名著《红楼梦》,荣国府内的金碧辉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从未想过,又何谈见过呢?

一个那么大的家族,几世繁荣,却也衰败得不让你有喘口气的机会。我也在想,一个堂堂阔家公子哥今日却如此凄惨,如此悲哀,恐怕他自身也不会想到吧!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倘若不是他没钱没势了,不得已写书,也不会留下如今被人称颂的一代巨著——名著《红楼梦》。

看完整本名著《红楼梦》后,所有的人物都算是基本见过了,我最爱潇湘妃子。我欣赏她的才华,赞叹她的清傲,羡慕她的美貌,也怜惜她的薄命。一个女孩子,在母亲死后,父亲患病的情况下被接到外祖母家抚养,处处都感觉得到寄人篱下的悲哀,又清高孤傲,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宿患疾病,又恐她人耻笑,她活得好累啊。她的《葬花吟》真的好妙。而我也觉得曹雪芹必定偏爱黛玉,要不然也不会给她的名字里按上一个“玉”字。

记得很多老师都说过,你初次看了名著《红楼梦》之后,细细体味,心中所想便是你看了此书后的感受。然后等再过几个月,你再拿出来看,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后感觉都不一样。

要体会别人的难处,就要多与人沟通,对待书、学习该如此,对待人更该如此,这样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不同的东西。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品读《红楼梦》,内心总会缭绕着感动和遗憾的情愫。虽然早已把结局背得滚瓜烂熟稿,也知道留下的是一片泣血的残阳,但依旧禁不住去翻阅。 曾几何时,我并不欣赏《红楼梦》。贾宝玉的哭哭啼啼,林黛玉的弱不禁风,王熙凤的见风使舵都成为了我讨厌的原因。只翻几页便已在月色下酣睡。 再回首,有一段时光的缩影浮现于脑海。那时我爱读书,四大名著、《史记》、《资治通鉴》、《昆虫记》……等各种中外名著我都“略知皮毛”——实际上都是囫囵吞枣。无奈,那时我只看《红楼梦》中的好词好句,根本谈不上“品读”。偶尔认真地看上几句,便主观地认为只有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结局。 如今,再一次拿起《红楼梦》。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著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开篇,作者就给予我们一个神秘的印象。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或许都怀有一份感叹,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无可奈何,抱憾而终;宝玉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坎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通过它,揭示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透露出作者心中那份不满与愤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造就了她倔强、孤僻、特立独行的个性。但她的诗情画意和聪明灵秀总是不断的吸引着我。她每次与姐妹们作诗赏画,总是那么的才气逼人。她总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认可,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而最让我怜惜的,是她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同情她。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但她也是一个典型的服从者,这是悲哀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所支配。与林黛玉相比,就显得更加悲哀,因为林黛玉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那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的一生“愚昧和不自知”到头来,只能任由生活来将她深深埋没。

我感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佩服那些敢于与封建斗争的人们,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明清历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看到《红楼梦》这三个字便会让我想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体贴的贾宝玉和风趣的刘姥姥。

贾宝玉是贾母最痛爱的孩子,他喜欢和姐妹们一起玩,遇到她们不开心,贾宝玉就想方设法逗她们开心。林黛玉身体不好,爱哭,她觉得花儿也是有生命的,所以黛玉把落下的花儿都埋了起来,“黛玉葬花”就是由此而来的。刘姥姥很朴实,说的话很风趣,贾母都被她逗得哈哈大笑。

令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大观园特设螃蟹宴》这一章节。这一节讲的是宝玉接到探春的帖子邀请大家一起结社作诗。她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诗社的名字叫海棠社。大家在一起对菊作诗。宝钗的诗端庄深刻,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每个人的风格各不相同。最后大家又办了一桌螃蟹宴庆祝诗社成立。

看到这里我想:古人那时就能结社作诗,我们自己也可以组织一个作文社,每月大家都在一起谈谈自己的作文心得那多好呀!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忘不了30年的教学历程。1985年,笔者走上讲台,开始了教学的第一个循环。一段经历刻骨铭心。那是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热播,笔者想给学生开一场《红楼梦》欣赏讲座,谁知200余人的阶梯教室挤进了300多人,前后窗户外还站了很多人。从此以后,我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学生和同仁一道读红楼、品红楼、写红楼,其趣无穷。已经毕业20多年的学生,尽管我没有教过他的,但都津津乐道于笔者的《红楼梦》欣赏课。

10年前,苏教版教材《红楼梦选读教学》 正式施行,这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供了新的平台《,红楼梦》的欣赏也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课程。语文组同仁,从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到组建读书沙龙,开展课题研究,从课前演讲、专题交流,到读写共生,片段赏读, 经典阅读成了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盛宴。

如果我们有志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试验田”。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选择一本书,把它读懂读透。 邓彤老师把这称为“一本书主义”。没有一定的精耕细作,也就不可能读懂读透一本书, 我们很可能就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成为只有广度而无深度的“平面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把眼光盯在几本教材上,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选定一种名著,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此为原点,穿点连线,融通内外,就能创造美的世界。近年,我校语文组同仁们开设的“创造生活的艺术家——苏东坡”、“侠骨柔情塑丹心——武侠小说赏析”、 “六朝的风流与旷达——走进金陵文脉”、“历史的天空——三国水浒人物赏析”等研究课题,都能自成一体,生根开花结果。

江苏高考十余年坚持对名著阅读的考查, 但这种考查已经变了味,成了肢解名著、死记硬背的应试工具。但凡有良知的语文人,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还名著阅读应有的本色。 这种本色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阅读名著,学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的世界里深度呼吸,放飞心灵,才能走进更加广阔而多彩的世界。

一、与高贵的灵魂共舞——倾听作家脉搏的跃动

伟大的作家都有伟大的灵魂,他们以自己悲悯的情怀和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 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情感超越世俗,超越时代,凌越生命。而要真正读懂一部作品,就要千方百计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 一如《红楼梦》,曹雪芹是那个时代的觉醒者。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曹雪芹不一样的情怀和《红楼梦》不一样的世界?这是语文老师引领的第一步。

笔者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从讨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始。为什么说《红楼梦》“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为什么说“《红楼梦》之前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是《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历史? 它以后的历史是于破败中寻求新的生机的历史”?这是个大问题,对于经典名著,不妨先从大处着眼,把厚书读薄,整体把握作品精髓,从宏观上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们会不断有新的发现。王国维说《红楼梦》是一部哲学著作。这种哲思智慧无不体现在两个世界的描写上,体现在人物性格的成长上。

台湾学者余英时第一次提出了两个世界学说。他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 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

余先生认为,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把握到这条线索,我们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意图方面的中心意义。由于曹雪芹在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和环境处处对比,又非常鲜明,所以从来的读者也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意识到两个世界的存在。

我在开设《红楼梦选读》选修课时,学生们也能明显地感到这个特点,即《红楼梦》 无处不在的对比,无处不在的两个世界的影子,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空间。学生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两个世界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 这是被统治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前者是理想的世界, 后者是现实的世界。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性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两个世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反压迫、 禁锢与反禁锢的世界。以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及其执行者王善宝家的之流为一方,以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芳官为一方。在大观园女儿国中,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又分明形成两股对峙的势力:宝、 黛、晴、芳等人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 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无处不在的对比(也就是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描写),昭示读者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对立和自己的忧愤与深思。

二、随跃动的情思起舞——走进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

对普通读者而言,名著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红楼梦》 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人们有多种统计,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物不下百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对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描写。首先在于人物个性的鲜明性、真实性和多重性。是对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特征和“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平面性格写作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每个人物都体现出独到的个体生命特征,代表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价值诉求。其次是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大都基于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因此能够将笔触延伸到人物灵魂的深处。与《三国》《水浒》等作品比,不难发现曹雪芹是以悲悯的眼光俯视个体生命的卑微与无奈,尤其是对女性充满了同情和尊重。最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又有所创新。引导学生领悟伟大作品的魅力,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 感受不同人物独到的美。正如张爱玲所说, 亲近《红楼梦》,最好的方法是爱上其中的一个人。黛玉之灵秀,宝钗之温婉,探春之大气,湘云之飘逸,学生只有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充分领略各美其美、 争奇斗艳的缤纷炫目。

曾经不止一位学生对笔者说,林黛玉太过较真,不知放手,哪能见到宝玉与宝钗、 湘云等女孩子说话就吃醋、流泪?谁能受得了这样的女子?还有学生说,如果黛玉与宝玉结合,两个不懂持家的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日子能好到哪里去?这样的解读实际上是不懂林黛玉或曹雪芹,是对黛玉或雪芹的误读。当然,只要深入阅读了整本《红楼梦》的同学,并不同意或改变了那样的观点。林黛玉是个孤女,因为自爱自尊,她才目下无尘;为了坚守自我,她才傲视独立;为了不断试探精神上的唯一知己,她必须事事较真。黛玉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不是荣华富贵, 而是自由自在;不是锦衣玉食,而是隐逸渔樵。 这是学生经过深入阅读研究得出的结论。

黛玉的性格体现着鲜明的发展性特点。 她与宝玉的争吵,她对宝钗的设防,都是在小说的开始。其实在二十九回宝黛二人大吵了一番之后,特别是紧接着宝玉挨打之后, 林黛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二人再也没有吵过架,林黛玉对宝玉的猜疑和不放心也已解除,所以对宝玉的言行态度也变得体贴柔婉。林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在此后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小说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有细腻的描写。第四十五回宝钗雨夜探问病中的黛玉。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 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这里哪有“小性儿”的影子? 只有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才真正读懂了这个人,否则就是人云亦云的误读和曲解。

三、借文化的翅膀遨游——感悟名著中的国学精髓

任何名著都不是凭空诞生的,《红楼梦》 尤其如此,她是在几千年丰厚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红楼梦》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哲学、宗教等丰富内容。中国古典文艺的各种形式和各种风格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其中《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它的思想影响更为明显。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等思想也在其中有自觉的反映。作者既试图依靠这些传统的思想来解决人生问题,又展示了这种努力的终归失败,因此从总体结构到人物设置、情节安排、 表现手法,乃至诗词歌赋等,无不贯穿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独特认识。小说还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举凡衣饰、饮食、居所、园林、礼仪、 风俗、娱乐、绘画、音乐等等,都得到了细致而生动的表现,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所以,引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整合拓展已经积累的或可以收集的学习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 如:大观园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是一个精神家园的探究;宝黛爱情悲剧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信念的颠覆的探究;《红楼梦》中儒佛道思想如何体现的探究;从香菱学诗看中国诗歌特征的探究;《西厢记》《牡丹亭》对宝黛爱情影响的探究;《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对女性不同态度的探究等等。总之,《红楼梦》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过去的原始积累,既要用历史的眼观又要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小说中的思想文化艺术和个体生命的不同体验。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引领学生从名著中探寻美、体验美, 是语文教师最富诗意的工作。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我们可以从贾府的衰败中,真切地捕捉到传统社会文化秩序行将解体的征兆;从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中,具体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的丰富内容以及传统的家族文化对感性生命的抑制;从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中,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从作者的追忆往事、营建大观园努力中, 深刻地领会到一种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和沧桑之感;从幽微灵秀、 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中,欣悦地承受到中国文学生生不已、光景长新的人文熏陶”。

黛玉葬花的凄美意蕴,宝钗扑蝶的活泼意境,香菱学诗的情趣,惜春绘画的美趣, 晴雯撕扇的意趣,妙玉听琴的静趣,无不体现出作者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仔细品读,趣味无穷。比如,香菱学诗,作者借具有独特身份和处境的香菱之口,把自己论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不仅描写了初学写诗者在不同阶段中的写作真貌,还巧妙传达了作者的诗学主张。不仅让香菱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寄寓作者对香菱的满腔同情,而且让黛玉的形象也更加丰富细腻,读者从中看到了黛玉的另一面。不仅从侧面映衬了宝钗的性格特征,而且以月为吟咏对象,传递出一番别致的意趣。

四、在语言的森林里呼吸——体验名著中的语言魅力

《红楼梦》是一座字字珠玑的语言艺术宝库,几千年民族语言的精髓积淀在这里得以汇总升华。学习《红楼梦》,信手撷取一枝一叶,略加咀嚼品味,便能余香满口,齿颊流芳。《红楼梦选读》教学,语言美的赏析可以随文随学贯穿全过程。信手拈来一个词一句话,揣摩推敲,就能收到“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的效果。

《红楼梦》的语言是诗化了的语言。寥寥几个字,一两句话的“描写”,便能充溢着诗情画意,而如身临其境,恍然置身于画中。 如写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八个字一小幅“对句”,便境界全出。如写潇湘馆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黛玉香消玉殒后,宝玉重寻潇湘馆,则见:“落叶萧萧, 寒烟漠漠”,其中韵味自可细品。如写宝玉路过沁芳桥看黛玉,“只见垂柳全线,桃吐丹霞。 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如写从湖边经过,不是“穿花度柳”, 就是“傍花随柳”。这样诗化的句子真是随处可见。曹雪芹是一个超凡独绝的大诗人,他的诗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按头制帽”,同题异构,各得奇妙。

《红楼梦》的语言是个性化了的语言。语言本来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但不同人物在使用这一工具时,又无不切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习惯方式,从而就能反映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凤姐的言语世俗乖巧,泼辣又不污秽;贾政的语言陈腐单调,装腔作势; 刘姥姥则俗极土极,满嘴庄稼话。红楼儿女们的语言,一般都含蓄雅致富有韵味,即使是宝玉等人房中的丫头,也清雅活泼,不见火爆粗俗的。然而比较起来,不同人物的语言个性仍然十分鲜明。黛玉的话,往往像刀子一样锋利;宝钗的话,就显得含蓄蕴藉;湘云的话则直率风趣,常大说大笑。这些人时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比较他们说的话,真可听其言便能知其人。如第八回黛玉探宝钗时遇到宝玉,他们三人和薛姨妈、李嬷嬷关于宝玉喝酒的对话;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宝钗和宝玉关于参禅的谈话,还有大观园中儿女们在一起吟诗集会,品茗游园时的率性谈话, 无不体现极其细腻的人物内心和极其鲜明的人物性格。

《红楼梦》的语言还是最生活化了的语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用白话写小说取得最高成就的标志,原因之一就是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第二十七回,王熙凤进大观园没带贴身丫头,这会子却想起一件事来, 要找人使唤,见一干丫头在滴翠亭玩耍,便站在山坡上招手儿,红玉大方得体的表现让凤姐欣赏。这里有段描写:

晴雯一见红玉,便说道:“你只是疯罢! 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爖,就在外头逛。”红玉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过一日浇一回罢。我喂雀儿的时候,姐姐还在睡觉呢。”碧痕道 “:茶炉子呢?”红玉道:“今儿不该我爖的班儿, 有茶没茶别问我。”琦霰道 “:你听听他的嘴! 你们别说了,让他逛去罢。”红玉道 “: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有。二奶奶使唤我说话取东西的。”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

像这样的场面描写,读罢会仿佛觉得事情就发生在眼前吧。晴雯的率性、红玉的兴奋和底气十足、其他女孩的埋怨和无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综上,语文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人生的智慧,诚如“语文养成教育”倡导者赵克明老师所言,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 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从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摘要: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永远是语文教师天经地义的正统。阅读经典名著就是要把握作家脉搏的跃动,与高贵的灵魂共舞;走进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随跃动的情思起舞;感悟名著中的国学精髓,为自己插上放飞心灵的文化翅膀;体验名著中的语言魅力,在语言的森林里自由呼吸。

上一篇:幼儿园洗手间可爱标语下一篇:拍卖流程以及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