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2024-07-05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共12篇)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对高等教育投入很大,也是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的典例,这两个国家在财务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模式,绩效预算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2.北大: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3.清华:“行胜于言”

4.中国人民大学: 立学为民 治学报国 5.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忠诚、求实、勤奋、创新 7.南开大学:爱国、敬业、创新、乐群 8.天津大学:严谨治学

9.北京邮电大学:团结 勤奋 严谨 创新 10吉林警察学院:和谐进取、求实奉献 11内蒙古大学:团结、严谨、求实、奋进 12山西大学:勤奋严谨、信实创新

13中北大学:“致知于行”,指如何做事、做学问。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效》)。“知”,指读书学习,延伸为博学广知;“行”,指实践、身体力行,延伸为不断实践创新;“致知于行”意喻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同时,“致知于行”为成人、成材之渐进、逻辑过程,符合大学教育的客观规律。

14中国刑警学院:忠诚、求是、团结、奋进 15复旦大学: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16浙江大学: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17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18信阳师范学院: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19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实 20河南警察学院:以中原治安为己任 21河南师范大学: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 22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23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24石河子大学:团结 务实 求真 创新 25四川大学:严谨、勤奋、求是、创新 26济南大学:勤奋、严谨、团结、创新

27黑龙江大学: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结、俭朴、唯实、创新 29南京理工大学: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30江苏警官学院: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 31长安大学: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 32东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33延边大学: “自强”:边缘觉醒,发愤图强;“和合”:贵和尚中,融合共兴;“日新”:天天更新,努力向上

34哈尔滨工程大学: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3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办学精神:砥砺德行 守望正义 崇尚创新 止于至善

释义:砥砺德行是指为人师表者首先要做道德楷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守望正义是指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平正义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崇尚创新是指追求思想自由、学术创新的创造精神以及勇于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改革精神;止于至善是指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世界名校校训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国外高校;人才培养;启示借鉴

一、对国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学以致用的教学传统。康奈尔模式与洛桑模式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酒店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人才培训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两种模式都提倡学以致用、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自设有酒店,实现校店合一或前店后校,既为学生提供教学场地,又为学生提供就餐和服务,但是所经营的酒店不对外开放。学以致用和产教结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主要是办学理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一个主题展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都联系实践,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校生每年有半数以上都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实践技能相当强,从学校毕业直接可以到各国星级酒店任职,一般可以任职部门经理或助理,不需要实习或者岗前培训。

(二)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已经渗透到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聘用教师方面,应聘教师必须具备行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同时还要要求教师每隔三到五年回到企业中去,不断丰富教师新的经营信息,避免与酒店业发展相脱节。其次,求是的精神与创新发展意识直接经验来源就是立足与酒店经验现状,这为实践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团结敬业的职业精神。康奈尔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且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高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团结敬业是康奈尔和洛桑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非常敬业,对学校和学生充满热情,有着很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把培养出杰出的酒店管理人才作为自我社会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处处维护学校形象,为学校的发展尽心竭力。师生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团结。洛桑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严格把关,取消千篇一律的笔试,而是对申请者的各项能力、心理素质、举止仪态等实际表现进行测试。新生入学后,培养他们劳动意识,在酒店基本功锻炼18个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尊重员工。

(四)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瑞士和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已经在美国和瑞士两国完善并且形成模式。美国是产学研的发祥地,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瑞士和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鼓励校企合作、规范双方行为,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被称之为整体性原则,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必须以系统整体为目标,协调系统中各个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手段、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遵循系统性原则就是要从整体上对以上几方面进行优化,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依据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二)市场导向性原则。随着我国酒店业由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解决酒店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这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要,促进我国酒店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产学研相结合原则。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必须遵循产学研相结合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而是教学、生产、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利用社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

三、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社会各方对酒店管理毕业生质量的关注以及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改变目前现状,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动态的调整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始终走在酒店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酒店业中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的工作,成为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高层酒店管理型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优化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课程设置既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要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其次,课程设置中,大量的增加选修课和扩展知识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课程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与时俱进。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态势,新的科研成果能及时传递给学生,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推出一些内容新、实用性强的热门课程,让学生能接受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还有,充分考虑与行业的适宜性和连续性,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要增加实践教学中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修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构建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其次,对于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制定出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案;再次,合理安排好实习时间、内容、场地等,将实践教学贯穿到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部分中去。通过实践教学对企业和相关单位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锻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也要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拓展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 方向红.中美实习生差距启示录[J].酒店现代化,2005,(10)

析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 篇4

关键词:国外高校,管理人员,培训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为各国的教育事业带来空前机遇与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重任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组织者,是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政治素养、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寻求对策,努力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世界各国已经注意到高校管理人员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则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立法手段来保证和加强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拟对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一评介。

一、培训实施主体

各国针对管理人员的具体培训任务是由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及特设的学校管理学院负责或由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学会、协会等机构来承担。

在美国,高等教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总体上看,美国对高校管理者的培训工作,由不同的举办单位各自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调控培训质量和培训规模。举办主体既有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也有学术团体和社团组织,如全美教育协会(ACE)、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AHE)、创意领袖中心(The Center of Creative Leadership)等。一些公立大学系统也在为系统内部的各个大学提供此类培训服务。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日本国立大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澳大利亚,有3类机构参与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教育部下设有专门的“培训与提高处”,负责全州教育管理干部以及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工作。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干部几乎都是1个或多个协会的会员,有的教育管理干部甚至参加了4个教育管理干部的协会。在德国,培训分为4级:州立进修学院、区进修学校、地方教育局、学校。加拿大的多数大学中基本都设有教育学院,均开设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课程。在英国,教育管理干部们参加岗前高层次学历培训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此设立了研究生班、博士班和教师在职培训班三种教育管理专业学位性质的培训班。

二、培训项目及内容

(一)美国

目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美教育协会(ACE)、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组织的大学校长及高校管理者培训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在培训形式方面富有特色。

1.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校长培训项目

美国大学的管理者基本上由五个层次构成,包括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和院长助理、项目主任、系主任。根据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哈佛大学设计了不同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有的专门为其中某一层次的管理者而设计,有的则同时面向几个层次的管理者。例如,校长研讨会(Presidential Seminar)专门面对大学的校长。新校长研讨班(Seminar for New Presidents)对中层管理者,哈佛大学还设计了管理技能发展培训(MDP)、教育管理与领导能力培训(MLE)等项目,这些项目帮助学院院长、系主任等中层管理者,思考自身职责之外的其他工作领域的各种问题,以求以更宽广的战略眼光进行管理决策,全面掌握作为一个高校管理者的必要技能。总的来说,哈佛大学的这些培训项目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工作需求设计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际,满足高校管理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和全美各地有关机构建立的信息网络,项目设计者及时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培训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更新培训内容,以求为参训者提供最新的、最切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技能和理论知识。

2.全美教育协会(ACE)的Fellow Program项目

全美教育协会建立于1918年,是一个对全美高等教育起协调作用的协会。协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高校管理者进行培训,其培训项目主要有两种:校长资格培训(Fellows Program)和系级领导者能力培训(Department Leadership Program)。其中,Fellows Program是一种综合性的校长领导技能培训项目,为有望成为大学校长的后备人员提供管理技能培训。培训以传授担任大学校长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其内容涉猎广泛,要求学员通过培训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领导的本质;探究大学管理组织以及战略政策的变革规律;了解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协调校长和董事会、立法机关、工商界、普通教育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进行大学的财政、资源管理、学术事务管理;学习如何制定大学的发展策略,包括教师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学习环境的改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更新,等等。

3.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AASCU)的培训项目

美国州立大学协会建于1961年,其成员包括430多所公立学院、大学和高校系统。该协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高校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提供提高管理水平的机会。为此,协会组织了预备校长培训、首席学术校长培训和新校长培训等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校长以及那些希望成为校长的人。(1)预备校长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展望及在此背景下的校长职业发展,校长应聘技能、筹资技能、交际与公共关系处理技能的提高,等等;(2)首席学术校长培训项目围绕学术校长这一专门职位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术校长职务的特点、学术校长职业生涯的准备、未来的规划;(3)新校长培训项目,为期4天,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新校长上任后的前100天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展开。

(二)英国

2002年11月,英国第一家全国性校长培训基地——国家校长培训学院(the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简称NCSL)——在诺丁汉大学拔地而起。该学院将最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文化熔铸于校长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上。NCSL的培训项目是按照校长专业成长过程(见图1)来设计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他们既有针对学校中层领导所设计的培训项目,也有针对校长、副校长们的培训项目。校长任职不足3年的需要接受培训,任职4年以上的比较有经验的校长也需要接受培训,让他们通过自我评估,发掘其工作中的优点。完成培训后,可以获得校长顾问证书,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是很重要的领导资源。NCSL的培训项目分为5类:国家校长培训项目、中层领导培训项目、新任校长培训项目、校长岗位培训项目、校长顾问培训项目。校长可以就近去中心接受培训,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

一般说来,英国面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如:英国教育管理干部协会在制定培训内容时,确定了如下方面:发展领导者个人的视野及领导能力;对学校进行分析;搞好教学管理;交往技巧;学校管理策略;政策制定及执行;财务及账目管理;如何处理好与上级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社区及家长的关系;正确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压力。这些培训内容重点是帮助领导懂得“如何管理”,而不是“管理是什么”。例如,英国西北教育管理中心的培训内容包括:(1)法律;(2)人际关系;(3)学校工作重点次序以及长期未来计划;(4)当今学校和社会的研究;(5)学校课程及其评价的检测;(6)对于面临生源减少的学校收缩计划的实质性练习;(7)时间管理技巧;(8)教职工挑选、训练和评价;(9)学校组织和决策等。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为大学副校长、系主任、高级官员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人员等提供各种培训,他们提供学校计划与战略方向、高级领导的未来角色、领导方法与价值等方面的研修主题。培训时间一般为5天。一些为该校行政人员提供的项目旨在提高学员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个人领导和组织效益的战略,包括:加深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认识以及高等院校的运作,小组学习探讨领导问题、大学面临挑战,提高个人技能并建立交流信息的网络,达到学有所用。澳大利亚的中昆士兰大学(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校内和校外岗位交流、职业咨询等数十种提高进修的形式。一般说来,培训内容包括:(1)文化管理;(2)政治领导;(3)领导反思;(4)组织管理;(5)教育领导;(6)组织领导;(7)教育管理。

(四)日本

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日本国立大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分为国立学校校长级培训、国立学校课长级培训、国立学校事务长级培训、国立学校课长(事务长)助理培训等项目。此外,日本各大学还自办各种专题培训,管理人员都可以参加。

三、培训实施的途径

各国一般把管理人员培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岗前的资格培训。这些国家的公立学校均确定了严格的干部选取程序。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规定,入选的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学士学位以上、有教师资格证书、有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育作过集中学习研究、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还必须参加资格培训的学习,成绩合格者才能取得管理人员资格证书;2.岗后的提高培训。随着教育改革对在任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他们的岗后培训。例如:美国规定任职5年后的管理人员要继续参加培训。英国1995年开始由国家教师培训署(TAT)制订并实施“教育管理干部领导与管理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新上任的教育管理人员提高领导能力和综合管理技能。

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强调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广泛运用讨论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如美国高校管理人员培训的三种做法分别是哈佛培训项目的案例教学、ACE培训项目的校外见习制、AASCU培训项目的导师制。哈佛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主,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见长。培训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知识,分不同专题和板块,紧密结合学员的兴趣和工作需求进行传授。另一类是事实剖析,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员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决策技能。案例教学是哈佛培训的重要特色,也是培训的主要手段。哈佛大学多年来举办大学校长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情况表明这种培训模式效果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ACE的Fellows Program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校外见习,即学员可以到见习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现场观察校长们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做出决策,及时提问,即时交流。因为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实际上,最难掌握的是实践技能和经验,它不像理论知识,可以直接从书本上学习到。而ACE安排学员到学校进行见习,目的就在于让学员学到课堂里无法传授的实际经验和实用知识。AASCU培训实行导师制,即为学员指定一名导师,对学员在培训期间内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指导方式包括安排短期见习和访问活动、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决策建议以及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等等。导师主要由高校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并且愿意担任导师的校长担任。

在加拿大为管理人员候选人开实习课,候选人在有经验的指导者引导和监督下,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亲身实践,指导者是督学或教育行政官员。德国的进行修学院的培训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听课学习;第二步,返回本地区组成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第三步,回到自己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完成学院课题,这期间培训教师还要到学校进行具体指导。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方法,实现了学员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管理能力。

在日本,除部长级培训一般以听课为主外,其他培训还要开展研讨实习,学习结束时学员需要解说测验或者提交小论文等。一是有关某一专题探讨的文章、报告或论文。在高等教育领域这是最熟悉的一种材料形式,最典型的是以论文集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二是案例资料。在许多重要的管理技能培训中,此类资料是为支持相应的活动而专门设计的。它要求学员在学习这些资料之后,自己或与团体一起开展某些针对性的活动,要求学习者有更多的集体参与,比如,案例学习、测验、问卷、练习等。三是远程学习或开放学习资料。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Prospectus[DB/OL].http://www.ncsl.org.uk/index.cfm/pageid=1df,2003-02-22/2003-03-18.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National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Australia),Canberra,2003,Chapters1,8.

[3]Sharon F.Rallis,et al,The Myth of the Great Principal:Questions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PhiDelta Kappan,Vol.68,No.4,Dec.1986.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论文 篇5

美国是最早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就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课程。

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要求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纳入到课程之中,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高校为此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教师培训、课程改革、雇主合作以及学生的直接参与等。

澳大利亚专科、本科水平的创业教育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研究生水平的创业教育也在十多年前就已开始。其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开办小企业,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并开发符合职教特点的创业课程。一般是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进行,主要由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来完成。

二、政府高度重视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20世纪40年代,就诞生了创业投资基金,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事业的繁荣,致使目前全世界81%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美国。风险投资不仅为美国小企业提供长期债务和股本,也为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和经费保障。同时,美国政府还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基金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国家创业教学基金、kauffman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均提供经费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政策、鼓励高校变革和创新的教育政策,形成了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还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英国创业教育80%的资金来自于公共资源。此外,政府还成立专业部门(工业部中小企业科),联系银行,帮助中小企业筹措外部资金,支持民间大企业向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投资,减轻各种赋税,鼓励采用灵活的雇佣政策等措施,帮助创业者积累资金,提高创业成功率。

日本政府将官、产、学合作视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希望通过促进产学合作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日本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从“青年自立挑战计划”的“政策联合部署”到《技术专业促进法》的颁布,从教育科研体制的系统改革到创业教育研究的“国际参与”,日本政府在创业教育系统中扮演了指导者、推动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近些年,日本政府又在简化新公司申请程序和广泛的资金援助方面出台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教师创业经验丰富

国外高校根据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在选聘创业教育教师的问题上,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

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U6,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

英国创业教育课程中,全职教师占93%,有61%的教师有过商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36%的教师有创业方面的经历。

四、课程体系比较完备

英国高校创业课程名目众多,各学校使用的名称和课程教学内容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概括地讲,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四类:创业、创新、创新管理、技术转移管理。除此之外,某些高校还针对特殊需求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例如,社会创业课程、女性创业以及少数民族创业等课程。

新加坡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其特点主要是国际化。如新加坡管理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亚洲经济发展、海外商务研究和东亚经济等辅修课程;南洋理工大学为创业与创新管理硕士所开设的创业运筹、创业融资、商业计划的实施、企业成长的管理、可持续领导力与战略创新等学位课程,借以造就具有国际眼光、国际活动能力、熟悉异国文化环境、拥有国际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创业人才。

澳大利亚近年来积极推行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并开发出了综合性介绍类、工业类、商业发展类和远程教育类四类模块化教材。每套教材分别有管理自己,即对创业者和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估、开发和培训;管理他人,即策划、创建、经营与运行、财经与保险、市场和教学评估等可以独立地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

五、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美国高校十分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一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商业计划大赛(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并且有为数不少的创业计划和创业团队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二是组织学生在校内参与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以百森创业教育中心为代表,他们在为本科学生设计的“新生管理体验”课中,新生班级被分成若干个创业小组,学校为每个小组准备3000美元的原始资金,每个小组自行制订创业计划,年终进行结算。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丰富了创业体验,提高了创业实践能力。

印度高校同样经常组织一些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创新大赛、创业大赛。很多高校还成立了创业中心,来协调课程、活动、项目和资源。例如,印度管理学院创业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商业计划书大赛,该项赛事为亚洲最大的商业计划书大赛之一。

英国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一是通过各高校举办各类创业竞赛,如“牛津大学21世纪挑战”创业竞赛,曼彻斯特大学“初级创业”和“深度创业”项目,并向获胜者提供创业奖金和进行帮助与指导,以此来推动创业实践教育。二是建立科技园区,为立志创业的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多功能的研究中心,它们面向学生和社会开设相关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师资力量以及各种咨询服务。

六、社会积极参与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大学的创业中心在与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组织的密切联系中,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企业乐于接纳学生到企业中开展项目研究,学生的研究成果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这种开放的模式,有效地利用、整合、开发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使创业教育步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日本许多大企业为高校创业教育,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意见,为学生见习提供“实习基地”,向有潜力创业计划提供“风险资金”,和高校联合开发创业教育教材、课程,设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与此同时,许多中介机构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商业运作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例如,整合技术与企业需求的产业合作办公室、促进高校研究成果专利化与技术授权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商业层面支持的创业辅导机构、提供作业场地与商业设施的科学园区以及风险投资、人力中介及律师服务等,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真正体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

国外高校冠名:要说冠名不容易 篇6

总体原则:命名过程公开透明

美国高校在对教学设施命名时遵循规范的程序,一般先由现任教职员工或者学校基金会成自提名(一般提前半年),然后交由校董事会集中讨论,与此同时广泛征集民意,最后经投票决定。整个过程公开、规范、透明,学校师生甚至社区民众都可以发表意见。

企业冠名有期限教学楼一般不冠名

美国高校对于企业冠名非常谨慎,而且往往会给企业冠名设置期限。高校更倾向于提供体育馆等运动场地来给企业冠名,通常是每年一个固定价格。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这个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了,又或者是校方出于某种原因想解除冠名,双方都有一个顺理成章的解约渠道而不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尴尬。

企业冠名往往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雷区”。有不少人反对高校教学搂以企业品牌冠名,认为这样会削弱高校学者的独立性。此外,企业形象有时也会引起争议。

2005年,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发起抗议,反对学校以400万美元的价格把学校体育馆的冠名权卖给一家快餐连锁店,原因是此前有新闻报道称该公司剥削工人。

为了减少争议,美国很多公立大学只提供学术项目或者体育比赛的冠名权。私立大学更灵活一些,但是也会尽量避免赋予企业永久性的冠名权。相比之下,对于学校的广场、街道、课室、会议室等场所的命名要求会比教学搂宽松一些。

200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将两处教学设施提供给企业冠名。不过此后,校董事会决定不再出让学院或者教学楼的冠名权,以防学校变得过分商业化。

想用名人命名要等去世多年

在美国,有大量建筑物和纪念碑甚至整座城市(如华盛顿),是以政治领袖如林肯、华盛顿和杰弗逊等人命名的。不过,林肯纪念堂是在林肯去世后50年才修建,华盛顿纪念碑更是在华盘顿去世89年后才兴建。

根据美国的传统,建筑物用名人冠名必须一}真重,应该要等到政治名人去世一段时间以后,能够客观地评价其一生的成败功过时,才决定是否用他们的名字为建筑物冠名。

美国许多高校都允许部分建筑物以一个人甚至多个人命名的做法。条件是这些人在他们的领域有杰出的表现,或者对建筑物的兴建提供相当大比重的资助。高校一般不会以现任校长或教职员工的名字命名,无论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若是已退休但仍健在、对学校贡献卓越的前教职员工则可以。

高校冠名大有讲究

若以政治人物命名,原则上只考虑已故政治名人。事实上不只是政治名人,很多高校在以人名为建筑物命名时,大多会倾向于已故的名人,这样做可以确保这些名人将来不可能再做出任何令学校感到尴尬的事情。

此外,民众对已故名人一生的成就可以作出比较有把握的评价,用这些人命名所引起争议的可能性往往会小很多。

当然,每所学校都会有些人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伟大到足以让一栋建筑物以他命名。即使存在反对声音,一个已经去世的人所引起的争议往往会小一些。

必须是成就杰出受人尊敬的人

受人尊敬的人有很多种:比如那些在科学、人文或艺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对社会公共服务贡献突出的人;为促进科研发展而慷一溉解爱的人等。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为建筑物命名时,更倾向于考虑那些对学校作出大笔捐赠的人。但受人尊敬仍是前提之一。

近年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很多高校都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是一项“昂贵”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学费高涨。此外,由于学校得到的公共援助减少,学校也不得不向慈善家伸手。作为回报,学校将教学设施以捐助人的名字命名。

2008年,经营医疗设备的美国亿万富翁汉斯约尔格维斯向哈佛大学捐款1.25亿美元。这是该校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一次性捐赠,哈佛为此以维斯重新命名和扩建生物工程学院。

但靠捐赠赢得冠名权,门槛很高。有高校规定,要获得一栋教学搂的命名,捐赠金额必须占修建该教学搂成本的一半或以上。如果是一座新的学院,则要以捐赠金额占该学院成立后每年预算的比例作为考量,以保证获得命名的公平性,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要求会逐渐提高。

名字背后故事多

美国很多著名高校以人名命名。加州铁路大王、曹担任加州州长的老利兰斯坦福为纪念在意大利游历时染病而死的儿子,决定建一所以他儿子命名的大学,这就是建立于1885年的斯坦福大学。

哈佛大学现在的名字来源于1638年一位名叫约翰·哈佛的学院院长。这位院长去世时将其一生积蓄的一半和400本图书捐赠给这所大学,后来当地议会投票决定将这所大学命名为哈佛大学。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家族成员和哈佛大学一起创立了政府研究所,使之成为政府管理领域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1978年该学院因此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命名。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7

关键词: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特点

0 引言

辅导员身上肩负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队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管理和持续创新的动力。武汉大学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2005年—2010年启动了为期5年的选派年轻辅导员赴国外高校见习考察培训工作,旨在开拓年轻辅导员的国际化视野、塑造高层次的职业素养、提升科学化的管理水平。2009年2月~3月武汉大学第三批学生事务管理见习考察培训团一行13人赴美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与培训。见习期间学员们实地参观了俄亥俄州立大学餐饮管理中心、住宿管理中心、多元文化中心、学生成功与发展中心、新生入学指导、娱乐体育中心、学生会、咨询与服务中心、图书馆、医疗服务中心等工作场所,聆听了以上各部门的情况介绍,观摩了学生事务管理各部门组织的活动、工作例会与协调会。最后还实地走访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等名校。考察中本人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目的、内容、特点及工作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现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介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况及特点,希望对于努力开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异成绩有所启示与借鉴。

1 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概况

1.1 OSU学生事务部门介绍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是一所综合性的公立大学,其前身是1870年成立的俄亥俄农业和机械学院。作为一所具有140年办学历史的公立大学,该校以优良的校风及学术研究上强大的竞争力享誉全美,在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的排名中,OSU位列全美综合排名第57名。学校现有教师人数3046名、学生人数61,568名。以学生为中心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工作被视为学校发展的六大战略目标之一。OSU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涉及32个服务职能部门及活动中心;工作及活动场所共计580万平方英尺;工作人员共有5000余人,其中管理人员300人,文职人员148人,工勤人员600人,86名研究生工作助理,4000余名兼职学生助理;年度经费预算1亿7400万美元($176.4 million)

1.2 OSU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理念

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作理念,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不同天赋、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项目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其领导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执行力和责任感等综合素养,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OSU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模式

OSU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具有专业化特征,其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所有下属机构均是围绕学生生活发展具体需要设立,主要涉及学生管理工作(校园教派的管理、学生行为管理、政策制定、安全保障、医疗保障、公寓管理服务及其他服务)、学生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就业指导)以及以学生成功与发展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等三大板块内容,直接由学校面对学生提供“大厅式、一站式、程序化”服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主要采取层级负责制、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模式,重视各部门的战略发展规划、执行和评估,通过资源配置、制度约束、政策配给建立了一套健全科学的动态评估体系。(图1)

2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2.1 高度重视战略发展规划、执行和评估,强调对学生事务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把握,以此来推动学生事务的科学发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采用威斯康星大学的规划模式逐步确定学校的战略目标;高度重视学校内部价值观的认同,弘扬学术自由、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自身的内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来制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校高度重视各学院、系和各行政部门战略规划的具体执行与评估。以上不难看出,俄亥俄州立大学确实通过战略规划确保学校的优势地位并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2.2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与创新的民主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并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管理机构大致划分为三部分,即最高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民主管理机构。其中,董事会享有裁决、监管学校事务的全权;董事会下设由多种利益主体构成的评议会,可以从学校事务的不同方面向董事会建言献策;不管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行政管理机构,还是民主管理机构,都拥有决策机构委员会化的特点,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中的以上特色均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构建一套常态化、多途径、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招生宣传工作系统,努力为学校争取优秀生源

OSU实行竞争性和选拔性相结合的自主招生方式,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工作,覆盖范围非常广泛。OSU充分挖掘和运用与招生相关的各种公共信息,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地筛选信息,为招生宣传人员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每年选派大批招生官员深入中学实地考察,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情况,始终与潜在招生对象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宣传载体,面向高中生、新生常年开展极富特色的校园开放参观活动与入学教育体验活动,使广大学生尽快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平稳过渡,尽快适应大学校园学习与生活。

2.4 通过品牌形象标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凝聚力与师生的归属感

俄亥俄州立大学非常注重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校园内随处可见“OSU”标志的建筑物、“OSU”标识的服装、头盔上的七叶树叶贴花标识、“Brutus Buckeye”与“O-H-I-O”造型等等。这些品牌形象标识提炼出韧性与顽强的大学精神,对内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对外树立新形象并提升大学的品味。俄亥俄州立大学于1982年组建成立了商标授权许可服务办公室,其主要功能是注册商标以及许可使用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商标的商品。商标许可服务办公室迅速发展,现主要负责俄亥俄州大学商标的产品使用和服务、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广告宣传、学校赞助、合作发展等,通过管理大学名称及特征性标识来服务大学,并由此提供学术资金支持和提升学校知名度。目前印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商标的产品多达上万种,这些商标许可所得资金被纳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名称和印章捐赠基金,主要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上取得成果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图书馆、学生事务管理等部门开展活动等。

2.5 通过社区延伸的办学模式与其它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师生全面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俄亥俄州立大学牢固确立“相互作用大学”的理念,注重与社会、政府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协调与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如学校在食堂与餐厅定价方面会综合考虑到战略合作伙伴及校园周边饮食单位情况合理定价;在招生中始终与中学等相关教育及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注重挖掘潜在学生资源与机会,想方设法获取优质生源的数据信息,科学的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

2.6 学生事务工作具有法制化特征,实行项目化运作与科学化管理,为提升学生事务服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法规制度具有完善性、可操作性和适时调整性,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申诉制度对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绩效进行监管;主要以创新为导向,采用求异的思维,提倡师生与同事之间互动、民主与开放的工作方式;学生事务工作建立了完备有效地第三方咨询服务体系,几乎每个不同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人员,非常重视工作的科学研究、规划与评估,实现了科学化管理与决策。值得一提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主要依托不同的项目,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他们非常强调尊重并满足学生的意愿,注重在项目开展的前期与后期委托以学生代表为主体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跟踪评估,及时调整项目的预算与主题,把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中去,为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7 积极营造宽容友好的多元文化氛围,形成宽松自由的多元化校园文化格局

多元文化问题是美国大学高校的突出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融合往往涉及到语言、行为、风俗习惯等等。OSU采用多种方式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营造宽容、友好的文化氛围,积极构建平等、多元的校园文化格局。俄亥俄州立大学设立专门的多元文化中心面向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于不同性取向学生开展多元文化活动,致力于建立一个融通智慧和公平公正的社区,培育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的国际化公民。通过“一对一专家咨询辅导“、宗教信仰学生社团活动、故事分享、培训评估、奖励资助等形式和活动,使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融会贯通。

2.8 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与国际化的高绩效团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考察期间,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学生事务管理者较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归属感。俄亥俄州立大学是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学生事务管理者的选聘、培训与绩效管理等工作的,因此特别重视学生事务管理者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他们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必备职业素养是团队精神、忠诚度、沟通能力、适应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而主管的必备职业素养则是领导力、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多样化培训与辅导培养学生事务管理者以上方面的技能;OSU在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内部推行教练文化,即潜在的在主管与学生事务管理者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化的教练关系,主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事务管理者职业发展提供辅导与反馈,使学生事务管理者能够及时洞悉自己、改进绩效、激发潜能、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绩。俄亥俄州立大学就是这样注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资源配置、制度约束和政策配给精心打造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绩效团队。

2.9“全民”动员与广泛参与,成为学生事务工作建设与发展取得卓著成效的生力军

美国的人力资本雇佣成本是非常高的,高校也不例外。因此,美国高校在很多学校工作特别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普遍倾向大规模聘用学生助管。无论你走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任何一个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中,几乎随处可见学生助管的身影。因为学生确实已经职业化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主人翁地为学生事务工作建设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与餐厅、体育中心,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助管,学生事务管理者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培训、辅导及绩效考核,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助管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据调查显示,OSU学生事务工作部门普遍倾向选留在本部门担任2-3年兼职的优秀毕业研究生留校工作,因为他们更加适应并熟悉本部门的相关工作。

3 经验及启示

不可否认,中美高等教育体制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但是两国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又是高度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因此两国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3.1 加强高校品牌标识系统的创建,开发与利用更多的企业与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2 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领导力、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培养,真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3.3 加强高校校园娱乐体育文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满足学生追求健康娱乐成长的多元化需求。

3.4 学生事务工作的策划与实施要注重战略规划、评估与反馈,在强调资源与目标对应的同时,也要积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研分析,为科学决策服务。

3.5 加强对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多样化培训与绩效考核,全方位营造“教练”文化,全面提升政工队伍的职业素养,合力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赴俄亥俄州立大学学校管理与学生事务工作调研资料汇编,2009,10.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8

一、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经验

1.国外高校教师的聘任经验。

国外高校对教师的招聘和录用工作十分重视, 在教师聘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试用制、任期制和合同制等不同形式。所谓试用制, 主要指在聘任教师或教师职务晋升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例如, 美国高校教师低学衔的称教员, 聘任期一般为一年, 任期期满合格者即可晋升, 如果连续三年不能晋升者, 就要被解聘。在法国高校, 学衔比较低的教师被称为助教, 本科毕业要先以非正式教师的形式工作2~3年, 之后要参加每年一次的大学助教统一考试, 考试合格方可聘任做助教, 才有资格到高校担任教学工作。在英国高校, 学衔比较低的教师被称为讲师, 初次录用的教师要经过三年以上的试用期, 然后方可晋升为讲师。任期制就是高校教师在职工作的期限, 一般由教师胜任工作的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 同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就目前来看, 国外高校教师的任期制有三种类型:其一是美国式的任期制, 各高校的任期制与试补制、契约制、终身制等并存并行, 对高职称教师不规定任期制, 但对低职称教师则有任期制。其二是法国式的任期制, 除教授职称之外, 其他高校教师都有相应的任期规定。三是日本式的任期制, 是以助教、副教授和教授等所有高校教师为对象, 由各个高校自行决定的选择性任期制 (陈永明, 1999) 。 合同制是指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教师之间所签订的聘任合同制度, 是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国外高校有的聘任合同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的, 有的合同内容完备、条款详细、篇幅较长, 有的所签合同并不局限于条文的规定, 有的所签合同的修订或调整来自于第三方, 如国家颁布了新的人事法规等。

2.国外高校教师的构成经验。

国外高校教师的构成虽然存在较大差异, 但在师资队伍管理过程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美国通常是把高校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职教师, 主要为本校的全职教师。第二种是督导教授, 主要由某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 其基本任务是担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提出批评, 并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实习工作。第三种是专职科研人员, 其主要任务是申请校内外资助的科研项目。第四种是兼职教师, 应聘高校兼职教师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具有3~4年的专业实践经验, 这就避免了兼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 (乔秀梅, 2002) 。法国高校教师总体上可分为正式教师和非正式教师两种。正式教师实质上就是国家公务员, 分为初级教师和教授两个层级。初级教师又分为普通和优秀两个级别, 其中优秀级是专门针对那些表现优秀而又不可能晋升为教授的初级教师设置的。教授则从低到高划分为二级教授、一级教授和优秀教授三个等级。意大利高校教师主要有固定职位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两个类别。固定职位教师相当于国家公务员, 由低到高分为助教、副教授和教授三个层级, 教职生涯是终身的, 社会地位较高, 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好, 但每所高校固定职位教师往往有一定比例限制。而合同制教师则不属于国家公务员, 主要是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教育教学需要自行招聘。

3.国外高校教师的考评经验。

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 但教师评价的标准以及对教师的所在岗位的要求在高校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学型高校主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教学效果, 而研究型高校则对教师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与著述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美国高校教师考评遵循以下程序:首先, 教师自我评价, 即按照学校对其岗位要求自我评价教学、科研和出版情况等。其次, 同事互评, 即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第三, 学生评价, 即所教学生对教师的评教, 这是对教师考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因素。最后, 由校长、系主任综合上述三方面意见确定教师的考评等次。考评意见和结果除了一些量化打分的项目外, 主要还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考评不合格的教师, 规定一定的学习和调整时间, 如仍不合格, 将被责令改做其它工作或直接解聘。 法国每四年由国家统一组织对高校教师进行一次考评, 考评标准因学科而有所不同, 如工科专业可能会把教师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考评指标。另外, 政府和高校在对教师考评的内容上各有侧重, 政府比较倾向于考评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 而高校则倾向于考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意大利则重视根据高校教师的不同身份进行考评, 如对获得固定职位的教师, 在其任职的三年后由所在院系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其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也向社会公众公开。但对合同制教师的考核则相对比较简单, 只要获得校方的认可, 即可续签合同, 继续留任[1] 。

4.国外高校教师的培训经验。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 并把它看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科研与教学学术力的基本途径。一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建立教师培训与进修的保障机制。例如, 重视研究经费的筹措, 保证教师有研究经费的充裕, 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合作研究、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设立高校教师的培训基地, 像美国绝大多数的高校研究机构都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合作研究者, 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基地;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大力推行学术休假制度, 学术休假的活动时间和范围领域不做过多限制, 可以是专题的研讨, 可以是学科的深造, 可以是课程的建设, 也可以到校企的合作, 或到企业的实践进修等。不仅如此, 国外高校还极为重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研修。例如, 美国纽约大学在教学上坚持“认真、主动、训练”的原则, 设立“优秀教师奖”和“优秀教材奖”, 同时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咨询”活动, “教学咨询”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 旨在支持高校教师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活动质量。“教学咨询”以自愿、保密为前提, 首先让教师提出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 然后到课堂教学中去观察, 接着再提出问题, 并由咨询人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集体性讨论, 最后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试验。

二、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1.切实转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任何管理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深层的管理观念的支撑。但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仍秉持人事管理的传统观念, 教师管理往往只被看做一种行政事务;管理目标是理顺人事关系和形成人事活动秩序, 管理方法是事务性和常规性的行政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聘用、考核、工资和福利。这种管理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尚可发挥作用, 但在今天其弊端却日益显现。转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观念, 就是要由传统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走向人性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坚持“以师为本”, 就是要以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为核心, 掌握教师独特的需要、兴趣和期望, 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自我价值和创造性劳动, 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 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为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使教师融入学校发展的大潮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追求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本性和归属感, 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 致力于人力的合理利用, 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合理化。“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理性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服务教师, 提高教师对高校的满意度, 实现教师的满意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2.不断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选聘制度。

相对于中小学教师的选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选聘制度尚不完善, 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更多关注的是学历学位, 轻视实际能力;比较注重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忽视教学能力和水平;重视聘用合同签订的形式, 忽视对聘用合同的实际考核;过于重视身份管理, 不注意岗位管理, 等等。高校师资队伍的选聘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加以综合考虑。首先, 高校教师的选聘要由传统“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在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时, 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把合适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岗位设置应坚持科学设岗和因事设岗, 明确岗位基本职责, 明确教师的职务与所应承担的工作量, 将内容加以分类并量化为不同分值, 规定相应优秀、称职和不称职的标准, 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之中。其次, 应强化合同意识, 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受法律保护的聘用合同关系。在教师聘用期内成绩显著的教师, 在职务晋升的时候优先考虑;而对经过考核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的教师, 则可以实行降职、转职或者解除聘任的处理。最后, 由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和责任的工作, 为了使教师能感受到职业安全, 在较为自由的组织气氛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高校也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在师资队伍中设置一定数量的终身教职岗位。这对于留住高水平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考评机制。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考评在目前仍比较重视采取定量的方式, 忽视定性等质的评价, 如片面强调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科研项目的多少和教学工作量的高低等, 而对于发表文章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等则少有评价。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师对数量的一味追逐, 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致使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滋生,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借鉴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经验, 首先, 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师考评观念, 明确考评的目的不单单是把优秀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区分开来, 而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为根本旨归;要为教师设置合理、具体的目标, 把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 并坚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惩结合,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 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评标准, 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只考虑定性评价而否定定量评价, 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只重视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则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和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第三, 考评指标要体现灵活性, 并注意对教师进行分类考评。高校教师考评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起以教师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水平为标准、指标灵活的考评体系。就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来说, 不管是对申请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 还是对获得终身教职后的教师, 都强调从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综合评价并注意教学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不同 (王正青, 徐辉, 2006) 。最后, 重视高校教师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考评误差。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维性和特殊性, 在选择考评主体时, 应避免单一主体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尽可能保证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校长、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同行专家、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学生乃至教师自己都可以作为教师考评的主体。

4.全面构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国外高校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比较重视, 并把它看成提高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国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创建灵活多样的、适合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 注意把长期培训与短期进修、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直接培训与网上培训、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有机结合。培训内容的设计应根据不同职位、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对教师的要求, 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科专业培训上, 可以建立科学的国内和国外进修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送一些教师进行进修, 引领其追踪国际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在教师业务培训上, 通过举办教育科学知识研讨、教学手段和进行方法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训练形式, 帮助教师全面提高教学素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在当代教师专业化背景下, 高校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 把教师组织建构成学习型组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 从而促使教师个人和工作在价值层面的真正融合。高校管理者还要注意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 根据教师的个性化实际需要来制订培训课程, 组织相关的考核和评价, 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并进而实现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江林.法国和意大利高校教师管理改革新动态[J].世界教育信息, 2010, (4) :38-41.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9

关键词:教育模式,公共管理,课程建设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 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成为了当前许多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年来, 国外许多大学在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新型电子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灵活教育模式 (Flexible Model of Education) 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基于终生教育理念和新型电子技术的应用, 尽可能广泛地拓展学生的多方面公共管理技能。[1]瑞典远程教育委员会在2000年提出了对灵活教育的定义指出:“灵活教育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时间、进度、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教育机构的规划、组织及教学都应以与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为目的。”[2]

一、灵活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灵活教育模式是以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子教育 (E-Education) 作为技术基础的, 但灵活教育模式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方面仅仅使用技术, 也要求教育机构和管理方面做出改变, 重点在于提供学习支持, 并使更多群体能依据他们自身条件接受教育。灵活教育模式对学生和高校具有不同的要求和表征:

对学生而言, 灵活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接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模式。具体包括:在家或其它与教师分离的地点进行学习和跟随听课;自由选择时间学习;自己选择进度学习;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或单个学习。

对高校而言, 作为教育主导者应通过以下方式使灵活学习成为可能:发展和改编教学材料;发展和改编支持学生学习的材料;发展和改编评估学生知识的方法;使用信息交流技术消除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期间随时提供服务、指导学习;学生学习支持与交流;制定学习管理结构。

由此可见, 灵活教育模式不仅强调高校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功能和责任的变化, 对学生来说, 灵活学习是学习者个人而不是他人的责任, 学生学习只能是个人管理而不是由他人来支配的自主性行为。

二、灵活教育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始终都在密切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 这与该学科培养目标的重实践性、强操作性和专业综合性是分不开的。国外许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着眼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课程设置模式, 建立起了一套综合的立体网络教学系统, 让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全面地服务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

(一) 灵活学习 (Flexible Learning) 。

灵活学习作为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框架的基础, 是在在线学习和电子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在线学习 (Online Learning) 。

它包含了范围比较广泛的技术支持, 例如:万维网、电子邮件、聊天室、新闻组以及文本、音频、视频会议等, 这些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 支持远距离以及室内的教育和培训。利用英特网 (Internet) 和环球信息网 (WWW) 的在线学习已迅速成为全球许多教育机构的新宠。信息手段能够便捷地将大量的课程材料进行传递和互动, 从而产生积极和协作的学习体验。高校、教师和学生均被置于由环球信息网引发的教育创新之中。[3]在线学习情形下, 网络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提供独立和交互式学习的必备工具之一。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公共管理课程模式是在1912年就已经实施的远程通信版计划 (correspondence print program) 基础上, 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公共管理在线学习系统, 通过虚拟的远程教学计划对大批公共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东南阿拉斯加大学 (University of Alaska SE) 在其长达25年之久的课程模式演变当中, 依靠其强大的基于中央处理器的课程讨论工具 (mainframe-based discussion tools) , 使得公共管理网络在线教学成为现实。[4]

2.电子学习 (E-Learning) 。

它是经过各种信息和沟通技术的恰当整合, 通过网络而开展和运用的。作为灵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电子学习是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 包括类似在线学习的媒体传递、交互式人机对话、计算机协作评估以及交互式电视和视频会议等。佐治亚州立大学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公共管理教学考虑到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区, 学生和教师往返上课交通拥堵的因素, 利用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系统既满足了正常教学又减少了师生往返的交通需求。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和圣菲利普学院 (St. Philip's College) 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当中的仿真技术训练以及工作环境模拟系统是很有名的, 它能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之前, 运用电子学习手段模拟政府危机处理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等,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化基础。圣菲利普学院的负责人强调:“我们把公共管理学生的模仿真实工作场环境的训练当做一项重要课程目标。”[5]

3.学习管理系统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LMS) 。

它是用来有效开展在线学习的软件系统, 其目的就是便于网络上的交互式教育沟通, 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促进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帮助。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利用网络课程工具 (Web Course Tools, WebCT) 的LMS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了信息和资源的通道;建立在线学习社区;在线评估、学生跟踪、自定进度学习和校外远程访问等。

(二) 虚拟教室 (Virtual Classroom) 。

虚拟教室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英特网进入的一间电子教室。如果学生没有呆在学校, 他们依然能够专心致志于 WebCT 的使用以及利用校园内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虚拟世界可以实现许多新的学习机会, 如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无效的、危险的、昂贵的或非伦理的训练, 在虚拟世界可以实现模拟和在测试情景中练习。比如执行能力与管理能力建设、政府公共形象塑造、城市规划、公共突发危机管理等。虚拟教室的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物理界限, 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无间隔交流, 而且更便利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式沟通。 世界著名的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公共管理学院有针对性地拓展学生上课的时间和空间, 开辟了晚间计划课程 (Evening Program Curriculum) , 要求在读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必修两年的该计划课程, 学校利用远程网络资源无阻隔、不间断地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 每门课程以考试或论文形式结束。第一年晚间计划课程包括:探测学 (10晚间课时) , 政策学 (13课时) , 公共部门组织和管理 (6课时) , 科学方法训练I (3课时) , 政府和经济政策 (9课时) , 政府和信息社会 (6课时) , 宪法学和行政法学 (6课时) , 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 (6课时) , 国家、民主和官僚体制 (6课时) , 比较公共管理 (6课时) ;第二年晚间计划课程包括:政策与社会 (14晚间课时) , 公共部门督导 (14课时) , 科学方法训练II (4课时) , 公共管理及其变革 (13课时) , 行政职业化 (14课时) 。除了阅读和现场讲演之外, 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实现很好的在线互动和交流。这样, 课程在本质上变成了自然的交流而且包括大量的讨论、小组工作、发表见解和相互咨询等。[6]

(三) 电子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Integrating E-Learning and Classroom Learning) 。

灵活教育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将电子学习恰当地整合了传统的教学和训练规划程序。这一路径也将传统的单一学习程序、课程、数据库或工具有效而恰当地整合为一个学习体系结构——设计、序列以及所有电子和非电子要素和运用的整合。换言之, 它是以如何构建和整合每一要素作为最终目的。[7]

有人认为, 藉由电子学习具有的技术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可能由于逐渐失去价值而遭到摒弃。事实上, 尽管电子学习对于灵活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卓越贡献, 但它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模式的终结。与之相反,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习体系结构中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其作用方式已不同于原先。小组交流、问题解决、绩效评估、专家观测、文化构建和团队协作, 这些都是全方位灵活学习系统的关键属性, 在许多情况下仍然是最适合于课堂的教学体验。随着电子学习逐渐成为学习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会有基于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一些变革。如美国有名的加利福尼亚虚拟大学, 2, 000多门在线课程分别来自加利福尼亚虚拟社区的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各校区的课堂以及加州内的其他独立大学和学院。学生通过网络注册成为虚拟大学的学员后, 就可以选择这些课程进行学习。这样既避免了同一课程由不同教育机构反复设计、制作、教学的情况, 又可以发挥每个教育机构现有的课堂教育资源的优势。[8]

(四)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案例研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见解, 做出判断和决策。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更注重案例本身的公共属性以及案例操作的实践性和利益倾向性。案例不仅要求反映日新月异的公众需求变化, 而且在国际化考量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本土化的属性。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这种教学方式都能成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按照课堂上学得的实际本领进行实践操作的行为依据和范本。 美国田纳西大学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利用网络立体传输的优势, 形成了感知 (Sensing) ——判断 (Reflecting) ——行为 (Acting) 的基本模式。首先通过感知对案例发生的环境和其他信息进行初步分析, 然后通过读、听和讨论帮助学习者将感知体验与一定的模型、理论和原则联系起来, 作出思维判断, 最后用行为检验自己的分析、思考和判断。现实中的管理者是一个不断进行感知、判断和行动的人。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而言, 案例行为可能不像商业行为那样富有艺术的戏剧性, 但公共管理是公众利益的竞技场, 能将自己从书本中对公众环境和学术理解的思考运用于模拟的实践总是一件有益的事情。[9]享誉非洲的比勒陀利亚大学公共管理和行政学院 (SPMA) 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方面, 为学员提供的课程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但其最大特色在于恰当地结合了本土化。他们的成功来自于正在进行的在研究和创新领域植入的高等教育对优秀的承诺。教授们不仅正在对网络支持学习 (web-supported learning) 进行探究, 而且还包括对类似电子小组 (e-groups) 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工具的探究。如此没有特别登录设置即可进入WebCT 案例课程的成员服务让包括专注于国家利益的相关人士和国际问题专家展开在线讨论的案例教学成为可能。通过利用Centra One语音答疑系统, 美国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和其他合作机构展开了诸如同步授课和小组案例讨论方面的合作;另一项目是与龚萨格大学 (Gonzaga University) 的合作, 通过将演讲者的录影录像资料制作成电子格式, 便于两所学校的学生网络共享和下载使用。

三、灵活教育模式的发展前景

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灵活教育模式作用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 不仅让在校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模拟了真实的公共事务管理场景, 而且也让社会中真正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有了便捷的培训途径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灵活教育模式强调所学知识与社会职业、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提倡合作、调查、体验、探究、参与等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虚拟化的实践, 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灵活教育模式, 以及其所依赖的电子学习系统, 在不久就会像电子政府一样普及。到那时, 也就没有了“电子”和“非电子”的区别。虽然电子的观念可能消失, 电子学习也将会因透明化而失去神秘感, 但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灵活教育的模式和理念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原因就在于它利用了电子学习的便捷、在线学习的互动、虚拟教室的无间隔、现实教学资源的多重整合以及案例研究的实践特征。这也就对作为教育主导者的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勒陀利亚大学公共管理与行政学院从1999年 就开始通过与校内远程学习与教育革新 (Telematic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TLEI) 部门的合作, 在荣誉学士学位、MPA与公共事务博士三种学位授予和培养方面很好地运用了灵活教育的规划和机制。经由 TLEI 指导设计者的帮助和支持, 公共管理与行政学院的演讲者使用 WebCT 来制作和传输适合他们自身的独特教学模式和学习情形。因此没有两个课程神情或功能相似的演讲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形和目标结构选择不同的工具适合他们的个别需要和偏爱。

对学习者而言, 当虚拟专用网络走进我们的大学和生活中, 同时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电子邮件成为了人们普遍采用的沟通方式, 电子学习的技术就像电话一样平凡和普遍 , 每个人轻而易举就可以使用。历史上将会是第一次, 人们对电子学习的转换不再需要学习专门的操作技能和购买复杂的设备模块。美国学者罗森伯格2001年就指出:“在不久的将来, 在人们需要使用之前, 大多数学习者都将懂得和了解如何使用新的学习工具。”[10]

参考文献

[1].Petrus A Brynard, A Flexible Model of Educ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EB/OL].http://repository.up.ac.za/upspace/bitstream/2263/14117/1/Brynard-Flexible (2004) .pdf

[2].Henrik Hansson and Carl Holmberg.Sweden:106Years of Dist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e-ting Paradigms[J].China Distance Education, 2005, 2

[3].Khan, B.H.Web-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97:25~37

[4].5.Drivers Behind E-Learning Initiatives, Support-ing E-Learning in High Education, 20033:35~38[EB/OL].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s0303/rs/ers03035.pdf

[6].Frans-Bauke van der Meer and Arthur Ringeling, An Education Strategy for Practitioner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ster’s Program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161:77~93[EB/OL].http://www.naspaa.org/jpaemessenger/Article/jpae-v16n1/vandermeerandringeling.pdf

[7].10.Marc Jeffrey 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 NY (2001) :McGraw-Hill.

[8].蒋磊宏.美国大学实行电子化教学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7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0

调研期间, 我们集中调研流动党员较多的国家, 发放调查问卷, 进行电话回访, 认真调查研究, 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同时, 我们对省内高校, 特别是大连高校党员出国留学现状进行调研, 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做好留学生党员的管理”“高等学校的党组织要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外事外交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在组织、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 竭诚为大学生的国外生活服务”“要着力加强流动支部建设,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挥团结、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一、关于留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目前, 对于留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研究较少, 主要研究成果表现为: (1) 高校的党组织对于管理出国学习学生党员的重要职责研究:a.党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b.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措施;c.高校党组织要把大学生、留学生党员教育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任务; (2)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出国学习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优势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3) 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教育优势研究。

以上从理论方面研究较多, 研究对象大都是从事党政工作的相关人员, 专门针对基层党组织在留学生党员管理中优势作用发挥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针对留学生党员工作的分类引导和分层管理的研究也不多。且由专职党干部、专职从事政党工作的人员、辅导员组成的科研群体几乎没有。此次申请的研究项目我们考虑到组织基层的工作人员、从事党员发展工作的专职人员组成。从实际角度出发, 结合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调研和实践研究, 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在留学生党员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我们总结了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员管理的经验,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 提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中国留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明确要求,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党员工作者和学生工作者, 联系实际, 不断加强工作研究, 努力开创中国留学生党员管理的新篇章。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现状, 以及国外流动党员特点

1.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现状

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新鲜血液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趋势, 要求高等学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的基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高等教育也日益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呈现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 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中方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 互相承认学分, 学生低年级在国内学习, 高年级到国外大学完成学业。这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不但能使学生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校园生活, 也能接受更为完整的国外专业教育, 还可以取得到国内外双学位。同时, 因出国时间不长, 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不大, 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办学模式通常有“2+2”“3+2”“3+1+2”等形式。国内各个高校都有合作的大学或者项目。有的大学还设计专门的学院, 与国外合作, 采取更灵活的方式, 如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学院、大连大学国际学院。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 出国学生党员数量也逐渐增加。以我校日本语学院为例, 该学院有学生党员249人, 其中出国留学党员20人, 占党员人数的8%。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鹿儿岛等地。流动支部暂无。可见, 新形势下,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出国学生党建工作, 加强对国外学习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提高党员自身素质, 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有效的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制是高校党建面临的新课题。

2. 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中国留学生党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留学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中国留学生党员多数以结伴留学, 互介互带的方式外出, 同学校、同专业甚至同年级、同班级的流向往往在地域上相对集中, 并且一般是集中在较大城市。虽然大区域相对集中, 但在具体就读学校、工作地点和居住地方面, 即使一起外出求学的, 常常也聚散不定, 大部分在相对较小的地域和几个主要区域内不断分散流动。

(2) 留学数量逐年上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进程加快, 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膨胀。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国际化办学的不断发展, 我国出国留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所以学生党员留学的数量也逐渐提升。

(3) 主体结构比较突出。在身份上, 本科生留学和研究生留学的比例有明显的差别, 越来越多从事科研学术的研究生日益成为流动大军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批流动人员中党员比例高、文化层次高、年龄普遍偏大, 其流动现状和趋势, 正快速改变着流动党员的文化、年龄和区域分布结构。

(4) 思想比较容易波动。从现状来看, 流动党员思想主流是好的,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组织观念较强, 理想信念比较坚定, 人生态度积极向上, 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在流动人员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流动党员多数能自觉缴纳党费, 许多长期外出求学者要求在家亲属代缴。不少流动党员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愿望, 希望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但是,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由于教育管理的松懈和滞后, 流动党员的思想防线正经受严峻的考验和强大的冲击, 整体思想水平存在明显下滑趋势, 部分流动党员党性意识、组织观念日益淡薄, “三不” (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 党员不断增多, 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蔓延, 尤其是一些学生不关心时事, 对党的政策不理解, 抵触情绪很大。所有这些, 都日益严重地侵蚀着党的肌体,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困境

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 国际化办学模式下出国学生党员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缺乏规范

当前, 国内各高校依据党员管理规定, 立足自身实际, 大都制定了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 但还没有较为统一、规范的出国党员管理细则。特别是在出国学生预备党员考察转正、出国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及作用发挥等方面尚未形成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2. 党组织配备实效不强

大多数高校将出国学生党员归入原所在学生党支部, 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对出国学生党员在国外的具体情况有深入了解, 也难以结合出国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环境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更谈不上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

3. 党员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党员在国内学习时间不长, 接受党组织政治教育培养不多, 有些出国学生党员党性意识较为淡薄, 组织观念不强, 认为出国就是为了学习专业, 忽视了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 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从而和组织联系脱节。

4. 管理方法缺失针对性

有些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采用组织手段、纪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传统手段。而出国学生党员人在国外, 时空跨度大、沟通难度大, 受组织、纪律等手段约束的影响力较小。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手段, 缺少出国党员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会直接导致党组织与出国党员沟通渠道不畅, 针对性不强, 失去对出国党员的约束。

5.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国际化办学是新生事物, 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出国学生党员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 对于其管理体制更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研究, 也没形成可供参考的成熟做法。

四、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制探索

目前, 《党章》和中央组织部关于出国党员管理尚没有专门的政策规定, 高校和基层党组织无法按章操作。随着国际化办学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 一些高校根据各自情况先后出台了一些流动党员和出国党员教育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但这些办法和措施离科学化、规范化还有相当差距, 不适合对出国党员的管理。因此, 各级党组织要把建立和健全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制度放在重要位置, 并根据新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机制体制, 才能强化管理责任, 做好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结合党章规定、高校特点, 以及多年来的实践, 拟采取如下措施, 作为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体制的探索。

1.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出国学生党支部, 合理设置党小组

建立出国学生临时党支部, 负责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党支部书记由政治辅导员担任, 可以选择政治上较为成熟的出国正式学生党员作为副书记, 负责在国外的日常工作。如果某一国家的某一地区合作院校较多, 还可以选择一个学校为中心, 各合作院校为支点成立党小组。为便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在派遣出国交流教师时, 首先应考虑党员教师。派出前, 布置出国学生具体党建任务, 参与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如有条件还可派遣政治辅导员出国工作。如我校每年暑假选派1~2个辅导员到日本合作学校,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政治生活进行指导。同时, 要提供一定的党员活动经费, 要考虑汇率等因素, 适当增加出国学生党支部活动费用。

2. 制定制度保证:健全管理机制, 制定科学的制度规范

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保证。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建立和健全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制度放在重要位置, 并根据新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制度, 才能强化管理责任, 做好出国党员管理工作。

(1) 规范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在国内的培养期间, 一定要认真贯彻党员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针对学生在国内学习时间较短的情况, 坚持“早启动, 早引导, 早培养”的原则, 新生入校伊始就进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生考察期内就启动入党积极分子的遴选工作, 建立培养档案, 加大培养力度。可以结合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各类党内教育活动, 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通过活动来锻炼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 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坚持科学、民主的党员发展程序, 处理好发展工作中的两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坚持发展标准, 不降低要求, 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与培养的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2) 建立切实可行的预备党员考察转正制度。出国学生党支部应联系实际, 努力探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员出国期间预备期考察转正的制度规范。出国学生预备党员要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上交思想汇报, 党总支则根据每位预备党员在国内外的综合表现, 结合出国学生支部的考察汇报材料, 明确是否同意进入预备党员转正程序。在预备党员回国访校时由党总支谈话、考核, 做出决议;或者利用学校组团出国访问之际, 组织临时党总支, 委托考核代表对预备党员谈话、考核, 做出决议。这样, 既保证了符合条件的出国学生党员能按时转正, 也保证了党员转正的质量。

(3) 建立、健全党员汇报制度。出国学生党员要定期向所属党支部汇报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也可提出要求、建议等。回国后, 应向党组织全面汇报在国外期间的情况, 所在支部应对归国党员做民主评议。

(4) 建立、健全出国学生党员联系人制度。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制度, 保证联系沟通不断线。党总支应指定出国学生党员所在支部的一名党员为出国党员的联系人。该联系人与出国学生党员保持联系, 掌握出国学生党员的动向, 所在国家地区、地点和联系方式, 及时向出国学生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 注意了解预备党员在国外的各方面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学校党组织可以通过该联系人向远在异国他乡的党员们传递组织的关怀, 通报国内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学校教育事业的新进展, 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学校党组织根据其汇报的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向其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5) 完善出国学生党员的党费缴纳制度。缴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对出国党员缴纳党费的金额和办法可采用较为灵活的办法。一般来说, 出国学生党员的党费可采取国内预交、回国补交、网上汇款至专用账户等方式进行缴纳。通过缴纳党费, 可以增强党员的意识, 牢记党员身份。对不按时缴纳党费的出国党员, 应有具体的教育、惩处措施。

3. 行前教育:加强出国前教育, 提升党员的思想意识

认真做好党员离校出国前的教育工作。在党员离校出国前夕, 学校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党课教育, 教育他们出国后, 要继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求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党的纪律, 自觉地、主动地与组织保持联系, 多向组织汇报思想, 尤其是遇到重大政治活动, 要及时向学校党组织汇报思想, 使党组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要求他们过好组织生活, 按时缴纳党费, 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主动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为党多做工作。学生党支部要负责对出国党员进行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保守党和国家机密的教育。可以通过重温入党誓词、专题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开展党史党章、理想信念、爱国爱乡、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活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 提高党员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 坚定信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在出国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强烈的自豪感, 自觉形成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通过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使出国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纷繁复杂的国外学习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明辨是非, 把握人生方向。

同时, 学生党支部要对党员在国外的活动、工作、缴纳党费等有关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 (1) 要布置和分配党员在国外的组织工作和学生工作任务, 对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并定期督促检查; (2) 要求党员在国外期间严格遵守外事纪律, 按照国家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3) 要求党员在国外活动中, 既要尊重各国、各地区的风俗习惯、民族特点, 又要维护国家的尊严, 要以实际行动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4) 要求党员不得参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 不得参加带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等。

4. 组织生活:利用互联网技术, 妥善安排组织生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一块新的阵地。因此, 利用互联网开展出国党员教育管理, 是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党组织可以建立党建网站, 海外党员可以通过授权访问, 了解信息, 领悟文件精神。还可以利用网站为出国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 实现网上过党组织生活。每次开展组织活动前, 召集人先在网上发布组织生活的主题, 海内外党员可以在电脑前, 将各自的想法发布到网上, 开展讨论, 这样既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又节省支出, 降低成本, 又富有成效。对出国党员利用网络开展组织活动是一种趋势, 也是一种挑战:

(1) 要本着“合理合法、有节有度”的原则, 安排好在国外的党组织生活。要注意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 有序地过好党的组织生活;要注意方式方法, 把握好分寸, 确保组织生活的纪律性和严肃性;要注意政治影响, 不干扰他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纠纷。

(2) 灵活运用沟通交流形式和通信手段。充分发挥网络视频会议等网络互动方式, 开展院系党总支和出国学生党员的网上“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开展党总支和出国学生党支部之间的“点对点”交流, 保持经常性沟通交流, 掌握出国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3) 完善互联网教育平台, 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建立专题网站, 设立专题论坛、专用QQ群、微信群, 开辟学习频道、讨论专区、业务论坛, 上传文字材料、图片、视频资料, 结合国外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实际情况, 设定活动主题, 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网络工具在现代学生党建模式中的应用, 将有效调动起出国学生党员参加支部活动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

5. 发挥作用:做好结合文章, 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

(1) 加强理论学习, 抵御思想渗透。面对国外可能的舆论误导, 国内的上级党组织要结合时间节点、国际大事, 提供必要的学习文件和学习材料, 方便流动支部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 使出国学生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时刻铭记着党的教诲, 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 借助各类平台, 开展党建工作。成立留学生会, 选举学生党员担任主要负责人。学生党支部应注重借助留学生会的平台, 对广大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使全体在外的留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崇高情操、友爱互助、乐于回报国家的团结集体。同时, 学生党支部结合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活动, 如组织为灾区募捐, 纪念建党日、国庆、校庆等活动, 凝聚人心, 引领学生党员和广大在外学生的方向。目前许多高校在海外都成立了校友分会。学生党支部也可以利用校友会这个阵地, 召集党员, 组织活动。

(3) 切实服务同学, 体现党员先进性。出国学生党员不但要在思想上、学习上过硬, 还要通过“一对一”帮扶等方式, 对其他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在学习上, 分享学习资料、学习心得, 为同学的学习提供帮助;在生活上, 当有同学不适应国外生活环境时, 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积极帮助同学, 通过为同学服务方式, 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性。

6. 创新出国学生党员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强化为学生党员服务的理念, 理解出国学生党员身在异国他乡, 渴望得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的积极心态, 不断创新出国学生党员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 改进工作作风。

(1) 扩宽沟通渠道, 加强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联系。通过电子邮件、微信, 及时将国内和学校的情况及党组织的活动情况传达给他们。建立QQ群, 定期举行网络支部大会和党小组讨论会, 交流思想, 传递信息, 进行专题研讨等。

(2) 建立党员服务站。以地区为单位, 依据出国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 建立有一定辐射范围的服务站。可以设国内、国外双重负责人, 主要负责组织出国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 与国内党组织沟通和传达国内党组织信息。

(3) 保持与出国学生党员的家长的密切联系。党总支定期走访或电话沟通出国学生党员的家长, 了解他们的有关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重要节日, 如春节、新年、中秋节等, 通过各种方式, 向出国学生党员及家长表达慰问。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一笔财富, 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出求学大学生的党员管理工作,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国高等学校出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随着出国学生的不断增多, 这项工作越发重要。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 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 各项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完善, 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创新, 出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定会出现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再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5) .

[2]韩璐, 魏娟.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及其有效发挥[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3) .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学生评教文献研究教学质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76-01

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评判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是教学相长背景下学生输出个人教学意见的重要渠道。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的学生评教历经了各个时期的深刻变革,目前已拥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累积。

现在,学生评教被公认为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其学生评教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一、关于学生评教的重要性研究

学生评教的重要性在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教育学家Gareth L.Williams和Tessa Blackstone强调应定期进行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评价。此外,著名教育学者Marsh H.W. 和Overall J.V.也将学生评教的重要性摆在突出位置。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改革的深入,学生评教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二、关于学生评教的可靠性(稳定性)研究

学生评教的可靠性(稳定性)又被称为学生评教的信度,指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与评价结果的一致性。Feldman K.A研究指出,评教的个数达到一定临界值时(20或20以上),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就能胜过最好的客观测验。有学者对1300多篇有关学生评教的学术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的评教结果是可信与稳定的。可靠性的另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评价者评价的稳定性程度。实践表明学生评教在时间轴上是较稳定的,日后的经历不会对评价结果产生深刻影响。

三、关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

Cohen P.A研究结论指出:考试成绩与技能评价值、课程评价值、教师总评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7、0.43。Centra J.A 曾对200个班的17门课程进行调查,发现相关系数可达到0.6以上。Marsh分两次对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评教的效果,比单独进行学生评教所得的结论更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这正是教学评价的初衷所在。

四、关于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研究

一般来说,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包含多个维度和指标, Marsh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以下简称SEEQ)是最具代表性、应用范围最广的,它包括学习价值感、教学态度、组织清晰性、教学互动、人际关系、知识宽度、考试成绩、功课量、教学难度九大维度32项分级指标。大量的实践表明,SEEQ是一项可靠而有效的度量教学质量的工具。

五、关于学生评教的偏差研究

Marsh检验了16项“潜在偏差”和SEEQ之间的多重关系,发现学科兴趣是影响评教最大的偏差因素。研究者大多认为偏差是有限的,干扰因素是可控的,评教结果是可信的。有研究还得出:扩大学生评教的基数,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评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调整偏差出现的概率,都可以减小干扰因素的影响。

六、关于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科领域、课程类型、教师特征、学生因素、班级规模、评教的结果与运用等方面。Centra J.A.的研究表明,学生会根据教学效果的好坏来调整选择合适的课程,这样,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和期望值会更高。Coleman研究认为,学生评教结果会左右下届学生的选择,评教得分高的教师和课程会更受青睐。据此推断,学生评教结果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和教师的选择,潜移默化中倒逼教师迎合学生意愿,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近百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于高校学生评教的丰富文献和实践成果,为后人更深入直观地开展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直接性的指导意义。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起步阶段就是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同步进行的,理论研究一直伴随实践活动的始终。

[参考文献]

[1]Overall.J.V.&Marsh.H.W. Students''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stabilit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0,(72):321-325.

[2]Cohen.P.A.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reanalysis of the multisection validity meta-analysis[R]. Washington,D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87.

[3]Gillmore.G.M.&Greenwald.A.G.Using Statistical Adjustment to Reduce Biases In Student rating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7):518-519.

[责任编辑:刘凤华]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2

一、高校“行政化”问题的现状

高等教育领域谈及的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指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 表现为:按行政级别对高校进行设置和划分, 按行政模式配备任免高校干部, 按行政方式配置高校资源, 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行政机构设置庞大。 重大事项决策多为行政干预和决策。 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教育行政改革的关键, 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1]。 一是导致一些大学远离办学目标, 仅仅追求办学治校过程中的短期政绩, 不顾教育公益性事业的根本属性, 忽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 二是妨碍了学术创造力。 由于部分高校行政权力化的趋势导致淡化对真学问的尊敬, 一些教师工作目标、价值理想也发生变化, 使学校失去生机与活力。 三是导致某些校园腐败现象。行政力量过分干涉人才引进、评聘职称、配置资源及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 是容易滋生腐败的。

二、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解决

(一) 高校“行政化”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的泛政治化、工具化, 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首要原因。 高校一把手任命制是高校行政化和一把手“官员化”的直接结果和深层原因。第一, 从校长任免、经费拨付、项目审批, 到学位授予权设定、专业课程设置、招生名额、教师招聘名额的审批权, 都由政府部门掌控。 第二, 不合理地配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必须合理行使各自的权力, 任何一种权力偏离轨道, 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第三, 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 一些高校的学术组织以行政官职的高低配置资源, 使学术权力、学术能力配置得不到保障。

(二)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和发展趋势与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借鉴

进入90年代后,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发展有了新的趋势。 一是强化发展规划的导引作用。 如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 (HEFCE) 在1993年发布文件, 要求高等院校向基金会提交包含学校的学术目的和目标、人员战略、物质资源战略、财政战略、质量。 荷兰则要求每个大学提交一个为期三年的教育政策、 预算和评估报告的计划文件给教育部讨论。二是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力度。 如1993年2月,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颁布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估制定出五项统计指标。 芬兰建立了每年收集高等教育信息的国家计算机数据统计中心。 法国高等学校和教育部都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 1988年, 引入信息系统、财政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 建立公共数据库。 三是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 高等院校加强与社会各行业, 诸如企业界、科技界等的联系。 如大学与企业协作的高技术工业区。 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的生物园区吸引了麻省1/3的生物技术公司;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园区通过出租土地等措施吸引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 逐渐发展成当今的“硅谷”中心。 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大学工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着手组织“先进技术计划”。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BC) 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 创立了71家公司。

国外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启示。 一是减少干预, 通过建立健全大学自治制度设计, 使大学独立地决定自身的目标和重点, 不受政府、 教会或其他法人机构的干预, 将目标和重点任务付诸实施。 通过建立健全学术自由制度,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有不受不合理干扰和限制的权利。 通过终身教职, 也就是教师经过认证和考核一段时间后, 其教学和科研受到保护而免遭离职。 二是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教师良知与责任感培养和引领。 大学是学术组织, 教师则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切实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 社会发展等等这些使命, 教育者的品性、良知和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权力制衡。 思考建立大学内部的主体如何确权及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机制是大学治理结构中解决相互制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具体体现。 教师和教授必须在大学治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才有可能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 使学术自由、学术权力真正落实, 保障大学合作治理的实现。

(三)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要加强高等院校管理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管理水平不能停留在经验管理的低水平上, 要摒弃那种只靠增加数量规模、不求提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转向从内涵上挖掘潜力, 提高效益。 第一, 要强调管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 大学开放和加强执行能力要求建立包括许多校外人士在内的董事会, 使高等院校与外部环境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 就政府而言, 可以通过法规来激励高等院校与外部环境加强联系。 第二, 建立责任的衡量和评估的长效机制。 把提高大学管理水平作为一个战略对待的过程中, 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所提供的必要和可靠的数据落实责任制, 从而提供依据。 因此, 必须重视强调工作情况指标的重要性, 相关、可靠和及时的数据是高等院校管理改革成功和发展的基础。 强调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遵循办学规律, 克服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方式。 有学者依据功能和地域将教育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 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集权的倾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 就是为了把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分隔开。 首先由人大预算, 之后把经费放到高校拨款委员会, 再拨给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是指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 在教育行政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上,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表现为一种平行的或合作的对等关系, 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上层对下层权力范围内的事务无权干涉, 由下层自主决定。 第三, 建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校长遴选机制。 成立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和学校领导等组成的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对校长遴选、学校重大战略进行监督与决策。建立健全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工委员会、理事会或董事会等, 建立健全各项事务的民主表决机制, 改变由上而下的任命或内定的做法, 变为由下而上地选举。 高校要逐渐形成扁平式的服务机构, 把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两者当做平等的同伙人、自己人, 而非上下级关系,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与执行,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 第四, 大力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政校分离。 通过先试点、取得经验、完善办法、逐步推开四步骤, 按照遵循政事分开的原则, 推进政校分离。 第五, 强化精简高校党政机关。 高校内存在的类似于政府部门设立的行政体系, 都应予以简化, 充分还原高校原有的教书育人功能。 建设发展自身扁平服务机构的属性, 而非等级森严、垂直体系的权力集团。 就如克拉克所说“一所大学的运行应该更像一个联邦而非一个等级性的官僚体系”, 应该发展为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想法, 即把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两者当做平等的同伙人、自己人, 而非上下级关系[2]。 第六, 转变观念与身份。 正如美国学者凡勃伦所说, 要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高校的行政官员必须站在辅助立场上服务于大学的学者和科学家团体的需要, 适应他们的各种怪僻[3]。

摘要: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教育行政改革的关键, 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以我国高校“行政化”问题为研究对象, 提出解决措施, 以期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高校行政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发展趋势,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参考文献

[1]王德广, 缪伟.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创新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 2008 (3) :35-37.

[2]OECD, Survey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Likely Future Trend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 Europe, 1980.

上一篇:网络资源建设下一篇:新审计风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