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发展(共12篇)
高校改革发展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副主席在河南考察时关于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切实改进干部作风的讲话精神, 进一步增强党性、改进作风, 省委决定, 2009年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省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一定要深刻认识这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善于抓住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 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 进一步增强党性、改进作风, 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要深刻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 是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 是应对危机、推动高校发展的需要, 是巩固深化和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需要, 是深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当前, 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是党性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 作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要善于抓住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各高校党委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 充分认识徐光春书记在“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的重要性, 要学深、学透、学好,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的核心就是党性的干部标准;要深刻理解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 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正确把握焦裕禄精神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的基本内涵,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观念, 把高校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使高校决策真正建立在对学校和社会实情的准确把握上、对方案的充分论证上、对师生意见的广泛吸纳上, 不断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各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政治形象和道德形象的统一, 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不断提高高校党委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要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各高校要紧密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紧密联系师生的思想、工作、作风实际, 切实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增强党性、改进作风, 激发干劲、弘扬正气, 增进团结、促进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积极主动地征求师生意见, 自觉接受党员干部和师生的评议监督, 把贯彻落实省委要求、解决学校突出问题和让师生满意作为评价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要坚持领导带头。高校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修养、重品行锻炼、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 以模范行为影响党员、带动群众, 为党员和群众做好表率。要坚持教育活动与当前工作相结合, 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全省各高校要根据省委的有关精神, 认真抓好落实, 严格完成“规定动作”, 精心设计“自选动作”, 确保教育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努力达到增强宗旨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增强党的纪律观念的目标。要紧密结合实际, 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扎实有序地开展教育活动, 集中3个月时间, 分学习提高阶段、检查评议阶段和整改建制3个阶段, 做好这次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查什么问题、查出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 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 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 切实把学习和教育活动摆上突出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认真组织实施, 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夯实作风基础, 不断开创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高校改革发展 篇2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在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近年来,作为高艺术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艺术教学备受重视,其中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自然也不例外。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改革传统声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不仅希望子女掌握书本知识,还注意陶冶子女的情操和艺术修养,希望子女走向社会上后更具有竞争力,所以现在艺术类学生逐渐增多,其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声乐这门艺术。目前各大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生的门槛变低,在艺术学院中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高校的音乐学院不仅是为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提供教育,同时也为音乐爱好者提供学习的平台。然而,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大,对音乐的敏感度更是参差不齐,导致了高校教学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随着音乐学院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教师资源缺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器材不能做到学生同时使用,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练习,严重影响高校人才质量。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声乐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师范学院中的声乐系科,一类是音乐学院中的声乐系科。然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关注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和表现力,往往忽略了师范学院中的声乐系科,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和表现力,还要懂得如何培养他们将来的学生去拥有演唱技能和表现力,也就是说,这一类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习歌唱的教学方法。而另一类音乐学院中的声乐系科,则主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演唱技能和表现力以及在声乐表演中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学目标设置的偏差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造成影响。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校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教育人才和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出的学生要么具备扎实的声乐教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么具备极强的舞台表演实践水准。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而许多高校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根据系科特征、教学目标,准确制定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而一味地讲传承和借用,已不适合现今的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对症的教育,非常重要。
(三)课堂教学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音乐天赋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如赏析音乐会作品,讲解舞台表演方式可用多媒体大课;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不同的歌唱基础开设小班课讲解发声技术;表演实践课可以在演播厅,定期让学生一个个上台表演实践,同时结合教师的分析讲解,并用多媒体对比播放名家的表演……现代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要充分的运用,使教学更为方便有效。
(四)忽视专业知识的扩展
高校声乐系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学科的深度和专业性,忽视了声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教师也都来自各大高校音乐专业,所以在他们的教学生涯中会过分注重本专业知识的传授,不一定能将与音乐、声乐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谓“功夫在诗外”,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贫瘠,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五)声乐教师综合素质低
良好的声乐教学、声乐表演不仅需要唱歌技能,还需要极高的审美能力和诗词歌赋、文史地等多方面知识,这对高校声乐教师的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文化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拥有专业知识、舞台技巧、综合文化知识三方面能力。声乐教师的能力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切实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声乐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办学目标
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否准确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想要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进步必须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中,首先要明确高校声乐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声乐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声乐教学中要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保证高校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使得声乐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还陶冶了学生的音乐情操,促使学生在声乐上拥有专业技能,在素质上有全面的提升,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二)加大教学模式改革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合的课程,其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高度配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对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利用网络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声乐教学中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大课”“小组课”“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代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僵硬、上课氛围沉闷等问题,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学观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声乐文化越来越丰富,为此高校应积极更新声乐教学理念。既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优秀声乐文化,又要吸取外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声乐教学。高校应鼓励声乐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资金上的支持。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定期举行交流会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提高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演唱技巧,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
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首要保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规范教学模式是为了教学内容更好的传达服务的,教学模式的制定要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或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提高高校的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日益完善,教学方法的制定也要越来越科学合理,为社会培养跟多优秀人才。
(五)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在掌握理论后不多实践是很难掌握抽象的理论的。声乐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发声方法有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对声乐的正确认知。其次,高校声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独立创造,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魅力。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中小学的教学或者商业演出等,了解社会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力
声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促进我国声乐的进步,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声乐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才能在严峻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教声乐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的教育改革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出革新,高校声乐改革需要高校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实践力、创新力的优秀人才,自觉承担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参考文献:
一部高校改革发展的参照读本 篇3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献君主编的《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一书,以明晰的问题意识、深厚的教育关怀、广阔的学术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鲜活的具体案例,为中国本土化的院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同时也为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才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本书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值得学界和阅读者关注。
一、高校改革发展的参照
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时期,大学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高校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乃至问责,中国各类院校几乎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校更好地发展,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而又棘手的事情。
本书案例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不是学者们坐在书斋中思辨抽象、演绎推理的玄思,也不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想当然,而是研究者深入“田野”,通过广泛的实证调查从现实中提炼出的“真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厚的社会关怀。其中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书案例选择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含了中国高校管理的各个领域: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战略规划与管理、教师事务研究、学生实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我们从书中所呈现的丰富案例中,可以看到中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发展中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相信关注不同类型院校、不同问题的管理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从中受益。
二、实证研究的方法启示
一种科学研究的明确标志就是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院校研究的根本精神就是把科学精神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带入高校管理研究,突破了高校传统的经验研究与管理模式。院校研究者相信,通过推广科学方法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水平,并最终促进中国大学管理的科学化,进而促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
案例研究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科学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对某个“限定系统”,如组织、家庭或事件等进行深度描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多种信息渠道,包括观察、访谈、音像资料、文献和报道来收集材料。每一个案例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案例描述,即每个案例都要详细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起因、过程和结果;二是案例评析,即揭示案例在管理实践层面上的内涵及其启示,以及案例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等。应该说,《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一书在实证研究的方法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为本土化的中国院校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院校研究者可以从中学到切实可行的院校研究方法。
三、理论研究的丰富素材
现在许多高校都是十分复杂的巨型大学。规模越大,功能越多,组织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专门的管理信息收集人员和管理研究分析人员,以帮助学校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这对院校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院校研究需要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理论和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研究者只有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拥有丰富的经验材料,才能逐步从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一书正是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其中所选择的案例院校几乎包括了中国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对“985”高校、“211”高校到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以及地方一般性高校、民办高校等,案例中均有涉及。另外,研究者还特别选取了三所国外著名高校的个案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我国的院校研究有所启发。这些丰富的案例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高校改革发展 篇4
一、坚持加强学习, 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一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二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 转化为师生员工自觉行动的重要职责, 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广大党员干部, 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形成科学发展共识, 创新科学发展思路, 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要增强优患意识,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紧迫感。高等学校能不能科学发展, 直接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关系思想政治领域的和谐稳定。在充分看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与当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相比, 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 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 高等学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地方, 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潜力发掘不够, 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现象, 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
二、坚持解放思想, 以科学理念指导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
一要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着力于内涵发展, 提高质量。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深刻认识办学规律, 努力形成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始终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关系, 努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
二要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共识, 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本校实际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正视现实、认清问题, 努力在学校是不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 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贡献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思想共识。
三要明确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 不贪大求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遵循办学规律、坚持科学定位, 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完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战略, 增添发展措施,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 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学。解放思想, 谋划高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不断深化战略思考, 完善战略规划。
三、坚持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
(一)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切实提高科学治校能力。
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为主要抓手, 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不断保持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 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
(二)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着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人, 要把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着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后勤队伍。要关心干部、教师和职工的发展, 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 真正促进三支队伍共同发展, 共同提高。
(三) 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要在巩固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围绕学校的自身优势, 强化特色学科,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突出重点, 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尤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 找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 确定重点突破领域, 构建优势学科群和强势领域,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四) 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改革发展 篇5
关键词:高校;篮球;体育改革;对策分析
1新时代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因素
1.1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
体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因素,只有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我国体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家也极为重视,下达了关于体育教学的指导纲要,高校领导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纲要内容,将指导真正落地到实际的篮球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教师应该从纲要中去找重点,找教学亮点,例如纲要中重点强调将运动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更多的娱乐因素,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乐中学,学会乐的教学目标。同时高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政府下达的指导纲要,毕竟纲要只是提纲挈领,只有一个骨架,具体实施细则还是应该高校在不断实践中去增加血肉,形成一整套既符合国家整体要求,又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教学制度,推动篮球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1.2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资源
高校的篮球教学改革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之外,还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配套的教学资源,高校的篮球教学改革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资源分为人资和和物资两部分。物资就是包括篮球场地、篮球设备在内的各种教学器材,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物资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是高校急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而人资分为高校管理层、师资以及参与的学生,只有高效管理层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设置合理课程目标与进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行下效才能使篮球教学改革得到真正的发展。
1.3高校篮球教学课程设计
高校改革发展 篇6
关键词:高校 民族乐器 教学 改革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凝萃出的精华,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作为展现民族音乐必需工具的民族器乐,其存在的价值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代教育背景下,民族器乐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高校作为教授传承民族器乐的重要平台,其教学的改革发展必须受到重视。
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意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民族器乐则也可作为一面明镜,帮助专家学者们对当代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探索。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凝炼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民族音乐的载体,民族器乐身上已被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但这些过去的印记不代表着要被抛弃,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也才能继续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改革创新民族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本身,其根本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展现出民族乐器的真正魅力。
高校无疑是培育专业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具有高音乐素养的教师,还是极度热爱音乐的学生,他们都是传承民族器乐的重要基石,也是发展民族器乐的中间力量。通过高校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可以将民族器乐以更多的方式传播到民族的各个角落,使民族器乐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但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不可避免,因此高校民族乐器的教学也必须开拓创新。传承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文化正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非常优秀的民族器乐人才,在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教育和文化体制的改革,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招生方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器乐教材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乏新意
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最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对民族器乐的技巧掌握,将民族器乐的教学着重放在了民族器乐上,而不是培养民族器乐人才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一直以来的模式,也是其最大的弊端。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高校中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学科,也迫使高校学生重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若民族器乐教育仍盲目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只能培养出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的民族器乐演奏者,而不是可以传承发展民族器乐的音乐人才。
(二)课程设置默守陈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已大大改变,这也造成了西方音乐或现代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冲击。当前在高校的音乐课生体系中,民族器乐的课程所占据的位置明显偏低,所涉种类也很有限,使学生们无法真正学习到各类民族器乐,也无法提升自身的民族器乐修养,严重阻碍了学生提高民族乐器水平,这对于民族器乐的教学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器乐教材千篇一律
任何教学工作最离不开的工具就是教材,而教材如何也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我国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教材也受其影响,其模式和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西方教材无样,这使得民族器乐的特色逐渐被掩埋,非常不利于我国民族器乐教学的发展与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而且高校很少能够针对本校民族器乐学生的自身水平来选择民族器乐教材,这也成为了影响民族器乐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三、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措施
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要实现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针对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体现出民族器乐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的重要位置。针对前文所提到的目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民族器乐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革新现阶段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首先,高校不仅要优化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加强学生课堂外的实践能力。其次,除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民族器乐的内涵,从而传承发展民族器乐文化。最后,高校还应根据市场上对民族器乐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使这些专业人才能够真正学有所用,贡献社会。
(二)改革课程设置
对音乐课程的改革主要还是体现在民族器乐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多设置民族器乐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民族器乐,了解更多的民族器乐文化。其次,重视对学生基本民族器乐技巧的规范化训练,只有扎实基础,才能掌握民族器乐的根本。最后,要多安排采风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身临其境,如此才能有更深体会,并加以思考,实现创新。
(三)创新器乐教材
要实现创新器乐教材,达到实现改革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目标,就要推陳出新,不仅将民族器乐本身所特有的文化色彩加入到器乐教材中,还要懂得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加以利用融入到民族器乐文化中,使其不仅保有本身的特色,还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四、结语
只有传承发展民族器乐文化,才能保有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完整。民族器乐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而高校是培养民族器乐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保证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质量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人才,才能传承发展民族器乐文化,因此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顾毅白.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07).
[2]初征.浅论高校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3,(29).
高校医院的职能定位及其改革发展 篇7
关键词:高校医院,职能定位,发展
高校医院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医疗机构, 一般设立于高等院校内, 主要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它依附于高校而存在, 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 (1) 。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部分, 校医院担负着为全校师生提供医疗救助、健康教育以及保健等卫生工作 (2) 。另外, 高校医院也具有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等特点, 在为高校师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有着一些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不具备的优势 (3) 。随着近年来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 高校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自身定位以及改革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高校医院的职能定位
和社会医院相比, 高校医院的规模一般较小, 所能承担的医疗服务也比较有限。但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校医院在保护师生健康、提供医疗服务、疾病防控、维持高校科研教学秩序的稳定上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层面也对高校卫生工作做出过一些指导性意见, 比如中央以及国务院就比较关注学校突发性的卫生事件, 也颁布过一系列文件 (4) ,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高校医院却出现了定位偏差、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高校师生员工医疗需求等问题。
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就指出学校的卫生工作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监测、卫生环境以及卫生条件的维护和常见病的预防治疗等,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流程》也有过类似的规定 (5) 。虽然诸多规定都对高校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以及定位做出界定, 但由于高校医院发展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使得很多高校医院在实际发展中出现方向模糊、定位不明、基础功能履行不足等问题。而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日益加大, 使得高校在预防疾病、应对突发状况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高校医院本身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卫生行政三个方面也相对忽视了卫生服务以及卫生行政两大功能, 这就造成了目前高校医院自身职能定位模糊的现状。
根据高校医院的规模现状、师生的需求以及国家的政策规定, 笔者认为高校医院的职能定位应该集中在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意识的培养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公共行政等方面。
1. 基本医疗服务
高校医院的服务对象一般集中在师生及校内职工上, 而这一群体具有集中居住便于管理的特点, 相对于社会医院来说, 高校医院一般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尤其是针对常见疾病。因此高校医院的工作重点应该集中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 而对于一些特殊疾病或者重大疾病, 可以将医疗任务转移到社会医院上, 并灵活利用社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 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来保障师生的健康。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上, 要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师生的基本医疗问题, 同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基础医疗服务。
2. 公共卫生服务
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是高校医院的首要目标, 但高校医院还有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提供基本健康教育以及预防保健的责任。良好的健康意识才是提升身体素质的根本, 要从重治疗轻预防的工作思路中转变出来, 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工作, 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鼓励师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从而减少可能存在的疾病威胁。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还能够通过更加广泛的知识传播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的提升。
在预防保健方面, 要注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定期体检以及卫生监察等工作。高校内人员密集, 方便管理,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因此要将传染病的预防作为保健工作的重点, 积极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 防止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在定期体检上, 目前有很多高校存在体检不严格、走形式的问题, 不利于潜在疾病的尽早发现, 因此高校医院要更加重视体检工作, 并严格执行体检流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 卫生行政
通过积极防范和控制公共卫生事件, 努力降低爆发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高校内部人员具有高密集、流动性的特征, 一旦传染源进入, 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 尤其在高校食堂、公共浴室等高危地区。因此, 在卫生监察方面, 要加大内部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对公共场所实施定期清洁清理、定期检查制度, 从源头上减少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 还应该在高校师生医疗保险体系建设中做更多尝试,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制定多元化的医疗保险模式, 比如商业医疗保险的引入等, 努力为师生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二、高校医院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 加上其本身职能定位模糊不清等问题, 目前高校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 原本在学校中所存在的各种福利性的机构、制度消失, 高校的后勤服务体系将逐渐按照社会化的服务理念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目前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高校学生的数量规模都不断增大, 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能力受到很多质疑。服务人群的增加使得原本并不充裕的医务人员更加捉襟见肘, 同时很多高校医院还存在经费不足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校医院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高校后勤服务原本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也带来了很多的经济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后勤改革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化转变, 在这种条件下, 高校医院也应该逐步开始向社会化与市场化转变。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高校的医疗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后勤服务, 也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 需要依赖于政策去保证效率并兼顾公平, 因此如果仅仅用简单地后勤社会化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 就忽视了政府、高校对高校医院所应担负的责任 (6) 。
2. 根据《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规定, 以及国家所提出的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 高校医院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在高校内部, 高校医院面临着学生规模成倍增加, 卫生风险逐渐加大等压力, 使校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日益增加。而在整体政策环境中, 医疗改革政策也还存在诸多未解决的细节问题, 缺少对高校医院的明确定位, 造成校医院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后果。另外, 后勤社会化的思维也让政府、学校不愿意增加对校医院的资源投入, 让原本就短缺的校医院医疗人员、设备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 高校医院服务水平较低
造成高校医院服务水平低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经费短缺, 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服务意识等等。在全国医疗改革之前, 高校医院经费主要靠政府、学校提供, 长期以来受限于经费问题, 很多高校医院的治疗水平低下 (7) 。高校医院的很多医疗设备以及药物等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 制约了高校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比如高校医院的药品种类大多数就是相对低廉的药品, 而一些较大型设施设备也相对缺乏。另外, 目前高校医疗的工作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以被动提供为主, 缺乏主动服务以及预防保健, 很多工作流于形式, 缺乏主动了解师生的健康信息并主动提供医疗服务的意识。
4. 高校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 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推进, 但是很多高校医院却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模式, 旧的管理手段逐渐表现出很多不适应, 制约着高校医院竞争力的提高。在人员配置上, 高校医院受到学校的很多制约, 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难以满足师生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管理工作的难度。在管理制度上, 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工作缺乏标准化。
三、高校医院的发展改革建议
经过对高校医院的职能定位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后, 需要对其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才能通过不断的改革发展来适应新常态下师生员工对高校医院的要求。
1. 着力提高医院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质量
目前很多师生对其所在高校医院的评价较低, 因此首先要通过医疗队伍的建设以及医疗质量的提高来不断增强高校医院的竞争力, 提高服务满意度。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起点, 主动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在资源投入上, 可以通过与校外医院联合的方式引进更加先进的医疗技术或者医疗设备, 满足校内日益增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提升医疗水平。在用人机制上, 也要不断招收更多的专业人才。比如可以聘请社会医院医生定期在高校医院开展诊疗服务, 或者通过更加完善的职称评定以及薪酬制度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高校医院的队伍中。在内部培养上, 也要更加注重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可以适当组织医生参加外部培训, 不断的学习更加有效地医疗方法和医疗知识。只有不断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资力度, 才能有效的改变和优化高校医院的人才结构, 才能为高校医院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8) 。
2. 加强健康教育、保健预防方面的工作
健康教育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活动来促使人们不断的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 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以此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9) 。健康教育对于增强师生健康意识、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医院应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在校内开展教学实践课程, 比如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等, 着力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另外, 高校医院也要在公共卫生服务上做出努力, 加大对卫生服务内涵的广泛宣传, 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到卫生清洁、卫生监督工作中。
3. 加强与校外医疗资源的互动
在政府、高校等有限的资源投入下, 高校医院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应该更加注重于校外医疗资源的互动。通过与校外医院等建立联系, 利用联合办院的模式, 引入校外专家定期进驻校医院提供服务, 以及利用社会医院高水平的医疗设备为师生员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对高校医院的评价, 也有利于扩大高校医院的服务范围。
注释
11 吕伍文.高校校医院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经济卫生杂志, 2004 (18) .
22 李然斌, 曹志友.发挥高校医院职能, 切实保障师生健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12) .
33 袁聪智.大连市高校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05) .
44 王小东, 谢成洪.高校校医院的定位于发展初探——以吉林大学校区医院为例[J].高校研究与实践, 2003 (09) .
559 徐瀛, 李金林, 申玮.我国高校校医院的功能定位探究[J].中国校医, 2014 (07) .
66 程恭.公立高校医院管理现状和改革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 2014 (12) .
77 肖俊辉, 刘瑞明, 王小燕.高校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高校和校医院的定位于责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03) .
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篇8
随着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高校网球教学作为培育网球人口的重要平台, 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叶魁等 (2012) 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网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弱, 学历低;高校网球场地少, 设施简陋, 基础配备不健全;高校教学模式、思想落后, 缺乏创新性;高校网球竞赛组织少等。卢志滢 (2014) 指出高校网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网球教学普及度程度差别较大,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师资薄弱, 教学场地有限;学生基础薄弱, 对网球兴趣不高, 影响教学效果;高校缺乏对网球教育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效能。网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前网球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亚东 (2014) 指出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位置, 基本采用大班教学模式, 传统偏重认知过程的培养模式盛行, 制约着网球在高校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制约网球教学的根源, 王曦 (2013) 、唐敏强 (2013) 、王宝良等 (2014) 认为高校网球教学的方法落后陈旧, 应该从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入手促进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宋梅 (2014) 认为网球文化与网球技能传授一样重要, 网球文化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提高网球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我国高校网球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不少研究尚未涉及到的领域, 特别是缺乏网球教学理论的研究。本文借鉴体育有效教学的理论, 分析影响网球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因素, 希望为我国高校网球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体育有效教学
1.1、体育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 它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研究指出, 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从学生学习出发界定有效教学。李启迪等认为体育有效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与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都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它是在体育教学思想、目标、方式、方法、手段、评价的基础上, 综合考量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系统指标。
1.2、体育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从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子出发, 将体育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含义总结为以下九个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李启迪, 邵伟德.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对高校网球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设置是建立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 场地器材布置是实现教学基本设施, 练习形式、运动负荷及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是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因此, 本文将体育有效教学的九个影响因素归纳为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教学基础设施、教学方式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四大方面。笔者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提高网球教学进行分析, 旨在总结目前网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以期为网球教学提供有效的改革与发展对策提供参考。
2.1、网球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网球教学目标设计指在网球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网球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置。教材分析主要参考的是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分析就是分析学生的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教学目标设置是建立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的, 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是设计合理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此, 笔者认为网球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在于对教材、教师、学生分析。
教材主要是指教师参考的教科书、学生上课使用的课本, 是教师编写教案、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依据。目前高校网球教学缺乏高水平教材, 影响着网球课程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权威的教材的编写需要网球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目前高校网球教师往往多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缺乏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网球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 影响着网球教学科研的水平;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网球教学一直以技能传授为主, 导致高校网球教师对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设置需要教师兼具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水平。首先, 教师应根据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 编写教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且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方便以后课程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 熟悉学生。再次, 教师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为, 设计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 要求教师要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最后,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在网球教学目标设计中,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设计出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学生也应该多与教师交流, 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目前高校师生局限于课堂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网球教师及场地有限, 导致网球教学基本采用大班式教学 (40-50人左右) ,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了解, 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极其有限。可以看出能否进行有效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当前高校网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制约着网球教学手段使用的有效性。
2.2、网球教学基础设施
网球教学基础设施指网球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基础训练设施, 如网球场地、网球墙等。场地器材的布置是为了有效实施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满足教学内容必须的场地器材;其次在满足必需器材条件下, 还需要一些辅助场地与器材。目前高校网球设施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 网球场地不足;网球场地数量不足限制着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其原因有多方面, 如网球作为传统的“贵族运动”, 在场地面积上的较高要求是影响场地建设的一大“先天不足”; (2) 网球场地质量不合格;网球场地类型有草地、人造草地、软性场地、硬地、合成塑胶场地等, 当前高校主要是硬地和塑胶场地为主。但一些高校网球场地无专业人士管理, 使用者众多,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往往加速其受到的损害。 (3) 缺乏配套的练习设施;网球辅助墙是理想的陪打者, 对墙练习适合初学者技术水平巩固与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网球场地少, 设施不全, 多人教学的问题。
2.3、网球教学方式选择
网球教学方式选择指教学过程中网球教学手段和网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手段和方法容易混淆, 从理论层面上理解, “手段”在前, “方法”在后, “手段”是一种可见的物质性标示, 而“方法”是使用手段的操作程序。网球教学方式是网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组合。网球教学方式主要是受到学生特点、师资设置、场地等因素影响, 目前高校网球教师师资水平不足、场地限制、课时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高校不得不采用大班模式教学。目前高校网球教学每个班级人数大约在40-50人之间, 但网球教学注重个体实战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每个班级的理想人数在15人左右, 大班教学的效果难以保障。传统教学即注入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示范和反复练习, 其优点是通过动作的固化, 可望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网球基本技能, 不利之处是由于教师缺乏理论基础, 学生无法尽快掌握网球的技术要领, 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4、网球教学内容安排
网球教学内容安排包括组织练习、运动负荷设计和课堂氛围的调动。网球教学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场地限制选择不同的组织练习形式、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 影响这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网球基础设施配置、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师配置等。网球基础设施配置主要在两个方面影响网球教学内容安排:课上教学安排与课后巩固。高校场地资源及开放程度则是基本的影响因素。教师配置主要是指每个教师对网球教学的认识不同, 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教学方法,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3、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几点建议
3.1、明确网球教学目标
网球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网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置等方面,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 完善高校教材数量和质量。高质量的教材资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建议组织优秀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丰富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因此应加强老师与学生交流, 提高学情分析的有效性。再次, 明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学生学习进度不同, 在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设置, 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应重视和加大师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 加强网球教师教学理论能力。
3.2、加大网球基础设施的投入, 完善网球基础设施配备
网球在高校的快速发展, 未来满足网球教学的需要, 对网球教学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也要求更加完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高校网球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网球场地不足满足教学需要、网球场地质量不合格或无人管理、缺乏相关网球辅助设施 (如网球墙等) 。严重影响着网球的有效教学。
网球基础设施是为网球教学的基本前提, 缺乏网球基础设施将影响网球教学的开展, 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争取学校对网球的重视, 加大对网球场地的投入, 保证满足教学的需要。 (2) 在网球场地建设上加强监督, 保证网球场地质量达标,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网球场地的管理, 合理地对网球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使用, 提高网球场地的使用寿命。 (3) 建设与购买网球教学相关辅助设施, 缓解场地不足的“拥挤”现象。鉴于网球场地及其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比较高, 学校还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 以购买服务、公私合作等模式共建网球设施, 开发网球场馆的市场价值, 缓解高校的资金压力。
3.3、创新网球教学方式
通过对网球有效教学的分析表明, 有效的网球教学方式是网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最优组合,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网球理论课程和网络视频教学的比重。校方还可以尝试俱乐部教学模式, 即对网球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来学网球, 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年级高的学生可以参与俱乐部内部管理和网球初级教学, 形成以年级为界限的层次管理模式, 期末由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弥补了大班教学模式的不足, 同时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减轻教师的负担。 (2) 创新教学方法, 使网球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网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规律、现代社会化的发展。如情感式教学、因材施教式、探究式教学、渐进式教学、异步式教学的运用等。除此之外, 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检验高校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高校应改变期末“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制度, 建议设置阶段性考核, 细化指标, 分时段考核不同技战术。激励学生长期参与网球运动。
3.4、丰富教学内容, 构建网球交流平台
首先在网球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长处,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及内容, 另一方面, 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网球的兴趣, 使学生愿意在网球运动中花时间和精力学习并提高网球技能。其次, 完善高校网球竞赛体系, 以比赛形式促进学生练习网球。参加网球比赛是检验和锻炼网球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为了适应我国高校网球的发展及促进高校学生参与网球运动, 各高校应抓紧完善常态化高校网球竞赛体系制度, 定期举办比赛, 以比赛为的形式促进学生课后练习网球,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推动教学效果。最后, 高校应扶持校内网球协会和网球运动队的发展, 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性优惠, 如果条件许可的话, 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便于校内网球活动的开展。
4、总结
伴随着世界网球发展浪潮, 我国网球事业也蓬勃发展, 网球运动广受高校师生的青睐。高校网球教学作为社会网球人口的输送“基地”, 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球事业的发展, 综上研究表明, 目前高校网球教学在网球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配备、网球教学效果、高校网球组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因此, 各高校应明确网球教学目标, 加大网球基础设施的投资, 创新网球教学的模式, 注重网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丰富网球教学内容, 完善高校网球竞赛体系, 提高网球教学的有效性。当然网球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远的, 周期长, 见效慢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 应建立长远的规划,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战略的眼光, 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的网球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芬, 杨宗友.关于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06) .
[2]李启迪, 邵伟德.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卢志滢.探讨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才智, 2014 (34) .
[4]任亚东.试论高校网球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2) .
[5]宋梅.网球文化对高校网球教学的影响[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2014 (04) .
[6]唐敏强.高校网球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18) .
[7]王宝良, 郝明宇.高校网球教学的创新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04) .
[8]王贵军.教师素质与网球教学[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10 (04) .
[9]王曦.浅谈网球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03) .
高校改革发展 篇9
高校学术期刊在经历了解放时期的几十余种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停办以及“科学春天”时期的高速发展的阶段后, 在当今传媒产业化的资本时代不断表现自身的不相适合性, “垢病”堆积——数量庞大, 质量下滑, 学术价值每况愈下, 成为学术垃圾的生产地, 严重违背了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 破坏了高校学报的窗口形象。《办法》就是向这些“垢病”挥刀, “刮骨疗伤”定有阵痛。
“众”与“专”“分”与“合”之间的博弈
目前,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如此“众”多的学术期刊数量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这些高校学术期刊从“出生”之日起, 就在高校行政化的传统体制的庇护下成长, 关门办刊, 力量分散, 时久弥长, 形成了“远离当代生活, 小而散、同质化、圈子化的问题非常严重”的格局, 发行量萎缩, 发展速度和刊物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未能发挥出“众”的正能量。
而纵观整个期刊界, 真正将期刊做大做强的正是那些肯在“专”字上下功夫的期刊人。在市场经济的“挤压”下, 高校学术期刊要走出“象牙塔”, 冲出尘封已久的樊篱, 通过思想交流和碰撞, 努力实现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大融合, 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所以, 如何“众”, 如何“专”;怎么“分”, 怎么“合”, 需要高校学术期刊者以创新的思想, 做好“后改制”时代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首发”。
怎么“走出去”, 怎么“引进来”
科技成果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 受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低、学术公信力差、市场竞争弱”的现状所困, 长期以来我国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被优先考虑刊登于欧美等国期刊, 高质量稿件外流严重, 科研工作者已经习惯于不看国内期刊, 他们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两头在外”, 科研仪器从国外买进, 论文“出口”国外, 而此现象已长达一二十年之久, 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成果的转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学术期刊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历史节点。
那么, 中国学术期刊应该怎么“走出去”?颜帅和张昕两位学者以创新的思想理念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三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 实施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第二步, 改革与发展并重, 建立国际化的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和发布平台。第三步, 双向译介推动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和英文资源的本土化, 使科技期刊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媒介。
对于如何“引进来”, 颜帅和张昕两位学者在上述的第三步中已有探讨, 而武文茹学者对此也有相同意见的论述。“做中国学术研究不用母语而用英语, 这显然是一条不得已而为之的悲壮之路”。他们提出的共同观点是鼓励中国学者用中文发表科技成果, 引导和带动外国人阅读和发表中文科技文献。在国际上推广中文科技文献, 坚持中文传播, 提高中华文化凝聚力。
无论是走出去, 还是引进来, 对中国高校学术期刊者而言, 需要解放思想, 打破高校的围墙, 以改革发展为己任。创新办刊理念, 从“专”字上积极思考, 通过主管部门、专业学 (协) 会, 主动整合期刊资源, 不再单兵作战, 从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 组建集约化、专业化的期刊集团。从而减少期刊数量, 提高发行量, 将小众的学术期刊做大做强, 成长为“大众”的学术期刊, 受惠于更广泛的科研工作者, 推进社会科学进步。
借用马云的话说: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会很美好。
探讨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 篇10
一、高校网球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网球教学普及程度差别较大,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从总体上来看, 目前高校网球教学普及程度差别较大,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从区域来讲, 区域沿海高校普及程度较高, 中西部高校相对欠缺;大城市所在地的高校相对普及, 地方城市所在地的高校相对欠缺;重点高校相对普及, 普通高校甚至大专院校相对欠缺;体育院校普及程度较高, 一般院校普及程度较低。从教学效果来讲, 高校网球教学普及程度较高, 教学效果较好, 高校网球教学普及程度较低, 教学效果欠佳;对外开放性越强的高校, 网球教学效果较好, 反之, 网球教学效果欠佳;体育院校网球教学效果较好, 一般院校教学效果相对欠佳。
(二) 师资薄弱, 教学场地有限, 制约着高校网球教学的发展
目前, 高校从事网球教学的老师数量较少, 学历层次较低, 主要以本科为主, 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不多, 理论科研能力不强, 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再加上有限的教学场地和大班学生上课的现实, 制约着高校网球教学的发展, 影响高校网球教学的效果。
(三) 学生基础薄弱, 对网球运动兴趣不高, 影响网球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 网球运动孕育在法国, 诞生在英国, 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 现在盛行全世界, 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 但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如足球和篮球运动等, 再加上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很少接触过网球运动, 对网球了解甚少, 网球的基础水平较差, 对网球运动的兴趣不高,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高校网球教学的效果。
(四) 高校缺乏对网球教育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效能
首先, 高校对于网球教学师资的引进和培养, 网球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器材的更新以及网球教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其次, 在高校开设网球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 网球教学更多倾向于开设公共课。再次, 高校网球教学课程定位较低, 开设时间较短, 高校的网球教学除了网球专业的学生之外, 一般将其定位为选修课, 开设时间较短通常是半个学期, 而学生较多, 上课通常是大班上课, 再加上有限的教学场地, 使得高校网球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五) 高校网球教学重技术技能掌握, 轻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 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
高校网球教学面对大班教学的现实, 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面对一群学习网球兴趣不高, 基础较差的学生, 加上有限的场地和陈旧的器材。使得教师疲于应付, 只顾讲解和传授网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要领动作, 而忽视了网球运动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和人文素养。
二、高校网球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发展策略
(一) 高度重视高校网球教学工作, 加大改善教学条件,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球运动进入奥运项目以后, 网球俱乐部和网球赛事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开展, 网球运动在高校也逐渐普及, 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了高校师生网球运动的需要。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普程度在某中程度上已成为高校是否开放是否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参考因素。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球教学工作, 加大改善教学条件,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讲, 高校应营造一种发展网球运动的氛围, 形成发展网球教学的一些机制, 在教学场地、器材和师资引进培养以及教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发挥网球育人功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网球运动人才。
(二) 高校网球教学要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高校网球教育观念也由传统的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转变为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高校网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职责和使命是传授网球知识和技能, 普及网球运动, 传承和弘扬网球运动精神, 更加注重大学生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 高校网球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基础上, 注重网球运动本身对于青年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意志品质养成, 审美情趣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 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三) 高校网球教学要因材施教, 寓乐与教, 增强高校网球教学的吸引力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很少接触过网球运动, 对网球了解甚少, 网球的基础水平较差, 对网球运动的兴趣不高。因此在大学阶段, 要根据网球教学的学情实际, 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 把趣味性教学, 娱乐式教学, 参与性教学, 游戏教学结合起来, 重视网球运动基本知识的普及、基本技能训练和思想性引导, 寓乐与教, 增强高校网球教学的吸引力。网球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 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是无限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在网球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方法, 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总结
随着网球运动在全球的普及和网球运动职业化的快速发展, 使得高校已成为传播网球运动文化, 发展网球运动和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网球运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网球教学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作为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球教学工作, 加大改善教学条件,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网球教学的指导;作为教师既要因材施教, 寓乐与教, 增强高校网球教学的吸引力, 又要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网球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效果才能显现。
摘要:随着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教育对体育的高度重视, 网球运动已逐渐进入高校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网球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的建设性意见, 对于提高高校网球教学吸引力, 增强高校网球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球,教学改革,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潘正坤, 吕淼, 刘伶燕.录像反馈在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 (02) .
高校改革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现状 对策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04-02
我国高校依据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开展了许多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成效较为明显。但是,因为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仍旧差强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认真总结当前的改革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认真思考,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以确保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高校体育的教学工作仍存在实践课学时较多、理论课学时较少的问题,对体育技术方面训练比较重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轻视。有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学时仅占整个教学总数的1/10,还有的更少,几乎没有理论课教学。这种教学观念过分强调了锻炼学生体质,没有遵循终身体育学习与健康第一的理念,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较为淡漠。在学生自身意识淡薄的体育观念影响下,学生难以掌握技术,难以掌握更多的技能,进而难以提高体质。
(二)教学模式陈旧。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通常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地强调。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忽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身份,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难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体育教学程序化,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不创新,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难促进学生个性更好地发展,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教学形式单一。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体育教学,按照男女性别进行分班的体育教学方式不多。在班级体育教学中,学生接受了相同的授课内容,但是,不同学生之间生理状况、心理情况、身体素质、性别、体育能力、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等存在不同,如果按照相同的内容进行授课,就会导致过分重视共同参与,没有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体育爱好,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严重不符。
(四)考核方法不科学。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中,最为常见的手段是体能测试和体育达标测试,评定方法较为单一,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水平,考核方法不全面、不科学。有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不需要参加过多的体育锻炼就能在体育考核中达标,取得较高分数。有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虽经努力参加体育锻炼也难以达标,还难以提高体能,因为考核机制不全面,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片面性。
二、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理念能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发展相适应,对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作用。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体育教学的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将教学中心转移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上来,实现学生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因此,应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紧紧把握住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健康。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终身体育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与发展,进一步促进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体育学习的最高阶段,也是学生时代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直接衔接,因此,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丰富教学内容。“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应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采取课堂上所学习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指导健身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注重自身锻炼、淡化竞技,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另外,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应该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机地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锻炼科学等结合在一起。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需要。其次,认真传授健身方法和理论基础知识。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健身方法和理论知识,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再次,将运动项目进行简化,并进行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在学生宜于接受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简化、创新与编排,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后,在传统项目教学基础之上,在教学中增加流行项目。例如,体育舞蹈、运动健美、游泳、滑冰等各种项目,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改革考核制度。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中,往往要求学生及格或达标就可以,这导致学生只要求分数高低,不去追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考核体系,将评价考核的重点立足于检验教学水平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基础之上,全面评价学生生理与心理状况、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多少、爱好与兴趣等,将传统的达标考核评价转化为多因素综合评价,依据考核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建设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体育教师,制订有效科学的培养方案与措施,建设与课程改革相符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要强化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高校的体育教师要主动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确保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二是构建完善科学的激励与竞争机制。高校的体育教学教师团队要团结高效,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师,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逐步实现交流、科研、教学、训练等活动。要在激励机制的激励下,鼓励教师参与各种竞争,培养教师创新与改革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三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其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
三、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走向
(一)体育教学必然走向终身体育教育。体育教学的全新教育理念是终身体育教育,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终身体育教育。从一个学生的学习开始,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就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贯穿于生命之中,服务个人的身体健康和体格强健。所以,高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必须与学生个人的终身体育有机结合,同时为学生开展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可靠保障。高校体育的教学工作,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和兴趣,然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合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的各项要求。
(二)要符合学生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与学生要求和个性特点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首先,更加需求体育知识。高校学生除了要掌握锻炼技术和一定的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确保能够做到终身体育。其次,学生健身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健身不但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再次,满足学生对健美的渴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健美已经成为时尚。最后,学生对娱乐的追求。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健身,还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可以在运动中得到乐趣。
(三)教学内容必然要丰富多彩。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由旧有的单一教学目标发展为多元化目标,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竞技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为进一步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凸显了体育教学工作的竞争性、娱乐性及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同时突出了团结协作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四)要重视不断创新。在当前充满创新的年代,创新已成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课程教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体育教师必须充当好这个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确认学生是整个教育和学习的主体,营造学生自由发挥的氛围,提供给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创新内容,指导帮助学生开展创新。
总之,要确保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有效落实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科学理念,让学生全面、科学地去了解体育课程,依据自身实际培养体育爱好,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张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2)
[3]程斌鹏.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4]崔红艳.终身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
[5]付海燕.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
【作者简介】曾忠文(1970— ),男,本科,副教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刍议 篇12
关键词:改善,模式,改革,全面执行
体育其实是衡量一个国家兴旺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在中华民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世界各国列强们总是弱肉强食,欺弱逞强。当中华民族逐渐强大的时候,没有人敢随意挑衅,或者图谋不轨。2008年的奥运会,就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斗志昂扬,让中华民族之魂响彻全球、激荡人心。
1、高校体教改革后,有部分现象得到改善,但依然未摆脱旧有模式制约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的阶段,各种日新月异的改革层出不穷,在这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因此,各种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保障社会持续向前的根本,人才永远是企业最贵的资源。教改之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体育都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一不小心就被其他应试课程替换掉的课程。虽然经过多次的体育教育观念引导,有人认同了,有人开始改善了,有人充耳不闻了。于是整体的状况就是,大部分明显抵触体育课学习的减少了,很多现象得到改善和提升,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比如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手段与方式一直比较单一,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体育教育质量。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本来就不多,比如只有田径、蓝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像大家比较热衷的运动比如交谊舞、台球等却没没被列入体育课内容,所以乐意上体育课的人不多。
2、高校体育课的全面改革,依赖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全面支持
任何时候,改革都不会只单调地局限于某个阶层或领域。需要各个层面统一思想,共同贯彻落实。社会上如果对体育的偏见少一点,觉得体育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完成其他课程的基础和有力支持与保障。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就更强一点,无论从课程比例安排、课程内容选择、师资配备等各方面都要花更多心思,付出更多精力改变与成长。另外,教师的思想观念到位也非常的重要,只有真正重视和明白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才会有足够的积极主动性去备课,为如何正确的复制观念给学生而不断尝试和研究,对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和改革。还有接受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及融入意识也相当重要。如果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度没有被调动起来,再多改革也是白搭。一个不关注自身身体素质的学生,是很难在以后的社会中适应自己的各个角色、成为综合性人才的,身体的适应力有赖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营养、心情、运动与各方面的综合平衡,运动其实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身体好是各方面和谐的基础。因此,只有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意识都到位了,才可能保证体育教改的和谐推进。
3、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是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
素质教育的提倡已经喊了几多年了,而且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综合素质这个指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的趋势就是每个人都是多面手,能独挡一面,技能单一的人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所以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但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我们好久前提到的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学校教育把体育放在德育和智育之后,也足见其重要性,其实很浅显的道理,如果没有体育的良好支撑,身体素质太差,那么其余方面再强,也相当于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说他是素质教育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很多人可能想着身体嘛,大致还不错,对这方面的注意力不够,一旦身体出现某方面的问题或毛病,那个打击就是最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试想身体垮了,其余的一切素质再高,那也是徒劳。
4、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除了体制上的改革,最主要的是要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与制约,全面的落实执行改革内容。统一各个层面的思想,让整个社会对体育有相对高的概念,然后让学校更给力,老师更倾力,学生更努力。四个方面都观念先行,意识到位,才能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应该践行到大众生活每一天的实践中,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行过程中尤其重要。每天进步点点滴滴,累积到一定阶段就一定所向披靡。
参考文献
[1]杨天章.新课改革下的体育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08,(2).
[2]马拓.情感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J].民族丛刊,2009,(2).
[3]倪永.浅谈体育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