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精选6篇)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 篇1
高考改革怎样进行?什么样的模式符合我国国情?高校自主招生是否意味着取消高考制度?或是以高校自定的“资格测试”, 甚至面试取代高考?自主招生应不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考生的入学申请标准化考试成绩?由谁来监督大学的自主录取过程?如何使得中学之间、地区之间所提供的学生学习成绩具有可比性与一致性?如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进步情况?如何才能保证成绩报告单所反映的学生学习情况是真实的?如何撰写符合要求的推荐材料?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中将面临的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我国在高校自主招生的理论研究方面尚缺乏系统性, 如自主招生的本质及意义、录取标准的科学与适切性、入学申请规程的合理性等等。因此, 探讨其中的一些热点论题无疑是有益的。
一、高校自主招生与管理权力的归属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招生权的归属问题,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体性问题。划定归属关系就要变更原有的权力结构, 涉及权力下移的范围、权力的重新分配、政府作用和职能的改变等内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不是简单的权力转移, 表面上看, 是把原来属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转移给高校, 高校成为大权在握的主宰者。其实, 在本质上, 这是一种职能的重新划分, 是政府与高校之间博弈的结果。应该看到, 高考恢复以来,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实质上是政府在控制着高考与招生的权力。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博弈, 高校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政府拥有控制权、主动权。这样的管理模式是适应当时的管理体制的, 有其存在的制度环境。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被取代, 教育改革也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招生权力的归属方面, 早在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了要“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设想, 并通过5个“有权”对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了诠释。1998年8月29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 制定招生方案, 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可见,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把自主权交给高校, 这其实是一种落实法律规定的行为, 或者说是一种返祖行为。不得不承认, 在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 (尤其是自主招生) 上, 政府与高校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 在博弈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与高校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治理的现状与进展, 从严格管制, 到提出放权, 再到落实与实施, 政府的角色在逐步发生变化。如同重点学校政策的消除最终还是需要由政府来决定一样, 高考与招生制度的改革同样需要政府的决策, 解铃还需系铃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同时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表现, 我们需要明确招生是继续由政府管还是完全交给高校。现在的问题是, 政府是否愿意真正地将权力下移, 怎样放, 放多少。我们以前曾经出现过的“一放就滥, 一收就死”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使责、权、利分明。因此, 明确政府与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责与权限、依法保障教职员的自主参与权、维护学生及家长的知情权及选择权是实现权力制约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下放了这一权力之后, 政府与主管部门怎么办?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 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管与问责制等方式来发挥治理作用, 履行掌舵的职责与功能。其实, 政府干预或介入的手段与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出台相关的法规或条例, 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评估方案等等。
那么, 为什么每每出台一项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举措, 立刻就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呢?应该说, 大部分人是出于一种担忧, 道理很简单, 高考涉及大家的利益。有人认为, 自主招生背后的真实目的是各高校之间的生源之争。毋庸置疑, 高校渴望自主权的回归与高校的切身利益有关, 生源问题便是人们看待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一个敏感话题。其实我们不必揪住这个问题不放。众所周知, 生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教育质量, 优质生源加上优质教育资源是所有高校的立足之本。不追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是违背改革的最终目标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 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体, 这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仅只是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 还关系到一个招生公平问题。从国家的利益出发, 稳定是首要的;从百姓的利益出发, 公平是关键;从高校的利益出发, 自主权的拥有与行使同时意味着责任的加大。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随心所欲, 想怎么招就怎么招, 权力与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 大学应该担负起选拔人才的作用与责任。为此, 高校需要加强自主招生与考试的理论研究, 招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层面的事情。
二、高校自主招生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中的核心问题。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试行的“自主选拔录取”就引发了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表面上, 人们的担忧主要是由录取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增加所致, 也就是面试以及是否采用高考成绩等问题, 但实质上, 这是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问题。虽然, 1999年的“扩招”缓解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 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1%, 基本上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但尽管如此, 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相比, 我们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高等教育在我国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 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 不能完全满足百姓日益高涨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 入学竞争在所难免。进重点中学, 上名牌大学, 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它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 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大众把焦点指向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源出于此。
有人认为自主招生可能助长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 改革难免出现问题。但作为试点, 两所高校都是有一套制度保障的, 包括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诚然, 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 我们还有待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过分担忧大可不必, 这是因为, 高校虽然拥有招生的自主权, 可以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录取标准,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 学校不敢也不愿意做出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否则, 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麻烦, 而办学质量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当然,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加强舆论监督和干预, 实施绩效问责制等;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外国的成功经验, 根据我国及本校的特点, 制定科学的方案, 充分利用好招生权力, 还可通过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监控机制, 接受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 开设常年的专线举报系统等, 以确保自主招生程序和过程公平。至于某些对自主招生的诘难, 笔者以为, 这里首先是个价值取向问题,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平均还是公平?目前条件下, 要求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 只能是在保证起点公平 (包括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程序公正) 的基础上, 力求相对公平。二是目标定位是否正确问题。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 是力图改变不合理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模式, 更加全面考评学生。改革的本意也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些恰恰是为了使得高校招生更加公平。
三、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制度改革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统一高考作为一种招生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恢复高考之目的一是为了建立一种相对公正与平等的竞争机制, 为高校输送优秀的中学毕业生, 用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 高考客观上也对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还有社会分层等功能。但这种单一的以一次高考分数为录取标准的招生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导致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 要求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呼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统一高考招生模式作了改进, 出台了各种改革方案, 高考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些举措并没有触及根本性的问题, 高考招生政策基本上没有发生质的制度改变, 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 进展缓慢。在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等方面, 仍然难以达成共识, 围绕高考的利弊之争各说各的理, 似乎永无休止。无论在政策或是操作层面, 高校自主招生不可避免要涉及现有的统一高考制度。因此, 如何理性看待录取标准的多元化、录取方法与操作规程的改变等等, 都是我们应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限于篇幅, 以下仅就其中的若干方面略作探讨:
在2003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实施《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方案》的基础上,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获准在上海范围内试行新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此次改革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 备受各界关注。《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之最大特点是不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唯一依据。学生除了要符合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接受复旦大学方案规定的选拔办法与程序之外, 还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思政品德突出、很强社会活动能力、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得奖、具备特殊超常才能等[1] 。报名后, 参加复旦大学的“申请资格测试” (测试内容涵盖10门高中主要课程, 时间为3小时) ;达到规定分数线后方可提出入学申请, 并提交申请资料, 包括申请表、申请信、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证明、两封推荐信及其它相关证明。最后进入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选拔。被录取的学生还须参加2006年上海市的高考, 但成绩不影响录取这一事实。高考成绩作为申请新生奖学金的依据之一, 也是将来专业选择的重要参考。所有被复旦大学录取的新生都将在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大学通识教育, 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这样的自主选拔录取标准、方法以及操作规程在经过了2006和2007年的实践之后, 2008年又有了新的改进举措, 包括“直推生”不需参加“申请资格测试”, 5%自主招生名额不需参加水平测试和面试, 只要高考分数达到上海市一本分数线等;其他省市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也有相关规定[2] 。
从比较的视角看, 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所采用的标准、方法以及操作程序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譬如, 我们只是在特定的范围进行10%或30%的试点选拔, 也不以标准化测试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自主选拔录取的人数等条件都是有限制的, 又都是“985”高校, 所以, 这样的自主选拔录取, 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择优录取, 竞争是客观存在的, 有竞争就有比较, 就有淘汰。因此, 它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模式。但我们不可轻视此次改革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样的录取标准一方面反映了自主选拔录取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大学自主招生的本质特征。高校自主招生意味着高校有权自主制定录取标准、报名条件、申请资格等事宜。当然, 从三年的试点实践来看, 无论在政策或是操作层面, 我们面临的问题颇多, 譬如, 自主招生录取方法与操作规程如何能够兼顾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高校自主招生是只开放两头 (指国内名校以及高职院校等) 好, 还是仅限于名校?如果政府彻底下放权力, 高校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 谁来监管高校的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如何协调高校、考生、中学、政府 (包括地方) 之间的关系?等等。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改革现行的高考政策与制度环境, 改革过程中的这些实际问题同样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与实证研究来解决。因此, 就自主招生而言, 需要加强以下领域的研究:申请入学资格条件与申请入学资格考试问题;面试的标准、功能、组织及实施问题;面试的经常化管理与规范化问题;教育考试服务机构的建立问题;相关的高中会考制度研究;综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与配套性改革措施;自主选拔录取申请资格考试内容范围、标准、操作程序与过程、结果等的综合评价, 等等。此外, 还有自主招生录取的成本支出与效益;如何建立高校自己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招生队伍;如何培训面试官;怎样与中学及各地基础教育行政机构建立互信的工作关系, 等等。高考与招生改革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实施, 并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配套运行机制。
那么, 实行大学自主招生以后, 高校是否应该或怎样利用高考成绩呢?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又十分敏感的问题。面试能否替代标准化考试?高校自主命题的入学申请资格考试能否替代标准化考试?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回答。其实, 高考作为一种标准化考试它本身没有过错, 因为标准化考试具有甄别、选拔的功能, 可以对应试者进行分层。在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稀缺资源的今天, 竞争是存在的, 我们只能通过考试加以区分, 它同时具有相对的公正性, 对教育公平、社会安定起到了有利的作用。但是, 它又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 会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的偏差。因此, 如何发挥好高考的正向功能, 消除负面影响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大课题。标准是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的体现。原则上, 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应该有利于中小学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现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理念, 并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一致;有利于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优点, 综合考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然由大学自定录取标准, 学生是否被录取的决定权最终也在大学, 这样才能体现大学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至于标准是否合理、录取是否公正则可以通过高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监督来保证。我们需要依靠制度建设来使得其更趋合理, 而不是多设关卡, 以人治替代法治, 也不是以“一面 (试) 定录取”替代“一考定终身”。
四、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制度改革配套机制的构建
改革现行的高考与招生制度, 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政府、中小学与高校各系统之间的配套机制, 一种政府与大学、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及中学之间的合作与分工的管理体制。自主招生改革需要高校、中学、政府与社会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职责, 依靠制度建设来使得现行的高考与招生制度更趋合理。需要采取配套的改革举措, 譬如, 中学与高校在课程方面的贯通性问题, 即课程管理方面的一致性;学生入学的经济保障制度, 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等多渠道的助学措施。如美国的中学普遍采用学分制, 有转学时的学分认可制度;有的学区允许学生在高中期间去社区学院选修大学的学分, 大学录取后所修学分得到认可。再譬如, 在新西兰, 中学生想要申请某个著名大学的医学专业, 就必须达到该大学对高中期间某些课程的学分规定, 否则就不能报考。作为招生的主体,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实施选拔招生录取及其管理, 组织考试其实不必由高校去做, 可以由国家统一实施, 或是由专门的教育考试机构提供。在美国, 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是由独立的具有中介机构性质的教育测量服务中心 (ETS) 等非营利性民间机构提供的, 考试成绩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承认。中介机构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当然, 这不是说高校不可以进行自己认为必需的考试, 如入学资格测试或面试。由于我国处在一个转型期, 相关的制度尚未建立, 所以, 如何利用好高考成绩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如果取消现行的统一高考, 就必须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替代;如果由高校来实施入学考试, 问题同样存在, 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 高校在自主招生时既分散了精力, 又承受了过重的经济负担。如果面向全国招生, 那就难以有效实施高校自主命题的入学申请资格考试。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采用这样的招生模式的。对于政府和社会而言, 进行政策导向、提供支持性服务、实行公开监督、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应该强化的研究领域。
在中学与大学的关系问题上, 需要明确的是, 两者不应该是一种“销售”与“购买”的关系。上大学是学生自己的事, 是否申请、何时申请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引入社会化, 这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与重视的趋势。从大学与中学之间的关系来讲, 同样也存在竞争与合作的问题, 在招生工作方面, 校际间的跨单位的研究与合作也是面临的一个挑战。譬如, 大学面试时间需要兼顾大学招生计划安排以及中学的教学与管理, 避免集中在短暂几天, 因为改革的本意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如果各大学的面试时间相互冲突, 那么改革的目的或本意就难以实现。
如果说, 高考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的话, 那么, 改革现行的学校评价制度则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保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其实也是一种评价制度的改革, 涉及教师、学校、校长、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等问题, 矛头焦点指向的是“学校评价标准问题”, 包括地方政府及主要负责领导对教育成果的看法、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学校的考评标准等方面。因此, 真正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与改革的, 不仅仅是高考模式问题, 同时还有具有导向性的学校评价标准, 包括干部考评与提拔标准, 即绩效评估标准。总之,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宜稳步进行, 但应该小步快走;需要合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但不可全盘照搬;总体上, 应遵循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的原则。其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发展;以能力为本, 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高校自主招生与招生权的归属、教育公平、统一高考制度、高考改革配套机制的构建等方面, 探讨了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相关问题。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招生权的归属问题, 也就是主体性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表现。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涉及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高考录取标准, 综合考评学生, 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 自主招生改革恰恰是为了更加公平。改革现行的高考与招生制度, 需要构建政府、中小学与高校各系统之间的配套机制、一种合作与分工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高考改革,教育公平,统一高考制度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EB].上海:复旦大学.[2006-03-03].[2007-10-18].ht-tp://www.ao.fudan.edu.cn/news.
[2]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复旦大学2008年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方案[EB].上海:复旦大学.[2007-11-10].[2008-1-5].http://www.ao.fudan.edu.cn/news;李雪林.复旦公布水平测试成绩一千三百人参加面试[N].上海:文汇报.2008-01-21.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 篇2
1.制定招生章程——十月下旬至十一月
从10月下旬开始,高校开始拟定新一年的自主招生简章,并开始陆续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公布,11月份将进入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大批量公布的时期,考生和家长要及时关注相关网站,细细研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在我们的高考网上有最新最全的自主招生简章供大家参考。
2.考生申请——多数院校截止到十二月下旬
自主招生简章公布后,考生就可以看到申请截止的时间,大多数院校的申请截止时间是到12月下旬,考生和家长要时刻关注最新消息,以免错过申请。
3.专家组考核——十二月、一月
考生申请截止后,高校将开始对考生的申请资料进行“海选”,也就是进入初审阶段。是否通过初审,与考生提交的申请资料是非常相关的,所以这就要求考生和家长要认真准备申请材料。有关自主招生自荐信要求建议大家都要去看看,高考网上也有很多自荐信的范文供参考。
4.笔试、面试——春节前后
初审通过后,考生可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到笔试及面试时间,除了部分特殊学生不用参加笔试或面试外,大多数报考自主招生的考生都会经历笔试和面试。具体笔试和面试时间请考生和家长关注最新消息。
5.入选名单招办备案并公布——次年三(四)月份
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名单到了次年的3、4月份,将在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进行公布。
6.考生高考,达到一本线——6月七、八(九)日
部分高校对于自主招生考生的最低成绩要求是要达到一本线,但是由于每所高校对于自主招生的成绩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并不代表考生成绩只要达到一本线,就会被高校录取。
7.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名单公示——8月份左右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 篇3
关键词:高考改革,自主招生,教育公平,可行性路径
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 2014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热议,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的探索是改革关键环节。
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面临的问题
提到考试制度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科举制度, 其延续千年的强大惯性, 和科举时代, 一举成名, 则山川变色, 天地为宽。因而, 高考成了大部分学生实现大学梦的唯一渠道。我国实施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是给予高校和考生之间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 打破唯分数论, 将高校认可的“怪才”、“偏才”提供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的。因此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备受社会关注, 而其中的高校招生政策更是直接牵扯到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
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启动后, 政府部门要做好职能转变, 完善顶层设计, 同时以管理改革为突破口, 以本轮招生改革为抓手, 以考试改革为核心, 协调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达到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中小学相互融通的招考新机制。赋予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在一定范围的自主权, 鼓励试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释放改革的“红利”。深化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试点高校应着眼全局, 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二、国内外自主招生模式的对比
当前可以研究借鉴国外高校的录取方式,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招生制度改革。例如, 针对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 研究和学习美国高校学业课程测验 (ACT) 和入学学业能力测验 (SAT) 的标准化、社会化考试的成功实践, 打破政府主导的集中考试与录取模式, 凸显高校在选人育才上的主体性, 中学和其他各种考试机构想配合, 进行考试招生。此外, 各高校还可参考我国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 实现考试与招生的相对分离, 在保障学校招生的自主权的同时, 扩大考生的自主选择权。
目前, 如何甄别虚假信息, 以及发现虚假信息后如何惩是我国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难以仿照欧美方式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在诚信招考方面的社会基础还相对薄弱, 给试点高校审核材料时带来诸多不便。急需出台相关的甄别虚假信息及对作弊行为惩戒的有效方式, 营造招考过程中的诚信环境。另一方面, 试点高校要在招生录取环节建立更加严密和严格的评选机制, 同时通过建立严格培养淘汰机制, 使弄虚作假的考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不断露出原形, 最终被淘汰出局。
三、自主招生改革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针对自主招生“公平”的质疑比较突出, 如何进一步提升自主考试的科学性, 如何用较短时间内推出符合各招生高校的专业特色, 适宜且操作性强的选拔新生的考核、考察方式变得更为迫切。试点高校应从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出发, 充分兼顾“质量”与“公平”, 充分认识二者的重要性。高校自主招生的首要目标是要选拔出具有卓越、创新品质的优秀拔尖人才。因而, 高校要制定好提高选才的科学性, 确保人才的质量和选才工作的高效性, 并兼顾好“公平”的目标愿景。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招生公平, 是教育公平改革的试金石, 因此, 只有守住了“公平”这一底线, 并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使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标愿景不落空。其中对于实现招考分离、简政放权等关键层面的碰触, 和将会牵涉到权力和利益调整、攸关人才选拔和培养等核心问题, 这也说明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其攻坚之难。
要解决此类问题, 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 要保证各项研究和改革试点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 必须着手设立稳定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其次, 构建出有自身特色、适宜选拔合适新生的自主考试方式,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自主考试的新方式。具有自主考试权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应着力做好并规范以下六点:第一是规则为要, 高校要制定规范管理方案, 包括本校的招生方案、考生申请报名和审核程序、学校考核标准、资格遴选原则、录取规则等, 切实做到有章可依, 有据可查;第二是集体决策, 依托学校招生委员会, 建立和实行集体决策招生事项的制度, 细化考核各环节, 确定分工, 达到相互制衡与协作, 防止任何人在招生中发挥决定作用;第三是信息公开。将招生过程置于阳光下, 接受考生社会监督, 及时公开本校招生办法和录取原则, 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及本校招生网上及时公布入选考生名单、评审资格条件、考核测试成绩、合格线及标准等, 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第四是严惩违纪, 对考生、中学甚至高校招生人员造假、舞弊、违规的行为过去, 引入诚信不良记录予以公布并做相应处理。第五是第三方监督, 欢迎社会监督, 引入第三方监察员监督流程和审核过程, 加强监督效力。第六是健全申诉渠道, 公布申诉电话、监督电话和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的质疑与投诉。加强对舞弊、造假等违纪违规行为的追查和监管, 及时惩治, 营造高压态势, 打造诚信、公平、公正的招生氛围, 让好政策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 让高校招生回归到科学选才的道路上。
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既要总结近年来的实践成果, 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 更要了解舆论热点和社情民意, 充分发挥民智。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基础,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 以改革高度集权的考试招生体制为突破口, 以客观的事实数据为支撑, 以高校和考生双向多样的自主选择为目标, 简政放权, 标本兼治, 加快立法进程, 强化社会监督, 健全体制机制,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樊本富.试论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标和实施策略[J].考试研究, 2010, 02:64-72.
[2]付小倩.深化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逻辑、障碍与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 2015, 05:1-5.
[3]陈为峰.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演变与启示——基于效度与信度的视角[J].教育与考试, 2013, 05:17-21.
[4]傅维利.高考改革与高校责任主体的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12:12-14.
专家质疑高校自主招生 篇4
据《广州日报》消息, 中国人喜欢作文, 每次考试都要对作文“品头论足”。2012年开年, 中国大学招生联盟“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相继开考, “北约”的作文题只有一个字“暖”, “华约”的作文题考富兰克林关于理解与尊重的材料, “卓越”小作文要求用一个字总结2011年中国的变化, 大作文要求选择“见贤思齐”中的任意一个字作文。“卓越联盟”因为作文题型新颖, 今年博得一片叫好, 而“北约”和“华约”则出题平淡, 有专家看完题目后分析说, 两道题跟高考的作文很相似, 容易写却不容易得高分。今年自主招生作文与高考作文到底有几分相似, 作个比较就清楚了。以广东省高考作文为例, 2008年写的是不要轻易说“不”, 2009年是对“常识”的认识, 2010年是“以你为邻”, 2011年是“回到原点”。今年北约的“暖”, 华约的“尊重与理解”, 与高考作文同属一个套路, 要么是联系时事谈论道德热点, 要么是写些好人好事, 或者亲情友情之类。在写作空间和话题新锐上, 甚至连广东高考作文都不如。管中窥豹, 自主招生与高考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小小的作文题, 有考试研究人员指出, 自招考题日渐有了高考的影子, 自主招生越来越趋近于高考前的一次预热与练兵。如果那样, 自主招生离它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若干高校联手上演的“三国杀”, 就是一场“抢生源”的游戏, 与高考改革何干?
高校自主招生偏爱人文考题 篇5
2009年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画上了句号。从北京的北大、清华, 到上海的复旦、同济、交大, 不论是理科见长、还是文科出彩的高校, 似乎都热衷于“人文”方面的考题。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认为, 这实际上是“偏爱”综合素养。“自主招录的学生仍要参加高考, 那么在考试内容上就不会重复应试试题, 相反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包括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专业奉献精神等。”对于高校偏爱“人文”的招录趋向,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唐安国教授予以“纠正”———“自主招生其实不光是问了理科生文科题, 也问了文科生理科题”。比如问文科生“地球离月球多远”、“卫星脱离地球需要多少速度”等综合理科知识, 从思维方式上为文科生发展加把力。无论是“人文试题”也好, “科学试题”也罢, 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有不少脱离了高中的课堂教学,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挑战。附:人文试题:●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却总是缺少读者, 分析这种现象。 (北京大学)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出自《汉书·艺文志》) 先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出来这段古文, 再用英语概括其大意、评论其观点。 (清华大学) ●用哲学知识说明“人定胜天”。 (清华大学) ●奥巴马当选后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复旦大学) ●谈谈私营企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什么影响, 目前现状如何? (上海交大) ●请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谈谈你对丁克家族的看法。 (同济大学) ●汶川地震之后引发关于志愿者分级的讨论, 你怎么看? (同济大学)
高校招生如何真正“自主”? 篇6
自建立高考制度以来,高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决定学生是否被录取,这种“铁板一块”的招生制度固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招生的公正性,但也导致部分考试能力不强却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不能进入高校学习,使部分“偏才”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的招生方向是中学教育的“指南针”,唯有通过扩大自主招生等举措“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才能有效促使中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方向全面转型,因而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也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之所需,是我国高校招生改革必然要遵循的路径与方向。
尽管如此,对于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校近些年来连续扩大自主招生比例的做法,还是有不少民众表示不予认同。民众之所以不认同高校扩大自主招生的做法,并不是对于进行这种高校招生改革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而是担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会诱发腐败。学生的高考分数毕竟是客观的,而个人素质判定却主观性较强,这就容易为个别招生人员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创造了机会。在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如果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必要的防范舞弊机制,这一领域确实存在着出现权力与金钱“通吃”现象的可能。显而易见,如果高校自主招生领域不能有效防范腐败,不但可能导致教育不公现象出现,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本身还可能因为民意阻力过大而难以继续推行下去,进而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起到阻碍作用。所以,在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中建立健全防范腐败机制,兹事体大,应当尽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腐败是经由不受制约的权力传导的。要防范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个中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制约权力对高校招生工作的染指。这就要求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设计上,必须确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招生主体,负责自主招生的委员会应由多名专家共同组成,并通过制度设计有效屏蔽行政权力对于招生行为的干预。在高校办学方式上,应实行管办分离,确保高校自主办学,在教学事务上不受行政权力的干预。最好能够取消高校负责人任命制,代之以在高校内部或外部通过民主选择或公开招聘方式产生高校负责人,高校教职员工应有一定的民主渠道决定负责人的去留,从而截断校外行政权力染指与干预高校自主招生的路径。唯有去除困扰高校已久的学术行政化现象,得到学术自主权的高校才可能获得完整的自主招生权,高等教育改革的各项制度措施才可能沿着公平公正的道路得到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对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显现。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推荐阅读:
高校自主招生07-23
高校自主招生哪家好05-14
高校2014年自主招生09-21
高校招生自主权05-28
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05-17
全国95所高校具备自主招生资格08-15
自主招生改革05-30
高校英语自主学习05-11
高校办学自主权07-23
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