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自主权

2024-10-24

招生自主权(精选12篇)

招生自主权 篇1

摘要: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高校招生章程所确定的招生权限, 其核心内容则是高校制定招生章程, 确定招生规则并按照招生章程负责录取的权利。其本质是在分权基础上为实现高校选拔人才而拥有的有限的“自由裁量权”。简单地将学校招收录取考生的行为视为自主管理的行为并不完全恰当。

关键词:招生自主权,高校,规制

高校招生自主权不仅是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被赋予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自主管理突破口的意义。因此, 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最核心的自主权, 就是招生自主权和授学位自主权”[1,2] 。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 高校招生自主权往往被简单地定义为自主、自由招生的权力, 由此带来种种理论上的冲突与实践中的困惑, 因此有必要专门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厘清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法律内涵及其性质, 进而探讨高校自主权的相关问题。

一、招生自主权的内涵与范围

对于招生自主权的界定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招生自主权属于自由权的范围, 涉及高校招生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由高校自主决定、处理, 因此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是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本身的办学条件, 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招生标准、招生方式的权力 (张维平, 2009) 。根据这样的定义, 研究者进而概括了招生自主权的范畴, “招生自主权的范围包括高校规划布局、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 (或在校人数) ;招生组织, 高校入学考试组织及命题;录取标准”[2]。也有学者认为, “招生工作的自主权应包括自主决定学校招生计划和来源计划、自主决定录取方式、自主决定录取标准、自主决定收费标准” (初育国等, 2002) 。这类观点往往从高校的法人地位出发, 强调“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高校的招生权利 (力) 属于自主管理、高校负责的基本权利。但这种观点过分强调高校招生权的自由, 并将国家与政府、省级招生委员会的权力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对立起来。这就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困惑, 而且招生活动是否属于民事活动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招生自主权是国家教育权的组成部分, 是受限制的权力, 是高等学校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 自主对学校招生规模、专业、录取标准等招生业务行使管理权, 同时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3] 。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来看, 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仅包括:制定招生方案和调节招生比例两个方面[4] 。这种观念认为高校所拥有的招生自主权是有限的, 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权, 公立高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名额在所有考生中公平选择, 其招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家意志, 高校的招生权属于国家行政权力的延伸。这种观点强调法律对高校自主权的限制与规范, 强调国家、政府与高校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但将高校招生自主权仅限于制定招生方案和调节招生比例方面的权利, 甚至否定高校招生自主权无疑不符合当前高校自主权的实际。

事实上我国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既不像第一种观点所要求的那么广泛, 也不像第二种观点所陈述的那么狭隘。随着“高校负责、招办监督”的招生考试模式逐渐成为社会所认同的基本形式, 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 而是如何扩大、如何保障的问题。《教育法》规定学校享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到第三十八条的表述中, 都出现“自主”的字样, 暗示大学所拥有的自主权。其中关于招生自主权的表述为“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 制定招生方案, 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但法律规定的权利往往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 高校招生权的具体范围可以从教育部的行政规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以及高校颁布的《招生章程》来确定其具体行使的自主权限范围。一般而言, 这些权利主要包括确定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要求, 制订本校的招生章程, 分省 (区、市) 分专业招生计划, 定向就业招生计划以及预留计划, 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 决定是否录取及其相关后续解释。部分高校还拥有单独招生权、自主选拔录取权。但这些自主权并不是完全的自主, 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要求必须合法、合理, 有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并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必须经高校的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招生来源计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必须经教育部批准, 而预留计划数须报其主管部门审核, 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

自教育部2002年规定“高等学校除了要向考生和社会公布招生计划外, 还必须同时公布招生章程”以来, 招生章程不仅成为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 也成为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与载体。一般而言招生章程最核心的内容是录取规则, 考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的招生章程, 我们可以发现五所高校在对待专业志愿差、单科成绩要求、加分政策、语言要求、投档成绩相同时考生的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核心内容。

综上, 笔者认为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高校招生章程所确定的招生权限, 主要包括制定高校招生章程, 编制招生来源计划, 定向招生计划, 预留计划以及自主招生, 其核心则是高校制定招生章程, 确定招生规则并按照招生章程负责录取的权利。当然, 高校在实践中是否拥有自主权, 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主权, 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 也是需要反复实践的问题。

二、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法律性质

作为招生自主权的上位概念, 大学自主权的法律性质研究颇多, 但关于高校招生自主权法律性质的研究则较少。事实上, 大学自主权本身包含的范围广泛, 笼统的讨论反而掩盖了每一项自主权的具体性与特殊性。而在招生法律实践中已经反映出不同的观点与差别, 更值得专门探讨。在多数招生案例中, 法院往往以招生自主权是高校的自主权为由, 将考生与高校的招生争议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那么, 应该如何理解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法律性质, 招生权究竟属于自主管理权还是行政管理权呢?

一般而言, 我国的大学自主权与西方的大学自治有一定的相通性。中世纪大学的自治, 其实质是通过特许状的形式确立了大学的基本权利与自由, 限制了教会与国王干涉大学的权力。但这些特权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逐渐丧失, 大学的内部生活也遭遇了君主的干预, 传统的巴黎大学模式和博洛尼亚大学模式逐渐被各民族国家大学的自治模式所取代, 德国的教授治校模式、法国的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并列的模式以及美国的董事会自治模式都印证着这样的观念:“高等教育自治现在不是, 也许从来都不是绝对的”[5] 。此外, 大学的公私立性质也决定了大学自主权的范围。学者薛涌指出:看看美国的例子:高校想要自主权, 那就私立好了。一旦公立, 就不要想太多自主权的问题。比如, 州立大学如果从州政府拿了大笔财政拨款, 那么从招生到学费标准等等, 都要和州议会商量, 而不能独行其是。即使是私立大学, 一旦拿了联邦政府的钱, 自主权就会相应减少, 就必须对联邦政府履行义务[6] 。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属于比较特殊的法人, 即事业单位法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学校, 一般是由国家举办的, 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高等学校并不享有完全的财产所有权, 其财产权一般只包括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法律规定的处分权。因此, 高校招生自主权作为大学自主权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完全自主的权力。许多学者倾向于把大学自治的有限性归咎于大学对公共资源的依赖, “完全的自治必然要求完全的经费独立。这种程度的独立是根本不可能的”[5] , 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公立高校事业单位法人性质的内涵,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任何一种权力都应该受到限制, 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才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正因为如此, 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是有条件的自主, 只能是有限的自由裁量权。

有研究者认为, 招生自主权属于大学固有权利或天然权利:“自主招生是高校办学中一种‘天赋权利’——即使在社会、学生、家长等各方对高校招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广的当下。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 并不是破旧立新的 ‘换权’, 乃是返璞归真的‘还权’, 是由以往政府越俎代庖地办学向如今高校自主办学的理性回归”[8] 。从历史的角度看, 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事实上就是按照如何实现“高校负责”的理念和逻辑展开的。1979年苏步青、李国豪等知名人士呼吁教育部下放部分高校管理权, 其中关于招生自主权只是提到了招收多少学生、研究生招生的权利问题[9] 。1986年,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第一批录取的学校试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第二批录取的学校实行“根据志愿, 按比例投档”的录取方法, 按学校计划招生数的120%提供档案, 由学校德智体全面考核, 择优录取[10] 。1987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权限的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详细而具体地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并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的改革, 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权限范围虽然有所微调, 但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招生自主权的发展历程来看, 初期的改革政府主动“还权”的痕迹明显, 把大学应有权利还给大学, 让大学自主办学的思想伴随着对“全能政府”的反思逐渐确立下来。随后政府的管理不再仅仅是“还权”, 而是更加主动地确定各主体的招生权限及其范围, 招生权演变为政府、高校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共同享有的权力 (利) 。

招生自主权属于天然权利这种观念的背后, 隐含着对政府授权的担忧。如果自主权属于转让的权利而不是自然的权利, 则必然面临被随意收回的风险。强调高校的自主权属于天然权利, 而不是政府授权的真实想法在于确定政府不能因为高校在行使自主权过程中的“失范”而“减少”甚至“回收”相关的自主权[4] 。但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范围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法律规定或者政府授权的问题, 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同问题。高校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获得招生自主权与如何行使招生自主权是相互关联的问题, 即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得好, 得到社会的认同, 则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相反如果自主权行使得不好, 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则自主权的范围也可能相应地萎缩。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招生预留计划的变动。1992年出台的《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 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明文规定了高校拥有5%的自主招生“机动指标”。但这一政策出台以来,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修正“机动指标”比例, 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4年本科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计划总数的3%, 2010年后的规定中已经缩小到1%。如果缺乏良好的监督体系与自律精神, 大学招生自主权的扩大无疑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已。

综上所述, 高校招生自主权本质上是分权基础上为实现高校选拔人才而拥有的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其既属于教育行政职权的组成部分, 同时在经法律授权后, 又获得一定的自主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招生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自主行为, 也不完全是高校自身的意思表达, 而是大学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正因为如此, 高校招生自主权只是招生权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权限范围主要是高校制定招生章程, 按照章程录取的权力。简单认为学校招收录取考生的行为是自主管理的行为并不完全恰当, 只有在招生规则, 如涉及专业级差、相同成绩下的优先录取、招生志愿不足情况下的特殊处理等问题上由学校根据招生章程决定、处理。而招生的基本标准、原则、程序等问题上, 高校主要根据国家的基本政策执行。有鉴于此, 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招生章程的方式, 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表达因学校、学科与专业的特殊性而产生的招生特殊原则, 从而达到扩大招生自主权的目标,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行使招生自主权, 明确与细化招生自主权的范围与可操作性, 加强社会监督与自律制度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南科大校长称我国高校最大症结系自主权不足[EB/OL].ht-tp://gaokao.eol.cn/dajiat_3201/20101221/t20101221_556685.shtml.

[2]徐瑞英.试论自主招生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6, (4) :47-49.

[3]靖国安.高校招生自主权与教育公平[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5) :58-60.

[4][11]许杰.对高校招生自主权性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师, 2004, (7) :11-13.

[5][7]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34.

[6]薛涌.联考是个好起点[EB/OL].http://xueyong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2521424201011810300960/.

[8]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35-142.

[9]蒋后强.高等学校自主权概念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117-123.

[10]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布《一九八五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的通知 (1986-3-21) , 参见杨学为.高考文献 (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43.

招生自主权 篇2

203月,清华自主招生复试中,考生们在做“台阶测试”,这是体能测试中的一项。记者 郭铁流

2012 自主招生・形势

40万学子竞争“牛市”自主招生

近日,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出台了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清华、人大等高校推出的多达11个“计划”,以及“北约”、“华约”和“卓越”这3个去年形成的招生联盟在今年又发生格局变化,都吸引了社会和考生的极大关注。专家表示,考生们应学会分析利弊,在纷繁的“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款。

全国高校自主招生从开始进行国家试点,,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联盟”成立,随后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联盟”以及“卓越联盟”、“学院5校”陆续建立,形成了各大高校“组团”抢占优质生源的局面。

从年自主招生报名情况看,报考“北约联盟”和“华约联盟”两大集团的人数分别在10万以上,加上其他联盟及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2011年报名总数超过40万。这一势头预计在2012年还会继续上涨。

业内人士纷纷感慨,一度被人称为“小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昂首挺胸迈进“牛市”。近日,各大高校陆续出台了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虽然“北约联盟”和“华约联盟”2012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安排在2月11日同一天,学生无法在报名时“脚踏两只船”,但是考生还可以选择其他联盟高校,这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质生源的机会。

优职教育自主招生考试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一共推出了多达11个“计划”,旨在彰显本校自主招生的侧重点,选拔具有个性化的优秀学生。

此外,北京大学也于日前公布了该校自主招生政策,当有人建议给北大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也起个“计划”名字时,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笑着讲了冰心老人给“未名湖”起名字的故事,然后说,“未名湖不叫未名湖,未名湖真的是没名字,所以我们这个计划就不叫什么计划了吧。”

业内人士表示,“计划”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政策名称的包装和改变,更重要的是预示了高校自主招生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家长和学生们,要从中分析利弊,选择一款或是几款最适合自己的“计划”,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前,为自己进入名校争取更多机会。

招生形势

1 “计划”纷纷出台

突出学科特长与职业导向

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新百年计划”,该计划包括针对家境困难但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学生的“自强计划”,针对具有学科特长学生的“拔尖计划”和针对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领军计划”。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随后正式加入了清华大学发起的“自强计划”。这也是对教育部关于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要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的响应。

北京大学也明确表示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将不低于20%,对国家明确的重点扶持开发地区给予重点扶持。

中国人民大学开通“圆梦计划”,主要招生在县以及县以下地区就读的成绩优秀和在某一方面具有培养潜能的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让全国50所贫困地区的中学推选成绩优秀且“三代内无大学生”的候选人,“校长直通车计划”对各地区生源质量好、素质教育开展成功的地区进行指标投放。

北约联盟中,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制定了“攀登计划”、“星光计划”和“师表计划”。“攀登计划”主要选拔在哲学和天文学学科方面不断攀登的应届优秀高中毕业生;“星光计划”旨在培养在理科和人文学科的拔尖学生,选拔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高,在某一领域具有良好发展预期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师表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成为教师,乐教适教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报名“星光计划”的学生参加北约的联考笔试,而“攀登计划”和“师表计划”则由北师大自行组织报名及测试。

卓越联盟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选拔方式主要分两类:“英才计划”和“卓越计划”。“英才计划”主要针对部分中学进行试点,对试点中学推荐的学生,由专家前往中学进行面试,面试合格者免于参加卓越联盟共同组织的笔试考试;而“卓越计划”则是在卓越联盟框架下组织学生进行笔试,笔试通过者将不再进行面试;华南理工大学将在广东试点“繁星计划”,学生需在2012年2月12日笔试结束后参加当晚的深度面试。

优职教育自主招生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杨平认为,各大高校推出的各种“计划”是对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的细化,有的以学科特长为出发点,比如“拔尖计划”、“攀登计划”和“星光计划”;有的突出了考生的职业导向,比如“师表计划”。这样,考生就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理想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2 南开、复旦退出联盟

联盟内部存在生源分流等问题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此种涡旋之中。

南开大学首先从联盟中独立出来,自主实施“南开”标准选拔多元人才,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南开开设“自荐直通车”,考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申请南开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资格。

复旦大学紧随其后,脱离联盟框架,以“推优生”和“直推生”的渠道进行遴选,经审核通过后不设笔试环节,直接进入面试的考核。“推优直选生”入校后可加入“望道计划”,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为相关基础学科培养领军人物。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认为,在自主招生将近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高校做过多次尝试,联考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自主招生的重点在自主,什么叫自主呢?我的理解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

此外,联盟各校在笔试、面试、特色测试中,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程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联盟框架内组织了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考试形式;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也分别在“校考四省”和“校考三省”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命题和选拔;西安交通大学的笔试选拔,考生除参加华约联盟的通用考试,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特色测试。

石杨平认为,这从某一方面体现出各大高校的利益诉求,在联盟内部同样存在优质生源的分流和招生目标是否达成等问题。

3 明确招收复读生

部分高校报考条件不限“应届生”

石杨平介绍,仔细比照今年各个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发现在报考资格方面的表述也悄然产生了变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生报考条件分为三类,满足其中任何一类均可,A类报考条件中,“中学推荐的符合学校学科培养要求,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相应学科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可以报考该校”。这其中不仅包括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包含复读生在内。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的选拔对象分为5类,而简章规定,“符合第5条的申请者,须为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其他4类是不受应届限制的。

据了解,自主招生向复读生“网开一面”的高校并不多,包括清华、人大、北师大等绝大多数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都明确规定只接受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不过,北大、北林大等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中标明的报名对象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

北交大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介绍,自主招生没有必要只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北交大不会拒绝和歧视复读生。这位负责人解释,其实之前学校也没有拒绝复读生报名自主招生,每年都有人咨询是否允许复读生报考。今年首次在招生简章注明往届考生的报考程序,既有利于考生清楚报考,也体现了对这个考生群体的.重视。

联考的本质是社会化的考试,学校自主认可联考,哪一个联考最终获得认可的学校多,就更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有学校重新加入或者退出都正常。

但是,把联考的时间放在一起,故意撞车,则背离了联考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初衷。众所周知,联考是针对高校各自为政举行自主招生笔试而推出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疲于奔命赶考的负担,让学生考一个联考,就可以以联考成绩申请多所学校。如果把联考时间放在一起,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选择权,让推行联考的意义大打折扣。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2012 自主招生・创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将在2012自主招生中实行学院自主招生计划的消息,成为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的一个亮点。有专家分析,这将成为自主招生权下移至院系的一个开端。

上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将在2012自主招生中实行“光华自主招生计划”。作为北大首次实行的学院单独自主招生,光华管理学院将使明年学院自主招生录取候选人中农村考生的比例达到30%。

据悉,光华管理学院将在北大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增加学院单独自主选拔。学院将结合书面申请材料,在所有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笔试并填报了光华管理学院报考志愿(优先考虑第一志愿)的考生中按1:6的比例选拔考生面试。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暂不在选拔之列。

学院面试时间在北大自主招生面试前一两天进行,面试考查主要针对五个方面:对经济管理是否有浓厚兴趣;是否认可光华管理学院的使命;是否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否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有国际视野。录取候选人的考生高考时将享受最高幅度为60分的录取优惠。

关于自主招生 篇3

“去年我国物价持续上涨,CPI指数一路飙升,对于目前情况,有舆论说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政府指出当前情况仍属于控制范畴,是结构型价格上涨。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某校进行中考自主招生时,抛给学生的面试题,学校认为,出这种题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体现了素质教育导向。

这样的题目,让某些学者回答可能都觉得有些困难,更何况一个中学毕业生。而且,我发现,类似这些题目,其实早出现在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考题中。考官们想通过这样的题目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其初衷可以理解,但是,对毕业生进行自主招生考察,必须注意我国的教育现实。

考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实际,过高的要求,其实是背离素质教育方向,打击学生的自信。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自主招生面试者,很多并不胜任面试的工作,他们以前出题习惯于“偏难怪”,以考倒、考糊学生为骄傲,现在也是走“偏难怪”路线,而不是去发现学生的潜能。好的面试,应是在简单的交谈中,就能发现面试对象的个性、优点和兴趣,答案是开放的,而不是唯一的。

且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应该有学业水平测试、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以及高一级学校的测试共同组成,而不能以面试代替其他一切,否则家庭贫困见识少、地处偏僻的学生、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就会很吃亏,这不利于教育公平。

虽然自主招生比例在当前的升学中不断扩大,但总体还是实行集中录取制度,强调考分的重要,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主招生模式去学习,而面试考察时如果走大信息量方向,让学生无形中又增加了负担。

自主招生是我国招生改革的重要方向,如果在具体实行中,不按照教育规律,不注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极有可能误导自主招生,不但增加学生的负担,使自主招生面试变成新的“应试”,而且,可能产生新的教育不公。

招生公示是块试金石

今年我国拥有5%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扩大为68所,这些高校陆续完成自主招生后,都向社会公布了自主招生结果。

查阅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公示,公示学生信息项目最多的有7项,包括考试号、考生姓名、性别、学科、外语语种、省份、中学;公示学生信息项目最少的,只有2项,为省份、考生姓名或考试号、考生姓名。

招生公示,是教育部推行阳光招生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公示考生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由此促进招生的公平、公正。但是,以上这种公示,对阳光招生有多大促进作用呢?先来看看仅仅公示考生考号、姓名的情况,与其说这是“公示”,不如说是利用“公示”的平台,进行“通告”,即告诉考生本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而除考生之外的其他人,因为不了解考生的其他信息,难以对招生结果进行监督。再来看只公示考生省份、姓名的情况,这种公示连通告的功能也不具备,因为在同一省内同名的考生并不少,连考生自己都看不明白的公示,又能起到怎样的监督效果呢?相对而言,公示考生考号、姓名、性别、科类、省份、中学,既能起到通告作用,也一定程度能让考生以及招生高校接受监督,至少考生所在中学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考生被自主招生提出异议。可即便如此,其监督功能依旧十分有限,一方面,这一中学之外的其他人士无法监督,另一方面,考虑到利益关系,同一中学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往往在监督时有所顾忌。

近年来,自主招生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一举措一直受到诸多人士的质疑,甚至不少人明确反对再扩大自主招生的规模,究其原因,就是社会不太相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以及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公信力。以上信息十分有限的公示,事实上加重了大家的疑虑。

专家质疑高校自主招生 篇4

据《广州日报》消息, 中国人喜欢作文, 每次考试都要对作文“品头论足”。2012年开年, 中国大学招生联盟“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相继开考, “北约”的作文题只有一个字“暖”, “华约”的作文题考富兰克林关于理解与尊重的材料, “卓越”小作文要求用一个字总结2011年中国的变化, 大作文要求选择“见贤思齐”中的任意一个字作文。“卓越联盟”因为作文题型新颖, 今年博得一片叫好, 而“北约”和“华约”则出题平淡, 有专家看完题目后分析说, 两道题跟高考的作文很相似, 容易写却不容易得高分。今年自主招生作文与高考作文到底有几分相似, 作个比较就清楚了。以广东省高考作文为例, 2008年写的是不要轻易说“不”, 2009年是对“常识”的认识, 2010年是“以你为邻”, 2011年是“回到原点”。今年北约的“暖”, 华约的“尊重与理解”, 与高考作文同属一个套路, 要么是联系时事谈论道德热点, 要么是写些好人好事, 或者亲情友情之类。在写作空间和话题新锐上, 甚至连广东高考作文都不如。管中窥豹, 自主招生与高考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小小的作文题, 有考试研究人员指出, 自招考题日渐有了高考的影子, 自主招生越来越趋近于高考前的一次预热与练兵。如果那样, 自主招生离它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若干高校联手上演的“三国杀”, 就是一场“抢生源”的游戏, 与高考改革何干?

招生自主权 篇5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您介绍我: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材料,希望能够获得您的垂青。

我是一名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的文科女生,今年将要年满18岁了。

这的经历,对我来说是快乐的、幸福的,也是辛苦的、痛楚的,但总的来说我是幸运的,因为一路走来还是顺顺利利的.。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特别天资聪慧的孩子,但我胜在有强烈的自尊感,在这种感知的推动下,我能做到一直保持踏踏实实,不怕吃苦,不轻言放弃,这是我最大的制胜之宝。

数学不是我的强项,所以小学时爸爸妈妈尊重我的兴趣,从没有让我学过奥数,我上的唯一一个课外班就是舞蹈,这让我的童年很快乐,但也有一个直接弊端就是无法在小升初的中学选拔考试中获胜,所以我没能进入十一学校的二四制直升班,但我以综合素质出色的优势进入了十一学校的普通初中。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我不是年级里成绩最拔尖的学生,但我可以做到不离不弃、均衡发展,最终我以531分的中考成绩脱颖而出,顺利地考入十一学校高中。

在周围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来自直升班的环境压力下,我依然遵循着我的方向:默默耕耘,不轻言放弃。

进入高三以后,我在年级60名文科生里数次考试综合排名23,但老师和我都认为我的实力应该可以进到年级前20名,这也是我最后冲刺阶段的目标,我相信我能做到,因为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努力和幸运虽然不能划等号,但是蝴蝶效应是很神奇的,准备好了,一有机会就抓住,生活一定会给与你回报的!

我从3岁开始接触舞蹈,至今已经整整跳了了。

虽然比不上专业舞蹈从业者,但在业余水平的比赛中,我也多次获得了各项成绩。

从9岁我开始涉足体育舞蹈,此后在北京市的历届阳光少年杯体育舞蹈大赛中多次取得业余少年组冠亚军,并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深圳站)、IDSF世界大奖赛(标准舞、拉丁舞)成都站的全国性比赛,且在20挺进了业余少年组总决赛。

进入高中阶段,由于学业日趋紧张,就没有再参加比赛了,但我仍旧坚持每周去跟老师学习拉丁舞蹈,并从高二开始,给我的教练做助教,教授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学员基本的拉丁舞步。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初尝了作为老师的幸福与自豪,而慢慢地确立了我要从事教育工作的目标与憧憬。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实现这一夙愿的最佳依托,所以我恳请老师给予我这个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的高级学府,相信在这里我既能学到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学到如何才能为人师表的做人理念。

如果能有幸成为“引领计划”中的一员,我希望在学好教育专业的前提下,能够再开拓一个语言类的学科,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为将来的就业形势打开局面。

另外,北京师范大学里的学生社团,也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其中的“舞蹈协会”,我多想有朝一日能以一个北师大学生的名义去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光啊!

最后,请接受我再一次的感谢:感谢您认真阅读我的自荐信,感谢您给了我推荐自己的机会,最终无论您是否选择了我,都不会动摇我坚定地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心,期待着与您在校园里的见面!

此致

敬礼

宋笑雨

北京市十一学校

复旦自主招生“单飞”背后 篇6

是内部龉龃,还是另有他图?悬疑待解。

自2003年教育部批准22所高校开始自主选拔录取(俗称“自主招生”)试点之后,高自招试验已近十年,试点的规模也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如今的88所,但高校自主招生的未来走向,仍需要探索。

两高校“单飞”

进入12月,贵州省铜仁一中的高三学生黄小丹(化名)便开始准备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虽然排名在学校前50名,但她对自己顺利通过联考笔试仍有些不自信。

黄小丹的理想是远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当她从“北约”联盟的学校目录里查找时,却发现复旦和南开两所学校都已不在今年的联考学校目录内。

12月1日和2日,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公布了各自2012年的自主招生办法:南开将单独对学校推荐的学生进行测试,最终按照综合成绩(文化课80%+面试20%)的排名顺次录取。而复旦在全国范围内(苏浙沪除外)的自主招生则干脆取消了笔试,由中学“推优直选”,即中学选拔后再由高校专家组审核,审核通过后直接面试,合格即可预录取。

这意味着,上述两所高校正式退出了去年刚刚形成的“北约”自招联盟。

2010年,由北京大学牵头13所高校组建自主选拔考试联盟(戏称“北约”), 联盟约定,联合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根据考生笔试成绩确定参加本校面试考生名单。

高校的这一变化,在中学中迅速引起连锁反应。复旦的自主招生方案公布一周后,黄小丹所在的铜仁一中就对全校排名理科前30名、文科前20名的学生进行了面试选拔。

铜仁一中是贵州省的重点高中,手里拿着复旦、上海交大、人大、浙大、中科大、南开等多所高校的推荐资格。因为成绩排名相对靠后,黄小丹没有争取到复旦的“推优直选”名额,只拿到了南开大学的推荐名额。

去复旦,她只剩下了高考的机会。

两高校的“单飞”在社会中同样引起震荡,有人认为是在联考这场“掐尖”战中,联盟内部出现了“内讧”;也有人认为联盟内学校被“领头羊标准”而绑架。无论何种猜想,一个事实是,源于去年的自主招生联盟开始出现裂变。

争议“联考”

据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介绍,此次复旦大学退出联考,是因为联考方式与复旦一贯的理念相冲突,复旦大学一直反对文理分科,选文选理的联考与高考没有大的差别。“去年我们参加联考,也是在联考中唯一要同时考核文科、理科成绩的学校。但是今年因为考试环节的设置,使得这方面的考核要求无法实现。”

南开大学招办负责人也面对媒体解释了退出的原因,他认为,南开将制定适合南开大学的自主选拔测试方案。“我们肯定跟北约有差异。我们不清楚北约联盟的命题思路和形式,我们将选取适合我们南开标准的选拔试题。”

而复旦大学的方明进一步解释说,复旦希望真正用好高校自主权,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复旦教育理念的学生。

早在2003年,教育部授予国内22所高校自主选拔招生“特权”时,因触动“一考定终生”的传统局面,招生名额和“录取分数线”开始脱钩,这让试点高校着实兴奋了一番,高校终于可以打破由电脑主导的、统招分配的招生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了招生的自主权利。

新规实行后,众高校分头行动,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及教育理念,制定了自主招生考试规则。同时,高考门前的学生们不仅要打高考一场仗,还要频繁参加各校考试、面试,最夸张的学生在一年当中,要面对四五场考试。

为了打破高校各自为战、学生疲于应考的局面,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四所高校首次尝试用联考的方式进行自主招生。至2010年,联考队伍不断扩大,国内80所获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中有28所高校以及香港大学分别组成了“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阵营。自主招生由“各自为政”到“三足鼎立”。

联盟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考生负担,但也引发了争议。2011年自主招生一过,就有媒体热评,“自主招生已经背离初衷”,“联考更像一场高校之间的‘掐尖战”,而考试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亦被看作增加了考生负担。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专家熊庆年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得那么难。对于高分学生,只需要通过高考的门槛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高考前通过自主招生再刷下去一批。”

正在济南三中读高三的张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所谓的自主招生更像优等生的竞争,“本身山东的指标就少,他们学校又是普通中学,大家基本对这件事都不怎么关注,甚至完全不清楚自主招生的流程、政策这些内容。”

张皓热衷电脑编程,17岁的他已是初级程序员。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找到合适的学校,但老师告诉他这根本行不通,“只有在全省数的上名次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而且自主招生考试对文化课的要求甚至要比高考还高。”张皓成绩在班级只有十几名,不得不放弃了参加自主招生的想法。

“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在文化课考试中我都像是在现代战争中出现的冷兵器那样尴尬。”张皓说。

熊庆年说,高校“抢高分生源”的竞争在2007年以后开始进入白热化。2007年,很多省市开始为了降低学生的考试风险,特别是填报志愿的风险,采取平行志愿的办法;同时,还推出了考后出分填报志愿。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考生的每一分都不浪费。但高校之间的分数线差异开始变得幅度很小,有时甚至只有一两分差异。而社会还普遍认为,录取分数线是反映学校声誉的重要“指标”。为了保住声誉,很多高校开始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地争取高分生源,将分数线“抬”上去。最近两年不仅高考以后抢,自主招生也变成了争取高分生源的一种手段。

2011年初,复旦大学也加入到“北约”的联考阵营中。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说,当时主要考虑凭一校之力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国家级考试不现实,而加入联盟是可以降低学校风险和压力的有效办法。

而加入联考,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通过联考可以一次性掌握大量的高分生源信息,因为参加联考的学生都是中学精心挑选推荐的,在高考过后可以直接查到这些学生的信息,并可以将他们巩固下来,成为自己学校的“高分生”。

复旦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徐洪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去年联考中招进来的学生成绩确实很高。

自主招生的“未来之路”

联考的发展变化曾被视为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然而仅试行了一年之后,就有两所高校退出,这对“北约”联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北京大学的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光华管理学院本科自主招生说明会上回应说,“既然叫自主选拔录取,它的重点就放在自主上,我的理解,自主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呢。”

事实上,复旦的退出,与其通过联考预录取的学生太少不无关系。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近年全国各高校联考平均预录取率为10%左右(也就是说100人参加联考,10人享受高考招生优惠),但去年复旦参加联考的实际预录取率低于2%。正如方明所言,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联考时报考复旦的学生都没有享受到招生优惠政策,成了“炮灰”,增加了考生负担。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退出联考将有利于该校的内部正在推进“望道计划”的实施。方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校计划2012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实施“望道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目标在于培养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人才培养改革环节拉动了以后,招生改革环节必须要跟上。方明说,由于“望道计划”是开放的,进出自由,为了保证未来人才优胜劣汰的流动,我们把自主招生的全部计划拿出来,做“望道计划”的人才补充。

而在招生环节,复旦大学自2006年即开始小范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验(俗称“千分考”+面试),即自主申请加面试为核心的综合评价办法。2008年,复旦大学开始将“千分考”+面试方式推广到其在全国的招生中。但学校也承担了高额的经济、人力成本和考试风险,“继续搞独立考试,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非常大,因此萌生了加入了联考的想法,而一年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单飞”。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日方)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复旦大学将坚持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努力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自由选择。

而熊庆年则认为,这是因为高考改革缺乏全局和顶层设计,改革路线图不明确所造成的。只有明确目标、明晰路径,高校才有可能充分用好自己的自主权。

招生自主权 篇7

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历史沿革

2003年,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率先尝试省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入学方式。2004年, 江西省25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改革, 规定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0%。2005年, 上海市遴选出3所民办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2006年, 教育部决定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07年, 教育部允许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2008年, 自主招生考试试点院校增加到8所。2009年, 天津市首次批准12所高职院校举办自主招生考试, 招生计划795个, 随后几年, 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逐步增加。2014年, 天津市共有20所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招生计划3440个, 占市属高职院校总体计划的6.5%, 为历年之最。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实施办法

经过6年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完善。无论是参与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 还是投放的自主招生计划数都逐年增加。

1.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依法自主规定报考资格、自主组织专业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 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要, 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包括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两部分。其中, 专业素质考试内容体现招生院校的选拔培养要求, 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实施。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特长突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 专业素质考试主要是针对考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测试, 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适应度、职业潜能及职业认同感。综合能力考试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时事政治、言语理解、分析判断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专业素质考试方式为面试及操作考查,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为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

各招生院校和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 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工作。各招生院校负责本校自主招生新生录取工作。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监督招生院校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的情况。

招生院校根据考生报考本校各专业的情况和考生专业考试成绩, 确定各专业最低录取控制范围。录取时, 招生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录取结束后, 招生院校将录取结果报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备案, 并向社会公布各专业录取原则和录取最低分。

已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 原则上不能再参加普通高考高职 (专科) 各批次的录取。能否参加普通高考本科各批次的录取, 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 遵照普通高考的相关规定执行。招生院校可根据本校选拔要求, 制订实施对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考生的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总分值一般不得超过20分。

三、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特点分析

1.增加考试次数, 革除“一考定终身”弊端。

参加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享有两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全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在每年4月份以前完成, 没有被录取的考生, 可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已被录取的考生, 如参加秋季普通高考, 仍可参加本科三批及以上批次院校的录取。2011年和2012年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中, 分别有72.5%和70.3%的考生选择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其中, 分别有30.7%和26.1%的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由此可见,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从制度设计层面, 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2.选才标准多样化。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进行选才, 改变了普通高考“一张试卷选拔两类人才、以文化考试为主”进行选拔的现状。招生院校在规定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 以自主组织的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进行选拔录取, 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选才需求。同时, 为那些有志于就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但不擅长文化课学习的考生, 提供了展示自身特长、凭借自己兴趣选择深造的入学机会, 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潜质。

3.自主招生专业特色明显。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可以突破以往录取批次的限制, 与其他重点高校一样享有优先挑选优质人才的机会, 将更多的考生纳入招生视野。自主招生投放的专业一般是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且教学资源成熟、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率较高、吸引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自主招生, 可以选拔专业适配度高、动手能力强的考生, 更有利于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4.兼顾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和特长的考查。

招生院校在录取工作中, 合理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以兼顾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如有的院校规定, 报考考生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8门课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 有一个A的加6分, 有一个B的加3分, 有一个C的加2分。2014年, 参加自主招生的20所天津市高职院校中, 有18所院校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予以承认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9所院校承认高中阶段取得的计算机、英语类等级证书和市级艺术、体育类获奖项目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四、结论

天津市组织实施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 旨在选拔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需要、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相应高职院校进行高职阶段学习, 从实施效果分析如下:

1.随着报名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录取方式已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 并且在普通高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基础。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利于考生报考意愿的实现。根据开学后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方面皆高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 并且差异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自主招生实现了大多数学生的报考意愿, 但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考生相比, 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方式与普通高考有显著区别, 通过两种方式录取的学生, 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但各具特色, 说明自主招生可以应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拔中, 且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与定位更加匹配。

招生自主权 篇8

一、自主招生考试录取政策现状及改革初衷

自2003年教育部选择了22所高校正式开展自主招生以来, 截至2014年, 已有90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自主招生的考试录取方式也几经变化, 执行过程中益处与弊端都不断展现出来。其优点在于不仅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也利于弥补高考不足, 改革人才选拔模式, 提供多样化的选拔途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总结起来, 在本次新政策出来之前, 自主招生的问题焦点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考试规模及教育公平公正问题

教育部对高校自主招生规模依据文件规定应不超过高校当年总招生人数的5%。然而, 实际执行过程中, 尤其是自主招生最热的近几年,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各种计划和政策, 采取迂回方式, 超过了该比例。[1]越好的高校, 自主招生加分录取的比例越高。据阳光高考网站提供的数据统计得知, 这个比例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 当年获得自主招生预录取加分资格人数, 清华大学有1405人, 北京大学有1650人, 而每年这两所学校录取的总人数平均约3300人/校, 即使除去高考后未能通过的学生, 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渠道进入这两所高校的学生, 也都接近总录取人数的30%规模。如果再加上两校每年平均500~600人/校的保送生人数, 以及每校100人左右的艺术和体育特长生, 实际真正纯高考渠道的招生计划只占总招生人数的50%都不到。并且, 现在的自主招生模式中, 笔试考试、面试的形式、内容等都让农村等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无法站在和发达地区学生相同的起跑线上, 形成事实上的教育与录取不公平现象。农村学生难以像城市学生那样获得自主招生的丰富资讯, 缺少参加自主招生的特长培训、参加各种竞赛的条件, 以及对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经济投入等也是有较大阻碍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意见》提出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 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政策有一定的倾斜, 已经在2014年自主招生政策中有所提前体现。各大高校推出的“自强计划” (清华大学等“华约”6校) 、“腾飞计划” (复旦大学) 、“师表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对农村户籍人数占自招总人数比例20%等都是有所侧重。而自主招生的规模人数也确实在逐年控制下调之中。

(二) 对生源选拔理念和定位的矛盾问题

自主招生政策设立之初的本意, 应该是希望根据高校的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 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 打破单一的高考分数论, 给具有特殊学科专长和发展潜力的“专才”“偏才”“怪才”等学生以读好大学的机会, 并给予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渠道, 最终从招生源头实现创新人才的选拔。[2]然而,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近年来的自主招生定位却越来越跑偏了。形成了事实上的、把自主招生作为提前争取优秀生源的途径, 最终还是成为了以“高分生”“特优生”为结果的变相“小高考”。2012年之前, 自主招生考试的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五大学科, 其形式和内容都与高考无异。对此, 《意见》再次强调“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其实, 这个内容自2013年起已经开始推行, 大部分学校和联盟的考试科目缩减为两门,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 也给单科特长生有了更大的机会。

(三) 自主招生考试形式及考试联盟问题

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 考试形式就是指挥棒。高校将自主招生考试作为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 各校也不得不在这个平台下暗自角力竞争。[3]2011年可谓是自主招生的巅峰之年, 四大考试联盟应运而生, 把针对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的讨论推上了风口浪尖。联合考试的优势, 在于共享考试成绩, 减少学生的考试成本。联盟内部高校之间资源共享, 生源分层定位互补, 有助于增强与其他联盟学校的竞争力。考试统一命题也增加了权威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 联合考试逐渐演变成联盟之间的抱团竞争, 争抢优质生源的途径。甚至通过与其他联盟安排在同一天考试的方式, 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再加上不同联盟的考试内容与风格的差别, 让想要报考跨联盟、多学校的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了。联合考试发展的变形, 让人们感叹其类似于“小高考”的强势定位, 不利于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获取录取优势。因此, 《意见》明确指出“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 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通过这些举措, 把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拉回到了选拔学科特长及创新人才的方向上来。

(四) 招生制度及腐败问题

经过11年的时间, 自主招生制度在给予高校较大的招生选拔权力的同时, 也提供了滋生腐败的土壤。2013年, 在自主招生中披露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主任腐败案件, 就是典型的代表。在缺少健全的招生制度、自主招生定位和理念又相对模糊的情况下, 势必会给少数人觊觎的机会。《意见》对此提出了要“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要求高校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 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 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 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 建立招生问责制。这些都将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督导, 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 确保自主招生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

二、改革措施的可能性实施方式

通过对自主招生过往问题的回顾和《意见》中对应的新政策分析, 我们认为, 新一轮的自主招生考试及招生制度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有以下展现方式。

(一) 自主招生规模继续缩减, 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

随着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开的进一步推进, 自主招生的总体招生人数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保送生的范围和人数也会进一步限制, 加上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取消, 高考招生计划指标人数将稳步增长。高校将通过对保送生、自主招生的政策、人数、要求和范围的提前公示, 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力度。

自主招生的人数减少, 并不意味着学生参与自主招生的机会下降。以前, 占据招生比例较多的自主招生,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是不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加分也可以录取的“特优生”。举例来说, 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北京实际录取的总人数均在360人/校左右。其中, 高考计划名额约200人/校, 剩余的100多人中包括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生和自主招生等。而当年清华大学给予北京学生自主招生加分资格人数186人, 北京大学207人。高考后需要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才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约40~50人, 其余大部分都是高考分数直接就过线的。由此可见, 如果能加大招生指标并合理公开、提前分配, 配合明确的自主招生定位、人数、要求和范围等措施, 才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招生的特色回归。通过增加常规高考招生计划人数, 让“特优生”返回到正常高考体系之中, 让自主招生真正体现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农村贫困地区优等学生的方向上来。这样对自主招生人数规模的缩减, 应该说定位更加精准清晰了, 这反而有利于这些特殊生源的自主招生和选拔。

(二) 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农村贫困的定位区分明确

通过前述的公开举措, 高校提前将所希望的学生定位公示, 明确自主招生向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农村贫困优秀学生倾斜, 是符合《意见》的改革方向的。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实现的是高校对之前的学科竞赛保送生范围缩小措施的承接。自2014年起, 五大学科竞赛考试的保送生资格范围从省级联赛一等奖缩小到国家级一等奖, 一下子把保送生资格从6000人缩小到了235人。这个巨大的落差, 让2014年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渠道加大了对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为代表的学科特长生源的吸纳比例。清华大学的拔尖计划、北京大学的生科院拔尖创新计划等多项具体计划都面向省队或省一等奖学生提供自主招生的渠道。可见, 未来学科竞赛的获奖仍然能够成为自主招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门槛的最重要筛选条件之一。

农村贫困学生的支持计划也会继续扩大规模。这将给特定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带来较多的升学机会。

(三) 考试形式、考试时间改革, 减轻学生负担

取消联盟考试, 自主招生考试时间统一在高考之后, 这两项具体要求, 将会对现有的自主招生考试形式带来重大变化。结合当前高考考试时间和录取安排, 我们可以预见, 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将紧跟高考进行。结合《意见》提出的逐步“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 很可能将考试安排在高考分数公布后进行, 即6月底7月初的时间段内。这样的时间安排的优势, 首先, 给学生以真正的二次机会, 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情况决定是否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其次, 不占用前期高考复习的时间, 高考已经结束, 学生能以更加轻松自如的心态应对自主招生考试。第三, 有利于高校通过提前划定自主招生对高考学生分数的具体要求, 减轻学生和高校双方的投入, 提高自主招生的实施效率。

取消联盟考试, 各校自主命题或设计考试形式, 也有利于高校针对各自的需求进行学生选拔。避免自主招生考试陷入“小高考”的怪圈之中, 有利于自主招生回归其本质的定位。

(四) 加强面试, 减少笔试, 增强录取的精准度

由于高考后到录取前的时间间隔较短, 在此期间安排的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环节不可能设计得太复杂, 主要估计还是以面试为主, 笔试为辅, 甚至可能取消笔试环节。用面试逐步替代笔试, 对提高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质量和精准度应该说利大于弊。只要通过合理的面试、考试机制设计, 如随机抽签分组等现在比较成熟的方法, 规避违规和腐败风险, 即可以发挥出面试的最大价值。

实际上在2014年, 部分高校已经在做类似的试点。清华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环节, 与以往相比就进行了大幅的调整, 通过“学科专业面试”环节的设计加入, 针对不同学科特长学生的创新潜质进行甄别遴选,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就是让大师们参与进来, 而不是靠一张卷子就把学生的创新性评判出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6个专业学科都是大师亲自面试, 如数学学科由菲尔茨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亲自对好苗子进行面试。清华大学各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 针对面试精心准备了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考核形式, 可以说是各显神通, 每个考场几乎各不一样, 力求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考生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

这样的院系专家教授参与到自主招生的一线选拔中来, 代表的正是自主招生从选拔综合性的“特优生”, 向选拔真正的“特长生”转变。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后要更多地通过面试来考察和展现, 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扎实理解, 对学习和思考方法的真正掌握, 以及独特的学科思维特长, 这样学生在面试时才能应对自如。过去那种只针对应试能力的特长生培养体系将不再推崇。

三、对自主招生政策未来发展的认识

除了以上这些可能马上进行的具体改革措施,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为实现真正的高校自主招生, 一些内在的、本质的、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 加大院系自主招生权力, 弱化学校统一招生

前面谈到的学科院系专家到一线面试的比例提升, 是自主招生专业化的前哨。未来高校的自主招生, 本质上将逐步进化为高校各专业院系的自主招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有学科专业背景要求的“专才”“偏才”“怪才”的选拔录取。[4]现有的录取模式还是强调高校整体层面的录取, 这样势必会导向“掐尖”等竞争, 只有将招生录取与院系挂钩, 加大院系的自主招生权力, 将自主招生的计划指标提前细分到高校各专业院系中去, 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保障公平、公正、公开, 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院系的学科资源, 选拔真正对相应学科有兴趣的人才。

这个方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有了一些例子。在2014年的自主招生中, 出现的改革试点学院名额, 就是逐步放开院系自主招生权力的实验。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科试验班等项目, 通过提前指定学生的报考院系和专业, 采取学院专业面试为主的形式, 很多都省略了笔试环节, 直接通过面试给予认定自主招生加分的资格。我们认为, 这种模式将可能进一步在高校自主招生的大部分院系中予以推广, 从而实现自主招生对学科特长学生的定点招生要求。

(二) 校长招生特权的责任化与清晰化

高校自主招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是高校校长的招生特权责任化与清晰化。提到校长特权, 似乎在当前的反腐环境下讳莫如深。在过去的自主招生体系中, 公开的校长特权, 只能在“中学校长推荐制”这个体制中看到。该体制给予了高中校长以推荐特权, 可以向高校提出优秀学生的提名参与自主招生录取。被提名的学生有的可以直接跳过笔试, 只需参加面试即可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5]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却演变成高中校内考试、评分、推优简单化、制度化的过程。这种选法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校长推荐的本意, 即作为校长认可的有特殊才能、需要推荐给大学的学生, 而不一定是需要全校认可的优秀学生。

在未来的自主招生体系中, 将不仅继续保持和强调高中校长推荐的独立性, 还需要适当给予大学校长优秀学生招生特权的制度。《意见》提到“建立招生问责制, 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对录取结果负责”。在设置校长责任的同时, 也就可以给予相应的权力。当年, 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因为胡适的推荐, 录取了作文满分、数学0分的罗家伦。后来罗家伦31岁就当上清华大学校长, 同样点招录取了语文、英语极佳, 而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这段佳话, 就是校长招生录取特权的有力例证。

在公开透明的机制监督下, 给予大学校长保留适量的招生特权, 为天才学生留下了可能, 这是可以大胆迈出的一步。

(三)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建立双向选择录取的开放机制

通过考试招生体制改革, 把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进行, 如果实施得力, 可能发展为彻底改变现有招生录取模式的重大机会。《意见》中对于录取模式提出的要求是:“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 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由此可以设想, 当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平行志愿、高考后自主招生考试三者有机结合时, 可能会真正迎来高校、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方式, 让学生的选择权增加, 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多张通知书模式。这无论对于优秀学生或特长学生, 都能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定位来挑选自己心仪的学校。高校也能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 选择自己想要的学生, 最终, 将真正实现招生录取的自由开放, 实现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特优生”“特强生”“特别生”各类学生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高校特殊招生:学生名单公示[EB/OL]. (2014-4-24) [2014-9-13].http://gaokao.chsi.com.cn/zsgs/mdgs.jsp.

[2]张继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走向研究[J].教育与考试, 2007 (5) :7-10.

[3]周继良.试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学生选择与影响因素[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2) :51-55.

[4]林强.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研究述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10) :35-37.

高校自主招生偏爱人文考题 篇9

2009年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画上了句号。从北京的北大、清华, 到上海的复旦、同济、交大, 不论是理科见长、还是文科出彩的高校, 似乎都热衷于“人文”方面的考题。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认为, 这实际上是“偏爱”综合素养。“自主招录的学生仍要参加高考, 那么在考试内容上就不会重复应试试题, 相反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包括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专业奉献精神等。”对于高校偏爱“人文”的招录趋向,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唐安国教授予以“纠正”———“自主招生其实不光是问了理科生文科题, 也问了文科生理科题”。比如问文科生“地球离月球多远”、“卫星脱离地球需要多少速度”等综合理科知识, 从思维方式上为文科生发展加把力。无论是“人文试题”也好, “科学试题”也罢, 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有不少脱离了高中的课堂教学,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挑战。附:人文试题:●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却总是缺少读者, 分析这种现象。 (北京大学)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出自《汉书·艺文志》) 先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出来这段古文, 再用英语概括其大意、评论其观点。 (清华大学) ●用哲学知识说明“人定胜天”。 (清华大学) ●奥巴马当选后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复旦大学) ●谈谈私营企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什么影响, 目前现状如何? (上海交大) ●请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谈谈你对丁克家族的看法。 (同济大学) ●汶川地震之后引发关于志愿者分级的讨论, 你怎么看? (同济大学)

北京11所高职自主招生 篇10

2009年北京开展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共有11所。3月21日至22日, 报考高职自主招生的考生, 到报考院校办理报名确认手续, 每名考生限报1所院校1个专业。

据了解, 这11所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包括首钢工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计划招生2470人, 比去年增加130人。其中, 1237个名额用于招收农村户籍考生。

招生自主权 篇11

筑梦计划、自强计划、圆梦计划……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2016年农村学生单独招生(高校专项计划)简章。今年,全国将有9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共同承担高校专项计划,各校招生计划不少于本科招生规模的2%,录取标准可降至一本线。

从2012年起,我国开始启动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当年增加l万名重点大学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实行定向招生。这一计划发展到2015年,招生规模达到5万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重点大学创造了机会,有力地缩小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一本录取率差异。但对于这一计划,社会舆论也存在质疑,认为是重点大学降低录取标准录取贫困地区学生。要把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做好,避免“降低录取标准”的质疑,最适合的办法,就是由高校实行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自主招生。

目前,国家针对农村学生的招生计划,包括国家计划、高校计划、地方计划。其中,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大部分招生计划,是安排在高考集中录取的提前批招生,由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报考,高校根据考生报考情况录取。这种录取方式,虽然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录取机会,但也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难以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一些当地的有权有势者,就利用这一计划,把户籍迁到贫困地区,挤占属于当地学生的机会。另外,在贫困地区还有城镇户籍学生和农村户籍学生,简单以贫困地区户籍为报考依据,可能导致优惠措施无法真正落到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身上。其二,由于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招生,属单列计划,这给其他考生的感觉是,高校为此降低录取标准,由此引发针对这一计划的质疑,包括是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会不会影响大学的生源质量等。采用自主招生方式可避免以上问题。

确保公信力将优惠真正落到农村学生身上

首先,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甄别出不符合优惠条件的学生,把优惠给真正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针对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中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今年的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特别强调考生本人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本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考生本人须具有当地连续3年(含)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这要求每所高校在招生时严格进行审核。

复旦大学2016年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腾飞计划”有重大改革:今年招生计划不超过400人,占总招生计划的13%以上,并取消往年的笔试、面试环节,同时,可享受学校全额资助进行海外交流。复旦大学的这一做法,得到不少舆论点赞,称之为给农村学生送上的一份厚礼,免去了农村学生到沪参加笔试、面试的费用。这听上去确实是为农村学生着想,可是,没有笔试、面试,大学如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如何通过审核学生的材料决定自主招生入围名单?如果仅仅是为了免去学生笔试、面试的费用而取消笔试、面试,却由此让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被钻空子,那就得不偿失了。对于农村专项计划,保证这一计划能公平公正地执行,将优惠落到真正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学生身上,这是关键。而减轻学生负担和保障公信力,完全可以两全其美。

国外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时,也是不举行笔试和面试,而是通过审核学生的材料决定录取。但有两个前提:一是有统一的测试,作为评价依据,二是学生提供的材料,包括身份信息、学业成绩、社会公益服务表现等,有很强的公信力。而我国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却缺乏这两个前提,高校针对农村学生推出的专项计划,也缺乏这两大前提,尤其是学生提供的材料,很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从2012年国家实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以来,一些有权有势者就在打这一计划的主意,把孩子的户籍从城市迁到农村,把学籍挂在农村却在城市学校读书,还有的在申报专项计划时,编造学业材料,这就侵占了本属于农村学生的权利,也滋生招生乱象。对此,高校在推进专项计划时,有必要举行笔试、面试,以考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出具有公信力的判断。

对于农村学生参加高校的笔试、面试,舆论担心会增加学生负担。一是笔试、面试的交通食宿费,二是面试题目不适合农村学生。这两方面的担心,完全可以有效化解。关于面试内容问题,在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中,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这是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计划,考查对象都是农村学生,和自主招生中有城市考生、农村考生是不同的,剩下的就只有成本问题了,而解决成本问题,有现成的好办法。

首先,学校可以免除这些学生的交通食宿费用,这也是国外大学通常的做法,清华大学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自强计划”,为入围笔试、面试的农村学生提供来京面试的全部往返费用以及食宿。复旦大学如果要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难道拿不出这笔费用?如果没有费用,又如何推进海外交流计划?

其次,笔试可以采取全国分考点的办法进行,面试可以采取校友面试、电话面试等多种方式。据报道,取消农村学生赴沪考试后,复旦大学将组织百余教师组成的招生宣传队伍,前往28个省份的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县一级,走访300余所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生源优秀的中学。既然复旦大学可以派出百余教师走出去,那么,为何不借此在各地统一笔试,以及在当地面试呢?另外,派出百余名老师出差的费用完全可以用来支付学生来沪的交通食宿费。

农村专项计划需要不断探索改革,但探索改革,要真正有利于学生,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或许学校会以取消笔试、面试的方式,获得网友点赞来论证改革的“民心所向”与成功,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很多网友并不了解整个招生过程,他们会在有人钻空子时,要求严格审核,公布笔试、面试成绩,又会在另一个时候为取消笔试、面试叫好。正是因为如此,改革不能被舆论左右,而应该由学校专业的招生委员会做出决定。以独立的招生委员会来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这是我国推进包括农村专项计划在内的自主招生改革,必须建立的改革机制。公信力是包括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在内的自主招生的生命力所在,推进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必须以树立公信力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服务好学生,与保障公信力是不矛盾的。endprint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学校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能,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是否达到本校的招生标准,虽然表面上看,获得专项计划机会的学生,也是降低录取分数,录取优惠也是很多舆论关注的焦点,比如,清华大学优惠分值为30至60分四档,最高可降分60分录取;获得北京大学入选资格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将根据招考情况给予资格考生文科降40分、理科降60分的优惠政策。但这并非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的“看点”。对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推进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应该关注的是,这一计划如何建立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不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农村学生。

关注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降分幅度,很可能给公众留下这是高校降低录取标准的印象,进而引发争议:难道补偿高考公平、教育公平,就是降低高校的录取标准码?其实,这不是简单的降分,而是改变原来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对农村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结合高考分数、农村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大学面试考查和其所处的地区教育环境、家庭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和5%的自主招生中,对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适当降低录取分数是同样的道理。这些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完全达到学校的招生标准,只是在不同的评价指标中表现各不相同而已。

拿清华大学的专项招生计划来说,清华大学在考生通过资格审核后,还将组织专家组,从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自强精神、高中学习发展特点及全过程表现(包括平时学业成绩,学科获奖情况,参与课外研究或学习情况,参与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活动情况,综合获奖及突出事迹的情况)、个人陈述及推荐情况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审。所以,舆论应该关注大学针对农村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不是看最后的录取优惠是多少。对于通过综合评价被大学录取的学生,要打破原来的分数标准观,建立新的多元评价标准观——不能把降低录取分数视为降低录取标准,因为分数只是对学生的一方面评价指标。这种多元评价体系,现在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今后还将推广到其他考生,以便考查学生除分数之外的其他能力与素质。

考虑到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所接受教育比其他学生薄弱,家庭条件也更加艰苦,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引入地区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来自薄弱教育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分评价,是推进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的合理选择——让教育起点不同、教育过程也不公平的学生,用一张试卷的分数进行竞争,貌似分数公平,实质并不公平,这正是我国农村考生在高考升学中,虽升学率越来越高,可进重点大学的概率却减少的原因。

在美国,对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也是采取这种多元评价方式的。假如有两个学生,一个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一个来自贫困家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SAT(美国高中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分数低于富裕家庭学生,而且高中学业成绩也落后于富家子弟,但大学经考察他发现,由于他要勤工助学,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远远少于富家子弟,因此也录取了他。学校认为,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用这么少的时间能取得这样的学习成绩,也是优秀的。换言之,对贫困地区学生降低录取分数,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综合评价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做出的多元评价,是对其所处薄弱教育环境和贫困家庭环境的校正和补偿。这既让大学招生扮演了社会公正调节器的角色,也引导了贫困地区学校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自主招生的软肋在于监督 篇12

且不管人大自主招生叫停确否因为贪腐, 或者说贪腐的程度有多严重, 单单这一个报道就会让社会大众想到高校招生过程中贪腐的存在,就会严重动摇高考招生的公平形象。一所学校的“越线”,带来的是整个招生,甚至整个教育的公平危机。

贪腐行为侵入高校,社会净土一步步沦丧,这对追求公正公平的人们来说是一次深度打击,对高校中的学生和更多年轻人来讲,是伤害, 更是令纯洁的心灵蒙尘,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或将因此发生根本的改变。

在人生逐梦的路上,很多领域的公正和公平让位于“拼爹游戏”和各种潜规则,这本来已让“投胎技术不佳”的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非常狭窄,如果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谕和信条也因为高考招生的贪腐而失去最基本的公平,那他们必将对整个社会失望透顶,甚至敌视。这不仅使一些人有成为牺牲品和“炮灰”的可能,也为整个社会的未来和未来的社会留下潜在的危胁。

高校贪腐,让纯净的象牙塔不再纯净,让教师这个职业不再神圣, 让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扭曲。虽说任何领域内的贪腐都让人切齿,但相比之下, 发生在高校的腐败, 其危害无疑更为严重。人大自主招生涉及腐败的事例再一次证明, 包括高考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 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监督制度作为保证, 那自主招生作为一种分配教育资源的权力, 结果同样也与所有其他的权力一样, 会因为有效监督的缺位而滑入腐败的泥潭, 有效监督是一切不公平现象最大的软肋。

上一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下一篇:地域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