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2024-09-18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通用12篇)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1

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出台的背景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 是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 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等教育对象的集中性将被打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也日趋多元化, 传统的统一招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招生制度作出相应地改变。同时,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也与当前传统高考的招生政策弊端密不可分。现行的高等教育主要以智力的高低作为选拔标准, 由于难以有效而准确地度量智力, 而个体的智力水平也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 所以以智力作为选拔标准, 这显然是有损公平原则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向, 再加上现行高考“大一统”的种种弊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被提上了日程。

二自主招生的涵义

自主招生是指高校在教育部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 遵循公平、公正、负责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及办学理念, 本着以培养独立自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拟定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一项招生制度。它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 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制度怪圈, 使得那些文化整体成绩并不突出, 但在某一学科或领域有特殊才能和开发潜力的学生获得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自主招生以公平作为基点, 初衷是在于破除过多的限制,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 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1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所谓公平是指公正和平等, 指以一定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权利或财产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平等状况的推断。戴文礼先生认为:“公平是个历史范畴, 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平有着不同的含义, 就适应于一切时代的一般概念而言, 所谓公平, 就是表示人与人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合理之义。”[1]从本质上看, 公平是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财产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 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

2教育公平的内涵

作为公平的子概念的教育公平, 是对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认识和主观价值评价, 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2]教育公平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

在教育领域,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层面。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 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 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它作为现代社会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一般认为,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方面: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不同层次的公平。

3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公平涵义的界定, 一直以来大多都是以对教育公平概念的认识作为基础的。目前为止, 中外学者们分别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作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 高等教育公平即高等教育权利平等或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詹姆斯·科尔曼 (James S.Coleman) 教授和瑞典教育家胡森教授 (Torsten Husen) , 以及我国学者杨德广与杨东平等。

(2)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利益 (或高等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 分配的合理公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斯蒂芬·海纳曼 (Stephen P.Heyneman) 和我国学者刘复兴、陈玉琨等。

(3) 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持有这种观点的有我国学者张应强、李润洲等。[3]

以上学者的概括基本上是从法律、经济或伦理等角度分别作出的考察和界定, 都具有各自的独特视角和合理成分。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延伸, 基本含义指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包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

四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表现及其原因

1名额投放的不公平

自主招生仅仅限定在少数重点中学和发达省市, 一些非重点中学和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的考生根本没有机会享受到高校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 这就使得自主招生在人才选拔的起始阶段就产生了不公平性。重点院校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具备良好的生源条件, 高校选择这种投放名额的方式可以节约成本。除此之外, 由于获得自主招生权的高等学校收费标准都很高, 学费收入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 生源属地的经济状况也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招生名额的投放, 由于我国的财政拨款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加上高校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制度也不健全, 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无力上学或自动流失的现象加剧, 因而也使得城市学生录取比例明显提高。这一系列原因都最终造成一些高校加大了对重点院校、经济发达地区招生指标的投放力度, 出现了名额投放不公现象。

2录取过程的不公平

缺乏有关自主权的限制及相关规定。由于招生自主权力的下放, 缺乏社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及法律约束, 导致腐败现象日益猖獗, 在录取过程中某些学校的一些领导可能会滥用自主权, 进行暗箱操作, 人为地造成不公平, 如自主招生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预留少量的机动指标, 来调整各地上线生源不平衡问题, 但教育主管部门对机动指标的具体比例并未作相关的规定, 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和法律规约, 一旦招生单位缺乏职业操守, 就会徇私舞弊, 不公平操作招生程序, 使得有些很优秀的学生无法公平地进入到理想的高校学习。

3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差异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 东部、中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之间,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2004年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中, 北京76所、辽宁71所、江苏103所、上海57所、山东87所、广东93所;而西部的广西49所、贵州35所、云南37所、甘肃31所、西藏4所、青海12所、宁夏13所、新疆28所。东部沿海地区六省市平均81所, 是西部地区八省区平均26所的3倍多, 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显失均衡。[5]

4自主招生导致的考试成本的增加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自主招生考试一般在一月举行, 报考的考生需要到高校亲自参加考试, 而往返的食宿、交通费用, 不一定是每个学生都能承受得起的。过高的费用在实际上抑制了低收入阶层子女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可能性, 结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

5自主招生的可比性问题导致的不公平

自主招生的学校除了以高考的分数作为招生的标准外, 还会有自主组织的考试科目, 其考试的考察标准无法与高考统一招收的考试标准相一致, 特别是其中有面试的成分, 使得人们对自主招生考试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因为面试的过程中含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面试的教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偏向于某些学生。甚至有人认为这也会增加“走后门”的几率, “权钱交易”必会降低某些学生入学的门槛, 剥夺另外一些平民子弟的入学机会, 进而导致自主招生的不公平现象。

参考文献

[1]戴文礼.公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41.

[2]张宝山, 姜德刚.教育公平问题之探索 (上) [J].科教文汇, 2007, (1) .

[3]陈淑娟.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4]黎军, 朱峰.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3.

[5]张林.试论谋求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措施[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9, (4) .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2

[摘要]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多元化、对高考统招进行补充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和高校招生政策改革的必经之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为例,采用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通过目标、对象、手段等三要素分析,论证自主招生政策的优势及未来的改进之处,以期对今后的自主招生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教育政策;自主招生;内容分析

学界对于教育政策的定义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教育政策大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政策的活动主体是享有公共权威的政党、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主体;教育政策是具有政治性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权威性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教育利益,它具有“价值负载”的特质;教育政策是在价值统率下的“文本”和“过程”的统一,即静态的内容与动态的过程的结合。自主招生制度是教育部为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选拔、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开始开展自主招生工作,七年来在选拔标准、考核方式以及招生录取政策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本文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为政策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教育政策分析,包含三个维度:价值分析、内容分析和过程分析。价值分析体现教育政策的政治性,包括教育政策本身的价值取向和以价值分析为研究工具;内容分析体现了教育政策的目的性追求和“实质理性”,属于静态性质的教育政策研究;过程分析体现了教育政策的“程序理性”,表现在政策活动全程的.程序和规范。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分析,解析“政策通过什么实现什么”这一实质性问题,以保证政策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自主招生政策目标的确定

自主招生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考“一考定终生”和机械的“惟分数论”,解决这两个问题是对高考招生方式的一个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一方面给高校招生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其选拔更多适合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自主招生给了有创新潜质和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上更好的大学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自主招生制度作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其价值判断也离不开这两个标准:是否尽可能地做到机会公平和政策内容及过程与目标紧密契合,即是否有利于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

二、自主招生受众群和择优原则界定

纵观这七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于受众群和择优原则的认定,具有显著的受众群明晰化和择优原则具体化的特点:在资格的认定上,由最先认定的“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竞赛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及其以上者”,逐步变更为“高中阶段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者”,并且包含“在外语或财经领域有突出表现,具有特殊培养潜质,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中获一、二等奖者”;取消了“综合成绩始终排名在年级前20%”的报考条件。突出选拔符合财经外语类高校学科要求、具有学科创新潜质的人才。通过政策变更直接影响了自主招生政策的受众群体。从资格认定的变化可以看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于自主招生的选拔目标更加清晰,受众群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合,并且对于选拔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并具有针对性,这不仅有利于选拔与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学生,而且如此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将有利于遏制某些考生将自主招生当成“保险栓”,以及刻意追求五花八门的奖项来增加自己通过自主招生的可能性的行为;自主招生报考资格限定为学科特长突出和有创新潜质的人才,顺应新课程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任务,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改变中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了更多中学生选择的机会。

三、自主招生的选拔手段分析

在选拔方式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直采用“材料审核+现场测试”两种方式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在材料审核阶段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在现场测试环节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材料审核环节根据考生的报考条件,按照“同一奖项同一组专家,相同类别同一原则”的方式进行多轮评审,评审注重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甄别,注重考生的学科特长与所报专业学科的相关性,注重考生的创新潜质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现场测试环节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所有通过材料审核的考生均需参加笔试和面试,对这两项的成绩按总分由高到低顺次录取。全国统一考点的做法,一方面减少了分设考点大额开销,提高了成本效益比,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办学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考试过程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避免了不同考点由于制度设计或执行过程中的差别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也与最后所有测试考生统一划线的评定标准相契合。每个通过材料审核的考生都有机会参加笔试与面试的考察方式,给了考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使自主招生真正成为了高考招生的一个有力补充,单纯的笔试考察实质上与高考并无差别,也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潜质,无疑“笔试+面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测试的考核内容七年来也在不断变化和改进中。首次开展自主招生工作的20,笔试考核内容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在笔试环节增加了对英语听力的考察,笔试科目调整为数学和英语(含听力)两门科目,笔试改为机考,测试内容调整为与报考条件相一致的语言能力测试,注重考察学生中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就面试而言,首次开展自主招生工作的年,面试方式为单一面试,20起调整为无领导小组面试方法,由多名老师面试一组八名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依据情景模拟下考生的行为、言论,从而对考生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能使考生在相对无意中展示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考生展示真实的表现,平等的发挥个人能力,从而很快地表现出个体上的差异,检测出笔试和单一面试法所不能检测出的创新潜质或者突出素质。测试内容的改变,说明该校不断探索选拔方式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追求自主招生政策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特点。

综上所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目标清晰,在对象界定和选拔手段上,体现出了对象具体化、针对性强、与目标契合度高、与时俱进这四个特点。这也是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发展趋势,只有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对政策进行调整、补充,才能使自主招生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高校特色,也才能让自主招生政策真正发挥出它在高招补充和人才选拔探索中的作用,使自主招生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推上新的台阶。在七年自主招生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自主招生工作仍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一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根据高校自己的使命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自己的自主招生报考条件。二是高校如何通过考生的报考材料甄别出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这有赖于一支专业性强的招生评价专家队伍参与到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中来。三是高校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自己的选拔方式和测试内容,不同高校人才选拔的目标具有差异性,如何在选拔中更好地体现选拔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下一步高校需要面对的课题。四是高校需要追踪入校后的自主招生学生发展情况,将这部分学生入校后的情况反馈给招生评价专家,改进招生选拔工作,提升自主招生选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政策调整和实践改革,顺应并体现了当今时代背景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高校人才选拔工作,尤其是特殊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探索的途径,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进行科学选材、针对性选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宋歌.教育政策分析法的框架、范式及发展趋势[J].科教导刊,(6).

[2]康翠萍.标准、方法与程序:高等教育政策分析若干规范旨要[J].现代教育管理,(7).

[3]孟卫青.教育政策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Z1).

[4]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3).

[5]樊本富.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选择[J].教育科学,2009(2).

[6]张晓洁,孟礁.浅谈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和公平问题[J].时代教育,(3).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3

(一)高校自主招生出台的意义

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初衷是为了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把那些优秀的、有特殊才能的,却可能因高考失手的考生录取进重点大学。这种国家举措的出台,对打破高校招生的“大一统”模式,消弭统一高考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负面作用也具有长远的意义。[1]

(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

在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自主招生之前,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在1993年就率先进行了全国首例自主招生的尝试。[2]2001年,江苏省的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试行申请经教育部批准,从而成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第一批试点高校。2002年,江苏省又有3所高校加入了自主选拔录取的行列。2003年2月,教育部在上述6所高校试行的基础上,批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分重点大学在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试行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到2009年,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达到76所。其中,教育部确定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在上海市的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8所;在江苏省的高校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0所,在浙江省的有浙江大学一所。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生源较好的试点高校报经教育部同意,也可适当扩大自主选拔录取人数。[3]

(三)本次调研的目的

从上述进行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学校的扩展轨迹上看,上海市与江苏省可以说是率先实践这种考试改革的先行者,浙江省则起步较晚,数量也较少。那么,这种招生政策在不同地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呢?对这种新的高考制度,当前高中教育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自主招生考试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为更加清晰地辨识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下出现了哪些变化,进一步了解高校自主招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掌握此项改革的实践反馈,促进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南京市教科所、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会同高教所、杭州市教科所、宁波市教科所和苏州市教科院联合组成调研组,在两省一市进行了调研。

二、调查内容、方式与取样

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以及学校教育行为的改变情况等。调查使用网络调查的方式,采用SSI Web网络调查软件,编制网上调查程序,受邀答题的教师和学生使用一次性密码登录指定网站完成调查。调查取样范围为:在江浙沪三地选择五个城市(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每市分别抽取办学质量在当地为“好”“较好”和“一般”(以下简称A类、B类和C类学校)的高中学校3所、3所和2所,五市共40所高中学校,其中包括郊区学校。每校分别从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学生,其中每市保证2个文科班学生;每校抽取35名教师。

网上调查样本分布如下:

高中教师722名,其中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和苏州市分别占15.5%、22.5%、25.0%、20.8%和16.2%;男、女教师分别占55.2%、44.8%;学校校长书记主要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普通教师分别占3.2%、18.4%、30.7%和47.7%;高一、高二和高三教师分别占29.0%、30.7%、40.3%。

高中学生3484名,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和苏州市分别占14.6%、24.7%、26.0%、16.8%和17.9%;男、女生分别占48.0%、52.0%;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分别占39.0%、33.1%和27.9%。其中参加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264名,占学生样本的7.6%。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变化很大,不同地区差异极其显著

经由列联表分析的卡方检验,在学生问卷中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变化的报告中发现,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三地五个城市的教师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行为变化,但不同城市之间的教师在如下9种教育教学行为变化的程度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在9项教育教学行为变化中,报告为“有变化”的比例中,杭州市的教师有四项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分别是“更加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加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加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以及“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求异式思维”,这不仅说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显著地影响了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教师行为变化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倾向性,即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活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表1报告为“有变化”的比例中,排第二的是南京,有三项高于其他城市,分别是“更加关注课本以外的知识”“更加重视讨论、活动等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以及“更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可以看出,南京市的教师在应对高校自主招生时,更倾向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而上海市的教师在“有变化”的比例中仅占一项,为“更加鼓励学生文理科平衡发展”,苏州市的教师亦占一项,为“更加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宁波市的教师在五个城市中,被报告“有变化”的比例在9项中都显著低于其他城市的教师,而“没有变化”的报告比例在9项中都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这说明高校自主招生对宁波市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不如其他城市来得显著,教师与之相应的行为变化不大。

但从整体上看,高校自主招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五个城市的教师被报告为“有变化”的比例,在9项中几乎都约占50%以上,报告为“没有变化”的,均在20%以下,而表示“不清楚”的约占10%以下。由此可见,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行为,也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变化。

(二)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在某些方面差异显著

经由列联表分析的卡方检验,在教师问卷对学生行为变化的报告中发现,高校自主招生同样使得三地五个城市的学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行为变化。

在如下10种学习行为变化中,不同城市的学生仅在五个方面有显著差异(p<0.1),即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的改变、各类竞赛参与的积极性、注重自己文理科平衡发展及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等。而在另外五个方面,包括“比以前更加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比以往更加关心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问题”“更加乐于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加重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发展特长”及“平时与同学互相探讨问题的现象增加”等,五个城市的学生之间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如表2所示(斜体字部分为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

在上述10项学生行为变化中,南京市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在报告为“有变化”的比例中,南京市有6项行为变化均高于其他城市,其中“学习方式有所改变”和“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的现象比以往多了”两项与其他城市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对比教师行为变化报告比例,宁波市的学生行为变化非常显著。在报告为“有变化”的比例中,宁波市的学生有3项行为变化高于其他城市,其中“学习更加主动”和“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比以前更加积极”两项与其他城市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与本次调查中的其他城市相比,高考自主招生考试对宁波市的教师教育行为变化的影响,远没有其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来得大。

上海市的学生在“更加注意自己文理科平衡发展”一项上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的学生,这与上海市教师行为变化高度一致。而苏州市的学生在这10项中,被报告“有变化”的比例几乎均低于或显著低于其他城市。

从整体上看,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大,五个城市的学生被报告为“有变化”的比例,在10项中都约占60%以上,报告为“没有变化”的,均约占40%以下,而表示“不清楚”的约20%以下。由此可见,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行为变化的幅度相对来说没有教师的变化幅度大。

(三)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变化不大,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极其显著

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报告中,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教师和学生行为变化。五个城市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5),如表3所示。

在不同城市之间,宁波市的学校在上述4项中,报告为“否”的比例有3项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分别为“调整课程进度”“增加课程内容”及“加强针对性辅导”。也就是说,宁波市的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受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影响在五个城市中最小。

苏州市也有1项“订阅相应参考资料”被报告为“否”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城市。有趣的是,虽然报告为“是”的比例总体不高,但在城市之间,苏州市在4项上报告为“是”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这就意味着苏州市的学校在五个城市之中行为变化相对较大。

杭州市则在4个选项中,报告为“不清楚”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从总体上看,与教师和学生的反应不同,在上述4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变化中,学校被报告为“是”的比例仅占20%左右,而报告为“否”的,则均占到30%以上,而报告为“不清楚”的比例也占到20%以上。也就是说,五个城市中,占多数的学校都认为本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没有随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而有所调整,而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变化的学校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认为学校有相应变化的比例相对最低。与上述五个城市教师和学生教育教学行为变化相比,学校的变化并不明显,高校自主招生对学校的影响力尚没有达到能大幅改变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程度。

四、调查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从五个城市共同的趋势可以看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诸多要素都有着影响,但影响的幅度有所差异

比如,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较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尚弱。也就是说,高校自主招生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较大,但对现存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现实操作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说高校自主招生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根指挥棒还为时尚早,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开始影响教师和学生。

(二)从五个城市的具体差异来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被调查的五个城市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显现在不同方面,且差异显著

比如,杭州市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变幅度较大,而南京市则表现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上。虽然五个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整体变化不大,但其中苏州市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要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宁波市的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变化都显著低于其他城市,而学生的变化相对显著。上海市在这些变化中,一直居于中等程度,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有比较稳定的表现。从高校自主招生在各城市的历史沿革情况就能看出,五个城市之间的显著差异与其地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分布区域和运行状况是相吻合的。可以预见,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各地的试行以及人们对其知晓和了解程度的加深,高校自主招生将会更有力地影响学校教育的各种因素,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根指挥棒。

五、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宣传,增加其对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高校自主招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目前还处在小范围、个体化的层面上,尚未成为学校教育的普遍共识,但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小估。因此,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和认识,以其强调综合、能力、专长、潜质等的多元化人才理念影响学校教育,纠正学校教育的“唯分”偏向,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使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场域中能得到切实实现。

(二)逐步向更多地区开放,以改善地区不平衡的状况

从上文可看出,由于教育资源、历史文化及政策惠及的程度不同等因素,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不同地区学校的影响作用差异很大,其中自主招生政策开放的时间早晚与程度大小是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鉴于高校自主招生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意义,建议逐步扩大开放程度,让高校自主招生不仅成为教育发达地区的“可选项”,也成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多项选择”。

(三)适度渐进地与现行高考脱钩,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良性指挥棒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可能会带来另一种“应试教育”的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状况。成为高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用好指挥棒的指挥作用,使其将教育引导到一种健康、适度、平衡、多元的轨道上来。这种作用若想充分发挥,就必须建立起与现行高考制度脱钩的另外一套制度规范,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项教育要素,这才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徐延平,王康康. “大一统”与自主的结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审视我国高校自主招生[J]. 考试周刊,2009(8).

[2] 王一鸣. 自主招生引发的思考[J].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2).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4

2007年, 教育部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 现逐年扩大试点范围。由2007年8所, 到2008年12所、2009年33所扩大到2010年73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通知要求, 今年首次申请开展自主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 自主招生计划数原则上控制在该校年度招生规模的10%以内;已经开展自主招生试点的相关院校, 自主招生计划数原则上控制在该校年度招生规模的20%以内。

据悉, 今年高职自主招生将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 允许中职毕业生 (含应届) 、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

通知说, 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范围, 目的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 探索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高职招生考试评价机制。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5

朱清时在招生咨询会上

教授有了,校园有了,却没有学生,筹办3年之久的南方科技大学,至今没拿到教育部的招生许可证。有感于“改革不能光靠等批复”,近日,南科大高调宣布,要自主从高二招收学生组建教改实验班、自授南科大学位……昨天上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这位四川老乡讲述了南科大“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台前幕后。

启动改革

不能只靠等批复自己先行先试

华西都市报:南方科技大学为何选择自主招生?

朱清时:中国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很清楚地写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珠江三角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试点地区,深圳又是珠江三角洲教改的先锋。南科大是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建的,所以南科大更理应是教育改革的尖兵。改革赋予我们自身先行先试的权利,但没有解释要先行先试什么,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我们就来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华西都市报:为何没有等教育部审批后再招生?

朱清时:先行先试就是如果不行,回头来再重干,责任是自己的。如果(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要教育部批准,批一下如果试验不成,教育部的责任就大了,所以先行先试就是你要有勇气走,看准对国家、对教改有好处,就走出去试。如果看准了这次改革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只要有人来勇敢地承担责任,就能走出这一步。

华西都市报:是什么促使你决定要先行先试?

朱清时:我来深圳一年多,多次参观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展览,受益颇多。深圳机场建了好多年,直到第一架飞机要启航了,机场建设才获批;深圳地铁也是这样,建了很久才获批。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改革就不能只靠等批复。要改革的话,就意味着你做的事和既有规则不吻合,如果要等上级批复,就等于是要上级为你承担责任,所以如果要他批准的话,(上级)压力比我们大得多。

华西都市报:南科大为何没有采用“联办”等折中模式招生呢?

朱清时:到9月29日,教育部开会批准南科大筹建。我们当时就想,能不能早点招生,尽量赶在10月、11月招生,但后来才发现,南科大暂时还没有招生资格。经过多方努力,有关部门表态,允许我们跟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招生,但有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就是招的学生必须是中科大的学籍。这么一来,南科大的改革试点就变成了中科大在深圳的教学点,相当于一个培训机构,就失去改革的意义了。

要是没有经过批准招生,就得不到教育部的学位,所以我们决定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6

1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三峡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可在本校招生计划的10%以内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在填报了本校志愿的考生中,根据学校招生要求和对考生的考核情况在批次线上进行自主招生。

2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可用本校招生计划的5%面向当地考生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可在填报了本校志愿的当地考生中,根据学校招生要求和对考生的考核情况在批次线上进行自主招生,当填报本校志愿的当地生源不足时,可由学校征求当地无本校志愿考生意见后录取。

3对部分院校具有办学特色、就业形势好而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如烹饪、护理、针灸推拿、农林、水产养殖、畜牧兽医、轮机及航海类等专业,以及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专科)专业,经批准后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的专业当第一院校志愿中填报该专业志愿的生源不足时,可在批次线上、填报了本校其它专业志愿的考生中,由学校征求考生意见后录取。

求学视窗清华等五校联合自主招生

昨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按笔画为序)等5所全国名校招生部门宣布,将在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中举行联合自主招生考试,我省高校有关人士认为,此举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据了解,教育部批准部属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自主招生)试点始于2003年,意在对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选拔创新性人才、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每年,考生为了“赶场”全国各校的自主招生测试。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成本,且由于部分高校举行测试时间重合,也令不少考生痛失报考机会。

此次清华等5所高校拟于2010年举行联合自主招生考试,共同委托专家组完成部分笔试科目的命题和阅卷工作。根据5校已出台的方案,每名考生可以同时申请5校中的2所。笔试的考点将分布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

若考试结果未达到所申请的2所高校标准,考生还可以继续按规定向第三所学校提出申请。这样,绝大多数考生将只用在本省参加一次笔试,就有机会获得不同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不必再为高昂的赶考成本和考试的时间冲突而苦恼。

据悉,明年这5所高校自主招生将仍分笔试、面试两个阶段。但测试分成了通用基础测试(GeneralExam)、高校特色测试(SpecialExam)、面试(Irlterview)三个模块,简称GSI模式。

在通用基础测试部分,5所高校采用统一的科目和试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适用于理科考生)、人文与社会(适用于文科考生)。5所高校将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通用基础测试成绩的使用规则,以体现各自的选材理念,

同时,考生的成绩单将改为“考生评价报告”,从答卷分数、答题情况分析、考生学习情况诊断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反映考生的成绩和水平。

据悉,5所高校的自主选拔简章或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将于近期陆续发布。

——摘自《楚天金报》

湖北省新增三个卫生类专业

今年,湖北省新增三个高职高专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这三个专业经教育部审核备案后可从2010年起安排招生。昨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该新增专业为江汉大学的助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及湖北中医学院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制均为三年。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7

1.高考改革的新变化

自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 高考在报考对象、考试模式、科目设置、试题内容、考试次数、考试招生与录取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次较大的改革调整。

当前, 我国的高考改革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 由江、浙、沪等部分省市试点,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探索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1) 为总目标, 在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 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的重点, 亦是难点。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 一方面,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录的关系更加紧密, 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总分或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条件之一的“硬挂钩”形式在全国已有8 个省市实行, 而大部分省市则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录的参考之一;另一方面, 高考考试内容在高校人才选拔和课程标准的依据下, 呈现出更具科学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征, 着重考查学生思考、知识应用等能力。高考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使过去简单的文理分科走向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在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上, 高校自主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 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享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由高校合理确定考试内容, 高校联考取消, 改为全国高考后统一自主招生。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变革突破了唯分数论的人才评价与选拔模式, 进一步增加了高校与考生的选择权。

2. 高考改革背景下复旦附中的改革需要

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势必带动高中教育转型。在这一切变化面前, 若高中教育仍因循常规, 按照应试教育的观念与方式培养学生, 则不仅学生无法顺利应对新形势下的考试, 高校也要花更多的成本培养学生。因此, 高中必须要主动调整教育教学, 主动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实现对接。复旦附中深刻了解此中意义, 启动学校教育转型, 积极实施具有复旦附中特色的“素质教育”, 在课程、教学、校园生活、校外项目等等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与高考改革、与大学的有效衔接, 促进人才健康、全面成长, 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大力发展。

3. 高考改革背景下复旦附中的学生培养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等观念。复旦附中把握住人才培养的重点, 抓准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位置, 既做好高中教育应给予学生的培养, 又为人才的向上“输送”做好主动的对接。因此, 复旦附中尤为重视学生发展性的养成。所谓“发展性”, 一是指学生具备未来发展的基础性、通识性知识, 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二是指学生养成个性特点, 有所兴趣、有所创新、有所钻研, 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与负责。只有学生具有发展的基础, 具备发展的潜能, 才能更顺利地适应大学的培养。

二、基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下的复旦附中教育转型实践研究

1.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才选拔标准

2015 年, 我国共有79 所高校获得自主招生权。这些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时的人才标准是什么?最希望学生具备何种素质?厘清大学的人才需求, 对于高中实现教育转型, 促进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见表1) 。

在2015 年自主招生人才标准的横向比较与总结中, 可以看到“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兴趣浓厚”“素质全面”“身心健康”是所有学校都极为重视的选材条件。这些标准也均出现在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考试改革、自主招生指导原则等文件中。譬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自主招生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而纵向比较分析部分高校近几年来自主招生的选材标准, 也可发现有从“全面、综合”到“全面而有个性”, 再到“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变化。 (2)

由此可见, 自主招生考试正在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式的人才选拔观, 国内一流大学与国家对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拔尖人才和专业领域高级人才的渴求日益增强。这对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符合大学与国家需求的人才, 无疑具有积极的引领性。

2. 自主招生新形势下复旦附中的教育转型

自2003 年自主招生开始以来, 复旦附中的名校预录取率始终位列全市前茅。为何众多的附中学子受到高校青睐?他们又具有什么优势?这与复旦附中在自主招生背景下实施的教育转型密不可分。为了使附中培养的学生更符合大学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在几大领域进行了变革。

注:1.资料来源:重点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平台;2.2015年资料为上海高校复旦交大综合评价录取情况统计, 来源于中考网。

(1) 课程体系改革, 促进学生“博而专”地发展。学校的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拓展、研究三大类, 其中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打造了丰富的、具有复旦附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8 个领域的校本选修课程, 与复旦大学的本科生通识教育6大模块课程一脉相承, 涵盖了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8个领域, 学生需要涉猎每个领域的课程修读。为了满足学生的修读需求, 学校每学期要提供80~100 门次的课程, 其中有不少选修课来自大学的课堂, 而这些课程除本校教师讲授外, 也积极争取了各大学的支持, 邀请高校等单位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希望给学生不一样的课程体验。通过这些拓展型、学术性的课程学习, 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不同的知识及其背后的学科, 建立起对学科体系的初步认识, 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并了解了大学与大师, 了解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课程不在于多, 而在于门类齐全、成体系化, 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学科意识。8大类的校本拓展课程正是秉持了这样的思想, 让学生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基础上, 发现并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好。学校在拓展型课程基础上的探究型课程, 正是对学生专长的继续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与探究中, 学校安排本校及大学教师进行学术指导, 为学生开放大学的部分先进实验室及图书馆资源, 使学生的学科特长得以发挥。有了这些课程的支撑, 学生无论是在认知和分析自然或社会科学, 或是面对升学选择或学术研究, 甚至是将来顺利融入大学文化方面, 都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

(2) 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激发学生思维与潜力。自主招生对人才思维品质、创新潜力的关注, 使课堂教学一改以往讲授式的方式, 通过更为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生成更多的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须牢牢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 抓住教学这个主阵地。

民主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学校教学变革的一大特色。在课堂学习中, 老师不再是主讲, 学生也不再是听众, 学生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及主动的课堂参与中激活了思维。无论是“大语文教育观”引领下的学生人文素养与思维品质发展、英语课中的五分钟“free talk”激发学生海阔天空的谈论、历史课中结合近代史论辩历史人物功过培养出的辩证思维, 还是化学探究实验中获得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都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活跃度、综合思维能力, 养成了探索、钻研、创新的精神。

过程教学法是学校教学的传统与特色。通过鼓励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与探讨, 学生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学会了研究性学习, 并且养成了个人兴趣、毅力、合作意识等良好品质。

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是课堂教学的又一转变。在自主招生考查知识灵活应用和课外知识拓展的背景下,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死扣课本, 而是将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教学带入课堂, 从重知识立意转变为重能力立意。

课堂教学方式与侧重点的变革使40分钟的课堂效益大大提高, 学生的归纳与推理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思维发散性、质疑精神与探索精神等等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应对自如。

(3) “文理学院”与“创新实验班”建设, 促进“通才”与“专才”的发展。自主招生对综合素质及学科特长素养、创新素养的要求, 与复旦附中既重视“厚基础”又重视“发展性”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在此理念的基础上, 学校分别于2014 年和2009年设立了“文理学院”与“创新实验班”, 使学生在新体制下适应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变化。

文理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筑大学预科课程体系, 将普通高中课程与大学通识课程以及部分国际课程融合起来, 在学生中营造学术氛围。学院中的课程独立设置, 分为数学、科学、人文、社会四大方向, 学生接受不分文理科的教学。在3年的培养过程中, 学生接受和大学类似的“学分制”教育, 有60%的课程可以自由选择。在此模式下, 对学生按照不同层次进行走班教学。文理学院的学生除了课程学习外, 还需要参加学校的“菁英学生培养计划”、体验课题引领的研究学习等。文理学院中的师资力量由本校教师、大学特聘教师和外聘兼职导师组成。目前, 来自本市知名高校的逾20 名教授已成为特聘导师, 承担着学生的生涯指导和学术指导的双重任务。

创新实验班的建设为学生群体中相较同龄人创新意识与潜力更强烈的学生搭建平台, 加速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在其课程建设上, 学校每年开设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一部分由本校教师开设, 更多的由大学教授担当主讲。通过大量与高校衔接课程的开设, 学生具有了前瞻性视野, 理解了交叉学科的重要性, 收获了名师名家的前沿理念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这对于学生找到个体志向与天赋所在, 培养创新素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课题研究是创新实验班的又一重要特色。学校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课题项目, 配备指导教师, 部分指导教师是来自大学的专家。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需要在一年中至少完成1项科学研究课题, 强调过程评价, 每学期还要到校外实验室或基地开展相关研究或做不少的实验。在此创新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夯实了基础, 培养了兴趣, 发展了学科专长, 也重视了学术规范, 对于升学后地继续探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余生活中, 学校还提倡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开设科技创新类社团。目前, 机器人社、科技创新社等社团不仅让学生的创新活动有了一个定期交流、学习的平台, 让创新素养辐射全校, 同时还让学生的领导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说, 创新实验班孕育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科特长突出的专才, 为大学人才地输送提供了优质生源。

(4) 创设研究性学习氛围, 挖掘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潜质。探究与创新并不只是创新实验班学生的“专利”, 而是全校学生都可以在学校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研究支持体系下培养兴趣, 获得个性化发展。

学校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投入了较强的力量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创新课题的研究。编写了《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的校本教材, 组建了校内外的创新素养培育导师团队, 规划并建设了创新实验室, 让学生体验创新、融入创新教育, 感受创新文化和魅力。

(5) 建设校园文化, 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复旦附中民主、宽松、学术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 激发了学生的才华与个性,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学校“四主精神”的浸染下, 学生拥有了自信自主独立创新的面貌, 与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吻合, 获得高校教授们的青睐。

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现在社团活动中。课余时间, 学生投身于各自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中, 补充知识、陶冶性情。在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中, 学校的社团活动实在而生动、创新而富有朝气。社团诠释着复旦学子生活中“学做全人, 争做主人”的不懈追求。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 复旦附中的社团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在不断增加, 给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带来一抹亮色。这也体现了复旦附中学子们的课余兴趣非常广泛, 在各个领域、不同方面都有涉猎, 分类也在不断细化, 让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复旦附中的社团发展, 见证着复旦附中同学们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前人经验的代代传承。附中精神在一届又一届附中人的手中被不断发扬光大, 如同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6) 开展体验式教育,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仅靠课堂内的学习远远不够, 因此复旦附中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开展实践教育,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的感悟, 从而提升各类素养。

“菁英学生培养计划”是学校于2011年5月启动的一项综合类课外实践活动, 以各类主题讲座、素质拓展活动、外出考察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2016 届活动为例, 共开展了由教授、学者主讲的涉及生活哲学、前沿科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学术讲座四场, 赴宝钢、博物馆、法院等地考察五次, 进行了校园定向、东方绿洲野外生存训练等素拓活动三次, 学生分赴外省市及街道实践八批次。在街道及外省市考察的过程中, 学生还需要深入基层, 进行小组调研, 并完成调研报告。通过实践活动后期的调研, 学生对国情民风有了较深的了解, 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自识与自省、自我规划与选择、主动学习、挑战与批判精神、抗挫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同理心、独立自主精神、合作交流精神、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根据后续的跟踪调查, 活动带给学生的影响力亦是持久的。可见, 菁英计划带给学生的是全方位的成长。

“海外交流项目”也是学校主要实践体验类活动。学校积极发展海外姐妹学校关系, 鼓励学生参与海外交流项目。每年有130 多名学生通过与各国各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等, 拥有了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建立起了对多元文化、海外浸润游学的科学认识。

此外, 在校园生活中学校也设计了让学生有所参与的体验活动, 如“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通过与校长的面对面交流, 学生们的自主性、表达意识、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扩展。

(7) 加强师资培训, 做好学生发展的坚实后盾。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后盾, 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以培养具有正确人才观的高素质教师为先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 学校充分利用复旦大学资源, 安排教师在职进修复旦本科生课程学习。通过在复旦的学习, 教师们体验了复旦的教育氛围, 感受了复旦的精神与大学气质, 从而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附中学子。在新教师培训中, 学校还安排了“复旦精神”的专题学习, 走进复旦校园, 参观复旦校史馆, 聆听专门讲解, 目的在于强化对于复旦的认同及大学精神的传承。

此外, 学校还加强校本教研, 以诊断与评价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以探索有效教学途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目标, 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提升。学校还建立了校本教研教师沙龙, 组织互动式的主题教研, 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策略, 鼓励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下积极反思, 促进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三、启示与经验——基于复旦附中的教育转型实践与国内外实践的分析

1. 学生培养中学术与非学术因素并重

未来的人才将是兼备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技能的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在自主招生的人才选拔标准上, 成绩、学科特长等学术因素与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非学术因素并重, 体现了对人才全面发展性的要求。

美国的名牌大学招生标准同样关注学术与非学术的因素, 诸如中学选课难度、标准化考试、课外活动、才能德行、个性人品等因素都在考量范围中。因此, 国外高中在学生的培养上同样重视“全人”的教育。譬如, 芬兰在高中教育中除了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外, 还要培养学生向成年人过渡所需具备的计划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思考力、相互协作能力、文化认同与国际化视野、成为民主社会中积极负责的一员。芬兰高中以课堂内的教学、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法国的高中同样在学习之余, 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培养, 它们成立“高中生之家”, 让学生发展民主自由决策能力, 通过开展文化生活、体育运动等活动塑造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2.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潜能一旦被调动, 便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大学与社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关注, 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就必须注重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基础知识的系统建构是发挥潜能的前提基础, 思维能力拓展则是激发潜能的重要力量。高中教学, 使用将学科知识交叉并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法, 以及在教育中既关注通识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又注重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对于学生的兴趣调动、潜能激发都是有所裨益的。我校除了在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促进学生潜能发展架构的支持系统外, 国外的一些做法亦值得参考。譬如, 法国采取“教师个人陪伴”制度, 对学生在支持、深入学习和定向三方面予以支持。 (3)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会给予学科或方法上的帮助;在学生希望深入学习时, 教师会给予单独的帮助;在学生面对大学专业或就业方向的选择时, 教师也会提供单独指导。

3.利用有效资源, 主动实现与大学的对接

高中教育作为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必须有主动与大学对接的意识。复旦附中作为大学附属中学,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其他高中来说, 也要主动利用好周边大学资源, 或主动寻找大学资源, 或借助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的帮助与大学有效对接。

与大学的合作和对接, 一方面是教学上的衔接, 另一方面是课堂外的合作。教学上的衔接, 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科学研究意识与方法都要向大学模式过渡。可以通过开设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大学教师进入校园讲课或讲座, 学生进入大学课堂听课, 大学教师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展开。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 都设有一些高中与大学的衔接课程, 其中部分课程还被大学承认学分。通过这些课程地修习, 学生无论在自主招生还是进入大学学习阶段, 都能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课堂外的衔接与合作, 如大学向高中开放部分实验室、图书馆, 开展大学夏令营活动, 大学生与中学生进行交流活动等。

4.加强生涯规划指导

高中生通过自主招生或高考将面临未来生涯的选择。现行的自主招生模式, 以及上海高考“3+3”的考试模式, 在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 也需要学生具备生涯规划的能力。因此, 在高中教育中加强生涯规划指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势在必行。

高考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自主招生选拔标准的转变, 都是对新型人才观的体现。所以高中教育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 加快教育转型, 才能更好地做好人才输送工作。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在不同层次得到了不少研究, 但是对教育变化的研究是无止境的, 对改革地思考与探索亦是无止境的。同样, 本课题的讨论、研究也并非定论, 将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考验与改进。复旦附中通过各类支持系统的建设, 旨在培养软硬实力兼具的优秀高中生。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 高中教育不能以牺牲学生的青春为代价, 将学生禁锢在应试的牢笼中, 因此关注“人”的发展是当下也是未来教育转型的关键, 任重而道远!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复旦附中的赖佳颖、郭彦、吴文超、丁恒、孙磊等老师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数据, 为课题素材的完善、充实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室杨钧老师则在成文结构方面给予了建议, 在此, 一并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谢意!

注释

1 教育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信息公开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4-09-03].[2015-07-2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2 陈秀群.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数学试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 .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8

今年1月23日、24日, 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 考生逾万。其中有4所学校要么理科生不考语文, 要么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

对此, 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 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 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 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 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 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 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1]

在生活中, 重理轻文、重英语轻母语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国, 每年都有大批因为数理化、生物、外语、甚至信息技术等各种奥林匹克竞赛得奖而得到名牌大学的优先录取或者高考加分的学生, 唯独没有因自己的母语学习优秀而得到施惠的学生。

学生上课最重视的是数理化和英语, 语文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地位已经排到了第五乃至第六的位置。上数学课或英语课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讲, 就算偶尔犯困也要强打精神, 生怕漏过老师对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而在语文课上, 却常常能见到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的学生。就是家长, 最关注的也是孩子数理化和英语的学习。

而在大学里和社会上,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四六级、雅思、托福、GRE等各种英语考试名目众多, 在大学校园里, 处处可以听到背单词读英语的声音。近些年来, 人们对日语德语的热情与日俱增, 其他小语种也备受追捧。而有关我们的母语课程却寥寥无几, 尤其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只有大学语文一门装饰性的国语课程。对母语的水平测试, 也仅有普通话等级考试。有的大学甚至规定, 不过英语四级就拿不到学位, 但对学生的母语水平却没有任何要求。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我是中国人, 还能说不好汉语吗?可是在现实中, 有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 连一篇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也写不好, 有的甚至语句不通, 满篇错别字;在一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工作报告里, 用词不当, 语句不顺, 这样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二、母语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母语教育, 就是传输母语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流程。如今它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日渐凸显。英美等国都把英语作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英语作为通用程度最高的语言, 很多非英语国家也面临着英语与母语之争的问题, 但很少看到英语凌驾于母语之上的情况。甚至在这些国家中, 保卫母语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意大利人坚持意大利语是意大利人的文化身份特征和历史的记录, 在中小学课程中, 意大利语占据了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2];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因为法国代表在欧盟首脑会议上用英语发言愤而离场。母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像“我是俄罗斯人”“我是德国人”这样的表述正是凸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而我们的母语教育之所以出现上文所说的种种异象, 在我看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五四运动以后, 近代西学的引进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语文。新文化运动高举着“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但是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导致其领导人过于激进, 对中国古典文学一味批判, 对西学全盘肯定。“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意味着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视作糟粕一起打倒。国学经此一役日渐式微, 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2. 网络语言的盛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媒介已经从印刷时代进入声讯时代, 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大众传媒的快餐化, 使语言文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下降, 他们在课余闲暇时首先选择的都是视觉冲击强烈、文字浅显的漫画或者时尚杂志, 而一些质量较高、主题严肃的书则很少有人青睐。随着互联网的盛行, 网络语言与人们的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在部分学生的作文、周记、口语交际中也随处可见。虽然说只有不断发展的语言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例如90后那些奇奇怪怪的火星文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情况, 会让汉语的纯洁和规范受到极大的威胁。再次, 电脑越来越高的普及率也让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用电脑代替手写, 书写汉字的机会也在逐步减少。

3. 语文高考命题的特点导致语文不易拉开差距

研究一下历年的高考试卷和考生成绩我们可以发现, 除语文外其它学科都存在着科学合理的正态分布曲线。既会有140以上乃至满分的数理化及英语试卷, 也会有几分十几分的试卷。但语文多为主观题, 而分值为60分的作文, 除了特别出彩的或完全离题的, 多数老师也倾向于给安全分。因此语文考试中很难找到低于60、70分的试卷, 也几乎找不到高于140分的试卷, 绝大多数考生语文成绩在100-110分之间。除了高考, 平时的测验情况一般也是如此, 这就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语文学也是那样, 不学也是那样, 反正差不了多少分。而数理化由于答案的唯一性和绝对性, 极易拉开分差;同是语言类的英语客观题多, 同样易于拉开差距:在学生们面临着这些学科学与不学, 练与不练大不一样时, 首先放弃的自然是语文。

4. 教育管理者对母语教育的漠视

类似没有语文等级测试, 没有语文竞赛为高考加分这样的事, 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管理者指定的政策所导致的。教育管理者对母语教育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漠视, 是目前中国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低下的症结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母语教育陷入了如今这样的尴尬境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 由于需要大量的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人才, 在高等教育方面对此类学科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但是这个度没有把握好, 这也就导致了语文虽然贵为三门主课之一, 地位却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经济已经高速发展的今天, 母语教育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以行政命令来指导语言教育的结果就是汉语被我们自己作践得像个下等丫环。

三、改变现状的对策建议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 也同样是一门工具学科。如果掌握不好, 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也无法准确地表达。母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塑造甚至对民族国家的认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退一步说, 在这个为英语疯狂的社会, 对母语的娴熟运用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国内许多泰斗级英语专家如傅雷、钱钟书、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 在母语和母语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 除了对其所翻译的语言及其国家文化的精通, 更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就像傅东华所翻译的《飘》, 简洁生动, 文笔优美, 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 让人读来没有外国文学的距离感, 被誉为是至今《飘》的各种译本中最经典的译本。

所以改变目前母语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回归传统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借鉴一下从前私塾的教法。比如我们可以在中小学的课程中每天加一节书法课, 每天早晨抽一点时间让学生们吟诵一些经典。

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 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在其看似无意义的形体之内涌动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3]汉字的美感, 神韵还有其蕴含的意义是其他任何字母排列都无法拥有的。书画同源的汉字, 形象生动, 极富神韵。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写字的时候发现汉字笔画之间所具有的穿插避让、勾连呼应的结构之美, 体会汉字山有山形、水似水貌等的千姿百态。只有一个个汉字在学生脑海中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 学生才能对汉字充满兴趣和热爱, 从而将汉字镌刻在心中;也只有在动手书写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汉字的美。

《三字经》《千家诗》, 还有《诗经》《论语》中的很多经典篇章, 以及一些经典的散文都适合让学生每天早晨读一读、背一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诌。”反复默读当然有助于加深理解, 但效果却远不如诵读。大声诵读既易于记忆, 增进理解, 又能培养语感, 增加学生对母语的感情, 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何况, 汉语特有的发音和声调, 抑扬顿挫, 吟咏铿锵, 加上所读的美文字字珠玑句句精华, 更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 堪与世界上任何文学经典媲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就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价值和文化智慧是流行一时的快餐文学无法相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李白的诗, 苏轼的词, 直到今天都是学生精神成长进程中不应该逾越的佳作。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的熏陶,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涵泳和感悟得以实现, 通过那些经典作品所蕴含的那些积极鼓舞人心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些生动感人的语言文字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 潜移默化、滋养浸润, 使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经典之外, 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青少年感兴趣的青春文学作品。我们需要营养丰富的大餐, 但也少不了便捷的快餐。存在即合理。这些青春文学作品如此畅销, 是因为与它们符合青少年的审美, 与他们的生活非常接近, 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一味遏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就像治水, 宜疏不宜堵。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青春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读, 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学生的审美品味提高之后, 自然懂得辨别作品的好坏。

3. 结合其他人文课程, 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除了语文课之外, 母语教学还应该充分发挥其他人文性课程的作用,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历史课能带领着学生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 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 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地理老师对我国的山川地貌、各地风土人情的描述, 能让学生对国家各地的风俗、地形有更生动具体的认识, 更多地了解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 从而唤起学生对辽阔的祖国大地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无论是《茉莉花》还是《二泉映月》, 清明上河图还是龙门石窟, 都会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有更深切的体会。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祖国, 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时, 学习母语自然也会更热情更主动。

此外, 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改革语文教材, 使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等。

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 语文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 怕学生负担重绝不能成为不考语文的理由。如果不考语文, 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误导, 认为语文学习无关紧要, 更易造成语文学科的边缘化。我认为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对语文能力进行考察, 而在最后录取的时候, 语文也应该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的一环。只有学校开始切实地重视语文, 才有可能逐步改变语文在学生心中不受重视的现状。

当然我们的母语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要彻底改变母语不受重视的现状, 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对母语的重视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政策的调整。这无疑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见1月24日《长江日报》。

[2]张永奋.意大利的母语教育.语文建设, 2007, (12) .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9

一、不破高考瓶颈难讲“素质”

若以高考来检验, 他们或许不是优秀的学生——今年4月, 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李维汉因机器人研究经历, 被马里兰大学看中, 获得本硕博连读和265万人民币奖学金, 他在班里成绩仅排在倒数10名;潍坊一中高二学生张家华因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 获得了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为了能上好的大学, 他必须要绕过高考这条道, 出国求学也是这位少年选择的目标……

时至今日, 国家课程改革、走班制等已经在山东省高中学校推开, 然而记者了解到, 国家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综合实践课程”在许多高中学校仍然形同虚设, 走班选课也难逃功利性, “实践有用吗?还不如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多上两天课。”在高考指挥棒下, 家长们如是说。“不突破高考瓶颈, 素质教育就是空话。”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龙世立一语中的。

二、自主招生或破高考坚冰

2003年开始,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为铁板一块的高考推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 高考制度要逐步改革,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而今年3月, 山东省也出台了文件, 提出积极争取在省属重点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前不久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山东省提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将自主招生试点”。其实, 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录取在山东省已有先例, 去年, 试点学校之一的临沂师范学院的投档考生中, 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 而有的低分考生则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同样作为试点学校, 山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张卫华介绍, 去年, 该院试点的两个专业招生计划和一志愿上线人数基本持平, 没有学生因为综合素质低而被退档, 但考生的排名发生了变化。

三、多元评价如何保证公平

像大多数教育改革一样, 2009年, 临沂师范学院试点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时, 其公信力曾受到质疑, 有媒体报道说:“山东试点高校在阅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时, 就发现了部分报告随意性强、缺项漏项等问题”;北京大学校长推荐制最终推荐的学生亦是“无可挑剔”的高分学生,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非不能也, 是不敢也!”

自主招生远程教育 篇10

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理论阐述

就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说, 教育史上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 根据内在需要来确定, 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 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相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人自身的发展来规定教育目的, 认为教育应把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 而社会本位论则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目的, 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他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 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要在劳动发展史中考察人的发展问题;其次, 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两个方面, 即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财富, 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 而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重要途径。

黄济、王策三在其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中,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教育方针、目的的规定”等进行归纳总结, 结合马克思主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也就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创造能力、体魄健全的劳动者。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人才培养的总规格, 反应现阶段的要求”。

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黄济、王策三教授的观点, 现行的教育必须既考虑社会需要, 又要兼顾个人发展的需要, 尊重每一个个体, 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才能更好、更快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 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发现他们的优缺点, 才能扬长避短、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

二、高职自主招生生源的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特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生源——高中生自主招生和中职生自主招生, 这两类生源既具有自主招生生源所存在的普遍性, 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一) 两类生源的共同点

两类生源同属于自主招生, 相对于统招生生源而言, 二者有着极强的相似之处。

1.学习基础较弱。无论是高中生自主招生生源, 还是中职生自主招生生源, 相比统招生生源, 两类生源在学习基础上都比较差一些。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对高等教育类型的传统观念下, 只有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好大学的学生迫不得已才会选择中职、高职, 所以, 这两类生源在我国传统的考试科目学习上是相对较弱的。

2.自我意识较强, 集体意识较弱。一般来讲, 这两类生源在中学阶段都是很有个性的学生, 兴趣点突出, 对有兴趣的课程学习起来十分带劲, 对没有兴趣的课程则不予重视甚至不学习, 与此同时还会制造各种“小事端”。他们更看重“自己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心, 其他的活动基本上是与己无关的态度, 不愿意受到任何约束, 以自我为中心, 无大局观, 集体意识较弱。

3.重兼职, 轻学习。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广州, 社会兼职岗位随处可见。两类生源在校期间参与兼职的现象普遍, 几乎没有从没有做过兼职的学生。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境特别困难而不得以去兼职, 而大部分学生则是为了赚取零花钱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却是以牺牲课堂的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的参与为代价的。上高职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时间缺乏有效配置, 重兼职轻学习, 本末倒置。

4.目标不明确, 动力不足。这两类生源一般为90后、独生子女, 物质条件较为优越, 父母对其是百般呵护。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愿意学习钻研专业知识, 不乐意参加各类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 缺乏行动和前进的动力。

(二) 两类生源的不同之处

两种生源虽然具有自主招生生源的普遍性, 但在学制、专业学习功底、社会化程度、特长与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1.专业学习功底与学制方面。高中生自主招生学制为3年, 其生源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 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基础要扎实一些, 而报考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则基本上为零。中职生自主招生学制为2年, 其生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基础相对较差, 而已接受报考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的他们在专业上有明显优势, 部分学生上高职前已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社会化程度方面。中职生自主招生生源的社会化程度明显高于高中生自主招生生源。由于中职生自主招生生源在中职阶段即有过半年至一年的专业顶岗实习, 对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把握更明确, 社会化程度更高。而高中生自主招生生源中虽然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寒暑假可能做过兼职, 但只能算是一种盲目的“带薪”社会实践, 他们对职业和社会需要的领悟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 社会化程度较低。

3.技能与特长方面。两类生源在培养方向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高中生自主招生生源在高中阶段更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职业性导向偏弱;而中职生自主招生生源在中职阶段即以就业为导向, 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高职自主招生生源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

自主招生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却不是构成主体, 在学生工作者 (包括辅导员) 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特点的问题, 各种根据统招生生源而制定的教育、管理、奖惩等制度均“一刀切”地运用于自主招生生源的教育和管理之中, 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学生管理工作标准单一

无论统招生生源, 还是自主招生生源, 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一律整齐划一, 没有考虑到自主招生生源的特点。如, 评奖评优等相关工作开展时学业成绩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 部分中职自主招生生源由于中职期间已学过相关课程或已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申请免修, 但凡免修课程一律60分, 在以学业成绩为主导的环境里, 在所谓的“同等条件”下他们较难获得相关奖项或资源。

(二) 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充分

大学里, 学生各类活动都很多, 可谓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特别是有些学院人数相对较少、又有数量要求的活动, 往往会从管理制度的角度强制参与, 没有兴趣不愿参加的活动上就只能是各自对着自己的手机, 做了“低头族”。有些学生原本自愿参与的活动, 由于“官方”的介入与干涉, 有时候也变相地成为了强制, 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当强制性遇上自愿性时, 往往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兴趣, 反而消磨了原有的兴趣或可能被激发的潜能。

(三) 评奖评优等专项工作激励作用弱

据了解, 自主招生生源的学生普遍不在乎旷课、评奖评优等, 除了处分。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条件, 以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 可能是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跳一跳还够不着的时候, 动机会慢慢减弱, 最终会放弃。在学习动机微弱的情况下, 教育正渐渐偏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而学生唯一敬畏的处分便变成了唯一有效的外在约束了。评奖评优等专项工作应有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 学生的内在需求被忽视

学生工作者往往会根据常规思维, 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及学校统一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又每位辅导员所负责的学生均在200~300人, 难以准确全面把握学生的需求, 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不佳, 学生之间出现负面影响的“滚雪球效应”, 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他们为什么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到社会兼职上而不是学习上, 他们怎样理解社会兼职所给他们带来的东西, 他们宁愿无所事事也不愿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 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是学生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五) 学生工作者与专业教师的联系较为欠缺

二者一同担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任, 以课堂学生考勤为例,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 课堂学生考勤或学生出勤率属于课堂管理的一部分, 而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 它又作为学风建设与奖惩专项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学风建设时, 与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缺乏联系, 在学生出勤率不理想时, 这就成为一个责任不清的模糊地带, 学风建设工作开展效果不明显。

(六) 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中, 学生工作者由于自身事务繁忙, 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几乎为零, 只有在学生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或各种突发事件时, 才会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平时学生家长很难从学生那里获知其在校的学习等情况, 学生家长作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亦未能有机参与到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管理中来, 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职自主招生生源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生源不同于统招生生源, 有其独特性, 但鉴于二者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生源的比例失衡, 常根据学校统招生生源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开展自主招生生源的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工作, 忽视了自主招生生源的独特性, 而导致了诸多问题。为此, 笔者结合多年来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 在深刻把握现状基础上, 就高职自主招生生源人才培养路径提出如下建议。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把握学生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各自主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准确把握自主招生生源特点, 将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己任。一方面,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学生组织、协调、沟通、领导等能力要求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 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 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学生管理工作计划, 并创造条件实施计划;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独特优势, 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操场等多种途径, 加深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二) 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随着广佛都市圈、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创新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 各企业招聘中学生干部优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学生暑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 帮助其将个性发展与企业文化、企业目标有机融合, 合理分配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 结合学生兴趣开展特色学生活动

自主招生生源在面试环节即有一个才艺展示环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结合学院专业特点, 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活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滴水文化艺术节便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它结合了该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社会工作、文秘等专业特点, 在同学们以班级或专业自由组合创造节目参加文化节的系列活动, 特别是文化节闭幕晚会, 给全院学生特长展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 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兴趣爱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创新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

(四) 有效发挥专项工作特别是评奖评优的激励作用

在现有的奖惩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生源的特点, 以学生个人的课程学习情况为前提, 采用“以奖代罚”的方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考核方案, 逐步降低参与评奖评优的难度, 增强他们参加评奖评优的信心, 让大部分自主招生生源通过自己一个阶段的努力能够获得评奖评优的资格与机会, 充分发挥评奖评优的激励作用。

(五) 做好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桥梁

学生工作者 (包括辅导员) 需要经常深入课堂, 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旷课、迟到、玩手机等问题, 与专业教师之间进行及时沟通与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有效教学, 让学生爱上课堂。与此同时, 将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 邀请专业教师参加学生活动, 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其认可与肯定, 从而增强对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的支持, 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

(六) 增强学生家长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一方面, 充分利用自主招生生源入校时, 作为新生家长第一次与学校老师的接触, 建立学生工作者 (包括辅导员) 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友好联系。之后, 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 也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共同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在学生发生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或各种突发事件时, 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对学生开展批评教育, 以教育为主。通过长期的友好联系, 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 提高学生家长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自主招生过关秘籍 篇11

报考须知

武汉大学2009年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为:综合素质优秀,品学兼优,具有一定的培养潜能或个性才能,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或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等方面具有特长和一定的表现,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奖励或证书,身体健康的高中毕业生等。这些条件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特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自主招生程序分为笔试和综合能力测试两轮。

第一关:笔试

对于第一轮笔试,有人戏称它为“小高考”。文科、理科问卷,除了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外,还要考查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实际上很多名校都采取这种考查形式,考题有点像部分省市曾经进行过的大综合高考,很多考生由于准备不足,往往在考场上有点吃不消。试卷的另一个特点是!题量大、难度较高,与时政联系紧密。2009年我参加考试时,有些题也找不到感觉,只能连猜带蒙地做。作为文科生,对理化生方面的试题感觉也颇不顺手。对于这样的考试,我的对策是:先易后难,该得的分一定要得到。对于不会的题目,不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常心态,相信自己,你不会的别人也不会,而且一定不要在答卷上留下空白,也许你的答案正好歪打正着地做对了。要想顺利通过第一轮纸笔测试,建议大家要把基础知识打牢,适当拓展知识面,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那些初看困难但实际上已被你掌握了的题目。

第二关:综合能力测试

如果你幸运地闯过了第一关,接下来的第二轮综合能力测试,你获胜的把握将越来越大,2009年武汉大学自主招生将人营资格审查、命题人和面试官分离。面试时,考官不知道任何考生的任何信息,完全根据考生的现场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并有录音、录像记载。这样一来,面试成绩就全靠你个人临场发挥了,

第二轮综合能力测试是按报名时的组别进行的,各个学科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独立进行测试,一般都采取综合能力笔试和面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当时我了解到的几个学科组的测试情况是:汉语写作综合组不考写作文,改为所谓的写作面试,该组考生还统一进行了“心理测试”,但测试结果只作为录取时的参考;生物组、化学组等部分组别有实验操作考试:外语类学科组有听力测试环节。

第二轮综合能力测试的总分为200分,占总成绩的五分之二,地位与第一轮相当。能否获得武汉大学自主招生冬令营奖及奖次,此轮综合能力测试至关重要。下面以我报考的管理综合组为例,谈谈综合能力测试的情况,

2009年管理综合组的综合能力测试分为笔试加面试,各占100分。综合能力测试究竟考些什么呢,高中生基本上没有学习什么管理方面的知识啊?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困惑。其实当时我也和大家一样,带着这种疑惑心情进入考场。拿到试卷后我才豁然开朗,它实际上是要检测一个高中生的未来管理潜能,考题往往以日常生活事例作为题材,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上午综合能力笔试的题量较大,发挥的空间也较大,几乎每道题都可以扩写成一篇议论文,而考试限时100分钟,所以合理分配时间和快速答题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综合组的面试分三个场次进行,分别是综合能力笔试的当天下午、第二天上午、下午,其顺序安排按人营时第一次抽签序号来定,而所在场次的面试小组和顺序是当场抽签决定。最“惨”的要数笔试当天下午的面试者,此时身心俱疲,又无前面考生的经验可供参考,面试的具体流程究竟怎样呢?进入面试考场后,考生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的情况被安排到几个考场进行等待,由工作人员叫号进入候考室,然后再进入面试室,此时是挑战考生心态的关键时刻,既紧张又兴奋。考生进入考场后抽出自己的考题,在准备室准备5分钟,再进入考室进行6分钟的考题答辩和个性化的演讲,这两部分的时间整体上要合理安排。最好能在规定的时间点左右完成。

经验之谈

准确定位自己报考的学校

自主招生报名之前,考生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结合各个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条件,有的放矢填报学校。首先,你填报的学校,一定要是你高考后想读的学校:其次,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如高考成绩是否接近该校的成绩要求,如果你的成绩相差太远,则自主招生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耗费精力,最后还可能使你伤痕累累,身心疲惫。现在很多学校的自主招生往往是在同一天进行。选择A校,就可能丧失了B校的选拔机会,而最终可能的结果是同时失去了被A、B两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希望。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实际定位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比较理想,结果他报了北大,在初试中就被笔试成绩淘汰了,也失去了参加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自主招生机会。此外,各个学校报名条件不尽相同,同学们一定要根据当年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量体裁衣,选择理想的高校报考自主招生。

报名时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

除了招生政策中规定的一些硬性条件外,多数学校还要求学生提供个人的书面陈述申请。这部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是展示考生个性和才华的极佳平台。个人陈述最好要有鲜明的个性和吸引老师眼球的亮点,如果你不是文采斐然、笔端生花的类型,朴实诚恳就是你要走的路线了。陈述时,要用你的朴实无华来展示你的性格优点,如你的生活经历、社会实践等,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另外,有些学校还要求提供小作文,这也是你展示文采的绝佳机会。

面试心态很重要

一般来讲,到了面试这一关,希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过了最后这一关,那你获奖加分的机会就指日可待了。高中生的面试经历一般较少,所以不免会有紧张感。面对几个面容陌生的考官,此时“耀眼的灯光”全部指向你,怎样才能克服紧张的情绪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将这种紧张亢奋的情绪转化为面试中激情昂扬和从容不迫的自信。其实,紧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慌神可能会让你乱了方寸。因此,保持镇静必不可少,此外,面试中的灵活性让我感触很深。要知道。考官并不想为难你,他们希望挖掘你的优点,看到你的亮点,好为你的综合素质评分。因此,即使你感觉所抽到的问题不是很好回答,此时你也决不能慌张,更不能哑口无言。如果这个问题你不清楚,但总有你了解的地方,尽力把你最擅长的方面展示给考官,也就证明了你的能力,彰显出你的个性,达到了面试的目的。最后,基本礼仪也很重要,衣着整洁会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语言得体,礼貌语言常挂嘴边,不断为自己提高印象分。

以平常心态继续迎战高考

即使自主招生通过了,后期的复习备考也不能懈怠。自主招生仅仅只是为你报考心仪的高校增加了一些获胜的砝码,并不表示你一定会被录取,最后还得要拼高考。实际上,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虽然自主招生通过了,但因后期备考放松,使得原本可以考好的,最终因高考成绩达不到该校的要求而遗憾终生。如果自主招生没有过,那更说明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更加努力,决不能因此而颓废。我想,这就是考生对待自主招生应有的态度。

专家质疑高校自主招生 篇12

据《广州日报》消息, 中国人喜欢作文, 每次考试都要对作文“品头论足”。2012年开年, 中国大学招生联盟“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相继开考, “北约”的作文题只有一个字“暖”, “华约”的作文题考富兰克林关于理解与尊重的材料, “卓越”小作文要求用一个字总结2011年中国的变化, 大作文要求选择“见贤思齐”中的任意一个字作文。“卓越联盟”因为作文题型新颖, 今年博得一片叫好, 而“北约”和“华约”则出题平淡, 有专家看完题目后分析说, 两道题跟高考的作文很相似, 容易写却不容易得高分。今年自主招生作文与高考作文到底有几分相似, 作个比较就清楚了。以广东省高考作文为例, 2008年写的是不要轻易说“不”, 2009年是对“常识”的认识, 2010年是“以你为邻”, 2011年是“回到原点”。今年北约的“暖”, 华约的“尊重与理解”, 与高考作文同属一个套路, 要么是联系时事谈论道德热点, 要么是写些好人好事, 或者亲情友情之类。在写作空间和话题新锐上, 甚至连广东高考作文都不如。管中窥豹, 自主招生与高考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小小的作文题, 有考试研究人员指出, 自招考题日渐有了高考的影子, 自主招生越来越趋近于高考前的一次预热与练兵。如果那样, 自主招生离它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若干高校联手上演的“三国杀”, 就是一场“抢生源”的游戏, 与高考改革何干?

上一篇:环境工效下一篇:投资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