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质测定

2024-06-20

有关物质测定(精选11篇)

有关物质测定 篇1

阿奇霉素为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日抗基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用微生物检定法测定其含量,USP23版则收载HPLC法[1]。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采用相色谱系统仪器、岛津Class-10Avp系统。色谱纯试剂为乙腈,分析纯试剂包括盐酸、磷酸、磷酸氢二钾、氢氧化钠等。阿奇霉素的对照样品与杂质的对照样品均为普利瓦公司的产品,杂质对照包括N-去甲基阿奇霉素、去氧糖胺基阿奇霉素、氮杂阿奇霉素A、红霉素A肟、阿奇霉素杂质Gx、红霉素A偕亚胺醚、阿奇霉素氮氧化物、阿奇霉素B。阿奇霉素原料取自国内多个生产厂家。

1.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SHISEIDO CAPCELL PAK C18MG,规格为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磷盐酸缓冲液,以0.05mol/L的磷酸氢二钾溶液,以浓度为20%的磷酸调节,直至p H值为8.2;色谱纯试剂乙腈为45∶55;色谱柱温度为30℃;流速为每分钟10m L;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为50μL。

1.3 方法

1.3.1 分离度考察

取阿奇霉素样品与杂质适量,以乙腈为基础进行溶解,制成1mg/m L浓度的混合溶液,去溶液50μL进样分析,所得色谱分析结果中杂质峰值与阿奇霉素峰值分离度较好。

取2.5m L浓度为40mg/m L的乙腈溶液分别进行氧化、碱环境与酸环境、加热与光照破坏,在进行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各种不同破坏条件下产生的降解物峰值与阿奇霉素峰值分离良好。

1.3.2 线性与范围

取阿奇霉素样品51.8mg,在10m L量瓶内与乙腈溶液进行溶解,稀释至刻度后摇匀。精密量取适量溶液,加乙腈进行稀释,获得浓度分别为10μg/m L、50μg/m L、75μg/m L、100μg/m L、250μg/m L、500μg/m L、1000μg/m L的溶液,去50μL分别进行测定,获得溶液浓度为10~1000μg/m L的范围内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线性关系良好。以浓度为基础对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回归方程为:峰面积=2606×浓度+0.18,r=0.9999。

1.3.3 最低检出限

以逐步稀释方法对阿奇霉素的峰值进行计算,信噪比设定为3∶1,获得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0ng;将信噪比设定为10∶1,获得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300ng。

1.3.4 稳定性分析

对阿奇霉素进行精密称取,获得98.95mg样品,在10m L量瓶内与乙腈溶液进行溶解,稀释至刻度后摇匀。以1小时为间隔测定相关物质一次。结果表明样品溶液在14小时内保持相对稳定。峰面积RSD为1.15%。

1.3.5 测定

称取适量阿奇霉素原料,在10m L量瓶内与乙腈溶液进行溶解,稀释至刻度后摇匀,获得浓度为10mg/m L的样品溶液。精密称取1m L,在100m L量瓶内与乙腈溶液进行稀释后获得对照溶液。将样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取50μL进行色谱分析,以主成分结合矫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

2 结果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抗生素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与一般化学药品一样,通过鉴别、检查、含量(效价)测定三个主要方面来判断质量的优劣。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特点,其分析方法可分为理化方法和生物学法两大类。抗生素类药物的鉴别试验主要为理化方法,常用方法有:(1)官能团的显色反应,如β-内酰胺环的羟肟酸铁反应;链霉素的麦芽酚反应、坂口反应等。对于抗生素盐类,通常鉴别酸根或金属离子或有机碱等。(2)光谱法,包括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鉴别。抗生素的红外光谱分析时需注意,由于抗生素存在多晶现象,有时对照品与供试品图谱或对照图谱不一致,最好用相同溶剂同时重结晶供试品和对照品,使处于相同晶型情况下再进行测定,若多晶效应是由于研磨和压片过程中的晶相转变所致,则应采用溶液法试验。(3)色谱法,包括TLC和HPLC法,采用标准品对照法。(4)生物学法,是检查抗生素灭活前后的抑菌能力,与已知含量的对照品对照后进行鉴别[2]。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结构中缺乏色光发光的官能团,而以欧洲药典为参照对阿奇霉素已知杂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绝大部分的杂质结构与阿奇霉素相似,缺少发色光官能团的结构部分。所以扫描波长只能使用紫外线末端部分。紫外扫描阿奇霉素溶液,所得吸收峰值约为207~210nm,所以确定检测波长为210nm。试验中,采用阿奇霉素的8个已知杂质作为分离度的考核参数。结果发现。上述几个系统中色谱峰的峰形和分离效果均差强人意。因继续采用阿奇霉素的8个已知杂质作为分离度的考核参数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通过试验,从杂质的分离情况和主峰的拖尾因子情况考察,确定了流动相系统:磷酸盐缓冲液(取0.05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用20%的磷酸调节p H值至8.2):乙腈(45∶55)。

用HPLC法分析阿奇霉素,需使用碱性流动相,故一般以硅胶为基质的键合色谱柱在此均不能应用,分析时可采用以氧化铝为基质的键合柱(如RPl/1色谱柱)或采用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为填料的色谱柱;流动相为磷酸氢二钾(0.02mol/L)-乙腈=75∶25,用浓氢氧化钾(10mol/L)调p H至11.04;流速为1.2m L/min,室温测定。由于阿奇霉素只在UV末端具有吸收[3]。为提高对其杂质的检出率,USP中采用电化学检测器,但若只进行含量测定,可采用UV21nm检测。与本研究所得结果类似。

摘要:目的 采用色谱分析法对阿奇霉素相关物质的进行测定,探讨测定方法的优化。方法 采用相色谱系统仪器、岛津Class-10Avp系统完成测定,色谱柱为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规格为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磷盐酸缓冲液,以0.05mol/L的磷酸氢二钾溶液,以浓度为20%的磷酸调节,直至pH值为8.2;色谱纯试剂乙腈为45∶55;色谱柱温度为30℃;流速为每分钟10mL;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为50μL。结果 溶液浓度为101000μg/mL的范围内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0ng,r=0.9999。结论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测定方法能够有效测定阿奇霉素中的相关物质,具有良好的分离性与浓度峰面线性关系。

关键词:阿奇霉素,物质测定方法,优化

参考文献

[1]郑白水,李红,马大中,等.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的有关物质测定[J].中国药业,2011,20(5):24-25.

[2]史颖,姚国伟,马敏,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奇霉素及其相关化合物[J].分析化学,2005,33(4):512-514.

[3]寇晋萍,王国兰,王俊秋,等.阿奇霉素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优化[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5):360-365.

有关物质测定 篇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安普霉素有关物质

建立了硫酸安普霉素有关物质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硫酸安普霉素有关物质经磺酸基键合硅胶柱分离,茚三酮溶液衍生后,568 nm处测定.结果显示,测得的硫酸安普毒素8种有关物质得到良好分离.对硫酸安普霉素及其制剂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硫酸安普霉素有关物质的测定.

作 者:吴宁鹏 班付国 周红霞 郭芙蓉 WU Ning-peng BAN Fu-guo ZHOU Hong-xia GUO Fu-rong 作者单位:河南省兽药监察所,郑州,450008刊 名:中国兽药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DRUG年,卷(期):43(11)分类号:S859关键词:硫酸安普霉素 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柱后衍生

有关物质测定 篇3

关键词:酸碱中和滴定;化学实验;教材分析;比较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标准及活动与探究建议并未提出“测定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实验”[1],但三种版本《化学反应原理》教材[2~4](下文简称: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鲁科版教材)均涉及到了该实验。三种版本教材在该实验的设计上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基于教材比较的视角,梳理差异并进行分析,并由此引发系列疑问,对这些疑问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

1 各教材实验设计差异及由此引发的疑问

阅读并理解各教材中“测定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内容,从设计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实验操作及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比较与梳理,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

对表1、表2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种版本教材在“测定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编写、设计上存在差异:

第一,从设计目的看,人教版和苏教版、鲁科版的设计目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教版和苏教版、鲁科版尽管分别采取例题和学生探究实验的不同形式来设计该实验,但是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但是它们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人教版测重于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过程,而苏教版、鲁科版关注到了实验的基本技能、实验的整个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第二,从仪器和药品看,人教版和苏教版未明确列出,鲁科版明确列出。但从描述来看,涉及的仪器基本相仿,包括已知浓度或未知浓度的酸、碱溶液,酸式、碱式滴定管,锥形瓶及其他配套仪器等。

第三,从实验操作看:苏教版采用的滴定方法和人教版、鲁科版不同。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采用已知浓度的HCl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而苏教版教材采用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来滴定已知浓度的HCl溶液。

第四,从结果处理看:三种版本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有所差异。人教版教材结果处理时先求三次滴定用去HCl溶液体积的平均值,再计算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苏教版教材先将两次滴定的结果分别计算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再取两次浓度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鲁科版教材先将三次滴定的结果分别计算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再取三次浓度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通过差异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1)是否有必要设计学生探究实验?(2)是否可用甲基橙溶液作指示剂?(3)用未知浓度的碱来滴定已知浓度的酸是否可行?(4)如何保证测量结果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2 问题讨论与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如下讨论与分析:

2.1 是否有必要设计学生探究实验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涉及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基本技能;二是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过程;三是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前两个问题是为第三个问题服务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创设学习情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分组动手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化学实验中体验酸碱中和滴定的整个过程,可以真实地观察到酸碱中和滴定终点时颜色的突变,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测量的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结果处理,这些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酸碱中和滴定的整个过程在学生看来就显得更为真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2 是否可用甲基橙溶液作指示剂

人教版教材未指明所使用的指示剂,苏教版在实验操作步骤中体现出所使用的指示剂是酚酞试液,而鲁科版明确列出了可选用的指示剂有酚酞试液和甲基橙溶液。而在实际操作中,鲁科版选用了酚酞试液,未选用甲基橙溶液。那么,是否可用甲基橙溶液作为指示剂呢?

从理论上来讲,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完全反应时的pH应为7,滴定时应选用在pH=7时变色的指示剂。石蕊、酚酞和甲基橙溶液是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由于石蕊溶液颜色的突变不明显,很少被选用。考虑到酚酞溶液的变色pH范围(8.2~10.0)和甲基橙溶液的变色pH范围(3.1~4.4),可知酚酞溶液和甲基橙溶液在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的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均可以作为指示剂。然而,由于酚酞溶液的变色pH范围比甲基橙溶液的变色pH范围更靠近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完全反应时的pH即7。因此,虽然酚酞溶液和甲基橙溶液均可作为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的指示剂,但选用酚酞溶液作为指示剂可使误差更小。

2.3 采用未知浓度的碱来滴定已知浓度的酸是否可行

查阅三种版本教材发现对于酸碱中和滴定均提到: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滴定(或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对于这句话不能过于刻板地认识和理解成一定要将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注入锥形瓶作为被滴定液,一定要将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注入酸式滴定管(或碱式滴定管)作为滴定液。在实际操作中用未知浓度液体来滴定已知浓度液体从而测定未知浓度液体浓度的方法是很常见的。比如,在标准酸溶液或碱溶液配制和标定过程中,通常都是用未知准确浓度的待标定的标准酸或碱溶液来滴定基准物质的溶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5]教材中“几种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介绍了0.1 mol·L-1 NaOH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通常可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基准物质,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每份约0.4~0.5 g,分别放在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温热水溶解,冷却后加2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至溶液刚好由无色呈现粉红色,并保持30 s不褪色,记下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计算NaOH溶液浓度。在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6]拓展课题6-1“配制并标定氢氧化钠溶液”中介绍了这种方法。因此,采用未知浓度的碱来滴定已知浓度的酸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简单理解并机械执行教材的表述与要求。

2.4 如何保证测量结果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各教材对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所差异,是否三种教材对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都是合理的?如何来保证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的合理性?仔细分析,发现苏教版和鲁科版教材测量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实验操作过程中,苏教版教材只要求做两次平行实验,鲁科版做了三次平行实验。在实际操作

综上分析,在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过程中,如果多次所取的待测液的体积都是相等的,那么先求体积平均值再求浓度或者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均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应该采取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的方法。

3 结论和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到几个主要的结论:

第一,苏教版、鲁科版设计学生探究实验有利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化学实验情境中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落实教学目标。

第二,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过程中酚酞溶液和甲基橙溶液均可作为指示剂;

第三,不能过于刻板地去认识和理解酸碱中和滴定,苏教版采用未知浓度的碱来滴定已知浓度的酸的方法是可行的;

第三,在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过程中,如果多次所取的待测液的体积都是相等的,那么先求体积平均值再求浓度或者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均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应该采取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的方法。

课程改革以后,实行“一纲多本”,不同的教材由于编写者的编写思路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同一内容的编写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将三种版本教材结合起来使用,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差异不免会产生一些疑问。中学化学教师可以按照以下研究思路进行研究,以解决困惑:(1)明确研究目的。首先要理清研究的背景和明确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的方向;(2)比较不同版本教材、挖掘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针对共同点和差异点提出需要加以讨论的问题;(3)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和解释;(4)提炼总结,得到研究的结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这类型的研究,可以加深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能够把握住教学的关键,提升自身的教研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王磊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32.

[6]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4 如何保证测量结果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各教材对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所差异,是否三种教材对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都是合理的?如何来保证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的合理性?仔细分析,发现苏教版和鲁科版教材测量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实验操作过程中,苏教版教材只要求做两次平行实验,鲁科版做了三次平行实验。在实际操作

综上分析,在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过程中,如果多次所取的待测液的体积都是相等的,那么先求体积平均值再求浓度或者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均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应该采取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的方法。

3 结论和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到几个主要的结论:

第一,苏教版、鲁科版设计学生探究实验有利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化学实验情境中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落实教学目标。

第二,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过程中酚酞溶液和甲基橙溶液均可作为指示剂;

第三,不能过于刻板地去认识和理解酸碱中和滴定,苏教版采用未知浓度的碱来滴定已知浓度的酸的方法是可行的;

第三,在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过程中,如果多次所取的待测液的体积都是相等的,那么先求体积平均值再求浓度或者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均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应该采取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的方法。

课程改革以后,实行“一纲多本”,不同的教材由于编写者的编写思路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同一内容的编写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将三种版本教材结合起来使用,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差异不免会产生一些疑问。中学化学教师可以按照以下研究思路进行研究,以解决困惑:(1)明确研究目的。首先要理清研究的背景和明确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的方向;(2)比较不同版本教材、挖掘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针对共同点和差异点提出需要加以讨论的问题;(3)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和解释;(4)提炼总结,得到研究的结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这类型的研究,可以加深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能够把握住教学的关键,提升自身的教研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王磊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32.

[6]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4 如何保证测量结果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各教材对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所差异,是否三种教材对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都是合理的?如何来保证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的合理性?仔细分析,发现苏教版和鲁科版教材测量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实验操作过程中,苏教版教材只要求做两次平行实验,鲁科版做了三次平行实验。在实际操作

综上分析,在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过程中,如果多次所取的待测液的体积都是相等的,那么先求体积平均值再求浓度或者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均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应该采取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的方法。

3 结论和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到几个主要的结论:

第一,苏教版、鲁科版设计学生探究实验有利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化学实验情境中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落实教学目标。

第二,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碱(或一元强酸)过程中酚酞溶液和甲基橙溶液均可作为指示剂;

第三,不能过于刻板地去认识和理解酸碱中和滴定,苏教版采用未知浓度的碱来滴定已知浓度的酸的方法是可行的;

第三,在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过程中,如果多次所取的待测液的体积都是相等的,那么先求体积平均值再求浓度或者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均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应该采取先求浓度再取浓度平均值的方法。

课程改革以后,实行“一纲多本”,不同的教材由于编写者的编写思路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同一内容的编写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将三种版本教材结合起来使用,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差异不免会产生一些疑问。中学化学教师可以按照以下研究思路进行研究,以解决困惑:(1)明确研究目的。首先要理清研究的背景和明确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的方向;(2)比较不同版本教材、挖掘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针对共同点和差异点提出需要加以讨论的问题;(3)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和解释;(4)提炼总结,得到研究的结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这类型的研究,可以加深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能够把握住教学的关键,提升自身的教研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王磊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32.

酞丁安搽剂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研究 篇4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 泵:LC-10AT, 检测器:RID-10A, 工作站:N2000双通道色谱工作站。

1.2 试药:乙腈 (色谱纯) , 甲酸 (分析纯) , 重蒸馏水,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75%甲酸溶液 (30∶70) 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 进样量20ul, 检测波长280nm。

2.2 检测波长选择:

由于2010年版药典二部收载的酞丁安搽剂的质量标准中并没有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国内外对其有关物质研究的报道又较少, 故我们只能参考有限的几篇文献报道进行研究。经过试验得知本品的乙腈溶液在355nm处有最大吸收, 另参考上海市药品检验所的张欣耘、杨永健的文献报道[1], 分别在280nm和355nm两个波长处测定样品的有关物质, 结果样品在280nm波长处检测到的杂质峰明显多于355nm波长处的杂质峰数量, 所以初步确定有关物质的检测波长为280nm。

2.3 专属性试验:

参考文献中的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75%甲酸溶液 (30∶70) 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 进样量20ul, 检测波长280nm。

量取适量流动相溶液, 进样备用。

量取乙腈置25ml量瓶中, 作为溶剂空白溶液。取阴性样品溶液5ml, 置于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作为阴性样品溶液。取酞丁安对照品适量, 加乙腈溶解制成每1ml约含酞丁安0.5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取酞丁安原料适量, 加乙腈溶解制成每1ml约含酞丁安0.5mg的溶液, 作为原料溶液。取样品溶液5ml, 置于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量取2mol/L的盐酸溶液1ml, 置50ml量瓶中, 用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酸碱空白溶液。量取6%双氧水1ml, 置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氧空白溶液。分别精密量取样品溶液5ml5份, 别分别置于, 50ml量瓶中, 分别进行酸、碱、氧、热、光破坏,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作为各破坏溶液。取阴性样品溶液适量放于锥形瓶中于日光照射8小时, 量取5ml, 置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光破坏溶液。分别量取上述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由色谱图知, 酞丁安对照品溶液主峰保留时间为11分钟, 为酞丁安主峰, 见图1。酞丁安原料溶液色谱图中, 主峰保留时间为11分钟, 和对照品主峰基本一致, 见图2。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 主峰保留时间为11分钟, 和对照品主峰基本一致, 见图3。由酸、碱、氧、光和热破坏的样品图谱及相应的空白图谱可知, 产生的杂峰能与主峰分离, 专属性良好。

2.4 检测限试验:

量取对照品适量, 照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制备溶液, 取该溶液适量加乙腈逐级稀释成不同浓度, 由低浓度量该溶液, 并逐渐增大体积,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以信噪比3:1作为检测限。当本品浓度约0.001mg/ml, 量取4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其信噪比约为3:1, 检测限约为4ng。

2.5 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样品溶液5ml, 置于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供试品溶液, 分别于下表中各时间点,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测定主峰面积及杂质峰面积和, 计算主峰面积及杂质面积和RSD值。结论:本品的主峰面积变化RSD值为0.49%, 说明本品供试品溶液在8小时内稳定。

2.6 样品有关物质检查:

取样品1瓶, 取溶液适量, 加乙腈稀释制成每1ml中含酞丁安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 加乙腈稀释制成每1ml中含酞丁安10u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75%甲酸溶液 (30∶70) 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 进样量20ul, 检测波长280nm。取对照溶液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调节仪器灵敏度使主成分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 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溶剂、空白辅料的色谱峰忽略不计。结果分别为1.19%、1.21%、1.49%和1.19%。

3 讨论

该法能够准确而有效的测定酞丁安搽剂中的有关物质, 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物质的比热容与什么有关 篇5

比热容的应用

①海水的比热容较大,而且海水占比又比较大,所以当温度升高的时候,海洋的升温是比较慢的,同时到晚上的时候降温也比较慢的,这样就形成了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

②在沙漠砂石的比热容相对就比较小,所以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就形成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特殊现象,同时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所以那里的瓜果比较甜,也是比热容的原因。

③在工业上我们常常用水来做冷却剂,一个是因为水比较便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冷却剂就选择了水。冬季采暖设备用水做介质,也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

有关物质测定 篇6

关键词:物质的量;概念系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117-1

一、物质的量教学两难境地形成的原因

1.概念抽象难懂。

物质的量作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量之一,没有正式的定义,它跟其他基本量之间彼此相互独立,不能用导出量来定义。没有明确定义的说明,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另外,物质的量四个字名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初一看来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的偏正词组,好像是什么物质的质量或者物质的数量的简写等,而与其混淆。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这些肉眼看不着的东西,学生没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也是难以学习理解的一个原因。

2.教材组织设计的缺陷。

首先是教材中实验教学素材的缺失。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构抽象的化学概念。然而现行苏教版教材在此部分未安排任何实验,事实上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微型实验。诸如,计算1mol回形针的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受1mol数目的巨大,以及通过估算一袋纽扣的数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化学计量学的方便简洁,自然地引出微观粒子计数的物理量选择。通过实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概念,从理性的角度来剖析实验,从而更好地建构物质的量概念系统。

其次是教材中样例教学素材的缺失。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样例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起到对概念、原理、公式等进行解释的作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和运用概念的教学目标。现行苏教版教材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样例,只有一个已知一定质量的Na2SO4·10H2O,求算其中Na+、SO2-4的物质的量和所含水分子数目的样例。其实可以多提供一些由浅入深的样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模仿并建构概念。

3.教师处理教材缺乏针对性。

物质的量是用一定数目的微粒集体做单位来计量物质多少的,所以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往往会列举大量的实例来佐证对于微小粒子计数时,人们会采取集合的思想比较方便简单,比如一盒鸡蛋、一打火柴、一令纸张等等。然而学生对于集合计数是非常熟悉的,并不需要过分强调,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正面理解。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开始就强调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一座桥梁,客观上会给学生误以为物质的量兼具有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的双重意义,造成概念混淆。

二、应对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学习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可以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到微观领域,化學才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才有了可能,微观探索与宏观研究紧密结合才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必经之路。而将两者有机联系的恰好就是物质的量。中学化学教学可以以其为中心建立质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气体摩尔体积、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网络,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的量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必备工具。

2.优化教学设计,化解难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高一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3.培养学生构建微粒观,突破难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但是学生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这些肉眼看不着的东西,学生没有相应的感性认识。

4.加强习题研究,在训练中强化理解。

习题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学习物质的量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做题去逐渐接受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物质的量概念系统,学会运用。此外,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譬如1mol是一个如此巨大的数,因此很难想象6.02×1023有多大,请举例说明。有的学生举例1mol鸡蛋给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只,可以吃多少年?通过计算学生真切体会到数据的庞大,大概有2750亿年,认识到物质的量的描述对象是微观粒子,用于宏观物体已经失去了意义。

有关物质测定 篇7

苦参碱栓为抗菌消炎药。用于滴虫或念珠菌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亦可用于老年性阴道炎、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疗效确切。苦参碱栓作为一种抗菌消炎药, 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选择药物,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苦参碱栓原药品标准WS-10001- (HD-0049) -2002中无有关物质检查项, 但为了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 我们拟增加有关物质检查项。并通过试验摸索, 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苦参药材含量检测方法中的色谱条件, 初步确定检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10AT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P紫外检测器。

2.2 色谱柱:氨基柱, 美国热电5μm (4.6×250mm) 。

2.3 试剂及市售样品:乙腈为色谱纯 (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 ;纯净水为重蒸水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 纯, 市售样品:苦参碱栓, 湖北东信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0302。

2.4 实验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苦参药材含量检测方法中的色谱条件中的试验方法, 具体如下:照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VD) 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 (80:10:1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理论板数按苦参碱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测定法取样品10粒, 切碎, 混匀, 精密称取适量 (约含苦参碱25mg) , 置5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适量, 于40℃水浴中加热使溶解, 放冷, 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 置冰水浴中30min, 取出, 放置至室温, 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ml中含苦参碱0.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调节检测灵敏度, 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为记录仪满量程的20%;再取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蜂保留时间的2倍。

2.5 方法学验证

2.5.1专属性试验。取不加苦参碱原料的阴性空白栓, 按上述测定方法配制成阴性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阴性样品色谱图中无色谱峰出现, 因此阴性不干扰上述物质的测定。2.5.2破坏试验。2.5.2.1未破坏样品。取未破坏样品, 按照供试品制备方法制备成未破坏供试品溶液。结果:未破坏样品中各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苦参碱峰之间均能较好的分离。2.5.2.2酸破坏性试验。取样品 (批号:小试01) 10粒, 切碎, 混匀, 精密称取约0.5g, 置50ml量瓶中, 加2mol/L盐酸溶液2ml, 避光放置4小时, 再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2ml, 摇匀中和,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样品经酸破坏后, 产生其它杂质峰, 各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苦参碱峰之间均能较好的分离。2.5.2.3碱破坏性试验。取样品 (批号:小试01) 10粒, 切碎, 混匀, 精密称取约0.5g, 置50ml量瓶中, 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2ml, 避光放置4小时, 加2mol/L盐酸溶液2ml, 摇匀中和,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样品经碱破坏后, 产生其它杂质峰, 各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苦参碱峰之间均能较好的分离。2.5.2.4酸碱空白试验。取2mol/L盐酸溶液2ml至50ml量瓶中, 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2ml, 摇匀中和,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2.5.2.5氧破坏性试验。取样品 (批号:小试01) 10粒, 切碎, 混匀, 精密称取约0.5g, 置50ml量瓶中, 加3%过氧化氢溶液2ml, 混匀, 避光放置4小时,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样品经氧破坏后, 产生其它杂质峰, 各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苦参碱峰之间均能较好的分离。2.5.2.6氧空白试验。取3%过氧化氢溶液2ml, 置50ml量瓶中,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2.5.2.7热破坏性试验。取样品 (批号:小试01) 10粒, 于105℃烘箱中加热2小时, 放冷, 精密称取0.5g, 置50ml量瓶中,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样品经热破坏后, 产生其它杂质峰, 各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苦参碱峰之间均能较好的分离。2.5.2.8光破坏性试验。取样品 (批号:小试01) 10粒, 在4500±500Lx的强光下照射24小时, 切碎, 混匀, 精密称取0.5g, 置50ml量瓶中,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少许流动相, 置4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 操作,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样品经强光破坏后, 产生其它杂质峰, 各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苦参碱峰之间均能较好的分离。2.5.2.9结论。专属性试验表明, 阴性不干扰本试验的测定, 酸、碱、氧、光、热破坏后产生的杂质均能与主峰有效分离, 因此能有效检测样品中的有关物质。2.5.3溶液稳定性试验。取样品 (批号:小试01) 按照上述方法, 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分别于0、2、4、6、8小时进行测定, 测得结果见表1。结果:变化率均<2.0%, 且RSD<2.0%, 说明供试品溶液在8小时内稳定性良好。其中变化率的计算公式为样品在n小时后的峰面积与0小时的峰面积之差与0小时峰面积的百分比。2.5.4检测限试验。分别取已知浓度的苦参碱对照品溶液用流动相进行一系列的稀释, 精密吸取各稀释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以信噪比3:1的浓度为检测限度, 测得苦参碱的检测限为0.04ng。通过以上实验, 证明本方法检测苦参碱栓中的有关物质, 专属性强, 溶液稳定性好, 检测限低, 可以有效地检测样品中的有关物质, 因此确定本方法为苦参碱栓中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2.6 有关物质样品检测。分别取六批样品 (批号小试01、小试02、小试03) 及市售样品, 照上述方法进行检测, 测定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法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碱栓的有关物质, 方法准确、方便、快捷, 提高了苦参碱栓的质量控制方法, 有利于栓剂在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摘要:目的:建立苦参碱栓的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但为了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 我们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苦参药材含量检测方法中的色谱条件, 以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 (80:10:1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本方法专属性好, 苦参碱峰能与其他杂质峰有效分离, 理论板数高, 苦参碱峰峰型较好, 溶液稳定性, 精密度高。结论:此方法可作为苦参碱栓有关物质的检测。

关键词:苦参碱栓,高效液相色谱法,有关物质

参考文献

[1]苦参碱栓药品标准WS-10001- (HD-0049) -2002.

有关物质测定 篇8

关键词:布洛芬片,有关物质,HPLC

布洛芬片为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解热镇痛。欧洲药典、美国药典对其有关物质均做了限度检查要求, 而《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其有关物质未进行控制, 故参考国外药典, 经系统的方法学研究, 确定本方法用以控制产品质量。

1 仪器与试药

Waters515高效液相色谱仪;梅特勒AE240电子分析天平。布洛芬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生产;杂质对照品:欧洲进口, 乙腈、磷酸:色谱纯, 甲醇: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色谱柱Spherisorb C18 (4.6×150mm, 5μm) , 流动相:乙腈-水-磷酸=340:600:0.5, 加水定容至1000ml, 检测波长214nm, 进样量20μl。

2.2 溶液的配制及柱效试验:

供试品溶液:取细粉0.4g (约相当于布洛芬0.2g) 置100ml量瓶中, 加甲醇30ml溶解, 用水定容至刻度, 即得;

对照溶液 (a) :取供试品溶液1.0ml置10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 即得。

对照溶液 (b) :取布洛芬对照品约50mg置25ml量瓶中, 加0.06mg/ml 4-丁基苯丙酸对照品溶液和0.02mg/ml 4-异丁基苯乙酮对照品溶液各2.5ml,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即得。对照溶液 (b) 色谱图中峰谷比不小于1.5 (即Hp/Hv≥1.5, Hp为杂质B峰高, Hv为从布洛芬峰分离杂质B峰的曲线最低点超过基线的高度, 必要时可调整流动相中乙腈比例) 。

2.3 分离度试验:

取布洛芬和已知杂质对照品配成混合对照品溶液, 进样, 结果见图1。

1号峰:4-甲苯基丙酸;2号峰:2- (4-异丁酰苯基) 丙酸;3号峰:4-乙基苯基丙酸;4号峰:4-异丁基苯丙酰胺;5号峰:4-异丁基苯甲酸;6号峰:3-异丁基苯丙酸;7号峰:布洛芬;8号峰:4-丁基苯丙酸;9号峰:4-异丁基苯乙酮

2.4 专属性试验。

2.4.1 空白辅料干扰试验:取空白辅料依法检查, 结果不干扰杂质的检出。

2.4.2 强制降解试验:经强酸、强碱、氧化、光照、高温破坏试验, 结果显示在氧化和高温条件下有新的未知杂质产生, 新产生的杂质在本条件下能与主峰完全分离。

2.5 检测限。

取布洛芬杂质混合对照品溶液, 用甲醇逐级稀释使各杂质的信噪比均约为3:1, 杂质4-甲苯基丙酸、2- (4-异丁酰苯基) 丙酸和2- (4-乙基苯基) 丙酸的检测限为10ng/ml;杂质4-异丁基苯甲酸的检测限为43ng/ml;杂质4-异丁基苯丙酰胺、3-异丁基苯丙酸、4-丁基苯丙酸和4-异丁基苯乙酮的检测限为19ng/ml。

2.6 样品测定。

依法测定样品三批, 结果有关物质为0.03%, 0.05%和0.03%。

讨论

布洛芬制剂中的有关物质一部分来源于原料, 另有极少量为储藏过程中受温度影响产生的降解产物, 国外药典对于布洛芬的杂质控制达到10余种, 而我国仅布洛芬乳膏剂控制了2- (4-异丁酰苯基) 丙酸、4-异丁基苯甲酸和4-异丁基乙酰苯三种杂质, 其余剂型均未做规定。对布洛芬制剂进行有关物质控制, 提高临床用药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欧洲药典[Z].

[2]英国药典[Z].

有关物质测定 篇9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 Technologies 6890N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七氟烷对照品(批号:090228),三批样品(天津市智康科技有限公司,批号:090301、090302、090303),戊氟异丙基氟甲醚、己氟异丙基甲基醚均为USP对照品,1,2-二氯乙烷、二甲氧基甲烷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Dikma Technologies DM-624(75 m×0.53 mm,3.0μm);柱温:程序升温(初始温度45℃,保持1 min,再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20℃,保持1 min,再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保持3 min);载气:氮气(恒流:4.00 mL/min);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50℃;进样量:2μL。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按七氟烷峰计算理论板数应不低于5 000,七氟烷峰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

2.2 分离度试验

分别取戊氟异丙基氟甲醚对照品和己氟异丙基甲基醚对照品适量,用1,2-二氯乙烷溶解,按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戊氟异丙基氟甲醚的保留时间为13.394 min,己氟异丙基氟甲醚为13.873 min。在对照品中加入少量以上两种杂质对照品,以二甲氧基甲烷为内标,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结果显示,戊氟异丙基氟甲醚的保留时间为13.503 min,己氟异丙基氟甲醚为13.859 min,七氟烷为14.465 min,内标为15.971 min,上述各峰分离度良好。见图1。

2.3 线性关系考察

取两个5 mL量瓶,加入部分1,2-二氯乙烷溶剂,精密称量七氟烷对照品(批号:090228)和二甲氧基甲烷各50μLL分别置于量瓶中,用1,2-二氯乙烷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得对照品储备液和内标储备液。精密量取对照品储备液100、150、250、400、500μL,分别置10 mL量瓶中(先加入1,2-二氯乙烷适量),各加入内标储备液250μL并用1,2-二氯乙烷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对照品溶液浓度分别为0.10、、0.15、0.25、0.40、0.50μL/mL;内标溶液浓度为0.25μL/mL。

用上述色谱条件对标准溶液进行测定,各进样2μL,记录样品与内标峰面积。以浓度为横坐标,样品和内标物峰面积比为纵坐标,回归方程:Y=4.269X-0.041 3,r=0.999 6。。

2.4 最低检测限

取线性范围测定项下的对照品溶液,稀释至0.002 5μL/mL,,进样2μL,经测定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七氟烷的最低检测限为7.96 ng(S/N=3)。

2.5 定量限

取线性范围测定项下的对照品溶液,稀释至0.012 5μL/mL,,进样2μL,重复进样6次,七氟烷与二甲氧基甲烷的峰面积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41%。

2.6 进样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含对照品和内标物0.25μL/mL的溶液2μLL注入气相色谱仪,重复进样6次,七氟烷与二甲氧基甲烷的峰面积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8%。

2.7 校正因子测定

取1,2-二氯乙烷适量,置于两个5 mL量瓶中,精密称定,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加入对照品和二甲氧基甲烷(内标物))各50μL,精密称定,用1,2-二氯乙烷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量注射器各取250μL置同一10 mL量瓶中,用1,2-二氯乙烷定容,摇匀。量取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平行进样4次,平均校正因子为0.56,七氟烷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

计算公式:校正因子,其中A为峰面积,W为质量。。

2.8 有关物质的测定

精密量取七氟烷三批样品(090301、090302、090303))50 mL于不同量瓶中,精密量取内标溶液12.5μL分别加入样品中,称重,得样品测定溶液(含内标0.25μL/mL),将各批样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每批平行测定2次,记录色谱图。见图2。根据峰面积按下面公式计算杂质含量。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主成分按自身对照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总和与内标的峰面积比,不得大于对照液主峰与内标的峰面积比(1%)。另一已知杂质己氟异丙基甲基醚含量极小,在各批样品中峰面积均小于1,样品中所有杂质含量均不大于0.005 0%。根据上述方法测定3批样品的有关物质,结果见表1。

计算公式:含量,其中,140.9为换算得出的有关物质质量(μg/g)的换算系数,f为平均校正因子,A为峰面积。

由表1可见,各样品中未知杂质总含量均小于0.005 0%,单个最大挥发性杂质含量小于0.002 5%,含已知杂质戊氟异丙基氟甲醚小于0.002 5%,己氟异丙基氟甲醚含量小于0.005 0%。以上各批样品含量测定符合要求。

3 讨论

3.1 程序升温条件

分别考察了起始温度为40、45、60、100℃和流速2、4、8、10 mL/min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发现起始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小于流速对其的影响,流速越慢,分离效果越好,在考虑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两者后,选用流速4 mL/min,起始温度45℃;并尝试不同的升温程序以保证主峰与各个杂质峰的分离效果,得出最优条件。

3.2 色谱柱的选择

分别考察了DB-624(30 m)和DM-624(75 m)的毛细管柱,通过改变流速和升温速度,比较各条件下的分离度,DB-624不能分离主峰前的两个已知杂质峰,而DM-624分离度较好,主峰保留时间为14.4 min,内标峰为15.9 min,戊氟异丙基氟甲醚为13.4 min,己氟异丙基氟甲醚为13.8 min,其他未知杂质峰分别为12.8、13.2、13.6、15.1、15.5、16.9、18.1、18.4、19.5、20.6 min。

3.3 杂质的分离

戊氟异丙基氟甲醚虽未被证实对人体有毒性,但其已被实验证实可使大鼠肾中毒,使其近曲小管单个细胞坏死并扩散。另据报道,戊氟异丙基氟甲醚作用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内8 h,会使其肾小管单个细胞退化及坏死,故实现戊氟异丙基氟甲醚与七氟烷主峰的分离并控制其含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己氟异丙基甲基醚对人体的毒性尽管未见报道,但作为已知杂质,本方法对其进行了很好的分离。

摘要:目的 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七氟烷的有关物质。方法 本文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程序升温,FID检测器,色谱柱为DM-624毛细管柱(以6%氰丙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相;75 m×0.53 mm,3.0μm),对七氟烷合成工艺中存在的已知杂质戊氟异丙基氟甲醚和己氟异丙基甲基醚及未知杂质都进行了很好的分离和测定。结果 七氟烷杂质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140.72μg/mL,回归方程:Y=4.269X-0.041 3(r=0.999 6)。最低检测限为6.272 ng,精密度RSD为1.88%。结论 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用于七氟烷的有关物质检查。

关键词:七氟烷,有关物质,气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

[1]姬梅,于布为.七氟烷用于承认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J].上海医学,2007,12(30):11.

[2]Hut BA,Mazze RI,Cook TL,et al.Thremorcgulatory defect in rats dur-ing anesthesia[J].Anesth,1977,(56):9.

[3]Bernard MR,John CL.The method of inducing anesthesia by adminis-tering an anesthetically effective amount of the compound fluo-romethyl1,1,1,3,3,3-hexafluoro-2-propylether[P].US:3,683.

有关物质测定 篇10

1 仪器与试药

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电子天平(Sartorius BP211D),德国塞多利斯;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60),安捷伦; pH计(Delta320),瑞士梅特勒。

甲醇(一级色谱纯);纯净水(娃哈哈纯净水);其他试剂均为为分析纯;益母草碱样品(安徽中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益母草胺样品(安徽中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Waters SunFire C18液相色谱柱250×4.6 mm,5 μm;流动相:0.025 mol/L磷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6.5)-甲醇(15:8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77 nm;柱温:25 ℃;进样量:20 μL;理论板数按益母草碱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3 溶液的制备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益母草碱样品10.68 mg置10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溶液1 mL置10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4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20 μL,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见益母草碱的保留时间约为5.4 min,理论板数按益母草碱峰计算不小于3000,各峰的分离度符合要求。

5 专属性试验

5.1 可能存在的杂质分离试验[4]

取供试品溶液和益母草胺溶液(精密称取12.14 mg置10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等量混合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20 μL,结果见图2,二者完全分开,分离度为:2.45,符合要求。

5.2 进样精密度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测得峰面积分别为:5401.3,5438.3,5354.4,5417.3,5391.8,5453.7,平均峰面积为:5409.5,计算得 RSD=0.9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

5.3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样品溶液于室温下在配制后的0、2、4、6、8、10 h,按“2”项下的色谱条件进样测定,测得峰面积分别为628.5、615.4、617.3、611.7、606.2、610.4,平均峰面积为:614.9,计算得RSD=1.25%。可见供试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10 h内稳定。

5.4 破坏性试验[5,6,7]

5.4.1 酸破坏试验

精密量取益母草碱供试品溶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1 mol/L盐酸溶液2 mL,室温下放置5 h,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中性,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20 μL 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记录色谱图,如图3,由此可见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产生了待验证的物质。

5.4.2 碱破坏试验

精密量取益母草碱供试品溶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2 mL,室温下放置5 h,加1 mol/L盐酸溶液调节至中性,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20 μL 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记录色谱图,如图4,由此可见在碱性条件下分离出有待验证的杂质。

5.4.3 氧化破坏试验

精密量取益母草碱供试品溶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3%过氧化氢溶液2 mL,室温下放置5 h,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20 μL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记录色谱图,如图5,由此可见氧化条件下较稳定。

5.4.4 高温破坏试验

精密量取益母草碱供试品溶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在60 ℃水浴中4 h,做高温破坏试验;取续滤液20 μL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记录色谱图,如图6,由此可见高温条件下较稳定。

5.4.5 光照破坏试验

精密量取益母草碱供试品溶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在4000 LX光照下8 h,做光照破坏试验;取续滤液20 μL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记录色谱图,如图7,由此可见光照条件下稳定。

6 有关物质测定

精密称取供试品10.6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0 mL,置10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对照溶液。取对照溶液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益母草碱色谱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结果表明,各杂质峰面积的和均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

7 结 论

益母草碱在酸、碱条件下不稳定,产生了待确定物质;在光照、氧化、高温的条件下较稳定。本方法建立的色谱条件可同时进行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的测定,且益母草碱峰与已知杂质(益母草胺)和其他未知杂质具有良好的分离度,操作简便,准确快速。

摘要:建立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益母草碱有关物质的方法。C18色谱柱,流动相:0.025 mol/L磷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6.5)-甲醇(15∶85);流速0.87 mL/min;检测波长277 nm。研究显示用该HPLC方法对合成益母草碱有关物质检测具有良好的专属性,且对合成益母草碱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指示能力。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人工合成益母草碱,有关物质

参考文献

[1]郭鹏,高颖,张静泽,等.益母草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1):83-84.

[2]范美华,王健鑫,李鹏,等.益母草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物与临床[J].2006,6(7):528-529.

[3]张娴,鹏国平.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2):104.

[4]李莉,汤磊,黄家宇,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甲基蓝原料药的有关物质[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10):1698-1701.

[5]程东升,陈蕾,南楠,等.劳拉西泮原料及其片剂中有关物质的检查[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2):1800-1803.

[6]江帆,聂晶,余建清,等.高效液相法测定益母草中益母草碱含量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8,24(3):347-349.

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关物质测定 篇11

1 仪器与试剂

丹参酮ⅡA磺酸钠精制品 (自制100703、100714、100718、1 0 0 7 2 5) ;丹参酮Ⅰ磺酸钠 (纯度:9 8.2 3%, 实验室合成并精制)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10766-200416) 。Agilent 11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配有Anastar色谱工作站) 。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 (70∶30) (加庚烷磺酸钠 (0.5g→1000mL) , 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1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10μL。

2.2 测定法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25mg, 精密称定, 置50mL量瓶中, 加入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 即得。

对照品溶液 (1) :取供试品溶液1mL置100mL量瓶中, 加入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对照品溶液 (2) :取丹参酮Ⅰ磺酸钠对照品、丹参酮ⅡA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流动相稀释成每1mL含丹参酮Ⅰ磺酸钠和丹参酮ⅡA0.02mg的混合溶液。

取对照品溶液 (1) 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调节检测灵敏度, 使主成分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10%, 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 (1) 、 (2) 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出现与对照品溶液 (2) 两个主峰相对应的峰, 均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的4.0倍 (4.0%) ;其他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 (1) 主峰面积的4倍 (4.0%) 。结果见下表1。

2.3 最小检出量

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 将此溶液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μg、0.5μg、0.05μg的溶液。分别精密吸取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得最小检出量为0.5ng。

2.4 专属性试验

(1) 酸分解:取供试品溶液1mL, 加0.1mol/L HCl溶液1mL, 放置30min, 用0.1mol/L NaOH调pH为中性, 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2) 碱分解:取供试品溶液1mL, 加入0.1mol/L NaOH溶液1mL, 放置30min, 用0.1mol/L HCl调pH为中性, 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3) 氧化分解:取供试品溶液1mL, 加入1mL双氧水, 放置30min, 测定分解产物, 约分解3%。 (4) 光分解:取供试品溶液5mL, 在 (4500±500) LX灯下放置3h后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5) 高温分解:取供试品溶液5mL置60℃水浴中放置3h, 放冷, 定容, 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取酸、碱、双氧水、流动相空白、上述溶液及2.2项下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本方法的专属性好, 可用于有关物质的测定。

3 讨论

检测波长选择:取对照品适量, 加水制成每1mL含0.5μg的溶液, 照分光光度法[3], 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结果本品在226nm、271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考虑到波长靠近200nm溶剂峰一般比较大, 故选271nm为检测波长。

流动相选择:首先选用甲醇-水 (60∶40) , 结果保留时间太长;后调节比例, 使甲醇比例增大, 结果保留时间仍然太长;后在流动相中加了少量庚烷磺酸钠, 结果出峰时间明显提前, 保留时间合适, 只是峰不对称;后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 结果峰保留时间合适, 且峰形比较对称。最终选择流动相为甲醇-水 (70∶30) , 加庚烷磺酸钠 (0.5g→1000mL) , 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

国家药品标准[4]采用用薄层色谱法控制有关物质, 但其灵敏度较低, 所以我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最终确定本方法准确, 可靠。

参考文献

[1]钱名堃, 杨保津, 顾文华, 等.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J].化学学报, 1978, 36 (3) :199-205.

[2]柳永青.丹参酮ⅡA磺酸钠含量测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 :65-66.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2005年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ⅣA.

上一篇:高校改革发展下一篇:行动导向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