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产品

2024-07-31

非物质产品(精选6篇)

非物质产品 篇1

信息化社会文化的变革是一个由以创造和生产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社会向一个以服务或非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未来“新的设计”将是一种服务于物质社会的非物质设计, 这也是一种使生活方式人文化的设计。“非物质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未来设计, 不仅对引导产生合理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为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形成中国特色设计文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思路。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 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同时使社会以及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革。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使传统设计本身成为改造的对象, 而计算机作为一种方便而且理想的设计工具, 导致设计从手段、方法、过程等方面开始迈入“数字信息化”的设计时代。这种“非物质设计”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化与人文性。它也展现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意义从实用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 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的一个变迁过程。

一、未来设计的非物质化趋势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在因特网的环境中以及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 设计从范围、定义、本质、功能及教育诸具体方面开始向“非物质”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方向变革。美国学者马克·第亚尼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 人们工作的主导性结构形成的一个主要特色, 就是技术的无所不在性和随机应变性。从以人力工作发展到以机器工作, 再发展到以电脑为工具工作, 其间发生的迅速的技术变化, 导致了个人和群体为适应其特殊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这种技术变化同时发生的, 还有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革, 这一变革反映了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到一个基于服务或非物质产品的社会的变化过程。在这样一些新的条件下, 设计已经变成一个更复杂和多学科相结合的活动。”[1]这就是说未来设计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硬件设计, 即不像传统那样设计类似椅子、屏风、键盘之类的物质产品, 而是着重对诸如系统、组织结构、智能化、界面、氛围、交流互动、信息娱乐服务以及数字艺术等“非物质化设计”。它涵盖绿色设计、仿生设计、符号设计、无障碍设计等多个方面, 注重激发消费者的创造潜能和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当然“非物质”并非是“物质”的简单反义。在信息化时代里, 物质设计与非物质设计共存, 工业产品与软件产品共存, 机器生产方式与数字化生产方式共存。如汽车设计, 不仅仅是设计物质的汽车本身, 而且要求更多地考虑非物质的交通和环境等问题;洗衣机设计不仅是洗衣机本身的设计, 更多考虑的是洗衣服务的方式和可能的使用习惯。可见, 物质设计中早已存在非物质性考虑 (如产品的构思和设想、功能和样式) , 而非物质设计又必定借助物质形式才能得以实现 (如产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附着在产品的物质性之上) ;两者互为联系和基础, 缺一不可。然而非物质设计又是对物质设计的一种超越, 并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超越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和发展的路径。非物质设计作为物质设计的前期存在形式, 蜕变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存在形式, 无疑是当代科学技术与艺术进一步结合的产物, 也预示着未来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非物质设计的信息化特征

从前文所述中不难看出, 未来的非物质设计跨越了学科的界限, 把设计师、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大众传播专家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使传统艺术设计发展成为以虚拟设计与制造、网络社区设计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为主的视觉艺术。

信息化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主要特征, 体现在许多不同的非物质层面。首先, 由于高科技所带来的数字化技术的渗入, 设计师需要凭借电脑所提供的新空间, 以虚拟化、数字化为设计媒介或手段与新技术相匹配进行设计。如苹果机等绘图工具几乎完全取代了绘图桌, 各种绘图、设计软件代替了铅笔, 所有需要绘制的形象, 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 还是立面、侧面、横截面都在电脑中完成。这使得设计者的想象力如虎添翼, 并在更大的空间里尽情发挥创造性。.其次, 信息化界面设计过程就是人与机器的信息传达与交流过程。一方面设计的产品已不再有物质层面的存在形式, 而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产品。产品的外在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为表现功能, 产品功能也成为一种“超功能”。例如文件在电脑中的复制粘贴, 物质层面的纸张、文件夹已不存在, 我们看到的只是信息复制的数字化表现。屏幕上显示纸张向某个文件夹飞去, 实际上只是为方便使用者了解信息处理过程而在非物质操作下特意添加的物质形式。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借助虚拟设计为产品的创意设计、形式变更以及工艺优化提供虚拟的三维环境, 对产品进行虚拟的加工、装配和评价。这样既避免实体设计中的问题和缺陷, 又降低了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成本, 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再次, 设计中图形符号的样式和表达方式虽由信息本身和理性的规范决定, 但也需要艺术及感觉的配合, 这种艺术和感觉必须与科学和理性结合, 它要求任何一个形的出现必须要有明确的、科学的、实证的理由才可确立。李砚祖教授在《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中认为信息设计类似于“地图”的绘制。他认为地图制作者将具象事物科学严谨地转换为符号并将它们合成为有意义能识别的图形时, 他既参与了科学的生产过程又参与了艺术的制造过程。以上这些都是提供给用户的对信息的判断、使用、感受、处理和管理的权利, 属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化表现。

三、非物质设计的人文性价值

信息时代强化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个性化的生存方式, 人们更渴望设计在提供更好功能的同时, 突出设计产品的精神追求和设计的个性化与情感化表现, 使其包含更多的人文价值。德国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提出的“形式服从情感”的理念认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 更是对产品所包含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购买。所以非物质设计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 担当着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并扮演着延续人类文明的角色。然而作为连接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的非物质设计, 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 重视人文文化的表现, 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人文性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为了使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与尊严真正得到重识, 设计必须真正贴近使用者的愿望。非物质设计将与使用者的交流沟通贯穿在设计作品生存周期的全过程中。一个好的设计必定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设计, “它产生于深刻的认知及力求实现某种强烈的想法的创造性努力的基础之上。但这种努力应永远受到制约:即永远属于它的特定主题而不是基于创作者的个人自我表达。”[2]设计的社会责任是使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为使用者代言, 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非物质设计运行中设计师通过倾听并贯彻使用者需求个性, 从中获得灵感, 创作出实用而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从而使人们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成为可能, 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日本一家吸尘器公司, 设计了一种吸尘器的租赁服务体系;GR地铁公司设计了一种快速地铁+出租+自行车的系统交通服务方式, 由于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灵活快捷的交通条件, 而深受民众欢迎。

其二, “非物质设计”又是以为人服务为根本的设计, 整个过程是以产品为基础, 服务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在这种服务为本的非物质设计中, 服务量成为联系生产者与用户的纽带, 生产者以提供“服务”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服务需要的用户。侧重点从更新换代逐渐转为减少消耗、物尽其用、资源共享, 将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 因此会主动地去做一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工作 (如有用部件回收再利用) , 用户选择使用产品, 按服务量付费, 这样就会主动优化使用过程。最终使生产者与用户共同担负起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责任。

其三, 非物质设计为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及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非物质设计”所倡导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与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注重修身养性、摆脱物欲以及勤劳节约、讲究实效等优良文化传统极其相似;非物质设计倡导的绿色设计与人类造物适度性的主张正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我国面临着人口大国与资源小国的矛盾, 只有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才能获得好的发展前提。非物质设计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未来的非物质化设计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并超越物质设计的一种全新设计, 它是以虚拟设计与制造网络社区设计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为主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人文性价值在于它通过对未来产品的设计, 生成而制造出相应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然, 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展, 技术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仅是人类创造更合理生存方式的“手段”, 终极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设计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人类的未来, 从发展的角度看, 在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之时, 设计的趋势将又向“自然平衡为中心”的方向转变, 从而形成“以生命环境为中心”的新的设计趋势。非物质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未来设计, 对于引导形成合理的生活及生产方式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从辩证的角度去不断修正观念, 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符合信息时代的设计观念, 将非物质设计所具有的前瞻性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到更有效、更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发展方向。

注释

1[1][美]马克·第亚尼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2][意]准托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设计与激情[J].载: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 1993 (2)

非物质产品 篇2

李新民

物质是客观的唯一存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这是科学坚定的信念,是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然而,根据科学已有的结果,我们从两方面证明非物质的存在。

一 非物质存在的证明一

现代科学已证明:微观物质粒子无不是在高速的加速运动中。如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质子在原子核作高频振动,电子和质子还在高速的自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有物质粒子的加速运动都有一个外力作用于粒子上。现代科学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的唯一存在,宇宙是物质组成的。如果宇宙是物质组成的,宇宙中的物质粒子又都处在不停地加速中,那么作用于物质粒子产生加速度的所有的外力是不存在的,即物质粒子加速运动是物质自身自有的,不是外界提供的。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矛盾,因此宇宙一定存在非物质,物质粒子的加速运动的作用力是非物质提供的。

二非物质存在的证明二

我们现在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基础力学中运动和力的一些关系没有讨论。力—— 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才能感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力传给另一个物体,它们必须接触作用才能进行传递。两运动物体接触作用或碰撞,由于两物体运动速度不同,两物体接触作用就会产生给对方的作用力。例如甲物体对乙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乙就产生一个力作用于甲物体,甲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于乙。这说明:物体之间产生的力是一个运动物体对另一个运动物体的阻碍产生的,并且力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才能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到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运动产生力,力是通过物体的接触传递的。另外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要运动和物体的加速运动,必须有外力作用物体。这样我们得出: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由于物质粒子都是在高速的加速中,如果物质的运动不需要外力和物质运动是由物质自身的力产生的,这又和牛顿第二定律矛盾,这又显示非物质必须存在,力和运动的关系只在物质身上表现显然是荒谬的。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我们要跳出这个逻辑循环,使逻辑自洽我们必须认为非物质的存在,同时要求非物质产生的力,存在的运动和物质的力和运动其形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正是用力和运动的形式推论非物质的存在,并以此划分物质和非物质的。物质运动是轨道运动,自旋和振动;物质运动需要有一个外力支持;物质运动的传递也是外力的传递,这是物质的性质。于此不同的就是非物质,非物质要求1支持运动的力不是外力,是内部力。2运动

不是轨道运动,自旋运动和振动运动,而是其他运动形式。在自然界中,热辐射波,光等各种电磁波具有这两个要求。

以上我们通过科学结果,物理定律和逻辑推理证明了非物质的存在的同时,还证明1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并且力和运动谁也不比谁基本。2物质之间传递力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有力作用于物体就会对物体作功,表现出能量的性质。由于运动又产生力,运动作用于物体也能对物体作功。因此物质能量的本质是力和运动的储存。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是物质运动和作用力作用的表现;是力和运动的储存,能量的大小是运动和力作用大小的度量。能量是运动和力的储存比能量是动能和势能的储存的科学定义更基本。运动和力是客观存在的,能量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运动和力是本质,能量是形式;运动和力是比能量更基本的物理概念。

非物质的存在可以说是肯定的,非物质运动一定和物质运动不一样,不然也没有必要将其区分了。非物质的运动不是轨道运动,不是自旋运动,不是原点振动,总之非物质运动不会是物质运动的任何形式之一,不然它就是物质了。

非物质纺车 篇3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6月11日,在上海非物質文化遗产展上,来自乌泥泾75岁的唐阿婆用一架木制脚踏纺车纺棉线。这样的纺车,诞生于700多年前,由乌泥泾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人物---黄道婆所发明。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不但催生了一门新兴产业,而且改变了江南的经济结构,泽被故里,造福一方。如今,这种纺车只能在纪念馆里看到,作为工具,它已成为历史,但作为文化,将源远流长。

75岁的老婆婆,操作一架与黄道婆同龄的纺车,如此"物质化"场景,要写非物质文字,便疑惑了。简单理解,非物质,还是文化的,似是特指精神领域感觉得到,但又无形无状的"抽象东西"。如,感情的、思考的。只是,感情出眼神,思考挤皱纹。有什么不借助载体,就能运行和传播呢?没有吧。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答案很干巴,无奈何,抄录若干(不是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还特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生活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还有相应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读完这些,晓得了"非",但也不知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了。俺老百姓不形而上了,到此为止。

2005年,上海组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推荐和申报工作,其中有乌泥泾黄道婆及其纺织技术,上海沪剧"小山歌"等。电脑资料中,还看到南翔小笼包、百乐门舞厅等的恳切申报。也有批评,如对"中山装制作技艺",有关方面"不关心"。

今年6月,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出,10大门类83个项目。江南丝竹、沪剧、越剧、昆曲、京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两年一回,一国一回一个。迄今批准47项,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和古琴。

再谈“非物质的有效激励” 篇4

针对于员工的激励,情商领导力中高效激励有20种方法,篇幅有限,张顾严先为大家分享6种方法。从情商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如何激励下属更有效。如何以最小的物质代价,激发更大的团队贡献。

方法一:勤沟通

如果,你认为沟通不能算是一种激励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没有人喜欢和冷冰冰的命令发布者合作。恰当的沟通,不仅可以塑造领导的亲和力,而且,对激发员工激情大有裨益。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外,不妨玩点儿花样,比如:与下属集体进餐,或与某个下属来个单独“约会”。事实上,只要是对下属的真心关怀,都会起到正面的激励效果。很多时候,“另类”的温情沟通或许比大张旗鼓的褒奖一番更为奏效。

我非常喜欢用网络沟通的形式,可以随时与下属互动,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有针对性地指导他的工作,并且给予鼓励。有时,哪怕是天气转凉时的一句问候,生日时的一句祝福,劳累中的一句叮咛,都会让员工备受鼓舞。而且我发现,在网络沟通中,我的同事不是给我备注“张顾严老师”或者“张总”这种距有距离感的称呼,而是备注“大哥”。距离近了,工作更加轻松。

同时,可以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制成一个个的锦囊妙计,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下属。给下属解决问题和减少压力,其实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吗?

方法二:常表扬

一般情况下,每个员工的薪酬都是保密的。但要知道,人都是有那么虚荣心的。即使某个员工因为表现出色而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也会因为不是公开的褒奖而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尝试在定期的全体员工会议上,公开表扬表现出色的员工,同时介绍他的突出成绩和贡献,让他有面子一把。得到这样表扬的员工,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进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而未得到表扬的员工,也会不甘示弱的在未来的日子里,为荣誉而战。

如果情况实在不允许,用行动表示也十分可取,随意地拍拍员工的肩膀,或者给一句由衷的赞赏,可以让员工一整天精神饱满。

在公司每季度的绩效评比中,业绩前三名的公司,会有分公司高管团队上台领奖。我亲自颁奖,奖金与证书一起发,双手奉上,同时与这些团队合影。这种情况下,业绩好的团队更加的有面子。在他们回到分公司后,照片往前台橱窗一放,整个公司都有种莫大的荣誉感。

方法三:看需求

由于员工的性别、年龄、喜好、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激励的需求也会不尽相同。

我一直反对对所有人的奖励内容都是一样的。比如对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员工来说,什么产假政策、住房补贴之类的激励对他(她)来说,意义并不太大,因为他(她)还不需要。但如果你奖励他(她)IPHONE、手机、健身卡之类的时尚产品,或者是投其所好地送上他最想得到的东西时,效果一定倍增。

对于新员工来说,尽量的“体贴”是最重要的,比如:陪新员工共同走一次上班路。不要总絮絮叨叨嫌员工总是迟到,看看员工的家离公司到底有多远,上班的路程是否辛苦。甚至不时地做个“家访”,了解他(她)的各种个人喜好、家庭状况,这不仅会为以后你们之间的沟通建立基础,也可以为你对其采用怎样个性化的激励方式提供依据,

记住:最有效的激励一定是让员工感到感动和惊喜的那种。 我曾经为重庆一家连锁餐饮的集团企业,在内部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奖励方案。结果,拿到这些奖励的员工无不热泪盈眶,对董事长及公司感恩戴德。增加了员工的忠诚度,自然而然也激发了员工的贡献度。

方法四:出新招

对于越来越多的新锐企业、新兴行业,尤其是“80后”的员工,传统意义上的激励方式已经失去了诱惑力。如今要想激励员工,经理们不得不花费些心思和好好伤伤脑筋啦。

以下方式虽然只有在我的两天一夜总裁情商赢利风暴中讲到,不过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虽然看似平常,但你不一定想得到啊。

奖励卡片:

给需要表扬的员工一张漂亮的卡片,上面写着你要感谢的话(21世纪最伟大的CEO杰克韦尔奇常用此招)。员工可以把它置于桌上,也可以贴在自己工作间。领导的鼓励抬头可见,哈哈,能不心花怒放,疲惫尽消吗?

积分奖励卡:

很多人对于超市、商场、话费、信用卡积分换购乐此不疲。不停的消费。我们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实行这种制度。对于有出色表现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分值。同时,每个分值都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比如:小王因为开拓了几个大客户而得到奖励100分,小李因为开拓一个区域市场而得到300分的奖励。那么,对照一下吧:100分可以兑换钥匙包、名片夹、鼠标等礼品;300分可以兑换MP3、领带、健身卡等礼品。当然,员工也可以累计积分,然后兑换大奖。“想得大奖吗?那就努力工作吧!”

超市大搬家:

指定一家超市,在规定的时限内,比如两分钟,让受到表扬的员工随便拿喜欢的商品,数量不限,费用由公司埋单(这种奖励需要特定时间和特定时机,而且要选好你要进行换购的超市。)。这种激励方式很有点游戏的感觉,如果谁想体会一下“搬家”的热烈场面,那么就要努力啦。

方法五:旧牌新出

对于那些工作强度很大,或工作时间很紧张的员工,带薪休假永远是最需要的奖励。同时,定期组织项目组出去旅行,或者组织一些家属参加的旅行派对,并且把活动的照片在部门内进行展出,与大家分享旅行的愉快。轻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同样是一种激励,甚至比你多发工资还要有效。

当然,也可以把旅行搞成积分制,比如:可以将两次短途旅行,合并成一次长途旅行。激励一样可以有举一反三的创新和变化无穷的乐趣。

另外,对员工自我能力提升的培训项目,有选择的进行轮岗,永远是备受青睐的激励方法。因为,得到了送出去培训或者轮岗的机会,通常就意味着自己已成为重点培训对象,将来更有可能会被升职或者加薪。没有什么方式比打着未来的名义更具有诱惑力。

方法六:用心感动

每年的年终总结会,都是一个难得的激励员工的好机会。此时,除了奖赏,打动人心是上上策。

比如:将公司的最佳员工的故事制作成FLASH或者小纪录片,配上音乐和话外音,然后在公司全体的颁奖典礼上,用大屏幕播放给全公司的领导和员工看。很多员工都很感动,获奖者更会热泪盈眶。安排一位神秘嘉宾,比如:获奖者的爱人与他共同领奖,必将赚取获奖员工的大把幸福惊喜之泪。

非物质的节味解读 篇5

白米白面鸡鸭鱼肉的价儿比不上窝头和野菜贵,抬手“打的”打惯了的人还要坐上那擦拭得锃光瓦亮的三轮车风光一圈儿:扔两铜子到处都可享受的大碗茶,如今没个几十块钱下不来,结婚办喜事改来革去,眼下最风光、最时髦的不是奥迪、奔驰、雪铁龙,而是我奶奶那阵的坐花轿,您说邪性不邪性?

进入80年代停办了近20年的北京庙会开始恢复。最先和北京人见面的是1984、1985年举行的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1987年,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也粉墨登场。2001年春节期间,与北京百姓阔别37年之久的北京标志性庙会——广旬庙会在原址重新恢复。如今,逢年过节赶庙会成为新时期北京市民的一项生活乐趣。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过去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市民文化当然为人们所接受。庙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不仅是简单的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而且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民情内容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如何继承、发展这份宝责的遗产,是一件功在子孙后代的事情。

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同样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或许其中某些成份正在丧失或者已经丧失了实用价值,但毕竟它们曾在定历史时段,在民众生活中占据过相当的地位。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闪烁着有益的,健康的,科学的光芒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而民俗旅游则正是体验民风民情,了解山乡生活的最好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具有或不明显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首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以民众记忆的形式存在的,尽管它不可能不体现在许多具体的物化的事物当中。即使像民间信仰这样的观念形态,也要通过仪式活动以及诸多相关的如门神、对联,纸马、灶王爷、财神像等载体呈现出来。各民族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是通过物化了的精美绣品展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拥有了这些精品,而丧失了精品背后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那便仅仅是保留了文物,而没有把产生这些精品背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继承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只保留了体魄,躯壳而忽略了灵魂。而民俗旅游则正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具有口耳相传 世代继承的特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知识的传递靠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文字,书本,学校教育进行传递,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用正规教育的方法传授知识。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口耳相传、世代继承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后部分知识,无论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只看到正规教育的重要而忽视口耳相传的教育,未必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一部分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取得的。而民俗旅游则正好可以在民间耳闻目睹去获取这些知识。

逢年过节、举办喜事才贴窗花、剪出来的形象如蝙蝠,寿桃喜字,抓髻娃娃等,都是民间象征体系的一种展现。同时,这些事象也是和其他相关事象共生的。过年要贴窗花,同时要家庭团聚祭祖,蚀神走亲访友,闹社火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民俗旅游则正好使你走入其中给心灵以极大的享受。

中国的日历时间制度诸如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劳动生活节律,诸多民族年节的设置,诞生、婚姻、丧葬等人生礼仪亲属关系,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等,总之 中国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几乎都囊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价值观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比如,汉民族和其他若干少数民族把月亮想象成、模拟成一个人类社会这个人类社会里有神,人、建筑、动物和植物,有社会活动,也有社会历史。我们民族对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寄寓了团圆、美满诸多美好情感。这使我们每当看到月亮的时候,总不禁联想到亲人、朋友、故国、祖国。近年来每逢清明,中秋、春节时大陆与台湾的包机旅游正是成全了人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全家团聚的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和巩固民族团结和谐的黏合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无形的纽带,作为一种无穷的力量,把我们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能不为欢庆春节而激动,不能不感到端午节的粽子分外香甜……

浅谈非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手段;行为激励;制度激励;思想激励

当前,很多单位在激发和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时,大多采用了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等物质手段,而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走了激励的误区,结果收效甚微,使激励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财政对各单位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的相对压缩,使各单位部门资金相对吃紧,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费用情况下更好地调动单位部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成为各单位管理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依笔者之见,充分发挥非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调动职工思想意识、精神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一、物质激励方面存在原则

(1)差异性原则。由于各单位工作人员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而且随着各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推移,职工的需要和思想观念也会相应改变。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根据激励对象和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2)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者要全面了解职工的需要构成,不但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全面满足职工的尊重、发展和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而且要善于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物质手段,通过满足物质需要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3)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个体激励是以满足不同个体需要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体意愿的集合,它体现的是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团队激励是以团队整体作为对象来进行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两种方式存在互补性,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既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能带动全体职工工作热情的普遍高涨。

二、激励方法和手段

1.领导干部的行为。激励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亦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领导者的带头作为,对下属职工的行为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吸引、教育周围的职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些通俗易懂的话同样蕴含着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无论干什么工作,办什么事,只要领导干部带头,真抓实干,群众就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跟着你走,跟着你干,就不会有完不成的任务。领导干部带头既体现出一种风格、形象,更会起到一种鞭策和激励作用,职工的眼睛是雪亮的,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制度激励。(1)建立普通职工参与管理制度。普通职工参与管理单位事务,不仅是民主集中制度在单位的充分体现,更是职工参与管理主人翁精神价值的体现。然而,有些单位缺乏这种职工参与管理的渠道,单位重大事项的讨论仅限于班子成员之间,使决策失去了民主性、广泛性,导致职工对这种决策没有责任感。因此,必须推行普通职工参与管理的制度,通过每月定期召开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广泛听取吸纳职工的意见以改进工作。让职工广泛参与单位事务,不仅能够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决策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工在单位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参与,使职工能感受到自己在单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他们形成对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责任性、主动性、创造性。(2)健全人事制度。制定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畅通进出渠道,防止“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使每一位职工都有晋升的机会。因此必须在单位内部实行职工全员考核、定期轮岗和末位淘汰制,以增加职工的新鲜感和挑战欲,使得每一位职工人人都有紧迫感、危机感,从而增强职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健全职称制度。改革现有的技术人员职称聘用办法,废除目前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终身制,使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能出。这样既有效地激发未聘人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也可给已聘人员以压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发进取。根据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每年考核选聘一次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在年度考核中工作业绩突出的职工优先聘用,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4)落实绩优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应将每月的业务学习、工作效率、服务质量、遵守工作纪律、出勤等情况与职工的津贴、福利挂钩,每月汇总后按职工工作实际发放,以奖勤罚懒。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在于激发职工内存动力和竞争意识,落实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于加强职工队伍管理,调动全职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于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服务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在于消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利影响,形成“按能取酬、多劳多得”的良性工作机制。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年终评先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绩效考评制度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思想激励。(1)理解人,及时化解职工的思想矛盾和怨气。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势必影响情绪,损害人际关系。作为领导必须经常换位思考,站在职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使职工的积极性不受挫折,得到充分发挥,作为领导,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一碗水端平,要做到公正、公平、透明、取得大家的信任和谅解,并且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职工的思想工作一旦做通,便会不计报酬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对职工来说,在精神上是一种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则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2)关心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要把关心职工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提升干部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要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激发起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职工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之中。通过走访谈心、送温暖等多种途径,使职工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化解矛盾。(3)教育人,引导职工自我管理和约束。对于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要指出、要批评,但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说话要有分寸,从理解、关心、团结和爱护的角度出发,少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待过去犯过错误的职工,要积极鼓励他们奋发向上,通过他们的转变,可以有效地鞭策、激励其他职工。要适当运用赞美,这不仅是职工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其潜能,提高工作效率。(4)熏陶人,营造和谐共事的氛围。要尊重职工人格、权力、尊严与爱好,平等待人,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让职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单位好比一个家,成员的心情都会特别舒畅,就必然带动单位的长足发展。(5)影响人,树立可供学习的可贵典型。对一些在工作中勤奋敬业、务实能干、乐于奉献,并取得卓越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树为本单位的先进典型。让全体职工了解、学习这些就在身边的榜样,以榜样为准绳,找出存在的差距,既可以鼓励先进职工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也可以激发其他职工人人都有的不服输精神,在单位内部形成向榜样学习的习惯,营造争当先进、争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王成全.知识型职工主导需要及激励因素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志,胡静.企业职工的非物质激励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上一篇:高速切削应用下一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