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物质美术文化(精选3篇)
本土非物质美术文化 篇1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分支, 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南、贵州和广西三地交界处, 湖北恩施也有少数侗族。位于湖南怀化通道县侗族, 地处于湖南西南部, 怀化市南端, 是湖南省南下两广的咽喉之道。通道县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53公里, 拥有14乡7镇以及21万多人口, 而侗族人口占其中73%。通道县是湖南最早成立以侗族为主体, 侗族、汉族、苗族和瑶族多民族的自治县。在历史上, 通道县是划分楚越边界的走廊地带, 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
历史的变迁与侗族所处的地理位置, 造就了其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村庄。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建筑设计、独特的民俗习惯等, 都是侗族本身的独特之处, 也是其具有魅力的一部分。这些独特的文化、技艺以及民俗等, 共同构成了侗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丰富的侗族人民的生活。作为侗族集体创造、集体享用和集体传承的民族文化, 是侗族团结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是侗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血脉。侗族的文化和资源非常丰富,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 物质形态的有侗族的房屋建筑、民间手工艺制品以及生产劳动工具。非物质形态则有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和节庆庆典等。这两种物质形态文化共同构成了侗族完整的文化体系。
位于湖南西南部的通道县是以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 有非常丰富的侗族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侗族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和织绣等文化。在侗族建筑文化中, 鼓楼、凉亭和花桥被誉为当地建筑中的“三宝”, 其中很多已经被国家或省里列为文化遗产。除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以外, 民族服饰方面, 以侗锦、侗帕、侗带最负盛名, 其工艺之精细, 色彩之艳丽, 图案花纹之美观, 民族特色之浓郁, 可谓巧夺天工, 是侗族非常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侗族在当地还一直享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侗歌、侗戏、琵琶、芦笙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民俗方面, 侗家的抬官人、萨岁、婚礼、喜庆、岁时等习俗古雅淳朴, 奇异独特。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中心, 沿黄土、芋头、坪坦、陇城、坪阳一带, 构成了一条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长廊, 是我国侗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也是侗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了, 历经了时间的积累, 是勤劳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是维系侗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纽带。全面发展、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实施党的科学发展观、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深的意义。
此外,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保存价值。所谓的经济价值是指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而保存价值则是指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继续的传承下去。从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上来看,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越大, 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就越高, 两者呈正比例关系。所以, 在追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价值、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同时, 前提是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 在此基础上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运用, 可以使其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 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在我国某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 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当地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 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包括民间文学、舞蹈、美术、手工技艺、民俗和节庆等) 也逐渐被国家或省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是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再生的因素, 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过程中, 必不可少会出现种种困难。一方面:政府需要发展、保护、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旅游又会给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因此, 在保护、发展和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又能带动侗族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侗族经济、文化的有效发展, 实现最终的双赢, 这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 做好侗族特色文化发展与传承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各民族政府、各相关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为侗族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举措。是体现党的民族发展政策的重要窗口, 是弘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 充分体现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核心主题。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凝聚了社会发展力量, 创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
摘要:侗族民间文学、舞蹈、美术、手工技艺、民俗与节庆等非物质形态文化, 是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也是侗族乃至其他区域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发展自身文化、经济建设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侗族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也是其民族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侗族,非物质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通银.《侗族语言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民族研究.2009-02-25.
[2]杨洪, 袁开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管理观察.2009-06-05.
[3]华春霞, 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本土非物质美术文化 篇2
传统工艺美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教育的传承, 可以说是一种中华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更是一种长久被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一、高校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的意义
目前, 高校教育是最佳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教育的传承发展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并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 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二、中国的美术教育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能和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与承载是继续创新的基本前提, 其文化的特质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证明和启示。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表现的是它的多元的文化, 久远的传统文化其来源是很丰富的, 一些外来的艺术都把印迹留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之后将它们整合吸收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整和组合, 使之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传统古典文化的一部分, 这体现出传统工艺美术的整合性这一特征上。同时, 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又表现出以某种文化、精神为核心的延续性另一特征, 在“传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添砖加瓦”形成继承性的文化。
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延续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应从重视它们的民族文化特征开始强化。传统技艺技巧的继承相对而然容易一些, 但美术作品本身能否真正传达民族文化、艺术价值能否真正体现民族精神才是发展和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 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 首先应从重视强调对其民族文化构建组成的发掘和研究着眼入手。
首先, 应对传统工艺美术有所广泛认知。它具有多种方式的分类, 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时起着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键作用。对它们的保存、继承、延续研究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有的肯定和尊重。所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背后, 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文化艺术内涵与技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在历史上产生过超大的经济价值, 至今仍作为工业生产的互补。从哪个方面来看分析, 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再认识和肯定;另外, 进入21世纪的传统工艺美术, 其延续与发展被文化变迁、技术更新和发展经济的三大矛盾冲击, 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需要去研究和探讨。
但是, 随着世界现代化不断的发展和加快的步伐, 社会现代化传媒与生活娱乐化、市场经济化方式的推动和冲击, 传统工艺美术民族文化和民间传统的原状和生态正在被制约和破坏, 已在走向面临失传、消亡的境地。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这正是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但目前此领域的学习研究还未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 某些传统生产方式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是旧有的, 它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必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随着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西方的文化不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现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性质, 导致了一些旧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受生存条件的制约而慢慢消退。因此,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不能单纯的从经济角度和以往的认知态度来看待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在满足现代经济建设需要的同时, 更要符合文化的需要, 在美术教育中把握好这个尺度,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三、高校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 必须走坚定不移的创新之路
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精彩纷呈、门类众多, 对高校的教育和研究而言, 对其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 技艺。在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资料和技艺进行收集、记载、整理后, 积累丰富的经验, 进行创新。
2. 题材。
在现今社会生活和风俗的不断改变, 原有传统题材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意义, 因此在题材的创新上, 可变性很大,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材料。
在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状态下, 新型材料可以取代原有传统材料。
4. 风格和形式。
这是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符号和标志, 关键在于虽创新但不能改变其风格和形式, 这也是其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底线。
只有把握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可以在创新传统的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内容, 可以运用传统技艺反映新时代的题材, 也可以用新的形式表现传统的内涵;也可以运用传统工艺表现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诚然, 创新是有风险的, 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 需要许多人、几代人的默默付出, 但只有持之以恒的不断创新, 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当代的传世之作, 才能赋予优秀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使优秀的传统技艺永不湮灭。
总之, 高校是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延续发展的主体, 可以说是一种中华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教育的传承使一种长久被忽视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进入了主流教育的过程。传统工艺美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在高校加强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延续发展必将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传席著.陈传席文集第五卷[M].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1.
[2]李立新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如何将本土文化引入高校美术课堂 篇3
如何才能将本土文化更好地引入高校美术课堂, 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 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的生源较宽广, 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本身就受各自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要介绍当地文化, 就要正确地引导和因材施教。首先, 教师要熟悉当地的文化脉络;以版画课程中木刻为例, 湖湘文化的源头在于楚文化, 历史悠久, 出现了大量的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的艺术佳品, 而现存的滩头年画就是代表之一, 滩头由于地处内陆, 避开了各种战乱、灾祸, 才使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完好地保留下来, 成为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个画种的特点、历史沿革、文化传承,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 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同, 学习兴趣有高有低, 可以鼓励学生介绍家乡的美术作品、文化等, 再由教师加以引导、类比, 凸显出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山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剪纸艺术, 广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竹编, 由教师从造型、题材、功用等方面加以分析, 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再激发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
二、因地制宜, 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本土文化能否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 融进美术教材里, 凸显本土文化的价值, 让学生获得对本土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本土文化的基本信念?这个问题急需思考。
1. 整合当地艺术,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本土艺术?我省有丰富的本土艺术形式, 如泥塑、瓷器、木雕﹑刺绣、扎染、版画等, 如果给美术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本土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 那么通过实践不仅丰富了课堂, 更保证了本土艺术的传承, 体现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 利用独到的教学资源, 拓展教学。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 因地制宜利用挖掘才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在上版画课程时介绍了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常宁板桥镇的版画作品,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些常宁籍的同学回家时收集整理了家乡的艺术形式再反馈到课堂中, 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经常邀请一些本土艺术家跟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本土艺术的过程中, 冲破思维定势、回归人类本性, 有益于学生情感观念的形成和民族气质的造就。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多是以视觉教学为主, 数字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亲自拍摄、收集一些本土文化具代表性的图片, 其色彩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课本图片难以比拟的。再如利用视频播放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 其生动性、细致性和准确性是教师的讲授无法达到的。设计软件应用到讲授本土文化课堂教学中是教学的创新领域。例如利用photoshop和Core IDraw等软件制作出单元形, 然后进行复制, 就能轻松制作一些连续纹样和对称纹样, 学生不用像以前那样不停地重复画, 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利用Power Point和Macromedia FLASH MX整理网络图片、音乐等资料制作欣赏类作品,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网络的即时性和便利性, 可以轻松找到相关资料和信息, 让所学知识及时与世界接轨, 让知识的更新换代更迅速, 让学生通过网络初步了解其特点及审美价值,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教学的条理性、直观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通过课堂作业, 让学生理解、创新本土文化
没有创新实践, 便没有继承和拓展。我们在将本土文化结合到艺术教学中时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 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通过不同的课堂作业形式检验教学效果。
1. 本科生要求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怎样看待不同的地域文化, 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中, 是最难教授的内容。临摹、复制本土艺术作品, 通过自己的理解创作新的美术作品, 以论文和作品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学所想是我在课程中经常布置的作业。如木刻年画、刺绣、泥塑、扎染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土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等, 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 作业要与日常课程相结合。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 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制作美术作品。例如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转化为平面设计和版画课程, 在图案设计课程中结合湘绣的造型元素, 在绘画的构图课程中借鉴圆形式, 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常见的本土文化形式、在内容选择上, 更多的是大学生生活题材。同时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 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 在发扬中不断创新, 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充满时代气息。这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何将本土文化引入高校美术课堂, 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高校美术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引导, 加以善材利用, 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仃.让工艺美术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204.
[2]刘斐.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8期.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
[4]李玉.中国民间美术赏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