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性文化

2024-09-23

非物质性文化(通用12篇)

非物质性文化 篇1

摘要: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吸取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人类的智慧、文化传统。对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对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增进国际间友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法,叙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太极文化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指出了在当前环境中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紧迫性,并对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太极文化,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我们不断地为太极拳是否存在技击喋喋不休时,当我们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争而东奔西走时,和我们同分享一个地球的西方国家,在享受工业文明近二百多年的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之余,已经开始注意到这种文明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人类所依存的生活环境,其受破坏及保护的程度开始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课题。一些我们曾经引以为荣其本身价值被我们忽视的文化,正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黯淡,这些文化成果虽然在当前社会中很难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保护这种成果的完整性,却是当代人为子孙后代了解这些成果、享受这些成果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们所熟知的、被世人称为第一健身品牌的太极拳,表现于人类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技击术,一种让人习练的健身术,太极拳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精粹。它自身不仅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开发了更为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太极拳分布在第六类“杂技与竞技”之中。

更确切地说,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文化,其文化遗产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太极拳本身,同时应该包括以太极拳为载体,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外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甚至我们还没有进行文字整理的以太极拳为载体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如果我们不进行很好的保护,随着熟悉这些传说的人的离去,这些传说我们将永远难以获悉。太极拳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吸收了中国哲学文化,在其传播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由这种思想,太极拳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礼仪、风俗、节庆,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礼仪、风俗、节庆在当今社会同样是值得我们寻觅和保护发展的。

2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文化保护的紧迫性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太极拳生长的客观环境的改变、太极拳竞技化的运作、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模式的出现,太极拳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固有的特色。当然,如果我们仅仅从民俗学的观点来看待太极拳的发展模式,或许对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并不会有太多的益处。太极拳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在不断的创新、演变,才形成了当今的各种流派。当前,我们所走的太极拳发展思路是为太极拳发展而制定的适合当代文化氛围的思路,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担心会改变它的面貌而使太极拳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也无力对太极拳的改变做出人为的选择。

一种事物要想很好的生存,它必须适应它所处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它才能够不会被“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界生存规律所淘汰。因此,当代的很多人,为了更好的传承太极拳,不遗余力地为太极拳的发展出谋划策,但是我们发现,太极拳的产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太极拳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却在一点一点的流失。犹如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在接受了西方思想之后,虽然具备了很强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却少了中国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本身内涵的流失,主要是我们对太极拳认识不深,对其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所致。我们应该发现,太极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比仅仅追求比赛的可比性、可操作性要高很多。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太极拳对于人们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看到,在现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太极文化伴随着这种转型自身也在进行着蜕变。我们说,太极文化的良性转变对太极拳的发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太极拳在转变的过程中,一些不受我们关注的、我们没有认识到其价值的文化内涵却在这种转变中、在我们的视线中不经意地流失。

目前,还有一些让我们敬仰的民间拳师在默默无闻地对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着努力,或许他们的名字我们很难逐一获悉,或许他们的名字不会注入史册,但是他们对太极拳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拳师已经进入高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多拳师离我们而去。对于这样的拳师,需要我们尽快进一步的挖掘、尊敬、善待,对其所蕴含的太极文化进行很好的保护。

虽然太极拳在当今社会中流传比较广泛,习练人群最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太极拳的技击精华熟知的并不是太多。我们不得不承认,关于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其中的奥妙,有些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都很难解释清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搞科学的人士对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并不清楚,而真正懂得太极拳技击内涵的人士也不愿把这种内涵轻易公布于众。这种以技击原理存在的文化遗产,不仅给我们进行保护提出了难题,也是我们在面对太极文化遗产所必须放在首位的环节。

3 作为人类非物质遗产的太极文化保护的阐释

对太极拳文化进行非物质文化保护,是我们国人的共同心声,能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人的共同追求。但是在申遗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为申遗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等待申遗的结果,在此期间,对于太极文化来说,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来进行保护。

在对太极文化进行保护时,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对太极拳进行保护不是限制太极拳的传承,而是为了更好地对太极拳进行传承。太极拳的传承及其内涵的展现,需要人这个重要的载体来实现,当一位伟大的拳师离我们而去,他本身所具有的对太极拳文化的资深研究,除了其为我们留下的资料外,其它的便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够通过静态的媒介来了解他的存在,这对太极拳文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作为后人没有达到他所研究境界的武者,要想达到他的境界,只能够从另一个起点来对太极拳的含义进行揣摩。

在当前全球都在提倡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际,有很多方式可以对太极文化进行保护,在这里,笔者借用白庚胜先生曾经提到过的保护方式,简单的概括为静态的保护和动态的保护。

所谓静态的保护,就是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如:录像、电影、光盘、书籍等能够记录的工具,对这些拳师进行记载,以便于我们子子孙孙在以后的时代能够明白我们现在太极拳的样子。静态的保护不是短暂的保护,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该记载了太极拳在当代及将来的传承、发展、习练及状态,就像一个人从始至终的录像集。

太极拳的静态保护是我们能够在记忆中追随太极拳原貌的最好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只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视觉的享受,但这种方式却是我们在今后研究太极拳的重要资料。太极拳是由人来展现,不同的人习练同一种拳术由于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这种表现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就能够欣赏到它的内涵,就好像对艺术的鉴赏价值比较浮浅的我们,无法分辨出一些大家的画笔和普通的画有什么区别一样。太极拳也一样,对它进行静态的保护,使后人能够在这种静态的展现中发现太极拳的内涵美,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后人明白什么是太极拳,才能够为秉承、发展太极拳的内涵打下基础。

对太极拳进行保护的另一种方式,是动态的保护,也就是关于太极拳随着环境改变的传承问题。在其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太极拳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我们倡导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我们发现太极拳已经不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模板,在很多情况下它接受了当代的东西,并且融合了这些东西,在融合了这些东西之后其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长在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当代年轻人,已经习惯于追赶新兴潮流社会之风,淡化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对太极文化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保留,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太极拳在动态的保护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其自身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或许是我们不情愿看到的,但是我们却顺从了这种变化的发展思路,因为这种转变并不是我们武术界的一两个人所能够左右的,它是受我们生存的文化氛围影响而致。我们在对太极拳动态发展的保护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太极拳的当代价值,并且不断地对其进行静态的保护,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后人知道太极拳成长的历史和太极拳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模样。

或许会有更多的人迷惑,既然太极拳的动态保护对太极拳造的改变在所难免,我们最好的办法是不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而仅仅进行静态的保护。这样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太极拳会在我们这一代失真,太极拳也就只能够在后世的“博物馆”中见到。太极拳动态的保护,是太极拳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太极拳也不会流传到现在;而太极拳的静态保护,则为后人了解太极拳历史储备了资料,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太极拳的真正样子。太极拳的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都是为了太极拳能够更好的发展,二者为太极拳的发展、延续、充实都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贡献。

应该说,对太极拳申请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太极拳发展的唯一出路,也不是最终出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给中国一个名额来进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而在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并非太极拳,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518项。如果仅仅停留在申遗的思路上,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取得对太极文化保护的权利,即使申请成功了,要想完美地对太极文化进行保护,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即使面临这样的困难,我们申遗的脚步并不能放慢。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寻找更多的发展渠道来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保护。

4 结语

太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以竞争为主导、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这份文化遗产的明智之举,但并不是发展太极文化的唯一出路。我们在看待太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时,要站在不同的视角来探索太极文化的发展。对于太极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说,我们仅仅是以民俗的视角来看待其保护的重要性;对于太极文化的良性发展来说,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太极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太极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10.17.

非物质性文化 篇2

李新民

物质是客观的唯一存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这是科学坚定的信念,是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然而,根据科学已有的结果,我们从两方面证明非物质的存在。

一 非物质存在的证明一

现代科学已证明:微观物质粒子无不是在高速的加速运动中。如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质子在原子核作高频振动,电子和质子还在高速的自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有物质粒子的加速运动都有一个外力作用于粒子上。现代科学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的唯一存在,宇宙是物质组成的。如果宇宙是物质组成的,宇宙中的物质粒子又都处在不停地加速中,那么作用于物质粒子产生加速度的所有的外力是不存在的,即物质粒子加速运动是物质自身自有的,不是外界提供的。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矛盾,因此宇宙一定存在非物质,物质粒子的加速运动的作用力是非物质提供的。

二非物质存在的证明二

我们现在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基础力学中运动和力的一些关系没有讨论。力—— 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才能感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力传给另一个物体,它们必须接触作用才能进行传递。两运动物体接触作用或碰撞,由于两物体运动速度不同,两物体接触作用就会产生给对方的作用力。例如甲物体对乙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乙就产生一个力作用于甲物体,甲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于乙。这说明:物体之间产生的力是一个运动物体对另一个运动物体的阻碍产生的,并且力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才能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到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运动产生力,力是通过物体的接触传递的。另外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要运动和物体的加速运动,必须有外力作用物体。这样我们得出: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由于物质粒子都是在高速的加速中,如果物质的运动不需要外力和物质运动是由物质自身的力产生的,这又和牛顿第二定律矛盾,这又显示非物质必须存在,力和运动的关系只在物质身上表现显然是荒谬的。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我们要跳出这个逻辑循环,使逻辑自洽我们必须认为非物质的存在,同时要求非物质产生的力,存在的运动和物质的力和运动其形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正是用力和运动的形式推论非物质的存在,并以此划分物质和非物质的。物质运动是轨道运动,自旋和振动;物质运动需要有一个外力支持;物质运动的传递也是外力的传递,这是物质的性质。于此不同的就是非物质,非物质要求1支持运动的力不是外力,是内部力。2运动

不是轨道运动,自旋运动和振动运动,而是其他运动形式。在自然界中,热辐射波,光等各种电磁波具有这两个要求。

以上我们通过科学结果,物理定律和逻辑推理证明了非物质的存在的同时,还证明1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并且力和运动谁也不比谁基本。2物质之间传递力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有力作用于物体就会对物体作功,表现出能量的性质。由于运动又产生力,运动作用于物体也能对物体作功。因此物质能量的本质是力和运动的储存。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是物质运动和作用力作用的表现;是力和运动的储存,能量的大小是运动和力作用大小的度量。能量是运动和力的储存比能量是动能和势能的储存的科学定义更基本。运动和力是客观存在的,能量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运动和力是本质,能量是形式;运动和力是比能量更基本的物理概念。

非物质的存在可以说是肯定的,非物质运动一定和物质运动不一样,不然也没有必要将其区分了。非物质的运动不是轨道运动,不是自旋运动,不是原点振动,总之非物质运动不会是物质运动的任何形式之一,不然它就是物质了。

非物质纺车 篇3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6月11日,在上海非物質文化遗产展上,来自乌泥泾75岁的唐阿婆用一架木制脚踏纺车纺棉线。这样的纺车,诞生于700多年前,由乌泥泾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人物---黄道婆所发明。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不但催生了一门新兴产业,而且改变了江南的经济结构,泽被故里,造福一方。如今,这种纺车只能在纪念馆里看到,作为工具,它已成为历史,但作为文化,将源远流长。

75岁的老婆婆,操作一架与黄道婆同龄的纺车,如此"物质化"场景,要写非物质文字,便疑惑了。简单理解,非物质,还是文化的,似是特指精神领域感觉得到,但又无形无状的"抽象东西"。如,感情的、思考的。只是,感情出眼神,思考挤皱纹。有什么不借助载体,就能运行和传播呢?没有吧。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答案很干巴,无奈何,抄录若干(不是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还特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生活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还有相应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读完这些,晓得了"非",但也不知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了。俺老百姓不形而上了,到此为止。

2005年,上海组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推荐和申报工作,其中有乌泥泾黄道婆及其纺织技术,上海沪剧"小山歌"等。电脑资料中,还看到南翔小笼包、百乐门舞厅等的恳切申报。也有批评,如对"中山装制作技艺",有关方面"不关心"。

今年6月,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出,10大门类83个项目。江南丝竹、沪剧、越剧、昆曲、京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两年一回,一国一回一个。迄今批准47项,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和古琴。

论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 篇4

1 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价值

1.1 历史价值

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其实质是我国民族创造出来的并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 反映了对于整个民族发展的一种期望, 代表着我国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例如, 在我国的茶文化依据地域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时间中所创造出了具有特定地域性的茶文化, 这种茶文化反映出了该地区的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心理特征等多种内容的文化表现。因此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有助于探究人们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内的历史文明的研究。

1.2 审美价值

在我国的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中含有很多艺术创作技巧以及艺术形式的创作, 在盛行茶文化的地区一般都会存在着茶歌、有关茶的传说等等, 无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中的内容都是我国文化的凝聚, 都会让大家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热情。因此茶文化非物质文化更多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技巧, 而是深藏其中的真善美。通过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中所蕴含的艺术表现来看, 在我国生产茶叶的地区的茶农等专业技能的劳动人民其生活以及工作中所激发出的创作灵感, 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底蕴中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在我国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中无论是其创造的方式还是其创作的特点等都为我们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审美价值。同时, 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作为我国现阶段艺术创作中丰富的资源已经用于了很多艺术创作中。例如现阶段我国热播的电视剧《陆羽》就是在借鉴我国茶文化非物质的审美价值的过程中, 很好地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 从而有效地弘扬了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中的审美价值, 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1.3 社会价值

茶文化中蕴含着淡泊、宁静、精行俭德的茶精神, 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例如, 我们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所传递给我们的就是无私奉献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再如大红袍的传说则反映出了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 在传承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是在传承我国传统的文化美德, 具有扬正气, 促和谐的作用, 不仅展现出了我国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还展现出我国民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殷切希望。

2 保护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迫切性与困境

2.1 保护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 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生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例如“斗茶”其本身最早流传在我国福建一带, 盛行于北宋时期, 但现在已经无处可寻。除此之外, 我国企业在进行茶叶的加工与生产中并没有针对于茶文化的非物质进行形影的保护, 使得大量的技术资料流失, 很多历史文献没有保存下来, 甚至是一些珍贵的, 记载着我国茶文化的档案被倒卖到其他的国家, 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很多茶厂将加工留样进行出售, 失去了原本的面貌。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进行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若干年后我国茶文化将消失殆尽, 甚至会有被其他国家取而代之的危险。

现阶段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正面临着茶树栽培与加工技艺的专业人员较少的现状, 掌握传统的茶艺的传承人少之又少, 有些茶文化非物质遗产已经濒临灭绝。法律作为最为直接有效的保护手段, 运用在对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法律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立法与执法较为落后, 导致了很多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无法律保护状态, 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发展问题。

2.2 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法律保护困境

2.2.1 传承人认定的困境

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前提和关键就在于传承人的认定。只有有效的保护了茶文化的传承人, 才能更好的保护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一般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而来, 因此进行传承人的认定就会显得尤为的困难。在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认定中有些情况是较为简单的, 很多茶文化传承人带有地方茶文化的特点。而大部分的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都具有着群体的特征, 因此在认定中就会出现困难, 特别是我国现存法律中并没有相应的传承人的法定标准, 因此在认定的时候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使得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2.2.2 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的矛盾关系

在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中迫切的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与保护, 但是在处理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之间的关系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一方面有些茶文化非物质遗产已经处于频临灭绝的处境, 丧失了自然传承的能力但是却没有获得政府的及时帮助。另一方面, 在政府进行干预保护的过程中, 掌握不好力度, 会造成过度干预的现象, 即导致茶文化非物质遗产自然传承受到阻碍, 严重时会影响茶文化的本来面目。

2.2.3 民众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对于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经提上了日程, 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民众对于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仍然较为淡薄, 因此面对一些需要进行认定的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知之甚少, 这也就造成了我国茶文化传承人认定的困难以及民间自然传承的难以进行。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对策

3.1 明确传承人认定的法律标准

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财产, 从本质上讲是一定人群所产生的成果, 是文化圈内居民的特定生活方式。必须要明确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 加强对其的保护才能实现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在传承人的确定中, 应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于现实中的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标准进行认定。对于具有较强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工艺与技能的人员, 可以指定一定的入选传承人的法律标准, 从而进行传承人的认定。而对于群体性较强的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运用寻找其代表人物的方式进行传承人的认定, 即寻找在这一群体中具有较高权威性的人物或者是代表最为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

3.2 确立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相适宜的法律保护机制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中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之间的关系, 解决其中的矛盾, 可以确立相适宜的法律保护机制。督促政府运用适宜的, 理智的行为进行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干预。其中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划定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干预原则, 确保在进行政府干预的过程中自然传承的正常进行。同时明确政府在进行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其主要职责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这种方式是具有一定引导性的, 是对自然传承进行调节的, 而不是直接进行强硬的法律干预, 因此在制定法律保护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合理调试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

3.3 增强民众对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意识

我国的茶文化是我国华夏五千年文化底蕴中的渊源流传的一支重要的支流, 因此在保护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我国需要树立正确的为物质遗产立法指导思想, 依据我国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完善我国现有的保护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法规, 加大法律的可实施性。从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高校应该设立相关的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赏析课程以及保护立法的研究课程, 从而承担起对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从普通的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 应该积极的认识到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民族的深刻意义, 从而增强民众对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正在面临着传承问题, 因此进行法律保护是迫在眉睫的, 在进行法律保护过程中由于受到传承人难以认定, 政府干预难以实施以及民众意识淡薄等问题, 导致了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困境, 因此针对上述内容本文探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旨在有效完善我国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

摘要: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也是我国文明的结晶, 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对社会价值以及审美观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就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而言, 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力度还不够, 特别是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的迫切性, 并以法律的角度总结归纳出了现阶段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和相应对策, 旨在完善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7

[2]孙志国, 王树婷, 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1 (6) :38-39

[3]李健美, 李峰, 刘敏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文化保护作用研究---基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茶产业的对比[J].中国外资, 2014 (4) :55.56

[4]鲁成银.地理标志茶叶密码与我国茶文化全球传播[J].农业考古, 2015 (5) :20-22

再谈“非物质的有效激励” 篇5

针对于员工的激励,情商领导力中高效激励有20种方法,篇幅有限,张顾严先为大家分享6种方法。从情商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如何激励下属更有效。如何以最小的物质代价,激发更大的团队贡献。

方法一:勤沟通

如果,你认为沟通不能算是一种激励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没有人喜欢和冷冰冰的命令发布者合作。恰当的沟通,不仅可以塑造领导的亲和力,而且,对激发员工激情大有裨益。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外,不妨玩点儿花样,比如:与下属集体进餐,或与某个下属来个单独“约会”。事实上,只要是对下属的真心关怀,都会起到正面的激励效果。很多时候,“另类”的温情沟通或许比大张旗鼓的褒奖一番更为奏效。

我非常喜欢用网络沟通的形式,可以随时与下属互动,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有针对性地指导他的工作,并且给予鼓励。有时,哪怕是天气转凉时的一句问候,生日时的一句祝福,劳累中的一句叮咛,都会让员工备受鼓舞。而且我发现,在网络沟通中,我的同事不是给我备注“张顾严老师”或者“张总”这种距有距离感的称呼,而是备注“大哥”。距离近了,工作更加轻松。

同时,可以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制成一个个的锦囊妙计,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下属。给下属解决问题和减少压力,其实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吗?

方法二:常表扬

一般情况下,每个员工的薪酬都是保密的。但要知道,人都是有那么虚荣心的。即使某个员工因为表现出色而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也会因为不是公开的褒奖而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尝试在定期的全体员工会议上,公开表扬表现出色的员工,同时介绍他的突出成绩和贡献,让他有面子一把。得到这样表扬的员工,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进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而未得到表扬的员工,也会不甘示弱的在未来的日子里,为荣誉而战。

如果情况实在不允许,用行动表示也十分可取,随意地拍拍员工的肩膀,或者给一句由衷的赞赏,可以让员工一整天精神饱满。

在公司每季度的绩效评比中,业绩前三名的公司,会有分公司高管团队上台领奖。我亲自颁奖,奖金与证书一起发,双手奉上,同时与这些团队合影。这种情况下,业绩好的团队更加的有面子。在他们回到分公司后,照片往前台橱窗一放,整个公司都有种莫大的荣誉感。

方法三:看需求

由于员工的性别、年龄、喜好、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激励的需求也会不尽相同。

我一直反对对所有人的奖励内容都是一样的。比如对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员工来说,什么产假政策、住房补贴之类的激励对他(她)来说,意义并不太大,因为他(她)还不需要。但如果你奖励他(她)IPHONE、手机、健身卡之类的时尚产品,或者是投其所好地送上他最想得到的东西时,效果一定倍增。

对于新员工来说,尽量的“体贴”是最重要的,比如:陪新员工共同走一次上班路。不要总絮絮叨叨嫌员工总是迟到,看看员工的家离公司到底有多远,上班的路程是否辛苦。甚至不时地做个“家访”,了解他(她)的各种个人喜好、家庭状况,这不仅会为以后你们之间的沟通建立基础,也可以为你对其采用怎样个性化的激励方式提供依据,

记住:最有效的激励一定是让员工感到感动和惊喜的那种。 我曾经为重庆一家连锁餐饮的集团企业,在内部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奖励方案。结果,拿到这些奖励的员工无不热泪盈眶,对董事长及公司感恩戴德。增加了员工的忠诚度,自然而然也激发了员工的贡献度。

方法四:出新招

对于越来越多的新锐企业、新兴行业,尤其是“80后”的员工,传统意义上的激励方式已经失去了诱惑力。如今要想激励员工,经理们不得不花费些心思和好好伤伤脑筋啦。

以下方式虽然只有在我的两天一夜总裁情商赢利风暴中讲到,不过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虽然看似平常,但你不一定想得到啊。

奖励卡片:

给需要表扬的员工一张漂亮的卡片,上面写着你要感谢的话(21世纪最伟大的CEO杰克韦尔奇常用此招)。员工可以把它置于桌上,也可以贴在自己工作间。领导的鼓励抬头可见,哈哈,能不心花怒放,疲惫尽消吗?

积分奖励卡:

很多人对于超市、商场、话费、信用卡积分换购乐此不疲。不停的消费。我们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实行这种制度。对于有出色表现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分值。同时,每个分值都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比如:小王因为开拓了几个大客户而得到奖励100分,小李因为开拓一个区域市场而得到300分的奖励。那么,对照一下吧:100分可以兑换钥匙包、名片夹、鼠标等礼品;300分可以兑换MP3、领带、健身卡等礼品。当然,员工也可以累计积分,然后兑换大奖。“想得大奖吗?那就努力工作吧!”

超市大搬家:

指定一家超市,在规定的时限内,比如两分钟,让受到表扬的员工随便拿喜欢的商品,数量不限,费用由公司埋单(这种奖励需要特定时间和特定时机,而且要选好你要进行换购的超市。)。这种激励方式很有点游戏的感觉,如果谁想体会一下“搬家”的热烈场面,那么就要努力啦。

方法五:旧牌新出

对于那些工作强度很大,或工作时间很紧张的员工,带薪休假永远是最需要的奖励。同时,定期组织项目组出去旅行,或者组织一些家属参加的旅行派对,并且把活动的照片在部门内进行展出,与大家分享旅行的愉快。轻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同样是一种激励,甚至比你多发工资还要有效。

当然,也可以把旅行搞成积分制,比如:可以将两次短途旅行,合并成一次长途旅行。激励一样可以有举一反三的创新和变化无穷的乐趣。

另外,对员工自我能力提升的培训项目,有选择的进行轮岗,永远是备受青睐的激励方法。因为,得到了送出去培训或者轮岗的机会,通常就意味着自己已成为重点培训对象,将来更有可能会被升职或者加薪。没有什么方式比打着未来的名义更具有诱惑力。

方法六:用心感动

每年的年终总结会,都是一个难得的激励员工的好机会。此时,除了奖赏,打动人心是上上策。

比如:将公司的最佳员工的故事制作成FLASH或者小纪录片,配上音乐和话外音,然后在公司全体的颁奖典礼上,用大屏幕播放给全公司的领导和员工看。很多员工都很感动,获奖者更会热泪盈眶。安排一位神秘嘉宾,比如:获奖者的爱人与他共同领奖,必将赚取获奖员工的大把幸福惊喜之泪。

非物质的节味解读 篇6

白米白面鸡鸭鱼肉的价儿比不上窝头和野菜贵,抬手“打的”打惯了的人还要坐上那擦拭得锃光瓦亮的三轮车风光一圈儿:扔两铜子到处都可享受的大碗茶,如今没个几十块钱下不来,结婚办喜事改来革去,眼下最风光、最时髦的不是奥迪、奔驰、雪铁龙,而是我奶奶那阵的坐花轿,您说邪性不邪性?

进入80年代停办了近20年的北京庙会开始恢复。最先和北京人见面的是1984、1985年举行的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1987年,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也粉墨登场。2001年春节期间,与北京百姓阔别37年之久的北京标志性庙会——广旬庙会在原址重新恢复。如今,逢年过节赶庙会成为新时期北京市民的一项生活乐趣。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过去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市民文化当然为人们所接受。庙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不仅是简单的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而且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民情内容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如何继承、发展这份宝责的遗产,是一件功在子孙后代的事情。

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同样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或许其中某些成份正在丧失或者已经丧失了实用价值,但毕竟它们曾在定历史时段,在民众生活中占据过相当的地位。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闪烁着有益的,健康的,科学的光芒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而民俗旅游则正是体验民风民情,了解山乡生活的最好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具有或不明显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首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以民众记忆的形式存在的,尽管它不可能不体现在许多具体的物化的事物当中。即使像民间信仰这样的观念形态,也要通过仪式活动以及诸多相关的如门神、对联,纸马、灶王爷、财神像等载体呈现出来。各民族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是通过物化了的精美绣品展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拥有了这些精品,而丧失了精品背后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那便仅仅是保留了文物,而没有把产生这些精品背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继承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只保留了体魄,躯壳而忽略了灵魂。而民俗旅游则正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具有口耳相传 世代继承的特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知识的传递靠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文字,书本,学校教育进行传递,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用正规教育的方法传授知识。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口耳相传、世代继承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后部分知识,无论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只看到正规教育的重要而忽视口耳相传的教育,未必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一部分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取得的。而民俗旅游则正好可以在民间耳闻目睹去获取这些知识。

逢年过节、举办喜事才贴窗花、剪出来的形象如蝙蝠,寿桃喜字,抓髻娃娃等,都是民间象征体系的一种展现。同时,这些事象也是和其他相关事象共生的。过年要贴窗花,同时要家庭团聚祭祖,蚀神走亲访友,闹社火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民俗旅游则正好使你走入其中给心灵以极大的享受。

中国的日历时间制度诸如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劳动生活节律,诸多民族年节的设置,诞生、婚姻、丧葬等人生礼仪亲属关系,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等,总之 中国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几乎都囊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价值观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比如,汉民族和其他若干少数民族把月亮想象成、模拟成一个人类社会这个人类社会里有神,人、建筑、动物和植物,有社会活动,也有社会历史。我们民族对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寄寓了团圆、美满诸多美好情感。这使我们每当看到月亮的时候,总不禁联想到亲人、朋友、故国、祖国。近年来每逢清明,中秋、春节时大陆与台湾的包机旅游正是成全了人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全家团聚的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和巩固民族团结和谐的黏合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无形的纽带,作为一种无穷的力量,把我们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能不为欢庆春节而激动,不能不感到端午节的粽子分外香甜……

非物质性文化 篇7

1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1.1传统手工艺类传承与保护现状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傣族的剪纸、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和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以及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白族黑茶制作技艺九种。在这九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中,不同的手工艺会依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是传承模式却大致相同。

在此以曼飞龙村傣族制陶模式为例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按照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目的与传承效果进行表述。

1.1.1传承主体。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后,州文化馆在玉南恩家建立了一个传习所。玉南恩,省级传承人,1969年出生在曼飞龙旁的曼景列村,1989年嫁到曼飞龙,丈夫岩硬家是一个有十多代制陶历史的家庭,丈夫的奶奶咪玉旺、婆婆玉叫都是本村的制陶能手。在婆婆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一年以后,即1993年就开始自己烧制陶器了。州文化馆同时在玉南罕、玉问、玉拉三家建立了三个传习户,以传承人玉南恩为核心,加强对曼飞龙艺人的保护和培训。在制陶中,男子也会做些拌泥、拉土的体力活。

1.1.2传承内容。在传承内容方面除了傣族慢轮制陶的一些基本工序,即取土—取砂—舂土—筛土—掺砂和泥—塑坯—晾晒—打胎成形—拍花纹—干燥—烧陶—出陶的工序,采用木质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工具外,还包括慢轮制陶技艺里包含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工序流程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更新,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1.1.3传承方式。一般来讲,我国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群体传承、最初,曼飞龙村制陶技艺的传承多是发生在家庭或者是村寨这样的小单位中,后来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传承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朋友之间互相学习,长辈教给晚辈等等,传承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另外,还有一些生活在村寨的制陶艺人,在技艺的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传承方式。

1.1.4传承目的。在制陶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传承目的也随着技艺的改进而不断变化。在2008年以前,制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填补家用,但是近两年来,随着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得到重视与保护,陶器的价格也跟着不断上升,原来卖20元的陶罐,现在已经能卖到70元,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变成现在的常年性副业生产,产量翻倍,收入由原来每人一年两三千元变为每人一年一万五到两万元,由此可见,制陶业已经成为家庭中的主要收入之一。

1.1.5传承效果。“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内,而是通过传授、培训和宣传,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师徒传承使传承范围更加广泛,再加上现代媒体的宣传和介绍使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更广为人知。与此同时,艺人们也体会到了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价值和作为傣族慢轮制陶传承人的责任。”从初步的传承效果中可以看出,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范围逐渐广泛,由原来的家庭内部转为培训,传承的方式也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来增加慢轮制陶技艺的知名度。随着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而兴起的保护方式更是逐渐增多,以生产性方式进行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流行的方式之一。“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在力求不违背手工生产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传统手工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其参与当代生产实践,在实际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延续的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方式保护主要是在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前提下的一种积极保护方式。

1.2美术类传承与保护现状

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中的美术类只有白族的建筑彩绘,以此为例,对其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表述。

1.2.1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现状。“早期的白族建筑彩绘主要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清末民初时期,白族建筑彩绘随着喜洲商帮的兴起而繁荣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治方针促进下,白族建筑彩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经历了“文革”后,白族建筑彩绘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许多彩绘作品遭到了破坏,甚至在传承中都出现了断代的情况,许多画师在“文革”中都放弃了白族建筑彩绘这门手艺,选择其他方式谋生,白族建筑彩绘流失了大量人才。”由此可见,白族的建筑彩绘的发展程度与国家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家政策支持建筑彩绘的时候,建筑彩绘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反之则发展的缓慢。

“改革开放后,我国重新重视民间文化,搜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等,1987年我国文化部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等命名评选活动,鼓励各地挖掘本土艺术,白族建筑彩绘就在这时得以复苏,一些家族传承的画师开始重新拾笔,维系着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时至今日,随着谋生渠道的增多,白族建筑彩绘家族传承的画师也不再具有绝对的谋生优势,其技艺就被广泛的流传开来,不仅有被政府认定的传承人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也有不少的民间艺人从事着相关的彩绘工作,也在促进着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和保护。”从改革开放直到今天,我国的建筑彩绘也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十分重视民间技艺的发展到现在技艺广泛流传,建筑彩绘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

1.2.2白族建筑彩绘的保护现状。白族建筑彩绘的保护情况离不开白族的居住环境,大理是白族群众主要的居住、活动地区,其建设现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其一位于上关,是大理古城旧址;另一部分位于下关,是大理市的新城区,两个城区的发展方向不同,也使得其在白族文化的表现和保护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白族建筑彩绘的生存状态与传统白族民居密不可分,在大理古镇的旧址上关,依旧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及彩绘,如:玉溪村、月溪村内都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形式的白族建筑彩绘,而且即便是现代的建筑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白族民居结构,颇具现代风味的三层楼院慢慢地代替了“三坊一照壁、四坊五天井”的传统白族民居,但是当地的白族群众依旧愿意将白族建筑彩绘绘制在自己的新家中。而脱离了这一特定场域的大理新城下关,很难再找到大量的传统白族建筑彩绘的形式。下关在靠近市中心地带,修建有大理市博物馆,馆内存放着大理地区各时期的文物古迹,涉及生活、宗教、建筑、服饰、艺术等多方面,而且在馆内的装饰中也大量采用了白族建筑彩绘。总而言之,白族建筑彩绘保护的现状总结为上关古城保存良好但不均衡,下关新城的保护状况则不容乐观。因为在上关古城你会发现各种白族建筑的彩绘尤其是以喜洲最为常见;而下关古城的保护主要是以静态博物馆展览的方式进行保护。

2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公众观念滞后

虽然自2004年我国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十几年的历程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曲折中不断的前进,最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了高潮期,政府不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立法工作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政府主导开始的,在这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也一直处于政府主导的状态,我国初步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但是其中的许多细枝末节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却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政府主导是目前文化保护的趋势,大众观念的滞后是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公众根本不理解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概念,也不知道保护这些遗产的意义何在。

2.2资金缺乏

任何一种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除了政府的重视外,更离不开政府以及各个下属单位的资金支持,但是现在却出现了资金缺乏的状况虽然政府很重视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但是我国的保护历史毕竟很短,许多的体系刚刚构建,保护的经验也不足,所以,政府在这块的支持力度上还是缺少,尤其是针对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方面,每年只有几千元的资金支持,这对传承人来维持传承技艺与传承人的生活来说有些困难,没有积极的动力支撑,不利于传承人更好的传承。

2.3宣传力度不够

在对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对于白族的扎染认知程度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8%的外国人听说过扎染,62%的省内游客知道扎染,而外省人只有13%的人听过扎染。这充分表明,对扎染技艺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就充分显示了政府在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赋予着民族的文化内涵,这些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显得更加的重要。

2.4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

通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美术类进行研究发现,公众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思想,公众参与程度很低,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它既包括文化持有者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也包括如何更新自己的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拿户撒刀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人们只能够认识到随着户撒刀的出名而给本村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对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况且在户撒刀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人们只认为这是传承人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公众参与的程度很低。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认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刚起步的时候,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同时也应当重视传承人以及社会公众的作用,明晰我们在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为其他民族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只有这样,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走的更加的长远。

摘要: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公众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等问题,以期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观念

参考文献

[1]龙文.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路径研究[J].民族文博,2010(12):69-72.

[2]涂静.纳西族东巴造纸产业开发的利益分享机制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4.

[3]王莉.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8.

[4]张丽莹,王聪华,宋维亮.大理段氏璞真扎染坊数字化建设探讨[J].新技术,2013(01):98-99.

[5]闫美霞,林立文.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研究综述[J].商贸纵横,2015(06):129-130.

[6]吴瑛,唐莉.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传承[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5):85-89.

[7]桂星星.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8]谢黎蕾.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

[9]左文君,邹建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旅游开发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5(04):204-206.

[10]王冬梅,段其儒.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考察-以曼飞龙村为例[J].民俗民艺,2012(04):116-117.

[11]钟义娜.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D].云南:云南艺术学院,2010.

非物质性文化 篇8

历史的变迁与侗族所处的地理位置, 造就了其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村庄。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建筑设计、独特的民俗习惯等, 都是侗族本身的独特之处, 也是其具有魅力的一部分。这些独特的文化、技艺以及民俗等, 共同构成了侗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丰富的侗族人民的生活。作为侗族集体创造、集体享用和集体传承的民族文化, 是侗族团结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是侗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血脉。侗族的文化和资源非常丰富,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 物质形态的有侗族的房屋建筑、民间手工艺制品以及生产劳动工具。非物质形态则有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和节庆庆典等。这两种物质形态文化共同构成了侗族完整的文化体系。

位于湖南西南部的通道县是以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 有非常丰富的侗族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侗族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和织绣等文化。在侗族建筑文化中, 鼓楼、凉亭和花桥被誉为当地建筑中的“三宝”, 其中很多已经被国家或省里列为文化遗产。除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以外, 民族服饰方面, 以侗锦、侗帕、侗带最负盛名, 其工艺之精细, 色彩之艳丽, 图案花纹之美观, 民族特色之浓郁, 可谓巧夺天工, 是侗族非常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侗族在当地还一直享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侗歌、侗戏、琵琶、芦笙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民俗方面, 侗家的抬官人、萨岁、婚礼、喜庆、岁时等习俗古雅淳朴, 奇异独特。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中心, 沿黄土、芋头、坪坦、陇城、坪阳一带, 构成了一条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长廊, 是我国侗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也是侗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了, 历经了时间的积累, 是勤劳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是维系侗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纽带。全面发展、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实施党的科学发展观、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深的意义。

此外,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保存价值。所谓的经济价值是指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而保存价值则是指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继续的传承下去。从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上来看,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越大, 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就越高, 两者呈正比例关系。所以, 在追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价值、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同时, 前提是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 在此基础上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运用, 可以使其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 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在我国某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 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当地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 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包括民间文学、舞蹈、美术、手工技艺、民俗和节庆等) 也逐渐被国家或省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是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再生的因素, 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过程中, 必不可少会出现种种困难。一方面:政府需要发展、保护、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旅游又会给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因此, 在保护、发展和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又能带动侗族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侗族经济、文化的有效发展, 实现最终的双赢, 这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 做好侗族特色文化发展与传承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各民族政府、各相关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为侗族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举措。是体现党的民族发展政策的重要窗口, 是弘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 充分体现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核心主题。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凝聚了社会发展力量, 创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

摘要:侗族民间文学、舞蹈、美术、手工技艺、民俗与节庆等非物质形态文化, 是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也是侗族乃至其他区域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发展自身文化、经济建设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侗族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也是其民族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侗族,非物质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通银.《侗族语言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民族研究.2009-02-25.

[2]杨洪, 袁开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管理观察.2009-06-05.

非物质性文化 篇9

近年来, 随着“文化扬州”建设的推进,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培育并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保护工作队伍, 扎实全面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方针, 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常规工作稳步推进, 保护思路持续创新,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多年来, 通过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努力, 邗江区众多的非遗财产得到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 我区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22项、区级非遗项目73项, 并汇集普查成果编辑出版了《邗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 集学术性、知识性、普及性于一体, 以飨读者。

当前, 文化建设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 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建设幸福邗江, 打造“精彩”邗江, 需要我们非遗保护工作者不断创新思路, 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实现“四个一”目标, 构建“三位一体”模式, 打造“三大活力”平台。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在做好“四个一”, 即完成一套普查资料汇编丛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的基础上, 可以借鉴先进地区做法, 结合新邗江的历史文化实际, 有效整合非遗资源, 创新思路, 积极探索, 立足推进非遗保护深入、深化和转型升级, 围绕构建“三位一体”模式, 打造“三大活力”平台, 全面构建具有邗江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呈现邗江非遗文化的精彩纷呈和创新发展。

1. 构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模式, 加强管理和考核的科学性。

邗江与各地一样, 对项目、传承人和传承 (传播) 基地分开进行申报和评审, 并没有把三者紧密联系起来, 导致项目、传承人与传承 (传播) 基地相互脱节, 不少非遗项目的保护陷入困境。我们可以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遗保护整体。保护主体落在基地, 将传承人纳入传承基地的“单位”管理, 同时规定, 只有在基地中承担了传承义务的传承人才有资格成为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同时拥有传承人和具备基地才能列入代表性名录;基地必须聘请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非遗保护运作管理模式, 把非遗的保护、保存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 每个传承人都不再是游离于组织的社会人;每个基地都传承或传播一个以上非遗项目, 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责、权、利明晰, 依存度加大, 构成了一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联合发展的共同体, 实现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 打造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

着眼非遗展示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非遗的职能, 强调活态性传承, 着力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者联动, 探索国助民办、合作联办、民企民办等多元投入与运行机制。合作联办模式的基础是合作各方加强组织、整合资源, 发挥整体优势。扬州双东街就是一条集中展示扬州非遗代表作品的展示平台, 邗江可以围绕文化旅游基础较好,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乡镇, 如瓜州镇、甘泉街道等, 都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历史遗存和文化项目, 邗江可以宏观布点, 在整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中, 将非遗展示一条街 (非遗主题版块) , 很好的规划进来, 实现本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 实现非遗保护的竞争力。

3. 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 形成企业推进产品和产业的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 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 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邗江可以对一些民众基础较强, 并有一定社会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环节进行生产性保护, 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如“古筝艺术”这个项目, 传承人槐泗镇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厂长田步高, 主营古琴、古筝, 年产值2000万, 杨庙镇雅韵琴筝有限公司年产值2600万。我们要以丰富琴筝文化为载体, 发展琴筝文化产业, 加大对重点琴筝企业扶持力度, 鼓励现有琴筝企业做大做强, 形成特色鲜明的琴筝文化产业聚集区。此外, 依托邗江几大文化产业园区,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展示, 提供展示和招商的平台, 实现非遗保护的创造力。

4. 推进非遗全民化参与, 构建社会保护自觉和自省的平台。

以专家学者为联盟, 推进学术研究的集聚化,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达到组建队伍、立项课题、产出成果、扩大影响的目的。以志愿队伍为补充, 推进保护网络的体系化, 主体除了在校大学生, 许多离退休干部, 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个体业主等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并且发挥了各自的特点和专长, 大胆摸索一条志愿者参与非遗保护的新路子。以社会宣传为抓手, 推进参与层面的全民化, 依托公共广场、公交汽车、公共屏幕等社会资源, 用各种中国传统佳节、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设计主题宣传。深入开展好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 目前我区以有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 并作为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指标进行考核, 开始实现非遗教育常态化。非遗保护, 只要全民参与, 才能深入人心, 实现非遗保护的生命力。

非物质性文化 篇10

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其社会结构和生存环境较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致使许多非物质音乐文化不适应社会转型后的新环境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黑龙江四小民族 (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 的传统音乐同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音乐工作者们的首要任务。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 (以下简称四小民族) 长年聚居在黑龙江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这样的自然生存环境使他们拥有着独特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狩猎、打渔”、形成了特殊的“游渔猎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浸透在四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如歌舞动作中, 大量对猛兽臂膀摆动及呼叫的模仿;民歌中大量模拟各种飞禽走兽呼叫声的衬词。由此可见, 这些音乐文化内容、形式对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如此的依赖。

四小民族只有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乐器不发达。他们在生活中更多是靠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其传统舞蹈, 大多都无乐器伴奏, 只是在舞蹈高潮时, 出现各种各样的呼喊声来表达热烈愉悦之情。因此民歌、民间叙事歌等也就成为他们传达思想的重要音乐体裁, 也最能代表四小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如鄂伦春族的猎歌、赫哲族的渔歌等。

“而对于以歌唱为基本艺术式样的民族来讲, 它的载体就是人, 艺术承载者的消失就意味着艺术品种的消失, 因而最具濒危性。这是研究无乐器民族的音乐文化时面对的困境。1”。如在赫哲族中, 吴宝辰就成为了唯一能够演唱“伊玛堪2”的赫哲传人。通过家族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声情并茂尤为震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旅游业的日益繁荣, 打破了原始森林居住群们的生活。在给他们生活注入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打乱其原有的传统寂静的生存环境。环境改变了, 这种无文字记录, 口传心授世代沿袭的传承方式必然显得非常脆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开始对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集抢救工作, 并编撰了一系列的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大型丛书。集成中收录了鄂温克族民歌歌种“赞达拉嘎”93首曲目;鄂伦春族民歌“赞达勒”《打猎之歌》《约会》等168首曲目, 萨满调《叶戈也》等21首曲目;器乐口弦曲1首;萨满曲《德呀米德牙》等;说唱“尼莫罕”《白桦树》等等;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美丽的嫩江》等122首曲目。从集成中所收入的这些民歌、曲艺、器乐曲的曲目可以看出四小民族拥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宝藏。

但这仅是其音乐瑰宝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的口头音乐遗产需要我们去收集采录及新时代的新作品需要我们去整理。如建国后一些民歌手和说唱艺人纷纷采用传统音乐热情地歌唱新生活和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鄂温克族《永远不忘共产党》、鄂伦春《各民族欢聚多快乐》、达斡尔族《翻身的达斡尔民族》等;新曲艺作品:达斡尔族《赞新生活》、鄂伦春族《盖山莫日根》等等。这些作品基本是在原有的传统曲调基础上进行填词创作, 是传统曲调与新时代内容的完美融合, 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共享、发扬、学习及保存。

由于80年代信息技术并不发达, 这种以书本文集为主的保存方式必然存在它的弊端。

1. 通过音乐工作者现场录音、译谱、整理成乐谱集子保存方

式不但后期整理工作量大, 且整理后的集子本数多、对日后的收藏保存及音乐理论工作者做研究时查找资料都带来许多不便, 更不便于资源的共享。

2. 由于乐谱记录本身的局限性, 记谱时对音乐传承者演唱中

的游离音、独有的唱词韵味都无法做到真实的再现, 即使是同样的演唱内容, 但由于状态和情感不同, 传承者的每次演唱都会有出入。

3. 单一的文字和乐谱做不到将乐谱、声效、表演、文字相结

合进行保存, 不能提供给后人最原始、最传统、最鲜活的传统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 我们即需要一种静态的载体去记录这些音符, 也需要一种动态的形式保留这些生动的画面, 即要便于查阅, 录入, 又要便于提取和资源共享。“数字化资料库”俨然成为了我们传承保护音乐文化的最佳载体, 建立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黑龙江四小民族音乐数字化资料库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类大跨步地迈入了信息高度发展的新时期, 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一涌而出。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资料查阅的笨拙, 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资料查阅、资源共享。与此同时“音乐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学、创作、研究的各个领域, 并展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保护和发展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之一。3”许多学者都提出将传统音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建立传统音乐文化数据库的设想。这些都为我们建立黑龙江四小民族传统音乐数据库提供了坚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四小民族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就是将音乐工作者在田野调查中所采集、收录到的音乐资源 (如各种音乐体裁“民歌、说唱、祭祀、舞蹈”等乐谱、乐器、传承人、不同演唱版本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化资源等) 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对这些数字化音乐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整理, 建立一个具有典藏、全方位检索、并能在一定环境 (网络、软件环境等) 下运行的多媒体音乐数据库, 真正能做到便于检索、资源共享及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的运用。

通过这样的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建设, 我们可以做到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音乐文化, 便于国内外对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也会让黑龙江音乐文化瑰宝继续发扬光大。

注释:

1.张一凡《从赫哲族音乐考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刊论文],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6, 2

2.“伊玛堪”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体现和保留着根深蒂固的赫哲族文化的艺术品种, 内容多是渔猎生活和萨满的传统故事。

3.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期刊论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4

云南文山壮族手巾舞的文化内涵分析

白云武 (云南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手巾舞是云南文山壮族传统的流行舞蹈, 这种舞蹈利用两块白手巾结合劳作舞蹈动作, 充分反应了壮族人民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主要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 结合文山壮族文化发展与历史传说, 详细分析手巾舞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以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原生态舞蹈艺术。

关键词:壮族;手巾舞;文化内涵

云南文山壮族的手巾舞是我国壮族优秀舞蹈的典型代表, 这种舞蹈起源于原始祭祀舞蹈, 在当地壮话中称为“形捏那”, 手巾舞的种类有很多, 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多种, 如《迎亲舞》《插秧舞》等, 至今在文山州境内每逢壮族传统的节日里上都能看到这些舞蹈的表演, 节日里的壮族民众都会身着本民族盛装, 背着装有花糯饭的竹箩、用精致的手工绣品和项链等饰品把自己装扮得漂漂亮亮的, 到壮族较为密集的乡镇赶街、跳手巾舞, 以欢庆美好的生活, 手巾舞已经完全融入了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当中, 是文山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手巾舞的起源与特点

手巾舞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善良的小伙子龙夷二十多岁了还没有成亲, 周围的姑娘虽然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他中意的,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叫龙娜的女孩, 于是他通过歌声传情, 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 但是对于龙夷的爱慕龙娜却没有理会, 从那天开始龙夷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龙娜, 并连续做了三天的梦。第一天他梦到一个姑娘拿着白手巾学着蝴蝶的动作在草丛中翩翩起舞, 蝴蝶怎么飞她就怎么舞蹈, 追逐着蝴蝶到处舞蹈, 等到龙夷走近, 那个姑娘便消失不见。第二天, 他梦到龙娜背笆箩、抬捞篼, 在亮晃晃的水田中捞虾, 捡螺狮。她一边捞, 一边捡, 一边学树上的画眉鸟唱歌, 很是快活。第三天晚上他梦到和伙伴们去花街节, 遇到了龙娜并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慕, 而且在龙娜的指导下学会了手巾舞, 在随后的日子里龙夷的手巾舞越跳越好, 终于得到龙娜的青睐而成亲, 至此手巾舞也一致流传到现在。手巾舞的舞蹈动作既舒展柔和又不失力道, 主要舞蹈动作有平甩、横甩、上下抖甩、斜线抛甩等, 参加跳舞的有男有女, 多为不限人数的群舞形式人越多气氛越热烈, 步伐采用走转跳立、原地颤步等, 表现了壮族生活当中各种劳作场面和美好生活。

二、手巾舞的文化内涵分析

手巾舞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既有壮族的爱情观, 还有壮族的审美价值观, 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文化内涵如下:

1. 充分反映了壮族的爱情观

壮族的青年男女对于恋爱可以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 文山壮族手巾舞就充分表现了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崇尚爱情自由, 在手巾舞的起源当中可以看出壮族的男女青年在爱情上是自由恋爱的, 男女青年主要是利用各种节日上通过对歌、跳舞等形式进行相互了解的, 如果对某个人有爱慕之意, 就可以利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表达爱慕之情, 如果对方答应了就可以跟对象去约会, 在这其中, 家长一般不会干预男女青年的爱情, 这一点也是多数少数民族恋爱观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然也是文山壮族男女青年恋爱观的重要体现。第二, 反应了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标准, 对于恋爱标准也可以看出文山壮族特点, 那就是能歌善舞、心地善良, 无论是从手巾舞的文化传说, 还是手巾舞的表现内容来看, 都反应出来这一特点, 在舞蹈的过程中既是舞蹈的过程, 又是相互认识的过程, 在舞蹈的过程中都是盛装出席, 展示自己的舞蹈和歌声, 以吸引异性的注意, 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审美价值标准。

2. 反映壮族的传统文化生活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 文山壮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在服饰上, 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既有墨蓝的生活服饰, 又有多彩的盛装服饰等。在手巾舞当中, 他们都喜欢盛装出席, 将自己最好看的服装拿出来, 因此可以在手巾舞当中看到文山壮族的服饰文化, 了解他们在重大节日当中的穿着打扮, 进而对文化壮族的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除了服饰文化之外, 手巾舞所表现的内容都与文山壮族的日常生活有关, 生产劳作的模拟性表演或对金秋五谷丰登场面的艺术再现, 这些虽然都是模拟性表演, 但是在动作上与真实的劳动场景可以说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 透过这些舞蹈我们可以看到文山壮族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 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在舞蹈当中还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如男女之间的对歌、游戏等等, 这些都能反映文山壮族的风土民情, 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生活的特点, 能够让人及时了解他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内容。在这些劳作动作当中, 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人性魅力, 充分反应了壮族人民对劳动的赞美和热爱,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求和希望, 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美、人性美,

3. 集中反映文山壮族宗教文化

从文山壮族舞蹈的起源来看, 多数舞蹈都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手巾舞也不例外。因此, 最初的舞蹈性质和功用并不是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艺术享受的, 而是为了娱神、娱祖、娱鬼活动, 但是这个时候壮族的先民还没有形成宗教的概念, 只是简单的摸索到了一些宗教精神文化的意义, 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 这些宗教式的舞蹈才能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手巾舞本来就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 反应的是婚丧嫁娶、祈祷喜庆的活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的功利性特征, 集中表现了壮族人民宗教信仰和愿望, 也表现出他们宗教行为和宗教活动的内容, 这不仅让手巾舞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让手巾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 成为人们祈祷幸福的重要活动。而手巾舞本身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文化传说, 这个文化传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却给人一种爱的期望, 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带给人们一种无限的向往。

总之, 云南文山壮族手巾舞是壮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在舞蹈当中蕴含着舞蹈、音乐、生活、劳动、习惯、思想、宗教等众多思想内容,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农冠品.壮族舞蹈艺术浅见[J].民族艺术, 1990, (04) .

[2]何玉竹.漫话壮族舞蹈的多元性及其动律发展[J].民族艺术,

[3]龙符.云南壮族舞蹈浅析[J].民族艺术研究, 1992, (06) .

[4]黎晓娴.试谈壮族舞蹈的律动与造型[J].民族艺术, 1987, (02) .

摘要:黑龙江省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 (四小民族) 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信息社会的新环境中正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尴尬境地。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音乐工作者们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而建立高效能的数字化音乐资料库, 既能避免传统纸制书籍保存资料的弊端, 又便于检索、资源共享, 真正做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传统音乐,数字化资料库

参考文献

[1].张一凡《从赫哲族音乐考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刊论文],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6, 2

[2].“伊玛堪”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体现和保留着根深蒂固的赫哲族文化的艺术品种, 内容多是渔猎生活和萨满的传统故事。

[3].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期刊论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4

[1].冯光钰、王桂芹《现代视野中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期刊论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 3

浅谈非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 篇11

【关键词】非物质手段;行为激励;制度激励;思想激励

当前,很多单位在激发和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时,大多采用了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等物质手段,而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走了激励的误区,结果收效甚微,使激励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财政对各单位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的相对压缩,使各单位部门资金相对吃紧,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费用情况下更好地调动单位部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成为各单位管理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依笔者之见,充分发挥非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调动职工思想意识、精神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一、物质激励方面存在原则

(1)差异性原则。由于各单位工作人员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而且随着各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推移,职工的需要和思想观念也会相应改变。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根据激励对象和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2)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者要全面了解职工的需要构成,不但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全面满足职工的尊重、发展和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而且要善于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物质手段,通过满足物质需要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3)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个体激励是以满足不同个体需要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体意愿的集合,它体现的是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团队激励是以团队整体作为对象来进行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两种方式存在互补性,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既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能带动全体职工工作热情的普遍高涨。

二、激励方法和手段

1.领导干部的行为。激励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亦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领导者的带头作为,对下属职工的行为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吸引、教育周围的职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些通俗易懂的话同样蕴含着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无论干什么工作,办什么事,只要领导干部带头,真抓实干,群众就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跟着你走,跟着你干,就不会有完不成的任务。领导干部带头既体现出一种风格、形象,更会起到一种鞭策和激励作用,职工的眼睛是雪亮的,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制度激励。(1)建立普通职工参与管理制度。普通职工参与管理单位事务,不仅是民主集中制度在单位的充分体现,更是职工参与管理主人翁精神价值的体现。然而,有些单位缺乏这种职工参与管理的渠道,单位重大事项的讨论仅限于班子成员之间,使决策失去了民主性、广泛性,导致职工对这种决策没有责任感。因此,必须推行普通职工参与管理的制度,通过每月定期召开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广泛听取吸纳职工的意见以改进工作。让职工广泛参与单位事务,不仅能够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决策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工在单位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参与,使职工能感受到自己在单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他们形成对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责任性、主动性、创造性。(2)健全人事制度。制定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畅通进出渠道,防止“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使每一位职工都有晋升的机会。因此必须在单位内部实行职工全员考核、定期轮岗和末位淘汰制,以增加职工的新鲜感和挑战欲,使得每一位职工人人都有紧迫感、危机感,从而增强职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健全职称制度。改革现有的技术人员职称聘用办法,废除目前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终身制,使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能出。这样既有效地激发未聘人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也可给已聘人员以压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发进取。根据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每年考核选聘一次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在年度考核中工作业绩突出的职工优先聘用,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4)落实绩优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应将每月的业务学习、工作效率、服务质量、遵守工作纪律、出勤等情况与职工的津贴、福利挂钩,每月汇总后按职工工作实际发放,以奖勤罚懒。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在于激发职工内存动力和竞争意识,落实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于加强职工队伍管理,调动全职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于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服务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在于消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利影响,形成“按能取酬、多劳多得”的良性工作机制。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年终评先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绩效考评制度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思想激励。(1)理解人,及时化解职工的思想矛盾和怨气。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势必影响情绪,损害人际关系。作为领导必须经常换位思考,站在职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使职工的积极性不受挫折,得到充分发挥,作为领导,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一碗水端平,要做到公正、公平、透明、取得大家的信任和谅解,并且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职工的思想工作一旦做通,便会不计报酬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对职工来说,在精神上是一种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则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2)关心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要把关心职工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提升干部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要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激发起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职工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之中。通过走访谈心、送温暖等多种途径,使职工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化解矛盾。(3)教育人,引导职工自我管理和约束。对于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要指出、要批评,但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说话要有分寸,从理解、关心、团结和爱护的角度出发,少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待过去犯过错误的职工,要积极鼓励他们奋发向上,通过他们的转变,可以有效地鞭策、激励其他职工。要适当运用赞美,这不仅是职工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其潜能,提高工作效率。(4)熏陶人,营造和谐共事的氛围。要尊重职工人格、权力、尊严与爱好,平等待人,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让职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单位好比一个家,成员的心情都会特别舒畅,就必然带动单位的长足发展。(5)影响人,树立可供学习的可贵典型。对一些在工作中勤奋敬业、务实能干、乐于奉献,并取得卓越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树为本单位的先进典型。让全体职工了解、学习这些就在身边的榜样,以榜样为准绳,找出存在的差距,既可以鼓励先进职工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也可以激发其他职工人人都有的不服输精神,在单位内部形成向榜样学习的习惯,营造争当先进、争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王成全.知识型职工主导需要及激励因素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志,胡静.企业职工的非物质激励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非物质性文化 篇12

s C r《浑天点穴法》由明代中期, 青城全真派高道吴明一所传, 历经五百余年, 一脉单传十七代, 经久不衰。是一种以点穴为主, 辅以按摩的一种经学按摩方法, 以治疗疾病为主。有三种体系为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治病的快速疗效非常人可以想象, 尤其在临床抢救的贡献非西医可比.目前《浑天点穴法》已抢救了不少岌岌可危的病人:本班针对肩周炎、腰椎病, 应用《浑天点穴法》传授特效康复的方法。五分钟治愈。有无基础均可施用。‘费:函授2800元, 面授4000元。

‘费:函授2800元, 面授4000元。

二、彭祖灵龟胎息诀

“彭祖寿八百, 龟鹤熊三形”《灵龟胎息诀》是彭祖导引术中最重要的功法, 仿生法之典范。灵龟胎息诀为武当太乙门大道直指的要法, 其内涵以灵龟胎息、灵龟吸阳、龟之运化真形为主要修行体系:

灵龟胎息顿入天真.真气运行开通大周天, 练就灵龟冬眠之境, 进入周身毛孔呼吸, 顿人胎息, 神交于内窍, 神气合一。胎息经曰:“若欲长生, 神气相住。灵龟胎息通过练形、练气、炼神的内三合完美结合, 使学者在30至40分钟内进人胎息状态。

灵龟吸阳是模仿灵龟采日精月华之精微。人身为阴体, 修道练的是纯阳之体, “欲修纯阳体、先采天地精”, 把天地之间的纯阳之气化人我身。龟吸者;吸宇宙之真气, 与宇宙同呼吸, 同步宇宙、同步天地是人类寻求长生久视的最高境界二龟吸开通任督两脉, 达小周天运化之状态「所谓“人通小周天, 就是半个仙”半个神仙焉有疾病之理乎?

本班分两部分传授; (丨>灵龟胎息、 (2) 灵龟吸阳。包含采、炼、运、开四个境界。

⑴灵龟胎息, 学费:函授4000元, 面授6000元。

⑵灵龟吸阳, 学费;函授4000元, 面授6000元。

两班同时学习, 学费:函授7000元, 面授10000元。

三、特殊班 (十分钟精进功法)

1、落地式:太极三桩最后一个, 称为大力精进攻, 是罕见的壮力桩法。具有练功时间短、收获大的特点。练十分钟身体能量迅速集聚, 高度浓缩, 钢精铁骨威撑八面, 蓄势待发坚持锻炼, 能量就会引爆, 产生巨大的爆炸力.崩炸惊弹杀伤力无比。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2、无极神锤:是武当太乙内功三大重锤之一, 操练简单易行、练功时间短、上功快、是一种事半功倍的上乘功夫。 (每天练习十分钟, 60天成就无敌铁拳)

功成后, 铁拳无敌。内家的铁尺寸劲、穿透力, 崩炸力集于一拳功法内涵:a大力金刚功b金刚猛虎桩c无极捶操手 (力分九牛、童子撞山二式)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3、金刚铁板桥:

整合与强壮是此功的最大特点。通过导引把筋与骨、气与力合在一起, 胸背如桥, 整体如一;通过吐纳, 清理内脏逾浊、强壮内脏功能, 聚合元气。是练就整体劲力、培养混元一气、内外兼的捷径功法。强身当日奏效;武功十分钟见大力, 坚持百日可成就六合神功。

挙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四、丹功系列

1、太极桩功 (百日筑基) 武当千年古老桩法、上乘内功, 为武当内功软、硬、轻三绝的基础功法。具有功法简单, 便于学习和攀握, 上功迅速的特点.练一时即有一时的体会.练一日即有一日的功效。无任何武术基础者, 百日功成;有一定基础者上功更快。届时筋膜腾起、气力倍增、经络贯通、知觉灵敏、身体轻灵、内气充盈、抗击打, 打击力强, 护体神功形成, 有武当三绝见太极之说。此桩为武当太乙密传丹法必修功。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含光盘)

2、抱元守一式此桩为太极桩三乘九第之第二乘, 此功法可使丹田混元真气坚实, 密度如金, 天罡真气迅速布满周身, 循经行气、周身骨节犹如一体、内功成就可敛气入骨、至洗骨伐髓之境界。在过去此桩是门内嫡传弟子秘传之法。 (注:太极桩三乘:太极桩、抱元守一、落地式) , :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太极桩、抱元守一、落地式三桩同时函授者, 赠送混元内练丹功。

3、金丹内功太极次第 (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本)

本次地炼神养气, 以神合气, 以气凝神, 神有所居.气有所济。出息微微、入息绵绵, 内气不出, 外气反入:融融温暖.百脉调和.所谓”醍醐灌顶得请凉.同入混炉大道场“修持者可达到阴阳羽化太极初定的状态。内脏强化, 神气充足, 内积能量完备。 (丹道功夫传授回光返照方法、桩功为太极桩) 。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含光盘)

4、金丹内功无极次第: (修炼金丹之要塞养生延寿之蓄积)

本次第属道家炼丹的筑基功, “炉火温温体内煎, 六心温热妙法玄”通过法、印、桩、诀启动后天之火, 凝练精气, 气化精华, 以达到发动“先天三昧真火进入元气凝结成形, 文火内养丹炉的境界对于养生而言重点打通奇经八脉, 把后天的五谷之微, 气化成稍气, 为健康瘩积能量。对丁修道而言它是道家练形成圣的必修之基。 (丹道功夫为温炉设鼎、桩功传授混元护体功大乘心法, 功成高于金钟罩。)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200元。

两次第同时学习, 学费:函授1200元, 面授2000元增送其他功法。

5、丹功小周天次第:任督通百病无。丹道小周天是武当太乙密传丹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法, 于道家对修真文化隐蔽甚严。因此, 其中真正的内涵却不被人所知。通过任督两脉的真正循环, 使人达到金丹内功成就所具备的基础。本功法练法简单, 得功夫快, 实用性极强。

爭费:丨500元, 面授200 0兀

6、锁阳补漏法:锁阳补漏是运用古代导引、内观的方法温热”下焦“气化五谷精微。化“后天之精??为先天循经之真气, 引气归元。补充元气, 关住真气, 阻止中气下陷, 补充内脏, 调节脏腹功能, 使丹田元气充实, 达到补漏目的。功法含2部分:⑴、顿锁丹阳法, (2>、渐锁化气法。一次性传授。

学券: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7、仙家睡功睡神仙, 睡神仙, 石根高卧忘其年, 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 息息任天然。”仙家睡功在武当太乙门脉脉相传历史久远。在练功的功架上和心法上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均有很大的差别。是一种炼丹与养丹结合的身心修炼法门, 具有温养正气, 养生益寿, 增长功力, 开发智蒽等效果。方法极其简便, 人人可行。通过静卧达到神气相抱, 在静定中完成“炼与养”的双修内容。是快捷、方便上乘的内功方法。

学费:函授700元, 面授1000元

8、睡眠班:此班由三种功法组成一套。A站桩:神水来潮式t, 强肾固本, 肾水升腾, 心阴有养, 心贤相交, 阳有所藏, 阴来纳阳.人方能夜卧。B静坐:修复阴阳的调节本能。夜晚时人体阴气旺盛, 阳气下降于阴中, 阴来纳阳, 白天阳气旺盛, 阴气下沉, 阳来纳阴, 这是生命的节律, 而睡眠失常的人, 阴阳二气的自我凋节能力很差, 静坐之法专攻术数, 快速恢复其本能.C卧功:仙家睡功, 养神入舍。

学费:函授2000元, 面授3000元。

五、内功武技

1、太极内功技击术:内劲外发是所有武术技击不可逾越的修炼方法。通过太极行功四式的修练, 充分的调动体内所有的能撤, 专向释放强大的技击力量. (如崩劲, 惊劲.持劲, 撞劲.弹劲, 混元劲等) 使敌应之即伤、应之即出。让学人真正的体会到太极内功的惊天绝学!功成发放敌人于举手之间, 伤敌、放人全在一念间。功法含2部分: (1) 太极桩; (2) 、太极行功 (共四式) 。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含光盘)

2、大力鹰爪功:大力鹰爪功是武功十分重要的重手法, 在武技中经常应用于分筋错骨, 点穴击要.拿穴闭脉;具有鹰爪的锋利与刚猛.是练武者的一种武功基本能力, 不需要任何器械与外力, 易学易成。功法:原桩2式;行功5式;操手2式;一次传授。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80元。 (含光盘)

3、大力金刚掌实修班: (三十天上身)

大力金刚掌为武当密传丹派五大绝技之一, 向以刚猛无比, 荖称武林。功成后, 谈笑间, 开碑则碑断石碎, 击人则骨断筋折。本法具有简单易行, 内外双雙, 上功快的特点快则年余即可大成。功法层次如下: (1 ) 大力金刚原桩 (内壮丹田混元气) (2) 大力金刚行功 (共四式。内功外运) (3) 大力金刚操手 (共二式。至此开碑碎石功夫已成) 。本班将大力金刚功夫全盘托出。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80元。

4、金刚叫丹功 (强力聚合先天真阳)

具有十分强大的聚合先天真阳的能力。可以使学人在几分钟之内, 体会到先天真气聚合丹田所产生的高热能量, 迅速增加丹田天S元气, 补充人的先天祖气、后天肾中真阳。对于所有丹田元气不足的人都是无价之宝。集合先天真阳的同时, 大幅度的增强指力, 为进一步修习其他武功奠定基础。主桩与金刚追魂掌行功一力分九牛、童子撞山一同传出。此功法是武当太乙门武功重手金刚穿云手、金刚霹雳掌化刀的基础。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5、混元护体神功 (一)

混元护体神功是武当密传丹法的重要功法, 它的功能极其特殊, 初级阶§可以使修炼者逐步具备抗击打的能力, 随着功夫的加深, 修炼者将被自身释放的]i元罡气所保护, 此功法修炼简单成就高, 初级成就是金钟罩、金钟顶, 中级成就是混元护体神功, 大成则是享誉武林的沾衣十八跌。本班功法百日即成。功法次第如下基础功 (太极桩功) 2护体功 (一套)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6、混元护体神功第二乘

混元护体神功第二乘功法是混元护体功夫的中级功夫, 它的功能极其特殊, $初级阶段逐步具备抗击打的能力以后, 随着功夫的加深, 修炼者将被自身释放的混元罡气所保护, 此功法修炼简单成就高.其中含有武当太乙门秘不外传的金刚叫丹功, 及其混元护体神功二乘修炼法。

学無:函控720元, 面授1000元。

(-二两乘同时学习者, 学费:函授1200元, 面授2000元)

7、老子轻身术:老子轻身术是武当丹派八大轻功之一, 是武功技击之必修功夫, 此功以强力开通中脉, 奇经八脉-使人在运动中真气直入丹田。而达到久战不疲。是登台打擂取胜的保证。修成后内力十足, 体能充沛, 窜、蹦、跳、跃, 闪、展、腾、挪得心应手而无敌于天下, 此功法快者半年即成, 今全部传授。功法如下:丨、原桩2、行功 (四式)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8、武当太乙夜朧功:武当太乙门唯一的锻炼眼睛的功夫。具有活肩、灌力, 练出努、摔、穿、挂等各种武术技击的劲力, 法简效宏。能将自身肾气上提于目, 使眼睛能够得到肾水的滋养.故它针对干眼病、近视、远视眼病有很好的康复作用。实践得知500度左右的近视眼百日可康复。功法:1、动功一式, 2、练眼功一式。按摩一套。

学费:函授720元, 面授1000元。

9、培元筑基班

道家养生讲究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这个”就是指内功, 据此原则我们推出此套功法。

A?行功--跨虎登山:内外兼修的秘法。老子曰“骨弱筋柔而握固,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人的气脉若一直能保持婴儿的浑圆状态, 就可长生不老, 此功练就的正是这种。

B、全功太极桩

C?坐功——金丹内功内练法

D?卧功——“碧落游仙大睡法”, 此功为武当丹家不传之秘。“气归元海, 神游八极”, 元精、元气、元神, 三元同修, 诸真同练, 一气通天。它与我们以前传授的仙家睡功有区别, 前者是安神, 后者是练神。

学费:函授2000元, 面授3000元。

地址:大连市金州区站前街联胜花园115号, 邮编:116100

联系电话:13504282024 13591388829联系人:梁英杰

E-mai I:0080000800@163. com

银行汇款账户: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青泥洼支行

账号:34 0000 360 120 681 3486开户名:郭堅丽

邮政卡号:6221 88222 300 201 4220户名:郭晓丽

特快专递另加20元 (国外根据地区而定)

上一篇:铁路生产效率下一篇:燃料乙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