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培养方向

2024-10-21

高职培养方向(共12篇)

高职培养方向 篇1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走向成熟, 预计未来几年内, 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仍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趋势,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高达65%。有关专家表示, 人才的缺乏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之一。

目前全国已有180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在校本科生7万多人, 每年的本科毕业生1万多人。但据报道,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需求旺盛, 前景喜人, 但就业率却不容乐观, 电子商务人才怎么了?许多网站管理者表示, 目前高校中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相对僵化, 教学模式单一, 很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说难听点儿, 好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划就没有定位, 好像在培养“万金油”, 什么都有点, 什么都不精。毕业生往往不适合网站的需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 是这个尴尬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来说, 进行相关分析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分析

通过对51job、电子商务人才网等几个网站的岗位进行汇总整理, 对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及岗位分析, 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 电子商务建立的网络硬件层。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 了解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熟悉局域网知识, 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一般来讲,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涉及这一层次的东西较少。

第二层, 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 数据库、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 安装、调试和维护。但也不是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重点, 和电子商务实施平台联系较大的岗位有网站开发等。

第三层, 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 涉及有商业逻辑, 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 比如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图象处理、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在某些学校, 部分对技术有兴趣的同学有可能达到相关要求。像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开发等岗位都和这个层次有很大关联。

第四层, 电子商务运营, 管理层, 在这一层次, 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 如客户服务, 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要求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 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 执行与监督;能够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 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 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这个层次适合的岗位有网站运营经理/主管、网站推广、外贸电子商务、网络推销员等。

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是实务操作运用类是其培养方向。

二、高职学院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 是一种“大众”教育, 也是一种就业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与此相适应, 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电子商务应用专门人才。

1知识结构定位

“电子是手段, 商务是根本”这一思想是核心, 所以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构筑, 因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自身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 基本知识的扎实, 能为以后的学生自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很多, 范围很广, 所以取舍很重要。同时也要强调电子这一手段与诸多方法间的关系。法国思想家笛卡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方法能解决问题, “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 方法的获得才能让学生受用终生。

2职业能力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 可概括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能力, 包括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知识, 从事职业活动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社会行为方式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出具体专业能力范畴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拓展、升级, 包括新观念、新技术的理解能力, 业务创新能力,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与决策能力, 目标的定位、联想与实现能力, 社会责任与社会参与能力, 群体组织与协调能力, 自心、成功欲、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能力等等。这两个层次的能力实质上也是交叉、复合的, 体现的就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厚基础”、“重技能”的概念, 属于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也是其应用知识、技能以求得未来发展的前提;“宽视野”、“能发展”的概念, 就属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是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期望。

3素质能力定位

从整体要求看, 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应具备创新性、合作性、懂商务礼仪, 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面对电子商务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其特色,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具备一定人文修养, 较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务实创新, 更具竞争力、更具团队意识的人才应是其追求的目标。

高职培养方向 篇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探索

论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以适应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作 者:姬伟民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0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8(5)分类号:G807.4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探索

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 篇3

1.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2.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3.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4.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首先,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室内环境文化的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传统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知韵,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之上,得到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在室内设计中拼贴运用,从而新与旧、古与今带着某种联系;移植与嫁接,对儒、道、佛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中的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其次,是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和不美,但是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非常重要。通常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形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和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再次,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合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传统文化不同,但是在回归自然和效法自然上却有相同主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不能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立山.建筑艺术的隐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周矩.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2003.02

高职培养方向 篇4

而目前无论在全国, 还是成都, 院校会展业都是新兴的专业, 发展时间不过十余年, 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培养目标、功能、方向等都待进一步研究。但由于会展行业实践性强的性质, 会展人才培养工作并不等同于通常的学历教育, 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动脑创意能力, 因此探讨会展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工作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本文将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讨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的方向系统地探讨会展人才的培养工作。目前国内还很少有学者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将有利于深化对我国职业技术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及其内在规律的探讨,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该学科发展。

二是在实践层面为成都及其他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以成都高职院校为例, 构建出适合成都会展业市场发展的、适合成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 会展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 包括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在进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项目建设, 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 有利于该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为同类型学校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会展业人才培养定位内涵

会展人才的培养定位上首先应该有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观。会展实际上首先需要专业策展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策划某个主题或类别的展览, 其他工作人员负责将策划付诸实践, 具体执行。从专业策展人到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 人数众多, 岗位类别多样。从会展活动内部组织策划、宣传、公关等人员到会展外部餐饮、宾馆接待人员、保安人员, 从会展活动的高级运营管理人员到基层服务人员等, 会展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漩涡状结构层次。从高端的策展人、会展经理人, 到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人员, 属于不同的层次, 各有各的要求, 因此会展人才培养方向应区分不同的层次。大体上可分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和支持型人才。

核心人才属于会展高端人才, 专业展会策划人, 对展会进行宏观设计和把握, 要求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 包括会展创意人才和会展项目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会展活动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 通常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卓越的组织策划能力、精准的营销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同时拥有的社会资源也较多。在接受调查的会展企业中, 约78.5%认为本行业的关键人才是会展策划师或会展项目经理。核心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 通常由普通高校或实力强的职业技术院校完成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 然后在行业经历较长一个时间段的磨爬滚打, 对行业、市场经济状况十分了解。

支持型人才主要是负责组织人员实施核心人才的展会策划方案, 要求能掌握会展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会展实务的实际运作等问题, 是核心人才的“助手”, 主要包括常规经营管理、智能管理等人才, 他们居于会展人才体系的中层, 也是会展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辅助型人才则是具体操作某个任务的人员, 比如搭台、外联、翻译、导游、推介人员等, 其培养工作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门的会展专业比如美工、导游、翻译、编辑、会计、营销等实现。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 因此对其专业化要求程度也更高。

从中可以看出, 会展业所需要的人才众多, 有着不同的层次, 相应在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同的定位。显然, 无论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是学生的求职应聘均无法“大而全”, 只能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选定某个具体而明确的方向作为工作努力的目标, 这就也是通常所说的明确“定位”。定位明确了, 才有的放矢, 才有努力的方向,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什么都做, 什么都学, 但什么都做不好, 什么都学不好”的尴尬情形。

从目前看, 我国很多会展专业正是出现了“方向模糊症”。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会展管理专业是依托旅游、历史、外语、中文、艺术等传统学科而设, 在专业设置、教师定位、课堂教学等方面深受传统学科的影响, 呈现出浓厚的专业背景, 无法体现明确的会展专业发展方向。以至现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毕业后学以致用的不多。因此, 我国的会展专业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明确定位, 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各个学校所培养的会展专业的规格和要求。无论是定位于会展策划、会展运行还是会展设计、会展物流;无论是主要针对展览业或会议业培养专门策展管理人才, 还是培养赛事节庆专门人才;无论是培养核心人才、辅助人才、还是会展支持人才, 都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 并据此设计合理的课程, 配备优质的师资, 开展有效的教学。因此培养方向的定位是首要的。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可考虑的因素很多, 比如本校的办学传统、已有的资源、社会需求等。由于职业技术院校以就业为直接的办学宗旨, 为社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性人才, 因此在专业的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成都职业技术院校会展专业的设立正是充分考虑到了成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培养人才方向定位上需充分考虑到成都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二、成都会展业人才需求特点

“十二五”期间, 成都会展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规模将继续扩大。承办上述会展项目需要大量的具有营销、策划和设计能力的会展项目经理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 成都将难以圆满地举办上述会展项目。为更好地了解成都会展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 随机选取了成都52家规模不同的会展公司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 并对成都会展办、成都德纳、新世纪会展城等成都会展行业“领军者”进行了访谈, 调查结果如下:

当前成都办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部门、场馆管理公司、会展公司三部分组成, 其中主力队员是成都会展办公室。52家会展公司中, 超过一半的公司由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转型而来, 办展人员多是半途转向, 行业积淀较少。那些熟悉会展行业情况、懂得营销策划的专业高端人才十分匮乏。成都会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成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 成都会展人才问题已经成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从量上看, 人才总体数量不能满足现有的行业需求。与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相比, 成都会展专业人才规模增长较慢。成都目前仅有两所学校开设会展专业, 每年的毕业生约200名。而成都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达40余场, 每场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策划、营销, 然而据业内人士统计, 成都会展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超过1千人, 这1千人中, 以成都市会展管理办公室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约占40%, 成都会展协会的成员单位约占40%。在接受调查的52家专门从事会展的单位中, 对会展人才有着长期稳定需求的有38家, 占73%, 需求一般的仅有2家。在承接会展项目时, 很多会展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手不足情形, 缓解的方式是人员加班加点, 超负荷承担工作量, 或者将项目内容分解开, 再发包给其他公司, 但层层发包容易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这两种显然都不是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长久之计。

二是具有营销、策划和设计能力的会展项目经理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会展核心人才严重匮乏。成都想要建设“会展之都”, 不仅举办的会展数量要多, 更要求展会的规格要高, 国际型项目要多,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规格的项目落地成都。但由于成都会展业的发展时间较短, 专业度高的策展人、营销人员缺乏, 很多会展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广告、设计、媒体等行业转向而来, 专业的会展行业经验不足, 且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从专业学科背景看, 在接受调查的会展机构中, 约46%的从业人员为经济管理专业出身, 25%来自广告专业, 12%来自文学艺术专业, 只有不到5%出自会展专业。此外, 目前成都会展行业专业人才短期行为强, 流动性大, 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资深会展人才极为稀少, 高端人才严重紧缺。

那些从广告行业转型而来的会展公司, 如盛世传扬、骑士会展, 对具有策划和营销能力的职业策展人更是求贤若渴。即使像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成都德纳展览公司、四川风云展览等老牌展会公司也急需专业高端人才, 他们在承接大型项目时, 常需要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临时邀请专业项目经理人“空降”。在调查中, 上述公司在认为自身最紧缺的人才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会展策划师”。目前蓬勃发展的会展业为会展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公司鱼龙混杂, 大小不一。随着市场的细分和逐步规范, 会展业将经历一个“洗牌”的阶段, 那些有实力、有影响的会展公司将会承接更多高规格的项目,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决定会展公司实力的最根本因素即是人才, 这也是众多公司对人才有着长期稳定需求的重要原因。

会展高级运营人才属于行业中层次最高, 专业性最强的人才, 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会展核心人才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成都争取到更多有影响力、高规格的展会活动。从事会展的机构与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 所需人才只能“因陋就简”, 这也大大影响了办展的质量水平。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的温江花博中心2005年投入使用, 曾承办了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然而仅仅生存了2年就被迫挂牌出让, 原因是在花博会后没有好的项目可继续承办使用。而缺乏好项目的根本原因正在于缺乏懂营销、会策划、有创意的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懂创意、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成都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成都高职院校会展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 (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 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 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年。很多学校依托于已有的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英语、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会展专业, 因此各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有的突出策划与营销, 有的强调艺术与设计, 还有的是会展物流、会展搭建、会展沟通, 等等。我国会展专业发展的这种特点优点在于能依赖老牌专业的已有资源, 快速地招生教学, 以满足行业需求。缺点在于没有形成正规的专业, 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而建立起来, 缺乏自身的理论建设, 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尚未形成规范, 随意性强。这大大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良荞不齐, 使得会展人才供需矛盾特别明显。一方面行业的发展急需专业的会展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会展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良好的产业环境为会展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但随着展会市场竞争的加剧, 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人才的层次性将更为明显。

为保证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学校也需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狠下工夫,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方向。

通常情况下, 本科类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各不相同, 前者主要培养高端人才, 后者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 培养具有实操技能的会展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辅助性人才。从这点出发, 目前成都会展业急需的策划、创意、营销复合型人才应主要由本科类院校完成。但目前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普通本科类高校相对较少。据统计, 目前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构成, 职业技术类学校约占80%, 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 职业教育占据较大的份额。而绝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技能型人才, 对高端人才较少涉及。教育的这种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会展高端人才缺乏的情形。

成都也是如此, 在2012年之前, 四川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开设会展专业, 直到2012年四川大学在四川博览局的支持下才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以说, 我省高等教育中, 专门培养会展业高端管理人才的学校非常稀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职业院校, 但却是西部率先培养会展人才的学校, 在培养会展人才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与业界也保持了一定的联系。社会需求永远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动力。市场需求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 就更加应该尊重“市场需求说了算”, 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条件下, 要科学设置培养方向。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来看, 当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由“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高职是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2000年,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此后, 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工作任务。2011年,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可见, 职业技术教育并非与“高端人才”绝缘。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中,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职业技术教育终将逐渐转型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非一般的技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5

近几年,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一些新观点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等。体育课只能承担它所能承担的任务,不能“包治百病”。交给学生“工具”并教会其使用方法,是体育课的核心任务。至于学生如何使用,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不是体育课本身所能解决的。高校体育,应是高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统一体。高校体育课程不是高校体育的全部,更不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全部,它只是高校体育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因此,也只能承担它所能承担的任务,而非体育的全部,片面夸大与贬低其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为此围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及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制,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爱好,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围绕这一总体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教学任务来完成,这就要求新的体育教学任务在完成目标过程中的方向所在。任务取方向如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新方向

2.1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上。

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意志的培养,现代体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奠定,现代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无不与体育教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塑造健美的体格,体形,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身体素质,提高生理机能:增强适应环境与反抗疾病的能力。正确处理发展身体与把握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关系,把把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集体项目在教学中的设置和运用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主要渠道。可以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教学,弥补锻炼,组织班级等教学环节。设置集体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集体注重精神。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3)现代体育理念是由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所组成。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具备体育锻炼的能力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更为重要是通过学时锻炼,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或几项特长,并建立以休闲健身,趣味性比较强的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进过去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是坚持不懈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现代专业技能中的计算机技能,汽车驾驶技能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视力灵敏的反应力和耐久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培养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灵敏反应力和耐久力的练习。

2.2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的方向。

高职院校学生和年龄层次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可塑性大,体形,骨骼,肌肉,内脏等变化较大,心理方面也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这些特点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其次合理安排早操,课间操,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比例。同时体育教学中应个性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结合体育的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用于体育活动之中,加强对挫折教育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教育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创新开拓的品质,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2.3体育教学对不同专业特点要求的新方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备它的特点和要求,体育教学同时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的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

(1)办公型专业。在高职院校中较常的一种类型,如财务,文秘,仪表,化验等职业均属此类,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因该有针对性的增加拳击,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2)竖立型专业。如酒店,食品,纺织,医护,烹调等专业属于这种类型。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

(3)运动型专业。如物探、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专业属于各种类型。高强度劳动、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脉专业属于各种类型。高强度劳动、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惫、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郊游、打球、游泳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优化

3.1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课外活动为辅助;校内为中心,社会校外为辅助,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课程设计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在课堂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外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配合、使体育教学的功能达到最优化。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校的各种代表队,参加校际及各级组织的比赛活动。满足部分运动水平高的同学的需求,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的业余活动。

3.2变“死”计划为“活”计划。

教师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并以体现健康的指标为依据统一编写教学计划。根据这一总体计划的要求,不同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及计划、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基本身体素质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目标和锻炼计划,并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计划相应的表格,分阶段进行考核登记。这一计划不仅在课堂上是教师分类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课外活动所依据的纲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锻炼的自立性和积极性,并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3以常见运动项目为主。

以新兴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项目作为辅助、发挥游戏项目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健康标准进行锻炼,不讲求项目的规范性及系统性。通过目前流行或新兴娱乐项目的学习与爱好培养。使学生进入社会后仍然能积极参与相关项目,从而具备了终身体育的能力,达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特点并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高职培养方向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院校合作;实践效果

临床护理人员的来源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等,其中高职高专方向的护理人员较多,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了相关教学方式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护理专业方向院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为此选取了院校内两级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教学方式下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校内护理专业2013级与2014级学生各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2013级学生分为对照组,2014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学生有男生4名,女生46名;实验组学生有男生3名,女生47名。

2.方法

(1)对照组培养方式。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述理论知识,其课程教学由校内教师负责,课程设计为常规方案,初级为护理基础学教学,第二学年逐渐加入急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见习培训。

(2)实验组培养方式。实验组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培养机构选择:经由专业的承办组织选择临近3家医院为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参与教师。

课程体系设定:第一学年与常规教学方案一致,讲授基础护理学理论,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分化课程设计,以急救与ICU专科护士的培训课程为参考,强调专业领域与全新技术的相关技能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进行融合,建立综合教学方案。以急救护理相关需求为核心,合理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专业课程与常见急症患者护理技能的培训。

整合教师资源:课程教学由校内所筛选的教师以及院方所提供的急救护理专业护师或教授组建师资团队。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院内教师主要负责实训及技能培养方面教学。其中,实训课程教学于院内建立模拟仿真培训环境,由责任教师进行过程监督,之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整合教学方式:急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多为病情危急、疾病变化快、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等工作,因此,需要结合其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课程设计,可建立模拟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单项急救技能与多人综合急救配合能力等。

建立考核体系:由校内教师与院内教师以及参与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制订考核体系。针对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不同的考核,其中理论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实训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实际操作能力与应急能力考核为主。

3.评价方法

根据所要调查的核心目的,对参与学生及教師团队进行教学方案的回馈意见调查,同时调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二、结果

1.学生与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反馈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课程设计、大部分教学方式、实训课程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大部分教师对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

2.人才培养效果对比

经对两组学生考核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反映出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急救护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

三、讨论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机构,基于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对急救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上涨,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中逐渐增加了急救护理相关专业。急救护理工作需要掌握充足的急救类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其掌握急救技能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因此,在对此类护理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显然不能够充分满足急救护理专业的需求,为此,应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院校合作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且参与的教师与学生均对院校合作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等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邓荆云,贲亚琍,马慧芳,等.学校与医院“定岗双元”合作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课程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2,2(18):68-71.

高职培养方向 篇7

关键词:软件测试,全生命周期,方向融合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自2006级起开始开设软件测试专业课程, 2009级组建海辉测试专班。从2011级开始, 把软件测试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 把软件测试方向和.Net程序开发、Java程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软件外包服务方向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软件测试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独特的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的软件测试人员具备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掌握了软件测试专业知识, 就业竞争力强, 值得借鉴、推广。

一、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IT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普及, 社会各阶层对软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迫使软件企业更要重视软件质量, 而作为软件质量的把关者, 软件测试工程师日益走俏。国际公认的行业标准中规定软件开发人员与软件测试人员的比例是1:1, 而我国目前的平均水平在3:1, 有些公司甚至达到7:1。目前高等教育中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的较少, 形成软件测试人才紧缺、需求缺口大的现象。中华英才网显示, 目前软件测试人才的缺口在30万人以上, IT行业国内外巨头正在加紧争夺软件测试人才, 华为一次抛出50名软件测试人员的招聘大单, 而联想、用友等企业也纷纷打出高薪招聘软件测试人才的启事。随着软件测试行业的不断发展, 北京、上海、深圳等将带动其他城市一起发展。

二、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传统观点认为, 软件测试是学不懂编程的人员、“家庭主妇”从事的工作, 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目前, 这种观点正在改变, 软件测试不是一份简单的、低层次的工作。软件测试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软件工程基本知识, 熟悉软件项目编程语言、项目技术架构和数据库, 了解网络技术、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外, 还需要掌握软件测试的专业知识、软件测试自动化测试的相关理论和工具等。因此, 软件测试是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专业来开设的, 有些学校开设有软件测试专业或方向。以下是我们在软件测试方向所做的工作。

(一) 方向融合、就业分流

没有申报软件测试专业, 也没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 而是把软件测试和其他几个软件开发方向有效结合起来。坚持“平台+方向”的原则, 在各个方向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1~3学期上平台课程, 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组装实训》等计算机基本技能课程、《静态网页》、《PHP动态网站开发》等网站开发课程、《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业内流行编程语言和《数据库应用》、《Oracle数据库设计与建模》等数据库课程。第3学期期末,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方向, 可选择的方向有.NET程序开发、Java程序开发、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软件外包服务和软件服务共五个。4-6学期, 除了软件服务方向外, 其他四个方向均开设软件测试专业课程。把软件测试方向和软件开发方向有效融合, 相辅相成, 在就业时开发、测试均可选择, 实现就业分流。

(二) 前沿的专业教学内容

开设有《软件测试基础》、《软件测试综合管理应用》、《软件系统自动化测试》和《软件测试综合实践》四门课程, 由浅入深, 从学校到企业, 分阶段进行。

《软件测试基础》课程讲授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要求学生能够撰写常用的软件测试文档, 包括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用例、缺陷报告和测试报告等, 了解软件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综合管理应用》课程是在学习了《软件测试基础》的前提下, 以实践为主, 对一个真实的项目进行功能测试。选取真实的项目, 有完整、真实的需求, 在理解需求的基础上, 开展测试活动。在Quality Center (QC) 环境下, 从项目管理到项目定制, 再到软件测试的整个过程 (需求管理、测试计划、执行系统测试、缺陷管理) , 最终提交软件项目测试报告。通过该门课程, 学生对软件测试流程加深印象, 并能够熟练的编写测试用例对项目进行系统测试。

《软件系统自动化测试》课程主要讲授自动化测试脚本和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使用HP-Mercury公司的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Quick Test Professional (QTP) 和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Load Runner (LR) 。该课程在讲授时采用案例驱动, 通过对桌面/web系统进行测试,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授课从场景录制引入, 以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为重点, 把QTP、LR和QC综合运用起来, 尽最大可能模拟真实的软件测试工作环境, 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流行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系统测试的能力。

《软件测试综合实践》是为期两周的综合课程设计, 由专业培训机构将企业级项目带到学校或把学生送到专业培训机构, 模拟软件公司工作、测试场景, 组织学生搭建测试环境, 进行软件测试综合实践, 并撰写软件测试相关文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让学生对软件测试职场的工作环境、素质要求和团队协作精神有深刻认识和体会。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 充分的实习实训环境

模拟企业级的软件测试环境, 使用业界流行的软件测试工具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和分析, 使用软件测试管理工具对整个软件测试流程进行管理, 校内学的就是企业用的[2]。通过市场调研, 结合权威测试网站51testing历年调查数据和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 组建惠普软件测试实训室。该实训室包括了业界最流行的三个软件:软件测试管理工具QC、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QTP和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LR。

(四) 创新的毕业设计模式

除了软件服务方向外, 其他四个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1+1”的模式, 即一个学生做系统开发, 另外一个学生做系统测试。采用“W模型”, 从系统需求开始直至最后的系统测试, 两名学生模拟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人员, 共同完成一个系统。

三、效果和下一步工作

在当前各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不断萎缩的情况下,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招生形势则越来越好, 从原来每届2个教学班到目前5-6个教学班的教学规模, 且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70%。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为了长效发展, 还需要努力。以下是下一步工作:

(一) 深入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节约教育成本。目前, 我院正与四川华迪共同开发《企业案例软件测试技术》教材, 与惠普公司正在协商组建软件测试专班。今后, 还需与企业在教材、教学资源、师资、人才培养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力争组建订单、定向培养专班, 培养更多、更专业的软件测试人才。

(二) 建设软件测试资源库

在当前正在建设的《软件测试技术》慕课平台上, 通过从企业、网络、已毕业学生等收集资料, 丰富该平台。软件测试是一门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科, 案例驱动是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应当收集合适、优秀的案例, 以便教学。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对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院软件测试平台师资稍显薄弱, 人员紧缺, 无企业工作经历。从企业引入一名从事测试工作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定期委派教师参加各类软件测试教学研讨和培训, 选派教师到软件公司实习, 从事半年以上的软件测试工作,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 成立软件测试工作室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工学结合、项目导向课程的不断推进, 各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室也纷纷成立。在引入企业教师后, 成立软件测试工作室。学生教师双向选择, 和起航工作室、维诚工作室精诚合作, 由老师去承接软件测试项目,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测试。

参考文献

[1]2014-2017年中国软件测试市场调查报告 (01170206) [DB/OL].尚普咨询.

[2]邱珊.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平台建设实践[J].现代计算机, 2012, (26) :67-69.

[3]宋维堂, 张淑梅.关于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职教论坛, 2011, (17) :20-22.

高职培养方向 篇8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 具有一定的进出口贸易、工商管理理论基础知识, 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水平, 掌握进出口贸易、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实践环节, 了解国际惯例与规则、国际社交礼仪, 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或其他涉外经济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个高职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英语专业, 又不同于国际商务专业, 其有着自身的特色。

1. 英语能力的实用性

传统的英语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较深的英语语音、语法和英美文化知识, 并具备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立足于实用, 强调英语的工具性, 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能用英语从事涉外商务和管理活动。

2. 商务知识的够用性

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学科, 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 还需广泛学习外贸、营销、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并掌握基本的外贸操作技能、营销技能, 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对经贸知识的学习不在于深, 而在于广和够用, 所学理论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

3. 培养人才的市场性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以服务市场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相关的课程, 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经济发展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例如:当外贸业加速发展时, 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在国家政策鼓励、扶持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时, 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管理技能, 为涉外企业提供翻译和管理人员。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现状

根据调查, 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沿海城市从事外贸类工作, 有一部分学生在做营销, 有一部分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担任文员和一般管理人员, 有少数学生从事教师、旅游等其他职业。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途径较多, 除了少数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 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企业任职, 也有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继续读书或出国。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覆盖面广且培养的学生具有多种技能,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 应按照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及时调整其就业岗位群和课程体系。在开展行业调查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设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专业教师和相关企业专业人士参加, 其主要工作是组织专业建设学术活动以及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并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不断修订、完善, 使得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涉外经济管理领域应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同时还应具备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新时代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1. 设立人才培养方向的意义

作为一个课程覆盖面广的跨学科专业,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设立若干培养方向是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 也是建立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性机制的需要。

(1) 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 高职教育应及时进行市场调研, 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增加一些新专业, 并淘汰一些与经济发展战略相背离的旧专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社会培养应用英语人才, 必须时刻了解国家政策导向, 密切注视市场变动趋势, 设立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向, 使毕业生在企业需求的岗位上实习、就业, 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2)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在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的基础上, 专业建设委员会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和实训, 巩固了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 掌握与工作直接有关的理论知识。在设立培养方向的基础上, 加强校企合作, 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模式, 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就业结合, 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 如: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阿里巴巴企业订单班,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阿里巴巴的会员企业从事外贸工作, 大大提高了该专业的就业率。

(3) 增强该专业的办学活力

目前看来, 高职院校办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造成高职院校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影响学校的声誉, 另一方面社会的某些岗位缺乏应用型人才。设立人才培养方向, 结合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 着重强化学生够用的理论和实用的技能, 有利于毕业生与企业的岗位实现无缝连接, 从而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扩大该专业的社会影响, 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例如: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部分毕业生, 在广东省中山、东莞等城市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担任销售、管理等工作,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向

结合行业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 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定位在中小型外贸企业、各类涉外企业初级翻译人员、各类涉外企业文员及管理人员等。因此,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的培养方向主要有两个。

(1) 外贸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加入WTO后, 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是我国目前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获得了外贸经营权, 市场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能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 会识别、书写和制作英文的合同和进出口单证, 因此与外贸有关的岗位是该专业的重要就业领域, 外贸方向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传统培养方向。

(2) 英语翻译方向

近年来,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经济往来更加频繁, 出现了很多跨国经济合作项目。在与外商的合作中, 英语熟练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将英文的信函、资料翻译成中文, 并用英语撰写信函、合同, 在企业管理人员与外商的谈判中, 还能担任口头翻译, 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英语翻译方向) 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贸、管理从业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应定位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业、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有关的岗位。例如: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些在企业、翻译公司担任翻译人员。

3.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预期的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业面广、专业对口率高, 人才需求量大, 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 我们进行了赴企业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 了解企业对商务人员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应用范围。按照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最新需求, 结合该专业目前的就业岗位群, 可从以下方向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1) 涉外管理方向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 外商投资企业 (含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发展很快,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截至2009年底, 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8.3万家,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454亿美元。2009年,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税收、出口分别占全国的28%、22.7%和55.9%, 直接吸纳的就业人员达到45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对文员和管理人员的英语要求较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可设置文秘、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涉外经济法规、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 并以实习、实训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文秘操作能力、管理实践技能, 积极拓展该专业的涉外管理方向。

(2) 对外运输与国际货运代理方向

从货运代理的基本性质看, 其主要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为货物运输、转运、仓储、保险等各种业务提供服务的一个机构。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我国货运代理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 但是由于国家重视, 政策鼓励, 发展十分迅速, 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运输事业的重要力量, 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我国已形成中外货运代理企业并存, 多家货运代理企业竞争的市场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 以及大部分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业务都是通过货运代理企业完成的。

对外运输的从业人员需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目前有不少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 这为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可设置对外运输与国际货运代理方向, 通过国际运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等课程的教学, 结合实训、实习等环节, 使毕业生具备国际运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各类公司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工作。

(3) 国际金融方向

近年来, 随着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所增加, 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外汇等涉外金融工作岗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广泛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 如果再学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竞争银行涉外业务的岗位。

商务英语专业 (金融方向)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经济、商务、金融理论基础和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水平, 熟练掌握商务及金融相关专业的实践环节, 能够运用英语从事商务及金融业务, 胜任国际商务、涉外金融或其他领域涉外经济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结算业务、金融文秘和其他涉外金融工作。通过综合英语、会计学基础、金融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使毕业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和相关领域活动能力, 具有较强的业务实践的基本技能, 能完成金融英语和商务英语的基本业务, 具有运用英语从事国际结算、涉外银行业务等基本能力。

四、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大批国外知名企业纷纷涌入我国, 一批国内涉外中小企业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 这为高职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商务英语是一个交叉专业学科,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必须制定专业发展战略,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 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设定人才培养方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向社会输送综合性技能人才。

摘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外贸、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个课程覆盖面广的跨学科专业,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设立若干培养方向是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 也是建立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性机制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益, 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之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8, (2)

[2]王金洛.“工学结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3]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比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2期

高职培养方向 篇9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药学高职教育是随着社会医药科研、生产、流通大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的高职药学人才对国家医药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药学专业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区别于原中专的药剂专业和本科药学专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药品生产、营销、应用、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直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 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1 专业设置过细导致学生择业面偏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从传统药学专业中分化出许多小专业,如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药物制剂专业等。但由于江苏省卫生厅对进入医院药房工作的学生采取准入制度,非卫生类药学专业毕业生在江苏省不能进入医院药房就业。而传统药学专业学生过去的主要岗位是医院药房,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执行,医院药房对人才学历的提升,使高职层次的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传统药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去经营企业或生产企业无政策门槛,但这些学生在校培养时,缺乏药品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训练,因此,不能很好胜任药品经营企业的工作。同时,其制剂方面技能也较为欠缺,也不能较好承担药品生产企业的工作。所以分专业的好处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加强了,但就业面却变窄了。

1. 2 化学课程过重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缺乏

我国高职药学专业基本课程体系来自本科药学专业,尽管各校在教学改革中作了许多尝试,但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仍然偏重于“化学”课程。由于优良工作药房规范( Good Pharmacy Practice,GPP) 的推行,预示中国药品零售企业的竞争,将向高新技术投入、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方向转变。良好供应规范( Good Supply Practice,GSP) 与新医改的实施,使药品使用领域的工作任务与传统任务相比,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医学模式也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演变,医院药学部门工作中心已从保障药品供应转变成以为病人服务为中心; 工作场所从药房扩展到药房与病房; 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扩展为包括患者和健康人服务。药学服务已成为工作重心,显然以“化学”类课程为主的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应现阶段人才的培养。

1. 3 订单式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后续无力

在校企联合制定高职药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时,一些学校往往多考虑“订单”需要和岗位需求,忽略了行业共性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趋势,导致建立起的课程体系仅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既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单一化,也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和基础准备教育,导致订单培养的单一性与学生职业兴趣多样化矛盾,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可能会产生岗位技能浅窄性与职业技能宽广性矛盾,减少了学生职业成长的机会,使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后续无力。

2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各国都有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和经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 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英国的BTEC( 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onCouncil) 职业教育模式; 美国、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同点是:

2. 1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双元制”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以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为主; 实训教学由项目法、引导性课文法、项目应用法等为主。澳大利亚TAFE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英国BTEC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是BTEC模式的主要特征。美国、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 ( CBE)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课程、学习方式、毕业时间可以由学生决定。

2. 2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澳大利亚则主要按照行业技术要求研究并制定了国家能力标准,TAFE则以此标准为依据来培养学生。英国则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美国、加拿大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突出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实际能力的培养。

2. 3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员除了直接进企业参加培训外,学校还有相关的教学实训车间,以弥补学员在企业里无法完成的培训,同时也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效果。澳大利亚TAFE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内的教室就是实验室。TAFE的教师全部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英国BTEC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场所不仅在学校、工作现场,甚至直接走向社会。美国、加拿大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的设备、设施往往是实际工作中最先进的,而不是闲置废弃的。

2. 4 注重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结合实施职业教育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一大特点,教学过程实行工读交替、工学结合,在学院和企业两个地点进行,由学院负责进行普通文化课程和技术理论课教育,企业则负责实习和技术操作培训。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中,由政府负责成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具有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咨询; 部分专家则既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又参与教育管理。英国BTEC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入实地考察,进行教学实践。美国、加拿大CBE重视职业分析,通过问卷的方式,课程开发的工作是由本职业的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完成。

2. 5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双元制”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院的基础理论课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3 ~ 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参加学习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英国BTEC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基本点; 强调教师应该是教学中的示范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帮助者。美国、加拿大CBE的职业教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熟知各项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课程教学体系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重点探讨的方面; 课程实施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独特实用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今后重点改革的方向。基于宽口径、分方向来培养高职药学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药学专业宽口径、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国现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表现出缺陷,远远不能满足医药经济迅猛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新要求。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阶段,按照以往医院药学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新局势。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宽口径、分方向的培养模式特点,为相同学科基础的专业构建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开设独立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同时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为内容,并符合现代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为社会输送一大批业务专、能力强、素质硬的药学复合型人才。

3. 1 以能力为主线,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宽口径、分方向高职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充分给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基础专业一体化,尽可能以技能切入为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企业认同感。

3. 2 突破当前高职药学改革的瓶颈

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药学专业的“化学”情结始终无法解开,本课题的研究将在这方面作一次大胆的尝试,以求突破当前高职药学专业改革的瓶颈,为探索适应新医改政策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做些前期探索工作。

3. 3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在构建宽口径、分方向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岗位种类、岗位知识、岗位能力; 同时又需要教师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应用到改革探索中去,开拓思路,创新教学。这就使教师不仅在教学上得到提升,同时在职业领域获益匪浅。

4 结论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一方面是医药行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是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脱节。如何适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是药学高职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宽口径、分方向的创新高职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将给企业、学校、学生带来三赢格局,既使企业获得到了急需的人才,学校获得了师资的提高,学生获得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进而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如何培养出适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社会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人才,是药学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宽口径、分方向培养的模式,既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培养其较为熟练的技术技能,从而实现教学与行业的对接。

高职培养方向 篇10

一速录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目前速录技术在全球都有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每年有数十万能够熟练运用英文打字和速录技能的人走上秘书工作岗位。专业速录工作者近120万人, 并呈每年不断递增的趋势。同时美国的国家机关也非常重视速录, 白宫就有专门担任总统各种演讲、演说等速录工作的专业人员。

就国内情况而言, 速录是最紧俏的行业之一, 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私营企业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办公信息处理的完整性、高速度和高效率, 速录市场在我国前景看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既具备同声记录能力, 又能够具有良好的文秘素养的新型秘书人才正受到广大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专职文秘工作人员逾180000人, 但真正意义上的速录文秘却只有10000人左右。从企业的需求来看, 对普通文秘的需求每年大概不足130000人, 并且每年有近60000名文秘人员失业, 相对于普通文秘, 速录文秘每年则有近90000个岗位无人问津。专业速录人才的奇缺已经成了我国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这不得不促使高校速录课程教育工作者反思当下的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完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培养经验, 作为速录教学工作的重心。

二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就目前而言, 我国对速录人才的培养, 主要还是依赖于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和高职教育两种途径来实现。

前者是指社会培训服务机构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人员进行专业速录技能的培养, 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培训机构往往培养目标单一, 只单纯教授学生速录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速录的技能, 而不涉及其他任何文秘专业领域的知识教学。

相对于单纯注重技能培养的专业培训机构而言, 高职教育则是将速录课程融入某个高职专业中来培养学生的速录能力, 其特点是将职业教育与速录能力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仅只重视学生速录技能的培养, 更要求学生注重其他专业知识的习得。从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分类情况来看, 速录课程主要依托的是法院书记员和文秘两大专业。

1. 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第一,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结构合理。专业培训机构培养模式相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主要问题在于学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培训机构大多面向社会人员, 招收的学员大多是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 他们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都不可能与大学生相提并论。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 虽然现在培训机构都加强了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培训招生和培训项目, 但出于就业压力的考虑,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将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再花上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参加培训, 从而导致培训机构很难招到受过系统大学教育的人才作为学员。第二,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知识全面。在对参加过培训机构培训的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培训机构培养速录人才, 过于注重速度的提高而忽略其他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长远看,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从速录实践来讲, 培训机构在培养速录人才时如果不注重其他专业综合性知识的学习, 就无法提高学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他们面对专业性较强的会务服务时肯定是无法胜任的。

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 以高职教育文秘专业为例, 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校内不仅仅单纯地掌握速录技能, 更要学习文秘专业的相关基础课程, 这样的学生在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遇到一些较为专业的会议时上手比较容易, 文字录入时对一些专业用语、专业词汇比较熟悉, 同时也能胜任速录以外的其他办公室工作, 相对于培训机构的优势一目了然。

2. 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第一, 课程时间不够充足。从实际情况来看, 通过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速录人员在录入文字的速度方面要高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速录人员。这不仅体现在问卷调查对在校生、毕业生和参加过培训机构培训的毕业生三者打字速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情况, 从历届的全国速录大赛中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机构有大量的训练课时。由此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技能培训时间不足。速录人才的培养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加以培训, 才能实现培养出能够胜任速录工作的专业人才这一教学目标。但是,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学历教育, 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仅仅是速录技能。教学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这就必然让速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课时数的分配上产生矛盾。如果速录课程课时过多, 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 而其他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不符合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之, 如果其他专业课程的课时过多, 势必会影响到速录课程的教学时间, 而速录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程达不到一定的课时数, 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速录专业人才, 这又与学历教育速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相违背。

第二, 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己任的。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以文秘专业为例, 每门课程的教学都与文秘工作岗位相衔接, 实行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但在文秘专业的速录方向人才培养中往往倾向文秘的职业岗位课程设置, 速录课程设置与岗位的衔接往往被忽略。从目前的情况看, 高职院校开设速录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室, 学生在实训室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是比较一致的做法,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纯粹的速度训练, 很少让学生得到速录技能其他方面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变成了只会机械打字的速录工,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速录人才。当学生走出校门, 走上工作岗位时, 其完成速录服务的能力可能并不完整。高职文秘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速录方向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俗地讲这就是典型的教学工作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脱节。

第三, 证书取得比例较低。无论是调查问卷结果还是我们对一般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速录师证书取得率的调查分析, 我们都会发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相比培训机构速录师证书的取得率是偏低的。造成这一结果一方面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校生速录课程时间不够, 课余时间利用不足, 训练时间较短, 学生打字速度达不到考证的最低要求。速录师资格证又有着相对明确的技术指标, 这让许多学生选择了放弃。另一方面速录在高职文秘专业中往往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存在, 而高职文秘专业的毕业条件中通常只明确要求有文秘职业资格证, 或其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必定会选择去考那些只要求理论知识, 比较容易通过的职业资格证书, 而像速录师资格证这样强调硬性技术条件的资格证书就会被学生刻意地回避掉了。

三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1. 合理的课时分配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 为了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用来完成这一目标的课程是什么, 这些课程需要多少的课时来完成。

就普通高职院校来讲, 作为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的课时数一般为每周4~8课时, 才能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但是, 这显然无法满足文秘专业速录课程开设的需要。据对专业速录培训机构研究表明, 速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必须做好长期培养的打算。就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而言, 这个“长期过程”很可能是为期“三年”, 所以不可能像文秘专业其他课程一样只安排72~144课时, 并要求在一学期内完成。就国内比较通行的速录培养情况来看, 培养一名速录员, 其标准课时应不少于360个,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

因此, 要想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中培养速录方向人才并满足课时要求, 除对文秘专业其他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 提高速录课程的课时数外, 考虑到要满足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时需要, 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而不是单纯合并或增减其他课程才是合理课时分配的关键。应注重利用课外时间, 比如大一新生的早自习和晚自修时间, 为大二、大三学生开放实训室等, 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提高速录水平又不耽误其他课程专业知识的获取。此外,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中可以引入学分制管理模式, 把学分与训练时间相结合, 达到一定的训练时间可以取得相应学分。并将学分与考核挂钩, 才能真正利用课余时间满足速录课程的训练课时要求。

2. 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 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 应该寻找既要符合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又要符合速录方向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 从实际角度出发任何专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只有综合设置安排好每一门专业课程, 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中应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能力要求为依据, 以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前提, 以能力培养为原则。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不仅仅只设置满足文秘专业能力要求的课程, 还应设置除速录训练外的其他速录相关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单纯地提高速录的速度, 还要求能够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 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掌握中文速录工作的技能。

总的来说, 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对涵盖文秘速录技能的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以速录知识和速录技巧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内外双管齐下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

3. 实用的课程考核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考核往往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但是, 速录课程的考核不适用使用笔试的形式,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速录速度及准确率必须通过实践考试即“机考”才能有效地反映出来。尽管速录课程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这些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考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 文秘专业速录课程必须摒弃笔试考核的方式, 将实践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有效成绩的认定上, 完全可以参考国家速录师资格考核方式。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流程和方法, 不会因为对速录师的考证陌生而惧怕考试。还可以考虑将取得至少初级以上速录资格证为基本毕业条件, 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 速录资格证书实际上既是就业资格证书也是速录这个行业的准入资格证书, 只有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 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才能被允许从事相应的速录工作。因此, 作为培养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的高职院校, 应当要求学生参加速录师国家资格考试, 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甚至可以将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 使两者统一起来。

总而言之, 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但是, 将不同的培养组合起来, 吸收各自的优势, 形成一个更好的方案却是可能的。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 完全可以吸取校外其他专业培训机构对速录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 并将其精华部分移植到高职教育中来, 从而提高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凌碧兰.从速录看高职文秘专业就业前景[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5)

[2]叶群声.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36)

[3]华丽萍.文秘专业速录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0 (14)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探析 篇11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征不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须、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快速走上一线顶岗工作,学生的专业就业率高,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2.高职体育教学条件相对滞后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体育教学不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这导致了教学课时不足、场地器材设施落后、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体育教师普遍学历、职称低,这不利于体育教学研究。加上体育教师学习、深造、培训的机会少,这些导致体育教师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因此,体育教学思想、模式、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大纲,改革教材体系,进行职业体育教学

对于在高职院校中的办公性专业,如文秘、财务、计算机等专业,应根据该专业学生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专业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增加诸如拳击、健身操等锻炼项目;对于运动型专业,如营销、物流等专业,应根据该专业学生高强度劳动、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锻炼项目,如打球、游泳等。还应增加形体训练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气质。

2.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和专业课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观摩学生学习、劳动的特点,找出学生职业技术必需的职业体能及职业学习劳动对人体的影响,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征求专业课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以便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特殊专业需要的特殊要求,可以引进或自编教材,在不影响整个教材教学系统的前提下给予安排,以求能学以致用。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职业特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提高体育教学业务水平。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教师角色,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改革“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急需进行改革。体育教学可实行“俱乐部”制,大学生可用“会员身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学可课内外一体化,学生可以跨年级、跨性别、分层次选课,教师挂牌,学生自主选课、自择教师;可采取晚上、双休日开课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4.革新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总之,高职体育教学整体改革起步较晚,而素质教育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丽萍,李大成.浅析我院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5).

高职培养方向 篇12

一、“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分层次教学形式应用范围比较广,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 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责任感, 保证内部教育形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对该培养模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 适应多元化教育形式的需求。

基于现有教学形式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已有教学形式为基础, 根据研究标准和控制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制定动态培养方式, 适应高职教育的应用趋势。“双层次多方向”的培养形式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教学形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格局。不同的职业院校对人才标准有不同的需求, 同一学校需要及时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只有适应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需求, 才能满足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1]。

2. 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社会发展格局趋于多样性, 采用“双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在宏观上对已有研究发展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 基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在后续应用过程中需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使其适应战略发展格局的具体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社会需求多样化入手, 在教育层次上发挥自身最大化作用, 强化区域性经济发展形势, 为区域教育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 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双层次多方向”的教育形式比较特殊, 基于学生差异性和学生的个体性要求, 在实践阶段要贯彻落实个性化发展要求, 及时对实践形式进行分析, 适应具体教学标准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本科学校比较, 高考成绩普遍比本科要低, 而且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在具体教学中应用“双层次多方向”的教学形式, 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 结合学生的个体化特点, 考虑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发挥现有人才培养方式的最大化作用[2]。

二、如何应用“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在实践中需要了解“双层次多方向”的具体要求, 落实培养方式, 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以下将对如何应用“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特定的课程教育形式, “双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比较特殊, 要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 根据具体教学形式的要求,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水平对不同方向的课程设计形式进行选择。在课程化设计中需要了解多元化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 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必修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的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 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2. 优化综合实践系统。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 在具体管理中存在定位不清晰、办学经验不足的情况, 直接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优化综合实践系统, 发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化作用。在实践系统设计阶段, 要提升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设计理念, 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做好指导工作。高职教学内容比较繁杂, 任何一个项目不达标都会对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影响。在实践中可以以技术设计项目为基础, 由教师亲自进行指导和设计, 保证项目符合课题标准, 进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建设, 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平台的设定对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要强化和企业间的沟通和联系,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市场运作中, 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 对学科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 要通过项目的设定, 结合实验报告的具体化要求,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工作岗位, 让学生发挥自身最大化作用, 树立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3]。

结束语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 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以服务形式为导向, 掌握就业指导形式的特殊性,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 对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6:76-78.

[2]吴瑛.“双层次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交替实践——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建筑经济, 2015, 05:110-112.

上一篇:LCD液晶显示器下一篇:不公正的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