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士的培养方向

2024-09-28

社区护士的培养方向(共3篇)

社区护士的培养方向 篇1

摘要:目的 培养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 更好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方法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实践, 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结果 通过学习, 提高了社区护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论 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 将投身于创新实践, 并在创新中学习、锻炼, 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的护士, 因为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决定了社区护士势必承担多种角色功能, 不但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 而且社区护士在社区多部门合作中担任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包括建立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参与辖区慢性病的管理, 同时还参与相关研究, 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1]。由此可见, 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关键。目前我们社区的护士大部分是由医院调过来的, 还有一些是刚刚走上护理岗位的护校毕业生, 我们针对现有护理人员的情况, 在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

1.1 自我锤炼

社区护士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 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 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实现创新目的。因此, 社区护士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1.2 在协作中锤炼

对于社区护理工作者说, 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 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 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的力量, 没有与团队的协作是无法完成工作的。社区护士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与同事合作, 共同探讨、研究。

2 提高社区护理综合能力

2.1 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护理学、公共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但又得突破临床护理的传统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的不同对象的健康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才能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各种资源,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因此我们组织护士定期参加社区护理培训班, 组织各种比赛, 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每年都会推选出业务骨干、技术能手, 以此激励大家学习。

2.2 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现代社区呈多元化发展, 社区居民流动性很大, 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必须适应社区的变化, 不仅与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还需要与全科医生、社区居委会成员等建立合作关系, 因此良好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保证社区护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3 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社区护士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根据社区的健康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如专题讲座、板报或宣传拦、宣传册和宣传单、电化教育、咨询等向社区居民宣传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知识和保健技能。每一次健康教育结束后要进行问卷或口头问答调查, 了解效果, 不断完善, 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

3 社区护理创新能力实践

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 摸索出适合所管辖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思路, 才能真正把社区护理工作做好。要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开展调查研究,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立足于社区需求,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为发展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现存的社区卫生工作难题如何解决要心里有数;其次, 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 而要大胆尝试, 利用家庭、社区、甚至政府的力量, 勇于开阔, 不断创新, 把社区护理开展的有声有色, 使它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社区卫生服务讲的是一站式的连续的全程优质服务, 因此, 我们升华了原有的服务理念, 开展“真情服务”、“贴心服务”, 提倡“女儿般的照顾”。尤其是针对辖区内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我们把他们作为帮扶对象, 不但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还提供生活上的照顾。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主导动力的国家, 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 我们将投身于创新实践, 并在创新中学习、锻炼、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素珍.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社区护士的培养方向 篇2

关键词:社区护士,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人的价值、健康和生活的质量[1]。197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目标,指出卫生服务应朝着社区方面发展,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卫生概念———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及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家庭小型化及医疗费用上涨,开展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近两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飞速发展,大部分地区已开始建立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护理网络,这些重大举措顺应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但在发展社区护理卫生服务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特点,已成为阻碍社区护理服务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的社区护理服务,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放在首位,本文结合国内外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现状探讨符合我省经济发展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途径。

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源于19世纪,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科,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美国是社区护理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美国社区护理工作者提供的方式多样,如社区护理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服务中心、妇女避难所、社区护理诊所等,但总体而言,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目前社区护理的基本服务,据资料统计美国80%居民就医选择在社区,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2],又通过专科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制度,使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社区护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万余家护士站,近50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护理员、护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手术后恢复期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到了90年代已培养出了2000多名护士保健诊疗员(CPHN),并陆续引进了保健看护师、管理学校健康的养护教师、精神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等专业领域的护理专家制度。分布在社区各个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可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士、保健诊疗员、产妇看护师、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约占韩国护士的20%。这些护士必须毕业于护理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社区护士的主要护理业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

以上资料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吸取国外社区护理服务经验,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

2 国内社区护理现状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卫生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着力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改革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我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两种方式并举的含义,是对中国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和社区护理学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这为我们进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模式构建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虽然在社区卫生领域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长与有限的社区资源不平衡;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化的养老需求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医疗费的不断上升趋势给个人和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希望,但是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因此“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3]”是解决需求与资源不平衡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途径的根本方法是发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

3 开设社区护理教育,培养专科护士的必要性

了解国内、外及省内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需求,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社区常见病的护理模式,发挥社区护士的预防、保健、康复、教育、指导功能。通过大量的调研、请专家座谈讨论等,得出结论是目前开设社区护理方向,培养三年大专社区护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上进一步研究。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设备齐全的社区实验室。计划在我校护理专业每年培养社区护理方向护士50~60名。在3~5年内改善我省社区基础设施条件与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学历、职称等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卫生需求不相适应局面,为我省培养大批优秀的社区护士,更好为广大居民健康服务。

4 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培养社区护士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经济、方便、有效、连续等优势的社区护理工作成为新世纪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而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是社区护士,由于其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有所不同,而大多数护士是各级医院转岗的。因此,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近三年来,我省社区护士采取短时间、全脱产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三部分,社区基础知识、临床部分、预防保健等内容。为了结合社区工作的实际需求,理论教学采取以症状为导向,讨论式教学法,同时高度重视对社区护士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社区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三年来,为我省培养社区护士2520人,目前已成为各服务中心的骨干力量,同时缓解我省社区护士紧缺现状。通过培训,我省社区护士参加国家任职资格理论考试通过率达到95.17%,实践考试通过率达到9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卫生保健的重心由保命到治疗、到防病、到健康和延年益寿。社区护理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然而由于社区护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服务内容、服务规模及服务质量以及社区护理教育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探索了一条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加快我省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4,18(1):17-18.

[2]冯艳,陈长香.我国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9):1778-1779.

社区护士的培养方向 篇3

1 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1.1 该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内社区护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区护理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国内外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为切入点进行医疗改革的趋势[4],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在数量、学历及素质上构建不合理[5],社区护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国外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社区护士素质普遍较高,其学历水平普遍为本科、硕士及以上[6]。为适应社区护理发展的需求和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1.2 该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是护理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

我国自1992 年开始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且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前景愈好[7]。2011年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确定标志着护理学科与临床医学等其他学科实现了互补与平行[8]。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界一致认可将社区护理学设为护理学下的二级学科[9],这对社区护理学的科学定位与良性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将有力地促进护理学学科的发展。

2 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

2.1 开展社区护理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2006 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 10号)[10]、《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1]等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护理人员素质等提出更高要求,并指出重点培训社区护理学师资并列入教师培训计划。而后又紧接下发了 《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提出各高等院校应将社区护理学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中,促进社区护理学学科相关科学项目的研究[12],政策的支持为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2 我国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良好

2.2.1 培养方向逐渐明确:社区护理学交叉性、综合性及应用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上,应更注重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护理全科成为新型社区护士培养的方向[13]。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护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且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方面尤其欠缺,因此,在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学生过程中,应重点定位于专业学位培养路径,着眼专业实践技能、社区护理高级实践、管理、教育等方向,培养具有跨学科性质、综合能力强的新型社区护士[14]。

2.2.2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我国各大院校开始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并设置社区护理方向,将其作为设置的主要方向之一[15]。目前,我国在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院校,已开始招收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中南大学护理院已建立社区护理系,而山东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青岛大学护理学院等均已开设社区护理教研室[16],开展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的教育和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

2.3 就业前景较好

近年来,我国社区护理硕士生的市场需求较大,社区护理技能的用途广泛,且逐渐成为护理方向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其就业前景良好[17]。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社区护理方向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并未直接进入社区,社区护理教育与实际就业状况严重脱节。因此,政府及广大学者都应致力于引导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放远目标,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之现状。

3 培养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思路与做法

3.1 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护理及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皆尚未有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但对护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18]。2010 年我国提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其主要强调了对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由此,社区护理硕士生的培养,也应定位于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方向,两者培养各有侧重,前者对该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主要在于临床及社区护理实践、社区管理、教学等方面,培养集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全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而后者对该方向科学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则应侧重于针对社区护理实践、管理及教学中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依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及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生的培养应在专业学位上有所侧重。此外,该方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还应以社区护理核心能力为基础,如沟通、决策和规划能力;分析评估能力、社区实践能力、管理和财务规划能力、应对多元文化能力、领导能力等[19]。总之,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综合凸显我国致力于培养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大培养方向,又要根据社区对护理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我国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力促进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及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3.2 落实培养方案

3.2.1 课程设置:目前,国内某些高等院校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临床实践课为多数院校课程体系中所共有,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又各具特色。如我校设置核心课程作为在校所有研究生必修课程,并将社区护理学纳入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专业必修课中,重点针对社区慢病管理和社区护理管理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意义非凡。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完善,主要新增了研究方向课和高级护理实践课程,研究方向课主要包含社区护理学相关课程;高级护理实践课程包括临床护理实践和社区护理实践,着重培养社区护理专业实践技能[15]。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相当薄弱,难以保证社区护理实践效果[20],因此,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应增加实践比重,且社区实践课程应重点放在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中。重在教学,将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社区护理教师,使各层次护生能更好的参与到社区护理实践中,帮助其树立明确的社区护理职业理念,也为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导师;重在管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为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而有效引导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3.2.2 教育管理: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是确保研究生和导师安心于专业研究的前提[21],而强化过程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需要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对研究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课题实施阶段的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方面。根据此评估内容,可将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4个阶段,即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前期)、研究阶段(中期)、研究结束(后期含答辩)及研究生毕业后产出阶段。学校和导师针对培养的各阶段及各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特别应将实下社区的理念贯穿于每个环节中,致力于提高该方向研究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社区护理人才。

3.2.3 质量考评:当前,我国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甚少,国内大多数院校对护理硕士生采取的质量考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生在2~3年内修满规定学分;(2)完成1篇非综述性论文;(3)通过中期答辩考核及学位论文答辩。考核指标主要针对学生思想素质、理论成绩、实践技能、科研创新等方面。多数学者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的评价应从研究生综合素质、导师综合素质、教育管理机制与政策评价、社会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其中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可从自身能力、学术绩效、学位论文和学位后发展等方面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更加完善,且能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22,23]。因此,在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生培养的质量考核上,应针对其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方向学术造诣、社会认可度及毕业后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估,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护理高级人才的能力需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将对该方向硕士生的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其提高和完善社区护理服务能力、社区教学及管理能力,并将该方向硕士生毕业后从事工作与社区的关联度纳入质量考评体系中,提高其对我国社区护理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我国应在此基础上设置完善的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估框架体系。3.2.4 导师遴选:任何一种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因此,探索高水平、科学的导师遴选机制成为高水平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加强导师人才引进,并利用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导师专业素质水平和指导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笔者认为, 社区护理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应在社区护理方面具备一定研究基础和科研产出,并拥有丰富良好的社区资源,如社区实践基地的建立建设及社区师资的培养等,为社区护理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保障;对该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还需适应目前多数专家所认可的“双导师制”[24],在社区实践基地培养和遴选合格的指导教师,并与学院导师共同完成培养计划。由此,建立一套针对社区护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相当必要。

4 小结

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关键依靠社区护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层次培养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然而,我国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尚缺乏实践,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管理、考评方法及导师遴选机制等方面,也未制定统一标准。因此,在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研究生的生源特点、能力现状、导师队伍等具体状况进行研究,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真正有效促进我国社区护理学专业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路子。

摘要:以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为切入点,分别从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趋势、护理学科发展、国家政策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等方面,阐述国内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管理、质量考评及导师遴选等方面,提出培养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思路与做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区护理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上一篇:设施设备下一篇:呼吸道感染后咳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