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进化的方向

2024-09-10

社区进化的方向(精选8篇)

社区进化的方向 篇1

摘要:村镇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确的定位。在制度框架允许的范围内, 村镇银行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具备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而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则是村镇银行未来发展的选择。

关键词:银行,社区,方向

一社区银行存在的理论根据:基于规模的银行业专业化分工

针对小银行优势的形成机理, 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规模经济假说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大企业更严重, 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和事后监控的成本比大企业更昂贵。而且单位贷款交易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会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 因而大银行对量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2. 市场竞争结构假说

由于资金和市场力量有限, 小银行在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银行可以借助其雄厚的资金规模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和风险分散化, 而小银行由于实力限制只能在中小企业之间分散风险。

3. 信息优势假说

与大银行相比, 小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的特征, 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 (即软信息) , 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 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 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联系。

二社区银行的发展方向选择:村镇银行的社区化模式

1. 社区银行的作用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这里的“社区”并非一个严格的地域概念, 与中文里人们所理解的城市社区不尽相同。可以是一个市, 也可以是一个县, 乃至是人们聚集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个区域。

客户定位聚焦于家庭及小企业客户。集约发展模式要求社区银行将优势资源聚焦核心业务, 形成核心竞争力。美国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小企业视为主要服务对象, 大中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约化经营的优势。

金融服务聚焦于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美国社区银行充分发挥在小客户群上的竞争优势, 以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为主业。首先, 社区银行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银行和大银行相比, 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方面更具集约化的优势, 因为社区银行更容易获取企业及当地市场信息, 且能与借款者保持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其次, 社区银行也是非住宅不动产项目贷款和家庭农场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再次, 社区银行更依赖个人储蓄作为其资金来源, 因此对小额储蓄者提供服务更感兴趣。

高效的运营效率。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和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 因而社区银行作出信贷决策相当迅速。相反, 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 耗时较长。许多社区银行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

2. 村镇银行的社区化发展方向选择

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结合村镇银行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和特点, 确定村镇银行的社区化发展方向。社区化发展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也是村镇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 村镇银行目前主要从事“存、贷、汇”三种业务, 中间业务少;其次, 在社会认可度、网点分布、联网结算、资金规模、社会关系等方面都远远不如其他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再次, 监管机构在村镇银行设置的制度设计上已经将村镇银行的区域发展方向定位于县级区域。向社区化转型, 就是变单纯执行政策性目标为面向市场追求盈利最大化,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村镇银行的社区化模式可以坚持以下三个定位:一是消费群定位, 服务当地微小企业及市场型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二是企业定位, “草根银行”、“农村金融”, 扎根小城镇建设, 贴近农民, 发展农村经济, 服务“三农”;三是产品定位, 包括贷款制度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设计。

三村镇银行向社区银行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1.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打造人力资本层面竞争力

首先, 要树立“人才为本”的意识,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力求吸引大批素质好、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与员工;其次, 要加强人才的使用, 充分理解每位员工的特点, 发挥其长处, 提高工作效率;最后, 推行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员工竞聘上岗制度、综合柜员制度、绩效挂钩分配制度等, 建立淘汰机制,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努力培育潜在金融市场, 打造市场层面竞争力

社区银行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将工作重点放在市场现状、潜在需求、发展趋势及自身与竞争对手的潜力、优势和劣势等问题上。要积极培育潜在的社区银行金融市场, 大力推动中小型企业及农村金融客户的挖掘。

3. 强化产品创新能力, 打造产品层面竞争力

社区银行在注重产品创新的同时, 还应关注产业技术创新。因为产品创新属于金融创新, 而其所服务对象的创新属于产业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融资便利和促进技术创新, 而技术创新能够促使社区银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新产品, 形成再次的金融创新。

4. 创新社区银行品牌内涵

一是加强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和信誉度建设, 采取各种途径提升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信誉度;二是要强化村镇银行社区化服务的经营理念, 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小银行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星旖、王华芳.社区银行市场定位与核心竞争优势培育[J].金融经济, 2011 (6)

[2]李果仁.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9 (5)

社区进化的方向 篇2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方式,是监狱矫正的相对称谓。社区矫正制度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对各类刑事罪犯在非监禁状态下进行治疗、监督、处置等行刑和矫正活动的总称,适用对象包括缓刑犯、假释犯、被判社区服务以及其他适用监禁刑替代措施的犯人。2002年香港著名歌星谢霆锋因妨碍司法公正被香港西区法院判处240小时的“社会服务令”,这使得人民大众一下记住了“社区服务”这一新名词。其实在2001年5月,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检察院就出台了《关于实施“社会服务令”暂行规定》,对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检察机关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无偿的社区劳动,并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这是我国的第一道“社区服务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曾在2003年7月10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列举了社区矫正的五种类型: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以及剥夺政治权利,但是此通知对适用社区矫正五种刑罚类型的规定很多方面都缺乏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因此,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社区的兴起和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近年来社区矫正实践与试点工作所积累的有益经验,为社区矫正制度的推行与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我们既要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又要创立一些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新的社区制裁措施。作为一项以“人文关怀”为主旨的社区矫正制度改革的新举措,社区服务制度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社区服务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社区服务,是指法院判令被告人在社区内从事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以作为对社会赔偿的一种方式。作为社区矫正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社区服务制度通过安排社会服务工作并进行一定的辅导,帮助服刑者遵守规则,建立自重自律的观念,培养积极的生活模式,从而达到避免他们再度犯法的目的;违法者通过无报酬的社会服务工作贡献社会,也为服刑者补偿其对社会曾造成的损害提供了机会;同时,让违法者能够继续在社区内生活,不会妨碍他们正常的学业、工作和家庭生活,这样也更有助于促进罪犯同主流社会的融合,使服刑经历和社会生活保持同步。社区服务不仅避免了监禁刑的副作用,也克服了罚金刑存在被判刑人贫富不均而潜藏的实质上的不平等问题。社区服务是以“矫正”和“刑罚”并重的刑事处罚理念,将教育刑罚思想与赔偿理论融合于一体,突出了刑法的教育和挽救这两大功能。作为新型的短期监禁刑罚替代措施,社区服务制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短期自由刑制度存在诸多的弊端,许多西方国家将社区服务规定为一种法定的刑罚执行方法。同时,社区服务制度近20年来有扩大适用的趋势,表明了其具有的重要价值,体现了刑罚执行社会化和经济化的要求。总的来说,社区服务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服务可以避免短期监禁刑的弊端。

公众在惩治犯罪的观念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认为惩治罪犯的最好办法就是监禁,剥夺或限制其人身自由,使其丧失再次危害社会的机会。但是我们应当了解,监狱仅仅是惩罚与赎罪的场所,并不能有效地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适用短期监禁刑矫治罪犯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因而往往不能达到立法者所预期的刑罚效果。这是因为,监禁刑以剥夺自由为内容,中断了罪犯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并使罪犯自尊心受损,妨碍其再社会化。监狱矫治是一种强制性教育,容易使犯人产生抗拒心理,因而难以收到实效。并且,监禁刑容易使罪犯之间相互传染,形成新的犯罪。因此,为避免自由刑的弊害,应发展开放式教育和社会内教育。新派教育刑理论把刑罚当作教育罪犯的一种方法,认为“人类本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教育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所以必须扩大教育力量,促使其为善,防止作恶。对于违法犯罪者,必须加强教育和矫正的力度,使其弃恶从善,重新社会化,并防止再犯。为了达到教育和改造犯罪人的目的,就应当选择各种适宜的方法,不仅需要运用监狱等监禁措施,而且还要广泛地适用监外的处理方法。

第二,社区服务有利于赔偿社会。一般而言,犯罪直接侵害的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所以为了弥补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应当对受害人予以相应的补偿。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犯罪行为实际浸害的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这也正是刑事法律不允许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之间私了而坚决主张运用公权力惩罚犯罪分子的原因。诚如贝卡利亚所言:“有些人免受刑罚是因为受害者方面对于轻微犯罪表示宽大为怀,这种做法是符合仁慈和人道的,但却是违背公共福利的。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所以判令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同时,还应判令犯罪分子对社会进行赔偿。然而传统的自由刑很难谈得上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补偿,罚金刑是罪犯补偿社会的方式之一,当犯罪人不能缴纳罚金时,就可以判令其从事一定时限的社区服务来替代。犯罪分子为社区提供无偿的社区公益性劳动或参加社会化生产等行为,就具有社会补偿的性质。在美国,社区服务被作为赔偿社会的一种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模式强调通过罪犯的社区服务活动来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以及支付法院诉讼的费用。

第三,社区服务有利于教育大众。对接受矫正的人员来讲,社区服务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体现了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对社区群众来讲,参与或了解对犯罪分子的社区服务工作,实质上是刑罚一般性预防作用的发挥。一方面,社区服务制度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造,矫正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犯罪动因与习惯,使其恢复社会正常生活,实现个体的转变;另一方面,对罪犯的矫正也可作为现实的普法教材,对社区中的公民进行警示教育,有利于实现群体性法律素养的提高,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由于其年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适当、及时的警示可以起到远胜于一般说教的教育和预防效果,制止犯罪行为于萌芽之中。对犯罪分子进行社区矫正的特殊预防与对社会群众以反面典型为案例的一般预防的合理结合,能够消除犯罪隐患,提高居民的法制水平,对社会治安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社区服务适应了“以人为本”这一时代要求,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刑罚执行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建立社区服务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前,我国短期监禁刑的使用量过大,并且行刑效果差,迫切需要非监禁刑的替代措施。例如1999年,我国共判决监禁刑的达608259人,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达292130人,占总人数的48.03%。并且每年新收押罪犯中有近30万人为五年以下的短期监禁刑,占羁押犯总数的22%左右。这些罪犯除去在看守所关押的时间外,大部分在监狱内关押的时间都很短,这就往往使罪犯不但没有得到改造,反而在“监狱亚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监狱化人格”,释放后又重新危害社会。监禁刑的大量使用,还会随之产生监狱在押人犯数量激增、监禁成本膨胀等问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对于这些短期监禁刑罪犯如果酌情适用社区服务制度,将能够有力地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同时,社区服务刑还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造罪犯的有效途径,社区服务是既经济又有效的惩罚与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方法,我国司法实践中已有这方面的尝试。

同时,罚金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类型之一,现今在许多国家已经处于与自由刑同等重要的地位。尽管罚金刑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缺陷,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更是相当普遍。罚金刑的执行是以罪犯具有支付能力为前提的,因此对富有者执行容易,对贫困者执行较难,对于无经济来源的未成年罪犯更是无法执行。面对罚金刑执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在不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前提下,利用无偿的社区服务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折抵,这样既解决了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又有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还能够补偿社会,尤其是对未成年犯,真正体现了罪责自负的刑事法律原则。

此外,人权理念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囚犯待遇标准的国际公约,都要求给予监禁罪犯更为人性化的待遇,这就势必会增加对监狱软硬件的投资,国家必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矫正监内罪犯。与此同时,以前能够上交大量利税的监狱企业如今却不能再从事创收活动。与普通企业相比,监狱企业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其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只能成为劳动力密集型单位而不可能保有技术上的优势,更何况监狱企业也不可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根据国际公约的规定,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具有平等性,因此使用罪犯的监狱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以上这些因素使得监禁矫正的成本大大增加,这些弊害的存在,也使得短期监禁刑备受学者们的谴责。而社区服务的执行并不剥夺罪犯的自由,而是在其居住、工作的地点或由执行机关指定的地点执行,从而避免了短期监禁刑所存在的弊端,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

三、建立社区服务制度的构想

(一)改革和完善社区服务的刑事立法

社区服务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扩大适用的发展趋势,但我国刑法目前尚未将社区服务引入刑事制裁体系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令人高兴的是,当前我国正大力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社区服务令是社区矫正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应当抓住契机,大胆适用社区服务这一灵活高效的社区矫正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在社区矫正发展相对完善的地区进行社区服务的再试点工作,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以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制度,然后再逐步向更大范围的试点地区推广。同时,还应当将社区服务制度在刑事立法中加以明确规定:

首先,规定社区服务的适用对象,主要应包括未成年犯、过失犯和轻罪犯三种类型。对于构成犯罪的、必须处以刑罚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初犯、偶犯或者罪行较轻的未成年犯,应当适用社区服务刑。过失罪犯由于其主观恶性不会很大,将他们放在社会上服刑改造,一般不会再危害社会,也应当适用社区服务刑。此外,对于罪行较轻且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也可以适用社区服务刑。

其次,规定社区服务的期限。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量,应该将社区服务的劳动时间规定为60—300个小时之间,其中罪犯每周劳动的时间不得超过3天,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再次,规定社区服务的工作类型。社区服务的工作应当由法官根据罪犯的具体犯罪行为、居住地及其家庭环境来决定,法院对此享有决定权。社区服务的工作种类主要应当包括环境保护工作、园林服务、图书馆服务、历史古迹服务、司法矫正机构服务以及老、弱、病、残疾人机构服务等类型。

(二)设置专门的社区服务执行机构

我国社区服务行刑机构的建立,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很多资源。根据司法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乡镇与街道一级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组织体系。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司法所4万余个,司法所队伍已发展到9.4万人,其中专职司法助理人员5.5万人,并建立了3万多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达到l2万人。基层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具有贴近社区、面向群众的优势,对于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法律规制、职责定位不清等原因,其潜在的巨大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应当整合现有的基层司法行政体系资源,通过立法赋予其刑事执行方面的职能,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逐步将其改造成为以执行非监禁刑为主要职责的专门执法机构,这是完善我国社区刑罚执行机制、实现行刑资源合理配置的一条捷径。

(三)设置专门的社区服务队伍

社区商务方式:营销进化的必然 篇3

要想摆脱困境,摆脱恶性竞争的旋涡,就必须顺应供求关系逆转的趋势,进一步把商务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消费领域。在那里,与消费者或用户结成一体化关系,谋求“市场扎根”或“扎根于市场”。打通企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交换—消费”。

对B2B的企业来说,就是走进用户的价值链;对B2C的企业来说,就是走进消费过程,走进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具言之,本着为用户或消费者做贡献的意愿,构建企业与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社区交往关系。在此基础上,调动企业的资源、人才、关系、知识和条件,为用户或消费者做贡献,由此形成商务关系。在这里,不妨把这种商务活动方式,称之为“社区商务方式”。意思是,在社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消费者或用户”的供求一体化关系。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了社区商务方式,即在自然村落或部落的基础上,或在共同的社区生活基础上,形成了分工之后的供求一体化关系,有效地维持了每一个生产者的再生产循环。现在我们重提社区商务方式,只是希望人们遵循自然法则,让历史回归本来应有的状态。按照古人的说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生产企业来说,转向社区商务方式的全部难点,在于如何摆脱大量生产方式的制约。丰田公司的经验表明,可以依靠精益生产方式及其自我控制存货偏差的能力,逐渐把内部价值链转向市场需求,把商务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消费过程。

诸多企业受制于大量生产方式,只能在供应链上,与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结成利益同盟;无法把商务活动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需求链,与消费者结成价值同盟,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做贡献,从而转向社区商务方式。厂商之间对立统一的基础,是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资金利润率;产需之间对立统一的基础,是“有效地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更高的追求”。

回归社区商务方式,这是自然之必然,迟早是要发生的。不是厂家就是商家,总有一个环节会触发自然法则的契机。最有可能的环节,就是那些不受生产活动方式直接制约的商家。他们会利用生产企业纷纷困在深度分销方式上的机会,反向笼络消费者,把消费者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商业谈判地位。事实也是这样,在中国,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商家,诸如国美、苏宁、大中、永乐、三联,借助于生产企业相互绞杀、供求关系大幅度逆转的机会,迅速从生产者的推销员,转向消费者的采购员,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群落,反向倒逼生产企业及其利润空间,一举成名而威震四方。

也许是商业竞争压力不大,也许是股市房市的机会诱人,这些新型商家并没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商务方式,没有构建“商家—消费者”之间的一体化关系体系,没有下决心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追求做贡献。这些新型商家很容易受到别的商家及其商业模式的冲击,这就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平台在不冲撞任何业态的前提下,依靠互联网,构建了供求直接交易的平台,并使诸多产品的分销和零售过程,变成了IT支持下的物流体系,大幅降低了分销与零售成本,大幅降低了产品的售价等等,有效地吸引了消费群,使那些刚刚崛起的新型商家,断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念头。

电子商务公司(也称互联网公司)要想持久,获取价值链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必须走向社区商务方式,构建与消费者的一体化关系。只是在更低的价格上做文章是不行的,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产品的性价比,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电子商务只是一种交易平台,很像农贸市场,可以说是一种电子化的农贸市场。无论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有多大,以及交易的效率有多高,其农贸市场的性质不会改变。作为一种电子化的农贸市场,它的性质是由主办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

如果主办单位是一个企业,那么必有独特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立场,要么站在供应者一边,要么站在需求者一边。无论站在哪一边,都必须努力构建与消费者的一体化关系。

如果主办单位不是一个企业,那就必须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或者扮演政府的角色,依靠财政收入维持运作,充当电子化农贸市场的管理者。制定规则以及设置维持规则的管理机构,约束和激励供求双方“诚实守信,平等互利”,让“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否则,社会的公信力难以确立,主办单位难免会插手供求关系,诸如控制交易平台及其准入资格,控制交易的过程及其数据等等。

小米公司是悟道者,尽管自称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却懂得构建“企业—消费者”的社区关系,继而在社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独特的商务。具体的做法就是调动自己的资源、手段、关系和条件,为社区的消费者及其生活方式做贡献,由此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商务机会。所谓“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经过互联网公司的努力开拓和持续推广,现如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企业完全有理由依靠互联网,去构建消费者或直接用户的社区,并通过为社区做贡献,来发现与发展自己的商务。互联网也给了企业一个机会,无论是B2B企业,还是B2C企业,都可以依靠低成本的沟通方式,以及大数据的手段,缓解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用之间的矛盾,调和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消费之间的冲突。

在社区商务方式下,市场职能需要改变。如同深度分销方式下的销售职能一样,着眼于构建供求关系,而不是刺激或影响消费者或用户。市场部门要在营销中心的领导与指挥下,本着为消费者或直接用户做贡献的意愿,努力构建“企业—消费者或用户”之间的社区交往关系。通过社区频繁而持续的交往,以及实际为社区所做的贡献,确立企业的信誉以及形象,继而努力从消费过程及其生产或生活方式中发现商务机会,并加以策划与引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由此转化为销售职能的活动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商务方式能够通过市场职能的强化,构建企业与消费者或用户的社区关系,并通过社区的交往,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按照小米公司的说法,使消费者成为小米的朋友。换言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熟知,确立产品的信用,使销售变得容易,或使“产品—货币”的转换变得容易。可谓“营销使销售变得容易”。

一般而言,货币的信用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产品”的信用则是由企业提供的。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不能确立产品的信用,其产品就很难实现销售,很难实现“产品—货币”的转换。因此,企业会花很大的力气,努力为自己及其产品确立信用,所谓“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要花很多钱,也免不了要把花费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也就是让消费者为企业建立信用买单,并且这种花费对消费者毫无价值。现在的电子商务平台及其主办单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如何为平台上的商品提供信用,以及应该由谁为平台上的商品提供信用。社区商务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使建立企业及其产品信用过程,变成与消费者交往或为消费者做贡献的过程,这才合乎天道。

农村社区教育方向的现状与对策 篇4

一、分析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 形式较为单一, 未能与农村群众生活融合

目前农村社区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很难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这也导致农村社区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村干部等人, 因为自己的职位和责任而必须参与其中,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是一种应付的心态, 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其具体的教育项目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相距较远, 没有做到从农村生活入手, 或是解决生活问题, 缺少吸引力和学习欲望。

(二) 学校主导明显, 民众缺乏学习欲望与意识

随着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很多地方都建起了农村学校, 也开设了较多的相关课程。但是社区教育过于主导化, 很多民众没有时间和精力, 导致很多课程开设成了“表象”, 未真正发挥作用和价值。而且农民本身的学习欲望就比较低, 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群众进入班级, 展开教学。

(三) 开展内容贫乏, 缺少对生产生活的科学指导

农村社区教育缺少丰富多样的内容, 多是一些政治思想、领导人的讲话理论以及一些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等, 有的地方虽然增加了对政策的分析, 但是作为农民自然最关心生产问题, 这些理论知识很难在农民这里转化成实践, 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显现不出作用, 导致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四) 涉及兴趣较少, 未起到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的作用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目前仅局限于生产管理等方面, 很少涉及兴趣班这样增加生活娱乐性的教学。其实农民的生活也是教育的重要成分, 一个快乐轻松的生活氛围,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 能够投入到增产增收中, 甚至是创业等多方面。所以教育下乡也要体现娱乐下乡, 给普通群众更多的生活“情调”。

二、如何解决目前农村社区教育方向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协助开展, 实现官民一起学习

政府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支持者, 也应该成为参与者。对于一些政策思想的学习, 要实现官民交流、共同参与。对一些生产技术方面, 官员也要做相应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科学地指导生产, 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官民共同学习也能带来官民一心, 有利于领导者的管理, 能有效地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 建立更好的制度实施。

(二) 社区管理机制科学化, 实现群众自我管理

社区管理除了政府人员之外, 建议实现更加自主化的管理模式, 通过“以民帮民, 以民治民”的方式, 树立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为农村社区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可以实现小组制的管理办法, 共同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 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 评比每个小组之间的成果, 实现经验交流, 优势互补等。

(三) 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贴近农民生活实际

社区教育内容要更加接近群众生活, 从解决群众的点滴小事做起。例如, 对于环境问题, 要宣扬保护环境的意义, 通过展示图片, 观看视频等, 让群众了解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宇宙等, 了解自己每种一棵树的实际意义。

(四) 提倡农民兴趣培养, 根据民意选择教授学科

农村社区教育强调高效性, 能针对性地满足农民的需求。所以在征集教育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 他们希望上什么课, 就提供怎样的课程。而且, 课程要定期变化, 跟随农村的具体发展方向而定。在兴趣方面, 要增加娱乐休闲设施, 提倡健康运动、健康休闲, 举办围棋、象棋比赛, 或者是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 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快乐生活才能快乐学习, 才能快乐生产。

(五) 丰富社区活动形式, 寓教于乐, 注重教育细节

社区教育形式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还有宣传报、电影欣赏、橱窗展示, 以及定期举办的“金点子”比赛等。根据不同的内容, 选择不一样的教育形式, 让每个知识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高效生产, 实现科学致富, 实现最好的农村发展方式。

总之, 农村社区的教育方向要朝着多样化、更实际、更趣味、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让农民成为新时代的农民, 大力发展科学农业, 农村致富的同时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尧.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义乌市社区教育为例[J].成人教育, 2010 (10) .

探析油田社区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篇5

1 油田社区物业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1 物业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物业管理中通常涉及开发商与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很多物业纠纷都是由于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而引起的。很多油田社区内既有居民委员会, 同时也存在着物业管理部门, 如何划分两者的具体职责, 对于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根据目前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 不能明确两者并存时的法律责任,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物业管理性法规, 但由于未上升到法律的范畴, 并且缺乏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导致很多物业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另外, 物业管理受建筑物土地审批、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和销售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在此过程中未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且管理水平不高, 导致社区物业管理纠纷频繁发生。

1.2 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近年来, 业主与物业公司由于矛盾而上诉法庭的案件频繁发生, 这种现象不利于社区物业管理, 也不利于现代化社区的建设进程。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业主对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大多数的业主认为物业部门收取物业费就要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常对物业提供的服务不满意, 如物业部门不及时清理社区卫生, 自行车、摩托车被盗, 小区内噪声污染严重等。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物业部门管理不善造成的。二是物业管理部门对业主的无理要求不满意。物业管理部门认为他们对业主提供的服务质量是与业主交纳的物业费多少来衡量的, 并且服务范围是有限度的, 不可能满足业主提供的所有要求。况且, 任何服务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业主把物业部门的个别失误当作所有的矛头对准物业部门, 并以此为借口拒交物业费, 物业部门无法接受, 久而久之, 两者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1.3 物业管理企业人才匮乏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 近年来物业管理人员一直是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热门行业, 然而, 不论是物业管理部门对应聘者的要求, 还是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工作能力, 都与目前物业管理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 由于物业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 一些高校毕业的物业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物业管理, 加剧了行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导致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匮乏。

2 油田社区物业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2.1 物业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物业管理必须充分运用信息, 将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管理, 加强信息流动和传递, 从而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条件。物业管理部门要改变经营观念, 除依靠行政手段外, 还要采用经济手段。首先, 要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优质的服务换取优质的回报, 加强系统管理, 节能降耗, 有效控制成本, 对物管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次, 物业管理企业要开展多种经营,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 利用良好的市场信誉引导消费和开拓市场, 使物业管理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2.2 物业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物业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必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物业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培训才可以上岗, 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物业公司实现规范化运作, 最终使物业公司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行业。专业化管理是提升物业公司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 物业公司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通过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 解决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培训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进而解决企业长久发展的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油田社区物业管理将向着现代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健全物业管理法制体系, 加强物业管理措施,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实施物业管理品牌化战略, 构建诚信和谐的物业管理服务关系, 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也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结果。

摘要:我国油田社区物业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逐渐趋向成熟, 自物业管理诞生伊始, 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对目前我国油田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并展望了油田社区物业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油田,社区,物业管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作祥, 刘诗轩.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研究[J].管理观察, 2008, (10) :11-12.

[2]倪维栋.浅谈物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 2010, (41) .

[3]刘维新.试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理论观察, 2007, (1) .

社区进化的方向 篇6

研究对象

实验班:在我院2008级护理大专学生中开展社区护理专题讲座, 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拔60名学生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教改班, 其中女性55名, 男性5名, 实施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对照班:2008级普通护理大专班60人, 均为女性, 实施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方法

1.教学模式内容:

(1) 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我院课题组教师结合陕西省社区护士在岗培训的经验, 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人群共建服务型、稳定型实践基地, 在反复循环的社区护理服务实践中, 科研、教学资料不断融合, 逐步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和社区居民自身健康需求, 同时发展了我省的社区护理科研, 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2]。

(2)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素质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 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网站、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3]。通过省级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社区护理实训中心、社区护理专业理论课程的精心建设和组织, 制订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基础上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 CMDM模式教学模式

美国的克劳·特巴克社区护士培养模式 (cloutterbuck mini-mum data matrix, CMDM) 已广泛应用于社区护理教学与实践, 对社区护士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CMDM采取一种开放的、填表的方法来描述护理对象, 从个体、环境、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护理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 这种模式有助于社区评估、批判分析和决策计划, 以及形成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干预措施, 以提高护理质量。

2.统计学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四门共同考试课成绩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 进行t检验, P值设定为0.05。

结果

1. 成绩分析

对社区方向护理大专班和普通护理大专班四门共同考试课进行统一命题, 试卷实行了考教分离, 试卷难度P值为0.711±0.05, 试卷的区分度D值0.165±, 0.02, 信度为0.754±0.06, 试卷的评判根据提前制订的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 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 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

2.社区卫生服务站评价

西安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愿意接受我院社区方向护理大专学生临床见习和就业。

讨论

1.结果分析

对实验班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 我们发现学生在专业主干课程课时缩短的情况下, 四门课程成绩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此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 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又能满足社区人群基本健康需求, 也是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体现[2]。“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为学生适应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综合教育平台,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CMDM模式可以使护生从整体角度考虑护理对象, 而且对护理对象进行评估时可以考虑到所有因素, 能帮助护生对影响健康变量的复杂性有更具体和形象的认识, 进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此外, 还使护生能够应用批判思维、护理程序, 并能把理论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提高了思维分析能力[4]。

2. 构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国内文献显示在目前我国尚无开展社区护士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 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士严重紧缺, 同时通过短期的培训难以达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特殊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调研、专家座谈讨论等, 得出结论是目前开设社区护理方向, 培养三年大专社区护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护理大专学生社区就业意向明显高于本科, 说明在目前阶段, 社区方向护理大专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提供培养知识性、能力型、创新型高素质社区专业护士的有效途径[1,5]。

参考文献

[1]荆亚茹, 张永爱等.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构建社区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全科护理, 2009, 7 (9) :2535.

[2]唐莹, 陈正英等.构建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9) :100.

[3]韩清.“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 2010, 6:113.

[4]Cloutterbuck J C, Cherry B S.The cloutter buck minimum data matrix teacher mechanism for the new millennium[J].Nurse Education, 1998, 37 (9) :385-391.

社区进化的方向 篇7

以广州市市区25家体育会所经营场所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广州市25家体育会所的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

三、体育会所运营管理未来趋势和人才的需求状况

这次专业调研发现一些值得深入分析的新现象,通过与几家社区会所的运营管理人士深入交流了解到,目前中大型楼盘的开发商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会所作为新开发楼盘基本的配套设施,并把它当作一个卖点,但会所实际经营现阶段却陷入了惨淡经营、欲罢不能的境地。据社区会所运营管理人士介绍,广州市目前有近三成的会所从未正式运营,已投入运营的有七成处于亏损状态。深入分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目前仍属于奢侈品,大多数业主还没有会所消费习惯,不过这一现象随着80后90后业主的成长逐年有所改善;

(二)会所康体设施不专业,例如拿跑步机这种最普遍的器械来说,专业跑步机每台在2-4万元不等,一般专业会所配备的跑步机(一般是家用型)价格在每台4000-10000元不等。非专业的器械极易对客户的身体造成伤害,导致赔偿,专业的健身业主往往会敬而远之;

(三)会所的经营管理缺乏既懂体育又懂运营的人才。会所的经营管理难度较普通的物业管理难度要大得多,经营会所的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服务营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会所经营管理知识,能够预测客户的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知晓如何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熟知各种健身器械的性能和市场行情,精通会所场馆的规划设计和装修管理,了解体育保健并同业界优秀的健身教练和体育运动机构有良好的关系,这显然不是现在管理会所的物业公司现有人员所能够胜任的。目前许多会所经营者也认识到缺乏懂体育懂运营的人才是物业公司介入康体市场的最大障碍,正考虑通过招聘具备专业知识的会所经营管理人才来改变现况。

四、体育会所的岗位分析

目前小区会所管理大多都隶属于小区物业管理,其许多员工使用往往与小区物业管理业务混用(如电工维护等),加上如上面所述目前会所运作正处于摸索阶段,变数较大,并且成功范例并不多,因此对目前会所运营管理岗位分析意义不大,此次专业调研所瞄准的是三年的岗位要求,通过与从业人员的访谈和分析,预测日后社区会所管理员这个岗位更多是运营管理角色,并且是具备综合素质的。

具体地说,经营会所运营管理的人员应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A)良好的服务营销知识,能够预测客户的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并调整营销策略,知晓如何针对特定服务对象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B)懂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知识;

(C)丰富的会所经营管理知识,熟知各种健身器械的性能和市场行情,懂得会所场馆的规划设计和装修管理,及时吸纳同行的成功经验;

(D)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技术,并能组织和管理业界优秀的健身教练。

优秀的管理人才都是从实战中练就的,优秀的经营会所运营管理人才也只有不断在参与会所经营管理实践才能最终成才。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本专业学生一些基本企业管理知识,与此同时可考虑与一些大型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战机会,在这个日后就业机会较多的领域树立专业的品牌。

五、企业对职业技术素质的调研

(一)专业技能基础要打好,与岗位相关的特殊技能要突出。

在调研访谈的企业中,企业负责人都认为专业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惟有把基础的东西掌握了,才能更好的去突出自己的专长。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或新员工时一般都会进行岗位培训,新员工原有的专业技术基础就很明显地显现出差别来。例如:在会所服务管理岗位中,被访谈的企业谈到在这里实习的学生如果实习时间有一个月,那么只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为学生做岗前培训的工作,岗前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服务守则等方面的学习等。在这些被培训的学生中有些是专业技术非常好的,但基本的素质比较差,有的是基本素质非常好的,但专业技术不怎好。企业希望能招纳两者都较好的新人。因此,建议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突出基本素质的同时亦不容忽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在学生头脑中搭建的只是空旷的理论构架,在进入实战阶段的时候仍然是摸不到头脑。比如在做场地工的岗位工作时,不但是要求学生能够懂基本的场馆维护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能够实际操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有所侧重,学校给学生授课时应该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一环节。

(二)某些专业技能较受欢迎,尤其是持有相关证书。

第一,对于会所管理方面来说,主要是专职或者兼职的体育场地工。学生如持有职业资格证则较容易满足企业的要求,也能有效地扩展就业面。

从调研反馈的信息来看,各体育会所对于各岗位的要求不一,所以对于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也有所侧重:

(1)对于场馆(会所)管理与服务人员岗位,要求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对证书的要求不太关注;

(2)在被访谈的企业中普遍希望比较看重的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基本的售课能力。如对体育服务业中的营业员、推销员等工种的要求持有营销师(推销员)资格认证书。

第二,由于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经纪人和体育场地工在目前的体育人才市场上也呈现出强有力的增长势头,人才需求量比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经纪人的需求凸显,体育经纪人直接参与体育比赛、体育产业的运作及与运动员的交流沟通,是俱乐部、体育协会、赞助商、广告商和运动员之间重要的桥梁,同时也是活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调研中感觉到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由于体育经纪人的专业要求较高,需要有较为综合的素质和丰富的商业实战经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将来向体育经纪人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专业技能之外的素质要求

由于本方向的岗位大都是服务管理类型的,各企业对一线岗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

在对各企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各企业对所需要岗位的人才所要求的技能不同,但是他们对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的期望和和认识却是很相似的,普遍认为单位需要的人才的类型应该是综合素质高的人。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岗位技术能力、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见下表)

由此可见,服务意识、销售能力是各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不管是处于何种层面的岗位,对于服务意识都非常重视。此外,企业比较看中的能力中(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都与服务意识有着间接的相关。

(四)目前造成访谈企业某些岗位人才紧缺的状况分析

(1)市场中毕业生现有水平离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个性品质方面,尤其缺乏的是实干精神、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中,条件较为艰苦,很多学生难于适应而中途退出。

(2)综合性体育人才较难寻觅。

体育市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不少,但多属于技术性人才,而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企业比较缺乏的是管理性人才、经营性人才。比如说,现在大学的专业有市场营销,但是体育市场营销的就很少,而体育方面的管理人才更是稀缺,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俱乐部进一步的发展。

(3)企业在人才开发及培养方面遇到不少问题

在被访谈的企业中,人才开发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高是大部分企业认为最大的问题,接下来提到较多的就是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难找。在尝试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同时,也可考虑与有需求的企业合作开展培训业务。

调研已充分论证了房地产产业越来越重视体育对社区的服务功能,社区群众体育开展新型载体——社区体育会所将得到大力发展,这昭示着对社区体育场所的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体育会所未来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研究,并对适合的岗位、职业素质进行分析,找出适合体育会所方向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本方向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体育会所,发展趋势,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肖淑红.体育服务运营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9.

社区进化的方向 篇8

1 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1.1 该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内社区护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区护理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国内外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为切入点进行医疗改革的趋势[4],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在数量、学历及素质上构建不合理[5],社区护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国外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社区护士素质普遍较高,其学历水平普遍为本科、硕士及以上[6]。为适应社区护理发展的需求和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1.2 该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是护理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

我国自1992 年开始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且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前景愈好[7]。2011年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确定标志着护理学科与临床医学等其他学科实现了互补与平行[8]。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界一致认可将社区护理学设为护理学下的二级学科[9],这对社区护理学的科学定位与良性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将有力地促进护理学学科的发展。

2 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

2.1 开展社区护理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2006 年,国务院、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 10号)[10]、《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1]等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护理人员素质等提出更高要求,并指出重点培训社区护理学师资并列入教师培训计划。而后又紧接下发了 《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提出各高等院校应将社区护理学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中,促进社区护理学学科相关科学项目的研究[12],政策的支持为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2 我国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良好

2.2.1 培养方向逐渐明确:社区护理学交叉性、综合性及应用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上,应更注重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护理全科成为新型社区护士培养的方向[13]。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护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且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方面尤其欠缺,因此,在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学生过程中,应重点定位于专业学位培养路径,着眼专业实践技能、社区护理高级实践、管理、教育等方向,培养具有跨学科性质、综合能力强的新型社区护士[14]。

2.2.2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我国各大院校开始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并设置社区护理方向,将其作为设置的主要方向之一[15]。目前,我国在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院校,已开始招收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中南大学护理院已建立社区护理系,而山东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青岛大学护理学院等均已开设社区护理教研室[16],开展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的教育和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

2.3 就业前景较好

近年来,我国社区护理硕士生的市场需求较大,社区护理技能的用途广泛,且逐渐成为护理方向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其就业前景良好[17]。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社区护理方向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并未直接进入社区,社区护理教育与实际就业状况严重脱节。因此,政府及广大学者都应致力于引导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放远目标,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之现状。

3 培养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思路与做法

3.1 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护理及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皆尚未有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但对护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18]。2010 年我国提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其主要强调了对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由此,社区护理硕士生的培养,也应定位于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方向,两者培养各有侧重,前者对该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主要在于临床及社区护理实践、社区管理、教学等方面,培养集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全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而后者对该方向科学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则应侧重于针对社区护理实践、管理及教学中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依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及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生的培养应在专业学位上有所侧重。此外,该方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还应以社区护理核心能力为基础,如沟通、决策和规划能力;分析评估能力、社区实践能力、管理和财务规划能力、应对多元文化能力、领导能力等[19]。总之,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综合凸显我国致力于培养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大培养方向,又要根据社区对护理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我国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力促进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及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3.2 落实培养方案

3.2.1 课程设置:目前,国内某些高等院校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临床实践课为多数院校课程体系中所共有,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又各具特色。如我校设置核心课程作为在校所有研究生必修课程,并将社区护理学纳入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专业必修课中,重点针对社区慢病管理和社区护理管理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意义非凡。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完善,主要新增了研究方向课和高级护理实践课程,研究方向课主要包含社区护理学相关课程;高级护理实践课程包括临床护理实践和社区护理实践,着重培养社区护理专业实践技能[15]。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相当薄弱,难以保证社区护理实践效果[20],因此,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应增加实践比重,且社区实践课程应重点放在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中。重在教学,将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社区护理教师,使各层次护生能更好的参与到社区护理实践中,帮助其树立明确的社区护理职业理念,也为社区护理方向研究生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导师;重在管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为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而有效引导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3.2.2 教育管理: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是确保研究生和导师安心于专业研究的前提[21],而强化过程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需要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对研究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课题实施阶段的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方面。根据此评估内容,可将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4个阶段,即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前期)、研究阶段(中期)、研究结束(后期含答辩)及研究生毕业后产出阶段。学校和导师针对培养的各阶段及各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特别应将实下社区的理念贯穿于每个环节中,致力于提高该方向研究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社区护理人才。

3.2.3 质量考评:当前,我国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甚少,国内大多数院校对护理硕士生采取的质量考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生在2~3年内修满规定学分;(2)完成1篇非综述性论文;(3)通过中期答辩考核及学位论文答辩。考核指标主要针对学生思想素质、理论成绩、实践技能、科研创新等方面。多数学者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的评价应从研究生综合素质、导师综合素质、教育管理机制与政策评价、社会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其中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可从自身能力、学术绩效、学位论文和学位后发展等方面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更加完善,且能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22,23]。因此,在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生培养的质量考核上,应针对其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方向学术造诣、社会认可度及毕业后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估,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护理高级人才的能力需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将对该方向硕士生的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其提高和完善社区护理服务能力、社区教学及管理能力,并将该方向硕士生毕业后从事工作与社区的关联度纳入质量考评体系中,提高其对我国社区护理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我国应在此基础上设置完善的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估框架体系。3.2.4 导师遴选:任何一种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因此,探索高水平、科学的导师遴选机制成为高水平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加强导师人才引进,并利用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导师专业素质水平和指导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笔者认为, 社区护理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应在社区护理方面具备一定研究基础和科研产出,并拥有丰富良好的社区资源,如社区实践基地的建立建设及社区师资的培养等,为社区护理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保障;对该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还需适应目前多数专家所认可的“双导师制”[24],在社区实践基地培养和遴选合格的指导教师,并与学院导师共同完成培养计划。由此,建立一套针对社区护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相当必要。

4 小结

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关键依靠社区护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层次培养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然而,我国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尚缺乏实践,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管理、考评方法及导师遴选机制等方面,也未制定统一标准。因此,在对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研究生的生源特点、能力现状、导师队伍等具体状况进行研究,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真正有效促进我国社区护理学专业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路子。

摘要:以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为切入点,分别从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趋势、护理学科发展、国家政策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等方面,阐述国内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管理、质量考评及导师遴选等方面,提出培养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思路与做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区护理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上一篇:信息化财务监控下一篇:阅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