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商业基因

2024-09-08

社区的商业基因(共11篇)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1

摘要:为促进转基因大豆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当前第1、2代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就其今后发展进行展望, 以指导转基因大豆的发展。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商业化,发展现状

大豆不仅是最主要的油料和蛋白作物, 分别为世界提供了60%的植物蛋白和30%的脂肪;还是重要的保健食品, 在降血脂、抗氧化、延缓糖尿病、降低乳腺癌发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但与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比, 大豆绝对产量很低, 如按能量转换计算, 大豆产量只有玉米的1/3, 加上大田除草等工作量大, 导致大豆比较效益低, 制约大豆生产。育种工作者利用杂交、诱变等手段已培育大量优良新品种, 但进步相对较慢, 不能满足人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为了缓减供求平衡, 基因工程被用于大豆遗传改良。1984年科学家首次对转基因大豆研究进行尝试, 1996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业化, 至今商业化的转基因大豆几乎都是基于抗草甘膦性状发展的, 是转基因作物中最成功的例子。

1 第1代转基因大豆

第1代转基因大豆是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roundup ready, 简称RR) , 于1996年被批准商业化。即利用基因枪法将质粒PV-GMGTO4注入栽培大豆A5403组织中, 质粒上携带的重要抗性基因CP4 EPSPS (来源于土壤杆菌属的CP4菌种) 赋予大豆的抗性, 叶绿体导肽 (牵牛花EPSPS基因的导肽) 使抗性基因于细胞质中表达, GUS基因提供筛选条件, 35S启动子、NOS终止子调控表达。与以往人们种植的普通大豆不同, 这种RR大豆可以抗草甘膦[1]。种植RR大豆可以减轻农民的除草压力, 节约除草剂、人力、燃料等的投入, 增加农民的收入, 使除草时间更灵活, 节约农田管理时间, 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劳动, 提高家庭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异。同时, 由于使用RR大豆, 农田免耕, 减少土壤腐蚀;减少农药的使用, 缓减农药残留问题;减少CO2的释放, 保护环境等。因此, 自RR大豆商业化以来, 种植面积一直以近乎直线的趋势增长 (图1) 。

但在对产量等性状改良及对健康、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RR大豆作为新生的作物品种受到很多质疑, 主要包括环境和食品安全。人们担心发生基因漂移, 担心抗性杂草出现, 担心土壤中菌群变化;在健康问题上, 担心过敏等问题。质疑声促使科学家更重视RR大豆的安全性验证和技术改进[2]。全球检测评价机构很多, 如WTO、CTNBio等;发展的检测方法包罗万象 (基因组水平, 蛋白质水平, 代谢水平等) , 如SDS-PAGE、PCR、高效液相色谱—离子化质谱技术等;在技术上科学家利用非/无抗生素标记技术等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并结合人类的需求, 基于RR大豆的第2代转基因大豆已开始研究, 并可能很快推广。

2 第2代转基因大豆

第1代RR大豆的产量与传统大豆产量相当甚至略有减少, 为提高大豆产量并同时聚合某些其他优良性状, 第2代抗草甘膦大豆 (roundup rready 2 yield soybean, 简称RR2Y) 应运而生。RR2Y大豆在第1代RR大豆抗除草剂性状的基础上, 通过基因定位找到对产量有贡献的DNA片段, 利用先进的插入和选择技术将外源基因精确地插入到这些片段中, 主要是通过非转基因分子育种手段提高产量潜力。到2012年RR2Y大豆已有300多个品种, 预计在2012年商业化种植面积可能会达到202.4万~242.9万hm2。

RR2Y大豆聚合某些耐干旱、耐贫瘠、提高固氮效率、抗病虫等性状, 具有高产、稳产特点。孟山都公司4年田间试验证明, 在产量上RR2Y比RR大豆增产7%~11%。另外,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加关注健康, 保健食品及其成分受到重视, 如必需氨基酸利于大脑发育、植物甾醇类降低胆固醇、异黄酮抗氧化延缓衰老等, 而有关反式脂肪酸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矿质元素缺乏等问题也成为焦点。为了顺应这一需求, 科学家们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 在RR2Y中聚合各种品质性状, 如插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基因、减少高油酸的基因等。

总之, RR2Y大豆由于根茎粗壮, 利于营养生长;每株植株的豆荚数多, 提高单产, 增加产量;因同时聚合各种品质性状, RR2Y口感更好, 更健康, 食品安全性问题检测暂时都在正常范围内。RR2Y大豆的推广已开始, 将为农民、消费者、厂家带去更多的方便、好处。

3 新一代理想型转基因大豆发展展望

基因工程作为便捷的遗传改良途径, 将促进新一代转基因大豆的研发。目前, 大豆基因克隆、遗传转化技术日臻成熟, 大量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新基因被发现, 商业化的转基因大豆将不断开发完善。

(1) 用途广泛。一方面, 在当前个别性状改良基础上, 多性状聚合的转基因大豆将进一步发展, 进而创造高产优质多抗超级大豆;另一方面, 在医疗和工业等方面, 当前柴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短缺, 生物质能源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高油酸等转基因大豆将发挥潜能[3,4]。此外, 转基因豆油还可开发成为粘着剂、塑料等, 这些天然的化合物比人工合成的要健康环保。另外, 大豆还可作为生物反应器。大豆是重组蛋白生产的最佳反应器, 并且目的蛋白不易变质, 如可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医疗用的人类生长素 (hGH) 、人类凝血因子 (hFIX) 、疫苗等。虽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当其付诸利用必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

(2) 环保友好。转基因大豆的潜力是无限的, 但其潜在的问题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和改进。如在环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科学家们正努力改变不利影响, 如目前科学家尝试利用无标记或非抗生素标记来消除标记基因的影响;尽可能地使用更全面的检测方法观察其安全性;建议采用轮作、多种除草剂共同使用等方法消除或降低生态问题。将来也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来解决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钟金传, 吴文良, 夏友富.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43-50.

[2]崔欣, 陈庆山, 杨庆凯, 等.大豆转基因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 2002 (4) :16-20.

[3]王萍, 王罡, 季静, 等.大豆转基因体系的研究进展[J].遗传, 2004 (6) :969-976.

[4]李涛, 蒋春志, 赵青松, 等.大豆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2) :10391-10394.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2

如果您需要在自己的网站建立社区,在规划和管理网络社区时,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给予特别注意。

(1)明确网络社区的定位和主题

根据社区的规模和参与者的成分,可将网络社区划分为综合性社区和专业社区两种主要形式,每种社区通常又会按照不同的主题分为若干版块,象我们熟知的网易虚拟社区就是一个包含几十个版块的综合性社区,内容覆盖了生活、情感、文学、电脑、音乐、股票等等年轻人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25yt.com网上社区定位于在校大学生及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而定位于网上商人社区,根据行业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网站的商业价值来讲,综合性社区和专业社区各有优势,前者通常可以吸引大量人气,首先取得网民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网络广告等形式取得收入,而专业性社区往往直接蕴涵者商机,例如一个关于汽车的社区,其会员中很可能有大量潜在购买者。

除了门户网站之外,其它专业网站或者企业网站,在创建社区时通常会定位于专业社区,那么,是不是生产什么产品的企业就建一个该产品的论坛,让消费者来发表关于某产品的意见?这样显然不行,因为社区成员之所以参与的基本原因是可以与其他成员交流信息,并了解自己希望的信息,同时,网络社区又是一个休闲的场所,会员希望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2)确定社区的功能

一般来说,一个社区中最常用基本功能如下,可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决定:

论坛:也称为电子公告板(BBS),是虚拟网络社区必不可少的功能,大量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BBS完成的,会员通过张贴信息或者回复信息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有些简易的社区甚至只有一个BBS系统。

聊天室:在线会员可以实时交流,对某写话题有共同兴趣的网友通常可以利用聊天室进行深入交流。

讨论组:如果一组成员需要对某些话题进行交流,通过基于电子邮件的讨论组会觉得非常方便,而且有利于形成大社区中的专业小组。

免费邮件:为了避免不同邮件提供商电子邮件之间通信的时间差甚至相互屏蔽的现象,经常在同一社区的成员之间交流往往倾向于使用该社区提供的web mail。

即时信息:如果为在线成员提供类似于ICQ的即时信息交流工具,将为会员交流提供更大的方便,

留言系统:如果错过了与网友同时在线交流的时间,留言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回复通知:如果你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复,而又不能经常上网查看的话,就需要回复通知功能,将别人回复的信息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箱中。

信息定制:社区可以提供管理者与会员之间,以及会员之间的多向交流,管理者可能有许多信息要向会员发布,应该允许会员定制自己需要的信息。

(3)网络社区的管理

互联网上现有的许多网络社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的缺陷,我曾留意过一些商业网站的社区,参与者寥寥,一个主题下面每天只有几条信息,甚至几天才有一条信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站访问量比较小,话题过于专业或类别过于详细等。所以,如何吸引尽可能多的成员来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社区在管理时,需要在下列方面充分考虑会员的需要:

利益共享:这是网络社区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会员从中不能分享到自己所期望的利益,也许就不会对该社区关注。会员期望的利益包括切实的物质利益,也包括了解有价值的信息、与志趣相投者的交流、获得心理满足等多方面内容。

开放性:一个社区最活跃的是其核心成员,但仅有核心成员的参与是不够的,据估计80%以上的社区成员通常不发表任何言论,但总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进来,应该营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氛围,无论新老会员,都可以自由参与。

潜在会员:由于互联网的社区很多,新用户在决定是否加入一个社区时,一般会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了解,对于还没有注册为正式会员的用户,应该给予了解社区的机会。

会员忠诚:为会员提供附加价值增进对社区的忠诚度和依赖性,例如特别的折扣、不定期的奖励措施等,必要时可利用网下的沟通机会增强会员与社区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要让喧闹的广告出现在社区里,大量的广告会使会员觉得厌烦,也可以聘请主要成员参与社区管理,授权他们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帖子,或者其它非法言论、恶意中伤等信息。

(4)网络社区的推广

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社区不计其数,并非随便一个社区都会有大量用户主动参与,因此,网络社区建成发布之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广活动。

网络社区的推广的推广方法实际上类似于新网站的推广方法,可以提交给搜索引擎的相关分类,在分类广告中发布信息,到其他相关社区发布新社区开张的消息,甚至可以利用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方式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

红谷:时尚王国的社区基因 篇3

一切从解决“员工流失难题”开始。红谷用“家·伙伴”的文化,以及“联合投资公司”的解决方案,释放了终端的活力,并确立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型创业组织。

而红谷在“社区型商业生态”的构建中,只尝试了一小步,却让自己在行业中迈了一大步。没有人能说出红谷未来的能量会有多大,只能在无界的“社区”中,捕捉它商业蓝图的影子。

家·伙伴:与生俱来的社区基因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讲究通过建立“小圈子”,与众人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红谷创始人邓申伟懂得这个逻辑却不是坚守小圈子,他在逐步放大自己的圈子。

一切合作都基于相互间的信任。2003年,红谷创立之初,邓申伟想让一个朋友做贵州代理商。朋友突然之间变成了合作关系,不仅会感觉别扭,风险与损失由谁来担当?对方迟疑了。邓这样回应:所有的风险均由自己来承担。真诚与信心,被传递了出去。最终,合作达成,红谷在贵州开了8家店。

还有更多类似的案例,红谷大江南北的代理商,有不少邓申伟惺惺相惜的亲朋,也有不少邓在打拼中结识的投缘者……可见,红谷崛起的过程中,“伙伴”的基因处处可见,邓申伟喜欢与伙伴合作,愿意和伙伴分享。

就在创业第二年,红谷开始提出“家·伙伴”文化,“家”代表和谐温馨,“伙伴”代表共创共享。“红谷的诞生与崛起,正是由于身边有一群命运与红谷相融合的创业团队。”邓申伟对记者说。是这样的创业人群,继续感召着更多的人群,加入红谷这样的创业社区。

回归商业视角,红谷的“大家庭”实际上是一个“社区”。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彼此认可,有着共同愿景,基于能力与人格的信任,他们走到了一起,为“红谷”这个目标而奋斗。而“家·伙伴”文化正是这个社区的一种基因:坚守“同甘共苦”的朴素理想,共创共享。

“社区基因”源自于红谷,也成就了红谷。

社区里没有老板,只有“家人”和“伙伴”。于员工个体,生命只接受合伙人,不接受老板,因为自主乃是生存之根本。

联合投资:社区商业的基本架构

2004年,红谷初创两年,全国的专卖店已突破了400家。这年年底,邓申伟自己驾车到昆明街头,一家一家巡视专卖店。在青年路店的街对面,邓申伟看到店内人来人往。但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客流购买转化率低。

昆明的其他专卖店也都存在皮具这种情况。找来店长们一问,邓申伟大吃一惊:年底皮具是销售旺季,红谷许多一线的骨干员工被挖走。一些散乱的小品牌采取了高薪挖人的团队速成策略。

此时的红谷,该如何留住骨干员工?

当邓申伟调研到云南文山市场时,他找到了答案。文山代理商的团队十分稳定,因为代理商会在年底拿出利润,为所有的员工分红。邓申伟随即设计了一种“联合投资”机制,决定在昆明试点。

红谷总部、昆明代理商、一线员工共同入股,成立一家“联合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负责当地市场所有专卖店的经营与新店面开拓,原来红谷的直营店面也转到投资公司旗下。所有店面的营收属于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的所有利润,又在年底分红。这样,员工在基本收入之外,既可以拿到年终奖金,又可以享受股东红利。

当地的红谷分公司,不再持有并管理店面,职能定位于服务联合投资公司,只负责当地市场分销供货,以及其他服务工作。

红谷总部负责品牌营销、生产设计等基本职能。而且在联合投资公司内,红谷总部尽可能不担任控股角色,而让一线员工成为联合投资公司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员工将红谷视为个人事业与命运所在,才能提升他们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激励之下,整个一线销售团队士气大振,员工流失率大幅降低,工作热情与能力大幅提升。诸多经营问题不再有推诿,直接就能够在现场解决,对顾客的服务非常到位。整个昆明市场营收水涨船高,投资公司第一年的投资回报率接近40%。

越来越多的员工随之加入了投资公司。到现在,注册资本由开始的几十万元变成了一千八百多万元。同时红谷的持股比例从20%下降到了5%,一线的员工和店长早已是投资公司的主体。

不过,“联合投资”只是一种利益捆绑机制。可以捆绑,也就可以松绑。他们不像最初的创业团队那样有激情,那样全身心地投入。怎么办?

有些员工,想认购联合投资公司的股份,或者是想自己创业开店,但手上资金有限。他们享受不到红谷发展的红利。红谷不是主张“全员伙伴”、“共创共享”的伙伴文化吗?

以连锁加盟为经营模式的企业,比较适合员工持股,因为分店太多,管理团队往往分身乏术,给这些分店的管理者一定股份,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稳定性。

开放与共赢:社区型创业组织

邓申伟决定用社区基因去改良联合投资机制。于是,红谷开始了鼓励员工开店的“员工合伙人”机制。在资金、开店政策上予以扶持。公司规定,在公司服务3年以上的员工开店,都可以享受加盟费和供货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根据不同级别优惠政策也做相应的调整。

如果员工创业缺少资金,红谷总部可以通过提供担保、借款、货款授信等方式,来解决他们的创业之忧。同时,红谷会在选址、配货、经营等方面给予实际的支持。如果发起人缺少优秀的销售团队,红谷也会协调优秀的销售人才来认购入股,并一起经营该店。同时,总部也会派出销售支持团队长期跟进服务。

员工的成长空间并不会局限在一家专卖店。如果员工在新的区域市场经营得力,而且当地市场的空间很大,员工个人也可以作为发起人,通过创办联合投资公司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

如果在当地募集资金不够,可以通过红谷总部,借力其他区域的联合投资公司,引资入股。比如,丽江分公司成立联合投资公司时,发起人从当地募集的资金有限,此时,昆明的投资公司就入股丽江联合投资,占30%的股份。

nlc202309051029

联合投资公司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员工合伙人,员工合伙人又可以发起下一个联合投资公司。“联合投资”机制是商业基础,“员工合伙人”机制是改良基因,两者相融就有了“社区型创业组织”。

在山东,红谷想与一名店员各出30万元,启动山东联合投资公司。邓申伟非常认可这名店长的营销能力,但对方手上只有3万元。于是,红谷就拿出27万元低息借给店长。一起组建社区型创业组织开拓山东市场。到现在,山东市场的收入在全国排名前三,年销售额超亿元。

可以看到,红谷的渠道网络在扩大,员工群体的资金、联合投资公司的红利在不断地滚动增值,善于经营的优秀“伙伴”也在不断涌现。渠道、资金、人力三张网络相互交织、相互促生,如此循环往复,红谷建立起了一个具备内生力的永续经营模式。

当然,社区型组织也有相应的员工退出机制。如果是正常离职,红谷会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溢价回购员工的股份,并将其再转让给合适的员工。如果是非正常离职(比如被开除),员工则只能拿回本金和利息。

逐渐地,“社区型创业组织”在四川、贵州、甘肃、山东、湖北等区域市场相继铺开。员工的能动性、闲散资金纷纷被调动起来,撬动了全国范围的市场。这些地区的社区型创业组织有300多家专卖店,平均月店效高达40多万元。股本涉及数亿元金额,累计入股基层员工有将近2000人。

在终端成立合资公司,进而掌控终端,这种模式并不独特。但是红谷对渠道终端的掌控与之并不相同,或者说,红谷从来就没有去“掌控”。社区型组织释放了人的主动性,是人拥有店,而不是店拥有人。

协同效应:源自社区无界沟通

在行业内,红谷模式一说都懂,但是一学未必都会。

个人价值的实现比利益捆绑更能留人。推崇家文化的企业不少,让员工参股的企业也不少。而让员工充分地参与经营管理、平等地享受发展红利的企业就很少,用制度确定下来的更少。在制度和架构上,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红谷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员工就有了全身心投入到红谷的理由。

很多员工的人生因此而改变。

在兰州,做过幼教的高凤霞在2010年加入了社区型创业组织,成为甘肃投资公司的一名股东。对她而言,除了高额的年底分红,还“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她会把每家红谷店都当作自己的店,节约店内一切开支,热心为路人保养皮具,服务细致周到且任劳任怨……“从来没有一份工作让我倾注过这么多的精力。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高凤霞找到的是一份事业。

很多加盟商也因此而变。

红谷有1500多家专卖店,80%是普通的加盟店。与“社区型创业组织”终端相比,他们从总部获得的加盟费、货款授信等方面的差距其实并不大,最大的差距是自身盈利能力和机遇把握能力。

通过企业文化、经营培训等方面的输出,红谷对加盟商进行了持久地支持与改造。开新店前,红谷会提供可参考的评估和建议。新店开出后,会通过经营援助小组、红谷商学院帮助加盟商改良社区经营思维。

而在加盟店与社区型创业组织店面之间,还存在一种“协同增效”效应。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社区型组织店,他们一方面提升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摸索当地的市场特点,以扶持更多的加盟店,帮助后者向社区型组织店进化、转型。到市场成熟、自身条件符合要求的时候,加盟店可以进行募集资金,转型为社区型组织店面。

终端之间能够直接交流协同增效,纵向的总部与终端,也能够直接对话。

红谷内部有个企业远程培训网络。在这个网上互动社区,所有人都是经验的发布者,所有人都是策略的学习者,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向红谷最高层提意见。总经理直接对这些意见和反馈负责,红谷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比如,有员工通过内网平台向公司反映:“由于长时间开灯导致货柜发热(不开灯又影响店容),钱夹受到长时间烘烤,对皮质及颜色都有影响。”红谷品牌中心马上对灯光进行改良测试,评估确认后立即进行了全国推广。

这种沟通破除了红谷总公司、分公司、加盟商、专卖店及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这种跨越组织边界的无界管理,让加盟商能够迅速融入“家·伙伴”的社区氛围,并有效地接受总部的服务与扶持。

2013年,红谷平均单店店效达到180万元,年均增长35%,远高于同行业10%左右的水平。

在一个分割为无数的团队、事业、国家、公司等小块拼图的世界上,高效的沟通、管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社区里,还是在整个社会当中。

进化方向:社区商业生态

正如邓申伟所言:“红谷系统内的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清洁工都应该分享和感受到一种收获。每个人都有资格分享企业的成功,红谷要做的,就是致力于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所有人实现‘收获’。”

社区基因让红谷的利益分配,兼顾了公平也兼顾了效率。比如许多公司头疼的O2O,不做会落后潮流,做了又难以协调线上线下的利益。而红谷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负责电商渠道的信息部门会得到利润收益。其次,线上消费者所在地的联合投资公司也会享受利润分成,因为很多线上消费通过线下体验而产生。如果消费者是会员,那么办理会员的专卖店会享受额外分成。再次,红谷总部也会享受一部分利润,然后将一半给管理层,一半给员工。

真诚,创新,然后共赢。

这种共赢也包括消费人群在内。通过线上与线下各种终端的沟通与互动,红谷感知并收集着消费人群对皮产品的消费诉求。在他们的需求驱动下,红谷的产品设计,开始了时间、东西方、行业等三个范畴的跨界。消费人群的时尚观与功能观、归属感与身份感,已经主动融入到了红谷的产品当中。

这样,消费群不再处于被动取悦者的地位,而是与红谷一同缔造时尚潮流。它们甚至可以变作加盟商,去开启一场社区型创业的人生旅行。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红谷会将消费人群放在中心位置。

在昆明正义路红谷店,店长马丽明每天都会为顾客的各种皮具做免费清洗并保养,提供时尚搭配建议,听取他们对产品的看法和意见。针对“宅家一族”,马丽明通过微信群将其聚在一起,并将每月上市的新品图片在群里共享,客户可直接在微信上口头下单,并享受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

这等同于互联网思维所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提升用户体验”。当C2B定制理念尚未大面积展开,红谷皮具已得其神。

正义路店是红谷1500多家专卖店的缩影,整个渠道网络在构建一个有共同消费观的时尚社区。260万会员在此聚集,成为红谷时尚社区的伙伴,成功地表达出自己的时尚诉求。

“社区型创业组织”只是红谷社区商业蓝图的一部分。在未来,它的进化会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思维的强化与放大。比如,O2O、C2B模式的深度应用,红谷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交互机制会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研发中来,从而保证红谷的时尚,就是用户需要的时尚……

如果用具有“社区化特性”的组织结构,去经营一个企业或品牌,让品牌得到社区人群共同认可,就需要把企业、供应商、消费者以及潜在用户聚合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社区,也就是一个“大族群”。

网络、平台、生态

“一个健康的社会要由3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卓有成效的政府,卓有成效的企业以及卓有成效的社区组织。” 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未来的社区》中这样总结。

从红谷“社区商业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信息链;可以看到资金网络、渠道网络、人力资源网络;也可以看到品牌平台、价值兑现平台……

链条织就网络,网络砌成平台,平台构造生态。

一切都可以囊括在“红谷社区商业生态”当中。社区型创业组织,是红谷成为国内第一皮具品牌的底蕴所在。但这也只是红谷“社区商业生态”迈出的第一步,还有更大的时尚产业蓝图等着红谷去描绘。

[编辑 周云成]

E-mail:zyc@chinacbr.com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4

伴随人类社会环境的变化,转基因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生存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转基因技术作为人类科学技术的重要进步,其应用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而其商业化纷争也随之而来,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所争议的热点问题。2013年10月,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指出,“中国粮食产出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已不允许我们搁置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面对争议,甘肃省张掖市委市政府则在其出台的《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进行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使其成为全国首个发布文件明令禁止转基因经营活动的地级市。转基因问题涉及生态发展、食品安全、国际贸易和其他众多领域,已经发展成为超越科学技术范畴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转基因商业化问题也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发展对绿色资本的需求,分析了转基因的本质,回顾了转基因商业化的全球发展态势,并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的利弊考量来解读转基因的商业化纷争,由此探寻我国绿色资本的培育路径。

二、绿色资本及转基因本质

(一)绿色资本:经济转型需求

“绿色”、“生态”、“环保”等概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主题概念,而“绿色”既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绿色是自然界中的常见颜色,作为大自然中植物的代表颜色,绿色通常用以表达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存环境,代表着自然、环保或生态等含义。20世纪以后,伴随全球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规模与范围也愈加扩大和严重,世界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缩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草场退化、气候异常和空气污染等生态和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环境严重破坏和生态严重失衡的恶性结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活与生存发展。面对人类的盲目与过度生产生活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绿色理念与绿色经济应运而生。绿色理念源自于对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等限制条件的考虑,是对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需求。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通过《寂静的春天》一书展开了“绿色革命”之序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1989年,大卫·皮尔斯(David Preece)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开启了“绿色经济”时代“。绿色经济”通常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实质上是在知识与环境替代物质与污染的“后工业化”、网络替代市场的“后市场化”和以人为本的“后资本主义”阶段生态文明框架下,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为目的,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经济模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效率、和谐与可持续,以环境资源为内在要素、以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和“生态化”为主要发展内容和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定义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并非一般的物,而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属性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强调了资本的“效用”与“增殖”原则。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唯一目的是效用与增殖的无限扩大化,通过无止境的资源利用实现资本的效用最大和资本的无限增值。绿色经济实质上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具有相互矛盾性,这一矛盾源于“绿色”特征。绿色所代表的是生命与生态,并非价值与增殖。由此而言,绿色与资本似乎是对立的。然而,当绿色经济介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后,绿色经济正以多种方式对资本进行着改造,即便是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生活亦逐步朝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方向运行。当绿色与市场相融合时,面对污染的空气、枯竭的水源和异常的气候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威胁,绿色资本成为实现绿色发展和保障未来可持续性的关键与核心。

(二)转基因本质:是“绿色”吗?

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产品是否是“绿色”的?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绿色观。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是不同生物或同种生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转移过程。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最初用于基因功能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分子进化论,它是运用科学手段将人工分离或修饰过的某种生物体中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的基因组内,使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达到改变原有生物自然属性的目的。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将其团队所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命名为“绿色水稻”,2005年,他又将其更名为“绿色超级稻”,从而将转基因冠以了“绿色”概念。他认为“绿色”与“环保”等概念相联系,而培育该转基因水稻能够实现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对经济增长与人口膨胀状态下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进行有效缓解。同时,部分学者也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够直接减少农业碳排放,增加农业碳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巨大的潜力。(2)非绿色观。中国水稻育种曾经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的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两次重大突破,促使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水稻产业依然面临着来自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要实现水稻的高产和优质,抗病防虫以减少农药用量、高效利用肥料以减少化肥用量和耐旱保水以节水抗旱亦是水稻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绿色超级稻”基于对此问题的研发提出了具有少农药、少化肥和节水抗旱特征的水稻新品种,然而,转基因“绿色”争议的反对者之一绿色和平组织却早于2004年就提出了转基因水稻可能引发人类健康风险。部分学者则认为,在转基因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尽管科学研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官商研学媒勾结及选择性研究与宣传等手段的运用同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张启发院士所研发的已获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主要是通过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之中,促使水稻分泌Bt毒蛋白,以达到防虫效果。它既然能达到杀虫效果,对人体也将会有巨大危害,因此,转基因水稻绝非“绿色”,而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亦不应当以“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的身份出现。

三、转基因商业化发展态势及其纷争

(一)转基因商业化:全球发展态势的解读

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获批进行田间试验以来,在种植和研发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报告显示,1996年至2012年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17年间,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国家、种植作物种类和种植作物性状等方面,全球范围内均呈快速发展趋势。(1)全球发展态势分析。据ISAAA的报告数据显示,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上,从1996年商业化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增长至2012年约达到1.7亿公顷,已达到约100倍的增长。1996~2012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其中,工业化国家呈现稳步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2012年约占全球52%)呈快速增长趋势,其种植面积逐步攀升,至2012年已经超过工业化国家(含东欧国家)的种植面积,可见,发展中国家在种植面积上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工业化国家的增长速度;在种植国家数量和分布上,从1996年参与种植的6个国家上升至2012年的28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为8个和20个。从1996年至2012年间,参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仅2004年和2012年略有减少,其中,由于部分工业化国家停止种植,参与种植的工业化国家数量基本保持平衡并略有波动,而参与种植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却保持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增长更加迅速;在种植作物的种类上,从1996年正式商业化至今,转基因作物研发快速发展,种植作物的种类也逐步扩展,然而,1996年至2012年间,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油菜依然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主体,这四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大豆的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一直位居首位,其次是玉米种植的增长速度亦较快,占据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第二位,而棉花和油菜种植的增长速度相对略慢,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位;在种植作物性状上,从1996年至今,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已逐步由单一性状向多种基因复合性状方向发展,但至2012年,全球依然以抗除草剂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为主,占据全球种植总面积的首位,而两种或多种复合基因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从2007年开始已经超过抗虫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据全球种植总面积的第二位,至2012年,共有10个发展中国家和3个工业化国家种植了复合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中占26%。(2)中国发展状况分析。中国作为最初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六个国家之一,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上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据ISAAA的数据,至2012年,我国约720万农户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约达400万公顷的面积,约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2.35%,在全球范围位居第6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第4位。1996年至2012年间,与前五位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相比,中国在转基因商业化种植面积的增长上相对缓慢。美国一直是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在商业化种植上快速增长,从2003年开始种植即超过我国的种植面积,随后于2005年和2009年分别超过加拿大和阿根廷,至2012年在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二位。而印度则从2006年开始在种植面积上超过我国,位居全球第五位。根据ISAAA的报告显示,在批准种植作物上,2012年我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番木瓜、白杨、番茄和甜椒。另据ISAAA全球转基因作物状况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于1997年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和矮牵牛的种植,1998年批准了转基因番茄和甜椒的种植,2003年和2006年分别批准了白杨和番木瓜的种植,而2009年农业部就转基因抗虫水稻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

(二)转基因商业化纷争:利益相关者的利弊考量

伴随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是否“绿色”的争议反映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转基因技术看法上的差异,而对转基因商业化的纷争则来源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出于不同角度的利弊考虑。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直接研发机构、政府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1)直接研发机构的利弊考量。直接研发机构主要是指直接从事转基因技术和作物等研发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或生物技术公司等。相对于其他类别的群体,科研机构负责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及其相关安全监测试验,同时负责对所研究成果的宣传等,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作物等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认识。这一群体代表了所处知识领域或范畴的权威,通过转基因的商业化,他们可能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形成更优质的论文成果和专利技术成果、促进学术地位和社会荣誉的提升、实现科学好奇心的满足及获取商业化推广后的巨额经济利润等直接利益,构成了转基因商业化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如美国孟山都公司作为转基因种子领域的重要研发者和生产商,若实现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则必然能从中获取更巨大的直接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中也可能面临着一定的信誉风险。当前学术研究独立性的缺失使得从事科研的机构或学者等难以独立、公正和全面地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科学研究,这也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专家学者的不信任。因此,在普通民众没有充分知情权的情况下,直接从事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机构必然在转基因商业化中招致各方质疑,承担相应的信誉沦陷损失。(2)政府决策机构的利弊考量。政府决策机构主要是指在转基因技术发展和转基因商业化中承担战略制定者、执行者、审批者和监督者责任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政府决策机构通过制定与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等,决定转基因发展战略的具体执行,提供科研经费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负责对转基因作物或转基因食品等实施风险评估、安全审批以及建立监督体系。以整个国家而言,其社会位置与决策地位决定了他们对转基因商业化的利益考虑主要基于转基因所能带来的国家管理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利益可能包括:一是提升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主权;二是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竞争力,实现科技的独立性,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三是减少农药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些方面看,政府决策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具有统一的利益。以地方政府而言,除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外,可能还包括招商引资或吸引外来资本等方面所带来的地方政绩的满足。然而,在转基因商业化过程中,政府决策机构也可能由于不当决策而引发的潜在生态风险、民众食品健康安全风险或社会公信力下降风险等。(3)社会公众的利弊考量。社会公众群体主要是转基因产品的消费者等普通民众,他们是转基因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是转基因产品的直接风险承担者,构成了转基因商业化的核心利益群体。对社会公众而言,转基因商业化所带来的利益可能包括食品种类的增加、食品品质的提升或食品营养价值的增长等及由此而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消费者对这些利益的获取却并非立竿见影。与此同时,他们却可能为此承担更大的风险,如食品安全风险、身体健康风险和生存环境风险等。转基因产品的消费者拥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能是最低的,由于普通民众的经验已经无法判断这种高尖端科技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只能根据对专家学者或政府机构的信任度来判断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对自身或后代的健康影响。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持续恶化的雾霾天气等环境污染事件已经让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了极大的疑虑与担忧,也对专家学者等的信任度明显下降,因此,在转基因商业化问题上可能更注重对其所引发的风险考量。

四、绿色资本培育路径:转基因商业化纷争的启示

(一)关注绿色人才培养,建立绿色人才队伍

建设具有优秀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和构建绿色人力资本。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各类绿色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具有高层次专业技术与业务素养的绿色人才严重不足,草场保护、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等专业人才较为短缺。以转基因为例,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转基因技术研发人员,更需要转基因安全风险评估人才、转基因技术法律人才和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等,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而绿色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有绿色意识的人才,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复合型绿色人才队伍。

(二)加强绿色研发,实现多重投入均衡发展

应当加强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的研发,从转基因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等多重角度培育和构建绿色技术资本,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安全。绿色研发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当前对转基因技术存在绝对神化或绝对否认两种态度,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在生物医药、疾病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完全否认这一技术并不合理。但转基因技术也并非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途径,因此,我们除了应当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投入,更应当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扶持和推广,注重对农民的培训与政策补贴力度,以真正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三)注重绿色管理,实现管理与研发并行

实现绿色发展,应当注重绿色管理与监督,实现绿色研发与科研成果保护及科研成果监督管理的并行,培育和构建绿色管理资本。基于当前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在人体健康、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多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我们在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同时,一方面应当加强对该技术在安全风险评估检测方面的研究,谨慎推进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尤其不应当在对其安全性无法保障的状况下,将其应用于民众直接食用的食物之上;另一方面,对所研发的转基因技术作物或产品应当注重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我国在技术掌控上的独立性和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

(四)加强绿色知识的普及,提升公众知情权与选择权

应当注重绿色知识的普及,提升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培育和构建绿色社会资本。由于社会公众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以及从未参与到相关决策中,导致他们对转基因技术或产品、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绿色知识并没有完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普通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原理、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哪些方面、转基因产品有哪些、绿色产品有哪些及生态农业技术的利弊等都并非全部了解,而它们作为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只能选择以排斥的态度面对。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学校或媒体等渠道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及绿色知识的宣传普及,通过座谈会或社会调查等方式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人类科学技术的重要进步,其应用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商业化纷争也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所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绿色资本的需求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基因商业化的全球发展态势,并通过解读转基因商业化纷争,探寻我国绿色资本培育路径。

社区及社区商业业态划分说明 篇5

一、社区划分说明

(一)按规模划分

1、大型社区—居住区,是指大规模、公建设施配套完整的聚居地,人口规模3万人以上或用地规模60公顷以上。

2、中型社区—小区,人口规模10000-30000人或用地规模15-60公顷。

3、小型社区—组团,规模一般较小,人口10000人以下或用地规模15公顷以下,是单纯的居住形式。

(二)按社区建设时间划分

1、老社区

是指2000年以前建成的、社区商业建设尚无充分规划的社区。

2、新建社区

是指2000年(含)以后建成的、社区商业建设有比较完善规划的社区。

3、在建社区

是指已完成社区商业建设规划,且正在建设当中的社区。

二、社区商业业态划分说明

(一)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街

社区商业中心是在城市的区域中心建立的,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内,集购物、餐饮及其他服务等多业态为一体的商业中心。

商业街是指社区内配置包括购物、餐饮及其他商业服务设施的街道,商业服务设施一般临街设立。

(二)餐饮店

是指即时加工制作、商品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手段,向消费者提供饮料、食品、菜肴、消费场所和设备的经营单位。包括各种酒家、酒楼、饭店、饭馆、餐馆、面馆、早餐店、糕点店、咖啡店、休闲吧、酒吧、烧烤店等。

(三)超市、大型超市 超市是开架售货,集中收款,满足社区消费者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根据商品结构不同,可分为食品超市和综合超市。

大型超市是实际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品种齐全,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

(四)便利店

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

(五)食杂店

是以香烟、酒、饮料、休闲食品为主,独立传统的无明显品牌形象的零售业态。

(六)维修店

是指社区内配备的家电维修、自行车摩托车修理、汽车维修服务、修鞋、配钥匙等店铺。

(七)洗染店

从事洗衣、烫衣、染色、织补以及皮革衣物的清洗、上光等服务项目的经营单位。

(八)美容美发店

美发:根据宾客头型、脸型、发质和要求,为其设计、剪修、制作发型,提供肩部以上按摩及其相关服务。

美容:根据宾客的面型、皮肤特点和要求,运用多种美容技术、器械和化妆品,为其提供真皮层以上的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及其相关服务。

(九)旧货废弃物回收站

是指社区内配置的收取居民废品的单位。

(十)家庭服务

是指提供家庭钟点工、家政服务、家庭护理等服务的机构。

(十一)书店、音像店

是指社区内配置的经营书籍、音像制品的经营单位。

(十二)照相馆

运用照相机、传统感光材料、存储卡和灯光设备,在室内外拍摄人物、风光、广告等景象,并通过后期加工等技法,来塑造可视画面形象,以及运用彩照扩印设备、彩色相纸、冲洗药液、打印等从事冲卷、扩印、放大彩色和黑白照片的经营单位和机构。

社区商业评价规范之二(新建社区)

总体要求:

1、大型社区人均商业用地面积不小于0.9平方米,中型社区人均商业用地面积不小于0.7平方米。

2、大型社区应建社区商业中心。

3、各社区商业设施的外观与社区整体风格相协调。

4、各商业网点证件齐全,合法经营,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5、社区商业网点在布局上充分实现便利性。

6、社区商业设施实现相对集中,住宅和商业的相对分离,以保证住宅的宜居性和商业不扰民。

7、社区商业应有品牌店或连锁店,货真价实。

8、社区商业服务人员应着装整齐、整洁,举止端庄、礼貌。

社区商业中心:

1.规模

1.1社区商业中心的辐射半径约2000米,与居住区的距离不少于100米。

1.2社区商业中心应配有功能较完善的商业服务业网点15个以上,商业业态在10种以上,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商业与生活服务业。如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美容美发店、洗染店、维修店、家庭服务、书店、音像店等。

2.便利性

2.1社区商业中心应设在交通便利处。

2.2社区商业中心应提供银行卡消费服务。

2.3与其他服务机构相配套,如银行、邮局、医院等。

3.设备设施

3.1各类商业网点应有必要的装饰装潢,与社区档次相协调。

3.2各类商业网点应有足够的营业面积,满足选购和消费需求 3.3商业、服务设施齐备。

4.环境、安全设施

4.1保持清洁卫生,有垃圾存放设施。

4.2有应急照明设施及消防设施。

5.服务

5.1社区商业中心规章制度齐全,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5.2服务人员应经相应的培训并由相应的资质。

餐饮店:

1.规模

1.1社区应配备餐饮店,应有单店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应有社会知名的餐饮店。

1.2社区应提供早餐服务。

1.3社区的最远就餐距离不超过600米。

1.4餐饮店与居民楼的距离应超过10米。

2.便利性

2.1应提供电话订餐及送餐服务。2.2餐饮店应设在交通便利处。

2.3大型社区应至少有一家24小时服务的餐饮店。

2.4应有提供银行卡消费服务的餐饮店。

3.设备设施

3.1餐饮店的厨房、餐厅应有分隔,冷荤的制作有独立的操作空间和卫生设施。

3.2原料、成品、餐具、用具等应分别存放。

3.3有洗涮消毒设备。

3.4有空调系统,温度适宜。

4.环境卫生、安全设施

4.1餐饮店内应保持清洁,清理及时,加工制作应符合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要求。

4.2 餐饮店周围环境应干净、清洁,与垃圾存放处的距离应超过30米。

4.3应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排污、消烟、消音、除尘设施及垃圾存放设施。

4.4有应急照明设施及消防设施。

5、服务

5.1餐饮店应有不同的种类,大型社区应有多种风味的餐饮店(包括清真店)。

5.2服务人员应经相应的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质,定期进行体检,持健康证上岗。

5.3餐饮的档次及价格应与社区的消费水平相适应。

超市:

1.规模

1.1大型社区至少有一个面积6000平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或两个以上的超市,中型社区至少有一个超市。

1.2超市的辐射半径约1500米。

2.便利性

2.1超市营业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大型超市有不少于营业面积40%的停车场。

2.2超市经营商品种类不得少于5000种。

2.3社区居民距超市的最远距离不超过2000米。

2.4超市应有刷卡通道。

3.设备设施

3.1超市应具有冷藏、冷冻、保鲜设施。

3.2超市的收银通道应与超市的规模相适应。

3.3超市应配备空调系统,温度适宜。

4.环境、安全设施

4.1超市内应保持清洁卫生,有垃圾存放设施。

4.2销售、加工制作的食品应符合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要求。

4.3超市内食品区(包括冷、热、包装食品等)、用品区等区域应严格分开,不应交叉。

4.4有应急照明设施及消防设施。

5.服务

5.1理货员应及时补充商品,收银员收银迅速。

5.2超市规章制度齐全,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5.3服务人员应经相应的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质,食品加工制作人员定期进行体检,持健康证上岗。

便利店:

1.规模

1.1社区应配备便利店,便利店的辐射半径约300米。1.2便利店的面积在50至150平方米。

2.便利性

2.1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不少于16小时,应至少有一家24小时服务的便利店。

2.2便利店的商品种类在3000种左右,应包括生活必需品。

2.3便利店应提供其他便利服务,如:传真、复印、冲照片、票务服务,代售电话卡、邮票,食品加热等。

2.4大型社区的便利店应提供网上购物、电话购物等电子商务服务。

3.设备设施

3.1便利店应具有冷藏设施(冷柜、冰箱等)、卫生消毒设施。

3.2便利店应配备空调系统,温度适宜。

4.环境、安全设施

4.1便利店内应保持清洁卫生,有垃圾存放设施。

4.2有应急照明设施及消防设施。

5.服务

5.1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5.2熟食加工制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美容美发店:

1.规模

1.1大中型社区应配备美容美发店,每千人美容美发店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5平方米。

1.2至少应有一家单店营业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2、便利性

2.1最远消费距离500米。

2.2营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设备设施

3.1具有与所经营的服务项目相适应的设施设备。

3.2应具有相应的卫生消毒设备和措施。

4、环境、安全

4.1及时清理,保持店内外的清洁。

4.2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卫生部门的健康检查。

5、服务

5.1应在营业场所内明示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

5.2服务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质,服务人员应持证上岗。

5.3向消费者提供与服务有关的真实信息,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维修店:

1.规模

1.1社区应配备家电维修(含微机及外设维修)、自行车摩托车修理、汽车维修服务、修鞋、配钥匙等店铺

1.2大中型社区每千人维修店建筑面积应约30平方米。其中家电维修(含微机及外设维修)店建筑面积每千人不少于10平方米,家电维修(含微机及外设维修)单店的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2.便利性

2.1营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2.2家电维修应提供上门服务。

3.设备设施

3.1应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3.2有齐备的维修设备以及必要的测试设备。

4.环境、安全设施

4.1维修店应及时清理,保持店内外清洁。

4.2应配备消防设施。

5.服务质量

5.1接待区应有服务收费价目表,上门维修服务人员应主动出示维修服务收费价目表。5.2维修服务及时。

5.3服务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洗染店: 1.规模

1.1社区应配备洗染店,洗染店的辐射半径在500米左右。1.2应至少有一家连锁店。便利性

2.1营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2.2应提供必要的立等可取的服务项目。

2.3应提供上门取送服务。

3.设备设施

3.1应有存放客衣的条件,并保证洗涤后的衣物平整、干净。

4.服务

4.1应有必要的客衣标识管理,避免错收错发。

4.2应在营业场所内明示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

照相馆:

1.规模

1.1每千人照相馆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0平方米。

1.2应有至少一家单店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店。

2、便利性

2.1营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2.2最远消费距离在800米左右。

2.3应提供照相、胶卷冲洗、扩印、胶卷销售等服务。

2.4应提供立等可取的证件照服务。

3.设备设施

3.1应有与经营项目相适应的器材、设备。

3.2营业室、照相室与加工附属用房应分开。

4.服务

4.1应明示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

4.2服务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旧货废弃物回收站:

1.规模

1.1社区应配备旧货废弃物回收站,每千人回收站建筑面积应不少于6平方米。

2.便利性

2.1营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2.2应提供上门服务。

3.设备设施

3.1应有封闭的废品存放处。

2.4.服务

4.1及时清理,货品摆放有序,应保持回收站内外的清洁。

4.2回收站应每天进行物资清理、转运。

4.3上门服务应及时。家庭服务:

1.规模

1.1社区应有家庭服务网点提供家庭钟点工、家政服务、家庭护理等服务。

1.2家庭服务网点的服务半径为1000米。

2.设备设施

2.1应有与家庭服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3.服务质量

3.1服务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书店、音像店:

1.规模

1.1社区应配备书店、音像店,书店、音像店的辐射半径在1000米左右。

1.2每千人书店、音像店建筑面积应超过15平方米。

2.便利性

2.1营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设备设施

3.1音像店应提供试听设备。

社区商业全国示范社区(新建社区)各项目比重分配

项目

比重 % 总体要求

10.5 商业中心

餐饮店

超市

12.5 便利店

维修店

洗染店

美发美容店

回收店

家庭服务

书店、音像店照相馆

总分

社区商业评价规范之三(在建社区)

总体要求:

1.商业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实现便利性,便利居民的消费,便利服务的提供。

2.社区商业设施的建设布局实现商业的相对集中及住宅和商业的相对分离,以保证住宅的宜居性和商业不扰民。

3.各社区商业设施的外观与社区整体风格相协调。

4.社区人均商业用地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业态结构比例为购物:餐饮:其他服务约为:4:3:3

社区商业业态设置:

1.小型社区应配置便利店、餐饮店、洗染店、美容美发店、旧货废弃物回收站等。

2.大中型社区应配置超市、便利店、餐饮店、洗染店、维修店、美容美发店、家庭服务网点及旧货废弃物回收站等。

社区商业规划布局:

1.大中型社区应按人口、地块条件配置多点式便利商业组合,小型社区可结合自身情况集中配置便利社区商业组合。

2.社区商业设施应配置在社区对外开放、人流多、道路相对宽敞,便利的地方,应临街或临路设置。

3.大中型社区应建社区商业中心或社区商业街等集中式商业形式。社区商业中心或社区商业街应配有功能较完善的商业服务业网点15个以上。社区商业中心内应有不少于10种业态店铺的规划,各业态搭配协调。规划中的社区商业中心与居住区的距离不少于100米,辐射半径约1000米。

4.在建社区的规划中应有社区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物件要求:

1.集中独立商业

要求层高最低4.5米,柱距在6米以上,楼层2层以下为宜,特殊情况下不超过3层。满足不同招商目标对于面宽进深比的要求和房屋荷载的要求及业态可转换。设置货流通道,设置适当的停车位。

独立商业根据未来用途和商家,在结构上预留强弱电、空调、电梯等设施设备的安装条件。

2.底商

要求层高最低3.5米,层数不超过2层,面宽与进深之比1:2为宜,不低于1:3。预留水、电、气、污等各项设施的接驳。预留商家招牌的设置。

社区商业全国示范社区(在建社区)各项目比重分配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6

今年6月16日,吴旦从英雄互娱CIO被提拔为总裁,而他才满28岁。在之前的职业生涯中,这个生于温州的大男孩已经在真格基金做到投资副总裁,却仍坚称是“为徐小平老师提包的”。

在他“提包”的三年间里,主导投资了《影之刃》《超级英雄》《全民枪战》等大热手游。转投英雄互娱之后,他决定将整个《全民枪战》团队买下来。

如今,英雄互娱在2年时间内获得B轮普思资本以及C轮华谊兄弟的投资,加上A轮的真格基金、红杉中国和华兴资本,董事会简直是一场明星投资人的真人秀。

温州人的商业基因

不管是做早期投资,还是后来到英雄互娱,吴旦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温州人,在商业上有着浓厚的冒险精神。

读书的时候,吴旦曾经觉得人生很悲哀。因为太贪玩,可能会考不上好大学,高中时父母就把他送到国外去念书。高一高二混混日子,到了高三,吴旦奋发图强,终于考上了加拿大顶尖的多伦多大学。

可能是因为这段“超车”经历让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盲目自信,于是大一大二他又陷入了同样的“游手好闲”状态。等到大三,吴旦再想奋起直追时,平均绩点已经全面落后于身边的同学,毕业后想要进入一个好的投行已经是很难的事情。

回过头看,当时吴旦进入大学选择的金融相关专业,实际上和他真正理想的职业差别很大,而且他并不适合做投行。

吴旦觉得自己身上有温州的商业基因。比如他做风险投资时不会过多计较回报,而是会冒险地投资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项目。在他看来,优秀的创业者绝不会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投资回报。比起规范的职业生涯,他更喜欢扮演创业者的身份。

这种特质其实在吴旦小时候就有所体现。

比如,小时候他爱打篮球,每当比赛陷入胶着,最后的一个绝杀球一定得他自己来投,这很类似于创业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决策。而在球队落后时,他也会特别来劲——面对绝境会激发斗志。

吴旦说,身边太多的同学都走的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发展路径:毕业去投行,做PE,负责超大规模的后期交易。这类日常的文件工作并不是吴旦想要的生活。他说,如果各行各业都有焦虑,那么他宁愿选择每天面对未知领域、充满挑战的焦虑感。

脱离既定轨迹

然而,即便从小爱玩《CS》等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吴旦在一开始也不会想到真把游戏当作毕生事业。毕竟,这与他大学时接受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

好在机缘巧合,有次滑雪时,吴旦认识了一个朋友叫杜毅。杜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彼时已经在著名的游戏公司2K Games(做出了《NBA 2K》系列、《文明6》等知名游戏的制作公司)做了两年。离职之后,杜毅回国去了一家叫“五分钟”的游戏公司,负责网页类的社交游戏。

吴旦心想,这么聪明的人都跑去做互联网、做游戏,这个行业一定很有前途。加上杜毅力邀,2010年,吴旦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就进了五分钟做游戏——基础岗位,月薪3000元。

那时候,五分钟最火的游戏《开心农场》估计不少人都玩过。吴旦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数据分析——今天多少大妈偷菜了、为什么没来偷等等,还要时不时想一些新的玩法出来,是非常琐碎和基础的工作。

开心农场的火爆为五分钟带来了每月300万元的收入,一时间,团队有些膨胀。吴旦作为基础岗位的员工,却很快察觉到了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开心农场的成功有极大的运气成分,然而公司后来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容生产机制,导致拿了点钱就打算一口气做6部游戏,最终却无一成功;其次,团队里大多数是年轻人,在决策判断上缺乏经验,可是因为自信心膨胀没有及时招入有经验的游戏人,团队结构太单一;最后,当时同一拨的社交游戏公司,如乐元素、恺英网络等,都拿了腾讯的投资,可五分钟却不想“抱大腿”。结果腾讯“复刻”出《QQ农场》,《开心农场》被迅速击败。

这些是因为亲身经历再加上吴旦对游戏行业的悟性得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没在五分钟待多久,吴旦就离职去了德勤会计事务所。

再到后来,领他进入游戏圈的杜毅也从五分钟出走,自己创业做游戏。吴旦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是前后脚的功夫,隔天就见到了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EO方爱之。于是,老朋友的创业项目成了吴旦在真格的第一笔投资。

虽然这个项目最终没成,杜毅后来也去了莉莉丝,但这件事却是吴旦加入真格基金的契机,也是他真正从更高层面思考游戏行业的开始。

两位贵人

吴旦能够在今天成为英雄互娱总裁,与他在真格的3年投资经历息息相关。这其中有两位非常重要的“贵人”。

第一个人是徐小平,他对吴旦来说是亦师亦父的角色。虽然吴旦一开始“忽悠”徐老师,说自己懂会计,可以帮真格基金做财务,但实际进了真格后,他还是表明了自己希望做投资的意愿。

徐小平是极度开放的一个人,不仅同意让吴旦做投资,还支持他去投资当时业内都看不太懂的手游产业,这才有了真格后来的《全民枪战》《影之刃》等等著名案例。对于为何能够押中爆款游戏,他还是有自己的一套判断逻辑。他主要投两种类型。第一种,必须是蓝海市场。比如第一人称射击的《全民枪战》,FPS在端游有玩法成熟、需求明确的游戏种类,即便在手游上不能做成全品类NO.1,但也能吃下一块市场蛋糕。

第二种,必须是领先者或变革者。比如《超级英雄》,在那个单纯卡牌风行的年代,能够让卡牌英雄站出来加入特效,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位贵人就是现任英雄互娱CEO应书岭。他曾经和吴旦是亦敌亦友,不过现在两人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了。

nlc202309091350

说是“敌人”,因为之前吴旦经常要和应书岭争夺优质的游戏团队作为投资标的;说是友人,吴旦投资的几乎所有游戏最终都是由应书岭代理发行的。

随着投资阅历增加,吴旦渐渐认识到:如果游戏行业继续高速发展,未来类似腾讯游戏、网易游戏那样的产业力量会逐步替代市面上的早期机构,成为游戏投资的主要力量。因为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纯粹的财务投资和产业资本完全不具备竞争的实力。

再加上看过那么多游戏公司的兴衰,吴旦的温州人基因让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做游戏发行?

刚好这时应书岭有意成立英雄互娱,邀请吴旦加盟,后者就拉上前者一同去了徐小平的家里。几乎是当着徐老师的面,吴旦决定“跳槽”加盟英雄互娱任CIO。

“严父慈母”

吴旦认为,自己和应书岭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都非常互补,对方是进攻型,而自己相对谨慎。

应书岭做事大开大合,他更多负责公司的对外事务,比如维护渠道关系,进行大的商务合作。吴旦则更多对内,负责协调团队之间的工作、说服内容供应商继续合作。

铁面无私的应书岭,以及很好说话的吴旦,两人在英雄互娱形成了一种“慈父严母”的组合。有趣的是,相比应书岭更容易被团队成员所害怕,吴旦这边受到的信息阻断就很少。

比如《无尽争霸》刚刚上线时数据表现就很好,就在团队欢庆之时,应书岭却表示纳闷,因为唯独他不知道游戏数据。一问吴旦才知道,原来数据是在公司的某一个微信群里分享的,而由于“种种顾虑”,应书岭不在群里,以至于后来他只好求着吴旦把自己拉进群。

吴旦是一个比较好接触的人,即便身为总裁,同事和他在一起也几乎没有精神压力。事实上,从小到大他的生活环境就很自由,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形成随和性格的重要原因。

这点要归功于吴旦的父母。其实在创业前,吴旦的薪资很低,不过父母对此却没有任何异议,他们一直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除了性格的培养,父母对他的激励作用也很明显。

吴旦的父亲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虽然之前五年都在工厂里做木工,可是吴旦父亲愣是通过自学考上了浙江大学英语系。后来尼克松访华时,他是专职翻译团队中的一个。

父母的“励志”潜移默化地对吴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如果结合前文来看,这种好奇心是驱使他脱离“职业经理人”人生轨迹的第一步。

最终,吴旦选择进入游戏行业,才有了后来所有的故事。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7

一、保定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2009年, 对保定市内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社区商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市内四区共有居民社区150个, 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0个、5000万人社区40个、5000人以下社区110个;基本业态包括连锁超市、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理发店、洗衣店、书报店、维修店、回收站、鲜花店、面包房、美容美发厅。

保定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社区商业在形态上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自发与规划混杂的局面。目前大部分社区商业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基本是以菜市场、小型杂货店、小吃店为基本框架, 初步具备了购物、餐饮、娱乐3大功能。近年来, 保定市商品房地产逐渐成熟, 社区商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从总体看来, 保定市大部分社区商业的建设仍然层次低、功能单一、结构简单, 与大城市的社区商业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保定市发展社区商业的意义

1. 社区商业建设是保定市城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

社区商业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世纪保定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奋进, 城市改造和发展步伐的加快,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8年围绕“绿色生态、古城文化、城市交通、现代商贸、和谐宜居”等五个方面, 保定市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44项重点工程, 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2. 社区商业促使零售业的不同业态均衡发展。

大型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商业圈的竞争逐渐呈现白热化趋势, 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小。相反零售业的其他业态, 例如便利店、专卖店、食杂店、折扣店等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社区商业可以为这些零售业态提供一个相对竞争力小的、宽松的环境, 避开零售业巨头的锋芒。同时随着城市住宅社区化、消费者就近消费, 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放弃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争夺而进入社区。因此社区商业催生了新的零售业市场, 使得小型零售业态得到了发展空间。

3. 社区商业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社区商业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社区的社会保障程度。近年来, 积极扩大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社区商业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产业, 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社区商业所包含的商业业态比较丰富, 既包括理发店、便利店、小吃店、修理店等常见业态, 也包括网吧、书店、歌厅、礼品店等新兴业态, 这些紧密围绕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文化娱乐的服务行业, 对从业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没有过高要求, 通过指导、培训或学徒即可适应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如能合理规划、积极引导, 相信社区商业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能为社会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三、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规划不科学。

我国对社区商业的认识与国外不同, 一般认为, 为居民区服务的商业都属于社区商业,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街坊商业, 主要坐落在街坊入口, 居民主要途经地, 向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品和便利品, 属社区便民商业;二是居住区商业, 其商圈范围超过街坊商业, 位于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目前在保定存在较多的是属于街坊商业, 这类社区商业集中在住宅小区的出入口主干道两侧这种布局可营造出浓郁的商业氛围, 但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加购物人流和进出小区的车流、客流汇涌在一起, 造成交通堵塞, 给小区居民的出行和购物带来了困难, 在经营过程中, 噪音、车流、人流等经常扰民, 导致居民不满, 甚至发生冲突。

2. 提升社区商业档次和服务水平。

近年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商品的品种和价格, 品牌消费、服务型消费和消费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但是, 目前一些社区的购物环境、服务质量和业态配置, 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综合消费的需求,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 对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表示满意的仅占26.8%, 对购物环境表示满意的只有29.3%。可见社区商业档次、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 社区商业业态配置不合理, 类型不够完善。

社区商业在业态选择上应以服务社区为原则, 并尽量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强度差异, 将不同的商业业态设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强度需求商业设施、中度需求商业设施、弱需求商业设施。其中, 强度需求商业设施的比重超过50%, 此类商业设施主要包括综合超市、菜市场、银行金融网点等。以强度需求商业设施中的零售业为例, 零售连锁超市、便利店集团将成为现代社区商业的主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保定市社区连锁店、便利店和折扣店等小型零售业态在社区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商品价格。由于生活用品和食品主要用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消费者主要关注基本效用的满足, 而非奢侈品的外部效用, 所以很注重商品价格。家庭主妇和中老年人是日常社区购物的主体, 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高度敏感, 而便利店的价格定位较高且无法议价, 吸引的大多是生活节奏快、价格不敏感的青年人群, 其主要目标群体因价格因素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流失。产品种类。连锁便利店和折扣店经营品种标准化, 商品种类相对较少, 服务项目极度缺乏, 生鲜、小百货、书报等百姓日常即时消费或应急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不能发挥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作用。连锁化程度低, 例如在全世界便利店经营最成功的7-11自1973年发展连锁经营, 截至2006年9月底在全球分店总数为31245家。7-11特许连锁店比重90%。相比之下国内便利店连锁比重都比较小, 只有联华快客在上海的连锁比重为35%, 但在其他地方的比重却不过10%。目前在保定, 比较知名的便利店例如好邻居、杰出等, 虽然有一定的发展, 但连锁程度低, 经营标准不统一, 规模有待扩大。

四、加快保定市社区商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探索社区商业规划模式。

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实践和国外发展的经验, 保定市政府可采取“政府+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商+主力店”的规划模式。首先, 是发挥政府在社区商业发展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政府指导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一是制定社区商业规划;二是政府早期介入开发规程;三是加强地产项目审批, 确保社区商业在规模和结构上相对平衡。其次, 政府在规划过程中要吸纳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商、主力店参与, 大型项目还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如采用听证会制, 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使社区商业的规划与后期的开发和经营有机结合, 保证商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以市场调查工作为依据。

社区商业应建立在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购买力水平的基础上。第一, 通过客观的市场调研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建设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药店等, 使社区商业的种类与区内居民的需求相适应。第二, 以先前的市场调研为基础, 根据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确定社区商业网点的层次和结构, 使商业中心的设计与居民数量、购买力水平、社会阶层等情况相适应。第三, 使市场调研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根据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品位构建社区商业文化和组建商业配套设施, 商业中心的建筑风格与社区的文化氛围、周边居民素质相适应。第四, 商业中心规模与经济效益相适应, 规模太小了, 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规模大了, 容易形成资产闲置, 出现亏损。

3.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

要积极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 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服务, 补充现有网点的不足。引导企业建立客户需求信息系统, 及时采集、分析、存储客户信息, 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提倡社区骨干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的“三上门”服务, 延伸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商业企业、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建立综合服务站, 开设服务热线, 将商品和服务送到居民家中。目前保定市社区商业信息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正在快速的发展中, 该平台由保定朗天科技开发公司、保定广联数字新媒体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2007年目标客户8万户, 2008年覆盖保定全市32万户家庭, 实现了电话、互联网、数字电视三者互联互通, 居民在家庭可以实现三种媒体的公共信息服务, 方便了人民生活。

4. 社区规划的政策指导。

首先, 政府制定相关建设标准, 积极介入前期规划控制。目前商务部初步拟订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也拟定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保定市政府出台了《保定市商业网点规划》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配套资金, 选择基础条件好的社区, 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各业态进驻入手, 合理配置商业资源, 优化商业布局和结构,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建议目前保定市政府在社区服务事业发展中应在规划控制、财力支持、政策引导方面体现作用。其次, 依据商圈理论确定辐射半径。在实际中, 一般理想社区商业的商圈辐射范围是“51015”: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利店、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

5. 发展中小型零售业态的连锁、自选社区超市, 有选择地建立社区生鲜超市或农贸市场。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8

关键词:商业化,转基因食品,政府规制

一、商业化背景

2014年, 全球迎来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第十九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队伍中,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 在2015年1月发布报告称, 全球共有包括20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在内的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 占全球人口的60%以上。正是由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减轻饥饿、减缓气候变化、减少环境受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才使得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报道称, 全球转基因作物在2014年的种植面积达到1.815亿公顷, 比2013年增加了600万公顷。位居种植面积第一的美国继续以731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领先全球。中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达到390万公顷, 5个欧盟国家种植了约14万公顷Bt玉米。2015年以后有望批准一批包括土豆和茄子在内的新转基因作物。[1]种种数据表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 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也随之加快了步伐。

二、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我国目前还没有给出转基因食品的法律定义。我们可以根据转基因技术的定义来解释转基因食品。根据农业部给出的关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定义可知, 转基因技术是指对目标生物基因进行切割、重组等并将其导入新的生物体中的基因组, 从而得到改善过的基因的一种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现有生物体所不具备的某种优良性状, 具体方法包括转入外源基因、通过加工、剔除、隐藏等方式改变生物体遗传特性等。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构成的生物。根据以上定义可知, 转基因食品是指含有转基因生物原料或由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按原料的来源可分为植物源转基因食品、动物源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源转基因食品。[2]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首先, 谈谈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的必要性。任何新技术的出现, 都有两重性。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不同于传统的育种方法, 转基因生物技术改变的是基因的遗传性状。转基因生物技术下的基因片段可能来源于别的种类的生物基因。例如:抗冻西红柿中加入的抗冻基因来自于冷水鱼“美洲拟蝶”。转基因技术的优点就是使传统作物具备一些本身不具备优良性状, 缺点就是随基因遗传交流复杂化而来的潜在风险。在基因片段转入受体生物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预期之外的变化, 由之可能对人类身体健康或者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危害。所以, 为了预防和及时阻止潜在危害的发生,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 谈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原则。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参照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标准, 从营养学、新表达物质毒理学、致敏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原则有: (1) 比较分析原则。对比转基因食品与在化学组成上与之相对应的非转基因食品, 如无无实质性差异, 可以认为该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2) 预防原则。结合其他评价原则, 积极进行风险性评定, 防患于未然。 (3) 个案评价原则。对每种新出现的转基因食品逐个进行评价。 (4) 分阶段原则。从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以积累的相关数据和经验作为是否进入深层次开发阶段的评价基础。 (5) 科学透明原则。在科学、客观和透明的基础上, 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和评价; (6) 熟悉原则。了解加入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的特性、用途、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等背景知识。通过已经积累的经验来指导新产品的开发。[3]

四、转基因食品潜在的风险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目前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欧洲委员会这些最有声望的科学团体发表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言论, 如下:“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反应的记录” (美国国家科学院) 。“在科学上很清楚:利用现代分子技术改良的农作物是安全的。” (美国科学促进会) 。上述观点均说明转基因食品在以往的实践中是安全的。那么是不是说明转基因食品就不存在任何风险了呢?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没有现实的危险不等于没有潜在的风险。我们不能因为转基因食品目前的安全性就忽略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技术本身所潜在的风险性。那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有哪些呢?总的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对人和环境有无潜在威胁的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是食品从生产到利用的循环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具体表现在:第一,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安全性。转基因动植物中新的成分的加入使得原有受体生物的营养成分降低甚至消失, 从而降低了传统动植物某方面的营养价值, 影响了人类营养均衡的需求。第二,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加工原料转基因农产品中含有的杀虫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等, 同时。加入外源基因有可能使一些沉默基因产生有毒物质, 有对人或者动物造成毒害的风险;第三,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致敏性。传统食品中也存在致敏性食品, 当新的基因加入作为原料的转基因动植物中时新基因的蛋白质有可能会致敏。第四, 转基因食品中外来基因的水平转移。加入作为原料的转基因农产品的外来基因有发生水平转移和重组DNA的可能。而这种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威胁。[5]以上就是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威胁, 但是由于传统食物中也存在致敏性, 保存条件不足导致营养流失甚至食物中毒等潜在风险, 所以转基因食品存在的这些潜在风险只能作为加强安全评价、监管的依据而不能作为拒绝转基因食品的理由。

五、政府规制对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必要性

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型食品, 它的发展受公众知识层次、传统观念、消费习惯、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 政府规制是在缓解多元化的利益冲突, 本着保障人身健康, 经济发展, 环境安全的重重考虑下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必要性选择。具体分析如下:第一, 由于转基因食品从生产到加工涉及很多环节, 每一环节都涉及到食品的安全问题, 消费者很难获得转基因食品全面的信息。政府整体获取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全面信息的能力要胜于消费者, 所以政府应承担监督各个环节以及普及安全信息的责任, 保障公民人身健康。[6]第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转基因食品除了能为生产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 还具有提高人身健康, 提升食品竞争力等社会效益。转基因食品带来的综合效益, 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 需要政府从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等作出严格规制, 从而指引并推动转基因食品有条不紊的发展。第三,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转基因食品的最主要原料—转基因植物对环境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那么就需要政府从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立法建设、监督管理、提高检测技术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不断完善立法, 强化执法, 增进规制实效, 将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发展态势Clive James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 (1) :1-14.

[2]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农业部生物基因1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6, 1:7-8.

[3]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农业部生物基因1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6, 1:17-18.

[4]陈德敏, 邓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0 (3) :103-104.

[5]蔡东生, 李国荣, 陈素红.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2) .

社区商业的开发运营浅析 篇9

随着住宅建设、分配、运作机制的市场化,原来单纯作为住宅配套建设的居住区商业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社区商业称谓的出现扩大了居住区商业的内涵和外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城市建设与市民居住环境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满足和促进了居民的综合消费,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利润和责任的双重因素促成了开发商对社区商业配套建设的重视,商业发展的热点也随之由中心区向次中心逐渐转移。社区商业以其相对较低的投资风险和稳定的回报预期,在市场中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社区商业的概念、特点及主要形态

社区商业地产是社区商业的载体,社区商业是社区商业地产的精神与内容,因此研究社区商业地产的开发必须要研究社区商业,从而才能更好的把握社区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

1、社区及社区商业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社区,“Community”这一概念是有法国社会学家卡.滕尼斯于己于1882年首先提出,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1938年费孝通先生对应创制了“社区”,其基本含义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根据各种社区的定义,一般来说,任何社区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居民、特定的地域、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各专门部分的互赖与分工、共同的文化及社会体系、地区从属感。因此社区商业作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之一必然得到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视。

社区商业就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区域中心商业、大型购物中心 (SHOPINGMALL) 、特色步行街的商业业态,它是一种有很强的地域性、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商业模式,是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形态,是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

2、社区商业的主要布局类型和建筑形态

根据居住区商业从属性的特点,依据住宅区规模和商业服务人口的大小,从规划的角度在理论上将居住区商业分成居住区、居住小区、街坊三个层面:居住区商业服务人口规模一般在50000人左右,居住小区商业服务人口规模一般在25000人左右,街坊商业服务人口规模一般在4000人左右。由于服务人口规模的不同,商业业态的设置也有较大差异。

目前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布局和形态大致有:按与住宅建筑的关系可分为独立单体和与住宅混建(裙房或底铺形态)设置二类;按所在的地域可分为在住宅区内,在住宅区周边沿街设置和与住宅区分离独立设置三类;按布局形态可分为街区条状,块状组团型和条块结合型三类;按商业布局的分类又可以分为“沿街式”,“裙组式”,“多点式”,“会所式”四类。

传统的住宅和规模较小的住宅区建设时配建的商业一般以裙房和底铺类型较多,规模较大的住宅区建设时一般配建独立的商业建筑。目前,居住区配建商业以独立地块建设社区商业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居多。

3、社区商业一般配置的商业业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认为,社区商业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面将逐步完善6项功能:具备购物功能,能提供主、副食,生活用品;具有修理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具备餐饮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居民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全在社区完成;具备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的功能,采取建立固定收购站和定期流动收购两种方法,保证居民废旧物品下楼就可交售;具备家政服务的功能,社区能帮助居民雇用小时工、请保姆、家教等。

我国目前社区商业主要配置超市、便利店、专业店、菜市场、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等网点;当社区规模较大时适当设置大型综合超市、文化娱乐网点和专卖店;一般不配置百货店、仓储商店、集贸市场等商业。商业的规模和结构会由于不同的社区类型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完备的社区配套无疑是社区规划下功夫的重点。也只有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才能实现商业的盈利目标,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正确的经营观。

二、社区商业开发经营现状

从整个商业项目的现状来看,第一个矛盾是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性的矛盾,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网点结构性矛盾应该说日益突出,这是中国城市商业布局一个普遍的现实的问题。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点布局的不合理,它的问题表现在中心城区到城区的商业网点过于集中,新建的城区和社区缺少合理的和必要的商业网点的配套。从业态结构的表现看,大型百货店过多,在部分大中城市大型综合超市已经出现饱和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的社区内便民利民的便利店、小型超市及餐饮网点却明显不足。

另一个矛盾是规划的商业与住宅的比例失调。尤其是在社区这一块,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控制越来越严,现在开发区都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商业地产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由于商业与地产两张皮,导致的后果是商业地产的过度开发。有些开发商在开发的社区内盖出了40%以上的商业地产,而且这样的开发商不在少数。

社区商业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现象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定位不准,规划不完善,设计不能适应外来开发商的需要,设施配套不全,整个操作层面不科学,导致开发商对整体项目缺乏操控能力,这与国外零售商对物业的高品质要求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不少开发商在开发社区时,并没有将商业纳入到整体社区规划中去,往往将一些“边角料”留给商业。通常的情形是楼上卖住宅,楼下卖商铺。而且商铺租出去之后,也不再关心后期经营,容易产生纠纷。比如商铺投资者将铺位租给饭店,极易招来住户投诉。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成了社区之“痛”。

三、社区商业的开发与经营管理

社区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社区商业有着特定的服务对象,因此合理的开发与经营规划能够完善社区的功能设置,从而提升社区形象,最终带来物业价值的提升。社区商业的开发与经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是规划好了就不再变动,需要随着小区的逐渐成熟不断的调整经营项目。

(一)社区商业的开发

在项目开发初期的,很多社区商业的重要功能是为营销服务,营销服务形态主要是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商业设施,以及增强买家信心必备的生活装备。如万科在实践中意识到,社区商业街的建设对小区的形象、配套和人气、一期客户的服务是很好的补充,尤其当住宅无法表现社区形象时,商业街可以展示社区公众形象、品牌和服务,更可以展现出社区的品质。

整体上来说,商业布局有两种———分散式和集中式。分散式商业往往是沿街线型展开,商业街主要分布在步行线和交通线上。它带来的问题很多,如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嘈杂扰民、乱停车、安全性差等。社区商业往往采用内街式集中商业布局,如上海新天地。这种商业布局与住宅相对分离,将所有的污染、噪音都集中在一起,公共设施也可集中使用和有利于管理,对居民正常生活干扰不大。

为社区生活配套规模要适中,主次分清,档次拉开。国外社区购物中心都有严格的设计布局,其目的是使购物中心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吸引大批的购物者。购物中心重视对承租户的科学组合与安置,核心承租户对引导人流起关键作用,其位置最先确定。对普通承租户的位置安排,充分考虑他们之间亲和力的不同,一些经营项目需组成群体以增强吸引力,而另一些经营项目必须相互避开。一般来说,国外的社区商业中心,会把四种类型的经营项目分别汇集在一起,一是男士用品店,包括男鞋、男装、运动用品等应当集中布置。二是女士用品店和儿童用品店,应该集中在一起,便于消费者进行价格、颜色、款式的比较。三是食品零售店,包括肉店、鱼店、面包店等。四是个人服务,如干洗店、修理店等也要集中布置。

另外产品单位面积与主题定位紧密结合。社区商业以便利和服务为基本特征,商铺的单位分割面积显得比较灵活,从20多㎡到几百上千㎡的商业单位都是适合的。目前市场上的社区商业物业表现出了和主题紧密结合的特点。50㎡到130㎡的中等面积单位占总量的41%,这个面积段的商铺在社区商业的规划里比较常见。

(二) 社区商业的经营

在社区商业的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商业应当适应社区发展的提升而提升,社区商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应该分阶段,分期,相应的社区开发跟商业发展要协调。

首先社区商业应当突出特色,同时为了保证特色必须统一经营,为了解决这统一经营与回收现金的目标的矛盾,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是自己经营主体的商业,将附属的部分卖掉。

开发初期的商业布局和业态搭配有着特定的目的,但随着社区入住率的提高,商业就要逐渐凸现为社区服务的目的。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这个时候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是一些社区配套型的商业,市政、家政、幼儿教育等等,真正为社区所企盼的要加大,比如超市,新鲜的菜市场还有家政服务等等。当社区成为大型社区以后,这个商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可以考虑吸引周围的居民过来消费。通常开发商在预留的空地开发大型的商业。但是这个需要开发商策划之前,在开发的时候,有超前性,要预留土地用地。

权衡好长期效益和短期回收的关系。商业物业与居住物业不同,它可通过使用产生价值,获得收益。而且商业物业所承载的商业运作的越成熟,它所产生的价值就越高,收益越大,但商业的成熟有一个时间过程,也需要多种因素的促成。但是有的开发商将商业物业和居住物业用相同的方式进行销售,给商业的整体运作和形象提升带来难度。建议开发商按策划的方案整体自行或委托经营,等商业成熟以后与形象形成后,再出售,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46株MRCNS来自我院2009年4月-2010年2月门诊就诊患者标本, 52株MRCNS来自我院同期住院患者标本。菌种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PI Staph鉴定卡, 药敏实验为微量肉汤稀释法, 标准菌株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2 材料

模板DNA制备及其耐药基因扩增试剂盒为北京天恩泽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MARKER购自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 所有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公司合成, 含绿如蓝染料的2%琼脂糖凝胶购自北京天恩泽公司。头孢西丁纸片 (30μg/片) 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M-H琼脂为法国梅里埃公司产品。

1.3 菌株处理

挑取纯培养菌落置于0.5ml离心管内 (内预置生理盐水400μl) , 离心5min (15 000r/min) , 用移液器吸弃上清液, 加裂解液50μl (为由0.5%非离子去污剂NP40配制的200ng/ml蛋白酶K溶液) 置于56℃保温消化1h, 95℃保温灭活10min, 离心 (15 000r/min) 30s后, 上清液即为模板液, 置-20℃冰霜冻存备用。

1.4 基因检测

采用PCR法检测7个耐药基因, 分别为mecA、TetM、gyrA、ermA/B/C、ermB、qacA/B/C、qacA。检测前预先分装PCR扩增反应管 (PCR magicmix 25μl, 引物P1 2μl, 引物P2 2μl, 无菌注射用水16μl) , 分装后置-20℃冰箱保存待用, 各基因扩增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PCR反应产物结果检测

制备含绿如蓝2%琼脂糖凝胶, 将扩增反应产物及DNAMARKER 8μl分别加入电泳孔中, 80V, 电泳45~50min, 紫外凝胶成像仪下观察、比对。

1.6 头孢西丁纸片法确证MRCNS

依照NCCLS 2004版标准进行。将待检0.5麦氏单位葡萄球菌菌液接种到2% NaCl M-H琼脂平板上, 贴上头孢西丁纸片35℃, 培养24h。对于血浆CNS则头孢西丁直径<24mm即为判定为MRCNS。

2结果

社区与医院环境分离MRCNS以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占所有葡萄球菌的70%。选取表皮葡萄球菌的mecA基因和qacA基因进行基因测序, 此2种基因PCR产物经全自动DNA序列测定, mecA基因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比对, 与已登录的60多条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的500bp相同。qacA基因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比对与已登录的16条金黄色葡萄球菌qacA基因的596bp相同。

社区与医院分离的MRCNS mecA基因均阳性;社区MRCNS携带耐消毒剂基因率、MRCNS gyrA基因携带率高于医院环境;除了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外, 社区与医院分离得MRCNS均具有很强的耐药性。MRCNS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全部耐药, 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均在80%以上;利福平、氯霉素、磷霉素的敏感性较强, 是除万古霉素之外对MRCNS低耐药的药物;社区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于医院, 医院阿米卡星耐药率高于社区。

3讨论

葡萄球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目前已是引起医院和社区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国内有报道称葡萄球菌属已经成为医院感染分离率最高的细菌[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医用, 造成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 特别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 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他种类药物表现出多重耐药性[2]。MRSA、MRCNS是两类常见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葡萄球菌, 患者一旦感染这些细菌, 敏感的抗菌药物很少, 仅对万古霉素等极少数药物有效。MRCNS通常携带了多种耐药基因, 导致了细菌表现出了多药耐药性, 而且MRCNS可因所处的环境、用药习惯等因素而造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的差别。本文发现在社区与医院MRCNS菌种构成上仍以溶血性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占到所有葡萄球菌的70%左右, 其中以溶血性葡萄球菌致病性更强一些。标本的分布社区以前列腺液、分泌物为主, 医院分泌物以血液为主。社区与医院环境MRCNS的耐药性, 此两者环境的细菌表现出较强的多药耐药性, 对β-内酰胺类药物100%耐药, 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达到80%以上, 完全敏感的药物仍以万古霉素为主;利福平、氯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可适时、适当作为治疗的备选药物, 以缓解万古霉素的使用压力。社区左氧沙星耐药性强于医院, 而医院阿米卡星耐药性强于社区, 说明不同的用药习惯决定了两环境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存在差别。

参考文献

[1]姚春燕, 府伟灵.葡萄球菌医院感染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 :104-106.

社区购物中心:提升社区商业 篇11

社区购物中心亦被称为商业中心, 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 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成为居民“家的延伸”, 它亦是继超级市场以后的“第五次零售业革命”SHOPPING MALL的重要形态。

购物中心的社区化趋势

去年《福布斯》网站根据大型购物中心的使用面积公布了全球十大购物中心。这其中有八家落户亚洲, 其中有四个在中国。“中国的购物中心做得越来越大, 十万平米、二十万平米, 甚至四五十万平米都出现了。而对于欧美, 购物中心处于区域化、小型化和功能、主题化的发展阶段。”黄国雄指出,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 美国购物中心平均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内占83%, 少数超过2万平方米。日本平均20500平方米, 整体处于小型化的过程。

造成这些趋势的是什么原因呢?黄国雄分析说, 主要有四大因素。首先是由于“大型购物中心是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商店”, 因此它辐射的半径是40—80分钟车程, 而购物中心停车面积与营业面积是1∶1, 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大型购物中心属于亏损状态。其次由于大型购物中心空间距离远, 带来第二个问题就是交通堵塞, 消费者不得不延长或者要花费更多购物时间。第三最近以来汽油价格的上涨, 增加了消费成本。而最后, 随着社区商业的功能逐步完善, 已经基本能满足消费者的各项消费需要, 除了个别商品和特殊消费外, 一般就近消费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以上这些因素来看, 社区商业在逐步发挥着区域性商业中心的作用, 来解决或者弥补大型购物中心远距离、大面积、多功能所带来的问题。黄国雄表示:“社区商业的发展是一种趋势, 这是世界性趋势, 在中国这一块还没有真正纳入到我们整个商业地产发展的范围。”

“一直以来购物中心泛城市中心化的问题突显, ”上海购物中心协会理事长张国忠认为, “我们一直在宣传购物中心要向社区发展。因为社区购物中心相比市中心的风险较小, 效益回报快。上海一些大卖场, 包括一些百货公司, 已纷纷转向社区型购物中心。”

社区购物中心商铺受热捧

社区型购物中心同其他类型的购物中心一样, 属舶来品。而在国外, 社区商业更是细致地分为社区型购物中心与邻里中心。如何更准确地区分二者?对此, 北京澳邦成行总经理、澳大利亚商业中心管理研究生成路女士概括指出, 社区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比邻里中心要大, 有的社区购物中心与地铁站相连, 开车上班的人群把车停在地铁停车场, 乘火车上班, 所以辐射范围达到1.5-3公里半径, 规模为15000-30000平方米。主力店有超市、小型百货、折扣百货、影院、大排挡、电器、家居等、专卖店除了邻里商业所有的业种以外, 还包括银行、服装店、房屋中介、牙医、SPA、社区诊所、儿童乐园、大型餐厅、酒吧、咖啡厅、保险公司。有的地方也把社区购物中心定义为次区域购物中心。而邻里购物中心的规模一般在4000-15000平方米左右。

根据新的人口布局规划, 未来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将会有一定的规模控制, 因而在城市外围区域必将会发展一些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新型新城, 这对于区域内商业发展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区型购物中心由此应运而生。在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推动城市消费升级的时代已经到来, 因此, 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的社区型购物中心将成为城市商业发展的一大热点。而社区型购物中心商铺因其投资小、回报稳定的特点, 正在受到投资者追捧。

2008年北京零售型商铺的供应及租售数据无疑是对这一趋势的最好印证:来自仲量联行的统计报告显示, 2008年北京商铺市场的新增供应创历史新高, 市场存量飙升45%, 新增的92.5万平方米商铺空间被零售商铺租赁一空, 接近2007年的3倍。整个北京商铺市场的平均租金攀升至7238元/平米/年, 创历史新高。

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秘书长郭增利认为, 现代购物中心的发展是起源于社区, 购物中心基本规范源于社区购物中心。而社区购物中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最具有竞争力和潜力的生活综合体。

社区商业的差异化经营

由于社区中心可以实施集约化经营, 管理成本低, 商业带动效应强, 容易凝聚人气, 整个社区的经济提升有很大的贡献。对此, 凯德置地北京翠微嘉茂购物中心商场总经理王智明表示:“随着社区商业逐渐向专业化, 社区购物中心的出现也对于整个社区的商业的提升会有很好的触动。”

社区购物中心、邻里中心与超区域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各自处于不同的商圈环境中, 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地差异化生存?通常而言, 社区购物中心更多的是以满足服务半径的消费人群的消费所需, 在定位上、招商上更多的是要贴近生活, 追求品质和享受。而超区域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则更多是注重功能和品牌。

上一篇:三维教学下一篇:品牌个性的结构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