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条件

2024-09-10

阅读条件(精选8篇)

阅读条件 篇1

应该说, 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是一定会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常规的一个方面, 时刻注意、不断发展, 以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拓展知识视野, 增加阅历, 掌握本领的。

可是, 在这个物欲横流, 干扰丛生的时代里, 如付才能从根本上入手, 引导学生把精力兴趣安放在清冷寂寞的阅读中, 摒除来自于网络电视上各中诱惑的冲击, 爱读书、好读书、实现语文阅读能的提高呢?笔者以为, 任何事物都是需要一定方法和途径的, 在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 我们的教师只要积极动脑, 巧妙架设起合适的桥梁, 就一定能顺利实现其预设目标的完成。

一、“故事”的趣味性

爱听故事, 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所以, 在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截取书本上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 利用好故事的趣味性, 激活学生兴趣, 然后再就势推出自己所要推荐的课外读物, 这样学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接受教师的建议, 欣然开始阅读, 实现预设目标了。

二、利用好“好奇”的驱动器

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因为好奇, 人类把探索的脚步从荒蛮迈进了文明;因为好奇, 郑和把明王朝的文明带到了欧洲;因为好奇,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因为好奇, 麦哲伦探索了新航线;还是因为好奇, 人类把载人飞船送入太空……正是因为有了好奇, 所以, 人才不断地探索研究, 从一个起点走向下一个起点。应该说, 好奇是促使人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内驱力, 也是我们对学生有效开启阅读探索的金钥匙。

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厌倦阅读的情况常有发生。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自我的能动性, 发掘其自身可利用的资源,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恰当方式, 引导并推荐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数目。例如, 在向学生们推荐我校的图书馆里最新的数目———科学探索类数目的过程中, 我注意到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盲区。由于对科学本身的无知, 许多学生不愿意, 不希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于是, 我设置了一节体验课: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 向学生展示了许多自然生物等生存特点的奥秘, 自然科学的奇观, 引起了学生浓烈的兴趣。然后, 再在学生热情渴望的带动下, 推荐相关篇目, 帮助学生寻找自然中各种有趣的想象与答案。这样, 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能力, 起到了较好效果。

三、创设情境, 刺激阅读

对一些学生理解困难, 具有相对认识局限的作品, 教师要善于寻找解困学生接受与作品破译的突破口, 在需要点拨的地方设置情境, 或是解释相关背景, 或是剖析人物自身特点, 或是对创作时代、人物特性、创作意图、思想观念加以说明, 或是和学生共同探索, 经历思想发现的过程。在面对这样的阅读资源时, 教师的外围参与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教师要学会恰当把握阅读资源的特点, 并科学分析学生知识底数和接受能力, 设置一些具有典型性背景的情景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阅读, 获得认知。

如果教师的情景创设不到位, 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枯燥乏味, 那么, 反而会造成学生对阅读的怠倦心态, 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营造氛围, 激励阅读

“环境造就人才”, 良好的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世人皆知, 就是因其思想内核中“环境”对人的印象原理为所有的人所公认。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教师在有意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的阅读当中去时, 可以不断地制造氛围, 营造气氛, 利用好教师里的图书角、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感官资源, 再加上时时刻刻来自教师、学生间的提示、暗示等心理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读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不读书是可耻的, 作为一名有志气的少年, 每个人都是因该热爱读书、乐于读书, 并学会沉下心来读书、读好书、长本领。

五、制造悬念, 推进阅读

悬念的设置在语文阅读的推进中, 可以造成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急切期待心理, 对学生的阅读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有效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也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介绍世界名著类书目的过程中, 我总是喜欢先讲故事中一两个具有典型特征的片段出来, 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 再来个悬念制造, 教师的讲述戛然而止, 让学生那充满渴望的心一下子被精彩的剧情吸引了过去, 急不可耐地开始阅读了。比如, 在介绍《骑鹅旅行记》时, 我讲道:“小男孩变成了小精灵, 紧紧抓住一只鹅的羽毛, 这时候, 鹅飞了起来……这只鹅飞到哪去了?这个孩子怎么样了?掉下来没有?他的爸爸妈妈看不到孩子会如何?”所有的悬念一下子袭面而来, 学生被我制造的悬念吸引住, 顺理成章地开始了阅读。

六、利用名人效应, 指导阅读

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作品中作者对伯父去世一段的描写里, 记述了悼亡的隆重。于是, 我便利用起课内资源的先导优势, 适时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当时的社会的公众名人会到鲁迅灵前献花圈?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一代领袖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臧克家的《有的人》、阿累的《一面》, 然后再顺势引出这一位一生以笔代枪针砭社会的五四元老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其作品的经典与深刻, 其文风的辛辣和健勇, 指导学生品味欣赏其具有浓厚社会背景的小说散文等。

好的阅读指导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探索实践过程。它是人性化的、科学合理的, 也是深刻的, 鲜活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读书、增进知识、拓展视野, 教师要学会在需要的时候恰当选择、巧设桥梁, 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条件 篇2

在本节的标题当中, “terms of transaction”常会在继续性合约的交易条件条款用做标题,例如租赁合约中,承租人每月有给付房租的义务,出租人对租赁物有修缮的义务等等。至于非继续性的合约关系,交易条件条款里要规范的则是“closing”,也就是「成交」的各项条件,例如买卖合约的买方应该用现金或支票来支付价金等条件。

交易条件条款通常会约定标的物的「交付顺序」,例如价金应于买卖标的物给付之时点同时给付,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然当事人也可以自行约定一方当事人要先给付标的物,他方当事人才有给付的义务,这在中华民国的法律上称为「同时履行抗辩」。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要求仪器出租人要先交付仪器给承租人后,承租人才开始按月产生交付租金的义务。

monthly lease payments are due and payable& on the 1st day of each and every month commencing on the first full month after delivery of the leased equipment.

承租人应于租赁物交付后,每月一日给付该月月租。

& due and payable

“due and payable”是英文合约中常见用来表示「债务到期」的语词,目的在强调债务不仅是「发生」,而且已经到了「应该履行」(enforceable)的时点。“due and payable”和前面说过的“terms and conditions”一样,通常会把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另外有的合约会用“immediately due and payable”或“immediately payable”来代替。

「付款工具」也是交易标的条款所要约定的重点,例如一般小额买卖合约可能用现金交付最方便,金额过大时可能就约定用票据支付,至于国际海运的交易则常出现利用信用状(letter of credit; 简称l/c)的情形。

the buyer shall pay the price by delivering a negotiable check& in the amount of one million nt dollars (nt$1,000,000) issued by bank of taiwan to the seller in form and substance satisfactory to the seller&.

买受人应以由台湾银行所开立,面额新台币壹佰万元(nt$1,000,000)之可转让支票向出卖人支付价金。价金支付形式与内容皆须符合出卖人之要求。

& negotiable check

“negotiable” 在票据法上代表「可因背书或交付移转」的意思,其中「背书」是记名票据的转让要件,无记名票据则可简单地用「交付」来转让。因此“negotiable instruments”就是中文所说的「票据」,“negotiable check”就是「可转让支票」(即无记名支票或未有「禁止转让背书」记载的记名支票)。

& in form and substance satisfactory to the seller

这个条款把票据的内容分为“form”和“substance”两个部份,“form”指的是票据的「形式」内容,例如要用本票还是支票来支付价金、要不要指定受款人等;而“substance”指的是票据的「实体」内容,例如票据上的所记载的人是谁、金额多少等问题。

根据中华民国票据法的规定,支票有几项所谓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欠缺这几项记载,根本就不会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这些事项包括人的签名、表明为「支票」之文字(学理上叫做「票据文句」)、支票金额、付款人商号、表明付款人将无条件支付票款、年月日及付款地等。另外支票还有两个「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受款人与地,没有记载的话也没有关系,只是法律上直接以执票人为受款人,以人住所为地而已。除了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与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以外,只要不违反票据法的规定,当事人当然还可以依照双方的约定,记载其它的事项,法律上称为「得记载事项」。

在上面所举的范例当中,当事人双方指定了票据种类(可转让支票)、票据金额(美金壹佰万元)、人(台湾银行)几个重要的事项,原本依照中华民国法律,只要买受人再满足付款人商号、表明无条件支付票款、年月日及付款地的记载等几项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后,就应该符合票据法上的要件,合法完成给付价金的义务了,但是出卖人为更进一步保障自己的权益,又加上“in form and substance satisfactory to the seller”的字样,于是买受人还得听从出卖人的指示,记载出卖人所希望记载的其它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或得记载事项,在形式上与与实体上都要符合出卖人的要求,才算完全依约履行了给付价金美金一百万元的义务。

阅读条件 篇3

英语阅读理解不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最大,而且也是学生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着高考英语的成败,因此,明确测试要求、探究解题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理解题量大,题型多,分值高。它是全面检测考生接受书面信息和反馈能力的重要标尺。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我们不难看出:高中阶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测试考生直接运用英语的能力。

首先要先了解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阅读理解的要求: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考生应能:

1.理解语篇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推测生词的词义;

4.根据文中的事实和线索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

6.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一、阅读理解解题的应试条件

阅读理解试题是高考英语的“重头戏”,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试题的答题正确率,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试条件:(1)必要的词汇量;(2)必要的语法知识;(3)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4)一定的阅读速度;(5)熟识阅读理解试题的提问方式。具体分述如下:

1.必要的词汇量

在英语科高考的六大项目中,让大多数考生感到较难的恐怕要算阅读理解了。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呢?首先是看得不太明白;其次是选项内容近似,让人举旗不定。究其原因是由于两个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其一:词汇量不足,阅读量不够;其二:阅读质量不高。

新颁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会使用32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36万词以上;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英语科命题的负责人在谈及阅读时这样阐述:“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不懂单词的含义根本谈不上理解文章。”因此,如果考生达不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很难看懂哪怕是一般性话题的文章。读不懂文章自然也就无从下手做题。因此,想闯阅读关,其前提是必须掌握必要的词汇、习语和固定搭配。

2.必要的语法知识

一般来说,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法知识的增长应与词汇量的增加同步。在掌握1000个词汇的同时(即初级阶段),应该对英语的语法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例如知道各种词类的区别,各种句子成分的作用,几种常用时态的构成和用法,简单句和复合句的区别,各种从句使用的连接词或关联词。

3.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段阅读理解文章都会涉及某种内容。如果对所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文章就容易看懂;如果对所涉及内容闻所未闻,就很难谈得上对文章的理解。浏览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阅读题文章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校园生活到社会风俗、政治、经济、文化;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现代科技,包括环境保护基因工程、航空航天、光纤通信、计算机应用,还涉及企业管理、人才市场等等。

4.一定的阅读速度

《大纲》要求阅读速度是要达到每分钟70-80个单词。以高考阅读理解题为例,按照《考纲》所给的参考时间35分钟,考生要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要领,搜寻关键词,找到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注意人物观点,还要牢记有关细节、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这种阅读速度和思维方法要在平时刻意训练,考试时方能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5.熟识阅读理解试题的提问方式。常有考生说:读懂文章,却做错了题,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文章理解浮于表面,未能透及深层;二是没有透彻理解题目,考查细节理解水平和考查整体理解水平。近几年高考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题目已占半数以上。细节题也并非选项与文章完全对应,而是换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根据“弦外之音”测查对隐含细节的理解。两类题目都可能涉及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立旨。语篇整体理解题还涉及到确定主题,选用标题、文段概括和逻辑推理。

二、阅读理解的答题策略

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则主要是通过短文的多项选择试题进行检测的。在具备必要的应试条件之后,我们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强化阅读训练。讲究应试策略,以其提高解题能力获得良好的成绩。

其主要做法有如下两个方面:

1.提高猜测词义的能力

考生在阅读时经常遇到一些生词,有些生词较难,有的处在“关键位置”,恰似拦路虎,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短文理解,也给考生带来心理压力。碰到生词切勿惊慌,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并非高深莫测。事实上,有些生词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猜测出其意思的。

2.提高阅读速度与解题能力

近年来高考的阅读理解逐渐向篇幅长,信息量大,语言风格多样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其做法如下:

1.记忆足量的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

2.掌握好无声阅读和意群阅读来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速度上,无声阅读要比有声阅读快,因为它省去了嘴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眼睛扫描信息→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研究表明:眼球运动时不能进行阅读,停下盯视时才能阅读,所以要逐渐扩大视幅,以意群为单位而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进行阅读。按照意群阅读时,眼睛在意思相对完整外停顿,不仅可以加快速度,因为其阅读的连贯性,还可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运用查阅法寻找主题句

查閱法是一种查找或阅读方法,就是没有必要通读全文,只要能快速找到想索取的有关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解决一些有关文章主题思想或段落主题思想的问题,就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学生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读上一遍,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就有明确的目标。或是寻找文章段落主题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进行限时,定量的综合训练

高考英语试卷中有五篇体裁,题材各异的阅读材料,因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代表性材料,进行不同专题的训练。通过典型的高考题的练习,学生可以把握高考的难度,对高考题更加熟悉,从而掌握相关类型的题目和解题方法。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全国各地高考模拟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做综合练习,规定在限定时间完成,并认真讲评,尤其强调各种阅读技巧,技能的综合,灵活运用。

应试策略 :

1.审核标题,抓住中心

2.通读全文,掌握全貌

3.浏览答题,明确要求

4.带着问题,重读短文

仔细研究,逐一解答

5.复读全文,仔细核对

阅读条件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积累水平, 必须从抓学生的阅读量入手。互联网的普及对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网络阅读不同于传统的阅读对象———书籍、报刊等纸本阅读。电脑与上网手机的普及, 为学生的网上阅读提供了一条直达知识源头的捷径。有了互联网, 古人的“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才得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比特信息的快捷传播, 无限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网络的数字化使信息的迁移易如反掌, 铺天盖地、势如潮水般的电子化信息, 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平台。早在我国信息技术刚起步的时候, 叶圣陶先生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可以有效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依据文本进行拓展性阅读

语文课本只是个例子。单凭几本语文教材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与人文素养的。从鲁迅到莫言, 无数思想家与文学家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 海量的阅读, 是大师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与基础。互联网上的在线电子图书馆, 可以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图书, 极大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人们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如果在课文阅读教学之前, 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后续阶段的深入学习是极为有益的。如下载课堂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音乐等资料制作课件, 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进入微机房自由搜索截取相关教学信息;甚至可以在各自的手机上获取有关资料, 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趣。课文《雷雨》节选自四幕同名话剧的文学剧本第二幕, 是剧情的发展阶段。全剧时空高度集中,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极具典型形象, 性格鲜明血肉丰满, 台词富于激情耐人寻味, 是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相对于第二幕, 作为高潮部分的第三幕更具看点, 教师如能让学生上网阅读全剧剧本, 则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该剧, 进而把握《雷雨》的核心价值, 善莫大焉。如果时间充足, 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故事片《雷雨》全剧或片段, 那么学生对《雷雨》的艺术特色就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二、借助网络进行探索性阅读

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熟悉全文梗概这一环节, 往往是教师先提出思考题, 学生根据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这样的设计,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走, 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提供的信息之间发生冲突时, 由于学生要全力完成教师所提问题, 这种冲突则被淡化、忽略, 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顺应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因此,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索, 勇于提问。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例如:课文《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小说共九章, 课文节选了小说其中的第七章“革命”与第八章“不准革命”。虽说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 七、八两章又是全文的精华, 但阿Q“精神胜利法”, 集中表现在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里, 学生对此还一无所知。另外学生对“阿Q”一名的来历, 也提出疑问:因为中国农村男子尤其是江南一带, 一般以阿毛、阿狗相称, 而“阿Q”一称不但与众不同, 还充满了洋味。这些问题只要让学生上网阅读了全文, 便会迎刃而解。

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

近年来, 研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中成为热点。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和确定某个专题展开研究, 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过程与实践、体验的结合。网络阅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和领悟能力。网络上有很多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弥补课文形式单一、篇幅不足的缺陷。例如: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对托尔斯泰的介绍很少, 小学、初中教材也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 学生对托尔斯泰可谓一无所知。在传统的讲坛上, 教师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而借助网络的研究性阅读, 学生对托尔斯泰有了全面而翔实的了解。学生特别喜欢图片, 他们浏览了许多有关托尔斯泰肖像、坟墓、故居的图片, 然后下载下来, 相互交流。学生在网上找到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有托尔斯泰是如何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有介绍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追求的;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代表作的介绍等, 丰富多彩, 角度各异。

总之, 利用互联网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都有着极大地作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达到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目的。阅读是学习之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强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积累语言, 提高阅读能力, 进而发展智力及学习能力, 使学生成为一名独立的阅读者,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国.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初探[J].教师, 2012, (3) .

阅读条件 篇5

但是,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生对英语产生恐惧和抵抗心理;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既不满意又没信心。当前,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中职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中职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结合教学需要,将信息化教学有效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信心,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笔者现以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Book1》(凤凰出版社)Unit9 Reading My merry Christmas!为例,谈谈自己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导入部分,使学生自然融入阅读

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部分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动机,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Krashen的“情感过滤”就指出:“学习者的动机越低,焦虑就越高,自信则越低,对输入材料的过滤程度就越高;反之,动机越高,焦虑就越低,自信则越高,对输入材料的过滤程度就越低,输入转化为摄入的量就越高。本文的话题是My merry Christmas! 文中主要介绍了圣诞节的文化传统和种类。学生在初中就对西方圣诞节有一定的了解。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充满好奇,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Step1.教师在上课前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投放圣诞节场景的图片,并播放The song of Christmas,营造圣诞节气氛。

T: Can you sing the song of Christmas?

Ss: We want to sing it but only sing a little.

T: What do you want to get at Christmas?

Ss: We want to get many gifts from our parents,such assweets,games,fruit,and so on.It will be best if they can giveus money.

Step2.教师在屏幕上投放两幅图片——White Christmas和Christmas in summer.

T: Do you know White Christmas and Christmas in summer?

Ss: I know the white Christmas.It is on the 25th December.Itis in winter.But I don’t know the Christmas in summer.Do youget familiar with its reason?

T: So you can get the answer by means of reading the text.

这样的导入,就让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充满好奇,并迫切地想通过阅读去了解夏天的圣诞节。通过这种信息呈现方式的导入,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二、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

1.限时略读。教师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什么是略读?怎样去略读?例如,让学生读文章的小标题,回答1-2个问题。How many thing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at arethey? 然后,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课文投放到屏幕上。在屏幕上演示如何进行课文略读。这样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过程中更有形象感。通过限时略读,可以了解文章结构,推测文章内容和情节的发展,使理解水到渠成。同时,要求学生在略读时,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关键词来构建文章整体情节或脉络。

2.限时细读。在限定时间内,通过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对所读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其把握文章细节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先看题目,判断其题型(细节题、大意题、推断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文中找答案,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如:Read the passageagain and decide who may say the following words,Rose,Ericor Kate?

No snow for us,it’s never a white Christmas.________

Snow is still in the air.We might have to change our travelplan.___________

It is so hot at Christmas.Many people have cold meat orseafood with salads for Christmas dinner.____________

三、拓宽泛读渠道和交流平台多样化,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泛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我们传统的阅读渠道主要来源于书本。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阅读媒介也在多样化。例如,网络、广播,电视等。笔者在教学前布置了几个关于圣诞节的问题,例如,What is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Howmay Christmas are in the world?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络搜集关于西方圣诞节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等信息。这样使学生在搜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也为即将学习的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传统交流方式主要是课堂上的语言交流。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交流。笔者的做法是:我在网络上申请了班级QQ群。全班学生都可以加入QQ群。全班学生可以在群中交流学习经验,还可以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发到群中供大家分享,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例如,我可以把The history of Christmas文章发到群中,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有效阅读教学实践的反馈与反思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课外阅读 篇6

一、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新课改的需要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 阅读能力低下, 已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尤其是在农村学校, 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工作之余, 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 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 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然而, 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 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 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 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 从而把学生变得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 那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们应该对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并且《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 其中文学名著两至三部等。由此看来, 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 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 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 超越自我。因此,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 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因此, 新课改把课外阅读作为一项实验提出来, 就是语文课改的一大进步。

二、开展课外阅读是教师适应时代的需要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者和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应选择一些课外的名篇名著, 并把它推荐给学生, 在课堂上启发领悟, 或者组织读书报告会, 进行读书经验交流, 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只为了增加课外阅读, 学生完全自主地课外阅读, 恐怕收效不大。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作品, 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自己首先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每天晨读, 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 或时常采撷文中的精彩片断, 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 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感受中, 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 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 引人入胜,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

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者和指导者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深入研究指导课外阅读, 合理地为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课外读物推荐上, 应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名篇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 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 可以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 开展课外阅读是教师适应时代的需要, 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搞好语文教学, 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三、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

写作源于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间接源泉。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是有限的, 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要不断地积累生活的点滴之事, 才能有话可写, 有题可作, 所以, 写作与阅读要紧密结合。总之, 加强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语文教学的视野, 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是建筑文章大厦的材料, 犹如一块块的砖头瓦块, 少了它就什么也表达不出来。学生作文语言的源头活水来源于课外阅读。书读得多,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 文章就会写得好, 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 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 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 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 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 让学生积累、感悟语言, 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语言的能力。

阅读条件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活动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即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是如此。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革新的原因

1.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 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教学力求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 培养创新、合作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增强责任感。课堂上要关注学生, 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合作学习的涵义及其优越性

合作学习, 是指在教学中,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 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于:

1.在合作学习中, “教”和“学”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过程是重要的, 过程属于学生, 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

2.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 自己去评价活动的效果, 活动使课堂充满磁性。

3.走向主人, 让学生在先, 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问, 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三、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运用程序

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策略运用有着一般的操作程序:自读入手、进入情境——自学质疑、初步解疑——小组讨论、多向交流——扩展阅读、迁移延伸——评价学习、自我反馈。但这并不是固定的, 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变通。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打不垮的信念》的阅读教学在这就体现出了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一步:自读入手、进入情境。在《打不垮的信念》教学中, 首先教师出示课题:“打不垮的信念”, 学生读题并质疑:“打不垮的信念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学生小组交流, 读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围绕着打不垮的信念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谁干了什么事?最后小组内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进行全班交流。

这一步主要让学生自读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 教师可创设一定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 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能力以及初步概括的能力。在这里课文被学生转化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充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第二步:自学质疑、初步解疑。在这一程序中, 先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在提出问题, 比如“谈迁为什么要编写《国榷》?”、“当《国榷》原稿被盗时谈迁为何如此伤心?”、“是什么支撑着谈迁重新编写《国榷》?”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 可以足以说明学生们在动脑筋, 力求读懂课文, 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但有时学生的提问会出乎意料, 但这却正体现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解答途径。

第三步:小组讨论、多向交流。在这一步中首先教师将学生初步质疑的问题整理归纳成几组并出示:“谈迁为什么要编写《国榷》?”、“当《国榷》原稿被盗时谈迁为何如此伤心?”、“是什么支撑着谈迁重新编写《国榷》?”接着让小组选取一个讨论, 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 一一发言完毕后, 组外成员就可有真多性的提出存在的疑问。

四、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运用的注意点

1.新课程实施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 自己便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 甚至退出当观众。

2.活动的安排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即针对课文特点、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无论选择什么方法, 采用什么手段, 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不能满足表面的的热闹, 为活动而活动。

阅读条件 篇8

关键词:读者行为,读者心理,空间需求,环境优化

少儿图书馆不仅是贮存信息源的地方, 更主要的是为少儿读者提供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少儿图书馆要提供一个理想的阅读环境, 提供一个及时满足各种阅读需要的空间系统, 而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外貌和提供参考及计算机利用的处所。对少儿图书馆阅览室的小读者来说, 每个小读者首先必须维持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 并通过占有图书馆的阅览座位作为临时领域使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得以保障, 进而对整个阅览室的阅读环境有所需求。中小型少儿图书馆受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馆舍面积及阅览环境等硬件措施很难达到“绿色图书馆”的要求。因此如何营造“绿色图书馆”, 优化图书馆的少儿阅览环境是现阶段每个中小型少儿图书馆员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少儿图书馆阅览室读者的空间需求

1.1 个人阅读空间

少儿图书馆读者的个人阅读空间是环绕小读者个人、随人同行并根据情况扩张或收缩着的无形“氛围”。这种假想的氛围的大小, 随情境、关系的亲密度和读者的年龄、性别、地位及文化程度等因素而改变, 并受非语言交流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分析个人空间最实用的技术叫止步距离。人际空间学的创始人赫尔将人类的空间需求分为四个空间区, 每个空间区又有远近之分;密切空间 (近距离 <20厘米, 远距离20~60厘米) ;人身空间 (近距离60~90厘米, 远距离2~4米) ;社交空间 (近距离1.5~2米, 远距离2~4米) ;公共空间 (近距离4~8米, 远距离 > 米) 。一般而言, 少儿图书馆阅览室里两个不太熟悉的小读者之间至少应该保持人身空间的距离, 若处于密切空间特别是近距离密切空间, 则会引起小读者的不安和不快。

1.2 临时领域

领域性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少儿图书馆阅览室是向所有小读者及家长开放的公共领域, 但小读者可以表明对这片领域的临时占有, 以使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得以保证。在公共环境中限定一定的空间范围作为临时领域的显著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确定“喜爱之物”, 每个合用空间的人有意培养一种偏爱, 并反复表示直到成为固定行为。比如一些老读者往往在阅览室里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座位, 这个座位并非真的属于他所有, 但他总是习惯坐在那里, 别人也就不去坐了。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个人标记。在大学图书馆里, 学生往往提前将书本或书包放在阅览桌上表明自己的优先占有权。精心设置个人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领域显示, 甚至当主人不在场时也同样有效。国外一些研究者在一所大学图书馆的实验表明:在阅览桌上堆放一叠杂志可以成功地使该位置保留77分钟 (平均数) , 如果再在椅背上挂一件衣服, 那么“保留效果”可以延长到2小时以上。事实上, 在桌上的标记被取走前, 一般不会再有读者问津。

1.3 阅览环境

少儿图书馆读者的空间需求不会满足于个人空间和领域的占有, 而是不断向外扩展, 对整个阅览室的环境甚至阅览室窗外的空间也有所需求。少儿图书馆读者的空间需求不仅是一种物质需求, 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小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都会对阅览室的整体环境产生反应。少儿图书馆阅览室的布局、色彩、光照、音响、温度、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等等, 都会对小读者的空间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读者对阅览环境的要求, 是少儿图书馆阅览室内各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空间效果。

2 空间侵犯与读者的反应

少儿图书馆读者总是希望占有足够的个人阅读空间和阅读领域, 拥有一个舒适、宽敞、优美的阅览环境。但遗憾的是小读者的这种空间需求未必总能得以满足。目前中小型少儿图书馆阅览室读者的空间需求受到伤害的情形可归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侵犯、拥挤和污染。

作为少儿图书馆工作者, 如何努力排除一切不利于小读者阅读的因素, 为广大小读者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为小读者创造优美的阅读环境

既然人的行为和反应受空间 (环境) 形式的影响与制约, 那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空间设计, 创造人工环境。对阅览室小读者的非语言传播和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合理的阅读空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有效地吸引小读者, 提高小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广大小读者的阅读空间需求, 努力为读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

3.1 营造最佳的空间效果

少儿图书馆阅览室的空间效果, 既是一种物质形态, 也是一种心理感觉。一般来说, 少儿阅览室应尽量选择空间面积较大的厅室, 以满足读者流通量的需要。在阅览室面积限定的前提下, 室内布局应尽量避免繁琐的装饰, 采用轻巧简洁的线条, 处理好虚与实在空间中的表现, 巧妙地产生视觉行为的协调感与丰富性, 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阅览室内书架、桌椅的摆放位置至关重要。其数量可视阅览室面积的大小而定, 切忌密度过高;如条件允许, 以一人一桌的单独座位为宜, 这样可明确区分个人空间领域;如果阅览座位挨在一起, 则对面和相邻小读者之间的距离必须适当, 主要是不可靠得太近, 以免让小读者觉得过于拥挤。要求阅览室采光条件良好, 光线明亮适中, 装修色彩要搭配协调, 顶棚和墙壁应以白色或浅黄色为好, 桌椅的高度要适合少儿读者的身体发育特点, 墙壁和地面的装饰要富于童心、童趣, 让小读者可以席地而坐, 随意阅读, 这样会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装饰性字画、花草也必须适度, 不可过于繁琐。

3.2 保持最佳的环境质量

少儿阅览室作为小读者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领域, 其环境质量尤为重要。第一, 少儿阅览室必须保持适宜的温度, 防止过冷或过热。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型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尽量配有空调设备, 条件差的少儿图书馆阅览室也要有电扇或暖气。第二, 少儿阅览室必须保持安静, 吸音、隔音条件良好, 噪声要控制在允许的极限值以内, 但适当的将轻音乐引进阅览室对提高小读者阅读效果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第三, 少儿阅览室应配有通风和空气净化设备, 及时排除混有二氧化碳、灰尘、臭气、霉味的污浊气体, 始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第四, 阅览室要每天打扫, 不断清除各种污染源, 始终保持整洁、卫生、清新、舒适。

3.3 增强工作人员的环境意识

少儿图书馆阅览室工作人员是阅览室公共空间的监管人, 对阅览室空间的设计、使用和维护负有重要责任。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时刻将小读者的个人空间需求记在心上, 密切注视小读者的行为反应, 提高对小读者进行心理研究的能力, 根据小读者的需要随时调整少儿阅览室的空间布局, 解决好小读者之间因空间侵犯而发生的矛盾, 杜绝各种形式的空间污染, 努力为广大少年儿童读者创造一个宽敞、舒适、整洁、卫生的阅览空间和阅览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爱兰.优化图书馆室内空间布局[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 (专业) , 2000.

上一篇:社区进化的方向下一篇:专利预警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