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条件(共12篇)
技术条件 篇1
电力系统中存在各式非线性或不对称负荷, 对电能质量的影响日益严重, 甚至威胁电力系统和用户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用电设备, 每年因电能质量问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应用新技术解决电能质量问题已成为电力系统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之一。电能质量调节器是在有源滤波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能质量调节装置, 本文首先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然后对新型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结构原形、控制策略及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地介绍。
1 电能质量问题
在理想的三相交流电力系统户, 一相电压对称, 且其均方根值和频率均为恒量, 波形为无畸变正弦波。电能作为一种特殊产品, 其质量问题可分为稳态与动态两个方面:稳态电能质量包括因系统无功功率不平衡而引起的长期低电压或高电压;动态电压质量问题包括由于配电网中整流器、变频调速装置、电弧炉、电气化铁路以及各种电力电子设备等非线性、不对称和冲击性负荷而引起的电压不对称、脉动、电压跌落以及瞬时中断等。随着自动化设备的不断精细化, 无论是变速机或机器人, 自动化生产线或机床, 还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计算机电源等, 相对于上一代的机电设备和较少自动化的生产和信息系统, 更容易受到电能质量干扰的影响。新的技术对电能质量非常敏感以至于几分之一秒的干扰就能使一个工厂陷入混乱的境地;而动态电压质量问题发生随机性强, 且一般伴随于异常的系统运行状态, 因此, 对电能质量调节装置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供电系统中“用户电力”技术着重于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通常以较少的供电中断和电压变功为指标, 为供电系统提供高可靠性和高质量的电能, 其解决问题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供电系统和大量工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电力电子控制装置。
2 电能质量调节器主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原始的有源滤波器即单一串/并联型APF滤波效果要受到谐波源类型的影响, 而混合式APF又要受到PF性能的限制, 因此主要用于解决稳态电能质量问题。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赵来, 优势互补, 这就构成品质优良的新型有源滤波装置--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源于20世纪90年代, 目标不仅要保证稳态时的电能质量, 还要解决动态电能质量问题, 诸如电压的闪变和不对称等。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由检测电路测出畸变的电压、电流信号;通过控制电路产生有补偿策略确定的补偿信号;然后形成PWM信号后, 由驱动电路去掉制逆变器的功率器件开关;最后出滤波器滤除逆变器的高次谐波, 在连接点处抵偿系统个存在的电压、电流的畸变分量, 使得电力系统中电能质量的污染被消除。
2.1 一般型UPQCF。
一般型的UPQC通常由一对串/并联型APF构成, 共用一个直流电源;工作时, 并联型APF接于负荷侧, 主要用于吸收谐波电流、补偿大功率负荷电流分量, 同时维持两个APF之间的直流电压恒定;串联型APF接于系统侧, 在系统和负荷之间对谐波起到隔离作用:另外, 串联型APF还具有维持连接点处电压, 补偿电压闪变和不对称的功能。
2.2 特殊型UPQC。
从结构上看, 除了有串/并联型APF, 在负荷侧还并接一个LC无源滤波器, 而且并联型APF接于系统侧。从器件的功能上看, 运行时串联型APF不仅对谐波起隔离作用, 同时它还肩负着阻止PF与系统阻抗之间可能产生的串/并联谐振。并联型APF仅用来维持两个APF之间直流电源的电压值, 使之在补偿过程中甚至在有大量有功流进或流出中联APF时直流电源电压保持为一恒定值, 这种结构所需的并联型APF的容量很小。另外, 还有一种UPQC结构, 它由两个小容量的串联APF和一个PF构成, 其中一个APF与PF串联后并联在负荷侧, 这种结构主要用于以5次和7次谐波为主的供电系统中。
3 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的控制
3.1 补偿指令信号的检测。
一种性能优良的UPQC装置, 信号检测是关键的一步, 要求:准确、实时。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有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检测方法、提取基波分量法、自适应对消法以及同步检测法等。3.1.1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检测力法。瞬时无功理论是由日本学者H.Akagi在1984年提出的, 它为有源滤波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始的瞬时无功理论只适用于电压无畸变情况,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其不断地改进。现在该检测方法已完全适用于系统电压畸变成系统运行不对称的补偿分量的检测中。3.1.2提取基波的检测方法。提取基波的检测方法是最早使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其概念明确, 就是从检测到的信号中将基波分量分离出来, 然后将其与检测信号之差作为控制信号。出于基波分量的提取通常是采用带通滤波器来实现, 因此, 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例如, 输出信号畸变、存在附加相移、对网络及电路元件参数较为敏感等, 目前已很少使用。但近年来, 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 预测理论的应用, 该方法又有了新生。3.1.3自适应对消法。自适应对消法是将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应用于谐波检测之中。有两个输入:原始输入和参考输入, 原始输入小, 除了有负荷电流外, 基波电流作为噪声信号加入;还必须选一个相关的信号作为参考输入, 由于一般情况下电源电压畸变很小, 其中参考输入的获取及自适应滤波器的实现是检测的关键, 自适应滤波器可利用ANN来实现。3.1.4同步检测方法。最初, 同步检测法被用于改善单相电路的传输电流波形和功率因数。它是一种使补偿后的线路传输电流与电源电压波形相同、相位相等的补偿电流检测方法。将其推广应用到三相电路中, 用于补偿三相不对称系统中的谐波和无功。又对其做了改进, 同步检测法只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波形跟踪快的特点。这四种方法中以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检测方法研究的较多, 方法趋于成熟。
3.2 谐波发生器的控制。
在主电路与控制对象均已确定的情况下, 电流控制手段会影响装置的整体性能。由于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容量相对较大, 对其所用的电力电子器件的安全性和效率要求较高, 因此, 控制器设计在提高电流跟踪精度的同时, 还应尽量保持逆变器的开关频率恒定、提高装置的安全性、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以减小整个装置的容量和损耗。在UPFC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基于PWM的电压源逆变器作为发生器。现使用较多的控制方法有三角载波线性控制和滞环比较控制、前者是最简单的控制方法, 开关频率恒定, 装置安全性较高, 但响应较慢, 精度较低。后者精度较高且响应快, 但开关频率可能波动很大。随着微机控制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 控制披术的数字化必将在UPQC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如无差拍控制就是在电流滞环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范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甚于模糊逻辑以及预测控制等控制方法在电能质量调节器的控制策略中亦有所应用。
3.3 直流侧电压的控制。
由于UPQC工作时, 能量损耗会引起直流侧电容电压的降低, 为了保证PWM逆变器的正常工作, 电容电压必须保证恒定, 因此, 在直流侧引入直流电比负反馈控制环节, 一般采用PI控制方法, 在补偿指令信号中注入有PI环节给出的维持电容电压需要的控制基波分量, 最终使PWM逆变器生成所需要的补偿信号的同时, 提供一定的基波电压, 这个基波电压与电源的基波电流相互作用, 控制PWM逆变器的能量的流动, 以维持直流侧电容电压的恒定。
4 电能质量调节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作为改善电能质量的技术手段, 从LC无源滤波装量发展到串联/并联型APF, 又从单一的APF走到将二者结合为一体的UPQC, 历经30多年。虽然UPQC在我国电网户的实际应用距发达四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随着电力市场的形成, 供电质量问题将日益尖锐, 势必会促进UPQC乃至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实用化。从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看, 电能质量调节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4.1 就装置本身, 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
基于PWM的逆变器中, 提高了器件的耐压性能, 最终使得APLC应用在配电系统中, 为实现配电系统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奠定基础。
4.2 就经济性看, 利用LC无源滤波器来减小
UPQC的容量, 降低初期投资, 采用混合式结构是近期所采用的最为经济的方案。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中大量非线性负荷的应用, 电能质量调节器在电力系统生产运行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分析了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类型、指令信号的获取以及控制策略, 比较了电能质量调节器、统一潮流控制器原理, 展望了电能质量调节器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电能质量,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铭, 陈珩.有源滤波技术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0 (3) .
[2]钱照明, 叶忠明, 董伯藩.谐波抑制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7 (10) .
技术条件 篇2
(讨论稿)
第一条 评定标准
农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律法规;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实际工作;有丰富的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较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农业技术中取得良好效果;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较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资格名称及适用范围
农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名称包括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兽医师、高级农业工程师、高级农经师。
高级农艺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我省从事农作物栽培、育种、土肥、经作、农业微生物、植物保护等技术推广工作,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高级畜牧兽医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从事动物繁育、饲料生产、兽医诊疗、兽药生产、畜禽源性饲料监察、动物防疫、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技术推广工作,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高级农业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检测及认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水产品养殖、加工、渔饲料生产及监测、水产养殖等技术推广工作,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高级农经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从事农村财会与审计、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农业区划管理、农情信息等专业技术工作,符合的条件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者,延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期1年申报;年度考核、工作质量及职业道德评估不合格者延期2年申报;警告以上处分,没有解除处分者不得申报,受到不能解除处分的人员延期3年申报;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二)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期3年申报。
(三)因农资、种子等质量问题造成农民大面积减收减产事件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事故直接责任人延期5年申报,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延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3年或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者;
(二)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7年或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者;
(三)在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后,具备上述第(二)点规定学历学位后,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者;
(四)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人员,在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7年以上,在任现职期间,如其业绩和论文、论著条件符合条件第七条的要求,则可破格申报。
三、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均须取得由政府人保部门颁发的有效合格证。
第四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农业科研、推广、开发项目或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1项以上者;
二、参加设区市、厅级农业项目2项以上的骨干实施者;
三、参加编写2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省(部)级规范、规程者;
四、长期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或为农业生产提 3 供技术服务,推广了3个以上农业新品种或3项以上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成果,得到当地农业部门和群众普遍认可者(以县级以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证明为准,本条仅限于县乡及非公单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五、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参与设计、管理、施工的技术骨干;
六、从事农经专业研究工作,承担省部级农经管理课题1项以上,或设区市(厅)级课题2项以上,或县级课题3项以上者(以课题任务书内的名单为准,本条件适合从事农经、农业区划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 业绩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国家专利获得者(均以一级证书为准。下同);
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部“丰收”奖三等奖以上获得者;
三、设区市科技进步奖、农业厅农业技术改进奖、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二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
四、在科技兴农、技术推广、技术开发等专业技术工作中业绩十分突出,获得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表彰2次以上或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表彰5次以上者(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本条件适用于农业非公单位、县乡农技人员及从事农机、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业环保、农经、农业区划、农情信息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在农业检测等专业技术工作中,有较高的技术造诣,能独立承担检测工作任务,参与了2项以上检测标准的制定或技术、方法的改进创新(以原件为准)。(本条件适用于从农业检测、认证工作的技术人员);
六、在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选育、保护以及农资新产品配方设计等方面业绩突出,有2项以上成果通过省级以上专家组审定的,或国家专利获得者,或作为主要参与人有一个以上农业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者;
七、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县级以上农村体制改革,主持或作为骨干进行重要调研工作,为当地党政机关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或进行工作试点一年以上,取得显著成效,做出了主要贡献。(本条件只适用于从事农经、农业区划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八、从事农业经济专业工作的业务骨干,对本专业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改进本单位(部门)工作,大幅度提高效率(或效益)做出重要贡献,或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条只适用于乡镇农经、农业区划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 论文论著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发表、出版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学术、实用价值的专著或译著1部以上,合计字数在1.5万字以上(合著的,需注明个人著述部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论文 5 3篇以上,2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三、在设区市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以上,1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四、在地方刊物上发表相关技术科普文章5篇以上,1篇以上为第一作者;或主笔撰写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或疑难问题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两篇以上(提供原件);或主笔撰写经县级以上主管部门采用的论证报告、技术规划、技术标准法规、技术实施方案等3篇以上。(由采用部门和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并加盖公章)(本条只适用于乡镇农技人员)。
第七条 破格条件
一、业绩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以上者;
(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部“丰收”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以上获得者;
(三)获设区市科技进步奖、农业厅技术改进奖、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一等奖2项或二等奖3项或三等奖4项以上者(须为主要完成人);
(四)在科技兴农、技术推广、技术开发等专业技术工作中业绩突出,连续获得省厅表彰4次以上或县级以上表彰8次以上者(本条适用于县乡及非公单位农技人员)。
二、论文、论著条件
任现职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发表、出版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学术、实用价值的专著或译著1部或2部,合计字数在2万字以上(合著的,需注明个人著述部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3篇以上,2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3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四)在地方刊物上发表相关技术科普文章8篇以上,5篇以上为第一作者,或个人主笔撰写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疑难问题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2篇以上(提供原件);或个人主笔撰写经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采用的论证报告、技术规划、技术标准法规、技术实施方案等3篇以上。(由采用部门和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并加盖公章)(本条只适用于乡镇农技人员)。
江西省农业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一条 评定标准
农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本专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律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工作实践;有较丰富的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较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农业新技术中取得一定效果;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资格名称及适用范围
农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名称包括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农业工程师、农经师。
农艺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我省从事农作物栽培、育种、土肥、经作、农业微生物、植物宝物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符合条件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畜牧兽医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从事动物繁育、饲料生产、兽医诊疗、兽药生产、畜禽源性饲料监察、动物防疫、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技术推广工作,符合条件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农业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从事农业环 8 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检测及认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水产品养殖、加工、渔饲料生产及监测、水产养殖等技术推广工作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农经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适用范围为:从事农村财会与审计、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农业区划管理、农情信息等专业技术工作,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者,延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期1年申报;年度考核、工作质量及职业道德评估不合格者延期2年申报;受警告以上处分,没有解除处分者不得申报,受到不能解除处分的人员延期3年申报;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二)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期3年申报;
(三)因农资、种子等质量问题造成农民大面积减收减产事件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事故直接责任人延期5年申报,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延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硕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农艺师资格3年或受聘助理农艺师职务2年以上;
(二)获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助理农艺师资格5年或受聘助理农艺师职务4年以上;
(三)获中专以上学历后,取得助理农艺师资格,受聘助理农艺师职务5年以上,并取得农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
(四)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人员,在取得助理农艺师资格后,受聘助理农艺师职务7年以上,也可报名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线为75分。
三、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均须取得由政府人事部门办法的有效合格证。
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创新教育探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06-02
计算机是现在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而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过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正日益引发人们的重视。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的创新,一直以来是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创新教育成为可能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场所、课堂教学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障碍。而信息技术却能够提供一种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信息技术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应该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创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的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创新能力。
在现阶段的条件下,教师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学生数量多,学习能力差异大。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许多小单元,按一定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顺序,把复杂的内容化难为易,让每个学生能以自己的能力以及相应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而计算机的出现,为实现这一教学理论提供了最得力的工具。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与计算机构成双向的信息交流系统,每台计算机相当于一个会教学的教师,而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步调应答问题,选择控制学习节奏,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思想压力下感情状态妨碍接受知识,反之在无隔阂无拘束的情况下,感情状态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计算机创造的安详和谐的环境,很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
(三)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交流平台,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快捷方便的查找知识与资料,进行拓展性学习。各种交流平台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拓展交流的对象。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与同伴、教师或专家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与经验。
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
三、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是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
(二)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以单元学习和综合学习为主。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中,利用网络可以方便的重组知识和扩展学习资源,所以,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学习内容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的综合内容。这种组织形式的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整体化。
(三)在教师的作用发挥上,突出引导与参与的功能。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大部分时间进行的是个别化学习,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教师应该通过引导或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上,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的功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交流功能,组织讨论与协作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各行各业都提出新的挑战,而对教育界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教育创新思想的建立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信息技术在新的世纪必将带来一场新的教育创新革命。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二○○一年六月八日.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3]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2004年8月.
论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缩微影像技术 篇4
一、数字技术条件下缩微影像技术的优势和局限
缩微影像技术主要指缩微胶片的制作、存储、利用的技术。缩微胶片具有存储量大, 记录准确, 保存时间长, 规格统一等优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具有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续化等鲜明特点。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缩微影像技术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子系统。
缩微影像技术是一项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成熟技术, 经实践证明对文献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管理标准基本定型, 并在国际国内都建立起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缩微产品具有保存时间长的特点, 缩微胶片质量高于一般纸张。如在恒温恒湿、无辐射、无污染的保管条件下, 黑白银盐胶片寿命长, 可上百年地长期保存。
缩微产品制作简单方便, 费用底, 并可多次复制, 安全保存母片。缩微胶片能反映文献资料的原貌, 有效的保护了原件, 具有与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目前, 它是图书文献、档案、图纸等纸制文献保存和利用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主要手段。
当然, 从数字化技术的角度看, 缩微影像技术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 如:检索不易, 阅读不便, 开发利用不足, 保存条件较高等。然而, 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缩微影像技术将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缩微影像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有机地结合
近来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通过网络服务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 缩微制品同其它文献一样, 是文献的一种特殊载体。把缩微制品转换成数字资源后, 有效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为更多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把缩微品转换成数字资源后, 极大地缩小了缩微胶片的存储空间, 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 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运用数字技术制成的缩微产品, 可以高效率快速的远距离的传递, 降低了传统缩微品的交换成本, 使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源, 可以最大限度的宣传和利用,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传统缩微影像技术的优势是技术的成熟性和易于长期保存, 而数字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快速传递和方便使用。缩微影像技术要想更好的发展, 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与数字影像技术相结合, 取长补短, 发挥缩微技术在文献保存功能方面的优势, 利用数字资源, 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的增殖服务。
三、缩微影像技术数字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的建设必然要向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发展, 从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看, 缩微影像技术的数字化是不可避免的, 缩微影像技术数字化过程应注意下列问题:
1. 统一对缩微影像技术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给缩微影像技术以客观准确的定位, 制订一套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缩微影像技术在整个信息资源数字化中的作用, 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缩微影像技术不但不能被淘汰, 而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缩微影像技术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2. 要突破僵化的传统管理体制, 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缩微胶片数字化合作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来, 各单位要加强沟通, 就缩微胶片数字化问题达成共识, 在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 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
3. 把缩微工作的重点由抢救保护为主及时转移到抢救开发并重上来,
加强对缩微品开发利用的力度。现在看来, 只有软件系统, 没有相应的硬件系统作支持, 实现资源共享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拨款, 增加资金投入, 购置相应的技术设备, 改进提高缩微制作的方法途径, 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缩微品和数字信息的相互转换。
4、加大缩微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
缩微技术人员的素质, 强调更新观念, 要注意横向学习与交流, 从而提高缩微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从长远观点看, 在图书馆现代化技术中, 缩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终将融合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不可分割的混合技术。因此, 现在抓紧对缩微技术工作人员的再培训是当务之急。
总之, 缩微影像技术有自身发展的优势, 即使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也不会自行衰落和消亡, 只有将缩微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缩微技术事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承鉴.数字与缩微影像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未来, 缩微技术2003年1期1.孙承鉴.数字与缩微影像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未来, 缩微技术2003年1期
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 篇5
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
一、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
1、学历条件:初级要求中专以上学历;中级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高级要求大本以上学历。所学专业要求与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对口。
2、职称晋升任职年限条件:员级,大专或中专毕业工作见习一年期满。助级,硕士学位获得者或研究生班结业及第二学士学位获得者;大本毕业工作见习1年期满;大专毕业担任员级2年以上;中专毕业担任员级4年以上。中级,大专毕业担任助理4-5年;获得学士学位或大本毕业担任助理4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担任助理3年;研究生班结业及第二学士学位获得者,担任助理3年;获得博士学位,有一定工作成绩者。副高级,具有大本以上学历,担任中级5年以上;获得博士学位,担任中级2-3年。正高级,担任副高级5年以上。
3、职称晋升专业年限条件:员级,中专第一学历1年,第二学历2年。助级,大专第一学历3年,第二学历5年;大本第一、第二学历都是1年。中级,大专7-8年;本科5年;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3年,第二学历4年。副高,本科10年;硕士、研究生8年;博士3年。正高,本科15年;硕士、研究生13年;博士8年。
4、职称晋升继续教育条件:任职年限内平均每年的继续教育学习要达到20学分,其中公修学分不少于5分。
二、高、中、初级破格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政治条件,任现职以来,各考试均为合格(或职称)以上,其中至少有两考核为优秀。
2、一般需任下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满三年以上。
3、取得符合规定的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
4、取得符合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
(二)破格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务条件
具备下列1、3或2、3条件(同一获奖项目、获奖论文或著作按一项计算)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破格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承担国家级项目(课题),并已经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其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或者已经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在管理、应用技术推广(包括专利成果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其教学、科研成果在全省推广。
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两项以上国家专利(至少有一项发明专利),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3、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主办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三篇以上(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每篇3000字以上);或者公开出版由本人撰写的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两部以上专著或译著;或者从事文化艺术、文学创作工作,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出版社发表、出版了8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且作品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受到文学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破格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务条件
具备下列1、3或2、3条件(同一获奖项目、获奖论文或著作按一项计算)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破格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获得设区的市政府或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合表彰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也可破格申报。
1、承担省级项目(课题),并已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其成果具有省内先进水平;或者已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在管理、应用技术推广(包括专利成果推广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其教学、科研成果在全省或设区的市范围内推广。
2、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者教学、科研成果获省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或设区的市政府组织评审的二等奖(或三等奖两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两项以上国家专利,其中至少一项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3、在省级以上业务部门主办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三篇以上(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3000字以上);或者公开出版由本人撰写的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部以上专著或译著;或者主持编写大型系列国家或部颁标准及规范;或者主持编写在省以上范围通用的教材(理工、农林、医学、体育类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5万字,文史、财经、政法、管理、艺术类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20万字);或者从事文化艺术,文学创作工作,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出版社发表、出版了5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且作品在省内有重大影响,受到文学艺术界的较高评价。
(四)破格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务条件
具备下列一条(同一获奖项目、获奖论文或著作按一项计算)的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破格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前五位人员;
2、获市级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的首位人员;获两项市级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的首位人员;
3、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3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3000字以上)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
4、因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被市级以上政府或国家部委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
5、获得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晋升助级职称:
1、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三等奖;
2、获得市级以上科技一等奖或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前两位人员;
3、获得县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前两位人员或获得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首位人员;
4、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2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3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均须1500字以上);
5、大中型企业中层兼任专业技术工作;
6、小型企业正、副职兼任专业技术工作;
7、大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8年;
8、中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15年;
9、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0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条件(目前不执行该政策了)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中级:
(1)取得相应系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2)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以上;(3)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以上;(4)中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8年以上;(5)高中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3年以上;(6)初中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8年以上。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注:申报高级会计师必须有会计证)。
(1)取得相应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2)研究生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以上;(3)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8年以上;(4)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0年以上;(5)中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5年以上;(6)高中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22年以上。
(三)助理级申报条件
1、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
2、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3、中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4、高中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7年。
5、初中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2年。
(四)员级申报条件
1、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
2、中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3、高中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3年。
低温条件下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篇6
【关键词】 低温 玉米栽培 技术要点
2010年4月份我省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降水略多,春播较常年普遍推迟7~10天,如果栽培技术不当,管理跟不上,将导致玉米生育期拖后,会使产量和品质下降,针对这种情况,玉米栽培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中早熟品种,禁止越区种植
选用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在白城地区选择无霜期118~128天的中早熟品种,不宜选用超过130天的品种,不能越区种植,避免后期玉米不能正常成熟。白城地区比较适宜的品种有:先玉335、郑单958、四单19、长单506、吉农大302、吉单517等。
2.适当加大播种量和密度
目前玉米种植多以单粒播种为主,如果种植后温度低,遇雨种子易粉种,为保证出全苗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可穴播2~3粒,株距缩小10%。原则是早熟品种种密些,中晚熟品种稀些。肥地密些,瘠薄地稀些。紧凑型品种种密些,平展型品种种稀些。种植密度3000~5000株/亩。
3.科学选肥,避免“一炮轰”施肥技术
肥料是玉米丰产的基础,科学合理施肥是玉米丰产的关键。减少单一化肥的施用量,选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不但含有植物营养所需的营养元素氮、磷、钾,还含有中微量元素,既有有机肥料肥效长的优点,又有化肥肥效快的特点,能显著提高化肥利用率。避免“一炮轰”施肥技术,防止后期脱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应根据苗情适时追肥,追肥要开沟深施,深度10cm,植株间距12~15cm,追肥量要适宜,避免追肥过多贪青晚熟。
4.合理选用种衣剂进行拌种
种衣剂种类很多,良莠不齐,应选择正规厂家产品,针对往年地块病虫害发生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种衣剂。如在上年玉米丝黑穗病重的地块,选用6%或2%戊唑醇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地下害虫发生重的地块,可选用含有克百威的种衣剂进行拌种。
5.加強田间管理,促进玉米早熟
适时中耕有利于提高地温,玉米出苗后对于土壤水分较大的地块可进行深松,深度35cm左右,能起到散墒、增温的作用,土壤水分适宜的地块进行深趟一犁,可增温1℃~2℃。
6.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6.1 化学除草 土壤封闭选择莠去津+乙草胺或莠去津+甲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药剂。当玉米长到3~5片叶,杂草2~4片时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选用4%烟嘧磺隆(玉农乐)或10%硝磺草酮悬浮剂加莠去津进行防治。使用除草剂时应注意温度过低不能喷药,如果温度低于15℃ ,药效基本不发挥作用,大风天气不喷药,如果风大,药液产生飘移,施药不均匀影响除草效果,还可造成临近作物药害。
6.2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防治方法:处理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在5月中旬前,利用白僵菌进行封垛;人工释放赤眼蜂,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1天为第一次放蜂时间(西部约6月20日,中、东部7月5~10日),间隔5天,为第二次放蜂期。每亩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分两次释放,每一次释放量为7000头,第二次为8000头。每亩设置一个放蜂点,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放蜂垄,顺第一放蜂垄向里走20步为第一个放蜂点,再顺垄向前走40步为第二放蜂点,以此类推直到地头后,间隔40条垄为第二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化学药剂防治:用3%克百威(呋喃丹)颗粒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按每株3~5粒的量投入玉米心内。
6.3 玉米粗缩病 得了粗缩病的玉米明显比正常玉米矮1/3~1/2,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且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也叫“君子兰苗”,多数在5~6片叶时染病,根系少,易从土壤中拔起。防治该病首先要防治蚜虫,发病初期可用防病毒的药剂,2%宁南霉素水剂300~400g/亩或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20~150g/亩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50~60g/亩对水30~40L喷雾,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7~10天。
7.促早熟,保高产
7.1 根外追肥 在抽雄前7天,用高含量磷酸二氢钾0.2%~0.3%溶液喷施叶面,可提早成熟3~5天,或者选用质量好、促早熟的叶面肥。
7.2 去雄 玉米雄穗抽出1/3时,可隔一行去二行(边行2~3行不能去),拔雄穗时严防带叶。
7.3 放秋垄 玉米进入灌浆期 8月中旬前后进行放秋垄。
技术条件 篇7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逐渐成为现代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数据库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及协议安全构成了信息安全的4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数据库系统担负着集中存储和处理大量信息的任务,其存储的海量数据信息为管理者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但决策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存放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和完善。
2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要求
数据库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非授权访问、数据库破坏、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否认及人为错误,这些安全威胁可归纳为对数据库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破坏。为了应对这些安全威胁,数据库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安全的身份认证体系;(2)安全、高效、灵活的权限管理机制;(3)基于安全级的访问控制能力;(4)敏感数据的加强保护功能;(5)数据库审计;(6)管理权限的拆分。
3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标准
1985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标准》(TCSEC)[1],将计算机系统安全级别由低到高分为4组7个等级。依次是D组:D(最小保护);C组:C1(自主安全保护)、C2(受控存取保护);B组:B1(标记安全保护)、B2(结构化保护)、B3(安全域);A组:A1(验证设计)。在此基础上,1994年美国国防部的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NCSC)正式颁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的评估标准关于数据库系统的解释》(TDI)[2],TDI是TCSEC向数据库管理系统扩展的结果,是对TCSEC在数据库方面的解释。
相对国外来说,我国的计算机安全研究起步较晚。1999年,公安部发布了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3],按照其分类准则,计算机系统按照安全级别分为5个不同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和访问验证保护级。2001年,中国军方提出了我国最早的数据库安全标准——《军用数据库安全评估准则》[4]。2002年,公安部又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其中就包括针对数据库系统安全的技术标准GA/T389—200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要求》[5]。
4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推理控制、隐私保护数据库、三权分立的安全机制、数据库加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和数据库审计。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和推理控制可归纳为数据控制防护技术;隐私保护数据库、三权分立的安全机制、数据库加密和数据库备份与恢复可归纳为数据保护防护技术;数据库审计可归纳为数据审核防护技术,当前的数据库安全技术总体上可分为此3大类。
4.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技术包括用户标识与身份鉴别。用户标识与身份鉴别是数据库系统对访问者授权的前提,也是访问控制机制有效实施的基础。目前,身份鉴别技术常用的方法有通行字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智能卡认证和个人特征识别等[6]。
4.2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作用是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访问控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基于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以及使用控制等。除使用控制外,其他访问控制技术在当前的主流商用数据库系统中都已经得到了应用。
4.2.1 自主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指系统根据主体是否具有对客体的所有权或衍生的访问权来决定主体是否能访问客体。DAC的管理简单灵活,但在安全性上存在漏洞,如某个获得访问权的主体可在客体的所有者不允许的情况下,将对客体的访问权转授给其他主体。自主访问控制模型主要有存取矩阵模型、取予(take-grant)模型和动作-实体(action-entity)模型等。
4.2.2 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指系统根据主体被信任的程度和客体所包含信息的机密性来决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用户不能以任何方式修改自身或任何客体的安全属性,因此就无权将任何资源的访问权赋予别的用户,从而消除了DAC中的安全漏洞。强制访问模型包括BLP模型、BLDM模型以及MBLP模型等。
4.2.3 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
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要求存取控制取决于数据的内容。目前,常被采用的基于内容访问控制机制是视图机制,进行存取权限控制时,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视图机制间接地实现了支持存取谓词的用户权限定义[7]。
4.2.4 基于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基于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来源于高安全级别的多级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设计需求。此种数据库中存放着安全级别不同的数据,其中的安全级别标记粒度可以是关系、记录或属性,但这些定义方式或者会使某些敏感数据的安全级降低,或者会使某些非敏感数据的安全级升高,因此,基于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被提出[8]。朴素的精细粒度权限解决方案是为每个需保护的元组定义一张视图;另外一种解决方法是采用虚拟隐私数据库。截至目前,应用精细粒度访问控制的数据库多级安全模型主要有Sea View模型和Jajodia Sandhu模型等。
4.2.5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提供了解决具有大量用户、数据库客体和访问权限系统中的授权管理问题[9]。RBAC涉及用户、角色、访问权以及会话等主要概念,如图1所示。
在RBAC模型系统中,每个用户在所建立的会话内可获得全部被激活的角色所包含的访问权。RBAC非常适用于数据库应用层安全模型,其在商用数据库系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目前,已建立了一种基于XML编码的角色访问控制标准。
4.2.6 使用控制
在传统访问控制模型DAC、MAC和RBAC中,授权发生在访问前,而在整个访问期间可能需要对相对长期的访问或者访问权限进行立即回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用控制模型[10]被提出。使用控制模型(UCON)由主体、主体属性、客体、客体属性、权限、授权、证书以及条件8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使用控制模型通过增加主体属性、客体属性、证书和条件解决了传统访问模型中存在的问题[10]。
4.3 推理控制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推理通道的问题日益严重。推理通道的形成主要有2种情况:(1)利用不同级别数据之间的函数依赖进行推理分析,形成推理通道;(2)执行多次不同条件的查询,利用查询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推理,形成推理通道。标识和消除推理通道可在2个层面上进行:(1)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利用语义数据建模技术来检测推理通道,然后重新进行数据库的设计;(2)在事务执行阶段,通过分析事务的操作来判断是否会导致非法推理,如果会,则不允许这样的查询或者将该查询限制在更高级别上[11]。
4.4 隐私保护数据库
隐私保护数据库就是将隐私保护规则加入到数据库系统中,隐私保护数据库系统基于访问控制和推理控制技术的发展。截至目前,已实现的最好的隐私数据库模型是Hippocratic数据库系统(HDB),其以隐私策略和隐私授权表示隐私元数据,这些策略和授权分别存储在数据库的隐私策略表和隐私授权表中。隐私策略表是对隐私规则的描述,而隐私授权表则定义了策略中可访问信息的用户或应用程序[6]。
4.5 三权分立的安全机制
由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系统全部管理工作的机制使得DBA的权力过于集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三权分立的安全管理体制[12]把系统管理员分为数据库管理员(DBA)、数据库安全管理员(SSO)和数据库审计员(Auditor)3类。DBA负责自主存取控制及系统维护与管理方面的工作;SSO负责强制存取控制;Auditor负责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工作。三者各行其责,相互制约,保证了数据库管理的安全性。
4.6 数据库加密
数据库加密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加密方式、粒度和算法、密钥的生成和管理以及密文数据的快速检索等。数据库加密方式可分为OS层加密、DBMS外层加密和DBMS内核层加密;加密粒度分为文件级、数据表级、数据列级、记录级和元素级[13]。加密算法规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方法,主要分为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14]。对称算法分为2类:序列密码算法和分组密码算法。分组密码是现在较为常用的加密密码,其代表有DES、3DES、AES等。非对称密码算法具有2个密钥:公钥和私钥,加密时使用公钥,脱密时使用私钥。此类密码的代表有RSA算法、EIGamal算法等。
可直接操作密文数据的加密方式,其抗攻击能力较差,如何保证密文数据库具有较好的抗攻击能力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密文数据操作性能是数据库加密中的研究热点。David G I等提出了子密钥加密技术[15],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剩余定理。华中科技大学的余祥宣等通过对查询条件进行分解,将解密的范围尽量限定在其他查询结果的子集中[16]。华中科技大学的崔国华等提出了利用密文索引技术减少解密范围的查询方法,为提高安全性,他们对索引中的指针信息也进行加密处理[17]。复旦大学的王正飞等提出了基于特征函数的密文过滤技术,在对明文加密的同时,通过某种特征函数对明文生成一个特征码信息,在对密文数据检索时,先根据特征码进行检索,对特征码检索出的结果进行解密后再进行明文检索。
4.7 数据库审计
数据库审计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性的重要部分,数据库审计系统主要由以下模块构成,如图3所示。
审计开关决定当前数据库操作是否需要审计。审计记录是将审计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记录文件。控制信息主要配置审计开关和审计文件的一些参数。审计管理器用于查询审计结果、设置审计开关参数和管理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系统对外提供一套访问接口API,程序员可以访问这些API与系统通信。
4.8 数据库备份恢复机制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机制主要包括逻辑备份与恢复、物理备份与恢复2种方式。目前,主流商用数据库中的逻辑备份机制都还未提供基于时间点的恢复。物理备份有脱机备份和联机备份2种方式。脱机备份是在数据库关闭后,对数据库的文件进行备份。联机备份则是在数据库打开状态下,将联机日志转储归档,建立一个所有进程和作业的详细、准确以及完全的记录。联机备份支持与归档日志联用的完全时间点恢复。
5 数据库安全技术应用分析
身份鉴别技术是数据库安全防护体系的第一道关卡,除常规的通行字认证等方式外,个人特征识别技术也逐渐在一些数据库系统中得到应用。由于个人的生理特征如指纹、DNA以及虹膜等都具有唯一性,不会丢失又极难模仿或复制,因此,在要求高安全性的数据库应用中通常都采用了个人特征识别的方式。
身份鉴别技术是数据库安全体系的基础,而访问控制技术则是数据库安全体系的核心。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3种成熟的安全模型构成了当前数据库安全体系结构的主体框架,这3种安全技术在当前所有的主流数据库系统中都有所应用。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和基于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是对上述3种访问控制技术的有益补充,这2种技术的实质是对访问控制的粒度进行细化,进行了更好的精细控制。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机制目前已被很多主流数据库系统以视图机制的方式进行了实现,基于精细粒度的访问控制也已在一些主流数据库系统中有所实现,如ORACLE中的虚拟私有数据库机制等。
从2002年Sandhu教授提出使用控制模型以来,使用控制正成为访问控制技术新的研究热点。使用控制包含了现有访问控制模型的结构,并对现有模型进行了扩展,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但目前对使用控制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模型阶段,其模型描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在分布式数据库及多应用环境下,属性的并发更新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推理控制技术也逐渐成为数据库安全技术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推理控制的实质是阻止用户从已知信息中获得未知信息。目前,一些推理通道的形成原因和控制算法已被揭示和提出,但在主流的数据库系统中,暂时还无实际的应用。隐私保护数据库系统基于访问控制技术和推理控制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实现的最好的隐私数据库模型是Hippocratic数据库系统(HDB)。虽然HDB还仅处于演示模型阶段,但未来此技术在公共信息、医疗卫生等领域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三权分立的安全机制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三权分立,从最大限度上降低了DBA对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隐患,目前很多主流的数据库系统在逐步的引入这一机制。国内的数据库产品在这方面走到了前列,如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系统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机制。
数据库加密是将密码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应用在数据库系统中,由此来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加密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密算法的强度和加密密钥的安全性,但数据库加密系统的性能却主要依赖于密文检索算法。到目前为止,密文检索算法仍是数据库加密的研究热点,也仍是数据库加密的应用瓶颈。数据库加密通常应用于对数据的安全要求较高,且某些敏感数据需额外保护,而系统的性能却在其次的应用案例中,其目的是即使数据丢失,也要尽可能地降低数据泄密的概率。近几年来,数据库加密技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多成果。目前,很多主流的数据库系统中都已经引入了数据库加密的功能,一些可提供多种加密算法,且支持多种数据库独立加密的系统也已出现。
数据库审计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事后追查、事中跟踪和事前预警等功能,但它是以牺牲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为代价的,应作为其他数据库安全技术的一个有益补充。当前主流的商用数据库中都提供了一些数据库审计功能,一些独立于数据库的数据库审计产品也已商用化。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是数据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种基础但又重要的数据库安全技术,它也是DBA面临数据丢失、数据崩溃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主流的数据库系统都提供了这项功能,而且,异地容灾的备份恢复、基于数据中心的多备份恢复等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上述的多种数据库安全技术体现了其发展历程,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一个安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应是上述多种安全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安全的数据库系统需要有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安全的操作系统作为支撑,在关注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忽视网络和操作系统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数据库安全。
摘要:目的:研究当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提出了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要求,介绍了数据库安全标准的发展,分析了目前主要数据库安全技术及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结果:多数数据库安全技术都已商用,暂未商用的数据库安全技术也都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基于网络环境和操作系统的安全,身份鉴别技术是数据库安全体系的基础,访问控制技术是数据库安全体系的核心,完整的数据库安全体系是多种相互关联的安全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
新钻井技术条件下常规录井 篇8
常规录井以其快速直观, 成本低廉, 效果明显而为勘探家们所青睐。但近年来, 由于钻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润滑剂的使用, 致使发展缓慢的常规录井倍感窘迫[1]。常规录井在现场上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1) 钻速高、钻时小, 不同岩性钻时变化不明显, 以钻时卡储层困难;钻时曲线变化幅度小, 地层对比应用效果差[2]。
2) 岩屑细碎, 砂岩呈散砂状, 岩屑实物观察、挑样难, 不能观察含油产状以及含油岩屑百分比, 无法进行滴水试验, 含油级别难以准确确定;岩屑数量少, 储层岩屑含量变化不明显, 很难根据岩屑百分含量变化划分层界。
3) 钻井液中混入润滑剂后岩屑被污染。普通荧光录井仪不能完全识别真假显示, 其他传统录井方法也不容易区分真假显示。
4) 取样1包/2m, 钻时在1min左右, 完成一次取样需用4~5min, 难以确保按时取样, 需要岩性归位。但由于砂泥岩钻时变化不明显, 不能准确归位。
5) 常规录井中, 没有使用录井新技术的成本。
2 措施
为在新钻井技术条件下不使用新录井技术, 而又圆满完成录井任务, 及时落实显示、划分地层、卡准完钻层位,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使用钻时放大曲线
通常状况下, PDC钻头与复合钻具的使用使砂泥岩钻时变化不明显、钻时曲线变化幅度小, 钻时曲线的应用效果差 (图1) , 红色曲线为未经放大的钻时曲线) 。但如果把钻时曲线在横向上放大, 其应用效果则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图2为放大5倍钻时曲线。
1) 钻时放大曲线幅度变大, 以钻时卡储层变得不成难事, 能准确地实现岩性归位。
2) 地层对比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3) 钻时放大曲线可以更直观判断储层物性 (物性好的储层其钻时往往更低) 。
4) 根据储集层物性的变化在钻时放大曲线的表现, 再结合其他常规录井手段, 可以在录井过程中初步划分油层、差油层、干层。
使用钻时曲线进行划分地层、落实油气显示、卡准层位是现场录井人员的看家本领, 只是在使用PDC钻头和复合钻具后, 大大提高钻速, 钻时基本在1min左右, 从而使钻时曲线趋于一条直线。钻时放大曲线不仅能直观有效的对比地层, 甚至地层岩性的细微变化都能反映在曲线上。长期从事现场录井的人员掌握钻时放大曲线, 自然能够熟练运用。
2.2 使用全烃录井仪
随着各种添加剂的使用, 钻井液技术也在不断变化, 往往是“钻时都一样, 包包有显示”。结合岩屑等录井手段, 钻时放大曲线基本上可以解决岩性判断问题。但传统的荧光录井已不能甄别显示的真假。这就需要借助全烃录井[3]。
1) 全烃录井能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只要地层里有“东西”, 就会进入到钻井液中, 就会反映到全烃曲线上 (图3) 。全烃录井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油气显示, 不论有没有泥浆污染, 都能及时的“出峰”, 既快速又直观。在这一点上, 没有哪项常规录井技术能够超越它。
2) 使用全烃录井技术不仅能及时发现油气显示, 还能有效区分显示与润滑剂污染。
由于在钻井中普遍使用润滑剂, 致使岩屑被污染, 荧光录井很难区分真假显示。全烃录井却能识别。原因是观察岩屑、照荧光都得靠人的双眼, 在污染很重的情况下, 显示的荧光相对于污染的荧光较弱, 显示的荧光叠加在污染的荧光里肉眼不易识别。但全烃录井就不同, 全烃曲线有一个背景值, 显示段会在背景值上“出峰”[4]。用好全烃录井, 会很轻松地识别真假显示 (图4) 。
油气显示的全烃异常较为明显, 全烃值明显升高, 一般在3~5倍以上, 峰形饱满, 呈峰状、半圆状、箱状;与钻时、岩屑、荧光录井相应。
润滑剂污染的全烃异常较为明显, 全烃值明显升高, 峰形逶迤;与加入润滑剂污染井段相应。
在区分真假显示时, 应提前与钻井队沟通, 了解润滑剂的使用种类、剂量、井段及时间。确定假异常曲线的形状、幅度特征。
3) 全烃录井还可以结合其他常规录井技术完成对比、划分地层, 及时卡准完钻层位的录井任务。
3 全烃录井仪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全烃录井做为新推广的一项常规录井技术, 常有使用不当或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使全烃录井仪使用的效果变差。有的甚至放弃使用全烃录井仪, 致使一项简便实用的录井技术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5]。
3.1 全烃曲线无变化
原因: (1) 脱气器够不到泥浆液面或脱气器不工作; (2) 气路不通; (3) 仪器失灵或不工作; (4) 未接通电源。
措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检查是否接通电源, 再检查脱气器工作情况, 然后检查气路是否堵塞及是否漏气和连接。如果上述操作仍未见效, 则需重新标定仪器, 具体操作可参考录井仪使用说明书。
3.2 全烃曲线变化不明显
原因:仪器标定不正确或地层原因。
措施:排除地层原因后重新标定仪器。
3.3 全烃值与所钻地层不符
原因:迟到时间不准确或钻井液污染。
措施:了解钻井液使用情况, 如果不是污染所致, 则需实测迟到时间及根据特殊岩性或岩性界面卡准迟到时间。
使用过程中, 一定要勤观察脱气器的工作情况, 气管线的通畅与密封情况, 仪器的显示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此外, 脱气器的安装很重要。应安装在高架槽上、在震动筛上流出口之前。如果太靠近震动筛, 则会因泥浆的流向改变液面过低脱气器脱离液面;或液面过高使脱气器吃液过深影响脱气效果甚至堵塞气管线路。气管线最好采用不亲水材质的, 连接脱气器的气管线先高走, 再低行后连接沉淀瓶, 从沉淀瓶接出的气管线亦先高走再平行至值班房。这样, 能把水蒸气凝成的水滴大部分回流至脱气器和沉淀瓶里, 以避免气管线的堵塞和冻结。
4 认识与建议
使用上述技术不仅成本低、方法简便, 而且直观、快速、有效, 宜于在开发井上推广以解决新钻井技术条件下岩屑细碎、挑样难, 砂泥岩钻时变化不明显、对比地层应用效果差, 钻井液被污染后真假显示难辨等问题。
录井技术的发展总是被迫的, 它的发展取决于钻井技术、钻井液技术的革新。随着科技的发展, 钻井等技术日新月异, 勘探开发目标的多样化, 对录井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 对录井的发展还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与挑战, 也为录井的发展带来机遇。
对录井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1) 新录井技术的发展不宜再走依赖岩屑挑样的路子。
2) 新录井技术研究方向应重在录井结果的即时性 (如气测一样甚至比气测更早出结果) 。
3) 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仪器针对岩屑、钻井液、地层的物理、化学性质, 对其进行即时检测。
4) 进行随钻录井技术的研究。
摘要:由于钻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润滑剂的使用以及测井技术的提高, 常规录井的作用已不明显。在新钻井技术条件下可以使用钻时放大曲线和全烃录井仪, 继续完成落实显示、划分地层、卡准完钻层位的任务。在钻井及钻井液技术发展、勘探开发目标多样化的条件下, 对录井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录井技术,放大钻时曲线,全烃录井仪
参考文献
[1]王建学.钻井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方慧, 张绍辉, 李海军.钻进油气层监督措施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 29 (11) :9-11.
[3]邓静静, 文良凡.水平井钻井现场施工质量监督重难点探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 29 (11) :16-18.
[4]汪光太, 高魁旭, 王丽华.钻头泥包卡钻探析与对策[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 29 (11) :36-40.
铁路自动售票机技术条件 篇9
1 自动售票机的功能要求
1.1 购票功能
旅客能从客票系统获取席位和票价, 使用纸币或银行卡购买车票。购票时利用自动售票机上的触摸屏, 选择按车次、按发到站、按指定发 (到) 站等多种售票方式, 通过投入纸币或插入银行卡, 一次可以购买1张或多张车票。购买多张车票时, 数量可以限定。旅客购票时, 借助于文字、语音提示和形象化的显示图形, 完成自助购。
向旅客提供多语言 (中文/英文) 界面切换功能, 方便国外游客购票。
1.2 找零功能
提供至少一元、2元、五元3种纸币的找零, 以提供各种找零组合。
1.3 回收功能
支持车票、纸币回收。
1.4 支持与车站计算机 (SC) 的交互
自动售票机通过车站局域网和SC相连, 支持在线接受SC的授权;支持铁路网络图、系统运行参数、运营模式等信息下发;支持自身终端软件的自动更新下载;它还支持向SC上传原始交易数据和设备的状态信息。
1.5 运营维护
自动售票机支持多种操作模式的切换;支持车票回收;支持票务和财务审计记录;支持钱箱、票卷管理;支持设备状态检测;支持结账操作功能;具备单据打印功能。
1.6 报警
自动售票机在自检失效或者以不正当手段开机时, 会自动报警并上传报警记录至SC。如果招援按钮被旅客按下, 它也会向SC报警, 同时将相关信息上传SC并在本机记录。
1.7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保证旅客购票时维护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 也能集中监控设备的安全。
1.8 广告宣传功能 (可选)
自动售票机可根据参数设置, 定时显示指定的信息, 并能够在待机的情况下播放指定的影音片段, 影音片断可通过车站计算机统一下载到设备上。当有旅客正面接近设备并与自动售票机相隔一定距离时, 设备将自动中断影音的播放并切换到相应的操作模式。
2 自动售票机的技术要求
输入电源:220V±10%, 50Hz±4%;整机功耗:≤800W (不含温控模块) ;车票处理速度:≤5秒/张 (从票盒至出票口) ;单使用纸币的发售速度:≤10秒/张;纸币接收箱容量:1000张;纸币识别速度:≤2秒/张;纸币找零箱:2000张/每箱或3000张/每箱;纸币找零箱数量:3个或4个;纸币找零速度:≤7张/秒;通信接口:10M/100M以太网接口, TCP/IP协议;可靠性:MCBF≥100, 000次;可维护性:MT-TR≤30分钟;整机寿命:≥10年;噪声:<70分贝 (在距离侧面1.5米处测试) , 符合GB6882-1986;防尘防水:IP34;安全性:符合GB4943要求;电磁兼容性:符合GB9254标准要求;
3 自动售票机的组成
3.1 机柜
机柜具有水平调整装置, 底部和侧面满足走线要求。前面板的布局应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方便旅客操作, 面板布局还应方便残障人员使用。
柜体采用耐磨、耐腐、耐污材料, 易于表面清洁;表面平整, 无毛刺和锐角, 不伤害旅客;面板提供中英文标识和操作步骤说明。
3.2 主控单元
采用工业级产品, 支持Windows 2000/XP。
支持电子磁盘、多媒体和高速以太网通讯, 抗电磁干扰性能高, 可保证24小时不间断运行, 通过设备内配置的不间断电源, 在掉电的情况下能保证完成最后一次交易完成。
3.3 纸币识别模块
纸币识别模块主要完成纸币接收、识别、暂存、堆叠和存放功能。要求: (1) 可以识别至少13种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并可以软件升级识别新发行的人民币。纸币通过首次识别成功率≥96%;真钞接收率≥98%; (2) 纸币出入口有关闭装置, TVM处于不接收纸币状态时能防止异物进入; (3) 识别器支持纸币从四个方向进入, 提供暂存功能, 不能识别的纸币应原币退还; (4) 纸币钱箱从机器上取走时, 钱箱的入币口应能自动关闭; (5) 钱箱附带电子ID, 方便自动识别和管理; (6) 钱箱存储纸币数量≥1, 000张; (7) 两张纸币识别间隔时间≤2秒。
3.4 车票处理模块
(1) 车票处理模块指标符合《中国铁路磁性热敏车票TVM制票单元技术条件》。
(2) 当旅客购票操作停顿超过规定的时间时, 自动售票机会自动中止交易, 中止交易后返还所支付的现金。
(3) 旅客一次购票的最多张数可以设定, 在机内提供车票暂存装置和车票整叠送出机构, 车票暂存装置容量不小于20张, 一笔交易中购买的多张车票可一次性交付给购票旅客。
(4) 具有废票接收装置, 接收制票时出现的废票。
(5) 磁票信息通过SAM加密。
3.5 纸币找零模块
纸币找零模块主要实现吸钞 (从指定的钞箱吐出指定数目的钞票但不含钞票真伪识别) 、自动回收不合格钞票、送钞、回收遗忘钞票、故障预警、错误显示提示、脱机维护等功能。
(1) 至少配置3个出钞钱箱, 能满足20元/10元、5元、1元等不同面值组合的纸币找零的需要。
(2) 纸币暂存器暂存纸币张数不少于20张, 找零纸币可以一次性支付给旅客。
(3) 单个找零钱箱存储纸币数量≥1000。
(4) 出钞速度:≥2张/秒。
3.6 银行卡模块
(1) 符合中国银联银行卡读写标准, 能处理ISO/IEC 7810、7811-1-5、7811-6要求的磁卡, 可读1/2/3三磁道数据;可读写符合EMV标准卡;经EMV LEVEL2认证, 能处理ISO/IEC 7816-1-3或EMV要求的IC卡。
(2) 读卡器与密码键盘经过中国金融设备管理机构的授权认证。
(3) 密码键盘采用不小于16位的防损金属键盘, 具有拆封自毁功能。
(4) 密码键盘安装位置满足乘客隐蔽操作的要求, 保证旅客输入密码过程的安全。
(5) 支持盲键盘。
3.7 面板模块
自动售票机面板模块应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 并有足够及明显的标记提示、方便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乘客进行购票操作;操作接口的设计应不会因不正常或恶意的操作而出现错误运作或损坏。
3.8 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采用交流输入电源:220V±10%, 50Hz±4%;不间断电源为设备提供后备电源, 确保设备断电后最后一笔交易完成。
正常供电时, 不间断电源向设备提供稳定供电, 同时对电池充电。当突然停电时, 不间断电源可立刻切换到电池逆变供电, 使自动售票机在电源发生短暂中断的情况下保持正常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自动售票机的基本功能和组成模块的介绍, 说明了自动售票机的技术要求。对我国高速发展的铁路自动售票技术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自动售票机,购票,找零,回收
参考文献
不同立地条件区域的造林技术 篇10
处于我区地理位置西半部的宜林地块, 位于海拔高度300度以下, 多数属于丘陵慢岗, 呈现沟坡地势较多, 少部分属于较平坦地势。多数地块土壤板结贫瘠, 呈现粘壤土结构状, 通透性差, 保水性极低, 雨后尤其是急雨后湿润层非常薄, 有部分地块呈现弱碱或沙旱状态;气候条件相对东部山区干旱, 并土壤提前15-20天解冻, 晚冻结10-20天。造林成活难度大。
鉴于上述立地和气候条件, 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大幅度的地提高乃至达到国家标准, 就必须探讨出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造林技术及方法。
(一) 、树种的选择
树种选择的原则:一是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二是符合造林目的和要求:如家榆、胡杨、杨小黑14, 具耐盐碱、耐旱、耐涝、耐热、抗寒等多耐特点, 适于当地的盐碱地, 苗木能在含盐量0.6%以下的土壤中生长, 幼树在含盐量0.8%的土壤中生长正常, 成树在土壤含盐量达1%时仍能生长。樟子松是当地最具耐干旱贫脊的品种, 适宜中性或偏酸性土壤, 其次是文冠果, 具耐旱耐贫瘠抗病虫, , 适应沙壤土;再次是地产云杉 (包括红皮、青千、白千) 品种, 以及胡枝子等灌木;三是集约经营, 选择容器袋苗木, 最好是选择樟子松容器苗, 能确保干旱贫瘠地块造林成活率达国家标准。
(二) 、造林技术
1、造林地的选择和树种的配置
"适地适树"最关键。根据树种选择的原则, 按无盐碱而干旱贫脊地块和盐碱地块分两类配置选择树种。干旱贫脊土壤地块选配树种主要是以地产樟子松为主, 干旱贫瘠严重地块选择樟子松容器苗最适宜, 其次是白榆, 用容器苗为最佳, 干旱贫瘠程度较大的地块植容器苗才能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 干旱沙壤土地块最适合培植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文冠果, 文冠果栽植不仅适合国家生物能源的发展方向, 而且具广泛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盐碱地块选配树种以胡杨、白榆为最佳品种, 其次是杨小黑 (14) , 银中杨也能适应弱碱土壤地块, 如果干旱贫脊盐碱程度较小的地块可适当选配云杉, 果树、小黑系列等树种。
2、造林整地方法和密度的选择
选择整地方法:根据地块土壤类型选择整地方法。
对干旱贫脊无盐碱地块, 一般是荒山漫岗地块, 采取穴状整地法, 根据所选苗木的大小确定整地规格, 一般规格是60cm×60cm。不使苗木窝根、裸根, 并且培土人员双脚同时能踩入穴坑里为宜。采取"深坑法"整地:穴坑深度要达到植苗完毕培土踩实后, 留有"积水坑", 即培土上表层距穴坑上平面垂直距离约5cm为宜, 亦即积水坑深度。此法优点是:一是使穴坑能够多积聚雨水, 使植入的苗木得的水份多于常规造林法;二是保水, 使苗木在干旱天气能长时期保持湿润;三是保证比常规法造林成活率提高10~15%。对盐碱地块整地采取沟垄整地方法。选择造林密度, 采用合理密植和混交造林, 可使林地提早郁闭, 减少蒸发, 防止干旱和土壤返盐, 对幼林的成活和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干旱贫脊无盐碱地块株距1.5×2为宜, 盐碱地株行距1.5×3为宜, 混交造林采取乔灌混交为宜。
3、造林技要点
要掌握好造林时间、苗木质量、苗木处理和栽植技术要点, 造林栽植时间一般分春秋雨季, 春季造林量约占全年造林总量的80%-90%, 造林工作重点在于春季。
最佳植树期: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1日约30天左右时间。
苗木质量:针叶树一般用2-3年生国标苗木, 杨树等阔叶一般用3根2干的苗木 (杨树根成活效果同) 。
苗木运输及处理:严格按"五不离水"进行运输和到达目的地进行处理, 阔叶树运到目标地进行浸泡, 一般浸根3天左右, 外地购苗浸泡5天。
栽苗深度:以不裸露地径为准。
浇足定根水:定根水是新植树木的救命水, 浇足才能确成活率。
4、确保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1) 对干旱贫脊无盐碱地块造林采取穴状"深坑法"整地和植苗, 提倡用容器苗植树造林, 主要以樟子松为造配树种。
(2) 积极提倡新技术新产品的科技推广工作, 大力推广使用保水剂, 进行植树造林。将保水剂泥浆蘸根, 或将保水剂颗粒分两层均匀拌坑土埋于树根部浇足"定根"水, 此法能确保苗木根部在两个月内不缺水, 用量按说明书使用, 准确施用保水剂可提高成活率10~20%。
(3) 盐碱地植树造林处理技术措施
第一:过磷酸钙泥浆蘸根:裸根植树时, 把50公斤水加2公斤过磷钙土搅匀成泥浆蘸根, 能刺激新根生长。
第二:穴坑底部放隔离层:用锯末和炉灰, 搅拌放穴坑底部, 既隔盐又增肥力。
第三:化学剂改良:施化学改良剂。
第四:新植树木抚育和管护。
苗木栽植完毕后, 要及时进行抚育工作。同时要作好防病除害工作和护林防火工作,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 要确保新植苗木成活率得以提高, 在掌握上述关键技术措施外, 必须落实好管护责任, 才能确保提高造林保存率。
二、山区造林提高成活率关键技术问题
山区宜林地的自然立地条件优越于半山区和浅山区, 森林植被和覆被率远远多余和高于半山区和浅山区, 有森林小气候, 比较适于植树造林, 造林成活率比较高, 保存率相对比较好, 但必须注意以下几项造林关键技术的掌握:
(一) 、造林树种的选择和造林地块配置
由于近几年加大造林力度, 控制皆伐面积, 裸露地块非常稀少, 但仍然有部分地块需要植树造林, 选择的树种可用地产的樟、云、落、红等针叶上山苗;也可选择小黑系列的杨树苗, 最好是2根1干的, 1根1干的和1-2年的根造林效果也不错;
林间空地和林冠下植树造林地块, 树种可选择配置那些幼苗幼树时期较耐阴的地产红松、云杉 (红、白、青) 树种。
(二) 、造林关键技术的掌握
除了普遍注意的苗木的"五不离水"外, 在山区造林整地时树根和草根要整净, 以免植苗时根部透风和裸露根;注意"三埋两踩一提苗"以免窝根和透风;最终确保成活率。
(三) 、确保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把握"三分造七分管"的及其重要性:关键是落实管护责任, 切实作好三年内的抚育工作, 准确把握"2-2-1"抚育时间和抚育程度。除了按造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抚育外, 要层层落实管护责任, 将地块落实到人头进行责任管护。
总之, 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标准, 必须遵循"适地适树"、"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 把握关键技术, 采取有效措, 切实提高我区造林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
摘要:阿城区地处张广才岭山脉西坡, 地势东高西低, 地类大体是5山1水4分田, 年有效积温摄氏1100-1300度, 由东向西从森林气候渐变为平原干旱气候, 农作物生长期东部是115天, 西部135天。封冻期东部比西部早15-20天, 解冻期东部比西部晚20天。所以, 就本地区不同地域的造林时期和造林技术不同。而干旱贫瘠等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难度大的慢岗浅山区造林技术和方法更应该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条件,地区,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 创新环境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匆匆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制胜法宝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最迫切的任务。
一、创新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创新应成为贯穿教育始终的指导思想
(一)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的人格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的选择得到教师的支持。比如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发表了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即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思想禁锢,可以和教师坦率地交流思想。学生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得到教师表彰,还被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有很多被采纳。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创新。学校里没有绝对权威,在课堂上,教师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帮助其分析原因,不给学生精神上造成压力。教师在讲课中有不足或出现错误,欢迎学生指出,从而形成了从善如流,教学相长的局面。
教师把学生的创新火花看得比得一个高分还重要,学生就被引导到创新的路上去了。创新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有一个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警惕和排除以往思维定式对创新的束缚。
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使沟通无所不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优秀的技术条件,为人们更真切地感受事物提供了可能,为人们进行个性化的跨越时空局限的学习创造了机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新时期的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让教师、学生具备很强的信息收集、获取、加工、利用的能力;让教师、学生具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能力。
比如现在很多教室加装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教学,网络上很多优秀的教学软件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机房利用率变高,学生与老师可以在课外通过Email答疑,将优秀教师的经典授课录像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点播,供教师观摩学习。
三、要充分认识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牵涉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除了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进行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教育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不仅从网络等方面建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硬环境,而且要定出目标,积极倡导,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比如可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管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
第二,教员要从如何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电脑建模、设计大赛等等,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
第四,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多、更广的了解掌握了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前沿信息。
第五,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利用网络创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创新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
第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落实已有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经验,还能够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教授应该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做人的品质。
最后,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四、小结
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实现伟大的复兴,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张新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师大学报,1998,(3).
[2]卢淑琴.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2).
浅析兽药经营技术人员的条件要求 篇12
《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兽药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并以此条件作为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法定依据。该条的首款规定了“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 笔者认为兽药经营技术人员大致包括:采购供销人员、营业员、仓库保管员, 具有一定规模的兽药经营企业药品质检人员。兽药经营企业主是否应归为兽药技术人员范畴, 有待探讨, 应根据企业规模和经营机构设置而定。
兽药经营企业条件首款规定明确, 但在审查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条件时较难掌握,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兽药经营监管工作, 所涉及和了解的大多是中小型经营兽药个体药店, 接触的大多是这些兽药经营企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 只是各自经营的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部分业主申办的零药销售, 而实际从事着兽药批发业务) 。对经营兽药的技术人员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 对其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和有待改进的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
1 基层兽药经营企业及技术人员的必备条件和现状
以我市为例, 全市现有兽药经营户170多个 (其中注册的兽药经营公司1个) , 2008年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46个, 其中新开业办证14个。根据《条例》规定的兽药经营条件, 我们在实践中把审查办证条件重点放在经营业主、经营场所和仓储地。
1.1 主要必备条件
1.1.1 申请人必须具有兽医中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当于该学历的有效证件或具备兽医技术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1.1.2 无前款必具条件, 可针对申请人原从事兽药经营的时间、工作性质和工作经历, 有无不良兽药经营记录和原从事与畜牧兽医有关的工作情况, 综合考查后, 视其审查结果最终决定申请人是否符合办证条件。
1.1.3 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合格的仓储条件。
1.1.4 通过市兽医主管部门统一考试和考核。达到上述条件才能最终符合办证条件, 方能办证。
1.2 现状
1.2.1 部分有一定规模兽药经营。企业主本人申请办证后, 并不直接参与兽药经营活动, 纯属企业管理者, 其真正参与兽药经营的“技术人员”全由经营业主自聘。
1.2.2有的中、小型兽药经营企业 (零售药店) 。即是业主直接参与兽药经营活动, 也数量不等地聘有经营兽药的从业人员。
针对上述经营兽药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现状, 我市在2008年试行对经营兽药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 由于各种原因, 培训考试结束后, 试行上岗制度无疾而终。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偏差
《条例》规定了应具备“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在审查办证时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兽药经营业主本人。只要本人符合兽药技术人员条件, 一般情况下就能认定这一条件合格。因此在审查办证条件时, 只注重申请人本人条件审查考核, 忽略对“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审查考核。按此要求理解, 如果开办有一定规模的经营兽药企业, 其业主只是管理者, 又不具有专业技术人员条件, 在申请办证上就可能“卡壳”。
2.2 经营兽药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缺失
首先, 一般中、小型经营兽药企业的从业人员纯属业主自聘, 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这类人员既无管理上的具体规定, 也无工作上的关系, 聘请条件由业主决定。因此, 这类所谓的兽药经营技术人员是结构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根本谈不上技术人员) 、人员岗位稳定性差, 兽药监管部门很难依法掌握控。这类人员在从事经营活动中, 直接面对兽药消费者, 他们的兽药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动物疫病防治效果和动物食品安全。
2.3 对申请办证人实行专业知识测试
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检测其兽药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知识水平, 二是对不具备规定学历的申请办证人员是否符合办证条件的主要审查程序。但目前考核、考试办法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如规定集中统一考试时间, 又不能在法定的时间 (或承诺时间) 内完成审查办证, 反之, 就形成考试随办随考。致使考题随时变更, 显失严肃。
2.4《条例》中规定
“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无论从技术人员范围、技术要求、专业知识程度、考核规则等概无国家的统一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扩大《兽药经营许可证》承办部门及其具体主管的工作人员对申请人是否符合办证条件的自由裁量权, 其办证条件就易受承办人意志左右;二是对办证条件尺度掌握上出现偏差;三是同是申请办证人, 其前后条件要求不同会显失公平。
2.5 特殊的人群办理
《兽药经营许可证》其办证条件较难掌握, 本文所指特殊人群主要为三类:一是从80年代中后期一直从事兽药经营的;二是90年代中后期原国有兽药经营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三是长期以来在乡村从事兽医防疫服务或长期从事与畜牧兽医相关的工作。这些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多不具备规定的本专业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或专业技能, 但他们有较丰富的兽药使用知识或兽医专业技能, 并有一定的经营兽药的经历和经验。他们继续从事兽药经营业务, 作为兽药监管部门, 目前是取缔困难, 办证又无法可依。因此, 在工作实践中针对这类申办人员应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和对其经营场所、工作经历进行审查。
3 建议
3.1 办证时重点审核有无兽药技术人员
要全面正确理解《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 在审核办证条件时, 应全面审核兽药经营企业要有“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 而不是只审查申请办证人个人是否符合兽药技术人员条件, 兽药经营业主不能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划等号。
3.2 制订系统规范的兽药经营企业条件细则
兽药行政管理部门要系统制定兽药经营企业条件细则, 按照企业规模、技术岗位, 规定技术人员范围、个人素质要求、技术标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等。
3.3 统一制定考试规则和标准
如需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 根据各地实际在一定的管辖区域内, 则应统一制定相应的考核考试规则和标准。
3.4 制定和完善
不具备规定学历的特殊人群经营兽药应符合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条件要求。
3.5 加大兽药经营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各级应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分级培训县 (市) 级兽药技术人员师资, 县 (市) 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加强兽药经营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将培训工作视为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技术条件】推荐阅读:
环境技术条件10-17
技术创新条件08-10
技术经济条件分析10-22
技术侦察申报职称条件10-09
《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GB05-18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基本条件10-21
工人技术等级考试申报条件及程序10-20
安全工器具柜技术条件编制说明10-14
工艺美术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06-26
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摘编11-23